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三历史模拟试题

高三历史模拟试题

历史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4分/题,共48分)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有学者认为,孔子在中国历史的形象先后大致经历了被“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的过程,近似于七次洗礼。下列对其“僵化”形象理解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适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

B.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钳制了国人的思想

C.理学家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D.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进一步强化儒家正统地位

2.宋代人庄季裕著《鸡肋编》记载:“江陵……真州……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这说明宋代

A.市坊界限被打破B.地域商人已经出现

C.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D.城镇经济高度繁荣

3.黄宗羲强调,“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黄宗羲意在强调

A.扩大学校的社会功能B.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C.废除君主专制制度D.通过学校加强君主权威

4.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认为:“竭中国之力,造一铁甲船及各兵船布置海口……如是以求自强,恐适足以自敝……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这表明他

A.高度肯定了洋务运动B.完全否定了洋务运动

C.与维新派的思想具有一致性D.反对学习西方的科技

5.毛泽东起草的《祭黄帝陵文》,于1937年4月5日,由林伯渠代表中华苏维埃全体人民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祭陵仪式上宣读,此举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此举意在

A.缅怀祖先,加强与西北军的联合B.鼓舞人民推翻国民党的腐朽统治

C.号召全民族抗日救亡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6.1955年,党的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把解决农业合作化的问题作为四项阶级斗争的内容之一,继续给资产阶级以“粉碎性的打击”,“使帝国主义绝种,封建主义绝种,资本主义绝种”,而且特别指明,要使“小生产也绝种”,并禁止农民经商,更不准合作社从事商业活动。这表明

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迫切性B.中共把合作化和发展商品经济对立起来

C.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完全错误的D.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左”倾错误的根源

7.伯利克里说,“人是第一位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让一个人担任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他来自某一特殊阶级,而是他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决不会因为贫困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伯利克里的上述讲话体现出当时雅典社会的时代精神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B.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C.人人生而自由D.存在就是存在,不存在就是不存在8.1884年,英、法、美、德、俄、日等25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确定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这反映了

A.欧美各国关系的改善B.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形成C.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D.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9.“从柏林到瑞士,现在不过几个小时的车程,但在19世纪初,一个德国商人从柏林到瑞士却要经过10个邦国,办10次手续,换10次货币,交10次关税,沿途缴纳的关税,甚至超过了所运货物的价值。”材料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严重的贸易壁垒造成德国人在经商活动中无利可图

B.国家的分裂严重阻碍了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欧洲摒弃民族偏见走向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D.林立的邦国和连绵的战争不利于地区间的经济交流

10.1990年10月,戈尔巴乔夫颁布了《稳定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方

针》,提出了“各种所有制一律平等”和“非垄断化”“非国有化”的方针,其实质是

A.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B.通过经济改革推动政治改革C.引进外国资本D.实行私有制

11.下图是关于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漫画。图下方英文的意思是:“这上面说,在福利国家里,年轻人没什么值得去奋斗的,孩子他妈……”左下角文字的意思则为“领取养老金者的困境”。下面符合这幅漫画主题的是

A.福利国家培养“懒汉”B.福利国家的高福利政策存在弊端C.福利制度使穷人受益D.福利政策为人们提供各种安全保障12.某小说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主人公,苦闷彷徨的小市民、广告推销员利奥波德·布卢姆在1904年6月16日一昼夜之内在都柏林的种种经历。小说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和意识流手法构建了一个交错凌乱的时空,语言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该小说属于

A.古典主义文学B.浪漫主义文学C.现实主义文学D.现代主义文学

二、非选择题(13题25分,14题27分)

13.(25分)中国经济的发展曾出现过多次高峰,引起举世瞩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是中国的康雍乾盛世,是中国传统经济发展的最高峰。……

据贝罗克统计,1750年(乾隆十五年)中国GDP是最高的,占世界GDP 份额的32%,印度占24%,欧洲五国(英、法、德,、俄、意)占17%。

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分水岭。……历史改变了迂缓的步伐而急速前进。

欧洲经济迅速增长,人们像取得了神奇的钥匙那样一下子打开了珍贵的宝库,束缚着的生产力突然释放出来,工业产量几百倍成千倍地增长,资本主义展翅高翔。……西欧国家创造了奇迹,首先打开了不断前进的历史通道。

——摘编自戴逸《中国经济的千年态势与复兴之路》材料二1952—1978年中国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可喜的转变,1952年工业产值只相当于农业产值的1/7,而1978年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已相等,中国在工业化道路上起步前进。

——摘编自戴逸《中国经济的千年态势与复兴之路》材料三我们过去三十年的改革,有两次大的推进:一次是1984年到1988年,就是(20世纪)80年代我们有一次大的推进,90年代又有一次大的推进。

——摘编自吴敬琏《中国怎样重启改革》(1)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国和西方经济的基本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分水岭”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表现。(10分)(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在l952—1978年经济建设上的主要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一成就的原因。(7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改革的两次大的推进的表现。综合上述材料,说明18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生的主要变化。(8分)

14.(2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参与立宪的利益(或利益集团)是多元的,立宪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协商和妥协的过程,由此产生的宪法也必然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材料二在康氏“以皇上之圣武行之,中国之强,可计日可待也”等取快一时的言词鼓动下,光绪皇帝在条件不成熟之时,匆忙裁减和严厉处理官员,四面树敌。热衷于军事政治投机,没有切实做好基础工作。最足以体现康氏军事活动性质的是他们对待军事将领的态度。在改革迟滞不前之际,康有为等人不是冷静地分析全局,而是把阻力完全归结为慈禧一人。于是,一个铤而走险的密谋付诸实施:勾结武将,兵围颐和园,捉拿慈禧。慈禧接到密报,发动政变,悲剧结束。

——黄广明、麦静文、倪敏勰《悖论康有为》(《南方人物周刊》)材料三改革恰恰需要妥协,利益相关方要互相让步。这种妥协是一种智慧,是长远眼光,同时也是大局意识。

——马立诚、雷颐《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为何大多失败?》(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87年制宪会议上产生了哪些矛盾最终这些矛盾又是如何解决的?(12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5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三的观点。(10分)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38.(25分)中国经济的发展曾出现过多次高峰,引起举世瞩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是中国的康雍乾盛世,是中国传统经济发展的最高峰。……

据贝罗克统计,1750年(乾隆十五年)中国GDP是最高的,占世界GDP份额的32%,印度占24%,欧洲五国(英、法、德,、俄、意)占17%。

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分水岭。……历史改变了迂缓的步伐而急速前进。

欧洲经济迅速增长,人们像取得了神奇的钥匙那样一下子打开了珍贵的宝库,束缚着的生产力突然释放出来,工业产量几百倍成千倍地增长,资本主义展翅高翔。……西欧国家创造了奇迹,首先打开了不断前进的历史通道。

——摘编自戴逸《中国经济的千年态势与复兴之路》材料二1952—1978年中国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可喜的转变,1952年工业产值只相当于农业产值的1/7,而1978年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已相等,中国在工业化道路上起步前进。

——摘编自戴逸《中国经济的千年态势与复兴之路》材料三我们过去三十年的改革,有两次大的推进:一次是1984年到1988年,就是(20世纪)80年代我们有一次大的推进,90年代又有一次大的推进。

——摘编自吴敬琏《中国怎样重启改革》(1)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国和西方经济的基本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分水岭”在政治、经济、思想上得表现。(10分)(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在l952—1978年经济建设上的主要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一成就的原因。(7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改革的两次大的推进的表现。综合上述材料,说明18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生的主要变化。(8分)

39.(2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参与立宪的利益(或利益集团)是多元的,立宪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协商和妥协的过程,由此产生的宪法也必然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材料二在康氏“以皇上之圣武行之,中国之强,可计日可待也”等取快一时的言词鼓动下,光绪皇帝在条件不成熟之时,匆忙裁减和严厉处理官员,四面树敌。热衷于军事政治投机,没有切实做好基础工作。最足以体现康氏军事活动性质的是他们对待军事将领的态度。在改革迟滞不前之际,康有为等人不是冷静地分析全局,而是把阻力完全归结为慈禧一人。于是,一个铤而走险的密谋付诸实施:勾结武将,兵围颐和园,捉拿慈禧。慈禧接到密报,发动政变,悲剧结束。

——黄广明、麦静文、倪敏勰《悖论康有为》(《南方人物周刊》)材料三改革恰恰需要妥协,利益相关方要互相让步。这种妥协是一种智慧,是长远眼光,同时也是大局意识。

——马立诚、雷颐《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为何大多失败?》(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87年制宪会议上产生了哪些矛盾最终这些矛盾又是如何解决的?(12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5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三的观点。(10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