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弊在赂.秦(luò) 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n)

B.暴.霜露(bào) 如弃草芥.(jiè) 胜负之数.(shù)

C.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倘.与秦相较(tǎnɡ)

D.为.国者(wèi) 革灭殆.尽(dài) 日削.月割(xuē)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能终

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于

..百倍

..颠覆,理固宜然 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 D.洎牧以谗诛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二、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

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兵:士兵

D.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全都,一概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B.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C.此言得之.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不赂者以.赂者丧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8.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

B.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C.后来秦国第二次攻打赵国,李牧连连退却。

D.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9.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继五国迁灭

..迁灭:灭亡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加速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洎:等到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劫:胁迫,挟持

11.下列句子,是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2.对上述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

B.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

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四、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报燕王书

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今王使使者数.之罪,

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故

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窃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而以身得察于燕。先正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使臣为亚卿。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遗教而骤胜之遗事也,娴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结于赵矣。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古文观止·报燕王书》)

1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报:回复

B.今王使使者数.之罪数:数落,列举

C.不以官随其爱.爱:喜欢

D.故受命而弗辞.辞:拒绝

14.下列句子全部用来说明乐毅“敢以书对”原因的一组是( )

①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

②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

③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

④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

⑤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⑥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

A.①④⑤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1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毅怕惠王身边的人不了解先王之所以容留臣下的道理,就写了这封信,书信词真情切,富有感染力。

B.乐毅认为圣明国君是“功立而不废”,而“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含蓄表达对贤圣之君及“蚤知之士”的景仰,实则含蓄批评燕惠王。

C.乐毅得燕昭王之恩遇,但却不为燕惠王所赏识。惠王取代其兵权,还有加害责难之意,故乐毅愤而奔赵,欲说赵伐燕。

D.本文铺张排比,气势不凡,同时也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阐释了君臣正道、用人原则、功名俸禄等原则问题,可谓遣辞精当婉曲,柔中带刚。

16.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娴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国论》历年高考名句默写

1.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______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2004北京卷)

2.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2006浙江卷)

3.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2007上海卷)

4.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_______________。(2008山东卷)

5.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__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2008上海卷)

6.呜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苏洵《六国论》)(2011四川卷)

7.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趋于亡。 (2013年浙江卷)

8.《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

9.《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

。”

10、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因此,杜牧在《阿房宫》中劝诫统治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2)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得对啊。

解析:选C。爱:喜欢的人。

解析:选D。②是说帮燕王击齐,⑤是说齐王失败,两句都不是给燕王写信的原因。

解析:选C。“愤而奔赵,欲说赵伐燕”错,原文是说“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借此表明不会说赵伐燕。

答案:(1)齐国将士熟悉兵法,擅长战事。您如果要攻打齐国,就必须汇合诸侯各国的力量来对付它。

(2)我听说,古代的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和朋友绝交,也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臣被迫离开自己的国家,不需洗刷自己的名声。

参考译文:

望诸君乐毅于是派人向燕惠王献上自己的书信,信中道:“我不才,没有铭记先王的教诲,来顺从您左右人的意愿;又深恐回燕会获得杀身之罪,以至损害先王的明鉴和您的仁义名声,所以逃奔到赵国。如今您派使者数说我的过失,我怕您左右的人不能明察先王为什么要厚爱、任用我的缘由,同时也怕您不明白我为什么要事奉先王的用心,所以大胆写信回答您。

我听说过,贤明圣哲的君主,不把爵禄私自赐给亲近的人,而只把它赐给功劳多的人;不拿官职赐给所爱的人,只把它给予足以胜任的人。所以,能够在考察后,认为对方确有才能,才授予官职,这样的君主,才是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的君主;考量对方的德行,认为可以结交然后才和他结交,这样的士,才算是能够树立名声的士。我就自己所学的来观察,先王的行为措施,有高出当时一般君主的理想,所以我在持魏节出使燕国时,能被燕国察知、了解。先王对我过分抬举,把我从众宾客之中提拔起来,让我担任亚卿。先王命令我说:‘我对齐国有蓄积得很久很深的仇恨,我没有度量力量的轻微薄弱,想找齐国报仇。’我回答道:‘齐国有争夺霸业的经验和争战屡胜的优势,影响至今,不可轻视。同时,齐国将士熟悉兵法,擅长战事。您如果要攻打齐国,就必须汇合诸侯各国的力量来对付它。而汇合天下诸侯各国来对付它,没有比直接联络赵国更好的了。会约楚、赵、宋三国戮力同心,四国一起攻打它,齐国一定会大败的。’先王以为这个意见对,就交给我符节,叫我往南出使到赵国。到完成使命回来报告后,便起兵同诸侯各国一起攻打齐国,取得大胜。而且轻装精锐的士卒,直捣齐国的国都。齐湣王逃遁到莒地,仅仅保全住自己的一条命。珠玉、财宝、兵车、铠甲以及珍贵的器物都收到燕国来了。自从五霸以来,功业没有赶得上先王的了。先王以为志愿得到了满足,认为我没有辜负使命,所以割地而封赏我,使我能得到相当于小国诸侯一样的地位。我不才,自认为接受先王的指令教诲,可以侥幸而无罪过了,所以接受了封赏而没有辞让。

我听说贤明圣哲的君王,建立起的功业不会废弃,所以把它记载于史书,有先见之明的人,成就了盛名而不会败坏,所以能被后世称颂。像先王那样报仇雪耻,平服具有万乘兵车的强国,得到齐国八百年累积的财富,到了去世之时,他的遗教没有衰歇,上述种种功勋,都可教育后世,作为后代的榜样。我又听说,善于创始的不一定善于完成,有好的开头的不一定有好的结局。以往伍子胥的意见被阖闾采纳,所以阖闾能远征郢都;夫差却不是这样,相反他把伍子胥的尸体装在革囊里,抛到江中。吴王夫差没有觉悟到子胥劝他灭越的意见具有先见之明,可以建立大的功业,所以把子胥的尸体抛到江中而不知道后悔;伍子胥呢,没有早早看到阖闾和夫差二王胸怀度量不同,所以被抛到江里还不知改变。

免于杀身之祸,保全过去的功劳,以表明先王知人善用的业绩,这是我的上策;遭

受诋毁、侮辱性的诽谤,致使先王明鉴之名毁坏,这是我最为不安的;面临无法预料的重罪,又想侥幸助赵伐燕以自利,这种不义的事,我是决不敢做的。

我听说,古代的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和朋友绝交,也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臣被迫离开自己的国家,不需洗刷自己的名声。我虽不才,却多次承受过君子们的教诲。恐怕您听信左右人的话,而不明察被您疏远的人的行为。所以大胆写信答复您,希望您仔细想想吧!”

答案: (1)高校:高校招生应注重考生的综合素质,不应只盯奥赛金牌。(2)家长:尊重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全面发展(或“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完整word版,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 B思厥先祖父(jué)胜负之数(shù) C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 D不得下咽(yàn)洎牧以谗诛(zì) 提示: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互:交互。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联网B③④⑤ C①⑤⑦D④⑥⑧ 提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答案:C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B 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B②⑤ C③④D①⑤ 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被攻克;⑤攻克,攻破。 答案:B 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 提示: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答案:D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弊在赂.(luò) 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n) B.暴.霜露(bào) 如弃草芥.(jiè) 胜负之数.(shù) C.燕.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倘.与相较(tǎnɡ) D.为.国者(wèi) 革灭殆.尽(dài) 日削.月割(xuē)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以.赂者丧以.攻取之外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能终 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于 ..百倍 ..颠覆,理固宜然 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 D.洎牧以谗诛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事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能守其土,义.不赂 C.并力西.向,则吾恐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尝五战于,二败而三胜 B.有如此之势,而为人积威之所劫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二、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赂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也。 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 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兵:士兵

六国论导学案及答案

《六国论》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重点实、虚词及句式。 2、能准确背诵并翻译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及段落。 3、提炼写作素材,提高作文写作水平。 【基础知识巩固】 一、重要实词积累 (一)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率.赂.秦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抱薪.救火()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赵之君()洎.牧()以谗.诛()革灭殆.尽()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胜负之数.()(二)找出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思厥先祖父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可谓智力孤危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6)后秦击赵者再 (7)刺客不行 (四)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日削月割 理固宜然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义不赂秦 (3)不能独完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4)李牧连却之 (五)解释划线的词语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 思厥先祖父 4.暴秦之欲无厌 5.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6.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7.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8. 始速祸焉 9.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10.洎牧以谗诛 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六)一词多义 (1)兵非兵不利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2)暴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 (3)事以地事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犹犹抱薪救火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5)终终继五国迁灭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6)始始有远略始速祸焉 (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并力西向 (8)得较秦之所得此言得之 然后得一夕安寝 二、虚词 1.以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3)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4)举以予人 (5)洎牧以谗诛 (6)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7)至丹以荆卿为计 (8)苟以天下之大 (9)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10)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2、而 (1)赂秦而力亏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4)二败而三胜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之 (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较秦之所得 (3)苟以天下之大 (4)子孙视之不甚惜 4.与 (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三、判断特殊句式类型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B思厥.先祖父(jué)胜负之数.(shù) C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D不得下咽.(yàn)洎.牧以谗诛(zì) 提示: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互:交互。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答案:B 2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 是() ①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 ..孤危..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 者,其实 ..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 国破亡之故事 .. A①②⑦B③④⑤C①⑤⑦D④⑥⑧ 提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答案:C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 3

词作名词。答案:B 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B②⑤C③④D①⑤ 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⑤攻克,攻破。答案:B 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 提示: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答案: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

中职《六国论》练习题(含答案)

二十六六国论 复习指导: 1.作者:北宋散文家_____,字_____,号_____。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儿子_____、_____并称“三苏”。著有《嘉祐集》。 2.本文是一篇政论文,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借古讽今,旨在分析六国失败之原因,来劝谏北宋统治者对辽和西夏放弃屈辱投降的政策,应该积极抵抗。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奉之弥.繁(mí) B.思厥.先祖父(jué)胜负之数.(shù)如弃草芥.(jiè) C.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小则获邑.(yì) D.不得下咽.(yàn)洎.牧以谗诛(zì)与.嬴而不助五国也(y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互:交互。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盖失强援 ..,暴霜露,斩荆棘 ..,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 ③至于 ..孤危 ..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百倍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 ..,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①⑤ 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 二、阅读理解 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

六国论 答案版

《六国论》练习 【基础巩固】 1、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B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邯郸为郡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3、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C ) ①思厥先祖父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③⑤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的词语。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 ②思厥先祖父。古义:泛指祖辈和父辈 ③且燕赵处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慧和力量 ④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前例 ⑤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天气 ⑥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义:可惜、可叹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相同)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运数、定数,指命运)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形容词活用作使动动词,使…..完,保全)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名词活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事,名词活用作动词,侍奉)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名词作状语) 始速祸焉(招致) 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连词) 洎牧以谗诛(等到,副词) 终继五国迁灭(改变) 6、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D.洎牧以谗诛 (例句中的“以”和D项中的“以”均释为“因为”;A项中“以”释为“凭借”;B项中“以”释为“以致”;C项中“以”释为“拿”。)

(完整版)《六国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六国论》练习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弊在赂秦(luò)思厥先祖父(jué)抱薪救火(xīn) B.暴霜露(bào)如弃草芥(jiè)胜负之数(shù) C.燕赵之君(yān)洎牧以谗诛(jì)倘与秦相较(tǎnɡ) D.为国者(wèi)革灭殆尽(dài)日削月割(xuē)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能终 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如弃草芥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 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C.六国破 灭,非兵不利兵:士兵 D.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全都,一概

苏辙《六国论》阅读答案(附翻译)

六国论(选自宋·苏辙《栾城集》)【原文】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注释】①六国世家:指《史记》中的《燕召公世家》、《楚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这六卷世家分别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燕、楚、赵、魏、韩和齐等六国的史事。②攻山西千里之秦:公元前318年,韩、赵、魏、齐、燕等五国联合攻秦,反被秦国战败。此后,秦国逐一灭亡东方各国,至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山西:指崤山以西。【译文】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和十倍于秦国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因而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原文】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注释】①郊:与下文的“野”互文,指国土。古文中,将成对的同义词在相近的句式中分开使用以避免重复,称作互文。另:周制,距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以“郊”泛指城外,野外。【译文】秦国要和诸侯争各国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场地,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区域。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在心腹间患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原文】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①,商鞅用于秦而收魏②。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③,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④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注释】①范雎(jū):战国时期魏国人,投奔秦国后受到重用,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建议秦昭王现收服韩国,再进而吞并其他各国。他被秦昭王任为相,封为应侯。 ②商鞅:战国时期卫国人,姓公孙,名鞅,投奔秦国后受到重用,辅佐秦孝公变法,因功封为商君,故称商鞅。他曾多次策划进攻魏国。③刚:齐地名,在今山东省兖州县境。寿:齐地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境。出兵以攻齐之刚、寿:秦国的相国曾建议秦昭王越过韩、魏国境去攻齐国,被范雎劝止。④折:屈服。 【译文】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他就建议拉拢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他就建议拉拢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服时,就要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两地,范雎就为此担忧而加以劝阻。既然这样,那么秦国所顾忌的,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他人的国都,前面有燕、赵的抵抗,后面有韩、魏乘机进攻,这是危险的道路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两国时,却不曾有对韩、魏的顾虑,那是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 一、基础考查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B . C. 弊在赂秦(lu 0)思厥先祖父(ju 暴霜露(b do) 如弃草芥(ji e 燕赵之君(y rn)洎牧以谗诛(j 为国者(w e) 革灭殆尽(d d) ( e 抱薪救火(X 胜负之数(sh u) 1)倘与秦相较(t 日削 月割(xu e) ( ) in) on C) D. 2.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不赂者以赂者丧 B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D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秦以攻取之外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 效也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惜其用武而不能终 ( 3.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 A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二、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 .曰:六国 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 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 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 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 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保全 B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 C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兵:士兵 B .与战胜而得者, D .洎牧以谗诛 ) 其实百倍 同的一项是( B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此言得之.。 ) ,满足

六国论比较阅读

六国论 苏轼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岂惩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包括情景式默写题、单选题,共计100分) 一、情景式默写(28个空,每空1分,合计28分) 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的精辟论点。 2、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 3、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4、结尾指出“,,”,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5、《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6、《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 7、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8、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苏洵《六国论》中“:‘,,,。’”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答案】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3、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二、单选题(24个小题,每题3分,合计7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得下咽.(yàn) 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 B.如弃草芥.(jiè) 暴.霜露 (bào) 弊在赂.秦(luò) C.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为.国者 (wèi) D.当.秦相较(tǎnɡ) 革灭殆.尽 (dài) 日削.月割(xuē) 【答案】D 【解析】A. 薪xīn;B.暴pù,赂lù;C.为wéi。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能独完.(保全)始速.祸焉(招致) B.六国互.丧(相继)盖.失强援(因为) C.非兵.不利(兵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胁迫,挟持) D.率.赂秦耶(概率)洎.牧以谗诛(等到) 【答案】D 【解析】率:全都,一概。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有远略始:起初。 B.洎.牧以谗诛洎:等到。 C.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D.李牧连却.之却:退却。 【答案】C 【解析】却:使动用法,使……退却。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同“倘”,如果。

《六国论》精品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六国论》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姓名: 资料:【原文】【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习题】 试卷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后附有答案。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高考阅读训练】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情境默写及答案

《六国论》情境默写 1. 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辟论点,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__ ______”,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2.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3.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_____ _____”,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非秦也;,非天下也”,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_”,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 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辛弃疾对英雄刘裕的无限景仰。 6. 《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 ___ ,______ _ ___,_____ __ __。 7.古代诗文中有许多今昔对比而感慨横生的名句,如苏洵《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个字。 10.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非兵不

苏辙《六国论》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苏辙《六国论》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六国论 (选自宋·苏辙《栾城集》) 【原文】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注释】①六国世家:指《史记》中的《燕召公世家》、《楚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这六卷世家分别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燕、楚、赵、魏、韩和齐等六国的史事。②攻山西千里之秦:公元前318年,韩、赵、魏、齐、燕等五国联合攻秦,反被秦国战败。此后,秦国逐一灭亡东方各国,至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山西:指崤山以西。 【译文】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和十倍于秦国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因而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 【原文】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注释】 ①郊:与下文的野互文,指国土。古文中,将成对的同义词在相近的句式中分开使用以避免重复,称作互文。另:周制,距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以郊泛指城外,野外。 【译文】 秦国要和诸侯争各国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场地,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区域。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在心腹间患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 【原文】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①,商鞅用于秦而收魏②。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③,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姓名: 资料:【原文】【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习题】 试卷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后附有答案。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高考阅读训练】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

《六 国 论》 练 习 题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弊在赂 秦(lu c )思厥先祖父(ju e ) 抱薪救火(x in ) B. 暴霜露(b co ) 如弃草芥(ji ? 胜负之数(sh M C. 燕赵之君(y cn )洎牧以谗诛(j 1)倘与秦相较(t en g ) D. 为国者(w 可 革灭殆尽(d C ) 日削月割(xu ? 2.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 效也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惜其用武而不能终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 .洎牧以谗诛°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二、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六国破灭,非 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 曰:六国互丧,率赂秦 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 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 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 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 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保全 B.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C.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兵:士兵 D.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全都,一概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B.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C.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六国论》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洎(j i )牧以谗诛 不得下咽(y a n ) 奉之弥(mi )繁 B. 弊在赂(丨U )秦 弃之如草芥(ji e ) 率(丨心)赂秦耶 C . 暴(bdo )霜露 革灭殆(d a )尽之际 小则获邑(y i ) D . 胜负之数(sh u ) 思厥(ju e )先祖父 与(y n )嬴而不助五国也 2. 下面每项中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暴秦之欲无厌 学而不厌 ②不爱珍器重宝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③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④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李牧连却之 「同步达纲练习」 ③④⑤ D. A. ①②③ B. ) 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选岀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④⑤⑥ C. ①③⑥ (3. A. B. C. D. 4. A. C. 5. )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 ④可谓智 力孤危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 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①⑤⑨C.⑥⑦⑧ D. A. ①③⑤B.②④⑦ )6. 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之所以为圣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A.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邯郸为郡 ④圣人 B. C. 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 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 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 意义也不同 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D.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在城门关闭以后才赶到)。 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 子活也。我国士也, 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 为天下惜死;子, 愈寒甚, 不肖人也, 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怎么)能与国士之衣哉? ”戎夷曰:

[古诗文阅读]苏洵《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苏洵《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文阅读]苏洵《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选自《六国论》)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以前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当……时候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暴秦之欲无厌杳不知其所之也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举匏尊以相属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赵尝五战于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这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 现力。 D.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 醒。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