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精品】2018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中华书局完整版)

【精品】2018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中华书局完整版)

【精品】2018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中华书局完整版)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原因):

俄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发展较为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一战”使俄国经济凋敝,同时战争激化了阶级矛盾,广大人民革命很和反战情绪高涨,另外,一战使帝国主义实力受到严重削弱。时间: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了二月革命。

目的: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在俄国出现了两种政权并立的局面。两种政权是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了实际权利)和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

性质:这次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

二、十月革命

1、原因:必要性: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坚持参加一战,疯狂镇压无产阶级;

可能性:①经济上: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②阶级基础:俄国无产阶级的壮大;③组织基础: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熟;

④群众基础:人民要求退出一战;⑤思想基础:列宁主义的诞生;

2

3、策略: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

和平过渡。

4、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5、革命任务: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7、结果:“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声炮响,标志“十月革命”的胜

利。

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背景:十月革命胜利进行中,全俄第二次工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彼

得格勒莫尔尼宫召开;

内容:(1)、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农民书》,宣告全

部政权归工兵农代表苏维埃;(通过了《和平法令》呼吁各交战国

缔结不割地、不赔款;《土地法令》规定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2)、

成立第一届苏维埃政府,列宁为主席

意义: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

四、十月革命的意义

第2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背景:十月革命后,各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武装干涉苏俄革命,苏俄国内也发生反革命叛乱,他们互相勾结,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为了度过难关,苏俄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目的:为了度过难关,赢得战争,巩固政权;

内容:实行工业企业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食物配给制;

影响:积极影响:为苏维埃政府集中全国物力、人力战胜敌人,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消极影响:它的成功使一些激进的革命者误以为苏俄可以借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内战结束后反而进一步加强;随着国内战争结束,苏俄人民,特别是农民不在拥护这项政策发生了农民骚动。

二、新经济政策

背景:国内战争结束,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其中农民不在拥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时间:1921年

会议:俄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目的:处理好工农关系,为进入社会主义打下基础;

内容:①农业:实物税(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集制,税后农民可以自由处理余粮;

②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鼓励手工业的发展;

③商业:恢复自由贸易,实行商品买卖,废除生活用品配给制;

结果:到1927年,国民经济基础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

三、苏联成立(在平等的基础上):

1922年底。苏俄、乌克兰等15个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四、苏联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1、1924年列宁逝世。

2、斯大林实施第一、二个五年计划(1928—1933,1933—1937):优先发展重工业。

工业上: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的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大国。

农业上: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消灭了农村的剥削制度,为工业化的开展提供了粮食和资金。

五、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及其弊端

背景:1936年苏联在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后,改变了苏联的经济和社

会结构,为了从法律上肯定这一点,通过了新宪法

斯大林模式弊端:

政治上:权利高度集中,民主法制建设被忽视,滋生个人崇拜和官僚腐败;

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严重滞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缺乏持续动力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一战后形成的国际格局是:1、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诞生,形成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局面。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凡尔赛体系:

1、巴黎和会:

时间:1919年1月,参加会议的国家有27个,主宰和会的是法、英、美三国。

主要任务:讨论对德和约

结果:1919年6月签定了《凡尔赛和约》

性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

①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②军事方面: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有空军,陆军人数不超过10万人,莱茵河以东50公里内德国不得设防。

③政治方面: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④赔款方面: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⑤殖民地方面: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凡尔赛和约》和战胜国同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和保加利亚签定的一系列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非洲的统治秩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相反,却播下了仇恨和战争的种子。

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

国际联盟:1920年1月根据凡尔赛和约成立(美国提出但未加入),被英、法控制。

二、华盛顿体系

背景:巴黎和会虽然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太平洋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

华盛顿会议:

目的: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主要是日、美矛盾。

时间:1921年到1922年;参加国家:9国(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

主要条约:《四国条约》(将太平洋岛屿现状固定下来)、《五国条约》(规定五国主力舰

《九国公约》:

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中国因此收回了山东,解决了山东问题)

影响: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回复到各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华盛顿会议的影响:它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

第4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一、经济危机背景:

1、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基本上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繁荣一时。

2

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时间:1929—1933年,

导火线:股市的崩溃(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

涉及国家:从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特点: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最深刻、持续时间最长的危机

经济危机的影响:

(1)、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国家的生产下降,贸易锐减,物价暴跌,企业和银行纷纷倒闭,失业激增,社会危机加剧;

(2)、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出现严重危机,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三、罗斯福新政及其历史意义:

背景:美国是这次经济危机的发源地,遭受的打击最大。失业人数剧增,工业产量大幅下降,财政陷于崩溃,农产品堆积如山,进出口贸易大规模缩减。美国各阶层对胡佛政府不满,寻求摆脱危机;

目的:摆脱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统治。

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内容:①工业: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规章,确定各企业的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防止因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加强了政府对生产的调节和控制。同时规定了工人的一些基本福利。

评价:

积极:国内:①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局部调整的可生产关系,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②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广大人民的处境,缓和了阶级矛盾,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挽救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国外:①开辟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②为战胜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消极:新政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第5课德、意、日法西斯专政

一、纳粹政权建立的背景

1929—1933年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危机,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1、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现代法西斯专政最早出现在意大利):

背景:一战后在垄断资本家的支持下,利用统治阶级害怕赤色革命的心理,法西斯上台

时间: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墨索里尼成为意大利总理。

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

结果:1929年经济危机中,墨索里尼率先走上了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2、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

背景(原因):

背景:一战及战后赔款使德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魏玛政府面对危机无能为力,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此起彼伏,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纳粹党首领希特勒抓住时机,大肆蛊惑人心,纳粹党影响迅速扩大。

建立过程:1932年,纳粹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1933年希特勒上台,被任命为总理,德国法西斯上台,1934年,希特勒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法西斯独裁政体在德国正式建立(标志着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希特勒上台后的法西斯暴行:

(1)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和迫害共产党和进步人士,

如,保加利亚共产党人季米特洛夫,德国共产党中央主席

台尔曼先后被捕。

(2)大肆迫害犹太人,二战期间约有600万犹太人惨遭杀

害。

3、日本法西斯的建立:

背景:西斯的建立

背景:经济危机造成日本生产萎缩,企业倒闭,失业人口

剧增,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为摆脱危机统治集团对内加紧剥削和压迫人民,同时竭力向外扩张;法西斯势力急剧膨胀。日本法西斯主力:军部,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二·二六兵变,虽然失败,但军部势力进一步加强,不久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标志着以日本军部为核心的日本天皇制法西斯体质基本形成。

影响: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标志着世界大战在亚洲策源地的形成。至此,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

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德、意、日三国逐步勾结形成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即柏林-罗马-东京的侵略轴心。

二、慕尼黑阴谋:

背景:希特勒上台后,1938年吞并了奥地利,又把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英法对法西斯不但不加以制止,反而强迫捷克斯洛伐克满足德国的侵略要求。

慕尼黑会议:

召开的时间:1938年9月,

参加的国家及首脑: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

法(达拉第)、英(张伯伦)

英法的目的:希望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求得

一时的太平。

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

台、德。(这一内容被称为慕尼黑阴谋)

二、二战的全面爆发:

时间: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标志二战全面爆发。

主要事件:

(1)9月末,波兰覆亡

(2)之后,先后侵占丹麦、挪威、法国、南斯拉夫、希腊等14个欧洲国家;

(3)丘吉尔上台,主张对德强硬政策,1940年英国遭到德国猛烈轰炸(不列颠空战),最终英国粉碎了希特勒的进攻;

法西斯势力不断扩大:为了加快对外侵略的步伐,1940年9月,德意日在柏林签订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正式结成军事同盟,此后,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相继加入三国同盟,成为法西斯帮凶。

第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一、苏德战争的爆发

背景:希特勒在1940年制定了针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

时间:1941年6月22日

爆发标志:德军单方面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

初期战争情况:由于苏联对德国缺乏足够的准备,苏联丧失大片国土,到1941年7月3日,

斯大林

重大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领导)打破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是希特勒德国第一次遭到重大失败。

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莫斯

科保卫战坚定了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

的信心,促进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背景: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企图

占领中国、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广大地区,以建立

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夺取丰富的战略资源,

控制主要交通线。而美国是它最大的障碍。

目的:为了削弱美国的军事实力

时间:1941年12月7日凌晨

标志:日本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即珍珠港事件

影响: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三、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背景:①苏德战场上德军失利;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

②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越来越多的国家,激起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

③英美苏等国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逐渐走向联合;

标志: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内容:保证使用自己全部军事经济资源,共同反对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

影响: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援,战斗力加强,逐渐扭

转了战局;加快了战胜法西斯的步伐。

第8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一、背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后,反法西斯国家相互

支援,协同作战,战斗力大大增强。

二、伟大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时间:(1942年7月——1943年2月)1942年7月,德军进

攻斯大林格勒,拉开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序幕。1942年11月,苏军开始反攻,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意义: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这

次战役中,德国的精锐部队基本上消耗殆尽,从此,德国法

西斯被迫由战略进攻转为防御和退却,苏联军队开始取得主

动权。

三、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诺曼底登陆

背景:苏联在对德战役中不断取得胜利,有效的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时间:1944年6月6日。

经过:在艾森豪威尔的统帅下,美英盟军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

作用:1、开辟了欧洲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局面,加速了法西斯的溃败;2、有力支援了苏德战场及亚洲战场的战斗。

四、雅尔塔会议

背景:第二战场开辟,美英军队进入德国境内,苏联红军也取得一些列重大胜利。

时间:1945年2月;

目的:讨论关于击败德国后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苏联对日作战及战后世界安排问题;

与会国: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

内容:①打败德国后对其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②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有条件的参加对日作战;③成立联合国;

五、联合国的建立:

背景:二战进入尾声,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时间:1945年4——6月地点:旧金山

影响:联合国成立以来,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及国际合作方面做了突出贡献。

六、法西斯覆灭:

柏林战役:1945年,苏联军队经过浴血奋战,攻克德国首都柏林,希特勒自杀。1945年5月8日,德国代表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二战在欧洲战争结束。

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③中国军队也展开大反攻,发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击,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在美军密苏里号战舰上签订了投降书。

七、二战的性质和影响:

性质:这是一场世界人民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

影响:(1)对社会主义: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2)对帝国主义: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摧毁了法西斯主义。(3)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瓦解;(4)对世界格局: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5)对人类:给人类带来了巨大损失和深重的灾难;(6)在客观上促进了战后科技的发展,引发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四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9课东西方对峙的两极格局

一、冷战政策

背景:①美国战后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增,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②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抵制;同时二战刚刚结束,资本主义世界实力受到严重削弱,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美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冷战”政策的本质:“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

二、“冷战”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1)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国会演说,公开声明美国负有“领导世界”“维护自由”"遏

(2)由于西欧在战后经济濒临崩溃,社会矛盾激化,1947年6月提出援助西欧计划,1948

年2月美国开始推行“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使西欧在1951年底援助结束时,经济有了复兴和发展,同时美国也从中获得了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好处。

(3)1949年,在美国的操纵下,美国、加拿大、西欧等国家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军事同盟,简称北约,北约是以美国为首的军事联盟,美国通过它加强了对西欧各国的政治和军事的控制,并在欧洲大陆组建了一个遏制苏联的包围圈。1955年5月,以苏联为首的8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波兰首都华沙缔结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三、美苏争霸

背景:两级格局形成,冷战开始,50年代苏联赫鲁晓夫上台开始争取与美国平等的国际地位,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