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改革与创新研究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改革与创新研究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改革与创新研究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改革与创新研究

2011.1

总之,高职学生的职业选择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安宁和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历来受到党和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根据笔者的研究结果,高职学生的职业选择是一个多维度、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受到择职关系、人际技能、职业声望、择职机会、职业保健、适应能力、职业技能、择职指导、个人特质、职业发展等10个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些因素会因性别、学校的社会声誉及办学实力的不同而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参考文献:

[1]LIN NAN.Social Resources Theory[J].In Encyclopedia of

Sociology,Volume4,Edited by E.F.Borgattaand M.l.Borgatta ,New York :Macmillan ,1992.

[2]边燕杰.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J].国外社会学,1999,(4).

[3](美)林南.社会资本———

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刘雨涛(1977—),男,湖南邵阳人,硕士,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与高等教育管理。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高技能工人的需求大幅增

长,导致高职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张。据统计,2000~2005年间,我国高职教育招生人数年均增长35.99%,大大高于普通本、专科招生28.74%和26.59%的增长速度。到2008年,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168所,在校生近880万人,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47%。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因此进一步增加了毕业生就业难度,国际金融危机更加剧了这种困难。据麦可思公司的调查,2008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9%,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高职生就业难既有外部宏观经济形势和扩招对就业产生影响的原因,也有高职学生自身就业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就业形势的严峻迫使高职院校日益重视就业指导教育,许多学校建立起就业指导机构和师资队伍,并以就业指导课为突破口,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探索破解高职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方法。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的开展情况

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的开展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上重视就业工作,但对就业指导课的开设和组织不够完善前有本科生竞争,后有农民工和下岗工人的冲击,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极为严峻。就业率作为高职高专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各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会影响到学校的招生与发展,因此学校对就业工作高度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对就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往往认识不足,片面强调就业率,忽视培养过程和就业质量。部分学校缺乏就业指导的整体规划,明显存在重招生、轻就业,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临毕业再指导”的表现突出,有的学校忽视社会需求的变化,脱离生产实践,只注重求职技巧的提升,对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人生职业规划等方面重视不够。在就业指导管理上,一般学校只设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全院的就业指导工作,而各系、部则以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为主,无暇深入研究和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个性化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教育相对薄弱,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注度较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忽视课程的实践性,导致理论讲授与实践演练脱离,很多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就业指导课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实施主体过于单一我国就业指导专职人员与学生的比例远远低于国外。在担任过就业指导教学任务的教师中,具有国家职业指导师执业资格证书的仅占24.16%,具有社会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等教育背景的仅占52.58%,无相关知识背景的则占47.42%。从专职人员构成来看,一般是由负责就业的专职教学人员和各系部负责学生工作的人员组成,能将教学工作负责人、专业教师等纳入就业指导体系的学校不多,更少有学校从校外聘请人力资源专家、职业指导师等担任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专职教学人员熟悉就业程序、法律等相关知识,但对学生情况缺乏了解,也缺乏实践经验。系部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主要以辅导员为主,虽然与学生联系较多,但是由于自身的社会经验不足,甚至有的辅导员自己没有经历过人才市场的招聘程序,缺乏实践经验,职业指导的专业知识不足。此外,就业指导教师往往忙于大量的行政性工作,忽视就业主体———用人单位,对市场动向的分析、走访企业、掌握社会人才需求的走势等开拓性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就业指导工作往往得不到学生的认可。

就业指导课的组织实施缺乏针对性,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从高职学生的成长过程来看,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年级刚入学时对于大学生活既新奇又茫然,专业知识学习和人生职业规划处于起步阶段,属于可塑性较强的阶段;二年级开始熟悉周围环境,对专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开始关注与专业相关的就业问题,但目的性还不强;三年级面对即将到来的就业,注重调整的是就业心态和技巧。有相当部分高职院校将与就业指导相关的内容和工作都安排在学生三年级阶段,且主要停留在组织招聘会、发布招聘信息、开设就业讲座、传达就业政策、统计数字等工作上,缺乏对一、二年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缺乏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没有建立全程就业教育体系。同时,课程组织缺乏对专业性差异的关注。不同行业对学生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存在差异,如财务人员和

摘要:伴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数量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在校企

合作的背景下探讨高职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从组织保障、实施主体等方面创新就业指导课的内容和形式,有助于拉近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丰富就业指导课的内涵。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改革创新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1-0087-03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改革与创新研究

波1

陆旭冉2

(1.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21;2.广西东方外国语职业学院广西南宁530222)

职业咨询

87

2011.1

营销人员在从业要求上必然有所不同,但大多数高职院校采取“一个模板、全体学生”的教学模式,通常以集体灌输相关知识为主,忽视对教育对象的个性化指导,不能结合行业从业要求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就业指导课实施校企合作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包括资源与信息合作、专业开发与教学合作、学校师资与企业技术人员培训合作、股份合作、科研合作等方式。但从目前合作的情况来看,大多都是一厢情愿,真正能够落到实处的还不多见,导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合作平台,双方的利益关注得不到满足,因此良性互动的多赢局面难以实现。

以就业指导课的组织和实施为桥梁,深化校企合作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具有可行性。一方面,可以丰富校企合作的内容,拓展校企合作的形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成效,对校企双方都有利。

对企业有利,可以了解学生,更早地参与学校教育,提前培养和选拔人才找到合适的员工一直是企业煞费苦心的工作。在人才市场招聘员工一般是在事先没有任何了解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个人材料和很短的面试做出对求职者的判断,往往缺乏可靠性。虽然新员工一般有试用期,可以通过考核决定是否最终录用,但实际上一旦不能通过考核,无论对求职者本人还是对用人单位而言,都是一种损失。如果企业可以尽早地深入和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前选拔人才和进行目标培养,实现企业与学生面对面接触,则可以掌握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及对今后工作的期望,了解到学生的特点和优势,为招聘和选拔人才提供参考,对有意向进入企业的学生进行进一步考察和培养,如提供勤工俭学和实习机会,为直接录用合适人员提供保障。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企业加强自身宣传的机会,有利于向学生传递企业信息,为人才招聘和市场开拓造势,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学生有利,可以掌握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虽然校内教学包括实习、实训和参观等环节,但学生对企业的运营、架构等依然缺乏直观印象。部分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科任教师由于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经验,难以结合行业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课堂上往往表现出底气不足,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效果大打折扣。如果企业参与到就业指导课程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由企业人员担任就业指导课的部分教学任务,则具有很好的说服力。企业人员围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招聘流程进行具体剖析,有利于在校学生及早了解到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定位,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发展。同时,根据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和专业知识学习的效果。

对学校有利,可以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拓展合作的新领域学校教学必须面向社会需求,并根据需求变化制定和调整教学计划。目前的校企合作由于合作双方“利益点”的偏差,不能找到对双方都有利的方式和平台,如在课程设置、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对接方面,合作协议多缺乏实质内容,以至于合作多有始无终。如果使企业融入就业指导课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企业可以选人,学校可以育人,学生可以成人,对企业、学校和学生都有利。在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组织教学,有利于加深相互了解,促进彼此互补,有利于围绕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培养中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并就人才需求的变化对教学培养计划和专业设置做出相应调整。

就业指导课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校企合作的方式日益受到各方赞同,其共建有助于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但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回避,笔者拟从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方面提出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组织体系及制度保障就业工作校内涉及就业、教务、学工、人事等多个部门,校外则与用人单位紧密联系。因此,就业指导课的组织和实施必须从内外部同时着手,由就业部门牵头,系部具体实施,相关部门相互协作,同时,应该引入校外企业单位,建立起协作互动机制,形成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组织体系(见图1)。整个组织体系以就业指导部门为主导,制定就业指导课大纲,分行业联络企业单位,编制企业资源库,企业单位与教研室共同参与课程内容的组织,充分考虑企业单位的意见,根据社会需求变化的特点,结合教研室的专业教学计划安排,使就业指导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制定出体现不同行业、专业要求和不同年级特色的就业指导课体系。由教务部门负责就业指导课的设置及教学安排;系部是课程管理和实施的组织单位,负责课程实施效果的监督等工作;人事部门负责就业指导课教师课酬标准的制定和教师选拔、招聘、培训和考核等工作;学工部和团委作为学生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学生开展与就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能力。

实施主体及要求由于就业教育是一项综合性较强、涉及领域较广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掌握系统的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等基础知识以及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掌握咨询方法和技巧,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涉及校内、校外两个环境,仅靠部分教师很难胜任。因此,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应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组建,并应坚持以校内专职教师为主、以校外企业人员为辅的原则。就业指导课教师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学生管理人员+专业教师+校外人员。其中,学生管理人员主要由辅导员、学生工作负责人和部分行政人员组成,他们熟悉学生情况,是教学的主体,该部分人员教学任务由就业部门统一安排;专业教师熟悉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动向和行业需求,由他们为学生提供就业观、就业技巧、人生规划设计教育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还可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岗位,更能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就业意识,可由教研室根据年级学生特点和教师专长具体安排专业教师;校外人员则主要由企业的管理人员组成,重点是企业负责人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或者是行业管理和研究人员,这部分人的教学工作量不宜太大,以围绕教学大纲完成一至两周的教学任务为宜,可由教研室安排前后内容的衔接与沟通工作,并就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内容及时进行研讨。

实施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从整体上看,不同年级学生在对待就业的问题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要求就业指导课的组织实施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因材施教。一年级学生对专业学习和就业充满想象,甚至有些不切实际,可塑性较强。该阶段的教育应由学生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负责,结合专业特点介绍就业形势,适当穿插校外人员组织就业讲座,加深学生对行业和形势的认识。在原有教学基础上,可增加大学生就业规划、择业观念教育及择业心理调适等内容,使学生能够及早地综合各方面知图1就业指导课组织体系及工作内容图

就业指导部门

教研室

人事学工、团委

企业单位

教务系部

课程安排组织实施教师考评学生活动

大一年级大二年级大三年级

●就业形势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能力与素质

●转变就业观念

●重视专业学习

●诚信教育

●就业技巧和常识

●相关法律法规

●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咨询88

2011.1

识进行个人就业规划。应从就业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的角度出发,告诉学生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与能力,以及怎样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培养这些素质和能力。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往往对所学专业期望过高或缺乏信心,不能将专业学习与就业需要结合起来,导致学习盲目,态度消极。因此,这个阶段应注重发挥专业教师和校外人员的作用,教育的着眼点为依托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转变学生的传统就业观念,引导学生重视专业学习。同时,要注意对学生诚信意识的教育,通过对典型就业案例的收集,以真实案例启发学生,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以优良的心理素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三年级学生直接面对就业,最关注的是如何求职以及求职技巧和应注意的事项等内容。因此,就业指导课的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注重就业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技巧指导和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求职的技巧与方法。可通过模拟招聘的形式,营造职场氛围,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组织学生对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参观访问,既可以了解企业对大学生能力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又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增强开拓意识和危机意识,使学生能够正视困难、正确对待就业。由于求职中信息的不对称,其中各个环节都可能存在“陷阱”,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掌握有关劳动与就业方面的法律知识,能够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

法权益。同时,围绕将来可能的就业岗位,必须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其工作责任感。这个阶段的实施主体为学生管理人员+专业教师+校外人员。

就业指导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把握需求变化,不断探索课程改革的新方法、新领域,切实提升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为职业教育和社会发展添砖加瓦。参考文献:

[1]向冰.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9,(4).

[2]孙烨,王瑜.改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模式的探讨[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

[3]马睿.高职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4]马德龙.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5).作者简介:

程波(1980—),男,安徽巢湖人,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经贸系副主任,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和职业教育研究。

陆旭冉(1982—),女,河南焦作人,硕士,广西东方外国语职业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行政管理研究。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车工一把刀”,这句话说明车刀对车工的重要性。在加工

工件安装车刀时,不但要注意刀具的伸出长度与刚性能否满足加工需要,也要考虑刀具的安装角度是否合理,同时还要考虑刀尖是否严格对准工件的旋转中心这个问题。车削工件时,通常要求车刀刀尖与工件的旋转中心等高,这就是常说的车刀中心高。在车床上加工工件时,车刀中心高不正确将直接影响工件加工效果,甚至会使车削难以顺利进行并使车刀受损。笔者在工作实践中,针对车刀中心高在加工中的影响进行了反复的观察研究,并结合金属切削加工原理等进行分析探讨,得出车刀中心高对车削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车刀工作角度的影响

安装车刀时,中心高是否准确主要对车刀的前角和后角产生影响。后角是切削平面与后刀面的夹角,前角是基面与前刀面的夹角。车刀中心高装准确(从理论上讲),则车刀的刃磨角度等于车刀的工作角度,即αo=αo ’,γo=γo ’,如图1(b )所示。如果车刀中心高没有装准,则定义车刀角度的参考系———切削平面和基面的位置就会发生改变。当车刀刀尖高于工件轴线时,如图1(a)所示,车刀的工作后角αo ’减小,工作前角γo ’增大;而当车刀刀尖低于工件轴线时,如图1(c )所示,则车刀的工作后角αo ’增大,工作前角γo ’减小。

后角的大小主要影响刀具的强度和后刀面与工件加工表面的摩擦,前角的大小主要影响刀具的锋利程度。车刀中心高误差越大,对刀具的工作前角和工作后角影响越大。假设车刀中心高过高,如图1(a )所示,就会造成车刀工作后角αo ’过小,从而增大刀具后刀面与工件加工表面的摩擦,加快刀具的磨损并影响工件已加工表面的质量,若工作后角αo ’为零度或负值,就会出现刀具后刀面与工件加工表面干涉,形成挤压而造成无法切削甚至发生崩刀现象;假设车刀中心高过低,如图1(c )所示,则会造成工作后角αo ’过大、工作前角γo ’过小,后角过大使刀具的强度下降,容易造成崩刃,前角过小使刀具的锋利程度下降,切削力增大,增大切削难度。

对切削深度(ap )控制的影响

在车削工件的外圆或内孔时,我们会发现当排除了车床、摘要:车削加工是金属切削加工中应用最广的加工方法。本文根据实践,针对车刀中心高对车削加工的影响的几

种情况,运用金属切削加工原理、三角几何关系、投影关系等进行了探讨和分析,阐明了车刀中心高的正确对车削加工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关键词:车削加工;车刀中心高;加工效果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1-0089-02

谈车刀中心高对车削加工的影响

龚艳芳

(韶关市高级技工学校广东韶关512026

图1车刀中心高对车刀工作角度影响图

(a )(b )(c )

专业教学研究

89

关于高职院校深入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东方企业文化·文化视窗 2011年12月 273 关于高职院校深入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庄 严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苏州,215123) 摘 要:校企合作作为高职院校创新办学模式目前已经在国内各类高职院校中广泛开展,政府和学院针对校企合作也制定了一些鼓励政策和管理办法以积极推动合作的开展。但校企合作仍然存在深度广度不够以及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应企业需要的问题,文章旨在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些思考及改进建议,探索新思路,挖掘新方法,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实现学校发展和企业壮大的双赢互利局面。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互利 双赢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12—0273—02 从现代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职业教育和企业原本就存在天然的渊源。职业教育最初的产生,是从企业内部进行的,企业内部需要某种技能型的人才,有着明确的目标和需求,通过“老带新”的方式培养出来,满足企业的需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的教育意识也在逐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才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规模的教育体系。然而最初,一些企业只是设置实习工场来培养技术人才,这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雏形。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提倡产学结合、工学结合”,明确职业教育要实行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标志着职业教育变革的开始,这也是“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步入新台阶的开始。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概念理解及历史变迁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1],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校企合作”的概念。校企合作是指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之间的联系,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达成共识,明确“校企合作”是一种办学模式,其基本内涵是生产和学习的紧密结合,学习是为了能迅速上手工作;工学结合表明学习者的劳动和学习两种行为之间的合作,是一种教育模式,是校企合作的表现形式,强调的是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重视的是学生学习与劳作的“双交叉”,强化的是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这应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2]。 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从20世纪20年代出现到现在经历了发动、高速发展、完善等三个阶段。就校企合作本身而言,最初出现的目的是帮助企业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当时一切以企业利益为主,主要采取“半工半读”的培养方式。因此这一时期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主要是以工作为主,读书和学习兼顾,是以企业为教育主场所、技能学习与普通文化知识学习并进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3],当然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只可能是少量的,非标准化的,技术掌握水平参差不齐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半工半读”的培养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扩张所需,社会急需大量的标准化、专业化劳动力,这就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规模、教育内容、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挑战,同样也对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 经过一段时间艰苦的摸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尤其是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颁布后,“产学结合、工学结合”成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具体类型也出现了政府主导型、高职院校自我控制型、以及学院自我控制为主,政府扶助为辅的不同类型。这几种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经过这些年的检验,虽然当地政府和高职院校在不断的完善,仍然暴露出了许多不足之处。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1. 校企合作中政府角色定位不清,缺乏法律的根本保 障 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环境与西方有着根本的不同,除却历史原因之外,主要是政府角色的定位不同。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有一种主要的类型是政府主导型,这种类型的校企合作最常出现的问题是以行政指令代替学校意愿,也不能适当考虑企业的利益,因此既不能调动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也就不能保证学校校企合作项目的成功。其次是对于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没有法律的根本保障。1996年9月1日,虽然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但这仅限于宏观指导层面,并未制定具体的实施条例来规范、指导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甚至没有明确学校、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应该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也没有明确的法律处罚规定,这就使得从法律层面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2.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不能满足校企合作的需要 企业为什么愿意进行校企合作?除了能获得短期效益,如免费的场地、低廉的劳动力外,最大的愿望还在于长期效益,即学校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各种技能型人才。这样,既能帮企业省却大额的培训经费,也能按时按质按量地引进劳动力。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成功的关键点在于明确企业需要,即要知道企业到底需要何种人才。但现在的状况却是,高职院校的许多课程还停留在象牙塔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没有很好的效果,教学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了。其结果就是毕业生与企业岗位不能完全适应,导致企业在是否留用毕业生上裹足不前。 除上面两点主要不足外,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还存在合作深度不够,没有实质性突破;资金渠道狭窄,经费不能保证;思想僵化,只停留在培养操作工的层面上这些缺陷。 三、我国高职院校深入校企合作的建议及措施 1. 政府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出台法律细则保障校企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许昌工商管理学校 二O一四年十二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是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课题。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通过一年多的探索与研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资源互用。在市教育局业务主导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实验进展顺利,对校企合作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课题研究基本按原计划要求按时完成,现将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情况与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1、“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即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和企业必须共同努力培养人才,才能适应企业需求。一般来讲,中国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开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经过30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中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模式上也有一些突破和创新。但是,和世界上发达国家德国、日本、美国等国相比,我国开展校企合作的时间短、经验不足,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企业、学校、政府在如何发挥主体地位作用和各自的优势上还存在着许多困境和困惑。 2、国家对中职教育空前重视,中职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2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1 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目前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虽然比较多,但主要集中在高校领域,而针对中职校企合作的研究较少。河南省中职学校在这方面的课题研究落后于其他省份。 4、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了“规模到质量”的瓶颈阶段,如何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已经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何平).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南溪职业技术学校何平摘要: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与管理机制不健全、职业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发展。要真正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以政府为主导构建校企合作的政策与管理机制、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在内涵上的对接。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策略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更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是解决当前职业教育诸多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各级政府如何破解校企合作的瓶颈问题.是真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的关键,解决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与模式问题,职业教育就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不健全 国家和省级政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缺失与滞后,以及运行机制不健全是造成校企合作不深人、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目前,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制定人才规划的作用缺位,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政策法规,致使未能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各级政府在制定区域技能型人才发展规划等方面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及时、定期发布行业企业所需技能人才信息,所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没有针对性,造成职业院校设置专业与人才培养是“瞎子摸象”。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呼唤国家和省级政府出台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 2.职业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职业院校自身合作能力不强,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有些职业院校还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特色,还没有形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现代企业要求相差甚远.从而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不能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目前,大多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浅层次上,没有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标准、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 3.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其参与职业教

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现状调查论文.

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现状调查论文 2018-11-10 摘要:为深入了解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现状,课题组对河北省内部分企业、高职院校、高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校企合作松散、效率不高,有很大的局限性,被调查者都对第三方校企合作新模式充满了期待。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第三方 当前校企合作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创新解决当前职业教育诸多问题的关键。校企合作如何取得更深入、更持续的发展,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难点。为了找到一种有效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唐山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钟立群教授主持立项课题“基于4Rs理论的第三方校企深度合作育人模式研究”,意在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为学校和企业在各个环节搭建合作平台,达到校企深度合作的目的。第三方机构是指为高职院校、生产经营性企业提供人才选拔招录、实习培训、岗位技能教学、考核评价、就业咨询指导等服务的专业化盈利性组织。为了深入对该课题进行研究,笔者拟定了调查,编制了《“校企合作”调查问卷(企业卷)》、《“校企合作”调查问卷(学生卷)》和《“校企合作”调查问卷(高校卷)》,于2014年6月至8月间对企业、高等职业院校和高校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了许多有益的信息。 1关于企业 课题组对河北省内部分企业开展了问卷调查,共收集《“校企合作”调查问卷(企业卷)》60份,其中,有效问卷54份,问卷共涉及了17个调查问题,均为封闭式问题,内容涉及了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现状、企业招聘、培训员工的方式、企业对第三方机构介入校企合作的态度等问题。 1.1关于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的现状调查 从收回的企业卷来看,有44.44%的企业与高校有过合作,55.56%的企业从未与高校进行过合作办学。从合作的方式上来看,62.96%的合作方式是企业作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委托学校对员工进行培训和与学校联合实施订单培养的比例也较高,分别达到了12.96%,企业在校内建立生产型实训车间和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的比例相对较低,只有3.7%的比例。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方式上,55.56%的比例是学生顶岗,师傅指导,31.48%的比例是学生顶岗,师傅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 1.2关于企业招聘、培训员工的方式 企业招聘新员工的渠道中,30%是通过人才市场招聘,16%是通过院校招聘,16.67%的比例是高校学生在公司顶岗实习后被留用。被企业录用的高校毕业生,对公司工作比较满意,70~90%能长期留任的占59.26%,而能长期留任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目的和意义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目的和意义 浅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推进校企合作是当前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就要明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目的、意义,分析、找准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探究其对策,有的放矢,才能构建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使之更好地达到院校和企业“双赢”的目的,只有“双赢”才能实现合作的真正目的,才能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一、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是规律性需求 校企合作不仅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一种育人模式,更是一个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资源整合、利益再分配的过程,而且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还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力量,使其实现服务社会、发展经济、提高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目标。通过职业教育和专业培养使其成为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强有力的生命军。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性强、技术 过硬、管理水平高、岗位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优秀人才。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必须贴近社会需求、生产实际,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校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相结合,学校教育环境和与企业生产环境相结合,教育、科研和生产相结合,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才能发挥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才能保证高职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校企合作研究报告样本

校企合作研究报告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研究”的研究报告 王正雄周轮 【摘要】以学校为主体,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创立好处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着力解决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企业实习的瓶颈难题。我校在校企合作实践中,对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管理研究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9月总课题组向全国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和院校发出了邀请,恰逢我校正在谋求专业的发展,积极与企业共建汽车维修实训基地,为此我校于10月向总课题组申报了子课题“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管理体制的实践研究”。11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研究”总课题组和全国科管委(教科研办〔〕205号)联合行文批准了我校王正雄同志申报的课题(立项批准号:GKA10205)。1月总课题组和全国科管委根据我校的研究条件,确定我校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研究示范单位”。为确保本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由学校副校长王正雄同志任组长及学校教务主任、实训中心主任、管理专干、汽车专业教研组长、长寿区北城汽修厂厂长、技术总监等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负责该课题的组织实施工作。本课题在重庆市、长寿区教委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总课题组、重庆市教科院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在

学校、企业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下,经过历时两年( 11月—10月)的深入研究和探索,课题组完成了预期的任务,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现提出如下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问题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有利于培养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有利于提升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院校与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和持续合作激励点的寻找与把握,而校企合作能否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因此,如何从管理机制层面上对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效度进行把握,值得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 (一)研究目的 从重庆市内外许多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能够看到,校企双方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并不难,困难的是基地建成后管理体制的有效性和运行机制的稳定性。因此,在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过程中,经过本课题的研究,积极引导实训基地建设朝着标准化、规范化、社会化方向发展,积极探索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促进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努力将其建设成稳定的、高质量、高效率的实训基地。按照汽修行业生产一线的岗位能力标准要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尽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大力培养适应企业需要、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更好地满足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实现校企双方合作“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双赢”目标,是

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存在困难及对策建议

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贵州省安龙县中等职业学校高武国 摘要:校企合作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只有不断探索、实践,才能实现校企间的真正对接。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解决了校企合作问题,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都会迎刃而解,就业质量也会提升。 一、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不健全。职业教育发展没有形成多方面全方位共同促进的氛围,政府缺少配套法规和相应的监督;行业缺乏主动参与职业学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及专业开设、课程设置的工作,缺乏广度和深度的职业指导;企业过多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 校企合作的双向流不交融。缺乏诚信而稳定合作的基础,企业不愿参与人才的培养,有时出于阶段性生产任务的需要大批进学生,生产淡季时又成批裁员;部分学校认为,

学校就是学校,与企业合作会产生很多的麻烦,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的主动性,校企双方没有在平等互惠共进的平台上思考与实践合作事宜,都关起门来想自己的利益得失。 教学内容与企业需要严重脱节。课程计划执行的严格、教学内容的本本、实践教学能力训练的想当然,都是学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企业的知识、技术、工艺、方法是随市场而变化的,而教学内容却长期没有变化,滞后于与岗位需求,培养出的都是“生品”或“半生品”。 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相差很大。教学环境大多是在标准教室中进行,实践教学在实训室中完成,缺少职场氛围。教学模式单一,有的虽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场景教学、项目教学,但与生产存有质的区别。学校仍是学校,学生仍是学生,校内没有将“学生”变为“员工”的发展环境。 “双师型”教师缺少真功夫。目前“双师型”教师的界定都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为准,而职业资格证书往往经过培训或是自学即可获得,不能说明教师的专业能力、企业岗位能力及企业工作经验的丰富程度,企业实战真功夫薄弱。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管理难度大。①课程计划和企业生产的安排不协调,短时循环的工学结合影响企业生产;②企业考虑生产质量,顶岗实习中的轮岗难以实现;③受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限制或是学生专业能力有限,基本

高职高专校企合作工作总结

2017-2018学年 商贸与电子信息系校企合作工作小结 2017-2018学年是我系与武汉伟创聚赢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校企合作办学的第二学年。在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双方的共同付出下,从摸索到进入正轨,在教学、管理上初步展示了特色和优势,无论是教学管理效能、学生技能比赛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达到了预期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第一届校企合作班从16年开始招生,第一届学生共招收了软件技术、电子商务专业共计31人;2017级共招收39人,人数略有增长。本学期,2016级进入实践实训的收尾阶段,即将开始顶岗实习。 二、相关工作总结 1、企业领导高度关心,工作人员兢兢业业,体现了高度的敬业精神和素质修养。 3月20日,公司总经理陈强、副总经理石勇一行来我校调研,并得到了校长沈波的亲自接见,双方就专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深入交换了意见。这体现了校企双方领导对合作工作的高度关心和支持。 负责具体对接合作工作的企业方负责人刘照明,工作责任心强、为人谦虚诚恳,经常性来校与我方研讨相关工作,遇到问题从不推诿,总在第一时间牵头解决,也高度重视我方提出的一些建议并及时落地生根;专业教师周跃教学态度端正,教学能力突出,对学生要求严格,教学成果显著,他一直任劳任怨、不计得失、默默付出、勤勤恳恳,其成熟的项目教学方法也大大启迪了我校教师同行,其爱岗敬业的责任心让我校教师深受感动;辅导员马艳的管理规范、有效,企业式的

管理模式高效实用,对学生几乎实现了管理上的全覆盖、零间断,既严格督促学生学习,又亲切关心学生生活,打造了和谐稳定而又充满活力的班级氛围。 2、项目化教学模式贯穿课堂,凸显了前沿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理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专业课教学中,企业教师大量使用了项目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企业的氛围中去参与真实的项目,为了更加接近工作环境,在教学管理中采用了企业的任务数据化管理模式,要求每天提交学生的任务完成率和任务合格度至总公司审查,并对任务完成困难的同学进行小班辅导,督促指导其早日跟队。项目化教学模式更有效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技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 2018年3月,校企合作班学生团队代表我校参加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子商务比赛,取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这也创造了我校在该赛事中的历史最好成绩,而获奖同学仅是该专业的第一届学生,更加可贵。另,合作班学生团队又在六月份夺得“创青春”安徽省大学生创业大赛的铜奖。技能竞赛水平是实践技能水平的体现,也充分证明了校企合作办学在教学模式上的诸多优势和亮点。 3、企业管理模式严格规范,展示了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水平。 在常规管理中,辅导员和教师使用了严格规范的企业管理模式,营造了浓厚的企业氛围,将学习环境转换为工作环境,督促学生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打卡形式上下课,上课必须上缴手机统一管理等等,其管理强度和管理效能均有很多特色,均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据统计,本学年来校企合作班所有同学各门考试科目再次实现零挂科,两学年均如此,非常难得。 三、今后工作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完整word版)校企合作方案

校企合作方案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搞好学校的高职教育,实现学校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进一步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根本转变,在进一步发挥好学校和企业(或行业)作用的同时,加大推进校企合作力度,更好地发挥职业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遵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xx]16号)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并借鉴其它院校的经验,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二、校企合作主要方式 (一)订单培养模式 根据学校专业综合实力,将继续主动了解本地区和区域内各大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企事业单位沟通协商,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

的职业岗位(群)知识和技能,达到供需共识,签订半年至三年的订单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企业提供实习教学条件并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学校添置必需的教学设施、实习实训场地建设、改善食宿等办学条件和学生专项奖学金等方面;学生毕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接收学生就业。 (二)顶岗实习模式 通过前两年(1-4学期)在校学习,培养学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第5学期,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训,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实现轮岗实操培训,熟悉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为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第6学期进行顶岗实习,拟定就业岗位,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际工作,熟悉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熏陶,完成毕业设计,为将来的就业铺设道路。在这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和学生管理问题。 (三)见习模式 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行业参观和见习两周以上,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爱岗位敬业的精神。 (四)职工培训和研发模式

校企合作的层次研究

校企合作的层次研究 摘要:根据不同的合作类型与合作层次,采取不同的合作策略与发展措施十分重要。通过分类梳理与层次研究,提出深化合作的策略,以延长合作生命周期为手段,以达到共利多赢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校企合作;分类;层次;生命周期 当前,不同模式的校企合作在全国各地积极探索。校企双方不再仅仅局限于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低层次的合作,己逐步拓展至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完善、课程体系的重新建构及核心技术的协同研发等更深层次的合作领域。 1.层次剖析 校企合作就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进行融合,通过相互支持、相互渗透,达到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这既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内涵所在,更是企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动力源泉。1.1 分类 通过分类梳理及研究,才能分析比较各地区、各院校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深化合作的因素,有的放矢,使合作更高效、更全面。 按校企合作的主导方式,分政府主导型、院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政府主导型主要包括政策制订、指导职教园区建设、协助职教集团建设等方面;企业主导型主要有订单式培养、校企联办等;学校主导型主要有工学交替、产学研、教学工厂、校企互动等。 按参与合作的学校,主要分中职院校、高职院校、其他院校。中职学校在合作中要与高职院校衔接,与普通高校协作,强化教师培养,使教师成为双师型,既懂教学,又会技能,在做好新技术科研的基础上,强化教学与新材料、新工艺推广,与行业企业建立长期实践与服务机制。而高职院校重点是强化课题合作、项目合作,以点带面,全面参与并深化合作。 按合作方的多寡,主要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按合作实施地点,主要有企业内、院校中、社会上。按合作所在区域,主要分本地型、跨区域、全国性。根据合作的主要功能,主要有教学型、生产型、科研型。 1.2层次 通过分层次研究,才能透视校企合作成功模式的本质属性,提升合作水平、深化合作层次,取得显著成果。 按合作的策略,分为战略性与战术性。按合作的构成要素,分为物质层面、制度层面、

关于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5年全国GDP增速为6.9%,政府努力推进改革以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由出口向消费的转变。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要求企业转变原有的生产、管理模式,提高创新能力。企业根据自身需求积极寻求与高校的合作,不仅可以吸收高校先进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帮助缓解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企业在与高校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要求高校定向培养符合要求的学生;企业也可以利用高校的教学、科研成果帮助实现根据自身制定的长期发展目标。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成为企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标签:校企合作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及意义 校企合作教育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利用企业和学校两种不同的环境和资源,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校企合作的实质是企业与职业教育相互依存并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发展模式。在世界发达国家,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已经非常普遍,英国的“工读交替”、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均打破了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块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具备职业所需能力,保证了学生在离开了学校能尽快融入工作环境。[1] 加强企业与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也能够将职业院校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企业提供储备人才,保障企业未来发展,最终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2] 二、我国校企合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理念认识不足[3] 目前国内形势,企业及学校均存在对校企合作的共赢化模式认识不足的现状。对学校来说,学校在教学上常常存在“固定模式”的观念,对于校企合作往往不够积极主动,要么强调客观、原地踏步;要么被动跟风,搞花架子,反映在行动上,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坐等企业上门”,缺乏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对于企业而言,尤其是对技能人才严重依靠的炼油企业,如何降本增效,实现效益最大化,企业希望的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利润。企业需要的是技术娴熟,可以尽快上岗的人员,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在运用到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所以多数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常常处于消极状态,使校企合作最终成为企业对学校的“公益支持”或者功利性的投资。 2.众多合作模式存在不足

“校企合作”心得体会

“校企合作”心得体会 “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然而,许多高职院校仅仅把校企合作当成解决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把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合作的全部内容,“校企合作”的形式至今仍停留在浅层次的初级阶段或中层次的起步阶段,其深度和范围离深层次的合作相距甚远;产业部门尚未尝到合作教育带来的甜头,把培训学生视为额外负担;国家出台的政策依据并不缺乏,但缺乏配套的可操作的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搞好“校企合作”,值得广大职教同行思考和探索。我院开展的“校企合作”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做法,也取得了不少体会。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实践和开拓创新,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针对当前国内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不深、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学院以合作共赢为出发点,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新机制。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做法,学院主动与世界和国内知名企业加强合作,探索形成了“引企入校”、“进企办学”、“订单培养”等比较成熟且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开辟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校企共赢的新途径。一是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习工厂(校中厂)。二是进企办学,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厂中校)。三是订单培养,共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订单式)。 只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体系,才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学院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实践。 一是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院长赵学通说:“学院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按照企业岗位要求确定培养目标,量体打造人才培养规格,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探索形成了符合本专业发展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学院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率先在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机电类专业中,开展了以多学期、分段式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改革,由传统的“2+1”教学模式(前两年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第三年集中顶岗实习),改革为分段式、工学交替模式:一年级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二年级第一学期学习专业课程,第二学期进入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习工厂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三年级第一学期根据顶岗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加强的技能再进行有针对性专业学习,三年级第二学期再到实习工厂进行半年的顶岗生产,从而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半工半读、工学交替。二是构建“三层次、五环节”实践教学体系。 加大投入,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实践教学条件是职业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学院把改善教学条件,打造一流的实训中心,作为办好职业教育重要突破口。一是建设了国家一级图书馆。二是建设了省内一流的职业技能实训中心。三是建设了高标准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四是建设了职业教育园区。突出于“效”,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在办好人民满意高职教育的同时,学院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积极服务济源“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建设,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抢抓机遇,穿针引线,成功助推世界500强企业富士康投资项目落户济源,包括富士康产业园、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校办工厂和培训中心项目。 尽管我院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但距离所期望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目前在学校、企业、社会以及政府之间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难点和对策研究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 NO.6,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159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难点和对策研究 光莉莉1 黄正平2 (1.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商务系,广东 广州 510507; 2.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摘 要:高职院校涉外商务类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训工作,存在许多的困难和缺陷。立足于校内实训,打造一流的校内实训室,并按照一定的培养流程和方法,可以弥补校外实训的不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高职教育;涉外商务;人才培养;校内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6-0159-2 一、高职涉外商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 (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外贸业持续稳定发展。201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642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5%,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成为了名符其实的贸易大国。在此大环境下,社会对实用型涉外商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扩大。作为进出口贸易额排名全国第一的广东省,仅单证员、跟单员缺口就高达30万人,外贸业务员近20万,报关员需求超过10万人。浙江省的国际商务单证人才缺口达15万人,上海市2010年国际商务单证员人才缺口将超过15万人,江苏省单证员需求达17万人。而既会报关报检又会业务操作的复合型外贸人才更是企业最为紧缺的。涉外商务类专业人才的缺口直接导致各高等院校的涉外商务类专业成为热门专业之一。 (二)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各高职院校都在致力于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许多院校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除了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外,还着重强调形成创新性的“双语教学、多元考证、三维实训”[1]人才培养模式。“双语教学”突出的是课堂教学环节,要求各专任老师必须取得认证的双语教学教师资格,并陆续在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贸易案例实务等课程上实现双语教学。“多元考证”针对的是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要求学生在外贸业务员、报关员、跟 单员、单证员、报检员等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技能考试中获得相关证书。“三维实训”指的是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涉外会展服务三管齐下,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动手能力。这应该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然而目前却成了最薄弱的环节。 首先,涉外商务类专业理论性较强,校内实训条件跟工科专业不可同日而语。大多数实训室仅安装了一些外贸软件,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利用这些软件进行模拟教学。其次,各高职院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虽然很多,但真正建立的进出口企业、外贸公司、报关公司、国际物流企业等实训基地却很少。第三,广东省内的涉外商务类专业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主要是服务于广交会。在广交会上学生的社会 实践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为广交会服务的酒店工作,分别承担餐饮、客房服务等工作,另一类是在广交会场馆担任门禁、安保、引导、搬运等服务人员。尽管广交会是闻名中外的大型交易会,但实际上学生所承担的实习工作几乎与外贸业务工作流程丝毫不沾边,有些学生甚至连进入场馆内的机会也很少。学生能够说出来的收获仅仅是获得了有限的与外宾交流的机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英语口语、了解中西餐礼仪文化,甚至还有学做了几道菜、 一方面也不能过度强调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否则所学的将成为缺乏生命力的僵化的知识。 (四)信息化教育技术下“自主学习——讨论”模式 所谓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讨论”模式,是将课外自主学习或者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时,可以利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平台,通过检索,在线即时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种平台的建立对于电大远程教育来说,是刻不容缓的。在建立这种模式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以下问题:第一、必要性和及时性。电大教育应当做好平台建设,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以平台统计为准。第二、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了该模式确实可行,在设计之初就应该做好准备。首先是调查了解,制定规则。第三、严格要求和纪律性,建立良好的教务管理系统。 四、结论 一切创新活动,都起源于创新性的思考,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并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始终。研究发现,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敏锐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等五种特质。所谓创新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方法的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 杨素娟.中德两国远程教育课程评估指标体系比较[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110-112. [2] 丁霞.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0,(21):167-168. [3] 徐晓莉,周静蒲.电大远程教育传统办学思路的课程考核弊端探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01):135-136. [4] 和国哲.浅议电大远程教育中的交互[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1):89-90. [5] 孙长忠.实现电大向开放大学的转型:发展、问题及实践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1,(04):65-66. 责任编辑:杨 锐 作者简介:光莉莉(1974-),女,安徽桐城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系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国际商务; 黄正平(1963-),男,湖南祁东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副教授。 网络出版时间:2013-02-21 08:24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329046263.html,/kcms/detail/53.1133.D.20130221.0824.087.html

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

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 [摘要]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人才的实用型要求就是人才的实际动手技能,这方面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存在先天的不足,而企业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开展校企合作十分有必要,文章就校企合作当前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校企合作的途径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能力 在当前我国经济结构重新调整的背景下,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职业教育的服务地方、服务产业的内在特质,就是为了满足企业基层人才的需求服务,因而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融入职业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环节融入对学生真实环境的岗位锻炼,就会成为校企合作的基本动力机制。校企合作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我们培养的人才的质量。高职院校自身发展规律要求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企业技术升级对新进人才实践能力的提升要求也需要在校企合作框架下完成。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坚实的合作基础。只有深化合作力度,开发有效的合作路径,明确办学思想,校企合作才能向深度发展,才能适应企业随经济形势而发展变化的需要,才能为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持。 一、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实状况 (一)经济与教育的发展都需要校企合作的加深 1.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经济联系也不断加深,竞争在不断加剧。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经济链中,我国主要就业途径是处在最低端的简单制造业,虽然换来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这种速度不是可持续的,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要遭遇瓶颈,中国制造必然向中国创造转变。特别是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都造成了重大影响,我国的制造业也因此承受了巨大压力。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制造的产品甚至我们整个以制造为主的产业类型,结构简单、技术含量低,因而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经济危机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经济必须调整结构,不断升级,加大二、三产业的发展力度。①而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才以适应这种设备、技术、和理念的升级。以往的那种简单劳动已经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我国东部各省,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屡屡发生“技工荒”,现有的技术人才的现状已经难以满足这些企业的需求,例如,2009~2011年,长三角地区的各大城市都存在着不同层次的人才短缺现象,而且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求人倍率(需求人数/供给人数)越来越高。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由表可知,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三年求人倍率最高的是高级技师。

2020校企合作方案书

校企合作方案书 一,方案的总体简介:……………………………………… 二,策划目的:……………………………………………… 三,策划背景:……………………………………………… 四.目标受众分析……………………………………………… 五,方案组织形式及流程:…………………………………… 六,预算与收益……………………………………………… 七,组织结构及职责…………………………………………… 八.预算…………………………………………………………

一,方案的总体简介: 与大学院校建立合作共建关系,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件精神,有效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进工学有机结合,深入了解企业对大学院校教育教学和毕业生培养的要求,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在校园内部建立自己的宣传和营销基地。 二,策划目的: 建立校企间合作共建关系,充分开发大学生的智力资源,一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各种新的建议性建设方案,为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提供一种智力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大学生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对接。 三,策划背景: 1,一方面社会发展速度快,公司面临竞争,社会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日益激烈。 另一方面社会上新的模式不断出现,新的营销模式和管理模式不断涌现;而企业如果想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依靠新的知识指导,新的管理模式和新的营销模式。 2,校园内有独特的背景,有很多资源都可以利用。 大学校园内部有很多资源,有很多优秀的大学生,有很多有知识有管理经验的教授作指导,也有很多专业方面的人才。他们在管理方面都很有理论上知识的指导,理论上涉及到很多最新的模式和管理案例。大学们思维也很活跃,也很有想法,易于创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