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五代入宋文人对宋朝儒学振兴及文化事业的发展所做的贡献_以名儒杨徽之为个案研究

五代入宋文人对宋朝儒学振兴及文化事业的发展所做的贡献_以名儒杨徽之为个案研究

五代入宋文人对宋朝儒学振兴及文化事业的发展所做的贡献_以名儒杨徽之为个案研究
五代入宋文人对宋朝儒学振兴及文化事业的发展所做的贡献_以名儒杨徽之为个案研究

五代入宋文人对宋朝儒学振兴及文化事业的

发展所做的贡献

)))以名儒杨徽之为个案研究

孟宪玉

(河北大学宋史中心,河北保定071002)

摘要:杨徽之是五代入宋的文人,他精通儒典,学问广博,品德高尚,被周世宗选拔,入宋后受知于宋太宗,建议宋太宗崇尚儒学,为太宗所赞赏。后又成为宋真宗的潜邸文臣,担负辅导教育真宗的重任,提高了宋真宗的文化素养,真宗即位后继续辅导真宗,积极举荐文人,培养后辈人才,为宋初儒学的振兴及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宋代杨徽之儒学潜邸

作者简介:孟宪玉(1968-),男,山东省梁山县人,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k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78(2007)04-0032-05收稿日期:2007-04-15

一、早期的仕宦经历及和宋太祖的关系

杨徽之,字仲猷,建州浦城人(今属福建),家世代尚武,杨徽之父亲杨澄却毅然立志从事儒业。受其父的影响,杨徽之自幼刻苦读书,名满乡邑,为同乡名士所称道,当时其家乡属南唐李氏政权所管辖,南唐也开科取士,笼络文人,但是杨徽之看到周世宗柴荣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改革,国力日盛。故此杨徽之决定到后周去建功立业,从福建到开封,不仅路途遥远,且又属于不同的国家,政权的割据禁止民间的往来,杨徽之:/杖策径去,潜伏间行,聿来上都,憩于逆旅。适及秋赋,假籍河南,首冠荐书,时誉愈出。0[1](卷115故翰林侍读学士杨公行状6)杨徽之出色的文化造诣受到后周重臣窦仪和王朴的称赞:/(杨徽之)以文投窦仪、王朴,深赏遇之。0[2](卷2965杨徽之传6)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杨徽之参加了科举考试,吏部侍郎刘温叟主持这次考试,杨徽之等十六人考中进士。可有人暗中在周世宗面前诋毁刘温叟录取不公,周世宗大怒,对这十六人进行重新考试,结果只有杨徽之等四人及第,其他十二人被周世宗黜落。[3](卷1155世宗纪三6)所谓/真金不怕火炼0,在这次录取名额如此之少,近乎苛刻的考试中,杨徽之仍能胜出,足见其文化功底之深厚。杨徽之受到周世宗赏识,他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校理、著作郎,后又升至右拾遗,位于侍从之列,成为皇帝的近臣,又和窦俨共同修订礼乐书籍。周世宗的知遇,杨徽之自然很感激,对周世宗屡进忠言,特别是他看到宋太祖的势力迅速崛起,在军中有很大的影响,就上言周世宗解除赵匡胤的兵权,以免留下祸患[4](卷四乾德元年十二月己亥)。如果周世宗采纳了杨徽之的建议,历史或许就会改写,但周世宗并没采纳,后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0,建立宋朝,取代了后周,可见杨徽之对政局洞察之准确。宋太祖对杨徽之怀恨在心,/及(宋)太祖即位,将杀徽之,太宗时为晋王,力救之,曰: -此周室忠臣也,不可杀。.0[5](卷二)尽管保住性命,杨徽之仍被贬出,去监唐州方城的商税,后杨徽之又被贬谪:/太祖多遣近臣,兼访谣俗,使者即公(杨徽之)之故旧,公因言应天顺人,海内宁一,所以崇儒术以厚民风。使还,具白其语,太祖怒,以其讪上,左迁凤翔天兴令,未几,又移嘉州峨嵋令。0[1](卷115故翰林侍读学士杨公行状6)作为儒者,杨徽之忠心事主,以崇兴儒学为己任,符合儒家的道德理想和人格修为,却屡招宋太祖的打击和排斥。尽管这样其才华和操守仍为时论所肯定:/然朝论自此以旧德处之。0[6](卷515翰林侍读学士杨公神道碑铭6)终太祖一朝杨徽之没有被宋太祖信任和重用,但他的才华和品德深为时任晋王的宋太宗所赞赏,这为他以后被信任和重用打下基础。

二、杨徽之在宋太宗朝的作为

公元976年,宋太祖去世,其弟宋太宗即位,979年宋太宗灭掉了十国的最后一个国家)北汉,但是同年与辽进行高粱河之战中,宋军惨败,宋太宗也受了箭伤,乘驴车狼狈逃走,对辽战争的失败,使宋太宗的国内外政策发生了转变,实行守内虚外之国策,开始致力于文治,大开科举之门,增加录取名额,对考中者直接授予官职,这些科举出身的人尤其是进士,被冠以/天子门生0受到重用,科举使社会上重文之风盛行,从而又使儒学得到更大的尊崇。宋太宗本人也是一位好文之主,/太宗崇尚儒术,听政之暇,观书为乐,殆至霄分,手不释卷0。[7](卷三)对于杨徽之,宋太宗是赏识的。在太平兴国初,宋太宗把杨徽之从地方上召回,索其作品,杨徽之把一百篇文章献上,而后又向太宗献自己所作的一些诗篇,其中

2007年第4期

第32卷(总第136期)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H ebei Univ ersity(Philosop hy and Social Science)

V ol.32N o.4

A ug.,2005

宋史研究孟宪玉:五代入宋文人对宋朝儒学振兴及文化事业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2卷第136期

宋史研究孟宪玉:五代入宋文人对宋朝儒学振兴及文化事业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宋)杨亿.武夷新集[M].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

四库全书本,1983..

[2](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宋)薛居正.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宋)司马光.涑水记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9.

[6](宋)苏颂.苏魏公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8.

[7](宋)范祖禹.帝学[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

[8](宋)释文莹.玉壶清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4.

[9](宋)真德秀.西山集[M].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

四库全书本,1983.[10](宋)洪迈.容斋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1](宋)李攸.宋朝事实[M].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12](宋)李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

[13](宋)孙逢吉.职官分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4]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5](宋)彭龟年.止堂集[M].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

阁四库全书本,1983.

[16]汪圣铎.宋真宗[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17](宋)张.张乖崖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8].安国楼.从岳飞的素养看宋代家族教育[J].河北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3).

[19](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上海[M].上海:海古籍出版

社,1981.

[20]陈寅格.宋史职官志考证序[A].金明馆丛稿二编[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The contribution to the confucian learning and culture done by littrati, lived from The Five Dynasties going into The Song Dynasty )take the famous confu cianists Yang Hu i zh i for example

MEN G Xian O yu

(Song Dynasty H istory Research Center of H ebei University,Baoding,071002,China)

Abstract:Abstract:Yang Hui Zhi w as a Confucian scholar w ho lived in Hou Zhou and early Song Dynasty.He w as not only familiar w ith Confucianism but also w as know ledgeable and noble.H e w as ever nom inated by Zhou Shi Zong.With Hou Zhou was replaced by Song Dynasty,he w as also appreciated by Song T ai Zong.Yang H ui Zhi sug gested Song Tai Zong to emphesize Confusicanism,w hich w as applauded by Song T ai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87505815.html,ter,he be-come one of the inheritance official.He responsed to the education of Song Zhen Zong w hose culture was accrued much.Yang H ui Zhi continued to help Song Zhen Zong when Zhen Zong succeeded,such as recommending scho-l ar actively,cultivating young er generation.H e did g 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Confucianism and other cultures of early Song Dynasty.

Key words:Song Dynasty Yang Hui Zhi Confucianism The inheritance official.

[责任编辑荣艳红]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2卷第136期

宋明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宋明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篇一:对《宋明理学》一课的思考 对《宋明理学》一课的思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三节《宋明理学》,可谓是整个高中历史教材中最难啃的骨头, 对老师能力的考量是多方面的。很多老师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看 完教材和教参后搞不懂讲什么,自己都不懂,怎敢给学生讲!那么 这一课我们怎么上,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上课过程中我认为 要注意的问题,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一、《宋明理学》在专题中的地位。本专题主要讲述的是儒学的发 展历程,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要清楚理学在专题中的 地位,首先要清楚儒学在各个时期的历史命运。春秋时期,孔子创

立儒家学说。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经孟子和荀子得到完善和发展。 秦朝时,由于“焚书坑儒”,儒学进入低潮。西汉武帝时,董仲舒 改造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东汉末年到唐 末五代,由于各种思潮的流行,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儒 学统治地位被削弱。宋明时期,儒学得到复兴。明清之际,儒学受 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的批判。 其次要弄清儒学在几个重要时期的思想特点。春秋时期,孔子提 出“仁”、“礼”、“德治”。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仁政”,强调“民 贵君轻”,荀子除了唯物思想而外强调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把握“礼”。 西汉时期,董仲舒儒学的理论基础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政 治的’大一统”必须要思想的“大一统”,从而顺利推行“罢黜百 篇二:浅谈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浅谈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宋明理学因倡言守道循礼又称“道学”,不仅主宰当时社会意识形态,还广泛涉及各领域。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家融合,唐代实行三教并存政策,儒、释、道得以独立发展并相互争论与融合。三教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本过程。程朱理学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后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程朱理学向心学的演变说明走向极端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经历几百年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深远影响。 总体来说,弘扬了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将儒家思想发展成为集政治、哲学、伦理道德于一体的庞大的思想体系。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和道德,讲求以情统理、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但理学用三纲五常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比如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利轻义、因循守旧、重礼轻法等错误观念,对中国社会都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首先是以“程朱理学”给人们诸多灾难痛苦,“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戴震:《孟子字义疏注》]“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之

唐宋文化比较与唐宋文化转型

作业:论析唐宋文化的区别与唐宋间文化转型的社会经济原因? 唐宋时期的古代中国无可争议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这两个朝代,中国与世界尤其是周边国家有着密切的交流。唐宋文化都是一次大繁荣的时代产物,但是由于其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有较大差异,因而唐宋文化又是界限明显的。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被称作“大文化”。关于文化结构,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等等。通过对唐宋文化资料的收集,我觉得在论析唐宋文化的区别方面,三层次说是最好的分析方法。 (一)物质是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是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它包括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唐宋文化在物质上的最大区别表现在衣、食方面上。 1·从衣着方面来说,唐代服装总体呈现出艳丽奢华,奔放豪迈的特点。唐代的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争艳斗研,尤以红裙为姣姣者;服饰图案改变了“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采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唐代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对于异国的衣冠服饰,唐代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所有这些在某中程度上反映了唐代兼容并包的大国心态。 宋朝的服饰简洁质朴。宋朝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强,一切的“张狂”相比唐代都收敛了许多。两宋时期,服装分类更加细化,不同行业有服不同装。北宋初年,对各级官员的服色都有严格的规定,如三品以上穿紫色,五品以上穿朱色,七品以上穿绿色,九品以上穿青色,至于普通百姓,就只能穿黑白二色。因此和唐代相比,虽然宋朝的服装色彩种类并未减少,但在整体上仍显得单调。 2·在饮食上,唐代时,饮食文化呈现出一种“大有胡气”的全面开放状态。当时有“贵人御馔,尽供胡食”之说。深受胡食之风影响的唐代饮食文化显得豪迈粗犷。就主食饼类而言,唐代普遍崇尚粗大,如唐代的饼餤以直径阔大著称,平民百姓日常食用的胡饼也是相当大的。唐代的菜肴烹饪尽显豪迈之色,肉食多大块整体烹制,如韦世源《烧尾宴食单》中的“红羊枝杖”。在食风上,唐人多不拘小节,蘸蒜齑食饼,抽雪刃割肉的豪爽饮食场面不乏记载。唐代的官私宴饮规模宏大,动辄数百、上千人参加。酒宴之上,唐人更是豪情万丈。酒酣尽情之时,宾主往往要即兴表演歌舞。各种助饮的酒令在唐代得到了迅速地发展,人们行令时强调胜负,显得气氛十分热烈。唐人饮茶也并不像后世那样文雅,进行慢斟细品,而是趁热猛灌。 与唐代饮食文化相比,宋朝饮食文化的“胡化”色彩大大减弱了,显得细腻精致。品类细化,花色品种众多。精切细割的炒法烹饪更趋流行。宋人的酒文化多了几分轻言细语的文雅。酒宴之上,宾主们儒雅地坐在座位上欣赏歌曲和舞女的专业表演。助饮的酒令也渐渐演变为各种文字游戏了。在饮茶上,宋人从茶叶的制作即开始追精求细,宋代的饼茶形制小巧,装饰精美,非唐代所能比。 (二)制度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宋辽金文学

知识要点: 1、宋初诗坛最早流行应答酬唱、浅切易晓的“白乐天体”。 代表人物有:徐 .、李。等 2、白乐天体之后真宗时盛行晚唐体,他们尊崇的对象是贾岛、姚合,多写山野闲逸情趣,诗意偏狭,以锤炼字句为能。 代表是“梅妻鹤子”的林蒲,有名的佳句“疏影横斜水情浅,暗响浮动月黄昏”。 3、与晚唐体诗风一致的还有惠崇、希昼等九位僧人。 4、宋初最早提倡儒学复古和文体复古的代表人物是柳开-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 他之后还有:张景、姚穆修等人。 5、王禹是宋代文学创作开风气之先的人物。有《山行》《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6、西昆派:北宋初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因杨亿编为《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作者为杨亿、刘筠、钱惟等人。收录的诗全部使近体律诗,内容无外乎歌咏宴饮生活,咏物咏史及泛咏男女情爱,形式上追求用典丰缛,属对工整,下字丽艳,音节铿锵;标榜学习李商隐。 7、范仲淹,字希文,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8、诗文革新的进一步发展却导致儒学复古思潮与文学自身的分离。 9、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文备众体。有《六一词》《醉翁琴曲外编》。 他在《朝中措》中塑造了自己的形象。 10、王安石的文章以明理见长。他写了不少咏史诗,也以议论见长。著名的《名妃曲》二首,借歌咏王昭君和亲之事,隐约表达臣子明知“君恩”不可恃。但又不得不寄希望与此的复杂感情。第一首属于翻案文章。他的后期诗作在艺术上愈趋成熟,既长于取境,又精于锤炼,题材上也有所收束,多为写景诗,体裁上以绝句小诗为见长。 11、曾巩,字子固,整理了《说苑》《列女传》《战国策》等典籍。在北宋文学家中,他的文章较为质实,缺少情致,是古文家中保守持重的代表。 12、苏辙,有史论文《六国论》《三国论》,优回环往复、舒畅灵活的特色。 13、宋初词坛仍程序五代花间词派的余绪,袭用艳情、别情的旧有题材,采用令词小曲的传统形式,词进一步雅化,文人化。这方面的代表有晏殊、欧阳修等人。 14、晏殊有词集《珠玉词》。是一种极端贵族化的审美情趣,但也反映了北宋升平时代富贵阶级特有的从容自信,与五代的醉生梦死不尽相同。其闲情词最有名的是《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他的名篇《蝶恋花》中有名句:“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被王国维称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第一境”。 15、张先以善用“影”字著称。因得意于词: “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归朝欢》); “柳径无人,坠飞絮无影”(《剪牡丹》)而自称“张三影”。 16、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其词集自题为《乐府补亡》统称《小山词》。有名句“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临江仙》) 17、柳永自称是:“奉旨填词柳三变”。其词集名《乐章集》,其中的慢词已超过二分之一,他最突出的特点是铺叙说法的运用,在他努力下,铺叙成为浅斟低唱、缓诉衷肠的词的重要艺术表现方法。词在柳永之后形成雅俗分流的局面,尽管柳词的影响主要在“俗”的方面,但那些以“雅”著称的词家也从他那里汲取了许多营养。 18、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中国第一个文字狱“乌台诗案”原告沈括,被告就是苏轼。他对文章的看法是:作文应当“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

1.3《宋明儒学》教案(新人教必修3)

3课宋明理学 【课前思考】 宋代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在预习中,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本课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4.【重难点突破】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在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另外,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再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趋势的了解。 课时及教案数:一课时。第13教案 【教学过程】 导课:1、请问儒学是怎么样兴起的呢? 2、儒学是怎么样成为正统思想的? 推进新课:一、理学出现的背景 1.儒学面临的困境:汉末至唐末五代,儒学的统治地位不断遭到挑战和削弱 原因:①社会动荡,军事割据和混战,冲击儒家构建的一套政治和伦理方面的统治秩序。 ②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冲击(同时又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2.唐朝中后期,韩愈和李翱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儒学的复兴和理学的创立的先声。 ①韩愈: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何渭“道统”?“道统”观念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唐代韩愈明确提出道统说以来,儒家学者在思考儒家与佛、道两家的关系时,道统一直起着明确自我归属的作用。在儒家内部,道统则起着划分学术与学派界线的作用。道统思想是儒学发展的一个内部动力,同时又对儒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②李翱: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促使士大夫掀起一场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的创立奠定基础。(1)主张:①推崇尊王攘夷,认为唐朝政治的弊端是不尊重儒家的纲常伦理,把政治失败归结为思想的迷乱。②:主张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③:文化上;强调“华夷之变”,将佛教和道教视为夷狄之教。(为复兴儒学创造条件) (2)影响:①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②理学应运而生。 二、理学的产生发展 (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宋明理学教案1

第三课宋明理学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教学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一、儒学复兴运动——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1、[唐]韩愈:道统说 2、[唐]李翱:复性论 二、宋明理学的形成过程 理学:为了与佛老思想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 1、北宋五子

程颢(1032—1085),字伯淳,私谥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字正叔,因居临伊川,后人称为伊川先生。两人为亲兄弟,河南洛阳人。二程,以理学家周敦颐为师,在总结了先秦关于理和道的观念,以及宋初以来思想家关于理的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理”抽象为宇宙的本体,作为哲学最高范畴提出来,构建了一个以理为最高本体的唯心论体系。二程哲学核心是“天理”或“理”。他们认为“理”不仅总摄天地万物,而且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理”是万物本原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认为在人类社会中,封建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伦理纲常,也是天理的表现,不可违背。在认识论上,二程的“格物致知”并不是指认识客观事物的法则,而是要在人的内心恢复“天理”。二程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抬高到和六经相同的地位。二程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理学。在封建社会后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封建统治者的主流思想。 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 淑诸人,以传诸后;无真儒,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 .......

宋辽金书法

宋辽金书法 中国书法简史 作者:叶培贵等 第六章 宋辽金书法 叶培贵安艳红 宋代是中国文化的又一个辉煌的时期。邓广铭先生分析宋代学术思想时指出,由于唐代释道两家的教义学说盛行于世,声势凌驾于儒家之上,这使唐代后期以后的知识分子萌生了重新恢复儒家独尊地位的意识。而在付诸实践时,却产生了排抵、交斗和融汇,从而形成了宋学。从中央的文化政策上,没有重复秦皇汉武的文化专制主义,对儒道释三家无所轻重于其间,对思想、学术、艺术领域的各个流派,也一概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这一政策,对当时学士士大夫们的思想的相对解放起了很好的作用。因而,宋代文化不仅超越了前代,而且为元、明所不及。

宋代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在政治制度上确立了文人集团的核心地位。这一政治角色的变化,影响了文人心理。一方面,肩负政治责任,使文人的政治、道德、伦理意识大大加强,在艺术领域内同样如此;另一方面,政治压力的重负,又使文人极需寻求心灵解脱的栖息地,因而各种文艺形式得到了极大重视,并适应他们的需求而有较大的变化。具体到书法领域,一方面,文人们注意强调政治、道德、伦理观念在书法中的表现和意义,使书法也成为“载道”的一种工具;另一方面,他们又视书法为适意的雅玩活动,弱化对书法技巧形式的斤斤计较(“不计工拙”),而追求书法在表现个人情趣上的特有功能,从而将书法引向一个个人性色彩较为浓重的空间,形成所谓“尚意”书风,开书法艺术的新局面。 宋代书法得到了皇家更多的重视。宋太宗淳化三年刊刻的《淳化阁帖》,在法帖传播方式上是巨大的进步,使原本深藏内府的许多巨迹,得以化身千百,流入寻常百姓家,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范本供不应求的矛盾。《阁帖》所收,大多为文人较为常用的行、草和小楷墨迹,而非篆、隶、楷书碑刻,加上宋以后印刷的兴起、碑刻风气的衰弱,行、草书形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

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

概述 1、宋朝的文化发展趋势,基本上与其积弱积贫的国力相应,尽管有其自身发展的某些特点,文化巨匠也层出不穷,唐宋古文八大家,宋朝即占六人,但从总体的格局和气度而言,它终究难以和强盛的唐朝所表现出来的恢弘相比拟。 2、宋代的书法在起点上有着先天的不足,首先表现在客观方面:○1书法自从实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自觉的艺术样式之后,师生相传的“道统”一直未绝。即使像南北朝时的长期分裂板荡,但因王羲之本成长于东晋,所以“江左风流”也仍由羊欣、智永等人继承下来并传至唐代。五代的动乱,即发生在中原,而且数年就破坏一次,因此这一绵长的传统遭到了致命的阻断。○2历代优秀书法遗产遭到兵灾的破坏,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尽管宋太宗后来命王著鉴定内府所藏刻成《淳化阁帖》,只有二府大臣才能蒙赐一套,它对于促进书法复兴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书法遗产垄断所造成的后果,是真正有天才的书家失去了鉴古开今的良机。 3、宋代书家们大多以唐人为梯航,一则是因唐为近代,书迹还较易寓目,二则便是晋帖已成奇货的缘故。 4、由于唐时对读书人在科举进身和官吏考绩两方面的书法要求到宋代已不复存在,朝野不再以书法相尚,必然使产生大书家土壤贫瘠不堪。但是毛笔还在使用,于是投机取巧的士子为了博得当世主文者的欢心,竭力模仿他们的书体。这种及其短视的实用主义做法,造成了宋代特有的“趋时贵书”现象。 5、欧阳修在编纂《集古录》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鉴赏能力,而且认识到当代与古人的差距已至不可等闲视之的地步。与当时已处于书法巅峰的蔡襄一道,为促进宋代书法转机的出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苏轼、黄庭坚和米芾的时实践努力,标志着宋代书法的复兴。他们通过知己知彼的权衡,突破了唐人的樊篱,闯出了一条“尚意”的新路,而帮助他们达到目的的思想武器,即是禅宗。 6、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派别,起源于唐代中期,发展到宋代,已成为士大夫的宗教。这一方面是因为宋朝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另一方面,禅宗的这些转变,也改变了士大夫心目中的地位,不少士子从坚决辟佛的立场,逐渐转向对禅僧抱有亲善的态度。如欧阳修晚年取号“六一居士”。民族矛盾的深重和官僚制度的腐败,给士大夫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禅宗教义中视人生如梦幻、生死无别,宣扬随缘任运即是解脱,强调一切现实问题的解决无非是自我心理的调节等等,正与士大夫的要求一拍即合。 7、宋代书法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与唐代拉开了距离。与唐人“尚法”的主流相比,宋人则更注重意趣的抒发和个人情感的宣泄,他们想写什么或怎么写,都表现出一种任情适性的自由,因此更接近艺术的本质。 第一章北宋前期的书法 第一节晚唐五代书风的延续 1、徐铉篆书《重摹秦峄山刻石》 行书《私诚帖》所反映基本是晚唐以来趋于肥厚的时代风貌。 2、王著,对北宋学虞世南一系的人如周越、宋绶、蔡襄等,有着较大的影响。他主持编纂《淳化阁帖》。其书法的主要弊病在于缺乏学养而导致的俗。 3、李建中,人称“李西台”他的书法能反映出恬淡枯寂的心境。其线条,较少提按,而中锋的用笔使之带有浑朴的意味。

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一、儒家的起源 儒家学派诞生在战火纷飞、群雄争霸的春秋时期,其创始人为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孔子。 【孔丘】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核心思想为“仁”与“礼”。 何谓“仁”?“仁者爱人”,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持续。如何“爱人”?夫子曰:“忠恕而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何谓“礼”?“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其中的“礼”,专指西周时候的等级名分制度。为了能够实现“礼”,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这就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另外,孔子还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 二、儒家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时 【孟子】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但除了曾参留下了《大学》之外,其他的大多未曾留下什么。到了战国时期,孔子之孙子思收了一名弟子,此人便是日后被称作“亚圣”的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流传于世的著作为《孟子》“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在孔子之“仁”的思想上,孟子将“仁”发展成为了一套政治学说。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在人性论方面,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 在义利观方面,孟子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孟子要求人民应该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荀子】如果说儒学在孔孟手中还仅仅停留在关注人的身上,那么战国时期儒学的另外一位重要代表荀子就将儒学发展到了另一种高度。 荀子,名况,赵国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现存《荀子》共三十二篇。其主要思想有如下几点: 1、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但人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 2、性恶论。与孟子正好相反,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在战乱与社会变革中并不适用,更不用说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了。等到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打败项羽,百废待兴,这时需要的是休养生息,所以从西汉初年到汉武帝继位时,黄老思想一直在政治上占据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汉朝历经了“文景之治”后,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式的发展需要了。同时,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期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此时,儒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 【董仲舒】董仲舒,广川人,研究《公羊春秋》,向汉武帝提出了大一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学说是董仲舒儒学的基础。他宣扬“君权神授”,为君王统治天下提供了理论根据。但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君权。

身体之为“窍”:宋明儒学中的身体本体论建构(一)

身体之为“窍”:宋明儒学中的身体本体论建构(一) 内容摘要:在先秦儒学与医学之中,身体之“窍”(七窍/九窍)被视为“精神”的“孔窍”、“门户”与“通道”,它们内根于“五脏”,外联于天地之气。保持“孔窍”的通畅,无论对“卫生”,抑或对“修身”均意味重要。其中,耳、目、口三窍尤为儒家修身所注重。阴阳五行理论兴起后,身体之“窍”与天地万物之“窍”之间的同构关系得到彰显。 在承继前人五脏“开窍于目”、“开窍于耳”、“开窍于口”、“开窍于鼻”、“开窍于二阴”这一思想基础上,理学家一方面深刻挖掘出身体之窍的本体论向度,提出一个完整的“天地之心”的发窍路线图:“天地之心”发窍于人心(“良知”/“灵知”/“虚灵”/“灵窍”)-人心(通过五脏六腑)发窍于耳目口鼻四肢这一连续性的发窍结构,并借助于汉儒身体之“窍”与天地万物之“窍”之间的同构关系思想揭示出天地之心-人心(灵窍)-七窍一体结构的时间性(“七窍”、“灵窍”律动与天地万物律动的同步性),另一方面,呈现出丰富的“七窍”与“心窍”修身经验,这些经验极大丰富了孔孟“四勿”与“践形”功夫。 儒家强调身体之窍、心窍的“虚”、“无”性格,与萨特所代表的意识现象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儒家“通身是窍”的理念折射出儒家的“主体性”乃是扎根于生生不已、大化流行之中与他者、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相互应答的身心一如的存在,这种主体性本身就嵌在身体之中,无论是“惕然动乎中,赧然见乎色”之耻感,抑或是“恻然动乎中”之“不忍”、“悯恤”、“顾惜”之同感,乃至生意津津之一体生命的生机畅遂感、乐感,皆是深深嵌入身体之中“觉情”与“实感”。儒家身体的这种本体论向度,不仅迥异于HansJonas所批评的存在主义的虚无主义精神气质,而且为克服这种虚无主义提供了深厚的理论资源。 关键词:七窍;心窍;身体;宋明儒学;虚无主义 一 以“窍”指涉身体的外部器官,在先秦早已流行。《庄子》中就有“人皆有七窍”(《应帝王》)、“百骸九窍六脏”(《齐物论》)、“九窍”(《达生》、《知北游》)等说法。七窍者,耳二、目二、鼻孔二、口一,此为“阳窍”;九窍者,阳窍七与阴窍二(尿道、肛门)。“九窍”与四肢一起构成了身体轮廓:“人之身三百六十节,四肢、九窍,其大具也。”(《韩非子·解老》) 窍,空也,穴也(《说文》)。“窍”实即“窍门”、“孔窍”、“空窍”、“通道”(《管子·君臣》“四肢六道,身之体也”,直接将上四窍、下二窍称为“六道”)。那么,它又是谁的“门户”、作为“通道”又通向何处呢? 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血气者,五藏之使候。(《文子·九守》) 空窍者,神明之户牖也。(《韩非子·喻老》) 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而气志者,五藏之使候也。(《淮南子·精神训》) 身体之“窍”成了精神、神明往来活动的渠道。在传统中医观念里面,身体之脏腑乃是人之精神、神明之藏所,五脏亦被称为“五藏”,又谓“五神藏”。人之心理感受与思虑均离不开此生理载体: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灵枢·九针论》 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灵枢·本藏》) 五脏内部的“精神”活动通过身体之窍而反映在身体的表层:“五藏气争,九窍不通。”(《素问·生气通天论》)“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灵枢·脉度》) 当代东西身体论说均不约而同将身体划分为双重结构:表层的身体(运动器官,如四肢)和深层的身体(内器官,如肺、心、肝、胃和肠),这种划分的理论基础是,人可通过意念控制表层身体,如活动手和脚,但无法自由地控制内器官。1]代谢活动、呼吸、内分泌、睡眠、出生、死亡等等深层身体的活动,属于隐性身体(therecessivebody)活动的领域,处于“隐性”(recessive)状态下,隐退于意识之下的“不可体验的深度”之中,它不再是现象学家津津乐道的“我能够”(Ican)的领域,这些领域的活动基本上是属于“它能够”(itcan),或者说是

三、宋明理学的含义及其影响

三、宋明理学的含义及其影响 (1)宋明理学的含义:宋代出现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使儒学面临严重挑战,儒学地位下降。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宋朝时期,儒、道、佛融合为新儒学——理学。北宋理学代表是程颢、程颐兄弟,南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朱熹。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仁与万物俱生。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理气论”“心性说”。认为先有理后有气。还把伦理道德与理气论结合起来。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准则也是天理的反映。“心性说”是认为人的性情都是善的,因此,人应该克制情感,用道德理性约束指导自己的行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把握“理”的办法是“格物致知”。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元朝曾将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继承下来,从而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明朝时期,理学发展为心学(陆王心学)。陆九渊的心学理论:①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②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求“理”

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心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王阳明心学理论提出的背景:明朝中期,程朱理学已经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王守仁等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从而引起社会动荡,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内容:认为世界本源是人心,“心即理”。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相同点:①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承认“理”的存在。 ②本质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③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④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不同点:①对世界本原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②认识世界本原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3)宋明理学的影响:理学由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主观唯心主义,是宋明儒学主流,在政治、教育、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理学强调道德修行,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件及课后习题答案_

书本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这就是同样的地理因素在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辽金史研究书目

辽金史研究书目 《辽史》(全五册),中华书局点校本。 《金史》(全八册),中华书局点校本。 陈述辑校:《全辽文》,中华书局1982年版,427页+8张图版,44.8万字。 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全三册),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3175页,215万字。 阎凤梧、康金声主编:《全辽金诗》(全三册),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4145页,281.5万字。 陈述主编:《辽金史论集》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464页,34.5万字。 陈述主编:《辽金史论集》第二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373页,25万字。 陈述主编:《辽金史论集》第三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380页,25万字。

中国辽金史学会编:《辽金史论集》第四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379页,29.3万字。 中国辽金史学会编:《辽金史论集》第五辑,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335页,28.1万字。 张畅耕主编:《辽金史论集》第六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439页,34.4万字。 穆鸿利、黄凤岐主编:《辽金史论集》第七辑(契丹史、女真史国际学术会议专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433页,35.7万字。 干志耿、王可宾主编:《辽金史论集》第八辑( 张博泉先生七十寿辰纪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432页,33.9万字。 徐振清、贾云江主编:《辽金史论集》第九辑(金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专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374页,31.2万字。 鲍海春、王禹浪主编:《金史研究论丛》(第二届金史国际学

术研讨会论文专辑),哈尔滨出版社2000年版,390页,30万字。 历史研究编辑部编:《辽金史论文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646页,48万字。 阜新市辽金元契丹女真蒙古族历史考古研究会编:《阜新辽金史研究》,香港新天出版社1992年版,265页,31万字。 李品清主编:《阜新辽金史研究》(第四辑)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版,271页,44.5万字。 李品清主编:《阜新辽金史研究》(第五辑)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285页,45.5万字。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辽金元史研究室编:《宋辽金史论丛》(第一辑),中华书局1985年版,336页,43.2万字。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辽金元史研究室编:《宋辽金史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1991年版,352页,45.3万字。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山东刘秀珍 【课标要求】 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2.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备考指要】 1.因为本单元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内涵、特点,传统文化有历史遗传性、发展变异性,又有现实性,所以高考命题可以考查某朝代、某阶段、某代表人物的思想,又可以考查某种思想的现实意义,还可以中西思想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2.需关注如下热点:(1)以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作为切入点,考查儒家思想。(2)中外同一时期思想成就的联系与比较,如孔子与苏格拉底,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与欧洲启蒙运动。 3.把握一条线索,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特别注意的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朱理学、明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这四个阶段的演变。 4.注意把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在具体历史背景下分析评价;要与现实社会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自主学习】 考点1 宋明理学 1.三教合一 (1)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夏呈现繁盛景象。 (2)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______、______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______”又“______”。 (3)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________”,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4)唐朝:统治者奉行________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________,儒学大师________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程朱理学

3第34讲 宋明理学

第34讲宋明理学 知识点一历史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面临危机。2.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 知识点二形成标志 宋代儒学逐渐确立了一套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理学。 知识点三内容 派别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程朱 理学 程颢、程 颐、朱熹 “理”是世界的本原;求“理”方 法:格物致知;维护封建伦理道德: “存天理,灭人欲” 陆王 心学 陆九渊 “心即理也”,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 源;求“理”方法:“发明本心”, 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王守仁“致良知” 宋明理学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宋明理学继承了孔孟思想的道德伦理、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同时又把孔孟儒学向高深广的方向发展。高即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深是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广是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核心论点:宋明理学把孔孟儒学的道德观推向思辨化、世俗化。 知识点四评价 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 知识点五影响 1.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2.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微点拓展】儒学危机 (1)魏晋南北朝及至隋唐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对社会影响巨大。 (2)盛唐开放的社会风尚也摧毁了儒家的道德底线。 (3)另外儒学自孔子以来主要探求人间的道德和秩序,注重人间世界,而忽视了对天地万物本原和宇宙规律的探讨,这些都使儒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微点拓展】朱熹的道德观 (1)“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且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就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2)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信”等美德,但容易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当人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要“存天理,灭人欲”。 【图解历史】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 信息提取: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都属于宋明理学,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发展,差异在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 重点一宋明理学的背景、内容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1.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的一些士人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转而重视对《老子》《庄子》《易经》“三玄”的研究。玄学是把儒家的政治伦理和道家哲学结合起来,形成的新道家学说,是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主观唯心主义。汉初,黄老思想所讲的“无为”着重讲统治术,玄学的“无为”重点讲处世术。 [对点训练] 1.(2020·山东济南期末)魏晋南北朝时,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

唐宋文化变革

政治上 (1)唐初及唐以前,是明显的贵族政治; (2)唐中叶开始,读书人为官开始普遍,牛僧孺党人就是代表; (3)宋代以来,“士大夫”阶层形成,占据了主导。 经济上 (1)农业 A所有制的发展 a汉唐之代,占田分等级,以均田制为基础;b宋以来,贵族所有制被地主所有制所取代,“田制不立”,私有制有了充分的发展;c宋开始确立的私有制,初步确立了土地产权制度,以地契为凭据,并为国家和各级政府所承认。 B劳动者地位的变化 a唐中叶以前,依附关系占据统治地位;b唐中叶之后,尤其是宋代以后,依附关系发展为契约关系,主客户之别不再明显;c另一个表现是不能所以虐待杀戮奴隶方面;d租佃制也在唐宋之际发端,这一制度是当时最先进的土地经营管理方式。 (2)手工业:从官营手工业的绝对地位,发展到了民营管理,具有雇佣性质。 (3)商业:宋代的商业发展,突破了唐代及唐以前市、坊的局限。 (4)货币流通:唐代为“钱帛并用”,宋代开始纸币和铜钱并用。 军事上 (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形势相呼应,中国文化亦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材料二宋文化细腻丰满,但在气魄上远不及汉唐文化气势雄壮。唐太宗李世民以“天可汗”的尊称威慑周边民族,而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另一方面,契丹、党项、羌、女真等游牧民族从汉文化中吸取到丰富营养。在辽朝,孔子受到朝野上下的尊崇。《贞观政要》、《史记》、《汉书》等汉文化名著被译成契丹文字,广为流行。……(西夏)已是任用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马,行中国法令了。 ——以上材料均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特点:唐文化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宋型文化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细腻丰满、忧患气息浓厚。 原因: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盛况空前,声名远播,疆域辽阔,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与发展。两宋积贫积弱,而周边少数民族勃兴,民族政权对峙,两宋长期遭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围困与进攻。总之,唐宋文化的差异是由两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力量的强弱来决定 隋唐文化是在隋唐经济高度繁荣、社会政治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当时,我国南北统一,疆域辽阔、政治稳定;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国内各族人民之间、中外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在此基础上,隋唐文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天文学方面,僧一行从实测中得到地球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测量子午线的第一次。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使这一时期教育空前发展,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文学方面,李白的诗作豪迈奔放、寄托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深情厚意,这是唐朝最繁盛时期的写照;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其诗作则更多地反映人民的悲惨生活及安史之乱所造成的社会经济的凋敝。由于唐代城市经济繁荣,因此出现适应市民需要的传奇小说。宋元时期,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加上宋元社会相对安定,对外交往活跃。因而宋元时期,我国古代文化高度繁荣。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利用,这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除此之外,天文学方面。元朝科学家郭守敬主持了规模空前的天文测量工作;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时期东京的繁华。两宋之交的社会变乱,在陆游,辛弃疾等人的诗词中、都打上下深深的烙印。 唐朝的建立是经过几百年的战乱后,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土地大量荒芜。而且再加上当时的民族成分复杂,这样这个思想较为没有束缚,所以多种思想可以百家争鸣,国家的环境较为好。所以当时社会的思想还是比较开放,文化较为有活力。对于变革也看得很开。而宋朝,人口已经很多了,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