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华十圣图

中华十圣图

中华十圣图
中华十圣图

中华十圣图

传统的“中华十圣”是:文圣孔子、酒圣杜康、史圣司马迁、诗圣杜甫、医圣张仲景、兵圣孙武、武圣关羽、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草圣张旭。这里收集了“十圣国画图”及“咏十圣诗”,一圣一图一诗,具有较高的欣赏与收藏价值。

文圣-孔子

宗师万代世为尊,立学著书集大成。弟子三千传论语,贤人七二续儒声。

仁施华夏文明路,礼泽桑田混浊清。笑看烟云风雨过,功高德厚自扬名。

酒圣-杜康

华夏悠悠祭杜康,盛名和酒世流芳。有心树内存粮食,无意杯中饮醴浆。国宴豪门为尔醉,家餐野市与君狂。千壶万盏谁知味,冷暖人间寄一觞。

史圣-司马迁

龙门圣地越千年,太史功高万古传。常饮辛酸留壮志,历经磨难著鸿篇。史记流芳成绝唱,离骚无韵续桑田。诸君欲问前朝事,一部名书话雨烟。

诗圣-杜甫

赵齐吴越任情游,久困长安冷暖惆。五百书吟怀乱世,三声吏别叹民忧。生逢苦雨漂流渡,死病湘江落客舟。千首遗篇当一哭,诗魂永祭洞庭秋。

医圣-张仲景

人尊医圣耀衙门,太守坐堂为庶民。挂冠脱袍精脉理,悬壶济世妙回春。众方博采除瘟病,古训勤求立德仁。一部伤寒中外颂,杏林师祖远扬名。

武圣-关羽

结义桃园关帝威,单骑千里突重围。孤刀赴会凭神勇,炳烛尊儒倚素纬。刮骨疗伤含酒笑,华容论道放曹飞。谁同日月垂千古,文武二圣各生辉。

书圣-王羲之

飘若浮云笔底收,龙游鹤舞傲神州。爱鹅烟寺抄经帖,喜酒兰亭醉墨流。满池清水书飘韵,得道天台字永求。铁骨银钩为一点,楷行隶草冠千秋。

画圣-吴道子

吴装疏体笔法新,墨染纸渲灵气真。百幅丹青风带妙,三杯薄酒醉中神。楼光树色天工势,莼状兰姿韵味淳。画祖宗师今古颂,流芳万世圣贤人。

草圣-张旭

裴剑张书李白诗,人称三绝盛唐时。八仙四士留君位,飞草狂书列圣师。点画凌空随意舞,横钩落纸任神驰。癫张醉素千古韵,翰墨流香永世垂。

兵圣-孙武

柏寝琴悠济河舟,兵法圣典傲春秋。斩妃正令严军纪,征楚扬威巧运筹。

子胥悲歌吴越冷,明公悟道水山求。古今中外平天下,将帅王侯谁不修。

备注:草圣张旭为画家胡贤灿、兵圣孙武为网上补充;其余八幅皆为画家于来信。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中华民族传统十德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中华民族传统十德“仁”:仁人、爱人、仁爱。 “仁”是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视为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义”,还有情谊、恩谊之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 “智”通“知”。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奸。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信”:诚信、信任。 “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诚信求和。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忠”:忠诚、忠良、忠恕。

中华十德诵

中华十德诵 无善无恶性之本,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德行,劝善止恶行义举,扬善惩恶铸国本,与人为善人善己,积善成德有善终。 中华十德首为忠,忠于职守人之本,忠心爱国需尽力,忠爱家庭应尽情。 为人之子孝先行,侍奉双亲心必诚,敬老尊师好传统,善悌友朋情谊浓。 仁者爱人有恻隐,仁善助人献爱心,仁和容人团结好,已所不欲勿施人。 道德智慧德之魂,明辨是非善恶清,求真求实学风正,学以立志贵有恒。 人际交往重守信,为人诚实好品性,彼此信任互尊重,自尊自信方成功。

文明礼让在敬人,礼制法制贵严明,仪容服饰须得体,文明礼貌看行动。 为人处事义先行,以义导利事业兴,仗义执言好男儿,知恩图报君子风。 安身立命勤为径,持家兴业俭为本,爱岗敬业千般好,好逸恶劳万事空。 自强不息敢抗争,不畏强暴逞神勇,勇于担当负责任,创新变革永不停。 戒贪戒奢常自省,知廉知耻知辱荣,闻过则喜错必改,慎独慎微慎始终。 以德齐家家安宁,以德兴业业昌隆。以德立身身自立,以德兴国国强盛。中学为根西为用,传统美德继大统,中华十德中华魂,中华复兴德先行!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作者:王怀让 在无数蓝色的眼睛和褐色的眼睛之中, 我有着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眼睛。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在无数白色的皮肤和黑色的皮肤之中, 我有着大地般黄色的皮肤,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 黄土高原是我挺起的胸脯, 黄河流水是我沸腾的热血; 长城是我扬起的手臂, 泰山是我站立的脚跟。 我是中国人 我的祖先最早走出森林, 我的祖先最早开始耕耘。 我是指南针、印刷术的后裔, 我是圆周率、地动仪的子孙。

中华十德与国学教学设计精编

中华十德与国学教学设 计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中华十德与国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 2、理解中华十德的含义,教育学生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争做十德少年。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们学校的聂书星同学被评为“河北省十德少年”,你知道什么是“中华十德”吗?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 二、理解“中华十德”的含义 1、仁: 你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谁的名言吗?(孔子) 你能说出这句话的含义吗? 孔子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说到治理国家,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

2、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义”,还有情谊、恩谊之意,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 你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最重情重义的是谁吗?(关羽) 关羽的一生,最重情义,誓言。自年轻时投奔刘备,对刘备及其集团的利益无限忠诚。他与刘备同甘共苦许多年,恪守信义,始终不渝。即使白马被擒,身在曹营,也仍不忘旧恩,终于复归刘备。他是我国“义”的典型。 3、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你能说出我们在中国历史上谁是最讲礼让的人吗?(孔融) 孔融,东汉文学家,鲁国人,字文举,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里所说的四岁让梨的孩童就是东汉末年的大名士孔融。 4、智:就是智者,有明智、智慧、机智、聪明之意。 你能说出中国历史上谁是智慧的化身吗?(诸葛亮) 诸葛亮,汉族,字孔明,号卧龙居士。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丞相以及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增广贤文(下)(汇集节选)

增广贤文(下)(汇集节选) 《增广贤文》是明代道学家编写的儿童启蒙读物。后经明、 清两代不断增补,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其 格言警句大多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喜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其思想以道家为主,同时也包含儒家、佛家和民间思想。原文分 上下集,共11000多字。本汇集节选增补本分上下两集,四年级 上册包括忠、孝、仁、智、信五个部分,四年级下册包括礼、义、勤、勇、廉五个部分。 礼德 (一)礼者人道之基 礼者诚于心行于外,敬于心显于外,立身之基,做人之本。 懂礼不妄说人事,遵礼不讥人之短。 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礼轻情意重,礼多人不怪。 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 礼以行义,义以生利;衣食厚民生,礼义养其心。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 好话一句三冬暖,冷言半句六月寒。 礼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

辱。 忠孝仁义,德之顺也;悖傲无礼,德之逆也。 顺者福之门,逆者祸之府。 (二)为人谦恭有礼 人生大病,只一傲字。 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骄。 放荡功不遂,满盈身必灾。谦冲恒受福,盛满易为灾。 虚己者进德之基,骄狂者败德之门。 不骄方能师人之长,虚心进而自成其学。 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 (三)德主刑辅礼法并用 德主刑辅,出礼入刑,内圣外王,礼法并用。 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官有正条,民有私约,纪纲一废,何事不生? 国无常治,亦无常乱,法令既行,纪律自正。 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国无常强,亦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必强;奉法者弱,则国必弱。 法存则国安,法亡则国险。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法立于上,教弘于下;法令所以导民,刑罚所以禁奸。

中华十德与国学

第10课知耻而后勇 故城县聚龙小学李德章 一、教材分析: 这一课为《中华十德与国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勇德篇”的第1课。这一单元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有勇有谋、不畏强暴的个性,并能够懂得保护自己。《知耻而后勇》旨在培养学生奋发进取、迎难而上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通过这次学习,学生们懂得了在遭遇困难时,不气馁、不动摇,要勇于面对、迎难而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并能够知羞而改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羞耻观念以及羞耻观念对于人的重要意义 2、培养个人的知耻心,提高辨别善恶、荣辱、是非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由“知耻”而“记耻”,由“记耻”而奋发这样的领悟过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个人勇于承认错误、改过自新、对他人和社会履行应尽义务的态度。 2、树立个人交往和社会生活中讲道德、负责任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诵读、感悟,体会国学经典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难点 在生活中能够做到知羞而改进。、 五、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包含“周处改过”的视频、经典的配乐、朗诵等)六、教学方法分析: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提高学生们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并能在生活中加以利用。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们互相帮助,能够深层次的理解国学的内涵,使之传承。 七、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动画“周处改过”。 课件展示思考题: 从祸害乡里的浪子变成刚正不阿的一代忠臣,你从故事中明白了周处是怎样知耻而后勇了吗?教师:知耻而后勇乃做人之根本,古人尚且如此,我们后人又该怎样做呢? 课件展示“经典”: 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 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 何若人有? ——《孟子.尽心上》 辱,莫大于不耻。——隋朝《文中子.关朗》人不可以无

十德教育活动方案

罗浮中学开展“十德”教育活动方案 一、学习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习惯,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通过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做个道德高尚的人;使学生成为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的好学生,进一步推动罗浮中学良好校风的发展。 二、领导小组: 组长:黄照新 副组长:高路生、吴能国、杨江 成员:其他行政、各班主任 三、学习教育计划: (一)宣传阶段:在第13周星期一升旗仪式由高校长作动员讲话,第13周班会课由班主任组织学生学习“十德”,明确学习目的意义,领会实质内容。同时,利用罗浮中学广播站进行广泛宣传,报道好人好事。 (二)学习阶段:第12周星期三下午活动课,召开全体班主任会议,布置学习“十德”工作。从第13周至15周,班主任利用班会课、自习课和课外时间,要求学生自觉学习“十德”,要见诸行动;要求学生自查自己的行为表现。力求学习扎实有效,不走过场。级组要经常利用早读课进行强调和小结,批评教育不道德行为表现。表扬好人好事,德育处进行督查。德育处印发关于“十德”教育致学生家长的一封公开信,欢迎各位家长提出宝贵意见,共同教育学生。 (三)巩固提高阶段:第16周星期一班会课班主任组织本班同

学对“十德”进行默写,对优秀者在文明学生评比中加分;要求学生自查自纠,有不良行为要改正;要求每位学生写一份学习心得,各班评出5位优秀学习心得交德育处评奖,学校对优秀学习心得发给奖状。 (四)总结表彰阶段:第17周班主任对学生学习“十德”情况进行总结,每班评选25名品德优秀的学生,班级给予表彰。各班向学校推荐10名美德少年,学校给予表扬并发给奖状。总结表彰会在18周进行。 (五)拟编写“十德”教育德育校本教材。 罗浮中学 2013年11月

中华十德与国学教案

第10课知耻而后勇教案 马庄小学李维娜 一、教材分析: 《知耻而后勇》旨在培养学生奋发进取、迎难而上的精神。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有勇有谋、不畏强暴的个性,并能够懂得保护自己。 二、学情分析: 通过这次学习,学生们懂得了在遭遇困难时,不气馁、不动摇,要勇于面对、迎难而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并能够知羞而改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羞耻观念以及羞耻观念对于人的重要意义 2、培养个人的知耻心,提高辨别善恶、荣辱、是非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由“知耻”而“记耻”,由“记耻”而奋发这样的领悟过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个人勇于承认错误、改过自新、对他人和社会履行应尽义务的态度。 2、树立个人交往和社会生活中讲道德、负责任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诵读、感悟,体会国学经典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难点 在生活中能够做到知羞而改进。、 五、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包含“周处改过”的视频、经典的配乐、朗诵等)。 六、教学方法分析: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提高学生们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并能在生活中加以利用。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们互相帮助,能够深层次的理解国学的内涵,使之传承。 七、教学过程设计: 播放动画《周处改过》。 课件展示思考题: 从祸害乡里的浪子变成刚正不阿的一代忠臣,你从故事中明白了周处是怎样知耻而后勇了吗? 教师:知耻而后勇乃做人之根本,古人尚且如此,我们后人 又该怎样做呢? 课件展示“经典”: 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 何若人有? ——《孟子.尽心上》。 辱,莫大于不耻。——隋朝《文中子.关朗》 人不可以无耻。——《孟子.尽心上》

国学智明辨是非

中华十德之智,第一层面2课时明辨是非即为智 第一课时 【释词】识词也,从知从日。 ——《说文解字》 【主题解说】从知从日,“智”,就像人们对太阳的了解。指人们具有的辨认事物,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明辨是非即为智。我们说一个人“智”,聪明,最基本的要求是分清是非。判断是非的依据:不是个人主观兴趣、愿望和好恶,而是法律和道德的要求。 “是”,指人的行为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规范,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损害国家的、集体的和他人的合法利益。反之,则为非。 【身边的国学】獬豸 西南政法大学的这个石雕神兽叫做獬豸,据《异兽志》说,它能辨别是非,见有人相斗,便以头上的独角去顶撞坏人。在我国古代,执法官头上的帽子就叫獬豸冠,表示他能像獬豸一样明辨是非。 【经典学一学1】【抄写读背】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 【解读】一个人连起码的是非都不分, 他怎么能有做人的资格呢? 【评述启发】判断下列观点和现象的对错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为所欲为,出口成“脏”。 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遵守公德,公车让座。 【十德写意】《孙亮巧辨鼠屎》 孙亮是三国东吴的皇帝,少年老成。一天,他到花园散步,侍从送来梅子,可是梅子太酸,一个侍从建议取蜂蜜蘸着吃。孙亮同意了,侍从取来了一罐清亮亮的蜂蜜。 孙亮拿起梅子刚要蘸,发现透明的蜜里,有几个小黑点:“这是什么?” 侍从小心翼翼地把黑点捞了出来,竟是老鼠屎。孙亮可火了:“快来人,把管蜂蜜的库吏叫来”。 库吏来了,吓得浑身发抖,跪倒在地:“冤枉啊,我看仓库向来一丝不苟,装蜜的罐子从来都是密封的,一点儿气都不透,老鼠怎么能……” “大胆库吏,你没看好仓库,让老鼠偷了陛下吃的蜜,鼠屎还在蜜里,还敢刁赖?”取蜜的侍从火上浇油。 孙亮见库吏吓成这样,取蜜的侍从却幸灾乐祸,得意洋洋,不觉有些怀疑。心想库吏向来忠于职守,不曾有错,蜜罐封得严严实实,老鼠是无法进去的。这里面一定另有原因。 于是,指着取蜜的侍从温和地问库吏:“你别害怕,我问你,他可向你要过蜜吃?” “要过,小人没给,蜜是给陛下您专用的,岂能随便送人。为此,侍从还骂我狗眼看人低,是该死的奴才。”库吏委屈地说。 “他血口喷人,欺骗陛下”!未等库吏说完,侍从就歇斯底里分辨。孙亮喝止二人的争吵。吩咐另一个侍从: “取把小刀来,把鼠屎切开,看看是谁捣的鬼。”侍从切开了鼠屎,孙亮仔细地看了看,严肃地说:“这鼠屎外面刚刚湿润,里面却是干燥的。说明是刚放进蜜里的。” “库吏不能、也不敢这样做,因为蜂蜜看得好坏,与他直接关系,分明是侍从怀恨库吏,在取蜜时放进了鼠屎,嫁祸库吏,想借我的手报复库吏,以解私恨。”就这样,孙亮用智慧

国学仁推己及人

中华十德之仁第一层面2课时推己及人即为仁 第一课时 【释词】《说文解字》:“仁者,亲也。从人从二……仁者兼爱,故从二。” 二人,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自己和别人,“仁”的本意是自处处人。或者说,利己利人。我们不能要求人人都舍己为人,但社会中的人必须利己利人。 【小知识:文字的演变】 学生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这几个名词,并掌握其先后顺序即可。【主题解说】推己及人即为仁。 1、仁就是与人相处 2、用对待自己的心来对待别人 【十德小剧场】《齐景公与狐裘》 【评述启发】 晏婴又称晏子,是春秋后期齐国的国相,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忧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在这个小故事里他用推己及人的事例引导君主不但认识到仁的重要性,并且还做出了仁爱的行为,开仓发粮济贫,把库存的裘衣全部拿出来救济无衣御寒的老百姓。真是推己及人即为仁的真实写照。 【我的感受】 【经典学一学1】【抄写读背】 fán chíwèn rén。zǐyuē:“ài rén。”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 【解读】孔子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仁”的内涵。孔子回答说:“仁的内涵就是去爱别人。”【经典学一学2】【抄写读背】 ai rén zhě, rén héng ài zhī; 爱人者,人恒爱之; jìng rén zhě, rén héng jìng zhī。 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解读】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都会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也会永远尊敬他。 【十德写意】《网开三面》 商汤是一位仁慈善良、爱惜百姓的首领。 一天,商汤到郊外出游,看见一个人从四面架起网,然后,便向天祷告说“愿来自天下四方的飞鸟,都落入我的网中” 这时,正在天空自由自在飞行的小鸟们,不知不觉进入捕鸟人的网中,左冲右突,怎么也冲不出去,不时发出“瞅瞅瞅”的哀婉啼叫。商汤看到这种情景,心里很有感触,便向前对捕鸟的人说:“喂!你这样捕鸟,是会把天下的飞鸟都捕尽的!” 商汤命令手下的人撤去三面网只留下一面网,然后向上天祝祷告说:“想从左面飞去的鸟,就从左面飞走吧!想从右面飞去的鸟,就从右面飞走吧!那些乱飞的鸟,只好进入我的网中了。” 商汤网开三面的故事,很快传开了,人们都说:“商汤的德行太高了!连对禽兽都有一副仁慈心肠,更何况对于百姓!”从此,各诸候国的人都企盼商汤能够早日成为自己的君王。 商汤捕鸟网开三面的故事,体现出他的仁慈心怀。这种仁慈心怀,由鸟及人,推己及人,最后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仁君。 【评述启发】

人生十德的解释(最新)

“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这个国家民族达到和谐的最佳状态。仁的思想,还体现在众生平等的状态,孔子的教育观是“有教无类”,社会平等才能体现爱心,如果对待别人,不是出于一种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将成为怜悯,它就不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了。 “义”,就是坚持正义,保持节操。“义”是一种利他的行为,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任何人,在关键时候不能做出危害国家、民族的事情;在敌人、困难面前,不能变节投敌;在社会上要坚持正义,敢于与丑恶势力做斗争。 “礼”,就是注重礼仪,尊重他人。“礼”初始的意思是举行仪礼,祭神求福。用珍贵的器物祭祀,表示对“天”的感谢和尊重。礼的核心就是“尊重”二字。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说到“礼”,就是要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礼仪、礼节和礼貌。 “智”,就是提高素质,服务社会。知是智的古字,先有“知”字,方有“智”。“知”的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熟悉到可以脱口而出。因此,我们把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人,称为智者。可见,这个“智”的要求,是“大聪明”,不许耍“小聪明”;“智”首先体现的就是个人的能力。我们的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智者。 “信”,就是诚信守法,一诺千金。信,心里有什么话就直说,古人说,言为心声,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真实的。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 “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现在多指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作为现代的中学生,就是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职守。 “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

第19课 重道义 守情义

《中华十德与国学》 二年级第七单元义德篇 学情分析 大多数学生对《中华十德与国学》这一学科已有所了解并且很感兴趣,学生也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中华十德与国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义德篇”。这一单元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讲道义、知感恩的品格,并能够懂得行正义。《重道义守情义》旨在培养学生懂得道义、恪守情义的精神。《改邪性行正义》旨在培养学生懂得讲道义、行正义的精神。《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旨在培养学生知恩图报的精神。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们懂得了在对待亲人朋友时,宽容、忍让,对待自己要有最基本的要求,懂得最基本的廉耻礼仪,懂得知恩图报。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道义、正义、知恩图报观念以及对于人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能在经典的国学故事中体会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3、培养个人的道义心,正义心和知恩图报的品德,树

立个人交往和社会生活中讲道德、负责任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诵读、感悟,体会国学经典的深刻含义。积累故事和词句,并能够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在生活中能够做到讲道义,重情义,懂正义,改邪气,在生活中学会知恩图报。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提高学生们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并能在生活中加以利用。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们互相帮助,能够深层次的理解国学的内涵,使之传承。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19课重道义守情义 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课内的国学经典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 2、通过重道义,守情义,卜式让弟故事的领悟过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个人讲道义,重情义,懂得珍惜亲情的品格。

五常十德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十个字基本可以概括儒学的核心内容……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五常”。据说,孔子只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董仲舒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温良恭俭让,是儒家“五德”,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十个字贯穿中国伦理的发展历史,成为中国儒学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 “仁”:仁人、爱人、仁爱。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视为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资为大。”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

中华六道十德 廉德体系表

中华六道十德·廉德 中华六道道德关系 道名道德关系道德关系基本矛盾道德类层 高尚道德基础道德底线道德 古 今一体化修身立德的道与德体系人道:人与他 人关系,为人 之道;个人品 德。 坚守底线道 德,学会做 人,坚持基础 道德,学做好 人,力争高尚 道德,学做圣 贤之人。 道德关系属于思想的社会关系,它 要求个人对社会和他人履行义务。 以多种形式存在,如利害关系;竞 争合作关系;情感关系;敌友关系; 同乡关系;路人关系;代际关系; 利用与被利用关系。 利己与利人的矛盾。 利己是人的天性,利 人是人的社会责任。 道德与法律没有矛 盾,法律与道德相互 促进与融合 有崇高人格,爱国爱 民,孝顺父母,尊敬 长辈,舍己为人;毫 不利己,专门利人; 全心全意为他人服 务。 利人利己兼顾, 利人为上;我为 人人,人人为 我。朋友有信。 合理合法利己,利 己不损人;主观利 己、客观利人利国 利民;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家道:人与家 庭关系,齐家 之道;家庭道 德。勤劳致富 经营富裕家 庭,弘扬家 风,世代美名 传扬。 血缘亲情关系为主线,爱情婚姻关 系为辅线,构成:父母子女关系; 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内外祖 孙关系;亲戚关系;家族关系;邻 里关系;敬老爱幼关系。 亲情与责任的矛盾; 家庭关系与法律 家庭关系与亲情和道 德,敬老尊老与代际 关系的矛盾 重情重义;不离不弃 父慈子孝,夫义妇顺, 兄友弟恭,个人利益 服从家庭的整体利 益。成员间有爱心, 相互尊重爱护,尊老 爱幼,男女平等,邻 里团结,和睦相处。 夫妻有情有性 有义,勤俭持家 恪守责任。 有家庭意识 有角色意识 有责任意识 业道:人与 职业岗位关 系,谋生之 道;职业道 德。 一心为公专 心乐业,诚心 诚意为国献 身。 商道、师道、官道、兵道; 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服务与被 服务关系,师生关系,师徒关系, 同事同学战友关系; 利和义的矛盾,职业 品德的形成与丧失、 职业纪律与个人自 由、专业胜任能力及 职业责任等的矛盾, 职业自律,它通过公 约、守则等完成 兢兢业业,无私奉献, 呕心沥血,不讲报酬 以业为家,以业为乐 孜孜不倦,奋斗终生 劳有所得,义利 统一,以义为 上,默默奉献 多劳多得,不争 不抢。 劳有所得, 牟利不损义 悉心工作, 不出差错。 民道:人与社 会、人与国家 关系,为民之 道;社会公 德。 官民关系,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民族关系, 公与私的矛盾,廉与 贪的界线就是突破公 与私的红线。 大公无私,克己奉公, 先公后私,公而忘私 公私分明,公权 不私用,公款不 私花 按劳分配,公私兼 顾,合法收入;保 护私人合法财产。 天道:人与自 然、人与生态 环境关系;生 态道德。 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谋发 展,善待自然 留得美景给 子孙。 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生态 环境与人类文明(社会道德)的关 系;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人与人造 环境关系,人与动物关系, 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 基本矛盾,具体体现 为索取与维护的矛 盾;顺应与利用的矛 盾、改造与维护的矛 盾 对自然的敬畏心与爱 心; 热爱环境,保护环境; 并为改造环境工作 天人合一 相互依存 利益兼顾, 造福后代; 能维持公共卫生 能做到自身清洁 热爱自然 心道:人与自 身修身立德 关系,修身之 道;自我道 德。完善道 德,问心无愧 个人欲望与自身控制力关系,认知 水平与社会规则的关系。欲邪则气 郁,心正则行端。 良知与节制奢望和修 身实践的矛盾 在道德境界中,人的 行为,都是以“贡献” 为目的,默默奉献, 乐善好施,诚心为人。 致良知,正心性 重践行,成德习 不求无功但求无 过,每个行动求得 良心无愧。

中华十德与国学教学设计

中华十德与国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 2、理解中华十德的含义,教育学生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争做十德少年。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们学校的聂书星同学被评为“河北省十德少年”,你知道什么是“中华十德”吗?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 二、理解“中华十德”的含义 1、仁: 你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谁的名言吗?(孔子)你能说出这句话的含义吗? 孔子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说到治理国家,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 2、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义”,还有情谊、恩谊之意,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

你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最重情重义的是谁吗?(关羽) 关羽的一生,最重情义,誓言。自年轻时投奔刘备,对刘备及其集团的利益无限忠诚。他与刘备同甘共苦许多年,恪守信义,始终不渝。即使白马被擒,身在曹营,也仍不忘旧恩,终于复归刘备。他是我国“义”的典型。 3、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你能说出我们在中国历史上谁是最讲礼让的人吗?(孔融) 孔融,东汉文学家,鲁国人,字文举,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里所说的四岁让梨的孩童就是东汉末年的大名士孔融。 4、智:就是智者,有明智、智慧、机智、聪明之意。 你能说出中国历史上谁是智慧的化身吗?(诸葛亮) 诸葛亮,汉族,字孔明,号卧龙居士。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丞相以及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中国千百年来将诸葛亮描绘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连续发射10箭;制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发明“孔明灯”。

小学《中华十德与国学》校本课程教材

《中华十德与国学》小学四年级(上) 开篇语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力之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既涵盖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与创造力,也包括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大力推进国学教育,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从而形成强大的文化支撑力,使中华民族更加挺起自己的脊梁,百折不挠、众志成城、发奋图强、勇往直前! 延续五千年的道德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而又庞杂,既有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等优秀道德品格的内容,也存在诸多糟粕。如,建立在唯心历史观基础之上的“性善论” 违背了人的道德起源的本质规律;“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教化背离了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能需求;“三纲”伦理绞杀了人性对民主、自由、平等人伦关系的正当要求。儒家道德倡导对皇权的忠诚、对夫权专制的强化、对女性屈从和贞操的奴化教义,都是必须批判、摒弃的糟粕,而儒家强调的以德立身、以德兴国的思想以及诸多的伦理道德规范,迄今仍有现实价值。人无德不立,家无德不宁,业无德不兴,国无德不强。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今天,需要对传统伦理道德文化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现代化改造与完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时代精神,使其与当代社会实现紧密结合。 商代有“六德”:知、仁、圣、义、忠、和。春秋时期,列国纷争,战乱不断。管仲提出“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孔子强调“仁、孝、悌、忠、信、智、勇、义”;孟子突出“仁、义、礼、智”四端;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五常之道;宋代形成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老八德;孙中山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2001年中共中央颁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20字公民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对公民道德层面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据此,提出中华十德:忠、孝、仁、智、信、礼、义、勤、勇、廉。 践行忠德,要忠心爱国、忠于职守、忠于家庭,以忠心爱国为核心。践行孝德,要孝亲谏亲、善悌友朋、敬老尊师,以孝亲谏亲为核心。践行仁德,要仁爱悯人、仁善助人、仁和容人,以仁爱悯人为核心。践行智德,要明辨是非、修身立德,求真求实、学不造假,学以立志、学贵有恒,以明辨是非、修身立德为核心。 践行信德,要诚实守信、相互信任、自尊自信,以诚实守信为核心。践行礼德,要遵礼制、讲礼让、知礼仪,以遵礼制为核心。 践行义德,要明辨义利、克己奉公,声张正义、舍身取义,知恩图报、注重情义,以明辨义利、克己奉公为核心。践行勤德,要勤奋敬业、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以勤奋敬业为核心。践行勇德,要自强不息、英勇顽强,勇于担当、见义勇为,勇于创新、勇于变革,以自强不息、英勇顽强为核心。践行廉德,要知廉知耻、戒贪戒奢,闻过则喜、知错必改,谨守名节、慎微慎始,以知廉知耻、戒贪戒奢为核心。 “中华十德”道德体系是几千年儒家文化与民本文化的有机统一体,是中华

中华十德与国学《人生在勤 不索无获》教学设计

《人生在勤不索无获》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育学生明白勤奋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践行勤德就是要做到勤奋敬业,吃苦耐劳,热爱劳动,反对懒惰,简朴节约。勤奋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是成材的途径,更是成功的关键。同时,帮助学生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理论依据是:中国十德包括忠、孝、仁、智、信、礼、仪、勤、勇、廉,“勤”是十德之一,自古以来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勤”就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出自东汉张衡的《应闲》,意思是说:人一辈子要勤奋努力,如果不积极探索研究,哪会有收获和成就呢?勤奋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为学求知的境界,更是成事之本。因此帮助学生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学背景分析】 一、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文章中列举了许多名人对于勤奋的阐释,以及许多名言警句让我们深刻理解了勤奋的内涵,使学生懂得勤奋学习能开拓视野,高瞻远瞩,修善品格,并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成就自己的

学业。 二、学生情况分析 目前是七年级下班学期,本班学生有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同学,对学习的态度有所改变,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多和教学难度的增大,他们有开始的信心十足变得有点倦怠,慢慢产生了懒得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本节课的讲授,十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为主,已讲解为辅,重在引导。可以通过朗读、讨论分析、小组发言、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自我教育的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多个角度呈现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已发学生思考。对于教学中能已发学生不同观点的问题,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中帮助锻炼思维,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加深情感体验。 四、教前准备 1、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如搜集有关勤奋的故事及名言警句,阅读青少年心理学方面的著作,为教学打下理论基础。 2、制作辅助教学的幻灯片,并做一次调查,了解学生目前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学习方面存在的困惑,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同时搜集班级优秀的作业本和

读《中华十德与国学》有感_800字

读《中华十德与国学》有感_800字 作为炎黄子孙,我挑一盏蜡黄的灯,拂去粒粒纤尘,骄傲地翻开德的典籍,追根溯源,如数家珍。走进先贤的世界,我昂起头,当之无愧的纵情歌颂着…… 中国是德的国度,是德的故乡。五千年了,我依然爱这土地,爱这历史悠悠的烟云,爱这亘古不变的美德与情怀。 人生在世,何以安身立命?一技在身不如一个“德”字。德,便是安身立命的堡垒。人无德不立,家无德不宁,业无德不兴,国无德不存。中华十德即“忠、孝、仁、智、信、礼、义、勤、勇、廉”。 孔融让梨、苏武牧羊的故事家喻户晓,孔融小小年纪便用行动诠释了“礼”的内涵。没有粮食,便挖鼠洞食草籽,渴了,便啮雪止渴;冷了,便以羊毛取暖;累了,便抚摸着汉朝旄节,告诉自己“忠”是什么,并肯用19年时光去实践。与苏武同行,我找到了“忠”的真谛。 要论重情重义,那非关羽莫属。自年轻时投奔刘备,对刘备便极其忠诚,即使白马被擒,身在曹营,也仍不忘旧恩,终复归刘备。他七尺男儿,满腔热血,手挥青龙偃月刀书写“义”的经典传奇。与他同时期的军师诸葛亮也是一代英杰,他是神仙的化身,是智慧的帷幄者,是忠诚的代言人。 郭子仪注重修养身心,有勇有谋,在宦官专权、互相

倾轧的唐王朝内部,他文武双全、忠君爱国、赤胆忠心、处处以大局为重,对人对事忍辱负重,素淡谦恭、居功不傲。他的德行与素养是“君子”二字最美的注脚。 桃李满天下的孔子周游列国,讲求仁政;千古仁君赵祯也是一代“勤”的典范,造就了古代中国一世繁华;汉文帝刘恒曾亲尝汤药,以孝心感化天下人;宋词大家晏殊诚实中直,足以流传千古…… 中华五千年,名不虚传的文明古国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温润如玉的君子,他们知礼仪、懂文明、重修养、以德立命、以国立心,个个都是顶天立地的真男儿!他们追根溯源、破旧立新,将深爱的已融入血液的中华传统美德代代传承,连绵成我们的血脉,铸造出我们的铮铮铁骨。他们是有根的真正中国人! 13亿华夏儿女的德行与情怀结成火红的中国结,高高地挂在天空之中,日月同辉。

中华十德与国学,仁德篇,七年级 第八课积善成德,明德惟馨

第八课《积善成德,明德惟馨》 教学目标: 1、理解“仁善”的内涵,认识老子和颜之推对“仁善”的理解是怎样的。 2、认识“积善成德”。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易经》关于“积善”与“积恶”的论述;认识到行善及劝人行善的意义。 教学难点:“与人为善就是与己为善”,把学到的知识与观点化为自己的行动。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国无善不兴,人无善不立,“善”是中华民族最本质的特征。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善”的认识。 二、整体感知 学生活动: 1、分小组自由读课文。画出不懂得词句,组内解决。 2、初步了解“仁善”的内涵。 教师点拨:解释课题意思。 三、精读、疏通文意、积累经典: 自主学习: (1)、课件展示老子、颜之推的经典名句,学生先试着自己解读。(ppt)

(2)、指名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教师随时订正,课件出示正确解读。(ppt) (3)、熟读“对联咏德”,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四、合作探究,感悟内涵。 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以下问题。 1、“仁善”的内涵是什么?(ppt) 2、老子和颜之推对“善”的理解是怎样的?(ppt) 3、《易经》是如何论述“积善”与“积恶”的? 4、如何理解“与人为善就是与己为善”?(ppt) (本环节,各小组派代表发言,联系课文,谈认识。 教师适当点拨。) 教师小结:积善成德,表达了中华民族先哲追求仁善的愿望。社会需要安宁、人类需要和谐,如何行善、如何劝人行善是至关重要的事。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咏诗书联劝人与百世。 五、诵读“对联咏德”,积累资料。 1、学习课文中的诗句、对联。分小组学习,每个小组派代表说说理解与看法。(ppt) “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善为至宝,医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

十德少年事迹材料

君子风范高雅如兰 ——XXX同学“诵读国学,践行十德”优秀少年事迹材料 她,沉稳内敛,清雅聪慧,品学皆优,德才兼备;她,一言一行温润知礼,一举一动浩然正气。她,就是邢台市金华实验小学六(4)班班长田若岚。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谈古论今任潇洒。”田若岚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个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她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追寻着她的读书梦。从识字到现在,她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国学经典仿佛是雨露甘霖,伴着她一路成长,授予她知识,教给她做人。 在家长的心目中,她懂事孝顺,尊老爱幼,乖巧可爱。给即将下班的父母准备好拖鞋,给他们泡上一杯茶,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微笑和拥抱,为他们端来热水洗脚……她用细腻和温情,把对父母长辈们的感恩和深爱细细密密地表达在日常生活中,她用一颗孝心默默地传承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美德…… 在老师们心目中,她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她热衷于阅读,素喜清静安宁,常静静地坐在教室的一隅,脸上带着从容恬淡的微笑,思考着,沉醉着。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田若岚小小年纪却有着空谷幽兰般的情操和胸襟,眉宇间的浩然之气,浑身散发的独特的个人魅力,在同龄孩子们中熠熠生辉。她对所有老师谦恭有礼,嘘寒问暖。她就像一曲无声的歌,一涓清澈的溪流,引领着无数孩子跟学效仿。在她的带领下,“尊师敬师”成为4班一种特有的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同学们心目中,她是威望极高的班长,出类拔萃的同学,倾心相交的知己。成绩优异的她,经常利用自己的优势条件,真诚、热情,耐心地帮助其他同学,给他们讲解、补习,直到完全弄懂学会为止。对待调皮的学生,她总是带头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和他们诚心交流,从他们身上寻找优点,给予鼓励和赞扬,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希望。同学们因她团结和睦,4班因她精彩卓越。 先哲云:人以德立身。田若岚同学因道德而立身,因美德而自信。于平凡中书写高尚,在小事中成就美德;宽诚待人,坦荡处事,不张扬,不喧闹,从容淡定,如岁月般静好,若幽兰般高雅。

中华十德与国学三年级教案

中华十德与国学三年级教案 中华十德与国学三年级教案篇一:三年级国学教案 三年级国学教案 1、人之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 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

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2、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 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一,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4、讲解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四、复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