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汉语(语法)复习整理

古代汉语(语法)复习整理

古代汉语(语法)复习整理
古代汉语(语法)复习整理

古代汉语(语法)复习整理

第一章古代的汉语语法研究

第一节汉语语法研究简史

战国时代,《公羊传》、《谷梁传》就已涉及汉语语序、句子成分和句式。

西汉初,《毛诗诂训传》提出了“辞”的语法概念。

唐孔颖达正式提出“语法”这一术语。

宋洪迈提出“句法”的术语。

元卢以纬的《语助》标志着古人对汉语语法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运用分析比较、排比归纳的方法,揭示出大量的古汉语句法结构的规律,接触到许多汉语语法方面带规律性的问题。

晚清马建忠《马氏文通》标志着古代汉语语法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词类研究

一、虚词

1.《墨子·经说上》:“自前曰且,自后曰已;方然亦且。”

2.《谷梁传·桓公八年》:“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遂,继事之辞也。”

3.《说文解字》:“者,别事词也。”“矣,语已词也。”“乎,语之余也。”

4.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把虚词分为三类:“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劄句之旧体;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

◎真正把汉语词类分为虚、实两大类,并在比较明确的语法理论指导下提出分类标准的是唐代的著名语文学家孔颖达。其语法思想集中在他的《五经正义》中。◎孔氏以词义为标准,把词分成“义类”和“非义类”两大类。“全取以制义”的是义类;“假词以为助”的是非义类,即语助类。

◎元泰定元年(1324),卢以纬收集古籍中的常用虚词129个,著成《语助》一书,这是我国虚词专著的先河。

◎清刘淇《助字辨略》,将476个虚词,分为30类,是对虚词分类的第一个人,奠定了古汉语虚词研究的基础。

◎清王引之《经传释词》,收汉以前古籍中的虚词160个。因声求义;多解释特殊用法;材料宏富,分类细密,体例严谨。是研究古汉语虚词的力作。

二、动词、形容词

先秦人己知动词有主动和被动之别。

◎《公羊传·僖公元年》:“夏六月,邢迁于陈仪。迁者何?其意也。迁之者何?非其意也。”

汉代开始对主动式和被动式外部结构进行探讨。

◎《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

◎《国语·楚语》:“使子南戮于诸侯。”韦昭注:“言为诸侯所戮。”

到了唐代,不仅对主动式和被动式的外部结构形式作了进一步探索,而且还试图在理论上加以说明。

◎《诗·邶风·柏舟》:“觏闵既多,受侮不少。”孔颖达疏:“小人见病于我既多,又我受小人侵侮不少。言觏,自彼加己之辞;言受,从己受彼之称耳。”

古人还接触到动词及物、不及物的问题。

◎《诗·周颂·赉》:“我徂维求定。”郑笺:“今我往以此求定。”孔疏:“往者,自己及物之辞。”

◎《小雅·甫田》:“我取其陈。”疏:“且取者,自此及彼之辞耳。

孔颖达曾提出“动义”这个术语。《易·颐·疏》:“朵是动义,如手之捉物谓之朵也。” 这是汉语动词这个语法术语的胚胎。

元代刘鉴《切韵指南·经史动静字音》正式提出“动字”(相当于现代的动词),“静字”(相当于现代的形容词和名词)。

马建忠从静字中再分出“名字”(相当于现代的名词),从而使实词的语法分类日趋完善。

西汉初《诗毛传》开始用词的外在形式来显示形容词的词性。

其一是用词尾“然”。

◎《诗·邶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传:“风且雨凄凄然,鸡犹守时而鸣喈喈然;”

其二是用“××貌”。

◎《鄘风·干旄》“孑孑干旄”,传:“孑孑,干旄之貌。”

其三是用“××声”。

◎《齐风·载驱》“载驱薄薄”,传:“薄薄,疾驱声也。”

其四是用重言。

◎《大雅·云汉》“旱既大甚,蕴隆虫虫”,传:“蕴蕴而暑,隆隆而雷。”

唐孔颖达疏继承毛传声貌词之说而有所发展。

◎《魏风·葛屦》“纠纠葛屦”,疏:“纠纠为葛屦之状,当为稀疏之貌。”

◎《齐风·载驱》疏“其车之声薄薄然”,“薄薄,车声状。”

◎《卫风·硕人》“硕人其頎”,疏:“以类宜重言,故笺云頎頎然也。”

三、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问题,先秦人已有所涉及。

◎《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乃瓜。瓜也者,始食瓜也。”

古人还注意到了使动和意动。

◎《国语·楚语》:“子尚良食,吾归子。”韦昭注:“使子归也。”

◎《左传·昭公十七年》:“夫子将有异志,不君君矣。”孔疏:“刘炫云:乃是不复以君为君矣。”

◎《易·丰》:“丰,大也。”王注:“音阐大之大也。”疏:“凡物之大,其有二种:一者自然之大,一者由人之阐弘使大。丰之为义,既阐弘微细,则丰之称大,乃阐大之大,非自然之大,故音之也。”

第三节句法研究

一、句子结构

先秦时代,古人便开始注意了句子结构。

◎《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即认为“王”是“正月”的定语。

《诗毛传》中有不少分析句子结构的例子。

◎《周南·关雎》:“琴瑟友之。”传:“宜以琴瑟友乐之。” 明“友”做动词用;“琴瑟” 则是“友”的状语。

◎《周颂·天作》:“天作高山。”传:“天生万物于高山。”用介词“于”表明“高山”做“作”的补语。

二、语序

《诗毛传》已有不少对语序的分析。

◎《小雅·小旻》:“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传:“迩,近也。争为近言。”原

诗用的是“维……是……”特殊语序,《传》改成了一般语序。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篇,提出“置言有位”,“句司数字,待相接以为用”,强调了词在句子中的位置的重要性。

三、句式

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古人对这一语法现象的认识是颇为深刻的。◎《诗·唐风·扬之水》:“既见君子,云何其忧。”毛传:“言无忧也。”

◎《召南·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传:“岂不,言有是也。”

第二章《马氏文通》

第一节《马氏文通》的作者和时代

马相伯(1840—1939)、马建忠(1845—1900),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两人精通拉丁语、希腊语、英语、法语等多种西方语言,又对中国古籍和中国传统语文研究有深厚功底,长期从事中、西语之间的翻译工作和双语教育,具有较为明确的语法观念。更重要的是他们把撰写语法著作视为发展民族文化、振国兴邦的良策之一。两人经过十余年的勤求探讨,终于完成了三十余万言的《马氏文通》。如果没有他们,中国语法体系的建立,恐怕会更晚一些。

19世纪末叶,马建忠与其他进步知识分子一样,也在探索科学救国的道路,他认为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在于掌握知识的载体——汉语太难,难的原因是“隐寓”在汉语中的“规矩”(语法规则)没有被揭示出来。这就使得国人“积四千余载之智慧材力,无不一一消磨于所以载道所以明理之文”。这样,要想与“达道明理之西人相角逐焉,其贤愚优劣有不待言矣”(《文通·后序》)。

第二节《马氏文通》的内容

《文通》全书共10卷,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正名,第1卷。这是全书的总纲,开宗明义,对本书的字、词、次、句、读等作出界说。

第二部分实字,第2至6卷。详细论述各类实词。

第三部分虚字,第7至9卷。详细论述各类虚词。

第四部分句读,第10卷。专论句法。

马氏首先根据字有解无解,把汉语词分为虚、实两大类,然后再各分为若干小类。

一、实字

1、名字,相当于现在的名词。又分为两小类:公名(普通名词);本名(专有名词)。

2、代字,相当于现在的代词。分为四类:指名代字;接读代字(其、所、者);询问代字;指示代字。

3、静字,相当于现在的形容词、数词。分为象静(形容词);滋静(数词)。

4、动字,相当于现在的动词。分为外动(及物);内动(不及物);同动(有、无、似);助动(可、足、能);受动;无属动词。

5、状字,大致与现在的副词相当,但又包括了做状语的形容词、名词和动词等。

二、虚字

马氏根据虚词的意义、语法功能把虚词分为四类。

1、介字,与现在的介词相当,只是还包括了起连接作用的“之”。

2、连字,与现在的连词相当。分为提起连字、承接连字、转捩连字、推拓连字。

3、助字,与现在的语气助词相当。分为传信助字(表示叙说、论断、感叹语气);传疑助字(表示疑问、反诘语气)。

4、叹字,与现在的叹词一致。

三、词、次、比

“词”:相当于现在的句子成分。主要有七类:

1、“起词”,与现在的主语相当。

2、“语词”,与现在的谓语相当。

3、“止词”,与现在的宾语相当。

4、“转词”,多指介词结构。

“词”:相当于现在的句子成分。主要有七类:

5、“表词”,略同于英语中的表语。

6、“司词”,相当于现在的介词宾语。

7、“加词”,相当于现在做状语的介词短语和同位语。

“次”:“凡名、代诸字在句读中所序之位曰次。” 马氏共立了六个次。

1、“主次”,大致相当于主语。

2、“宾次”,相当于现在的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

3、“偏次”,相当于现在偏正词组中的修饰成分。

4、“正次”,指偏正词组中的中心词。

5、“同次”,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同位语。

6、“前次”,与同次相对而言,在前者为前次,在后者为同次。

“比”:“同一静字,以所肖者浅深不能一律”而进行比较。共分三项:

1、平比,所比两端相等。

2、差比。“两端相较有差”,相当于英语的比较级。

3、极比,“将所以比之象推至于其极”。相当于英语的最高级。

四、顿、读、句

“顿”:是指句子内部朗读时的小停顿。“凡句读中字面少长而辞气应少住者曰顿,顿者,所以便诵读,于句读之义无涉者也。”顿和句子的语法结构无直接关系,但能从节奏、停顿等语感上间接揭示有关的结构。

“读”:指由主语、谓语组成,但又不能独立或半独立的句子形式。

“句”:“凡有起词、语词而辞意已全者,曰句”。

第三节《马氏文通》的成就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中国语法的著作,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杨树达《马氏文通刊误·序》:“自马氏著《文通》而吾国始有文法书,盖近40年来应用欧洲科学于吾国之第一部著作也。”

缪子才《〈马氏文通〉答问》:“鄙人对于《马氏文通》,钦其精博,谓作者心境极虚灵,而眼界极宽阔也。”

黎锦熙《比较文法》称《文通》“是第一部沟通中西之大规模的创作,所谓…不废江河万古流?”。

邢庆兰《中国文法研究的进展》:“较《文通》晚出的一些文法书,不管是讲古文法的也好,讲国语文法的也好,每出一部,几乎都要把《文通》骂一顿。”

陈望道:“二三十年来,…忆了千千万,恨了千千万?,对于《马氏文通》体系的千万忆恨缠结也就从这一部书的出版时候开始。” (《〈一提议〉和〈炒冷饭〉读后感》)

其成就是多方面的:

目的:作者的直接目的是总结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和规则,要变读古文难为读古文易。间接目的是缩短人们学习语言的时间,好腾出时间来学习自然科学,从而

富国强兵。

方法:《文通》从语法上对汉语作了全面、系统的整理。作者从语言事实出发,收集了大量语言材料(七、八千条古文例证),把理论建筑在语言事实的基础之上。

创造:《文通》把汉语词分为虚、实两大类,并创造性地再分为九个小类。第一次全面研究了句法。

影响:马建忠是汉语语法研究的奠基人,他使汉语语法研究从训诂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后来的章士钊《中等国文典》、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杨树达《高等国文法》、黎锦熙先生《新著国语文法》等都受到了它的影响。

第四节《马氏文通》的不足

首先,研究方法上生搬拉丁语法,难免削足适履。

其次,句法讲得不够,并且散见旁出,显得杂乱。

另外,行文上的八股风格,使文章不能明白晓畅;有些地方辞不达意,以辞害意,损害了论证的准确性。

第三章实词

第一节词类活用

一、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一般活用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在非判断句中,名词如做谓语,即活用为动词。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史记?项羽本纪》)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2、名词如用在代词前,活用为动词。

◎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传?成公二年》)

◎张仪,材士也,将西游秦,愿君礼貌之。(《吕氏春秋?报更》)

3、名词后有介词结构、方位词组做补语,而名词前又无谓语时,活用为动词。◎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左传?僖公五年》)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吕氏春秋?上农》)

4、用连词“而”、“以”连接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史记?淮阴侯列传》)

◎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史记?白起王翦列传》)5、若被副词、时间名词修饰,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臣闻之,为臣必臣,为君必君。(《国语?周语》)

◎善克者不战,善战者不师,善师者不阵。(《盐铁论?本义》)

6、凡名词前加了助动词便活用为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不是并列关系、偏正关系的两个名词连用,则其中的一个活用为动词。

◎象曰:“谟盖都君咸我绩,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孟子?万章》)[给……牛羊、仓廪]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封建论》)

(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论贵粟疏》)

(三)动词活用为名词

1、单独的动词用在及物动词之后充当宾语,通常活用为名词。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论贵粟疏》)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过秦论》)

2、动词用在做定语的他称代词“其”之后,或相当于“的”字的结构助词“之”之后,也活用为名词。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论贵粟疏》)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碚。(《捕蛇者说》)

(四)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煖不足于体与?(《孟子?梁惠王上》)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史记?陈涉世家》)

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一)名词的使动用法

◎乘势,则哀公臣仲尼。(《韩非子?五蠹》)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晋世家》)

◎我疆我理,南东其亩。(《诗经?雅?信南山》)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荀子?天论》)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左传?宣公二年》)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是以令吏完客馆,高其閈閎,厚其墙垣。(《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论语?宪问》)

三、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一)名词的意动用法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张旄曰:“韩强秦乎?强魏乎?”王曰:“强秦。”(《战国策?魏策》)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孟子?梁惠王下》)]

四、名词、动词作状语

(一)普通名词做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孙子?谋攻》

2、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舜勤民事而野死。(《国语?鲁语》)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蜡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韩非子?五蠹》)3、表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

◎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养黎民。(《汉书·鲍宣传》)

◎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下》)

4、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或方式。

◎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汉书·霍光传》)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5、表示动作行为依据的形势或道理。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同上)1、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史记?淮阴侯列传》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2.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三)“岁、月、日、时”等时间名词做状语

1、放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前做状语,具有“每年”、“每月”、“每日”的意思。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孟子·滕文公下》)

2、“日”用在表示发展变化的动词或性状形容词前做状语,相当于“一天一天地”、“一天天地”、“一天比一天地”。

◎道明则国日强,道幽则国日削。(《商君书·错法》)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史记·屈原列传》)

3、“日”放在句首主语之前,用来追溯往事,也做状语,相当于“往日”、“从前”、“当初”。

◎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左传?昭公二十年》)

◎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国语?晋语》)

四、名词、动词作状语

1、动词直接在谓语前做状语。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2、动词在谓语前做状语,两者之间用连词“而”或“以”连接。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先生伏踬就地,匍匐以进,跽而言曰:“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中山狼传》)

第二节数量词

一、古汉语数量词的特点

(一)量词不发达

先秦的物量词主要是随着度量衡制度的建立而出现的。

表度量衡的词,如“尺、丈、寻、常、仞”;“升、斗、斛、钟”;“两、镒、斤、钧”等。

表示天然单位的物量词只有“匹”、“乘”(一车四马)、张、个、两等极少数几个。汉以后物量词有所发展。如“枚、头、株、只、颗、枝、条、片、朵、粒”等。这些物量词一般是由普通名词演变而来。

◎成都有桑八百株。(《三国志?诸葛亮传》)

◎东方朔得风声木十枝以献。(《洞其记》)

动量词则在魏晋时代才开始出现,到唐代才逐渐多起来,在古汉语书面语中动量词一直不发达。

(二)语序差异

1、表动量的数词

古汉语中,表动量的数词,其位置是直接放在动词前,充当状语。

◎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左传?桓公二年》)

◎子三困我于朝,吾惧,不敢不见。(《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2、表示物量的数词,其位置有两种情况。

其一,数词(有时还带了量词)放在名词后面。

◎遣大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战国策?齐策》)

其二,也有的数词其位置在名词前面,与现代汉语相同。

◎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左传?宣公二年》)

(三)表数法上的差异

1、基数表示法

其一,个位数前常加“又”或“有”字。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韩非子?解老》)

其二,零本义为雨落,原无“没有”之类的词义,因此缺位处,不用“零”补位。

◎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荆楚岁时记》)

2、分数表示法

其一,分母、分子之间加“分”或“之”。

◎黄钟长八寸十分一,宫。大吕长七寸五分三。太簇长七寸十分二……(《史记?律书》)

其二,分母、分子连写,分母常为“十、百”等。“十”通常又做“什”。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孟子?滕文公下》)2、分数表示法

其三,在分子前插入名词。

◎岁行三十度十六分度之七,率日行十二分度之一。(《史记?天官书》)

其四,只用分母,不用分子,实际表示分子是“一” ;或只用分子,而不用分母,实际却表示分母是“十”。

◎贪贾三之,廉贾五之。(《史记?货殖列传》)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论语?颜渊》)

3、倍数表示法

其一,用专字表倍数。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孟子?滕文公上》)其二,两数连用表示倍数,前面一数表示倍数,后面一数表示基数。

◎夫诸侯上象四七,垂耀在天。(《后汉书?陈蕃传》)

4、以定数表示虚数。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5、概数

其一,相邻两数连用,表示其数大约在二者之间。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史记?陈涉世家》)

◎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孟子?公孙丑上》)

其二,十以上的整数后加“余”,表示略多于此数。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其三,数词后加“所”、“许”等助词,相当于“左右”。

◎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史记?滑稽列传》)

其四,数词前加“且、将、几”等副词,表示“将近”。

◎钦子及昆弟支属至二千石者且十人。(《汉书?杜钦传》)

◎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孟子?滕文公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二、数词的其他用法

(二)数词用为副词

◎予壹不知夫丧之踊也。(《礼记?檀弓》)

◎蔡、许之君,一失其位,不得列于诸侯。(《左传?成公三年》)

◎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诗经?邶风?北门》)

◎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史记?商君列传》)

“一何”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做状语,增强某种感叹语气,相当于“多么”。

◎拔剑割肉,壹何壮也。(《汉书?东方朔传》)

◎罗敷前置词,使君一何愚。(《陌上桑》)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三)“一”用为形容词。

◎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孟子?公孙丑上》)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题及其答案

语法练习题 第一节词类的划分(练习题) 1判断题: ( 1 ) 副词和代词在古汉语中一般归入虚词。() (2 ) 实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不是一回事,前者是一种常规性的语法现象,后者是临时改变功能。 () (3)古代汉语以“语法功能”作为划分词类的基本依据和标准;现代汉语划分词类,则不但考虑其“语法功能”,而且考虑其“词汇意义”。() 2 解释名词术语:(1)实词的活用(2)词的兼类 3 填空题: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言”的词性 ①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尚书·无逸》 ②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③彤弓弨兮,受言藏之。《诗经·小雅·彤弓》.)指出下列句子中加

点字“殆”的词性2(. 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②殆有甚焉。《孟子·梁惠王上》..4 问答题: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有什么区别? 5 标点并翻译短文。 (1)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者旦暮磬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神无形者 不磬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 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练习题)第二节 1 选择题:(1)《韩非子·难一》:“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相”的用法是 ( ) (A)名词用作意动 (B)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C)名词用作使动(D)动词用作使动 中加点词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在下列四句话中,(2).

( ) (A)《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B)《孟子·尽心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C)《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 (D)《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忘我,我何面目见之。” 2 解释名词术语:(1)名词的使动用法(2)名词的意动用法 3 判断题:(1)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在结构上相同,并无特殊的语法标志。() (2)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 问答题: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判断方法有那些? 5 标点并翻译短文 (1)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勿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汝狗白 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韩非子·说林下》 (2)孟柯,邹国人,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作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书》、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

古代汉语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上册) 练习一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如:目、舟、鸟、手、网。 指事的主要特点是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点。如:亦、寸、本、刃、上。 会意的主要特点是组合两个以上的形体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如:从、北、莫、休、明。 形声的主要特点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畴,声符表示读音。如:吐、忙、胡、破、故。 关于转注,学术界看法还不一致。一般认为,它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同部,字义同源。如: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空与窍,谀与谄,忧与愁等。它不是一种造字方法,而是一种释义条例。 假借的主要特点是有词无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如:“然”是“燃”的古字,本义是燃烧,后假借为代词“然”;“新”是“薪”的古字,本义是砍柴,后假借为新旧之“新”;“莫”是“暮”的古字,后假借为无定代词;“其”是“箕”的古字,本义是簸箕,后假借为代词;“而”本义是胡须,后假借为连词。

五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由于汉语历史久远,我们所说的本义只能是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证明的本义。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发展、演化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重要意义是:其一,可以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精确地掌握词义。其二,可了解词义演变的不同情况及其规律,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其三,可详知一个词意义的古今演变情况,明白它为什么有这样的意义。其四,可以了解字形与意义、古义与今义的联系,理性地掌握词的意义。 辨析词的本义,首先要从分析字形入手。因为汉字的形体结构与意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字形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往往是其本义。这就需要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特别要当心字体传讹的情形。其次,确定词的本义,还必须要有实际的语言资料加以证实。一般说来,一个字的字形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就是它的本义。必须把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较为准确地辨别词的本义。 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属于六书的哪一类?根据字形判断它们在句子中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北山愚公长息.曰。(《列子·汤问》) 息,会意字,从自从心。“自”即“鼻”,古人认为心气必从鼻出,所以字形表示的本义是呼吸。此处是“叹息”义,为引申义。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与练习题(适合王力版教材)

古代汉语笔记,根据王力的书整理的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 20、注解常见的情况有下列四种: A、释词。 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C、通释全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 21、常见古书术语: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三)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三) 第十四节、几种修辞表达方式 1、用典: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语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叫用典。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种用法的好处是含蓄,增强表现力。缺点是时间过久,后人难于理解;有时随意割裂拼凑,以至形成一种生造的畸形词语。 2、委婉:不把表述的内容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有意地把话说得婉转曲折,含蓄有致,这就是委婉。古书中常见的委婉手法有:(1 )使用谦敬语。如对己表谦的有“仆、愚﹑妾﹑奴﹑小人﹑下走﹑下臣﹑不谷﹑寡人”等谦称来代替第一人称。对人(特别是皇上)用“左右﹑足下﹑先生﹑执事﹑陛下”来代替第二人称。(2 )避讳语。就是对要说的事加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如“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3 )迂回语。本来想说甲事,却偏要说乙事,转弯抹角,话中有话。这就是迂回语。在外交辞令上多使用。 3、分承:在遣词造句中,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的话,合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分承,或者叫做并提。如“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整。”,句中“耳目聪明” 形式上是一个主谓结构,其实是“耳聪”“目明”两个主谓结构分承而来。这种方式可以使行文紧凑,但在内容表达上却容易使人产生误解。 4、共用:在行文中,两个相连接的词或词组共用某一个或必个词语,换言之,同一个或几个词语在组合搭配的关系上是兼管着两个相连的词或词组。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共用。如:“今君有区区之辞,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中“拊爱”和“子”这两个动词共用“民”这个宾语。 5、复合偏义: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但在表义上只睛一个词起作用,另一个词并不表义,仅仅是一种陪衬,这种修辞表达方式就是复合偏义。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异同”只有“异”义,“同”不表义。 6、互文见义: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或三个形式相同(或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用权这两个(或三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方法叫做互文见义,(简称互文、互言﹑互备﹑互体﹑参互)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烟雾和月色笼罩着寒凉的江水和沙滩。 第十五节、古书的注解 1、古书的基本体例:有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解﹑集释等。大致类型有:(1)传注体:用以解释古书正文,(2)义疏体: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3)集解(集注﹑集释)体:在同一本古书下洪各家注释。 2、《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又叫《释文》),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3、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解释词义(2)串讲文意(3)

古代汉语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 一、单项选择题: 1.“六书”名称最早见于 [ ] A.《左传》 B.《汉书》 C.《周礼》 D.《说文解字》 2.作为书面语的文言文,其基础是 [ ] A.先秦口语 B.两汉口语 C.先秦书面语 D.两汉书面语 3. 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释的大型工具书是 [ ] A.《康熙字典》 B.《经籍籑诂》 C.《辞源》 D.《词诠》 4.列出“六书”细目,并且下了定义,做出了界说的是 [ ] A.《周礼注》 B.《汉书》 C.《左传》 D.《说文解字》 5.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义的字典是 [ ] A.《康熙字典》 B.《说文解字》 C.《尔雅》 D.《正字通》 6.《诗词曲语辞汇释》的作者是 [ ] A.杨树达 B.张相 C.朱起凤 D.符定一 7.下列四组字中全是指事字的一组是 [ ] A.亦寸甘下 B.犬上本州 C.夕末刃及 D.朱又曰目 8.下列四组字中全是衬体象形字的一组是 [ ] A.页须瓜果 B.犬牢本州 C.夕末刃文 D.聿眉曰目 9.下列四组字中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 [ ] A.亦降甘下 B.犬信本州 C.牧末刃及 D.敝寇逐取 10.下面几个部首,可以表示房屋意义的是 [ ] A.宀 B.厂 C.示 D.邑 11.下列为古今字的一组是 [ ] A.泪淚 B.早蚤 C.後后 D.责债 12.“夫寒之于衣,不待輕煖”中“煖”是“暖”的异体字,其结构上的差别是 [ ] A.一为会意字,一为形声字 B.同是会意字,成分不同 C.同是形声字,形符不同 D.同是形声字,声符不同 13.下列为通假字的一组是 [ ] A.寶宝 B.村邨 C.无毋 D.竟境 14.汉字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主持推行的规范化字体是 [ ] A.小篆 B.楷书 C.大篆 D.隶书 15.被称为古汉字与今汉字分水岭的是 [ ] A.楷书 B.隶书 C.大篆 D.小篆 16.“缤纷”一词是 [ ] A.叠韵联绵词 B.双声联绵词 C.双声叠韵联绵词 D.音译外来词 17.下列四句中有偏义复词的是 [ ] A.苟富贵,无相忘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从左右,皆肘之 D.无羽毛以御寒暑 18.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 [ ] A.色:臉色—颜色 B.汤:开水—菜汤 C.狱:案件—监狱 D.子:子女—儿子 1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句中“莫”的詞性是 [ ] A.副词 B.名词 C.形容词 D.无定代词 20.下面各句,“之”是结构助且用于主谓之间的是 [ ] A.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B.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 C.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 D.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题(一)解析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题(一)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何种活用类型 1、陡者级.之。(《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2、张良曰:“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史记·项羽本纪》)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4、有势家朱丹 ..其门,闻瑞至,黝之。(《明史·海瑞传》) 5、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后汉书·张衡转》) 6、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刘开《孟涂文集·问说》) 7、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同上) 8、是.己而非.人,俗之通病。(同上) 9、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0、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方苞《狱中杂记》) 11、西门豹簪.笔磐.折,向河.立待良久。(《史记·西门豹治邺》) 12、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 ..贮之。(沈括《梦溪笔谈》) 13、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墨子《公输》) 14、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妇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周容《春酒堂遗书·芋老人传》) 15、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韩愈《马说》) 二、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词性,词义) 1、既.食,未设备,可击。(《吴子·料敌第二》)

2、日就月将,渐.益堆积。(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3、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孟子·告子上》) 4、皮之.不存,毛将焉傅? 5、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商君书·更法》) 6、愿陛下勿.以迁都为念。(《世说新语·言语》) 7、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韩非子·说难》) 8、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孙子·九地》) 9、民勇于.公战。(《史记·商君列传》) 10、地夺于.刘氏。(《汉书·贾山传》) 11、一人之身荣辱倶施焉.,在所任也。(《说苑·尊贤篇》) 12、五色五声五臭五味凡四类,自然存焉.天地之间而不期为人用。(《尹文子·大道上》) 13、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僖公五年》) 14、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记·高祖本纪》 15、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乎.外,而民莫不承顺。(《史记·乐书》) 三、标点翻译下面一段话 祀为屯田都尉,犯法当死,文姬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坐着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一骑,而不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语法(一) 古代汉语的词类 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 一、名词 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从外来,与坐谈。(《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 ..也。(《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如:失期,法.当斩。(《史记·陈涉世家》)“法”译作“根据法令”。 6.表处所。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或方位,含有“在……”之类的意思。如: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山、”“谷”分别译作“在山上”、“在山谷”。 7.表趋向。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含有“向……”、“往……”等意思。这类词主要是方位名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东”译作“向东”。 8.时间名词“年”、“月”、“日”、“岁”等作状语时,除了起一般的时间修饰作用外,其表示的意义与原来的词义有所不同。以下三种情况值得注意: ①时间名词置于动词前,表示动作经常发生、频数很密,含有“年年”、“每年”、“月月”、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题目:论古代汉语中的“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的比较 学院: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年级: 摘要:“者”“所”是古代汉语中两个十分重要的词语, 它们的分布非常广泛, 主要是与其它成分结合组成“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充当各种句法成分。“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是古汉语研究中争议较多的一个问题。它们在词性、功能、结构性质等方面都存在着共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的学者对于这两者的看法有所不同,本文不能全部列出,仅选取其中一些观点进行归纳整理。本文从语法功能、结构的构成特点以及结构的性质三个方面尝试做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者”字结构“所”字结构语法功能构成特点构成性质 一、从语法功能上看 从语法功能上看,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中“者”和“所”字都是特别的指示代词,它们具有大致相同的语法功能,即指代作用;具有共同的语法特点,即不能独立进入句子,充当句子成分。但二者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者”字的作用都是“指”指别而“代”代替 ,因此,“者”字的后面不会再出现所代的名词“所”字一般是“指”而“代”,但有时是指”而不“代”。指而代时,所字结构后面不

再出现所代的名词,指而不代时,所字结构后面另外出现名词。例如: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孟子·公孙丑上) 大者王,小者侯。(汉书·高帝纪) 此二句的“者”,王力认为是特别的指示代词。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此二句中的“者”,王力认为是语气词。 君子所贵于道者三。(论语·泰伯)这一句中的“者”,王力认为仍是指示代词,但指示作用由“所”承担,“者”主要表称代。 天所立大单于,敬问皇帝无恙。(史记·匈奴列传)中“所”为指而不代。 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孟子·滕文公下)中的两个“所”恰好说明“所”字不仅可以指而代,有时也可以指而不代,前一个“所”是指而不代 ,后面另外出现“室 ,以示指别之对象 ,后一个“所”是指而代。正因为所字有指而不代的情况 ,因此可以出现“所……者”的结构,这时, “所”是指别, “者”是代替。如: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礼记·大学) 拱把之桐梓 ,人苟欲生之 ,皆知所以养之者。(孟子·告子上) 二、从结构的构成特点上看 从结构的构成特点上看,跟“者”、“所”结合的通常是谓词性成分。其中,“所”一般只跟动词或动词短语组合,其构成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所+及物或不及物动词,例如: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荀子·劝学) (二)所+动词+者,例如: 狄人之所欲者, 吾土地也。(孟子·梁惠王下) (三)所+介词+及物或不及物动词,例如: 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者字结构则由形容词、动词、数词或动词性短语加“者”构成。例如: (1)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 (2)仁者不忧,知者不惑,者不惧。(论语·宪间) (3)此五者, 邦之蠹也。(韩非子·五蠹) (4)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战国策·齐策四) 在固定结构里,“者”字放在组合词之后,所字放在组合词之前,这种词序、语序上的差异并不影响它们共同的指代功能 ,恰恰相反,由于“所”的虚化较“者”更强,“所”在实施指代功能并使整个结构名词化的过程中似乎显得力不从心,这时往往求助于“者”构成“所…者”结构,从而巩固和加强其语法意义。 三、从结构的性质上看 从结构的性质上看 ,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都是名词性结构。者字结构表示的是具有某种特征意义的实体,如动词加“者”,表示具有某种动态特征的实体,形容词加“者”,表示具有某种性状特征的实体。 (1)为此诗者,其知道乎?(孟子·公孙丑上) (2)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史记·游侠列传) (3)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孟子·公孙丑上) (4)治国能使贫者富。(商君书·去强) 以上四例,(1)、(2)例为动词(短语)加“者”,分别表示具有“为此诗”、

古代汉语期末

第二单元《词汇》练习题 一.释词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得词性与意义) 1、齊先鬻勺(趙)以取秦,後賣秦以取勺(趙)而功(攻)宋。 (《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自梁獻書於燕王章二》) 答案:鬻,動詞,出賣。 2、齊王以燕為必侍(待)其?(弊)而功(攻)齊,未可解也。(同上) 答案:解,動詞,松懈。 3、夫斶前爲慕勢,王前爲趨士。(《戰國策·顏斶說齊王》) 答案:趨,動詞,接近。 4、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同上) 答案:病,名詞,屈辱。 5、斶願得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淨貞正以自虞。(同上) 答案:娛,通“娛”,動詞,快樂。 6、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答案:願,動詞,希望。 7、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同上) 答案:來,語氣詞,加強肯定語氣。 8、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同上) 答案:狗馬,偏義復詞,指“馬”。 9、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同上) 答案:區區,疊音形容詞,小小得。 10、老臣竊以爲媼之愛燕后賢於長安君。(《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答案:賢,動詞,超過。 11、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同上) 答案:微,否定副詞,不。 12、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爲長者,故不錯意也。(《戰國策·唐雎不辱使命》) 答案:錯,通“措”,動詞,放置。 13、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同上)

答案:休,名詞,吉兆。祲,名詞,凶兆。 14、及桓子[6],驕泰奢侈,貪欲無藝,略則行志。(《國語·叔向賀貧) 答案:略,動詞,干犯。則,名詞,法則。 15、而離桓之罪,以亡于楚。(同上) 答案:離,動詞,遭受。 16、楚之所寶者,曰觀射父,能作訓辭,以行事於諸侯,使無以寡君爲口實。(《國語·王孫圉論楚寶) 答案:口實,名詞,話柄。 17、夫子莞爾而笑。(《論語·陽貨》) 答案:爾,後綴,又叫詞尾。粘附在實語素前後,只起增加一個音節得作用,並無實在意義。 18、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詩·陳風·澤陂》:)答案:涕,名詞,眼淚。泗,名詞,鼻涕。 19、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諸葛亮《出師表》) 答案:感激,動詞,感動奮發。 20、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記·勾踐世家》) 答案:走狗,名詞,善跑得獵犬。 二.古文标点今译题 梁王魏嬰觴諸侯於範臺酒酣請魯君舉觴魯君興避席擇言曰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齊桓公夜半不繺易牙乃煎敖燔炙与調五味而進之桓公食之而飽至旦不覺曰後世必有以味亡其國者晉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聽朝遂推南之威而遠之曰後世必有以色亡其國者楚王登强臺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臨仿徨其樂忘死遂盟强臺而弗登曰後世必有以高臺陂池亡其國者今主君之尊儀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調也左白台而右閭須南威之美也前夾林而後蘭臺强臺之樂也有一於此足以亡其國今主君兼此四者可無戒與梁王稱善相屬(《戰國策·魯共公擇言》) 參考答案:

语法练习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1)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判断句,并作句法分析。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吾所欲者,土地也。 3.环村居者皆猎户。 4.此,东海也。 5.此亡秦之续耳。 6.子诚齐人也。 7.山多石,少土。 8.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9.安刘氏者,必勃也。 10.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1.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12.粟者,民之所种。 1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14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二指出下列例句各属于哪类判断句活用,并译成现代汉语。 1.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2.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3.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也,而游学者日众,是世所以乱也。 4.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5.子野之言君子也哉! 6.曹公,豺虎也。 7.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三分析下列各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充当何种句子成分。 1.子于是日不哭,则不歌。 2.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3.是岁大旱,野无草。 4.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 5.是吾剑之所从坠。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四找出下列例句中宾语前置的现象,试作结构分析,并译成现代汉语。 1.梁客辛垣衍安在? 2.君何患焉? 3.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4.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5.楚君之惠,未之敢忘。 6.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7.父母唯其疾之忧。 8.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闻也。 9.当臣之临河持杆时,心无杂虑,唯鱼之念。

10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11.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12.许子奚为不自织? 13.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14.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五试着分析下列标横线的结构是不是被动句?并作结构分析和语译。 1.昔者龙逢斩,比干剖。 2.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3.适为虞人逐,其来甚速,幸先生生我。 4.先生曰:“是狼为虞人所窘,求救与我,我实生之。” 5.通者常制人,穷者唱制于人。 6.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 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8.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9.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 10.世子申生为骊姬所谮。 11.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十二年。 12.以勇气闻于诸侯。 1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2) 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齐桓公伐楚》) 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3.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鞌之战》)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鞌之战》)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史记·孙膑》) 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三国志·华佗传》)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汉书·张骞传》) 二、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免费下载】知识英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的比较

【知识】英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的比较.txt爱人是路,朋友是树,人生只有一条路,一条路上多棵树,有钱的时候莫忘路,缺钱的时候靠靠树,幸福的时候别迷路,休息的时候靠靠树!语法是学习语言最基本的。但是,无论是我们的母语汉语或者作为交流工具的英语,在学习它们的语法的时候,常常会很感到枯燥乏味,而且又不容易记忆。特别是汉语的文言文语法,更是令不少同学感到头痛。英语语法与汉语语法看似毫无关系的两个研究对象,通常被作为不同的学习内容分别在英语课和语文课内进行教学,也就自然而然地一向被同学视为不相干,被作为孤立的两个学习内容来学习。 有没有学习这两种语法的好方法呢?如何让枯燥乏味的语法变得略微有趣一些呢?通过平时学习时无意中的初步比较,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相同或相似性的。如果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似或相近之处来学习,一定会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研究这个课题的出发点就在于此。目的就是找出其中的相似和相近的地方来帮助学习。运用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更轻松地记忆。当然,这也是“创新”,希望这些新的东西能够提起大家学习语法的兴趣。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英语的语法(包括词法、句法)都存在很多相同的地方。我所要做的是找出只有古代汉语和英语才共有的相似部分。因为我做课题的目的是突出用古代汉语和英语的语法比较学习相对用现代汉语和以上两种语法比较学习有它的独特之处和一定优势。 以下是经过选材、比较和归纳后整理的成果——英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之间的相似或相同之处。(注:只列出两种语法中的相似或相同处,所列出的语法点不涵盖两种语法的全部。所给出的例句中,古代汉语部分选自课内和课外的语篇,英语部分是造句,无出处。古代汉语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语法特点,在此不分年代,一并整理。) 省略句 为了避免重复,使句子表达更简洁、紧凑,在不影响句子结构和语意的前提下(即被省略的部分能够肯定地补出),往往省去一个或多个成分。 省略可以是主语、谓语、介词等。其中,主语的省略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相似,故不列出与英语作比较,在此,只讲谓语和介词的省略。 I.古代汉语 省略的两个条件: 第一,如果一句话离开上下文或者说话的环境意思就不清楚,必须添补一定的词语意思才清楚;第二,经过添补的话,是实际上可以有的,并且添补的词语只有一种可能。II.英语 在英语中,有时为了避免重复,使句子表达得更简洁、紧凑,在不影响句子结构语意的前提下,往往省去一个或多个成分。英语中的省略范围较广。 一、省略谓语 I.古代汉语 谓语是表达意思的最主要的部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因此,省略谓语的句子相对省略主语较少。 1.承前省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治长》) “再斯可矣”即“再思斯可矣”的省略,“思”是作谓语动词,因承“季文子三思而后

古代汉语习题及问题详解

古代汉语练习(1)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确的是--------------------() A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 B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 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 D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 A《经传释词》 B《词诠》 C《助字辨略》 D《古汉语虚词通释》 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 A会意 B形声 C假借 D转注 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 A莫、休、甘、武 B炎、寒、贼、朱 C从、信、秉、亦 D友、及、伐、取 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A错措 B睹覩 C置寘 D沽酤 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 A孟尝君顾.谓谖。 B天帝使我长.百兽。 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D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王。 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为之所”是双宾语句。 B“无”与“勿”是古今字。 C“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 D两个“之”用法不同。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 -() A段玉裁 B桂馥 C王筠 D朱骏声 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的是--() A其后稍蚕.食。 B舜勤于民事而野.死。 C良庖岁.更刀,割也。 D子路拱.而立。 二、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说文》作者是东汉的___。这是中国_____的奠基之作。收字 _个,另有重文1163个。 2《诗词曲语辞汇释》由近人________所著,这是一部研究诗词曲中________的一部专著。 3、形声字“裁”的意符为______,声符为____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本义主要是凭_________,如“叔”的本义是__________。 5、“以劝事君者”中,“劝”的意义为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6分) 1、转注 2、偏义复词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词性、意义或用法(共20分) 1、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2、亟.请於武公,公弗许。 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4、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5、若舍以为东道主,行.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6、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7、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8、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词类活用-虚词-音韵)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虚 (词类活用- 词-音韵)

(词类活用、句法、副词部分)练习一 一、说明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现象: 1、左右欲兵之。 2、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3、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4、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二、判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并分别予以说明: 1、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墨子?耕柱) 2、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3、曲其堗(同“突”,烟囱),远其积薪;不者,将有火患。(说苑?权谋篇) 4、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荀子?赋篇) 5、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史记?赵充国传) 三、指出下列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并说明它所表示的意义: 1、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 2、乡邻之生日蹙。 3、楚田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 4、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 5、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四、指出下列句子宾语所在的位置,说明其语序类型。 1、吾谁欺?欺天乎! 2、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4、余唯利是视。 5、子归,何以报我?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并说明它的词性和用法。 1、太后之色少解。 2、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3、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4、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 5、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 6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 六、古文加标点 光为人沈静详审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汉书?霍光传》)

古代汉语语法点

古代汉语语法点汇总 一、现代汉语中的介词与古代汉语中的介词有什么区别? 1.现代汉语的介词结构,除表示处所的以外,一般只作状语;而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大都既可作状语,又可作补语。例:古代汉语“赵氏求救于齐”,现代汉语则为“赵国向齐国求救”,由补语改成了状语。 现代汉语的介词结构有时可以作定语,如:朝南的房子冬天暖和,而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却不作定语。 2.现代汉语中,宾语总是放在介词的后面,而古代汉语中介词宾语有时却可以前置。例如:何以战?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一般名词作宾语也前置却是介词结构所特有的。 3.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但是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却有省略的情況。例如:客从外来,与坐谈。 二、连词“而”的用法 “而”主要用来连接谓词、谓词性词组或分句、主语和谓语。 1.表示并列:前后两项的关系是对等的,没有先后主次之分,可以译为“又…又……”、“而又”等。例如:“美而艳”、“任重而道远” 2.表示承接:前后两项在时间方面先后相承,意义方面密切相关,可以译为“就、便”等。例如:“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3.表示递进:前后两项在意义方面后项比前项有进一层的意思,

可以译为“并且、而且”。例如:“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4.表示转折:前后两项意思相反或不相协调,可以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敏于事而慎于言。” 5.表示目的:后项是前项的目的,可以译为“来、以便”,也可以不译。例如:“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6.表示因果:前项表示原因,后项表示結果,可以译为“因而、所以”。例如:“表恶其能而不能用。” 7.表示假设:前项表示假设,后项表示推论,可以译为“假如,如果”。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8.表示偏正:前项是状语,后项是谓语。例如:“吾尝終日而思矣。” 三、《诗经》古今韵部的不同 1.古代押韵,现在也还押韵。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中的“雎、洲、逑、流、求”等。 2.古代押韵,现在不押了。如《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中的“得、服、侧”等。 3.古代不押,现在反而押韵了。如《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中会把“荑”看成同“异、贻”押韵,而不是看作同“美”押韵。 这是因为语音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诗经》距离现在已经两千多年,上古的语音和现代的语音差别是很大的。清代以来,研究音韵的学者们就按照《诗经》用韵的实际情况概括出《诗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词类活用,虚词,音韵)

(词类活用、句法、副词部分)练习一 一、说明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现象: 1、左右欲兵之。 2、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3、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4、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二、判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并分别予以说明: 1、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墨子·耕柱) 2、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3、曲其堗(同“突”,烟囱),远其积薪;不者,将有火患。(说苑·权谋篇) 4、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荀子·赋篇) 5、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史记·赵充国传) 三、指出下列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并说明它所表示的意义: 1、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 2、乡邻之生日蹙。 3、楚田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 4、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 5、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四、指出下列句子宾语所在的位置,说明其语序类型。 1、吾谁欺?欺天乎! 2、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4、余唯利是视。 5、子归,何以报我?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并说明它的词性和用法。 1、太后之色少.解。 2、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3、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4、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 5、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 6、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 六、古文加标点 光为人沈静详审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 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汉书·霍光传》)

古代汉语词汇练习测验题

词汇练习题 第一节 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 1、语素 2、重言词 3、连绵词 4、合成双音词 二、选择题. 1、爪牙是. A 反义复词B偏义复词 C 同义复词D变义复词 2、在下列四组词中,全是连绵词. A 望阳缤纷 B 风水左右 C 作息恭敬 D 厉害恐惧 3、在下列四组词中,全是双声连绵词. A栗列倜傥 B 恍惚妖娆 C 夭绍蓬勃 D 留连徘徊 说明下列双音词地类型,合成双音词要注明是偏正式还是联合式或附加式,连绵词则注明其是双声还是叠韵或非双声叠韵. 萧萧天下荒唐朋友爪牙有忡县长仓促莞尔芣苡 喟然寡人夭夭参差缓急离离踟躇仓庚足下婚姻 四、问答题 试分析联合式合成词地类型,请举例加以说明. 五、标点短文,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彊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人不食月馀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第二节 一、选择题. 1、在下列四组词中,由古到今词义范围缩小地一组是. A金,匠B瓦,臭 C子,好D暂,宫 2、在下列四组词中,由古到今词义转移地一组是. A睡,谤B脚,响 C足,府D汤,涕 3、在下列四组词中,由古到今词义褒贬义发生变化地一组是. A贿,谤B池,塘

C禽,子D恨,病 4、在下列四组词中,由古到今词义轻重发生变化地一组是. A慢,快B爪牙锻炼 C贼,诬D走,党 二、解释下列名词术语. 1、古义 2、今义 三、说明下列词语地古今词义演变地情况. 1、走 2、塘 3、涕 4、菜 5、丈夫 6、百姓 7、感激 8、锻炼 四、问答题. 古今词义地异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加以说明. 五、标点短文,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齐策》)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赢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第三节 一、填空. 1、叔地本义是,寺地本义是. 权地本义是,斤地本义是. 都地本义是,错地本义是. 北地本义是,慢地本义是. 2、掌握词地本义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汉字地结构和并将两者结合起来. 3、词义引申是产生现象地根本原因. 4、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地内容来看,词义引申地方式主要有三种: ,. 5、词义地引申主要有四条规律:,,, . 二、解释下列名词术语. 1、词地本义 2、词地引申义 3、词地假借义 4、直接引申 5、间接引申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带点词地词义,并说明使用地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 1、节.其流,开其源.(《荀子·富国》) 2、贵.土风俗,何以乃尔乎?(《三国志·蜀志·张裔传》) 3、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宪问》) 4、彼有遗秉.,此有滞穗. (《诗经·小雅·大田》) 5、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6、臣民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使之虽病也,任.之虽重也. (《礼记·檀弓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