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血液检验(11)

血液检验(11)

血液检验(11)
血液检验(11)

(十一)感染性疾病检验

嗜异性凝集试验(HA T)

【正常参考值】≤1:14(红细胞凝集法)

【临床意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嗜异性抗体滴度常达1:14以上。一般认为在1:14以上,隔周检验抗体滴度上升4倍以上者,诊断意义更大。

少数正常人、血清病患者、何杰金病、少数淋巴网状细胞瘤和单核细胞白血病等患者,嗜异性抗体可呈低滴度阳性。

冷凝集试验(CA)

【正常参考值】1:32以下(红细胞凝集法)

【临床意义】本试验是最常用于检验肺炎支原体所引起的非典型肺炎的非特异试验。患者血清中常出现高滴度的冷凝集素,当凝集效价≥1:64或双份血清效价4倍增高为阳性,阳性者85%具有抗肺炎支原体抗体存在。

其他如传染性单核细肥增多症、重症贫血、疟疾、多发性骨髓瘤、肝硬化、、腮腺炎、淋巴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血管炎、淋巴增殖性疾病、特发性冷球蛋白血症、干燥综合征、巨细胞病毒感染、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链球菌感染性肾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也可出现阳性。

艾滋病(AIDS)的免疫学检验

【正常参考值】抗HIV1+2抗体(ELISA法):阴性;HIV-RNA(RT-PCR法):阴性

【临床意义】

1.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的一种严重传染病。其传播方式主要是性传播、经血传播、母婴垂直传播等。当感染HIV数周至半年后,绝大多数病人血清中存有抗HIV抗体。

2.抗HIV抗体阳性:如无任何临床症状,可为病毒携带者。抗HIV阳性可持续数年、数十年以至终身,是重要的感染标志。

3.抗HIV抗体阳性,特别是确证试验结果阳性,并伴有临床症状时,可诊断为艾滋病。(可参见本节性传播疾病的免疫学检验)

流行性出血热抗体(抗HTV)检验

【正常参考值】ELISA法:阴性

【临床意义】流行性出血热(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病原体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EHFV),鼠是主要的病毒携带者和传染源。人体感染后可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上以发热、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特征,检测病毒特异性抗体有助于早期诊断。

机体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后2~3天,血清中即可检出特异性lgM,7~10天达高峰。而特异性IgG在病后2周出现,可持续多年,故特异性lgM阳性,可对EHF进行早期诊断,而检测特异性lgG抗体,可用于回顾性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抗体检验

【正常参考值】ELISA法:阴性

【临床意义】急性乙脑患者体内特异性IgM抗体一般在发病后3~4天即可出现;脑脊液中最早可在病程第2天测到,2周达到高峰,阳性率为70%~90%。因此检测病毒特异性IgM,可早期诊断急性乙型脑炎。中和抗体特异性较高,出现较迟,2个月时效价最高,可持续5~15年,仅用于人群免疫水平的流行病学调查。

人类轮状病毒抗体检验

【正常参考值】ELISA法:阴性

【临床意义】人类轮状病毒主要在寒冷季节流行,—般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人类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重要原因,也能引起较大儿童及成人腹泻。IgM阳性提示现症感染,IgG 阳性提示既往感染。

麻疹病毒抗体检验

【正常参考值】ELISA法:阴性

【临床意义】麻疹病毒可引起人体急性发热、上呼吸道卡他性炎症和皮肤出现斑丘疹等症状。—般情况下典型的麻疹病人不通过实验室检查也可诊断,但由于目前使用的麻疹疫苗尚达不到终身免疫以及轻型及不典型病例的增加,故仍需实验室检测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以提供早期快速诊断。检测麻疹病毒特异性IgG抗体可了解机体有无免疫力,并对麻疹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考核。

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检验

【正常参考值】ELISA法:阴性

【临床意义】机体感染该病毒后数天,血清依次出现IgM、IgG抗体,IgG为中和抗体,能阻止病毒向中枢神经系统扩散并将病毒清除,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在体内持续时间较长,因此双份血清抗体升高4倍或4倍以上或特异性IgM阳性有诊断价值。

柯萨奇病毒IgM抗体检验

【正常参考值】ELISA法:阴性

【临床意义】柯萨奇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提示现症感染,有早期诊断价值;特异性IgG 为中和抗体,阳性提示既往感染。

EB病毒壳抗原、抗体检验

【正常参考值】ELISA法:阴性

【临床意义】

1.抗VCA-IgM阳性是EBV近期感染的指标,可持续4~8周,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抗VCA-IgA阳性见于:①鼻咽癌,阳性率达93%,放疗后,病情好转者其滴度下降,肿瘤复发时滴度再次上升,抗VCA-IgA可作为鼻咽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指标;②支气管肺癌、甲状腺癌、慢性鼻咽部炎症,也可见阳性,但阳性率较低;③正常人阳性率约为3.4%。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抗体及RNA检验

【正常参考值】SARS病毒抗体(ELISA和IFA法):阴性;

SARS-coV RNA(RT-PCR法):阴性

【临床意义】SARS病毒抗体阳性表明曾感染过SARS-coV,RT-PCR阳性可表示标本中有SARS-coV的遗传物质(RNA)。

禽流感病毒检验

【正常参考值】

上下呼吸道、肝、脾、脑及直肠内容物等标本H5N1病毒分离和(或)培养:阴性;

H5N1- RNA(RT-PCR法):阴性;

血清学诊断:A型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或抗原检测(ELISA和IFA法):阴性

【临床意义】病毒分离和(或)培养、H5N1- RNA阳性及禽流感病毒H5N1特异性抗体效价四倍上升均可提示禽流感病毒感染。

【标本采集】

1.尽早采集病人的呼吸道标本:要及时、规范地采集不明原因肺炎或可疑人禽流感病例的呼吸道标本。最佳采集时间为发病后3天内,如错过最佳时间,仍应尽早采集,一般采集7

天内标本。如果第一份标本核酸检测阴性,应立即再次采集呼吸道标本。上呼吸道包括鼻拭子、鼻咽拭子、鼻咽抽提物、鼻洗液、咽漱液;下呼吸道标本包括呼吸道吸取物、支气管灌洗液、肺组织活检标本。下呼吸道标本最有利于分离到禽流感病毒。

2.血清标本:如果没采集到用于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的急性期标本,人禽流感病例的诊断或排除需双份血清,急性期血清在发病后7天内采集,恢复期血清在发病后第2、3、4周采集。如未能采集到急性期血清,仍应尽早采集第一份血清,并在间隔2~4周后采集第二份血清。C反应蛋白测定(CRP)

【正常参考值】<8mg/L(速率散射比浊法)

【临床意义】

1.组织损伤,如大手术、严重创伤、烧伤、心肌梗死等,CRP常于发病后数小时迅速升高,病变好转时迅速下降。若手术恢复后CRP又升高,提示继发感染或深静脉血栓形成。2.各种细菌性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CRP常明显增高;而病毒性感染,CRP升高不明显或轻度增高,可作为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的鉴别诊断指标。

3.风湿热活动期,CRP明显升高,可达200mg/L以上,治疗好转后,CRP逐渐降至正常。4.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以及妊娠等都可见CRP明显升高。

5.超敏CRP(hs-CRP)(正常参考值<3mg/L=还可用作冠心病危险性预测指标。

抗链球菌溶血素“O”检验(ASO)

【正常参考值】速率散射比浊法:<200(德灵)

<125(IMMAGE)

【临床意义】

1.ASO升高,常见于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扁桃体炎、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肌炎以及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脓疮病、新生儿脐带感染等。由于正常人群中链球菌感染相当常见,故正常人血清中也有一定量的ASO,但一般在正常参考值以下。

2.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一周后,ASO即开始升高,4~6周达高峰。由于ASO可持续几个月或几年,因此ASO阳性不一定是近期感染的指标,应多次动态观察。风湿热病人于感染后4~6周,80%的病人阳性,如果合并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加快,结合临床表现,可考虑风湿活动。

3.病人确有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但ASO持续阴性,可能是发病早期用过大量的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等。

4.多次检验,滴度逐步升高,可认为是疾病的活动期,对活动性风湿热或急性肾炎的诊断有较大意义;如滴度逐步下降,可认为是疾病的缓解期,如抗体恒定在高水平,多为非活动期。肥达反应WR (伤寒血清凝集试验)

【正常参考值】伤寒O<1:80;伤寒H<l:160;副伤寒甲<1:80;

副伤寒乙<1:80;副伤寒丙<1:80(直接凝集法)

【临床意义】

1.本试验可作为伤寒、副伤寒的辅助诊断。具体模式如下:

(1) O升高,H正常:伤寒发病早期或其他沙门菌感染的交叉反应。

(2) O正常,H升高:以往曾患过伤寒或伤寒疫苗接种后,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3) O升高,H升高:伤寒可能性大。

(4) O升高,A、B、C任何一项升高:可能分别为副伤寒甲、乙、丙。

2.肥达反应单次效价增高,判断的可靠性差,必要时进行动态观察,若双份血清效价增高>4倍,则诊断价值较大。

3.早期使用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伤寒患者,肥达反应可出现阴性。

外斐反应WFR(变形杆菌凝集试验)

【正常参考值】Ox2<l:160;Ox19<l:160;Oxk<l:160;(直接凝集法)

【临床意义】

1.x19增高:见于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或洛杉矶斑疹热。

2.Ox2增高:见于洛杉矶斑疹热、地方性斑疹伤寒或流行性斑疹伤寒。

3.xk增高:见于恙虫病。

4.布氏杆菌病、回归热病人,血清滴度可有所增高;孕妇可稍有增高。

结核分枝杆菌抗体和DNA测定

【正常参考值】ELISA法:结核抗体阴性

PCR法:结核分枝杆菌DNA阴性

【临床意义】抗体阳性表示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但结核病人体内抗体水平差异较大,低水平结核抗体常在健康人中发现,注意鉴别。

PCR方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DNA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而且速度快,但应防止标本污染引起的假阳性。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免疫测定

【正常参考值】ELISA法:抗原或抗体均阴性

【临床意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所致,感染1周后,抗体逐渐增高,2个月后逐渐下降;接受疫苗接种者高抗体IgG效价可持续1年以上。

布氏杆菌病凝集试验(波状热杆菌病凝集试验)

【正常参考值】凝集效价≤1:160

【临床意义】

1.凝集效价明显升高或动态上升(双份血清测定,后次凝集效价超过前次4倍以上)有助于布氏杆菌病的诊断。

2.链球菌感染、伤寒、疟疾、风湿热、流感,可轻度增高。

抗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检验

【正常参考值】凝集效价≤1:80

【临床意义】抗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提示肺炎支原体感染。

幽门螺杆菌抗体测定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胃、十二指肠幽门螺杆菌感染,如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等。囊虫抗体测定

【正常参考值】ELISA法:阴性

【临床意义】囊虫特异性IgG阳性,见于囊虫病,阳性率高达96%。

日本血吸虫抗体测定

【正常参考值】ELISA法, 环卵沉淀法,胶乳凝集法等:阴性

【临床意义】IgM、IgE阳性提示病程处于早期,是早期诊断指标。IgG阳性提示疾病已是恢复期,曾有过血吸虫感染,可持续数年。

艾滋病(AIDS)的免疫学检验

【正常参考值】

1.筛选试验:ELISA法检测抗HIV1+2抗体和快速蛋白印迹法(RWB)均为阴性;

2.确诊试验:蛋白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WB)和RT-PCR法HIV-RNA均阴性。

【临床意义】

1.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HIV感染所致的一种严重传染病。其传播方式主要是性传播、经血传播、母婴垂直传播等。当感染HIV数周至半年后,绝大多数病人血

清中存有抗HIV抗体。

2.抗HIV抗体阳性:如无任何临床症状,可为病毒携带者。抗HIV阳性可持续数年、数十年以至终身,是重要的感染标志。

3.抗HIV抗体阳性,特别是确证试验结果阳性,并伴有临床症状时,可诊断为艾滋病。4.筛选试验灵敏度高,但特异性不高,故有假阳性;所以筛选试验阳性时应做确诊试验证实。确诊试验阳性,特别是RT-PCR法检测HIV-RNA阳性,对肯定诊断和早期诊断颇有价值,HIV-RNA在艾滋病患者体内量的多少直接反映病情进展。

梅毒螺旋体的免疫学检验

【正常参考值】

检测非特异性抗体的定性试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阴性;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USR)阴性;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 阴性。

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确诊试验: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和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均阴性。

【临床意义】梅毒螺旋体反应素试验敏感性高;定性试验阳性的情况下,必须进行确诊试验,若阳性可确诊梅毒。

一般用VDRL或RPR试验对梅毒患者血清进行过筛试验,出现阳性者再用FTA-ABS或TPHA试验作确诊试验。梅毒螺旋体PCR检测也是快速检出螺旋体特异基因片段的确诊试验。

淋病的免疫学检验

【正常参考值】协同凝集试验阴性;PCR检测淋球菌DNA定性试验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常见于淋菌性尿道炎、前列腺炎、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新生儿淋病性眼结合膜炎等淋病症状。

对常规镜检、培养和血清学检查阴性,而病史和临床体征怀疑淋病患者、菌量少及慢性淋病患者、病菌携带者、正常的产前查体等,均可用PCR方法检测。PCR可做确诊试验。

沙眼衣原体(CT)抗体和DNA检测

【正常参考值】IFA法IgM效价≤1:32,IgG效价≤1:512;

PCR法检测CT-DNA定性试验阴性。

【临床意义】沙眼衣原体阳性常见于非淋病性尿道炎、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新生儿眼结膜炎等。

①IgM阳性提示近期有CT感染,有利于早期诊断;②IgG在发病后6~8周出现,持续时间较长,提示曾有过CT感染。泌尿生殖道标本CT-DNA检测阳性可确诊为沙眼衣原体感染,是目前最常用的主要检查手段。

解脲支原体(UU)的DNA检测

【正常参考值】PCR法检测UU-DNA定性试验阴性。

【临床意义】解脲支原体阳性常见于非淋病性尿道炎、阴道炎、盆腔炎、前列腺炎、流产、早产、不孕症等。泌尿生殖道标本UU-DNA检测阳性可确诊为解脲支原体感染,是目前最常用的主要检查手段。

解脲支原体引起的非淋病性尿道炎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尿道内痒,伴有尿急和排尿不畅或排尿不净感,尿痛轻微,偶尔见有粘液丝随尿而出,少数患者有稀薄的脓性分泌物,女性患者会阴部有异臭味。

单纯疱疹病毒-Ⅰ(HSV-Ⅰ)的DNA和抗体检测

【正常参考值】PCR法检测HSV-Ⅰ-DNA定性试验阴性。

【临床意义】生殖器皮损标本内HSV-DNA检测阳性可确诊为生殖器疱疹,是目前最常用的主要检查手段。

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检测,见本节前述。

乳头瘤病毒(HPV)的DNA检测

【正常参考值】PCR法检测HPV-DNA定性试验:阴性。

【临床意义】生殖道标本HPV-DNA检测阳性可确诊为乳头瘤病毒感染,是目前最常用的主要检查手段。

疟原虫(MP)检查

【正常参考值】无疟原虫。

【临床意义】血内查到疟原虫,是诊断疟疾最可靠的证据。

分类病症典型表现

间日疟原虫间日疟突起发冷、畏寒、面色苍白,脉搏快而有力;继以高热、面色潮红、头痛、全身酸痛、口渴、皮肤干热;接着全身大汗,体温骤然下降至正常。反复周期性发作,隔天发作一次

三日疟原虫三日疟发作与间日疟相似,但三日发作一次

恶性疟原虫恶性疟发热不规则,可引起重型疟疾。脑型疟疾有剧烈头痛、精神错乱等症状卵形疟原虫卵形疟与间日疟类似,但病情较轻

血微丝蚴检查

【正常参考值】无微丝蚴。

【临床意义】查见微丝蚴可诊断为丝虫病。根据患者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分为:①急性期过敏及炎症反应:两种丝虫病均可表现为周期性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丹毒样皮炎等,以下肢淋巴管多见。班氏丝虫病还可出现精索、附睾及睾丸的炎症;②慢性期阻塞性病变(如表所示):浅表淋巴肿反复发作,可形成橡皮肿,多见于下肢和阴囊。

腹内深部淋巴系统阻塞淋巴尿或淋巴腹水;精索、睾丸的淋巴管阻塞,则出现睾丸鞘膜淋巴积液及精索周围淋巴管曲张

精索、睾丸的淋巴管睾丸鞘膜淋巴积液及精索周围淋巴管曲张

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干淋巴管产生乳糜腹水、乳糜尿或鞘膜乳糜积液

浅表腹股沟淋巴结或淋巴管阴囊淋巴肿

腹部淋巴结或淋巴管下肢淋巴肿

浅表淋巴肿反复发作,可形成橡皮肿,多见于下肢和阴囊。

腹内深部淋巴系统(如肾脏、输尿管与膀胱的淋巴管或主动脉侧淋巴结及腰干淋巴管)阻塞,可引起淋巴尿或淋巴腹水;精索、睾丸的淋巴管阻塞,则出现睾丸鞘膜淋巴积液及精索周围淋巴管曲张;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干淋巴管阻塞,则产生乳糜腹水、乳糜尿或鞘膜乳糜积液;浅表腹股沟淋巴结或淋巴管阻塞,则出现阴囊淋巴肿;腹部淋巴结或淋巴管阻塞,则发生下肢淋巴肿。

尿液培养

【正常参考值】培养无细菌生长。

【异常结果分析】报告XXX 细菌,菌落数/ml,并同时报告药敏结果。

尿液细菌培养阳性时,必须根据细菌数判断是否有泌尿系感染。检出同一种细菌时,革兰阴性杆菌≥105/ml菌落数(CFU)时可认为是病原菌,有人认为一次培养菌数在105/ml,

准确率为80%,两次检出同一细菌在105/ml以上,准确率为91%,三次为95%;104~105/ml时为可疑,应重复检查;<104/ml时视为污染;革兰氏阳性球菌≥104/ml则可视为病原菌。但在下列情况下尿路感染时尿中细菌常可≤105/ml或104/ml:尿液因大量饮水而被稀释;应用抗菌药物使尿中有较高浓度,细菌受抑制;细菌营养条件要求高,繁殖缓慢。若因菌数意义不能肯定或培养结果与临床表现不符时,应继续送检。在严格无菌手续下送检膀胱穿刺或导尿培养时,无论菌数多少,均应视作病原菌。

泌尿感染常见细菌以大肠埃希菌为首位,近年由于感染病原菌的变迁,其他肠杆菌科细菌如肠杆菌属、克雷白菌属、变形杆菌属类细菌增多,非发酵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增多。革兰氏阳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也较常见,由于抗菌药的滥用导致尿路二重感染,酵母样真菌也常检出。若疑有结核菌感染时应送检结核培养。

粪便培养

1.致腹泻大肠埃希菌

【正常参考值】未检出致腹泻大肠埃希菌。

【异常结果分析】引起腹泻的大肠埃希菌主要有: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 E.coli,EIEC),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HEC),

肠聚集-粘附性大肠杆菌(enteroadherent-ag-greagative E.coli,EAAggEC)

若检出某种类型的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可结合临床对腹泻作出诊断。

①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是婴儿流行性腹泻的重要病原菌,可引起婴儿肠炎、夏季腹泻及婴儿霍乱。本菌具有很强传染性,可引起院内暴发流行,也可引起成人腹泻。

②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儿童及旅游者腹泻常见病原菌,本菌可产生大量耐热和非耐热肠毒素,患者腹泻呈水样便,伴有恶心、腹痛、发热等症。

③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因具有侵袭性,侵入人体肠粘膜上皮细胞后可迅速繁殖,破坏肠粘膜及其基底膜,出现粘膜溃疡,发病多呈散在性。与痢疾杆菌相似,引起痢疾样腹泻。

④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可引起暴发或散在性出血性结肠炎。患者常出现中度高热、恶心、呕吐,痉挛性腹痛、腹泻,早期为水样便,患者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少数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大肠杆菌O157:H7为最常见之血清型。

⑤肠聚集-粘附性大肠埃希菌,可引起顽固性小儿腹泻及旅行性腹泻。

2.沙门菌、志贺菌(Salmonella、Shigella)

【正常参考值】培养沙门菌、志贺菌阴性

【异常结果分析】报告致病菌及该细菌药敏结果。

检出沙门菌可视为沙门菌食物中毒(胃肠炎),主要由鼠伤寒、肠炎、猪霍乱、汤卜逊及丙型副伤寒等血清型引起。检出志贺菌可诊断急、慢性细菌性痢疾,我国流行较多的为福氏志贺菌和宋氏志贺菌。

3.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 ersinia enterocolitica)

【正常参考值】未检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异常结果分析】检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并同时报告药敏结果。

本菌为人、畜共患病原菌,主要可引起人类胃肠炎型感染(小肠结肠炎),约占本菌感染的2/3,多见于儿童。尚可引起末端回肠炎、阑尾炎、关节炎及败血症感染等。若为非肠道感染症,应在标本收集时,按要求作特殊处理。

4.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

【正常参考值】未检出霍乱弧菌,应结合临床作其他病原学检查。

【异常结果分析】

①培养检出霍乱弧菌某某血清型,可作为霍乱的确诊依据。

②弧菌科中,尚有其他致病细菌如副溶血弧菌,可引起急性胃肠炎;嗜水气单胞菌可引起腹泻等,可根据不同要求检测。

报告细菌的同时报告药敏结果。

5.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

【正常参考值】未检出空肠弯曲菌。

【异常结果分析】培养检出空肠弯曲菌。

本菌产生霍乱样肠毒素,引起急性肠炎,血便伴发热、恶心、呕吐,常因饮食不洁牛奶等动物污染的食物引起。尚可引起霍乱样腹泻的暴发流行及食物中毒,尤其在儿童中发病较多。其感染率不少于沙门菌。

6.结核病细菌学培养

【正常参考值】涂片未找到抗酸杆菌。培养未检出结核分支杆菌。

【异常结果分析】常用检查方法为直接涂片检查和结核分支杆菌培养,目前PCR及探针技术已用于临床。

1.涂片找到抗酸杆菌,可初步诊断为结核病,同时应做结核分支杆菌培养与其他分支杆菌加以鉴别。

2.培养检出结核分支杆菌及TB-DNA阳性,即可确诊为结核病。

3.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诊断结核时应排除污染的干扰,阴、阳性结果临床应用均应谨慎。7.淋病细菌学培养

【正常参考值】涂片未找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培养未检出淋病奈瑟菌。

【异常结果分析】标本检查采用直接涂片及淋球菌培养。阳性结果如下:

(1)涂片找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患者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如急性期有大量的脓性分泌物,伴有尿道口或阴道充血水肿。男性患者具有确诊意义,女性患者诊断应慎重,可结合临床初步诊断,并结合培养结果确诊。

(2)培养检出淋病奈瑟菌,即可诊断为淋病,并同时报告药敏结果。

8.真菌培养

【正常参考值】

(1)涂片未找到真菌(包括菌丝及孢子)。

(2)培养未检出真菌。

(3)未找到新型隐球菌。

【异常结果分析】

(1)涂片找到真菌菌丝和孢子。

(2)检出新型隐球菌:可见于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或肺部感染,也可侵犯皮肤、皮下组织、肌肉、淋巴结及肠道等处,由肺经血行播散时可侵犯所有脏器组织。不管发生哪类隐球菌感染,最后中枢神经系统终将受染。

(3)检出真菌(包括深部真菌和浅部真菌)。

深部真菌指侵犯表皮以外的组织和器官的病原真菌、条件致病真菌(包括隐球菌属、念珠菌、申克孢子丝菌、暗色孢科真菌、曲霉菌、毛霉菌)。

浅部真菌指寄生或腐生在表皮、毛发、甲板等部位的真菌所引起的浅部真菌病,称为癣,包括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和表皮癣菌属。

弓形虫抗体测定

【正常参考值】弓形虫特异性IgM抗体、IgG抗体:阴性(ELISA法)

【临床意义】

1.弓形虫感染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猫和其他宠物是主要传染源。人体感染后,轻者常无症状,但血清中可查到抗体;重者可引起各种症状,如高热,肌肉、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等。孕妇急性弓形虫感染时,弓形虫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直接威胁胎儿健康。

2.妊娠早期感染者可引起流产、死胎、胚胎发育障碍;妊娠中、晚期感染者,可引起宫内胎儿生长迟缓和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如无脑儿、脑积水、小头畸形、智力障碍等),眼损害(如无眼、单眼、小眼等)以及内脏的先天损害(如食管闭锁)等。

3.IgM抗体出现较早,一般持续数周至数月,高滴度IgM抗体多提示有近期感染,IgG抗体出现较晚,可维持较长时间,在此期间若再次感染,血清IgG抗体将迅速升高到4倍或4倍以上的较高水平。IgG抗体阳性,说明曾经感染过这种病原体,且有一定免疫力。

风疹病毒抗体测定

【正常参考值】风疹病毒特异性IgM、IgG抗体:阴性(ELISA法)

【临床意义】风疹病毒易感人群为l~5岁的儿童及孕妇。据统计,孕妇在怀孕1~6周时感染风疹者约50%可致流产、死胎、早产;若胎儿存活出生,有可能发生先天性风疹综合征,表现为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心脏病、神经性耳聋、小头畸形和智力障碍等。风疹病毒IgM抗体阳性,提示有近期感染,必要时应终止妊娠。风疹病毒IgG抗体阳性,表示机体已受过风疹病毒感染,具有一定免疫力。

巨细胞病毒抗体测定

【正常参考值】抗-CMV IgM、IgG抗体:阴性(ELISA法)

【临床意义】

1.抗-CMV测定,双份血清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增长时,有诊断意义。特异性抗-CMV IgM阳性为CMV近期感染的指标;IgG抗体阳性,说明曾经感染过CMV,且有一定免疫力。

2.CMV围生期感染是引起胎儿畸形的主要原因之一,CMV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早产、胎儿发育迟缓、新生儿畸形、黄疸、肝脾肿大、溶血性贫血、视网膜脉络膜炎等,新生儿死亡率较高。

3.成人CMV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受损者,如艾滋病、癌症、器官移植等,病人感染CMV 后可发生进行性间质肺炎、肝炎、脑炎、心包炎及播散性CMV感染等,常威胁病人的生命,影响移植器官的存活。

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测定

【正常参考值】抗-HSV IgM、IgG抗体:阴性(ELISA法)

【临床意义】

1.单纯疱疹病毒(HSV) 分HSV-I 和HSV-Ⅱ两型。原发感染后,机体最先出现IgM,随后出现IgA及IgG,抗体能防止病毒播散,但不能阻止复发,检出特异性IgM阳性或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效价上升4倍或4倍以上,可提示HSV近期感染。

2.HSV主要引起疱疹性口腔炎、疱疹性角膜结膜炎、疱疹性脑膜炎、疱疹性外阴阴道炎、湿疹性疱疹、新生儿疱疹等。生殖器官以外部位的HSV感染多由HSV-I型引起(占95%),而生殖器官的HSV感染主要由HSV-Ⅱ型引起(占78%)。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有HSV感染。IgG抗体阳性(效价无变化),说明既往感染过,且有一定免疫力。

3.孕早期感染HSV者可导致流产,妊娠中、晚期感染者,可引起胎儿和新生儿发病。

临床上对TORCH检验结果的分析

检验结果临床意义

IgM+早期感染过,体内有抗体;近期复发感染或体内潜伏的病毒被激活IgG+IgM+急性期初次感染IgG-

IgM-早期感染过,体内有抗体,有一定免疫力;无近期感染IgG+IgM-无感染史,体内无抗体,无免疫力,视为易感人群IgG-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指导手册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 实验指导 (供医学检验专业五年制本科使用)

遵义医学院医学检验系组编 2005年12月 第一章血细胞形态(示教) 概念:是指血细胞经瑞氏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 第一节血细胞多媒体示教2学时 了解:初步认识各种血细胞外形及核的形态、胞浆着色情况、核染色质结构的不同点。 第二节正常血细胞形态(显微镜下示教)4学时 了解:初步认识粒细胞系、红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浆细胞系、巨核细胞系的各阶段细胞形态学特征,并画出每一台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 (一)粒细胞系统 1.原始粒细胞(myeloblast):10~18μm,胞体圆或类圆形,核占细胞的2/3以上,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浆量少,染天蓝色,有透明感,无颗粒。 2. 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12~20μm,较原粒细胞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细胞粗糙,染色质颗粒开始有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浆染淡蓝色、蓝色或深蓝色,含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紫红色颗粒(即非特异性颗粒)。 3.中幼粒细胞(myelocyte) ①中性中幼粒(neutrophilic myelocyte):10~18μm,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有凹陷,其凹陷处约占细胞的2/3~1/2,核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隐约可见或消失;胞浆量多,染淡红或少数区域略偏蓝,含大小一致的红色颗粒、即特异性颗粒(致少有一个区域)。 ②嗜酸性中幼粒(eosinophilic):15~20μm:核与中性中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粗大而均匀、排列紧密的橘红色特异性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basphilic):10~15μm,核圆形或椭圆形、但常常轮廓不清,核染色质较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含有排列零乱、大小不等数量不多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

血液一般检验

血液一般检验一、选择题 (一)、A1型题(标准型) 1、红细胞从骨髓释放入血后的平均寿命约为: A、50天 B、80天 C、100天 D、120天 E、150天 2、血液的pH值就是: A、6、80~7、00 B、7、35~7、45 C、7、00~7、25 D、6、00~7、00 E、5、50~6、50 3、以N表示五个中方格内红细胞总数,则红 细胞显微镜计数法的计算式应为: A、N×5×10×104×200 B、N×5×10×105×200 C、N×25/5×10×106×200 D、N×5/25×10×106×200 E、N×25×10×106×200 4、正常成人红细胞中90%以上的血红蛋白就 是: A、HbA B、HbA2 C、HbF D、SHb E、HbH 5、血红蛋白测定的参考方法: A、沙利法 B、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 C、叠氮高铁血红蛋白法 D、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测定法 E、碱羟血红蛋白测定法 6、国内推荐哪种方法作为血红蛋白测定的次 选方法: A、沙利法 B、血气分析法 C、叠氮高铁血红蛋白法 D、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测定法 E、碱羟血红蛋白测定法 7、血红蛋白测定法中基本淘汰的就是: A、沙利法 B、血气分析法 C、叠氮高铁血红蛋白法 D、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测定法 E、碱羟血红蛋白测定法 8、HiCN法测定血红蛋白所用波长: A、500nm B、530nm C、540nm D、560nm

E、570nm 9、血液分析仪与血红蛋白测定仪多采用哪一 波长测定血红蛋白: A、500nm B、540nm C、560nm D、575nm E、600nm 10、测定Hb时,静脉血比毛细管血的结果: A、低10~15% B、高10~15% C、基本相符 D、低5~10% E、高5~10% 11、下列何种物质被认为就是最强烈有力的 促红细胞缗钱状聚集的物质: A、胆固醇 B、纤维蛋白原 C、α-球蛋白 D、γ-球蛋白 E、β-球蛋白 12、血涂片中成熟红细胞常呈缗钱状排列的 疾病就是: 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B、多发性骨髓瘤 C、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E、再生障碍性贫血13、外周血出现多色性红细胞增多,表明骨髓 造血功能: A、正常 B、活跃 C、低下 D、重度低下 E、以上均不就是 14、双形性贫血最常见于: A、溶血性贫血 B、急性失血 C、巨幼细胞贫血 D、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E、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15、高渗溶液中红细胞的形态为: A、影红细胞 B、口形细胞 C、锯齿状红细胞 D、球形细胞 E、椭圆形细胞 16、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形成的原因为: A、脂蛋白变性 B、胞浆内残留的DNA变性 C、胞浆内残留的RNA变性 D、核碎裂或溶解后的残余物 E、纺锤体的残余物 17、铅中毒时,血中哪种细胞明显增加: A、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实验诊断学---临床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 Ⅰ、血液一般检验----红细胞系统 一、红细胞生成起源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1、男:RBC>6.0 ×1012/L, Hb>170g/L 女:RBC>5.5 ×1012/L, Hb>160g/L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 ⑴、相对增多: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 ⑵、绝对增多 ①继发性:非造血系统疾病,主要环节是EPO增多 代偿性增加:血氧饱和度低,组织缺氧所致 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民 病理性:慢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 非代偿性增加:无血氧饱和度低和组织缺氧 肿瘤和肾病所致: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②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1、贫血:男<120g/L, 女<110g/L 贫血程度:轻度:>90g/L 中度:90-60g/L 重度:60-30g/L 极重度:<30g/L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的【临床意义】 ⑴、生理性减少: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妊娠中、后期(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老人(骨髓造血减少) ⑵、病理性减少 ①生成减少 骨髓造血障碍 造血干细胞异常:再障 骨髓浸润:急性白血病等 原因不明或多种机制:慢性感染、肿瘤、肝病、内分泌病等伴发的贫血 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 DNA合成障碍:巨幼细胞贫血 血红蛋白合成障碍 血红素合成障碍:IDA 珠蛋白合成障碍:海洋性贫血 ②破坏过多 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遗球、红细胞酶缺陷的溶贫、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PNH 红细胞外在缺陷(获得性):免疫性、机械性 ③失血 急性失血

慢性失血 四、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 【定义】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进行活体染色,这些嗜碱性物质被凝聚沉淀并着色,在胞浆中呈现蓝色细颗粒状,颗粒间又有细丝状联缀而构成网状结构,故称网织红细胞。 【正常值】 0.005~0.015(0.5%~1.5%) 【临床意义】 (一)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 1. 网织红细胞增多:溶血性贫血;急性大量溶血 2. 网织红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 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给予铁剂或叶酸治疗有效,网织红细胞增高; 溶血性贫血和失血性贫血治疗有效,网织红细胞减低 五、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 【定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 【正常值】男性:0~15mm/h 女性:0~20mm/h 【临床意义】 (一)生理性增快:妇女月经期(与子宫内膜破损及出血有关);妊娠3月后至分娩后3周(与生理性贫血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有关);老年人(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有关) (二)病理性增快: 1. 炎症性疾病: ①急性细菌性炎症(与肝脏释放急性时相反应物质增多,包括α1抗胰蛋白酶,α2巨球蛋白,CRP,结合珠蛋白,转铁蛋白,纤维 蛋白原等有关); ②风湿热活动期(与γ及α2球蛋白增高有关); ③慢性炎症(如结核)活动期(与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增加有关) 2.组织损伤及坏死:大范围组织损伤,手术创伤,心肌梗塞(心绞痛时正常,可作为鉴别),肺梗塞 3.恶性肿瘤:与α2巨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增高,肿瘤组织坏死,继发感染,贫血等有关。 4.高球蛋白血症 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恶性淋巴瘤、风湿性疾病(SLE、类风湿关节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慢性肾炎、肝硬化 红细胞沉降率的临床意义 5. 贫血 HB低于90 g/L时,血沉增快,随贫血加重而增快明显 *血沉加快不与红细胞减少呈正比(严重贫血 , 红细胞过少不易形成缗钱状排列)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镰形细胞贫血、红细胞异型症:异型红细胞不易聚集成缗钱状 , 血沉加快不多 6.高胆固醇血症 六、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 【定义】又称血细胞压积(packed cell volume,PCV),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正常值】温氏法: 男0.40--—0.50l/L (40-50容积%),平均0.45l/l 女 0.37-0.48i/L (37-48容积%),平均0.40l/l

临床血液学检验期末复习MPN、MDS、MM等

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以骨髓中分化成熟相对正常的一系或多系髓系(粒系、红系、巨核系)细胞持续异常增殖为特征的一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与MDS所见无效造血相反,增殖的细胞分化成熟相对正常。临床一般起病缓慢,有血细胞质和量的改变,肝、脾肿大,常并发出血、血栓及髓外造血。疾病进展到终末期,可出现骨髓纤维化、无效造血,或转化为急性白血病。 本组疾病中典型的4种,除了慢粒还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及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等。 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 是一种主要累及巨核细胞系的克隆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以血小板数持续增多,血栓形成和/或出血为特征。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50岁以上,多缓慢起病,部分病人发病时无症状,偶尔因发现血小板增多或脾大或手术后出血不止而确诊。多数病人有出血或血栓形成。出血以胃肠道、鼻出血较常见,皮肤、粘膜出血少见。血栓栓塞以指(趾)小血管、中枢神经血管和肢体血管栓塞为主。脾大见于多数病例,一般为轻到中度肿大,少数病人有肝肿大。 【检验】 (1)血象:血小板计数多在(1000~3000)×10^9/L。MPV增大,血小板比积明显增加。可见巨大型、小型及不规则血小板,常自发聚集成堆。可见巨核细胞碎片。白细胞计数多在(10~30)×10^9/L,偶可达(40~50)×10^9/L。分类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偶见幼粒细胞。 (2)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巨核细胞系统增生尤为突出,原始及幼稚巨核细胞的比例增高,部分病例可见到小巨核细胞。巨核细胞形态异常,核质发育不平衡,颗粒稀缺,空泡形成,核分叶过多,血小板生成增多。红细胞和粒细胞系统亦明显增生。 (3)血小板功能检查:多数患者主要表现为对二磷酸腺苷、肾上腺素诱发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部分患者又有自发性血小板聚集性增高的现象。 【诊断】 WHO的ET诊断标准: 阳性标准:(1)血小板持续性>600×10^9/L;(2)骨髓活检主要为巨核细胞增生,胞体大而形态成熟的巨核细胞增多。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临床血液学与检验 英文名称:clinical hematology and inspection 课程类型:专业课必修考试 总学时:122 学分:6.5 理论课学时:58 实验课学时:64 适用对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实验性学科,随着分子生物学、物理学、电子学等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检验技术促进了预防医学及临床医学不断前进。临床血液学检验是应用血细胞生理学、血液生化学、血液免疫学、遗传血液学、血液流变学、实验血液学等学科的科学方法,检查造血微环境、造血细胞、骨髓细胞及血栓与止血的各种凝血因子等。因此,临床血液学与检验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工作对象,创造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是医学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应用学科,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之一。 通过临床血液学检验的学习,要求学生在理论上弄清实验原理,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各类造血细胞的生理、病理形态与各类常见血液病的临床基础及检验技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临床培养有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及具有初步科研工作能力的医学检验医师。 在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中重点讲授造血检验、细胞形态学、细胞组织化学染色、各类贫血、白血病、出凝血疾病等疾病的检查原理、操作方法、评价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等。 二、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血液学检验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考试等。其中课堂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及细胞形态的图示以启发式方法教学。实验是教师在实验室里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实验标本、挂图、图谱等,并结合电化教学、多媒体实验教学、要求学生细胞绘图等手段,强化记忆,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早到医学检验室轮流进行实习,更好地配合理论教学。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绪论

血液学检验重点

血液学检验重点 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两个月后,骨髓外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 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 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EH)。 常见于儿童。髓外组织无骨髓—血屏障结构,幼稚细胞不经筛选即可进入外周血循环, 故常可导致相应器官肿大。 骨髓穿刺禁忌症:1.有出血倾向或凝血时间明显延长者不宜做,如为了明确疾病诊断 也可做,但完成穿刺后必须局部压迫止血5—10min。而严重血友病患者禁忌。2.晚期妊娠的妇女做骨髓穿刺时应慎重。 有核细胞计数结果计算1.百分比:百分比是指有核细胞的百分比(ANC)。在某些白 血病中,还要计算出非红系细胞百分比(NEC):指去除有核红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外的有核细胞百分比。 2. 计算粒红比值(G/E):指各阶段粒细胞 百分率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 四.正常骨髓象特点:见书P61表4—10健康成人骨髓象特点。 五.铁染色1.原理:健康人骨髓中的铁主要存在于骨髓小粒和幼红细胞中。在酸性 环境中与亚铁氰化钾作用,形成普鲁士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定位于含铁的部位。 2.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细胞外铁:观察骨髓小粒中的铁,呈弥散蓝色、颗粒状、小 珠状或块状。根据骨髓小粒中铁的存在方式及量将细胞外铁分为(一)、(+)、(++)、(+++)、(++++)。 2)细胞内铁:观察100个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计算出铁粒幼 红细胞的百分比。铁粒幼红细胞是指胞质中出现蓝色铁颗粒的幼红细胞,根据蓝色铁颗粒 多少、粗细分为I型、Ⅱ型、Ⅲ型、Ⅳ型及环形铁粒幼红细胞。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是指幼 红细胞胞质内蓝色在6颗以上,围绕核周二分之一以上者。成熟红细胞中出现铁颗粒称为 铁粒红细胞。过氧化物酶染色(POX)临床意义:过氧化物酶染色是临床最常用和最有价 值的鉴白血病类型的细胞化学染色方法。主要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与急性非 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的鉴别。 1.急性白血病时,POX反应强弱顺序M3>M2b>M2a>M6(粒)>M4>M1>M5>HAL>AL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CLLPOX均为阴性。50年代至今有人主 张POX 苏丹黑(SBB)染色的应用评价在鉴别白血病类型尤其在帮助鉴别急性非淋巴细胞白 细胞与急性淋巴细胞白细胞时较POX更敏感。 (注:SBB特异性低于POX,敏感性高于POX,细胞化学染色特异性比敏感性重要) 贫血: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臧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我国血液病学 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

临床血液学检验 教学大纲

《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概述]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采用各种实验方法和技术分析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以阐明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用于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的一门科学。血液学检验既属于血液学范畴,又是检验医学的一个分支,是检验医学的主干课程之一。近十年来,血液学基础理论研究随着实验手段的不断更新而迅速发展,而实验性很强的血液学,也越来越多的引进各种新的检验项目或赋予基础检验以新的评价。 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临床血液学检验设置在检验医学专业必修课程中,其目的是使该专业的学生掌握血液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临床血液学相关基础知识;同时掌握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常见血液病的检验方法及血液学特点,能对常见血液病作出初步诊断结论。 [课程目标]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临床血液学检验的任务是利用血细胞的检验技术,超微结构技术、病理学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免疫学技术、分子遗传学技术、生物遗传工程、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他多种技术,对血液系统疾病和非血液系统疾病所致的血液学异常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和临床诊治的观察,从而促进血液学和临床血液学的发展和提高,推动了血液病学研究向更高层次迈进。学生需要经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实验医学的专门学习和培养,不仅要有熟练的实验医学技能,正确掌握各项有关血液病诊断和反映病情的实验;适应血液学的发展,建立有关新实验,还要有一定程度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为血液病做出诊断。 该课程共分四篇:造血细胞及其检验、红细胞疾病及其检验、白细胞疾病及其检验和血栓与止血及其检验。它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常见的血液病为主线,创建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 [使用范围] 检验学专业,本科层次。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最新整理)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以下每一道考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相关专业知识) 1.POX染色呈阴性反应的细胞是 A.M3的早幼粒细胞 B.中性分叶粒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 答案:E 2.过氧化物酶染色呈强阳性的细胞是 A.嗜酸性粒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淋巴细胞 E.浆细胞 答案:A 3.只能在血小板中生成的是 A.血小板第三因子 B.血小板第四因子 C.纤维蛋白原 D.胶原酶 E.纤维连接蛋白 答案:B

4.正常成人骨髓涂片特异性酯酶染色呈阳性的细胞是 A.中性粒杆状核细胞 B.单核细胞 C.早幼粒细胞 D.晚幼红细胞 E.原始淋巴细胞 答案:C 5.下列哪项胞内异常不可能出现于红细胞 A.Russel小体 B.Cabot环 C.Howell-Jolly小体 D.嗜碱性点彩 E.变性珠蛋白小体 答案:A 6.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血象特点是 A.白细胞分类以原始、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 B.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央淡染区扩大 C.白细胞计数一定高于正常 D.血小板散在、少见 E.白细胞分类以中幼粒以下阶段细胞明显增多为主 答案:E 7.临床上类白血病反应最常见于 A.严重感染

B.恶性肿瘤骨转移 C.有机磷农药或一氧化碳中毒 D.急性溶血或出血 E.外伤或大面积烧伤 答案:A 8.下列关于冷凝集素综合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体主要为IgM B.0~4℃凝集反应最强 C.慢性型以血管内溶血为主 D.溶血不需补体参与 E.多见于女性 答案:D  9.下列不是造血祖细胞的主要特征的是 A.具有高度增殖能力 B.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 C.弱表达CD34 D.对称性有丝分裂 E.具有定向分化能力 答案:B 10.下列细胞因子中对造血细胞起负向调控作用的是 A.干细胞因子

临床血液学检验重点

第十章白细胞检验的临床应用 二、名词解释 1. 白血病: 2. 急性白血病: 3..急性白血病复发: 4. 部分缓解: 5. 微量残留白血病: 6. 柴捆细胞: 7. 非红系计数:。 8. 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 9. MICM分型: 10. FAB分型: 11.Ph染色体 12.全髓白血病 13.无效性红细胞生成 14.尿本-周蛋白 15.类白血病反应 16.R-S细胞 17.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18、M蛋白 19、重链病 20、类脂质沉积病 21、血清β2-微球蛋白 三、问答题 1. FAB分型中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三种亚型的形态特点各如何?

2.我国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1986年天津会议)是什么? 3.急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标准是什么? 4.根据细胞系列将急性白血病分为哪两大类?细胞免疫分型时所用的一线单抗和二线单抗各有哪些? 5.M3的实验室检查主要特点有哪些? 6.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的诊断要点。 7.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分期及其标准。 8.简述霍奇金氏淋巴瘤诊断时需要进行的检查及其鉴别诊断。 9.试述国内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 10.试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鉴别要点。 11.什么叫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其程度如何区分? 答案 二、名词解释 1.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恶性变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特点为骨髓中有不能控制的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分化成 熟障碍、调亡减少,同时浸润其他组织和脏器,并进入外周血中。主要临床表现有四大症状即贫血、发烧、出血及浸润。 2.指起病急、病程短,未经治疗其自然病程一般少于6个月的白血病,其骨髓髓中以原始及幼稚白血病细胞增生为主。 3.指以下三项中的任何一项即为复发,①骨髓中原粒细胞Ⅰ型+Ⅱ型(或原单核细胞+幼单细胞或原淋巴细胞+幼淋细胞)>5%且<20%,经过有效的抗白血病治疗一个疗程后仍为达到骨髓完全缓解;②骨髓原粒细胞Ⅰ型+Ⅱ型(或原单核细胞+幼单细胞或原淋巴细胞+幼淋细胞)>20%;③骨髓外有白血病细胞浸润者。 4.原粒细胞Ⅰ型+Ⅱ型(原单核细胞+幼单核或原淋巴细胞+幼淋巴细胞)>5%~≤20%或临床、血象中有一项未达到完全缓解标准者。 5.是指白血病患者经过化疗或骨髓移植后,达到临床和血液学完全缓解,但体内仍残留微量白血病细胞(估计约106~8个)的状态。 6.细胞胞浆中有多条棒状小体,从形态上似柴捆,呈束状交叉排列,因而得名,柴捆细胞主要见于M3。

血液生化检查各指标及对应正常值列表

血液生化检查各指标及对应正常值列表 ALT (谷丙转氨酶)0~4O IU/L CO2Cp (二氧化碳结合力)2O~30 mmol/L AST (谷草转氨酶)0~45 IU/L CO (一氧化碳定性)(-) TP (总蛋白)60~80 g/L HBDH (a羟丁酸脱氨酶)90~22O IU/L ALB (白蛋白)35~55 g/L CPK (磷酸肌酶激酶)25~170 mmol/L ALP (碱性磷酸酶)40~160 IU/L LDW (乳酸脱氢酶)40~100 mmol/L GGT (丫.谷氨酪转肽酶)0~50 IU/L CPK-MB (激肌酸激酶同功酶)0~16 TBIL (总胆红素)1.7~17.1μmol/L A/G (血清白/球蛋白)3.5~5.5/2-3g DBIt (直接胆红素)0~6.0 μmol/L HDL (高密度脂蛋白〕1.14~1.91 mmol/L Crea (肌酐)44~133 µmol/L VLDL (低密度低蛋白)0.11~0.34 mmol/L Ua (尿酸)90~360 µmol/L LDL (极低密度脂蛋白)1~3 mmol/L UREA (尿素氮)1.8~7.1 mmol/L CRP (C反应蛋白)(-) GLU (血糖)3.61~6.11 mmol/L IgA (免疫球蛋白)0.9~4.5 mg/ml TG (甘油三脂)0.56~1.7 mmol/L IgG (免疫球蛋白)9~23 mg/ml GHO (胆固醇)2.84~5.68 mmol/L IgM (免疫球蛋白)0.8~2.2 ml Mg (血清镁)0.8~1.2 mmol/L SF (铁蛋白)20~200 ng/ml K (血清钾)3.5~5.5 mmol/L α(蛋白电脉)3~4.9 % Na (血清钠)135~145 mmol/L β(蛋白电脉)3.1~9.6 % Cl(血清氯)96~108 mmol/L γ(蛋白电脉)6.6~13.7 % Ca (血清钙)2.2~2.7 mmol/L δ(蛋白电脉)9.5~20.3 % P (血清磷)0.97~1.61 mmol/L Fdg (纤维蛋白原)2~4g/L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题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题 姓名:学号:班级: 一、单项选择题 A型题(每题1分,共10分) 1、带3蛋白是红细胞膜中含量最多的一种(D) A、锚蛋白 B、收缩蛋白 C、肌动蛋白 D、跨膜糖蛋白E肌球蛋白 2、影响DNA合成的常见因素( E ) A、丙酮酸激酶缺乏 B 、铁缺乏 C 、维生素C缺乏 D 、微量元素缺乏E、叶酸和维生素B12(vitamin B12)缺乏 3、早期诊断缺铁性贫血的主要指标是( A ) ` A、血清铁蛋白降低 B 、血清铁降低 C 、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D 、总铁结合力升高 E 、铁粒幼细胞增多 4、PAS染色对下列哪项最有意义: (A) A、巨贫与红血病的鉴别 B、急淋与急非淋的鉴别 C、PNH与再障的鉴别 D、外周血象检查 E、以上均不正确 5、活化蛋白C可灭活下列哪些因子(C) A、因子Ⅹa、Ⅺa B、因子Ⅶa、Ⅹa C、因子Ⅴa、Ⅷa D、因子Ⅹa、Ⅸa E、AT、HCⅡ 6、关于NAP的临床意义,哪项是错误的( C ) 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NAP活性降低,而类白血病反应时则增强 B、{ C、化脓性感染时NAP活性增加,而病毒感染时则无变化 D、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NAP活性降低,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则增强 E、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急性变时NAP活性增强 F、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NAP活性增强,PNH时则降低 7、下列哪项符合血管外溶血的实验室指标( B ) A、血浆中出现高铁血红素 B、血浆血红素结合蛋白下降 C、尿中含铁血黄素试验阴性 D、尿中出现游离血红蛋白 E、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高 8、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鉴别依据是(D) A、巨核细胞受抑、血小板减少 B、原始细胞形态差别显著 C、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 D、POX染色 E、胞质中可见Auer小体 9、由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形成交联性纤维蛋白的过程中,参与的凝血因子有( C ) A、因子ⅩⅢ B、因子ⅩⅢa C、因子ⅩⅢa 、Ca2+ D、因子Ⅹ E、因子Ⅹa、Ca2+ 10、下列检查哪项改变与溶血无关( B )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知识讲解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 题和答案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 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以下每一道考题有A 、B 、C 、D 、E 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相关专业知识) 1.POX 染色呈阴性反应的细胞是 A.M3的早幼粒细胞 B.中性分叶粒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 答案:E 2.过氧化物酶染色呈强阳性的细胞是 A.嗜酸性粒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淋巴细胞 E.浆细胞 答案:A 3.只能在血小板中生成的是 A.血小板第三因子 B.血小板第四因子 C.纤维蛋白原 D.胶原酶 E.纤维连接蛋白 答案:B 4.正常成人骨髓涂片特异性酯酶染色呈阳性的细胞是 A.中性粒杆状核细胞 B.单核细胞 C.早幼粒细胞 D.晚幼红细胞 E.原始淋巴细胞 答案:C 5.下列哪项胞内异常不可能出现于红细胞 A.Russel 小体 B.Cabot 环 C.Howell-Jolly 小体 D.嗜碱性点彩 E.变性珠蛋白小体 答案:A 6.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血象特点是 A.白细胞分类以原始、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 B.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央淡染区扩大 C.白细胞计数一定高于正常 D.血小板散在、少见 E.白细胞分类以中幼粒以下阶段细胞明显增多为主 答案:E 7.临床上类白血病反应最常见于 A.严重感染 B.恶性肿瘤骨转移 C.有机磷农药或一氧化碳中毒 D.急性溶血或出血 E.外伤或大面积烧伤 答案:A 8.下列关于冷凝集素综合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体主要为IgM B.0~4℃凝集反应最强 C.慢性型以血管内溶血为主 D.溶血不需补体参与 E.多见于女性 答案:D 9.下列不是造血祖细胞的主要特征的是 A.具有高度增殖能力 B.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 C.弱表达CD34 D.对称性有丝分裂 E.具有定向分化能力 答案:B 10.下列细胞因子中对造血细胞起负向调控作用的是 A.干细胞因子 B.TGF-β C.IL-11 D.IL-3 E.TPO 答案:B 11.在人类产生血细胞的过程中,各类血细胞形成的顺序是 A.粒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B.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C.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红细胞 D.红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粒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答案:B 12.关于红细胞系统的发育特点,以下正确的是 A.原始红细胞胞浆内有特异性颗粒 B.早幼红细胞核染色质粗糙、密集、结块 C.早幼红细胞胞浆量一般较少,染色呈嗜酸性 D.中幼红细胞胞浆含量丰富,染色呈嗜多色性 E.晚幼红细胞核染色质粗糙、呈网状 答案:D 13.临床上骨髓增生程度,通常的表示方式为 A.粒细胞:成熟红细胞 B.有核细胞:全部血细胞 C.有核细胞:成熟红细胞 D.粒细胞:有核红细胞 E.有核红细胞:全部血细胞 答案:C 14.T 和B 淋巴细胞接触抗原后再繁殖的场所是 A.肝和淋巴结 B.脾和淋巴结 C.骨髓 D.淋巴结 E.胸腺 答案:B 15.CFU-GM 增加见于下列何种疾病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C.急性白血病 D.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E.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答案:E 16.在人类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的造血活动始于 A.胚胎第12周 B.胚胎第10周 C.胚胎第8周 D.胚胎第6周 E.胚胎第3~4周 答案:E 17.红细胞破坏后,受何者吞噬 A.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B.单核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脾 E.肝 答案:A 18.红细胞起源于 A.原始红细胞 B.肝脏 C.骨髓造血干细胞 D.巨噬细胞 E.早幼红细胞 答案:C 19.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常引起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失血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溶血性贫血 E.巨幼细胞贫血 答案:E 20.一般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 A.正常色素性贫血 B.低色素性贫血 C.高色素性贫血 D.嗜多色性贫血 E.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答案:A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题 一、选择题 A 型题(每题1分,共10分) 1、 带3蛋白是红细胞膜中含量最多的一种 (D ) A 、 锚蛋白 B 、 收缩蛋白 C 、肌动蛋白 D 、 跨膜糖蛋白 E 肌球蛋白 2、影响DNA 合成的常见因素 ( E ) A 、丙酮酸激酶缺乏 B 、铁缺乏 C 、维生素C 缺乏

临床检验基础 第一章血液的一般检验

第一章血液的一般检验 单项选择题 1.成人静脉采血,采血的部位通常是 A.手背静脉B.肘部静脉C.颈外静脉D.内踝静脉E.股静脉 2.静脉采血时错误的是 A.从内向外消毒穿刺部位皮肤B.进针时使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 C.见回血后松开压脉带D.未拔针头而直接将血液打入容器 E.如需抗凝应轻轻混匀 3.肝素抗凝主要是加强哪种抗凝血酶的作用 A 抗凝血酶I B 抗凝血酶II C 抗凝血酶III D 抗凝血酶IV E抗凝血酶V 4.EDTA盐抗凝剂不宜用于 A.红细胞计数B.白细胞计数C.血小板计数D.白细胞分类计数E.凝血象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 5.枸橼酸钠用于凝血象检查,其主要优点在于可稳定 A.Ⅴ因子和Ⅷ因子B.Ⅶ因子C.Ⅸ因子D.Ⅹ因子E.Ⅺ因子 6.枸橼酸钠的抗凝原理是 A.阻止凝血酶的形成B.阻止血小板聚集C.除去球蛋白D.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螯合物E.除去纤维蛋白原 7.关于抗凝剂,错误的是 A.EDTA-Na2溶解度大于EDTA-K2B.EDTA盐与血浆中钙离子生成螯合物C.肝素作为抗凝血酶Ⅲ的辅因子而抗凝D.枸橼酸钠可用于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枸橼酸钠可用于输血保养液8.ICSH建议,血细胞计数首选的抗凝剂是 A.EDTA-K2B.EDTA-Na2的其他盐类C.双草酸抗凝剂D.肝素E.枸橼酸钠 9.血沉检查时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是 A.1∶2 B.1∶4 C.1∶6 D.1∶8 E.1∶9 10.全血抗凝离心后除去血细胞成分即为 A.血浆B.血清C.全血D.浓缩血细胞E.血清因子 11.可用于输血保养液的是 A.EDTA-K2B.枸橼酸钠C.草酸钠D.双草酸盐E.草酸钾 12.凝血象检查时,最好采用 A.EDTA-K2B.38g/dl枸橼酸钠C.109mmol/L枸橼酸钠D.肝素E.草酸钠 13.属于酸性染料的是 A.美蓝B.天青C.硫堇D.伊红E.苏木素 14.关于细胞成分的特性,正确的是

医院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参考模板

医院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一、谷丙转氨酶(ALT) 临床意义: (1)ALT活性在下列疾病可见升高 a.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胆管炎和胆囊炎等 b.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时的肝脏淤血、脑出血等 c.骨骼肌疾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 (2)一些药物和毒物可引起ALT活性升高,如氯丙嗪、异烟肼、奎宁、水杨酸制剂及酒精、铅、汞、四氯化碳或有机磷等 二、谷草转氨酶(AST) 临床意义: (1)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多,当心肌梗死时,血清中AST活性增高,在发病后6-12小时之显著增高,在48小时达到高峰,约在3-5天恢复正常 (2)疟疾、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急性胰腺炎、胸膜炎、肾炎及肺炎等也可引起血清AST 活性轻度增高

(3)肝炎时,AST和ALT均可明显增高,可高与正常值上限10-30倍,这在其它疾病时少见.在黄疸期间,AST和ALT即可见增高,有助于早期诊断,由于肝中AST含量增高,往往AST>ALT,但由于ALT清除率较慢,所以不久以后即ALT>AST.恢复期一般ALT恢复较慢,持续ALT、AST增高,往往说明有慢性肝炎.AST/ALT比值如<1,则有可能是慢性迁延性肝炎.如酶活性增高,且AST/ALT比值>1,则很有可能是慢活肝.。 三、r_谷氨酰转移酶(r_GT) 临床意义: 人体各器官中r_GT的含量按下列顺序排列:肾、前列腺、胰、肝、盲肠和脑.肾脏中含量较高,但肾脏疾病时,血液中的该酶活性增高不明显.肾单位病变时,r_GT经尿排出,检验尿中酶活性可能有助于诊断肾脏疾病,r_GT主要诊断肝胆疾病.显著增高常见于:原发行肝癌、胰腺癌、阻塞性黄疸、胆汁性肝硬化、胰头癌、肝外胆管癌等.轻度或中度增高见于:传染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胰腺炎、胆石症等 四、碱性磷酸酶(ALP) 临床意义: (1)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可见于下列疾病: a.生理性增高:妊娠期、儿童生长发育期、射入性血糖增多及紫外线照射后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 (一)粒细胞系统 1. 原始粒细胞(myeloblast):10~18μm,胞体圆或类圆形,核占细胞的2/3以上,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浆量少,染天蓝色,有透明感,无颗粒。 2. 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12~20μm,较原粒细胞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细胞粗糙,染色质颗粒开始有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浆染淡蓝色、蓝色或深蓝色,含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紫红色颗粒(即非特异性颗粒)。 3.中幼粒细胞(myelocyte) ①中性中幼粒(neutrophilic myelocyte):10~18μm,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有凹陷,其凹陷处约占细胞的2/3~1/2,核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隐约可见或消失;胞浆量多,染淡红或少数区域略偏蓝,含大小一致的红色颗粒、即特异性颗粒(致少有一个区域)。 ②嗜酸性中幼粒(eosinophilic):15~20μm:核与中性中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粗大而均匀、排列紧密的橘红色特异性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basphilic):10~15μm,核圆形或椭圆形、但常常轮廓不清,核染色质较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含有排列零乱、大小不等数量不多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 ①中性晚幼粒(neutrop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不超过假设直径的一半,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无核仁;胞浆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特异性颗粒。 ②嗜酸性晚幼粒(eosinoph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形及结构与中性晚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橘红色的、大小一致的嗜酸性特异性颗粒。 ③嗜碱性晚幼粒(basophilic metamyelocyte):10~14μm,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分布有少量嗜碱性非特异颗粒。 5. 杆状核粒细胞(stab granulocyte) ①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tab granulocyte):10~15μm,核凹陷程度超过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呈带状弯曲,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胞浆充满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eosinophilic stab granulocyte):11~16μm,核与中性杆状相似;浆内充满嗜酸性颗粒。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卷和答案 一、选择题,以下每一道考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相关专业知识) 1.POX染色呈阴性反应的细胞是 A.M3的早幼粒细胞 B.中性分叶粒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 答案:E 2.过氧化物酶染色呈强阳性的细胞是 A.嗜酸性粒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淋巴细胞 E.浆细胞 答案:A 3.只能在血小板中生成的是 A.血小板第三因子 B.血小板第四因子 C.纤维蛋白原 D.胶原酶 E.纤维连接蛋白 答案:B 1 / 13 4.正常成人骨髓涂片特异性酯酶染色呈阳性的细胞是 A.中性粒杆状核细胞 B.单核细胞 C.早幼粒细胞 D.晚幼红细胞 E.原始淋巴细胞 答案:C 5.下列哪项胞内异常不可能出现于红细胞 A.Russel小体 B.Cabot环 C.Howell-Jolly小体 D.嗜碱性点彩 E.变性珠蛋白小体 答案:A 6.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血象特点是 A.白细胞分类以原始、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 B.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央淡染区扩大 C.白细胞计数一定高于正常

D.血小板散在、少见 E.白细胞分类以中幼粒以下阶段细胞明显增多为主 答案:E 7.临床上类白血病反应最常见于 A.严重感染 2 / 13 B.恶性肿瘤骨转移 C.有机磷农药或一氧化碳中毒 D.急性溶血或出血 E.外伤或大面积烧伤 答案:A 8.下列关于冷凝集素综合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体主要为IgM B.0~4℃凝集反应最强 C.慢性型以血管内溶血为主 D.溶血不需补体参与 E.多见于女性 答案:D 9.下列不是造血祖细胞的主要特征的是 A.具有高度增殖能力 B.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 C.弱表达CD34 D.对称性有丝分裂 E.具有定向分化能力 答案:B 10.下列细胞因子中对造血细胞起负向调控作用的是 A.干细胞因子 3 / 13 B.TGF-β C.IL-11 D.IL-3 E.TPO 答案:B 11.在人类产生血细胞的过程中,各类血细胞形成的顺序是 A.粒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B.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C.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红细胞 D.红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粒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答案:B 12.关于红细胞系统的发育特点,以下正确的是 A.原始红细胞胞浆内有特异性颗粒 B.早幼红细胞核染色质粗糙、密集、结块 C.早幼红细胞胞浆量一般较少,染色呈嗜酸性

临床血液学检验-ppt(一)

临床血液学检验(一) 姜春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 第三章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第四章 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 第五章 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查的临床应用第六章 血细胞染色体检查的临床应用

第一章 绪论 一、概念 血液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 血细胞形态学:研究血液中有形成分形态; 血细胞生理学:研究细胞来源、增殖、分化和功能; 血液生化学:研究血细胞组成、结构、代谢和血浆成分; 血液免疫学: 研究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遗传血液学: 研究血液病遗传方式和信息传递; 血液流变学 :研究血液流动性和血细胞变形性; 实验血液学: 研究实验技术和建立实验方法的等。 2014-10-31

临床血液学 以疾病为研究对象,包括来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血液病所致的继发性血液病。 临床血液学检验 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血液病为工作对象。 2014-10-31

二、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 1.血液学与疾病的关系 1)血液病合并非血液系统疾病 例如:骨髓瘤患者会因为肾衰竭就诊于肾病科;粒细胞缺乏症和白血病同时会出现严重喉头感染和水肿急诊入住五官科等等 2)非血液系统疾病合并血液病 许多非血液系统疾病都会有血液病的并发症:红细胞增高、贫血、白细胞减少等 3)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 例如:对于急性失血的患者输注全血、红细胞悬液或血浆等。 2.血液学与检验的关系 2014-10-31

第二章 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 第一节 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 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称为造血。 一、胚胎期造血器官 分三个期:中胚叶造血期(卵黄囊造血)、肝脏造血期、骨髓造血期 2014-10-31

血液流变学检查各指标的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查各指标的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查各指标的意义: 一、全血粘度:表示血液总体(包含血细胞和血浆)流动性的指标。全血粘度增高表示血液粘滞性增加而流动性降低。由于血液在不同的流动状态(切变速度)下所表现的粘度是不同的,因而一般测定由高到低几种不同切变速度下的全血粘度,用以大致反映血液在体内不同粗细、不同压差的血管中的流 动性。 1、高切全血粘度:是指血液在高切变速度下流动时所表现的流动性大小。高切全血粘度增高的直接原因依次是:(1)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浓度增加;(2)血浆粘度增加;(3)红细胞刚性增加 (即变形能力降低)。 2、低切全血粘度:表示血液在低切变速度下流动时所表现的流动性大小。低切全血粘度增高的直 接原因依次是:血细胞浓度增加,血浆粘度增加,红细胞聚集性增加。 二、全血还原粘度:是除去血细胞浓度这个影响因素后的全血粘度。本指标反映血浆粘度和血细胞 本身性质对血液流动性的影响。它包含下列二个指标: 1、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其增高的直接原因是血浆粘度增加,或红细胞刚性增高(变形能力降低)。 2、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其增高的直接原因是血浆粘度增加,或红细胞聚集性增加。 三、全血相对粘度:是指除去血浆粘度这个影响因素后的全血粘度,它反映血细胞浓度和血细胞本 身性质对血液流动性的影响,它也有二个指标: 1、全血高切相对粘度:其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血细胞浓度增加,或红细胞刚性增高(变形能力降低) 2、全血低切相对粘度:其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血细胞浓度增加,或红细胞聚集性增加。 四、血浆粘度:其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血浆纤维蛋白原或大分子球蛋白增加,或血脂显著增加。 五、红细胞压积(又称红细胞比容或比积):它是血细胞浓度的指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血流变指 标,本指标增加时全血粘度各指标都可能增加。 六、红细胞沉降率(又称血沉、ESR):它是表示血液在静止状态下红细胞在自身血浆中的沉降速度。影响血沉快慢的直接因素是红细胞聚集性(正相关)和红细胞压积(负相关)。血沉增速,可能是 红细胞聚集性增加,也可能是红细胞压积降低。 七、血沉方程K值:为了使血沉能更准确地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就需要把红细胞压积的影响消除,这就使血沉方程K值,它是除去红细胞压积的影响后的血沉校正值,它能纠正由于贫血或血液受稀释后的血沉“假性”增速,因此只有血沉方程K值增加用上述六、七两项指标来判断红细胞聚集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