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老龄化

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老龄化

一、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迅速

长三角经济圈产业门类齐全,轻重工业发达,是我国最大的综合工业区。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逐年提升,由2001年的17.7%、2002年18.7%、2003年20.4%、2004年21.1%,上升到2005年的22%,2005年前后到达最高值23%。早在2004年,长三角就以土地面积不足全国的2%,户籍人口不足全国的6%,常住人口约占全国的10%,创造了全国22%的地区生产总值,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出口额,其经济总量领先于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上海在长三角核心地位突出,南京、杭州、宁波副省级城市在区域及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外加苏州、无锡等26个省辖市、46个县级市、104个市辖区和1755个建制镇,长三角地区已经具备了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①。

1.长三角地区经济状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很快,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达到397983亿元,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体,人均达到2.97万元人民币(约合4600美元)。全国有17个省份GDP总量超过万亿元。其中广东、江苏GDP总量双双突破4万亿元。

长三角经济圈不仅传统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以微电子、光纤通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比较突出。为适应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经济增长的新形势,长三角经济圈适时将“先进制造业”作为区域产业发展的重点目标。

面对充满机遇而又富有挑战的21世纪,上海提出要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浙江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要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和私营经济,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江苏提出要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沿海、沿江经济带的城市化进程,全方位开放和融入全球产业链。这些战略有效地促进了长三角经济圈的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融合和外向型经济发展。

2005年在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中,长三角占了10个;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中,长三角揽走了一半之多。2010年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经济发展高开稳走,全年经济总量接近7万亿元。同年长三角有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和宁波等6个城市GDP 超过5000亿元,有7个城市的GDP在2000-5000亿元之间。2010年大长三角GDP为84875亿元,占全国GDP的21.3%。其中上海、江苏和浙江分别占长三角GDP总量的19.9%、48.2%、31.9%。同年上海的人均GDP为7.33万元人民币,居全国之首,江苏、浙江人均GDP分别为5.20、4.98万元人民币,仅次于上

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老龄化

黄润龙

内容提要:2010年长三角人口总量、GDP总量,人口密度、人均GDP和地均GDP都处较高水平。长三角的高收入和优裕生活条件吸引外来人口流入。大量的人口流入,使上海、浙江的人口老龄化似乎得到了缓和,但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仍非常高。论文讨论了人口老龄化的三个阶段:长寿(健康)老龄化、少子老龄化和迁移(流动)老龄化。迁移老龄化加剧农村空心化,加大了政府和社区的社会责任;迁移老龄化的突发性使其与经济发展相关性下降;迁移老龄化也造成全局老龄化和区域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和家庭老龄化、户籍人口老龄化和常住人口老龄化相背离。这些都必须引起有关方面高度注意。

关键词:长三角城市群迁移老龄化老龄化水平相对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82(2011)12-0034-05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老龄化对储蓄、消费和社会保障的影响研究”(编号:11BRK007)中期研究成果之一。

①长三角联合研究中心:《长三角年鉴(2010)》,河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来移民,上海已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大量海内外移民在上海就业和学习,为上海和长三角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同时导致长三角高通膨、高地价、高房价、高生活水平、强污染和交通拥挤等问题。大量外来人口

缓和了人口老龄化进程,尤其对上海和浙江而言,

2000-2010年上海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从11.46%下降到10.12%;而浙江从8.92%上升到9.34%,仅上升了0.42个百分点(同期全国老年人口

比例上升了1.91个百分点)。

计量单位

全国

长三角

珠三角

京津冀

三城市群

常住居民数

万人13397215611111951044037246GDP 总量

亿元397983848756138343084189342土地面积万平方千米96021.0718.0921.6460.8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140741619483612.6人均GDP 万元/人2.976.345.484.135.08地均GDP 万元/平方千米4154028339319033114人口产业构成一∶二∶三产

38∶28∶3417∶45∶3827∶34∶39*29∶30∶41__城市化水平

%49.660.763.4*54.759.8*65岁以上人口%8.8710.246.75*8.368.66*14岁以下人口

16.6

12.4

__

14.4

__

表1

2010年我国三大城市群人口经济状态

资料来源:黄杰、刚晓宁:《内地各省人口普查数据公布———老龄化省份增至26个》,《法制晚报》2011年8月21日,及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表该数据未包括香港、澳门地区。

海、北京、天津,分别居全国第四、第五位。大长三角常住人口平均GDP 为6.34万元(9906美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3%。2010年长三角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41人(全国140人)。每平方千米GDP 产出为

4028.3万元人民币(是全国地均产出的9.7倍)。经济

发展的同时,长三角调整了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全国水平。2009年长三角地区名义上城市人口比例为60.7%,比全国高11个百分点,实际上,长三角农业劳动力仅为17.3%,二产、三产劳动力比重为44.9%和37.8%。若不考虑水域面积,苏中苏南地区平均每106平方千米就有一个建制镇,每1386平方千米有一个城市。

2.与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对比

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曾被誉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引擎”,在这三个地区的比较中,无论居民数、经济总量和人均或地均经济发展水平,长三角都占首要位置。

大珠三角地区:包括广东省、香港特区、澳门特区,2010年该地区创造的GDP 合计为9591.13亿美元按照(1美元=6.4元人民币计算),常住居民合计

11194.66万人。人均GDP 为8568美元,合5.48万元

人民币;同年,地均产出为每平方千米3392.7万元。

2009年,珠三角地区一产劳动力比例为27.2%,二

产、三产比重分别为34.1%、38.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619人,城市人口比例为63.4%,居三大城市群之首。

京津冀指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2010年该地区创造的GDP 合计为

43083.83亿元,常住居民合计10440.47万人。人均GDP 为4.13万元人民币。同年地区均产出为每平方

千米1903万元人民币。2009年,京津冀地区一产劳动力比例为28.7%,二产、三产劳动力比重分别为

29.8%、41.5%,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83人,城

市人口比例为54.7%。三产劳动力比重为三大城市群最高、而二产比例为最低。

由此可见,2010年中国三个城市群GDP 总量为

173432亿元(不包括港澳地区),占全国GDP 总量的43.6%。三个地区人口总量占全国总人口的27.2%,国

土面积占全国的6.3%。2010年长三角常住人口平均

GDP 比珠三角(包括香港和澳门在内)平均水平高15.7%;比京津冀地区人均GDP 高53.5%。2010年长

三角地均GDP 比珠三角(包括香港和澳门在内)平均水平高18.7%;比京津冀地区地均GDP 高111.7%。但是长三角产业结构尚未调整完毕,仍然以制造业为主,受外来经济影响十分大,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长三角城市群人口流动和迁移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2010年11月长三角总人口为1561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1.65%。和全国一样,长三角不仅绝对人口老龄化严重,更重要的是由于出生人口持续快速下降,相对老龄化也十分严重。

1.长三角人口迁移和流动

长三角是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开展最早、最好的地区,该地区出生人口越来越少、家庭规模越来越小,21世纪以来出现了户籍人口的零增长和负增长,劳动力缺乏。上海连续15年出现了户籍人口负增长,江苏近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2‰左右。外来常住人口为市政建设、经济建设做出了大量贡献,特别是建筑业、制造业的发展;同时也加剧了公共资源的紧张程度。长三角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外来大学生、外来劳力越来越多。中西部地区经济开发导致土地减少、农业机械化导致剩余劳动力增加,以及交通发展使迁移成本降低,推动中西部人口向长三角迁移;而长三角的高收入和优裕生活条件更吸引中西部人口流入。

五普资料表明,2000年整个长三角16个城市流出人口690万人、流入人口为1778万人,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20.3%,其中外省流入人口占43.4%。2000年江苏流入外来人口就达253.7万人①。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表明,苏南流入人口占当地居民比重由5年前的22%增长到28%,2000-2005年苏南流动人口年均增长6.7%。2009年年末长三角外来常住人口达1300万人,其中上海占40.4%,浙江占36%,江苏占23.6%②。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③,201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总量已猛增至897.7万人,比10年前增加592万人,10年间年均递增11.4%(户籍人口年均递增0.51%),外来人口增长率是户籍人口增长的22倍。201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中,20-34岁的青壮年人口为422万人,占外来常住人口的47%;占上海常住人口的57.7%,即这个年龄段外省市人口已明显超过户籍人口。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仅占1.3%。上海市户籍常住人口65岁以上人口老龄化程度为15.8%,而常住人口老龄化仅为10.1%。

2.近十年江苏人口增长状态

2000-2010年江苏各地市人口增长速度不一,人口年均增长率0.182%,不足全国年平均增长率的1/4。其中苏南(苏锡常宁镇)经济发展快,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人口迁移增长速度快,而在苏中、苏北8个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口递减。2000-2010年苏州常住人口年均递增4.23%,南京、无锡和常州分别每年增长速度为2.52%、2.09%和1.79%。而经济欠发达的苏北人口出现了人口减少趋势,如盐城市、宿迁市、淮安市人口平均每年以1.08%、0.89%、和0.66%的速度递减。2000-2010年资料反映,苏南的苏锡常宁镇平均每年递增35.5万、11.9万、7.5万、11.7万和2.1万人口。苏南人口的增加主要是迁移增长的缘故;而苏中、苏北的人口递减不仅是由于人口迁出增加,也包括出生人口减少。

三、长三角地区人口老龄化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反映,2000-2010年中国人口年均(包括迁移、自然)增长971.1万人,其中每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长305.6万人,老年人口增长量占增长总人口的31.5%。该比例在各地不同,2000-2010年安徽省年均增长5万人,但是65岁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长15.8万人。2000-2010年长三角年均增长207万人,其中老年人每年增长35.4万人。

1.长三角地区人口的顶端老龄化

顶端老龄化是指人口年龄金字塔顶端的老龄化,是一种绝对老龄化,具体指该地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当地人口比例。2010年大长三角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598万人,占全国老人的13.5%,长三角老年人口占当地人口比重为10.2%,比全国平均老龄化水平高1.4个百分点。在长三角内部,由于大量的流入人口,上海人口老龄化水平迅速被稀释,江苏人口老龄化程度位居第一,上海其次,浙江再次(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分别为856.6万人、233万人和508.3万人;老龄化水平为10.89%、10.12%和9.34%),江苏、上海、浙江人口老龄化程度分别据全国第三、第六和第九位。而2010年老龄化水平最高的重庆、四川,在10年前分别位居全国老龄化水平第七和第十;由于大量年青人口迁出,2000-2010年间这两个地区老龄

①黄润龙:《(江苏)人口迁移与流动》,载《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江苏卷》,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

②长三角联合研究中心:《长三角年鉴(2010)》,河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③上海市统计局:《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上海市统计局网站2011年9月23日。

对2010年世界209个国家和地区平均情况分析表明,65岁以上老龄化比例为7.63%,14岁以下少儿比例为29.15%。209个国家和地区间,老龄化系数比长三角高的大致有60多个(30%)国家和地区;而14岁以下少儿系数比长三角低的十分罕见,仅有我国香港地区比较雷同。这说明长三角顶端老龄化还在中等偏高阶段,而人口金字塔低端收缩,低端老龄化已经十分严重,必须引起政府高度重视。

3.长三角和京津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比较

就绝对老龄化而言,2010年长三角老年人口系数为10.2%,比环渤海湾地区高1.9个百分点;2000-2010年长三角65岁以上老年人口以2.54%的速度增长,略低于同期环渤海湾老年人口年均速度增长2.73%。就相对老龄化而言,2010年长三角14岁以下少年儿童人数比例为12.4%,比环渤海湾地区低6个百分点。

四、近1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新特点

——

—迁移老龄化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采用以“现住地为主”的统计口径,而不是前五次人口普查以“常住地为主”的统计口径,于是出现了完全不同的老龄化“表现”。2000年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5个地区,上海、浙江、江苏、北京和天津,2010年分别位居全国第六、九、三、十二、十五位。2010年老龄化最严重的5个地区是重庆、四川、江苏、辽宁和安徽①。大量年青人的迁出,造成这些地区的人口空心化和老龄化。由于人口迁移减缓或加快老龄化,在国际上并不少见。长三角人口老龄化的形成过程本身就包括大量年青人的移居国外,但是目前国内迁移所造成的迁移老龄化与传统的国际迁移老龄化有所不同。

1.人口老龄化的三个阶段

我国人口老龄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是长寿老龄化或健康老龄化,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公共卫生体系的改善,人们预防疾病意识的提高,造成各年龄段死亡率全线下降,人们预期寿命提高,具体表现为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增加。第二阶段在80年代以后,为了提高人们的劳动生产率和城镇化水平,也为了缓和资源环境的压力,政府提出计划生育政策,而在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杠杆使人们少生,由此造成少子老龄化,具体表现为出生人口大幅度减少,人口出现相对老龄化现象。第三阶段出现在21世纪初,计划生育政策仅考虑了资源环境的绝对平均和居民对于政策接受程度,没有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外资进入中国,计划生育政策造成东部地区劳动力紧缺,大量西部、中部劳动力进入我国东部及城市地区就业,由此年青人纷纷离开农村、离开西部,造成农村空心化和西部中部(四川、重庆、贵州和湖北)人口锐减。而我国户口政策没有根本改变,于是人们以流动的形式进行,这就是迁移(流动)老龄化。

2.迁移老龄化的性质

(1)迁移老龄化是一种突发性人口老龄化、难以预测。尤其是我国区域大、人口基数大,各地区之间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数量和方向难以把握,人口流动几乎不受任何限制。谁也没有预测到2000年老龄化水平处全国第七、第十位的重庆、四川,10年后就处于全国第一、二位。

化水平分别上升3.55、3.40个百分点。

2.长三角地区人口的低端老龄化

低端老龄化是指人口金字塔低端收缩现象,这是相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指标。长三角的低端老龄化现象更为严重,由于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影响,0-14岁少年儿童人数已经下降到极低的状态。2010年11月长三角14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12.4%(表2),比10年前下降了5.8个百分点。

14岁以下万人数

14岁以下

人口比重(%)

65岁以上

万人数

65岁以上

人口比重(%)

80岁以上

万人数

80岁以上

人口比重(%)

2000京津冀1868.7220.74667.047.4082.480.915 2000长三角2463.9518.201243.739.19187.881.388 2010京津冀1502.6114.40872.98.36

2010长三角1938.9812.401597.910.24

表22010年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老年人口指标的对比

①黄杰、刚晓宁:《内地各省人口普查数据公布——

—老龄化省份增至26个》,《法制晚报》2011年8月21日。

(2)迁移老龄化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关系不大。传统认为,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人们的丰衣足食、健康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导致预期寿命提高,造成人口老龄化。但是计划生育政策推行,出生减少造成人口相对老龄化;银行汇率因经济发展和就业率等缘故而脱离了实际购买力水平,于是背离了“人口老龄化与人均GDP”的规律。而迁移老龄化,贫困地区年青人因无法改变生活现状,干脆一走了之。这些地区的老龄化或迁移难以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来解释,既可能是经济落后地区,也可能经济发展程度中等、但计划生育执行比较好,如四川、重庆等。于是传统理论被完全颠覆了,构成“未富先老”的重要原因之一。

(3)迁移老龄化造成社会老龄化和家庭老龄化分离。年青人大量迁移可减缓迁入地区的人口老龄化,但难以减缓全国老龄化态势。迁移老龄化造成全局老龄化和区域老龄化相背离,社会老龄化和家庭老龄化分离,户籍人口老龄化和常住人口老龄化分离。经济发达地区因年青人迁入似乎老龄化得到缓和,户籍人口老龄化远高于常住人口老龄化。结果是社会年青人不少,社会中孤寡老人家庭、空巢老人家庭比例十分高,实际家庭老年生活困难问题难以得到改善。南京市常住人口老龄化为9.4%,而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为11.7%。而在迁出地区,如重庆、四川则相反,由于大量年青人的迁出,迅速造成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加大了地方政府和社区对于社会养老的责任。

(4)迁移老龄化加剧农村老龄化。我国人口迁移主要是农村人口迁移,2010年上海的流入人口(外来常住人口)中,农村人口占897.7万外来常住人口的79.4%(2000年为85.3%)。农村大量年青人的流出,加剧了农村家庭的贫困程度,使农村老人陷入两难境地:留在本地,则日常生活无人照顾;随子女迁移,不仅增加子女负担,生活成本高,且有社会适应问题。

(5)迁移老龄化蕴含着长寿老龄化和少子老龄化。迁移(流动)老龄化不是孤立的,同时包含着少子老龄化,四川、重庆、辽宁一直是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地区;而我国预期寿命提高一直方兴未艾,2010年上海市预期寿命已经提高到82岁,全国人口预期寿命也增加到73岁。我国迁移老龄化既包含、同时又是长寿老龄化和少子老龄化的继续。

五、结语

通过以上讨论,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2010年长三角的经济发展最为强劲

2010年长三角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1.7%,比珠三角和京津冀多39.5%、49.5%;GDP总量占全国GDP的21.3%,比珠三角和京津冀高38.3%、97.0%;长三角人口密度比珠三角和京津冀高19.7%、53.4%。2010年长三角人均GDP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3%,比珠三角、京津冀高15.7%、53.5%;上海、江苏和浙江人均GDP分别居全国31个地区的第一、第四、第五位。长三角地均GDP比珠三角和京津冀高18.7%、111.7%。但是,长三角产业结构尚未调整到位,仍以制造业为主,且受外来经济影响大,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于提高。

2.长三角的高收入和优裕生活条件吸引外来人口流入

2009年末长三角外来常住人口1300万人,其中上海占40.4%,浙江占36%,江苏占23.6%。近10年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年均递增11.4%,是户籍人口相应增长速度的22倍;外来常住人口中,20-34岁的青壮年人口已超过户籍人口。近10年苏中、苏北普遍出现了人口迁出或流出现象,苏州、南京、无锡和常州常住人口年均递增4.23%、2.52%、2.09%和1.79%。长三角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年青人流入,减缓了长三角老龄化进程。上海、浙江人口老龄化系数由2000年全国第一、第二位,下降到全国第六、第九位。但户籍人口老龄化和常住人口老龄化严重分离。相对于绝对老龄化,长三角相对人口老龄化更严重,出生人口数量持续下降。

3.人口老龄化可分三个阶段——

—长寿老龄化、少子老龄化和迁移老龄化

长三角迁移老龄化蕴含着长寿老龄化和少子老龄化,迁移老龄化加剧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加大了地方政府和社区的社会责任;迁移老龄化的突发性使其与经济发展相关性下降;同时造成全局老龄化和区域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和家庭老龄化、户籍人口老龄化和常住人口老龄化相背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工作中应该注意的新情况。

作者简介:黄润龙,南京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教授(南京210097)。

[责任编辑:吴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