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程序优先的哲学基础

论程序优先的哲学基础

论程序优先的哲学基础
论程序优先的哲学基础

第28卷第1期河北法学

V ol.28,N o .12010年1月

H ebei Law Scie n c e

J an.,2010

论程序优先的哲学基础

柯昌林

收稿日期:2009206210

作者简介:柯昌林(19712),男,四川资阳人,攀枝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理学。

(攀枝花学院,四川攀枝花617000)

摘 要:程序优先是程序内涵的应有之义。从辩证法、认识论和价值论的视角,都能发现程序正义对实体正义的超越。因

此,程序优先的理念具有坚实的哲学基础。

关键词:程序正义;实体正义;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论中图分类号:D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23933(2010)0120135203

A rgum en t on Ph il osoph ica l

B asis of P rocedura l P r ior ity

KE Chang 2li n

(Panzh i hua Un i versity ,Panzh i hu a 617000Ch i na)

A b s tr a ct :P rocedural p ri orit y i s i nheren t i n the m ean i ng of procedure .A ccord i ng t o d i a l ecti cs ,ep iste m ology ,and t he t h eory of

value ,we can reali ze t hat p rocedural j usti ce exceeds en tit y j usti ce .Therefore ,the ideal of procedu ral pri orit y i s fir m ly based on t h e ph ilosophy of the l a w .

K eywords :procedu ral j us tice ;enti ty j u stice ;d i a l ecti cs ;ep i ste m ol ogy ;the theory of value

在探索法律程序价值的征途上,学者们经历了程序的

独立价值)))程序正义)))程序优先的心路历程。所谓程序优先,即程序正义优先于实体正义,指的是对实体正义的追求必须以程序正义为前提,当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要求发生冲突时,应当牺牲实体正义而保全程序正义。程序优先理念的诞生,是对程序价值的认识深化的结果,体现了人类法治文明的进步。近年来,程序优先理论在我国的影响正在逐步增强,但与它应当受到的重视程度和学者们期望的状态还有很大的差距,总体上看程序优先的呼声还有些曲高和寡,程序优先的意识在社会公众的心目中还处于启蒙状态。本文拟从哲学的高度对程序优先的合理性进行探析,期待能对程序优先的呐喊予以法哲学的支持。

一、在哲学层面上,程序优先是程序内涵的应有之义我们经常使用的范畴,却往往对其含义缺乏深入思考,/程序0便是其中之一。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程序的含义作出了种种解释,迄今为止却没有一个公认的对/程序0的界定。陈桂明教授认为:程序是/人们对某种行为经过多次重复对其规律的认识和确立0[1]。吕世伦教授指出:程序是/一种决定过程0[2]。关保英教授将程序的内涵阐释为:/首先,程序代表某种规程和法式,这个意义上的程序反映了若干事物的联系,而这些联系是从静态意义上考察的;其次,程序代表一个行为过程,即某个主体的行为系列,有时是若干主体的动态联系;再次,程序存在于一定的系统之下,该系统可以是一个自然系统,也可以是一个人为设计的系统0[3]。

从法律的视角来看,美国法学家伯尔曼在论及西方的

法律传统时指出:法律不是作为一个规则体,而是作为一个

过程和一种事业;在这个过程和事业中,规则只有在制度、程序、价值和思想方式的具体关系中才具有意义[4]。卢曼把法律程序作为一种行为系统来看待,他认为:所谓程序,就是为了法律性决定的选择而预备的相互行为系统[5]。季卫东教授的5法律程序的意义6一文给法律程序所下的定义:程序,从法学的角度看,主要体现为按照一定的顺序、方式和步骤来作出法律决定的过程1。肖凤城先生则认为/程序就是法,法就是程序0[6]。

应该说,学者们的解释,能否作为程序这一范畴的定义尚需斟酌,但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揭示了程序的含义。综合学者们对于程序内涵的理解,笔者认为:程序是具有逻辑起点和终点的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参与程序的各要素构成一个行为互动的系统,这些互动的行为共同催生某种结果。即程序的本质属性是过程性,在罗尔斯的笔下,程序和过程具有等同的含义o。然而正是这个被中国人漠视了数千年的/过程0对事物具有非凡的决定意义。因为从辩证法的角度出发,任何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过程;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要认识某一事物,就必须认识该事物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过程,也只有达到这一高度,才算是真正认识了该事物。因而程序在广义上不仅说明了世界静态的整体,也说明了世界动态的发展,也就是说程序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既是本体,又是通向本体的途径。所以我们在追求任何结果时,都必须意识到该结果的产生必然历经某种程序,而不是肆意和专横的结果,程序既是事物形成的本源,又是

)

135)

事物的存在方式。理解这一层含义对我们树立程序优先的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中国人传统的法制观中程序意识缺失,与我们对程序内涵的理解不充分紧密关联。

二、辩证法诠释了程序正义对实体正义的超越

由于程序优先是一种价值取向,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之间价值关系的态度,要论证程序优先,就必须从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辩证关系的视角出发阐明这种态度的合理性。

主张实体优先的人(我们通常称之为程序工具论者)在谈及理论基础时,往往将程序正义视为实现实体正义的手段或工具,根据辩证唯物主义手段从属于目的的一般原理,将程序正义视为实体正义的依附。殊不知这样的观点本身有违辩证法,存在机械性和片面性的嫌疑。

首先,程序法和实体法之间绝不仅仅只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从程序法具有保证实体权利义务实现这一功能看,程序法与实体法之间的确存在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非二者之间唯一的、本质的关系。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之间的联系从来都不是单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去观察,就会看到不同的联系。我们对法律进行分类的最重要的依据是法律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式,从分类学的角度看,实体法和程序法是对人们在不同社会关系中的权利义务进行配置的法律,二者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差别仅仅在于调整的对象和调整方法。

其次,即便在手段与目的关系层面上考察,也不能得出程序正义依附于实体正义的结论。关于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列宁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目的是有限的,所以它就具有某种有限的内容;这样一来它就不是某种绝对的东西或某种自身无条件地整理的东西;可是手段是外在的推理中介,推理是目的的实现,因此在手段中出现着它内部的合理东西本身,这个合理的东西把自己保存在这个外在的他物中,并且正是通过外在性而保存自己。因此,手段是比外在的合目的性的有限目的更高的东西[7]。在列宁看来,任何目的所包涵的内容都是有限的,目的实现所能提供给人们的也只是有限的和暂时的满足,这种满足随着时间的过去,终究会被人们所遗忘,其价值也是有限的,是将被扬弃的环节。但手段作为目的实现的方式,不会随目的的实现而失去意义,而是被保存下来,并且反复地、不断地实现着人们的目的。所以,它把目的中/合理的东西0或/目的本身0无限地保存在了自己的身上,从而使自身超越了目的,成为高于任何/有限目的0的目的。比如说读书,我们每一次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成果总是有限的、短暂易逝的,但读书作为获取知识的手段是永恒存在的,人类在反复的读书过程中,可以获得无限丰富的知识成果,因而读书本身就意味着无限的知识。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关系也是如此,任何具体的实体正义都是有限的,它的实现所带给人们的满足也必然是有限的和暂时的,随着实现过程的结束而被扬弃。但程序作为实现实体正义必不可少的手段则是被保存下来,在长期的适用过程中反复地实现着实体正义,因而程序正义本身也就包含着无限的实体正义,人们对有限实体正义的追求也就转化为对无限实体正义,即程序正义的追求。

程序工具论者还有一种观点:法律程序属于形式范畴,与实体法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在论述这一观点时,程序工具论者常常引用马克思在论述德国莱茵省议会关于盗窃林木法的论辩时的经典论断作为论据。马克思说:/,,审判程序和法二者之间的联系如此密切,就像植物的外形和植物的联系,动物的外形和血肉的联系一样。审判程序和法律应该具有同样的精神,因为审判程序是法律的生命形式,因而也是法律的内部生命的表现。0[8]有人由此认为法律实体和法律程序或实体法和程序法之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并进而得出法律程序对法律实体或程序法对实体法具有依附性的结论。笔者以为,形成这种结论的原因是对马克思这一论断的断章取义和对内容和形式之间辨证关系的机械性理解。

首先,这里的表述非常明确,马克思是在论述审判程序和法的关系,进而揭示法律程序之于法律的重要意义,而非审判程序仅仅之于实体法律的意义。如果将马克思在这里关于/审判程序0的指称视为/法律程序0,而将关于/法律0的指称理解为/法律实体0,因而从马克思这句话中推导出法律实体和法律程序之间内容决定形式的关系,这样的理解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其次,让我们对马克思这段话进行完整的剖析。马克思将审判程序和法二者之间描述为/动物的外形和血肉的联系0,可以推知审判程序即法的外在表现。描述为/植物的外形和植物的联系0时,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这里的/植物0可以理解为植物门这一家族所有成员的总称,是一个抽象的表示/类0的概念,相当于法学领域/法0的概念;而/植物的外形0则是这一家族每一成员具体的形态,即植物的表现形式,那么合乎逻辑的推论便是:审判程序实际上即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即马克思说的/程序是法律的生命形式,因而也是法律内部的生命的表现0。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肖凤城老师/程序即法,法即程序0的观点倒可以从马克思这段话获得比较充分的理论支持。

最后,对于形式的理解,绝不仅仅是/内容的依附0那么肤浅。在5形而上学6一书中,亚里斯多德认为:一切具体事物都是由形式与质料组成的,形式与质料都属于存在,即本体,而形式比之质料,是更重要的本体、是第一本体。在形成事物的过程中,形式才是唯一的动力。例如大理石雕像,大理石是质料,人像是形式,二者结合是大理石雕像。人像这种形式使大理石这种质料成为确定的东西)))大理石雕像。人像的形式,才是大理石雕像的本质,才/是其所是0。人们赞叹维纳斯雕像之美,在于质料的形式,而不在于形式的质料。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5小逻辑学6一书中阐明了/形式规定质料,而质料被形式所规定0的原理。他认为形式与质料、形式与内容之间,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包容,而归根结蒂,形式则是起/规定0作用的因素。

三、在认识论上,就现实性而言,实体正义只能是相对的

实体正义的相对性,根源于认识的相对性原理。关于认识的相对性,西方哲学从古希腊晚期开始就已经萌生。皮罗声称:我们的感觉和意见都不能告诉我们真理,事物是不可测定和判别的,因此我们对任何一个东西都应该无意见、不介入、不动摇,即/不做任何决定,悬搁判断0。勒内#笛卡尔、大卫#休谟、皮埃尔#贝尔等近代哲学家都对传统的知识进行普遍的怀疑。中国的庄子也认为:确定认知的标准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认知都会受到特定条件的限制,受到时空的制约。在特定的条件和时空的制约下,认知只能是相对的。

看到这里,有意识形态观念的人可能要着急了,会对这些观点扣上/相对主义0、/怀疑论0、/不可知论0、/非马克思主义0等帽子。但/扣帽子0的批判方式是没有实质意义

)

136 )

的,因为这不是学术的批判方法。康德说:/至今哲学也没有驳倒怀疑论,这是哲学不可外扬的家丑0。笔者对扣帽子的人还有两点提醒:第一,研究哲学的人如果只相信一种哲学,那是极端荒谬的,每一个哲学体系都有自己的逻辑和思维方式上的科学成分,哲学最大的贡献也在于此。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并没有否定认识的相对性,而是认为:在现实性上,认识只能是相对的。

怀疑论者的基本立场是:任何判断都是值得怀疑的。或更极端地说,任何事物都是不可知的。但是怀疑论者面临一个不可避免的悖论:既然任何判断都是可怀疑的,那也就是说/任何判断都是值得怀疑的0这个命题本身也是可以怀疑而不是确定的。为了克服这个悖论,马克思引入了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概念。认为真理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是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统一。即任何真理从其现实性上考察都是相对真理,在无限发展的环节上又是绝对真理。从马克思主义的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统一实质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现实性上,除了/一切真理都是相对真理0这个命题才是绝对真理外,其他的一切真理都是相对真理。这种相对本身是绝对的观点,与笛卡儿的/只有怀疑不可怀疑0的结论其实是异曲同工。

因此,在现实性上,认识的相对性是确定无疑的。而案件的审理、实体正义的判断恰恰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一段认识过程,无论耗费多少时间和人力、物力等司法成本,我们所能获得的实体正义都只能是相对的。况且/迟到的正义非正义0,已是当今人类社会的共识。因而,当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价值抉择在个案中发生冲突时,程序正义理应成为当然的优先选择。

四、在价值论上,程序正义是比实体正义更高层次的追求

笔者非常赞同罗尔斯的观点,即把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当成是过程的正义与结果的正义来区分。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可以发现程序正义(过程正义)是比实体正义(结果正义)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在未开化的时代,人们首先追求的都是原始的、淳朴的结果正义,只有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的思想境界达到一定的高度以后,才会形成过程正义的价值理念,并且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程序正义的意识越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会被鄙弃,这是我们在文明社会生活中的常识。

这一点我们可以借助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寻求解释。对结果正义的重视和追求是与生存、安全等低层次的需求相联系的;而对过程正义的追求是希望获得尊重、体现自我价值这些高层次需求的体现,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种本质的特征。在动物那里,目的的实现、愿望的达成就是最高的满足,手段、过程、方式以及活动本身并不重要。但对人来说,是不可能在某一具体需要的满足点上体验到彻底的幸福和快乐的,目的实现所得到的满足往往只是暂时的和有限的,如果这种目的的实现不能成为实现新的目的的起点,或不能为实现新的目的提供条件,这种目的的实现是没有多少真正价值的。所以,人们常常在需要满足后感到厌倦和无聊,在胜利后感到空虚和茫然。如果有人与此相反,意味着他的思想已经走到了尽头,人就如同行尸走肉了。事实上,人的需要不仅在于目的的实现、愿望的达成,更在于实现目的、达成愿望的过程。人类社会愈是发达、文明,人们对结果正义的需求愈淡漠,而对过程正义愈加渴望。就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表达的意境那样,当我们把劳动作为纯粹的过程来享受的时候,共产主义的美好时光就来到了。

结语

我国有着悠久的/重实体、轻程序0的历史传统,法制建设的重心往往放在强调令行禁止、定纷止争的实体法方面,漠视保障权利、制约权力的程序机制,这和传统的人治理念一脉相承。英国法谚有云:/程序是法治和恣意而治的分水岭0。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程序立法实践,虽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民众的程序意识还很淡漠。在程序问题上我们更多地是关注司法程序,而在立法程序、行政程序、选举程序等方面则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不足,即便就司法程序而言,我们着重强调的也是程序的工具性价值,对程序的目的性价值缺乏应有的重视。

德国法学家卢曼认为,在西方旧的身份共同体关系解体与资本主义新秩序确立这一历史过程中,有两项制度起到了神奇的作用:一个是社会或私法领域的契约,另一个是国家或公法领域的程序。这一论断颇为深刻和精辟。事实上,卢曼所说的/旧的身份共同体关系解体与资本主义新秩序确立的过程0就是资本主义法治的实现过程。法治作为世界各族进步的共同阶梯,它的基本精神具有相通性。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路上前行,因此卢曼的论断对于我国的法治建设不无启发意义。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治观念根深蒂固、缺乏自然法传统的国度中,社会公众最为欠缺的法律意识即为程序意识。当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法治保障,关键不在法律的实体,而在于程序问题,因而程序优先应当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指导理念和牢固基石。

注释:

1参见季卫东著:5法律程序的意义6,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第85页。季卫东先生是很有影响的学者,这篇文章对后来我国关于程序法的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引述该文中关于法律程序的定义的情形比较常见。

o罗尔斯在其著作正义论中,把实体正义看作结果正义,把程序正义则看作过程正义,很多学者在论述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关系时,也是通过对过程正义与结果正义之间关系的论述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陈桂明.诉讼公正与程序保障)))民事诉讼程序之优化[M].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7.

[2]吕世伦.当代西方法理学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222.

[3]关保英.行政法的价值定位[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169-170.

[4][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109.

[5]卢曼.法社会学#日译本[M];毕玉谦.民事证据法及其程序功能[M].法律出版社,1997.233.

[6]肖凤城.再论法即程序[J].行政法学研究,2001,(3):52.

[7]列宁.哲学笔记[M].人民出版社,1986.174-17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178.

(全文共7,790字)

)

137

)

论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

论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如何正确有效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新时期爱国主义容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第二,爱国主义与改革开放的统一;第三,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与振兴中华、争优创先结合起来进行,应与课堂教学、专业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进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爱国主义教育收到实效。 关键字:爱国主义教育中国梦大学生 正文:中华民族富于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同志曾经指出:“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都是动员人民团结和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1】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容和精髓【2】。在新时期,加强对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做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这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一、什么是爱国主义教育? 中共中央在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爱国主义

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思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共同基础,是社会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同志曾指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涵,爱国主义作为一种进步的意识形态和力量,具有同各民族历史发展同步前进的特征。在旧中国忧外患状态下的爱国主义,则是以忧国忧民的形态表现出来的。在当代中国中国,爱国主义在实践中改变了自己的传统形态,富裕了新的涵。在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在新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的本质首先是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的统一。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经过几代人的浴血奋战所做出的历史选择,集中体现着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可以说社会主义既是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胜利结果,也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正如所说:“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是中国革命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一条根本经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所证明了的结论,因此,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时代的主题,显然也是当代爱国主义的主题这不是人们主观臆造的产物。正如所指出的那样:“我们讲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的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是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的【3】。”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 它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指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从而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 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其三,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发展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和最终落脚点;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多角度、全方位阐述了中国发展的道路、阶段、速度、机遇、途径、手段等问题;阐明了发展速度与效益、稳定、平衡、改革开放等方面的关系,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加速了我国走向未来世界的历史进程,同时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现实的、实践的意义 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恩格斯曾经说过,“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党中央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

浅谈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摘要:和谐社会的提出拥有极其深厚的哲学基础,这要求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对和谐社会进行深刻的理解,以便使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积极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章在对和谐社会进行剖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关键词:和谐社会;哲学基础;理论创新 一、和谐社会的概述 (一)和谐社会的含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实现个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内部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以及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和谐构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它关系着我国思想道德体系的构建和文化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目的即在于对中国自古所崇尚的和为贵、和谐为美等和谐社会理想的弘扬。 (二)和谐社会的特征 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必须要对和谐社会的特征进行准确的理解。具体而言,和谐社会的特征具有以下几点:首先,民主法治。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将民主法治加以充分发扬,在此基础上,促使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得以确切落实,从而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其次,公平正义。所谓公平正义,即指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准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其他社会矛盾之间的关系,促使社会公平和正义得以确切维护及实现。再者,诚信友爱。即和谐社会要求整个社会能够相互帮助、诚实守信,实现全体人民之间的平等友爱与和谐相处。 二、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一)辩证唯物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本质上世界应当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的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应。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进而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这构成了人们准确认识世界并能动地改造世界认识过程。基于该认识过程,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角度来看,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应当唯物的,而且也应当是辨证的。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世界普遍联系于一体,是永恒发展的。这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两条最基本的原则。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辩证法分析可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揭示了社会的结构、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自身的辨证关系。 (二)矛盾观 1.矛盾观 矛盾是对立统一体,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矛盾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不同,同一事物不同期间的矛盾不同。矛盾是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统一。社会的基本矛盾,构成了一切社会矛盾的总根源,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的性质不同,其基本矛盾也不同。 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制度和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新的,社会的机构、内涵、构成也是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其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并不是私有制,其社会的经济基础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方面,构建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基本矛盾,不应当是对抗性的,而应当是非对抗性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 答:在哲学研究的众多问题中,有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二是,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这个问题上,哲学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辩证法的观点,他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各自孤立、静止不变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是不会发展的,有变化也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认为这种变化纯粹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怎样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也就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精神和物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是划分辩证法的观点和形而上学的观点的标准。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孤立、静止、片面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变化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纯外力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从研究对象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地规定自己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它的任务是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从内容上看):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它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是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从特征、特点上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实践性是根本特征。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理论。 小结: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从研究对象上说,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3)从内容上说,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4)从作用上来说,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说明物质与运动的相互关系? 答: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以自己特定的形式在不断地运动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第三,离开物质讲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休,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讲物质,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形而上学。

《哲学基础》期末复习指导.doc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哲学基础》期末复习指导 责任教师:陈娟娟 一、考核说明 1.考核对象 本课程是为培养电大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用能力而设置的公共政治理论课。课程性质是省开课程,由省电人负责命题考试。 2.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考核总分为100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均按百分制记分,前者占30%,厉者占70%。 3.考核要求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耍求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能够在实践屮自觉地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思想路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本课程既重视知识、理论的考核,又重视应用能力的考核。按照认知能力,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进行命题。各认知层次的含义如F: 了解:要求了解冇关的名词、概念、范畴的意义,能正确认知垂要的基础知识,并能正确农述。 理解:要求在了解的基础上,能比较全面地领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表述正确、完整。 掌握:耍求在了解、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衣述止确、系统、淸舱。 4.命题原则 %1本课程的考试命题严格掌握在教学大纲规尢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范围之内。 %1考试命题应该覆盖教学大纲和教材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其中客观性试题占30%,主观性试题占70%。 %1试卷要含反映认知能力各个层次的题目,本课程特别强调应用的能力。在一份试题中,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的比例大体是:了解占30%;理解占40%;应用占30%。 %1试卷题目难易程度的安排。题冃难易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即易、较易、较难、难。在—?份试卷中各个等级所占分数的比例大体是:易占20%,较易占35%,较难占35%,难占10%。 试题认知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是两个不同概念,在各种认知能力层次中都町以含有难易程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word版本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中华名族是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的伟大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作为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中华民族得以代代相传而生生不息的不竭源泉。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所蕴含的特殊内容是不同的,也有着不同的性质。当然,作为一种正义的,具有鼓舞作用的精神力量,它始终都是古今一脉相承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历史任务赋予爱国主义新的内涵和意义,也让我们在新的爱国主义精神指导下,开创新的天地。 一、是什么 要对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更深层次地理解,首先应该了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继承的爱国主义是什么。 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不仅仅是对现实情况的反映,同时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中国前一个时期发展的一个总结,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一个概括;同时也是对未来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展望,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被赋予了更具有时代性的内涵。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应该是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面对世界形势变幻莫测的发展,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需要站在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扬爱国主义,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特别是如今,世界形势发展进入白热化状态,面对越来越严峻的世界性金融风暴,面对全球性的气候问题,面对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和国际挑战,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些都要求我们站在属于中国自己的角度上,做出符合中国自身发展的决定。

这个不仅仅是国家决策者的事,更应该成为每一个公民发挥爱国主义精神的机会。 基于以上的想法,我认为,在现今的形势之下,我们所应该坚持的爱国主义应该以胡锦涛主席所提出的“八荣八耻”为基础,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设的新时期爱国主义精神。 二、为什么 那么,为什么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我们应该将“八荣八耻”作为我们响应国家号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基准呢? 从历史发展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一种强烈的民族荣誉感将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力量。正如天台县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的老一辈革命家所说的那样。在那个战争的年代,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在为一种信念而战斗,那就是“我是一个中国人。”就算是到了现在的和平年代,这些老一辈革命家仍然在为中国的这段历史而努力。他们义务地为广大群众讲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历史。他们为的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简简单单地“为成为一个中国人而骄傲”。他们因为成为一个中国人而骄傲,而感到一种责任感。而我觉得,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作为半个社会建设者,我们都应该继承这种荣誉感和责任感。 而在新时代条件下的这种荣誉感和责任感在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得到了最全面和最准确的诠释。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内容上来看:热爱祖国是对新时期爱国主义的直接阐释,而“服务人民”是对如何践行爱国主义精神方式的解释;在这个过程当中,崇尚科学,辛勤劳动是方式;同时应该坚持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

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社会背景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日益富裕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严峻问题引起了我们党的高度重视比如资源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社会贫富差距有扩大的趋势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终也会丧失殆尽。进入21世纪后我国面临的世界形势是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的发展和建设但在不少方面也存在着许多挑战。随着中国的改革的深化和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门的进一步放开中国和世界各国不断地加强经济贸易交往和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在如今的多变世界中站稳脚跟不断发展和强大自己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没有科学的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很难完成的。这些现实都迫使我们对世界和国内形势有一个清醒和全面的把握更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这样科学发展观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了。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有善于运用马克思理论的优良传统形成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并且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取得了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以及以往的经验都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由此我们可以确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的也是符合我们国情的。3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党的文件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4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5年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和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6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这样就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二、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是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源头之一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唯物史观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以其彻底的理论态度即理论和行动相统一的态度和以往的一切旧哲学包括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线是一种新的实践的唯物主义。而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我国现阶段取得新发展和新突破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现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从本质上讲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在我国社会现实中的具体表现。它不仅从理论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作出总结而且为社会发展制定了指导思想是中国现实的客观要求也是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内在的统一。在不同的时代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需要新的和新阶段相适应的理论。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是社会发展的现实必然要求也是理论创新的内在呼唤。理论必须跟随时代不断进步不能停留于已有的水平理论如果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必须改变自己的形态以合乎时代要求的面目出现。1唯物史观关于存在和意识关系的认识是整个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和谐社会,既是一种社会理想,又是一种社会实践。从哲学的视域与维度出发理解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内蕴着的价值目标,对这一价值目标的“意义”表达是“社会理想”的实质所在。其次,“和谐社会”是评价“现实”、导引“现实”的标准,一方面它是对现存状况的“否定和批判”,另一方面它又是对“未来”状况的“揭示和确立”。 和谐的本质是发展中的平衡,和谐社会的发展是矛盾统一的动态过程。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关键是如何解决好矛盾,使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之间的冲突得到恰当的处理,从而保持和谐。和谐社会不等于人与人之间没有矛盾,恰恰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和谐。 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主要任务等,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

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

论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 摘要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新时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路径有整合政府、社会和民间的资源和力量坚持,“三贴近”原则:改进创新,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做好公益服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苦练“内功”加强自身建设。 目录: 一、什么是爱国主义教育 二、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内容 三、过去的爱国主义教育如何进行 四、新时期爱国主义面临的现状和挑战 五、如何履行与实践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一、什么是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一些游牧部落在一定地区定居后,开始了乡土生活,产生了一种乡土感情。这种乡土感情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便逐渐成为一种明确的民族意识和对国家的热爱。爱国主义感情是各民族国家共有的一种高尚的感情,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表现为人们为争取自己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奋斗的献身精种。爱国主义教育始终被我国教育工作者摆在中、小学、乃至幼儿园品德教育的重要位置。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我国新一代主人来讲,就显得日益迫切和重要。 二、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内容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步,国家实力与经济发展都有着飞速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会给一部分人带来负面影响,我们必须重视这样的教育,正确的引导爱国主意思想,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传统美德,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拳拳爱国之心,至今仍被国人崇尚和敬仰。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炽热情怀,是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凝聚力和推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必须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教师要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通过开展基本国情教育,使他们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引导他们看到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要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明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将是漫长而曲折的,使学生明确应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爱国主义是指在爱祖国基础上,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才、践报国之行。其有机统一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在引导大家、爱国、报国上下功夫,做到以了解祖国、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和有关理论为基础,以激发我们爱国主义情感为重点,着力培养青年投身祖国四化建设的雄心壮志和努力学习的积极行动。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基本环节。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当前大家对祖国是否有深刻的了解呢?一些调查资料表明,他们对祖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研究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研究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研究 发展观是人们关于社会发展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旨在回答社会为什么发展,社会发展有没有规律,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和前景是什么等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主要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史观和唯物主义辩证法:同时,本质论、规律论、系统论是内含于科学发展观之中的重要哲学思想。 科学发展观;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 作者:王静 一、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马克思用毕生精力从事社会进步与发展和人类解放的实践和理论工作,唯物史观是其实践和理论上的伟大结晶。唯物史观是哲学层面的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哲学。马克思作为一个为人类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奋斗终生的无畏战士,他集高度的科学精神与深切的人文关切于一身,自中学起就树立了为人类的解放寻找现实道路的崇高理想,用毕生的精力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走向自由幸福的道路,在几十年的理论探索历程中,他不断地从社会实践中吸取营养,不断在发展中修正自己的理论,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不仅揭示

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发展动力,发展趋势,而且科学揭示了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开创的现代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必然趋势。他所提出的社会发展理论在整体上只能被发展而不会被淘汰。因此,我们必须坚定地把唯物史观作为我们社会发展理论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不仅是我们建国的理论根据,也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由邓小平开启的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实际结合的又一次飞跃,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新成果,是唯物史观的新发展、新飞跃。 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论一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要完成与自然属性的统一,这种统一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在自然界的真正复活。同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还特别论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人本主义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共产主义的内在关系。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共产主义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本主义的生成。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共产主义。反过来讲,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只有共产主义才能真正达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以人为本。 我国在新形势下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原理,顺应当今世界文明发展潮流,在发展观的理论上的重大创新。我国在新形势下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在新形势

科学与哲学相互关系的研究(定稿)

科学与哲学相互关系的研究 (黄黎)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武汉 430063 ) 摘要:人类认识活动中普遍理性和具体感性的联系是哲学与科学内在统一的最终根据;科学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哲学发展的历史,二者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因此研究两者的关系意义重大。 关键词:科学哲学相互关系 中图分类法: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Huang Li)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Wuhan430063) Abstract: Mankind is generally rational and specific emotional connections are Philosophy and science of the intrinsic unity according to the final. Science is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in some extent. They exist side by side and unity of opposites, so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Key word: Science Philosophy Relationship 一科学与哲学概述 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 哲学探讨具体事物背后的抽象本质,是一门反思性与前瞻性并存的学科。最早的哲学家是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 对于自然的探讨可以在自然科学和哲学这样两个不同的层次上来进行 ,这就必然会引出一个问题:这两个层次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 这个问题 ,通常被称为“科学与哲学的相互发展关系问题”。 二科学与哲学的逻辑关联 哲学追寻普遍理性。哲学可以和具体科学相互脱离的力图超越感性的性质 ,使人们往往

课程的哲学基础——《课程论》

2020.05.18 《课程论》施良方著学习笔记 第三章课程与哲学 每种学校课程都隐含着课程设计者的某些哲学思想与观念。无论怎样看待课程,总是与知识的性质、知识的价值、知识的组织与传递方式有关。 第一节哲学与课程的历史考察 人物1:柏拉图 柏拉图被称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第一人。将世界分为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将知识分为由低到高四个阶段:相信、想象、知性、理性; ?柏拉图特别重视数学,因为数学上的命题都是确定不变的;而数学科学属于知性;辩证法属于理性。 人物2:亚里士多德 提出了与柏拉图不同的观点,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论不能说说明事物的存在。?任何事物都是形式(物体的普遍属性)和质料(物体的特殊内容)的统一体。柏拉图的理念论错误在于将理念看作是离开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 ?将知识分为四类:逻辑学、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制作科学。形式比质料更加实在,理论性知识高于技术性知识。 ?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世界的事物,感觉是认识的起源,但只能告诉人们是什么,而理性是关于一般概念的知识,能告诉我们为什么,因此理性知识比感性知识高贵。

【总结】二者开了课程研究中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先河。 人物3:奥古斯丁 ?接受柏拉图的理念现实二分法,并用来指天城与地城。认为人不可能创造知识,知识是上帝创造的。 ?学习课程要帮助学生在自己的灵魂内寻找业已存在的真正的知识。为经院哲学打下理论基础。 人物4:托马斯·阿奎那 ?将经院哲学发展到顶峰。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作为基督教哲学的基础。?托马斯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包括感觉和理智两部分。感性以单个事物为对象,理智以共相为对象。真正的知识是认识一般的东西,凭借理智才能获得。 ?不赞同奥古斯丁给光照观点,认为只有通过感觉才能获得,通过质料的研究进入形式的研究。 人物5:培根 ?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生产率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反对经院哲学的观点,提出人的认识只能来自感官对外部世界的感觉。 ?主张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人一旦掌握科学知识就能发现从未被发现过的从未想到的东西。点燃科学教育的火把。 ?在总结以往科学发明和技术创造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分类。力图使知识摆脱神学和经院哲学的羁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频考点之一——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频考点之一——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的统一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范围: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指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提教育学考研辅导供了可靠的保障。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在当前,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爱人民政府,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来源:2014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红宝书考点巧解》 (二)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热爱祖国就应包含着拥护祖国的统一。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不仅是对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中国公民的要求,而且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是历来考试的重点。因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内涵与要求,那么,在当今时代,爱国主义的要求是什么,是应该重点掌握的问题。 【2010年多选第30题】1955年,计算机考研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魂牵梦绕的

祖国。当有人问他为什么回国时,他说:“我为什么要走回归祖国这条道路?我认为道理很简单。——鸦片战争近百年来,国人强国梦不息,抗争不断。革命先烈为兴邦,为了炎黄子孙的强国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血沃中华热土。我个人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只能追随先烈的足迹。在千万般艰险中,探索追求,不顾及其他,再看看共和国的缔造者和建设者们,在百废待兴的贫瘠土地上,盯住国内的贫穷,国外的封锁,经过多少个风风雨雨的春秋,让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想到这些,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丢弃呢?”钱学森发自肺腑的言语,对我们在新时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启示是( )2014《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红宝书考点巧解》 A.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B.个人的理想要与国家的命运、民族命运相结合 C.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 D.爱国主义是爱国情感、爱国思想和爱国行为的高度统一 【答案】ABCD 二、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没有也不会过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考研数学视频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以积极而理性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哲学依据: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起促进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5、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6、矛盾即对立统一,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以人为本) 7、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可参考以下展开部分: 从唯物主义角度看:体现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 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实际决定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符合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实际,因而是正确的意识;正确意识能促进事物发展,它必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认识论角度看: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推移;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进一步深化,是由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科学发展观是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科学发展观必将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着巨大积极作用。 (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以人为本”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这要求我们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上述观点。 ②以人为本体现了主要矛盾有关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抓重点。

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本做63分

课件名称: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本做63分 测试题目共:30 ,总分值:100 ,测试时间:60分钟 第1题、斗争哲学讲的是矛盾斗争性,和谐哲学讲的是矛盾统一性或同一性。(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2题、加强管理就会失去和谐。(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3题、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补充。(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4题、以人为本就是人人和谐,做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5题、建立和谐社会,就不能讲矛盾,不能讲斗争。(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6题、孔子的中庸之道就是现阶段中国的和谐哲学。(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7题、和谐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区别就在于后者只提倡阶级斗争。(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8题、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国发展和进步。(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9题、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0题、革命不能直接解决国家发展的问题,只是为国家发展创造一个前提。(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1题、和谐哲学的提出反映了我国社会状况目前发展的()。(单选题)(分值:3) A.斗争性 B.知识经济时代 C.阶段性 D.实用性 第12题、“好事要办好,实事要办实”是()的具体表现。(单选题)(分值:3) A.自然科学 B.人文科学 C.社会科学

D.管理科学 第13题、本质上说,管理就是搞()。(单选题)(分值:3) A.和谐 B.创新 C.变革 D.守旧 第14题、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应该包括()。(单选题)(分值:3) A.黑格尔文化 B.中国传统文化 C.现代文明 D.科学技术 第15题、在中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导原则是( )。(单选题)(分值:3) A.改革 B.和谐 C.开放 D.发展 第16题、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单选题)(分值:3) A.以人为本 B.改革开放 C.邓小平理论 D.统筹兼顾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内容复习过程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内容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直接意味着个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祖国现代化建设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会影响到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见,维护祖国的整体利益,已成为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祖国整体利益已成为广大爱国者的共同基础。 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是指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的制度。四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十五年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把一个原来千疮百孔、贫穷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具有完整工业体系,繁荣昌盛,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欣欣向荣的中国。现阶段我国的国情不变,爱国主义的核心就是爱社会主义的祖国。一个生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公民,如果不爱社会主义,那就从根本上违背了人民的利益,那就谈不上爱国主义。 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使命,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这就是当前爱国主义的主题。一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都必须以此为核心,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活动。离开它,就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为实现新时期爱国主义者的历史使命,每一个爱国主义者都应做到 三、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把自己的爱国热情化为报效祖国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拼搏的实际行动;每个爱国者都应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社会上有些人往往看不到我国的优势所在,只是一味夸大我们建设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而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缺乏分析,产生盲目崇洋媚外心理,丧失一个爱国者应有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因此“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四、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大凝聚力的民族。祖国要统一,民族要团结,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一切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必须团结起来,揭露国内外敌对势力分裂祖国的图谋,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尽心尽力。这是一切真诚的爱国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三.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1)发展的实质。 ①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运动。 ②发展凝结着事物运动、变化的成果,反映着事物的新陈代谢的规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③(在社会领域,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发展过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①科学发展观坚持历史唯物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所决定的。发展是硬道理,社会发展归根到底首先要解决好生产力的发展。 ②科学发展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又好又快)。 从客观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所要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 科学发展观正是回答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参见十七大报告)。 (3)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 ①科学发展观是对立统一的发展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科学的发展观的哲学依据就是矛盾学说。本质上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②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体现了辩证法的全面观点。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③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发展”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 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