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不同播期对洛旱7号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播期对洛旱7号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播期对洛旱7号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播期对洛旱7号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播期对洛旱7号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

张学品1马义勇2孙灵姣2吴少辉1冯伟森1张园1杨洪强1田文仲1(1.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洛阳471022;2.嵩县农科所,河南嵩县,471411)摘要:本文研究了播期对洛旱7号分蘖成穗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的洛旱7

号主要靠主茎、第一、二、三个一级分蘖成穗,在10月15日播种的产量和有效穗较高。

生产上洛旱7号应该依靠主茎成穗或主茎和低位蘖并重来实现高产,其适宜播种期为10

月5日至15日。

关键词:洛旱7号分蘖成穗播期产量

Effect of different sowing dates on tillers and yield of

Luohan 7

Zhang xue-pin1, Ma Yi-yong2,Sun Ling-jiao2,Wu shao-hui1, Feng wei-sen1, Zhang yuan1, Yang

hong-qiang1, Tian wen-zhong1

(1.Luoyang Agriculture Sciences Academy, Luoyang ,Henan 471022,China;2.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Songxian, Songxian, Henan 47141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he effect of different sowing dates on Luohan 7 tillers of Law and

yiel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t sowing dates, the tillers depend mainly on the main stem, first, second and third level; in the 15 October of the sowing date, the yield and panicle are the

most highly. In production, the yield of Luohan 7 should rely on the main stem spike, and both

main stem and tiller to achieve high yield, and the optimum sowing date is mid-October.

Keywords: Luohan 7, tillers, sowing-date, yield

洛旱7号是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最新选育成功的高产小麦新品种,2007年同时通过国家和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洛旱7号为半冬性大穗型中熟旱地小麦新品种,旱作条件下可达7500kg/hm2 的产量水平。为了进一步开发其高产潜力并对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加快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步伐,2009年度对其分蘖成穗规律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08-2009年度在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干旱棚外旱池进行。供试品种为洛旱7号。旱作条件下进行,全生育期不浇水。试验设置4个播种期,第一期为9月25日,第二期为10月5日,第三期10月15日,第四期为10月25日。4次重复,其中第一重复为取样区。每小区4行,小区长2m,行距0.23m,基本苗为210万/hm2 。人工开沟摆播。三叶期固定样段调查群体变化,同时不同播期固定10株进行定株定期观察。定株观察每一株的叶片及分蘖的发生、消亡时期,越冬前(12月20日)每3天观察一次,越冬期每7天观察一次,返青(2月10日)后每3天观察一次,本研究调查至拔节期止,成熟后室内考种。

2 结果与分析1

2.1不同播期洛旱7号的成穗特点分析

定株观察10株的成穗数特点(见表1):9/25播种的洛旱7号总分蘖138个,成穗数36,单株平均成穗3.6个,成穗率26.09%。10/5播种的洛旱7号总分蘖183个,成穗数49,单株平均成穗4.9个,成穗率26.78%。10/15播种的洛旱7号总分蘖205个,成穗数61,单株平均成穗6.1个,成穗率29.76%。10/25播种的洛旱7号总分蘖152个,成穗数47,单株平均成穗4.7个,成穗率30.92%。

基金项目:国家成果转化项目(2008GB2D000188)。

作者简介:张学品(1976 ),女,河南洛阳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旱地小麦遗传育种工作。E-mail:lynkyzxp@https://www.wendangku.net/doc/3d9058147.html,.

随播期的推迟,总分蘖数先增加后下降,以10/15播种最高。成穗率则随着播期的推迟不断增加。单株成穗数以10/15播种最高。

表1 不同播期洛旱7号的成穗特点

品种播期(月/日)成穗数(个)总分蘖数(个) 无效分蘖数(个)成穗率(%)

洛旱7号

9/25 36 138 102 26.09 10/5 49 183 134 26.78 10/15 61 205 144 29.76 10/25 47 152 105 30.92

2.2不同播期洛旱7号的各级分蘖成穗特点分析

从各级分蘖成穗分布情况看:9/25播种洛旱7号的第二个一级分蘖(Ⅱ、出现10个)的成穗率最高,达90%,占总成穗数的17.0%。主茎因冻害达3级,成穗率为70%,占总成穗数的14.9%。第一个一级分蘖(Ⅰ)出现10个,成穗7个,成穗率70%,占总成穗数的14.9%。第三个一级分蘖(Ⅲ)出现10个,成穗9个,成穗率90%。主茎、C、Ⅰ、Ⅱ和Ⅲ共成穗33个,占总成穗数的91.6%。由此说明,此期播种的洛旱7号主要依靠主茎和第一、二、三个一级分蘖成穗。

表2 不同播期洛旱7号的成穗数及各级分蘖的成穗率(定株观察10株)

播期(月/日)成穗数(个)总分蘖数

(个)

成穗率

主茎ⅠⅡⅢⅣ C I P其他

注:Ⅰ、Ⅱ、Ⅲ、Ⅳ分别为第1、2、3、4个一级分蘖,C为胚芽鞘蘖,I P为Ⅰ的第1个二级分蘖。

10/5播种的洛旱7号主茎成穗7个,成穗率70%;Ⅰ出现10个,成穗9个,成穗率90%;Ⅱ出现10个,成穗8个,成穗率80%;C出现1个,成穗1个,成穗率100%。主茎、C、Ⅰ、Ⅱ、Ⅲ和Ⅳ共成穗42个,占总成穗数的85.7%。此期播种的洛旱7号主要依靠主茎和第一、二、三、四个一级分蘖成穗。

10/15播种的洛旱7号主茎成穗9个,成穗率90%;Ⅰ出现10个,成穗10个,成穗率100%;Ⅱ出现10个,成穗8个,成穗率80%;Ⅲ出现10个,成穗9个,成穗率90%;C出现6个,成穗5个,成穗率83.3%。主茎、C、Ⅰ、Ⅱ和Ⅲ共成穗41个,占总成穗数的67.2%。此期播种的洛旱7号同样主要依靠主茎和第一、二、三个一级分蘖成穗。

10/25播种的洛旱7号主茎成穗9个,成穗率90%;Ⅰ出现10个,成穗8个,成穗率80%;

Ⅱ出现10个,成穗9个,成穗率90%;Ⅲ出现10个,成穗5个,成穗率50%;C出现5个,成穗2个,成穗率40%。主茎、C、Ⅰ和Ⅱ共成穗33个,占总成穗数的70.2%。此期播种的洛旱7号同样主要依靠主茎和第一、二个一级分蘖成穗。

由上分析可知,不同播期的洛旱7号主要依靠主茎、第一、二、三个一级分蘖成穗。播期越早,冻害越重。主茎和第一个一级分蘖成穗率相对较低[1-2]。随着播期的推迟,主茎和Ⅰ的成穗率有所提高,Ⅲ、Ⅳ的成穗率有所降低。生产上应该依靠主茎成穗或主茎和低位蘖并重来实现高产,同时冬前加强管理促根增蘖是保证足够穗数的关键,对于越冬、返青后的无效分蘖须采取深中耕等措施减少其分蘖,避免无端消耗养分[3-5]。

2.3 播期对洛旱7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从表3中可以看出,随着播期的推迟,洛旱7号的产量先增加后减少,以10/15日播种产量最高,10/5日播种次之。洛旱7号的千粒重受播期的影响不大,均在39-41g之间。10月5日播种的

有效穗最少,产量水平偏低主要因为此期的冻害达3-4级,导致成穗数较少造成的。10/15日播种,成穗数较多,千粒重并不低,产量三因素较协调,产量最高。由此可见,洛旱7号在10月5日至10月15日播种有利于获得较高的产量。

表3 不同播期下洛旱7号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变化

3 结论与讨论

1)洛旱7号单从分蘖成穗保证足够群体上看,适播期较长;从产量水平上看,其适播期为10月5日至10月15日。从各级分蘖成穗上看,洛旱7号的大分蘖(主茎、第1、2、3个一级分蘖)成穗比例较高,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因此,洛旱7号应适当早播,播种前施足底肥,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冬前壮苗,促进生根分蘖,构建高质量群体起点,力争使更多的大分蘖成穗。两极分化期合理促控减少无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

2)洛旱7号主要依靠主茎和第一、二、三个一级分蘖成穗,对于后期的无效分蘖须采取深中耕等措施来减少养分的消耗,并且采取的措施要早。

3)小麦的分蘖不仅与品种特性有关,还与播期早晚、播量大小、施肥多少、光照、温度、土壤状况等密切相关。定株观察时人为选择壮苗、稀苗,均对试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本试验是一年试验的结果,下一年将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胡廷积等.小麦生态与生产技术[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15-128.

[2] 梁金城,高尔明.栽培与耕作(上)[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93.51-56.

[3] 彭永欣,郭文善等.小麦栽培与生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205-210.

[4] 杨小丽,崔守亮,左灵芝.小麦冻害调查及其防御和补救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2006(10):43-44.

[5] 赵广才,田奇卓,许轲等.小麦超高产形态生理指标与配套栽培技术体系[J].作物杂志,2001(3):20-21.

水稻分蘖末期这五点很关键

水稻分蘖末期这五点很关键 目前水稻生长已陆续进入分蘖末期,正处于—叶,可争取的分蘖还有1—2个,即第8叶同生分蘖和第2叶的次生分蘖,到7月10日左右,水稻进入拔节、孕穗始期,所以小编提醒广大农民朋友,一定要在水稻管理上掌握以下几点: 一、促蘖 应采取浅水促蘖的方式,保持水层2—3厘米,不可上深水,不可重晒。如果田间有冒泡、异味、黑根、灰根,或根系向上伸展等缺氧或有毒气体浓度过高情况,应撤水晾田,即田间泥面无水而脚窝有水,充氧壮根后及时上新水。浅水可以平衡昼夜温差,提高泥温,促进分蘖芽生长。

二、施肥 水稻进入8叶是施用调节肥的时期,但应注意,8叶施肥量仅占全生育期施用氮肥总量的10%左右,不宜过多,否则肥效是反应在10叶,10叶是水稻颖花分化和拔节阶段,将造成基部第一节间伸长,易倒伏。如果此时出现田间不平,青黄不均,或有脱肥情况,应及时补充氮肥,以防止脱肥影响分蘖或造成田间生长不均衡。建议用硫铵,公顷用量为50—60公斤。施肥时要看田间长势,颜色深浓不追肥,黄、稀、瘦、矮处要适当调节。 如果稻苗长势弱,到分蘖末期可喷一次水稻专用叶面肥,对水稻壮苗、抢积温有比较好的效果。 三、水层

8叶期应进行晒田控蘖,分蘖量不足的地块,建议延缓晒田,以浅水促蘖,待6月25日后田间每平方米达到600株时再晒田。如果有异味或冒泡等缺氧情况可晾田充氧壮根,恢复根系活力。分蘖够用的要及时晒田,要在拔节前晒,晒田标准是地表有微裂时再上新水。拔节后采用“浅—湿—干”的方法灌溉,以保证根系不缺氧。7月10—20日是水稻减数分裂期,遇低于17度低温应上深水护苗,建议在夜间气温低时上水,或通过晒水池晒水进田。 四、除草 田间杂草较多的地块,建议采取茎叶处理的方法,以苯达松为主,分蘖期间尽量不用2-甲4氯,防止药害。稻稗可采用氰氟草酯防除。分蘖期水稻对药剂敏感,除草要选择安全性高的药剂。 五、防病

小麦分蘖规律与成穗

小麦分蘖规律与成穗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六、分蘖规律与成穗 小麦植株地下不伸长茎节上的分枝叫分蘖。分蘖芽的顶端生长锥同样可分化出叶片和次一级的蘖芽和次生根。发生分蘖是小麦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之一,也是它长期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结果。分蘖穗和主茎穗一起构成了小麦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即亩穗数。因此,分蘖的多少及壮弱是小麦产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一)分蘖的作用 1.分蘖穗是构成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麦单位面积上的穗数由主茎穗和分蘖穗共同构成,分蘖穗所占的比例因肥水条件、种植密度、品种特性等而有所不同。一般大田条件下,分蘖穗约占0~30%,高产田可达60%。 2.分蘖是看苗管理的重要指标苗期分蘖的多少,发生速度的快慢等常可作为看苗管理的一种形态指标。生产上可根据分蘖多少、叶蘖发生的相关性等及早区别出壮、弱、旺三种苗情,以便分类管理。另据研究,当亩穗数相同或相近时,基本苗少者单株成穗多,产量高;同时,分蘖节又产生大量的次生根和近根叶,所以,分蘖又是衡量幼苗壮弱的指标。 3.群体的自动调节过程通过分蘖进行小麦群体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分蘖而不是主茎来进行自动调节的。这是因为分蘖对外界条件的反应比主茎敏感,良好条件下分蘖发生多且生长健壮,条件不良时分蘖首先受到抑制。生产上即使基本苗相差悬殊,但通过肥水调控,最后亩成穗数可以很接近,就是利用了分蘖的这种自调作用。 4.分蘖有再生作用在分蘖期,小麦不仅在分蘖节处发生次生根,而且还能形成许多分蘖幼芽,以适应各种不良的环境条件而保持自身的生存。当主茎和

分蘖遭受雹灾、冻害等而死亡时,即使这时分蘖期已经结束,只要条件适宜仍可再生新蘖并形成产量。 (二)分蘖的发生 1.分蘖节分蘖节是由植株地下部的许多没有伸长的节、节间,以及叶、腋芽等所组成的一个节群。分蘖节内布满了大量的维管束,联络着根系、主茎和分蘖,成为整个植株的输导枢纽。因此,它是小麦发生分蘖、近根叶和次生根的地方,也是营养物质运输与分配的枢纽,更是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所在。幼苗时期,分蘖节不断分化出叶片、蘖芽和次生根。分蘖节内还储藏有营养物质。冬前光合产物大量积累于分蘖节中,使分蘖节的糖分含量增加,细胞液浓度提高,冰点降低,忍受低温能力增强。假若冬季发生冻害,地上部冻死,但分蘖节只要保持完好、不冻坏,到春天仍能长出分蘖来。分蘖节中节的数目与春化发育特性、栽培技术措施密切相关。一般冬性品种比春性品种多,同一类型中生育期长者多。覆土浅或肥水充足时节数亦多。河南省小麦分蘖节中节为5~9个,一般8个。分蘖节长约0.5厘米左右,一般在地下距地面2厘米左右处。 2.分蘖的发生顺序分蘖的发生是在分蘖节上自下而上逐个进行的。分蘖的出现通常以其第一片完全叶伸出胚芽鞘或(分)蘖鞘1.5~2 cm为标志。如果用O (或0,下同)表示主茎,那么,从O上直接发生的分蘖叫一级分蘖,用Ⅰ、Ⅱ、Ⅲ……表示。胚芽鞘中长出的胚芽鞘蘖(C)也属于一级分蘖。从一级分蘖上 长出的分蘖叫二级分蘖,用Ⅰ 1、Ⅱ 2 、或Ⅲ 1 、Ⅲ 2 ……表示。由于每个一级分蘖 的第一片叶是不完全叶,薄膜鞘状,称为蘖鞘,因此,从这不完全叶中伸出的 蘖叫鞘蘖,用P表示,如C P 、Ⅰ P 、Ⅱ P ……,它们亦属于二级分蘖。从二级分蘖 上再生出的分蘖叫三级分蘖,用C P-P 、C P-1 、Ⅰ P-1 、Ⅰ 1-1 、Ⅱ 2-1 ……表示。余此类 推(图2-14)。大田生产上一般只发生一级分蘖和一定的二级分蘖,三级分蘖较

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及施肥技术

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及施肥技术 一、冬小麦的生长发育 1、种子的萌发与出苗 ⑴种子的构造 小麦种子由皮层、胚乳、胚三个部分组成。籽实的腹部有一纵沟称为腹沟,他的深浅是不同品种的特征之一,也是籽粒饱满程度的指标之一,浅—饱,深—不饱。皮层包括果皮和种皮,二者紧密联结在一起不易分开,种皮内层细胞含有色素,他决定粒色,保护内部;胚乳贮藏养分,由糊粉层和粉质层组成;胚由胚根、胚芽、胚轴和盾片组成。 ⑵种子萌发与出苗的三个过程 ①生物物理过程:干种子的含水量为12~13%,呈凝胶状态,胚乳是亲水胶体,在适宜温度下吸水膨胀变为溶胶状态,体积增大;②生物化学过程:随着种子吸水增加,呼吸加强,种子内各种酶开始活动,使复杂的有机物转化为胚可利用的简单物质和能量,为萌动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③生物学过程:当种子吸水达种子干重的45~50%时,开始萌发,胚根首先突破种皮,接着胚芽鞘突破种皮。当胚根达到种子长度,胚芽鞘相当于种子长一半时称为发芽。胚芽鞘向上生长顶出地表称为出土。胚芽鞘顶出地面见光后裂开,露出真叶。当第一片真叶露出地面2cm时称为出苗,全田50%幼苗达到此标准时称为出

苗期。 ⑶影响萌发和出苗的条件和在实践上的意义: ①种子质量起决定作用。粒大、无病、成熟好的萌发好,果皮和种皮厚的不如薄的出苗快。因此要进行选种,以达到出苗齐、快的目的。②萌发出苗需要一定的温度。最适15~20℃,最高30~35℃,最低1~2℃。在10℃以下萌发时,发芽慢,且种子易受病菌危害,发芽整齐度和出苗率都降低。日平均温度16~18℃为播种适期。③播深以3~5cm为宜。天津4~5cm。播种过浅,虽然出苗快,但易发生冻害;播种过深,胚芽鞘在地下开裂,不易出土,消耗养分多,苗弱。④适宜的土壤水分。田间持水量保持在70~80%为宜。⑤良好的通气条件。酶等生化活动需要氧气,缺氧时种子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中毒死亡,故在播种前应整好地。 2、分蘖及其成穗 ⑴分蘖和分蘖节的作用 分蘖是指着生在分蘖节上的地下分枝。其作用是:①分蘖是构成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麦的穗数由主茎穗和分蘖穗组成,分蘖成穗率可反映栽培水平和地力的高低。②分蘖是壮苗的标志。在亩穗数相同时,基本苗少者单株成穗数多产量高,因其个体发育好。分蘖多必然次生根多、近根叶多,是壮苗的标志。③分蘖是环境与群体的调解者。分蘖对环境的反应比主茎敏感,故小麦对环境的适应以及群体大小的调节主要靠分蘖。 分蘖节是指主茎或分蘖埋藏于地面以下密集于植株基部的节群。

水稻生长过程图解

水稻生长过程图解 时期 0:种子播种前,通常要浸种24小时并催芽24小时使其预先发芽。种子发芽 后,幼根和幼芽就从稻壳中长出! 种子在苗床上发芽后2~3天,第一片叶就突破胚芽鞘长出了。到时期0末期可看到,第一叶(初出叶)仍然卷曲着,但幼根已伸长! 时期 1:即幼苗期。该时期从第一叶长出一直持续到第一个分蘖出现前。在这一时 期中,种根和五片叶子已长成! 在幼苗持续生长时,两片乃至更多叶子长出!幼苗早期叶片继续以每3~4天出一片的速度生长! 次生根迅速地形成永久性的纤维性根部体系,从而取代了临时的胚根和种子根。

这是一个为移栽已有18日龄的幼苗。该幼苗有5片叶子和一快速生长的根部系统!

时期2:分蘖期.这个时期从第一个分蘖出现一直持续到达最大分蘖数为止 当秧苗生长发育时,分蘖从节的腋芽处形成并替代了叶子! 这棵秧苗表明了两个一次分蘖相对于主茎及其叶片的地位。 分蘖发生后,那些主要分蘖产生了二次分蘖。这出现在移栽后30天左右。 这时的秧苗高度正在增加,分蘖也非常活跃。 这是一块秧苗正处于分蘖早期的稻田。记下分蘖高度后,为了增加的叶片和分蘖生长,我们用天棚遮住秧苗。 在分蘖期,分蘖已经增加到难以分辩出主茎的地步。当水稻进入下一个时期即拔节期时,分蘖数将继续增多。

时期3:拔节期.这个时期可能开始于幼穗分化前,也可能开始于分蘖期即将结束 时。如此,时期2和时期3可能有部分重叠。 分蘖的数目越来越多,高度也增加,叶片没有明显的衰老现象。 水稻生育期长短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关系到其株高高矮,长生育期种类拔节期较长。由此,

根据水稻生育期长短,可将其分为两大类:短生育品种,其105~120天内成熟;长生育期品种,其生育期达150天。 在早熟半矮秆品种如IR64中,幼穗分化点下方的主茎第四节间,在看见幼穗前只伸长2~4厘米。这张幻灯片指明已解剖的茎在幼穗分化开始时第四节间的长度。 在105~120天的短生育期品种中,最大分蘖量、茎伸长和幼穗分化几乎同时出现。 在长生育期品种(150天)中,在最大分蘖出现时有一个所谓的落后生长期,它伴随着茎或节间伸长,直至最终幼穗分化。

成教教案小麦不分蘖的主要原因和转化对策

小麦不分蘖的主要原因和转化对策 一、教学内容: 1、小麦分蘖的重要性。 2、造成小麦不分蘖的主要原因和转化对策。 二、教学目的: 1、通过讲解,使学员了解分蘖的重要性。 2、通过分步讲解和实际举例,使每一位学员掌握造成小麦不分蘖的主要原因和转化对策。 3、通过学习,使学员能利用所学知识对症下药,指导农业生产实践。 三、教学重点: 掌握小麦不分蘖的主要原因和转化对策。 四、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解、分步识别与具体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使学员了解小麦不分蘖的重要性,掌握小麦不分蘖的主要原因和转化对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讲小麦分蘖的重要性。 小麦是我们的主要农作物,也是我们维持日常生活的主要农产品之一。但是,我们的种植方法和管理技术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小麦不分蘖的主要原因和转化措施。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小麦分蘖的重要性。分蘖是小麦的基本生物特征之一。小麦分蘖的多少,标志着小麦群体结构的好坏,影响到小麦产量的高低。在生产上,由于种种原因,不少麦苗迟迟不分蘖,或分蘖极少,不利于培育小麦壮苗。因此,查找不分蘖的原因,及时采取转化措施,增加小麦有效分蘖,是小麦生产管理的关键。 板书:小麦不分蘖的原因及转化对策 二、讲授小麦不分蘖的原因及转化对策。 小麦不分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下面我们来一一进行讲解,并了解它们的转化对策: 1、播种过晚(板书:播种过晚)小麦的适宜播种时间依品种而定,冬性品种在日平均气温16-18℃,5cm地温17-19℃播种,半冬性品种在日平均气温14-16℃,5cm地温15-17℃播种;低于这个温度指标,均为晚播小麦。小麦分蘖的适宜温度为13-18℃,低于10℃,分蘖缓慢;低于0℃,分蘖基本停滞。据调查,一般晚播小麦面积占面积的20%,个别地方高达30%-40%。晚播的原因,有的是晚秋作物收获慢,有的是土地调整迟,也有的是阴雨连绵的天气造成的。 转化对策(板书:提高地温)这类麦苗个体瘦弱,叶片小,次生根少。应加强中耕除草,提高地温,减少土壤养分的损耗。有条件的可用麦糠等碎草覆盖,每公顷覆盖碎草4500-

水稻分蘖期管理

水稻分蘖期管理 日期:2015-07-15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作者:张浩国 水稻分蘖期是确定有效分蘖的关键时期,是获得高产的基础。管理技术的重点是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土质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全苗、壮苗。前期以“促”为主,促进前期有效分蘖增多;分蘖后期以“控”为主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确保穗多粒大。 科学管水 移栽成活期应保持田水3~4厘米,使田间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保温、保湿环境,促进新根发生、迅速返青活棵。返青后,秧苗进入分蘖期,应进行浅水灌溉,一般保持2~3厘米水层。当水稻分蘖达到预计产量要求的分蘖数量时,要排水晒田。晒田对土壤养分有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对控制水稻群体、促进水稻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培育大穗多粒有较好的作用。晒田一般掌握胶泥田、低洼田、过肥田重晒。砂质田、瘦田轻晒。一般晒到田面开小裂,脚踏不下陷,叶色褪淡,叶片直立为止。这样可控制无效分蘖的产生,增强抗倒伏和抗病虫害的能力。 早施分蘖肥 水稻返青后需肥量逐渐增加。此时,根系多分布于表层土中,养分供应不足,应及时施用分蘖肥。一般亩施尿素4~5公斤,均匀撒施,保持浅水层。施肥应掌握肥田少施,瘦田多施。施肥方法:一是要早施分蘖肥。一般返青后立即施用。二是要看苗施肥。长势好的地方少施,长势差的地方多施。这样全田长势能达到基本一致。施肥后,田间要保有水层,不能排水,自然落干后灌水。 病虫害防治 主要的病害有叶瘟和纹枯病。 叶瘟的防治。在叶瘟初发期,亩用75%三环唑30克或40%富士一号乳油100毫升,加水40~50公斤均匀喷雾。 纹枯病的防治。在分蘖末期,丛发病率达5%以上时每亩用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5克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加水40~50公斤喷雾,重点喷水稻的中下部叶片。 主要虫害有水稻螟虫、稻飞虱。 水稻螟虫的防治。防治适期是分蘖盛期,从害率达1%以上时用药防治。防治方法:每亩可选用20%三唑磷乳油100毫升或90%晶体敌百虫200克、25%杀虫双水剂200毫升、80%杀虫剂50克,加水40~50公斤喷雾。 稻飞虱的防治。当10丛虫口达50头以上时及时用药防治,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克或80%敌敌畏100毫升、25%扑虱灵20克加水40~50公斤喷雾。

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划分

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划分 一、生育时期的划分:生育时期可从形态、生长和发育、生理特征的角度分为几个时段。 (1)从形态和田间诊断角度分期 幼苗期:包括萌动、发芽、三叶等时期。 分蘖期:包括始期、盛期、末期(最高分蘖期)以及决定穗数关键时期的有效分蘖终止期。 穗分化期(长穗期):包括穗分化各期、拔节期以及外观看到剑叶鞘膨鼓时的孕穗期。 结实期(成熟期) 包括抽穗开花期、乳熟期、蜡熟期、黄熟期和完熟期。 栽培上插秧稻又分秧田期和本田期,幼苗期和分蘖期的一部分在秧田期完成,但习惯上称秧田期为幼苗期,插秧后有一段缓秧过程叫返青期,其后再开始分蘖。

(2)从发育角度分期 可分为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这是以茎尖质的转变—穗原基开始(穗首分化)分化为标志分期的。 (3)从器官的生长发育角度分期 可分为营养生长期、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并进期、生殖生长期。各以穗原始体开始分化和抽穗开花期为界。 (4)从生理角度分期 可分为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结实期。这是以产量形成生理为根据的。即营养生长期主要形成供给器官,即吸收器官根和光合器官(源器官)叶;生殖生长期主要形成收容器官(库)颖花和支持器官(流)茎;结实期主要是光合物质和矿物质通过茎流向收容器官库被贮藏起来。为利用方便,常把分蘖期称前期,穗分化期称中期,结实(成熟)期为后期。 2. 常用生育时期的定义及标准: (1)生育期:指种子萌动到新的种子成熟所经历的日期。 (2)营养生长期:是指植株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阶段,一般是从种子萌发到幼穗分化以前。这一阶段包括出苗期、分蘖期和拔节期。 (3)生殖生长期:是指植物生殖器官幼穗、花、种子的生长阶段,一般是从幼穗分化开始到新种子的形成。这一阶段包括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 (4)苗期:以幼芽露青50%开始,一直到插秧,整个秧田期为苗期。对于旱育苗,黑龙江省水稻苗期一般为4月中下旬至5月中下旬。 立针期:第1片完全叶尚未展开时,稻苗呈针状,称为立针期。

小麦生长发育过程

小麦生长发育的基础知识 一、小麦的一生 (一)生育期小麦从种子萌发、出苗、生根、长叶、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结实,经过一系列生长发育过程,到产生新的种子,叫小麦的一生。从播种到成熟需要的天数叫生育期。天津市小麦的生育期一般在230-270天。 (二)生育时期生产上根据小麦不同阶段的生育特点,为了便于栽培管理,可把小麦的一生划分为12个生育时期,即出苗、三叶、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期。 (三)生长阶段根据小麦器官形成的特点,可将几个连续的生育时期合并为某一生长阶段。一般可分为三个生长阶段。 1.苗期阶段从出苗到起身期。主要进行营养生长,即以长根、长叶和分蘖为主。 2.中期阶段从起身至开花期。这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既有根、茎、时的生长,又有麦穗分化发育。 3.后期阶段从开花至成熟期。也称子粒形成阶段,以生殖生长为主。 二、小麦各器官的构造和作用 (一)根小麦的根是由胚根和节根组成的。胚根也叫做种子根、初生根.一棵幼苗通常有胚根3-5条,最多可达7条。大粒种子胚根多,小粒种子胚根少。当第—l片绿价出现以后,就不再生新的胚根了。节根也叫永久根、次生根。当麦苗生出2-3片绿叶的时候,节根就从茎基部的节上长出来。小麦的分蘖多,节根也比较多。根系一般入土100一130厘米,最深的可达2米。根系入土越深,抗旱能力就越强.据调查,一般约有60%的根系生长在20厘米深的土层里。

小麦根的主要作用是: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养分,并运送到茎叶中,进行体内有机物质的合成和转化,源源不断地供给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 (二)茎小麦是成丛生长的,有一个主茎和几个侧茎(也叫分蘖)。小麦的茎秆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下节间不伸长,构成分蘖节,地上节间伸长,一般有4—6个节间. 茎的主要作用是:使水分和溶解在水里的矿物质养分(如氮、磷等)从根部通过茎部的导管由下而上流向叶子和穗部;把叶子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营养物质(主要是糖分),通过茎部筛管运输到根和穗子. 小麦的茎又是支持器官。它使叶片有规律地分布,以充分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此外,茎还可以贮藏养分,供小麦后期灌浆之用。 (三)分蘖在正常情况下,出苗到分蘖约需15天左右。分蘖的发生是有一定次序的:当小麦长出3片真叶时,首先从胚芽鞘腋间长出分蘖,叫胚芽鞘分蘖。第4片叶出现时,主茎第l片叶腋芽伸长形成分蘖叫分蘖节分蘖,也叫一级分蘖。当一级分蘖长出3片叶时,在其鞘叶腋间长出分蘖叫二级分蘖,若条件适宜,还可长出三级分蘖。小麦的分蘖不是都能抽穗结实的.凡能抽穗结实的叫有效分蘖,一般年前发生较早的分蘖属有效分蘖;不能抽穗结实的分蘖叫无效分蘖。一般年后生出的分蘖属无效分蘖。实践证明,产量高的麦田与有效分蘖多有关。这就是为什么要非常重视有效分蘖的道理。小麦分蘖有二次高峰:第一次在年前,天津市一般在10月下旬进入第一次分蘖高峰,历时约20天;第二次高峰在第二年返青后至起身期。小麦起身后,持续逐渐停止,并出现两极分化,大的、壮的分蘖成穗;小的、弱的逐渐死去。 (四)叶小麦的叶共约12一13片,年前一般长出6-7片,年后茎秆上一般有6片.叶的形状象带子,有平行脉。拔节以后长出的叶片比较宽大,还有明显的叶鞘,紧包在节问外面。叶鞘和叶片相连处的薄膜叫叶舌;两旁还有叶耳紧包着

水稻各生育期图谱

水稻各生育期图谱(2011-03-30 11:18:41)

水稻的一生,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一般以幼穗开始分化作为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 2.1.1 营养生长阶段是水稻营养体的增长,它分为幼苗期和分蘖期。在生产上又分为秧田期和大(本)田期(从移栽返青到拔节)。 2.1.2 生殖生长阶段是结实器官的增长,从幼穗分化到开花结实,又分为长穗期和开花结实期。幼穗分化到抽穗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抽穗后基本上是生殖生长期。长穗期从幼穗分化开始到抽穗止,一般30天左右。结实期从抽穗开花到谷粒成熟,因气候和品种而异一般25?/FONT>50天之间。 2.1.3 水稻生育类型(幼穗分化和拔节的关系)早、中、晚稻品种各异,早稻品种先幼穗分化后拔节,称重叠生育型;中稻品种,拔节和幼穗分化同时进行,称衔接生育型;晚稻品种拔节后隔一段时间再幼穗分化,称分离生育型。 2.2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水稻品种的生育期受自身遗传特性的控制,又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2.2.1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同一季节,不同年份栽培,由于年际间都处于相似的生态条件下,其生育期相对稳定,早熟品种总是表现早熟,迟熟品种总是表现迟熟。这种稳定性主要受遗传因子所支配。因此在

生产实践中可根据品种生育期长短划分为早稻,全生育期100?/FONT>125天,中稻130?/FONT>150天,连作晚恼120?/FONT>140天,一季晚稻150?/FONT>170天,还可把早、中、迟熟稻中生育期长短差异划分为早、中、迟熟品种,以适应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的需要,从而保证农业生产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2.2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可变性随着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不同而变化,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栽培时,表现出随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生育期延长,相反,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降低,生育期缩短;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季节里栽培表现出随播种季节推迟生育期缩短,播种季节提早其生育期延长。早稻品种作连作晚稻栽培,生育期缩短;南方引种到北方,生育期延长。 2.3 水稻品种的“三性”三性是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的遗传特性。不同地区、不同栽培季节,水稻品种生育期长短(从播种到抽穗的日教),基本上决定于品种“三性”的综合作用。因此水稻品种的三性是决定品种生育期长短及其变化的实质。水稻三性是气候条件和栽培季节的影响下形成的,对任何一个具体品种来说,三性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2.3.1水稻品种的感光性在适于水稻生长的温度范围内,因日照长短使生育期延长或缩短发生变化的特性,称水稻的感光性。对于感光性品种,短日照可以加速其发育转变而提早幼穗分化,这就是指短于某一日长时抽穗较早;长于某一日长时抽穗显著推迟,这又称为“延迟抽穗的临介日长”,即是诱导幼穗分化的日长高限。水稻品种不同,种植地区不同,延迟抽穗的临介日长亦不同。我国南北稻区,水稻生育期间大多处于11?/FONT>16小时之间。 2.3.2 水稻品种的感温性在适于水稻生长的温度范围内,高温可使水稻生育期缩短,低温可使生育期延长,这种因温度高低而使生育期发生变化的特性,称水稻品种的感温性。水稻在高温条伴下品种生育期会缩短,但缩短的程度因品种特性而有所不同。晚稻品种的感温性比早稻更强,但晚稻品种其发育转变,主要受日长条件的支配,当日长不能满足要求时,则高温的效果不能显现。中稻品种介于早、晚稻之间。 2.3.3 水稻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水稻进入生殖生长之前,在受高温短日影响下,而不能被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水稻的基本营养生长期。它不受环境因子所左右的品种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又称为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营养生长期中受短日高温所缩短的那部分生长期,称为可消营养生长期。 水稻的“三性”是气候条件和栽培季节影响下形成的,对任何一个品种来说,三性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根据品种的感光性、感温性的强弱和基本营养生长期的长短,划分光温反应类型。实际上就是将不同生态类型的稻种的三性进行组合。早稻品种,绝大多数感光性弱,基本营养生长期短至中等,感温性中等,没有感光性强和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的;中稻品种,多数基本营养生长期较长,感温性中等至强,感光性较弱;晚稻品种感光性强,基本营养生长期短至中等,感温性强至中等。我国晚稻基本营养生长期偏短,没有感光性弱和中等的,晚稻的感温性要在短日条件下才能体现。早稻类型的品种在温带高纬度地区种植,能在夏季日照较长条件下正常抽穗,在低温来临前成熟,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5?/FONT>6月,日照较长的条件下,开始幼穗分化完成发育转变;晚稻类型品肿,不适于温带高纬度地区栽培,但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可作单季晚稻和双季晚稻栽培;中稻类型品种,早熟中稻其“三性”偏于早稻,迟熟中稻品种"三性"偏于晚稻。早季栽培时,抽穗期比早稻显著延迟,晚季栽培时又比晚稻延迟。

小麦二版

第二章.小麦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小麦生育期的概念、阶段发育理论、小麦适宜播期与播量的确定、分蘖规律与成穗规律。 2.掌握:冬小麦前期、中期与和后期的生育特点、主攻目标及主要栽培管理措施,播前准备,小麦倒伏原因及防止措施。 3.了解:冬小麦超高产生产技术。 4.学会:冬小麦基本苗调查与形态观察。 一、名词解释: 1、小麦的一生 2、小麦生育期 3、小麦生育时期 4、小麦的阶段发育 5、小麦春化阶段、光照阶段 6、小麦分蘖节 7、小麦分蘖高峰期 8.青干逼熟 二、填空题 1.为了便于研究和适应生产上需要,一般把小麦的一生划分为个不同的生育时期。 2.目前,对小麦阶段发育研究得比较清楚,并与生产有密切关系的有两个阶段, 分别是和。 3.小麦底肥用量一般占总施肥量的。 4.小麦种肥以肥为主,因地制宜配合施用肥。 5.小麦种子处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6.小麦合理密植,主要解决好和两个问题。 7.实践证明,小麦种子播种深度以 cm左右为宜。 8.分蘖节分化分蘖的能力很强。通常情况下,一株麦苗能生出个分蘖。 9.小麦某一叶片出现时,可能出现的分蘖数是其发生的分蘖数(包括主茎)之和。

10.我国冬麦区,小麦分蘖的发生过程有两个旺盛阶段,即从,为第一个旺盛阶段;越冬后,小麦开始返青,分蘖继续发生,到起身期出现第二个旺盛阶段。 11.小麦分蘖是构成小麦产量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高产田分蘖穗占总穗数的以上。 12.小麦次生根的发生,有两个高峰,一是冬前分蘖盛期;二是。 13.小麦幼穗分化,分为个时期。 14.小麦收获的适宜期为。 15.小麦分蘖增长期包括冬前、越冬与返青后一段时间,到_____________达到高峰, 以后开始两极分化. 16. 是小麦的需水临界期。 17.在冬小麦每667m2土地上生产500kg左右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产量,实现每667 m2产600kg以上,一般称为小麦栽培。 18、小麦开花成熟过程大体上可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3个不同阶段。 19.小麦子粒成熟过程,根据其特点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4个时期.. 20.小麦施肥应贯彻以_________为主,___________为辅,____________________配合使 用的原则. 21.小麦浇底墒水通常有四种方式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有__________以上的人口以小麦为主粮. 23.小麦生育期的长短,常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变化. 24.我国北方麦起区高产田整地的标准概括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个字. 25.小麦苗期的主要病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题 1.小麦的挑旗期也叫孕穗期,一般以以上旗叶全部露出叶鞘,叶片展开的日期, 就是挑旗期。 A.30% B.50% C.60% D.90% 2.小麦单产在400千克以上麦田,行距以____________cm为宜. A. 16~20 B. 20~23 C. 23~25 D. 25~30 3.小麦能否通过春化阶段的主要因素是。

小麦生长发育过程

小麦生长发育过程 小麦生长发育的基础知识 一、小麦的一生 (一)生育期小麦从种子萌发、出苗、生根、长叶、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结实~经过一系列生长发育过程~到产生新的种子~叫小麦的一生。从播种到成熟需要的天数叫生育期。天津市小麦的生育期一般在230—270天。 (二)生育时期生产上根据小麦不同阶段的生育特点~为了便于栽培管理~可把小麦的一生划分为12个生育时期~即出苗、三叶、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期。 (三)生长阶段根据小麦器官形成的特点~可将几个连续的生育时期合并为某一生长阶段。一般可分为三个生长阶段。 1(苗期阶段从出苗到起身期。主要进行营养生长~即以长根、长叶和分蘖为主。 2(中期阶段从起身至开花期。这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既有根、茎、时的生长~又有麦穗分化发育。 3(后期阶段从开花至成熟期。也称子粒形成阶段~以生殖生长为主。 二、小麦各器官的构造和作用 (一)根小麦的根是由胚根和节根组成的。胚根也叫做种子根、初生根。一棵幼苗通常有胚根3—5条~最多可达7条。大粒种子胚根多~小粒种子胚根少。当第—l片绿价出现以后~就不再生新的胚根了。节根也叫永久根、次生根。当麦苗生出2—3片绿叶的时候~节根就从茎基部的节上长出来。小麦的分蘖多~节根也比较多。根系一般入土100一130厘米~最深的可达2米。根系入土越深~抗旱能力就越强。据调查~一般约有60,的根系生长在20厘米深的土层里。

小麦根的主要作用是: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养分~并运送到茎叶中~进行体内有机物质的合成和转化~源源不断地供给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 (二)茎小麦是成丛生长的~有一个主茎和几个侧茎(也叫分蘖)。小麦的茎秆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下节间不伸长~构成分蘖节~地上节间伸长~一般有4—6个节间。茎的主要作用是:使水分和溶解在水里的矿物质养分(如氮、磷等)从根部通过茎部的导管由下而上流向叶子和穗部, 把叶子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营养物质(主要是糖分)~通过茎部筛管运输到根和穗子。小麦的茎又是支持器官。它使叶片有规律地分布~以充分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此外~茎还可以贮藏养分~供小麦后期灌浆之用。 (三)分蘖在正常情况下~出苗到分蘖约需15天左右。分蘖的发生是有一定次序的:当小麦长出3片真叶时~首先从胚芽鞘腋间长出分蘖~叫胚芽鞘分蘖。第4片叶出现时~主茎第l片叶腋芽伸长形成分蘖叫分蘖节分蘖~也叫一级分蘖。当一级分蘖长出3片叶时~在其鞘叶腋间长出分蘖叫二级分蘖~若条件适宜~还可长出三级分蘖。小麦的分蘖不是都能抽穗结实的。凡能抽穗结实的叫有效分蘖~一般年前发生较早的分蘖属有效分蘖,不能抽穗结实的分蘖叫无效分蘖。一般年后生出的分蘖属无效分蘖。实践证明~产量高的麦田与有效分蘖多有关。这就是为什么要非常重视有效分蘖的道理。小麦分蘖有二次高峰:第一次在年前~天津市一般在10月下旬进入第一次分蘖高峰~历时约20天,第二次高峰在第二年返青后至起身期。小麦起身后~持续逐渐停止~并出现两极分化~大的、壮的分蘖成穗, 小的、弱的逐渐死去。 (四)叶小麦的叶共约12一13片~年前一般长出6—7片~年后茎秆上一般有6片。叶的形状象带子~有平行脉。拔节以后长出的叶片比较宽大~还有明显的叶鞘~紧包在节问外面。叶鞘和叶片相连处的薄膜叫叶舌,两旁还有叶

水稻分蘖与产量

水稻分蘖与产量 分蘖是水稻固有的生理特性。水稻分蘖实质上就是水稻茎秆的分枝。在通常条件下,水稻的分蘖主要在靠近地表面的茎节上发生,这些发生分蘖的茎节叫分叫分蘖节。着生分蘖的稻茎叫分蘖的母茎。同一母茎上分蘖最早发生的节位称为最低分蘖节;最上一个发生分蘖的节位称为最高分蘖节,分蘖一般是自下而上地依次发生的。茎节数多的可能发生的分蘖就多,反之就少。就单茎而言,最低分蘖节位和最高分蘖节位相差大的,则单株分蘖数就多。 稻株主茎上长出的分蘖为第一次分蘖,第一次分蘖上长出的分蘖为第二次分蘖。依次类推。同一稻株上可发生第三、第四次分蘖。分蘖发生的早晚,节位的高低,对分蘖的生长发育和成穗与否均有显著的影响。一般是分蘖出现越早,蘖位蘖次越低,越容易成穗,穗部性状也越好;反之,分蘖出现越晚,蘖位蘖次越高,其营养生长期越短,叶片数和发根量越少,成穗的可能性就越小,并且穗小粒少。 水稻分蘖发生是有规律的。但也有一些情况下分蘖没有规律。比如旱育稀播的情况下,稻苗生长健壮,有时分蘖从不完全叶长出,大播量情况下,稻苗生长细弱,形成病苗、弱苗,分蘖发生也没有规律,表现为蘖位高、分蘖晚或不分蘖。所以分蘖发生部位是水稻生长健壮与否的标志。 生产上应尽量采取一切栽培措施,促使分蘖早发生,多发生,这样低位次分蘖就多,形成的有效分蘖数和有效分蘖率也就高。 那么影响水稻分蘖发生的迟早、多少和分蘖质量高低的因素很多,除品种本身的特性外,还有秧田和本田期的各种环境因素,如温度、光照、肥水管理以及移栽质量等。 温度:发生分蘖的最低气温是15-16度,最适气温是30-32度,最适水温是32-34度,最高水温是40-42度。对我市水稻而言,低温往往是阻碍分蘖发生的重要因素。 光照:稻田群体内部的光照条件对分蘖发生影响很大。光照充足,光合产物增加,促进分蘖发生,叶鞘较短,植株生长健壮,分蘖多而快,反之则分蘖发生少而迟,如移栽后遇阴雨天多,光照不足,光合产物少,叶鞘伸长,秧苗细瘦,则不利于分蘖的发生。 水分:水分过多、过少均会影响分蘖的发生。水分过少,分蘖期受旱,植株体内各种生理功能受阻,光合能力下降。母茎供应分蘖芽的营养物质减少,分蘖不能发生。水分过多,稻株基部光照和氧气不足,也会抑制分蘖的一生。一般稻田持水量在70-80%时,有利于分蘖的发生。 养分:营养元素与分蘖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营养水平高,分蘖发生早而快,分蘖时间也较长,反之营养水平低,分蘖发生迟缓,分蘖停止早。营养元素中NPK三要素对分蘖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以氮素影响最大。稻株生长必须具有一定的氮素水平,叶片含氮量高于2。5%时,新叶才能伸长,稻苗含氮量在2。5%以下时,分蘖停止,只有超过3%时分蘖才能迅速生长。一般来说,分蘖期水稻叶片含氮量达到4-5%时,稻株才可望获得高产。因此速效氮肥供应充足及时,分蘖发生的就早而多,故应早施分蘖肥,使其早分蘖。 在目前的水稻生产上,环境中温度、水分和养分三者对水稻分蘖发生的限制往往要比光照条件的限制要小得多。正常情况下,水稻分蘖期的光照条件直接决定一于育秧密度和大田栽培密度,如果秧田或大田群体过密,造成田间郁蔽,即使其他条件都能保持适宜状态,水稻分蘖潜力也不能正常发挥。而通过合理稀植扩大水稻单株在秧田或本田的营养面积,改善水稻分蘖期的光照条件,是高产栽培中进一步发挥水稻分蘖能力的关键。 水稻分蘖发生的条件:①、水稻分蘖的内因条件 品种的分蘖特性、秧苗壮否、干重多少、充实度高低、秧龄大小等。 ②、水稻分蘖外因条件

影响水稻分蘖的四大因素

影响水稻分蘖的四大因素 作者天下水稻 水稻分蘖受地上环境(光照、温度和水分)、营养、品种和土壤环境影响很大,下面做一分析。 一:环境影响: 1、温度影响:分蘖发生与温度有关:分蘖生长最适温度为30~32℃,低于20℃或高于37℃对分蘖生长不利,16℃以下分蘖停止生长发育。 2、光照影响: 分蘖发生与光照有关:在自然光照下,水稻返青后3天开始分蘖;自然光照为50%时,返青后13天开始分蘖;当光强降至自然光照强度的5%时,分蘖不发生,主茎也会死亡。 3、水份影响: A:分蘖发生与水分有关:分蘖发生时需要充足的水分。在缺水或水分不足情况下,植株生理功能减退,分蘖养分供应不足,常会干枯致死,这就是“黄秧搁一搁,到老不发作”的原因。 分蘖时如放水库里的水,也易僵苗不分蘖,因为水库里的水是冷浸水。 二:分蘖受营养影响 1.分蘖发生与秧苗营养状况有关:秧田期由于播种较密,养分、光照不足,基部节上农村信息化服务网站的分蘖芽大都处于休眠状态。拔节以后生长中心转移,上部节上的分蘖芽也都潜伏而不萌发,所以一般只有中位节上的分蘖节可以发育。秧苗营养充足,生长粗壮,移栽质量保证,低位蘖多,成穗率高。 2、水稻分蘖时对锌和磷的需求很大,如果缺锌缺磷都会影响分蘖质量 三:分蘖受品种特性影响 A:水稻分蘖还与品种特性有关,不同品种分蘖力有差别。 四:分蘖受田间土壤影响: A:秸杆还田后未守候腐烂造成土壤中的有机酸过高影响分蘖 B:除草剂残留也影响分蘖 C:肥害如缩二脲、硫元素与未腐烂的草发生反应,产生有毒气体影响分蘖 总结:秧好一半谷,越早分蘖,成穗率越高,产量越高,所以一般增施有效磷肥,锌肥,为高产夯实基础。

小麦分蘖的发生说课稿

单位:汤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说课题目:小麦分蘖的发生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二章第三节小麦的前期管理技术第一部分前期的生育特点——小麦分蘖的发生。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内容包括如下: (1).分蘖的发生规律(2).分蘖的消长规律 (3).分蘖成穗情况(4).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 2.小麦分蘖的发生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小麦分蘖的发生,是小麦生长的重要特征之一,冬前分蘖是决定穗数的关键,掌握小麦分蘖的发生这一特性和规律,对确定小麦适宜播期、播种方式、种植密度以及充分利用品种特性,创造合理群体,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小麦分蘖的发生是小麦前期生育特点里面的一个重要内容。掌握并能运用这一特性和规律,对小麦的生产将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高一学生,他们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城镇,有的初中刚刚毕业,有的是从社会重返校园,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对小麦田间种植接触较少,大部分学生对小麦分蘖的发生缺乏理论及感官认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分蘖发生的部位。 2.掌握分蘖发生的规律。 3.了解分蘖的消长规律和分蘖成穗情况。 4.掌握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 (二)能力目标: 学会分辨小麦分蘖的多少及壮弱;并运用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指导生产。提高学生生产实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增强职业意识,树立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思想。 (四)教学重点: 1、分蘖发生的规律。 2、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 (五)教学难点: 分蘖发生的规律 (六)教学方法: 为充分利用学生爱讨论,好奇心、竞争意识强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启发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实物演示法,并结合课件、实践操作、分组抢答、评选冠军组等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七)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并提出疑问。 2、课堂上设置问题分组讨论。 3、认真观察实物,完成实践操作。 (八)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分蘖期的小麦植株。 三、教学过程 1、导入(3分钟) 我的设计是以一首诗歌“田野里的麦苗”创设一个美丽的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由“麦苗所处的是小麦哪个生育阶段”引到小麦生育前期的管理特点,进而回顾上节课的部分内容,小麦前期三个生育特点从而引入小麦前期第四个生育特点小麦分蘖的发生。 2、新课阶段 为充分发挥学生爱讨论的特点,更好的利用分组教学,首先我设计两个问题:一是何谓分蘖?二是一个小麦种子是否只能抽出一个麦穗?让学生进行分组探讨并进行抢答。从而认识分蘖的概念及分蘖的意义。

水稻生产基础知识

第二章水稻生产基础知识 1、水稻一生包括几个生育阶段 水稻一生从种子发芽开始,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发育过程,直到新的种子形成为止。根据水稻一生不同时期生长发育状况的不同,通常划分为两个生育阶段,即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4个生育时期,即秧苗期、分蘖期,幼穗分化期及结实期。 (一)水稻营养生长阶段 在生产上如何应用水稻营养生长阶段是指从种子发芽开始到幼穗分化前,在这一时期主要是摄取养分长植物体,为过渡到下一发育阶段积累必要的营养物质。营养生长阶段包括幼苗期和分蘖期。幼苗期是指秧田期稻种发芽,出苗到插秧前,分蘖期依分蘖时间和速度不同,又分为分蘖始期,最高分蕖期、分蘖末期等。分蘖期间分蘖数开始时增加较慢,数量少,称分蘖始期,随着稻株同化作用的增加,生长旺盛,分蘖速度加快,分蘖茎数迅速增加以至达到最高分蘖数,称最高分蘖期,最高分蘖期以后,分蘖茎数的增加又趋于缓慢,以至分蘖茎数停止发生,即分蘖末期。水稻发生的分蘖并非都能成穗,只有有效分蘖茎数才是每亩穗数的基础。因此,了解水稻分蘖特性后,在农业生产上就要千方百计的采取促进措施,争取多一些有效分蘖。如果分蘖期光照充足、温度高、环境条件好,栽培上施足基肥,加强肥、水管理,供给稻株充足的营养物质,促使早生快发,就能达到早分蘖,低节位蘖数多,有效分蘖数多,无效分蘖少,成穗率高,保证

在一定面积达到最高的有效茎数。因此,分蘖期是决定穗数多少的关键时期。 (二)水稻生殖生长阶段 在生产上如何应用水稻生殖生长阶段是指从幼穗分化开始到新的种子形成。在这个时期要吸取大量营养物质,除建造植物体外,还要转化形成生殖器官,开花结实。生殖生长期包括幼穗形成期和结实期。幼穗形成期从穗原始体开始分化到抽穗为止。结实期是从抽穗开花到籽粒成熟为止。幼穗形成期间,稻株节间迅速伸长,植株高度增加很快,所以这个时期又叫伸长期,这个时期是决定每穗粒数多少的重要时期,也是关系到产量高低的重要时期。此期如外界环境条件良好,营养充足,每穗粒数就多,则获得高产可能性就大,反之,外界环境条件不能满足稻穗生长发育,营养条件很差,穗头小,籽粒少,产量不高.从氮素供应情况看,从幼穗分化到抽穗结束,所吸收的氮素数量约占水稻一生中吸收氮素总量的30%左右,为此,栽培上特别强调在前期施肥不足的情况下,采用施穗肥的措施,补充营养,以增加粒数。结实期是结实率的高低和粒重的决定时期,此期营养条件妤,则结实率高,籽粒饱满,相反,养分不足,影响千粒重,因此,这个时期水稻继续吸收养分,氮素需吸收l0%左右,如此期养分不足,应施粒肥,增加粒重。结实率是指除去未受精的空壳和很早停止发育的秕粒以外的谷粒占全穗所有粒数(含秕粒)的百分率,成熟率还应除去结实率中不够充实的谷粒,因此,成熟率的标准要求比结实率高。 2、划分水稻品种早、中,晚熟的标准 人们常说这个水稻品种是早熟种、中熟种或晚熟种。那

水稻叶龄诊断技术要点资料

水稻叶龄诊断技术要点| 水稻叶龄诊断技术,是在水稻“器官同伸理论”与“叶龄模式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水稻栽培技术,使传统的种、管、收流程式栽培技术,发展成为按叶龄诊断、预测、调控的栽培技术体系。几年来垦区在水稻生产中全面推广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对育苗及本田管理运用叶龄诊断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介绍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叶龄诊断要点及管理措施。 一、调查点的确定 水稻叶龄的调查是从水稻插秧后在本田中开始的。在池埂边向里数第三行上,选择穴距均匀,穴株数相近的10穴为调查对象,并在边上插上《水稻田间管理指示牌》,在牌上随时记上各叶展开的日期。 1、叶龄跟踪秧苗的选择。 在调查对象10穴里,每穴选择有代表性的一株,苗质好、叶片健全的秧苗,在主茎叶上进行叶龄标记。 2、标记方法 标记点的叶龄必须选准,叶龄全部点在单数叶上,起始叶要从第三叶开始,并且跟踪到齐穗期。每个叶片要用不同标记符号点在叶片中间部位(如第一标记叶片点一个点,第二标记叶片点两个点,依此类推。 二、育苗期 垦区水稻机械插秧采用旱育中苗,秧龄30~35天,叶龄3.1~3.5叶,苗高为13厘米左右。按叶龄“器官同伸规律”,通过调温、控水等手段,抓好四个关键时期,育成健壮旱育中苗。 第一个关键时期——种子根发育期:播种后到第一完全叶露尖,时间为7~9天。管理重点是促进种子根长粗、伸长、须根多、根毛多,吸收更多养分,为壮苗打好基础。此期一般不浇水,过湿处散墒,过干处喷补,顶盖处敲落,露籽覆土补水。温度以保温为主,如遇33℃以上的温度,开口降温,保持32℃以下,最适温度25~28℃,最低温度不低于10℃。20~30%的苗一叶露尖及时撤出地膜。 第二个关键时间——第一完全叶伸展期:从第一完全叶露尖到叶枕抽出(叶片完全展开),时间为5~7天。管理重点是:地上部控制第一叶鞘高不超过3厘米,地下促发鞘叶节5条根系生长。此期温度最高不超过28℃,适宜22~25℃,最低不低于10℃。水分管理,床土过干处,最适喷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