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及防治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及防治 外科手术中发生的医源性损伤早已受到重视。医源性胆管损伤已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但因医源性胆管损伤引起不良后果的病例仍时有发生。因此,我们应重视医源性胆管损伤的预防,了解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熟悉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处理原则。 医源性胆管损伤是指腹部手术时意外造成胆管损伤,通常是肝外胆管的损伤。主要见于胆道手术,尤其是胆囊切除术,此外胃大部切除术、肝破裂修补术、肝切除术时也可发生。另外,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也有致胆管损伤的。 一、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 Johnston对胆管损伤的原因归结为三点:①危险的解剖;②危险的病理;③危险的手术。亦即解剖因素、病理因素、技术因素。 解剖因素①胆囊解剖变异较大,而又多样化⑴数目变异:先天性无胆囊、双胆囊、三胆囊及胆囊闭锁;⑵形态变异:胆囊分隔、分叶、冒状支袋、Hartmann氏袋、葫芦型胆囊、胆囊息室;⑶体积变异:巨大胆囊、小胆囊;⑷位置变异:肝内胆囊、横位胆囊、左侧胆囊、悬垂胆囊、腹膜后胆囊等。而胆囊管变异的发生率为25%,其中易造成胆管损伤的类型是胆囊管过短、胆囊管与胆总管并行、胆囊管绕过肝总管于左侧汇入胆总管、胆囊管汇入右肝管或右肝管汇入胆囊管等。②因Glisson鞘内组织结构疏松,术中牵拉胆囊使胆道成角,三管关系不清,在切断胆囊管时损伤胆管。因此,熟知解剖变异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病理因素①由于胆囊炎症反复发生,使局部组织粘连,胆囊三角区解剖关系不清,尤其在急性炎症期,因局部炎症水肿粘连,极易在解剖胆囊三角区时损伤胆管。②胆囊颈部或胆囊管结石嵌顿并与肝总管或胆总管粘连,在解剖或切除胆囊过程中损伤胆管。此外十二指肠球后穿透性溃疡与周围组织严重粘连,胆管与溃疡距离缩短,是处理十二指肠残端时极易导致胆管损伤的主要原因。 技术因素手术者的经验以及认真态度是胆囊切除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术者经验不足、防范意识不强、操作不仔细、技术应用不当、切口过小、盲目追求速度、麻醉不佳、病人肥胖等。 二、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率 国内文献统计,医源性胆管损伤95%发生于胆囊切除术,其中开腹胆囊切除术为0.1%~0.2%,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0.6%~1%。但各家医院统计情况不一样,我们医院自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来还未有胆管损伤发生。从统计结果看似乎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发生率高,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还是开腹手术时多,原因:①基数不一样;②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病例选择严格;③在技术条件较差的医院还是以开腹胆囊切除术为多。 国外回顾性资料表明,开腹胆囊切除术并发胆管损伤的发生率为0.5%,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发生率为0.2~3.4%。 三、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分类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分类目的是便于手术处理,而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方法。比较常用的有: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措施分析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措施分析 发表时间:2011-11-18T10:55:28.4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9期供稿作者:闫立凯[导读]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闫立凯(河南省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河南开封475000) 【中图分类号】R65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9-0088-02 【摘要】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2000~2005年收治的18例医源性胆管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理因素所致胆管损伤10例,解剖因素所致胆管损伤4例,技术性因素所致胆管损伤2例。18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行4次手术。随访2~5年,仅2例发生反复胆管炎,余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强调术者应熟悉胆道的解剖及变异,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应根据胆管损伤的时间及类型选择手术方式。术中辨清肝囊管、肝总管及胆总管是预防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关键。【关键词】胆囊切除术胆管创伤与损伤外科手术 医源性胆管损伤是胆囊切除或胆道手术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而胆囊切除手术是引起胆管损伤的主要原因。文献报道,国内胆囊切除术(OC)导致胆管损伤的发生率约为0.30%~0.75%,而一旦发生胆管损伤,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而正确的处理,必将引起严重的后果,给患者带来多次手术的痛苦,甚至引起死亡。虽然外科医生已充分认识到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充满潜在危险性的手术,经过不懈的努力已使胆管损伤的发生率降低到一定的程度,但遗憾的是,这种不幸的事件是再所难免的,医源性胆管损伤的预防和处理仍然是普通外科永久关注的热点内容之一。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35~72岁,平均50岁。18例均行OC,14例为手术即时发现胆管损伤,主要表现为胆瘘、胆管裂口或“双管征”;4例术中未能及时发现,术后第2天因出现进行性梗阻性黄疸,经B超及经皮胆道造影术(PTC)检查和进一步剖腹探查证实胆管损伤。原发病:慢性结石性胆囊炎12例,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6例。 1.2损伤类型及部位损伤的类型:胆管横断10例,胆管壁部分损伤6例,胆管误缝误扎2例。损伤的部位:胆总管12例,肝总管4例,右肝管2例。 1.3处理方法18例均行手术治疗,行胆管空肠Roux-en-y内引流术8例,胆管修补加T管引流6例,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2例,损伤后予以拆除缝线2例。 1.4治疗结果18例随访2~5年,仅2例有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症状,经保守治疗症状控制,余16例均未发生并发症。 2 讨论 2.1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 2.1.1解剖因素:①胆囊位置异常:如肝内胆囊、横位胆囊、胆囊后移位;②胆囊管变异:如胆囊与肝总管或右肝管平行,甚至与变异的右前叶肝管靠近,并以结缔组织形式并行一段汇入肝总管右壁;③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部位异常:如胆囊管斜形跨过胆总管的前方或后方汇入肝总管左壁,或胆囊管汇入肝总管背面;④胆囊动脉和肝右动脉异常:如副胆囊动脉、肝右动脉起源异常、毛虫驼背形肝右动脉、肝右动脉或胆囊动脉经过肝总管之前至胆囊。本组2例术中因胆囊动脉的变异出血或渗血较多,胆总管壁部分被结扎;2例胆囊管与肝总管平行而被横断。 2.1.2病理因素:①由于胆囊炎反复发作致局部严重粘连,特别是急性炎症期72小时后胆囊三角区组织水肿、粘连,导致局部解剖不清,极易在解剖分离胆囊三角时损伤胆道。本组胆管横断10例,胆管壁部分损伤6例。因此应强调手术时机,如需急诊手术最好在发病后72小时内完成,如无胆囊穿孔等特殊情况,应尽量保守治疗。②嵌顿于胆囊颈部的结石与肝总管粘连,出现Mirizzi综合征。肝(胆)总管因粘连移位,切除胆囊时将肝(胆)总管误认为胆囊管切断或损伤胆管壁部。③肥胖、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者有腹腔手术史无疑会增加胆管损伤的概率。 2.1.3医源性因素:①手术的指征、时机及方法选择不当;②由于术者对胆道解剖结构认识不足及手术操作水平低,对胆囊切除术的潜在危险性认识不足,或过于自信,操作粗暴,单纯追求速度而不注重质量,致胆管损伤;③术中麻醉效果欠佳,腹肌不能完全松弛,切口过小,术野显露不充分也是造成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本组4例因此而损伤胆管,其中胆管横断2例,胆管壁部分损伤2例。 2.2临床诊断术中损伤胆管后主要表现为胆瘘、胆管裂口或“双管征”,术后早期损伤表现为胆汁性腹膜炎、梗阻性黄疸,后期则表现为胆道梗阻、狭窄、反复发作性胆管炎,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综合征、肝肾综合征致多器官功能障碍。临床结合腹腔穿刺及腹部CT、PTC、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磁共振胆管胰管成像术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2.3胆管损伤的处理在遵循“祛除病因、解除梗阻、畅通引流”原则的基础上,尽早恢复胆肠通路恒久的完整性和通畅性,是医源性胆管损伤处理的通用原则和最终目标。 2.3.1术中处理:实践证明,术中能否及时发现并处理胆管损伤对预后极为重要。本组7例术中发现并及时处理后均取得良好效果。 2.3.2术后处理:术后发现胆漏、胆汁性腹膜炎为胆道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应尽早行腹腔、胆道引流,以及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和营养支持,不能勉强修补或行胆肠吻合术。待病情稳定3个月后再行手术治疗。术后梗阻性黄疸者应在1~2周内再行胆道重建或胆肠吻合术。 参考文献 [1]付由池,李开宗,高志清.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1996,3(4):33.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治疗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治疗 刘飞 近年来随着胆道手术在基层医院普遍开展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广泛应用,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率有增加趋势。1990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共收治医源性胆管损伤44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男13例,女31例,年龄24~67岁,平均45岁。胆管损伤由单纯胆囊切除引起33例(75%),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引起9例(20.5%),其它腹部手术引起2例(4. 5%)。其中急诊手术损伤18例(41%),LC损伤5例(11.4%)。 胆管损伤类型:肝(胆)总管横断11例(25%),胆总管结扎6例(LC钛夹夹闭2例,占13. 6%),肝(胆)管侧壁损伤20例(45.5%),硬化剂腐蚀1例(2.3%),损伤情况不明6例(13.6%)。 胆管损伤后主要临床表现:梗阻性黄疸21例(47.8%),反复发作性胆管炎13例(29.5%),胆外瘘8例(18.2%),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2例(4.5%),合并结石21例(47.8%)。 根据术前PTC、ERCP等影像学资料和术中所见,本组合并胆管狭窄39例,占88.6%。按Bismuth分型法Ⅰ型5例(12.8%),Ⅱ型20例(51.3%),Ⅲ型13例(33.3%),Ⅳ型1例(2.6%)。 2.治疗:本组胆管损伤44例共施行94次手术,末次手术施行胆肠吻合术35例。术中发现胆管损伤并行胆道修复7例,术后早期发现胆管损伤行胆道修复或引流20例。以上27例中3例死于术后早期并发症,18例于术后3月至2年内出现胆道狭窄症状再次手术,再狭窄率66.7%。其余17例为术后远期出现胆道狭窄症状而再次手术者。胆肠吻合术方式:肝总管十二指肠吻合13例,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4例,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11例,肝门胆管成形空肠Roux-Y吻合5例,左、右肝管整形空肠Roux-Y吻合2例。 3.随访:术后38例随访1~9年,失访3例,随访率92.7%。随访期间因化脓性胆管炎和胆汁性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各死亡1例。疗效优者(无症状)20例,占52.6%;良(偶有胆管炎症状)12例,占31.6%;差(胆道再狭窄、反复发作胆管炎)6例,占15.8%。优良率达83.9%。 讨论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处理一直是腹部外科的难题之一,修复后的再狭窄率很高。文献报道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发生率为0.12%~0.51%,而LC术中胆管损伤发生率高达1.09%〔1〕。

桡神经损伤治疗方法

桡神经损伤治疗方法 (1)常规给予服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B6、甲钴胺等治疗。 (2)中频脉冲电刺激疗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桡侧腕长、短伸肌,指总伸肌、拇长伸肌等进行局部中频脉冲电刺激治疗,每天1次,每次10~15分钟,治疗强度以达到肌肉产生节律性收缩运动为准。 (3)手法治疗:沿桡神经的走向,在其易受损伤的部位查找发生肿胀、粘连病变的软组织,给予点、按、揉、拨等手法治疗,每次20~30分钟,可见局部酸痛感减轻,病变软组织变软。 (4)进行增强肌力的康复功能锻炼。在能进行主动运动时给予适量的阻力,使其活动能够达到或接近正常活动度,每天2次,以感到局部轻微疲劳为标准。 ---------------------------------------------------------------------------------------------------------------- 上臂桡神经受压的常见有三个部位: 第一个部位是腋臂角处:在该部位桡神经正好位于肱骨颈和肱骨干上端的内侧。休息时将腋部置椅子背上而容易发生,或不适当地应用拐杖行走,将体重全部经腋部压在拐杖的横杆上,很容易发生桡神经受压而损伤。 第二个部位是在上臂的外侧,桡神经沟部:桡神经从后转向外侧部位,在此段桡神经位于肱骨外侧紧贴肱骨,当侧卧时将同侧上肢压在身下很容易损伤桡神经,特别在周末吃醉酒后侧身卧位,将手臂压在身下大睡,醒后就可能不能伸腕伸指,故西方人将之称为“周末综合征”,这种综合征常常在2-4周内自行恢复。 第三个部位是桡神经在穿出外侧肌间隔的部位:该部位位于肱骨外上髁约10cm处,在该处桡神经常常被交叉的腱性肌起包裹,也就是在此处桡神经相对固定,而且是处于一个腱性组织环中,容易遭受卡压,特别是在上肢剧烈活动后容易损伤该神经。该病有自行恢复的趋势。临床上观察2-3月如仍不恢复,可考虑手术治疗。

医源性疾病案例分析

医源性疾病案例分析 黄仙钟广东省卫生监督所 一、概论 医源性疾病:指在诊治或预防疾病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各种言行、措施不当而造成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疾病。包括医院获得性感染,药物所致的药源性疾病,长期或大量使用某些药物所致的营养缺乏症等。病人由社会角度转变为病人,当医患关系处理不当时易造成医源性损害。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在医疗服务中本身受到各种职业因素影响,例如,在职业接触中本身受到感染,常见的乙型肝炎、肺结核等;接触有害的化学物质;放射性照射等。 医源性疾病大致可分为诊断性医源性疾病和治疗性医源性疾病两大类。 医源性疾病按发病环节来分有: ①与诊断有关:如医生在判断力所及的情况下发生的误(漏)诊; ②与药物有关:不合理用药引起,有时合理用药也可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③与手术有关:如的术适应证或方法错误,操作失误,以致损伤健康组织或器官,术后处理不当; ④与器械有关:如在使用腔道窥镜或导管等技术中,引起组织器官损伤或各种并发症;非创伤性处理不当,如止血带使用过久,石膏绷带包扎过紧,均可造成损伤; ⑤与放射或理疗有关:包括X线、γ射线、核素及各种理疗方法,如使用不当、照射量过大、防护不周,引起损伤; ⑥与用语有关:医护人员使用医学用语不当引起病人心理创伤; ⑦与预防措施有关:如免疫制剂使用和接种方法不当,引起损伤。 医源性疾病按引起发病因素来分,可分为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医疗服务因素及机体因素五个方面。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生物因素所引起的医源性疾病主要是医院内感染。 医院是病人集中的地方,他们所携带的微生物种类繁多,且密度高,而病人又是特殊的敏感人群,易感性高,所以生物因素是医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 物理因素:医院中存在的物理因素主要是放射线和放射性核素。在肿瘤治疗和疾病的诊断中,如果放射性核素和X射线使用过量,很容易给病人造成损伤而引起放射性疾病。

胆囊切除术中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处理及预防

胆囊切除术中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处理及预防【摘要】目的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从2003年1月—2010年12月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胆囊切除时胆囊三角区解剖不清是术中医源性胆道损伤发生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解剖变异。结论胆囊切除时必须认清“三管”关系,有无解剖变异,以及切除胆囊后仔细观察有无胆汁渗出,胆管进行性增粗是预防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关键。 【关键词】医源性胆管损伤诊断预防 近年来,医源性胆管损伤是上腹部手术的严重并发症,随着胆道外科的发展和手术数量的不断增加,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病率日趋增高。预防和处理胆管损伤是胆道外科的重要课题之一,如何防治医源性胆管损伤显得尤为重要[1]。我院采用2003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的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11例,在其发生的原因、诊断、处理及预防等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4例,女7例,年龄在12-73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7.3岁,有结石性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者,择期胆囊切除术者损伤8例,有胆囊管阻塞,梗阻性急性胆管炎急诊手术损伤3例。1.2损伤部位肝总管被丝线结扎2例,胆总管被丝线结扎3例,肝总管和胆总管被剪刀在分离时剪破裂5例,副肝管被误做胆囊动脉切断1例。 1.3诊断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最主要的是在术中发现,本组全部

在术中发现并及时处理,术后效果良好,我认为(1)胆囊切除术后,有无胆汁外漏,胆囊的完整性检查及胆囊三角区内被扎中空管腔有无进行性增粗,这有利于术中发现胆管损伤做出及时的正确的处理。(2)术后发现黄疸,腹部有腹膜刺激征以及长期反复寒战高热等,腹穿有诊断性价值。(3)采用影像学检查,在基层医院B超是常规检查。有较高的诊断率显示肝内胆管扩张肝外胆管连接性中断,胆总管显示不清。当然,有条件可做CT检查,PTC显示肝内胆管扩张,造影剂于胆总管或肝总管上段中断为真性狭窄,T管造影显现胆总管或肝总管真性狭窄,造影剂经狭窄胆总管或肝总管入肝内胆管而胆总管不显影。 2 讨论 2.1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的发生率 胆囊切除是目前最常用的手术,同时也是存在潜在的并发症的手术[2],如果在术中造成医源性胆管损伤处理不当,将造成不良后果。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率大约在0.1%-0.5%之间[3]。 2.2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的原因 有人为因素及客观因素两种:首先,人为因素有:(1)对胆囊三角解剖不清,原因没有辨清胆总管肝总管前就切断胆囊管。(2)过度强调小切口(如肥胖患者)忽视了胆囊切除中具有潜在的危险性,未认清“三管”关系,本组3例。(3)麻醉不当,术野暴露不清,腹肌不松弛,不能在直视下操作,本组3例。(4)术中出血,胆囊三角暴露不清,盲目止血,造成医源性损伤,本组2例。其次,客观原因有(1)胆管变异,胆囊管过长,与肝总管平行,低位右肝管同时胆囊管汇入右肝管增加

医源性胆道损伤的预防及处理方式研究

医源性胆道损伤的预防及处理方式研究 目的研究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研究2011~2013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医源性胆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患者均行胆道重建手术,一次成功26例,二次重建成功2例,三次重建成功1例,1例术后肾衰死亡。结论采用合理的预防和手术方式,能够有效减少胆道损伤的发生率,同时减少致死率。 标签:胆道损伤;肝外三管;胆道解剖 医源性胆道损伤是发生在胆囊切除术中的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病情比较严重,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早期处理[1]。医源性胆道损伤如果能够尽早处理,方法妥当,则能够得到有效救治,但是如果抢救处理不及时,则可能会危机生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2011~2013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医源性胆道损伤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在28~78岁,平均年龄在51.6岁,其中胆管损伤原因:开腹胆囊切除术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2例,胆总管9例,胆总管和胆总管铰接位置3例,完全离断1例。 1.2胆管损伤处理办法30例患者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损伤后拆除缝线5例,行T管引流3例,除钛夹2例,胆管纯修补和引流3例,胆管修补后加T 管支撑引流3例,胆管端吻合加T管支撑引流5例,肝胆管空肠吻合术9例。30例患者均行胆道重建手术,一次成功26例,二次重建成功2例,三次重建成功1例,一例术后肾衰死亡。 2结果 胆道损伤型胆缺损在1~1.5 cm范围内的6例患者行切口切开十二指肠外侧腹膜后修补,管内支撑引流,O型胆管缺损在1.5 cm以上的12患者行胆管总管空肠吻合术,另有6例患者行胆管修补T管引流术,患者治疗接受出院后6个月~8年进行回访,术后T管内支撑常规留置6~12个月。15例恢复良好,1例患者术后3个月自行拔出支撑T管,回访中发现该患者愈后长出常出现发热、腹痛等症状,有1例患者术后术后肾衰,死亡,见表1。 3讨论 医源性胆道损伤的主要原因和预防处理方式取决于患者的自身病情和自身情况。造成医源性胆道损伤的主要原因有:麻醉方式不当、硬脊膜外麻醉松弛腹肌不良,未能及时使用全麻或者过分追求小切口,导致术中暴露不良,术野不清晰,造成胆道损伤[2]。

到底桡神经损伤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的呢

到底桡神经损伤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的呢 在生活当中,因为桡神经损伤引起的伤痛我们并不少见,只是很多人并不了解怎样才算是桡神经损伤。如果有桡神经损伤损伤的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容易留下后遗症。也正是因为桡神经损伤,有的患者手臂不能正常的往后摆动,严重的患者可能手指都不能正常伸直。这就一定要就医治疗了。 桡神经损伤较常见。原因如下: 1.由于桡神经在上臂贴近肱骨,在前臂也较靠近桡骨,因而骨折时常同时受伤。在骨折愈合过程中也常被埋于骨痂中。 2.牵拉或压迫而使其受伤。例如上肢外展过久或头枕上臂入睡等。

3.枪弹伤,切割伤。在战时或角斗时直接致伤。 4.手术损伤:例如桡骨头切除术或肱骨手术时致伤。 5.骨痂生长过多或桡骨头脱臼也可压迫桡神经。 肱骨闭合性骨折并发桡神经损伤,多属神经挫伤,较少为断裂伤,一般先行保守治疗,3月无效后手术探查。探查包括腋部和上臂桡神经的显露和肘部及前臂桡神经的显露。根据术中所见神经病变性质进行相应的神经手术。 1.根据伤情采用神经减压、松解或缝合术。必要时用屈肘,肩内收前屈及神经前移等法克服缺损。如缺损多则作神经移植术。神经吻合后效果较正中神经尺神经为好。 2.如不能修复神经,可施行前臂屈肌属肌腱转移伸肌功能重建术,效果较好。肱三头肌瘫痪影响不甚严重,因屈肘肌放松和地心引力可使肘关节伸直。

3.神经未恢复前可使用悬吊弹簧夹板,以减少伸肌过度牵拉,影响疗效。 桡神经损伤的情况一般来说都是可以治愈的,但是治愈之后情况是否都如之前就不好说了。难免会因为桡神经损伤而留下一些后遗症,如果在桡神经损伤治疗阶段之后紧接着有一些康复训练的话,情况可能会相对没有康复训练的患者要好一些。

医源性皮肤损伤

内四科业务学习 时间内容主讲人 2014 年11 月14日医源性皮肤损伤 参与人员 【概念】是指在医疗上由于某些仪器故障、操作不当或使用某些医疗材料造成的与原发病无关的皮肤损伤(不包括外科手术造成的手术部位的皮肤损伤、皮瓣坏死等并发症)。 【护理目标】正确执行护理技术操作、减少因为操作导致的皮肤损伤,预防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 【护理重点步骤】 1.掌握胶布的粘贴和揭除技巧。预防粘贴胶布引致的张力性水疱和揭除胶带引致的非张力性水疱。 2.加强静脉治疗和静脉输液患者的管理。防止液体外渗,尤其防止细胞毒性药物及其他高危药物外渗。 3.正确使用保暖装置,热水袋,热水瓶,取暖器,暖风机及湿热疗法等,控制温度,限制使用时间。老年、循环不良、感觉减退或迟钝患者,水温在50℃以下。 4.给患者进行红外线、微波、频谱、熏蒸、炙疗、拔火罐等物理治疗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章,控制好时间、强度,密切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避免热损伤。 5.加强监护仪附件使用的日常管理。避免导联紧贴患者皮肤,定时更改电极膜的粘贴位置和夹血氧饱和度的手指,采取双臂轮换测量血压,降低皮肤受损的几率。 6.正确使用各种消毒溶液,预防高浓度溶液的化学性皮肤损伤。 7.正确使用便盆。不可硬塞或硬拉便器,必要时要便器边缘垫软纸或布垫,预防骶尾部皮肤损伤。 8.教导使用石膏的患者,勿用任何物品搔抓石膏下的皮肤。适当时在石膏粗糙边缘放置棉垫。使用夹板固定患者在受伤处放置棉垫保护皮肤。 9.为患者提供身体约束时,检测约束部位的皮肤情况。注意约束肢体末端皮肤的颜色、温度和感觉。 10.为卧床患者翻身时或更换卧位时,不可拖拉,以免损伤皮肤。 11.为手术患者备皮时,注意保护皮肤,避免刀片损伤手术野皮肤。 12.应用皮肤工具确定患者皮肤破损的危险性。 13.监测并记录皮肤情况。上报医源性皮肤损伤。 【护理结局】 1.正确执行护理技术操作,保持患者皮肤完整性。 2.医源性皮肤损伤逐渐减少。

医源性胆管损伤修复的时机及修复失败后的处理体会

医源性胆管损伤修复的时机及修复失败后的处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6-02-16T10:03:56.22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9期供稿作者:欧阳习雄 [导读] 衡南县人民医院分析医源性胆管损伤修复的时机以及修复失败后的处理体会。 衡南县人民医院湖南省 421141 摘要:目的:分析医源性胆管损伤修复的时机以及修复失败后的处理体会。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9例医源性胆管损伤以及损伤修复后再狭窄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医源性胆管损伤修复的时机,分析修复失败后的处理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没有出现死亡现象,患者在(6-18)d均出院,平均出院时间在(10.3±2.2)d,比较患者在10d内修复和10d后修复的手术时间和转氨酶下降超过50%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1例患者因为缺损过大,修复后1年又出现狭窄现象,其他患者效果良好。结论:修复时间与胆管损伤后修复失败的原因没有关系,但与手术时间有关,根据患者的损伤类型选择合适的修复方式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关键词:医源性胆管损伤修复;时机;外科治疗 医源性胆管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是由外科手术时意外造成的,胆管损伤主要发生在胆道的手术之一,出现的原因是患者反复胆道狭窄导致,对患者的健康有严重的影响[1]。正确的诊断合、及时的修复是治疗胆管损伤的关键。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大部分患者在手术后容易出现胆漏或者黄疸等现象,人类在本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少,但是在动物实验中有对于该实验的研究[2]。本次研究通过对69例医源性胆管损伤以及损伤修复后再狭窄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提出自己对医源性胆管损伤修复的认识,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9例医源性胆管损伤以及损伤修复后再狭窄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69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在(20-6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3.8±2.6)岁之间,其中有40例为胆管损伤后首次修复处理,29例为修复后再狭窄,有2例为胆损伤,有6例合并黄疸,3例合并胆汁性腹膜炎。 1.2胆管损伤类型 以Strasberg分型[3]法对胆管损伤后首次修复处理的40例患者的损伤程度进行分型,40例胆管损伤后首次修复处理患者中包括6例B型,2例C型,10例D型,7例E1型、5例E2型,6例E3型,4例E4型,所有患者经过临床检查,均为锐器损伤。 1.3修复失败病例的修复时间 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29例修复失败的患者均为钛夹夹闭后丝线缝扎导致,其中16例患者在10d内进行修复,13例患者在10d后进行修复。 1.4处理方法 胆管损伤后首次修复处理的40例患者有2例在手术中发现胆管损伤并及时予以修复,修复的方式包括迷走胆管结扎、胆管端端吻合联合支撑管引流以及胆管修复联合管引流,3例合并胆汁性腹膜炎的修复方式为先行胆总管引流联合腹腔引流术,在手术后的1-2个月后,行胆管+空肠吻合术,以动物实验为依据,我们将手术时间分为10d内和10d后,29例修复失败的患者在10d内进行修复的有12例患者,在10d后进行修复的患者有17例,所有患者均为同一经验丰富的专科医生进行修复。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实验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没有出现死亡现象,患者在(6-18)d均出院,平均出院时间在(10.3±2.2)d。 2.2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和转氨酶下降超过50%的平均时间比较 比较患者在10d内修复和10d后修复的手术时间和转氨酶下降超过50%的时间,结果显示,手术时间和转氨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下表。 2.3随访结果 有1例患者因为缺损过大,修复后1年又出现狭窄现象,其他患者效果良好。 3讨论 相关研究报道显示,损伤类型、患者的自身体质以及手术的时机和选择的方式等均影响胆道的修复,不同类型的胆道损伤采取不同的修复措施有助于患者的早日恢复[4]。临床上对于没有手术指征的患者有人认为要早进行手术,有人认为要先PTCD引流在炎症消退后再手术,从而提高疗效,目前为止,仍存在争议[5]。 通过临床实践,我们综合性分析认为在胆道手术中需要注意的主要包括以下几项[6]:①在进行胆道分离时分离到正常的胆管,不需要

胆管损伤的早期处理

黄志强强调胆道是一个脆嫩的器官,损伤后易导致狭窄和胆管炎反复发作,最终发展成肝硬化和终末期胆病。这些并发症半数以上是胆管损伤早期处理不当所致。本文重点探讨胆管损伤的早期处理方式。 1.胆管损伤的分类 胆管损伤程度分类有多种方法,最常用的是Bismuth法。分型或分类目的是选择最佳处理方案,提高早期处理的成功率。在选择早期处理方法时,不仅要考虑胆管损伤平面、损伤长度、还应考虑致伤器械和致伤原因。原因不同其处理和预后相差甚远,例如LC造成胆管损伤因电刀致伤多,毁损范围大,单纯放置T管引流或对端吻合,往往效果不好,再次狭窄发生率很高。ERCP造成的胆管损伤,其部位在胰胆管汇合部,腹膜后穿孔多见。胆漏常合并胰漏,腹膜后感染和全身中毒症状重,早期处理侧重于胆道减压、胆汁胰液分流和经胃管十二指肠减压。 2.影响早期修复效果的因素 早期修复的效果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胆管损伤原因、损伤类型、手术修复时机和修复方法等。从本组病例结果看,损伤平面越高,早期修复效果越差。按照本文判断标准,Bismuth Ⅲ和Ⅳ型胆管损伤,其效果不佳的比例分别是63%(5/8)和100%(6/6)。这不仅与高位胆管口狭窄有关,而且与致伤原因密不可分。本组中这两型损伤均是LC造成,且以电刀损伤为主,胆管毁损范围超过了肉眼所见。无论是采用胆管对端吻合还是胆管空肠吻合,术后易发生胆漏和吻合口狭窄,需要二次手术重新修复胆管。这与国内大多数学者报道一致。但是苏茂生等报道Ⅳ型疗效优于Ⅲ型,因为Ⅳ型损伤时左、右肝管不相通,易早发现,切除肝方叶能更好地显露,处理更为彻底,获得较好疗效。 Stewart和Way统计胆管损伤修复的失败率,在造成损伤的医院由造成损伤的医师进行修复,其失败率约为83%。一开始就在大的医疗中心由胆道外科专业医生进行修复,失败率为6%。外院转诊的26例在基层医院进行了早期处理,效果均不佳,转入我院接受了第2次手术。尽管无法统计陕西地区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的发生率,但是分析这26例患者早期处理效果不佳的原因集中在3个方面:术式选择不当、手术时机选择不佳和手术技巧欠佳,造成术后胆漏和胆管狭窄,胆管炎反复发作。 3.胆管损伤的早期处理方式 胆管损伤的早期处理方式有7种:保守治疗、一期单纯修补、胆管对端吻合、胆肠Roux吻合、带蒂组织瓣修补、二次开腹引流、ERCP+ENBD。 保守治疗的指征是:腹腔内已放置引流管,术后发现腹腔引流管胆漏,引流的胆汁量<300ml,无腹膜炎,B超提示肝下无胆汁积聚,排除肝总管、左右肝管横断性伤。保守治疗的方法为:保持腹腔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滑脱。 一期单纯修补的优点是保持了胆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其适应证是术中发现胆管损伤口小(<15mm),无胆管壁缺损,破口边缘整齐。禁忌证是损伤时间>1周,腹膜炎严重,全身情况差。单纯修补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缝合线,5无创伤线修补较为理想,忌用普

逆行胆囊切除术对预防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意义

逆行胆囊切除术对预防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意义 目的探讨逆行胆囊切除术对预防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80例行胆囊切除手术患者,根据胆囊切除术采用顺行或者逆行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顺行组133例,逆行组147例,观察两组患者的肥胖、局部粘连、解剖变异以及发生医源性胆管损伤情况。结果顺行组肥胖、局部粘连解剖不清、胆囊管解剖变异情况与逆行组对比,数据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逆行组患者无医源性胆管损伤发生。顺行组患者医源性胆管损伤发生率为1.47%,P<0.05。结论采用逆行胆囊切除术,能够有效预防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同时,逆行胆囊切除术肥胖、局部粘连及胆囊三角解剖变异患者与顺行胆囊切除术比较更有优势。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trograde cholecystectomy to prevent iatrogenic bile duct injury.Methods From January2010to December 2014 were 280 resection of gallbladder surgery patients,by adopting the anterograde cholecystectomy or retrograde divided the patients into two groups:anterograde group 133 cases,the retrograde group 147 examples,observation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obesity,local adhesions,anatomic variation and iatrogenic bile duct injury happens.Results Anterograde obesity group,local adhesion anatomy is not clear,cystic duct anatomic variation with retrograde contrast group,the data contrast difference i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retrograde group of patients with iatrogenic bile duct injury.Anterograde group of patients with iatrogenic bile duct injury incidence was 1.47%,P<0.05,Conclusion The retrograde cholecystectomy,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iatrogenic bile duct injury,at the same time,the obesity,local adhesion and retrograde cholecystectomy patients with gallbladder triangle anatomical variations have more advantages compared with anterograde cholecystectomy. Key words:Retrograde;Cholecystectomy;Iatrogenic bile duct injury 医源性胆管损伤是外科胆囊切除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医源性胆管损伤是外科胆囊切除术中与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减少医源性胆管损伤是胆道外科的长久议题。要取得良好的手术疗效有赖于手术医师具备丰富的胆道外科经验、术前对病情的精准判断、手术时机的把握及合理处置[1]。若手术处理不当,易造成胆管损伤,胆管损伤后可致胆管狭窄、梗阻性黄疸、胆汁淤积、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反复发作胆管炎,甚至肝脓肿等严重的感染,最终甚至需接受肝移植治疗,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我国,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率约为0.5%~1.09%,将导致6.4%的患者出现死亡,其发生与医疗技术水平密切相关,这引起了人们高度重视[2]。为了探讨逆行胆囊切除术对预防医源性胆管损伤的临床意义,我院做了相关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桡神经深支损伤的治疗

中华创伤杂志 科技期刊 ZHONGHUA CHUANGSHANG ZAZHI 1998年 第2期 No.2 April 1998 吴梅英 【摘要】 目的 探讨桡神经深支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 58例桡神经损伤患者,33例 采用显微外科吻合和移植,19例神经松解,2例神经残端植入,4例肌腱转位。结果 神经吻合和移植优良率 93.9%,神经松解优良率89.5%,4例肌腱转位疗效均满意,2例神经残端植入者疗效均差。结论 对已明确的 桡神经深支应尽早手术探查修复;对于鱼尾平面的桡神经深支损伤宜采用肌腱转位。 【关键词】 桡神经深支 吻合 移植 损伤 T herapy for 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Injury WU Mei-ying. Dept. of Orthopaedics, Southwestern Hospital,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 【Abstract】 Aim To explore the therapeutic methods and their effects on 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injury. Methods We analysed retrospectively the clinical data of 58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injury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year of 1984 and 1994. Among them, there were 33 cases done with microsurgical anastomosis or transplantation, 19 with neurolysis, 2 with nerve end embedment and 4 with tendon transposition. 姟迹祝裕怠保龋凇絉esults The following-up showed that 93.9% of the patients were excellent and good in anastomosis or transplantation group, and 89.5% in neurolysis group. Four cases with tendon transposition were satisfactory, but 2 cases with nerve ends embedment were poor. Conclusions If the 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injury is surely diagnosed, the repairment should be carried out as quickly as possible, and tendon transposition should be performed with regard to the 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injury at the level of “fish-tail”. 【Key words】 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Anastomosis Transplant Injury 桡神经深支损伤在临床上并非罕见,但伤后往往没有典型的垂腕畸形,易被忽略而漏诊。我院1984~ 1994年共收治各种原因所致桡神经深支损伤58例,根据不同原因所造成的损伤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取 得了较好效果。 临 床 资 料 1.一般资料:58例桡神经深支损伤患者中,男42例,女16例;年龄16~64岁。10岁以下儿童6例,60岁以上4 例,余为青壮年。新鲜伤14例(4例为孟氏骨折所致,余为锐器伤所致),陈旧性损伤44例(锐器伤24例,8例为 陈旧性桡骨小头脱位所致,在初期治疗时24例未发现桡神经深支损伤,其漏诊率达54.5%。12例为桡神经 深支卡压综合征)。 2.治疗方法:新鲜损伤14例中,10例为开放性损伤,清创时同时扩大伤口,找出断裂神经,用8-0带针尼龙 线Ⅰ期修复神经,4例神经嵌压及挫伤予以松解,孟氏骨折同时行切开复位。 陈旧性损伤44例根据术中探查情况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其中23例神经断裂者中有19例行神经直接 吻合,4例神经缺损在2~3cm者行游离神经移植;15例粘连行神经松解;另6例因神经断裂在鱼尾分支处无 法修复,2例行神经植入,4例行肌腱转位重建伸拇、伸指功能(1例神经植入患者因神经无恢复,2年后再次 行肌腱转位术)。陈旧性孟氏骨折患者中,2例术中同时切除桡骨小头。 结 果 本组病人随访2~12年,根据桡神经深支支配的运动区肌腱肌力恢复情况及伸掌指情况,分为优、 良、中、差。优:肌力4级以上,伸拇、伸指功能基本正常。良:肌力3~4级,伸拇、伸指可达基本正常生活 要求。中:肌力3级,拇指不能完全伸直。差:肌力2级以下,功能无明显恢复。结果见附表。

桡神经损伤的诊断与鉴别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37969199.html,/ 1 桡神经损伤的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方法 桡神经支配的下述肌肉可以准确地检查,因为它们的肌腱或肌腹或两者均可触到,桡神经损伤的诊断包括:肱三头肌、肱桡肌、桡侧伸腕肌、伸指总肌、尺侧腕伸肌、拇长展肌及拇长伸肌。桡神经损伤后产生伸肘及前臂旋后障碍,并有典型的腕下垂畸形。没有经验的检查者常因患者在屈指情况下能伸腕而被误导。因此检查者应具备鉴别力,因为运动分析常常可导致评估神经功能的错误。肱骨中段以远的桡神经损伤肱三头肌不会明显受累。在桡神经深浅支的分叉处损伤,肱桡肌和桡侧伸腕长肌仍有功能;因而上肢可以旋后,腕关节能够伸展。在肘关节以上,桡神经对原位电刺激非常敏感,其他部位就很不敏感,结果也不准确。 感觉检查相对并不重要,即便神经在腋部离断也是如此,因为该神经通常没有感觉自主支配区。桡神经损伤的检查如有自主支配区通常在第1背侧骨间肌表面,第1、2掌骨之间。但检查结果通常极不恒定,除桡神经在肘关节分叉处近侧完全离断以外,不能提供任何其他证据。 二、鉴别方法 桡神经损伤的诊断需与以下两个疾病进行鉴别: 1、尺神经损伤:尺神经受伤后,除手部尺侧皮肤感觉消失外,环、小指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节屈曲呈爪形。拇指不能内收,其他四指不能外展及内收。 2、正中神经损伤:肱骨髁上骨折偶可引起正中神经挤压性损伤,骨折复位后往往能自行恢复。受伤后可出现拇、示、中指不能屈曲,拇指不能外展和对掌,手掌桡侧三个半手指感觉障碍。 三、检查 无相关实验室检查。本病主要是进行常规物理检查。最常进行的是神经-肌电图检查:运动神经元的单次发放冲动可引起其轴突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的同步收缩,所记录到的电位即MU P 。正常情况下,神经冲动使一个运动单位的所有肌纤维同步放电,产生一个MU P;但在失神经的肌纤维中就不复如此,失神经支配的肌纤维在2 周后,对乙酰胆碱的灵敏性增大,可达到正常的100 倍。它们会自发地发放电位,也就是纤颤电位。神经电图对周围神经损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肌电图的异常只能证明神经原性损害,而神经电图改变则使损害定位更为明显。MCV 对周围神经外伤很敏感,与运动纤维粗纤维易受伤有关。 原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337969199.html,/86rsjss/2014/0806/188735.html

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分析

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一、原因分析 1 胶布粘贴或撕脱所致的皮肤损伤 (1)非张力性机械性损伤其原因是选择的胶布黏性太强或不正确的揭除手法,如:揭除时未用手轻按皮肤;逆着毛发生长方向撕除或暴力撕除胶布。表现为粘贴部位皮肤红肿、破损、刺痛。 (2) 张力性机械损伤其原因是粘贴胶布时牵拉过紧,先粘贴一端后再粘贴另一端。表现为粘贴部位皮肤充血、红肿、皮肤撕脱,典型病例为粘贴胶布的两端出现水疱。 (3过敏反应其原因是患者对胶布本身的粘胶或材料过敏。表现为粘贴部位皮肤红、肿、丘疹及发痒,涉及部位不仅限于胶布边缘,有时涉及胶布四周的广泛部位,胶布粘贴时间越长的,反应越严重。 2 监护设备引起的皮肤损伤 (1)监护仪导联线损伤由于患者年龄大,动作迟缓、感觉迟钝,护士协助翻身或患者烦躁,将导联线压在身下,导联线紧贴患者皮肤,时间过长造成皮肤受损,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皮下淤血、水疱。 (2) 电极膜引起的损伤电极膜中间的黏性物质在患者身体上粘贴时间过长,粘贴部位出现皮肤过敏。引起胸腹部粘贴处瘙痒、发红、小水疱,因搔抓导致皮肤破溃。 (3)血压计袖带损伤患者需要监测血压,为了减轻工作量,护士测完血压后没有把袖带解下来,使袖带长时间包扎在上臂,上臂皮肤受压,出现线状出血样损害,皮肤淤血,有的形成水疱、破溃。 (4)血氧饱和度监测仪损伤血氧饱和度监测需要钳夹手指。由于长时间钳夹在同一手指上,导致手指出现缺血样损害,手指指腹组织变形、血液循环差,局部淤血。 3 各种固定导管的压迫 患者由于吸氧管长时间的压迫、鼻胃管的固定绳牵拉过紧导致鼻前庭、耳后、面部皮肤损伤;有的患者因为尿管、输液管调节器、静脉导管肝素帽的压迫导致局部皮肤损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