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红楼梦日记

红楼梦日记

红楼梦日记
红楼梦日记

2012年2月24日星期四(晚)晴

又见红楼终难忘

今天是高老师讲的第二堂课。讲到了由红楼而留名的红学大家,讲到了研读红楼梦的一些大家们对于红楼梦观点引起的一些是非,虽说是大家们的恩恩怨怨,但终究是为了红楼。因此我内心不由的起了一些疑问,到底是一本何样的让每一个研究红楼的人如此痴狂,争论不休,一生扑到红楼梦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松口?红楼为什么有能力将平凡化为神奇?

带着一种疑问,带着一种好奇,带着一种求知,我要去寻求答案,寻找红楼梦的神秘。寻找自己真实的看法,与红楼们来一次真格对话。

说道红楼我自己一点也不陌生,但是谈到红楼如此令人痴迷,我是从小学到现在一直心存疑惑。初接触红楼是在三四年级的时候,那时候每天和父母天天看看红楼电视剧,依稀记得最后一回那宝玉身着猩红的大风衣,剃了度,拜了拜,便随云而去。我那是甚是不明白。再次接触到红楼还是六年级,学校举办小书房,每天都得写札记,我拿了一套四大名著青少年读物,实话说来,自己也只是看个热闹,知道黛玉,宝玉,宝钗之人,之事。至今对他们名字的构造也颇感兴趣,想着其中的奥秘。接着搁置了将近十年之久,进入大学后,零星的听高老师在彭城书院的关于《红楼梦》的讲座,感悟了些,又将红楼拾起,也正是曹雪芹批阅十载的日子,想来也算是个巧合了呢。现在,趁着名师讲解一定得弄明白自己的疑惑。

就算这部书高如泰山,也要一点一点啃噬下去,坚持到最后一点也不剩。加油,坚持!

2012年2月29日星期三(午)晴

关于新版《红楼》的一些看法

卓越的书还没有到,今天关于老师讲的内容有点糊涂,就直接看了视频。突然想到新版《红楼》被娱乐媒体吵得沸沸扬扬的,就有了兴致看了起来,然而看着看着,就顿起鸡皮疙瘩。想着怎么回事?新版红楼为何如此让人嗤之以鼻定下七宗罪呢?便开始查找关于新版红楼的一些信息。便开始怀疑是否对新版有误解呢?我想说说我的看法呢。

首先就从感官入手:

1、视觉。新版红楼的发型制作是依据京剧花旦的造型改造过来的。我认为编剧们将红楼梦的这些正副钗们视为红楼梦的花旦,每一个人物都是红楼女子都是一个角,都有自己的故事。所以可以发现红楼梦中的女子不论年龄大小,都是按照在贾府中地位的高低或多或少在额上有几个小圈,仔细琢磨,想着这个也和道理,曹雪芹写红楼不正是因为他想为他身边的女儿们著一部书嘛,所以可以看出红楼女子丫头都有符合自己个性的故事,如果单拿出一个人物就像是红楼梦的一部戏中的一段折子戏吗?每一段折子戏中不正是有一个花旦。虽然红楼人物乍一看确实很慎人,但是仔细考究可以看出编剧们想表达的用心,将传统京剧装束的方式来塑造一部经典的《红楼梦》,想必是经典加经典吧。但对于来迎合当代人们的审美观点来说,似乎不大符合当代人们对古代装束的想法。人们的视觉接受和细想观念起了冲突,肯定无法对《红楼梦》产生好感。

2、听觉。新版《红楼梦》的开场曲确实一开始有点让人受不了,就像剧中那种阴魂不散的背景音乐一样,依依呀呀的,听不出什么味道。后来听多了,随着调子的延绵渐渐发现,开场曲和背景音乐有着不同的感觉。开场的音乐比背景音乐要来的细尖,随着“开辟鸿蒙”的字调开始,这里面的转调和声气的吐纳确实有着昆曲的影子,但又不是绝对的昆曲的调子的唱腔。这种古今结合的唱法我个人认为不知是一种创新呢,还是一种不伦不类的结合呢?我无法评论,因为我自己能够接受这种调子,但是细想起来,昆曲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流行乐结合在一起,感觉不是特别恰当。就算迎合当代人的胃口,又得符合《红楼梦》的经典来说自然可以采用中国风的歌曲;如果要使用昆曲又一经典的文化来陪《红楼梦》那就单纯的用昆曲,结合《红楼梦》的经典性来创作。或许这一种单纯的制作更能体现昆曲的韵味和《红楼梦》的经典性。

而对于背景音乐的审美,我确实接受不了。将昆曲这种优雅的调子,不是特别悲的演奏曲,用在每一个昏沉的背景上,我个人感觉着实不是个好方法。

然后对于后期的制作,我能说,开场的女娲补天,青梗峰下仙人出现的地方,包括宝玉初试云雨的场景做的不错,运用这先进的电脑技术,将非现实的场景描述的有吸引力。但对于一些重要场景的制作处理,我就不敢苟同。正如高老师课上所说前60回中,贾府的调子是十分喜庆的,所有主人公在前六十回都已经出现了,贾府出现了末日前的人丁兴旺和繁荣,但是从六十回后,随着宁国公的去

世,顶梁柱的殁了,似乎一切也开始有预兆的衰败。也就是从这回后,贾府的调子开始变得阴沉,单薄。到抄检大观园的后,贾府已经走向灭亡。随着中调子的转变,场景的调子昏暗了起来才稍微有点符合。从这方面讲来,87版的红楼梦在后期处理上比新版的有意蕴,那种萧条的空旷一下让人耸立了起来,人生从华丽走向惨淡,从繁华簇拥到潦草行事,这种强烈的对比凸显了《红楼梦》的悲剧性。相对于新版来说,在文本把握上,旧版处于逊色的地位。

最后想谈谈关于演员的事儿。在《红楼梦》拍摄前就有大量的宣传,每集投资500万。后来又根据李小婉专访时候得知,为了让那些没有演技的小演员有贵族气息,都住在6星级宾馆来培养气质。我思来想去真是有钱没处使了,新版的气质真是有点用钱堆出来的庸俗之风啊。既然是一部经典,怎么只能少数人懂得着经典的意蕴呢?曾看到87版宝钗的专访时,听到这么一句话:在拍摄红楼梦前我把《红楼梦》读了好几十遍,揣摩宝钗的心理,动作,生怕将宝钗这个角色演砸了。可想而知其他的演员在对经典的把握上也不会逊色到哪里去呀。这就是对经典的敬畏。和87版红楼梦的演员相比,新版的那些演员努力确实差劲多了。怪不得有些地方像在背书,有些地方显得木讷。

都说电视剧是引起人们阅读经典的一种最好的放是,如此大费周章的,反而产生了南辕北辙的效果,这方面还是需要多加考虑的。还是希望书早点到,早点感受红楼气息。

2012年3月3日星期六(晚) 阴转小雨

书终于到了!

盼望已久的《红楼梦》终于到了。看着那淡色朱红的封面,不禁让人想到红楼梦人物来。一个个娉婷婀娜,一个个个性鲜明,一个个的憾人心碎,终于可以正式的走进《红楼》,走进每一个人物,走进这个掀起国学热潮的著作。内心真是激动不已!决心要好好看书,好好思考,好好揣摩,好好的做好这件事。

2012年3月6日星期二(午)晴

今天将《红楼梦》读了5回了。看着想法颇多,就一一写下来。

先说说自己的进步之处吧。首先终于把红楼梦中的人物搞清楚了。谁是谁的

儿子女儿,谁和谁有着微妙的联系,谁和谁又有着是是非非,谁和谁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果关系,终于在这前五回中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这回中,将曾经纷乱的关系搞了个透彻。同时自己也感慨呀,这么般庞大复杂的关系,从小说故事内容来说,要是写清楚也是不容易呢,从小说创作构思来说,也要用一番心思呐,一段段的谶语,一个个人物的故事的描写,是儿女情长,但又不是人们所接触到的风花雪月的儿女私情,又想到曹雪芹先生生活的环境,这里确实要恭恭敬敬的向老先生拜了一拜。也难怪高老师在课上老是后悔小时候没多读故事书呐!我想着,也不是每一个小时候读故事书的人都能写出如此巨著,这和作者的人生经历也有着分不开的联系。所以对于高老师课上所说新红学的考据派的研究,我相当倾向于这个。曹雪芹所描述的贾宝玉及人事先不从它的真实性考虑,就从描述贾府中生活的点滴可以探究出许多历史文化的东西,从这些文化历史着手去寻找中华文化来时发展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从而对于新红学考据派的成就我是十分肯定的。对于高老师课上提出来,将来考据派的研究走向一个复垦的新的道路,我觉得还是需要一定的创新能力。

然后对于前两回读完后,不禁产生了一些疑问,宗教对于曹雪芹的影响到底有多深?在第一回开始的时候就有空空道人,一僧一道,而且在空空道人看到石头上的字后的描述,充满了佛家用语,能够理解一僧一道的出现,和空空道人这个人物的设置,但是对于故事的描述为什么要用如此多的佛语呢?难道是为了突出“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吗?佛语一出现就让人感觉整个故事开头都是飘飘然呢,让人摸不着真假。

接着对于曹先生的故事结构构思,我感到十分钦佩。首先从空空道人这个虚无的的故事开始演说整体红楼故事,给人一个空灵感觉。接着通过顽石的历练为经历的开端,从贾雨村开始到冷子兴的演说,红楼故事开始出现真实的场景,这个真实的场景的细节又得从冷子兴的演说后贾雨村到达姑苏之后,林黛玉抛父进京开始。这如实像一个圈,大圈里包着小圈,小圈又一个扣着另一个小圈,这样的文章结构让人理解起来还是有点费劲。想必曹先生正是想运用这样的一个圈圈绕的方式让真实隐去吧!

关于第三回中题目写到:“托内兄如海酬训教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和庚辰本的“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这两个版本我觉得后者这个版本

将林黛玉显得的有些不近人情了呢。什么叫抛父进京呢?抛父是抛弃父亲这个意思,抛弃父亲进京?此话怎讲?难道是因为要进京享受荣华富贵了所以就抛弃父亲了?书中是因为贾母怜惜黛玉所以才将黛玉接入府中,也是林如海让黛玉进京的,黛玉离开父亲就是背井离乡呐,考虑到黛玉的年龄,也不是抛父一词可以带过的,黛玉本身又是一个敏感多情的人,更不是后者这个题目写的那样绝情冷漠呢。感觉抛父一词实在有偏颇呢。

而对于林黛玉进贾府的场景,我不想过多细究什么,已经有好多评论写着林黛玉进府了也不差我这一笔了,就此略过吧。

2012年3月10日星期六(晚)阴

关于金钏之死和宝玉挨打所想到

这几天将《红楼梦》看至了三十多回。心中不免有些气愤。看到金钏之死和宝玉挨打,心里是又气又恼。气的是贾环那人实在是太坏,坏的彻底。恼的是金钏之死,宝玉为何就这样子溜走了?

有人说金钏之死是调戏宝玉的后果,和宝玉无关。可是到底谁先调戏谁,不能因为王夫人的一面之词呢。

记得很清楚,那是盛夏的晌午,王夫人在小憩,金钏在王夫人身边捶腿。宝玉悄悄的将金钏的坠子一扚,金钏是挥了挥手让宝玉出去的,接着又是宝玉塞了一香雪润津丹在金钏手里,接着又拉着手说着调戏之语,这才金钏才开口说话。所以我认为金钏不是先调戏贾宝玉。我再想着金钏说这话也用不着王夫人猛的一巴掌呢。而此时的贾宝玉却已偷偷的溜走了。气恼不过了,这不是像是宝玉行为处事的风格。

都说宝玉疼女儿,可为什么在金钏上却没有?是因为做错了事情?还是受到母亲的威严?我认为这一个场景,贾宝玉逃走有这些个原因,首先是宝玉自己先挑起来的,有错在先,想逃避责任。第二,宝玉一贯是受贾母宠着,自己在女儿堆里又是有口碑的,一旦这个事情被贾母,还有林黛玉等人所知道,是不是形象又毁了呢?第三,那时候的宝玉年纪也不是特别大,对于王夫人突然的一巴掌心理根本没有准备,作为一种心理学的反应,将自己过错隐藏起来是很多孩子选择

的方式,继而宝玉选择了跑了。但事后却没有多见宝玉勇敢的站出来对这个行为付出什么行动。我想也正是因为这一个负面才让宝玉的形象有所丰富呢。谁能无过呢。

对于金钏选择死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太过了。虽然是受辱了,但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被主子不分青红皂白的扇了一巴掌,确实有点气恼,对于主子那样的说辞,可想在那个封建时代确实有着贞节思想束缚。但是她这么一死,从某种层面上讲,不就是默认了王夫人对她的行为了吗?再者这样子受了气就选择了死亡是不是有点轻生了呢?我想金钏应该坚强点好。

说道贾环。真是气打不一出来。一副嫉妒心肠干了多少坏事。有本事你就出来单挑单挑。同样是哥儿,就算宝玉多受的长辈们疼爱,自己要是有志气,就暗下苦工呢。再者说,宝玉在行为处事上确实要比贾环强的多呀。何必一二再再而三的嚼舌头呢?这就是个典型的女人作风。看到宝玉挨打,就是因为贾环多嘴,趁势的添油加醋,想着这种可耻的行为,再看到宝玉受苦,心中的酸呐,那个怜呐,那个疼的无法形容,事后宝玉为了不让贾府中的大大小小的人牵挂他,故作坚强,就这一点,比上贾环好要很多。如果这件事情换在贾环身上,估计非得将贾府上上下下闹个不停。再想到他和莺儿玩乎时,那股小气劲儿,还好意思说宝玉如何如何。虽说宝玉挨打也有着许多符合当时社会情况的理由,但是宝玉挨打的直接原因就是贾环惹是非,所以在这一回中对贾环的形象是恨透了。做人绝对不能那样,一定要正直,至少不能有害人之心呐,得稍微收收自己的嫉妒之心。

2012年3月14日星期三(午)晴

林黛玉其实很俏皮

阅读《红楼梦》至今,我认为许多读者都忽略了林黛玉的俏皮可爱之处。或许身体的孱弱让林黛玉的俏皮可爱给淹没了。

大家对于林黛玉的形象莫非就是多疑,敏感,爱哭,嫉妒,小性子。很少看到林黛玉对宝玉的真情在细节上的体现,留心观察林黛玉的俏皮体现在很多时候呢。

如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候,宴请刘姥姥,饭桌上,黛玉那一袭刁俏之语,难道

真心想看着刘姥姥出丑吗?还有在“潇湘子雅谑补馀香”这一段中的最后两段,看看这对黛玉的描写:黛玉“忙”到,黛玉“笑”道,笑着拉探春悄悄的道,黛玉笑着忙央告道,最后一个黛玉笑道。从这些笑中,看到的是,此刻的黛玉不是病怏怏的,而是一个生动活泼可爱的,一股青春少女气息呢。

我发现黛玉在诗社的时候最能体现她的真性情,该属于她本真的一些性格。如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芦雪广争联即景诗中,林黛玉的表现都十分活泼。

我想对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坚决不能落下这一点呢。

2012年3月16日星期五(晚)小雨

中华文化----中药文化

高老师课上讲到《红楼梦》大家周汝昌先生对于中华文化的一些看法,我觉得,少了一个中药文化。

在《红楼梦》中不乏中药文化的体现。在人物设置中,林黛玉就是一个“药罐子”,薛宝钗服用的冷香丸,贾母也一直服用人参养荣丸,晴雯生病时的“虎狼药”,这里面充分显示着中药文化。

请大家看看一下几回中的一些药方: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写到贾母、凤姐、宝钗、宝玉、黛玉等一干人去清虚观打醮,当时是农历五月初一,天气却已经炎热起来了。林黛玉体质虚弱,在清虚观中暑之后,回家休养,并且吃了“香薷饮”。

香薷饮是中医有名的方剂,由香薷散演变而来,本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药仅3味:香薷、炒扁豆、姜厚朴。主要功用为祛暑解表,和中化湿。若在暑夏季节,外感于寒,内伤于湿,或受暑热侵袭,常会头重头痛、身热畏寒、食欲不振,或者腹痛吐泻、四肢困乏、精神倦怠。此时用香薷饮治疗,常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网上查到的功效)

再如薛宝钗的冷香丸,药方: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开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蕊十二两,这叫“海上仙方儿”,此外还有一包药末作引子,“异香异气的”也是“香药”,治疗薛宝钗的“喘嗽”效果甚佳。

许多医学家认为,香料对人体健康有着良好的影响,对防治肺结核有一定辅助作用。花香的药理作用包括解表、发汗、驱风、健胃、镇痛、止痛、止咳、祛痰、平喘、镇静、抗菌、抗病毒等等。具体到每一种花香,都各有不同:天竺葵的香味能镇静神经、促进睡眠、消除疲劳;迷迭香的香味能止咳平喘;艾叶香不仅能止咳平喘,而且能消炎祛痰;薰衣草花香能使心动过速患者镇定下来,减慢心率;丁香花的香味对牙痛病人有镇痛作用。香味中药还有许多其他医疗作用。(网上查到的功效)

再看看晴雯那虎狼药:上面有紫苏,桔梗,防风,荆芥等药,后面又有枳实,麻黄。宝玉道:“该死,该死,他拿着女孩儿们也像我们一样的治,如何使得!凭他有什么内滞,这枳实、麻黄如何禁得。谁请了来的?快打发他去罢!再请一个熟的来。”

等等,这里面要是深究着中药文化,着实有讲究。这也从侧面看出,曹雪芹是不是有些医学的本事呢?

2012年3月22日星期四(午)阴

关于尤三姐的一些看法

都说尤三姐是一个淫荡之人,但我个人认为那是柳湘莲没有遇上一个值得自己用情用心的男人。为什么我这么说,是因为遇到柳湘莲之后,尤三姐的生活作风真是180°的转变。可想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能教人改邪归正。我之所以想说道尤三姐,在庚辰本《红楼梦》中对尤三姐对付贾琏兄弟时,表现出来的那博弈的心理,着实让人佩服。

且看那晚上的小宴,尤三姐站在炕上,指贾琏笑道:“你不用和我花马吊嘴的,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儿。你别油蒙了心,打谅我们不知道你府上的事。这会子花了几个臭钱,你们哥儿俩拿着我们姐儿两个权当粉头来取乐儿,你们就打错了算盘了。我也知道你那老婆太难缠,如今把我姐姐拐了来做二房,偷的锣儿敲不得。我也要会会那凤奶奶去,看他是几个脑袋几只手。若大家好取和便罢,倘若有一点叫人过不去,我有本事先把你两个的牛黄狗宝掏了出来,再和那泼妇拼了这命,也不算是尤三姑奶奶!喝酒怕什么,咱们就喝!”说着,自己绰起壶来斟了一杯,自己先喝了半杯,搂

过贾琏的脖子来就灌,说:“我和你哥哥已经吃过了,咱们来亲香亲香。”唬的贾琏酒都醒了。贾珍也不承望尤三姐这等无耻老辣。弟兄两个本是风月场中耍惯的,不想今日反被这闺女一席话说住。“在当时可算是豪放之举了。尤三姐就是运用自己的本色,直接了当的将贾琏兄弟的阴谋戳穿了,泼辣给贾琏兄弟看。要想比对方趴下,就要比对方狠,一副不怕天不怕地的胆识,使对方有感觉自己震慑力,更好的维护自己。

这一招博弈心理绝对奏效,也从这些地方看出,尤三姐对柳湘莲的情意有多深了。

2012年4月4日星期三(晚)晴转阴

酒文化-----惠泉酒

《红楼梦》一书所展示出来的酒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俗话说无酒不成席。荣宁二府无论是节日庆典、寿诞宴席,还是宝玉与姐妹们吟诗小酌,都离不开酒。

《红楼梦》中的酒文化真实的体现出文人雅客之风,想着当今的文人相聚是否有如此闲情雅致,小酌一杯呢?想谈酒文化,是自己的私心体现。在《红楼梦》中出现了“惠泉酒”。巧的是,自己的家乡正是在无锡惠山脚下,惠泉黄酒也算是家中算得上是不错的黄酒,但我没有想到的是惠泉酒在红楼梦中有如此高的地位,惊喜又带有疑惑,所以一探“惠泉酒”的历史,同时也好宣传宣传无锡的酒文化。

《红楼梦》中的酒有两类,黄酒与烧酒。贾府上下都爱喝黄酒,《红楼梦》在第十六回和第六十二回中提到的惠泉酒、绍兴酒,便都是黄酒。

惠泉在江苏无锡的惠山,产于太湖之滨、惠山之麓,泉水清冽甘醇,是以清澈纯净的惠泉之水酿制而成的。酒质甘润醇美。据《史记》、《吴越春秋》等书记载,无锡酿酒历史也有2000年以上。明清时代,更有发展。明人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已写过“惠山泉酒”之名。因此惠泉酒在当时是有名的好酒。曹雪芹的祖父以及与曹家有姻亲关系的李煦,曾分别担任江宁织造、苏州织造,向康熙皇帝进贡的礼品中就有“泉酒”。可想“泉酒”在当时是十分珍贵的。

但为何到现在却不值一提呢?在查找惠泉酒时偶然知道这么一段:

清代文学家梁章钜在《浪迹丛谈》中记载道:“余记得三十许岁时,曾从徐望钦同年家饮所藏陈年惠泉酒,绝美。初不知何酒,据云其叔父十年前从无锡带回者,盖酒底本佳,历年复之,宜其超凡入圣矣。”但不幸引来了一批唯利是图者,“苟且为之,遂至浇淳散朴”(袁枚的《随园食单》),以至不堪入口,坏了声名,口碑狼藉。惠泉酒实死于见利忘义的商人手中。

看到这些记载,内心五味俱全呐,如喝了惠泉酒那么昏昏沉沉的。惠泉酒的荣衰经历就和贾府一般,鼎盛时期的珍品,弱到狼藉口碑。世间万物都是浮浮沉沉,有荣有衰,势必所有的事物都是经历由胜转败。万物都有一个轮回交替,谁都逃脱不了。在有限的轮回中将自己的人生写满精彩,也不枉来过这世上。如果一生能有贾宝玉的此番经历,不用来世亦可了。

2012年4月9日星期一(午)晴

贾母,我喜爱的长者

贾母和刘姥姥这两个人物是我在《红楼梦》中,比较喜爱的两个长者。

就先说说贾母,我认为贾母的形象塑造具有现代性。体现在贾母的养生之道和对贾府事务中的处理方式。贾母的养生之道从林黛玉进贾府就能知晓,一直服着养身的“人参养荣丸”,对于平时的一些食物控制的非常得当,哪些该多吃的,哪些该少吃的,要多走动走动,保持身心愉悦等等,现在一些老年人的保健工作,贾母自身就做的非常好。在对于贾府上上下下的事情中,贾母虽不多问,但心中有一杆良心称。在该出口时说话犀利,在不该出口时用一句“知道了”来应付过去。看到邢夫人为鸳鸯求姻缘时,贾母那一副力证言辞,说的是有理有据的,想想有那几个80岁的老人能够保持如此清晰的头脑?伟大毛主席都差几分呢。再看看迎春出家时,以贾母的阅历,知道孙绍祖不是个正经人,但是贾赦已经应承下来了,来讨贾母的口径,贾母便是“知道了”过去。也没有说“我认为……”。

贾母这一形象真诚的慈祥是贾府中其他长辈们所不具有的。有哪一个长辈能真正的懂宝玉吗?难道就因为是宝玉出生时的那一块玉而已嘛?我想贾母对宝玉的理解,是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从也体现了贾母具有强大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呢。

2012年4月13日星期五(晚)阴

课上小感

高老师今天搞了个突袭,让同学们随便出来说说。我临时准备了一些东西,不知是否说的成立。

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宝钗和黛玉的选择。我个人认为,一个现实中的人,二选一,要偏向于宝钗多一点。红楼梦写的是曹雪芹的一种人生理想,一个完美主义者,我认为曹雪芹写宝钗和黛玉两人,就是把一个现实中的人,很极致的将真性情和实际处事方式分别在两个人物上体现,这样才体现出曹雪芹的一些完美理想。如果我选择,那我就选择宝钗和黛玉的结合体。

宝钗和黛玉,在才情上是平分秋色的,但是在情感上,我认为,对内,人都要有林黛玉内心的一股真性情,尊重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保留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对外,则要向宝钗那样审时度势,顾全大局。这样的人性,我才感觉是完美的。

这一堂课,很少有人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同性恋。我不知道这样子提出是否突兀。但是我的确看到了这些描写。当然在薛蟠身上显现的比较明显的。我觉得曹雪芹这么写一点也不为过呢,反而具有超前性。为什么呢?我想简单说说我的看法。在情感上,现代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人是一个双性恋,而不是单纯的异性恋,所以在薛蟠身上体现的对柳湘莲的情意是很能够理解的。而且贾宝玉也有这样类似的情节,只是曹雪芹将其描写的含糊,略略的带过。据考证说道,当时对于同性恋的词的描述就有“相爷”“优伶”“兔爷”“兔儿”,这一说法,对同性恋现象叫“南风”“男风”。曹雪芹写出来,或许没有现在这种完备的心理学体系,但是曹雪芹能正视它,不带有有色眼镜。我觉得这方面,在中国当代,同性恋现象还不为世人所理解和平等对待,曹雪芹是有一定超前性。

2012年4月16日星期一晴转阴

王熙凤 ---“精”致的女子

今天是最后一节课,最后一节红楼课,最后一次上高老师的课。高老师依旧很淡定的让每位同出来谈谈关于谈《红楼梦》的感悟。很多同学都谈了自己的看法,很可惜学号靠的太后,还是没能轮上我,就在这里我就说说我的一些感悟吧。

最后第二次课时,在课上得到了一些感悟后,今天我想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辣人物---王熙凤。都说王熙凤这个人物是五辣俱全呢,我用一个“精”致一词来形容她。

“精”致的外表。说道王熙凤的外表用三言两语来说始终是道不完的。从《红楼梦》中林黛玉刚进贾府对王熙凤的衣着,首饰,行为举止已是描写的淋漓尽致了。那一颦一笑不是淑女所有的,而是现在的铁娘子的风范,那一个精致的干脆劲。还有在那戏贾瑞那一回中,对王熙凤的俏模样的侧面描写也足以看的出凤姐的美貌和精心的衣着打扮。精致的外表这一说更不在话下。

“精”致的做人。谈到王熙凤的为人,五辣中她都占有一点,她的用尽心机,算尽机关,她的狠毒,她的阴险。都与她的精致的计谋有着数不清的关系。我为什么把做人单单的挑出来,因为除去她的计谋外,王熙凤在平日里的为人也算的上社会关系中为人处世的一个经典案例了呢。

首先就谈谈刘姥姥初见凤姐。刘姥姥第一次见到凤姐时候,转了多少个主才见到这个厉害的人物呢。这说明贾府中凤姐可不是一般的人物啊,她掌管着贾府多少事务,多少事务都要她亲自过问呢,这样一个角色就注定她在贾府中的为人很是有手段。她上不得罪其他不着事的主,对下又是严厉但不失风度。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王熙凤作为贾府经理级的人物,在处理问题上有着一套不错的处事方法呢,是个灵活的管理者。

再谈谈诗社里的凤姐。李纨创诗社后,想着拉凤姐入社。王熙凤犀利的说道,感情不是想让我入社,就是想让我这个闲人多出一个份子钱吧。话虽这样子说,但是王熙凤还是答应了下来。往后每次诗社都会随一个份子钱。我对这个应承十分不解,分析来分析去,不知道是否有道理。按照道理,王熙凤大可不必理这些公子哥们的吃喝玩乐,同样她也不用搭理这一个寡妇的要求,想来想去,最让王熙凤能做这样亏本的买卖只有宝玉一干人的面子了,凤姐这么做既是给了李纨的面子,妯娌和睦,又是给着宝玉那些被贾母宠着的孙子孙女们的面子,深入到讨巧着贾母。想着这些对于王熙凤在贾府地位的巩固这个买卖也不是特别亏。不知这样理解是否恰当呢。

最后谈谈冬日吃鹿肉的那场景的凤姐。那个冬日着实温暖呐。所有的主人公都齐聚一堂,吃着鹿肉,做着景诗,那般快乐的场景。可谁想到,这里面发生了

一个令人都忽略的小事呢?平儿的那个珍贵的虾须镯被坠儿给偷了,当时大家正嚷嚷着要作诗,王熙凤就简单的使了个眼色给平儿,平儿才没声张开来,致使让这个作诗的热情推向了高潮。还在这次诗社里若无其事般起了个诗句,还不忘自谦一下说了一个“一夜北风紧”的名句。这等淡定的顾大局的处理方式能是一般姑娘做的出来的吗?

“精”致的讨巧。说道王熙凤的讨巧真可谓是天衣无缝呢。又得从林妹妹进贾府说起,贾母那样连讽带夸的介绍王熙凤,王熙凤全当是夸奖,笑呵呵的夸赞林黛玉,哄的贾母眉笑颜开的。这是一个光明正大的讨巧讨巧贾母。第二个天衣无缝的讨巧就是在打麻将的时候啦,还记得那一幕吗,邢夫人要鸳鸯被训后,王熙凤陪着贾母打麻将散散心,输了一吊子的钱,还说贾母今天运气好,还硬塞了一吊子的钱给了贾母。要让输钱变得理所当然不让人察觉,这样的讨巧的手法,有多少人能学的来呢?

“精”致的计谋。要说凤姐的计谋,我不想详细的展开,因为《红楼梦》里只要有凤姐的身影就有一些出色的计谋。贾瑞之死的美人计,馒头庵的暗度陈仓计,包括贾宝玉的掉包计等等,说不清呐。

这些“精致”的说辞不知道能否得到大家的首肯呢。

2012年4月19日星期四(晚)阴

红楼一梦终成空惜得儿女泪满襟

可叹红楼事,可怜红楼情,可悲红楼女。一朝入梦,万丝千缕情难终。

今天看完了红楼梦87版的电视剧,看到了结局,哭了好几回。虽说电视剧难敌原著的情节,但是结局的惨淡依旧那么震撼人心。在积了将近两个月的红楼阅读后,自己的每一丝情意都随着红楼故事的发展跳动,书中每一个人物的一悲一喜都直入我心房。红楼啊红楼,从曾经的辉煌到仅有的几个红楼人的聊生,荣府的崩溃彻底将我的红楼情崩溃。

看到探春远嫁,贾府每个长辈脸上显示出来的表情,真让人感叹。每一个人对待同一个人同一件事物因自己在贾府中的地位而显示出不同的情怀,贾母无奈与慈悲,赵姨娘的做作心痛,王夫人的长者慈悲,南安王妃轻松悲伤,探春满脸的不舍和心痛,真让人不禁感慨道现一个家庭中的人心叵测呀。

接着就是黛玉焚稿了。紫鹃和黛玉的感情让我眼泪唰唰的流,看《红楼梦》的时候是鼻子酸酸,眼泪打眶,一看到紫鹃的真情和对黛玉的理解在最后黛玉的生命旅程中的呵护,想着平时黛玉对其他人的待法,可想到紫鹃对黛玉的情,真真的让人潸然泪下。

再者荣国府抄家那番情景,正如提名那样大厦将倾,偌大的贾府曾经延绵半条街的大院子,就在这世风日下的背景中轰然倒塌,萧条之境正是无处话凄凉之感呐。再看看那些丫鬟们,在狱中仍不减对贾府的情意,该怎么对待主子就怎么样服饰着,一个个都是傲骨好儿女,尤其是那个小红的丫头,多重一个情义之人,当初那番作为足以让人不计前嫌了。

最后是那个刘姥姥救巧姐二那一个片段,颤颤巍巍的老人因当初的一点小恩惠跋山涉水救下凤姐唯一的希望,这一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情意在刘姥姥身上深刻体现。人情味一下子浓重了起来。

《红楼梦》里大家很熟悉的一句诗词:“开辟鸿蒙,谁为情种。”也就是说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中国人的精神天空最伟大的、最有力量的力量是什么?就是爱。这才是中华儿女的真情呀!想着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的道德沦丧的事件,不正是需要这样的浓烈的爱的感召么?红楼,红楼,你折射出了多少人间冷暖呢!

2012年4月21日星期日(晨)晴

今天一大早,我就爬起来啦!看见窗外春光无限好,心情大悦啊。这两天都在忙着输入自己的红楼日记,有点小乏。枯燥的敲打着字,确实是一项艰辛的工作。

趁着无限春光,我必须的打开电脑,听些音乐享受享受徐州明媚春光。就躺在自己的床上,带着耳机,闭上眼睛,一首一首的听,窗外的春风特别温和,今天的徐州终于有春姑娘扶手脸颊的柔和了,特别舒服!就这样听着听着,从流行乐到昆曲,在到87版红楼的插曲,心情一点一点宁静下来,脑海中闪过了春天红楼大观园中一个个春季烂漫的场景。想着林黛玉刚进贾府那段忧伤带着喜庆,想着薛宝钗进贾府那般的热闹,想着大家伙一起搬入大观园那种喜气,想着海棠诗社那样的典雅,想着……想着太多红楼事,红楼人,真是红楼一梦啊!红楼余韵,荡气回肠啊!就这样静静的听下去,听下去一段……

红楼梦读后感800字12篇(优秀版)

《红楼梦读后感800字》 红楼梦读后感800字(一): 《红楼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 它是一部千古不朽的人生大戏,《红楼梦》所呈现的,主要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感情故事,这是一个不朽的人生杯具。 我从去年开始,就一向琢磨着《红楼梦》,虽然几个月就把它给看完了,但我还有许多看不懂的地方,便一句一句地理解。 《红楼梦》主要以宝玉和黛玉的感情杯具为主线,描述了贾家荣、宁国府之间,表此刻婚姻、建筑、文化、财产等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其中最让我羡慕的则是塑造出的一大批栩栩如生、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比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就连作者寥寥几笔勾勒的晴雯、紫鹃、雪雁等丫鬟,都成为了我国文学画廊中的著名艺术典型。 《红楼梦》所讲述的,是一个令人称羡的大家庭,原本荣华富贵,之后因家庭成员获罪以致被抄家,逐渐走向没落,最后繁华成空的大杯具。 因此,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故事作为主力呈现,也适度传出了《红楼梦》的主要精神。 黛玉和宝玉的杯具,肇始于封建社会中,婚姻大事向来由父母决定,子女本身并没有资格决定。贾宝玉的父亲命他娶薛宝钗,他就非娶不可,尽管实际上他心里喜欢林黛玉。婚姻大事他无法自主,最终导致了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三个人的杯具。 当我看完《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和《苦绛珠魂悲伤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时,听着悲伤的音乐。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情绪,情不自禁地落下泪来,那不争气的眼泪始终还是把那页给模糊了呢!傻傻的我本以为结局会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幸福地生活在一齐,是啊!王子与公主生活只是童话故事而已,然而,这么悲惨的结局我却怎样也想不到。 当黛玉听完傻大姐的话后,就直吐鲜血。不住地流泪。因为她理解不了这个事实,黛玉她恨宝玉,恨他为什么不理解自己。她把宝玉送给她的那绢子往火上一撂,顿时化为灰烬。熬了一天,黛玉已经奄奄一息。突然,她高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狠心两个字还没来得及说,只见黛玉两眼一翻,一缕芳魂就这样随风而逝。

红楼梦读后感6篇

红楼梦读后感6篇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该书借贾府的兴势衰败来印证那即将走向穷途末路的封建王朝的命运。以下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红楼梦读后感篇1 今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让我原本惆怅的心情好了许多。我闲着没事做,便从书柜里拿出了一本《红楼梦》坐在沙发上细细品读。《红楼梦》是我看过很多遍的,可每看过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它讲述了四大家族的兴盛衰败。其中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还有薛宝钗三个人的感情故事为线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主要故事是从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贾府初试,在成长中相知,以“木石前盟”为信念相爱。但最终宝玉却在半清醒状态下被骗而娶了长辈眼中“金玉良缘”的薛宝钗。而林黛玉终只有在落得焚稿断痴魂,旧离恨天。当宝玉清醒后,发现所娶之人并不是林黛玉,便丢下怀孕的薛宝钗独守空闺,离家出走当和尚。其他主配角皆红颜薄命。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最终没落。 读罢,心头竟然觉得酸酸的,不知是为四大家族的衰落而叹息,还是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而痛心吧!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真真切切的反映了当时社会包办婚姻的黑暗。四大家族相互相互勾结一损皆损的境地也揭示了封建贵族的腐朽。《红楼梦》里的人物是悲惨的,但它

却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及封建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体现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并深刻而全面的揭示了贾,林,薛之间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给了我莫大的感慨和反误。 我小心翼翼的把《红楼梦》放进书柜,看着蓝天白云,心情竟然舒畅了很多。 红楼梦读后感篇 2 《红楼梦》是古典小说史上的巅峰巨著,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顶峰。这本书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生动描述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淋漓尽致的反映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方方面面,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伟大杰作。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以贾,王,薛,史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传神地塑造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的个性化人物:如多愁善感,情重多心的林黛玉,喜欢扎在女孩子堆里,不爱读书的贾宝玉,稳重老练,娴静可爱的薛宝钗,善于算计,媚上欺下的王熙凤。阅读红楼梦对提高我文学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本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几代人的命运沉浮,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世态人情,值得我们去反复品味,咀嚼一生。书中栩栩如生的精美插图,让我对书中涉及的相关背景知识还有每篇文章所蕴含的哲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让我亲身体验了那个时代绝美的爱情和深刻的社会现实。

《红楼梦》与酒文化

《红楼梦》与酒文化 《》是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事,无所不包。其中的酒文化占有相当的比重,散布在许多章节。 《红楼梦》的第5回写了“万艳同杯”酒,那是用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曲酿制而成的,故取名为“万艳同杯”。其实这种酒是曹雪芹虚构的,社会上并不存在。“万艳同杯”与“万艳同悲”是谐音,表达了作者对女子薄命的深切同情,也是为《红楼梦》的主题服务的。 在《宁国府除夕祭宗祠》一回中,写了“屠苏酒”。按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农历正月初一要合家饮用屠苏酒。《四民月令》记载:“元日饮屠苏酒,次第当从小起,以年少者起”。这是因为“少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饮酒”。的一首名诗《元日》是这样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史书上记载:屠苏是羽帐名,丰贵之家,正月眷属会羽帐之中,饮此酒以辟瘟疫邪气。它是古人预防疾病的一种措施。 《红楼梦》第17、18回写了“金谷酒”,第63回写了“绍兴酒”,第16、62回写了“蕙泉酒”,第78回写了“桂花酒”,第60回写了“西洋葡萄酒”。第38回写了“烧酒”、“菊花酒”、“合欢花酒”等,种类颇多,且每一种酒都有独自的特点,在此不一一叙述。 喝酒要有喝酒的场面和气氛,为烘托气氛,还要行酒令。《红楼梦》又为我们展示了有雅有俗、种类众多的酒令。如牙牌令、占花令、曲牌令、令、月字流觞令、击鼓传花令、击鼓催诗令以及射覆、拇战等等。《红楼梦》中的酒令新奇别致,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对后世影响很大。这在后来刊行的《酒令丛钞》和《红楼人镜》中都有详细记载,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酒文化。 曹雪芹还写了那个“钟鸣鼎食”之家的酒具,亦令人叹为观止。以其质料来分,有金质、银质、铜质、锡质、陶土、细瓷、竹木、兽角、玻璃、珐琅……至于形状,更是名目繁多,奇巧别致,不胜枚举。此外,曹雪芹还写了酒幌、酒肆、侑酒(酒妓)等,可以说是集酒文化之大成。 酒喝多了就要醉,曹雪芹也在书中多处写了醉酒,但每一次醉酒的人物、场合都各不相同。他是将“醉”作为人物性格的一种展现,与人物刻画、故事情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于是那种“醉态”就具有了一种特殊的审美情趣和价值。 如贾雨村刚在书中出现时,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知识分子,他的`醉,展示了他热衷于功名利禄的狂态。刘姥姥醉后的一言一行,又都与她居于穷乡僻壤的身份相符。她朴实而又近乎滑稽的一举一动,把她老于世故、善于博取他人欢心的性格刻画出来。尤三姐的醉其实是佯醉,她把“淫态”和“醉态”结合在一起,就连风月场上的老手贾珍兄弟也把酒给吓醒了。她在佯醉中的言行,也表现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奋力抗争的刚烈性格。史湘云的醉则具有

简析红楼梦主要人物之女性篇

简析红楼梦主要人物之女性篇 贾母:贾府权威,宝黛爱情之花的培育者与呵护者,乐善好施,惜老爱幼,易于相处,失在贪图享乐。 邢夫人:自作聪明却无一是处,贾府邪恶势力的幕后黑手。续弦,无法比肩王夫人,恨贾母之偏心,故心怀嫉妒,爱搬弄是非。 王夫人:表面憨直明理,实为心智不足,不明是非而妄作决断,晴雯金钏黛玉之死,系出彼手。 薛姨妈:淳朴诚实的厚道人,为使宝钗嫁入贾府曾造谣言,亦是为儿女计,无可厚非。心思单纯,犹为可爱。 尤氏:贾珍续弦,无子女,地位不甚高。拙于理家,或理家有所顾忌,不敢约束丈夫和继子,致使东府门风败坏。 李纨:寂寞贵妇,疑有龙阳之癖。平日与世无争,避事以免恶名。左右逢源,颇知进退,上下皆有称道。失在贪财小气。 王熙凤:浓状艳后,机关算尽,脂粉堆里的末世奇才,翻云覆雨的弄权高手,失在不知进退。贾元春:富丽堂皇,才华不群,音律颇有造诣,贾府顶梁之柱,死因不明,疑为死于后宫争宠,或宫廷政变,总之涉及皇家秘闻,不便透露。 贾迎春:资质平庸,无甚可道,唯心胸犹算宽阔,命运堪怜。 薛宝钗:薛家玉环,素面朝天。知书达理,任何社会里贤妻良母的首选,才华堪比黛玉,优容宽厚。失在心眼太冷。 林黛玉:扶病西子,有着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内心世界,诗气才华为群芳之冠。出手豪阔。不吝钱财,待人以真。失在不够厚道。 贾探春:粉杏花主,才华略输黛钗湘,才干勘比王熙凤,明理知义,与人多恩少隙,失在孝悌不行。 史湘云:身材高挑,鹤势螳形。才思最为敏捷,举止最为豪放,性格最为可爱,心思最为纯洁,失在心眼太少。 贾惜春:生性暗弱,最后独卧青灯古佛旁,是看破红尘还是仅为避祸? 秦可卿:兼钗黛之貌,夭艳为红楼魁首,身世莫测,言行诡秘,或为身世所苦,生活作风有问题。 妙玉:天生冷艳,槛外高人。身在空门的大家闺秀,参读南华的妙龄尼姑,僧非僧,道非道,俗非俗,遗世独立,超然不群。失在过于清高。 邢岫烟:着墨不多,呼之欲出;举止言谈如闲云野鹤,贫家之女,却无丝毫虚荣攀比之心,一切淡定从容,实为红楼一流人物。 香菱:貌似可卿,兼钗黛之美,天真可爱,勤奋好学,秉赋诗才潜质。命途坎坷,观之不忍,为红楼第一薄命女。 鸳鸯:丫鬟中地位最高者,乐于助人,柔弱中不乏刚烈之气。 袭人:袭为钗副,通情达理,生活中调和阴阳,顾全大局,人生目标明确,并为之全力以赴。失在处事圆滑。 晴雯:晴有黛影,心比天高,无丝毫媚骨的丫鬟,性情刚烈,脾气火爆,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失在不谙人情。 平儿:善良贤慧,凤姐夫妇的润滑剂,凤姐与下人间的润滑剂。以管家助理的地位常施恩于人,贾府中威望甚高。 林红玉:心慧言巧,口才与交际能力超群。知恩图报,善攀援。长期受压制却不放弃梦想,最终脱颖而出。

红楼梦 精彩片段赏析

红楼梦精彩片段赏析 朱绪娟 在《红楼梦》中,作者为大家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反面形象,那就是凤姐。在她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凶婪、凶残、狠毒、阴险狡诈的阶级本质。可以说通过作者成功的描写,使读者在看到王熙凤的同时也就看到了统治阶级本身。 王熙凤是一个描写的非常生动的人物,她出现在哪儿,哪儿至少就会有热闹。年仅二十岁的她就主持荣国府的家政。在卷首,我们通过冷子兴之口对她的介绍:“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细,竟是个男人不及万一的”“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子也说她不过。”这样对她已有了一点印象,但这些印象毕竟比较淡漠。但她第一次出了场,马上就被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教人再也不会忘却。那是黛玉初次与她的外祖母相见,老祖宗把她的外孙女心肝肉儿地搂着哭叫的时候,就连王夫人、李纨和众小姐都“个个皆敛声屏气,严肃恭整”的时候,却有一个人从后院笑声说:“我来迟些,不曾迎接远客。”仅仅一句话却给人特别鲜明的印象,这句话只是“这一个”凤姐才说的出的。可能贾府众人的感觉都已迟钝了,可我们却和黛玉一样,感觉格外鲜明:“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原来这就是贾母宠爱的凤姐。接着短短的一段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忙人,大红人。因为忙,她迟到了。在短短的聚会中还同王夫人谈了另外两件事。同黛玉讲话也显得很忙:笑着讲两句,马上拿手帕拭泪,又忙转悲为喜,赶忙询问有关情况和布置待客之道。因为红所以才敢这亲放诞无礼,贾母才

特别给她加上“泼辣货”这一似贬实褒的称号。这同凤姐喜欢表现自己,事事争风头的性格特点盯适应,作者的浓笔艳抹,把凤姐的露面写得极其鲜明。在接下来,曹雪芹继续在各场合描写凤姐,并一步步地揭示出其性格的其它侧面,如才能、淫威、贪婪、伪善等,通过这样的描写,写出了一个完整活生的凤姐。作者不仅从正面描写了凤姐,而且最常用的还是通过别人的观察和描述来表现观凤姐的形象。贾府的穷亲戚刘姥姥初见凤姐时的描写,就很好地表现出她的“威”。刘姥姥好不容易才进了荣国府,经过了一番周折后才等到“凤姐”“下来”时,却只听人声未见人影,又经过摆饮,“半日鸦雀不闻”,最后才得到接见。而见到的凤姐却是“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着:‘怎么还不请进来?’待抬头看见刘姥姥已在地下站着,”这才忙欲起身,但“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地问好。”这一段描写的特别精彩,寥寥几笔,足以传神。尤其是她“拨手炉里的灰”的细节写来“追魂摄魄。”这种细节描写虽简洁,但已写足了一个贵族大家庭的管事奶奶对一个穷亲戚的威风。另外,其仆人兴儿对其评论:“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也极其准确地反应了凤姐的性格特征。从第十二回起,作者陆续通过大段情节的描写来表现了凤姐性格的真实面。“毒设相思局”写她狠毒,“协理宁国府”写她的才干,“弄权铁槛寺”写她的贪婪舞弊。这些描写使得读者越读下去,就越能发现其性格的险暗面。“弄权铁槛寺”,水日庵的老尼姑求凤姐拆散张金哥的婚事,结果凤姐得了三千两银子逼死了一对示婚夫妻。然而就在其利用

《红楼梦》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红楼梦》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论《红楼梦》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摘要]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现实主义巨著,是一部伟大的毁灭女性美给人看的历史悲剧小说。它毫不掩饰地描写了痛苦的人生、破灭的梦和被 摧残的完美无瑕的爱情。这些在封建社会末世中最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女子,感受 到了封建伦理道德和男权社会深深的压迫,有一定的反叛意识和自我意识,但仍然 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或以死抗争,或逃离避世。女性美好的、艳丽的、鲜活的生 命及其理想、追求都被当时的社会所不容,她们的爱情婚姻、人生道路、性格命运 的悲剧结局充分展示了人间美好事物与美好感情的惨遭毁灭。让我们深深的悟到封 建时代人生的悲哀与无奈,带给我们无限的伤痛~ [关键词] 《红楼梦》;女性;悲剧;封建社会;美丽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爱情悲剧。一部《红楼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文化史,或者更确切说是五千年来中国文化发展命运与历程的一个缩影。《红楼梦》中刻画了一大群美人,她们在大观园里,形成一个相对的独立女儿国。这个小小的女儿国在短短的几年里,充满了"花招绣带,柳拂香风"之美,充满了笑和泪,爱和怨,酒和诗。曹雪芹他倾一世之心血营造出了女儿国,然而这些秀外慧中又正值豆蔻年华的妙龄女子一个个离我们远去,她们有血有肉,有才华也有

梦想,但是她们没有青春。她们无法驾驭自己的命运,她们不属于自己,无论怎样努力,她们都逃不过“封建礼教殉葬品”的悲惨结局。《红楼梦》是人性的梦,是对那些美好事物的追求之梦,是对人性中美好东西的迫求之梦,是《红楼梦》的作者在人生之路上感到无路:走时为自己构画的一个大梦。《红楼梦》是一部以人为中心的书。曹雪芹通过贾府女性悲惨命运的描写,从而完成了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整体反思,这反思是深刻的,远未过时,直到今天的女权运动,独立,自由,民主。 作者曹雪芹写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悲欢离合,塑造了一个“梦醒了无路可走”的觉醒者的悲剧形象,从而表现出封建制度的种种罪恶及其必然灭亡的趋势。他们都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冥冥中似乎有一种不可知的力量在支配着他们,这也是人物所具有的悲剧性。下层奴婢们是如此,公府千金、豪门弟子是如此,显赫一时~称霸一方的王侯府尹也还是如此。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的出家是对自己家庭和阶级彻底决裂的一种反抗;然而终归是一种无奈,一种逃避,是从一个浊世进入了另一个浊世,归根结底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悲剧。在《红楼梦》悲苦世界的芸芸众生中,那些活灵活现的悲剧角色最引人注目。因为他们各自不 1 同的身世际遇和共同的悲剧结局,这才共同汇聚成色彩斑斓的悲情人生和无边无际的苦难海洋。走进这些悲剧角色的心理世界和活动空间,我们便能更为深切地了解这部警世伤心的大悲剧。 《红楼梦》里的少女少妇是一群美丽的女子。在“花招绣带,柳拂香风”的大观园里,作者把封建时代女性的“痴”与“灵”,“黠”与“才”,“雅”与“洁”,直观真实的展现开来。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描写了大观园中众多女性形象:上至位于封建阶级上层的贵妇人、封建贵族淑女,下至地位卑微、倍受奴役压迫的奴婢丫头,她们多“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

《红楼梦》读后感6篇

《红楼梦》读后感6篇 林黛玉生性孤傲,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黛玉闻讯气死。尽管高鄂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我不是天生喜欢看别人的悲剧,只是觉得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看看宝钗的下场,更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以前我是很讨厌薛宝钗的,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得同情她了。 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黛玉更令人叹惜。如果贾府不倒,宝钗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如今呢,贾府已经沦落到何等地步,做宝二奶奶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

独守空房,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大观园中的男男女女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林黛玉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才情气质人人夸赞,可到头来,年纪轻轻就郁郁而死;宝钗凡事稳重,识大体,赋会样样精通,原是金玉良缘,可偏只念木石前盟,可叹端娴处子,到底误终生;迎春才貌双全,可叹却遇中山狼,一味骄奢淫荡,叹芳魂艳质,一载去悠悠……才情万种的红楼儿女们散的散,去的去,曾经的繁华人生如一场梦! 林黛玉和薛宝钗都只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而已。而曹雪芹先生也正是想抨击当时封建礼教的罪恶,并非单单描述剧中人物性格的悲剧,爱情的悲剧,则是反应了一个时代悲剧和社会悲剧! 红楼一梦,恍然惊醒,悲剧,美到让人心伤--《红楼梦》读后感。忆梦中之事,似是难记;忆梦中之人若在面前;忆梦中之言,甚觉心伤。无奈,超脱时期,末成悲剧。 "谦纸荒谬言,一把辛酸泪。皆云息者痴,谁结其中味。"低声诵吟,重复咀嚼,曹雪芹阅尽沧桑,在从彼的少年阅历中与材,回想的暖馨,身世的炎凉,更是给作品增加了无限的魅力。曹雪芹的作品超出了全部时代,书中的配角贾宝玉完整背离了过后的礼法,但却很是契合当初的观点,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宏大的成绩! 在尔看来《红楼梦》是一个悲剧,充斥了无奈与悲伤。但却在无绝的悲伤之中透出了摄人心魂的美,书中最大的悲剧是贾宝玉和他的表妹林黛玉、表姐薛宝钗之间的恋情婚姻瓜葛,宝玉在黛玉、宝钗

红楼梦经典语句英译

《红楼梦》熟语英译三十例 1. 至午后,金桂故意出去,让个空与他二人,薛蟠便拉拉扯扯起来。宝蝉心里也知八九了,也就半推半就。 译文:After lunch, Chin-kuei deliberately went out to clear the coast for them both, and Hsueh Pan started making advances to Pao-chan. Well aware of that he wanted, she only made a show of resisting. 2. 咱们家没人,俗话说的“夯雀儿先飞”,省的临时丢三落四的不齐全,令人晓华(六十七回) 译文:Our family’s short-handed and, as the proverb says, “A slow sparrow should make an early start.”We don’t want to find, when the time comes, that we’ve forgotten this, that and the other, so that people laugh at us. 3. 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义新奇,别开生面了。(六十四回) 译文:And these five Cousin Lin has written today can also be considered as fresh and original, but goes as slowly as unraveling a concoon?” 4.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译文:Haven’t you heard the saying:“Illness comes as fast as a wall falling down, but goes as slowly as unraveling a concoon?” 5. 姐姐博古通今,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儿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一套。这叫做“负荆请罪”。(三十四) 译文:Why, cousin, surely you are sufficiently well versed in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 to know the title of that opera. Why do you have to describe it? It ‘s called “Abject Apologies”. 5. 虽才干优长,未免贪酷,且侍才侮上,那同寅皆侧目而视。(十五回) 译文:But although his intelligence and ability were outstanding, these qualities were unfortunately offset by a certain cupidity and harshness and a tendency to use his intelligence in order to outwit his superiors; all of which caused his fellow officials to cast envious glances in his direction. 7. 说着,就自己举手,左右开弓,自己打了一顿嘴巴子。(六十八回) 译文:He raised his hands and slapped himself on both cheeks. 8. 我们没事评论起来,你们这几个,都是百里跳不出一个来的。妙在个人有个人的好处。

【课外阅读】《红楼梦》中最完美的女性

【课外阅读】《红楼梦》中最完美的女性 仔细读过《红楼梦》的读者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说中作者最着笔墨的林黛玉,其完美度远远不如史湘云。著名的红学家周汝昌之所以“扬史抑林”,大概就是因为史湘云看上去比林黛玉完美的缘故。许多人都说,小说中最让人喜欢的女性,是丫头晴雯;而书中最完美的女性,非史湘云莫属。 当然,史湘云并非没有缺点,比如,她说话咬舌头,把“二哥哥”叫成了“爱哥哥”,只是这个缺点,在胡荣荣的耳朵里听来,反而觉得更加可爱了哪?如果有人愿意叫胡荣荣“爱哥哥”而不是“二哥哥”,胡荣荣肯定浑身骨头都酥了。《红楼梦》的作者当然不会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给史湘云设计的缺点,也那么可爱。 作者通过史湘云的判词,对史湘云的品行用上了最大级的赞美--“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嫁了个老公,也是“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如果不是婚姻出了问题,几乎是接近完美。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作者凭着自己和史湘云的原型的特殊关系,把史湘云身上的缺点都藏起来了。藏到什么地方去了呢?藏到了李纨的身上。我们知道,在小说《红楼梦》中,史湘云家族所代表的史家,其实是苏州织造李煦家的影子。那么,李纨所代表的李家,是不是也有苏州织造李煦家的影子的呢?当然也是有的。事实上,李纨的命运,也就是曹雪芹的祖母本身的命运。尽管作者做了稍微一些些的改动。作者把曹雪芹的祖母李女士在中年之后接连受到丧失丈夫和儿子的命运,做了更悲惨的概括,书中的是李纨青年丧夫、晚年丧子,这就是艺术的加工。由于作者把现实中的李女士的命运,分别运用了史湘云和李纨这二个符号来代替,所以,史湘云的艺术形象,就主要体现在她是脂砚斋这一方面,而李女士的人生命运悲剧,就转移到了李纨这个符号上了。当然,尽管李纨的身上比史湘云多了一些缺点,但这些缺点,最主要的也就是比较小气吝啬而已。比起王熙凤的缺点来,要好得多了。 “金陵十二钗”在名义上是“十二钗”,其实她们的生活来源只有十个人,所以作者后来又写了“十独吟”来歌咏。其中,除了史湘云和李纨是同一个人之外,另外还有一个人也是一身二分的。不过,关于另外的那一个人,我们在这里不分析。 因为和《红楼梦》的作者的某一个特殊关系,《红楼梦》的作者于是就开了一个小小的后门,把史湘云身上的缺点都抹去了。所以,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几乎是完美无缺的女性形象。但是,即便如此,作者也不愿意过分离开事实去构思人物,所以,史湘云仍然免不了要在婚

红楼梦读后感650字

红楼梦读后感650字 导读: 红楼梦读后感650字(一) 我阅读了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书中人物的塑造、刻画生动: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追求完美的贾宝玉,风风火火的王熙凤,心胸宽广的薛宝钗特别是林黛玉和贾宝玉这两个人物,是那么深入人心,可以让人为之研究一生。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每当我读到多愁善感的黛玉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落泪。一定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她令我产生了无比的怜爱。她,无论是自己的离别仇恨,自己的伤心往事,还是草木枯荣,四季更替。她都会黯然泪下。也许她真如书中所写的绛珠草,来到世间“还泪”一般。她切实地向人们显示了那水一般的柔肠,她对于一切世间的丑陋、难堪,就只能是暗自落泪,这不禁让人觉得她有那么点“窝囊”,当然,这词儿并不怎么适合她。哎,黛玉真叫我又爱又恨啊! 相对于书中另一个主人公贾宝玉,他虽不是女孩,但一样是那么细腻柔肠。他与那些灵气、清秀的女孩相差无几,宝玉厌恶他人“男尊女卑”的思想,他对丫环毫不歧视,反而他会挺起胸膛保护她们,怜爱她们当宝玉得知无力帮助她们时,他伤心欲绝。当他失去迎春、晴雯、黛玉时,他比任何人都想挽回这一切,但是他追求完美,他追求独道的美!内心的美,行为的美,在他身上散发著一种别人没有的美。他不是一位女子,但他更像一位愿意拯救那些女子“美”的勇士。

与其他两相比,薛宝钗那宽豁开朗的胸襟无疑让人产生敬佩之情。而心狠手辣的王熙凤恰恰相反,心胸狭窄,贪财,泼辣让人发指! 《红楼梦》,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果然内藏真经,对情节的描述荡气回肠,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管谁看了都会像我一样爱不释手的! 红楼梦读后感650字(二) 第一次读《红楼梦》时,我还是个小孩子。故事里的林黛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不是因为喜欢她,相反的,我从内心十分讨厌这位整天哭哭啼啼,做事刻薄,说话尖锐的“小心眼”。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贾宝玉对她痴恋一生。 等我长大点了,我又重新拿起《红楼梦》。这时,我才慢慢明白黛玉的诗,黛玉的梦,黛玉的泪。重新读描写她与宝玉的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时,心里生出好些感触:初见时黛玉在心里说的一名“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脱口而出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这一问一答注定了这痴情的千古绝唱。 再读,再品。黛玉多愁的泪也有了源头。从小寄人篱下的她,小心翼翼,害怕别人对她的嘲笑。她没有勇气如史湘云,醉卧芍药丛中的青石凳上,却总是“严严实实裹著一床红绫子被”;她没有心气如薛宝钗,写出“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云”。她只愿“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黛玉的离去,让我一直难以释怀。黛玉深爱著宝玉,他们有著“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结连理枝”的愿望,希望白头偕老。却又

红楼梦经典赏析

■13级经典文学《红楼梦》赏析 红楼一梦,难解其中味 但凡爱好文学的人,都会爱上《红楼梦》这本巨著!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杰作,它那行云流水般的诗词散文中,处处沁透着诗情的芬芳,作品中的大量诗词曲赋,犹如镶嵌在碧海青天里的珍珠和明星,闪耀出奇异的光芒,在中国小说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有口皆碑,无人不晓。如果不能很好地读解书中的诗词曲赋,你就不能真的读懂《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集建筑、美术、服饰、音乐、诗歌、饮食、陶艺、园林、心理学、管理学为一体。其中规模宏大、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典范。 “护官符”上的四大家族 贾: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史: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王: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找金陵王。 薛: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线索人物—— 甄士隐(真事隐):历经梦幻,将故事的真相隐去。 甄士隐是《红楼梦》中一人物,姓甄,名费,谐音“废”,字士隐。“甄士隐”取意为“真事隐”。书中有“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一句。正如贾雨村是“假语村言”一样。甄士隐是和贾雨村相对照而写的,作者在开卷第一段里就明白表示他撰拟这两个名字的寓意。写甄士隐是为了写一个经历了骨肉分离、家遭火灾、下半世坎坷而终于醒悟出世的人物形象。他可能是作者自身的影子,同时也是提系着全书主题的一个线索人物。 贾雨村(假语存):用假言村语,敷演出一段故事来。 《红楼梦》提纲挈领式的人物,以“假语村言”提醒读者,统率全文。贾雨村,名化,字时飞,别号雨村。原系湖州人氏,生于仕宦人家。但到他时,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下他一人。他想进京求取功名,无奈囊内空空,只得暂寄姑苏城里葫芦庙中安身,每日卖文作字为生。后因甄士隐相助,他才有钱上路,考中进士,做了知府。不久因贪酷徇私被革职,到林如海家做家塾教师。在贾政的极力帮助下,他又官复原职。贾雨村是封建官僚的典型代表。后因婪索属员等罪,审明定罪。遇皇上大赦时被释放,递籍为民。 人物作用:串联整个故事,衔接前后情节。对四大家族,尤其是贾府的叙述,主要是通过两人的对话及来往引出来的。贾雨村因为做过林黛玉的老师,又与贾家同宗,故为后文林黛玉进京做铺垫,不仅引出主要人物林黛玉的身份家世,还引出黛玉和宝玉相识的经过,从相识到相爱,摆脱不了封建势力家族的束缚,作者是通过他们两个人,先从外部介绍四大家族、荣宁二府,是铺垫的作用,同时也暗示了故事悲惨的结局,给全书定下了一个基调,也埋下了伏笔。 还有一种解读:说是“真石隐”“假玉存”,用来折射小说中的关键人物贾宝玉,说他不是一块名副其实的真宝玉,而是一块假宝玉,暗示小说最终的悲剧结尾。

红楼梦中的女性观殖民与明清女性文化

《红楼梦》女性观与明清女性文化 【作者】薛海燕山东大学文学院97级博士生。济南市,250100 《红楼梦》首章作者自叙云:“忽念及当时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之罪故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其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言明“我”对女性的尊重出自女性自身的杰出表现。引文中“历历有人”一语亦确属明清女性文化的实际写照。这说明《红楼梦》的女性观与明清女性文化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打算由此入手分析小说作者对女性文化的具体体悟,把握小说的女性观对女性文化的审思、观照意义。 如所周知,《红楼梦》的女性观集中地表现于书中人物贾宝玉对待女性的态度。不过贾宝玉的态度之所以能够体现文本倾向,主要并不在于他是书中主要人物,而在于《红楼梦》的叙事视角机制确定了作者“我”与贾宝玉之间的“等同”关系,这与传统白话小说由叙事者“说书人”超然地讲述他人故事的叙事倾向显然大异其趣。《红楼梦》开卷首段云: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经历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 作者自云写的是“我”的回忆性自传,叙事方式正如作者所言: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之后,《红楼梦》像一般白话小说一样,由说书人“在下”讲述故事,说女娲补天遗一石,被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捡起,携往“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走一遭,又不知过了几历几劫,空空道人经过青埂峰下,“忽见一块大石,上面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石头向空空道人表白: 我师何太痴也?至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能说强似前人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解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作者自叙中“我”惦记的闺阁女子转化为石头言说中几个“半世亲睹亲闻”、“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的“异样女子”。叙事对象的统一,暗示着作者与所谓“石头”的浑然一体。而石头又是文本中主要人物贾宝玉的前身。至此,作者与石头、与贾宝玉之间出现了一个隐约可见的等号,贾宝玉的口吻、心性无不体现着“我”的腔调与情感基色。 贾宝玉性爱脂粉,喜与女性为伍,种种表征似与“淫徒”、“好色之徒”接近,贾政即曾斥责宝玉“将来酒色之徒耳”(第二回),但实际上二者之间有很大差别。在小说第五回中,曹雪芹借警幻之口,将宝玉的“女性情结”界定为“意淫”,这种提法既表达了对“淫”的独特理解,又将“意淫”与“淫”进行了精神实质上的区分: 自古来多少轻薄浪子,皆以“好色不淫”为饰,又以“情而不淫”作案,此皆饰非掩丑之语也。好色即淫,知情更淫。是以巫山之会,云雨之欢,皆由既悦其色,复恋其情所致也。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 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耳。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意淫”者,唯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 这段话将“淫”解释为“好色”、“知情”,即对女性的好感。语意表明好色系男子之常情,因此对“淫”不应有所避讳,但“淫”之境界则有所不同。一般男子“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只不过是“皮肤淫滥之蠢物”。那么与此相反,宝玉的“意淫”必非对女性的欺辱和占有。小说第七十八回贾太君的一段感慨,可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意淫”的特点: 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却是难懂。我为此也耽心,每每的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好,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

红楼梦读后感4篇

红楼梦读后感4篇 《红楼梦》是我们的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内容十分丰富复杂,需要我们细细品读。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红楼梦读后感四篇,欢迎阅读! 红楼梦读后感(1)《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是一本很难读懂的小说,这部作品具有十分深的意味。读这本书要细细读,慢慢品。 《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这首先体现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上。《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鸳鸯、晴雯、贾政、贾赦、贾珍、贾琏等一大批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贾宝玉这个人由于从小被祖母与母亲溺爱而造成每日与女孩儿们玩乐,不顾学业,而且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贾宝玉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他生活在腐朽、虚伪的封建大家庭里,由对它的怀疑、憎恨发展到弃家出走,与封建统治阶级彻底决裂。他反对封建主义生活道路,对贵族生活的厌倦冷漠,是他反封建叛逆性格的最高表现。贾宝玉性格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轻蔑、憎恨封建的世俗男子,同情、热爱受封建主义压迫与蹂躏的女子,表现出明显的民主思想。 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不过也有真情

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真心相爱,最终却逃不过封建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林黛玉也是多愁善感、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只有她才拥有贾宝玉这个知己。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一个了。她为人处事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没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大观园里的人物我喜欢的要数探春了,他心机不如宝钗,文学功底不如黛玉,可是她为人爽朗,而且冷眼看一切,或许她有一点孤高自诩,可是能在混浊的世界里冷眼看一切的又有几个呢?但她的命运同样也是远嫁,离开家乡,离开父母。 红楼梦读后感(2)第一次读《红楼梦》时,我还是个小孩子。故事里的林黛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不是因为喜欢她,相反的,我从内心十分讨厌这位整天哭哭啼啼,做事刻薄,说话尖锐的“小心眼”。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贾宝玉对她痴恋一生。 等我长大点了,我又重新拿起《红楼梦》。这时,我才慢慢明白黛玉的诗,黛玉的梦,黛玉的泪。重新读描写她与宝玉的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时,心里生出好些感触:初见时黛玉在心里说的一名“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脱口而出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这一问一答注定了这痴情的千古绝唱。 再读,再品。黛玉多愁的泪也有了源头。从小寄人

红楼梦中的酒文化

红楼梦中的酒文化 《红楼梦》以酒为契机,生动而细致地描绘了社会人生的众生相;以酒为话题,广泛而深入地揭示了酒文化地丰富内容。据统计,《红楼梦》中写到酒事的地方大约有五十多处。 一、酒的种类 《红楼梦》中所提到的关于饮酒的各种名目就有二三十种,如年节酒、祝寿酒、生日酒、贺喜酒、祭奠酒、待客酒、接风酒、饯行酒、中秋赏月酒、赏花酒、赏雪酒、赏灯酒、赏戏酒、赏舞酒等等,名目繁多。 惠泉酒 《红楼梦》中两次提及惠泉酒。惠泉酒,是一种南酒。惠泉,亦作“慧泉”,在江苏无锡惠山西第一峰下,唐陆羽以为天下第二泉。泉有上中下三池,水清味醇,用以酿酒,称“惠泉酒”,也叫“三白”。 一次是在第16回,贾琏护送林黛玉赴苏州料理父丧之后回京,凤姐设宴为他接风,贾琏的乳母赵嬷嬷走来,凤姐连忙请她喝酒道:“妈妈,你尝一尝你儿子带来的惠泉酒。”赵嬷嬷道:“我喝呢,奶奶也喝一盅,怕什么?只不要过多了就是了。” 另一次是在第62回,贾宝玉生日,除白天喝酒庆贺外,晚

上还要在怡红院宴饮。曾经学戏的芳官对宝玉说:“若是晚上吃酒,不许教人管着我,我要尽力吃够了才罢。我先在家里,吃二三斤好惠泉酒呢!如今学了这劳什子,他们说怕坏嗓子,这几年也没闻见。乘今儿我是要开斋了。”宝玉道:“这个容易。” 金谷酒 第十八回,林黛玉诗中有“香融金谷酒”之句。金谷,地名,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北,有水流经此,谓之金谷水。 烧酒 第三十八回吃螃蟹,贾宝玉要奴婢撤去黄酒,换上合欢花浸的烧酒来。 合欢花 烧酒 葡萄酒 第六十回有西洋葡萄酒的描写。“见芳官拿下一个五寸来高的小玻璃瓶来,迎光照着,里面有半凭胭脂一般的汁子,还当是宝玉吃的西洋葡萄酒。”芳官拿的不是葡萄酒,而是玫瑰露,但表明当时洋酒已经进入中国市场。 葡萄酒

《红楼梦》翻译研究综述

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已经被翻译成了英、法、德、日、韩、俄、泰、西班牙等多种译本。随着外语研究及翻译研究的发展,学者们对《红楼梦》各种版本的语言翻译、文化翻译、译本对比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主要对目前国内《红楼梦》翻译研究做了大体回顾,从语用学、修辞学、文化等方面对翻译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指出了目前《红楼梦》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红楼梦》翻译研究可能的领域与途径。 关键词:《红楼梦》翻译语用学修辞学文化 《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已经被翻译成了英、法、德、日、韩、俄、泰、西班牙等多种译本。海外的《红楼梦》译本有摘译、节译、全译三种形式。虽然《红楼梦》已有多种语言的全译本,但是从目前国内的翻译研究来看,却只涉及到三种语言的版本。英译本的研究最多,占所有研究的90%以上,俄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版本的研究虽有涉及,但都总计不过十余篇。主要有成蕾的《“潇湘馆”里的“潇湘妃子”――〈红楼梦〉两个法译本中建筑专名的语义层级分析及其翻译策略选择》(《译林(学术版)》2011年第3期);郭玉梅的《〈红楼梦〉法译本传统文化内涵的翻译策略》(《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5月)、《从〈红楼梦〉法译本看汉语歇后语的翻译》(《法语学习》2011年第3 期);森中美树的《简述日译〈红楼梦〉之难点――以平冈龙城〈国译红楼梦〉为例》(《红楼梦学刊》2011年第3辑);苏德昌的《从红楼梦的日译看“そんな”的感叹词性用法》(《日语学习与研究》1993年第3期);史华慈与姚军玲的《〈红楼梦〉德译书名推敲》(《红楼梦学刊》2010年第6辑)等。 一、《红楼梦》翻译研究现状评述 (一)《红楼梦》翻译研究总体概述 在进行《红楼梦》翻译研究的内容前,有必要从数量和质量上对其研究的总体状况进行宏观概述,为下面研究内容的归纳和分析提供相关数据。笔者通过CNKI中国知网,输入“红楼梦”及“译”两个关键字,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选择“题名”检索条件,进行模糊检索,得到以下数据。 表1 ■ 从上面的数据来看《红楼梦》翻译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更多的相关博士论文及专著的出版,《红楼梦》翻译的研究的范围和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二)《红楼梦》翻译研究状况 1.语用学视觉下的《红楼梦》翻译研究李蓓在《〈红楼梦〉语言学研究综述》(《红楼梦学刊》2011年第4辑)中认为汉语版《红楼梦》中语言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的性质、构成、词汇、词汇系统及对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等熟语方面的研究。而目前的翻译研究来看还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涉及到词汇、委婉语、习语、典故等方面。《红楼梦》中词汇的翻译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词汇的翻译研究主要涉及某一类词的翻译。 (1)人名的翻译。王静在《〈红楼梦〉姓名翻译与注释译法》(《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月)中分析了杨、霍两英译本《红楼梦》的人物命名艺术,提出要忠实地再现《红楼梦》的文化内涵,就必须利用音译法和意译法、运用双关语法和借用法语、拉丁语等方法译出其中姓名的含义。赵丽娟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人物姓名的英译本解读――浅谈霍克斯〈红楼梦〉版本主要人物命名》(《语文建设》2013年第6期)中以霍克斯对《红楼梦》译本中人名的翻译为蓝本,以金陵十二钗判词中所暗含的人名含义为研究对象进行阐

浅谈《红楼梦》中代表女性人物性格

浅谈《红楼梦》中代表女性人物性格 班级:高一(3)班指导老师:金甲华组长:徐嘉仪 组员:徐铖蹇静周逸文许可沈迪周烨李甲沈孟樱 内容提要: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又名《金陵十二钗》,该书系统总结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它的主要方式便是通过对几位女性人物的描写,勾勒出她们的性格,以她们的结局来反映出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所以,《红楼梦》中女性人物的性格也成了《红楼梦》爱好者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红楼梦》女性人物性格 <一>“五辣俱全”——王熙凤: 《红楼梦》问世以来,在红学史上,对王熙凤的各种评语也是非常多的,认为她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把王熙凤叫做“女曹操”,称之为“胭脂虎”,就是母老虎。在许多评论中,就是“恨王熙凤,骂王熙凤,不见王熙凤想王熙凤”,王熙凤的机心固然是用于聚钱敛财,但是更体现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心机深细、谋略周密,有更加精彩的表演。非常善于察言观色,辨风测向,常常是对方还没有说出口呢,她已经猜到了;对方刚说呢,她已经办了,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王熙凤最显著的性格特点:“五辣俱全”,即香辣、麻辣、泼辣、酸辣、毒辣 有人说王熙凤是封建社会中真正崇尚一夫一妻制的,也有人说她是为了贾府的钱和地位,但凤姐只有一个女儿巧姐,不管是为了家产,还是一夫一妻制,她对尤二姐之事就可以感受到她的工于心计。凤姐这样一个工于心计的人最终也落了个“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二>“封建家长代表”——贾母: 贾母凭着自己的精明能干,才坐稳了贾家最高统治者的位置。她虽已年老,也不管家,但余威犹在。当她发现有下人在园中聚赌时,便立即一一查实,并作严厉的处罚。贾母这一人物的许多特点都可以从她年事已高这一点出发——因为年事已高,她喜欢儿孙绕膝,喜欢伶俐的凤姐;因为年事已高,她对许多事情采取了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比如贾琏在凤姐生日偷情的事情,采用的是折中的处理办法;因为年事已高,贾府的衰败她虽然有所感觉,但是没有心力也没有精力去力挽狂澜了。她喜欢众孙女,溺爱孙子宝玉,从前80回的文字中,可以看出,贾母是支持宝黛爱情的,但高鹗续本中却说贾母并不支持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并写她批准了王熙凤的“调包计”,使宝玉被迫娶了薛宝钗。不得不否认这位表面上看起来慈善和蔼的“老祖宗”始终是封建家长的代表,她将贾琏纳妾看作是正常的事,甚至年过半百的贾赦要纳鸳鸯为妾,她虽然哭着反对,但只因鸳鸯是她身边亲近可信的人,贾母听了,气的浑身打战,口内只说:“我通共剩了这么一个可靠的人,他们还要来算计!”把身边的人派了一通不是,这事自然是黄了。贾母性格中“伪善”的一面可见一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