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经验教训.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经验教训.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经验教训.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经验教训.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经验教训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过程和主要理论成果。

2、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具有重要意义。

3、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理论成果

一、“以苏为鉴”,探索“第二次结合”

1956年,苏共20大以后,毛泽东即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毛泽东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项崭新的课题。如何对待苏联经验,如何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

《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

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毛泽东指出“我们一定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认为,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它们既存在于党内,也存在于党外,既存在于国内,也存在于国际。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1、理论探索的背景

实践背景:

国际: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

国内: 1956年下半年,国内经济出现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供应紧张的情况,出现“闹事”(罢课、罢工和退社,各级干部处置不当,矛盾激化。

理论背景: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没有论述;斯大林长期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

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深刻汲取苏联教训,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毛泽东在1957年2月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会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2、《正处》的主要内容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毛泽东指出:a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而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向前发展;b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非对抗性的,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c 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性质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一种是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一章是人民内部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

第三,关于正确处理两种不同性质矛盾的方法

毛泽东认为,处理敌我矛盾是分清敌我的问题,要采用专政的办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分清是非的问题,要采用民主的方法。

第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毛泽东指出,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总方针。具体到政治思想领域、物质利益分配问题、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科学文化领域、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民族之间的矛盾等,要分别坚持不同的方针、原则。

第五,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意义

毛泽东指出,这是为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展,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篇十分重要的理论著作,它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史上,首次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为社会主义条件下改革和建设提供了哲学基础。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正确认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有新思路和新办法。但是,毛泽东当年所提出的许多基本方针在今天还是适用的。比如:“团结——批评——团结”是处理人民内部是非矛盾的重要方针;“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是处理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重要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指导我国艺术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处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关系的重要方针等。

毛泽东还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1.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第一,中国的民主独立要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

第二,由于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我国建设的重点,以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是必要和必需的。

第三,必须充分主义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尤其更重视农业的基础作用。因为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为工业提供粮食、原料、市场和积累资金,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轻工业和重工业。

第四,中国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五、其他方面的理论探索成果

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毛泽东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只是“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他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2.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四个现代化”“两步走”发展战略

3.关于科学和教育

“向科学进军”

教育方针

“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

4.关于知识分子工作

毛泽东:要建立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周恩来: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要加强和改善党对知识分子和科学文化工作的领导。

5.毛泽东以及党的其他领导人还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实现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执政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

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六、十年建设成就

工业建设方面

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三倍。

1965年已经实现原油的全部自给。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电等事业都有较大发展。

农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取得初步成效。

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

国防科学技术的进展最为显著。

“铁人王进喜”

我国人工合成的牛胰岛素结晶

从1958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生物系三个单位联合,以钮经义为首,由龚岳亭、邹承鲁、杜雨苍、季爱雪、邢其毅、汪猷、徐杰诚等人共同组成一个协作组。

1965年9月17日,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经过严格鉴定,它的结构、生物活力、物理化学性质、结晶形状都和天然的牛胰岛素完全一样。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为人类认识生命、揭开生命奥秘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1953年到1978年的25年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8.2%。

钢产量从1949年的15.8万吨发展到1976年的2 046万吨。

原油从1949年的12万吨发展到1976年的8 716万吨。

原煤从1949年的3 200万吨发展到1976年的4.83亿吨。

汽车产量从1955年年产100辆发展到1976年的13.52万辆。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1.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2 263.6亿市斤增加到1976年的5 726.1亿市斤。

初步满足了占世界1/4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2.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

3.教育、文化、医疗、体育、科技等事业取得较大发展。

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彭德怀在板门店停战协议上签字

探索小结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

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在实践中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邓小平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中国的国情(是?

2、国际封锁,国内形势:

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展大规模建设,取得的成就: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1、探索中形成的独创性理论成果:

2、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3、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工业化“从无到有”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1、中国复杂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建设,史无前例,不同于马恩设想,也不同于苏联

2、汲取苏联经验教训,独立探索,提供借鉴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基本经验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改造尚未完成,就提出第二次结合

2、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存在局限

3、实事求是,开辟自己的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1、八大二次会议改变八大关于主要矛盾判断——阶级斗争扩大化

2、初级阶段,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长期存在,但不能搞大规模政治运动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1、迅速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急于求成,偏离实际,忽视科学论证

2、科学态度,了解实际,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不清楚——背离人民民主的“四大”等“大民主”的极端

2、民主+法制,依法执政,依法活动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1、集体领导,不能“一言堂”、“家长制”

2、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避免少数人说了算、个人说了算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1、大胆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文明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但帝国主义封锁禁运+左的错误=关门建设

2、关门建设行不通,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主要教训

195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所犯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是中国共产党在独立地寻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发生的严重错误。

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归根结底,并不是由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本身所造成的,而且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完全可以纠正这些错误。

对错误进行科学分析

中国共产党在犯严重错误的时候,其性质和宗旨都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没有改变,人民群众依然对党信任并寄予希望。

中国共产党最终紧紧依靠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发现错误,抵制错误,并纠正了错误。

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仍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重要成就。

总结:“何以平衡”的思考题

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保护人民建设积极性和加强领导、科学指导的平衡:既避免泼冷水又避免瞎指挥的体制机制如何创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的事业

党的领导是核心与关键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教案

第6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课标内容] (1)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2)讲述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全面地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10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概括,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3)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事迹共同点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历史情景,调查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危害性,认识其失误的原因。 (2)感知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认识以这些英模人物为代表的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 (3)运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严重失误的表现、危害及其教训,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取得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1957—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失误的了解,认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决克服急躁冒进,坚持实事求的思想路线。 (2)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先进事迹的了解,学习他们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 难点: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为什么未能全面贯彻执行?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的严重失误和某些成就。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三大改造的内容是什么?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有何意义?随后教师指出: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从那时开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导入新课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师概述: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但是,中国应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新课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国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也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 1、中共“八大”召开 中共“八大”的内容: (1)社会主要矛盾; (2)主要任务; (3)经济建设方针。 教师强调:中共“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它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但是,由于“左”的思想干扰,“八大”的正确决策未能全面贯彻实行。 2、“大跃进”运动 提问:什么是“大跃进”运动?它有何危害? 教师指出:“大跃进”是以乞求建设的高速度为目标,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运动。发动这一运动是试图迅速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赶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场运动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极大破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同时,导致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盛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试题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试题 一、选择题: 1、1958年10月,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民进入新乐园,吃穿喝用不要钱,人民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提高了生产力 B.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C.出现了农村城镇化趋势D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2、"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 生活先好起来了,.. 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的波浪式的向前发展, 使全国各族人民能比较快的富裕起来" 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A.建立人民公社 B. 鼓励发展个体企业 C发展乡镇企业 D 设立经济特区 3、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目的是: A 借鉴资本主义经验B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C宏观调控资源配置D解决和发展生产力 4、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用棉布,取消布票。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这说明 ①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②政府改变了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④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5、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贴春联常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1979年安徽玉明一公社社员写到:借新帐还旧帐帐帐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幅对联说明了A.人民公社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祝愿在新的一年里能丰衣足食

B.旧中国农民悲伤的生活状况已经过去

C .改革开放的春风催绿了神州大地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 6、1958年,中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主要教训是: A. .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 经济建设的速度一定要快速发展 C. 社会主义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 D.经济指导方针要符合经济 规 律 7、20 世纪 60年代山东,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 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晃晃,为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 A. . 人民公社 B. 大跃进 C. 农业合作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 " 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 B.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一五计划即将完成 9、《春天的故事》中唱到, "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 海边写下诗篇 " 诗篇的主题是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0、小脚老太跳迪斯科,反映了 A. 迪斯科最适合小脚老太 B.农民物质生活的改善 C. 人们社交礼仪的变化 D.人民文化生活的丰富 11、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四次重大调整, 其中改变了所有 制性质的是 8、1950 年全国高考的作文试题是: 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不确立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其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 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让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 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地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大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基础上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总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得出的一些理论和实践经验,不仅是我们党的一笔宝贵历史财富,而且对于我们党在新时期探索和完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也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作者:丁晓平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课程标准】 1.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2.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了解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过程与方法 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建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的机遇。 【重难点突破】 重点: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调整。 难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三大改造的关系;经济建设中出现左的错误的原因和影响;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 【课程工具】 图片史料、文字材料摘录、PPT课件 【课时】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上海的一个资本家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根本立足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在初级阶段 基本特征: 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关系不完善上层建筑不完善(从人口结构,工业发展水平,地区发展状况,科学教育文化来分析) 6.如何理解3步走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翻,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15大把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成为党要面临的首要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后来的实践表明,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事实上,再完美的理论也不是万能的,也需要与实际情况结合,推陈出新, 积极探索。下面我们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论十大关系》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具的良好开端。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人民内部矛盾逐渐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近代以来,民族工业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难以获得大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家的工业化问题,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当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是我们党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社会主义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地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大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本章主要概述1956-1976年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共产党人积极务实,努力工作,全国人民满腔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另一方面中共未对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有完整地认识,这就使得这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失误、挫折,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成绩与失误并存,即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本章主要内容:按照社会主义探索的历史进程分为两个阶段,1956至1966年是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曲折探索时期,期间面临的两大问题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八大提出的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八字方针的提出和七千人大会的总结等都是这个时期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成果。而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派斗争等,是在曲折的探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失误。但能有错必纠,时错时纠,经历了一段曲折发展的过程后,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1966年至1976十年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危害,是全局性的错误。不过这一时期,我国国民经济虽遭受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第一节良好的开局 本节的主要内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以及1957年前为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的早期积极探索。 本节的知识要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进行“第二次合作”的思考,《论十大关系》的内容、中共八大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长远指导意义。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进入了全面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建国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落后,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艰巨事业。刚刚取得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只能根据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设想以及苏联的建设经验来建设新中国。但是学习苏联终究不能代替对本国建设道路的探索,苏联的经验也并不都是成功的。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在共产国际运动中引起极大震动,帝国主义也乘机掀起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这促使中共中央重新审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客观形势要求中国共产党像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一样,领导全国人民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实行“第二次合作”,在实践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离开知识分子与科学技术是不可能的。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动员全国知识分子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起向科学进军的重大战略部署。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又没有现成答案,苏联与其他国家的道路和模式不能完全适合我国情况,全靠我们自己在实践中探索。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其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让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 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地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大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基础上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总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得出的一些理论和实践经验,不仅是我们党的一笔宝贵历史财富,而且对于我们党在新时期探索和完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也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六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23×2分=46分) 1、中共八大在召开之时,中国处于(C ) A、三大改造还未开始,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的时期 B、三大改造刚刚开始,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的时期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的时期 D、三大改造全部完成,共产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起来的时期 2、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A ) A、中共“八大”召开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C、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3、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B ) A、开展土地革命 B、发展社会生产力 C、镇压反革命 D、领导“文化大革命” 4、某地一大宅院门的灰墙上一副墨字对联依稀可辨:“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这幅对联最早应该书写于( A ) A、20世纪50年代末 B、20世纪60年代末 C、20世纪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 5、1960年,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是(A )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调整、补充、发展、提高 C、巩固、充实、发展、提高 D、调整、巩固、充实、发展 6、从1959年到1961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困难时期,导致这种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B ) A、自然灾害的影响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动乱局面的影响 D、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合同 7、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严重伤害,其错误的实质是(A ) A生产关系的调整不符合生产力的实际水平B、打破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C、破坏国民经济正常的比例关系 D、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 8、下列不属于人民公社的特点的是(A ) A、吃饭不要钱 B、公有化程度高 C、规模大 D、“一大二公” 9、下列不属于探索时期成就的是(D ) A、大庆油田建成投产,实现了石油自给 B、建立了电子工业和原子能工业等 C、福建、宁夏、青海、新疆通了火车 D、我国粮食大幅增长,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10、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是在(D ) A、抗美援朝后 B、一五计划完成后 C、土地改革后 D、三大改造完成后 11、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涌现出被誉为“铁人”的石油工人王进喜,解放军的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他们的先进事迹突出地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精神( A ) A、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D、坚持科学,崇尚民主 12、为了战胜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的严重困难,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是(D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提出“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C、协调与苏联政府的关系 D、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3、人民公社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其主要含义是( A ) A、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B、目标大,所有的产品都归公有 C、以人民公社为基本单位 D、超前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 14、下表为我国1957——1960年间城乡人均年消费量(公斤) 年份粮食植物油猪肉 1957年203 2.4 5.1 1960年163.5 1.85 1.55 出现上表所反映的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D )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知识与能力】(1)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3)了解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过程与方法】(1)教师应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建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2)选取一组反映“三大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经济社会状况的图文声像资料,以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 (2)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3)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的机遇。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建设失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难点: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当时美国国务卿就讲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做出了这样的回应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那么中共是如何带领人民建设新世界的?这个专题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49年到1956年是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之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我们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这一期间我们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大家来看这个图示,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在曲折中发展。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首先我们先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步(1953—1956)。新中国成立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同时着手开始土地改革(土地所有制方面)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到1953年国民经济基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简称一化三改。一化即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中央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从1956年到197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也遭受了重大挫折。所有这一切,都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论述了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揭开了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序幕。 (一)探索的原因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将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党面临如何在中国这样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 国情: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极不平衡→全新的课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2、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成就:一五期间的五年中,我国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1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近6000项。我国有了自己的汽车、飞机、重型机器和精密仪器等制造业;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也有很大发展;新建成的宝成、鹰厦、集二等铁路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长江上架起了武汉长江大桥,连结了中南地区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铺到了“世界屋脊”。 问题:选择了苏联模式。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是必要的,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 必要的:①“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全面展开的。1952年8月,为争取苏联对“一五计划”,周恩来率团访苏。期间,苏联共派遣3000多名专家,带来的资料重量达600多吨,共完成156个重点工程项目。②工业化起步阶段,需要集中力量打基础③我们缺乏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有必要向别人学习不满意:苏联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 ①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关系失调(重太重,轻太轻,农无足轻重) ②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重积累、轻消费) ③管理体制过分集中统一 ④所有制结构过分单一 3、直接的导火线: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 1956年2月25日,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这个报告中,赫鲁晓夫把以前口口声声称为“父亲”、“慈父”的斯大林指责为“暴君”、“刽子手”、“独裁者”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者”,使整个世界震惊,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严重的思想混乱。1956年10月,先后发生了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西欧各国都发生了大批共产党员退党事件。(参看资料苏共十二大及波凶事件) 影响: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启示:引以为戒,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探索的重大成果和发展阶段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形成了一些重要思想成果。由于各种复杂原因,探索走了弯路,出现了失误。这些弯路和失误同探索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学习本章内容,有助于全面理解毛泽东思想,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一项崭新课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后来的实践表明,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需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了贯彻这一方针,报告从十个方面论述

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重点把握的重大关系。“十大关系”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方面。前五条主要讨论经济问题,着眼于从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其中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这里涉及的实际上是开辟一条和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第四、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涉及经济体制改革。这样就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十大关系”的后五条,讲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都是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 毛泽东认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毛泽东这里讲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既包括党内的因素,也包括党外的因素;既包括国内的因素,也包括国外的因素;既包括直接的因素,也包括间接的因素。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就是在这两种因素的矛盾中通过它们之间又统一又斗争而实现的。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一般来说,积极因素是处于主导的、统治地位的,占有压倒的优势,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必定胜利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的任务是创造条件,大力促使消极因素比较多、比较快地向积极因素转化,并同时尽力防止积极因素向消极因素的逆转。 总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知识与能力】(1)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3)了解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过程与方法】(1)教师应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建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2)选取一组反映“三大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经济社会状况的图文声像资料,以多

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 (2)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3)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的机遇。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建设失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难点: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专题四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判断题。(共3题) 题目1 正确 获得16.00分中的16.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论十大关系》确定的一个基本方针是:“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答对了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2 正确 获得16.00分中的16.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几十年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答对了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3 正确

获得17.00分中的17.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邓小平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答对了 正确的答案是“对”。 标记题目 信息文本 二、单项选择题。(共3题) 题目4 正确 获得17.00分中的17.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以下哪篇文章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选择一项: A. 《论十大关系》 B.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C.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 《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论十大关系》 题目5 正确 获得17.00分中的17.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论十大关系》中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第四、第五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这前五条实际上讲的是()。 选择一项: A. 外交问题 B. 经济问题 C. 政治问题 D. 文化问题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经济问题 题目6 正确 获得17.00分中的17.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苏争霸,美国到处挥舞“核大棒”的严峻国际局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科学技术,增强我国国防力量。“两弹一星”不包括()。选择一项: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 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是我们党必须 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 家作主的政权,社会主义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 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 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 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 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 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 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制度也在实践中得 到发展。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 质基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经 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 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 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 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 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 85

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基础上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主讲人:任红勤 一、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二、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中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掌握《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成果。 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期间,出现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知道文革使中国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把握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线索;组织小组讨论,启发学生借助相关图文资料、家族回忆等积极参与讨论、交流看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曲折性”和“前进性”辩证统一原理,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困苦,体会老一辈建设者为国家奉献青春的爱国热情。面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分析其背后的复杂成因,学会以史为鉴,而不能单纯地局限于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历史教训。 三、教材分析: 新中国建立后,中共和全国人民都面临着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1953-1978年,中国迈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并开展了一系列建设,有成功也有失误。但正是这二十多年的建设,打下了新中国的工业化基础,为改革开放后的大规模建设奠定坚固的基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失误,也为今天的建设提供惨痛的教训。 四、学情分析: 学生初中接触过本课知识,对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都有印象,也能列举一些建设成就。另外,他们通过电视媒体、网络、家族记忆等,获取了部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感性认识。高一的学生知识储备较牢,但是理性思维尚需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凭借图文资料,增强信息分析能力,勾勒出1949-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脉络,并掌握重点知识。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董希文《开国大典》油画和1953年朝鲜战争相关图片,初步勾勒出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社会风貌和民众对于新生政权的爱国热情。 展示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工业极度困难的文字,体会当时工业建设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