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皮内针治疗不寐30例临床观察

皮内针治疗不寐30例临床观察

皮内针治疗不寐30例临床观察

浮针疗法讲义

浮针疗法讲义 第一节浮针疗法概论 浮针疗法(Fu'sSubcutaneousNeedling,FSN)是用一次性的浮针等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 (NeedIingtherapy)。是传统针灸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尤其是现代针刺研究的成果。 浮针疗法在英文中曾被称为FloatingAcupuncture、Fu'sAcupuncture,FuNeedling、FloatingNeedling,现在多用Fu'sSubcutaneousNeedling(以下简称FSN)一词,所用针具(一次性浮针器具,国家发明专利号,(97114318?8,公开号,CNl186653A)称为NNeedle。 浮针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捷确切、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适用于临床各科,特别是疼痛的治疗,有着较为广泛的作用。 一浮针疗法理论与传统针灸学理论的关系 1浮针疗法是传统针灸学理论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为现代针灸学。 2传统理论以传统文化为根底,以经络输穴为理论主体,而浮针疗法多以现代医学理论为核心,其理论主体融合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相关部分,与传统中医药学理论有明显不同。3浮针疗法和传统针灸疗法都属于needl土ngtherapy,在临床上有着互补作用。 4浮针疗法和传统针灸疗法在机理上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相似。 概括起来,主要是:对针灸学临床、文献和实验等方面的长期思考使我们发现了浮针疗法。二几个不能解释的临床现象的思考是浮针疗法发现的萌芽: (1)腕踝针在腕部、踝部进针仅仅是一种部位上的选择。现代解剖和组织胚胎学并不认为腕踝关节部位的皮下和其他部位的皮下组织结构有很大的区别,为什么一定要拘泥于腕踝关节附近呢?针刺其他部位的皮下组织结构是否也可取得佳效呢? (2)按照传统针灸理论,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直接关系到针刺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窥测疾病的预后。所谓"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九针十二原》)。《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更为明确地强调得气的重要性;“只以得气为度,如此而终不至者不可治也。”现代刚出版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材也认为:"一般地说,得气迅速时,疗效就好:得气较慢时,疗效就差;若不得气,就可能无治疗效果。"但是,大家知道,在临床上,不得气而同样取效的现象也有很多。特别是激光治疗、电磁治疗时患者没有得气感觉。这些矛盾现象导致了下列疑问的产生:得气是不是针灸临床必不可少的取效环节,还是针灸治疗时一个伴随现象?在皮下针刺没有得气现象,能不能取效? 三科学研究 现代关于针刺和经络研究的一些成果是发现浮针法的推动力量。 (1)董宏伟等: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100Hz经皮电刺激与电针刺激相比,镇痛效果较强, 而且连续多天刺激不易产生耐受。 Hans治疗仪仅仅是在皮肤上通电,也能取得一定疗效。甚至在古希腊,很可能包括古 埃及,就懂得用电鲤放电来治疗各种痛症。 因此,在皮肤表面的电刺激就能有一定的作用,而深部组织的作用不很明显,因此,我们设想,在这种取效的过程中,皮肤或其他表层组织一定起了作用,那么,还有没有别的

腹针通用穴位及取穴方法

1、耳鸣 引气归元、腹四关、大横双 2、失眠 主穴:引气归元穴(中腕、下脘、气海、关元四穴组成)。 配穴:商曲(双)、滑肉门(双)、下风湿点(双)、气旁(双)。 操作方法:患者平卧位,带上眼罩,暴露腹部,上述输穴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避开毛孔及血管,将0.25mmx40mm规格的毫针通过针管迅速进入输穴皮下,针尖抵达预计的深度后,留针20分钟。 结论本研究表明腹针治疗妇女失眠症近期疗效较药物满意。 3、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取腹穴中脘、下脘、双上风湿点,高热(体温>39℃)时加气海、关元针刺,病例均留针30—60分钟,留针期间可采用轻捻转、徐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方法,针毕按进针顺序依次出针,起针过程中不提插不捻转; 提示腹针组退热效果优于中药组与西药组相当。结论腹针疗法对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退热作用平稳而缓和。 4、慢性荨麻疹 取穴:以腹针引气归元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为主穴;配穴: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外陵),调脾气(双侧大横穴). 方法:先测准腹针穴位,以确保疗效,然后常规消毒,用薄氏腹针专用针S4×40(34号)毫针迅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进针到地部,进针时首先应避开毛孔、血管及疤痕,然后施术要轻、缓。如针尖抵达预计深度时,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内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施术分3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远端传导为催气。留针30分钟。其间在神阙加灸架灸。每曰1次,每周5次(周六、周日休息),4周为1疗程。 结论薄氏腹针治疗慢性荨麻疹近期疗效与西替利嗪相当,但无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较为安全,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理想方法之一。 5、膝关节术后疼痛 薄氏镇痛处方: 水分(M)、气旁(M、健侧)、关元(D)、外陵(M、患侧)、下风湿点(S、患侧)。根据切口的位置加穴:膝关节内侧…下风湿内点、膝关节外侧~下风湿点、膝关节中间一下内与下风湿连线上。 6、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主要处方为:引气归元;滑肉门(患)和上风湿点(患),另取病变区相应点,若干穴位.前者深刺(D),中者中刺(M),后者浅刺(S).同时采用浮针治疗,主要在患者病区取点. 结论采用腹针和浮针并用时,对该种病症止痛效果很好,并且治疗方法无痛,易于患者接受,患者康复快,无副作用。 7、无先兆偏头痛 处方:中脘、阴都或中脘梅花刺、阴都三角刺。辩证加减:血虚头痛加气海、天枢(双)。瘀血头痛加气海、关元、滑肉门(双)。针刺前首先明确无肝脾肿大等阳性体征再施治,患者取仰卧位,选用40一60mm长度的毫针,避开毛孔及血管、疤痕,施术分三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四周或远端传导为催气。针法:直刺,快进针,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隔5min行针1次,留针30min,1次/d,10d/疗程,共2个疗程。

中医各特色疗法

中医各特色疗法 传统中医特色治疗是以中医外治法为主,采用古老疗法的毫针体针疗法、艾灸、拔罐、火针、药物敷贴、推拿按摩、手法正骨,也包含了现代发展的头针、耳针、水针、穴位埋线、皮内针、小针刀疗法以及各种高、中、低頻理疗仪器、骨科牵引床等医疗技术和设备。对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病症采用特色医疗为主、辅以其它方法,具有疗效迅速、价格合理、安全可靠等优点。 中医正骨特色:中医正骨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周代,医疗分工上已有专人掌管骨科疾病的治疗。《周礼》中记载的“折疡”概括了击、堕、跌、仆所致的骨断筋伤等疾病的治疗。中医正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治疗原则及方法,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目前正规的正骨术只在全国不到十家医院中传承着。不论从继承中华传统医术,还是减轻老百姓就医负担角度来看,重塑骨伤治疗原则——先用中医正骨,其次考虑手术治疗很有必要。 正骨术中的“小夹板固定”属于中国首创,其后才被不少国家效仿。中医正骨术称得上我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的伟大贡献,国家政策也要扶持正骨疗法,保护传统医学技术。 中医正骨术能治疗绝大部分的骨折、脱臼、关节疾病。而且,不开刀、没有痛苦的治疗方法,能杜绝感染的可能性,大大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只有对于流血等开放性创伤骨折和关节囊内骨折这两类疾病,西医才具有优势,因为西医能迅速止血,解决骨关节大、夹板难固定等正骨术的不足之处。 除了开放性骨折(单纯皮肤刺破骨折)、多段骨折、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以及一些难以整复固定的关节内骨折、儿童肱骨外踝及肱骨内上踝翻转移位等骨伤手法不能整复的骨伤疾病外,其余的骨伤疾病都应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中医正骨以手法复位、中药外敷、小夹板固定、病人自觉练功为主的骨折治疗方法,具有骨折愈合快、疗程短、功能好、痛苦少、并发症少的治疗效果,收费低廉,符合老百姓的医疗需求。因此,治疗骨科疾病时,医生应该把握住一条准则——保守的正骨治疗先行,其次再考虑手术治疗,杜绝违背医疗规则的行为。 中药外敷特色: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理,选择适当的中药研为细末,用酒、米醋、清水、鸡蛋青、蜂蜜等介质调匀,外敷局部或穴位上,通过药物的局部渗透等治疗作用和对经络穴位的刺激作用,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

【失眠】林超岱医案点评摘抄——我的腹针学习笔记

【失眠】林超岱医案点评摘抄——我的腹针学习笔记 腹针临床效案点评》【 41 案】 杨某,男67 岁。2 年前因丧偶导致入睡困难,经多方诊治无效,迁延日久,失眠愈发加重。现多梦健忘、腰酸、困倦乏力,每晚服用安定5mg 仅维持睡眠1~3 个小时。查见形体消瘦,面色黧黑,口干少津,舌红苔黄,脉细数,诊断为失眠症。辩证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治拟滋肾水、泻心火、宁精府。腹针取引气归元配商曲、气穴,耳压取心、神门、肾、交感、皮质下、垂前。治疗3 次后,睡眠有改善,嘱其药量减半,1 周后停药。连续治疗2个疗程(10 次1 疗程),诸症消失,睡眠达6~7 个小时。随访半年未复发。(图41-1 ) 沈蓉蓉、腹针结合耳压治疗失眠症32 例. 吉林中医药,2005 ,25 (8):37. 】点评:本案腹针处方正确。建议加双滑肉门中刺。林超岱腹针处方图41-1 )

《腹针临床效案点评》【42 案】 胡某,女49 岁。夜间睡眠欠佳1 年余。夜间入睡困难,易醒,醒后难以入睡,睡眠时间不足4 小时,睡眠质量较差,多梦,醒后仍有疲倦感,伴头晕沉感,时有头痛,呈紧绷感,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血常规、生化、心电图等各项检查均正常。患者平素性情内向,情绪焦虑,曾先后服用舒乐安定、阿普唑仑等药物治疗。入院服用阿普唑仑0.8g ,每晚服药后夜间睡眠时间可延长到6 小时左右,但仍不能取得良好的休息效果,遂来我院就诊。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诊断为“不寐”。每日运用灵龟八法演算出当时所开的腧穴,如上午10 点查表得知开穴为列缺,则取列缺、照海,施平补平泻,有针感后留

针30 分钟,期间施手法1 次;腹针主穴取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配合双侧腹四关(滑肉门、外陵)、双侧气穴。引气归元深刺,腹四关中刺,留针30 分钟。经治疗2 个疗程(6 次1 疗程)后,患者睡眠质量较前有所改善,阿普唑仑减为0.4g ,每晚入睡较前容易,夜间睡眠时间约6 小时,夜梦减少,醒后精神较前明显好转,已无倦怠、头晕头痛感。再治疗1 疗程后患者已不需服用阿普唑仑,仍可保存5~6 小时睡眠,入睡较前 容易,夜间少梦,睡眠质量明显改善。(图42-1 ) 【段权. 腹针结合灵龟八法治疗失眠症10 例. 首届全国腹针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07: 166. 】点评:本案腹针处方正确。(林超岱腹针处方图42-1 )

腹针治疗常见病方法及取穴

腹针治疗常见病症 腹针疗法在治疗时有一病一方的标准化处方特点,许多疾病在腹针疗法中都有其对应的处方。而且,任何疾病的处方都是唯一的。只要诊断准确都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因此,必须从提高诊断水平入手才能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其次,认真地把握好腹针治疗时的每一个环节和提高取穴和手法的基本功使操作规范贯穿在治疗的全过程中,是提高临床水平的关键,其次还需要掌握好各种疾病的辩证特点,才能满足每个病人临床症状不同的个性化需要。 在每个处方中,对针刺的顺序,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于进针的深度在每个处方中都把浅刺的穴位进行了说明,以便大家能够掌握。对于每种疾病的临床不同表现,也可以在辩证加减中去选择。 1落枕 1.1定义 落枕是多见于成年人的急性单纯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证,又称颈部伤筋。本病多由于睡觉时颈部位置不当,风寒侵袭所引起。部分病例可因颈部轻度扭伤引起。 1.2〔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商曲(患)、滑肉门(患) (2)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患)、3、滑肉门(患) (3)针刺的深度:中脘、商曲(浅)、滑肉门 1.3〔辩证加减〕

颈项双侧疼痛:商曲(双、浅)、滑肉门(双)。 颈项后正中疼痛:下脘(浅)、商曲(双、浅)。 2肩周炎 2.1 定义 肩周炎又称肩凝症或漏肩风,因患者年龄多在50岁左右,故又称“五十肩”。本病以单侧或双侧肩关节酸重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主症。 2.2 〔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门(患) (2)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健)、3、滑肉门(患) (3)针刺的深浅:中脘、商曲、滑肉门(浅) 2.3[辨证加减]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大时滑肉门三角(患)。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局限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取穴距离缩短。 3肱骨外上髁炎 3.1定义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通常发生于网球运动或经常用力作旋转前臂、屈伸肘关节者,肘关节疼痛为主症。 3.2 〔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门(患)、上风湿点(患) (2)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健)、3、滑肉门(患)4、上风湿点(患)

基于皮部理论浅析皮内针疗法之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68678973.html, 基于皮部理论浅析皮内针疗法之应用 作者:陈苗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8年第04期 【摘要】皮内针疗法在临床上主要运用于需要持续留针的各类慢性疾病的治疗,对各种以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尤为适宜。文章从皮部相关理论出发,对皮内针疗法的临床应用基础进行简要的介绍和探讨。 【关键词】皮部理论;皮内针;浅刺法 【中图分类号】R245-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8)08-0006-02 古代虽没有皮内针的明确提法,但有关皮内针这一概念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早在《素问·离合真邪论》中就有“静以久留”的刺法;而《灵枢·官针》篇所记载的“十二刺”记载有“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则是可追溯到的有关于“浮刺”的较早文献记录[1]。而后,人们把浮刺与久留针相结合,加之于针具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逐步发展成为今 日形式多样的皮内针法。皮内针疗法是指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也常被称之为埋针疗法[2]。文章从皮部理论、皮下浅刺法 对皮内针疗法临床应用的基础进行探讨。 1 皮部理论与皮下浅刺法 《内经》将人体层次划分为皮、肉、筋、骨四层,其中皮部位于人体的最浅层,是人体防御外邪入侵的第一道屏障。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强调要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全力阻止疾病向里传变,否则“不与而生大病也”,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言,“善治者治皮毛”,在人体皮部采取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皮部的生理作用,实际是基于分散在全身皮部的卫气。《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中云:“卫者……卫护周身,在于皮毛之间也……内伤饮食,则亦恶风寒,是荣卫失守,皮肤间无阳以滋养,不能任风寒也”,充分的表明了卫气行于皮部之中,具有屏障与护卫功能。浅刺针法主要作用部位就在于皮部,皮部乃是卫气循行和留存的部位,卫气则通过标本根结、气街构成了与机体的全方位的联系,发挥其抵御外邪、防护机体的作用[3]。皮内针疗法作为浅刺针法中的重要代表,其理论根基就在于激发人体表层 之卫气的“卫护周身”功效,从而抗御病邪,防病治病。 关于浅刺法,相关记载主要集中在《灵枢官针》中。《灵枢官针》篇中记载了九刺(输刺、远道刺、经刺、络刺、分刺、大渴刺、毛刺、巨刺、碎刺)、十二刺(偶刺、报刺、恢刺、齐刺、扬刺、直针刺、输刺、短刺、浮刺、阴刺、傍针刺、赞刺)、五刺(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输刺)等多种具体刺法。在这些刺法中,毛刺、扬刺、直针刺、半刺、浮刺和分刺均属于皮部浅刺法[4]。“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主要治疗病邪居表而有“浮擦”;“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扬刺体现了“因其轻而扬之”的治

论皮内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文章编号!"##$%#&$’()##*+#)%##*,%#) -针法灸法- 论皮内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何 玲 (陕西中医学院针推系.咸阳’")#,*+ 作者简介!何 玲("&$’/+. 女.副教授0 摘要1为了探讨如何以最小的痛苦以获取最大的疗效.本文论述了皮内针疗法的特点.各种操作方法.应用范围.机理探讨及皮内针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等2从而进一步推广皮内针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20 关键词1皮内针疗法3综述文献0中图分类号14)556& 文献标识码1789:;<=>=?@D E F >C G @H :G I @

浮针疗法操作规程

浮针疗法操作规程 【目的】 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的浮针等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捷确切、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对临床各科,特别是疼痛的治疗有着较为广泛的作用。 【适应症】具有明显痛点的肩周炎、腰痛、颈椎病、网球肘等 【用物准备】 特制浮针消毒棉球创可贴消毒敷贴 【操作程序】 操作分五步进行 第一步手消毒及针刺部位消毒 第二步进针进针时局部皮肤要松紧适度。进针发力时针尖搁置于皮肤上,不要离开皮肤。进针时针体与皮肤呈15一25°角刺入,用力耍适中,透皮速度要快,不要刺入太深,略达肌层即可,然后松开左手,右手轻轻提拉,便针身离开肌层,退于皮下,再放倒针身,做好运针准备。 第三步运针运针时单用右手,沿皮下向前推进。推进时稍稍提起,使针尖勿深入。运针时可见皮肤呈线状隆起。在整个运针过程申,右手感觉松软易进,病人没有酸胀麻等感觉,不然就是针刺太深或太浅。 第四步扫散扫散动作: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座,便针尖作

扇形运动。扫散动作是浮针疗法的核心,扫散时间一般为2分钟,次数为200次左右。 第五步扫散结束后抽出针芯弃之安全处,务必放于人不易触摸的地方,防止刺伤。然后把胶布贴附于针座,以固定留于皮下的软套管。在进针点处,用一个小干棉球盖住针孔,再用胶布贴附,以防感染。 【注意事项】 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针刺。 2.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 3.皮肤有感染、溃疡、疤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4.浮针疗法留针时间长,相对传统针刺疗法而言,较易感染。浮针器具只能一次性使用,同时要注意消毒。特别是对容易感染的病人,如糖尿病病人,当加倍小心,阿慎防感染。 5.留针期间,应注意针口密封和针体固定,嘱患者避免剧烈活动和洗澡,以免汗液和水进入机体引起感染。 6.当肢体浮肿时,效果不佳,改用它法治疗。例如,系统性红班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大量的激素导致水肿,在这种情况下,浮针疗法镇痛效果差。 7.对软组织伤痛,如果浮针疗法治疗后只有近期效果,病情反复发作,要考虑免疫系统疾病所致。 8.没有明确痛点的位置性疼痛 (只有关节处于某一位置时,疼痛才显现出来)效果往往不佳。

浮针

浮针疗法(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 FSN)是用一次性的浮针等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Needling therapy),可以大面积持久地通筋活络,促进新陈代谢,激发人体自愈能力,使得人体可不药而愈,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捷确切、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没有副作用等优点,主要用于治疗筋脉不舒、血滞不通所导致的颈肩腰痛腿痛和一些内科、妇科杂病,尤其在伤科和疼痛科有着很好的运用优势。 浮针疗法是符仲华博士在第一军医大学工作期间发明,而后逐渐完善的。尤其在南京大学期间,符博士吸取西方最新科技成果,使得浮针疗法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对与中西医其他方法,浮针疗法优势突出:安全、疗效快、可重复性好,而且对于有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的专业人士来说,相对容易学习。 一、针具 所用针具为复合套管针——一次性使用浮针,其结构为浮针是复式结构,分为三部分: 1 针芯:由不锈钢制成。该部分使浮针达到足够的刚性以快速进入人体。外面包有软套管。针尖呈斜坡形。 2 软套管及针座:是浮针的主要结构,起关键作用。针芯包裹其中,该部分使浮针同时具有足够的柔软度以利长时间留针。针座是浮针的附属结构,籍此可以固定留置于体内的软套管。 3 保护套管:为保护针芯和软套管不与他物碰撞产生磨损,同时也为了有利于保持无菌状态,浮针有保护套管。 二、操作方法 选择体位治疗时必须根据治疗所选进针点的具体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使病人放松,同时便于施术操作。临床上常用的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坐位:头、颈、肩、上背部的病变,必须选坐位。 (2) 仰卧位:适宜于用于腹部、膝盖等部位病变的治疗。 (3) 伏卧位:适宜于下背部、骶部、臀部、下肢背侧。 明确病痛点——病痛点在软组织伤痛的临床上,指的是myofascial trigger point(MTrP,肌筋膜触发点),MTrP不仅仅是病痛的所在,多数情况下也是病痛的原因。MTrP的特点:A. 软组织内存在结节或条索,或仅仅是局部紧张; B. 在结节、条索或者局部紧张的部位上有定位明确的压痛点;C. 按压压痛点时可产生远隔部位的疼痛;D. 通过压痛点按摩或注射等方法可减缓疼痛。E. 所累肌肉伸直受限或无力。明确MTrP所在是浮针疗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初学者要用心体会,认真把握规律。 确定进针点——进针点的选择关系到进针顺利与否,关系到疗效的好坏。在选择进针点的过程中,要明确以下五点原则: (1)小范围病痛进针点宜近,大范围、多痛点的易远; (2)多数情况下,选择在病痛部位或者MTrP的上、下、左、右处,这样便于操作和留针,但在关节附近或者在肋间,不必拘泥上下左右,可以斜取进针点; (3)避开皮肤上的斑痕、结节、破损、凹陷、突起等处; (4)进针点与病痛处之间不能有肘尖、髌骨、桡骨茎突、尺骨小头、内踝、外踝等部位。

腹针疗法治百病(内部资料)《下》

腹针疗法治百病(内部资料)《下》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椎间盘退行性变是本病基本病因。磁共振检查证实,15岁青少年即可以发生椎间盘退行性变。损伤,积累伤力是椎间盘变性的主要原因,积累伤力中,反复弯腰、扭转动作最易引起椎间盘损伤。本病与职业、工种有密切关系。遗传因素,小于20 岁的青少年患者中约32%有遗传家族史。妊娠亦可增加椎间盘损害的机会。椎间盘突出症从病理变化及CT、MRI表现,结合治疗方法可分为膨隆型、突出型、脱垂游离型、Schmorl 结节及椎骨突出型。 腰背痛是中医临床上常见病,督脉贯脊行于腰背,足太阳膀胱经夹脊行于腰背,足少阴肾经贯脊属肾,且腰为肾之府。腰痛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及经筋有关系。六淫之邪客于经络,或气血痰浊瘀滞经络,或肾虚,或外伤均可导致腰痛。《素问·刺腰痛论》认为:腰痛属于足六经之病,指出腰痛的外因为风、寒、湿三邪,内因为肾元亏损。王肯堂在其《治症准绳》中认为:“腰痛有风、有寒、有湿,

有挫闪、有瘀血、有气滞、有痰皆标也,肾虚其本也。” 临床表现: 常见于20至50岁患者,男女性之比为4-6:1.20岁以内约占6%左右,老年人发病最低。症状表现中腰痛往往是最先出现的症状,约占91%。由于纤维环外层及后纵韧带受到髓核的刺激,经窦椎神经而产生的下腰部感应痛,有时可影响到臀部。虽高位的腰椎间突出症(腰2-3,3-4)可引起股神经痛,但其发病率不足5%。绝大多数患者是腰4-5,5-骶1间隙突出,故坐骨神经痛最为多见,发生率约97%左右,典型坐骨神经痛是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到足部的放射痛,在喷嚏、咳嗽时疼痛加剧。早期为痛觉过敏,病情重者出现感觉迟钝或麻木。少数患者可有双侧坐骨神经痛。发生在正后方突出的髓核或脱垂、游离椎问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发生率约占0.8—24.4%。体征:为减轻疼痛可出现姿势性代偿畸形,如腰椎侧突,具有辅助诊断价值:几乎全部患者都有腰部活动受阻;89%患者在病变间隙的棘突间有压痛,其旁侧1公分处压之有沿坐骨神经的放射痛;约1/3患者有腰骶棘肌痉挛,使腰部固定于强迫体位;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神经系统表现,80%有感觉异常,腰5神经根受累,

浮针快速治痛

浮针快速治痛 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浮针在非病痛区域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进行扫散手法的针刺疗法,具有几无痛苦、无副作用、见效快、适应症广等特点。 浮针疗法起源于《黄帝内经》的伟大学术思想,深受各个时代各个地区针灸学大家、疼痛学者的传承,是传统针灸学和现代疼痛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新近研究表明:传统针刺方面起作用的正是浅筋膜中的主要组织: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浮针疗法不像传统针刺一样深入多层组织,仅仅作用在浅筋膜,力专效宏。 浮针疗法仅仅刺激非病变部位的浅表皮下组织,所以非常安全,比传统针灸、推拿还要安全。浮针疗法刺激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面积是传统针刺的20-30倍,所以其疗效也大大提高:(1)只要是适应症,每次都当场见效,需要针刺的穴位(进针点)大大减少;(2)每次只要一两个进针点,传统针灸需要10-20个穴位;(3)治疗的次数大为缩短,一般慢性病变3-4 次即可,而传统针灸一个疗程就需7-10次。 关于其适应症,一般来说,只要是针灸的适应症,浮针疗法皆能胜任,现在我们的临床还表明:只要是中医内科的适应症,浮针疗法都有很好的疗效。具体来说,大体如下:慢性头痛、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腕管综合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膝关节炎、踝关节陈旧性损伤、带状疱疹后遗痛、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胃痛(慢性胃炎胃溃疡)、泌尿道 结石、慢性附件炎、宫颈炎、痛经等等。 浮针疗法的特点 一.浮针疗法的特点是: 1.绝对安全,针行于皮下浅层,不会损伤任何脏器,不会伤及神经、动脉、肌肉、骨膜和脏 器等组织,无感染,故无危险性;不用任何辅助药物。 2.无菌程度高:常规消毒,用一次性特制无菌专用针具。 3.治疗时间:每次治疗只需15~30分钟。 4.疗程短:80-90%的患者5-7天显效或临床治愈。 5.速效:针刺痛消,无论任何原因所发生的疼痛疾病,只要在适应症内,均可在瞬间内(1-2分钟)达到减轻、痊愈和根除等不同程度的疗效。特别对有些顽症,在使用任何药物与疗法都不能获愈的情况下,必用此法才能痊愈。治疗效果快,疗效不再似是而非模棱可; 5.疼痛轻:针刺入皮肤时稍有疼痛,以后一直到拔针无疼痛。 6.针刺部位少,几乎没有创伤,不再有传统针灸的酸、麻、胀、痛等得气感觉; 二.浮针疗法的治疗效果: 1.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经多方治疗无效,需要手术治疗者即使卧床不起,经浮针治疗 5-7次可有80-90%病人解除疼痛,免除手术之苦。 2.腰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患者经手术治疗有后遗症者,经浮针治疗5-7次可有70%以上病人 恢复正常。 3.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足跟痛,关节炎,颞颌关节炎,后背部风湿痛,风湿性肌炎,

浮针疗法针刺方法

浮针疗法针刺方法 第四节针刺方法 本节将介绍进针和运针,进针的方向,留针和出针。 一进针和运针 操作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进针,第二步运针。 在进针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紧密配合。关于这个问题,古代学者这样认为,“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灵枢?九针十二原》),“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难经?七十八难》),《针经指南?标幽赋》更进一步阐述其义,它说:“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这里“徐入”是指进皮后缓慢细致进针)。这几段话虽然都是针对毫针刺法而言,而且与浮针疗法的要求也不一样,这里引用这些话主要是为了强调左右手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挟持针柄,状如斜持毛笔(见图2-4-1),用左手拇指、食指挟持辅助针身(见图2-4-2),类似毫针刺法中的挟持进针法。进针时针体与皮肤呈15 -35 角左右刺入(见图2-4-3),用力要适中,透皮速度要快,不要刺入太深,一般5mm,略达肌层即可。然后松开左手,右手改变斜持毛笔样的姿势,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拿捏针座,仔细地轻轻提拉,使针身离开肌层,退于皮下。 浮针在不在皮下的标志有二:一是不扶持时,针身随即倾倒,若在肌层,不易倾倒;二是医生在提拉浮针的过程中有突然轻松的感觉。确保浮针针尖在浅筋膜层,即可放倒针身,做好运针准备。 运针,是指针入皮下后到针刺完毕之间的一段操作过程。运针时,单用右手,沿皮下向前推进。推进时稍稍提起,使针尖勿深入。运针时可见皮肤呈线状隆起。在整个运针过程中,右手感觉空松软滑易进,病人没有酸胀麻痛等感觉,不然就是针刺太深或太浅。 运针深度一般掌握在25mm-35mm之间。对范围大,病程长的病痛,运针深度可长,反之,则短。及达深度,作扫散动作。 扫散动作是浮针疗法的鲜明特色,是运针完毕到抽出针芯前的一个动作。操作方法是: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座,左右摇摆,使针体作扇形运动(见图2-4-4)。 扫散动作的操作要点: 1.动作要轻柔有节律、稳定,不或上或下,要圆中有方,方中带圆; 2.神情要专注,心无旁鹜,医者细心体会针下的感觉和病人的反应; 3.操作时间尽量长,一般在2-3分钟,直到病人的疼痛完全消失或不再减轻为止。 扫散动作和推拿手法一样,看似简单,实际操作并不容易,简单完成整个过程容易,做好每一个步骤不容易。初学者必须多练习细体会,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扫散完毕,抽出针芯(见图2-4-5),弃之安全处,务必放于人不易触摸的地方,防止刺伤。最好把针芯重新放回保护套管,再放置于医疗垃圾筒内。然后把胶布贴附于针座,以固定留于皮下的软套管。在进针点处,可用一个小干棉球盖住针孔,再用胶布贴附,以防感染。 二针刺的方向 浮针疗法对针刺的方向要求较为严格。针尖必须由远而近地直对病痛部位,偏差后效果不佳,一般来说,如果针刺方向偏离进针点与痛点的连线超过20゜,疗效即大受影响。如果由近而远地反方向对着病灶,成180゜,效果更不理想。 浮针疗法的方向问题,无疑是值得研究的焦点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不仅对浮针疗法的机理阐释清楚很多,而且对几乎所有外治疗法的改进提供了一个思路。 关于这个问题,日本针灸家赤羽幸兵卫氏、、关于皮内针的研究工作可作参考。因为皮内针和浮针疗法都是与皮肤紧密相关的两种疗法,关于皮内针的论述有助于帮助理解。他在皮内

埋针治疗

埋针治疗操作规范 【概念】 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方法。又称皮内针疗法。 【适应症】 适宜长时间留针的有慢性顽固性疾病,和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例如:头痛、偏头痛、胃痛、睡眠障碍。 【禁忌症】 关节处、皮肤化脓感染处、紫癜和瘢痕处,均不宜埋针。皮肤过敏患者、出血性疾病患者也不宜埋针。 【用物准备】 治疗盘、无菌皮内针、75%酒精、棉签、镊子、医用胶布、弯盘等。 【操作步骤】 皮内针、镊子和埋刺部皮肤严密消毒,用镊子夹住针圈,将针尖对准穴位刺入,使环状针柄平整地留在皮肤上,用医用胶布固定,此针多用于耳穴。 【注意事项】 1.在医师扎完皮内针后,护理人员会在扎针处贴上纸胶固定,因皮内针尾端有一小圆环,故可安全的留在皮肤上,

所以不必担心皮内针会整支跑进皮肤内。 2.皮内针可留在皮肤内2~3天,这段期间仍可碰水、洗澡,如病情需要可以在扎针处轻微按压以加强疗效但不宜在扎针处用力搓揉,如果纸胶自行滑落,而皮内针仍在皮肤上,可以自行在扎针处贴上纸胶固定。 3.扎完皮内针回家后,如在扎针处有刺痛或不舒服的感觉,则可自行或请他人拔除并回来复诊。 4.一般关节附近不宜埋针,因活动时会引起疼痛。胸腹部因呼吸时会活动,亦不宜埋针。 【术中观察】 埋针期间,如患者感觉疼痛或肢体活动受限,应立即起针,进行适当处理,必要时改选穴位重新埋针。起针后,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局部加强消毒。 【术后评价】 观察埋针治疗后的客观详细情况,根据症状调整治疗方案。 【操作流程图】 见附表 【参考文献】 1.郭长青,陈幼楠主编.实用皮肤针疗法[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05

浮针疗法讲义完整版

浮针疗法讲义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浮针疗法讲义 第一节浮针疗法概论 浮针疗法(Fu'sSubcutaneousNeedling,FSN)是用一次性的浮针等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 (NeedIingtherapy)。是传统针灸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尤其是现代针刺研究的成果。 浮针疗法在英文中曾被称为FloatingAcupuncture、Fu'sAcupuncture,FuNeedling、FloatingNeedling,现在多用Fu'sSubcutaneousNeedling(以下简称FSN)一词,所用针具(一 浮针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捷确切、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适用于临床各科,特别是疼痛的治疗,有着较为广泛的作用。 一浮针疗法理论与传统针灸学理论的关系 1浮针疗法是传统针灸学理论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为现代针灸学。 2传统理论以传统文化为根底,以经络输穴为理论主体,而浮针疗法多以现代医学理论为核 心,其理论主体融合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相关部分,与传统中医药学理论有明显不同。 3浮针疗法和传统针灸疗法都属于needl土ngtherapy,在临床上有着互补作用。 4浮针疗法和传统针灸疗法在机理上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相似。

概括起来,主要是:对针灸学临床、文献和实验等方面的长期思考使我们发现了浮针疗法。 二几个不能解释的临床现象的思考是浮针疗法发现的萌芽: (1)腕踝针在腕部、踝部进针仅仅是一种部位上的选择。现代解剖和组织胚胎学并不认为腕踝关节部位的皮下和其他部位的皮下组织结构有很大的区别,为什么一定要拘泥于腕踝关节附近呢针刺其他部位的皮下组织结构是否也可取得佳效呢 (2)按照传统针灸理论,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直接关系到针刺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窥测疾病的预后。所谓"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九针十二原》)。《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更为明确地强调得气的重要性;“只以得气为度,如此而终不至者不可治也。”现代刚出版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材也认为:"一般地说,得气迅速时,疗效就好:得气较慢时,疗效就差;若不得气,就可能无治疗效果。"但是,大家知道,在临床上,不得气而同样取效的现象也有很多。特别是激光治疗、电磁治疗时患者没有得气感觉。这些矛盾现象导致了下列疑问的产生:得气是不是针灸临床必不可少的取效环节,还是针灸治疗时一个伴随现象在皮下针刺没有得气现象,能不能取效 三科学研究 现代关于针刺和经络研究的一些成果是发现浮针法的推动力量。 (1)董宏伟等: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100Hz经皮电刺激与电针刺激相比,镇痛效果较强, 而且连续多天刺激不易产生耐受。 Hans治疗仪仅仅是在皮肤上通电,也能取得一定疗效。甚至在古希腊,很可能包括古埃及,就懂得用电鲤放电来治疗各种痛症。 因此,在皮肤表面的电刺激就能有一定的作用,而深部组织的作用不很明显,因此,我

浮针疗法

浮针疗法 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的浮针等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是传统针灸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尤其是现代针刺研究的成果,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捷确切、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对临床各科,特别是疼痛的治疗有着较为广泛的作用。 基本信息 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浮针在非病痛区域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进行扫散手法的针刺疗法,具有痛苦极小、无副作用、见效快、适应症广等特点。 新近研究表明:传统针刺方面起作用的正是浅筋膜中的主要组织: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浮针疗法不像传统针刺一样深入多层组织,仅仅作用在浅筋膜,力专效宏。 浮针疗法仅仅刺激非病变部位的浅表皮下组织,所以非常安全,比传统针灸、推拿还要安全。 浮针疗法刺激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面积是传统针刺的20-30倍,所以其疗效也大大提高:(1)只要是适应症,每次都当场见效,需要针刺的穴位(进针点)大大减少;(2)每次只要一两个进针点,传统针灸需要10-20个穴位;(3)治疗的次数大为缩短,一般慢性病变3-4次即可,而传统针灸一个疗程就需7-10次。 针灸的适应症 关于其适应症,一般来说,只要是针灸的适应症,浮针疗法多能胜任,现在我们的临床还表明:中医内科的适应症,浮针疗法常有很好的疗效。具体来说,大体如下:慢性头痛、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腕管综合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膝关节炎、踝关节陈旧性损伤、带状疱疹后遗痛、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胃痛(慢性胃炎胃溃疡)、泌尿道结石、慢性附件炎、宫颈炎、痛经等等。 浮针疗法-概论 浮针疗法(Fu'sSubcutaneousNeedling,FSN)是用一次性的浮针等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NeedIingtherapy)。是传统针灸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尤其是现代针刺研究的成果。浮针疗法在英文中曾被称为FloatingAcupuncture、

中医院皮内针技术操作规范2018

中医院皮内针技术操作规范2018 皮内针技术是以皮内针刺入并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技术,临床上主要包括揿钉型皮内针(又称图钉型皮内针)和颗粒型皮内针(又称麦粒型皮内针)两种针具。具有作用时间长、操作方便等特点,主要应用于慢性疾病和疼痛类疾病,如颈肩、腰、腿痛、头痛、痛经、失眠、焦虑症等。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针具 1.揿钉式皮内针(见图1):针身长2~ 2.5mm,针身直径0.28~0.30mm(30~32号),针柄呈圆形,其直径4mm,针身与针柄垂直。临床以针身长度为2mm和针身粗细为直径0.28mm(32号)者最常用。多用于面部及耳穴等须垂直浅刺的部位,也可用于皮肤屈伸度较大的部位。 图1揿钉式皮内针 2.颗粒式皮内针(见图2):针身长5mm,针身直径0.28mm(32号),针柄呈圆形,其直径3mm,针身与针柄在同一平面。可应用于身体大部分皮肤平坦、屈伸度不大的部位,头颈背部及四肢均可埋针。 图2 颗粒式皮内针 (二)基本操作方法 1.定位

根据不同的疾病部位,选取不同的穴位。对于痛症,一般以局部取穴为主;对于各类慢性疾病,可取相应的背俞穴。 2.消毒 无菌操作,局部常规消毒。 3.进针方法 (1)揿钉式皮内针操作 用镊子夹住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垂直刺入,然后以1.0cm×1.0cm胶布将针柄固定于皮肤,要求圆环平整地贴在皮肤上,并用指腹按压,无刺痛即可。 (2)颗粒式皮内针操作 以左手拇示指按压穴位上下皮肤,稍用力将针刺部皮肤撑开固定,右手用镊子的尖端夹持皮内针圆环中之针体,对准腧穴与皮肤成15°角横刺入皮内5~7mm,皮内针之方向与经脉走向成“十”字交叉,循行是自上而下,针则自左向右,或自右向左的横刺。皮内针刺入皮内后,在露出皮外部分粘贴一块小方形(1.0cm×1.0cm)胶布,再用一条较前稍大的胶布固定,皮肤过敏者,可选用特殊材质的防过敏胶布,然后用指腹轻轻按压皮内针,以检查是否有刺痛,如有刺痛可剥去胶布,用镊子把皮内针退出少许,再用指腹按压是否还有刺痛,如无刺痛,则胶布如前固定。 4.埋针时间 埋针时间的长短,可根据病情和季节决定,一般为3天左右,平时注意检查,防止感染。埋针期间,可每天按压数次,以增加刺激量。 5.取针 取针时用镊子夹住皮下有针体的一头胶布,并向另一头方向剥离,皮内针即能退出。 二、常见疾病的皮内针治疗技术 (一)项痹病(颈椎病) 项痹是以颈项部疼痛及上肢麻木,头、颈、肩部活动受限,或伴头晕、恶心、呕吐,甚者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为主症的疾病,多因督脉劳损、气血不足、感受外邪等导致经脉闭阻所致。本病以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诊断标准。 【治则治法】疏经通络,活血止痛。 【操作步骤】取百劳、肩中俞、大椎、局部阿是穴。局部穴位常规消毒后,双侧百劳、肩中俞穴位,针尖朝向脊柱方向,双侧相对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