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邓小军:陶集宋本源流

邓小军:陶集宋本源流

邓小军:陶集宋本源流
邓小军:陶集宋本源流

陶集宋本源流

邓小军

关于陶渊明集版本,近人考述较多1。笔者因教学之故,留心陶集宋代版本源流及版本系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偶有所获,或可补前修之未及。今写成此稿,祈方家指正。

宋以前传本

陶渊明曾否自定集本,历来有不同看法。清陶澍注《靖节先生集》卷二提出“《五柳先生传》云‘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则其集必有自定之本可知”。日本桥川时雄《陶集版本源流考》则认为“陶公性行,旷达自然,《饮酒》二十首,犹假故友,以为编次,岂其自行编次全部乎?”2按陶渊明《感士不遇赋》云:“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禀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又云:“留诚信于身后,动众人之悲泣。”《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饮酒》第二首:“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拟古诗九首》第二首:“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可知渊明关切“垂名”“身后”,传于“百世”,传于“无穷”。在渊明,“垂名”“身后”,传于“无穷”,要在于“志”“节”之实践,亦在于“颇示己志”之文章。故自定集本,当有其事。

今存陶集最早之本为宋代刻本。其渊源则为梁萧统所编八卷本、北齐阳休之所编十卷本。

苏写本《陶渊明集》卷首梁萧统《陶渊明文集序》:“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更加搜求,粗为区目。”

苏写本附录北齐阳休之《序录》:“余览陶潜之文,……其集先有两本行于世,一本八卷,无序,一本六卷,并序目,编比颠乱,兼复阙少。萧统所撰八卷,合序、目、传、诔,而少《五孝传》及《四八目》,然编录有体,次第可寻。余颇赏潜文,以为三本不同,恐终致忘失。今录统所阙,并序目等,合为一帙,十卷,以遗好事君子。”

按:由上所述可知,第一,陶集梁代以前传本,有无序八卷本、有序目六卷本两本行于世,时代最早,但编比颠乱,兼复阙少。

休之所言“一本六卷,并序目”之序目,当指目录,非指序言与目录。假如萧统之前陶集已有序言,休之必将明言谁作,且萧统本、阳休之本亦必将收录。

第二,至梁代,有萧统所编八卷本,编录有体,次第可寻,并有序(萧统序)、目(目录)、传(萧统撰《陶渊明传》)、诔(颜延年撰《静节征士诔》),是陶集最早之善本。

第三,依休之所言,《五孝传赞》及《四八目》(即《集圣贤群辅录》)当为梁以前两本所有,而为萧统本所缺。然则《五孝传赞》及《四八目》当为萧统所寓目,而萧统不录,殆疑非渊明作品。但是,《五孝传赞》及《四八目》未必不是渊明所作。3

第四,北齐阳休之所编十卷本,是“录统所阙”,即以萧统八卷本为底本4,辑录萧统本所阙而为梁以前两本所有之《五孝传赞》及《四八目》,并合萧序、目录、萧传、颜诔,而编定。职此之故,阳休之十卷本是陶集早期传本最完善之本。

《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四》:“宋征士《陶潜集》九卷。(梁五卷,录一卷。)”

《旧唐书》卷四十七《经籍志下》:“《陶泉[]明集》五卷。”

《新唐书》卷六十《艺文志四》:“《陶潜集》二十卷。又《集》五卷。”

《崇文总目》卷十一别集类:“《陶潜集》十卷。”5

按:可见在唐代,陶集传本有九卷本、五卷本。至北宋前期,则有二十卷本、五卷本、十卷本,并行于世。

北宋传本

宋庠本

苏写本附录《本朝宋丞相私记》:“右集,按《隋经籍志》:宋征士《陶潜集》九卷。又云:梁有五卷,录一卷。《唐志》:《陶泉[渊]明集》五卷。今官私所行本凡数种,与二《志》不同。有八卷者,即梁昭明太子所撰,合序、传、诔等,在集前为一卷,正集次之,亡其录。有十卷者,即阳仆射所撰。按吴氏《西斋录》:有宋彭泽令《陶潜集》十卷。疑即此也。其序,并昭明旧序、诔、传等合为一卷,或题曰‘第一’,或题曰‘第十’,或不署于集端。别分《四八目》,自《甄表状》杜乔以下为第十卷,然亦无录。余前后所得本,仅数十家,卒不知何者为是。晚获此本,云出于江左旧书,其次第最若伦贯。又《五孝传》已下至《四八目》,子注详密,广于他集。惟篇后《八儒》、《三墨》二条,此似后人妄加,非陶公本意。且《四八目》之末,陶自为说曰:‘书籍所载及故老所传,善恶闻于世者,盖尽于此。’即知其后无馀事矣。故今不著,辄别存之,以俟博闻者。广平宋庠私记。”

焦本《停云》诗“竞朋亲好”,双行小字校注:“宋本一作竞用亲好,非。”又《时运》诗“人亦有言,称心易足”,双行小字校注:“宋本一作称心而言,人亦易足。”

苏写本、曾纮本(汲古阁藏本)、曾集本、汤汉注本《述酒》诗序“仪狄造。杜康润色之”,双行小字校注:“宋本云:此篇与题非本意。诸本如此误。”

苏写本附录思悦《书靖节先生集后》:“近永嘉周仲章太守枉驾东岭,示以本朝宋丞相刊定之本。……时皇宋治平三年五月望日,思悦书。”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七《陶潜集》十卷条:“今集有数本:七卷者,梁萧统编,以序、传、颜延之诔载卷首。十卷者,北齐阳休之编,以《五孝传》、《圣贤群辅录》、序、传、诔分三卷益之,诗篇次差异。按《隋经籍志》,《潜集》九卷,又云梁有五卷,录一卷。《唐艺文志》,《潜集》五卷。今本皆不与二《志》同。独吴氏《西斋书目》,有《潜集》十卷,疑即休之本也。休之本出宋庠家,云江左名家旧书,其次第最有伦贯。独《四八目》后《八儒》、《三墨》二条,似后人妄加。”6

曾集本《陶渊明诗文》附录曾集题记:“《渊明集》行于世尚矣,校雠、卷第,其详见于宋宣徽《私记》、北齐阳休之论载。……绍熙壬子立冬日,赣川曾集题。”绍熙壬子,即光宗绍熙三年(1192)。

按:由上所述可见,第一,陶集萧统所编七卷本(合序传诔等则为八卷),阳休之所编十卷本,北宋犹存。

第二,陶集江左旧本十卷,“其次第最有伦贯”,除《四八目》篇后加《八儒》、《三墨》二条外,基本上是阳休之本。

宋庠所谓“《八儒》、《三墨》二条,似后人妄加”,当指此二条为他本所无。

第三,宋庠刊定十卷本系出自江左旧本,亦即阳休之本。

第四,宋庠本具有五个特点。

一是十卷本,二是有目录,三是萧序、颜诔、萧传、阳序等不列入目录。(“阳休之序,并昭明旧序、诔、传等合为一卷”,“不署于集端”。)今存陶集宋代刻本,如苏写本《总目》前萧序、卷十末附录颜诔、萧传、阳序以及宋庠记等,不列入目录,与上述宋庠本的特点基本相合。

四是有校语,多存异文。如焦本双行小字校注“宋本一作”所显示。“宋本”,即指宋庠本。

苏写本、曾纮本(汲古阁藏本)、曾集本、汤汉注本之大量校语,更基本上出自宋庠本。此详下文。

五是开《述酒》注释之先河。如苏写本、曾纮本、曾集本、汤汉注本《述酒》诗序小字校注“宋本云:此篇与题非本意,诸本如此误”所显示。“篇”者,篇目,即诗题。“题”者,题记,指诗序。宋庠指出《述酒》诗题与序之古典字面非其本意,正暗示其别有今典实指之

寄托。此实开后来韩驹(子苍)、汤汉解释《述酒》微旨之先河。

第五,宋庠本出自阳休之本,阳休之本是陶集早期传本最善之本;宋庠本有校语,多存异文。职是之故,宋庠本是宋代陶集传本最善之本。

宋庠本并开《述酒》诗注释之先河。

第六,治平三年(1066)五月以前,宋庠十卷本已经校定刊行。由焦本小字校注“宋本一作”可知,思悦《书后》所说“本朝宋丞相刊定之本”,是指宋庠对陶集的校勘编定,和刊印成书而言。

第七,至南宋,宋庠本与萧统七卷本等诸本,并行于世,并为人所习知,是陶集主要传本(据曾集本题记及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进一步当说,宋庠本、甚至阳休之本较萧统本完善之处,不仅在于篇目多出《五孝传赞》、《四八目》,正文多出如《述酒》诗序这样的重要文字,而且在于萧统本本身存在或流传过程中产生文字讹误,而宋庠本、甚至可能阳休之本,有订正萧统本传本文字讹误者,或较萧统本传本文字为优者。此详下文焦本条“由焦本探讨萧统本与宋庠本的差异”一节。

据《宋史》卷二百八十四《宋庠传》:“字公序,安州安陆人。”又云:“庠自应举时,与[弟]祁俱以文学名擅天下。俭约不好声色,读书至老不倦。善正讹谬,尝校定《国语》,撰《补音》三卷。又辑《纪年通谱》,区别正闰,为十二卷。《掖垣丛志》三卷,《尊号录》一卷,别集四十卷。”可知宋庠为人为学,皆有过人之处。其精于校勘之学,及区别正闰之学说,尤可注意。宋庠本校注异文,及开《述酒》诗注释之先河,显然植根于其校勘之学,及区别正闰之学说。宋庠刊定陶集,能传诸后世,当非偶然。

思悦本

思悦《书靖节先生集后》:“愚尝采拾众本,以事雠校,诗赋传记赞述杂文,凡一百五十有一首,洎《四八目》上下二篇,重条理编次为一十卷。近永嘉周仲章太守枉驾东岭,示以本朝宋丞相刊定之本,于疑缺处,甚有所补。其阳仆射《序录》,宋丞相《私记》,存于正集外,以见前后记录之不同也。时皇宋治平三年五月望日,思悦书。”

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六《陶靖节集》十卷《年谱》一卷《年谱辨证》一卷《杂记》一卷条:“卷末有阳休之、宋庠《序录》、《私记》,又有治平三年思悦题,称‘永嘉示以本朝宋丞相刊定之本’。思悦者,不知何人也。”清卢文弨校注引赵陬江云:“思悦,宋虎丘寺僧。”7

按:第一,陶集思悦所编本乃“采拾众本雠校重编”,并非选择善本作为底本。

第二,思悦本“以宋丞相刊定之本,于疑缺处,甚有所补”,可见其本原非足本。

第三,由以上两点可知,思悦本非善本。

思悦辨驳“晋标年号、宋唯甲子”一则文字,反对《文选》五臣注所述“潜诗晋所作者,皆题年号,入宋所作者,但题甲子而已。意者耻事二姓,故以异之”8,提出此“非渊明之意”。今存陶集宋代刻本多在卷三之首收录思悦甲子辨。自北宋治平三年思悦甲子辨出现之后,北宋后期,韩驹指出《述酒》诗“盖用山阳公事,疑是义熙以后有所感而作也。……渊明忠义如此,今人或谓渊明所题甲子,不必皆义熙后,此亦岂足论渊明哉”9,即是针对思悦之说的批评。南宋前期,吴仁杰《陶靖节先生年谱》指出“集中诗文于晋年号或书或否,固不一概,卒无一字称宋永初以来年号者,此史氏所以著之也”10,始澄清此事。但是,由南宋前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陶靖节》所引《复斋漫录》、《艺苑雌黄》诸条,可见当时人犹多以思悦之说为是。至南宋后期,汤汉注本出,深入发明《述酒》诗微旨,始从陶集摒弃思悦甲子辨。要之,陶集宋代刻本例多收录思悦甲子辨,盖当时人多以思悦之说为有发明也。

郭绍虞先生《陶集考辨》认为:“今所传南宋刊本皆自思悦本出,不尽同于宋(庠)

本。”11此言似误。今存陶集宋代诸刻本,大多数是出自宋庠本。思悦本已无存者。

中国版本史上的宋代,好比是一个万川之源的时代。唐以前所有大作家文集,无不经宋人校辑或校注刊行,而成为宋以后历代传刻之祖本。在宋代,陶集经宋庠之手校定刊行,实为陶集之幸。

今存南宋刻本

以下所述陶集版本,以今存南宋刻本为主;宋代刻本之明清传刻,版本与校勘具有重要价值者,亦述及之。

嘉庆影刻汲古阁摹绍兴影刻宣和本《陶渊明集》十卷(苏写本)

嘉庆十二年京江鲁铨影刻康熙三十三年毛氏汲古阁摹绍兴十年杭州或浙江地区影刻宣和四年王仲良刻苏写本《陶渊明集》十卷,二册。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编号843.2/404-04。

近有线装书局影印本。12

关于此本版刻年代。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陶靖节》:“苕溪渔隐曰:余家藏《靖节文集》,乃宣和壬寅王仲良厚之知信阳日所刻,字大,尤便老眼,字画乃学东坡书,亦臻其妙,殊为可爱。不知此板兵火之馀今尚存否?”宣和壬寅,为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

曾纮本(汲古阁藏本)卷十附录《曾纮说》略云:“亲友范元羲,寄示义阳太守公所开陶集,想见好古博雅之意,辄书以遗之。宣和六年七月中元临汉曾纮书刊。”

《宋史》卷八十五《地理志一·京西北路·河南府》:“信阳军,同下州。开宝九年,降为义阳军,……太平兴国元年,改为信阳军。崇宁户九千九百五十四,口二万五十,贡纻布。”

此本佚名氏跋:“仆近得先生集,乃群贤所校定者,因锓于木,以传不朽云。绍兴十年十一月日书。”高宗绍兴十年,当公元1140年。

此本版心刻工姓名有沈允、丁悦、徐才、陈才、陈荣、徐通、李忠等13。据瞿冕良《中国古籍版刻辞典》所考,此七位刻工皆是南宋初期及绍兴间以及淳熙间杭州地区及浙江地区刻字工人。14

此本缺笔避讳至高宗(讳字“搆”[构]、“遘”、“觏”)止15。孝宗以下诸讳一无所避16。

明末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八十五《跋坡书陶渊明集》:“北宋刻《陶渊明集》十卷。文休承定为东坡书。虽未见题识,然书法雄秀,绝似《司马温公墓碑》,其出坡手无疑。镂版精好,精华苍老之气,凛然于行墨之间,真希世之宝也。西蜀雷羽津见之云:‘当是老坡在惠州遍和陶诗日所书。’吾以为笔势遒劲,似非三钱鸡毛笔所办。古人读书多手钞,坡书如《渊明集》者何限,但未能尽传耳。先生才大如海,不复以斗石较量;其虚怀好古,专勤笃挚如此。……癸未夏日,书于优昙室中。”17癸未,为明崇祯十六年(1643)。

此本清毛扆识语:“先君尝谓扆曰:‘汝外祖有北宋本陶集,系苏文忠手书以入墨板者。为吾乡有力者致之,其后卒烬于火。盖文忠景仰陶公,不独和其诗,又手书其集以寿梓,其郑重若此。此等秘册,如隋珠、和璧,岂可多得哉!’扆谨佩不敢忘。一日,晤钱遵王,出此本示余。开卷细玩,是东坡笔法;但思悦跋后,有绍兴十年跋,缺其姓名,知非北宋本矣。而笔法宛是苏体,意从苏本翻雕者。初,太仓顾伊人湄,赍此书求售,以示遵王。遵王曰:‘此元板也,不足重。’伊人曰:‘何谓?’遵王曰:‘中有宋本作某,非元板而何?’伊人语塞,遂折阅以售。余闻而笑曰:‘所谓宋本者,宋丞相本也。遵王此言,不知而发,是不智也;知而言之,是不信也。余则久奉先君之训,知其为善本也。’伊人知之,遂持原价赎之,颜其室曰‘陶庐’,而乞当代巨手为之记。余谓之曰:‘微余言,则明珠暗投久矣,焉

得所谓陶庐者乎!今借余抄之,可乎?’业师梅仙钱先生,书法甚工,因求手摹一本,匝岁而后卒业,笔墨璀灿,典刑俨然。后之得吾书者,勿易视之也。先外祖讳梅,字德馨,自号约庵,严文靖公之孙,中翰洞庭公第四子也。甲戌四月下澣,汲古后人毛扆谨识。”甲戌,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

鲁铨跋:“迩来南北宋椠本,如悬藜垂棘,宝贵久矣。丁卯岁,余摄监司事于鸠兹,购得此本。乃琴川毛氏鉴定,而倩其师梅仙钱君重摹付刊者。苏文忠书结构遒劲,直入王僧虔之室。余生也晚,不获睹真迹,时取古搨临摹,辄难得其仿佛。今钱君所摹,玉转珠回,行间犹有云霞揽结意象,即置之真宋本中,何多让焉?嘉庆十二年嘉平朔日,丹徒鲁铨跋。”丁卯岁,即嘉庆十二年(1807)。

按:第一,据《宋史·地理志》所载“信阳军,开宝九年,降为义阳军,太平兴国元年,改为信阳军”,可知《曾纮说》所记“义阳太守公所开陶集”之义阳,即信阳军(今河南信阳市)。

第二,《曾纮说》宣和六年所记“义阳太守公”,其人即《苕溪渔隐丛话》所记宣和四年“知信阳军”王仲良厚之。《曾纮说》所记“义阳太守公所开陶集”,其书即《渔隐丛话》所记“王仲良厚之知信阳日所刻”之“字大,尤便老眼,字画乃学东坡书”之陶集。要之,陶集苏写本原刻本,系北宋宣和四年王仲良知信阳军时所刻。

第三,据文嘉(休承)、钱谦益、毛晋鉴定,陶集苏写本原刻当是以苏东坡手书上板。

第四,据此本佚名氏跋所记绍兴十年“锓于木”,与此本刻工沈允、丁悦、徐才、陈才、陈荣、李忠等皆是南宋初期及绍兴间杭州及浙江地区刻字工人,及此本避讳至高宗止,孝宗以下诸讳一无所避,以及此本字体是东坡字体,可知此本汲古阁摹刻之底本,实为南宋绍兴十年杭州或浙江地区影刻北宋宣和四年王仲良所刻苏写本。

此本避讳至高宗,当是绍兴影刻时所增。

第五,嘉庆鲁铨影刻本虽非宋代刻本,但是其影刻底本为康熙汲古阁摹刻绍兴本,故仍可以宋代刻本视之。

汲古阁摹刻本,系钱梅仙以匝岁工夫精心手摹;嘉庆影刻,亦不失真。今展卷披览,犹觉“书法雄秀”,“精气凛然于行墨之间”,令人心怡,洵书法艺术之珍品也。

郭绍虞《陶集考辨·北宋本》“宣和王氏刊本”条云:“绍兴十年苏体大字本,并非宣和四年王仲良本。……或绍兴本即覆刻宣和本,未可知也。”18郭先生此说似自相矛盾,前一语误,后一语欠确。

此本版式,为上下单边,左右双边,版心白口,单鱼尾,鱼尾下记“陶集(卷)某”,其下记叶次,下方记刻工姓名。正文每半叶九行,苏体大字,行十五字。双行小字字数相同。卷首有目录,第一行署《总目》,第二行低一字署“(卷)第某”,第三行低二字署类目,第四行低三字署篇目。卷一首叶第一行署“陶渊明集卷第某”,第二行低一字署“诗”,第三行低四字署篇目,正文连属。以下各卷版式相同。各卷卷末隔一行署尾题。

《总目》前为萧统《陶渊明文集序》。

此本篇第:卷一至四为《诗》,卷五为《赋辞》,卷六为《记传赞述》,卷七为《传赞》(《五孝传赞》),卷八为《疏祭文》,卷九至十为《集圣贤群辅录上》、《下》(四八目)。

卷三之首录思悦甲子辨。

卷十末附录颜延年撰《靖节征士诔》(与正文连属)、昭明太子撰《传》、《北齐杨休之序录》(次叶另起)、《本朝宋丞相私记》、思悦《书靖节先生集后》、佚名氏跋。

总目后有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毛扆识语。其后,有嘉庆十二年(1807)鲁铨跋。

此本原应有王仲良《后序》,岁久佚去。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陶靖节》:“苕溪渔隐曰:余家藏《靖节文集》,乃宣和壬寅王仲良厚之知信阳日所刻,……厚之有《后序》云:‘陶集行世数本,互有舛谬。今详加审订:其本无二意,不必俱存,如‘亂’一作‘乱’,

‘禮’一作‘礼’,‘遊’一作‘游’,‘余’一作‘予’者;复有字画近似,传写相袭,失于考究,如以‘库钧’为‘庾钓’,‘丙曼容’为‘丙曼客’,‘八及’为‘八友’者。凡所改正,二百二十有六。’”

按:王仲良《后序》所举改正文字显误之例,此本卷九《集圣贤群辅录上》之“库钧”、“八及”,卷六《扇上画赞》之“丙曼容”,皆已改正。可知此本“凡所改正,二百二十有六”处,不在其小字校语二百馀处之中。

关于此本小字校语。

苏写本全书小字校注异文,书“宋本作某”,仅有8处(卷一2处,卷三2处,卷四1处,卷五2处,卷六1处):

1.卷一《赠长沙公族祖》“谐气冬辉”,“辉”字下注:“宋本作暄。”

2.《归鸟》“驯林徘徊”,“驯”字下注:“宋本作相。”

3.卷三《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诗》“深得固穷节”,“深”字下注:“宋本作谬。”

4.《述酒》诗序“仪狄造。杜康润色之”,注:“宋本云:此篇与题非本意。诸本如此误。”

5.卷四《杂诗十二首》第六首“何用身外置”,“置”字下注:“宋本作事。”

6.卷五《感士不遇赋》“美恶作以异途”,“作以”下注:“宋本作纷其。”

7.《闲情赋》“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注:“宋本云:行云逝而不我留,时亦奄冉而就过。”

8.卷六《桃花源诗》“焉测尘嚣外”,注:“宋本作尘外地。”

苏写本全书小字校注异文,书“一本作某”及“又作某”,则有240处(卷一10处,卷二30处,卷三70处,卷四64处,卷五16处,卷六13处,卷七3处,卷八15处,卷九5处,卷十14处)。

按:第一,今存陶集南宋诸刻本苏写本、曾纮本(汲古阁藏本)、曾集本、汤汉注本,以及明代重刻宋代刻本焦本,其双行小字校注异文,例皆书作两类:一为“宋本作某”,一为“一本作某”及“又作某”。由是可见,在宋代,陶集校语,对于“宋本”,例须书明版本校理者姓氏;对于其它诸本,则例称“一本”及“又(一本)”,而不必书明版本校理者姓氏。这表明,在宋代,“宋本”之版本价值和地位远高于其它诸本。

第二,据前揭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与曾集本曾集题记,宋庠本为南宋陶集主要传本,职是之故,可知“宋本”是指宋庠本。

第三,对照陶集苏写本校语与正文可知,书“宋本作某”者,是表示此处异文从他本,不从宋庠本;反之,书“一本作某”及“又作某”者,则是表示此处异文从宋庠本,不从他本。

第四,苏写本全书小字校注异文,书“宋本作某”者,仅有8处;书“一本作某”及“又作某”者,则有240处。苏写本绝大多数异文是从宋庠本,不从他本;仅有极少数异文是从他本,不从宋庠本。这表明,苏写本系出自宋庠本,是以宋庠本为底本,而以他本为参校本。

第五,宋庠本有校语,多存异文,苏写本出自宋庠本,由此可知,苏写本校语当基本上出自宋庠本。

第六,苏写本校语二百馀处,少于曾纮本(汲古阁藏本)七百馀处、曾集本八百馀处,当是由于东坡或王仲良对于宋庠本校注异文并非全部照录,而是有所取舍之故。

郭绍虞《陶集考辨·北宋本》“东林寺本”条指出:“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谓:‘余尝从赵德麟假《陶渊明集》本,盖子瞻所阅者,时有改定字。’知东坡于陶集亦曾细加校勘。”19郭先生此说甚是,可以参证。

第七,苏写本《总目》前萧统序,卷十末附录颜诔、萧传、阳序等,不列入目录,与宋庠本萧序、颜诔、萧传、阳序不列入目录的特点相合。这亦表明,苏写本是以宋庠本为底本。

第八,苏写本以宋庠本为底本,而在卷三之首录思悦甲子辨及书末录思悦《书后》。换言之,苏写本除录思悦甲子辨及其《书后》,对于宋庠本校注异文有所取舍,及极少数异文从他本外,基本上是宋庠本原样。

第九,如苏写本果为东坡所写,苏写本录思悦甲子辨,当是东坡一时所为,不可因此以为东坡始终认同思悦此说。东坡《书渊明述史九章后》云:“渊明作《述史九章》,《夷齐》、《箕子》,盖有感而云。去之五百馀载,吾犹知其意也。”20是明确肯定渊明易代之际之品节。东坡论陶,实近于汤汉,而迥异于思悦也。

第十,苏写本是今存陶集宋代刻本唯一保存宋庠本目录之本,又校注异文丰富,此二点,是苏写本突出的版本与校勘价值。

宋高宗时期递修本《陶渊明集》十卷(曾纮本;汲古阁藏本)

宋高宗时期递修本《陶渊明集》十卷,二册。元金俊明、孙延题签,清初毛氏汲古阁藏本,汪骏昌跋。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藏,编号八三六八。

关于此本版刻年代。

此本卷四《读山海经十二首》第十首“形夭无千岁”,小字旁注:“刑天舞干戚。”(位于上一行空白处,与正文“形夭无千岁”五字隔行格而逐字对应。此旁注格式与通常双行小字校注位于同一行正文之下不同,为一特例。)

卷十末附录《曾纮说》:“余尝评陶公诗语造平淡,而寓意深远,外若枯槁,而中实敷腴,真诗人之冠冕也。平生酷爱此作,每以世无善本为恨。顷因阅《读山海经》诗,其间一篇云‘形夭无千岁,猛志固常在。’且疑上下文义不甚相贯,遂取《山海经》参校。经中有云:‘刑天,兽名也。口中好衔干戚而舞。’乃知此句是‘刑天舞干戚’。故与下句‘猛志固常在’意旨相应。五字皆讹。盖字画相近,无足怪者。间以语友人岑禳彦休、晁咏之之道,二公抚掌惊叹,亟取所藏本是正之。因想宋宣献言‘校书如拂几上尘,旋拂旋生’,岂欺我哉!亲友范元羲,寄示义阳太守公所开陶集,想见好古博雅之意,辄书以遗之。宣和六年七月中元临汉曾纮书刊。”宋徽宗宣和六年,当公元1124年。

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解题《陶渊明集》条(图版八十三):“陶渊明集晋陶潜撰宋递修本杭州或宁波……刻工施章、王伸、洪茂、方成,皆南宋初年杭州地区良工,绍兴十七年又刻明州本徐铉文集。补版刻工与明州本白氏六帖、文选六臣注多同,因疑此本当为明州本。毛氏汲古阁秘本书目定为北宋本,恐不确。”21

此本缺笔避讳至高宗(讳字“构”、“遘”)止,孝宗(讳字“慎”)以下诸讳一无所避。

按:第一,据陶集汲古阁藏本“形夭无千岁”小字旁注“刑天舞干戚”,其旁注格式与通常双行小字校注位于正文之下不同,为一特例;复据此本附录《曾纮说》自述“阅《读山海经》诗‘形夭无千岁,猛志固常在’,且疑上下文义不甚相贯,遂取《山海经》参校,经中有云‘刑天,兽名也。口中好衔干戚而舞’,乃知此句是‘刑天舞干戚’。故与下句‘猛志固常在’意旨相应。五字皆讹。盖字画相近”,可知此一异文校勘为曾纮之发现,此一小字旁注为曾纮所特增。

第二,据此本“形夭无千岁”小字旁注“刑天舞干戚”之异文校勘为曾纮之发现,此一小字旁注为曾纮所特增;复据此本卷十附录《曾纮说》末署“宣和六年七月中元临汉曾纮书刊”,可证汲古阁藏本之原刻本,实为北宋宣和六年曾纮所刊。故汲古阁藏本应称为曾纮本。

由《曾纮说》全文所述,可见曾纮留心陶集善本,娴于版本校勘之学,卓有见识。

第三,如上文所考,此本附录《曾纮说》宣和六年所记“义阳太守公所开陶集”,是指宣和四年知信阳军王仲良所刻陶集苏写本(字体为苏体),而不是指此本(字体为欧体),亦可旁证此本之原刻本,实为宣和六年曾纮所刊。

第四,曾纮当是见到宣和四年王仲良所刻苏写本后,不满苏写本对于宋庠本全书校语舍去较多,遂于宣和六年刻印宋庠本,并基本上保存了宋庠本全书校语。

第五,据汲古阁藏本刻工皆南宋初年人,及避讳至高宗止,孝宗以下诸讳一无所避,可知此本刻版当在南宋初年。

第六,此本补版刻工与宋绍兴明州本《文选》六臣注多同,据《中国版刻图录》解题宋绍兴明州本《文选》六臣注条,该本修版是在绍兴二十九年(1159)22,汲古阁藏本补版时间当与之大体同时;复据此本避讳至高宗止,孝宗以下诸讳一无所避;由是可知,此本补版当在绍兴后期。

第七,要之,汲古阁藏本为北宋宣和六年曾纮原刊,南宋高宗初年重刻,高宗绍兴后期补版。应称之为曾纮本。

郭绍虞《陶集考辨·北宋本》“宣和王氏刊本”条:“谓宣和有曾氏刊本者,当误。文末所谓‘宣和六年七月中元临汉曾纮书刊’,刊字盖出后人妄加,未可谓为刊本之证。曾集本录此则,在《读山海经》诗后,‘书’下无刊字,益知所谓‘书以遗之’者,盖书原本上耳,非别有刊本也。”23

按:郭先生此说误。第一,宣和有曾纮刊本。已详上文。第二,此本《曾纮说》“刊”字赫然存在,并无确证,如何能说“刊字盖出后人妄加”?第三,《曾纮说》实具有“刊后记”及《读山海经》“校勘记”之性质。曾集本在《读山海经》诗后录《曾纮说》,显然是以之作为该诗“校勘记”来附录;删去《曾纮说》“刊”字,显然是因为此本是曾集所刊,欲避免误会是曾纮所刊。换言之,曾集本在此处附录《曾纮说》,是取其“校勘记”之内容,不取其“刊后记”之内容,故删去其“刊”字。第四,《曾纮说》“书以遗之”者,书者,书写、书信也。“书以遗之”者,是指书“形夭无千岁”之校语给范元羲。如何能据此说“非别有刊本也”?

此本版式,如《中国版刻图录》解题《陶渊明集》条所著录:“陶渊明集晋陶潜撰宋递修本杭州或宁波匡高二零厘米,广一三·七厘米。(每半叶)十行,行十六字。白口,左右双边。”24双行小字字数相同。

卷首无目录。各卷首叶第一行署“陶渊明集卷第某”,第二行低一字署类目,第三行低三字署篇目,正文连属。以下各卷版式相同。各卷卷末隔一行署尾题。

此本篇第:卷一为《诗九首·四言》,卷二为《诗三十首》,卷三为《诗三十九首》,卷四为《诗四十八首》卷五为《赋辞三首》,卷六为《记传赞述十三首》,卷七为《传赞五首》(《五孝传赞》),卷八为《疏祭文四首》,卷九、十为《集圣贤群辅录上》、《下》(四八目)。

卷三之首录思悦甲子辨。

卷十末附录颜延年撰《静节征士诔》(与正文连属)、昭明太子撰《传》、《北齐杨仆射休之序录》(次叶另起)、《本朝宋丞相私记》、《曾纮说》。

不录思悦《书后》。

汪骏昌手写跋略云:“此本宋版《渊明集》,系汲古阁旧物。……盖所贵乎宋版者,为其可以正时俗之误,而好古者得开卷之益也。……道光二十八年花朝前十日,汪骏昌跋。”

此本及今存陶集宋代诸刻本之显著价值,为校注异文丰富。此点为历来藏书家所称道。但此本以及今存陶集宋代诸刻本之价值,犹在于了解版本源流和版本系统。

关于此本小字校语。

清毛扆《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宋版《陶渊明集》二本。与世本夐然不同,如《桃花源记》中,‘闻之欣然规往’,今时本误作‘亲’,谬甚。《五柳先生[传]·赞》,注云:一本有‘之妻’二字。按《列女传》,是其妻之言也。他如此类甚多,不可枚举。即《四八目》注,比时本多八十馀字。而通本一作云云,比时本多千馀字。真奇书也。签题系元人笔,不敢易去。十六两。”25

曾纮本全书小字校注异文,书“宋本作某”,仅有9处(卷一1处,卷二3处,卷三5处):

1.卷一《赠长沙公族祖》“谐气冬辉”,“辉”字下注:“宋本作暄。”

2.卷二《九日闲居》“菊为制颓龄”,“为”字下注:“宋本作解。”

3.《游斜川》“率尔赋诗”,“尔”字下注:“宋本作共。一作共尔。”

4.《答庞参军》“情通万里外”,“通”字下注:“宋本作怀。”

5.卷三《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深得固穷节”,“深”字下注:“宋本作谬。”

6.《饮酒二十首》第十五首“岁月相催逼”,“催逼”下注:“宋本作从过。”

7.《述酒》诗序“仪狄造。杜康润色之”,注:“宋本云:此篇与题非本意。诸本如此误。”

8.《述酒》“素砾皛修渚”,“砾皛”下注:“宋本作襟辉。”

9.《责子》“但觅梨与栗”,“觅”字下注:“宋本作念。”

此本小字校注异文,书“一本作某”及“又作某”,则有753处(卷一104处,卷二163处,卷三160处,卷四143处,卷五68处,卷六36处,卷七9处,卷八34处,卷九9处,卷十27处)。

按:第一,对照曾纮本校语与正文可知,书“宋本作某”者,是表示此处异文从他本,不从宋庠本;反之,书“一本作某”及“又作某”者,则是表示此处异文从宋庠本,不从他本。

第二,曾纮本全书小字校注异文,书“宋本作某”者,仅有9处;而书“一本作某”及“又作某”者,则有753处。曾纮本绝大多数异文是从宋庠本,不从他本;仅有极少数异文是从他本,不从宋庠本。这表明,曾纮本系出自宋庠本,是以宋庠本为底本,而以他本为参校本。

第三,宋庠本有校语,多存异文,曾纮本出自宋庠本,由此可知,曾纮本校语当基本上出自宋庠本。

第四,苏写本、曾纮本及曾集本同出自宋庠本。曾纮本校语七百馀处,曾集本八百馀处,二本校语内容基本相同;苏写本校语二百馀处,则基本同于曾纮本、曾集本相应之处。由是可进一步言之,此三本校语当基本上为宋庠本所原有,曾纮本校语则基本上保存了宋庠本全书校语原样。

第五,曾纮本除无目录,录思悦甲子辨,及极少数异文从他本外,基本上是宋庠本原样。

第六,曾纮本校注异文七百馀处,仅略次于曾集本;尤其不录思悦《书后》,比苏写本(录思悦《书后》)更接近宋庠本原本。因此,曾纮本是今存陶集宋代刻本最善之本。

第七,曾纮本录思悦甲子辨,并不表示此本出自思悦本。自思悦甲子辨出现之后,当时人多以思悦之说为有发明,遂录之于本也。

宋绍熙曾集刻本《陶渊明诗》一卷《杂文》一卷(曾集本)

宋绍熙曾集刻本《陶渊明诗》《陶渊明杂文》不分卷。《诗》《杂文》各自成一卷。二册。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藏,编号九六一六。

有《续古逸丛书》影印本26。

关于此本版刻年代。

此本卷首曾集题记(无标题):“《渊明集》行于世尚矣,校雠、卷第,其详见于宋宣徽《私记》、北齐扬休之论载。南康,盖渊明旧游处也。……集窃不自揆,模写诗文,栞为一编,去其卷第,与夫《五孝传》以下《四八目》杂著。所为犯是不韪,非敢有所去取,直欲噬哜真淳,吟咏情性,以自适其适,尚庶几乎所谓遣驰竞之情,祛鄙吝之心者。虽以是获罪世之君子,亦不辞也。绍熙壬子立冬日,赣川曾集题。”

清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十九“陶渊明集二册,宋刊本”条:“宋曾集刊。

……书中‘殷’、‘敬’、‘恒’、‘贞’、‘桓’、‘构’、‘慎’、‘敦’等字,皆缺末笔。”27 此本缺笔避讳至光宗(讳字“敦”)止,宁宗(讳字“廓”、“郭”)以下诸讳一无所避。

按:据此本避讳至光宗止,宁宗以下诸讳一无所避,与曾集绍熙三年题记,及光宗在位止于绍熙五年,此本为光宗绍熙三年至五年(1192~1194)江西刻本。

此本版式,为上下单边,左右双边,版心白口,双鱼尾,上鱼尾下记“陶诗”,下鱼尾下记叶次,下方记刻工姓名。正文每半叶十行,行十六字。双行小字字数相同。各卷首叶第一行署《陶渊明诗》、《陶渊明杂文》,第二行低三字署篇目,正文连属。无尾题。

《陶渊明诗》篇第基本同于苏写本、曾纮本卷一至四,仅有1处差异:苏写本、曾纮本卷三第一题为《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一首》,第二题为《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此本此二题次序倒之。三本诗之篇目、篇数实际全同。

诗《庚子岁五月后》之后、《始作镇军参军》之前,录思悦甲子辨。

《读山海经》之后、《拟挽歌辞三首》之前,录曾纮《说》(无标题)。末署:“宣和六年七月中元临汉曾纮书。”

《陶渊明杂文》删去《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苏写本、曾纮本卷六)、《五孝传赞》(苏写本、曾纮本卷七)、《四八目》(苏写本、曾纮本卷九至十);其馀篇目、篇第同于苏写本与曾纮本卷五、卷六、卷八。

书末附录另起一叶,录颜延之《静节征士诔》、昭明太子《传》。不录昭明太子《序》、阳休之《序录》、宋庠《私记》、思悦《书后》。

清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十九“陶渊明集二册,宋刊本”条:“宋曾集刊。

……毛氏《汲古阁珍藏秘书目录》有宋本陶集,云《桃花源记》‘欣然规往’,不同俗本‘规’误‘亲’,《五柳先生传·赞》‘黔娄’下注:一有‘之妻’二字,正与《列女传》合。是本并同。”28

关于此本小字校语。

曾集本全书小字校注异文,书“宋本作某”,仅有9处:

1.《赠长沙公族祖》“谐气冬辉”,“辉”字下注:“宋本作暄。”

2.《九日闲居》“菊为制颓龄”,“为”字下注:“宋本作解。”

3.《游斜川》“率尔赋诗”,“尔”字下注:“宋本作共。”

4.《答庞参军》“情通万里外”,“通”字下注:“宋本作怀。”

5.《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深得固穷节”,“深”字下注:“宋本作谬。”

6.《饮酒二十首》第十五首“岁月相催逼”,“催逼”下注:“宋本作从过。”

7.《述酒》诗序“仪狄造。杜康润色之”,注:“宋本云:此篇与题非本意。诸本如此误。”

8.《述酒》“素砾皛修渚”,“砾皛”下注:“宋本作襟辉。”

9.《责子》“但觅梨与栗”,“觅”字下注:“宋本作念。”

此本小字校注异文,书“一本作某”及“又作某”,则有803处(《陶渊明诗》650处,《陶渊明杂文》153处)。

按:第一,对照陶集曾集本校语与正文可知,书“宋本作某”者,是表示此处异文从他本,不从宋庠本;反之,书“一本作某”及“又作某”者,则是表示此处异文从宋庠本,不从他本。

第二,曾集本全书小字校注异文,书“宋本作某”者,仅有9处;而书“一本作某”及“又作某”者,则有803处。曾集本绝大多数异文是从宋庠本,不从他本;仅有极少数异文是从他本,不从宋庠本。这表明,曾集本系出自宋庠本,是以宋庠本为底本,而以他本为参校本。

第三,宋庠本有校语,多存异文,曾集本出自宋庠本,由此可知,曾集本校语当基本上

出自宋庠本。

第四,曾纮本小字校注异文七百馀处,曾集本八百馀处,二本校语内容基本相同,由是可知,二本校语基本上为宋庠本所原有。其中,曾纮本校语当基本上保存了宋庠本全书校语原样,曾集本基本保存宋庠本全书校语外,旁采他本异文较多。

第五,曾集本基本保存宋庠本全书校语,及不录思悦《书后》,皆是曾集本相当接近宋庠本原样之处。

第六,曾集本去除卷次,删去《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五孝传赞》、《四八目》,不录昭明太子《序》、阳休之《序录》、宋庠《私记》,当是为了节约刻板成本,在当时,可说是一普及本。但是,曾集本校注异文在今存陶集宋代刻本中为最多。此是曾集本最突出的文献价值。

第七,曾集本《读山海经》后所录曾纮《说》,末署“宣和六年七月中元临汉曾纮书”,曾纮本句末有“刊”字,此本无,当以此本为曾集所刊,非曾纮所刊,故删。

宋咸淳福州刻本《陶靖节先生诗》四卷(汤汉注本)

宋咸淳福州刻本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四卷,二册。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藏,编号八三六九。

有《古逸丛书三编》影印本29。

乾隆五十一年吴骞拜经楼丛据原本过录本刻印,书名《陶靖节诗集》四卷。《丛书集成初编》据嘉庆元年吴骞拜经楼丛书本排印。30

关于此本版刻年代。据《中国版刻图录》及陈杏珍《影印宋本陶靖节先生诗注说明》,此本当为度宗咸淳元年(1265)前后福州刻本。31

此本版式,为上下单边,左右双边,版心白口,双鱼尾,版心上方记字数,上鱼尾下记卷次,下鱼尾下记叶次,下方记刻工姓名。正文每半叶七行,行十五字。双行小字字数相同。各卷首叶第一行署“陶靖节先生诗卷第某”,第二行低三字署篇目,正文连属。各卷卷末隔一行署尾题。

此本篇第:卷首汤汉自序,不署标题。无目录。卷一起《停云一首并序》,止《归鸟一首》;卷二起《形影神并序》,止《悲从弟敬德一首》;卷三起《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一首》,止《四时一首》;卷四起《拟古九首》,至《拟挽歌辞三首》;以上篇目、篇第基本与苏写本、曾纮本等诸本相同;《拟挽歌辞三首》后,为《桃花源记并诗》、《归去来兮辞并序》。

卷末另起一叶,附录《杂诗》“袅袅松摽崖”(苏写本、曾纮本等本《杂诗》第十二首)、《联句》、《归园田居》“种苗在东皋”(苏写本、曾纮本等本《归园田居》第六首)、《问来使》。《杂诗》题下,小字校注:“东坡和陶无此篇。”《联句》无校语。《归园田居》题下,小字校注:“江淹拟作,见《文选》。”《问来使》题下,小字校注:“此盖晚唐人因太白《感秋》诗而伪为之。”此四首诗,汤汉以为是伪作,从正文中删除而作为附录。32

此本只收诗,不收文。

不录思悦甲子辨及思悦《书后》。

《补注》另起一叶,不标卷次。

此本卷首有清周春手写题记二则,书末有清顾自修、黄丕烈手写跋记各一则。33

关于此本小字校语。

汤汉注本全书小字校注异文,书“宋本作某”,仅有2处:

1.《游斜川》“率尔赋诗”,“尔”字下注:“宋本作共。”

2.《述酒》诗序“仪狄造。杜康润色之”,注:“宋本云:此篇与题非本意。诸本如此误。”

汤汉注本小字校注异文,书“一本作某”及“又作某”,共有164处(卷一41处,卷二

45处,卷三41处,卷四37处)。

按:第一,在今存陶集宋代刻本中,汤汉注本第一次将窜入陶集之诗从正文中删除,而附录于卷末。其中,《归园田居》“种苗在东皋”为江淹拟作,而窜入陶集者。《问来使》、《杂诗》“袅袅松摽崖”、《联句》作为窜入陶集者,则嫌证据不足。但汤汉附录之于卷末,尚不失谨慎。

第二,对照汤汉注本校语与正文可知,书“宋本作某”者,是表示此处异文从他本,不从宋庠本;反之,书“一本作某”及“又作某”者,则是表示此处异文从宋庠本,不从他本。

第三,汤汉注本校语书“宋本作某”仅有2处,书“一本作某”及“又作某”则有164处。汤汉注本绝大多数异文是从宋庠本,不从他本;仅有极少数异文是从他本,不从宋庠本。这表明,汤汉注本系出自宋庠本,是以宋庠本为底本,而以他本为参校本。

第四,宋庠本有校语,多存异文,汤汉注本出自宋庠本,由此可知,汤汉注本校语当基本上出自宋庠本。

第五,汤汉注本校语一百馀处,少于曾纮本七百馀处、曾集本八百馀处,亦少于苏写本二百馀处,当是由于汤汉注本未收陶文,及汤汉对于异文并非全部照录,而是有所取舍之故。

第六,汤汉注本不录思悦甲子辨及其《书后》,终于彻底扭转了陶集宋代刻本以宋庠本为底本而阑入思悦甲子辨及其《书后》的状况。

关于汤汉注在陶诗学史上的地位。

汤汉自序:“陶公诗精深高妙,测之愈远,不可漫观也。不事异代之节,与子房五世相韩之义同。既不为狙击震动之举,又时无汉祖者可托以行其志。故每寄情于首阳、易水之间,又以荆轲继二疏、三良而发咏,所谓‘抚己有深怀,履运增慨然’,读之亦可以深悲其志也已。平生危言孙行,至《述酒》之作,始直吐忠愤,然犹乱以廋词。千载之下,读者不省为何语。是此翁所深致意者,迄不得白于后世,尤可以使人增欷而累叹也。余偶窥见其指,因加笺释,以表暴其心事,及他篇有可发明者,亦并著之。文字不多,乃令缮写模传,与好古通微之士共商略焉。又按诗中言本志少,说固穷多,夫惟忍于饥寒之苦,而后能存节义之闲,西山之所以有饿夫也。世士贪荣禄,事豪侈,而高谈名义,自方于古之人,余未之信也。淳祐初元九月九日鄱阳汤汉敬书。”宋理宗淳祐元年,当公元1241年。

清周春题记之二:“《述酒》诗为晋恭帝而作,其说略本韩子苍;而‘芊胜’‘诸梁’,黄山谷亦尝解之,非创于东涧也,特此注加详耳。……靖节时当禅代,虽同五世相韩之义,但不敢直言,而借廋辞以抒忠愤。向非诸公表微阐幽,乌能白其未白之志哉!朱子谓《荆轲》一篇,平淡中露出豪放本相。须知其豪放从忠义来,与《述酒》同一心事。陶集《祭程氏妹文》书‘义熙三年’,《祭从弟敬远文》唯云‘癸亥’,《自祭文》唯云‘丁卯’,此与《宋书》本传之说相合,但指所著文章而言。若诗则不然,大约晋时书甲子,如庚子至丙辰是也;入宋不书甲子,如《九日闲居》之类是也。自来辨此者,都未明晰。……”34其题记之一,末署:“乾隆辛丑长至后三日内乐村农周春记。”乾隆辛丑,为乾隆四十六年(1781)。

按:汤汉首创陶诗注,以史证诗,发明陶诗微旨,使渊明品节志事昭然大白于天下后世,对宋庠、韩子苍、黄山谷等人之说作出重大发展,亦使思悦甲子辨不攻自破。在陶诗学史上,实具有划时代之意义。汤汉注陶,唯钱谦益注杜可以媲美。

汤汉字伯纪,号东涧,宋理宗时充国史实录院检勘,度宗时以端明殿学士致仕。据《宋史》卷四百三十八《儒林列传八·汤汉传》:“字伯纪,饶州安仁人。与其兄干、巾、中皆知名当时,柴中行见而奇之。真德秀在潭,致汉为宾客,尝造赵汝谈,汝谈曰:‘第一流也。’”又云:“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卒,年七十一。特赠正奉大夫,谥文清。汉介洁有守,恬于进取。有文集六十卷。”可知汤汉为人为学,皆有高品,其注陶之创发,实有本源。

周春题记称“《祭从弟敬远文》唯云‘癸亥’”,而汤汉注本及今存陶集宋代诸刻本均作“辛亥”。辛亥为晋义熙七年(411),癸亥为刘宋景平元年(423)。周春所言,若非另有版

本依据,便是偶误。

宋刻递修本《陶靖节先生集》十卷南宋吴仁杰撰《年谱》一卷

存四卷,一至四卷。二册。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藏,编号一五七八九。

其版式为上下单边,左右双边,版心白口,正文每半叶九行,行十五字。双行小字字数相同。

此本实为残本,仅存一至四卷,每叶纸破灭殆半。全书小字校注异文等情况,已无从详考。

明万历焦纮授吴汝纪重刻宋本《陶靖节先生集》八卷(焦本)

明万历三十一年焦纮授吴汝纪重刻宋本《陶靖节先生集》八卷,二册。南京图书馆古籍部藏,编号一一零九八四。

此本版式,为上下单边,左右双边,版心黑口,单鱼尾,版心上方记“陶集(卷)某”,下方记叶次。正文每半叶九行,行十五字。双行小字字数相同。各卷首叶第一行署“陶靖节先生集卷之某”,第二行低一字署类目,第三行低三字署篇目,正文连属。各卷卷末隔一行署“卷之某终”。

此本篇第为:《陶靖节先生集目录》,卷之一《四言诗九首》,卷之二《五言诗三十首》,卷之三《五言诗三十九首》,卷之四《五言诗四十八首》,卷之五《赋辞三首》,卷之六《记传赞述十三首》,卷之七《传赞五首》(《五孝传赞》),卷之八《疏祭文四首》,《附录》:《陶靖节诔》、《陶靖节传》、《陶靖节集序》。《序》文在卷首《目录》之前。焦本无《四八目》。

此本无一字避宋讳。

此本卷三《述酒》诗无诗序。亦无宋庠本注。

《附录》无阳休之《序录》、宋庠《私记》及思悦《书后》。

此本无思悦甲子辨。

关于此本小字校语。

此本全书小字校注异文,书“宋本作某”,有22处:

1.卷一《停云》“竞朋新好”,注:“宋本一作竞用亲好,非。”

2.《时运》“人亦有言,称心易足”,注:“宋本一作称心而言,人亦易足,非。”

3.《赠长沙公族祖》“谐气冬暄”,注:“宋本作暄,一作辉,非。”

4.《酬丁柴桑》“屡有良游”,注:“宋本作游,一作由,非。”

5.《命子》“冥兹愠喜”,注:“宋本作冥,一作置,非。”

6.卷二《九日闲居》“菊解制颓龄”,“解”字下注:“宋本作解,一作为,非。”

7.《归园田居》“榆柳荫后檐”,注:“宋本作檐,一作园,非。”

8.《游斜川》“开岁倏五十”,注:“宋本作十,一作日,非。”

9.《游斜川》“中肠纵遥情”,注:“宋本作肠,一作觞,非。”

10.《五月旦作》“明两萃时物”,注:“从宋本,一作南窗罕悴物,非。”

11.《移居》“衣食当须几”,注:“宋本作几,一纪,非。”

12.卷三《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谬得固穷节”,注:“宋本作谬,一作深,非。”

13.《戊申岁六月中遇火》“总发抱孤介”,注:“宋本作介,一作念,非。”

14.《己酉岁九月九日》“哀蝉无留响”,注:“宋本作留,一作归,非。”

15.《饮酒二十首》第六首“咄咄俗中愚”,注:“宋本作愚,一作恶,非。”

16.第十三首“日没独何炳”,注:“宋本独何炳,一作烛当秉,非。”

17.第十五首“岁月相从过”,注:“宋本作从过,一作催逼,非。”

18.第十九首“介然分拂衣”,注:“宋本拂衣,一作终死,非。”

19.卷四《杂诗十二首》第三首“日月还复周”,注:“宋本还复周,一作有环周,非。”

20.《咏贫士七首》第三首“清歌畅商音”,注:“宋本商,一作高,非。”

21.《拟挽歌辞》“今旦”,注:“宋本旦,一作但。”

22.卷六《晋故征西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仕吴司空”,注:“宋本作空,一作马,非。”

小字校注异文书“一作某”及“又作某”,有106处。

此本无焦纮《序》。明凌蒙初刻陶韦合集本《陶靖节集》焦纮《序》云:“顷友人以宋刻见遗,无《圣贤群辅》之目,篇次正与昭明旧本吻合。与今本异者不啻数十处,凡向所疑,涣然冰释。此艺林之一快也。吴君肃卿语余:‘陶集得此,幸不为妄庸所汩没,盍刻而广之?’余乃以授肃卿。肃卿名汝纪,新安人,今卜筑金陵。……万历癸卯秋琅琊焦纮书。”万历癸卯,为万历三十一年(1603)。

卷首有丁丙手写跋。

郭绍虞《陶集考辨·南宋本上》“焦纮藏本”条云:“此刻原本未见,南京国学图书馆有焦氏影刻本,即钱塘丁氏八千卷楼所藏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有解题。……此本有《五孝传》而无《四八目》,虽合昭明卷数,内容亦与昭明本不同。然此本校语多从宋本,颇与汲古阁藏十卷本不同。又卷三无思悦《辨甲子》一文,……卷末附录,亦无阳休之《序录》、宋庠《私记》、思悦《书后》、曾纮《说》诸文,……惟此本犹可髣髴宋庠本面目。”35 按:第一,陶集焦本无一字避宋讳,迥异于今存宋代诸刻本避宋讳,可见此本决非“影刻”宋本,实为明重刻宋本。

郭先生称焦本为“影刻”南宋原本,误。

第二,焦本除回改宋讳字外,当为宋代刻本原貌。至于其底本原刻之具体年代,已难以详考。

第三,焦本附录颜诔、萧传、萧序列入目录,与宋庠本序、诔、传等不列入目录的特点不相合,又无宋庠《私记》,可知不出自宋庠本。焦本无《四八目》,又无阳休之《序录》,可知亦不出自阳休之本。焦本卷数与萧统本相合,但内容比萧统本多出《五孝传赞》,又校订异文兼采宋庠本及其它诸本,当是在萧统本基础上加入《五孝传赞》,并在校订异文上兼采诸本。焦本除加入《五孝传赞》及校订异文兼采诸本外,当接近萧统本。可称为萧统本之别本。

郭先生称焦本“髣髴宋庠本面目”,亦误。

第四,焦本校语当为宋人所作。至于具体为何时、何人所作,已难查考。

第五,对照焦本校语与正文可知,焦本校语书“宋本作某,一作某,非”或“从宋本,一作某,非”,表示此处异文是从宋庠本,不从他本。书“一作某”及“又作某”,则是表示此处异文从他本,不从宋庠本。

焦本书“宋本作某,一作某,非”或“从宋本,一作某,非”,与宋庠本系统宋代诸刻本苏写本、曾纮本、曾集本、汤汉注本校语书“宋本作某”,实际情况正好相反。后者是表示此处异文不从宋庠本。

第六,焦本校语书“宋本作某,一作某,非”或“从宋本,一作某,非”22处,书“一作某”及“又作某”106处,焦本不从宋庠本多于从宋庠本,亦可见其底本并非宋庠本。

第七,郭先生所说焦本校语“多从宋庠本”,并不尽然。焦本未从宋庠本之处,举证如下:

1.《述酒》诗序“仪狄造。杜康润色之”,苏写本、曾纮本、曾集本、汤汉注本注:“宋本云:此篇与题非本意。诸本如此误。”焦本无诗序,亦无宋庠本注。

2.《述酒》“素砾皛修渚”,曾纮本、曾集本“砾皛”下注:“宋本作襟辉。”焦本作“砾皛”,并失注宋庠本正文。

3.《责子》“但觅梨与栗”,曾纮本、曾集本“觅”字下注:“宋本作念。”焦本作“觅”,并失注宋庠本正文。

4.《感士不遇赋》“美恶作以异途”,苏写本“作以”下注:“宋本作纷其。”焦本作“作以”,注:“一作纷其。”失注宋庠本。

5.《闲情赋》“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苏写本注:“宋本云:行云逝而不我留,时亦奄冉而就过。”焦本作“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并失注宋庠本正文。

6.《桃花源诗》“焉测尘嚣外”,苏写本注:“宋本作尘外地。”焦本作“尘嚣外”,并失注宋庠本正文。

以上6条,皆是焦本未从宋庠本之证例。

第八,焦本当接近萧统本,及校订异文兼采诸本,是其突出的版本和校勘价值。

由焦本探讨萧统本与宋庠本的差异

第一,焦本出自萧统本,焦本无宋庠本系统宋代诸刻本苏写本、曾纮本、曾集本、汤汉注本《述酒》诗序,如果此点反映萧统本原貌,这表明,宋庠本、甚至阳休之本较萧统本完善。换言之,宋庠本、甚至阳休之本较萧统本完善,不仅在于篇目多出《五孝传赞》、《四八目》,而且在于正文多出如《述酒》诗序这样的重要文字。

第二,焦本校订异文从宋庠本22处,这表明,萧统本本身存在或流传过程中产生文字讹误,而宋庠本、甚至可能阳休之本,有订正萧统本传本文字讹误者,或较萧统本传本文字为优者。

宋庠本而不是萧统本成为陶集宋代主要传刻本,当非偶然之事。

焦本与宋庠本系统诸刻本的版本、校勘价值之比较。

第一,宋庠本系统宋代诸刻本较焦本篇目多出《四八目》,正文多出如《述酒》诗序这样的重要文字,校勘异文数百处远多于焦本之百馀处,其中有订正萧统本讹误或较萧统本为优者,此等皆为宋庠本宋代诸刻本版本、校勘价值优于焦本之处。

第二,焦本接近萧统本,正文从宋庠本而为宋庠本系统宋代诸刻本所失者有十馀处(见下文),此等皆为焦本所独具之版本、校勘价值,和优于宋庠本宋代诸刻本之处。

第三,要之,宋庠本系统宋代诸刻本之价值高于焦本,但焦本亦具有宋庠本系统宋代诸刻本所无可代替的价值。

“今存宋本皆出自思悦本”之说辨证

郭绍虞《陶集考辨·北宋本》“宋庠本”条云:“因诸本之注宋本作某,而知今所传南宋刊本皆自思悦本出,不尽同于宋本。……兹就今世所传南宋刊本言之。如绍兴十年苏体大字本,旌德李氏缩刻宋本,如曾集本,如汤汉本,如焦氏重刻本,其校语中所称宋本诸例,均为不同宋本之证。”36郭先生所说宋本,指宋庠本;绍兴本,指苏写本;旌德李氏缩刻宋本,指清咸丰十一年旌德李文韩翻刻汲古阁藏本即曾纮本。

按:郭先生此说实误。今分别就其所举诸例,辨证如下。

郭先生云:“一,明言宋本作某者,显为不同宋本之证。如《赠长沙公》诗‘谐气冬辉’,绍兴本、曾本‘辉’下并注云:‘宋本作暄。’《游斜川诗序》‘率尔赋诗’,曾本、汤本‘尔’下并注云:‘宋本作共。’《责子》‘但觅梨与栗’,曾本、缩刻本‘觅’下注云:‘宋本作念。’是绍兴本、曾本、汤本、缩刻本并不据宋本也。”37

按:今存陶集宋庠本系统宋代诸刻本校语,书“宋本作某”,曾纮本、曾集本同为9处,苏写本8处,汤汉注本2处;书“一本作某”及“又作某”,曾纮本753处,苏写本240处,曾集本803处,汤汉注本164处。

对照校语与正文可知,宋庠本系统诸刻本校语书“宋本作某”者,表示此处异文是从他本,不从宋庠本;反之,书“一本作某”及“又作某”者,则表示此处异文是从宋庠本,不从他本。

苏写本、曾纮本、曾集本、汤汉注本绝大多数异文是从宋庠本,不从他本;仅有极少数异文是从他本,不从宋庠本。这是此诸本出自宋庠本之确证。

郭先生云:“二,明言从宋本者,亦为不同宋本之证,如《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诗,焦本作‘明雨萃时物’,注云:‘从宋本,一作南牕罕悴物,非。’是焦本虽多同宋本,而不出宋本也。”38

按:今存陶集宋代刻本苏写本、曾纮本、曾集本、汤汉注本,无一条校语称“从宋本”。这是此诸本出自宋庠本之又一确证。

郭先生云:“三,各本言一作某又作某,而此所云某字正同于宋本者,是亦异于宋本之证。如《归鸟》诗‘驯林徘徊’,曾本、汤本、缩刻本‘驯’字注云:‘一作相。’而绍兴本云:‘宋本作相。’《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诗‘总发抱孤念’,绍兴本、曾本、缩刻本‘念’注云:‘又作介。’而焦本云:‘宋本作介。’《饮酒》诗‘岁月相催逼’,绍兴本‘催逼’下注云:‘一作从过。’而曾本、焦本并云:‘宋本作从过。’是诸本所言‘一作’‘又作’者,正多指宋本言也。”39

按:以今存宋庠本系统宋代刻本苏写本、曾纮本、曾集本、汤汉注本互证,此诸本校语当书“宋本作某”而书“一本作某”者,为数寥寥,实是偶尔疏忽,不足为异也。(与焦本互证,见下条。)

郭先生云:“四,明言宋本云一作某,而今本正作某者,尤为不同宋本之铁证。如《停云》诗‘竞用新好’,曾本、缩刻本并云:‘一作竞朋亲好。’焦本作‘竞朋亲好’,注云:‘宋本一作竞用亲好,非。’《时运》诗‘称心而言,人亦易足’,绍兴本、曾本、缩刻本并云:‘一曰人亦有言,称心易足。’而焦本云:‘宋本一作称心而言,人亦易足。’是诸本所谓‘一曰’,正指宋本,而宋本所谓‘一作’正同诸本也。……类此诸例不胜备举,故知宋本不过为阳氏功臣,于陶集版本上犹不发生若何影响也。”40

按:焦本小字校注异文,书“宋本作某,一作某,非”或“从宋本,一作某,非”22处;其中有数处,今存宋代刻本苏写本、曾纮本、曾集本、汤汉注本与焦本相同。如《归园田居》“榆柳荫后檐”,焦本注:“宋本作檐,一作园,非”,苏写本正是作“檐”。《游斜川》“开岁倏五十”,焦本注:“宋本作十,一作日,非”,苏写本、曾纮本、曾集本正是作“十”。《游斜川》“中肠纵遥情”,焦本注:“宋本作肠,一作觞,非”,曾纮本正是作“肠”。《饮酒二十首》第十三首“日没独何炳”,焦本注:“宋本独何炳,一作烛当秉,非”,曾纮本、曾集本正是作“独何炳”。《咏贫士七首》第三首“清歌畅商音”,焦本注:“宋本商,一作高,非”,曾纮本、曾集本、汤汉注本正是作“商”。《晋故征西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仕吴司空”,焦本注:“宋本作空,一作马,非”,曾纮本、曾集本正是作“空”。

可见,以今存宋代刻本苏写本、曾纮本、曾集本、汤汉注本与焦本小字校语互校,显示此宋代诸刻本不同宋庠本者,仅剩十馀处上下。故郭先生所说“类此诸例不胜备举”,并不符合实际。进言之,此诸本十馀处不同宋庠本之异文,并不影响此诸本数百处、百馀处亦即绝大多数异文是从宋庠本,仅有极少数异文是从他本的基本情况,及由此而来的此诸本系出自宋庠本的判断。

尤要者,由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所著录“今集有数本:……十卷者,北齐阳休之编,……休之本出宋庠家”,曾集本曾集题记所载“《渊明集》行于世尚矣,校雠、卷第,其详见于宋宣徽《私记》”,已足见宋庠本在南宋为通行本,人所习知,影响甚大。故郭先生所说宋庠本“于陶集版本上犹不发生若何影响”,亦不符合实际。

结论

第一,陶集宋代版本主要系统有三,一为萧统本系统,二为宋庠本系统,三思为悦本系统。

萧统本宋代传刻,今存者焦本。焦本加入《五孝传赞》,校订异文兼采诸本,已非萧统本原貌,为萧统本之别本。

阳休之本是陶集早期传本最善之本,宋庠本出自阳休之本。宋庠本较萧统本篇目多出《五孝传赞》、《四八目》,正文多出如《述酒》诗序这样的重要文字,并且有校语,多存异文,其中包括有订正萧统本传本文字讹误者,或较萧统本传本文字为优者。职是之故,宋庠本是宋代陶集传本最善之本。宋庠本并开《述酒》诗注释之先河。

思悦本是采拾众本而成,非以善本为底本。

第二,由上所述可知,宋庠本优于萧统本传本,优于思悦本。

第三,今存陶集宋代刻本苏写本、曾纮本、曾集本、汤汉注本,皆出自宋庠本,同属宋庠本系统。不出自思悦本。萧统本→阳休之本→宋庠本→苏写本、曾纮本、曾集本、汤汉注本,乃陶集一脉相传之善本。

苏写本、曾纮本、曾集本、汤汉注本,篇目、篇第基本相同,校语内容大体相同。由此可知,此诸本系出自同一底本。

苏写本、曾纮本、曾集本校语书“宋本作某”者,皆仅有数处,书“一本作某”者,则皆有数百处。汤汉注本校语书“宋本作某”仅有2处,书“一本作某”则有百馀处。其校语书“宋本作某”,表示此处异文是从他本,不从宋庠本;反之,书“一本作某”及“又作某”,则表示此处异文是从宋庠本。苏写本、曾纮本、曾集本、汤汉注本绝大多数异文是从宋庠本,不从他本;仅有极少数异文是从他本,不从宋庠本。由此可知,此诸本系出自宋庠本,是以宋庠本为底本,而以他本为参校本。

此诸本仅在有无目录、收文多少、及校语多少上,有所不同。

第四,由焦本小字校注书“宋本一作”,可知宋庠本有校语,多存异文;由苏写本、曾纮本、曾集本、汤汉注本同出自宋庠本,其校语内容大体相同,可知其校语基本上为宋庠本所原有。

曾纮本校语七百馀处,曾集本八百馀处,二本校语内容基本相同;苏写本校语二百馀处,汤汉注本一百馀处,则基本同于曾纮本、曾集本相应之处。由是可知,此四本之校语基本上为宋庠本所原有。

其中,曾纮本校语当基本上保存了宋庠本全书校语原样,曾集本基本保存宋庠本全书校语外,旁采他本异文较多,苏写本、汤汉注本则对于宋庠本校语有所取舍。

第五,苏写本录思悦甲子辨及其《书后》,曾纮本、曾集本录思悦甲子辨,并不表示其出自思悦本。自北宋治平三年思悦甲子辨出现之后,人多以思悦之说为有发明,遂录之于本也。

第六,苏写本、曾纮本、曾集本、汤汉注本,各具有特殊的版本和校勘价值。曾纮本当基本保存宋庠本异文;校注异文七百馀处,仅次于曾集本;尤其不录《思悦书后》,比苏写本更接近宋庠本原本。是今存宋代刻本最善之本。

苏写本对于异文有所取舍,并且是今存陶集宋代刻本唯一保存宋庠本目录之本。

曾集本校注异文八百馀处,在今存陶集宋代刻本中为最多。且不录思悦《书后》。

汤汉注本第一次将窜入陶集之诗从正文中删除,而附录于卷末;对于异文有所取舍;其不录思悦甲子辨及《书后》,遂彻底扭转陶集宋代刻本以宋庠本为底本而阑入思悦甲子辨及其《书后》的状况;并首创陶诗注,以史证诗,发明陶诗微旨,具有划时代之意义。

第七,陶集宋本影响后世最大者有二:一为宋庠本,是宋以后陶集正文版本之主要祖本;二为汤汉注本,是宋以后陶集注本之唯一祖本。

第八,焦本与宋庠本序、诔、传等不列入目录的特点不相合,又无宋庠《私记》,可知不出自宋庠本。焦本无《四八目》,又无阳休之《序录》,可知亦不出自阳休之本。焦本卷数与萧统本相合,当是在萧统本基础上加入《五孝传赞》,并在校订异文上兼采诸本。焦本接

近萧统本,校订异文兼采诸本,是其特殊的版本和校勘价值。

第九,宋庠本系统宋代诸刻本之价值高于焦本。宋庠本成为陶集宋代主要传刻本,当非偶然之事。但同时,焦本亦具有宋庠本系统宋代诸刻本所无可代替的价值。

第十,陶集校勘,当以曾纮本为底本,以苏写本、曾集本、汤汉注本及焦本等为主要校本。

补正:苏写本是陶集最善之本

陶渊明《述酒》:“诸梁董师旅,芈胜丧其身。”

苏写本作:“诸梁董师旅,芈胜丧其身”,“芈”字下双行小字校语:“一作羊,非。”

曾纮本作:“诸梁董师旅,羊胜丧其身。”“羊”字下双行小字校语:“一作芊。”

曾集刻本作:“诸梁董师旅,羊胜丧其身。”“羊”字下双行小字校语:“一作芊。”

汤汉注本作:“诸梁董师旅,羊胜丧其身。”“羊”字下双行小字校语:“一作芊。”

诸梁,春秋楚大夫沈诸梁,即叶公。芈胜,春秋楚公子白公胜。芈,楚姓。楚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帝喾高辛诛重黎,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季连,芈姓,楚其后也。

春秋楚惠王时,芈胜乱楚、自立为王,被沈诸梁所诛(见《史记·楚世家》)。

“诸梁董师旅,芈胜丧其身”,用此典故,喻桓玄篡晋称楚,被刘裕所诛。

陶集宋刻本四种,苏写本作“芈”,是唯一正确之文字,诸本作“羊”或“芊”,皆形近之误。

《述酒》是陶诗关键作品,其中“诸梁董师旅,芈胜丧其身”,宋代诸刻本,惟有苏写本不误,可知苏写本学术水平最高,优于宋代诸刻本,是陶集最善之本。

陶集校勘,当以苏写本为底本,以曾纮本、曾集本、汤汉注本及焦本等为主要校本。

1 近人考述陶集版本,主要文献如下:梁启超《陶集考证》,《陶渊明》附录,商务印书馆,1923年;日本桥川时雄《陶集版本源流考》,日本文字同盟社,1931年;郭绍虞《陶集考辨》,《照隅楼古典文学论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袁行霈《宋元以来陶集校注本之考察》,《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周期政《〈四库全书总目·陶渊明集提要〉辨证》,《九江师专学报》,1993年1期。

2 转引自袁行霈《宋元以来陶集校注本之考察》,《陶渊明研究》,页199~200。

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三十七子部类书类存目一《集圣贤群辅录》二卷条云:“唐宋以来,相沿引用,承讹踵谬,莫悟其非,迩来编录遗书,始蒙睿见高深,断为伪托。”又略加考据,云:“《五孝传》及《四八目》,实休之所增,萧统旧本所无也。……其为晚出伪书,已无疑义。”迄今学者,几乎皆从此说。

不从此说者,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卷一《孝经》条:“陶渊明有《五孝传》,或疑后人依托,澧谓不必疑也。”方宗诚《陶诗真诠》:“《集圣贤群辅录》,此卷前人有文辨之,以为非渊明作,……谓非渊明书,亦似不然。”

近人潘石禅(重规)《集圣贤群辅录新笺》,始详考文献,驳斥《四库提要》以《五孝传》及《四八目》为伪作之说,提出:“推校内外,断知清人举为伪书之证者,皆不足据。而研核文事,与陶集相比勘,益见其出于渊明手笔可信。”(香港《新亚学术年刊》第七期,1966年9月。)

杨勇《陶渊明集校笺》从潘石禅说,以为“其说甚是”。(《陶渊明集校笺》,台北正文书局,1999年,第178页。)

4 周期政《〈四库全书总目·陶渊明集提要〉辨证》指出,《四库提要》所谓“休之参合

三本定为十卷”不当,因为阳休之本“是以萧统所编的八卷本为基础的”。

5《四库全书》,第674册,第14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本,1986年。

6 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第81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7 宋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第46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8 六臣注《文选》卷二十六陶渊明《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途口号》唐刘良注。其史源为齐沈约《宋书》卷九十三《陶渊明传》:“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但刘注引文较《宋书》原文所有出入。

9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五柳先生上》“韩子苍云”条,第1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10 宋吴仁杰《陶靖节先生年谱》,晋恭帝元熙元年谱;许逸民校辑《陶渊明年谱》,第21页,中华书局,1986年。

11 郭绍虞《陶集考辨》,《照隅楼古典文学论集》,第26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2《陶渊明集》,线装书局据嘉庆十二年京江鲁铨刊本影印,2000年。卷首《出版说明》云:“所加工者”,“逐句圈点,以便阅读”,“补入阙字,以免遗憾”。影印善本,功德无量,可惜出版者加工不当,断句圈点,尤其补入阙字,致使此本影印失真,实未免遗憾。

13 此七位刻工姓名见于苏写本版心之页码如下。沈允:陶集序第2页,卷四第12页,第13页。丁悦:陶集序第3页,陶集总目第6页,卷二第3页,卷三第2页,第3页,卷四第1页,第5页,第6页。徐才:陶集总目第2页,卷四第8页,卷五第1页,卷八第2页。陈才:卷一第2页,卷二第7页,第8页,卷三第4页,第5页,卷四第14页,卷六第1页,第2页,第9页,卷七第3页。陈荣:陶集总目第4页,第5页。徐通:卷一第4页,第5页。李忠:卷二第1页,第2页。

14 瞿冕良《中国古籍版刻辞典》(齐鲁书社,1999年)沈允条目:“南宋绍兴间杭州地区刻字工人。”(第277页)丁悦条目:“南宋初期浙中地区刻字工人。”(第5页)徐才条目:“南宋绍兴间浙江地区刻字工人。”(第479页)陈才条目:“南宋绍兴间浙江地区刻字工人。”(第319页)陈荣条目:“南宋绍兴间浙江地区刻字工人。”(第332页)徐通条目:“南宋淳熙间浙江金华人,刻字工人。”(第489页)李忠条目:“南宋淳熙间浙江严州地区刻字工人。”(第221页)以上条目所举各刻工参加刻书之书名、版本及行格,文繁不具引,请覆按原书。

15 苏写本卷一第3页《赠长沙公族祖》“允搆斯堂”之“搆”字,“伊余云遘”之“遘”字;第4页《答庞参军》“实觏怀人”之“觏”字,均缺末笔。

16 孝宗讳字“慎”,苏写本卷一第6页《命子》“慎终如始”,卷四第13页《读山海经》第十二首“帝者慎用才”,“慎”字均不缺笔。光宗讳字“敦”,苏写本卷一第2页《荣木》“匪善奚敦”,卷三第3页《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途中》“诗书敦宿好”,“敦”字均不缺笔。宁宗讳字“郭”,苏写本卷二第10页《和郭主簿二首》,“郭”字亦不缺笔。

17 明末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八十五,《题跋三》,上册,第1781~178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8 《照隅楼古典文学论集》,上册,第274页。

19《照隅楼古典文学论集》,上册,第272页。

20《苏轼文集》卷六十六《题跋》,第五册,第2056页,中华书局,1996年。

21 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陶渊明集》条(图版八十三),第一册,第21~22页,文物出版社,1961年。

《中国版刻图录》八大册,鉴定多出版本专家赵万里之手。

22 《中国版刻图录》解题宋绍兴明州递修本六臣《文选注》条,据该本卷末明州参军卢钦后题“《文选》板岁久漫灭殆甚,绍兴二十八年冬十月直阁赵公来镇是邦,首加修正,字画为之一新”,及《宝庆四明志》所载直阁赵公名善继,赵以直秘阁绍兴二十八年知明州,二十九年六月罢任,定明州递修本六臣《文选注》修版在赵善继知明州时。见《中国版刻图录》,第一册,第21页。

23 《照隅楼古典文学论集》,上册,第274~275页。

24 《中国版刻图录》,第一册,第21~22页。

25 《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丛书集成初编》第零零三四种据士礼居丛书本排印,第27页,中华书局,1985年。

26 《宋本陶渊明诗·续古逸丛书之三十四》,上海商务印书馆据宋绍熙本影印,1928年;江苏古籍出版社重印,2001年。

27《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第48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28《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第484页。

29《古逸丛书三编之三十二·陶靖节先生诗注》,中华书局据北京图书馆藏宋朝刻本原大影印,1988年。

30《陶靖节诗集》,《丛书集成初编》第二二一八种据吴骞拜经楼丛书本排印,中华书局,1985年。

31 《中国版刻图录》解题宋刻本《陶靖节先生诗注》条(图版一九六),第一册,第40页;陈杏珍《影印宋本陶靖节先生诗注说明》,见中华书局影印本《陶靖节先生诗注》,1988年。

32 《归园田居》“种苗在东皋”,《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五柳先生下》“韩子苍云”条已指出:“今俗本乃取江淹‘种苗在东皋’为末篇,东坡亦因其误而和之。”曾纮本、曾集本篇末小字校注亦云:“或云此篇江淹杂拟,非渊明所作。”

《问来使》,苏写本、曾纮本题下小字校注:“南唐本有此一首。”曾集本题下小字校注:“南唐本有此篇。”已潜启疑端。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云:“乃苏子美所作,好事者混入陶集中。”但不知所据。如果为东坡所作,苏写本当不会有此诗及校语。

《联句》无人提出伪作证据。

又,陶集《四时》诗,曾纮本题下小字校注:“此顾凯之《伸情》诗,《类文》有全篇,然顾诗首尾

不类,独此警绝。”曾集本、汤汉注本题下均录此注,唯“伸”字作“神”。

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例言》第二条(中华书局,1979年,第7页),杨勇《陶渊明集校笺》(第378~379页),皆援引汤汉注本此注。按:此应引曾纮本,未见曾纮本,亦应引曾集本。

33 顾、黄跋记,又见《荛圃藏书题识》卷七“陶靖节先生诗注四卷,宋刻本”条,《黄丕烈书目题跋》,第146页,中华书局影印本,1993年。

34 周春题记,又见《荛圃藏书题识》卷七“陶靖节先生诗注四卷,宋刻本”条,《黄丕烈书目题跋》,第145~146页,中华书局影印本,1993年。

又,《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将周春题记误作黄丕烈题跋。《陶渊明卷》据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卷五所著录周春题记,而未加辨别,遂有此误。(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同学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上编,第206~207页,中华书局,1962年。)

35《照隅楼古典文学论集》,上册,第277~278页。

36《照隅楼古典文学论集》,上册,第269页。

37《照隅楼古典文学论集》,上册,第269~270页。

陶渊明集版本源流考

陶渊明集版本源流考 摘要:陶集版本流传大致分为五个时期:梁以前为传抄时期,梁至北宋为补辑时期,南宋至明代为校订付刻、注释评选时期,清朝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为汇集、考订时期,新中国成立至今为集注与释解评论时期。 关键词:陶渊明集;版本;考述 陶渊明(365年—427年),晋寻阳(今江西九江)人。一名潜,字元亮。大司马陶侃曾孙,曾为州祭酒,复为镇军、建威参军,后为彭泽令。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弃官自隐,以诗酒自娱。征著作郎,不就。南朝宋元嘉初年卒,世称靖节先生。其诗描写山川田园之秀美,自然朴素,而疾世激昂之情,亦时有之。散文与辞赋亦质朴流畅。他创作的诗文被誊写传抄、雕刻或影印出版,经过众多人之手流传至今。 魏晋诸家集中,惟陶渊明集传本最接近本来面目。然就各版本流传而言,也存在很多毛病。最初病在阙,搜罗不完备,多有遗失;其次病在伪。在流传过程中,一些伪作窜入陶集中;再次病在误,经过多次传抄翻刻,颠倒排比,错误繁多;最后病在晦,因陶渊明时代距今已远,意义难明,众说纷纭。 基于上述原因,可将陶集版本流传大致分为五个时期:大致梁以前为传抄时期,梁至北宋为补辑时期,南宋至明代为校订付刻、注释评选时期,清朝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为汇集、考订时期,新中国成立至今为集注与释解评论时期。 一、梁以前传本——传抄时期 (一)陶渊明自定本 陶渊明是否有自定本,历来有不同看法。清陶澍《靖节先生集》卷二认为“《五柳先生传》云…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则其集必有自定之本可知。”但仅据此似不能作为强有力的证据,因此,桥川时雄即不主此说。《陶集版本源流考》认为“陶公性行,旷达自然,《饮酒二十首》,犹假故友,以为编次,岂其自行编次全部乎?” 按陶渊明《感士不遇赋》云:“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禀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又云:“留诚信于身后,动众人之悲泣。”《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饮酒》第二首:“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拟古九首》第二首:“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不学驱驰子,直在百年中。”由此可知,陶渊明关切“垂名”,“身后”,传于“百世”,传于“无穷”。对陶渊明来说,“垂名”,“身后”,传于“无穷”,关键在于“志”“节”的身体力行,亦在于“颇示己志”之文章。故自定集本,当有其事。 (二)六卷本 佚。《隋书·经籍志》:“宋徵士《陶潜集》九卷。”注云:“梁五卷,录一卷”,可知梁以前陶集只五卷。苏写本附录北齐阳休之《序录》:“余览陶潜之文……其集先有两本行于世。一本八卷,无序;一本六卷,并序目,编比颠乱,兼复缺少。”知此六卷本有序有目,惜其不传。 (三)八卷本 佚。梁启超《陶集考证》:“此(八卷)本,殆于五卷外加入《五孝传》一卷,《四八目》上下两卷,共为八卷。”桥川时雄《陶集版本源流考》:“此本亦必当梁以前之物,集七卷,录一卷,凡八卷者也。”考阳休之本十卷,于《四八目》亦不分卷,由此推之,则此八卷本也不应当分卷。依阳休之所说,《五孝传》及《四八目》当为梁以前两本所有,而为萧统本所缺。然则《五孝传》及《四八目》当为萧统所寓目,而萧统不录,殆疑非陶渊明作品。但是,《四八目》及《五孝传》未必不是陶渊明

从《扬雄集》看《汉语大词典》的修订

从《扬雄集》看《汉语大词典》的修订 汉语史专书词汇研究有利于辞书的编纂与修订。《扬雄集》词汇研究在增补词条、修正释义、补充义项、提前书证、补充书证等方面有助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 标签:《扬雄集》《汉语大词典》词汇研究辞书修订 汉语史专书词汇研究与辞书编纂联系紧密。以《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为例,它是汉语史专书词汇研究的重要参考,汉语史专书词汇研究有利于完善《大词典》。《大词典》是一部“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典”①,是当前权威的语文工具书之一。尽管《大词典》在收词、释义、例证等方面都力求完备,但由于各种原因,难免存在疏漏。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扬雄集》词汇研究对《大词典》修订的作用。 一、增补词条 1.明神 《扬雄集·太史令箴》:“夏氏黩德,而明神不蠲。”② 《大词典》收“神明”,未收“明神”。“明神”即神明,指天地间一切神灵。“明”有神灵义,例如《汉书·五行志中之下》:“今吾执政毋乃有所辟,而滑夫二川之神,使至于争明,以防王宫室。”颜师古注:“明谓神灵。”“明神”是同义复词③。文献中习见,例如《诗·大雅·云汉》:“敬恭明神,宜无悔怒。”《左传·庄公三十二年》:“国之将兴,明神降之。”《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十一引汉班固《东巡颂》:“是以明神屡应,休征乃降。”《晋书·后妃传·左贵嫔》载左芬《元杨皇后诔》:“惟存揆亡,明神所嘉。”唐杨炯《和刘长史答十九兄》:“精诚动天地,忠义感明神。”宋范仲淹《与省主叶内翰书》:“此金石其诚,对明神而无愧。”例多,不赘举。 2.清坛 《扬雄集·甘泉赋》:“傧暗蔼兮降清坛,瑞穰穰兮委如山。” “清坛”指清净的祭坛,《大词典》未收,文献中多见。例如晋葛洪《神仙传·葛玄》:“清坛肃侣,依太真之仪。”唐裴铏《道生旨》:“存归太上之清坛,靖想虚皇之宝座。”宋王安石《九宫贵神祝文》:“伏以卜用灵辰,躬修禋享,清坛所兆,洁告有常。”明卢柟《水亭赋》:“奠珍璧于清坛,荐馨香以摅诚。” 3.乃祖 《扬雄集·逐贫赋》:“昔我乃祖,宗其明德。”

梦回繁华.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在中国绘画史上 的地位。 2. 掌握作者条理清晰地介绍画作的说明方法,揣摩 作者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 增强热爱中华文明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5.5厘米,长525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 属国宝级文物。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人民生活状况,这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词语解析: 1. 拓展: 开拓扩展。 2. 题跋: 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题”指写在前面的,“跋”指写在后面的,总称题跋。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 3. 覆灭:全部被消灭。 例句:清王朝覆灭后,八旗贵族断了皇粮,不少只会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沦为乞丐。 4. 绢本: 绘在绢、绫等丝织物上的字画。 5. 内忧外患: 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的僵局或困境,无暇顾及其他人或事。例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处在内忧外患之中。 6. 田畴: 田地; 田野。 7. 春寒料峭: 料峭:微寒。形容初春出现的寒冷天气。 例句:在这春寒料峭的日子里,农民已经开始着手春耕了。 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①②):交代了《清明上河图》产生的历史背景、意义及作者张择端的生平。 第二部分(③④):具体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作的内容。 第三部分(⑤) :具体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 新课讲解: 1. 第一段第二句话中的“极大的”一词能否去掉? 不能。“极大的”一词表程度,说明绘画的题材范围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删去之后其程度就会减轻,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020年重庆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完整版).doc

2020 年重庆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完 整版) 给定资料: 1.“真的太美了 ! 能把它送给我吗 ?”“天哪, 这是用剪刀剪出来的吗 ?太神奇了 ! ” 这样的赞美,几乎不用打草稿,每一个看到高清红剪纸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发出这样的惊叹 ! 人群中的高清红与普通的中年妇女并无二致,但只要给她一张纸,一把剪刀,她仿佛顷刻间就拥有了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 “我是为剪纸而生的。”因为有了剪纸,高清红的人生道路从此不同。 广灵剪纸作为中国民间剪纸三大流派之一,以彩色剪纸为特色,每件作品经二十余道工序成形,是集绘画、色彩、镂雕于一体的手 工艺术品,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2009 年广灵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部分申报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作名录。 广灵剪纸传到高清红这里,已经是第六代了。也许是广灵的青山绿水赋予了她灵巧的心思,也许是祖祖辈辈的匠心造就了她杰出的 基因, 4 岁起高清红跟前瞻外祖母和母亲学剪窗花,年纪轻轻就已 经能独立完成设计巧妙、构思独特的剪纸作品了。 和身边很多同龄人一样,高中毕业后高清红走上了工作岗位。然而1996 年她所在的县水泥厂因企业效益滑坡,她只得被迫下岗。回到家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说上世纪 80 年代广灵剪纸的主要创作生产基地广灵工艺美术厂倒闭了,她心底埋藏多年的那个儿时的“剪纸梦”突然萌动了,于是,追随梦想的召唤,青红剪纸艺术有限公

司应运而生。作为广灵民间剪纸艺术的带头人,高清红开始带领广 灵剪纸走上民间文化产业化的道路。 从“一年一枯荣、岁岁上窗棂”的窗花做起,青红公司规模越做 越大,层次越做越高,单色的变成了多彩的,民间的变成了民族的。 由高清红创新的“剪纸加减法”让构图跃然纸上,出图力透纸背,把 传说的广灵剪纸艺术推到了创作新阶段,在众多形式的剪纸中独成一家。据了解,广灵剪纸中难度最大的多层剪纸,高清红目前已经可以 剪到八层,这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而在民间,她的多幅作品的 市场价已达数万元。 不再是传统福禄寿禧产飞禽走兽,高清红的剪纸瞄准了更广的文化经典 ; 历时半年完工的长达数米的《清明上河图》以精湛的刀工艺术将北宋时期的繁荣市井刻画得惟妙惟肖 ; 色彩明艳的《醉迷红楼十二金钗》让曹雪芹笔下的十二位古典美人生动传神。 2013 年,当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收到高清红为其创作的剪纸肖像礼品时赞不绝口,连连说:“太神奇了,比我本人还漂亮。” 青红剪纸愈剪愈美,作品也愈传愈远,如今的广灵青红剪纸公司 被山西省大同市指定为“民间手工艺术专业公司”和旅游产品定点 生产公司,在全国各地开设了10 余个展厅和办事处,而青红剪纸不仅走进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也随着中国的文化开放走向了 国际舞台,每年实现产能1500 万元,出口创汇100 万美元。 产品走出了国门,高清红的心却在广灵。“中国剪纸是中国民间 文化的一部分,但发展道路却很艰难,多年来难登大雅之堂。为了 保护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采用‘公司 +基地+农户’的形式,带领全县上万农民从事剪纸产业,还专门建立了广 灵县剪纸产业文化园,用市场的力量唤醒传统文化。”高清红告诉记者,前不久,她们与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和联合国青年技术培训组 织共同创办了“国际青年就业技能培训基地”,组织培训剪纸人才 1 万多人 ; 同时还成立了剪纸民间艺术协会,与多个国际组织合作,力图将中国民间艺术推向国际市场。 2013 年 7 月,高清红带着剪纸作品《清明上河图》全卷走入联合国,受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莉娜·博科娃的高度赞赏。

谱牒学源流考

谱牒学源流考 摘要:谱牒学之源流可以溯及先秦时代,先秦典籍《世本》之《帝系》、《世家》即为最早之家谱,然其真正盛行,实始自汉魏之纪,南北朝时发展为一门专学。宋代谱学发展,进入系统化阶段。元代因统治者歧视汉人、南人,禁止官私撰刻汉人姓谱,谱牒学无以发展。明清两代,私家修谱之风大盛,现存家谱几乎皆为此时修撰,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谱牒学家。 关键词:谱牒学;源流;《世本》 族之有谱,犹帝王之有世系,天子之有玉牒,诸侯之有年表,大夫之有世家,乃在记前言往行以示之于后世,鉴古而识今,亦所谓之“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矣!《世本》之《帝系》、《世家》,即最早之家谱也。家之有谱,亦犹人类之有史册,家谱即为一家一姓之史也,乃在于记述先烈,追溯本原也。近代梁任公先生曾言:二十四史,乃二十四姓之家谱也。其言虽指旧史之弊,亦中乎谱牒缘起之的欤? 谱牒之兴,虽可溯及上古,然其真正盛行,实始自汉魏之纪也。当汉魏之世,尤其是季节汉之时,皇权衰竭,地方豪强四起,士族门阀迭兴,各阀掌控地方权柄,专利以胁中央。士族为别其同姓之亲疏,彰本族之声势,亦明本族之尊卑序次,各着家谱以明辨其虚实矣!曹魏代汉,任人不拘一格,此风略衰。晋室一统中原,不久中原震荡,晋室南渡偏安,门阀复兴,时谢安为东晋丞相,权倾朝

野,于是谢、张、王三大门阀鼎足而立。南朝四代,皆门阀士族所建,时之民谚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在政治利益与经济权益的交织影响之下,阿谀奉承、谄媚权贵者比比皆是,乃至有篡改族谱以附士族者。各族为别亲疏、明尊卑,皆修谱以彰之。于是谱牒之学大盛,时贾弼之祖孙三代专精谱学,贾弼之所着的《十八州士族谱》七百余卷,最为时人推重。刘宋刘湛、南齐王俭、萧梁王僧儒等人皆谱学专家,各有专着传世。谱牒之学成为一门学问。时之士族若不精通谱牒之学,皆不能到吏部为官,谱学既是吏部选官之依凭,亦是南朝矫正伪冒士族门阀的庶族寒士之鉴镜。 李唐之世,统治者欲借谱学打击旧士族势力,唐太宗时修订《氏族志》,将以李氏为首的关陇士族列居首位。唐初之士族门阀主要分四个地域集团,它们各有所尚:山东士族尚婚娅,江左士族尚人物,关中士族尚冠冕,代北士族尚贵戚。关中士族实际上也包括部分陇右士族,李唐皇室即自称陇西李氏,故关中士族又称“关陇士族”。关陇士族以武功起家,在李唐正确中实力最强,是左右时局力量。江左士族及代北士族此时已全面衰落。以崔、卢、李、郑为首的山东士族虽在隋末农民战争中受到沉重打击,然因其根深蒂固,在唐初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当时,士族门第观念在人的意识中也很有市场,贞观名臣魏征、房玄龄、李绩等都曾争相与山东士族联姻,时之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山东士族)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与山东士族相比,关陇士族在声

理学宗师李侗

理学宗师李侗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福建理学发展历史,了解理学大师的理学成就。 (2)配合学校的明理教育,让学生掌握闽学的优秀传统文化成果。 2.能力目标 (1)学会探究过程,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树立学好历史的信心。 (2)学会调查、考证、查阅筛选资料,掌握访谈技巧,提高关于人物传记及历史论文的写作水平。 【生平简介】 李侗(1093-1163),字愿中,世号延平先生,两宋之际南剑州剑浦(今福建南平)人。二十四岁时师从二程再传弟子罗从彦,得其《春秋》、《中庸》、《论语》、《孟子》之说。学其师好静坐,认为“学问之道不在多言,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宋史?李侗传》)。退居山田四十余年,谢绝世故,终身不仕。授徒讲学,答问不倦。朱松与其为同门友,十分推重,遗子朱熹从侗学,因此得其传授理学思想。侗虽身在山野,但心系天下,伤时忧国,认为当世之弊在于三纲不振、义利不分,要求“人主当于此留意”。孝宗隆兴元年(1163),病卒,终年七十一岁。 李侗学宗二程,潜心理学,认为“道可以治心,犹食之充饱,衣之御寒”。注重力行,认为“读书者知其所言莫非吾事,而即吾身以求之,则凡圣贤所至而吾所未至者,皆可勉而进矣”。继承二程“理一分殊”之说,强调理会分殊的重要性,认为“若概以理一,而不察其分之殊,此学者所以流于疑似乱真之说而不自知也”(同上)。世人将其与杨时、罗从彦并称为“南剑三先生”。清人全祖望认为罗从彦在杨时之门,所学虽淳,而所得实浅。然而“一传为延平(李侗),则邃矣;再传为晦翁则大矣”(《宋元学案?豫章学案序录》)。充分肯定了李侗在理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李侗所著有《李延平先生文集》、《延平答问》等。 李侗的先祖世代居住在福建南剑州剑浦县崇仁里樟村乡,且以儒学起家。其曾祖名干,官至屯田郎中,辞官后赠金紫光禄大夫。祖父名熏,官至朝散大夫,辞官后赠中奉大夫。父亲名涣,官至朝奉郎,辞官后赠右朝议大夫。李侗是其父之幼子,他“生有异禀,幼而颖悟,少长,孝友谨笃”,求学于乡里的学校并有声望。李侗少年时性情豪迈,好饮酒,常常夜里醉酒后,骑马奔驰数里才返回。后来养成缓慢性格,即使是一二里路程,也常常是行走缓步,从容自得如在家中一样。弟子朱熹记述:“李先生行郊外,缓步委蛇,如在室中,不计其远。尝随至人家,才相见,便都看了壁上碑文。先生俟茶罢,即起向壁立看,看了一壁碑,又移步向次壁看,看毕就坐,其所持专一详缓如此。初性甚急,后来养成,至于是也。”由“初性甚急”,到后来养成“专一详缓”,终日无疾言遽色,改变源于其“潜养思索”的不懈求学。 政和六年(1116),李侗二十四岁,开始师事罗从彦,研习《春秋》、《中庸》、《论语》、《孟子》等典籍,从容潜玩,领悟于心,尽得罗从彦所传之精奥,遂成为程门三传弟子。他开始时好看《论语》、《孟子》,后来受罗从彦的影响更爱看《春秋左氏》。又因钦

2020年成都市名校高三语文高考模拟第三次联考卷附答案解析

2020年成都市名校高三语文高考模拟第三次联考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说起最近最受关注的通信技术革新,恐怕非5G莫属。当人们还在享受4G带来的红利时,5G 已经在很多重要场合频频向人们招手了。2月28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落下帷幕的2019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5G当仁不让地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多款5G商用手机发布、5G 技术在汽车驾驶方面的应用展示、5G技术支持远程手术的展示……种种围绕5G展开的操作让人们对5G将如何改变生活充满更多想象和期待。 具备高速度、泛在网、低功耗和低时延等特点的5G可以实现更快的传输速度和更多.的设备连接。其建立的高速信息通路、推动的新型智能终端,都将促进数字化生产要素与产品的高效流通,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触发文化产业尤其是数字文化产业的业态创新与生态蜕变。 不止5G,近年来,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横空出世并得到广泛应用,为文化产业创造了层出不穷的新玩法,让文化更加多彩。这种多彩体现在通过VR、AR等技术,人们不用赶赴敦煌,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如身临其境般地欣赏莫高窟的精美壁画;体现在借助8K超高清互动技术、高清动态动画技术、全息影像,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动”了起来、“活”了起来,原本静态的文物有了更真切灵动的全新表达;体现在杜比全景声、4K超清、VR等在演唱会直播中流畅应用,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能“置身”演唱会现场,与偶像一起互动。 再向前追溯,从更长的时间尺度上看,从纸质乐谱到黑胶、留声机,从磁带到CD,从网络下载到在线收听;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2D影片到3D立体电影;从早早去影院现场排队购票到通过各种App提前几天选好心仪的场次和座位……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批批应运而生的新技术,全方位地改变了文化内容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 凡此种种都表明,正是有了科技赋能,文化产业更加多彩,人们的生活也更加精彩,也证明了科技和文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要继续做好科技和文化的深度融合,就要主动拥抱新技术,提高文化产业创作、生产、传播、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的科技含量,将丰富的文化资源采取更现代更多样的方式呈现,更便捷更高效的手段传播;提升创意水平,让文化资源与科技手段找到恰到好处的结合点,在创意创新的护航下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记忆;注重内容生产,倾听和满足大众高品质的文化需求,在技术创新的同时补齐内容生产短板。唯此,科技才能更好地与文化共舞,才能为提升文化产业的活力注入强大动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精彩。 (摘编自陈晨《科技,让文化更多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享受4G的红利时,具有高速度、泛在网、低功耗和低时延等特点的5G时代已到来。 B.5G所能促进的数字化生产要素与产品的高效流通,能够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C.文化产业依靠VR、AR、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创造了不少新玩法。 D.D.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都因5G得到全方位的改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引出备受关注的5G技术到来的话题。 B.文章用莫高窟和《清明上河图》两个事例,论证了5G技术与文化融合的成果。

诗歌之源流

詩學源流考 清魯九皋 校對者:西南交大中文系05級古典文學組 説明:電子本來源于國學網,根據《清詩話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校對。 詩學源流考 新城魯九皋山木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自春秋迄戰國,又數百年,於是屈子興於南服,作為《離騷》、《九歌》、《九章》之屬,以上繼《風》、《雅》、《頌》之音,其徒宋玉之徒和之,號為《楚詞》。遭秦滅學,旋廢其業。漢興,《大風》、《秋風》之作,振起於上,於是小山《招隱》之詞,《惜誓》、《九諫》、《九懷》、《九嘆》之什,羣然並作,王逸審定其旨,並列《騷》學。而司馬相如、揚雄又沿其流,作《子虛》、《上林》、《羽獵》、《長楊》諸賦;東都班固、張衡繼之,而《兩都》、《兩京》等賦出焉。要其敷陳直敘,不失古人諷諫之意,故班固之《兩都賦序》曰:“賦者,古詩之流也。”自時厥後,賦學漸棼,沿及梁、陳、隋、唐,又有古賦、律賦之別,而賦遂與《詩》、《騷》不相比附矣。五言之興,或云始於蘇、李與《十九首》。梁昭明太子選《十九首》,係以無名氏。徐陵《玉臺集》,分其中六章為枚乘作。劉勰《文心雕龍》則云:“孤竹一篇,傅毅之詞。”是《十九首》中,東西兩都,並有其人,而枚乘在陵、武之前,又不得云始於蘇、李也。大抵漢之五言,其意委曲詳盡,其詞抑揚宛轉,工於比興,切近事情,猶有十五《國風》之遺焉。然自唐山夫人有《安世房中歌》,而武帝立樂府采詩,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風》、《雅》、《頌》之音已備。蓋《房中歌》意擬《周南》,而義則取諸《文王之什》,是《大雅》之遺也。《郊祀十九章》學《頌》,《鐃歌十八曲》學《小雅》,其餘《相和曲》、《清調》、《平調》、《瑟調》、《舞曲歌詞》,《雜曲歌詞》,皆《風》之遺也。故自漢以來,樂府而外,凡學士大夫之作,別為徒詩,殆其音節與絲竹不相調歟?蜀漢之際,魏、吳並立,而曹氏父子擅制作才,子建尤為傑出,多借樂府題以歌咏時事。其時孔融、王粲、徐幹、劉楨、陳琳、阮瑀、應瑒羣相景附,謂之“建安七子”。自後言詩者,奉為大宗。魏旣篡漢,晉旋代魏,典午之世,阮嗣宗之《詠懷》,其遺音也。及金陵旣下,混一晉統,而陸氏機、雲入洛,與張華兄弟齊名,時稱“二陸三張”。而傅玄、潘岳,並擅時譽,然文采徒存,性真不附,詩道至此少衰。惟太冲《詠史》,景純《遊仙》,劉琨傷亂,頗能振興。迄陶公降生,以西山之節,師柳下之行,不激不隨。超然閑淡,時時歌咏其性情,而眞詩以出,風雅之盛,復嫓於建安矣。劉宋之奪晉祚也,晉臣謝靈運入焉,與其從叔父混、從弟惠連、瞻並名於時。其詩長於遊山,刻畫點綴,備極神妙。而顏特進、鮑參軍各以其能著。參軍之擬古諸作,實足與謝相伯仲,故後世並稱鮑、謝。及玄暉繼起於齊,又有大小謝之稱。梁繼齊統,何遜、沈約、范雲、任昉、江淹、柳惲、吳均一時並起。諸子之才,水部為冠。休文審定音韻,特標五聲八病,遂為律詩濫觴。自後陳有徐陵、陰鏗,

略述宋代刻帖的种类-文档资料

略述宋代刻帖的种类 刻帖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广为流传的一种形式, 它对书法艺术的传播、扩大书法艺术的影响, 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尤其是宋代刻帖, 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代刻帖, 是历史上保留魏晋六朝以及唐宋书迹最重要的资料宝库, 不仅对宋代书法产生重要影响, 而且对后人的影响也极为深远。刻帖盛行起于宋,历经元、明, 直至清乾、嘉时,一直久盛不衰。刻帖这种 形式虽然不是在宋代才出现的,但作为书学范本广泛传播, 确是自北宋兴起, 宋代刻帖在普及书法教育、保存前人书迹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宋代刻帖大兴, 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古代书迹, 也反映出宋朝社会对于书法艺术的自觉追求。宋代刻帖盛行, 有几十种之多。 面我们择要介绍一些著名的刻帖。 1 丛帖 1.1历代丛帖 (1)《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 帖。宋淳化三年(992 年), 北宋第二个皇帝太宗赵炅, 命翰林侍书王著编刻, 共十卷。前五卷收历代君臣的作品, 后五卷专收二王法书。全帖有420件作品,共2287行。据说这部帖刻于枣木板上 刻成后朝廷专建“秘阁”庋藏帖板, 故名《淳化秘阁法帖》, 简称 淳化阁帖》、《阁帖》。元赵孟《松雪斋文集?阁帖跋》曰:“宋 太宗淳化中,诏翰林侍书王著,以所购书, 由三代至唐,厘为十卷, 摹刻秘阁。赐宗室、大臣人一本, 遇大臣进二府辄墨本赐焉。后乃止不赐, 故世尤贵之。”宋代记录, 初拓用“澄心堂纸”、“李 廷墨” , 未见此种拓本流传。此帖有“法帖之祖”之誉, 即使在北宋当代, 也属难得之物。民间尊之为“祖帖” , 纷纷辗转翻刻, 广

走进清明上河图

走进清明上河图,走进历史 海阳九中孙克珍 第一篇从美学角度欣赏《清明上河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欣赏《清明上河图》,了解它的概况及艺术特色,认识它的美学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美学角度欣赏《清明上河图》,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向往,培养他们珍视人类文化遗产,激发他们的美术兴趣,为我校的美术办学增添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清明上河图》的分段解说 难点:认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收藏始末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教师补充大量的文字及图片资料,适当启发质疑。 四、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音乐欣赏《清明上河图》,通过视频缓缓播放,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乐曲及画面中,仿佛身临其境,由此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概况简介(视频插入图片) 教师依据视频向学生介绍: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 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 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通过这幅画,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二、作者简介(视频插入作者图片及文字) 教师依据视频向学生介绍: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年在位)时期供职1124—年1101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 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北宋以前,中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 教师设问:《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这充分说明什么问题?

专题训练6(文学常识)

《大学语文》专转本考试专题训练(六) 文学常识 1.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2.“四书五经”中,“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3.《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才把它奉为经典,称作《诗经》。 《诗经》的编排,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民歌),“雅”是朝廷的正声雅乐(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祭歌)。“风”中大部分是民歌。 《诗经》的艺术手法为赋、比、兴;“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多用重章叠句、双声叠韵,用词精练生动,形式以四言为主,间以杂言。《诗经》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的传统。课文选有《蒹葭》《氓》。 4.《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的一部诗歌总集,收有屈原、宋玉等人写的辞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楚辞》大量的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形成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楚辞》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富于个性、富于独创的爱国诗人,他创作了《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作品。《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品,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句中多用“兮”字以助语势。课文选有《湘夫人》《国殇》。 5.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论语》、《孟子》、《庄子》、《墨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6.《左传》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左传》是《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的简称。《春秋》为简括的大事记,《左传》则详写其本末。 《左传》也是一部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叙事具有故事性、戏剧性,重点突出、有条不紊。尤其擅长描写战争,重视分析战争胜负的前因后果。《左传》中直书无隐的精神,为后代良史所继承,即常说的“春秋笔法”。“春秋三传”指的是《左氏传》《谷梁传》《公羊传》。课文选有《晋楚城濮之战》(节选)《郑伯克段于鄢》。 7.《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主要为记言,故名《国语》。收有《勾践灭吴》《召公谏厉王弥谤》等精彩篇章。 8.《战国策》简称《国策》,战国时期国别体史料汇编。后经西汉学者刘向整理编订,定名为《战国策》。本书长于记事,善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课文选有《赵威后问齐使》《冯谖客孟尝君》。 9.《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丘)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的门人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以记言为主,是语录体散文。这部儒家经典记述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以及教育主张,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文学特色是言约义丰,精练含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是《论语》里的名言。课文选有《季氏将伐颛臾》。 10.《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行的著作,为孟子与其门人共同编著,儒家的另一经典著作。本书属于对话体散文,提出了孟子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阐释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要特色是取譬设喻、雄辩犀利、精设机巧、引人入彀,具有鲜明的论战色彩,推动了说理文的发展。课文选有《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寡人之于国也》。 11.《庄子》又称《南华真经》《南华经》,战国时庄周及其门人著。今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外篇、杂篇为其后学所著。庄子的散文将哲学思辨与文学想象相结合,运用寓言来说理,寄哲理于形象之中。其文意境开阔,想象丰富,具有强烈的浪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又名《韩子》。其中作品大部分为韩非自著。韩非的思想成就超过了所有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在总结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人代表性法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成熟法治理论,为专制主义的政治理论的提出作了铺垫。 13.汉赋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它是我国古代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一种诗化的散文。汉赋可分为散体大赋、骚体赋、抒情小赋三类。汉代以后,又演变为俳赋、律赋、文赋等类。欧阳修的《秋声赋》属于文赋,偏向于散文;苏轼的《前赤壁赋》属于文赋,偏向于诗歌。 14.《史记》是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写的一部史书,为纪传体通史。“不虚美、不隐恶”成为后世史籍的楷模,堪称纪传文学的典范。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全书共130篇,体例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课文选有《垓下之围》《李将军列传》(节选)。 15.《汉书》又称《前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所撰。部分由其妹班昭续成。 16.汉代乐府民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乐府本来是指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

玉山概况导游词.doc

玉山概况导游词 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玉山概况的导游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玉山概况导游词 各位团友, 大家早上好!今天很高兴与大家在6:30准时相约在这台旅行车上,首先请大家仔细检查下有没有要带上山的东西没有带,上车出发,东西带起,黄鹤一去不复返,落下谁的咱不管。好了,伴随着今晨的第一缕阳光,我们的三清之旅就要开始了。首先给各位团友回报一下我们今天的一个行程(行程略,根据实际情况定)。有句广告词说,旅游其实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只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小尹在这里希望在座的各位团友,一定要放松,放松放松再放松哈,让我们的心灵去旅行,让我们的心灵真正感受一次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享受。我们说出来旅游呢,一定要牢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忘记。一个中心就是指安全问题,1234567,人身安全放第一,7654321,财产安全放第二,今天我希望各位都能够认真听从我的指挥,安全下山;两个基本点,就是要玩的开心一点,潇洒一点,,出来玩嘛,就是要放松身心,给心放个假;三个忘记,就是要忘记烦恼,忘记领导,忘记已结婚。大家千万不要呢,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回家一问啥都不知道,等下我就要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我们玉山和三清

山的一个概况,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听一听。 好了,各位团友,我们的车已经开始上我们的环山公路了,小尹在这里提醒大家,先把我们座位上的扶摒给打起来,车上了环山公路可能会有些摇晃,为了避免大家从座位上滑下来,我们还是打起来。这条环山公路呢,是2019年开始修建的,2019年通车,全长92公里,一直可以通到婺源,总共耗资是4-8个亿。大家第一次来到我们玉山,先来给大家简要介绍下我们的玉山。 玉山这个诗情画意的名字是怎么样来的呢?这里要说到唐朝一位大诗人戴叔伦,他曾经来到这里,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诗,其中两句是这么说的“家住故林吴楚间,冰为溪水玉为山”,因此这里的老百姓呢,就把这里叫做玉山了。 玉山,它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界浙江省常山、江山、开化三县市,南接广丰,西南邻上饶,北邻亚洲最大铜矿生产地有铜都之称的德兴市,也是上饶管辖下的唯一一个市。在这里我想问问大家,刚刚说到了德行是有铜都之称,其实在我们江西有四大都,那么三都分别是哪里呢?有哪位团友知道的,知道的可以说说哈,说对了有奖励哦。对,红都瑞金,瓷都景德镇,药都樟树。玉山建县始于唐朝,至今将近有1300余年的历史了。整个玉山呢,是1728平方公里,人口55万人,其中有近46万左右是农民。管辖着12个镇6个乡和2个水库管理局,我们昨天所露宿的冰溪镇就是我们玉山县的县政府所在地,也是我们玉山整个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中心。玉山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历史上是闽浙赣三省的交通要冲,素有“两江锁钥,八省

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专业样题

天津外国语大学 xxxx年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 研究生入学考试样题(仅供参考) 考试科目:业务一(中文专业基础) (考试时间180分钟,总分150分) 第一部分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方向考生均需作答)(50分) 一、填空(每空分,共计10分) 1、文艺学在中国古代早期文论中被称为“_____”或“诗学”,主要研究对象是_____。 2、_______提倡神韵说,要求诗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3、中西文论中都有艺术模仿论的传统,在中国古代文论中,艺术模仿论主要体现为《_____》的“观物取象”、五代大画家_____所说的“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以及叶燮《______》中所提出的“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 4、魏晋时期,曹丕《典论?论文》的“诗赋欲丽”说和陆机的“_________”说以及钟嵘的“_________”说等,都表明了文学________属性的独立。 5、中西文论对文学创造的主体存在很多不同认识,中国古代文论中老庄的“__________”说和苏轼的“____________”说,都主张主体即“旁观者”。 6、王国维认为:“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___,曰___。” 7、_______是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8、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很多关于蕴藉的主张,如张炎《___________》评元好问词“深于用事,精于炼句,有风流蕴藉处,不减周、秦”,以及________《古诗评选》评江淹诗为“寄意在有无之间,慷慨之中自多蕴藉”,还有赵翼《__________》赞李白古乐府诗“皆酝藉吞吐,言短意长,直接《国风》之遗”。 9、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表明我国古代文论中很早就有__________批评传统。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计20分) 1、“兴观群怨”说

2015江苏高考地理试卷及答案高清版

2015江苏省高考地理试题(高清版) 一、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回答1?2题。 图1 1.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A.文化底蕴深厚 B.商业繁荣发达 C.人口高度集聚 D.水陆交通便利 2.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A.行政功能为主 B.军事功能为主 C.文化功能为主 D.经济功能为主 北京时间2015年2月19日零点钟声敲响时,某工程师在南极长城站参与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微信抢红包活动。图2为长城站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工程师微信抢红包的当地时间是 时18日12A.2月时日20月B.218 时日4C.2月19 12时日D.2月19 4.春节假期期间 A.南京太阳从东北方升起 B.南京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增大 C.长城站日落时间推迟长城站正午太阳高度角减小D. 题。3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5~6图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5.

A.沿经线方向发育 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 C. 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 D. 6.下列地理现象成因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的是 A.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 B.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人大西洋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C. D.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 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4 图题。7 ~8 景观图。读图回 答. 7.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8.客家人选择土楼这种独特房屋形态最主要的原因是 A.安全防御 B.节约耕地 C.防雨保温 D.就地取材 图5为2015年5月1日14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9?10题。 9.该日,下列地区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是

高中语文 文言文课外阅读大全 34、江淹列传素材

34、江淹列传(原文) 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也。少孤贫好学,沉静少交游。起家南徐州从事,转奉朝请。宋建平王景素好士,淹随景素在南兗州。广陵令郭彦文得罪,辞连淹,系州狱。淹狱中上书。景素览书,即日出之。寻举南徐州秀才,对策上第,转巴陵王国左常侍。景素为荆州,淹从之镇。少帝即位,多失德。景素专据上流,咸劝因此举事。淹每从容谏曰:“流言纳祸,二叔所以同亡;抵局衔怨,七国于焉俱毙。殿下不求宗庙之安,而信左右之计,则复见麋鹿霜露栖于姑苏之台矣。”景素不纳。及镇京口,淹又为镇军参军事,领南东海郡丞。景素与腹心日夜谋议,淹知祸机将发,乃赠诗十五首以讽焉。 会南东海太守陆澄丁艰,淹自谓郡丞应行郡事,景素用司马柳世隆。淹固求之,景素大怒,言于选部,黜为建安吴兴令。淹在县三年。升明初,齐帝辅政,闻其才,召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俄而荆州刺史沈攸之作乱,高帝谓淹曰:“天下纷纷若是,君谓何如?”淹对曰:“昔项强而刘弱,袁众而曹寡,羽号令诸侯,卒受一剑之辱,绍跨蹑四州,终为奔北之虏。此谓'在德不在鼎'。公何疑哉?”帝曰:“闻此言者多矣,试为虑之。”淹曰:“公雄武有奇略,一胜也;宽容而仁恕,二胜也;贤能毕力,三胜也;民望所归,四胜也;奉天子而伐叛逆,五胜也。彼志锐而器小,一败也;有威而无恩,二败也;士卒解体,三败也;搢绅不怀,四败也;悬兵数千里,而无同恶相济,五败也。故虽豺狼十万,而终为我获焉。”帝笑曰:“君谈过矣。”是时军书表记,皆使淹具草。相国建,补记室参军事。建元初,又为骠骑豫章王记室,带东武令,参掌诏册,并典国史。寻迁中书侍郎。永明初,迁骁骑将军,掌国史。出为建武将军、庐陵内史。视事三年,还为骁骑将军,兼尚书左丞,寻复以本官领国子博士。少帝初,以本官兼御史中丞。 时明帝作相,因谓淹曰:“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今为南司,足以震肃百僚。”淹答曰:“今日之事,可谓当官而行,更恐才劣志薄,不足以仰称明旨耳。”于是弹中书令谢朏,司徒左长史王缋、护军长史庾弘远,并以久疾不预山陵公事;又奏前益州刺史刘悛、梁州刺史阴智伯,并赃货巨万,辄收付廷尉治罪。临海太守沈昭略、永嘉太守庾昙隆,及诸郡二千石并大县官长,多被劾治,内外肃然。明帝谓淹曰:“宋世以来,不复有严明中丞,君今日可谓近世独步。”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北宋风俗画卷,作者张择端,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著名画家,宋徽宗时宫廷画家。张择端自幼好学,少年游学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徽宗朝供翰林图画院,宣和年间翰林待诏,善画市桥径郭,舟船车桥。《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绢本、淡设色,纵 24.8 厘米,横 528.7 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画卷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具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表现了北宋政治经济中心汴京当日繁盛热闹的城乡、街市、水道间的形形色色,刻划细致形象,是一幅反映古代社会生活情况的历史艺术名作。 画卷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 500 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汴京郊野的春光 疏林薄雾中,掩映着低矮的草舍瓦屋、小桥流水、老树、扁舟,阡陌纵横,田亩井然,依稀可见农夫在田间耕作。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

2014--重庆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4年重庆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 给定资料: 1.“真的太美了!能把它送给我吗?” “天哪,这是用剪刀剪出来的吗?太神奇了!” 这样的赞美,几乎不用打草稿,每一个看到高清红剪纸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发出这样的惊叹! 人群中的高清红与普通的中年妇女并无二致,但只要给她一张纸,一把剪刀,她仿佛顷刻间就拥有了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 “我是为剪纸而生的。”因为有了剪纸,高清红的人生道路从此不同。 广灵剪纸作为中国民间剪纸三大流派之一,以彩色剪纸为特色,每件作品经二十余道工序成形,是集绘画、色彩、镂雕于一体的手工艺术品,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2009年广灵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部分申报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广灵剪纸传到高清红这里,已经是第六代了。也许是广灵的青山绿水赋予了她灵巧的心思,也许是祖祖辈辈的匠心造就了她杰出的基因,4岁起高清红跟前瞻外祖母和母亲学剪窗花,年纪轻轻就已经能独立完成设计巧妙、构思独特的剪纸作品了。 和身边很多同龄人一样,高中毕业后高清红走上了工作岗位。然而1996年她所在的县水泥厂因企业效益滑坡,她只得被迫下岗。回到家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说上世纪80年代广灵剪纸的主要创作生产基地广灵工艺美术厂倒闭了,她心底埋藏多年的那个儿时的“剪纸梦”突然萌动了,于是,追随梦想的召唤,青红剪纸艺术有限公司应运而生。作为广灵民间剪纸艺术的带头人,高清红开始带领广灵剪纸走上民间文化产业化的道路。 从“一年一枯荣、岁岁上窗棂”的窗花做起,青红公司规模越做越大,层次越做越高,单色的变成了多彩的,民间的变成了民族的。由高清红创新的“剪纸加减法”让构图跃然纸上,出图力透纸背,把传说的广灵剪纸艺术推到了创作新阶段,在众多形式的剪纸中独成一家。据了解,广灵剪纸中难度最大的多层剪纸,高清红目前已经可以剪到八层,这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而在民间,她的多幅作品的市场价已达数万元。 不再是传统福禄寿禧产飞禽走兽,高清红的剪纸瞄准了更广的文化经典;历时半年完工的长达数米的《清明上河图》以精湛的刀工艺术将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