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音乐论文-武汉外国语学校-龚易男-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音乐教学的五维匹配法

音乐论文-武汉外国语学校-龚易男-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音乐教学的五维匹配法

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音乐教学方法的五维匹配法

龚易男

(武汉外国语学校,湖北武汉,430022)

[摘要]新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使音乐课堂教学逐步从传统的灌输式单向教学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式互动教学上来。但是具体教学方法的运用仍然需要标准较明确,操作性较强,这样整体教学效果才能有所提升。以学生为中心,运用最适教学方法,达到最大限度地发展和完善学生生命成长的教学目的,是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一种终极教境。本文尝试用“五维匹配法”作为选择和评判高中音乐教学方法的新法则,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通过状态、目标、内容、前后、条件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匹配,促进高中音乐教学方法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音乐;教学方法;五维匹配法

从1996年国家开始统一要求在高中阶段开设艺术欣赏课,到2005年推出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我国高中音乐课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探索到成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新的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旨在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艺术成就和生命成长,鼓励学生探究知识的视野,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的体验和探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必需对新课程标准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把握,适应“学生习得”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新课标强调以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以实现教与学的目标,从而完成学习过程。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手段,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1]。新课标要求以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和演唱、演奏活动为形式,以具有充实的美感的内容、生动的美感的形式,来实现沁人肺腑、震撼心灵的审美教育作用[2]。新课标强调教师和学生的联合音乐活动,不仅仅是引导学生或老师传授,而是师生互动的方法,强调在整个音乐过程中的教学。因此,唯有创造性的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完成新课程标准设立的目标。

课堂教学不仅有表述法,实践法,直观法和研究法等常用四大类方法,还有无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具体方法。所谓“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决定一节课的成败。笔者试提出五维匹配法,对新课程标准下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评判提供一个思路:

第一,状态匹配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状态是第一位的。无论何种教学方法,其作用对象都是学生。学生之间既存在共性又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应该是教师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就发声训练方面来说,高中生大多处于变声期或变声后期,因此进行发声训练的方法就不能一味的追求大音量、高音域。试想,变声期脆弱的声带在大音量高音域的训练中很快就充血肿胀发不出声音,感觉如同灼伤一般疼痛难忍,学生又怎能产生美的享受,学生又怎能对声乐、对歌唱产生热爱?因此,应该以学生的状态为中心,合理运用气息控制、共鸣位置和喉头放松等方法进行教学。尤其要重视引导学生正确的发声理念,这种理念应该是以优美为终极目标,而不是以音量大、音调高为标准。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轻声演唱,注意气息和表情,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之美,歌唱之美,使得学生都非常愿意歌唱,热爱音乐。

第二,目标匹配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完成好教学目标无疑必须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例如“走进舞剧”的目标是欣赏舞剧,感受舞剧魅力;运用对比、试唱、体验等方法感受舞剧,理解音乐对舞剧情节的推动和感情的烘托;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实践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

熟悉和掌握世界著名舞剧主题音乐。为了匹配这个的教学目标,可以首先播放舞剧《天鹅湖》的无声视频。尽管学生之前可能对舞剧《天鹅湖》有所接触,但是学生从来没看过这种陌生的无声的视频。陌生而新奇的事物容易吸引人的注意,让人在新的视域与新的层面上发掘出自我本质力量的新潜能,因此一定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猜测和议论。之后再对比播放有声视频,就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特殊体验—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高峰体验”[3]。这样教学目标“乐是舞的灵魂”就能够水到渠成的,一下子深深扎根于学生心中。接下来再采用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来描述舞剧情节的方法,采用带领学生和着音乐练习几个芭蕾舞的基本动作等方法,就能够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舞剧美的感受,使学生能够很快融入舞剧,享受音乐。

第三,内容匹配

内容匹配是指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把重点放在教材和相关内容的特性等方面。例如“奏鸣曲式”属于新课程标准中学生较难理解的内容,音乐老师的教学就可以从“奏鸣曲式”的特点入手:它是一种运用多个主题进行对比和变化,适合表现情节发展的大型的曲式结构。老师可以举“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先让学生发挥想象,结合民间传说来描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情节;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每一段音乐与主题对应表现哪一段故事情节的发展;继而结合力度、速度、节奏、旋律、和声、配器等音乐的要素和基本概念来研究音乐表现的差异。最后,鼓励学生评价“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进一步总结提高对“奏鸣曲式“这一音乐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音乐。这样在教学方法中毫无疑问的把音乐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等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的结合起来,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良好。

第四,前后匹配

学生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一个年级的学习既是在前一个年级所学基础上的发展,同时又是今后学习的前提。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既不可能对学生已有的基础置若罔顾,也不应该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漠不关心。因此前后匹配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大多数学生在歌唱基础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掌握声乐技能和技巧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这时候教师如果一味拔高,灌输高难度歌曲的演唱技巧,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在歌唱方面的训练方法应该从短小简单,琅琅上口,音域较窄的歌曲开始。尤其要重视引导学生正确的音乐理念:这种理念应该是感官、情绪、理性三位一体的。教师要特别注意选择学生都适合演唱的歌曲,让学生在感官上享受到愉悦,情绪上激发对音乐对美的热爱。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演唱基础,又能够有助于学生将来能在理性层面掌握和巩固演唱的方法。比如选择“感恩的心”、“猜调”、“茉莉花”等歌曲就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产生美的情感,使得学生都非常希望听到更多歌曲,更热爱唱歌,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示范“白噪”和“美声”的声音,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模唱区分两者之间的区别,然后通过呼吸练习、哼鸣练习、发声练习来逐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来了解合理的科学的演唱方法。

第五,条件匹配

教师面对的教学和学习环境的客观条件是不同的,因此要对学校、班级的特点,对教室的教学设备和条件有进行全面,具体,深入的考虑,使得教学方法的选择更加科学合理。高中音乐课,因为没有高考的压力,使得学生没有对这门课“必须”好好学的观念,容易出现课堂纪律松散、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音乐教师只有结合客观教学条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巧妙地引导学生的“课堂粘性”,从而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学校的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第二单元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的教

学过程中,部分课程内容运用播放多媒体课件的方法进行介绍,首先播放了著名歌手演唱的《一杯美酒》。歌曲旋律简洁优美,歌词朗朗上口,大多数学生都很容易快速开始跟唱。老师展示了新疆人民不同的生活场景和载歌载舞的场景,学生看得入神听得仔细。接下来发挥我校乐器比较齐全的教学条件,老师用手风琴伴奏走进同学当中来,和同学们围成一圈自由舞蹈。美妙的音乐和步伐优美的舞蹈融合在一起,学生的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结

前文分别论述了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应该从状态、目标、内容、前后、条件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匹配,综合运用全盘考虑,使得五个维度围成的五边形面积最大。此时表明五维综合匹配度最高(如下图),既教学方法达到最优。

教学是教师教授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性复合体[4]。音乐教学是教师根据音乐教育目的与要求和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一定教学条件下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音乐的过程[5]。新课标充分体现了音乐教学的特点,要有利于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学习这一主题,体现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体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新的平等的关系,而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不再是老师引导学生发挥,而是一个相互学习,互动,平等合作关系。新课标要求教学方法更多的考虑如何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方法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培养学习意愿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出于这个原因,新课程标准强调“主动学习,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的新途径。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提供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笔者相信音乐老师以学生为中心,运用“五维匹配法”合理选择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体验,理解和创造音乐,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创意,提高整体音乐素养得到美的享受和生命成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曹莉、何工. 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年4月,319页。

[2]曹理、缪裴言主编: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6页。

[3]克雷奇,利维森(美)著,周先庚,林传鼎,张述祖等译. 心理学纲要[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5月,第137页。

[4]扈中平、李方、张俊洪主编:现代教育学(第2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276页。

[5]郁文武、谢嘉幸编著: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39页。

作者简介:龚易男,男,1983年10月出生,硕士,就职于武汉外国语学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