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可吸收固定系统在开颅骨瓣复位固定手术中的初步应用_邓跃飞

可吸收固定系统在开颅骨瓣复位固定手术中的初步应用_邓跃飞

可吸收固定系统在开颅骨瓣复位固定手术中的初步应用_邓跃飞
可吸收固定系统在开颅骨瓣复位固定手术中的初步应用_邓跃飞

可吸收固定系统在开颅骨瓣复位固定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邓跃飞郑眉光吴锦铨

【摘 要】目的 观察可吸收固定系统对开颅游离骨瓣复位的固定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2010年7月-2011年12月,对67例开颅游离骨瓣成型切除颅内病变后患者,采用可吸收固定系统进行骨瓣复位固定。其中男38例,女29例;年龄5个月~73岁,中位年龄32岁。病程3个月~6年,中位病程25个月。幕上病变41例,幕下病变26例;其中位于额颞部13例,额顶部12例,颞顶部8例,颞枕部5例,顶枕部4例,后颅窝25例。诊断为胶质瘤15例,脑血管性疾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及海绵状血管瘤)8例,脑膜瘤和蛛网膜囊肿各7例,听神经瘤和原发三叉神经痛各5例,胆脂瘤和脑脓肿各3例,垂体瘤、颅咽管瘤、转移瘤及放射性脑病各2例,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生殖细胞瘤、非典型畸胎瘤/横纹肌样瘤、面肌痉挛及硬膜下血肿各1例。颅内病变范围3 cm × 2 cm~7 cm × 5 cm。观察术后局部切口及全身情况变化。结果术后有2例幕上和3例幕下病变患者少许皮下积液,均经穿刺抽吸2周后消失;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红肿、发热等表现;术后2周内复查CT或MRI示骨瓣复位良好,内、外颅骨面均平整,无任何影像伪影。6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0个月,平均10.3个月。切口无不适,头颅外观正常,无局部凹陷、积液等。CT或MRI复查未见骨瓣移位凹陷及伪影。结论应用可吸收固定系统进行骨瓣复位固定简便、安全、可靠,且能消除术后CT或MRI复查时金属固定材料导致的伪影,近期疗效较好。

【关键词】颅骨开颅游离骨瓣成型内固定可吸收固定系统

PRELIMINARY APPLICATION OF ABSORBABLE FIXATION SYSTEM ON CRANIAL BONE FLAP REPOSITION AND FIXATION AFTER CRANIOTOMY/DENG Yuefei, ZHENG Meiguang, WU Jinqua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Sun Yat-sen Memorial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120, P.R.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DENG Yuefei, E-mail: fl y040@https://www.wendangku.net/doc/368293370.html,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 ectiveness and adverse eff ect of the absorbable fi xation system on cranial bone fl ap reposition and fi xation after craniotomy. Methods Between July 2010 and December 2011, 67 cases underwent cranial bone fl ap reposition and fi xation with absorbable fi xation system after craniotomy and resection of intracranial lesions. There were 38 males and 29 females with a median age of 32 years (range, 5 months to 73 years). The disease duration ranged from 3 months to 6 years (median, 25 months). Forty-one lesions were located at supratentorial and 26 at subtentorial, including at the frontotemporal site in 13 cases, at the frontoparietal site in 12 cases, at the temporal oprietal site in 8 cases, at the temporooccipital site in 5 cases, at the occipitoparietal site in 4 cases, and at the posterior cranial fossa in 25 cases. The diagnosis results were glioma in 15 cases,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s (aneurysm,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and cavemous angioma) in 8 cases, meningioma in 7 cases, arachnoid cyst in 7 cases, acoustic neurinoma in 5 cases, cholesteatoma in 3 cases,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in 5 cases, cerebral abscess in 3 cases, hypophysoma in 2 cases, craniopharyngioma in 2 cases, metastatic tumor in 2 cases, radiation encephalopathy in 2 cases, medulloblastoma in 1 case, ependymocytoma in 1 case, germinoma in 1 case, atypical teratoma/rhabdoid tumor in 1 case, facial spasm in 1 case, and subdural hematoma in 1 case. Intracranial lesion size ranged from 3 cm × 2 cm to 7 cm × 5 cm. The changes of local incision and general condition were observed. Results Subcutaneous eff usion occurred in 2 supratentorial lesions and 3 subtentorial lesions, which was cured at 2 weeks after puncture and aspiration. All incisions healed primarily and no redness or swelling occurred. CT scans showed good reposition of the cranial bone fl ap and smooth inner and outer surfaces of the skull at 2 weeks after operation. All 67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3-20 months (mean, 10.3 months). During follow-up, the skull had satisfactory appearance without discomfort, local depression, or eff usion. Moreover, regular CT and MRI scans showed no subside, or displacement of the cranial bone fl ap or artifacts. Conclusion Absorbable fi xation system for reposition and fi xation of the cranial bone fl ap not only is simple, safe, and reliable, but also can eliminate the postoperative CT or MRI artifact caused by metals fi xation system.

【Key words】Skull Free bone flap angioplasty after craniotomy Internal fixation Absorbable fixation system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外科(广州,510120)

通讯作者:邓跃飞,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脑肿瘤、颅底及颅颌面外科,E-mail: fl y040@https://www.wendangku.net/doc/368293370.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2-9-20 11:59:48;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368293370.html,/kcms/detail/51.1372.R.20120920.1159.012.html

开颅游离骨瓣成型是神经外科颅内肿瘤等病变切除手术的基本操作之一,除了颅内高压需弃骨瓣减压外,术后需常规将形成的游离骨瓣回植原位并固定,以最大限度重建颅骨的完整性,恢复对颅腔内容物的保护,减少术后皮下积液等并发症,同时赋予头颅完整形态,达到美容目的[1-4]。但无论传统的丝线或不锈钢丝,还是目前采用的钛金属颅骨锁或钛金属微型金属板固定颅骨骨瓣,均有不同程度缺陷[3,5],因此近年来颅骨骨瓣固定方法一直在研究改进之中。2010年7月-2011年12月,我们对67例开颅游离骨瓣成型切除颅内病变后患者,应用可吸收固定系统进行骨瓣复位固定,近期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38例,女29例;年龄5个月~73岁,中位年龄32岁,其中< 14岁26例,14~60岁34例,> 60岁7例。病程3个月~6年,中位病程25个月。术前CT或MRI检查示幕上病变41例,幕下病变26例;位于额颞部13例,额顶部12例,颞顶部8例,颞枕部5例,顶枕部4例,后颅窝25例。术后诊断为胶质瘤15例,脑血管性疾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及海绵状血管瘤)8例,脑膜瘤和蛛网膜囊肿各7例,听神经瘤和原发三叉神经痛各5例,胆脂瘤和脑脓肿各3例,垂体瘤、颅咽管瘤、转移瘤及放射性脑病各2例,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生殖细胞瘤、非典型畸胎瘤/横纹肌样瘤、面肌痉挛及硬膜下血肿各1例。颅内病变范围3 cm × 2 cm~7 cm × 5 cm。

1.2 手术方法

本组均采用瑞士Synthes公司的PolyMax Rapid 1.5/2.0快速可吸收固定系统。手术步骤:①骨瓣成型。开颅切开头皮皮肌瓣成型后,颅骨钻孔,铣刀作游离骨瓣成型;切除颅内病变后严密修补和缝合硬膜,骨瓣复位选定颅骨钻孔固定位置(本组选择3点固定),并观察将骨瓣复位至正常位置时可吸收连接板所需要塑形的弧度。②连接板塑形。将可吸收连接板置入60~70℃无菌生理盐水中约10 s后取出,根据所需弧度塑形,如不理想可再次重复进行,板材可反复加热塑形10次。③钻孔植入螺钉。钻头与板面保持垂直90°,经板孔钻入游离骨瓣内至钻头肩台与板面完全接触后停止;选择合适长度和直径的螺钉,将带有把持套的直径1.5 mm或2.0 mm的“十”字形螺丝刀杆置于手柄内,并将其置于螺钉头的正上方,将把持套回缩,在直视下将螺杆插入螺钉头的“十”字形凹陷内,下推把持套至螺钉头水平线以下,以确保螺钉被牢固抓取;然后用拇指和示指将螺钉植入板孔,当螺钉与板完全接触时即可停止以防折断。将带有3点固定板的游离骨瓣复位,在对应的骨窗缘按上述操作钻孔植入螺钉完成骨瓣固定。

1.3术后处理

术后给予预防感染、脱水及神经营养等常规治疗,观察切口愈合情况,注意切口勿受重力压迫。术后2周内复查CT或MRI观察颅内和骨瓣复位情况。

2结果

术后2例幕上病变患者和3例幕下病变患者有少许皮下积液,均经穿刺抽吸2周后消失。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红肿、发热等表现。术后2周内复查CT 或MRI示骨瓣复位良好,内、外颅骨面均平整,无任何影像伪影。6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0个月,平均10.3个月。切口无不适,头颅外观正常,无局部凹陷、积液等。CT或MRI复查未见骨瓣移位凹陷及伪影(图1)。

3 讨论

开颅术后骨瓣复位既可以消除患者因颅骨缺损产生的恐惧心理,又可保持颅腔外形、保护脑组织以及避免再次手术进行颅骨修补,因此临床上开颅术后骨瓣固定具有重要作用[1-3,6]。理想的颅骨骨瓣内固定材料和技术应具有以下特点:使用简便快捷、骨瓣固定效果稳固、生物相容性和影像学相容性好、适用范围广、不影响颅骨生长发育、临床安全性好、价格低廉等[3]。目前应用于开颅游离骨瓣固定的材料各有优缺点:①丝线:生物相容性良好,简便快捷,价廉且无影像学伪影,但固定确定性最差,颅骨骨瓣易下沉、变形[7-9]。②不锈钢丝:固定确定性比丝线强,但操作繁琐,钢丝末端易刺出头皮伴有疼痛,在X线、CT和MRI下会产生大量金属伪影或磁化伪影,不利于影像分析[9-11]。③钛金属颅骨锁: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与前两种材料相比,操作简便性、固定确实性和固定强度均为最佳,影像伪影较轻[9-11];但对颅骨曲率变化适应有限,安装下位钛片插入硬膜外间隙易造成硬膜外渗血或静脉窦损伤破裂出血,可能导致儿童颅骨生长受限及发育畸形等[7,9,12]。④钛金属微型金属板:安装时不会伤及硬膜,手术安全性高,同时弥补了颅骨锁在颅底应用中的不足,其操作简便性、固定确实性和固定强度等方面均优于丝线和不锈钢丝,稍逊于或与颅骨锁相当[8,12-13];但颅骨发育过程中因内板逐渐吸收,固定的螺钉有可能向深部移位,尖端可能刺破硬膜甚至插入脑组织,嵌

插入颅骨骨质两端螺钉之间的牵张性应力长期持续作

用,可能造成颅骨发育畸形[12,14]。

生物降解可吸收材料内固定技术原是为解决金属内固定器在婴幼儿中使用时移位损伤、影响颅骨发育等问题而研发,临床应用较多的是聚乙交酯、聚丙交酯、聚丁酯等[7,12-13],其基本结构及安装方法与金属固定器类似,目前国内尚罕见有关其在开颅骨瓣固定临床应用的报道。其在体内的降解时间为3~24个月,代谢分解成单体形式,与体内其他正常代谢途径产生的产物一同通过三羧酸循环等方式降解成CO 2和

H 2O ,

最终通过肺、肾等途径排出体外,无毒无害,长期临床观察提示其生物相容性良好,最显著优点是不影响颅骨及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可安全应用于儿童,而且经X 线、CT 和MRI 等影像学检查显示近期和远期均不产生伪影[14-16]。研究表明,与其他固定方法比较,可吸收材料内固定系统操作时间及复位效果与钛金属固定方法无明显差异,且均比不锈钢丝和丝线简便快

捷[5,15-16]

;但在承受应力和固定稳定性力学特性方面,

与钛金属内固定器尚有一定差距[17-18]。

我们应用的快速可吸收固定系统材料由85∶15 L -丙交酯-Co 乙交酯聚合体制成,植入8周后还能保持初始弯曲强度的80%,完全吸收时间约12个月,保证了在骨愈合的关键阶段有足够稳定性。通过对67

例患者的初步临床应用进行观察,均无切口红肿、不愈合、骨瓣凹陷等表现,提示应用快速可吸收固定系统进行骨瓣复位固定简便、安全、可靠,且能消除术后CT 或

MRI 复查时金属固定材料导致的伪影,在开颅术颅骨骨瓣复位固定中有其独到优势,但远期结果尚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4 参考文献

1 邓跃飞, 赵义营, 张锦祥, 等.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儿童第四脑室肿瘤.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12, 33(1): 9-12.

2 鲁祥和, 郑伟明, 吴近森, 等. 枕下骨瓣开颅术治疗后颅窝病变.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6, 22(10): 609-611.

3 祁磊, 王茂德. 颅骨骨瓣内固定技术应用现况及进展.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0, 9(3): 322-324.

4 陈政刚, 周建, 杨堃, 等. 骨瓣复位成形术与咬骨窗术在后颅窝手术中的病例对照研究. 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9): 1786-1789.

5 杨树旭, 王义荣, 苏志鹏. 回复固定颅骨骨折骨瓣模型的比较研究. 中华创伤杂志, 2004, 20(4): 246-247.

6 赵卫忠, 朱明霞, 高觉, 等. 颅骨固定钉在颅骨修补术中的应用.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5, 4(3): 290-291.

7 Winston KR, Wang MC. Cranial bone fi xation: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description of a new procedure. J Neurosurg, 2003, 99(3): 484-488.

8 Broaddus WC, Holloway KL, Winters CJ, et al. Titanium miniplates or stainless steel wire for cranial fi xation: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m-parison. J Neurosurg, 2002, 96(2): 244-247.

图1 患者,男,36岁,幕上右颞胶质瘤

术前MRI 增强扫描示右颞肿瘤(箭头)

术后1周CT 骨窗扫描示骨瓣复位良好,无伪影(箭头)

后8个月MRI 增强扫描示肿瘤消失,右颞骨窗位置无伪影及凹陷畸形(箭头)

8个月头颅CT 三维重建示骨瓣复位良好,无异物伪影(箭头)

Fig.1 A 36-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right temporal glioma on the supratentorial

Preoperative MRI enhanced scan, showing the right temporal

tumor (arrow)

CT scan at 1 week after operation, showing good reposition of the bone fl ap with no artifact (arrow)

MRI enhanced scan at

8 months after operation, showing the disappearance of tumor, no artifact and depression (arrow)

CT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at 8 months

after operation, showing good reposition of the bone fl

ap and no artifact (arrow)

a b

c

d

9 Yang YM, Chen XM, Ding F, et al. Biocompatibility evaluation of silk

fi broin with peripheral nerve tissues and ceils in vitro. Biomaterials, 2007, 28(9): 1643-1652.

10 Hollander DA, von Waiter M, Wirtz T, et al. Structural, mechanical

and in vitro characterization of individually structured Ti-6Al-4V pro-duced by direct laser forming. Biomaterials, 2006, 27(7): 955-963.

11 Gordon PN, Komegay JN, Lattimer JC, et al. Use of a rivet-like titani-

um clamp closure system to replace an external frontal bone fl ap after transfrontal craniotomy in a dog. J Am Vet Med Assoe, 2005, 226(5): 752-754.

12 K ovács AF, Sauer SN, Stefenelli U, et al. Growth of the orbit after

frontoorbital advancement using nonrigid suture vs rigid plate fi xation technique. J Pediatr Surg, 2008, 43(11): 2075-2081.

13 Brasileiro BF, Grempel RG, Ambrosano GM, et al. An in vitro evalu-

ation of rigid internal fi xation techniques for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ies: advancement surgery.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9, 67(4): 809-817.

14 Uckan S, Bayram B, Keeik D, et al. Eff ect of titasnium plate fi xation on

mandibular growth in a rabbit model.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9, 67(2): 318-222.

15 Lazennec JY, Madi A, Rousseau MA,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96/4PLDL-

LA polymer resorbable lumbar interbody cage in a long term animal model. Eur Spine J, 2006, 15(10): 1545-1553.

16 Shellock FG. Excessive temperature increases in pacemaker leads

3-TMR imaging with a transmit-receive head coil. Radiology, 2009, 251(3): 948-949.

17 Esen A, Atao?lu H, Gemi L. Comparison of stability of titanium and

absorbable plate and screw fi xation for mandibular angle fractures.

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 2008, 106(6): 806-811.

18 Dhol WS, Reyneke JP, Tompson B, et al. Comparison of titanium and

resorbable copolymer fi xation after Le Fort I maxillary impaction.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8, 134(1): 67-73.

(收稿:2012-04-13 修回:2012-08-09)

(本文编辑:王雁)

?读者?作者?编者?

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平台

本刊已加入“中国知网”

为缩短学术论文发表周期,提高学术成果的认可、传播和利用价值,进一步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本刊已于2011年加入了“中国知网”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平台。

“中国知网”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平台包括单篇发布及整期发布两种模式。本刊采用整期发布模式,即将每期录用论文在正式印刷出版前2个月通过该平台提前数字出版。论文一经发布,读者可通过“中国知网”的学术文献总库、学术期刊网、中国知网手机平台、个人数字图书馆等多种数字通道获取,为作者研究成果争取首发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进一步提高了学术论文的时效性和影响力,为科研人员掌握科研最新动向创造了有利条件。欢迎广大作者、读者登录“中国知网”浏览下载。

本刊编辑部

2012-08-01

?信 息?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介绍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数据库的来源期刊每两年进行评选一次。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遴选,入选者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此外,CSCD 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推选人指定查询库、自然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指定查询库、第四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申报人指定查询库、自然基金委资助项目后期绩效评估指定查询库、自然基金委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查询库。

2010年-2011年CSCD共遴选了 1 124 种期刊,其中英文刊 110 种,中文刊 1 014 种;核心库期刊 751 种,扩展库期刊 373 种。据2010年-2011年最新收录报告显示,我刊再次被CSCD(核心库)收录,自1999 年以来我刊已连续被其核心库收录,标志我刊学术水平在国内已进入领先行列。

据《中国科学计量指标:期刊引证报告》(2011 年卷),在CSCD(核心库)收录的15 种外科类期刊中,我刊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分别位居第2 位和第7 位。

本刊编辑部

2012-08-01

手术指南-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踝关节骨折包括单踝、双踝、三踝骨折、踝上骨折和胫骨下关节面前缘骨折等。这些骨折都可以合并内、外侧副韧带、胫腓联合韧带断裂,还可以合并胫腓下关节分离,或距骨脱位。踝关节骨折除踝上骨折外,均有关节内骨折,此外,踝关节的关节面比髋关节和膝关节小,但负重则大于髋、膝关节。因此,踝关节骨折如治疗不当,极易引起损伤性关节炎。由于上述原因,踝关节骨折的治疗要求尽量达到解剖复位,并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使骨折部位能经常受距骨体的模造,则骨折愈合后能更符合关节活动的要求。因此,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较能满足上述要求,可作为踝关节骨折治疗的首选方法。但手法复位失败和陈旧性骨折等仍需手术治疗。 [适应症] 1.内踝骨折,两骨折端之间有软组织嵌入者。 2.双踝骨折手法复位失败者。 3.单踝或双踝骨折合并胫腓下关节分离,闭合复位未成功者。 4.三踝骨折,其后踝骨折超过胫骨下关节面的1/3者。 5.有移位的陈旧性骨折。 [术前准备] 1.骨折部位有明显肿胀者,应抬高患肢促使肿胀消退。 2.骨折部位有擦伤或水泡者,应当用注射器将水泡抽瘪,待擦伤完全愈合,水泡干瘪,表皮脱落后,方可手术。 3.踝关节骨折多用螺钉作内固定,术前应根据X线片选妥长短合适的螺钉。 [麻醉]

腰麻或硬膜外麻醉。 [手术步骤] (一)内踝骨折 1.体位仰卧位,患肢外旋;或侧卧于患侧,两膝间垫以软枕,双足分开,使伤侧内踝向上。 2.切口、显露沿内踝前外侧作弧形切口,长约4~5cm,下行向后绕过内踝远端[图1 ⑴]。切开皮下组织时,注意勿损伤大隐静脉及隐神经。向后翻开皮瓣,即可显露骨折,骨折远端经常向前移位。分离内踝后侧时注意勿伤及胫后肌及其腱鞘[图1 ⑵]。 图1 内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⑴切口 ⑵显露内踝骨折 ⑶利用巾钳复位 ⑷螺钉固定 3.复位复位前,先用巾钳夹住骨折块稍加牵引,显露关节腔,清除腔内血肿和碎骨屑,仔细探查骨折端间有无软组织嵌入,如有软组织嵌入,应作分离后取出。复位时,助手牵引,术者用巾钳夹住骨折块帮助复位,并纵向夹住骨折两端保持复位[图1 ⑶]。 4.内固定较大的骨折块多用螺钉固定,小骨折块只可用克氏针内固定。在骨折块中心先钻一孔,然后与胫骨纵轴成45°角,斜向对侧钻孔和拧入螺钉(或钻入克氏针)[图1 ⑷]陈旧性骨折应作骨钉移植,以促进愈合。 (二)外踝骨折

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一、手术图解: (图1)髌骨横断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⑴清除关节腔内积血和骨屑(插图示切口)⑵利用巾钳复位,钢丝环扎固定法 (3)钢丝贯穿固定法(4)张力带固定法,修复股四头肌扩张部及关节囊(图2)髌骨部分切除缝合术: ⑴切除髌骨远端骨折块⑵将髌骨、髌韧带缝合,复位后结扎

(3)髌韧带上保留小片骨质,以免撕裂 二、手术步骤 1.体位:仰卧位。 2.切口、显露:前侧u形切口较为适宜[图1 ⑴],显露较横切口充分,术后切口与骨折部分不易发生粘连而影响屈曲功能。 3.探查和清理关节腔: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向上翻开皮瓣,即可见到髌骨骨折块。损伤严重者,骨折块的分离较大,两侧的关节囊和股四头肌扩张部的撕裂亦大。将近、远两端骨折块拉开,即可进入关节腔,显露并探查股骨前面,彻底清除关节内积血、骨碎屑以及骨折块间夹有的软组织[图1 ⑴]。 4.复位:先伸直膝关节,以松弛股四头肌,利用巾钳夹住骨折块牵拉对拢,使之复位并由助手暂时保持定位[图1 ⑵]。 5.内固定对两骨折块较大的髌骨横断折,常用不锈钢丝作为内固定物。常用的固定方法有下列3种: ⑴环扎固定法:用18~28号不锈钢丝,以粗圆针引导,紧贴髌骨缘在周围软组织内缝合一圈,然后将髌骨折复位,把钢丝逐渐收紧、拧牢[图1 (2)]。这方法比较简单,固定也较完善,但易产生成角畸形,一般适用于移位不太大的骨折或尚能复位的粉碎性骨折。 ⑵贯穿固定法:用2mm钻头在近侧骨折块断面上1cm的内外侧,垂直于髌骨纵轴,钻一隧道;用同样方法,在远侧骨折块的相应部位也钻一隧道,8形穿过钢丝。但须注意隧道应位于髌骨全厚中点的后方。用巾钳复位、拧紧钢丝固定之[图1 (3)]。这种固定直接、有力、比较牢靠,适用于移位较大的骨折。由于钢丝在髌骨前面交叉,可以防止屈膝时引起的向前成角。 ⑶张力带固定法:用直径1.5mm的克氏针,自近折块折面的内、外侧钻入,沿髌骨纵轴,自骨折块的顶端钻出,用手摇钻调整克氏针至针头刚露出折面。复位后,用同一克氏针从近折块向远折块折面的对应点钻入,沿髌骨纵轴自远折块的下端钻出。用手摇钻调整克氏针,使两端在肌膜外面露出约3~5mm,针尾弯成钩状,然后用18~28号钢丝绕过两枚克氏针的后面,逐渐收紧拧牢[图1(4)]。拧紧时,注意钢丝应穿过克氏针的后侧并收紧。这样,钢丝收紧后,克氏针将受到一定的压力,促使骨折块互相靠拢,加速愈合;还应注意决不可使纵行跨过骨折线的钢丝过分偏向侧方,从而失去张力带固定的作用。 6.修复四头肌扩张部及关节囊:检查髌骨关节面完全对合,关节腔内无积血及碎骨后,将两侧撕裂的股四头肌扩张部、关节囊及髌前腱膜用丝线间断缝合。然后冲洗伤口,逐层缝合[图1 (4)]

尺骨桡骨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尺骨桡骨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适应症】 尺骨桡骨双骨折闭合复位失败或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者 【麻醉方法】采用臂丛阻滞麻醉 【手术切口】前臂背侧切口,以骨折为中心,在尺骨的尺侧及桡骨的桡侧各做一长约6cm纵形切口 【手术体位】仰卧位,患肢外展置床旁桌上。上臂绑气囊止血带,健侧上肢固定于身体同侧。双下肢用约束带固定,静脉通路建立在下肢。 【手术步骤】 1.常规消毒、铺蛋单 2.显露尺骨 3.尺骨骨折复位内固定(1)如为尺骨上1/3横折,亦可用髓内钉固定(2)如尺骨为斜折或螺旋骨折,骨折端不稳定易在移位时,可用钢板固定 4.桡骨骨折显露、整复并内固定 5.透视检查针位、针长及骨折复位情况 6.缝合伤口 【护理操作配合】 1.递擦皮钳夹乙醇纱布消毒皮肤,递治疗巾及无菌单,套袜套,贴术前膜,铺大单、中单 2.递驱血带驱血,巡回护士上气囊止血带压力,递2块干纱布置

于,切口两侧,,递手术刀切开皮肤,电刀,中弯血管钳切开皮显露尺骨骨折部 3.递克氏针,电钻自鹰嘴将克氏针钻入尺骨近骨折段髓腔,;递骨膜剥离器和复位钳对合骨折 4.递电钻、钻套通过钢板孔钻骨孔;递测深器测量骨孔深度,递丝锥攻丝;递螺钉及起子拧入螺钉,同法拧入其余螺钉 5.递骨刮匙,中弯血管钳清除积血;桡骨复位后,将合适的钢板弯成一定的弧度,配合方法同尺骨内固定 6.递无菌中单遮盖手术野,进行C形臂机透视 7.递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清点器械、纱布、棉垫、缝针等,递2-0号可吸收线缝合筋膜和皮下组织,清点器械、纱布、棉垫、缝针等,递乙醇棉球消毒切口皮肤,小皮针、1号丝线、有齿镊间断缝合皮肤,递乙醇棉球再次消毒切口皮肤,递敷料覆盖伤口

肱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肱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一、体位:仰卧位,患肢曲胸前。 二、麻醉方式:臂丛麻醉 三、一般用物:骨科包、大盆包、敷料包、手术衣、电刀、吸引器连接管+头、纱布、纱球;刀片:11#及22#刀片各1;缝针: 10×24圆针、10×24角针各2个;缝线:4#、7#丝线。 四、特殊用物:六角螺丝刀及电钻。 五、器械护士配合 1、消毒:保尔康纱球常规消毒。 2、铺单: (1)先对折剖腹单铺于胸前。 (2)铺开刀巾并用巾钳固定。 (3)中单包手。 (4)铺两层剖腹单。 (5)无菌绷带固定包脚中单。 (6)角针7#线固定无菌单、电刀及吸引器头,酒精纱球再次消毒。 2、暴露术野:22#圆刀切皮,电刀止血、弯钳分离,并切开皮下组织,必要时1#或4#线结扎出血点,递助手甲状腺拉钩牵开术野。 3、复位:递术者骨膜剥离子剥离骨膜,牵拉复位,或借助单钩复位,递持骨器固定骨折线,对与良好后,换以三爪骨折固定器固定钢板与骨面相合。 4、固定:选择适合大小得钢板及钻头,递术者电钻钻孔,然后用攻丝扩大钻孔,测深器测量,六角螺丝刀带钉固定钢板于骨面,同法依次固定,将钢板固定牢靠。 5、清点用物:庆大盐水冲洗切口,清点物品。 6、关闭切口: (1)清点无误后,以10×24圆针7#线或10#线缝合筋膜及肌肉,1#线缝合皮下。 (2)再次清点无误后,以10×24角针4#线缝合皮肤。 (3)两把钩镊对皮。 (4)酒精纱条覆盖,敷料帖覆盖切口。

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一、体位:仰卧位,患侧臀下垫高。 二、麻醉方式:连续硬膜外麻醉 三、一般用物:骨科包、大盆包、敷料包、手术衣、电刀、吸引器连接管+头、纱布、纱球;刀片:11#及22#刀片各1;缝针: 10×28圆针、10×28角针各2个;缝线:4#、7#丝线。 四、特殊用物:六角螺丝刀及电钻。 五、器械护士配合 1、消毒:保尔康纱球常规消毒。 2、铺单: (1)先对折剖腹单铺于患侧腿下,如此两层。 (2)铺开刀巾并用巾钳固定。 (3)中单包脚。 (4)铺两层剖腹单。 (5)无菌绷带固定包脚中单。 (6)角针7#线固定无菌单、电刀及吸引器头,酒精纱球再次消毒。 2、暴露术野:22#圆刀切皮,电刀止血、弯钳分离,并切开皮下组织,必要时1#或4#线结扎出血点,递助手甲状腺拉钩牵开术野。 3、复位:递术者骨膜剥离子剥离骨膜,牵拉复位,递持骨器固定骨折线,骨折线对和良好后,换以三爪骨折固定器固定钢板与骨面相合。 4、固定:选择适合大小的钢板及钻头,递术者电钻钻孔,然后用

肱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资料

肱骨骨折切开复位内 固定术

肱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一、体位:仰卧位,患肢曲胸前。 二、麻醉方式:臂丛麻醉 三、一般用物:骨科包、大盆包、敷料包、手术衣、电刀、吸引器连接管+头、纱布、纱球;刀片:11及22刀片各1;缝针:10 X24圆针、10X24角针各2个;缝 线:4#、7#丝线。 四、特殊用物:六角螺丝刀及电钻。 五、器械护士配合 1、消毒:保尔康纱球常规消毒。 2、铺单: (1)先对折剖腹单铺于胸前。 (2)铺开刀巾并用巾钳固定。 (3)中单包手。 (4)铺两层剖腹单。 (5)无菌绷带固定包脚中单。 (6)角针7#线固定无菌单、电刀及吸引器头,酒精纱球再次消毒。 2、暴露术野:22#圆刀切皮,电刀止血、弯钳分离,并切开皮下组织,必要时1#或4#线结扎出血点,递助手甲状腺拉钩牵开术野。 3、复位:递术者骨膜剥离子剥离骨膜,牵拉复位,或借助单钩复位,递持骨器固 定骨折线,对和良好后,换以三爪骨折固定器固定钢板与骨面相合。 4、固定:选择适合大小的钢板及钻头,递术者电钻钻孔,然后用攻丝扩大钻孔,

测深器测量,六角螺丝刀带钉固定钢板于骨面,同法依次固定,将钢板固定牢靠。 5、清点用物:庆大盐水冲洗切口,清点物品。 6、关闭切口: 1#线缝合皮下 (1)清点无误后,以10X24圆针7#线或10#线缝合筋膜及肌肉, (2)再次清点无误后,以10X24角针4#线缝合皮肤。 (3)两把钩镊对皮。 (4)酒精纱条覆盖,敷料帖覆盖切口。

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一、体位:仰卧位,患侧臀下垫高。 二、麻醉方式:连续硬膜外麻醉 三、一般用物:骨科包、大盆包、敷料包、手术衣、电刀、吸引 器连接管+头、纱布、纱球;刀片:11#及22#刀片各1;缝针:10 X 28 圆针、10X 28角针各2个;缝线:4#、7#丝线。 四、特殊用物:六角螺丝刀及电钻。 五、器械护士配合 1、消毒:保尔康纱球常规消毒。 2、铺单: (1)先对折剖腹单铺于患侧腿下,如此两层。 (2)铺开刀巾并用巾钳固定。 (3)中单包脚。 (4)铺两层剖腹单。 (5)无菌绷带固定包脚中单。 (6)角针7#线固定无菌单、电刀及吸引器头,酒精纱球再次消毒。 2、暴露术野:22#圆刀切皮,电刀止血、弯钳分离,并切开皮下组织,必要时1#或4#线结扎出血点,递助手甲状腺拉钩牵开术野。 3、复位:递术者骨膜剥离子剥离骨膜,牵拉复位,递持骨器固定骨折线,骨折线对和良好后,换以三爪骨折固定器固定钢板与骨面相合。 4、固定:选择适合大小的钢板及钻头,递术者电钻钻孔,然后用

手术-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

1、固定原则 Please note that B1.1 and B1.2 fractures are impacted and stable. Type B1.3, however, is an undisplaced neck fracture which corresponds to Garden II and is potentially unstable. B1 fractures are best fixed with screws rather than the bulky sliding hip screw (DHS), which is an alternative. No reduction is necessary. AO B1.1和B1.2骨折是嵌插和稳定的,B1.3骨折,是未移位股骨颈骨折与Garden Ⅱ型一致,是潜在的不稳定的。 B1型骨折用螺钉固定优于DHS固定,但可选择替换。无须复位。 2、松质骨螺钉固定

Use two or three 7.0 mm or 7.3 mm cancellous screws. Make sure they are parallel and that the thread is in the head fragment and does not cross the fracture line. The inferior screw(s) should rest on the calcar. Washers should be used to stop the heads from penetrating the bone of the greater trochanter. These screws can be inserted open or percutaneously. 使用2-3没7.0或7.3mm松质骨螺钉,确保其平行打入,并且螺纹部位要超过骨折线。 下方的螺钉最好经过股骨距,钉尾加味垫圈可以防止钉帽传入大转子。可以切开复位固定也可闭合复位固定。 3、体位 The patient is positioned supine on a conventional operating table, or on a fracture table. C-arm image intensifier control during surgery is a must. Be gentle in transferring the patient and do not apply traction in order not to disimpact and displace the fragments.

最新手术配合

普通外科手术护理配合常规与要点普通外科手术包括切开、止血、缝合、结扎等大量外科基本操作,做好这些基本操作是做好其他手术配合的基础。普通外科涉及许多重要的生命器官,业务范围广泛。 一、疝手术 1、术前认真核对患者手术部位。 2、术前患者排空膀胱,以免术中操作损伤。 3、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对患者做好安慰解释工作。 4、术中注意保暖。 二、胃肠手术 1、洗手护士 (1)开台前与巡回护士认真核对器械、敷料、缝针等用物并做记录。缝合腹膜前后,应与巡回护士核对数目,无误后方可关腹。 (2)术者手套上的滑石粉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以免落入患者腹腔引起肠粘连。 (3)进入腹腔后用湿盐水垫,原则上不使用纱布。如特殊情况需要,需用带显影线的纱布,术后严格核对,以免遗留与腹腔内。 (4)胃肠道手术时要注意做好保护性隔离。 (5)肿瘤手术你要做好无瘤技术。在切除肿瘤时,污染的器械和盐水垫要及时撤离,以防止肿瘤种植。 2 、巡回护士 (1)需要进行长时间或下腹部手术的患者,术前需留置导尿管。 (2)行腹腔冲洗时,应及时按要求准备好冲洗盐水。 (3)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注意防止压疮,术前可在骶尾部垫薄海绵垫或树脂垫等。 三、肝、脾外伤手术 肝脏是体内最大的实质性器官,肝外伤在战时及平时的外伤中均较常见;脾是上腹部除肝脏外另一个大的实质性器官,脾外伤约占腹腔脏损伤的30%。因而肝脏外伤最常见的是腹部外伤,其手术配合特点如下: 1、危及生命,需紧急手术严重肝、脾外伤本质上是大量失血,应立即备好手术物品紧急手术,切除脾脏或肝脏,修补肝脏,彻底止血。 2、输液部位的选择一般在上肢建立两组以上静脉通道。特别是肝脏损伤者,不应在下肢建立静脉通道。因严重外伤可能合并在肝后下腔静脉或肝静脉损伤,手术时有在肝后处填塞或阻断下腔静脉的可能。 3、补充血容量,抗休克急救处理时需大量输血输液,以补充血容量,提高血压,维持尿量,防治低血容量性休克,但同时应注意防止肺水肿的发生。 4、自身输血自身输血主要用于脾破裂,肝脏损伤部位未伤及肝管,同时未发现消化道损伤者。 (1)自身输血器法: 灭菌生理盐水溶解枸橼酸钠为2.5%的溶液,根据预

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尺骨骨折

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尺骨骨折 发表时间:2011-12-15T11:37:25.3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2期供稿作者:王兆宏[导读] 但术中需借助于x线闭路电视技术;手术切口虽只有1-2厘米,由于远离骨折断端,进针部位的选择却有较高的要求 王兆宏(金华市人民医院浙江金华 321000)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2-0095-01 【关键词】闭合复位内固定尺骨骨折 x线闭路电视 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尺骨骨折,顾名思义既不完全采用传统的闭合复位外固定,也不单纯用现代的切开复位内固定,而是运用现代的x 线闭路电视技术,经远离骨折端的尺骨鹰嘴部,切开指孔样大小的皮肤,用手摇钻向骨髓腔方向钻入一克氏针或斯氏针.借助于手法复位,击打针尾使坚固的克氏针或斯氏针,在x线闭合电视直视下,穿过骨折近段的髓腔、骨折断端、骨折远段的髓腔,达到内固定疗效的一种方法。即改外固定为内固定,改切开复位为闭合复位,运用传统的手法复位技术与现代医疗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疗效显著的闭式微创手术方法。我院自2001开始应用该闭式微创技术,经过五年的时间治疗尺骨骨折的病人29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本组尺骨骨折病例有选择性,均为闭合损伤的非稳定性骨折。其中男性21例,女性8例。年龄特征19—68岁,平均年龄38岁。手术日期选在10天内的新鲜骨折,时间过长疤痕形成较难复位。 1.2 麻醉 麻醉方法采用腋丛神经阻滞麻醉。用2%利多卡因10毫升加生理盐水10毫升共20毫升的1%利多卡因溶液,从腋窝的腋动脉搏动外侧进针,进入一定的深度,拔去针筒后看到针头随动脉出现博动而无血流出,便可将麻醉溶液注入血管神经索。这时腋窝部可触摸到一梭壮条块,5-10分钟后,手和前臂开始出现麻木,感觉减退或消失后,便可手术。有时,前臂近段麻醉效果较差时,可在尺骨鹰嘴部加用局麻,克氏针钻入鹰嘴后,可拔出向骨髓腔内注入5毫升2%利多卡因,亦可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 1.3 手术方法 麻醉达成后,平卧曲肘外展位。从尺骨鹰嘴部切开1-2cm长切口暴露出鹰嘴。用手摇钻或棱锥从鹰嘴部向髓腔方向钻出3-4mm的洞口,根据骨髓腔大小用一枚较细的斯氏针向髓腔方向击入至接近骨折断端,击入过程中如没有一定的阻力,则改用较粗的斯氏针。针尖接近骨折端时,打开闭路电视进行手法复位。如复位有困难,则与助手先进行牵引,也可借助于留在体外的斯氏针,利用杠杆原理,复位。如完全复位受阻时,大约有二分之一的对位时,亦可由助手击打针尾,如针头通过骨折断端进入骨折远段,便意味着复位成功。这时斯氏针通过骨折断端进入骨折远段时,亦起到了复位作用,使二分之一对位变为大部分复位或完全复位。如针头通过骨折断端时尚未复位成功,则退后针头至骨折近段重新复位,直至内固定针进入尺骨远段的骨骺端部。旋转前臂,观察对位情况,并将前臂固定在对位满意的角度。针尾的处理,因斯氏针较粗,针尾无法折成伞柄样小弯,则留外0.3-0.5cm,缝合皮下、皮肤。 1.4 术后处理 术后均采用前臂小夹板或石膏托外固定,以限制前臂的旋转活动。术后第二天,即可开始患肢的功能锻炼,主要是伸缩前臂的肌肉。术后二周内,前臂固定后肿胀易消退,要随时调节外固定的松紧度。二周拆线,锻炼上下关节。术后3个月每月拍片复查一次。6-8周后骨痂生长明显,骨折部位无压痛表示骨折临床愈合,可拆除外固定。如针尾部出现滑囊炎,特别是斯氏针尾部,则穿刺抽液处理。半年后从针尾部拔掉斯氏针。 1.5 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时间为半年。骨折临床愈合的时间,最早为8周,最迟的为13周,3例因外地人未能随访,其余26例均临床愈合。其中3例延迟愈合,5例出现滑囊炎。根据临床愈合的时间,关节活动的功能,肢体肌肉的萎缩,病人的主观评价等指标,本组病例优为本14例,良为7例,尚可为3例,差为2例,优良率为80%。 2 讨论 2.1 闭合性非稳定性骨折,传统的方法采用手法复位加外固定。对不稳定骨折,肿胀消退后极易发生移位,固定不牢固;且外固定受季节,气候的影响,汗水,腺体分泌物对皮肤的刺激使病人接受不了长时间的外固定。现代的切复内固定治疗技术,由于手术打开,变闭合损伤为开放损伤,无菌条件要求高。骨折断端的暴露,对肌肉骨膜的剥离创伤大,破坏了骨折端的血供,影响骨痂的生长,易造成骨折的延迟愈合,甚至不连接。 2.2 而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尺骨骨折,省略了骨折断端的暴露,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组织的损伤,也简化了手术的步骤。闭合复位内固定的手术切口小,且远离骨折断端对骨折端的血供影响甚小,软组织的损伤更少。具备了创伤小,对骨折的愈合影响小;固定坚固不易移位;术后非超关节的前臂固定,上下关节可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临床愈合时间缩短的疗效。具有创伤小,疗效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2.3 但术中需借助于x线闭路电视技术;手术切口虽只有1-2厘米,由于远离骨折断端,进针部位的选择却有较高的要求。闭合复位的操作必须熟练,尤其是复位后进行内固定时,即内固定针通过骨折断端时,必须手术台上台下密切配合。有时由于骨折端有软组织嵌顿或碎骨片卡住就难以复位,这时就必须台下牵引才能复位成功。总之,由于此法具有的三大优点,治疗闭合性尺骨骨折仍为一种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宪民,胫腓骨骨折的接骨板安放位置的生物力学实验。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9,5;(3);152-154. [2]徐莘香,当前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中华骨科杂志.1996,16;(4);204-206. [3]杨春雷等.不剥离或有限剥离骨膜方式内固定手术117例.中国骨伤.2002,11;(11);665. [4]孟和,顾志华.骨伤科生物力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75.

股骨颈骨折闭合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非移位和外翻型骨折可以通过经皮原位固定的治疗。 头下、经颈和基 底型正常股骨颈颈干角 110-140,平均127.27度, 股骨颈参照股骨髁平面 有15度前倾。 Pauwels分型:Pauwels角, 股骨颈骨折线与股骨干 垂线的交角。 骨折分型如图所示: 低能量损伤股骨颈骨折,骨质疏松患者站立位跌倒发生 高能量损伤股骨颈骨折,高速机动车事故或超过3m高坠落伤引起股骨颈位于关节内,骨折后直接暴露于滑膜液内,滑液内的酶溶解血

凝块,使骨折愈合延迟。 股骨颈骨折体征:肢体短缩,大转子上移,下肢外旋畸形(一般不超过45度),局部肿胀不明显,无明显皮下瘀斑,活动时髋部疼痛。 鉴别诊断:粗隆间骨折;骨盆前环骨折;髋关节脱位;股骨头骨折;病理性损伤(肿瘤thume和感染infection);关节炎;缺血性骨坏死;挫伤;肌劳损 非手术治疗:无法行走者,神经失能,濒死或临终患者;外翻型嵌插亦可使用,但有移位风险,应力性骨折早期(骨折线尚未波及张力侧或股骨颈上方)可以使用, 手术治疗: 原位经皮固定技术:非移位型骨折,老年外翻型骨折或运动员应力性骨折 术前评估: 手术体位:双髋外展,健侧外展便于透视,避免健侧半截石位(避免骨筋膜室综合症),消毒铺单前确认正侧位复位良好。一般内旋牵引可获得复位,注意动作勿粗暴。若复位不满意需切开。 入路:经皮固定标准侧方入路;切开复位需显示股骨颈前方,使用Smith-Peterson或Watson-Jones入路 闭合复位经皮固定手术步骤: 1.经皮沿股骨颈轴线置入空心钉导针,确保导针平行 2.标准放置螺钉为倒三角形 3.螺钉位于股骨颈四周,特别是后侧及下方,避免低于小转子方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