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历史新课程学科教学讲座

高中历史新课程学科教学讲座

高中历史新课程学科教学讲座
高中历史新课程学科教学讲座

高中历史新课程学科教学讲座

高中新课程人民版历史教材实施一个多月以来,老师们普遍感到很困惑:教材有本质的变化,容量大,时间跨度大,跳跃性强,教师对教材的深浅度难以把握,而且课时紧,会考与高考的压力又大,不仅教师面临着挑战,而且学生也面临着挑战。在此之际,老师们迫切需要指导与帮助。此次教学研讨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与研讨,扶风高中、法门高中、职教中心三所基地校的备课组长分专题介绍了自已的做法和体会,教研员史敏毅作《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专题发言,对指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探索历史教材的有效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很大启迪。

一.进入课改前的必要准备

1.首先要领会新课程理念,转变观念,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①研渎有关书籍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等;②阅读专业杂志:《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等;③上网浏览: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历史课程网等。

2.了解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的变化。三本必修、六本选修,内容体系巨大变化,把学习思路理一下。

3.适当关注高考,命题趋势之一就是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均反映了新课程理念。

4.重建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作必要的素材储备。如购买一些历史光盘:《百年中国》、《百年百事》、《大国崛起》、《故宫》等音像资料,为以后的历史学习创设必要的历史情境;购买一些教辅资料,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历史必修1、2、3(010--58581118)。

5.开学前根据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先尝试备好一个单元的课,设计中尽量体现新理念,合理处理新教材,尤其是要改变满堂灌,不要担心讲得少、讲得浅,总怕学生不明白,导致课上不完,学生听得累,老师讲得累,这在以后教学中慢慢体会,渐渐改变,总要有一个过程。

6.上好导言课,上好第一单元第一课,开好每节课的头。让学生第一印象就喜欢上你,让第一节成功的导言课能让学生期待着下节历史课的到来。

7.教材跨度大,要处理好通史与专题史的关系。如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

国的政治制度,需增加朝代的更替顺序,必修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都与朝代更替有关。

8.注意模块之间的联系。专题史体系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而言,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在不违背课标精神的前提下,对三个模块的内容进行整合处理,这样既能加深对某一历史问题的理解,还使知识结构更加紧凑、完整。选修模块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必修模块。

9.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10.要注重教师的协作精神。教师协作.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的合作意识.因此教师不但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会新的教学技能,丰富自己的课程资源,而且更需要教师间的相互协作,共同探讨课改之路.教师之间的协作主要有:

首先是同一学科各教师之间的沟通协作.不同的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的差异是明显的,这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我校让同一备课组的老师在同一个办公室里办公,这样就为困惑中的我们随时切磋、随时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资源共享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讲每一节课前,我们历史备课组的3位老师都会在一起讨论本课的地位、教学目标,怎样处理教材,共同设计新课导入、讲授新课中采用哪些方法、设计哪些问题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在相互探讨中,有时同行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问题,都有可能使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在刹那间豁然开朗.假如备课组中的哪位老师要参加比赛或去讲观摩课,我们组内成员都会尽自己所能助他(她)成功,更加体现了教师间可贵的协作精神.在准备课的过程中,我们备课组的老师就如何实现本课教学目标、如何将本课与现实生活联系、设计哪些问题引学生入胜、查阅哪些资料等等问题坐在一起商讨,设计出一套较好的方案,听课过程中发现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下来再一起修改定夺。正因如此,我们高一历史备课组被其他备课组誉为“教师合作的楷模”.

其次是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协作.新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所以教师应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心态,加强与其他学科交流与合作,认真借鉴其他学科教师的教学理念、育人方法、教学手段等,从他们的闪光点中启悟自己教学的得失,权衡自己教学的利弊,从中撷取能为己所用的.比如,平时多去听其他学科教师的课,虽然有时可能听不懂教学内容(尤其是理科),但可以借鉴他的教学方法,由此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进程》这节课,与其他学科老师的帮助也是分不开的。他们上网帮我查阅有关资料,给我提合理化建议。比如,在本课的导入中,我就采用了一位地理老师提供的“福特汽车生产网络图”来让学生体会并得出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结论。还有在讲经济全球化利弊这一问题时,我采用了一位数学老师提供的“卫星拍摄的夜色下的地球”和另一位地理老师提供的他订阅的《人民摄影报》上“反经济全球化运动”的照片,这些图片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师生协作。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即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良好的师生协作使教师心情愉快,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现出乐学的心理倾向,提高学习效果。比如,2004年我们备课组的陈老师要去参加新课程的观摩课。她讲的是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第3节“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在这节课的设计中,学生也充当了其中的设计者,他们根据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以及对当今时事的了解,给老师画了一幅漫画,漫画的内容是这样的:画的左上角是一些人民群众振臂高呼---许多和平鸽嘴里衔着---代表大陆倡导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画的右上角是台独分子李登辉打电话祝贺美国总统布什连任成功,布什则回应对台出售武器问题,画的下方是台独分子陈水扁和吕秀莲勾结起来搞台独。该漫画生动诙谐准确地表达了当今时政,表达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更表达了学生对祖国深深的爱。而这不正是本课教学三维目标的最佳体现吗?这也应该是我们积极提倡的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吧!结果这节课给同行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观摩课活动中的一个亮点。其成功原因之一不言而喻。这就是对师生协作作用的最有力的证明。

除了校内教师协作和师生协作以外,还有与校外的历史教研员、兄弟学校教师之间的协作。教研员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他们已经不再从事实际工作,而其研究又需要实践的场所。教师是教学实践的执行者,可是他们大多需要理论方面的热切指导(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因此,双方可以借助于这个天然的合作条件,和谐配合,那么这种“双赢型”的合作方式必然会给双方带来无穷的益处,促进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实践证明我校新课改成就的取得与教研员的指导密切相连。我们与兄弟学校的教师之间的协作主要是有时在一起交流课改的经验、教训,互相交换课程资源,如课件、教学设

计、历史记录片等。这也是促进教学效率提高的有效途径。

二.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考

随着新课程的推广,新的课程理念使教师们的观念发生很大变化,同时课堂教学中也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丛教案设计到教学过程的实施等,都需要重新思考大胆改革合不断实践。

课程改革重在实施,实施的主要环节是教学,“走进新课程,我们怎样教?”这是老师们应该不断实践、探索、反思的。课堂教学是课改实践的主要场地,要把课改的“理想”变为现实,必须认真上好每一堂课。首先是认真备课,认真备课具体反映在精心的教学设计上。在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重,怎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新课改理念,又能凸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1.依据课标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融“三维”目标为一体。

课标是编写教科书的依据,是传授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依据,是考核学生的依据,也是评估教学成果的重要依据,对于老师有一定约束力,是否认真领会课标精神,贯彻课改理念,应是衡量一节课的标准。

课标具有指导意义和弹性特征,而教学目标则必须具有确定性和刚性的标准。课标是通过具体的教学目标来实现的,教学目标即“三维”目标(或理解为课标是教学目的,教学目标主要指操作性目标,是课标的具体呈现与实施。)教师要在认真学习、领会课标的基础上,制定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每一课的具体设计时,可以分别制定和呈现,但在具体实施教学时,要注意三维目标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要把三维目标统筹考虑,融为一体。(如新文化运动、罗斯福新政、制瓷业)

在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的桥梁。“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的实现均需要有“过程与方法”的支持与保证,“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并在具体的过程中达成。“过程与方法”就成为实现“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的载体。“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并非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的,实际上一个好的学习活动,完全可以融合全部的三个目标。

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这个问题,与各位同行切磋交流。

案例1

必修2(人教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子目3“享誉世界的制瓷业”教学片段:

本课课标: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备课组老师们经过讨论后认为,采用“历史活动课”的教学形式,设计一个虚拟的展览馆,让学生“身入历史”,在亲身感受历史的过程中,学习历史。为此,我们把整堂课设计为带领学生参加“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展览馆的形式,非常新颖。具体有四个展厅,展厅1“古代手工业简介”;展厅2“高超的冶金技术”;展厅3“享誉世界的制瓷业”;展厅4“异彩纷呈的丝织业”;留言厅。

“享誉世界的制瓷业”教学片段:

教师:“中国”英文是什么?其本意是什么?

学生:china。瓷器。

教师:把中国称为“瓷国”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历史上中国的制瓷技术享誉世界、说明古代中国制瓷技艺高超。

教师:请同学们看书快速归纳古代中国制瓷业发展历程。

学生:新石器时代,原始陶器;

商代,原始瓷器;

东汉,制瓷技术成熟,出现青瓷和白瓷;

唐代,形成南青北白系统;

宋代,五大名窑;

元代,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烧制出青花瓷;

明清,景德镇成为“瓷都”,瓷器种类有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

教师:概括很准确。请同学们看“丝绸之路”flash路线图。在这条东西方贸易要道上,中国输出的主要商品是什么?这说明什么?

学生:丝绸、瓷器等商品。说明这些产品远销海外。

教师:对,还有冶铁技术、蚕种和养蚕技术等等,这说明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世界。那么当时的瓷器有多美呢?同学们搜集许多资料并做成了课件,下面请赵晨同学带领我们去“享誉世界的制瓷业”展厅去看一下。

学生(赵晨):展示不同时期瓷器精品图片以及《故宫藏瓷》视频片段,再现我国古代制瓷业发展史。然后拿出几样瓷器仿制品和自己在陶吧的作品,请同学们来当小小鉴赏家。最后,在屏幕上打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还有一行字“中国古代的制瓷工艺领先于世界,让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呼吁同学们继承发扬中华文明。

(全班同学被精美瓷器图片和视频深深吸引,不时发出赞叹声,也为赵晨同学精彩幽默的解说所感染,不断为他鼓掌,积极参与争当小小鉴赏家。

期间教师并未站立一旁,配合赵晨同学,弥补他解说的遗漏和不足,融入全班同学的情绪和活动中来,形成师生互动的局面。)

教师:感谢赵晨同学的精彩展示,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制瓷业的发展历程。

学生:复述。

教师:同学们知道我们宁夏历史上曾经存在一个强大的封建政权吗?对,是西夏!西夏制瓷中心就在银川,其瓷器既吸收中原地区的优点,也有本民族的特点如淳厚朴实等,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西夏瓷器。西夏瓷器还远销到海外呢!好,让我们来看几组西夏瓷器的图片吧!

评析:“享誉世界的制瓷业”这一问题的教学设计紧密围绕本课课标进行。为实现课标,教师设计了许多活动,如:学生看书归纳制瓷业发展历程、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做成课件课堂展示、学生复述制瓷业发展历程、教师展示西夏瓷器图片等,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既加强了对制瓷业史实的记忆,又有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方法的培养,又有语言表达能力、概括归纳能力的锻炼,在体验中增强了对祖国先进制瓷术的民族自豪感、对家乡了解及热爱的情感,大力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感的升华,其中还体现了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该设计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学生再结合其他子目的学习,会容易得出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技术高超、部门多、产品远销海外等特征。实现课标要求。

教师在备课时心中要时刻有课标意识,自觉严格执行课标,不断钻研,理解课标,在教学中细化课标。不能照搬教参的现成设计,而是要根据自己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的钻研、对学情的了解,细化课标,使之更具体化,更易操作,同时也保证课标得到全面的落实。

2.整合挖掘课程资源,设计出创新教学内容。

课标指出:“凡对于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并不是新名词,它就存在与我们平时的教学合生活中,很多老师在过去合现在的教学中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类型的课程资源。课标竟课程资源涵义拓宽,既包括传统的教材、教学设备、图书资料,也包括现代的网络合新的科技成果。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广大历史老师越来越认识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设计中同样要体现开发和发掘课程资源并落实到教学中。

①用好、用足教材。

尽管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但对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来说,应该首先充分利用好历史教科书这一最重要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它是教学设计的最主要依据,也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基础。

新课程的理念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只要是教材上有的唯恐有一遗漏,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即使是对学生发展再有利的,都很少关注,这就是常说的“教教材”,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仅仅是这样是难以达到实现课标要求的,因此要大力提倡历史老师积极主动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却成了一些老师随意处理教材的借口,一些老师片面理解“用教材教”,索性不研究教材,甚至毫无理由地脱离教材,把过去的“以本为本”改为完全脱离教材,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些老师片面地认为教材是可有可无的教学资源,以至于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课外内容的补充上,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过多地补充内容,甚至离开教材去大谈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还有的也不分析教材内容,课堂上根本不用教材,学生的书本始终没打开过。凡此种种,实际是浪费了教学资源,教材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教师必须研究教材,才能知道怎样用教材,“用教材教”首先是用,不是抛开教材另搞一套。

新课标提倡教学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是要求引领学生科学地补充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的结论,让教材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资源。

通过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高中历史课标表述简练,教科书编写详略不当,使老师在备课种感到难以把握,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老师切实转变观念,不再把教材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不再让教材牵着走,真正摆脱教材的束缚,实现教学创新,要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大胆合理地对教材

进行整合,在整合教材的同时,充分挖掘对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有价值的历史课程资源,也是教师教学创新的责任。如:必修1专题8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课《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节课中,(选自历史教学2006、12期)对《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的介绍几乎还是原有教材表述的翻版。从我们过去所学、所教的高中教材到现在,仍然把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放在首位,似乎在印证《共产党宣言》强调的“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对于这一点,早就有历史学家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的此类论述,在无产阶级和革命政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年代,很容易被理解为这就是唯物史观和整个马克思主义最根本、最首要的理论原理,以至不知不觉地忽略了马克思、恩格斯还同时反复强调历史归根到底是人们‘由每一个新的一代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细读《共产党宣言》,不难发现其中的核心思想包括了建立和谐社会。这个社会正如《共产党宣言》中说的那样:“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这样的创新教学,我们的学生就不难体会到马克思主义自诞生到现在100多年后还理论之树常青,更能感到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思想理论的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由此可见,新课标教材不再是以往的“教本”,只能视为教学资源。它只是教师引领学生去认识历史和现实的一个载体,是教和学的一个依托,它是被教师和学生“用”的。只有正确认识课标和教材,突破束缚,勇于创新,教材才能发挥出课程资源的作用,教学才能实现对教材的超越。

②恰当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重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历史教学视课改的大方向。作为历史课程资源之一的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音画兼备,形象直观等特点,对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非常有帮助(尤其是创设情境、展示材料等),如何合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不少老师存在误区,但不能替代常规教学,并不是有了新奇生动的课件,课堂教学效果就一定能提高。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教材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

更不能一味地追求课程资源的广博、新奇而忽视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果从头到尾演绎课件的话,就容易造成学生视觉疲劳,在课堂教学中很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另外,多媒体展示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也不利于师生互动,学生的思索时间都被挤掉了,教学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只要老师因地制宜,运用合适的教具,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就会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就是一堂好课。

③运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社会调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加强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的联系,这样的实践调查使学生真切感受历史。

要慎重使用社会调查,要组织这样的活动就必须有明确的目标,突出老师的引导作用。社会实践式的教学比课堂教学方式要耗时,有些内容也不适合搞调查,也无需实践。

3.转变教学方式,双向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课标明确指出:“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这是本次课改的重要理念。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是学生改进学习方式的前提,是为变革学生学习方式服务的,即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导与主体是统一不可分割的,而不是对立的。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要把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安排恰当,从而引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讨论问题,以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历史问题的习惯。参与教学过程,都要沿着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这一方面展开,既有教师的活动,同时又有学生的活动,师生互动师生互补,使历史课充满和谐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积极思考,自由交流,主动探究,大胆质疑,学得轻松,学有所获,学有长进。(举例新文化运动或罗斯福新政)

注意以学生发展为本并非迁就学生。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主体,有的老师为了不违背这些理念,常常跟着学生走,教师会放,同时也应会收。学生的自主学习如果离开老师的指导,势必如一盘散沙。教师的指导是

教师的责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对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应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应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应引之。

4.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如记忆性历史课堂教学中,只要求达到识记、了解层次的知识,教师可选用讲授法、谈话法、阅读法等,但尽量避免教师讲学生听“有教无学”的弊端;在思维性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求达到理解、领会层次的内容,教师可选用讨论法、探究法、启发讲授法等,但也要防止“学大于教”的弊端,因为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下,学生容易疲倦,对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应该说,每一种教学都有助于出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长处。但也都有局限性,如选用讲授法,就要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如百家讲坛),还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选择教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目的识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这才是有效的教学。

“转头议一议”我很反对,这种形式并非探究式学习,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看似热闹,实际上没有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

5.注意教学细节。

①要发挥自身的特长、优势。

教学中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但要避免人云亦云,要发挥自身优势,合理地综合运用多中教法,要有主见。

②所提问题要具体,有依据,忌大忌空,尽量避免无效提问。

③正确运用评价功能。

不能只是表扬,而且也要指出其不足。

④不要只追求形式,还要注意课堂教学的深度。

⑤要善于倾听学生。

⑥注重教学反思。

三.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困惑

1.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一对突出的矛盾。

好的课堂探究活动往往由于赶进度草草收场,这样的教学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

2.高一学生认知水平与课程要求的矛盾。

学生不太适应新课程高中历史的专题学习。初高中衔接困难。

3.教师知识、能力储备出现危机。

新课标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不仅应具备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史学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还应具备一定的学科科研能力;教师既时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成长的引导者、教学参与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尤其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一时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4.优质课与平时课堂教学存在很大差异。

教师平时课堂关注对象依然是个别学生,学生也并不是每节课都能像优质课一样与教师密切配合。

5.课堂教学对双基要求把握程度的疑惑。

6.评价体系要求的影响。

毕竟高考成绩、升学率高低,成了学校、社会评价教师的最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

尽管遇到各种困难,但是教改潮流不会因此而停止,广大老师应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踏上教改之路。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对广大高中老师来说是一次宝贵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知易行难,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继续努力、探索、改进!

高中历史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高中历史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高三历史复习课中要打破复习课旧课重讲、题海战术等传统模式,根据学生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模式,为了强化有效教学学,提升课堂效率,我们历史组认为高效复习课堂应分三个模块:1“自主建构”——强调由学生自主建构基础知识体系(25-30分钟),2“主导探究”——由教师对学生实行建构的知识中出现的知识难点、重点实行突破(10分钟左右),3“智能检测”——即多元方式的检测(5-10分钟),为了落实教学效果。其中也能够贯穿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多元展示、问题学习等教学活动。 具体操作如下: (1)检查回顾:用5分钟的时间检查学生对上节课所复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这是复习课的首要环节,能起到督促学生课下即时温习、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之后老师针对性的点评,纠正,补充。 (2)复习导入:教师用简洁、新颖的方法,很快的导入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3)考点解读:教师用概括的语言介绍本节课在考试说明上的相关内容,确定所要复习掌握的重点知识与教学目标,提出自学要求,指导自学方法。 (4)点拨复习: A:指导学生的学习:如让学生自读,列出提纲,对知识实行系统化,揭示和总结规律。通过复习使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深刻化,使知识体系进一步条理化,促动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 B:教师讲解:①知识的串讲与渗透,注意知识间的联系,讲要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讲联系、讲规律、讲思路、讲方法,要有针对性,有新意。②把握关键的知识点,要设计好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④重视并合理利用相关信息。 (5)达标检测:教师出示提出一些针对高考的综合性、开放性思考题,提示学生使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水平。练习题要注意基础性、典型性、层次性、综合性。要体现新课程、高考命题改革的精神,要增加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要重视活动的设计与评价。练要规范、准确和熟练,要定量限时。即时评价主要包括教师归纳、练习分析两个环节。对学生存有的问题,特别是隐性错误,要注意点拨、矫正,必要时再练习。 (6)板书知识体系 这个环节让学生来做,让学生写出本课的知识体系,找两三个学生到黑板上展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系统掌握课本知识。应向学生点明,如能准确写出本课知识体系的学生,说明对本课掌握地不错,复习起来会很轻松;若不能准确写出,甚至不能写出的学生,课下老师实行个别性的辅导。 上面所谈到的,是我们历史组做法,有一些还停留在尝试阶段,还是十分粗浅的。教海无涯,学无止境,还望领导和各位老师多多指导。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四大环节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四大环节 2011年07月22日 作者:王世忠 来源:现代教育报 沐浴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历史教学出现了新气象,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不少教师认为教材的变化使得教学无所适从,而笔者认为,无论如何改革,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以及基本能力的考查依然是重头戏。不管教材怎样编写,历史基础知识始终未变。只要翻看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和教材,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握一些教学原则和基本尺度,灵活加以运用,以“不变应万变”。这样就会做到游刃有余,轻松驾驭教材,沉着备战高考。根据新课标历史教材的特点,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我觉得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抓好“点、线、面、体”四环节。 环节一:要点到位 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在教学中要面面俱到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吃透教材,科学地筛选历史知识,将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主干知识传授给学生。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知识要说清讲透,落实到位,不留疑点。以高一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为例,教材中涉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如分封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度、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民主共和制、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等。翻开近几年高考卷,可以看到这些主干知识跃然纸上,始终常考不衰。没有储备足够的基础和主干知识,能力培养便如空中楼阁,如断了线的风筝,决胜高考更是无从谈起。对于这一点,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引起足够重视。 环节二:主线抓牢 历史教材跨度大、内容多、范围广,要想在较短的时间里记住并掌握众多的史实并非易事。但是通过认真研究教材我们会发现,历史事件都围绕某一条或几条主要线索展开。只要我们抓住主要线索,“顺藤摸瓜”,就会做到纲举目张,主次分明,轻松掌握。例如,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同时更是一部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拯救中华民族的探索史。这三条线索贯穿每一章内容,贯穿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始终。再如,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等。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7核心素养版讨论稿)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 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 家国情环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新课程改革秉承“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原则,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及“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教学重建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案导学,具体阐述了学案设计的原则、课堂教学操作模式及实践后的体会。 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新课程三维目标重视过程与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结合我校生源的实际情况,我从2006年9月开始进行课题《“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的研究与实践。经过两年的努力,取得较大进展。尤其在学案的编写及通过学案解决如何使“教授化”的教学策略转变为基于学生学习策略培养的“学习化”教学策略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摸索出了设计学案的一些原则。下面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例,阐述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学案,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实现上述教学策略的改变。以及实施学案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学案设计原则 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讲义,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其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探究性原则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增强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导学学案就是使学生在自行的探究过程中,?在积极的思维中,进入思考和创造的王国。?因此,探究性原则应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提出独到的见解。2.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3.方法化原则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导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5.层次化原则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

谈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谈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罗锐 摘要:本文针对如何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进行探讨。分析和探究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以改善和提高历史教学水平,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不仅真正学到终身受用的知识,更提升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在社会上得到很好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一、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的几年来,学校、教师也都在积极的探索新课程下如何实施高中历史教学。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高考机制还没有明确改变,教学评价体系也没能跟上教学发展的步伐,许多教师还有顾虑,不敢贸然地按新课程要求进行授课。还有就是有些教师还不能真正领会新课程的精神,还停留在新课程的表面层次,停留在形式上。因此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出现了这样的几种情况: (1)“目标高考”型 由于现在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模式仍以考试的成绩作为评价教师与学生的主要标准,为了应付考试,为了教学成绩,为了获得好评,将目标对准高考,力求与高考的要求接轨,这种课堂仍是传统的“满堂灌”。课堂上教师讲解、分析、说明,一人独揽,唯恐讲不到。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是眉飞色舞,而学生在下面则是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参与程度很低,甚至有的课堂就没有学生的参与,只是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结果是课堂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有的只是沉闷无趣、身心疲惫。此种做法相信还普遍存在。 (2)“完成课标”型 一些历史教师机械的理解新课程,只重形式不重内容,为了完成“课程标准”而教学,出现了只有形式而无内容的“作秀课”、“展示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仍以自己为中心,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上有交流,有探究,但都只停留在课堂问答的层面,且问题的指向性较强,学生没有真正的思考或者说学生也没有机会去思考,因为教师只是想通过提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除了热闹之外又能给学生多少启发呢?这种情况下,学生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且停留在教材上的知识层面,缺少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独特理解和独特感悟无从谈起,课堂提问的过程也就成了变相的灌输过程。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这些低效或是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严重的阻碍了学生主体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教学活动不能有效展开,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不到提高,更使学生对教师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上述教学的低效问题不能得到根本解决,那么素质教育就只是一句空话,新课程也将是一场空。因此, 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和归宿,提出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二、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课堂实施策略与方法 历史教师备好课的最终目的是上好课,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能指导个体将某一行为指向某一特定的目的,并将这一行为维持一定时间。学习动机在历史学习中是一个很有效能的动力因素,如果能正确了解、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将大大地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 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历史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动机,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

2020最新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考文综(历史)知识点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 4、秦朝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掌军事。唐朝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 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元朝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郡国二制并行。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由中央掌控。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必修Ⅰ 课程目标 《历史Ⅰ》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的政治活动,而政治活动又总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人类政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重要历史人物。因此了解这些重大的制度、事件和人物,探讨它们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我们了解人类政治活动的重要教学目标。 在知识目标上,通过学习,要能够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方法与能力目标上,要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此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要懂得从中国国情出发,学习和借鉴中外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提升民主法治意识,增强个人的公民素养。 实际上,上述三方面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要基于政治制度的理解、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的了解,来掌握技能和方法,培养和熏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三维目标是通过九个学习专题来承载的。每个专题都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某个国家、区域或某一类社会形态中政治发展的实质性特征,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了解一种政治制度的缘起、发展、变迁及其历史影响,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在历史的联系中、在贴近时代的对话中获得启示,从而更好地认识国情、认识世界。 以下我们用表格具体分解《历史Ⅰ》课程目标里的九个专题的内容标准与教学要求,并将不同版本的一些有个性色彩的历史结论呈现出来。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 的基本内容。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 度的特点。 3.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 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 族的亲情之爱。 1.教师向学生提供“古代中国朝代沿革表”, 帮助他们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并以此作为时间坐标进行后续政治史的学习。 2.分封制和宗法制是概念性很强的内容,教学 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图片、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 和认识。 3.初中教材对分封制作了详细叙述,教学中可 用问题引导学生唤起回忆,实现初高中历史知 识的衔接与整合。 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 1.联系本专题后续政治史的的有关内容,做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学习内容。 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建议在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

新课程条件下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新课程条件下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关键词】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 【内容提要】 普通高中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历史课程必须贯彻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条件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模式: 一、教师指点,定向导航 二、提纲导学,落实基础 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四、成果展示,交流点拨 五、课堂小结,设问激疑 【正文】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①普通高中的教学活动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应为“平等的研究者中的首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担当着建构者、引导者、合作者、评价者等多元整合的角色。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是探究活动的主体。那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怎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模式组织教学活动: 一、教师指点,定向导航 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的不同,决定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角色有所不同。教师是平等的研究者中的“首席”,有着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把关定向的职责。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所研究内容在历史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介绍相关的知识背景,理清基本线索,提示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

这一过程的作用主要在于,为学生自主学习确定方向,清理障碍,找出研究的切入点。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完成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二、提纲导学,落实基础 “普通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高中的课堂教学中,仍不能漠视‘基础性’要求。”②历史课堂教学仍然要把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重要位置。 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的有效手段是编制导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教师编制导学提纲要特别注意选取与《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最为密切的基本知识点,通过最易于学生掌握的方式呈现出来。提纲一定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指向明确,切实成为学生迅速掌握基础知识的帮手。 学生自学过程中要针对导学提纲列出的基本知识点主动认知,积极思考。要在掌握、巩固、内化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形成综合分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下一步合作探究、深化认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习、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以学生在提纲引导下自学为主,教师不间断地在教室内巡视,随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这一过程,主要是解决传统教学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知识传授问题,但不同的是学生充当了学习的主角,“基础性”问题的解决是通过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而完成的。学生依据提纲自学的过程是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综合素质的过程。 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在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前提下,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最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认识,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能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这一步骤应是新课程条件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问题应当是有一定思考价值的,足以让学生进行一番苦苦思索的;它又是有开放性的成果体现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 【摘要】学习历史是要通过历史教学的活动,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智慧,进而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历史教学应该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将一些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能够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教育教学的理念、目标及课程性质等多方面作了明确的方向性的规定。新课程和新课程理念的最终实施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必须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以期达到学生终身“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养成正确的历史态度和社会态度,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人文素养的一代新人。 1 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第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第二,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第三,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2 充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性的典范人物之所以成功,首先起作用的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他们的人格,譬如爱迪生的痴迷忘情,居里夫人的坚忍不拔等。可见源自内心的热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word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 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 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 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 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 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 认识。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 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 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 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 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 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 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 家国情环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 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 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 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 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摘要】学生在高中之前就进行了历史学习,因此,对于学生而言,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并不是零基础。然而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加理性的认识。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33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肩负着历史知识传递的重要任务,而且还要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我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有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在教学中总结了很多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在本文中与大家分享,希望对教师的教学能够有所启发。 一、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立有效的教学目标 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有很多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目标进行有效把握。哪些知识点需要学生识记,哪些知识点需要学生理解,在对教学目标进行透彻研究之后,教师要将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体现在备课过程中,知道哪些知识点

需要教师深入讲解,哪些知识点比较适合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将教学内容构建成具体可操作的目标。 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得教师的教学更能够有效突出重点,便于将重要的知识点有效传递给学生,同时,明确的教学目标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便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把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注重人才的创新精神与探究精神。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历史学科由于其学科自身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还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活动是一种极具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亲自实践,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历史成绩的不断提高。历史研究性学习与科学实验又存在一定的区别,研究性学习侧重于学生对研究过程的一种体验,在探索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感悟历史的真谛。由于学生之间的历史基础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每个学生对历史资料的了解存在一定差异,为了有效进行研究,学生之间必须加强合作,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2019年教育文档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一、前言 浙江省始终站在时代教育的前沿,自从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致力于自身的教学模式改革,以期最大程度地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教学中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早在2009年,浙江省就着力制定并实施了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这是一套较全面的高考教学方案。2014年秋季,在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推出了高考新政下的学考和选考。 新高考改革方案立足于全面推动我国素质教育事业发展、学生今后的就业服务作为导向。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传统的良好的考试特点,但是在此基础上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比如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增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选择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更为高校的人才选拔提供了更大的自主选择权。[1]总体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浙江省的新一轮高考方案中,充分结合了学考和选考两种选择方式,并一考两用,学生的选考成绩采用等级附分制。 二、新高考改革的现实意义 在新高考方案的切实实施过程中,考试的科目无疑是整个新

高考方案关注的焦点,学生的最终高考成绩是语文、数学、英语三个科目以及另外选考的学业科目成绩的总和。另外三个科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以后的发展道路和爱好特长进行选择,在政史地和理化生技术这七门中自主选择三门成为学生高考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从而实现了选考和学考的有机结合,建立了学生的有效性选择考试,使高考不再是一座“独木桥”,而是一座“立交桥”。 为了保障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新出台的高考方案起到了人才选拔的多样性和公平性。首先,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在高考科目和选考科目的自主选择中,学生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进行学科的选择,改变了原来文理分科一边倒的绝对形式,让学生的学习多了很多种组合选择方式。历史作为选考学科,对历史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历史作为学习科目,不仅充实了学生的学习,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有助于分层次和分类教学。历史作为选考科目,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在保障基本知识全面教学的前提下,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课程学习,这样对历史进行分层次教学,也实现了科目的分类教学,改变了原来学生被动接受的知识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备战高考。 最后,有助于课程的改革。历史教学作为高中教学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在选考的行列中,但是如果学生根据自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姓名:张传杰 单位:龙江县第一中学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龙江县第一中学张传杰 摘要:随着高中新课改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的很多问题不断涌现,如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教师教学方式的问题等等,而这些问题又汇集于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上。因此,本文从转变历史教学观和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的角度论证这一问题,与同仁共勉,不正之处请指教。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观教学方式 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创设丰富的历史教学情境,积极营造宽松、和谐、促人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 一、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存在问题 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的中心在课堂”,而“学校改革倘若不以课堂改革为中心,就不可能有丰硕的成果”。因此,追问、梳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推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最为迫切的任务。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知识要求具体、能力要求泛化、情感目标缺位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和规定了高中历史教育的基本目标。其突出特点在于,把知识与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明确提出,同时把政治思想教育拓展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从而实现了历史教学中学生知识学习,能力提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统一。 2.教学过程:教师中心,以本为本,模式化备课 当前,大多数学校采用的历史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的“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个连续的教学步骤在课堂中有板有眼地上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精品]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精品]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高一艺术部谌寒 新一轮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已经拉开序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指导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教育部制订出新时期第一份独立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高中历史课程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时代性,开始重视研究性学习,编写出版了面向21世纪的高中历史教材等等。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因此,在当今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我们必须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解决国内高中课程存在的问题,全面实现高中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发挥其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我国以往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目标上,存在着教条化、成人化倾向。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体验、感悟,忽视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个性发展的培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进行的调研表明,有80%的教师、69.8%的学生认为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实际关注的课程目标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和技能。 2、课程结构上,没有处理好高中历史课程与初中历史课程知识的衔接,没有构建出符合高中阶段学习的历史课程结构。过去初中、高中历史课程实行螺旋式的结构,从编写教材来看,虽然教材的编者费尽心思力图解决初、高中历史教材内容重复的问题,然而还是很难,这自然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学界早就有人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第一部分前言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