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纪录片脚本

纪录片脚本

纪录片脚本
纪录片脚本

一.大纲

画面:1、小组成员来到食堂开会,讨论确定影片主题

2、业业找资料

3、第一天的拍摄

4、第二天的拍摄

(以此类推)……

5、最后一天的拍摄

6、付超的后期剪辑工作

7、小组成员的采访

【采访的问题】对摄影师:1、拍摄的工作具体要做些什么呢?

2、拍摄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2、在这次拍摄过程中,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收获

呢?

对后期剪辑者:1、你具体负责哪些工作?

2、在后期的制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呢?

3、通过这次的团队合作,这样的过程让你

有什么养启发或是感受?

收集资料者:1、你要进行哪些资料的收集?

2、在收集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

3、在这次工作中,你有什么感受?二.具体脚本

浅析中国纪录片的现状和发展(一)

浅析中国纪录片的现状和发展(一) 摘要]随着中外电视文化交流日益扩大,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创作的越来越活跃,并接二连三地在国际上获奖。今天我们的纪录片更多的是如何尽快转换思路,建立和适应市场运作机制。关键词]纪录片中国纪录片未来和发展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其基本特性。在人类影像发展史上,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试图寻求对现实世界的关照与摹写,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或表现于世,它对于生活的逼真的批判性与尖锐性更给人类在高速发展的历程中以反思空间。 一、我国当代纪录片的发展回溯与现状 从中日合拍纪录片《丝绸之路》开始,给电视界带来了开放的意识。1982年拍摄的《话说长江》、1984年的《话说运河》成为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最早的高潮,直到1991年的《沙与海》和孙曾田导演的《最后的山神》,先后国内获得亚广联国际纪录片奖的片子。后来又有了像《望长城》这样的佳作,而1993年《生活空间》的推出,将中国纪录片放到了电视的最前沿。正是使传播的内容直接诉诸观感,使传播者全身心、以人的整体进行介入,在更大程度上,能够使得观众有很大的思考和参与空间。 文革时期是我国电影纪录片的盛产时期;1950年的《中华儿女》是新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1963年李俊导演的《农奴》是第一部反映解放前西藏人民非人般苦难生活的影片,于1981年获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鸡奖。几十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单一,拍摄纪录片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进行宣传。但是,在过去的两三年中,中国独立纪录片文化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廉价、便捷的摄像设备的普及,商业电视台数量的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中国人举起镜头,制作自己的纪录片。 湖北电视台导演张以庆拍摄的纪录片《幼儿园》,在2005年6月的上海第10届国际电视节上获得了“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创意奖”,又于同年12月在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上获得大奖。《幼儿园》的获奖至少向世人证实了,中国的人文纪录片还是可以与世界水平一比高下,特别是在艺术内涵方面,但如果要谈到纪录片的市场运作,以及制作的多样化方面,我国的纪录片整体上就明显存在很多的不足,可以概括为多样化的缺乏、市场化的滞后等问题。二、中国纪录片多样化的缺乏 我们参展纪录片基本都只是采用一些中规中矩的传统拍摄制作模式,与国外的同行相比较,我们在多样化制作方面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而且,制作形式的单一也使得国内的纪录片很难有很大的突破,所以,创造性地使用多元化的元素,是中国纪录片急待加强的工作。好的选题并不能保证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只有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一部好的纪录片才谈得上是一部优秀的作品。纵观国内外优秀纪录片创作,在艺术表现上,一方面写实与表意共存。写实,重画面语言,造型艺术,构图精湛,剪辑考究,学院气浓重;写意,取前被众家之长,将文化、历史、社会变迁的理解通过各种技术艺术手段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多时空交错,创作类型多元化。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纪录片题材选择的多元化视角 近年来的国际获奖纪录片在题材选择上,呈现出创作出多元化的趋势,综观当代国际获奖纪录片从题材上至少可分为四类:发生在当今世界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纪录片、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科学文化类纪录片和人类学纪录片;而国际上比较畅销的题材则主要集中在人文、社会、自然与环境三大类型上,它们展示了丰富的各国文化,满足了部分观众追求知识性、趣味性、探秘性的心理需求,将知识性、趣味性、欣赏性和社会性、教育性等有机地融入节目中。 (二)纪录片强化故事性

关于纪录片《创新中国》观后感范文五篇

关于纪录片《创新中国》观后感范文 五篇 《创新中国》该片主要讲述了最新科技成就和创新精神,用鲜活的故事记录中国伟大的创新实践。接下来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创新中国》观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创新中国》观后感范文一 观看了《创新中国》这部记录片,让我感触很深。纪录片共分六集纪录片分别是: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这部纪录片里都是拍摄了当今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最新创新成果,涉及了大量最新的科研成就,比如高铁、大飞机项目、500吨级火箭发动机、光量子计算机、中国空间站计划、智能制造等。此外,还有一些人们知之不详的重大科技进步,比如世界最清洁的火力发电厂、神奇的基因编辑技术、能看清微观世界的上海光源、世界首例3D打印距骨植入手术等。 我不仅能看到这样那样的最新创新成果,我更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的骄傲和自豪。这部记录表片中,在当今的中国,我们看到了中国人、中华名族拥有的底蕴与力量,看到了中国在当今世界舞台的崛起所带来的影响,看到了那些学成归来,不忘祖国的科学家,看到了敢做敢拼,不落人后的企业家们。

纪录片中的一项项核心技术的发明,一件件创新产品的出现,正在方便我们的生活、丰厚我们的财富、加速我们的发展。“创新”两字,让“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改变,也诠释着国家以及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创新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才能抢占高点,才能拥有未来。无论我们个人、企业或是整个国家。 作为个人,要学会创新。如果喜欢创新,那么这个人肯定是聪慧的,肯定是朝气蓬勃的,肯定是积极向上的。这个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获得成功的几率必定远远高于其他人。当今世界处在一个高速发展,飞速变迁的时代,要和我们的身边有许多人一起,在为了伟大崇高,或简单执着的理想而不懈的努力与奋斗。 作为国家,要勇于创新。世界的历史告诉我们,曾经强大的国家都是勇于创新的国家,近代工业国家的发展,都是伴随工业革命,生产科技的创新。英国是依靠蒸汽机的发明,推动工业革命,让国家工业化。成就了日不落帝国。一个勇于创新的国家迟早会屹立在世界强国的序列内。即使现在还不是,依靠创新的动力,必定会发展成为一个文明富强的国家。一个国家,如果守旧不前,那么距离落后甚至亡国就为期不远了。大清帝国采取闭关锁国政策故步自封,无视社会科技进步,拒绝创新,措施发展机遇,导致国际贫弱,人民生活困苦,直至被推翻政权。

2008-2009中国优秀纪录片精选

2008-2009中国电视优秀纪录片作品精选 2008-2009是中国极不平凡的年度,在这感动与喜悦相互交融的年度里,中国电视记录了全国各个领域的重大事件和发展变革历程,呈现出一大批见证时代、记录文明进程的优秀纪录片作品。 2008-2009中国电视纪录片“十佳十优”表彰活动将全面梳理这两年来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产生的优秀作品,探究纪录片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社会价值、传播价值、学术价值,总结纪录片创作的宝贵经验,加强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力量,盘点现有资源,集中优势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搭建有效创作平台,以弘扬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积极促进中国纪录片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一、系列片优秀作品9DVD DVD1、《生者》中央电视台《见证?影像志》栏目 《中国故事》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创作室 《毛泽东1949》五洲传播中心、中视影视制作中心 DVD2、《我爱你,中国》北京电视台 《澳门十年》中央电视台 《与祖国同行》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 DVD3、《让祖国检阅》云南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 广东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驻北京军区记者站 《哈军工》广东电视台海外中心 《大阅兵——回首六十年》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 DVD4、《淮军》安徽电视台 《八千里路走边关》内蒙古电视台汉语卫视节目中心 《成长的秘密》重庆广电纪实传媒责任公司、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 《长江大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部、宣传部、中国教育电视台DVD5、《我们的奥林匹克》中央电视台、中国奥委会 《大阅兵2009》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

《台北故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DVD6、《玄奘之路》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志愿者》广东电视台 《刺客令》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纪实频道 《谁与问天》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电视台 DVD7、《新中国教育纪事》中国教育电视台 《大工程》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纪实频道 《第一犁》中央电视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DVD8、《人与自然》五洲传播中心 《丝的旅行》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看中国》Discovery探索频道亚太电视网 DVD9、《忠贞》成都电视台、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史说汉字》山东电视台 《奠基——老一辈革命家与新中国体育》南京电视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二、长片优秀作品13DVD DVD1、《察卡洛(盐井)》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月球探秘》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DVD2、《劫后》成都军区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 《洋海巫师》新疆电视台 DVD3、《寻找少校》深圳市越众影视有限公司 《松山·松山》云南电视台 DVD4、《盖叫天》上海文广传媒集团纪实频道 《莱茵河:人与自然的对决》广东南方电视台 DVD5、《留不住的一个月》天津电视台国际频道 《古田会议》中央电视台、福建省委宣传部 DVD6、《一瞥汾河湾——绛州纪事》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寂静山谷》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DVD7、《小人国》北京中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康巴人的三十年》四川广电集团海外社交中心 DVD8、《中国大工程——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五洲传播中心 《虾街十年》湖北广电总台电视经济频道

2017年度纪录片:中国纪录片大放异彩的一年

2017年度纪录片:中国纪录片大放异彩的一年 文/丁正如意2017年,有别于传统的主流电视台纪录片,越来越多独立纪录片摈弃万变不离“美食、旅游、民俗”的内容主旨,凭借独特的人文视角,对公共议题的深入思考,不刻板,不煽情,涌现了一大批有观点、有态度的上乘之作。更令人可喜的是,这两年有不少独立纪录片拿到龙标,得以在全国公映,而且不少纪录片屡屡登上头条,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话题——尽管影院排片率微弱,但纪录片登录院线并成为社会议题风向标,从前是不敢想象的。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在电影院看纪录片也不再是天方夜谭。随着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现不少众筹观影平台和民间观影组织,加上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的影展活动和各地电影节,公众接触纪录片的机会也与日俱增。今天盘点的5部年度纪录片,不仅是非常“称职”的纪录片,更具有非凡的意义。若干年后一听到它们的名字,你就会感慨——哦,那是2017啊!《天梯:蔡国强的艺术》他比烟花有趣如果不是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视觉特效艺术总设计,创作了家喻户晓的焰火作品“大脚印”,许多人或许对这位当时已经“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艺术家还闻所未闻。艺术家创作的奥义,在于寻找、掌握一种“材料”,然后将其发挥到极致。蔡国强是个有趣的人,他抓住甚至垄断了别人所想象不到的艺术创作材料——火药,并大获

成功。《天梯》的主线正是如此:2015年6月黎明,当一座高达500米的“天梯”,二十多年来在世界不同地方屡试屡败后,终于在泉州小渔村惠屿岛海边拔地而起,与无垠宇宙展开对话。而这也是蔡国强少年时代仰望天空、摸云摘星的梦想。1980 年代从泉州出发,蔡国强在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碰撞下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享誉全球的艺术家。30多年后,他回到了泉州,把《天梯》作为献给百岁奶奶和家乡的礼物。从这个角度而言,《天梯》有点类似于《汾阳小子贾樟柯》和《金城小子》——都是借返乡完成作品的契机,道出艺术家的毕生情结与创作追求。本片从纽约、布宜诺斯艾利斯、上海、北京、浏阳到泉州,遍访艺术家的工作现场及其亲友、工作伙伴和专家,无限深入蔡国强的工作和生活。最令人惊喜的,还是作为拍摄对象的蔡国强本人在纪录片中生动有趣的表现,其个人魅力更是妥妥为本片加分。看完纪录片,你会发现:原来蔡国强是个这么孝顺的人,他对妻子是这么有爱,他的日语说得这么流利……而他的艺术理念,从来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来源于生命最初体验的乡土情怀。最后,不免让人想起岩井俊二很早的电影《烟花》,当中一个少年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打ち上げ花火、下から見るか、横から見るか。」(升空的焰火,从下面看?还是从侧面看?)那冉冉升起的天梯,你准备从哪儿看?《生门》所有男人都应该看一看2017年8月31日20时左右,陕西榆林市第一

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四个阶段

纪录片创作的起步期(1958—1978) 从1958年到1978年,纪录片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一是北京电视台创办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健康成长阶段 二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饱受挫折,在夹缝中生长阶段 纪录片创作初期的基本特征 一、起步期电视纪录片的典型特征之一是从拍摄方式到表现手法都与纪录电影相同,这种状况与当时的电视技术手段尚处于初级阶段密不可分。 二、由于当时苏联是我国各个行业学习的榜样,前苏联纪录电影中流行的创作观念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 三、以宣传、报道为己任的新闻式纪录片早期的电视纪录片与新闻片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早期的电视纪录片实际上是以宣传、报道为己任的长新闻片。 四、以现实生活为内容的客观纪录尽管这时期的纪录片创作以模仿为主,缺乏自身特点,但制作者们也开始发现并下意识地发挥电视纪录片的电视特性,注重题材的真实自然与质朴无华,注重细节描写。 总的来讲,这一时期,纪录片的题材面还十分狭窄,艺术形式和手法僵化,公式化、概念化以及形式主义之风在创作中有所体现。尤其是特殊时期,在错误路线的指导下,题材选取受到限制。 纪录片创作的发展期(1979—1990)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也给电视纪录片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过去遭到禁止的选题领域如今得到开放,公式化、模式化以及形式主义手法也得到批评和矫正,电视纪录片空前繁荣和发展。短短十余年,中国电视纪录片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发展高潮。 纪录片发展表现 一、纪录片创作发展期的总体特征这个时期的特征显著,较之起步期,纪录片从题材到品种,从作品风格到表现手法都面目一新,纪录片从小众传播走向大众传播。这个时期,纪录片创作突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题材禁区,形成以风光片和政论片为代表的新格局,主题先行成为突出特征。此外,还出现了《地方台30分钟》、《神州风采》、《人民子弟兵》、《动物世界》等播放纪录片的专栏。 1.以山水风光为代表的广阔题材这一时期的纪录片选材广泛,不断开拓出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等新的创作领域。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貌的纪录片饱含激情,以抒情诗、风情画的手法,纵情歌颂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建设者, 2.以系列片为标志的丰富品类纪录片题材的扩展极大地丰富了纪录片的内容,随之而来的足纪录片体裁形式和品种门类的大发展。从内容上讲,有风光片,人物纪录片,政论片,军事片。从篇幅上看,有短小精悍微型片,也有长达几十集的系列片。从手法上讲,有“歌画配”或“乐画配”的电视音乐片 3.以《地方台50分钟》为代表的众多专栏栏目化播出是电视纪录片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随着电视制作技术的进步和电视覆盖面的日益扩大,电视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4,主题先行风格占据主导地位强烈的宣传意识,浓郁的政论色彩,鲜明的主体意识共同形成了纪录片创作发展期我国电视纪录片的主题先行的纪录风格。宣传教育成为纪录片的基本社会功能。 政论片的盛行是主题先行风格的一个重要表现。 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一1998) 背景: 经过前一时期的几次纪录片传播的轰动,加上“纪录片编辑室”、“生活空间”等栏目的开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20200630113828)

中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的1958年开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根据风格、类型、功 能等彼此关联映照的多种环境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 —1977年)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在观念上依附于政治,在形态上则依附于其他的电视节目。 由于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电视纪录片几乎都染上了政治化色彩。政治化纪录片在语言上 显得空洞,在题材上出现雷同,在风格上则是单一,缺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人性色彩和人文精神。而由于技术局限和观念作用所导致的声画剥离的影片形态,使得这一时期的纪录片 出现浓重的灌输味。因此,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虽然负载重要的职能、有着相当的地位,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2、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 —1992 年) 第二时期的纪录片没有了第一时期的政治味道。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人的意识开始觉醒, 原来的英雄主题逐步被人的主题所取代。尽管出现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个人还不是独立的 个体,而更像是集体的人性化的符号,但是已经和前一个时期的虚幻的英雄全然不同。即使是对民族精神的象征的山河的观照,也赋予了人文的色彩。 由于承载着教化的功能,带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山川河流以及长城运河等均成为这个时期纪录片的最佳对象和载体。对于民族以及历史等大题材的观照成为这个时期电视纪录片的一大特色。宏大主题的纪录片,需要一种群体性力量,需要群体共同的激情,需要集体创作的机制,这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特点。 这一时期纪录片开始凸显媒介传播意识,这主要是因为那个时期社会对电视纪录片的功 能性需要所致,是纪录片本体以外因素作用的结果。 3、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 —1998年) 第三时期出现了不同题材的纪录片,都把思考、关注的立足点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上。纪录片的承载已经改变,意识形态的因素被人文的因素所取代。纪录片美学、哲学的意味加强,而它的社会性功能自然削弱。人的主题、百姓意识、平民化视角这些国际化的纪录 片表征,成了这个阶段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导性观念。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在题材的选择 上有了国际化的意识,在主题的立意上站在了人类的高度。平时成为这一时期纪录片的主要 创作理念,它的主要特征是要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这不仅是纪录片在语言形态上回归本体, 更是作为纪录者对纪录对象的姿态的一种转变。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个体意识也明显增强,表现在纪录片的选材和创作上出现个 人化的倾向。在创作对象个体化的同时,却也不自觉地淡化了他们与社会的关系。 4、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 —迄今) 第四时期,市场”和社会责任”是两个核心词汇。市场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观众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全面回归社会、走向社会化,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基本特征。 人虽然仍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主题和关注中心,不过已经悄悄有所调整和变化。首先,是在人的选择上已经不再倾向于封闭环境中的、弱视的、偏远的人群,而是选择主流的、处于 现实中心的、社会化程度高的人群,新闻的因素越来越被某些纪录片所重视;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资料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 程

一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请结合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展开论述。 1.战争时期的新闻纪录片电影。重要作品1938年《延安和八路军》(袁牧之 导)反映了全国各地抗日爱国青年从四面八方来到延安的情景;重点纪录了毛泽东、朱德和八路军其他高级指挥员的风采,以及延安的自然风貌与社会风貌、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那时的人力物力严重匮乏,纪录片发展速度缓慢。 2.建国初期的起步阶段(1958~1966文革前)这阶段是对新闻纪录电影的延 续,传播渠道主要是电视。主要创作人员有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主要任务: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事物和新成就。主要形式:电视纪录片和新闻片。作品有《收租院》(北京电视台拍摄)重大意义1.突破了“报道型”新闻纪录片的僵化模式2.开创了以文学性见长的散文体纪录片3 既有“宣传教育”的思想性,又有艺术的生动性 3.十年动乱时期的纪录片(1966~1978)被极左路线和帮派压制和束缚的时 代,公式化,概念化,题材严重狭窄手法严重僵化。状态:在夹缝中顽强生存。优秀作品《深山养路工》吉林省铁岭地区一支活跃在深山峡谷中的铁路养路队,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爱护国家财产,保证铁路运输安全。本片运用老工人的同期声讲话,以多种蒙太奇手法,制造了戏剧性效果,具有生动感人的表现力。《放鹿》《下课以后》《太行山下新愚公》等。 4.纪录片的初步繁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1,纪录片开始栏目化 1978年9月30日央视《祖国各地》1989年《地方台50分钟》2.作品数量多,内容广,形式多样。内容:人物,城市风光民俗宗教历史文化等。形式:散文式,抒情诗式音画式调查报告式等。3.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的

观看纪录片《创新中国》心得八篇

观看纪录片《创新中国》心得八篇篇一 看完纪录片《创新中国》,其中“制造”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近年来,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为制造业巨头,“中国制造”席卷全球,然而片中作者讲述的第一个关于玻璃行业的故事就点出了目前中国制造的难以回避痛点。玻璃这种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件背后,居然隐藏着一个“一直以来中国缺少制造高品质玻璃的能力”的辛酸。一边是低端玻璃产能的过剩,一边是高品质玻璃不得不依靠进口来维持生产。 “这几年的超薄玻璃的发展一直是在创新,每一个厚度都不是最薄的,就是因为,现在人们生活需要的这些产品,它在轻薄化上,它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信息显示材料工程师任红灿介绍,那些从事低端玻璃生产的企业往往由于经营成本相对较低,还能够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但这种依靠低价竞争的企业,终将被掌握核心技术的所淘汰。正如纪录片中所讲的那般,玻璃的厚度从2011年的2毫米不断进行轻薄化创新,在XX年即突破0.15毫米的极限。每一次的创新,每一毫米的突破,都意味对止步不前者的一次次淘汰。 对我市企业来说,与先进地区和先进企业相比,我市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投入还远远不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精

准发力加以提升:一是政策扶持,建立良好创新环境。制定如《科技新政三十条》等专门的技术创新扶持政策,在机器换人、技术改造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最大限度的让企业享受政策红利,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热情。二是提高素质,培育企业家创新精神。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带企业家去国外先进地区和企业考察新兴制造技术,同时引入先进的智能制造模式、协同制造等先进模式加以推广,引导企业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三是多方参与,促进创新平台搭建。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校、温岭籍专家教授的深度合作,建立如浙工大温岭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平台,帮助企业攻克生产中的实际技术问题,同时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帷幕拉开之际,唯有创新,才能在在竞争中立于不败。相信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企业创新力必将上一个新的的台阶。 篇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内在引擎。纵观世界强国的发展史,强国的兴衰往往由历次工业革命的结果。二战后,美国为何能在经济、军事、文化领域独领风骚,与其科技能力、创新能力戚戚相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

纪录片《中国》

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在中意于1971年5月重新建交后,意大利国家电视台向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发出公函,希望在中国拍摄一部纪录片,并委托安东尼奥尼担任导演。于是,1972年安东尼奥尼在中国政府的邀请下来到中国拍摄纪录片。就这样一部长达3小时40分钟的大型纪录片,纪录下许多当时中国的真实影像。 我们要先知道这部纪录片的大致内容。纪录片《中国》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拍摄于北京,展示了一个小学的学生们、城市的老区、使用针灸技术的剖腹产手术,还有一个棉纺厂及其工人等。第二部分参观了林县的红旗渠,还有河南的集体农庄,以及古城苏州和南京。最后一部分拍摄的是上海的码头和工厂。 导演安东尼奥尼在寄往北京的“意向书”中曾写道:“我计划关注人的关系和举止,把人、家庭和群体生活作为记录的目标。我意识到我的纪录片将仅仅是一种眼光,一个身体上和文化上都来自遥远国度的人的眼光。”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导演安东尼奥尼在拍摄这部记录片时的视角是对当时中国现实的最平实的记录,这是一部全无敌意的,没有任何教育意义的,忠实记录当时中国现实的纪录片。正如安东尼奥尼所说:“其实这不是关于中国这个国家的电影,而是关于中国人的电影。”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影片所记录的内容。他们在拍摄时可以经过

和不可以经过的路线,是他们一行人在房间里和中国官员讨论了整整三天,最终惟一可以选择的“妥协”的拍摄路线。而在镜头的选择上,导演没有聚焦宏大事物,即使有若干明显摆拍的可能,宣传的意味并未清晰直接体现。中国的恢宏雄伟建筑,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国人文革期间的激昂斗志在片中没有浓墨重彩地突显,这是与传统的科教片和宣传片表现手法上相差最大的地方。摄像机聚焦的是个体的人和群体,而不是物。 观众可以看出的是安排给外国人看的内容:那些学校、工厂、幼儿园、包括公园,人们整齐有序地做操、跑步、工作,脸上洋溢着幸福、自信的笑容,儿童们天真烂漫,歌声清脆嘹亮。纺织厂的女工们甚至在下班之后还不愿离去,她们自觉地在工厂院子里围成小组,学习毛主席语录,讨论当前形势。影片最完整的段落之一,是通过针灸麻醉、对一位产妇实施剖腹产手术的全过程,几乎像科教片那样详细周到,从如何将长长的银针插到产妇滚圆的肚皮开始,一直到拽出一个血肉模糊的小生命。在这个西方人眼中谜一样的国度里,蜿蜒的长城、方正的城楼、太极拳、街头武术、河水流经城市的苏州、交叉花园的窗棂,这些都得到了热情的、赞美般的表现。 然而这样一部忠实记录当时中国现实的纪录片《中国》,却使得安东尼奥尼在当时的中国遭到了未曾预料的批判。对于安东尼奥尼的批判如暴风骤雨般而来:仅1974年2月和3月间发表的部分文章就结集了一本200页的书,名为《中国人民不可侮——批判安东尼奥尼的反华影片〈中国〉文辑》。而这些文章都是在批判这样一些内容:

2019建国70周年,新中国16集纪录片的优秀观后感精选3篇

2019建国70周年,新中国16集纪录片的优秀观后感精选3篇 2019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习总书记在2019的新年贺词中说的这句话,让多少为了梦想奋斗的人们感动的热泪盈眶。在1949年,新中国宣布成立,那时候的我们,还只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但是我们有着永不服输的勇气,努力奋进的信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人民艰苦创业,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着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当今之中国,到处充满勃勃生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70年风云际会,如今的我们已经一跃成为了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综合国力的成长举世瞩目。 祖国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人们安居乐业。人们出行依赖最多的交通工具就是火车。自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350公里/小时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以来。高速铁路在中国大陆迅猛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四纵四横”快速客运网为主骨架的高速铁路建设全面加快推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了一张闪亮的名片,向全世界告知祖国的繁荣富强。 中国的航天事业迅速发展,中国在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

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杨利伟叔叔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2008年,中国的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飞上太空,到月球上去拜访嫦娥和玉兔。而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12月,中国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根据中国国家航天局此前透露,中国将于2019年发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实施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实现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回”的目标。中国的航天事业已经做大做强。 自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热烈响应和广泛赞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如今,祖国已经强大起来,我们还要带动更多的国家,一起走向富强。 2019年,我们还落下了一个重磅消息,新个税法自2019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个税起征点提高到每月5000元,月收入5000元以下将不用缴纳个税。税人还可享受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个税专项附加扣除。这些与民生相关的支出可以在税前扣除,民众缴纳的个税将会进一步减少,到手收入将会增加,减少了我们的压力。相信我们的未来会更美好。 这些成就就是交给祖国的答卷,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有着无数人的付出和努力。党和人民以优异的成绩迎接祖国70岁的生日。我坚信,中国将会迎来更美好的未来,2019我们已经走过风风雨雨的70年,回首过去,我们有万丈豪情,放眼未来,我们充满信心! 看2019新中国纪录片有感

浅析中国纪录片的现状与发展

浅析中国纪录片的现状与发展 摘要纪录片,是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寻求和反映社会变革、感悟人生与人性的载体。在大众传播时代逐渐向专业化、小众化迈进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做出一番新的思考,,以前瞻的姿态寻求新的高度,期待我国的纪录片最终能成为人们生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关键词纪录片;现状;不足;营销 ABSTRACT The Documentary, the way that people access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seek and reflect social change, understanding life of the carrier and human nature. When the era of mass communication is being a professional and small minority, we must think abou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ocumentary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experience, forward-looking attitude to seek new heights, look forward to our documentary will eventually become the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ves, to be international. KEY WORDS Documentary; Status; Limitations; Marketing

新编创新中国观后感10篇【优质精彩实用】

创新中国观后感10篇 观看《创新中国》纪录片,让我感触很深。 一项项核心技术的发明,一件件创新产品的出现,正在方便我们的生活、丰厚我们的财富、加速我们的发展。创新两字,让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改变,也诠释着未来发展的方向。 无论是国家层面的高铁、大飞机项目,还是企业层面的无人机、超薄玻璃项目,都是创新中国的典型表现。在我看来,创新无价,只有创新,才能拥有未来。一个人也好、一个企业也罢、一个国家更不用说。 一个人,如果喜欢创新,那么这个人肯定是聪慧的,肯定是朝气蓬勃的,肯定是积极向上的。这个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获得成功的几率必定远远高于其他人。 一个企业,如果善于创新,难么这个企业必将是一个好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古往今来,国内国外,有太多的例子来证明,创新型企业的寿命,必将远远高于其他企业。善于创新的企业,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也是毋庸置疑的。有的企业一些关键领域和关键产品的创新,甚至能影响历史的进程,改变世界的格局。 一个国家,如果勇于创新,那么这个国家迟早会屹立在世界强国的序列内。即使现在还不是,但随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以后肯定会发展成为一个文明、富强的国度。一个国家,如果守旧不前,那么距离亡国就为期不远了。清朝末期,大清帝国采取闭关锁国政策,整个国家死气沉沉,最终导致各种丧权辱国现象的发生,直至被推翻政权。 创新,是一种变革的过程,是一种多样的选择,也是一种开

拓的精神。遇山开山、逢河搭桥,是一种创新。遇山绕道、逢河填土,也是一种创新。那么,如何创新,才是最正确的呢?才能取得效益最大化呢?才能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呢?这里面,我个人认为,创新成功与否要靠常理去判断,要让时间来检验,要靠结果论英雄。就像条条大道通罗马,但是不同的道路远近不一,往来成本就成为检验选择正确与否的标准。选择最短、最安全的道路,这就是最佳的创新举措,不是吗? 创新,还需要有精神层面的支撑。个人、企业甚至一个国家,都需要一种创新精神。没有这一股儿劲,就会死气沉沉的,干啥都会照搬照抄,不去思考和谋划,也不会深入研究,往往停留在曾经或者当前的功绩簿上沾沾自喜,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了。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创新之路,就是改革之路,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奋进之路。 《创新中国》观后感范文四 看了纪录片《创新中国》,第一感觉就是好看。原本以为纪录片的形式会比较枯燥,但《创新中国》里的一个个精彩案例牢牢抓住了我的眼球,甚至想一口气把六集看完。将纪录片拍得让人产生了追剧的渴望,不可谓不成功。第二个感觉是大开眼界,特别是对于我这种文科生来说。《创新中国》里的创新案例,有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就能遇到的。比如,用无人机来送快递到偏远地区;而有些是还仅存在于我们的想象当中,比如,模拟在火星上生活。第三个感觉是希望。看了《创新中国》,我感觉现在关于地球环境、自然资源、生命医学、粮食生产、机械制造等方面限制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问题,科学家们都在一一,并取得

浅谈中国纪录片的现状与发展

学术论坛/M O V IEL ITERATURE 2010年第2期 浅谈中国纪录片的现状与发展 u 王文权(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 [摘 要] 纪录片,是人们获取信息与知识、反映和寻求社会变革、感悟人性与人生的载体。欣逢中国经济、文化蓬勃发展之际,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做一番考察,在经验的基础上,以前瞻的姿态寻求新的高 度。期待我国的纪录片最终能成为人们生活内容的一部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关键词] 纪录片;现状;发展 一、中国纪录片的现状分析 中国纪录片发端于1905年的中国纪录电影,至今已经走过百年历程。中国纪录电影的开端也是中国电影的开端, 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对一出京剧表演的记录。[1] 从早期的5话说长江6到中期的5农奴6直至5望长城6这样优秀影片的出现,为中国纪录片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真正地使纪录片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它们以真实的视角展示纪录片的艺术魅力,关注百姓生活与社会发展,用真实的影像展示社会发展中的劳动人民,让每位观众都能直观地感受到自己身边的故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纪录片的创作观念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文化的背景、大众的情绪等发生了鲜明的变化。随之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如2002年由贾樟柯编导的5公共场合6,影片记录了一些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场景,着重展示了在特定生活空间里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平凡的人物和真实的场景展现了当下中国一个城市或不仅仅是这个城市的现实景象。本片获法国马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纪录大奖。2003年由王兵编导的5铁西区6,片中记录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沈阳在社会发展变革中的真实景象。本片荣获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马赛电影节、日本山形电影节大奖,等等。通过这些获奖影片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纪录片近些年来所取得的成绩。 但是,我国纪录片整体上明显存在很多不足,可以概括为多样化的缺乏、市场化的滞后等问题。如在纪录片的题材选择方面,表现出反映边缘群众、弱势群体、少数民族的占大多数,而反映日益发展变化中的城市人们生活重大态度变化和社会历史变迁的影片十分稀少,不能满足当 前许多国际媒体对/中国的形象0的市场需求。[2] 再者就是我们的纪录片选题多为人与社会、人与历史方面的,对人与自然的方面选题很少。就拿我国观众喜爱的5动物世界65探索发现65奇观6等纪录片来说,这些都是买进节目,而且价格不菲。而我们国家秀美的大好河山却无人提及,的确让人惋惜。我国纪录片的另一个不足之处表现为故事性差。亚洲电视网制作总监维克兰#夏纳说:/中国纪录片在拍摄的角度、描写人物感情和细节表达上有独到之处,但往往其思想性强,故事性弱,节奏缓慢。因而观赏性差,难以迅速吸引观众,也就难以进入世界市场。0就拿北京一高档影院放映田壮壮的影片5茶马古道)))德拉 姆6,观者寥寥。究其原因是兴奋点少、故事性差,难以吸引观众。另外一点,就是我们国家早期纪录影片大多都是以文献记录手法为主,忽视了影片故事性的编排,内容多以记叙的形式来表现。最终导致影片难以得到观众的肯定。与此同时,我们还常常看到中国纪录片的痼疾,什么地方有卖点就往什么地方靠,甚至形成一些模式化创作,1996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的参评作品中,关于弃婴题材的作品竟有十几部之多。作为对世界进行思考的一种方式,模式化使纪录片丧失了原动力,从而也使得纪实主义的美 学因为一种消耗性的使用而日渐枯竭。 [3] 二、多种因素影响下的中国纪录片 在中国纪录电影史上,有一类纪录片非常引人注目,这就是文献纪录片。我国电影工作者黎民伟完成的影片5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6是中国文献纪录片的起点。由于文献纪录片以历史为表现对象,所以有时也称历史文献纪录片,其中以表现人物为主的文献纪录片又称人物传记片或传记片。经过多年的发展,文献纪录片逐渐演变成一种以活动影像书写历史的手段,一种非常重要的纪录片类型,以至于电视时代到来后成为电视台的看家节目。有些电视台甚至专门开设了历史频道,这类频道播放的纪录片 多为文献纪录片。[4] 文献纪录片从最早作为记录历史的一种手段发展演变至今,逐渐成为影响纪录片创作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中国纪录片长期生存在早期文献纪录片的大背景中,致使我们的纪录片在拍摄创作方法以及内容和形式上始终无法突破一些规矩,模式单一。举个简单的例子,1950年的5中华儿女6是新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1963年李俊导演的5农奴6是第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前西藏人民非人般苦难生活的影片,于1981年获菲律宾马 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鸡奖。[5] 1996年5较量)))抗美援朝战争实录6,1998年5周恩来外交风云6等等,从这些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我们发现,几十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始终无法突破单一模式。这无形中成为阻碍中国纪录片前进的绊脚石,影响了纪录片在中国的健康发展。其二,和西方纪录片一样,中国的纪录片也是脱胎于电影纪录片。新闻纪录片,实际上可称为电视纪录片的/史前史0。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演进,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画面加解说式纪 007

中国纪录片演变

中国纪录片演变 影视纪录片为已经流逝的20世纪存储了巨量珍贵的影像文献,从传 播人类文明的意义上说,纪录片功莫大焉!欣逢世纪交替,我们有必 要对中国纪录片创作和传播的演变轨迹作一番梳理,在总结历史经验 的基础上,以前瞻的姿态跨入21世纪。 演变之一摘要:传播途径的变迁 和故事片相比,纪录片先天具有非商业性、公益性的特征。就传播途 径来说,纪录片享受的便利远较故事片逊色,一般在商业院线作为 “加片”插映,才有机会和观众见面。这里既有放映商牟利的考虑, 也有观众欣赏习惯的因素。不过,自20世纪中叶开始,随着电视媒介 在世界的兴起,纪录片的传播途径一下子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因为 电视进入千家万户,覆盖面极广,业内人士认为“电视业即使在最初 几年对纪录片所做的贡献,就超过电影业60年的总和”!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个电视机构——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载入中国电视史册的第一部电视纪录片是《首都人民庆祝建国9周年》,该片系使用16毫米电影摄影机拍摄而成。此后差不多有20年之久, 在电视里播出的新闻纪录片基本上都依靠电影老大哥的慷慨援助。一 方面,由新影厂长期向电视台提供《新闻简报》等片源;另一方面, 从电影厂、电影学院转(毕)业的中国第一代电视工作者在摄制电视 新闻纪录片时,不但拍摄装备沿用电影的全套器材,连制作观点也是“电影化”的,表现出“用电影方式制片,用电视手段传播”的不协 调状态。电视作为一种新媒介,其功能和潜力当初远未得到发挥,仅 仅起了“家庭电影院”的效用而已。 1978年前后,中国电视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起飞,电视纪录片创作也日趋繁荣。尤其中心电视台在1978年底率先从日本引进ENG设备 之后,由便携式摄像机、录像机构成的电子新闻采集方式,很快替代 了原先的16毫米电影胶片拍摄,大大解放了电视新闻、电视纪录片的 生产力。和此同时,以往处于垄断地位的新闻纪录电影遭遇了新的挑

境外获奖的中国纪录片

境外获奖的中国纪录片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d6206019.html,/doulist/160523/ 1. 东 导演 : 贾樟柯 主演 : 刘小东 评语 : 2006 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竞赛单元“2006开放奖”和纪录片奖 2. 铁西区第一部分: 工厂 导演 : 王兵 评语 : 2002葡萄牙里斯本纪录片电影节大奖 2003法国马赛纪录片电影节大奖 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弗拉哈迪大奖 南特电影节纪录片单元大奖 2004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纪录片单元奖 2005墨西哥电影节最佳纪录片 3. 北京的风很大 导演 : 雎安奇 评语 : 2000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正式参展 4. 老头 导演 : 杨天乙 (Tian Yi Yang) 评语 : 1999山形国际记录片电影节“亚洲新浪潮"优秀奖 法国真实电影节评委会奖 德国莱比锡电影节金和平鸽奖 5. 好死不如赖活着 导演 : 陈为军 主演 : 马深义/雷梅/马宁宁/马荣/马占槽

评语: 2003美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2004英国国家最佳纪录片奖2003年圣丹斯电影节世界纪录片提名2003年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最高竞赛单元提名 6. 淹没 导演: 李一凡/鄢雨 评语: 2005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沃尔夫冈·斯掏特奖法国真实电影节作家协会大奖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人道奖慕尼黑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大奖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大奖葡萄牙里斯本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大奖 7. 梦游 导演: 黄文海 评语: 2006法国真实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8. 平衡 导演: 彭辉 主演: 奇卡·扎巴多杰/杨欣 评语: 2003(英国)环境保护电视节目大奖赛一等奖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制作奖 9. 喧哗的尘土 导演: 黄文海 评语: 2005马赛国际电影节国际纪录片竞赛单元“乔治·波格尔”奖2004新加坡国际电影节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入围 10. 舟舟和他的世界 导演: 张以庆 评语: 瑞士日内瓦国际电视节最佳提名法国FIPA国际电视节提名加拿大蒙特利尔

纪录片创新中国观后感

纪录片创新中国观后感 《创新中国》观后感 在这次寒假期间,我观看了《创新中国》这部纪录片。给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央视近几年来的节目真的是越做越好,从《朗读者》、《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到这次的《创新中国》。每次都是精心打磨一档节目,来传递中国文化和中华精神。 《创新中国》这部纪录片一共分为六集,分别从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潮起这几个方面来记录了当代中国的伟大创 新实践。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以来,中国不断在开展创新驱动战略,强调创新驱动战略对中国的重要性,让每个老百姓切实的感受到 创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与影响。弘扬创新精神、鼓舞创 新者,是《创新中国》纪录片的核心价值观。在这部纪录片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有顺丰快递员学习无人驾驶技术、中石化开发的新 型能源-生物航空燃料、华大自主研发的基因测序仪打破国外垄断、几百位志愿者体验"天宫一号"6个月等。 中国近几年的高速发展是因为有创新作为驱动力。我们作为 这个时代的一员,我们也必须要学会接受新鲜事物,必须要给自 己灌输新鲜血液。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只 有拥抱变化,我们才可以自信地面对未来。除此之外,我也获得 了一些教育教学上的灵感。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更加需要具备创 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课堂,完善自己的

教学。贯彻落实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学观。我们要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要在注重结果的同时更注重过程。我们也要不断去尝试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想想如何才能让孩子吸收所有的知识,如何让孩子更加融入课堂。当然,除了学习上的培养之外,我们还应该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让孩子以我们为榜样,拥有更多优良的品质。同时,我们也应当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毕竟在现在这样的时代,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前进的动力。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能够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给我们的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