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7部分区域经济一体化练习题

第7部分区域经济一体化练习题

第7部分区域经济一体化练习题
第7部分区域经济一体化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区域经济一体化

2、优惠贸易安排

3、自由贸易区

4、关税同盟

5、共同市场

6、经济联盟

7、完全经济一体化

二、填空题

1. _________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通常被称为战后经济“三大支柱”。

2.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大体有如下五种形式:、、、、。

3. 为了实现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目标,以实现四大自由流通,必须消除的三大障碍是:、、。

4.二次大战结束后出现的第一个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是,继该组织出现后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建立起来的两个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是、。

5.“乌拉圭回合”谈判之所以迟迟不能达成协议,其焦点是围绕问题的矛盾十分尖锐。

6.签订贸易条约所依据的法律原则主要有两个,即:、。

7.经济一体化最低级和最松散的形式是。

8. 指在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的基础上,成员国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措施。

9.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有、贸易创造和贸易扩大。

10. 是世界上幅员最广泛、参加成员差异最大的一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中国也是该组织的成员。

三、判断题

1.WTO《政府采购协议》是多边贸易协议,要求全体世贸组织成员参加。( )

2.《保障措施协议》要求非歧视地实施保障措施,它适用于来自所有国家的同类产品,而不应带有选择性。()

3. 《农产品协议》要求世贸组织成员立即取消对农产品的出口补偿。( )

4.最惠国待遇原则含义是:一成员就任何一项原产于另一成员的进口产品给予另一成员在关税或其它方面的优惠,必须立即无条件地给予原产于其它成员和相同或类似的进口产品。( )

5. 国民待遇原则是指一国在经济活动和民事权利方面给予其境内的外国国民不

低于其给予本国国民享受的待遇。( )

6.关税同盟与自由贸易区的不同在于实施共同的对外关税。()

7.共同市场的特征是生产要素在各成员国之间自由流通。()

8.经济一体化的规律是由低级的组织形式向高级组织形式逐渐演进。()9.欧盟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10.关税同盟一定会提高成员国的社会福利水平。()

11.贸易创造效果使得关税同盟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

12.贸易创造效果和贸易转移效果是从需求方面形成的概念,而贸易扩大效果是从生产方面形成的概念。()

13.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都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14.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15.亚太经合组织的一体化程度比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高。()

16.中国尚未参加任何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四、单项选择题

1.非成员国加入世贸组织须经部长会议()

A、 2/3以上多数通过

B、 1/2以上多数通过

C、 3/4以上多数通过

D、 4/5以上多数通过

2.在关贸总协定历史上,达成第一个约束非关税贸易壁垒协议是在( )期间。

A、第五回合谈判

B、第六回合谈判

C、东京回合谈判

D、第八回合谈判

3.世界贸易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是( )。

A、部长级会议

B、总理事会

C、部长理事会

D、成员国代表大会

4. 在正常贸易中,进口国由于不能适应进口竞争,造成国内生产中某产品的行业严重损害和严重损害威胁,作为世贸组织成员的进口国可以依据( ),采取进口限制。

A、《反倾销协议》

B、保障条款及《保障措施协议》

C、《关于国际收支平衡条款的谅解》

D、GATT解除义务条款

5. 世界上第一个最富裕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是:()

A、欧洲经济共同体

B、洛美协定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环太平洋经济合作

6. “乌拉圭回合”最后文件生效后,世界上哪类商品的贸易将在10年内分阶段回归到关贸总协定以内()

A、农产品

B、纺织品

C、热带产品

D、自然资源产品

7. 成员国之间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的经济一体化形式是()。

A、关税同盟

B、共同市场

C、经济同盟

D、完全经济一体化

8.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中,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国家完全取消关税与数量限制,建立对非成员国的统一关税,在实现商品自由流动的同时,还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转移。这种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叫做()

A、优惠贸易安排

B、自由贸易区

C、关税同盟

D、共同市场

9.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中,区内各国在经济、金融、财政等方面均完全统一,在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商品、资本、劳动力、服务等自由流动的人为障碍。这种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叫做()

A、自由贸易区

B、关税同盟

C、经济同盟

D、完全经济一体化

10.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中,欧洲经济共同体处于()

A、自由贸易区

B、关税同盟

C、共同市场

D、经济同盟

11.东南亚国家联盟属于哪种形式的经济一体化()

A、优惠贸易安排

B、自由贸易区

C、关税同盟

D、共同市场

12.下列属于国民待遇条款适用范围的权利有()

A、沿海航行权

B、领海择捕鱼权

C、船舶在港口的待遇

D、购买土地权

13.关贸总协定中最为重要的原则是()

A、非歧视原则B、关税保护和关税减让原则

C、一般取消数量限制原则D、磋商调解原则

14.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有():

A、阿根廷

B、巴西

C、墨西哥

D、智利

15.()是经济一体化较低级和松散的一种形式。

A、优惠贸易安排

B、自由贸易区

C、关税同盟

D、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16.亚太经合组织()。

A、执行开放的区域主义

B、禁止新成员加入

C、在一体化程度上已达到关税同盟水平

D、是主权国家组成的经济组织17.东南亚国家联盟属于()形式的经济一体化。

A、优惠贸易安排

B、自由贸易区

C、关税同盟

D、共同市场

18.目前,欧盟的成员有( )个。

A、15

B、20

C、25

D、30

19.由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组成的一体化称为( )。

A、部门一体化

B、全盘一体化

C、垂直一体化

D、水平一体化

20.中国与( )在将在2010建成自由贸易区。

A、东盟

B、欧盟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南方共同体

21.中国、俄罗斯、中亚4国组成的组织是( )。

A、亚太经合组织

B、上海合作组织

C、东盟

D、东北亚集团

22.中国内地与( )签订的CEPA已经生效。

A、香港

B、台湾

C、日本

D、新加坡

23.中国是( )的成员。

A、东盟

B、亚太经合组织

C、南方共同体

D、欧盟

24.10+3指的是( )10国和中国、日本和韩国。

A、东盟

B、欧盟

C、南美

D、非洲

25.关税同盟各成员国对非成员国实行()。

A、各自独立的对外关税

B、共同的统一的对外关税

C、共同的统一的对外关税,但农产品除外

D、共同的统一的对外关税,但工业品关税除外

五、多项选择题

1. 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是( )。

A.最惠国待遇原则

B.国民待遇原则

C.开放市场与公平贸易原则

D.关税约束与关税减让原则

E.一般禁止数量限制原则

2. 乌拉圭回合谈判主要成果是:( )

A、完善了管理多边贸易的机构体制

B、谈判达成了《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扩大了多边贸易规则调整范围,弥补了GATT调整单一性的不足。有助于在新的国际关系中WTO成员权利义务平衡。新协议将促进全球服务贸易开放和增长,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及技术成果开发利用。

C、谈判贯彻了1986年埃斯特角部长会议宣言精神

D、谈判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

3.世贸组织的宗旨与GATT基本一致,但是又有所扩展,世贸组织宗旨新增加的内容是( )。

A.确保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份额

B.消除国际贸易中歧视待遇,建立公平贸易秩序

C.扩大服务贸易

D.促进知识的合理利用和开发

E.采取措施,保护和维护环境。

4. GATT最惠国待遇原则的特点是( )。

A.多边化

B.非歧视

C.制度化

D.无条件

E.无例外

5. WTO《纺织品服装协议》对于纺织品服装贸易采取的自由化安排是()。

A.逐步削减直至取消这些产品进口关税

B.分阶段取消这些产品进口数量限制

C.将这些产品的贸易纳入WTO管辖

D.增加纺织品服装进口配额

E.禁止签订“自限协议”

六、案例题

案例: A国通知B国,禁止从B国进口羊肉,理由是羊肉的荷尔蒙含量超标,影响国民的身体健康。B国经过调查发现,A国境内销售的羊肉荷尔蒙含量与B国羊肉的荷尔蒙含量是一样的。还发现,A国还不断从C国进口同样质量的羊肉。

B国认为A国违反了GATT原则,他们的利益受到了侵害。

A国反驳,他们采取的措施是不违反GATT原则的,是属于一般例外所允许的。

问:

1、A国的做法是否违反了GATT的原则?违反了那条原则?为什么?

2、A国反驳的理由对不对?为什么?

五、简答题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有哪些?这些组织形式之间有什么区别?

2.为什么说欧盟是高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

3.区域经济一体化本质是什么?

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有什么不同?

5.简述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情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 答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

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 2.ד是”改为“不是” 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 4.√ 5.√ 四、论述题(要点) 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 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 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1.(1)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层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3)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规律。(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域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区域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等。(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成果,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经济研究领域。(6)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交流。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别。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把经 济一体化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 (1)贸易一体化,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 (2)要素一体化,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3)政策一体化,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 (4)完全一体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与这四个阶段相对应,经济一体化组织可以根据市场融合的程度,分为以下六类: 1.优惠贸易安排。即在成员国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给予特别的关税优惠,这是经济一体化中最低级和最松散的一种形式,典型的有1932年英国与一些大英帝国以前的殖民地国家之间实行的英联邦特惠制。 2.自由贸易区。即由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一个贸易区,在区内各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区内商品的完全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国仍保留对非成员国的原有壁垒。 3.关税同盟。即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壁垒,同时协调其相互之间的贸易政策,建立对外的统一关税。这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又更进了一步,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典型的有欧洲经济共同体。 4.共同市场。即成员国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对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使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贸易自由化,而且实现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典型的如欧洲统一市场。 5.经济同盟。即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成员国之间不但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建立起对外的共同关税, 而且制定和执行某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典型的如目前的欧洲联盟。 6.完全经济一体化。这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成员国在经济、金融、财政等政策上完全统一,在国家经济决策中采取同一立场, 区域内商品、资本、人员等完全自由流动,使用共同货币。 经济一体化是关于成员间贸易壁垒的撤除和各种合作互助关系的建立。贸易壁垒的撤除被称为一体化中"消极"的一面,合作关系的建立则被称为"积极的"一面,因为合作的建立往往要求参加者改变现有的制度或机构,或建立新的制度和机构以使一体化地区的市场能适当而有效率地运转。在一体化的各种形式中,较初级的形式,如自由贸易区等主要是消极的一面,而较高级的形式,如经济同盟等则更充分地体现了积极的一面。消极的形式比较易于达到,因为消除关税和数量限 制易于做到,特别是在经过长期的多边贸易谈判后许多国家的关税水平本来就已经很低。积极的形式不易做到,因为它要求采取某种形式的共同行动,而且要求在关税以外的领域合作,而金融、货币和雇佣等方面的合作往往涉及国家主权的协调等更深一层次的问题。但对一体化的形式的划分只能是大体上的,实际上每个组织都不可能是标准

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

1.3研究综述 区域经济一体化因其重要性与必然性,已逐渐被世界各国重视,所以国内外诸多经济学家也对这个命题进行了深入且透彻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原因及现实意义、对各国的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如何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中国将要在此浪潮中的决策与发展战略选择的研究等。 1.3.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况的研究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社会极重要的命题,因此国内外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这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况的分析上,陈开胜(2012)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发展经济规模的需要,以及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等等,他还指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发挥区域综合优势,促进均衡协调发展;有效利用各类资源,消除地区恶性竞争;拓展企业生存空间,促进产业空间转移;扩大对内经济开放,完善合作体制机制。 1.3.2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的相关研究 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各国的影响,不同的经济学者有着不同的探究角度,概括而言,可归纳如以下。陈开胜(2012)从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两个角度考虑,“区域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地区内各国之间壁垒的消除,简化贸易层次程序,加速货物自由流通,并有利于资源跨国界的流动,从而在地区内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同时,市场规模扩大,使各成员国有更大的可能获得发挥规模经济的效果,因而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意味着地区内部竞争的激化。在激烈竞争的压力下,企业将会加强经营管理,利用新的手段和科技成果,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加强国际竞争力。”而对于非成员国来说,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毋多庸叙。蒋娟(2013)是从发展中国家角度来考量的,从组织内与组织外探究,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不近加大了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还增加了组织内

_区域经济发展练习题B卷

区域经济发展知识大纲 第一课时 一、区域农业发展概况 1.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 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 2.区域农业发展的目标: 二、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位置 ①经纬度位置:北部为我国纬度最高地区,东部为我国经度最东地区(135°E多)。 ②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我国最偏东的地区,南面为渤海、黄海,东面临近日本海。 ③政治地缘位置:东、北、西三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相邻,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具有明显的边贸优势。 2.气候条件 图示东北地区位置与气候的内在联系 3.地形和土壤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对东北地区地形和土壤的高度概括。具体而言: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系呈马蹄形环绕在广阔的东北大平原的西、北、东三面,在平原上分布着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 4.社会、经济条件 图示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与农业

三、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五、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四大条件表解: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第一阶段(1979~1990年):产业转移初期,珠三角地区工业附加值低。 (2)第一阶段(1990年以后):产业结构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

区域经济发展B题 一、选择题 读“某地景观图”,回答1~2题 1.根据图中景观判断,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 () ①黄土高原②云贵高原③江南丘陵④华北平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关于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正确的是 () 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②扩大水稻的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③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延长生产链④应用大型农业机械,发展立体农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1.B 2.C 沂蒙山区某乡镇10年来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据表中内容回答3~4题。 苹果、大棚樱桃等水果种植,搞多种经营 3. ()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李光辉 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也在加快。可以预料21世纪初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并同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及经济关系将产生重大影响。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 区域是人类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的地域空间,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在一定区域内完成和实现的。不同的区域环境,将塑造出性质各异、层次不同、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区域”一词是一个含义十分广阔、使用领域极大的词汇,它或以实体概念被使用,或以抽象的空间概念被使用,不同的学科对象有不同的解释,就是在经济学这一学科中也有不同所指。常见的区域有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北亚经济合作区、经济特区等等。在这些区域中,既有跨国的,也有几个国家各自一个行政区的组合,还有一个国家内为特别目的设立的区域等等。 区域经济学关于区域的概念可以表述为: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作为这一概念的内涵应具有地域性、独立性和开放性等。 一体化一词英文为“Integration”,最初来源于企业之间的联合。企业之间通过卡特尔、托拉斯以及其他兼并方式联合而成的产业组织,可分为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两种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专有名词最早出现是在20世纪40年代的西欧,从此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探讨也就开始了。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一词的定义,经济学家艾尔·阿拉格(AiiM·EL-Agrua)有过这样的描述:“到了1950年,专门研究国际贸易的经济学家们赋予这一名词(区域经济一体化,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一项明确的定义,特别指将不同经济实体结合成较大经济区的一种事务状态或者一种过程。今天这个名词的用法也仅限于一含义。更具体地说,国际经济整合能消除参与国之间的所有贸易障碍,并建立一定的合作的协调的机制。后者完全依赖于一体化采取的具体形式。” 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 A.Balassa)在其名著《经济一体化理论》一书中对“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也做了明确的阐述:“我们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a process),又是一种状态(a state of affairs)。就过程而言,它包括采取种种措施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的歧视;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形式差别的消失。”(3)巴拉萨的这一定义在西方经济学中具有经典性意义。此后许多经济学家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解释,基本上围绕着“过程”和“状态”而展开的。 1952年7月,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1958年1月日,《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简称〈〈罗马条约〉〉)生效,标志着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从此,经济一体化不是一纸概念,而是有丰富实践的实体,从而引起很多经济学家的极大兴趣。经济学家维多利亚·柯森(Victoria Curson)在1974年从生产要素配置的角度解释了经济一体化,他把一体化“过程”的理解为趋向全面一体化的成员国之间的生产要素的再配置,把一体化“状态”理解为业已一体化成员国的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4)经济学家彼得·林德特给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定义是:通过共同的商品市场、共同的生产要素市场,或两者的结合,达到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对此,经济学家彼得·罗伯逊(Peter Robson)则强调:“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并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安排应该体现三个方面的特征:在某种条件下,成员国之间歧视的消失;维持对

高二地理区域发展差异练习题(附答案)

高二地理区域发展差异练习题(附答案) 第三节区域发展的差异一、选择题: 1、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基本因素是 A.土壤和植被 B.气候和地形 C.水文和土壤 D.植被和水文 2.下列四组省区全部属于东部经济地带的是 A.吉林、山西、湖南、海南 B.山西、内蒙古、陕西、广东 C.河南、黑龙江、江西、湖北 D.浙江、山东、辽宁、广西“秦岭―淮河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据此完成3-4题。 3、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两侧区域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 B.秦岭―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C.秦岭―淮河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 D.秦岭―淮河以南的植被主要是热带季雨林 4、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差异 B.海陆位置不同 C.纬度位置不同 D.山地阻挡作用 5.读右图回答问题:某企业家计划投资建设一个大型茶叶种植园,你认为他考虑的地区中,较适宜的是 A.①③⑥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④⑤⑥ 6、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A.区域面积依次增大 B.降水逐渐减少 C.人口密度依次增大 D.地势逐级升高 7、既属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又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地貌单元有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东北平原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高居世界之首。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加快西部经济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此回答8~10题。 8.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B.农业基础薄弱 C.水土流失严重 D.自然资源不足 9.我国政府为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①给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 的投资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来产品的冲击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10.我国政府努力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是为了 A.宏观调控,微观搞活 B.统筹经济发展,协调好地区差异 C.体现综合国力.加强经济建设 D.开发西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田晓同学在他的《我的家乡》作文中写道:“四月的早晨,广阔低平的田野一望无尽,船儿在密如蛛网的河流中穿梭,微风徐来.田里绿油油的稻秧,迎风起舞。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俞广霄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 要: 除了台湾,我国领土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东北3省,中部6省和东部沿海10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演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相当滞后的。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资源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扬长避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西部地区 人口 资源优势 问题 引 言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1. 西部地区人口 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左右。该地区虽然地域相当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10%,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10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50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除汉族以外,西部地区有44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傈僳、佤、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羌、布朗、撒拉、仡佬 、锡伯族、裕固、保安、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普米、怒、阿昌、崩龙、

湘教版必修3课时同步练习题卷:1.4.2 区域经济联系(产业转移) 解析

区域经济联系(产业转移) 一、选择题 读“全球某产业转移路径及趋势图”,回答1~2题: 1.该类工业最可能属于( ) A.技术指向型工业 B.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C.市场指向型工业 D.原料指向型工业 2.第四次产业转移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影响是( ) A.造成沿海地区大量工人失业 B.有利于中西部产业结构调整 C.为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腾出空间 D.降低沿海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下图为“某地中药材加工循环产业链模式示意图”。完成3--4题。 3.“中药材采购→药材生产→产品销售”主要反映的地域联系方式是( ) A.信息联系 B.商贸联系 C.科技联系 D.生产联系 4.“未来待完善体系”的建设可以( ) ①增加中药材附加值②提高中药材价格③完善产品销售体系④提高资源利用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京津冀地区产业和发展条件存在互补优势,北京、天津、河北之间存在着产业与技术,工业最终产品和高技术产品,资源、劳动力、初级产品等的流动、迁移。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最有可能代表产业和技术的数字是( ) A.①⑥ B. ②⑤ C. ③④ D. ①④

6.京津冀一体化有利于( ) A.河北、天津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 B.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发展 C.缩小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 D.提升北京的城市品质和职能种类 下表为我国2007—2010年四大地区之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等制造业转移规模(单位:亿元)表。据此完成7~8题。 区域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净转出 东部地区0 645 167 239 -5 281 中部地区 2 369 0 41 60 1 469 西部地区 3 140 231 0 42 3 173 东北地区823 125 32 0 639 7.该类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是( ) A.中部向西部地区 B.中、西部向东部地区 C.东北向中部地区 D.东部向其他三个地区 8.影响该类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成本 B.自然资源 C.集群效应 D.劳动力成本 一直以来,我国鼓励东部工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政策见效不明显。读“我国部分地区净产业转移(转入量-转出量)和净碳排放(转入量-转出量)转移图”,回答9~10题: 9.制约我国东部工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因素有( ) ①东部的产业集群效应②东部的交通条件③中、西部的劳动力价格④中、西部的资源状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0.下列关于图示地区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部沿海以低污染产业转出为主 B.中部地区以高污染产业转入为主 C.京津地区以低污染产业转入为主 D.西北地区以高污染产业转出为主 欧洲传统工业呈“香蕉带”分布。随着欧盟东扩和制造业生产向东转移,这一工业带演变成了“金足球”形状。下图为欧洲经济空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区域经济学习题答案

题目:1.论述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意义,试分析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与政策建议。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意义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有利于破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也就是要由偏重经济发展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要由原来城镇化过分依赖工业化,改变为同时结合农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等的多力支撑体系。加速新型城镇化,必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趋势 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让城镇化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须加快体制改革,进一步清除阻碍我国城镇化的制度障碍和不合理的政策安排,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一,协调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将城镇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基于我国出现的产能过剩矛盾,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地方政府应将更多的资源特别是公共资源用于城镇发展方面,以增强城镇承载和集聚人口的能力。同时,应改革干部考核机制,鼓励各级政府围绕农民转市民、人口流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等方面工作,积极健康地推进城镇发展。 第二,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从限制农民进城转向鼓励支持农民进城。从长期目标看,我国要实现城镇化深度推进,就必须彻底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使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具体思路是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机制,构建有利于人口迁徙的可转移接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工身份转换。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一、单选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与其优越的条件密不可分,据此回答以下三题。 1?关于珠江三角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位于广东省西南部 B ?地形崎岖,热量丰富 C .河流纵横交错,自然条件优越 D ?经济发达,文化落后 下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四地区的城市数量变化,据 图完成以下三题。 1953 1980 1989 1994 1999(年) 2?图中代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数量变化曲线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地不同阶段的农业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①②③④

3?图示地区农业土地利用变化体现出 ( ) A .城郊农业的特点 B .农业工厂化的特点 C .绿色农业的特点 D .区域农业专业化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据此完成以下三 题。 4?珠三角与全国其它地区相比,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突出优势是( ) A. 工业基础 B. 自然条件 C. 侨乡 D. 政策 读某农业低产区(甲地区)的分布地区示意图”,完成以下两题。 x 科麻珂觀讹 5?下列措施利于甲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是 ( ) A .大面积种植针阔混交林 B. 发展立体农业 C. 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止土壤盐碱化 D .大力发展经济林木 一一苹果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四项指标占全国比重的统计图。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1门' I 6 I 2* ]】 胪

6?图中信息说明该区( ) A. 水资源短缺 B. 农业粗放经营 C. 劳动力数量少 D. 水土流失严重 F 图是我国某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其中甲区域是我国著名的农业区,乙区域近年来荒漠化发展 迅速,荒漠化土地呈点状、线状分布。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7?图示区域甲是我国著名农业区,其名称是 ( ) A. 河西走廊 B. 河套平原 C. 宁夏平原 D. 渭河平原 棉花耐旱、耐盐碱,喜光照。近年来,阿拉善高原 (位置见下图)采用滴灌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种植 110 (%) 40 _ 30 - 20 - 10? 0 — 385 笏水资源总量 g 土地面积 邑人口数量 口耕地面积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农经081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 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高二地理区域经济联系练习题(有答案)

高二地理区域经济联系练习题(有答案)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能力测试】一、单项选择题 1、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这是因为() A、发达国家法制不健全,有空子可钻 B、发达国家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 C、发达国家主导世界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 D、发达国家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欧盟15国领导人于2002年12月13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正式向10个候选国(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塞浦路斯、马耳他)发出了2004年5月1日入盟的邀请,迈出了迄今为止欧盟扩大进程中的最大的一步。据次回答2-4题。 2、在候选的10个国家中,属于亚洲的国家是() A、斯洛文尼亚 B、立陶宛 C、马耳他 D、塞浦路斯 3、欧盟在2004-2006年间将向新成员国提供408.3亿欧元的财政补贴,作为结束入盟谈判的重要条件,欧盟获得的回报将是() A、组织版图的扩大 B、商品市场的拓展 C、就业机会的增多 D、关税金额的提高 4、近50年来,欧盟经济一体化迈出的实质性步伐是() A、欧盟东扩 B、欧洲快速反应部队的成立 C、欧洲自由贸易市场的建立 D、欧元流通 5、我国进行能源和水资源跨流域调配的背景是() A、我国东部地带虽然能源资源丰富,但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太大 B、我国西部地带虽然能源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能源需求量极少 C、我国南方和北方降水都很丰沛,但北方经济发达,故需从南方调水 D、能源西丰东缺,水资源南多北少,制约了东部和北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6、南水北调规划了“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其中的“四横”四指() A、长江、黄河、淮河、海河 B、长江、汉江、黄河、淮河 C、长江、通天河、大渡河、黄河 D、长江、渭河、淮河、黄河 7、南水北调的东线、中线都可以到达的城市是() A、北京 B、天津 C、烟台 D、威海 8、南水北调工程的输水线路中,需逐级提水的是() A、东线工程 B、中线工程 C、西线工程 D、东、中、西线均需要 9、西气东输的能源使用后,将降低沿线城市的() A、水体污染 B、土壤污染 C、大气污染 D、噪声污染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启动西气东输工程的重要依据的是() A、我国西部地区天然气资源丰富 B、近年来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迅速增长 C、我国东部地区对能源的需求

浅谈中国经济区域一体化

浅谈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 2006221109100159 付群体育学院1.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情况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中国经济安全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内在需要。随着两岸四方的经济联系、要素流动日益密切,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推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中华自由贸易区”,是两岸四方的现实选择。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对于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所采取的一条主要措施就是适应开放经济的需要,促进贸易自由化,推进国内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在此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越来越成为一种突出的趋势和现象。一方面,已存在的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目前是世界上最具实力的地区,还在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拓展其范围。另一方面,许多新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正在孕育或已现雏形,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区域一体化表示兴趣。如正朝贸易自由化目标努力的东盟十国自由贸易区,东盟"10+3"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东盟与澳大利亚、新西兰自由贸易区的构想,拉美国家自由贸易区的构想等。这些现象说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得到进一步强化,并成为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各个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参与与本国经济有更紧密联系的本区域经济的整合和开放。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的影响与对策 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达到惟有以特定地理范围的国家集团为生产单位相适应的阶段。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其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都必须借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合作的力量。因此,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都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世界贸易和经济总量的增长,但在今天乃至今后半个世纪中,区域经济一体化都要比经济全球化实际得多,重要得多。 由于东亚经济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点是“横向一体化”的飞速发展,形成了梯度发展格局及其有活力的内部贸易和投资网络,经济互利互补,各具不同的需求和比较优势。因此,东亚现已初步具备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条件和可能。最近几年,“10+3”、“10+1”及中日韩三国合作对话都在加速进行。但由于具有敏感性的农产品自由贸易等问题难以解决,制度化的中日韩合作,“10+3”合作及东盟分别与日、韩“10+1”合作,目前尚难以取得真正突破。笔者认为,比较可行的合作途径是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文献综述 摘要: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显著特征,至2011 年,中国已经与五大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15个自由贸易区,已签署了10个自由贸易协定,加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如期建成,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本文对经济一体化代表性理论及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现状进行评述,最后对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战略性对策。 关键词:中国;国际经济一体化;综述 国际经济一体化正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拓展,各国集团与宏观经济主体的区域合作趋势也在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初级形态,也是一种局部性的全球化,自此过程中,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国已成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本文将对我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文献作出回顾与评述。 1.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含义界定: 对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界定,国内外学者持不同意见。主流表述如下: 从手段角度,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 从状态过程角度,经济一体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言,它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的差别的各种举措;就状态而言,其表现为各国间的各种不公平的差别待遇的消除。 从目的角度,应定义为自由贸易、统一市场、共同繁荣等等。 2.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基础 2.1 关税同盟理论 关税同盟即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是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该理论在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居于主导地位,其强调自由贸易可以给各国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在同盟内部的关税减免,必然导致成员国的福利增加,就世界范围而言,总体福利也是增加的。 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维纳在其著作《关税同盟理论》提出了关税同盟理论,并认为任何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成员国以及外围集团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具体得益取决于“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的最终结果。继维纳之后,米德、维纳克、科登等人在其基础上提出了3*3模型,后经麦克米兰、麦克兰和劳埃德对该模型进行了总结与归纳。 除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个效应外,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还包括贸易扩大效应、减少行政开支、减少走私、增强集团的谈判力量等。此外,关税同盟建立之后,会对成员国经济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就是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会使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是成员国获得规模经济利益,以及有利于扩大投资促进技术进步。

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创新 专题达标检测:(十三)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含答案

专题达标检测(十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选择题 中新社北京2017年1月7日电中国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徐鸣透露,中国粮食形势已从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从2003年到2016年,中国粮食产量由8 613亿斤增加到12 325亿斤。但在产量大幅增长的同时,玉米、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小麦优质品种供给不足,大豆产需缺口巨大。而粮食生产日益向东北等北方核心产区集中,13个粮食主产区占全国粮食产量的75%以上,粮食跨区域流通和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此回答1~3题。 1.上述材料最能反映出我国( ) A.化肥农药滥用,耕地质量下降 B.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 C.粮食生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D.农业竞争力强 2.中国粮食流通成本偏高,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要高一倍多。有关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玉米、稻谷、大豆库存量大 B.粮食生产日益向东北等水热条件丰富的地区集中 C.运输距离远 D.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等粮食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3.目前,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0%,为减少我国大豆进口,合理的措施为( ) ①对大豆进口实行更严格的配额管理②加快土地流转,培植专业的大豆承包大户③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提高耕地质量④增加农业补贴,实行大豆收购保护价 A.①②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1.C 2.C 3.D 第1题,由材料可知,国内市场上优质农产品供不应求,而玉米、稻谷阶段性过剩,反映了我国粮食生产没有面对市场,存在一定盲目性,也说明我国农业生产竞争力不强。“化肥农药滥用,耕地质量下降”说法正确,但不是材料反映的问题;我国的粮食生产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小农经营,专业化程度不高。第2题,我国粮食库存量大,生产地与消费地相距较远,还有大量粮食进口,都是长距离运输,流通费用高;大豆产需缺口较大,库存量不会太大;东北地区纬度高,热量不足;粮食安全问题对流通费用影响较小。第3题,针对大豆产需缺口较大的问题,应增加大豆生产,尤其是提高大豆的商品率,因而应加快土地流转,培植专业的大豆承包大户;同时增加农业补贴,实行大豆收购保护价可以提高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 孟加拉国有约1.6亿人口,其中52%的人口年龄低于50岁,45%的人口在30岁以下。在中国劳动密集及高科技产业迁移研讨会上,孟加拉国极力推介其投资优势。据此完成4~5题。 4.我国许多合资企业选择在孟加拉国投资建厂,主要是因为孟加拉国拥有(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