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陆相断陷盆地的构造层序地层分析

陆相断陷盆地的构造层序地层分析

陆相断陷盆地的构造层序地层分析
陆相断陷盆地的构造层序地层分析

第15卷第2期2008年3月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

Eart 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

Vol.15No.2Mar.2008

收稿日期:2007-10-20;修回日期:2007-11-0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672078)

作者简介:邓宏文(1946—

),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油气地质研究。E 2mail :dhwen @vip 1sina 1com 1cn 陆相断陷盆地的构造层序地层分析

邓宏文1, 郭建宇2, 王瑞菊1, 谢小军1

1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2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海外研究中心,北京100083

Deng Hongwen 1, Guo Jianyu 2, Wang Ruiju 1, Xie Xiaojun 1

11School of Energ y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 y of Geosciences (B ei j ing ),Bei j ing 100083,China 21Pet roChina I 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Research I nstit ute of Pet roleum Ex 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

Pet roChi na ,Bei j ing

100083,Chi na

Deng H ongw en ,G uo Jianyu,W ang Ruiju,et al 1T ectono 2sequence stratigraphic analysis in continental faulted b asins.Ea rt h Sci 2ence Frontiers ,2008,15(2):0012007

Abstract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configuration in continental basins responds to base 2level change con 2trolled by integrated dynamic process ,such as tectonics ,paleoclimate ,lake 2level ,sediment supply and so on.In continental basin ,tectonic movements are extremely important to both the formation of sequence boundaries and the filling characters of sequence.The control of tectonic o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configuration in faulted basin can be summarized mainly as follows :(1)basement subsidence directly controls the change of accommo 2dation for sediments accumulation and therefore ,the change of sequence stratigraphic configuration ;(2)tec 2tonic transfer zones control the position of the source areas and the sedimentary system development ;(3)palaeogeomorphology modified by tectonics/faulting influences th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system and sand bodies.Therefore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study in continental basins should focus on tectono 2sequence a 2nalysis.

K ey w ords :tectono 2sequence ;faulted 2basin ;sequence configuration ;depositional system

摘 要:陆相盆地层序地层构型是构造运动、古气候、古湖平面变化与沉积物补给等动力学要素对沉积基准面控制的综合效应。其中,构造运动对盆地层序界面形成与层序内部充填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陆相盆地层序地层研究须以构造层序地层为主线,即通过构造对层序形成与演化的控制分析解释层序地层构型,预测其内部充填特征。经研究,断陷盆地构造运动对层序地层的控制主要表现在:(1)断裂活动通过控制基底升降运动直接制约着盆地沉积物堆积的可容纳空间的变化及至层序地层构型;(2)构造转换带或调节带控制盆地主体物源补给方向和沉积体系分布;(3)断裂活动及其塑造的古地貌控制着沉积体系与砂体分布特征。关键词:构造层序;断陷盆地;层序构型;沉积体系

中图分类号:P61811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8)02-0001-07

盆地成因类型不同,其构造2沉积演化史与沉积充填结构也不同,这已无可争议。在沉积盆地中,盆地边缘的构造特征对层序地层的形成与发育特征至关重要。现举例说明:(1)由于被动大陆边缘陆架坡折的存在,海平面下降期,河谷下切作用明显,陆架坡折之下以浊流沉积为特征的大型盆底扇发育,形成低位域沉积,层序地层构成通常具有三分体系域的经典构成模式。(2)在坳陷盆地或断陷盆地长轴

构造相对稳定的缓坡边缘,通常发育大型三角洲体系,由于水体相对较浅,三角洲前积特征明显,低位域的深水浊流扇可能缺失,前方发育的浊流可能是三角洲前缘滑塌的浊积体,而不是外来的盆底扇。

(3)在前陆盆地,沉积物可以沿盆地轴线或冲断带进入盆地,沉降速率向冲断带即向物源区增大。盆地发育早期逆冲带为重要的物源供给区,前缘发育冲积扇或近岸水下扇体系,其顶积层厚度大,前积层发育较差。(4)在裂谷盆地或断陷盆地,盆缘断裂带对古地貌和沉积速率有明显影响,可容纳空间受断裂活动控制,每个断块具有自己的可容纳空间模式,但总体向盆地中心方向增加。断陷盆地生长断裂两侧的沉积速率与沉积相构成明显不同(如图1)。同时,裂谷转换带控制沉积物输入位置,裂谷边缘为剥蚀区,边缘体系可以推进到深水区[1]。

图1 盆地边缘构造特征的重要性

(据Emery和Myers,1996)

Fig11 Importance of structural features

at basin margin

A—陆棚坡折边缘;B—缓坡边缘;C—裂谷边缘;D—前

陆盆地;E—生长断层边缘

1 盆缘同生断裂对层序地层构型的控制

不同成因类型的盆地层序地层发育特征不同。同一成因类型的盆地,不同构造演化阶段或不同的构造部位,构造/断裂活动时空演化的不均衡性,也都会导致层序地层发育的差异性。在裂谷或断陷盆地中,层序地层构成与发育特征主要受盆缘断裂的控制。盆缘同生断裂的活动通过控制基底升降运动直接制约着盆地沉积物堆积的可容纳空间的变化,断裂活动的幕式特征控制着不同级次层序界面的形成与充填地层的旋回性,包括层序界面性质,沉积充填特征,沉积物输入位置、沉积体系成因类型以及砂体分布等。以箕状断陷盆地为例。

111 盆缘断裂控“型”

盆缘同生断裂强烈活动期陡坡一侧盆地基底强烈沉降,基底断块向缓坡一侧断块掀斜。盆地基底明显的不对称结构控制着盆地两侧层序地层构型的差异。陡坡一侧可容纳空间逐渐增大,水体逐渐加深,近岸沉积体系,如扇三角洲,水下扇通常以基准面上升期的沉积作用为主,形成不对称的沉积旋回叠加序列;缓坡一侧由于基底断块的翘倾,相同时期内可容纳空间增加速率则相对较小,沉积旋回特征受A/S值控制。当沉积物源供给充分,A/S值<1时,斜坡部位以基准面下降期沉积作用为主,形成典型的向上变浅的沉积旋回序列,盆地边缘暴露地表处不整合发育。该时期,缓坡一侧为主要物源供给方向,沉积体系大而少;陡坡一侧为盆地次要物源供给方向,形成“有限后退”型扇体组合,沉积体系小而多(如图2)。

112 实例

位于冀中坳陷中部的霸县凹陷为典型的单断箕状盆地,西部以牛东断裂为界,东部为文安斜坡。古近系时期牛东断裂长期活动,下降盘断块的单断翘倾、自西向东的掀斜造成凹陷基底西陡东缓、西深东浅的不对称箕状结构特征。牛东断裂走向、平面组合形态、活动时间与活动强度南北不均衡特征十分明显,导致凹陷结构的“东西分带”和斜坡形态的“南北分段”性,由此将凹陷分为三个构造2地貌单元,即南、北、中三区。各区层序地层构型、物源体系发育程度、沉积体系与砂体成因类型、砂体与构造2地貌配置样式迥异(如图3)。

(1)南段层序地层构型特征:受凹陷南部的安新—文安横向调节带走向与活动性质的控制,牛东断裂南段的牛南断裂活动相对较弱,古近系中早期凹陷南段东断西超的箕状结构不十分明显,具有似深蝶状形态(图3A)。断陷分割充填期孔店组和沙四段(SQ12SQ2)与断陷扩张深陷期沙三段(SQ32

SQ5)沉降中心未紧临牛东断裂分布,处在鄚州构造带—鄚州洼槽一带。邻近断裂带缺乏扇体沉积,而在鄚州地区发育来自安新—文安横向调节带的辫状三角洲和浊积扇体系。东侧斜坡带受阶梯状发育的断裂控制,具有“断裂坡折”特征,沉积厚度相对较大,以扇三角洲沉积作用为主。沙一段(SQ7)至东营组末期层序构型受牛东断层的影响较为明显,总体上表现为西断东超的充填特征。

(2)中段层序地层构型特征:凹陷中段西陡东缓的箕状形态十分清晰。各层序均具有明显西断东超特征,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临近牛东断层下降盘的洼槽分布,层序地层构型与南段有明显的不同(如图3B)。邻近断裂洼槽带各层序以深水湖相泥岩发育为特征,以基准面上升沉积为主,沉积旋回具不对称结构;凹陷中部沉积旋回比较对称;斜坡带层序结构具明显的不对称性,以基准面下降期沉积作用为主。层序SQ1、SQ2沉积时期湖区范围比南段大,邻近洼槽带内水体深,发育湖底扇沉积。斜坡带以河流2冲积平原沉积为主,凹陷中心则以滨浅湖泥质沉积为特征。SQ3—SQ5厚度比南段薄,SQ3以河流2冲积平原与滨浅湖相为特征。SQ4湖侵作用明显,主要为辫状三角洲2浊积扇2滨浅湖2较深水湖沉积体系;SQ5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SQ6(沙二段)沉积特征与南段明显不同,以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为主,洼槽带局部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SQ7 (沙一段)沉积特征与南段相似,洼槽带发育有浊积扇;斜坡带基准面下降期三角洲体系仍很发育。

(3)北段层序地层构型特征:北段层序地层构型受牛东断裂北段断阶带控制。断阶上升盘地层西超东断,下降盘至斜坡带西断东超。断阶以上为层序SQ1、SQ2沉降中心,断阶以下为古近系晚期与新近系沉降中心(如图3C)。断阶上古近系与新近系不整合,SQ2为厚层较深水湖相泥岩。东部断阶带的形成使断层下降盘可容纳空间急剧增大,成为SQ7和SQ8—SQ10(东营组)和新近系沉降与沉积中心。东部缓坡带以河流2三角洲体系发育为特征。

2 构造调节带对主体物源方向的控制作用———调节带控“源”

211 构造调节带的概念

褶皱冲断带和伸展构造中广泛发育转换带(或调节带,传递带)构造。调节带的概念由Dahlst rom 于1970年首次提出。1990年Morley等将其应用于研究伸展构造。在伸展构造中,传递带被定义为构造变形中在区域上保持缩短量或伸展量守恒而产生的调节构造[2]。裂谷盆地调节带指裂谷段之间为保持区域伸展应变守恒而产生的调节性伸展构造变形带。在裂谷发育期间,控洼主断裂沿走向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如分支正断层,凸起,走向斜坡或撕裂断层)传递或转换为另一条控凹正断层。对于首位正断层之间的这类构造,Morley等称之为传递带或调节带[3]。在断陷盆地中,调节带可以形成盆地高地貌区,作为正向地貌单元可将裂谷盆地沿走向分割为若干直接对应于半地堑的独立沉积中心。212 构造调节带控“源”原理

盆地内不同规模的横向构造带或调节带对水系发育均起重要控制作用。一般来说,断陷盆地边缘同生断裂带,由于主断层中心地带断层位移量大而其末端调节带处断层位移量减小,主水系会在横向调节带相对较低的地形进入凹陷中,形成富砂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浊积体系[4]。因此,在断陷盆地中,陡坡一侧两条侧列断层交汇处发育的调节带常常是水流携带碎屑物质注入盆地的流经之地。通常,由于调节带形成的屏障,不可能发育轴向贯通水系,故经由相邻洼陷输入任何一个半地堑的沉积物都很有限(如图4)。因而,盆地内发育的不同规模的构造调节带对盆地强烈沉降期层序地层形成的主体物源方向、沉积体系类型与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图4 裂谷盆地沉积物分布受古地貌控制,水系汇聚

在调节带形成的低地形处,并由此进入各半地堑中

(据Raverna,1999)

Fig14 In a rift basin,sediment distribution is controlled by

palaeogeomorphology,with drainage systems converging in

lowlands controlled by transfer zones and flowing into half2grabens

213 实例

(1)霸县凹陷。冀中坳陷与N E和NN E向区域构造线斜交或近于垂直的横向调节带十分发育,延伸方向均为北西2近东西向。根据调节带规模和地质构造特征,将其分为三个级次。一级横向构造

带无极—深县—衡水横向变换构造带和徐水—安新—文安横向构造带将冀中坳陷划分为南、中、北三个一级构造区。其中,位于霸县凹陷南缘、分割冀中坳陷中区和北区的徐水—安新—文安横向构造带对

霸县凹陷的构型与充填特征起重要作用。此外,霸县凹陷内还发育二级、三级横向调节带,如龙虎庄—里澜二级横向调节带、米黄庄断层调节带、岔71井北断层调节带以及台山断层三级横向调节带。这些横向调节带多为水系进入凹陷的通道,形成不同类型沉积体系并控制砂体的分布。沙三段沉积时期,作为凹陷南部边界的徐水—安新—文安横向调节带对该时期主体物源体系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凹陷沙河街组沉积体系分布图可以看出,该横向调节带的形成与发育在凹陷西南部位构成较大水系的通道,各类物源体系继承性发育,从调节带附近进入凹陷,向北东方向推进。包括沙三下早期分布在新家4井区的大型辫状三角洲体系、沙三中沉积时期雁翎—鄚洲地区的扇三角洲2浊积扇体系以及沙三上沉积时期的三角洲体系。文安斜坡北段主体处于龙虎庄—里澜二级横向调节带和台山断层三级横向调节带上,这两个不同级别的横向调节带控制着信安镇断裂潜山构造带部位的物源方向和砂体分布范围。沙三上段、沙二段、沙一段继承性发育来自北东方向的冲积扇和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可能与龙虎庄—里澜二级横向构造调节带的存在有关。米黄庄断层附近沙二段、沙一段继承性发育来自北西西方向的扇三角洲体系和辫状三角洲体系,显然也与米黄庄三级调节带的存在有关(如图5)。

(2)惠州凹陷。惠州凹陷位于南海珠江口盆地北部坳陷带中部,古近系断陷构造层勘探程度非常低。由盆地结构与边界断裂分布特征可以看出,组成边界断裂带的断裂间发育构造调节带(如图6)。分析调节带成因类型、发育位置、地形特征以及调节带与半地堑或次洼的组合关系对于物源体系形成与分布研究有重要启示作用。

惠州凹陷伸展构造体系中传递带对物源以及砂体分布的控制作用表现为三种情况:(1)横向传递带常常是山涧河流进入盆地的入口处,这与首尾主断层中心地带断层位移量大,其下盘为幅度较大的凸起,而在其末端传递带处断层位移量减至最小有关。传递带处呈现出地势高差减小,主水系通常利用此横向传递带相对较低的地形作为通道进入盆地,例如惠州08洼西转换带。(2)沿侧列断层同向叠覆型走向斜坡传递带,主水系从下盘地形高处沿走向斜坡进入盆地,如凹陷南部X J30洼、HZ26洼和HZ21洼之间的转换带构成洼陷两侧主要沉积体系的输入通道。(3)第三种情况是横向凸起传递带构造幅度很大,地形相应也高,它常常分隔开两个凹陷,并起阻碍粗碎屑物注入的障壁作用,表现为第一个洼陷分布砂质岩,另一个洼陷分布泥质岩;或者一个洼陷砂体发育,另一个洼陷相邻部位砂体不发育。例如本区文昌时期的惠州26洼和西江30洼,惠州5洼和惠州10洼(如图6)。

3 古构造与古地貌特征对砂体分布的控制作用———构造地貌控“砂”

层序界面“控砂”似毋庸置疑。通过分析层序界面时空展布特征、界面形成时期盆地的古构造、古地貌形态,研究层序界面变化的动力学系统中残余可容纳空间的分布、迁移及其与储集体发育的关系等可从成因上预测层序界面上、下的储层分布。如在断陷盆地中,层序界面之上低位域砂体是油气重要储集体类型。低位域砂体的成因类型、分布位置、展布特征及沉积构成与层序界面形成时期的古地貌密切相关[526]。

在断陷盆地强烈沉降期,不同级次、不同性质、不同时期活动的断裂相互组合常常形成复杂的构造地貌特征。盆地缓坡或较缓坡由二级断裂构成的构造2断裂“坡折”带是层序界面重要地貌特征之一。坡折带控制着地层厚度与沉积相的突变,通常是低位域盆底扇和高位域三角洲前缘或前缘滑塌浊积岩堆积的重要场所,对来自缓坡方向的物源体系以及砂体分布有重要控制作用[728]。有关坡折带“控砂”机理与示例已在诸多文献中涉及,这里不再赘述。

4 结束语

陆相盆地中构造对层序地层形成与发育的控制作用已经被诸多研究实例证实。断陷盆地的几何学与构造2沉积演化史分析、层序界面的古构造与古地貌分析不失为沉积体系与沉积相分布研究的捷径,特别是对勘探成熟度较低的盆地。因此可以说,构造层序地层分析方法是区域沉积体系与储层分布预测及至油藏级别储层分布预测与评价的重要手段。

R eferences:

[1] Emery D,Myers K J.Sequence stratigraphy[M].Oxford,

U K:Blackwell Science Ltd,1996.

[2] Chen F J.Conception and division of t he accommodation

zones(transfer zone)[J].Geoscience,2003,17(2):186(in

Chinese).

[3] Wang J X,Chen F J,Li C Y,et al.Character of t he exten2

sional structures and accommodation zones in t he Huimin de2 pression,Shandong province[J].Geoscience,2003,17(2):

203(in Chinese).

[4] Chen F J,Jia Q S,Zhang H N,et al.Transfer zone and it s

relation wit h distribution of sand bodies[J].Oil&Gas Geol2 ogy,2004,25(2):143(in Chinese).

[5] Fan T L,Li W D.A successful case 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applied to t he prediction of non marine oil reservoir[J].Acta

Petrolei Sinica,1999,20(2):12(in Chinese).

[6] Deng H W,Wang H L,Wang D Z,et al.Control of palaeo2

morphology to stratigraphic sequence in continental rift ba2

sins:take lower Tertiary of western slope in Bozhong depres2

sion as an example[J].Oil&Gas Geology,2001,22(4):294

(in Chinese).

[7] Lin C S,Pan Y L,Xiao J X,et al.Structural slope2break

zone:key concept for stratigraphic sequence analysis and pe2

troleum forecasting in fault subsidence basins[J].Eart h Sci2

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00,25

(3):260(in Chinese).[8] Wang Y M,Jin W D,Liu S H,et al.Genetic types,distribu2

tion and exploration significance of multistage slope breaks in

rift lacustrine basin[J].Oil&Gas Geology,2003,24(3):

200(in Chinese).

参考文献:

[2] 陈发景.调节带(或传递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J].现代地

质,2003,17(2):186.

[3] 王纪祥,陈发景,李趁义,等.山东惠民凹陷伸展构造[J].现

代地质,2003,17(2):203.

[4] 陈发景,贾庆素,张洪年,等.传递带及其在砂体发育中的作用

[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2):143.

[5] 樊太亮,李卫东.层序地层应用于陆相油藏预测的成功实例

[J].石油学报,1999,20(2):12.

[6] 邓宏文,王红亮,王敦则,等.古地貌对陆相裂谷盆地层序充填

特征的控制:以渤中凹陷西斜坡区下第三系为例[J].石油与

天然气地质,2001,22(4):294.

[7] 林畅松,潘元林,肖建新,等.构造坡折带:断陷盆地层序分析

与油气预测的重要概念[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

报,2000,25(3):260.

[8] 王英民,金武弟,刘书会,等.断陷盆地湖盆多级坡折带的成因

类型、展布及其勘探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24

(3):200.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摘要:准噶尔盆地由于受到周缘造山带的多期次的逆冲推覆作用,其发育演化过程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前陆盆地,而是具有类前陆盆地的特征。准噶尔盆地经历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四个构造旋回的演化,形成了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为特征的多期叠合型盆地。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类前陆盆地 引言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发育的大型陆相盆地,对其盆地的类型及其演化,经历了很长一段研究探索过程,形成了对准噶尔盆地的形成过程的诸多认识和观点。20世纪90年代主要以二叠纪为裂谷和断陷为主,三叠-白垩坳陷,第三纪以后为上隆。一些学者分别提出了“陆内前陆盆地”(陈发景,1997) 、“再生前陆盆地”(卢华复等,1994) 及“类前陆盆地”(雷振宇,2001 ) 等概念。蔡忠贤等(2000)认为准噶尔盆地在早二叠世为裂谷,晚二叠世为热冷伸展坳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克拉通内盆地,新第三纪至今为陆内前陆盆地。陈新和卢华复等(2002)则将准噶尔盆地划分为地体形成、板块拼贴、前陆盆地、陆内坳陷和再生前陆盆地等6个阶段。陈业全(2004)划分盆地演化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裂陷盆地、晚石炭世-二叠纪碰撞前陆盆地、三叠纪-古近纪陆内坳陷盆地和新近纪-第四纪再生(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4个阶段。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区域二维地震剖面的解释,结合钻井及测井资料,我们将准噶尔的演化划分为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四个阶段。其中以中生代的复合类前陆盆地为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与油气的关系最为密切。 一地质构造背景 中国西部各盆地位于几个大的造山带及板块缝合带之间,属于古亚洲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相对挤压和相对扭动的压扭性构造环境下形成的构造格局.在南北对挤和南北对扭的联合和复合的应力条件下产生的大量平移断裂控制着盆地的展布. 中国西部盆地主要受控于三向动力体系:北部主要受古亚洲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古亚洲域;西部主要受特提斯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特提斯域;南部的动力来源于印度板块的北上扩张.三大动力体系在时间、空间上的叠加、复合, 形成了具有明显的旋回性和阶段性多期叠合盆地,并且在不同演化阶段中具有不同的板块构造背景,盆地类型和性质也不相同。 中国西部盆地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古亚洲洋开合阶段,新元古代晚期Rodinia古陆解体,使华北、扬子、华南、塔里木等小陆块从其上裂解出来。晚奥陶世开始地壳俯冲消减,至泥盆纪晚期碰撞闭合,成为克拉通内(挤压)盆地,发育一套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古亚洲洋在晚二叠世之前消减殆尽,华北、准噶尔—吐哈、塔里木等小陆块拼合在西伯利亚块体的南缘,形成古亚洲大陆。在拼合后的

陆相层序地层学应用指南111

第二节断陷型湖盆层序地层模式与隐蔽圈闭 断陷型朔盆的生成发展受控于盆地边界的同生大断裂活动。 若盆地两侧均发育边界同生断层.则形成地堑型陆相盆地;苦亨地地一侧存在阶段性活动的边界同生断层,则形成箕状型陆相盆。断陷型濒盆由于向生断层酌发肯一股可识别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及岗位体系域,同一体系域内陡坡带、深洼区及缓坡带的沉积层序特补gf足下同。 低位体系域沉积时,较大面积山露地友,陆源沉积物被搬运到盆地内形成储集性较好的浊积砂体(图5—3),盆地陡坡的冲积扇或扇二角洲砂体的粒度粗、结构混杂,储集韧性较差盆地缓坡河流沉积的是在湖侵体系域早期,内早期河流Dt积物被湖浪改造而充填形成的分选好、泥质含量少、侧向变化快的砂体*易形成地层圈闭。低位体系域往往不具有品质良好的烃源岩(表5 湖侵体系域发育品质良好的烃源岩,即生油凝缩段。盆地缓坡发育滨浅湖或水进式三角洲砂体储层,它与湖侵体系域的期泛泥岩间互构成良好储盖组合的储层。陡坡发有的洪水型浊积扇砂体直接被沉积在较深水暗色泥省之中,形成良好的岩性圈闭。 高位体系域发育早期的盆地深洼区发育色暗质纯、分布相对较r的烃源岩(表5—2)c 高位体系域发育的晚期,在盆地缓坡发育河控型二角洲,在湖盆陡坡发育扇三角训,在盆地的断垒带之上发育沿长轴方向分布的三角训,在盆地深洼区发言滑塌型浊积朗(图5—3)。岗位体系域是某——层序户储集砂体最为发育、储集物性最好、油气资源量最多的层段。

序地层学与隐蔽圈闭预测以河南泌阳凹陷为例 陈文学姜在兴鲜本忠善 邱隆伟操应长” 第二节应用层序地层学预测隐蔽油气藏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一、相关理论 1层序地层界面的级别及成因意义 层序地层学对地层单元的划分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不同级别的层序地层单元之间以不同级别的层序地层界面为界。层序地层单元划分的规模可以从层序、体系域、准层序组、准层序到纹层、纹层组、岩层及岩层组等。小规模的层序地层单元,如纹层、纹层组及岩层、岩层组等,可以作为各类沉积体的基本组成单位;而准层序、准层序组以及体系域、层序等更大规模的层序地层单元的重要意义则在J:它们能够记录地质历史上海平面的周期 性升降变化或海水的周期性进退。与梅相沉积类似,陆相地层中各级别的层序地层界面主要

(整理)论二级构造单元的特征和分类

论二级构造单元的特征和分类 论文提要 含油气单元盆地内部是不均一的,为了勘探石油和天然气,需要划分盆地内部的构 二级构造单元位于亚一级构造单元内部,正相单元称二级构造带,负向单元称洼陷。洼陷基底埋藏深,盖层发育全,生油岩厚度大,是油气生成的基本单位。准确的说,盆地的二级构造带是位于一定区域构造部位上,由同一种构造运动形成的若干个形态相似的三级构造组成的正向构造。二级构造带不仅控制着三级构造的形态、规模、分布、发展史和力学机制,而且还控制着岩性剖面及生、储、盖组合。因此二级构造带直接控制着油气的圈闭条件,从而形成一群有共同性的油气藏。二级构造带的种类甚多,如逆牵引构造带、潜山构造带、断鼻构造带、断阶带、背斜带、斜坡带、地层尖灭带、超覆带、盐丘、焦块、披覆、嵌入带等等。 正文 一、逆牵引构造带: 在断层的两盘因断块相对位移而出现的拖拽现象,是一种常见的构造变动。拖拽构造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能出现,它与油藏关系比较密切的主要的是垂直方向,分为正牵引与逆牵引两种。 断块顺着正断层的破裂面向下滑动,因摩擦力作用,可能形成向上拖拽的正牵引。正断层的下盘相对上升,而岩层是向下拖拽,可形成半背斜。这种拖拽构造无论在正断层和逆断层之中均能出现,但以逆断层的牵引更为显著。它与逆断层伴生的拖拽构造,是塑性形变过渡到破裂的典型。在构造地质学中,研究断层的性质时,经常将这种构造现象用来当作确定两盘相对位移方向的重要证据。 逆牵引是较大的同生正断层伴生的一种构造。它发生在产状平缓的岩层之中,在正断层的下降盘出现。岩层发生逆牵引的拖拽现象恰巧与正牵引相反,逆牵引可以形成幅度相当大的背斜构造。由于这种背斜是正断层的同生构造,断层的落差可达数百米至千米,断层的上盘滑落时,断块伴有沿水平轴旋转的运动状态,这种旋转的结果,导致背斜的形成。而且背斜的轴部亦成弧形滚动,所以国外又称为滚动背斜。从成因上来说,这种成排分布的滚动背斜是正断层发生逆牵引形成的构造带,故又称之为逆牵引构造带。 单个的逆牵引背斜常为短轴背斜,也有穹隆构造。一般背斜的长轴平行主断层,两翼不对称,近断层的一翼陡,远断层的一翼缓。陡翼比缓翼的倾角大1.5-3倍。单个逆牵引背斜的闭合面积一般为几平方千米至数十平方千米,背斜构造很平缓,闭合度一般

层序地层学知识点总结

层序地层学 (一)、层序 1.层序:层序是由不整合面或与其对应的整合面作为边界的、一个相对整合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层序列,是层序地层学分析的基本地层单元。 2.巨层序或大层序:它是比层序大得多的最高一级层序,可以与旋回层序中的一级旋回对应,包括若干个层序。在层序地层分级体系中应为一级层序。 3.超层序:超层序是比层序大的二级层序,包括几个层序,一般认为超层序应是比巨层序小比层序大的一类层序,是与二级旋回相对应的二级层序。 4.构造层序:构造层序是以古构造运动界面为边界的一类层序。构造层序与巨层序或大层序相当,是一级层序。 5.层序地层学:是根据地震、钻井及露头资料,结合有关的沉积环境及古地理解释,对地层格架进行综合解释的一门科学。 6.不整合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界面,具有明显的沉积间断。 7.可容空间:由海平面上升或地壳下沉或这两种作用联合而形成的沉积物可以沉积的空间场所。指沉积物表面与沉积基准面之间或供沉积物充填的所有空间。 8.海泛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其上下水深明显地急剧变化的一个界面。 初次海泛面:是Ⅰ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是水位体系域和海进体系域的物理界面。 最大海泛面:指的是最大海侵时期形成密集段或下超面,在盆地内分布范围最大,为划分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界面。 河流平衡剖面:即河流中的沉积基准面,当河床底部与该面重合,沉积作用达到动态平衡,沉积物总量等于水流冲刷掉的物质总量;当河床底部高于该面,向下侵蚀;当河床底部低于该面,发生沉积。 9.全球海平面:全球海平面指一个固定的基准面点,从地心到海表面的测量值。这个测量值随洋盆和海水的体积变化而发生变化,与局部因素无关 10.相对海平面:相对海平面是指海平面与局部基准面如基底之间的测量值。 11.密集段或凝缩段、缓慢沉积段(condensed section):是由薄层的深海(湖)沉积物所组成的地层,这类沉积物是在准层序逐步向岸推进,而盆地又缺少陆源沉积物的时期沉积的。①生物丰度高,微量元素相对富集②沉积速率低,经历时间差长。 识别标志: 1)地球物理(下超、地震剖面) 2)古生物特征(深水生物) 3)岩石学特征(暗色泥岩,亮暗交替,水体安静) 4)地球化学(Co元素) 5)沉积速率 地质意义: 1)地层对比:不可漏掉,漏掉,则会在无边界处产生边界;用于相解释 2)良好的生油岩 3)层序解释 12.下切谷(incised valleys)或深切谷:是下切的河流体系,其通过下切作用使河道向盆地延伸并切入下伏地层,以与海平面的相对下降相对应,在陆棚上,深切谷以层序边界为下边界,以首次主要海泛面为上部边界。 13.准层序:parasequence它是由湖(海)泛面或与之相对应的界面为边界的、相对整合的、有内在联系的岩层或岩层序列所组成。

层序地层学综合复习题

《层序地层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1)低水位体系域P50-2 (2)下切谷 (3)T-R层序 (4)新增可容空间 (5)进积式准层序组:(6)密集段 (7)高水位体系域 (8)整合 (9)I型层序 (10)层序地层学 (11)准层序 (12)敞流湖盆(13)可容空间(14)不整合 (15)层序 (16)Ⅱ型层序(17)陆架边缘体系域(18)绝对海平面(19)湖侵体系域(20)体系域 (21)海浸-海退旋回(22)海泛面 (23)基准面 (24)凝聚(缩)层 二、填空题 1.层序地层学中主要有四个控制变量,它们控制了地层单元的几何形态、沉积作用和岩性, 它们是:,,,。 2.当海平面相对上升并且低速物源供应时,形成海侵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底界 为,顶界为,其准层序组多 为。 3.层序是所组成,其顶、底界 为。 4.I型层序边界是在海平面期间形成,在地震剖面上可见明显的反 射结构;具有等地表暴露标志。 5.海平面的相对上升或下降控制了新增可容空间的变化,海平面相对上升, 可容空 间,相反可容空间。 6.全球性海平面变化的控制因素有;;; 等。

7.低水位体系域的下界为,上界为下一个。低水位体系域 则由一个或多个准层序组构成。 8.在典型的向上变粗准层序中,由下而上,岩层组变厚,砂岩颗粒变,砂 岩、泥岩比例;在向上变细的准层序中,由下而上,岩层组变薄,砂岩颗 粒变,砂岩、泥岩比例。 9.根据沉积速率与新增空间速率之比,可将准层序组中的准层序叠加模式分为、 和三种类型。准层序组的形成条件为沉积速率小于可容空 间。 10.依据粒度变化,准层序的类型有及;在典型的中, 岩层组变厚,砂岩颗粒变粗,砂岩、泥岩比例向上增加。 11.陆架坡折边缘型盆地发育一个理想的型层序,具有、和 体系域。 12.低水位体系域发育, 和。 13.层序地层学发展简史可以划分为,, 等3个阶段。 14.地震地层学应用反射波的终止或消失现象划分层序。反映层序底界的反射终止现象有 和;反映层序顶界的反射终止现象有、。 15.高水位体系域的下界为,上界为下一个层序的边界。早期的高水位体系 域通常由一个准层序组所组成,晚期的高水位体系域则由一个或多个 准层序组构成。 16.基准面是一个抽象的动态平衡面,在此面以上沉积物,在此面以 下;在该面附近沉积物。海洋环境的基准面就 是,陆相湖盆中的沉积基准面大致相当于。 17.湖侵体系域的底界为,顶界为。湖侵体系域通常由一个或多个 准层序组构成。 18.I型层序由体系域、体系域和体系域所组成;其下伏边界 为及其对应的整合,即层序边界。 19.根据盆地的几何形态可以将盆地划分出两种类 型: , 。

准噶尔盆地的类型和构造演化

收稿日期:20000507;修订日期:20000911 作者简介:蔡忠贤(1963—  ),男,博士,副教授,矿产资源普查与勘探专业,现在石油大学博士后站工作。①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1准噶尔盆地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R]119851 准噶尔盆地的类型和构造演化 蔡忠贤1,陈发景2,贾振远2 (11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00;2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摘 要:准噶尔盆地的早二叠世属于裂谷还是前陆盆地,存在意见分歧;晚二叠世—老第三纪 盆地的性质也不确定。文中通过对盆地构造几何学、沉降史、热史及火山岩的综合分析研究,对 盆地类型和构造演化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1)准噶尔盆地在早二叠世为裂谷,晚二叠世为热冷 却伸展坳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克拉通内盆地,新第三纪至今,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 才形成陆内前陆盆地。(2)对石炭纪—早二叠世的岩浆活动结合区域构造资料的研究表明,准 噶尔地区古生代的板块运动和造山作用具软碰撞特点,早二叠世的裂谷盆地是在软碰撞背景下 造山带伸展塌陷的产物。(3)地幔热对流作用可能是软碰撞造山后伸展塌陷的主要深部动力学机制。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裂谷;热冷却坳陷;克拉通盆地;软碰撞;伸展塌陷 中图分类号:P54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0)04043110 0 引言 准噶尔盆地是新疆北部自二叠纪以来形成的大型陆内叠合盆地,目前是我国含油气前景最有希望的地区。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了大量的地球物理和地质研究工作,但由于盆地遭受改造,在盆地类型和成因方面仍存在着诸多的分歧。中国科学院地学部①将盆地构造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即早二叠世断陷,晚二叠世拗陷,三叠纪—第三纪断拗和第四纪上升阶段。吴庆福[1]认为二叠纪为裂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拗陷,新第三纪以后为收缩上隆阶段。尤绮妹[2]的划分是:石炭纪—三叠纪为裂谷阶段,侏罗纪为中央隆升阶段,白垩纪以后为山前拗陷阶段。赵白[3]的划分是二叠纪为断陷、拗陷阶段,三叠纪为断拗阶段,侏罗纪—老第三纪为拗陷阶段,新第三纪以后为萎缩上隆阶段。肖序常[4]则认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为海相前陆盆地。杨文孝[5]也将早二叠世划为海相前陆,晚二叠世和新第三纪—第四纪划为陆相前陆,之间三叠纪—老第三纪划为振荡型陆相盆地。上述划分意见中归纳起来主要的分歧在于对盆地早二叠世的性质是张性还是压性的认识以及晚二叠纪—老第三纪拗陷盆地的性质。近来,这种分歧不仅未缩小,反而扩大。孙肇才[6]主张应该放弃早期盆地是塌陷或张性的认识,将准噶尔看作是一个在石炭纪—二叠纪前陆基础上,经过 —134—第7卷第4期 2000年10月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Eart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 ,Beijing )Vol 17No.4Oct 12000

沉积盆地及古地理分析

第十章 沉积盆地及古地理分析 塔里木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地球表面三度空间内,容纳沉积物堆积的场所。 沉积盆地分析:运用多学科(沉积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知识,采用多种方法(钻孔、露头观察、地球物理)对沉积盆地的形成、沉积充填、古地理演化

和地球动力学进行综合研究的过程。 古地理学:研究地史中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海陆分布、海平面变化、沉积介质性质、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生物分布等)特征及其发展历史的学科。 古地理分析:通过沉积学、古生态、古构造、地球化学等方法,再造地质历史时期中的自然地理景观的过程,也就是再造沉积区和侵蚀区的古景观的过程。古地理研究包括: (1)沉积古地理:反映海陆分布、各种古环境及沉积产物; (2)生物古地理:通过生物相、生物分区研究,确定古代环境(海陆,水深)的分布及其对古板块构造的指示意义。 (3)构造古地理:着眼于构造地貌标志,表示各种沉积类型、组合的分布,表示构造—地貌单元,如大陆边缘、岛弧、边缘海、裂陷槽等。

古地理分析的内容包括:确定侵蚀区位置、盆地边界、古地貌、母岩性质、介质类型、水动力条件、化学性质、古气候等。 古地理分析不仅可以确定当时的自然地理景观,还可查明沉积矿产生成与分布规律,阐明沉积作用与大地构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地壳运动与地质发展史,作出矿产的预测。 一、陆源区的分析 1. 判断古陆或侵蚀区的存在 2. 查明古地形的起伏特征 3. 物源区母岩性质的确定

(1) 砾岩的成分; (2) 砂岩的成分; (3) 碎屑重矿物组合 判断古陆或侵蚀区的存在 古陆或侵蚀区的概念:侵蚀区相对于沉积 区,在一定时期内,以风化侵蚀作用为主的地 区。如在一定时期内堆积了沉积物,则可以认 为是沉积区。 侵蚀区是向沉积区供给陆源碎屑的剥蚀区。 判断侵蚀区存在的6个标志: (1)地层的缺与失,某些地层可能是在沉积之 后被侵蚀掉的。 (2)地层的尖灭和较新地层的超覆。 (3)地层顶部有古风化壳存在,不整合接触。 地层的缺和失 (4) 根据沉积相变化: 从侵蚀区到沉积区的相变化有规律,海 侵相序或海退相序。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技术标准 目录汇编 2002年6月11 日 16:42:18 已访问次数:2次 标准名称: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文件目录: 基础研究 标准性质 标准序号 标准年代号 专业 ICS分类号 采标情况 SY/T 5978 94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1995年01月18日 1995年07月01日

关键词 负责起草单位 是否废标 未 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1995-01-18 发布 1995-07-01 实施──────────────────────────────────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含油气盆地的一、二、三级构造单元划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具有断陷式、坳陷式结构特征的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单元划分。 2 构造单元划分 2.1 基本构造单元 2.1.1断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断陷盆地:);

2.1.2坳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坳陷盆地”)。 2.2次级构造单元 2.2.1一级构造单元 2.2.1.1断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坳陷; b.隆起; c.斜坡。 2.2.1.2坳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坳陷; b.隆起; c.斜坡。 2.2.2二级构造单元(亚二级构造单元) 2.2.2.1断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凸起 b.凹陷。 2.2.2.2断陷盆地内的亚二级构造单元 a.断阶带; b.断鼻带; c.断裂构造带; d.单斜带; e.次凹。 2.2.2.3坳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背斜带(长填); b.单斜带; c.超覆带; d.构造带(阶地); e.凹陷。 2.2.3三级(局部)构造单元 2.2. 3.1断陷盆地内的三级(局部)构造单元 a.背斜; b.半背斜; c.鼻状构造; d.断鼻构造; e.断块; f.潜山; g.构造群。

2017年春季学期石油华东《层序地层学》综合复习资料

《层序地层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准层序2.准层序组3.不整合4.体系域5.深切谷6.缓慢沉积段7.沉积体系8.T-R旋回9.相对海平面10.海泛面11.成因层序12.缓慢沉积段13.闭流湖盆14.敞流湖盆 二、论述题 1.层序地层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取得了哪些重要认识? 2.在层学地层学研究中,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有哪些? 3.比较I型层序和II型层序在层序边界、体系域组成以及形成机理等方面的异同。 4.陆相盆地与被动大陆边缘型盆地相比有哪些差异?这决定了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应有什么特点? 5.全球海平面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控制? 6.Galloway建立的成因层序地层学模式与Vail等人建立的层序地层学模式相对比有什么特点? 7.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哪几方面?它们使用的资料和分析项目各包括那些?8.陆相断陷湖盆中层序边界的形成机理主要有哪几种? 9.湖相密集段有哪些特点?如何识别?研究其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准层序:(parasequence)它是由湖(海)泛面或与之相对应的界面为边界、由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序列。 2.准层序组:是指由成因相关的一套准层序构成的,具有特征堆砌样式的一种地层序列。3.不整合:是指岩石地层之间接触上的构造关系,沉积上缺少连续性,并与间断、风化特别是侵蚀阶段相对应。 4.体系域:是指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集合体。 5.深切谷:是指因海平面下降、河流向盆地扩展并侵蚀下伏地层的深切河流体系及其充填物。 6.缓慢沉积段:代表可容纳空间达到极大值时的沉积。由薄的半远海或远海沉积相组成,是沉积物聚集速度很慢,经历时间很长,代表在陆架上的陆源沉积物饥饿的沉积。 7.沉积体系:一串现在仍积极作用的(现在的)或推测的(古代的)沉积作用和沉积环境(三角洲、河流等)从成因上联系到一起的岩相组合。 8.T-R旋回:从一个海水加深事件到另一个具同等规模的加深事件开始之间的一段时间内沉积下来的岩层。 9.相对海平面:指海平面相对一个处于或者靠近海底的面(例如基岩)的位置,由全球海平面和局部沉降这两个因素决定。 10. 海泛面:是一个新老地层的分界面,穿过这个界面会有证据表明水深的突然增加。11.成因层序:Galloway所划分的层序称为成因层序,它是建立在Frazier的沉积幕式概念基础上。 12.缓慢沉积段:代表可容纳空间达到极大值时的沉积。由薄的半远海或远海沉积相组成,是沉积物聚集速度很慢,经历时间很长,代表在陆架上的陆源沉积物饥饿的沉积。 13.闭流湖盆:是注入湖盆的水量小于蒸发量和地下渗流量之和,湖平面的位置低于盆地最低溢出口的高程。 14. 敞流湖盆:是注入湖盆的水量大于蒸发量和地下渗流量之和,湖平面的位置维持在与湖盆的最低溢出口相同的高程上,多余的水则通过泄水通道流出湖盆。 二、论述题 1.层序地层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取得了哪些重要认识? 答:概念萌芽阶段(1949-1977)——层序概念建立阶段 Sloss、Krumbein和Dapples(1948)同时提出的地层层序概念标志为当今层序地层学的发展提供了概念基础。 孕育阶段(1977-1988)——地震地层学形成和发展阶段 P.R.V ail(1977)等人编著的《地震地层学》为标志产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 理论系统化阶段(1988年-现至)——层序地层学综合发展阶段 以P.R.Vail(1988)等人编著的《海平面变化综合分析》以及Sangree,Wagoner和Mitchum 等人的层序地层学文献的发表为标志。给沉积学和地层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飞跃。

沉积盆地分析考前复习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三上学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三(上)《沉积盆地分析》考前复习题 一、前陆盆地的沉降机制论述 与岩石圈挤压挠曲有关的盆地统称为前陆盆地。前陆盆地的发育与逆冲构造产生的构造载荷使岩石圈挠曲引起的前陆沉降作用有关。 前陆盆地的沉降机制有以下三类: 1 构造应力作用 前陆盆地地壳或岩石圈厚度变化主要是挤压作用动力学机制。由于岩石圈板块的俯冲、碰撞等汇聚作用引起岩石圈向下牵引弯曲和地壳岩石圈的挠曲沉降,常见于俯冲带或造山带。如周缘前陆盆地和陆内造山前陆盆地,前者是大洋板块俯冲和消减后,在继续俯冲的、向下挠曲的陆壳之上形成的沉积盆地;后者是陆内板块碰撞挤压挠曲形成山前凹陷继而形成沉积盆地。 2 负载(重力作用) 某些前陆盆地与岩石圈加载造成的挠曲或弯曲变形作用有关。如弧后前陆盆地,其发育于仰冲板块上的岩浆弧之后。火山岛弧构造载荷导致挠曲沉降,盆内充填了大量来自前陆和后陆方向的沉积物。 3 热沉降机制 由于先前受热的岩石圈的冷却及伴随的密度增大而产生的均衡沉降。在前陆盆地的形成过程中,这种作用机制很少,弧后前陆盆地的形成可能与此有关。 前陆盆地沉降机制一般以构造应力作用为主,三种机制综合作用。 二、裂陷盆地和前陆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及其相互之间的区别 列陷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1、列陷盆地沉降的控制因素:(1)岩石圈的变薄;(2)热异常;(3)沉积物负载的均衡沉降;(4)软流圈上升造成的熔融作用 2、列陷盆地的形成作用主要有两种:即主动裂陷作用(张应力作用和地幔作用相伴生)和被动裂陷作用(先张应力作用引起破裂,后热地幔物质上侵) 3、岩石圈的伸展模式:(1)岩石圈的纯剪切模式,包括均匀纯剪切拉伸模型和非均匀纯剪切拉伸模型(2)岩石圈的简单剪切模式(3)简单剪切—纯剪切挠曲悬臂梁模型(4)拆离—纯剪切模式 4、裂谷盆地具有幕式进行的热点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技术标准 目录汇编2002年6月11日16:42:18 已访问次数:2 次 标准名称: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文件目录: 基础研究 标准性质 标准序号 标准年代号 专业 SY/T 5978 94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1995年01月18日1995年07月01日ICS分类号采标情况 关键词 负责起草单位 是否废标未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 xx 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1995-01-18 发布1995-07-01 实施 xx 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发布 xx 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 本标准规定了含油气盆地的一、二、三级构造单元划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具有断陷式、坳陷式结构特征的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单元划 分。 2 构造单元划分 2.1 基本构造单元 2.1.1 断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断陷盆地: ); 2.1.2 坳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坳陷盆地”)。 2.2 次级构造单元 2.2.1 一级构造单元 2.2.1.1断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 坳陷; b. 隆起; C.斜坡

2.2.1.2 坳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 坳陷; b. 隆起; c. 斜坡。 2.2.2 二级构造单元(亚二级构造单元) 2.2.2.1 断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 凸起 b. 凹陷。 2.2.2.2 断陷盆地内的亚二级构造单元 a. 断阶带; b. 断鼻带; c. 断裂构造带; d. 单斜带; e. 次凹。 2.2.2.3 坳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 背斜带(长填); b. 单斜带; c. 超覆带; d. 构造带(阶地); e. 凹陷 2.2.3 三级(局部)构造单元

全球沉积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全球沉积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文|康玉柱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全球共发育上千个沉积盆地,它们的形成演化以及所经历的构造作用非常复杂,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都对沉积盆地类型进行过多种划分,但目前尚未达成共识。 笔者基于对全球主要大型盆地进行的几十年的研究工作成果,对沉积盆地提出以下划分标准: ①大地构造背景及环境、构造体系特征、地球动力学因素等; ②盆地形成演化及纵横向结构特征; ③盆地充填沉积及相变。 据此将上千个沉积盆地总体上划分为3大类型:克拉通盆地、断陷盆地、前陆盆地等。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其演化特征、沉积体系及油气分布规律等均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研究盆地类型及盆地演化特征,不但可以丰富石油地质 理论,而且对油气勘探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古生代克拉通盆地 1.1克拉通盆地的概念 克拉通盆地的概念:有广泛沉积、-般规模较大,以浅海相沉积为主,构造活动相对稳定,岩浆活动较弱,多呈碟状、大而平缓的沉积盆地。该类盆地主要发育在古生代及中生代早期。

全球克拉通盆地分布广泛,在各大地块均有。如中国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盆地,俄罗斯西伯利亚盆地,美国密执安、二叠盆地,中东波斯湾盆地,非洲利比亚木祖克盆地等(图)。 1.2克拉通盆地的演化 1.2.1中国克拉通盆地的演化

中国大陆的形成及演化情况如表所示。 中国克拉通盆地演化共分4个阶段(表),塔里木、华北、扬子等古生代克拉通盆地演化特征如图所示。

1.2.1.1裂陷-克拉通盆地演化阶段(Z-O2) 震旦纪早期-早寒武世昆仑-秦岭裂谷带已扩张成洋盆,发育了完整的洋脊型蛇绿岩套,华南陆块与华北-塔里木-柴达木陆块分离。此时,后3个陆块尚未分离,遍布于华北陆块南缘,如河淮、豫西、北秦岭、北祁连镜铁山、北山,柴达木陆块欧龙布鲁克、阿尔金山,塔里木陆块鲁克塔格等地,震旦系-下寒武统冰碛岩是充分的证据。 祁连-阿尔金的裂谷期延续到中寒武世早期。甘肃郭米寺一带早寒武世晚期-中寒武世早期大面积出露的富钠酸性火山岩和少量双峰式基性火山岩,含有多金属硫化矿产的较深水硅泥质沉积标志了裂谷轴之所在。中寒武世中晚期洋脊型-裂谷型蛇绿岩的出现表明北祁连已从裂谷阶段演化到了洋盆阶段。这时塔里木陆

层序地层学题目

一、名词解释 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中具有成因联系的、旋回岩性序列间相互联系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层序: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 体系域: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集合体,是一个三维沉积单元,体系域的边界可是层序的边界面、最大海泛面、首次海泛面。 准层序:一个以海泛面或与之相应的面为界、由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序列。在层序的特定位置,准层序上下边界可与层序边界一致。 首次海泛面:Ⅰ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即响应于首次越过陆棚坡折带的第一个滨岸上超对应的界面,也是低位与海侵体系域的物理界面。 凝缩层:沉积速率极慢、厚度很薄、富含有机质、缺乏陆源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是在海平面相对上升到最大,海侵最大时期在陆棚、陆坡和盆地平原地区沉积形成的。 Ⅰ型层序:底部以Ⅰ型层序界面为界,顶部以Ⅰ型或Ⅱ型层序界面为界的层序类型。 陆棚坡折带:陆架向海盆方向坡度陡然增加的地方。 低位体系域:Ⅰ型层序中位置最低、沉积最老的体系域,是在相对海平面下降到最低点并且开始缓慢上升时期形成的。并进型沉积:常出现于正常的富含海水的陆棚环境,海平面上升速率相对较慢,足以使得碳酸盐的产率与可容空间的增加保持同步,其沉积以前积式或加积式颗粒碳酸盐岩沉积准层序为特征,并且只含极少的海底胶结物。 二、层序地层学理论基础是什么? (1)海平面升降变化具有全球周期性。 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地震地层学的理论基础,即海平面升降变化具有全球周期性,海平面相对变化是形成以不整合面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成因相关的沉积层序的根本原因。 (2)4个基本变量控制了地层单元的几何形态和岩性。 这四个基本变量是构造沉降、全球海平面升降、沉积物供给速率和气候变化,其中构造沉降提供了可供沉积物沉积的可容空间,全球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地层和岩相的分布模式,沉积物供给速率控制沉积物的充填过程和盆地古水深的变化,气候控制沉积物类型以及沉积物的沉积数量。一般说来,前三者控制沉积盆地的几何形态,沉降速率和海平面升降变化综合控制沉积物可容空间的变化。 三、图示并说明三种准层序组序列特征 进积式准层序组:是在沉积物沉积速率大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的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较年轻的准层序依次向盆地方向进积,形成向上砂岩厚度增大、泥岩厚度减薄、砂泥比值加大、水体变浅的准层序堆砌样式。常为HST和LST的前积楔状体的沉积特征。 退积式准层序组:是在沉积速率小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的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较年轻的准层序依次向陆方向退却,尽管每个准层序都是进积作用的产物,但就整体而言,退积式准层序组显示出向上水体变深、单层砂岩减薄、泥岩加厚、砂泥比值降低的特征。常为TST的特征。 加积式准层序组:是在沉降速率基本等于可容空间变化速率时形成的,相邻准层序之间未发生明显的侧向移动,自下而上,水体深度、砂泥岩厚度和砂泥比值基本保持不变。常为HST早期和陆架边缘体系域的沉积响应。 四、对比具陆棚坡折的碎屑岩Ⅰ型层序与具台地边缘的碳酸盐岩Ⅰ型层序之间的特征(含成因、边界特征、体系域构成及LST、TST、HST特征、主控因素) 具陆棚坡折的碎屑岩Ⅰ型层序界面是在全球海平面下降速率大于盆地沉降速率时产生的,它响应于区域性不整合界面,其上下地层岩性、沉积相和地层产状可以发生很大变化,具有陆上暴露标志和河流回春作用形成的深切谷。随着相对海平面下降,河流深切作用不断向盆地中央推进,形成了岩相向盆地中央方向的迁移特征。 具台地边缘的碳酸盐岩Ⅰ型层序界面是在海平面迅速下降且速率大于碳酸盐岩台地或滩边缘盆地沉降速率、海平面位置低于台地或滩边缘时形成的,以台地或滩的暴露和侵蚀、斜坡前缘侵蚀、区域性淡水透镜体向海方向的运动以及上覆地层上超、海岸上超向下迁移为特征。 这两类层序都包含低位体系域LST、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这三个体系域。 具陆棚坡折的碎屑岩Ⅰ型层序中,LST的底为Ⅰ型不整合界面及其对应的整合面,其顶为首次越过陆棚坡折带的初次海泛面,它经常由盆底扇、斜坡扇和低位楔状体组成。TST的底界为首次海泛面,顶界为最大海泛面,它由一系列较薄层的、不断向陆呈阶梯状后退的准层序组构成,当海泛面达到最大时形成薄层富含古生物化石、以低沉积速率沉积的凝缩层。HST广泛分布于陆棚之上,下部以加积式准层序组的叠置样式向陆上超于层序边界之上,向海方向下超于TST顶面之上,上部沉积物以一个或多个具前积斜层形态的前积式准层序组向盆地中央推进。在许多硅质碎屑岩层序中,它常被上覆层序边界削截,若被保持下来,也往往厚度较薄或富含页岩。

盆地分析沉降史作业

作业题目 已知:地幔密度:3.3,沉积物密度2.5。地表孔隙度48%,3000米深度孔隙度14%,不考虑砂泥变化。(1)编制基底沉降史和构造沉降史图;(2)编制埋藏史图;(3)分析说明盆地的沉降特征。 作业方法与步骤 一、利用回剥法绘制埋藏史图 回剥法绘制埋藏史图,是根据沉积压实原理,从已知的单井分层参数出发,按照地质年代由新到老的顺序逐层剥去,剥蚀恢复过程中考虑了沉积压实、沉积间断、地层剥蚀等地质要素,直至全部地层剥完为止。如下图(图1)模型所示: 图1 剥蚀厚度恢复模型 回剥技术采用地层骨架厚度不变压实模型:即在地层的沉积压缩过程中,压实只是导致孔隙度减小,而骨架体积不变。使用该模型恢复地层的沉降史,实质上是恢复地层中的孔隙度演化过程,因此可以借助孔-深关系来恢复古厚度。即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地层的上覆盖层也增加,导致孔隙度变小,体积减小。可以假定地层的横向位置在沉降过程中不变,而仅是纵向位置变化。因此,地层体积变小就归结为地层厚度变小。在正常压实情况下,孔隙度和深度关系服从指数分布: - cz Φ Φe = (1.1)

其中,Φ是深度为z 时的孔隙度,Φ0为地表孔隙度,c 为压实系数。 根据已知条件:地表孔隙度48%;3000米深度孔隙度14%。将其带入到式(1.1),两个未知数列方程,可计算出压实常数: c=4.107×10-4 沉积层孔隙度在受压实过程中,沉积物骨架部分的体积不变,只有孔隙部分发生变化。如果某层深度Z 1至Z 2时(Z 2>Z 1),层内孔隙所占体积V m 为: [] 2 12 1 e -e e 00cz cz z z cz m c dz V ---Φ= Φ= ? (1.2) 设地层总体积为V ,岩石颗粒体积为s V ,则 w s V V V += (1.3) 纯岩石颗粒的高度H s [] 2 1e -e )(012cz cz s c z z H --Φ- -= (1.4) 由公式(1.4)可以导出 [] 2 1e -e )(012cz cz s c z H z --Φ+ += (1.5) 首先,现今各地层的厚度(单位m )如下:450,640,970,761,1612,988,1222;并由公式(1.4)计算出各地层的骨架厚度(单位m )如下:253,415,725,626,1434,925,1172。(具体计算过程可用程序解决!)然后按照地质年代由新到老地逐层回剥,每剥一层把所有的地层重新计算。 当剥掉地层7时,地层6的顶界为0,其底界等于当Z 1为零和H S =415m 时由公式(1.5)计算得到的Z 2等于711m ;地层6的底界等于711m 加上当Z 1等于711m 和H S =725m 时由公式(1.5)迭代得到的Z 2等于1736 m ;……以此类推,成果见下表: 表1 剥蚀厚度恢复数据统计表 依据以上数据,可以绘出如下埋藏史图(图2),或者直接用国际上的盆地模拟软件进行单井模拟,得出的效果(图3)相差不大,说明计算的正确:

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沉积学的发展整体上经历了从萌芽到蓬勃发展,再到现今的储层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地震沉积学等派生学科发展阶段。这期间,沉积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直服务于油气和其他沉积矿产的勘探和开发。到目前为止,针对层序研究,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已比较系统、成熟。但在层序内部体系域划分、裂谷盆地层序地层模式研究及层序地层控制因素分析等方面仍然需要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才能使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更精细。 1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层序地层学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基础是地震地层学与沉积相模式的结合。层序的概念最初由Sloss(1948)提出,当时将层序作为一种以不整合面为边界的地层单位。但层序地层学的真正发展阶段是在P. R. Vail, R. M. Mitchum, J.B.Sangree1977年发表了地震地层学专著之后,层序的概念定义为“一套相对整合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序列,其顶底以不整合或与这些不整合可对比的整合为界”,并将海平面升降变化作为层序形成与演化的主导因素。1987年Vail和Wagoner等在AAPG上发表的文章首次明确了层序地层学的概念,开始了层序地层学理论系统化阶段,提出了体系域等一系列新概念,建立了层序内部的地层分布规律和成因联系。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层序地层学理论出现了多个分支学派,丰富发展了理论,也扩展了应用领域。 层序地层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现已发展为与岩石地层、年代地层、生物地层及地震资料相结合的综合阶段,并且已从在理论上有争议的模型演化成一种在实践上可采纳的方法(蒋录全,1995)。 1.1 国内外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层序地层学理论建立之初是以海相层序地层为基础的,国外应用较多的有三种海相层序概念模式,发展至今,理论上形成了Vail层序地层学、Cros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Galloway成因层序地层学三大主流派系。沉积层序与成因层序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层序界面的不同,沉积层序以不整合和与该不整合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强调海平面变化是层序形成的主导控制作用;成因层序是以最大海侵

裂陷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裂陷(裂谷)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裂陷盆地是岩石圈拉张减薄下沉形成的沉积盆地。其演化阶段一般分为裂陷期和坳陷期,裂陷期发育大量正断层,并伴随火山活动,主要生长正断层将盆地分割成多个坳陷和隆起,发生差异沉降;坳陷期盆内断裂活动停止,盆地整体热沉降。我国主要裂陷盆地位于东部地区,包括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等,均为陆相沉积盆地。 1.烃源岩 裂陷期和坳陷期都可发育烃源岩,发育的烃源岩具有厚度大、丰度高的特点,由于裂陷盆地具有较高的热流值,有助于烃源岩快速成熟。渤海湾盆地主要烃源岩位于古近系,以1、2型为主。松辽盆地上侏罗统河流-沼泽相烃源岩为重要的气源岩,白垩系嫩江组为主力烃源岩。 2.生储盖组合 断陷型盆地分割性强,以坳陷为单元,发育多种类型沉积体系。 箕状断陷陡坡带发育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和冲击扇,其中扇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储集性能较好,陡坡带临近深挖区油源,再加上断裂的沟通,易形成岩性-断层油气藏和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深洼区发育深湖相和浊积扇相,浊积扇被深湖相富含有机质的暗色泥岩包裹,易形成岩性油气藏;深洼区与缓坡带之间的断垒带/基岩断块凸起带上,易形成轴向水流形成的远源河流三角洲、重力流以及滩坝沉积,均发育较好的储层;缓坡带以近源河流三角州、滨浅湖和滩坝相为主,距离油源较远,在断裂沟通下可形成岩性上倾尖灭和构造-岩性油气藏。 坳陷型裂谷盆地储集层规模大,横向稳定,成熟度高,如松辽盆地早白垩世发育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储层以河流相砂体和三角洲前缘砂为主。坳陷阶段发育的河流泛滥平原沉积厚度大、分布广,构成区域性盖层。 3.运移特征 裂陷型盆地断裂发育,砂体侧向连续性差,油气难以发生远距离运移,以垂向运移为主,断裂带控制了油气田的分布。坳陷型盆地储集层分布较为稳定,但仍以短距离运移为主。总体上,陆相裂陷盆地的侧向运移距离较短,油气田主要围绕生烃中心呈环带状分布。 4.油气藏分布规律 坳陷型盆地常发育与基底活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断陷型盆地陡坡带则主要发育滚动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洼陷带发育岩性油气藏,缓坡带发育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地层不整合和地层超覆油气藏。 松辽盆地坳陷层系发育,生烃中心位于中央坳陷区,由于基底隆升形成了许多形态宽缓、面积大的背斜构造,其中大庆长垣为多个基底隆升背斜组成的大学长垣构造带,此外还有断鼻、地层和岩性圈闭。油气藏围绕主要生烃坳陷成环状分布,其类型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坳陷中心为岩性油气藏,向外为断鼻、断层-岩性复合油气藏,边部为背斜、断块油气藏。 渤海湾盆地具有多坳、多隆、多凹、多凸相间的构造格局,包括6个断陷和四个隆起。断陷多为不对称的单断型断陷,边界生长断层的活动控制了断陷的构造格局和沉积体系的分布。单个凹陷多为独立的成油单元,油气藏围绕生油坳陷呈环带状分布。坳陷内陡坡带发育滚动背斜油气藏和断层-岩性油气藏,深陷带发育砂岩透镜体油气藏、披覆背斜油气藏,缓坡带发育断层-岩性油气,地层不整合和地层超覆油气藏、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凹陷内部或凹陷之间的基底凸起上发育古潜山油气藏,纵向上不同类型的油气藏叠置。由于凹陷内断裂的沟通作用,下第三系烃源岩的油气向上运移,进入多套层系,多个圈闭,因此形成围绕生烃坳陷分布的,多个成藏组合、多种类型的油气藏纵向叠置构成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