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十八大美丽中国含义

十八大美丽中国含义

学号:姓名:班级:

十八大报告提出美丽中国,山要绿起来,人要富起来。为了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也为了让中国更好的了解世界。也为了充分展示中国人文神韵的丰富文化内容。展示中国方方面面的内容,民间文艺、舞蹈、音乐、美术、书法、杂技、电视、电影、戏剧、曲艺、绘画等各个领域节目内容。将带领大家穿越中华大地的时间和空间经纬度;追寻中华文明传承子安地理、文化历史的故事;展现中华文明的行进轨迹;在国际化的视野下,表现华夏文明的独特景观、风俗、娱乐、审美和思辨。展示中国的、各地的,各民族的灿烂文化遗产。引领观众体验和领悟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丰富内涵。在世界范围内更好的展示中国最精华的民族瑰宝。为世界展示一个最美丽的中国。

也在社会意义上.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打造国际水准,高品味,高覆盖,视听盛宴。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并系统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指出,“生态产品”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核心理念。

十八大报告在“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论述中提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们注意到,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以来,我们党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十八大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强调“更公平”,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是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

文化创新设计师兰刚先生首创文化设计全新思想实现美丽中国文化价值。生态产品并非实体商品的实物,生态产品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标志性文化特征。生态文明建设以美丽中国为核心,美丽中国在生态建设中是目标也是动力,只有拥有美丽的心灵才能成为美丽的中国,美丽中国不仅仅是生态环境的提升自然的和谐,更加是整体提升人民的心灵美丽和精神文明,十八大对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深层次把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互动,从而衍生出美丽中国全新的国家建设思路。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目前来讲都是在历史中形成,文化成为了历史的范畴。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为了在未来形成文化,那么国家的发展就从文化经济为中心。文化的发展和形成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维一目的。美丽中国成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取得文化价值,文化设计成为了人类史前所未有的伟大创新。十八中所指出的“生态产品”的新概念是对文化设计的强烈需求和渴望。文化设计全新思想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壮举,必将引来新的科技革命来临和思想革命。全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人类的永恒发展得以实现。这一次的思想跨越标志着

人的思维模式将得道改变,新的文明将在东方巨龙中国引领下发出宇宙中第一束最强大的思想之光。

眼界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时光穿越,兰刚先生的文化创新眼界创造了全新未来。以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而创造的社会无形影响力来引导人民的精神文明和提升人民的整体意识和思想。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而创造的社会意识和强大民族精神带领人民获得财物与精神的双丰收。创新文化设计师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实践,是对国家经济转型、文化转型、社会转型的创新。创新文化理念是对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诠释。是整个社会的思想体系、文化体系、经济体系的整合。对于文化创新设计要对世界的真实现状和未来发展充分的深度认识和再认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道,引领历史和未来来动现代社会的全面提升。还原历史真相起底现代智慧推动未来发展。科学性品牌塑造、文化提炼、思想创新激发传奇发生“美丽中国”必将是由传奇来推动的

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能源和动力是生态产品的创造,“生态产品”塑造美丽中国品牌。生态产品是由文化品牌和文化效应形成。对于文化设计的特殊性理念就是在无形中启迪民智为社会的永续发展创造精神动力。

2012年12月4日星期二

第一讲中国文学概念的演变

第一講中國文學概念的演變 壹、何謂文學 想要給「文學」下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就如同「人」這個名稱,大家耳熟能詳,但如果要我們回答什麼是「人」時,可就困難了。柏拉圖引述其師蘇格拉底的話:「人就是兩足無毛動物。」結果他的一位朋友把一隻雞的毛拔光之後,拿給他看,說:「諾,這就是人!」 在科學的領域中,下定義不僅重要而且必要。以數學為例,如果不替「點」「線」「面」下定義,幾何學便無法展開。但就人文學科的領域而言,為「名」定一個適切的「義」是一件非常困難且吃力不討好的事,以「人」為例,西方的哲人如是說: 人是粘汁和膽汁的混合物。(亞里斯多德) 人是會製造工具的動物。(富蘭克林) 人是鬥毆的動物。(叔本華) 人是有權胡說的動物。(尼采) 人是上下兩端開口的管子。(謝勒) 以上所列,都有幾分道理,都是胡說!但有誰能替「人」下一個大家都能滿意的「定義」呢?現在我們想探索「什麼麼是文學?」這個問題,其複雜性又比替「人」下定義更甚。因為無論「人」的定義如何紛歧,「人」這個客體總是不變的。「文學」則不然。它常因時因人而改變其內涵,有時名同而實異,有時名殊而實同,想要名實相符,談何容易!雖然如此,我們不妨先看看歷來先賢對「文學」一詞的看法: 貳、先秦諸子的文學觀 先秦諸子,本質上是哲學家而不是文學家。固然哲學也常藉著文學技巧表現其思想,但究竟「以立意為宗,不以能文為本。」(蕭統《文選.序》)所以他們雖然有時言及「文」與「文學」,但卻與我們現在所謂「文」與「文學」大不相同;他們所謂「文」與「文學」是最廣義的,

幾乎等於現在所謂學術、學問或文物制度。 一、孔子及孔門諸子所謂「文」與「文學」及「文章」 《論語》中言及「文」者如下: 子曰:「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篇) 子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八佾〉篇)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 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篇)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篇)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歿,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 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 罕〉篇) 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篇)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為文 矣。」(〈憲問〉篇) 由此知道孔子很重視「文」,列為四教之一,又以斯文自任。但其所謂「文」絕不同於現今所謂「文」。固然只就「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之「文」而言,可以附會為狹義之文;但由「博學於文」,「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謂之文」而言,可以推知「文」實包括一切應知的學問。至所謂「斯文」之「文」與「郁郁乎文哉」之「文」,則其義更廣,幾乎是指一切文物制度了。 孔門弟子所謂「文」,亦全同於孔子。如: 顏淵喟然歎曰:「……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子罕〉篇) 此與孔子所說:「博學於文,約之以禮。」辭義全同。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 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鞹,猶犬 羊之鞹?」 此與孔子所謂「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也是相同的(〈雍也〉篇)。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篇一:形势与政策之怎么建设美丽中国 论文题目: 院系班级: 姓名: 学号:辅导老师: 完成日期: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怎么建设美丽中国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1101班张龙超2011 1604 0109晋振华2013 年11 月27 日 怎么建设美丽中国 引论:党的十八大在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全新概念,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理念和生态文明观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这是着眼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根本之策。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系统地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报告中“美丽中国”的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响和共鸣。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是执政理念的新发展,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建设美丽中国,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是前提。 1.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虽然不是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但是此次是系统化、完整化、理论化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是我党对资源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这一系列方针和战略思想的新概括与再升华。简言之,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要建设好生态文明,应主要把握三点: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二是文明新境界。生态文明倡导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不是物质财富增加而自然受到伤害的文明。 三是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美丽中国解读 十八大中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教学要求: 1、历史分期与各时期的总体特点; 2、各时期的主要文学现象和文学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室 教学过程: ★一、中国现代文学及其历史分期 P1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 借用钱理群的话说:现代文学“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指从1917年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所发生发展的历史。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 最新的分法,是用“三个十年”把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十年:五四时期,1917—1927年(20年代)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30年代)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40年代) 二、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一)前五四文学时期 1898年戊戌变法:梁启超、康有为 梁启超:创办《清议报》,开始“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严复:翻译英国赫胥黎《天演论》,宣传达尔文的进化论; 林纾:开拓“汉译小说”,翻译了近180种西方名著。 (二)新文化运动 P3 序幕: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新青年》 主要内容:“拥护德先生”、“拥护赛先生”、“打倒孔家店”,是思想革命

和文学革命的统一。思想革命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三)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 1、文学革命的兴起及其原因 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 文学革命兴起的原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 2、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 ①胡适的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有着开创性的作用。关于文学内容、社会作用的重视与提倡,所持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对控制当时文坛的陈腐的封建旧文学,形成了很大冲击。特别是白话文学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了语言的现代化变迁。但主张多为形式上的点滴改良,且有较大的妥协性。 ②陈独秀的文学主张从彻底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立场出发,不仅反对旧文学的语言形式,更反对旧文学的反动思想内容,从而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主张文学革命的态度较之胡适,也要坚决和激进的多。但在否定了封建旧文学后,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回答却欠具体。从西方汲取来的文学观念,本身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混乱。 ▲3、文学革命的实质 (1)文学语言的革命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中的“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2)文学观念的革命P4 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

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美丽中国首次作为执政理念提出,也是中国建设五位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依据。 十八大报告提出美丽中国,山要绿起来,人要富起来。为了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也为了让中国更好的了解世界。也为了充分展示中国人文神韵的丰富文化内容。展示中国方方面面的内容,民间文艺、舞蹈、音乐、美术、书法、杂技、电视、电影、戏剧、曲艺、絵画等各个领域节目内容。将带领大家穿越中华大地的时间和空间经纬度;追寻中华文明传承自然地理、文化历史的故事;展现中华文明的行进轨迹;在国际化的视野下,表现华夏文明的独特景观、风俗、娱乐、审美和思辨。展示中国的、各地的,各民族的灿烂文化遗产。引领观众体验和领悟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丰富内涵。在世界范围内更好的展示中国最精华的民族瑰宝。为世界展示一个最美丽的中国。也在社会意义上.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打造国际水准,高品味,高覆盖,视听盛宴。 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并系统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2]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2]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指出,“生态产品”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核心理念。[2] 十八大报告在“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论述中提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们注意到,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以来,我们党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中国文学塑造中狼意象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变迁

中国文学塑造中狼意象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变迁 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1-12 9:40:17 点击: 1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狼意象往往是充满负性情感的阴险、狡诈的代名词。21世纪以来,关于狼性的文章作品重新审视了狼意象的基本特征。梳理并勾勒狼意象及其文化内涵的演变,可以更为明晰地辨识出“狼”形象在文学、史学、社会学等文化中所扮演角色的变迁历程,从而改变中国文化中狼意象在较长一段历史时间上的单纯文化内涵,使之重新恢复其多元象征意义。 关键词:狼性;意象;内涵;文化;演变;变迁 狼作为生物链中的普通物种,多年来一直恣意自由地生活着,与其他生物一样,并未引起世人的关注。21世纪以来,从贾平凹的《怀念狼》、姜戎的《狼图腾》刊行以来,一时间,文坛上“狼言”四起。《狼的故事》、《像狼一样思考》、《狼魂》等作品相继涌现,更有许多未公开刊印,只是发布在网络上的有关“狼”的作品亦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尤其是2015年初,电影《狼图腾》、《战狼》以“非商业、非主流、非娱乐化”的“黑马”姿态,低调冲入新年电影排行榜并力拔头筹后,“狼”现象引起了诸多评论者的关注。大部分的评论着眼于作品本身所蕴含的幽远意旨、主题意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对作品通过文字所传达的生态话语和人文话语进行了理性的思考。然而,对于“狼”现象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似乎不够深入,有进一步将其延伸、拓展至历史学、文化学、社会人类学、民俗学等相关领域进行综合研究,以寻根溯源、见微知著,探寻其来龙去脉的必要。 一狼作为一种自然物种大多栖息于山地、草原、森林周边。在古代,以至近、现代,这些地区居住的人群多为少数民族、游牧民族。因此,现实生活中与狼关系较为密切的人群大多为少数民族、游牧民族,而农耕民族与狼的关系则较为疏离。狼作为山林、草原地区最为强悍、勇猛、智慧的动物而成为游牧民族、少数民族的精神崇拜,并且往往与部落首领、英雄、始祖的出生、兴起联系在一起,进而形成“图腾”崇拜。《史记·大宛列传》记录了乌孙王昆莫奇异的出生及其成长,与《诗经》中《大雅·生民》篇后稷被弃,各种动物对其的种种保护有相近之处。现代学者认为,《大雅·生民》是远古图腾崇拜下的产物。 那么,有理由相信,乌孙王昆莫传说就是狼图腾影响下的文化产物。相似的记载又见于《汉书》卷六一《张骞传》。狼图腾在游牧民族传说中记载还见于《魏书》卷一零三《高车传》载录的关于高车远祖的传说。故事中匈奴单于之小女主动“下为狼妻”,从文中的“后遂滋繁成国”之句来看,或可推测出与她婚配的是以狼为图腾的高车远祖。而“其有好引声长歌,又似狼嗥”之句,或可理解为高车族是喜欢引吭高歌的游牧民族。追认狼为本民族始祖的游牧民族还有突厥族和蒙古族:突厥族认为其男性始祖是一匹狼;蒙古族也认为其始祖是“苍狼”。现代文化人类学学者普遍认为,人与兽婚配的故事,通常是图腾崇拜的产物。在这些始祖崇拜的传说故事中,狼无疑是作为游牧民族之神圣崇拜物而存在的,且后世的诸多史书中亦有不少狼图腾崇拜的痕迹,如《隋书》、《新唐书》、《北史》中都载有少数民族在“牙门树狼头蠹”的习俗。不仅如此,少数民族的可汗甚至常常以狼头赏赐有功之臣,于此可见,绝大多数的游牧民族都对狼保有着特殊的感情上的信仰与崇拜。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之子窝阔台以畋猎中一只苍狼不幸殒命于犬群来预测自己命之将尽。从中可见蒙古人对狼在感情上对宗族的认同。

2019年美丽中国,有你有我

2019年美丽中国,有你有我 篇一:“美丽中国有你有我”大型科普知识竞赛策划书 “美丽中国有你有我”大型科普知识竞赛策划书 一、活动引言: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同时,环境的愈加恶劣和人口、资源、疾病、经济等世界性问题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们:昔日生机勃勃的绿色家园,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我们大学生是肩负着国家的未来,所以大学生必须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创建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二、活动目的:本活动主要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通过三轮答题让同学们基本了解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使大学生了解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地球面临的各种问题,养成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也为了让当代大学生意识到保护地球的活动要懂得持之以恒,学会用实际行

动来装点环境、美化校园。同时,也为了增加大学生对世界地球日相关知识的了解,让世界地球日得到更多人的熟知,使大家认识到,我们应该和身边的人一起做一些身体力行的事情,共同保护珍惜我们可亲可敬的祖国母亲。三、活动主题: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丽中国四、活动时间:xx年4月21日晚7:00五、活动地点: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六、指导老师:赵强七、策划部门:法政学院学生科协实践部八、活动对象:石家庄经济学院校本部全体 九、活动嘉宾:郭震老师、赵强老师、程捷老师、校学生科协主席团成员及各二级学院学生科技组织负责人十、活动流程:1、选手入场签到,播放背景音乐、ppt、视频2、主持人做开场白,介绍到场的嘉宾,对本活动做简单的介绍并宣布活动正式开始。3、活动开始前,进行热身赛--“小试牛刀”4、活动正式开始,主持人宣布比赛规则(规则详见附录)。5、知识竞赛正式开始(1)每队选出一个人进行抽签决定答题顺序和选择题组的顺序;(2)第一环节:“星球大战(七大行星)”,从七个队中选出两个分数比较高的队伍进入第三环节,即拥有争夺冠亚季军的机会。(3)中场表演及观众互动;(4)互动游 戏结束后,进行第二环节---“末日重生”,从剩下的五个队伍中选出一个队和上一环节的两个队争夺冠亚季军;(5)比赛进入白热化阶段时插入娱乐节目(此环节是视时间情况而定,若时间紧迫,则

古代小说概念的演变

小说的概念和小说的起源这两个问题,历采争议颇多,迄无共识。就小说的概念而言,在古代的中国呈现出一种颇为复杂的情况。有三种情况首先必须分清: 一是,古体小说,也即通常所说文言小说的“小说”概念; 二是,滥殇于唐而盛于宋后的通俗小说,也称白话小说的“小说”概念(或称说部小说); 三是清代末期引进的西方的小说概念。 这三种“小说”概念既有明显不同,又有交叉重迭。三种不同的小说观念所涵盖下的小说实绩,也既有明显的不同,又有部分、有时甚至是全部重迭。三种小说概念中,文言小说的“小说”概念出现得最早,有学者将其追溯到《庄子》那段著名的论述“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难矣”;延续的时间也最长,最少到清代末年,不少文人还按到这种观念来做着“小说”,迄于今,图书馆编目所称的子部小说仍然使用的这一概念;在研究中,有学者只承认清代末期引进的西方小说概念,用这种观念去套中国古代的小说。于是,不仅唐前一大段时空,中国的小说史是一片空白,也给现今的图书馆分类带来尴尬。我觉得,应该充分顾及中国小说历史发展的实际,不能单用西方的小说观念去硬套。 即使我们用现代的小说观念去考察中国小说的起源,我觉得,也有三种情况必须首先分清: 一是,小说文体的起源和小说因素的起源; 二是,小说的起源和小说的渊源; 三是,小说的主源和小说的支源。 因为就是站在现代小说观念的基础上去讨论中国小说起源这个问题时,我们还是常常把这些问题搞混了。比如,有人把小说文体的起源等同于小说因素的起源,把和小说有渊源的事物及文体与小说文体的起源关联在一起,对小说的主源与小说的支源不加区别,等等。于是在有人用现代小说观念去套中国小说,把中国的小说史进程拉得很后的同时,又有人将中国的小说史提得很前,认为在中国,有文体之分便有了小说;有人源流和影响不分,于是小说出于史,小说出于子,小说出于诗赋。许多的争论,实际上是产生于这三种情况的未能分清。有必要以中国古代理论史资料为依据,重新清理小说概念的外延与内涵,它的定位及定位原则,以作为我们实事求是地研究中国小说与小说史的基础。以下几个问题是需要我们多加注 意的: 1.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产生与流变是怎样的?直到明清,小说这一概念是从什么角度定位的?最早的小说观念与现代文学理论所认定的小说文体,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概念,它们在文学发展的进程中是如何走到一起的?最后如何发展为一种纯文艺学意义上的文体 概念? 2.现代小说概念与古代小说概念差异何在? 3.以现代小说概念为基础来梳理、描述、评价古代小说史与小说理论史,会导致什么样的情况?古代小说史与小说理论史的本体有没有被误解 考察古人的小说概念,大抵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看古人言论中对“小说”的理解和解释;二是从古人图书目录分类思想中看其对小说文体的理解;三是从古人所认定的小说文本中看其与今人“小说”概念的差异。对这三个方面,既要从横向的角度进行三者之间的联系比较,又要从纵向的角度对三者各自的变异进行把握。 前几年出版的南开大学中文系陈洪的《中国小说理论史》,把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归纳为四个阶段:即先秦的“泛称小说”阶段;两汉的“子部小说阶段”;魏晋至唐的“杂纂小说”阶段;宋元以后的“文学小说”阶段。这四个阶段的小说概念,可否这样命名,这四个阶段的区别是否就这样分明,当然可以再斟酌和讨论,但把二千余年的概念发展历史简概为四个阶段,对于人们简要地把握它们还是有效可行的。因此,我们不妨以四阶段的划分来重新梳理和阐释小说概念演变的历史过程。

略谈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变迁

略谈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变迁 李银珠我国古代小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选入高中第五册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一文,以高屋建瓴之势从宏观角度对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作了回顾与概括,叙述简明扼要,论断准确精当。在这样有限的篇幅里,是难以对小说发展史及其规律性的方方面面作出详尽周严的论述的。本文拟就中国古代小说概念演变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作些说明,或许有助于对吴组缃先生这篇文章的理解。 一、“相去天渊”的古今小说概念 在我国,“小说”是已有两千多年之久的古老名称了。今天我们说起小说,毫无疑问是指一种文体,它是用散文的形式来表现叙事性的内容、以人物塑造为中心,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生活场景来反映社会生活和思想情绪的文学样式。可是在古代却不是这样。“小说”一开始不仅不具备文体意义,而且是一个鄙称,不同历史时期,它的内涵是很不一样的,它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演变过程才获得了今天这样的概念。 追溯起来,“小说”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庄子的《庄子·外物篇》。庄子是个对中国文化大有影响的人物,正是这个言尽天下大道的庄子在论述自己哲学追求的至境———自然之道时,第一次提出了“小说”一词: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县”古“悬”字,高也。“令”,美也。庄子认为修饰琐屑浅薄的言论以求取崇高声望和美好的名誉,是不可能达到至境的。为了说透这个道理,他举了任公子钓鱼的事例。任公子这个人与众不同,他手拿大鱼钩,把用五十头犍牛作成的鱼饵投入东海后,便蹲在浙江会稽山上稳稳当当地钓开了鱼。一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没有一条鱼上钩,他依然从容自若。突然有一天,一条大鱼游过来吞食了鱼饵,大鱼的翻滚腾跃搅得海水动荡,白浪冲天,吓坏了方圆千里的人们,任公子终于钓到了这条大鱼,周围的人都饱餐了美味的鱼肉。庄子由此生出感慨:那些手拿小竿细绳,直奔小河沟渠,守着些鲇鱼鲫鱼的人,怎么可能钓到大鱼呢?任公子从容洒脱,毫不着意,反而钓到了大鱼,看来凡事只有任其自然才能获得成功,这是庄子最终想说明的道理. 庄子在上述引文中所说的“小说”只是与“大达”相对的小道,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然案其实际,乃谓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与后来所谓小说者固不同”①庄子把“小说”与“大达”并举,显然是贬“小说”、扬“大达”的。他是把儒、墨等诸子各家视为无关道术的琐碎言谈的,认为它们是“小说”非“大达”。尽管这里提出“小说”概念与现代意义的小说相差甚远,然而它却是中国古代“小说”一词的最早出处。“小说”因了庄子的鄙薄,不仅得以与“大达”并存,而且以此起步,不断演化、发展,直至成为与古代大相径庭的现代所谓文学体裁的小说。 清代刘廷玑说:“盖小说之名虽同,而古今之别,则相去天渊,”②是很有道理的。 二、从文体意义上评价“小说”的桓谭 在“小说”概念的发展、演化过程中,东汉初年的桓谭是个不可或缺的人物。桓谭精通天文、喜好音律,是两汉之际著名的思想家。他写的《新论》,涉及政治、哲学、文艺等诸多领域,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教学内容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在中国共产党第18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概念”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是:文明是社会高度发展的标志,生态是自然状态美好的标志,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则是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各方面,实现中国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基础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举措,努力打造美丽中国,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 建设美丽中国,不是一句简单美丽的口号,而是有深刻丰富的内涵。美丽中国,是山青水秀人美的中国,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中国,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中国。“美丽中国”的提出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呼唤,创新了国家发展的愿景。富强中国与美丽中国相互映衬、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建设美丽中国,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进行经济社会活动的舞台,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让人们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一刻都离不开资源支撑和环境保证,否则一切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我国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民族复兴伟大目标,必须坚持走生态文明之路,不断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牢固树立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才能形成节约

美丽中国教案

课题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美丽中国疆域 备课时间2014、8、18 授课时间2014、8、20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掌握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球仪或东、西两半球地图说出我国的位置,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能力目标 3.知道我国的面积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学会在亚洲地图上查阅我国陆疆和陆上邻国、海疆与濒临的海洋及海上邻国;学会在中国地图上查阅中 国的四至,学会运用世界地图及有关统计资料,比较中国和其他面积居 世界前列的国家的面积大小和位置优劣。 情感目标 4.通过认识我国辽阔的领土和优越的位置,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兴国之志,增强改革开放的意识;培养学生保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神圣责任感。 重点5.重点是要求学生理解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空间分布。本节教学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是地名很多,掌握其地理位置成为本节的难点。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地图,反复练习,训练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插图的基本技能,并教会他们把已获得的知识巩固在地图上,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读图的习惯。此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学会在“中国行政区划”填充图上正确地填注邻国、主要半岛、岛屿和海峡。 难点6.使学生直观地认识祖国的疆域特征。教材通过图文资料,培养学生查阅地图、分析综合和比较的能力,从而形成对我国地理位置和省级行政区的空间分布观念,并加强对我国辽阔疆域的感性认识。 教具7.板图课时 安排 1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景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1.引入新课: 播放美丽中国视频 2,教师提问:我国的全称和简称,并让学生到黑板上填写国家名称,中国以及俄罗斯,加拿大,巴西,蒙古和日本. 3提问 一般我们说到一个国家的位置时都从哪三个位置呢? 说到海陆位置时引出第二个问题,中国海陆兼备的大国 4,我们国家到底有多大呢?首先来看我们国家的四个端点: 1.老师播放,学生观看 2,教师指导学生到黑板上填写, 引出,我们国家不仅景色优美,面积广大而 且位置还十分优越. 板书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3生回答: 板书:1,半球位置2纬度位置3海陆位置 教师绘出赤道,回归线和极圈.指图让学生 说出三个位置并引导学生说出我国地理 位置的优越性.,与其它国家做比较., 板书:二.海陆兼备的大国 4板书.1.四端点: 教师指导学生看图.找出领土的四个端点 教师介绍一下领土的概念,以解决为什么 最东端和最北端的领土在江上.教师带领 学生认识我国领土的四个端点,并指导学 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 指导学生估算领土四端点的经纬度,以了 1. 让学生通过视频来 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 美丽景色,增加学生的 兴趣并激发爱国热情. 2,让学生亲自到黑板上 写一写,可以增加学生 参与课堂的能力.把课 堂还给学生. 3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 一个国家的位置 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 4.让学生了解我国领土 面积的广大

建设美丽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实践调研论文 得分: 论文名称: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年级专业:2015级机械工程 学生姓名/学号: 评阅教师: 提交时间:2015—2016学年第1学期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摘要:党的十八大在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全新概念,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要

求把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理念和生态文明观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这是着眼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根本之策。 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 十八大报告中,首提“美丽中国”,让人耳目一新。报告中是这样阐释的: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美丽中国首先要求是“模样”美,卫生美、环境美、生态美。然后是“人”美,有句话说的好,山美水美人更美,“人”美诠释了美丽中国的内涵。最后,还需要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从身边做起,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美丽中国画上优美的一笔。 一、“美丽中国”的含义以及出现的必然性 有人会问,美丽中国这个词包含着什么深意,它与生态文明是什么关系,是不是以后不用提可持续发展了?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看他们产生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趋严重,引起人们对环境的思考,西方国家爆发了生态运动,这场新的社会运动风起云涌,迅速向全球扩展,最终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这是探讨生态保护全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是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列入人类发展日程的标志。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也是最先在这次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有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我国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心下,派代表团参加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也是这次大会开幕日,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保护日。 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正式使用“可持续发展”一词。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联合国要求该委员会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纲领,制定“全球的变革日程”。该委员会于1987年将经过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交给联合国,报告系统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正式诞生。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会议通过和签署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这次会议对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及“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进行了否定,“可持续发展”概念被普遍接受。 在我国,1994年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报告中提到: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我们再来看看生态文明产生的背景。

中国文学概论

中国古代文体概论 -目录: 第一章 原始型二言诗和四言诗 第二章 楚辞 第三章 赋体 第四章 乐府体诗 第五章 古体诗( 五、七言诗) 第六章 骈体文 第七章 近体律诗 第八章 古代诗歌的其他体类 第一节 三言 六言 杂言 第二节 杂句 杂体 杂名体 第三节 唱和诗 联句诗 集句诗 第九章 词 第十章 曲 中国古典诗词发展史  02-12-17 9:57:12  一诗歌 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其标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诗经》收诗305篇, 分“风”、“雅”、“颂”3部分,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楚辞(骚体)。楚辞句式长短参差,以六言、七言为主,多 用“兮”字。楚辞的奠基人和主要作者屈原,运用这种形式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

《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会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于后世。 汉代前期,文人诗坛相对寂寥,民间乐府颇为活跃。“乐府”原指国家音乐机构,后代将乐府所收集与编辑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歌辞也称为“乐府”。《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长篇叙事诗,凡353句,1 765字,被称为“长诗之圣”、“古今第一首长诗”。在汉乐府的影响下,文人五言诗逐渐发展成熟,其标志是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 汉末魏晋时期,文学进入自觉时代。以“三曹”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为中心组成邺下文人集团。建安诗歌以曹植和王粲的成就最为杰出。魏晋之交,世风变易,“竹林七贤”是正始时期的代表诗人群体,其中阮籍、嵇康名声最著,成就最高。东晋玄言诗泛滥一时,直到东晋末年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坛骤添异彩。陶诗多写田园生活,风格自然冲淡,“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语),对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有直接影响。 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代表诗人有谢灵运、谢、鲍照等。南朝民歌清丽婉转,代表作是《西洲曲》;北朝民歌粗犷刚健,代表作是《木兰诗》。 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诗体完备,流派各异,名家辈出,成就卓著。“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盛唐时期首先出现两大诗歌流派:一是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二是以高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接着李白、杜甫横空出世,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雄视古今的“双子星座”。安史之乱后,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针砭时弊的讽喻诗。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是古代长篇歌行名篇.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崇尚险怪,以散文手法作诗。此外各具艺术个性的诗人还有刘禹锡、柳宗元等。中晚唐之交出现的“诗鬼”李贺,其诗冷艳深幽,恢奇诡谲,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晚唐之世,诗风趋于卑弱,感伤色彩较浓,惟杜牧、李商隐成就最高,有“小李杜”之誉。 宋诗总体成就不如唐诗,但别开天地,自有特色。苏轼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作家,其诗说理抒情,自由奔放,发展了宋诗好议论、散文化的倾向。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宗主,注重诗歌语言

建设美丽中国的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就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要义。 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齐抓并举的时代背景下,是中国率先提出“生态文明”这一全新的理念。早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就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并将“生态环境保护”列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小康新要求”的“十大亮点”之一。这是我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次十八大再次重申“生态文明”,并将它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提出来,意义更为重大,目标更为明确。虽说和平年代放在第一位的是经济发展,其次是社会稳定,再次是环境生态。但破坏环境生态所造成的惨烈恶果将远甚于前两者。经济危机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加以化解,社会危机可以通过以巨大政治成本加以平息,而环境生态的危机一旦发生,其灾难将会是万劫不复,留给子孙后代一个“国在山河破”的惨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人们文明水准和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大有提高,但尚未真正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绝对相互依存关系,尚未意识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利用会同时给人类带来危害和隐患,因而某些地区片面经济利益的追求强烈扭曲着环境决策,未能有效采取有节制的休养生息的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就拿生命之源的水为例。水利部门只注重社会经济用水,没有认识到还要保证河流的生态与环境需水,我国许多河流开发利用都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合理值,至于“重建设、轻环保”导致的河流污染更是触目惊心。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次有意义的理论创新,更是一种有建树的实践活动。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亟须完成的四项任务: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既是我国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更是就人类未来的美好愿景所作出的庄严承诺。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正在加速,中国当下面临的挑战诸如人口增长、快速城市化、气候变化、资源短缺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等,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挑战。我国以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同时,也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借鉴和启迪。

1949年以来文学观念的演变与文学的发展

1949年以来文学观念的演变与文学的发展 古风 【内容提要】1949年以来文学观念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文学观念的建构期,由“意识形态论”、“反映论”、“语言论”和“工具论”合构成社会主义文学观念体系;第二个时期,是新时期文学观念的发展期,出现了“生产论”、“主体论”、“活动论”、“审美论”和“人学论”等新的文学观念。我国当代文学观念由封闭到开放、由“一元化”到“多元化”的演变,对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都产生了影响,促进或者阻碍了文学的发展。在过去的研究中,有一些问题被遮蔽了。诸如,是谁的文学观念?是哪种“文学”的观念?只能有一种文学观念吗?本文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复杂多变的文学绝不是只有一种文学观念,而是应该有多种文学观念。文学观念的多少是衡量文学发展水平的标志。文学观念愈“多”,表明文学生态愈好,文学就愈繁荣;否则就相反。所以,1949年以来文学观念由“一”到“多”的演变,是文学繁荣的表现,也是文学理论和批评进步的表现。 【关键词】文学观念/文学发展/观念主体/观念客体/变与不变/一与多 一问题的提出 文学观念是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内涵:从广义看,所谓文学观念,就是泛指人们对于一切文学问题的看法,诸如文学本质观念、文学特征观念、文学创作观念、文学体裁观念、文学批评观念等;从狭义看,所谓文学观念,就是特指人们对于文学本质的看法,换句话说即是文学本质观念。所以,从前者看,文学观念问题是文学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文学理论问题的所有方面;从后者看,文学观念问题就只能是文学本质问题。这既是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也是文学理论的重要问题。因为,它不仅是文学理论研究的首要问题,也是文学理论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在上文两个定义中,“文学观念”的主体“人们”,是指一切对于文学问题有看法的人,诸如作家、文学批评家、

中国文学叙事观念的古今演变

2012年第4期第37卷(总第181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ZHEJIANGNORMALUNIVERSITY (SocialSciences) No.4,2012 GeneralNo.181 Vol.37中国文学叙事观念的古今演变 付建舟倡 (浙江师范大学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金华321004) 摘 要:中国文学叙事观念经历了长期的古今演变过程。秦汉时期,叙事观念初步萌芽;魏晋南北朝时期,叙事理论已经发生;唐宋时期,叙事理论进一步发展;元明清时期,叙事理论继续深化。中国文学叙事观念以传统的传记、叙事散文、小说、戏剧等为对象,由批评上升到理论,具有感性批评的鲜明特点。 关键词:中国文学;叙事观念;古今演变;感性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35(2012)04-0019-07 一般认为,中国文学以抒情见长,叙事文学则相当欠缺;与此相应,抒情文学理论也比较发达,叙事文学理论则相对欠缺,从而造成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的局面。其实,我国历史著作十分丰富,其中的史传著作也十分发达,史传很讲究叙事法则;而我国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史传的艺术成就很高,史传又往往被视为叙事文学。另外,古代散文很发达,散文理论十分丰富,其中不乏叙事法则,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由此可见,中国叙事文学理论也是十分丰富的,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从上古时代起,我国典籍里就出现了许多叙事,形式多种多样。法国学者罗朗?巴尔特说:“叙事可以用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固定或活动的图象、手势以及所有这一井然有序的混合体来表现;它存在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小说、史诗、历史、悲剧、正剧、喜剧、哑剧、图画、玻璃窗彩绘、电影、连环漫画、社会新闻、交谈之中。”[1]许多叙事形式就存在于我国汗牛充栋的叙事典籍中。在文字发明以前,有“结绳记事”,“刻木为契”;文字发明后,“始画八卦,造书契”,后有甲骨问事、青铜铭事和其后的枟山海经枠、枟尚书枠、枟春秋枠、枟左传枠、枟史记枠、枟汉书枠等史地书籍以及诸子书籍,这些都是中国叙事的资源。中国历代的叙事理论资源散存于诸子著作、文学理论著作、历史论著以及大量的序跋、历史著作和文学作品之中。总体来看,中国文学叙事观念的古今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萌芽期、发生期、发展期、繁荣期。 一、秦汉时期叙事观念的萌芽 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提出了一些叙事原则。枟易枠曰“言有物”,又曰“言有序”。枟书?毕命枠曰:“辞尚体要。”枟礼记?表记枠曰:“情欲信,辞欲巧。”左氏襄二十五年枟传枠曰:“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这里的“物”与“序”、“要”与“体”、“志”与“文”都分别是“义”与“法”之意,强调叙事内容与叙事形式的统一。由此可见,早在先秦,“义法”就成为了重要的理论命题,并受到普遍关注。叙事首先要充实,不能空疏;要真实,不能虚伪。所以,孔子说:“辞达而已矣。”充实而真实的内容需要富有文采的文辞来表达,缺乏文采就会影响其顺利传播。于是孔子又说:“言之无文,行而不 91 倡收稿日期:2011-07-01 作者简介:付建舟(1969-),男,湖北孝感人,浙江师范大学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研究员,文学博士。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文学思想观念的近现代转型”(20060400603)

美丽中国专题

美丽中国专题 1、十八大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的新概念是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提出什么理念? 答: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持续的雾霾天气其根本原因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这给我们什么警示? 答: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②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繁荣,必须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3我们应尊重自然规律,善待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3、除了雾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环境问题?(或列举身边破坏环境不美丽的现象) 答:①乱扔垃圾、②破坏花草树木、③随地吐痰、④向河流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⑤土质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⑥白色污染不断蔓延等。 4、我国的环境现状是怎样的?(或建设生态文明的环境依据是什么?) 答: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5、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需要坚持什么国策、什么战略和发展观? 答: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6、把“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这体现了教材的那些观点? 答: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我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7、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国家应该怎么做?(如何防止“美丽中国”成为“雾霾中国”?) 答: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②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保护环境,严惩破坏环境的行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