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厦门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厦门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厦门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第一、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党中央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阶段,针对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的深刻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历史命题。关于加快我市经济发展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可以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

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突破发展的矛盾制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出路。改革开放以来,厦门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经济整体实力显著增强,成绩有目共睹。但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我市的发展也是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取得的,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发展面临的硬约束和结构性矛盾日趋突出,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突出表现在:一是传统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我市城市规模小,土地资源稀缺,发展用地成本高,土地供应日趋紧张;水资源短缺,电力、油、气等能源几乎依靠从外部输入,重化工业的发展空间和承载力严重不足。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物质投入和资源消耗为主的发展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突出。以出口加工型为主的制造业多数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去年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2%,集群效应不明显,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足。服务业发展还明显滞后,比重还比较低,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城市的发展水平仍然相差甚远。同时农业产业化水平也不够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任务十分繁重。三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失衡。从内外需结构看,我市经济外向度过高,增长严重依赖外需;内需的培育特别是国内市场的拓展明显不足。从“三驾马车”的均衡性看,经济增长长期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去年消费与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低,为29.9:25.1:45:4,同时投资项目储备不足,固投增长后劲乏力的问题也较为突出。从内外资结构看,外资占我市工业的比重长期在80%左右,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相对更大;内资比重明显偏低,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较慢、实力较弱(占GDP的比重仅27.4%),同时又缺乏大型央企项目的支撑。这些都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我市经济的抗风险能力,直接导致我市经济受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相对较为严重。四是城乡二元分割问题亟待解决。我市长期形成的城乡即岛内外二元分割情况较为严重,岛内外发展不均衡问题十分突出,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也相当悬殊,真正的城市化水平还不高。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任务繁重而紧迫。以上种种问题和矛盾说明,这次金融危机,

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我们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变传统的粗放式、外延式发展为集约型、内涵型、创新型发展,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夯实经济发展后劲,才能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抢抓后危机时代发展先机,提升发展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过后往往都伴随着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决定发展地位和竞争优势的关键,就是看谁能跟上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潮流,抢抓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尽管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但是抢占后危机时代发展先机的竞争已经在国内外全面展开。从国际上看,各国重构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竞争版图的较量已经悄然铺开。从国内看,许多兄弟省市都在紧锣密鼓地谋划新一轮经济发展战略,纷纷把加强技术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大力推进产业升级,以赢得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先机。如果我们不能在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抢占一席之地,就会在新一轮的竞争中陷入被动。我们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

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增创特区发展新优势,

服务海西乃至全国发展大局的使命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继30年前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启动的一场更深层次的变革,堪称我国经济发展的“二次点火”。过去的30年,厦门作为全国首批经济特区之一,致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较好地发挥了特区作为改革的“试验田”、开放的“窗口”和发展的“排头兵”作用,既实现了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又为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区原有的政策优势已逐步弱化,同时在率先发展过程中,传统发展方式遭遇的挑战和冲击也相对其他地方来得更早、更直接,迫切需要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发展创造新的优势、注入新的动力。尤其是当前海西建设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中央对海西建设寄予厚望,总书记更是殷切要求我们“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海西唯一的经济特区和重要中心城市,省委、省政府更是明确要求厦门在海西建设中发挥龙头示范作用。因此,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关系全国全党发展全局的重大历史使命面前,厦门经济特区同样必须大力弘扬经济特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继续先行一步、快人一拍,努力走在全国、全省的前列,为全国、全省发展方式的转变探索新的经验,作出新的示范。

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要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和发展经济的基本动力。现阶段我市和国内许多其他地方一样,存在着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偏低、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公共服务水平相对滞后等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突出问题,不仅制约了内需的有效拓展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近些年许多转型期的社会矛盾和不稳定事件的发生,都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方式直接相关。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成为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力度,切实加强和改善民生,才能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总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的主题和首要任务,是关系我市发展前途地位的根本出路。各级干部要以对党的事业和厦门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切实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上求突破,努力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效。

第二、怎样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提出了“八个加快”重点任务,今年春节视察福建厦门时提出了“五个着力”的明确要求。省委孙春兰书记在全省专题研讨班上提出了六个方面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紧密结合厦门实际,坚持从产业结构、城乡结构、需求结构、自主创新、民生保障等方面入手,扎实推进“五个转变”,努力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力促产业发展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重点和主要途径,也是提升经济整体素质、赢得未来竞争主动权的关键所在。我市现阶段的产业发展的整体规模、质量和水平,决定了我们必须立足我市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坚持二三产并重,加快结构调整升级步伐,走出一条符合厦门实际、有厦门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

(一)为什么要着力于二三产共推进?

1、厦门必须加快产业的发展。产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发展壮大产业实力,是我市发展的急事,也是难事。目前我市产业整体实力还不够强,工业产值才2700多亿,

而且这几年都没有太多的大项目落地,发展后劲堪忧。产业发展不快,实力不提升,不但影响当前的发展,更影响发展的后劲。因此,要全力以赴加快产业发展。

2、加快我市产业发展,必须二三产共推进。厦门去年三次产业比例为 1.3:48.5:50.2,因此,壮大产业实力,关键靠二、三产。而二产是基础、是支撑。在总量不大的情况下,二产如果发展慢,三产就会失去支撑而难以做大。而且,如果二产低速增长,即使三产占的比例提高,总量也不可能提高太多。三产是优势、是特色。厦门三产已经到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去年三产比重首次超过二产,占50.2%,体现了三产加快发展的大趋势。因此,我们要二三产共推进,无论二产、三产项目,只要符合厦门产业发展方向、有市场前景、对环境没有破坏的,都要大力支持、大力引进、大力发展。

3、现阶段厦门的二产和三产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可以进一步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目前已形成了电子、机械两大支柱产业,去年产值分别达936亿元和727.5亿元,约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60 %;新兴产业中,光电产业产值已突破了400亿元,生物与新医药产业有唐传生物、特宝生物等一批有前景的企业,以厦门钨业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也有较强的竞争力,软件业也正在加快成长,去年就新增软件企业108家,产值达230亿元。

传统产业如食品加工、轻工在我市也有相当基础,去年农副产品与食品加工业产值达200亿元。现代服务业也有明显的先发优势。海港去年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达1.1亿吨,成为海西第一个亿吨大港;集装箱吞吐量468万标箱,居全国第7、世界第19位;空港旅客吞吐量突破千万人次,达1133万人次,是全国第5大口岸机场;接待游客突破2500万人次,增长15%;举办展会1700多场次,“石材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材专业展。其它如金融、商贸等方面都有较大优势。

(二)怎样推进二三产业的发展?

从我市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出发,我市二三产共推进,必须坚持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并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重点就是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建成海西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和最具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构建具有综合配套能力和强大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1、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从一般转向先进,实现存量优化、增量扩张、实力提升。在现阶段,工业对我市整个产业体系的支撑作用仍然是不可削弱的,进一步做强做大制造业对壮大产业整体实力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紧迫。而厦门制造业发展的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决定了传统的低附加值、劳动密集的一般加工业和高消耗、高排放的重化工业已经没有发展空间,而只能走低消耗、高附加值的集

约型、创新型先进制造业发展道路,推动产业链从一般加工环节向两端的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延伸,占领产业发展的高端。重点应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强化产业链延伸,着力壮大优势产业集群。目前我市的产业集群规模普遍较小,集群产值在500亿以上的只有1个(计算机和通讯设备)、200亿元以上的仅3个(平板显示、汽车、食品),缺少在全国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直接制约了产业的做大做强。当务之急是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强化产业群聚带动效应。去年厦门提出要打造13条百亿产业链,其中包括汽车、工程机械、船舶、航空维修、计算机及通信设备、平板显示、现代照明和太阳能光伏、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对这些重点优势产业,要加大力度实施培育,着力完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规划,要鼓励企业向产业价值链的两端延伸,同时要强化产业链招商,特别是要围绕龙头核心企业,突出抓好产业链核心环节和缺失环节的招商,吸引上下游项目进行协作、配套,加快补全、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明显、集聚效应突出的产业园区,尽快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水平,产值超百亿乃至上千亿的产业链(群)和企业集团。如进一步抓好高代位平板显示项目等优质光电产业项目的招商,力争在3年左右形成产值千亿的光电产业集群。二是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把培育和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领我市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研究制定和落实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技术路径和发展布局,重点发展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光电、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要加强体制创新,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创新平台,打造产业基地,在科研开发、示范推广和产业化等方面给予扶持,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提高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在工业产值的比重,如生物医药、软件产业产值2009年分别达82和230亿元,要继续抓好软件园三期等载体建设,促其快速壮大。三是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用管理、技改、人才三轮驱动提升,走内涵扩大、附加值增加之路,提升整体产业结构水平。比如,农副产品与食品加工产值已达200亿,要通过改造壮大规模,提升实力。

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从传统转向现代,实现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产业的服务化是产业走向高端的必经之路,也是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厦门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化加速期,厦门的城市资源、区位、历史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不仅是厦门作为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客观要求,也是厦门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是厦门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必然要求。我们要紧紧抓住厦门已开

始进入三产加速发展时期的这个契机,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的要求,把握趋势,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特别要抓住“高铁时代”来临这个机遇,全方位、大力度谋划服务业的发展,把周边乃至更大地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吸引过来,打造最具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努力实现二、三产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特别要突出加快三个方面的服务业发展:

一是要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构筑完整产业链。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与重要组成部分,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其完整的上、中、下游产业链已成为生产者所生产的产品差异和增值的主要源泉以及市场资源强大的调配器。目前厦门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制造业快速发展时期,发展先进制造业必须有生产性服务业作支撑,我们要在这些方面深入研究,围绕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着重发展先进制造业急需的以现代物流、金融、会展、科技研发、软件与信息服务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传统制造业不断向高端发展,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和协调发展。要加快打造国际航运枢纽港和海西重要的物流中心。港口是厦门最大的优势,也是厦门发展的最重要依托。要认真贯彻最近省政府召开的厦门港发展专题会议的部署,把发展航运物流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针对港口腹地不足、港区配套设施仍然滞后、航运

物流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三大制约问题,以完善港口一体化管理体制为抓手,以海沧保税港区正式封关运作为契机,加快口岸大通关资源整合和物流服务功能整合提升,深度拓展中西部内陆腹地,大力发展国际中转业务和第三方物流,主动加强对台航运物流业对接与合作,努力实现航运物流业发展水平的新跃升。要加快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有步骤地先行先试,进行体制创新,扩大金融改革试点,积极争取ECFA中的金融服务贸易先行政策在我市实施,力争在一些领域有重大突破,取得实质性进展。要加快推进两岸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人民币与新台币自由兑换等政策的落实;要在积极拓展台湾金融资本进入我市的渠道和方式、设立两岸产权投资基金、离岸金融中心等方面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先行先试,以加快建立服务海峡两岸的金融体系,为促进厦台产业对接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在会展业方面,要依托…九八?投洽会、台交会、海峡论坛和在厦举办的各类专业展会平台,加快培育和打造若干个国际知名的会展品牌,扶持会展企业走国际化标准、专业化组织、市场化运作之路,积极吸引各种全国性、国际性的展会来厦举办,提升展会的层次和水平,力争打造国际水准的会展服务业。

二要优化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积极发展体现厦门中心城市辐射服务功能的服务业。孙书记在这次巡回检查中,再次强调,厦门要在海西发展中发挥龙头作用。这一作用能否

有效发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看我们能否通过打造海西最具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发挥好辐射带动和综合服务功能,为海西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我们发展这方面的服务业有着巨大的需求和潜力,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提升水平和能级,形成有效辐射。比如,发展总部经济,建设海西营运中心是发挥我市区域辐射服务功能的一个重要课题,要抓好现有各商务营运中心建设,加快引进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销售中心等商务营运机构,积极引进台资营运机构,进一步强化集聚效应。又如旅游业,要发挥厦门在海峡两岸的区位、交通和旅游资源优势,推动建立连接海峡两岸的双向旅游协作机制和共享机制,加快完善旅游设施,整合旅游资源,强化旅游促销,打造海峡旅游经济圈,打响海峡旅游品牌,努力成为海西龙头旅游城市和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再如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消耗低,市场潜力大,是典型的绿色经济,完全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而厦门具有吸引创意人才的良好环境,软件园、油画村等产业载体正在形成,近年来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一定的条件和基础。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扶持和引导,加快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基地,加快发展动漫、商品油画、文化会展等优势特色产业,扶持原创作品生产,提高文化产业占服务业产值的比重,成为服务业的新支柱。要推动软件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鼓励国内外知名软件信息服务企业落户厦门,做强做大厦门软件信息服务产业。要打造海峡西岸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中心,以厦门市获国务院批准成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契机,充分利用国家鼓励服务外包发展政策,把发展服务外包业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紧紧抓住新一轮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的机遇,主动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转移,做大做强软件研究、IC设计、客服中心、动漫外包四个特色产业并不断引进新企业,拓展新业务,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服务外包企业,提升服务外包规模、层次、能级和竞争力。在研发设计服务业方面,要依托厦门市工业设计中心,建立服务于现代制造业的公共技术平台,鼓励发展工业设计、产品研发、视觉设计,鼓励和支持境内外和港澳台企业、高校院所、行业协会及其他投资主体创办各种形式的研发机构、实验室、成果转化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科研机构。

3、要注意把握产业发展的格局和导向,推动产业的协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结合岛内外一体化,着力调整产业布局,统筹岛内外经济的联动发展。厦门岛外4个区的地区总产值仅占厦门全市地区总产值的42.1 %,地区总产值分布的不均衡、固定资产投资的不均衡,其根源在于产业布局的不均衡。以传统农业和初级制造业为主的岛外与以现代工业和服务业为

主的岛内相比,既显现着“全域厦门”产业布局的失衡,又导致岛内外发展水平的落差。从厦门发展的战略前景看,岛内外都应着力于“二三产共推进”,但就岛内外布局来看,岛内要以优化提升为原则,遵循退二进三的思路,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现代服务业,建设营运中心区、高新技术园区和特色商圈等,引导一般制造业向岛外加速转移。岛外则应侧重建设现代先进制造基地,以新城建设为载体,以产业链为依托,加大招商力度,加快培育机械、电子企业,实现产业扩张、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竟争力。同时注意在岛外引进现代服务的大项目,加快岛外周边地区重大服务设施建设,争取区域性消费购物中心的规模上层次,加快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推动物流园区建设。

二是产业导向要进一步转向绿色低碳,实现可持续发展。厦门地域狭小、资源禀赋有限,面临着较大的资源环境约束,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率先走出一条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新路子。要倍加珍惜我市来之不易的良好生态环境,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进一步调结构、抓改造、建机制、强责任,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利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努力在节能减排降耗上走在

全国前列。

三是要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农业在厦门的比重较低,必须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一是要培育壮大农副产品与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落实农业企业生产加工的配套建设用和贴息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经营,支持龙头企业跨地区生产经营。二是要提升厦台农业交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推进台湾特色农产品高优种苗的引进、培育和推广,支持在厦门建设对台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办好海峡两岸农产品产销论坛,建设海峡两岸农产品集散平台、海峡两岸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平台、海峡两岸水产品物流平台。三是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整合农村文化、农业景观、农业生产及农村传统民俗等资源,培育和建立一批乡村休闲度假式生态旅游示范区,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错位互补、协同发展格局。

4、在产业发展措施上,要大力抓好招商,强化对企业的服务。

一是要狠抓招商引资。特区扩大后,全市规划、建设和法规政策的一体化,大大拓展了招商空间,增强了招商吸引力。我们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强化招商措施,大力引资、引智、引会,优化招商结构,提升招商质量。要千方百计引进符合厦门产业发展方向和环保要求、实力强、带动力大的

重点产业链(群)龙头项目、核心项目,根据大项目的需要和我市实际“量身定制”招商政策,加强全程跟踪服务,切实在引进若干“顶天立地”的大项目上取得突破。要重视创业型、科技型、成长型中小项目,着力引进一大批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特别要加大支持优质民营企业发展力度,形成优质中小项目“铺天盖地”的集聚态势。要抓住ECFA 签署的机遇,深入推进厦台产业对接,跟踪对接、落实用好两岸早期收获条款,积极参与两岸产业“搭桥”计划,力争在引进台湾光电、软件、航运物流、金融、新材料、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项目上有更大的实效。要认真做好对现有企业的服务,密切跟踪有增资扩产意向的重点企业,主动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努力让企业把高端部分就地落户厦门。

二要强化对企业服务。要继续坚持和完善领导挂钩帮扶、“走进和服务千家企业”、“五帮企业”等行之有效的帮扶措施,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流动资金困难、帮助落实基础配套条件、帮助解决缺工问题、帮助协调理顺劳资关系、帮助开拓国内外市场、帮助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工作,切实为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壮大排忧解难。要密切关注和跟踪重点企业的发展动态,对减产较多或出现下滑苗头的企业,要调研摸清问题,“一企一策”地制定帮扶措施。

二、加快提升岛内拓展岛外,促进城乡结构从二元分割向一体化发展转变。

对厦门来说,推进岛内外一体化,是改变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重要引擎,也是创造内需、拉动投资和消费的重要抓手,更是谋求在海西区域发展中龙头示范地位的必由之路。按提升岛内、拓展岛外的总体要求,总体思路是要把城市建设重心转向岛外,提升岛内、拓展岛外,以产业发展和新城建设双轮驱动为动力,加快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改善岛内城市功能,拉开岛外新城框架, 实现岛内外布局优化、功能互补、区域联动、协调发展。这一思路与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部署高度契合,今年春节期间得到了总书记的充分肯定。未来的目标是要在提升岛内的同时,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的“四高”原则,精心规划建设集美、翔安、同安、海沧四大新城区组团,努力建成240平方公里现代化岛外新城区,加上岛内90平方公里,使城市建成区总面积达到330平方公里,使城市格局由原来集中于岛内一个“拳头”,伸展成为一个“手掌”,手心是大海,五指是厦门岛和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个组团。

(一)为什么要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

1、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科学发展和胡锦涛总书记考察福建、厦门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

厦门由于自然、历史等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形成了岛内城市和岛外农村的二元结构,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在厦门就突出表现为岛内外发展不平衡。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尤其是2009年8月,市委十届十次全会站在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按照“提升岛内、拓展岛外”的思路,提出切实加快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战略决策,目的就是要加快推进岛外农村的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岛内岛外协调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2010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厦门时,对厦门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着力推进岛内外一体化予以了充分肯定,强调提出了“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着力推进岛内外一体化这一决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胡锦涛总书记考察福建、厦门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和具体体现,是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2、这是厦门在海西建设中发挥龙头示范作用、增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尤其是设立经济特区30年以来,厦门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发生了令世人瞩目

的历史性变化,城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但是,把厦门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比较,经济总量、发展质量和产业发展水平等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厦门的经济总量排在末位,在福建也只是排在泉州、福州之后,总体竞争力不够。从本市的建设发展看,本岛土地开发量趋于饱和,岛内人口密度偏大,医疗、教育、就业、交通等公共资源趋紧。随着海西战略的实施、海西城市群间大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厦门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大幅提升,厦门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更为突出。厦门应当站在引领区域性发展、服务海西城市群的高度,结合厦门发展的潜力和特点,研究、认识海西战略赋予厦门的责任和机遇。厦门只有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把城市建设重点转向岛外,才能拓展发展新空间,做强做大经济总量,才能促进岛外城市功能的形成,扩大城市规模,形成城市新格局,增强中心城市服务能力和集聚扩散能力,才能在海西建设中发挥龙头示范作用。

3、这是建设“大特区”,发挥“窗口”“实验区”作用的必然要求。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厦门全市,厦门经济特区将从厦门岛131平方公里扩大到1573平方公里。厦门是中国四个特区之一,在经过多年"突飞猛进"之后,目前其进一步发展目也面临着诸多"瓶颈"。厦门经济特区不但在改革开放中承担着试验田的重任,而且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摘要: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形成较大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途径措施 从总体来看,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人均国民收入已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特别是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经过多年的实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并且正在日益完善,它将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起到更强的推动作用。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城乡居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 中国目前取得的经济成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邓小平特别了不起的地方,是把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放在一起。这就说明他对世界局势有一个基本判断,这个判断就是,一个民族国家要发展,离不开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包括经济事务和政治事务。所以中国政府一直对全球化持积极态度,一直坚持对外开放,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应该说政府是作出了极大的努力。 中国是全球化进程的最大赢家之一,如果没有国际贸易和出口,中国的很多增长都将是不可能的。似乎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对国际体系采取的战略都还是防御性的战略,如保护主权,使自己免受伤害,等等。但是,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角色似乎不得不发生真正的改变,这样它才会对全球公共品供给和全球秩序作出贡献。 在过去较长时期,出口导向和扩大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而消费需求一直保持着不温不火的角色。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形成较大冲击。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 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则在于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普通老百姓收入的提高,不仅会扩大消费需求,有助于消费升级,而且也会逐步提高产品消费的环保意识,这恰恰为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2009年政府主导投资的投资乘数作用小,为世人所诟病,主要是因为多数投资带动的仍是过剩行业的发展。而这些过剩行业并无扩大投资的需要,所以投资的乘数作用小。如果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并得到有效落实,居民收入增加将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投资乘数作用必然扩大。 除此以外,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具体工作: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和措施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和措施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特别是在经济危机后,我国经济已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这也意味着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重大的战略调整期。这一经济发展阶段,是一个国家加快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战略起点。在这个起点上,如果战略和政策都能把握得非常适当,我国经济就可以迅速起飞,如韩国、新加坡等国。相反,这一阶段也是社会经济结构变动较为剧烈、各种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重大机遇一旦不能把握好,一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会使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经济增长出现停滞,如一些拉美国家。因此,在这个关键的起飞时刻,必须认真分析我国经济当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只是一个提法变化的问题,而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问题,是破解世界性难题问题。根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在推进经济发展时,我们强调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在推进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里,在经历了快速增长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后,历史性的必然要求推进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的提出,为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使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意义更为重大和深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更丰富更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有计划的快速推进。

首先,要更新发展理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产出而不计资源环境成本投入、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不顾及后代人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新的涵义。从新世纪新阶段开始,发展将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现代发展体系:一是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二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研等),以及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等;四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包括人自身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质以及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参与等。我们应把握发展的崭新内涵,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发展思维,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以新的涵义。 最后,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变成全党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使其融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过程。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概论》题库与答案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概论》题库 (选择题17题,判断题21题,问答题55,共93题) 一、选择题 1.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CD) A.确定了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B.确定了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内容 C.确定了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原则 D.对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框架、八大载体的构建进行了部署 2.广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什么机遇和条件?(ACD) A.中央对自主创新的高度重视,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B.广东对自主创新的高度重视,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微观环境 C.市场倒逼机制促使企业更加注重自主创新 D.广东的人文精神为自主创新提供了厚实的文化积淀 3.“三来一补”是指什么?(ABCD) A.来料加工 B.来样加工 C.来件装配 D.补偿贸易 4.怎样深化改革,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和制度保证?(ABCD) A.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B.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C.深化社会领域各项改革 D.改革一些具体的管理体制和行政运行机制 5.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是什么?(ABD) A.投资 B.消费 C.进口 D.出口 6.广东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将采取哪些措施?(ABCD) A.开拓新型消费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B.提高居民收入和社保水平,不断培育壮大消费群体 C.加强消费环境建设,改善消费条件

D.采取鼓励消费政策,刺激居民消费 7.广东对促进投资稳定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将采取哪些措施?(ABCD) A.深入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B.着力优化投资结构 C.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 D.改善投资服务 8.广东对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采取哪些措施?(BCD) A.发展对外贸易 B.培育现代产业项目,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C.抢占世界产业高地,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D.加强节能减排和环保,推进绿色增长 9.广东对突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采取哪些措施?(AB) A.完善体制政策,深入推进“双转移” B.加强规划引导,促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跨越式发展 C.加大“腾笼换鸟”政策力度 D.健全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机制 10.广东对完善体制政策,深入推进“双转移”将采取哪些措施?(ABCD) A.加强产业转移力度 B.健全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机制 C.加强政策调节 D.完善配套措施 11.广东的主体功能区域有哪些分类?(ABCD) A.优化开发 B.重点开发 C.生态发展 D.禁止开发 12.广东对推进自主创新将采取哪些措施?(ABCD) A.加快建设创新型广东,提高自主创新水平 B.深化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C.提升发展高新产业园区,完善自主创新平台 D.完善组织协调与法规政策,优化自主创新环境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和难点(下)答案96分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和难点(下)试卷96分 [考试时限]:60分钟 [及格分数]:60分 [考试说明]: 1、韩保江教授指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是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长远发展、长治久安的根本原因。 正确 错误 2、农业不稳,是制约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很大的阻力。 正确 错误 3、要稳定农业,就必须稳定农村;要稳定农村,就必须关心农民的问题。 正确 错误 4、我国农副产品价格偏低,而出售给农村的工业品价格偏高,这样的交换剥夺了应该属于农民的经济利益。 正确 错误 5、尽管我国现在逐年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但总体上还是偏低的,没有反映中国土地资源的稀缺程度。 正确 错误 6、知识密集型产业获得的附加值很多,但环境成本代价很少。 正确 错误 7、资源、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附加值不多,但是代价很大。 正确

错误 8、我国的产业调整一定要符合市场规律的要求,符合产业发展的要求,更重要的符合市场的需求。 正确 错误 9、在我们产业结构中,占比重最大的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比重最小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正确 错误 10、韩保江教授指出,中国的发展趋势只能是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加大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这也需要我们加大对科学技术研发的提高。 正确 错误 11、现在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不到1%。 正确 错误 12、现在发达国家的企业或大的跨国公司平均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4%。 正确 错误 13、韩保江教授指出,只有围绕企业、围绕市场创新的技术,才是实用技术、才是能够造福人类的技术。 正确 错误 14、韩保江教授指出,如果不把利益关系协调好,发展方式就很难实现根本的转变。 正确 错误 15、宏观调控政策是国家制定的统一的、整体的指导政策,为了体现权威性和公平性,不应根据各地不同情况采用差别性的调控政策。 正确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练习题考试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练习题 第一章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 一、单选题 1、(),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a.1987年 b.1988年 c.1989年 d.1990年 2、在下列能源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是() a.石油 b.煤 c.天然气 d.核能 3、我国不少地区降水出现增加趋势,以()增加值最大 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4、从()起,每年的9月16日被定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a.1995年 b.1996年 c.1997年 d.2000年 5、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拥有量的() a.1/2 b.1/3 c.1/4 d.1/5 二、多选题 1、下列属于气候系统的是() a.大气圈 b.水圈 c.冰雪圈 d.岩石圈 2、从地域分布看,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

a.西北 b.华北 c.东北 d.东南 3、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有() a.砍伐林木 b.开垦林地 c.空气污染 d.采集薪材 4、酸雨发生并产生危害的条件有() a.气候异常 b.发生区域有高度的经济活动水平 c.缺少中和酸性污染物的物质 d.森林减少 5、下列属于化石能源的是() a.柴薪 b. 煤 c.石油 d.天然气 三、判断题 1、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着变化() 2、气候不同于天气() 3、如果没有温室气体,则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应是18°C() 4、燃烧煤所产生的主要是一氧化碳() 5、近百年来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 第二章“低碳经济”:一种文明的转型 一、单选题

财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几点思考

财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几点思考 狄更斯曾用“这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最好的时代”来描画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这也同样适用我们所处的阶段。全球经济危机的阴影之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面临着深度转型,长期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资源优势、要素积累、人口红利、外向势能趋向衰减。随着资源、环境、收入分配等倒逼机制形成,对转方式的要求已不再是“温水煮青蛙”,而成为目前亟待破解的难题,其背景之复杂,内容之广博,难度之巨大,不亚于32年前的“改革开放”。财政对社会经济生活涉及之广,参与之深,作用之综合,决定了财政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铸造“新改革开放”时代的重要地位。财政部门要认清发展形势,号准时代脉搏,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在新的阶段为“转方式、促发展”作出新贡献。 一、财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把握的几大关系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财政来说,就是要转变理财思路,找准财政职能发挥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切入点,处理好“源”与“流”、“远”与“近”、“快”与“好”、“刚”与“柔”的五大关系,谱好“双重奏”,做好“先行军”,做到目标更到位,路径更科学,节奏更准确,手段更娴熟。 1、凝炼目标定位,处理好“源”与“流”的关系。“发展”与“共享”、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经济的永恒主题,也是财

政目标定位的基本前提。改革开放30年,我们在解除体制禁锢、释放社会活力、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经济结构、收入分配,老百姓分享发展成果等方面步子迈得不大,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形象地说,经济发展和成果共享是“源”与“流”的关系,源枯竭了,流也会干涸;流堵塞了,源也会混浊。财政作为社会资源再配臵、再调节的重要职能部门,要处理好“源”与“流”的关系,定位在走好“发展”和“共享”的平衡木,既做大财富蛋糕,又切好财富蛋糕,既要转换发展方式,又要创新共享机制,将“调结构、转方式、提效益”和“促改革,谋公平,强民生”所释放的经济社会潜能转化为人民收入增长的强劲动力,将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变为收入分配的“渠清如许”。 2、校准路径取向,处理好“远”与“近”的关系。“转方式、促发展”,意味着摒弃以往粗放型模式,将以最大化消耗资源短期获利,让社会公众承担外部成本为特征的模式,向涵养型、内生型、集约型模式转变,这意味着要放弃既有的成熟路径,甚至会支付一定的短期成本,牺牲一定的短期利益,旧模式转换有沉没成本,新方式生成有机会成本,结构调整有摩擦成本,自主创新有孵化成本,收入调节有震荡成本。从财政角度来看,财政收入在短期内会受到影响,财政支出也不会有立竿见影的回报。对此,财政要谋长远,谋全局,校准路径取向,要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统一起来,在改革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是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被称为“中国奇迹”。但与此同时,出现了资源的高消耗、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失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经济发展“只快不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优化经济结构、降低消耗;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尽早建立和完善绿色GDP制度等。 [关键词]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方式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作为“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物价水平较低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能耗指标却没有达标,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使得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被削弱。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将经济发展由过去的“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的“快”可以用经济增长速度或经济增长率来表示,而经济发展的“好”则指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只有快没有好,就会出现像拉美一些国家曾经出现过的“有增长无发展”的矛盾。我国经济工作从“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不仅仅是一个前后次序的变化,它标志着经济发展的思路将更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至2006年,我国年均GDP增长达到9.7%,远远超出世界平均发展水平,成为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从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连续四年保持在10%以上,见图1。按照这样的速度,中国经济今后保持平均以7.2%的速度持续增长,就可实现到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04年GDP排名,中国以16493亿美元排在第七位。①到2005年GDP达到18.3万亿元,约为2.26万亿美元,超过英国和法国,居世界第4位。中国和这些国家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计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0年左右超过德国,2020年左右超过日本,2040年左右超过美国(按现行汇率计算)。“超英赶美”,对中国人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2001年至2005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5%,比世界平均水平(3.8%)高出5.7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1%)高出7.4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5.8%)高出3.7个百分点,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长时期增长最宽的国家。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的平均贡献率为14.3%,仅次于美国,排在第二位。 表1列出的是中国和日本、亚洲四小龙之间经济增长的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高速增长延续时间之长、速度之高,已经超越了战后全球经济中最受瞩目的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战后的“经济起飞”,如果说存在着“东亚奇迹”的话,那么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增长就是真正的“中国奇迹”。 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付出的代价 1、消耗了大量资源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不断加大投入,尤其是生产资料的投入,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近50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而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2002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51797万吨标准煤,到2006年增加到245669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8%,高出年均GDP的增长率。2006年,按现行汇率初步测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为5.5%,但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较高,如能源消耗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钢消费量为3.88亿吨,占世界的30%;水泥消耗12.4亿吨,占世界的54%。目前,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重要资源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石油和电力的世界第二消费大国(美国居首位)。多年的粗放扩张,使我国资源状况对经济增长构成严重制约,成为最突出的瓶颈。全国各地许多能源材料纷纷告急,煤、电、油、水供求矛盾日趋突出,国人接连遭遇“煤荒”、“电荒”、“油荒”、“水荒”等资源短缺的苦涩。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资源正在被过度过速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普通老百姓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 2、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把环境污染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而是延续了西方国家发展初期所走的道路,先发展经济,后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工业排放废气、废渣、废水污染环境,尤其污染江河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例如:我国七大江河水系,有54%的断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6%的河流受到污染。工业经济发展,大量消耗资源,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剧增,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污染环境。 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2006年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453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1348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2120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2005年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多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根据中国科学院2003年的估计,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普通老百姓的直接感受是,经济发展了,环境却恶化了。 3、导致产业结构失衡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比重低。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2002~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44.8%上升到48.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40.1%,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

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实现途径

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与实现途径 宋有——黑龙江电大党委书记、教授 (2007年12月13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报告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这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怎样理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呢。 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基本涵义 经济发展方针,是指由政党和国家规定的一定历史时期内,指导经济工作的指导原则和基本要求。它是经济路线的贯彻落实,是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关键性的指导策略、指导原则和指导方针.有时战略和方针也可以连在一起使用,称其为战略方针。方针与路线、政策相联结,战略和策略相对应。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恢复性发展、创业性发展、模仿性发展、曲折性发展、快速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这样一个长期、艰难和顺序的发展过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指导、调整和制约着经

福建省厦门市中考试题

2016年厦门市中考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1°等于() A.10′B.12′C.60′D.100′ 2.方程0 2 2= -x x 的根是() A.0 2 1 = =x x B.2 2 1 = =x x C.0 1 = x,2 2 = x D.0 1 = x, 2 2 - = x 3.如图1,点E,F在线段BC上,△ABF与△DCE全等,点A与点D,点B与点C是对应顶 点, AF与DE交于点M,则∠DCE=() A.∠B B.∠A C.∠EMF D.∠AFB 4.不等式组 ? ? ? - ≥ + < 4 1 6 2 x x 的解集是() A.3 5< ≤ -x B.3 5≤ < -x C.5- ≥ x D.3 < x 5.如图2,DE是△ABC的中位线,过点C作CF∥BD交DE的延长线于点F,则下列结论正 确的是() A.EF=CF B.EF=DE C.CFDE 图 2 6.已知甲、乙两个函数图象上部分点的横坐标x与对应的纵坐标y分别如下表所示,两个 函数图象仅有一个交点,则交点的纵坐标y是() A.0 B.1 C.2 D.3 图1

7.已知△ABC 的周长是l ,BC =l -2AB ,则下列直线一定为△ABC 的对称轴的是( ) A .△ABC 的边AB 的垂直平分线 B .∠ACB 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C .△ABC 的边BC 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 D .△ABC 的边AC 上的高所在的直线 8.已知压强的计算公式是S F P = ,我们知道,刀具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就好变钝,如果刀刃磨薄,刀具就会变得锋利.下列说法中,能正确解释刀具变得锋利这一现象的是( ) A .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强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 B .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强随压力的增大而减小 C .当压力一定时,压强随受力面积的减小而减小 D .当压力一定时,压强随受力面积的减小而增大 9.动物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估计,某种 动物活到20岁的概率为0.8,活到25岁的概率为0.6, 则现年20岁的这种动物活到25岁的概率是( ) A .0.8 B .0.75 C .0.6 D .0.48 10.设681×2019-681×2018=a ,2015×2016-2013×2018=b , c =+++67869013586782, 则a ,b ,c 的大小关系是( ) A .a c b << B .b c a << C .c a b << D .a b c << 二、填空题(本大题有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1.不透明的袋子里装有2个白球,1个红球,这些球除颜色外无其他差别,从袋子中随机摸出1个球, 则摸出白球的概率是 . 12.计算 =-+x x x 1 1 . 13.如图3,在△ABC 中,DE ∥BC ,且AD =2,DB =3,则=BC DE . 14.公元3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就能利用近似公式a r a r a 22 +≈+得到的近似值.他 的算法是:先将2看出112 +:由近似公式得到2 312112=?+≈ ;再将2看成 ??? ??-+??? ??41232,由近似值公式得到12172 3241 232=?- +≈ ;……依此算法,所得2的近似值会越来越精确.当2取得近似值408 577 时,近似公式中的a 是 ,r 是 . 15.已知点()n m P ,在抛物线a x ax y --=2 上,当1-≥m 时,总有1≤n 成立,则a 的取 值范围是 . 16.如图4,在矩形ABCD 中,AD =3,以顶点D 为圆心,1为半径作⊙D ,过边BC 上的一点P 作射线PQ 与⊙D 相切于点Q ,且交边AD 于点M ,连接AP ,若62=+PQ AP ,∠ 图3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摘要:阐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出8点意见。. 关键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 abstract: this paper to speed u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change, is thoroughly apply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of important goals and strategic measures, china is the economic social development faces important and pressing the realistic subject. to speed u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change the key work puts forward opinions at 8. . keywords: to speed u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change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涉及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改革与创新,又涉及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的更新与调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立足扩大内需保增长,在扩大内需中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通过

2013年福建省厦门市经济发展情况

2013年福建省厦门市经济发展情况 2013年,厦门市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科学编制和实施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加快推进跨岛发展,着力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惠民生、促和谐,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18.16亿元,增长9.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99亿元,增长0.2%;第二产业增加值1434.79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1557.38亿元,增长7.7%。三次产业结构为0.9:47.5:51.6。第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0.5%和39.5%。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一)主动提升,转型升级不断加快 先进制造业实力增强。全市405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2098.84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9.9%,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9个百分点。技术改造成为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的重要抓手,全年完成技改投资201.80亿元,增长15.0%,比工业投资增幅高12.7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的74.2%。工业是支撑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212.1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0.2%,直接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2个百分点,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5.9%。全市166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678.45亿元,增长13.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产值3577.7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6.5%,增长15.5%,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幅高2.4个百分点,其中台资企业表现突出,完成工业产值1456.3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1.1%,增长18.3%,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幅高5.2个百分点。企业集群化效应不断显现。全年产值上亿元企业共507家,完成工业产值4214.4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0.1%,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129.7%,拉动全市规模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姓名:傅志强 学号:20110204398

2008年金融海啸虽然退潮,但危机余波未息,2011年美债困境与欧债危机再度拉响了后国际金融危机的红色警报。在我国“十二五”期间,国际环境异常复杂,宏观形式混沌不清,世人信心跌宕起伏,世界经济、金融、贸易格局发生变迁,各国发展参差不齐,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高位波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再度兴起,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以转型促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主线的新形势,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都在适时调整思路政策,全新筹划经济社会发展蓝图,以催生新一轮产业变革,孕育新一轮技术突破,创造新一轮发展需求。 1. 后国际金融危机 一、概述 所谓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可能是两年、三年或者八年、十年甚至更久。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一个地区企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点,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另一方面由于普遍经济刺激计划后出现的全球性产能过剩,企业生存压力空前增大,形势非常严峻,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很有可能在即将来临的下一个经济增长周期中被市场所淘汰。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六大趋势特征 第一,世界经济逐步进入复苏轨道。当前美国、欧盟、日本三大

经济体先后逐步复苏,2009年四季度,美国、欧元区、日本经济分别环比(比上一季度)增长1.4%、0.1%和1.1%。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01%,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为2.968%,新兴市场为7.253%,亚洲发展中国家为9.53%。本轮世界经济复苏主要是依靠新兴市场 拉动的,而且未来很长时间内将维持这一现状。2011年世界经济实 际增长了3.3%。世银同时表示,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已经从金融危机中脱离出来开始了新的发展道路。而欧洲的金融形势却不容乐观。 第二,世界经济、金融、贸易格局发生变迁。特别是以中国为代 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危机中强势崛起,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逐渐增强。2009年中国出口总额超过德国居全球第一,上海证券市场交易额居 全球第三;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中国GDP增速有所放缓,但仍高于市场预期。其中,“三驾马车”的变化令人关注。统计显示,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 的贡献率是54.2%,消费是51.6%,而净出口是-5.8%。从数据看,投资仍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第三,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均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开展新能 源革命,努力抢占经济和科技制高点。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产业 将成为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的主导产业。 第四,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高位波动。石油、黄金、铜、棉花等大宗商品价格均涨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高点。当前,各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仍然有待时日,国际流动性过剩现象还将持续,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改革和完善财税体制。一是完善地方财政管理体制。加快“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地方主体税种建设,逐步建立以财产税为主体税种的地方税收体系,引导地方政府由重视工业项目向重视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方面转移。二是完善资源环境税费制度,进一步提高资源税费和扩大征收范围,调整资源税征收方式。三是改革出口退税机制,降低或取消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今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力争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引爆点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发展环保产业、开发环保技术。要积极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抓紧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资源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带动转变。 实施结构调整战略。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为目标,积极稳步推进城镇化,将农民转变为市民是新的消费源泉。努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一、二、三次产业协调推动。积极促进产业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转变,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促进产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第一产业由薄弱转为稳固;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第二产业由大变强;与城镇化结合,积极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和部门,促进第三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依照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对各区域进行分类指导。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国家扶持机制。鼓励区域之间开展各类合作,鼓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技术、资本和产业。科学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建立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等的政策支持。 实施环境友好发展战略。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以节能、降耗、减排、增效为主要切入点,形成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方式。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作为节能降耗和保护环境的基本途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坚决禁止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强化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推广应用低碳技术、智能技术,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实施内外需均衡发展战略。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着力提高投资效益的同时,努力稳定出口,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积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进一步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继续实施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增加低价位、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加强廉住房、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消费、就业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小企业发展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民间资本投入。要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优化出口结构,继续抑制高消耗、高排放产品出口过快增长,鼓励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从强化制度入手 尽快形成相应体制

对转变发展方式的认识与思考

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有关问题的初步思考 省发展改革委蒋作斌 2010年4月27日 接到人大通知以后,我们广泛查找了相关资料,召集专家开展了座谈,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思考。下面,重点从四个方面作个汇报发言,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时代发展的永恒主题,人类经济发展史,实质是一部发展方式不断调整与转变的历史。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知识经济时代,发展方式经历了由单一向多元、由低级向高级、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历程。 1、从国际看,发展方式转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特征。各国经济发展初期,一般突出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长,当资本积累、技术积累达到一定高度后,“人的无限需求”与“资源的有限供给”产生矛盾,必然推动发展方式由粗放走向集约。二战以后,国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一是增长型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发展主要着眼经济层面,将发展等同于增长,将发展单纯地归结为物质财富的积

累,造就了一个鼎盛的工业文明时代,但社会冲突、环境风险也在与日俱增。二是协调型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人们越来越多地看到,以单纯GDP等衡量的“发展”并没有惠及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就业、收入分配和严重贫困状况没有得到改善。于是,出现了一股否定经济增长的潮流,认为经济发展不只是GDP的增长,而应该包括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经济社会发展从结果上更加关注一些反映生活质量的非经济指标,比如教育、健康、住房、犯罪率、社会地位变化等,以及收入、就业等民生型经济指标。三是可持续型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人口膨胀、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不仅给人类的生命和生活造成了危害,而且直接制约经济增长。各国政府开始注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环境保护,强调现代对未来的控制,强调可持续发展,但没有系统解决发展的问题。四是人本型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意识到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目标是人类自身的发展。联合国发展计划署首次提出人类发展这一概念,并指出了5种有增长而无人类发展的情况:一是无工作的增长,经济增长没有导致就业率的同步增长;二是无声的增长,经济增长没有促进民主与自由同步发展;三是无情的增长,经济增长反而导致贫富差距增大;四是无根的增长,经济增长缺乏本土文化的支撑;五是无未来的增长,经济增长导致了自然资源耗竭,人类居住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方式和目标开始向人本回归,开始从经济

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何平一论 (一)一场新的征程即将开启,一幅新的画卷渐次展开。大时代呼唤大变革,大转变酝酿新机遇。 在“十二五”即将到来之际,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做出了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做出了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重要战略抉择。这是对以往发展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对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和深化,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河南实际的又一次重大提升。 “承天时、秉地利、聚人和”,中原经济区建设蓄势待发。在推进这项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必须抢抓机遇,加快转变,乘势而上。 (二)“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纵观古今中外,“机遇”可谓解读历史进程的一把钥匙。围绕机遇,世界各国演绎出一幕幕兴衰活剧。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与民族的发展,也是抢抓机遇的竞争。“鸦片战争”的硝烟、“洋务运动”的挫败、“戊戌变法”的鲜血……近现代的中国,一次次与发展机遇擦肩而过,一次次蒙受灾难屈辱,教训不可谓不惨痛! 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体,谁能慧眼发现机遇、大力创造机遇、有效把握机遇、成功驾驭机遇,谁就能实现跨越发展、升级蝶变。机遇并不常有,机遇来之不易,机遇稍纵即逝。面对机遇,如果我们不思进取、麻痹懈怠,就会错失良机,坐困愁城。 (三)时代在前进,机遇在叩门。改革开放30多年,河南抓住历史机遇,在一次次困惑中求索,在一番番砥砺中前行,在一回回变革中提升。 (四)回头看,这30多年河南的发展总是与机遇的把握息息

相关。 当“姓资”、“姓社”的思想坚冰开始被打破,河南敏锐地把握住了时代方向,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唱响“团结奋进,振兴河南”,确定“一高一低”战略目标,使河南的发展方向更明确,路子更顺畅。 当我们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踏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征程之际,河南果敢地选择了“三化”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明确提出“奋力实现中原崛起”,使河南的发展思路更清晰,目标更远大。 当我们肩负党中央的殷殷重托,努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之时,河南豪迈地提出“两大跨越”的战略任务,树立起河南开放包容、奋发进取的良好形象,使河南的发展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今天,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华大地浓墨重彩展开统筹协调、全面繁荣的时代画卷——东部沿海发展势头强劲,西部大开发如火如荼,中部地区崛起风生水起……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确立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总体战略,把河南的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层次、新境界、新阶段。 (五)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则退。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兄弟省份特别是周边地区都在抢抓机遇,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市场、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竞争更加激烈,我省面临的发展和竞争压力日益加大。 在两个五年规划交替之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最后一个十年的关键时期,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 (六)机遇人人想抓,但真正抓住机遇却并非易事。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亿万中原人民的全面小康,机遇到底在哪里? (七)机遇来自于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世界

社会事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与政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17539161.html, 社会事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与政策 作者:顾严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08期 社会事业涵盖教育、卫生、文化、人口、民政等诸多领域,社会事业领域存在的短板,构成了发展方式转变缓慢的重要原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亟需社会事业充分发挥其推动作用。 一、社会事业短板成为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因 (一)社会公共服务不到位,制约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的提升 消费需求相对不足,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过低,使得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的拉动。城乡居民不敢消费、不愿消费,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社会公共服务不到 位。公共教育服务不到位,家长必须为子女持续的教育支出进行储蓄。公共卫生服务不到位,快速增长的医疗支出导致规模巨大的预防性储蓄。公共就业服务不到位,劳动者收入正常增长机 制难以形成,部分行业劳动者权益难以得到切实保护,劳动收入不稳定,增加了储蓄率,压低了消费率。社会福利公共服务不到位,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消费意愿受到消费条件的制约,即便他们具备一定的消费能力,也无法实现消费需求。社会救助公共服务不到位,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其消费能力受到严重抑制。此外,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在水平、可及性和普及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消费需求启动困难。 (二)社会事业体制不健全,制约第三产业尤其是社会服务产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慢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低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和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增长模式尚未形成。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深层次原因之一,是不健全的社会事 业体制。中央与地方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权责划分不清,地方政府社会事业财权与事权不匹配,一些地方社会事业自身发展缺乏动力机制,更谈不上社会服务产业发展。公益性社会事业与经 营性社会产业界限模糊,过度市场化与高进入壁垒两种现象并存,社会服务产业发展难以走上良性轨道。社会服务产品供给主体单一,市场化社会化运营模式推广缓慢,文化、健康、养老等社会服务产业发展不能及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社会服务产业发展的体制基础不稳,影响了其创造稳定就业岗位的能力,制约了其带动相关服务业行业跨越式发展的作用。 (三)人力资本积累不充分,制约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升和管理创新 低成本的劳动力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比较优势,但人力资本积累的不充分,制约我国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不利于经济发展在质上实现飞跃。中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