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纲要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纲要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纲要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纲要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纲要

第一章元代文学

一.名词解释

1.元曲:是人们对元代文学的一种习惯性称谓,代表了世人对元代文学创作成就的认识和概括性评价。包括剧曲和散曲。剧曲是指元杂剧的曲辞,散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带过曲等。元曲元代文学的标志。

2.元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元杂剧是融文学创作和多种表演成分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真正走向成熟。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著名作家关白马郑。

3.元代散曲: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是我国古代最后成熟的一种诗歌形式,是在民间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小令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连缀而成,曲牌间联系有一定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和尾声,前期代表作家:关白马,后期代表作家张可久,张养浩,乔吉,睢景臣,刘时中。语言生活化,口语化,戏剧化。

4.说话四家: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宋代的说话有四家之说。各有门庭,自成路数。四家是小说,说经,讲史,合声,所谓说话的家数(种类)是以故事题材作划分标准的。前三类以叙事取胜。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即演讲佛书。讲史:则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合声:以演出者的敏捷见长,如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

5.南戏:是北宋末叶至明嘉靖末期由最初“温州杂剧”流布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各地,繁衍而成的性质相类的民族艺术的总称,亦称南词。一般认为南戏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和规范的曲牌连套体,主要角色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明所作的《琵琶记》。和元杂剧相比,南戏有舒缓婉转,细腻妩媚的风格特色,曾因受到元杂剧的冲击而一度衰落,后复兴,为明清传奇的产生提供了艺术基础。

6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所谓诸宫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而每种宫调,则由若干曲牌联成短套,套曲少则一二首,多则十多首,诸宫调又称话本,著名作品有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刘知远诸宫调》《天宝遗事诸宫调》。

7《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是一出带有较浓戏剧色彩的爱情剧,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刻

画见长,剧中正面歌颂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讽刺封建家长的开放思想,人物生动,剧情活泼,艺术风格轻松。

8四大南戏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也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的作品柯丹邱的《荆钗记》写书生王十朋与妻子钱玉莲历经波折终得团圆的故事。无名氏的《白兔记》写刘知远被逼从军,入赘岳帅府十五年后与妻子李三娘全家团圆的故事。施惠的《拜月亭》叙述蒋世隆,瑞莲兄妹及少女王瑞兰,少年兴福的种种悲欢离合。《杀狗记》中孙华的妻子杨月真设计杀狗使兄弟重归于好,这些剧本既贴近民间,又显示出文人对南戏写作的渗透,提高了南戏在曲坛上的地位,尤其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对后来的南戏,传奇创作影响深远。

二作品分析题

1.简述《窦娥冤》第三折在艺术上有何特点?

1.浪漫主义手法,表现在三桩誓愿的前两桩当即实现上。2。人物心理的细致刻画,表现在押赴刑场途中对婆婆的牵挂和临刑前对悲苦心情的表述中。3.采用拟人化的象征手法,剧中窦娥以“天,地”象征最高统治者。

2.为什么说《窦娥冤》是优秀的悲剧作品?

1.中国古代妇女在封建社会的等级结构中处于最下层,关汉卿在《窦娥冤》里描写了一般良家妇女的悲剧,好人蒙冤受难的苦情戏比风尘女子的戏更能赢得人们的同情,具有催人泪下的悲剧效果。

2.《窦娥冤》剧中的主人公窦娥是封建社会里的“孝女”和“节妇”

的典型。窦娥安分守已,逆来顺受和事事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品格,竟成为她不得不含冤受屈的主观因素。在刑场上她斥天骂地之举蕴含着强烈的反抗精神,是对暗无天日的社会制度的怀疑和批判。

3.出于维护正义的良知和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关汉卿在剧中让窦娥的三桩誓愿一一应验,以表明天地为窦娥冤情所感动。面对残酷的现实,剧作家只能继续发挥想象,以非人间的力量来解决人间问题。3.关汉卿《窦娥冤》的主要艺术成就

1.人物形象:剧中人物形象生动,剧中有孝女和节妇的典型窦娥,她逆来顺受,含冤受屈,感天动地,有多面性的蔡婆婆。她的恶行是放高利贷,善行是与窦娥之间有着相依为命的真感情。

2.本色当行:戏剧语言富有个性,曲尽人情,字字本色,不同人物,雅俗适宜,源于生活,又经艺术加工。标志着杂剧的成熟。戏剧语言的性格化,汇聚多种语言之长(谚语俚语,俗语,成语,口语)适应了各阶层观众的口味。3。场上之曲:文本有鲜明的剧场性。入戏-尽快入戏,吸引观众。节奏-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有张有弛。悬念-善于设置悬念。

4.分析《西厢记》的艺术特色(成就)

1人物形象-生动,典型。崔莺莺聪明,美丽,追求婚姻自由,反抗封建礼教。相国千金,矜持矛盾。张生-有文才,重情义,对爱情热烈真挚,执着专一的青年书生。红娘-机智聪明,热情泼辣,有正义感。老夫人-封建礼教的维护者。

2戏剧结构-庞大严整,在体制上《西厢记》对元杂剧体制的重大突破,用连本戏的形式完成了五本二十折的大戏。结构严整-虽然折数较多,

但是浑然一体,关目清晰。

3戏剧语言-清新,典雅。同是男性,张生的文雅,惠明的粗豪。同是女性,莺莺的婉媚,红娘的泼辣。清新-个性化的语言,典雅-诗化的语言。诗意盎然,叠词的缠绵,用典的含蓄。满口生香,被誉为诗剧。5为什么说王实甫的《西厢记》的语言“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

戏剧是语言的艺术,王实甫在西厢记中驾驭语言的技巧历来被人们称道。所谓当行,是指《西厢记》的语言符合戏剧特点,能和表演结合,具有丰富的动作性。像第三本第二折的一段曲文写莺莺起初着意打扮,后来看到简帖,便胡乱挽起头发,急忙按下妆盒,仔细品味来简,,这一段唱词,动作性很强。王实甫让唱词规定了演员的形体动作,使人物动起来,适合于舞台表演和人物性格的刻画。《西厢记》的语言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即使是唱词,作者也考虑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的不同,使之呈现不同的风格,同为男性角色,张生的文雅,郑恒的鄙俗,惠明的粗豪。同为女性角色,莺莺的婉媚,红娘的鲜活泼辣。红娘是丫头,口齿伶俐,作者让她的语言夹杂着俚语,俗语和日常生活用语显得既质朴本色又生动活泼。总之,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是西厢记语言的一大特色。由于王实甫在唱词部分大量的置入唐诗宋词的意象,使人读来满口生香,意趣盎然,因此西厢记也被誉为诗剧。

6.如何理解马致远《汉宫秋》中所云汉元帝不自由?

《汉宫秋》中马致远构拟了帝王不自由的戏剧情境,流露出对平民生

活的羡慕,随着剧情的推进,作者逐步转换了汉元帝的感情色彩,让一个拥有三宫六院的皇帝,更多的表现出有如普通人的情感愿望,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他更多的同情。在他身上看到了无力主宰自身命运的悲剧。

7简述马致远《汉宫秋》以秋天为背景在剧中的作用。

以塞北风光和宫中秋景衬托离别之恨和思念之苦,极富艺术感染力《汉宫秋》以秋天为意境作为结撰全剧的背景。突出秋的萧瑟悲凉,更使整个戏笼罩着灰暗荒漠的气氛,这又表达出作者对时代的体验和认识。8简谈白朴的《梧桐雨》中梧桐雨的意象在剧中的作用

在《梧桐雨》里,白朴把梧桐与杨李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这点明了梧桐在整个剧本艺术构思中的作用。在我国的诗文中,梧桐的形象本身即包含着伤悼,孤独,寂寞的意蕴,白朴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让雨湿寒梢,敲愁助恨得景象,搅动了沉淀在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从而使剧本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9简述白朴《墙头马上》对白居易诗《井底引银瓶》的沿革。

白朴的《墙头马上》是一部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爱情戏。,此剧的素材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白朴在戏中所写的内容,大致与《井底引银瓶》一诗相同,但他表现的思想倾向则与原诗迥异。在始乱终弃的社会风气中,白居易对这不幸女子给予同情,并对世人提出“寄言疾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的告诫。白朴的剧本洋溢着火热的激情。他描绘女子大胆的追求爱情,勇敢的向封建家长挑战,成为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白朴的剧本大大丰富了原诗的内容,更

重要的是,白朴虽然以传统故事为框架,但他所写的人物,实际上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是有血有肉的鲜活的形象。

10.为何说高明的《琵琶记》是元代剧坛之殿军,明代戏曲之先声?(即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高明的《琵琶记》是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首先《琵琶记》在人物塑造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人物心理刻画方面尤为突出。剧中有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的蔡伯嗟,还有善良朴素,吃苦耐劳有贞有烈的赵五娘。蔡伯嗟和赵五娘形象的出现,说明在元代后期,戏剧舞台逐步摆脱了单线平涂的类型化的写法,注意多角度的展示人物个性和内心世界。在形象创作史上揭开了新一页。其次,《琵琶记》的戏剧冲突也很有特色。这就是剧中两条线索的交叉进行,对比衔接。一边是蔡伯嗟赴京之后的诸般遭遇,一边是赵五娘在家中的多种苦难,优裕闲适的环境与人物苦闷沉重的心态也形成了鲜明的反衬。这些巧妙的安排,使全剧包含了很广的社会内容,有助于加强整部戏的悲剧气氛,使蔡伯嗟的郁闷情绪,赵五娘吃苦耐劳的品德都得到充分的凸现。再次,语言运用方面,《琵琶记》最突出的成就就是能配合人物不同的处境,以及两条戏剧线索的开展,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赵五娘一线语言本色,蔡伯嗟一线辞藻华丽。这表明作者充分注意到语言与环境,性格心理的关系。同时作为戏剧,《琵琶记》的语言也富于动作性,不少唱词对白能与角色动作结合,成为蕴味深厚的潜台词。另外《浣纱记》和临川四梦等则间接的从动人和载道的内在意蕴中吸取了《琵琶记》的精华。

第二章明代文学

一名词解释

1章回小说是明代产生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也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形成的,讲史和小说话本的合流,作家对民间创作的加工提高,就出现了章回小说。其实《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也就是章回小说的形成过程。

2 历史演义小说–古代小说类型之一。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它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在叙事中往往融进了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其特点是:既有史实的依据,又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和创造,既有纪实的成分,又有艺术的想象和虚构。元末明初诞生的《三国志演义》是第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3英雄传奇小说–古代小说类型之一。一般是从宋元小说话本的“说公案”“朴刀杠桥”及发迹变泰之事或“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以歌颂历史上反抗封建压迫的英雄或超人,半超人的传奇人物为题材,在民间长期流传的基础上由作家加工完成。《水浒传》为后世英雄传奇小说提供了范例,继水浒传之后,还有《杨家府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较有名。

4神魔小说是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导下,在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小说话本的影响下,明代后期在通俗小说领域中兴起了编著神魔小说的热潮,其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的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在这类小说中,有的作品完全以宣扬宗教迷信封建道德为主要目的,故事荒唐,文字粗鄙,很快被历史淘汰。但其中以《西游记》为代表的一些优秀作品,往往能以生动的形象,奇幻的境界,诙谐的笔调,怡神悦目,启迪心志。

5世情小说所谓世情小说,就是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小说涉及世情,自可溯源到魏晋以前,但从晚明批评界开始流行的“世情书”的概念来看,主要是指宋元以后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的一类小说。《金瓶梅》常常被看作是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之后,明清两代的世情小说,或着重写情爱婚姻,或主要叙家庭纠纷,或广阔的描绘社会生活,或专注于讥讽儒林,官场,青楼,内容丰富,色彩斑斓。

6三言二拍明代天启年间冯梦龙编刻得《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合称三言。三言内的作品题材多样,内容复杂。既有歌颂真挚友谊,爱情,抨击背信弃义,负心行径的名篇佳作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也有宣传封建伦理纲常,神仙教化及语涉猥亵的糟粕败笔。三言的成功纂辑,使许多零散的宋元旧话本及明代拟话本得以流传于世。是古代白话小说创作由

口传心授到文字表现,从集体创作向个人创作的里程碑,开创了古代白话短篇创作的新局面。

二拍-明代拟话本小说集,作者是凌濛初。二拍是《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它已经是一部个人的白话小说创作专集。作品多方面的反应了社会生活,既接触到封建社会下层市民生活的不少方面,也注意到城市的阴暗角落,写出了某些人物的丑恶面貌,同时又对当时新兴的市民工商业活动和社会上逐渐兴起的重商风气有所反应,妓女,商人,村妇,手工业者,书生,和尚,贪官等各色人物相继走上了二拍的文学长廊。他的问世标着了中国短篇小说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7 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四部剧作的合称,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是以梦境来揭示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作者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紫钗记》是作者对个人旧作《紫萧记》的加工,改写,表现霍小玉,李十郎在爱情上的坚贞。《牡丹亭》是通过杜丽娘,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烈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南柯记》《邯郸记》是汤显祖晚年的作品,分别取材于唐人小说《南柯太守记》和《枕中记》写人生无常,宦海风波,其中《牡丹亭》成就最大,他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8唐宋派是出现于明朝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他们主张作文应学习唐宋古文的法度,因而被称为唐宋派。在创作主张上,唐宋派作家注重文以明道,但他

们创作中较为成功的作品倒不是那些注重发明圣贤之道的文字,而是富有文学意味的篇章。唐宋派文人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他在提倡道的同时,还特别注重文学的抒情作用。

9公安派(公安三袁)公安派是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其中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公安派以性灵说作为文学主张的内核。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在创作上,其诗文变板重为轻巧,变粉饰为本色,致天下耳目于一新,他们的诗歌脱离理得束缚能够自由的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但也有些作品过于率直浅俗。

10 竟陵派晚明时期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文学派别,因其二人为湖北竟陵人而得名。在文学观念上,竟陵派提出重真诗,重性灵,受公安派影响。在复古问题上,提倡学古要学古人之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蓄文学底蕴。在创作上他们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同公安派浅率轻真的风格相对应,但是他们将创作引向了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显示了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二作品分析题

1 分析《三国志演义》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答:“拥刘反曹”倾向的形成,有着比较长远,复杂的历史和思想背景。

在历史上。曹刘孰为正统的问题,从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在正宗的史学著作中,大致自朱熹的《通鉴纲目》起,一般都奉蜀国为正统,至于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从来就有尊刘贬曹德倾向,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刘备是帝王胄裔,多少有点正统的血缘关系,二是刘备从来以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著称,容易被接受。特别是在宋元以来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人心思汉,恢复汉室,正是当时汉族人民共同的心愿。因而将这位既是汉室宗亲,又能仁德及人的刘备树为仁君,奉为正统,是最能迎合大众的接受心理。符合广大民众的善良愿望的。书中,曹刘对比的描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主要是刘备以宽仁待民,曹操以残暴害民,刘备待士以诚心和义气,曹操则用权术和机诈,从这些对比描写中,可以看出,《演义》中拥刘反曹德观念,更主要是表现封建时代人民拥护明君,憎恶暴君的普遍愿望。

2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答:在曹操身上确实集中概括聊了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的一些典型特征。如虚伪,奸诈,残忍等。如第四回里,在他出场不久,就写他杀吕伯奢,一开篇就使他给读者留下了极为可憎和可怕的印象。他所说的那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道出了他的人生信条,也是封建阶级代表人物本质的生动概括。第十七回,写他攻打袁术,因军中粮尽,竟借粮官的头来稳定军心,既写出了他的奸诈,又写出了他的残忍,他对于手下的谋士也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荀彧是他手下的重要谋士,为他屡建功勋,但因荀彧劝他不要封魏公,触动了他篡权的野心,他便逼荀彧服毒自杀了。其他如许田射猎,杖

杀伏皇后,杀杨修,杀祢衡,梦中杀人等情节都突出刻画了他的奸诈,残暴和不仁不义,突出的表现出他作为一个反面人物的基本特征。但这并不是三国演义里完整的他,完整的他还有另外一面。即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一面,在作者笔下,他虽然是一个反面人物,却不失英雄本色。首先,写出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他在战争中能注意发扬军事民主,在采取重大的行动之前,总是要与众将商议,听取各种意见。同时作者也写出了曹操豪爽多智的一面。例如自青梅煮酒中的谈话中,他说袁术是冢中枯骨,刘表是虚名无实,刘璋是守户之犬,对人物的分析很是精辟准确。官渡之战,他在和袁绍军力相悬十倍的条件下,善于听从许攸的建议,劫烧乌巢军粮,终得胜利,打垮了他在中原的劲敌。

3试述《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三国志演义》的叙事虚实相生,表现在移花接木,添枝加叶,无中生有等,清史学家章学诚认为《三国演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小说叙事时,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以大小事件作为联系的线索,构成了作品的结构。在构架上作者又兼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不同笔法,使全书故事详略得当,摇曳多姿。在叙事方式上,以全知全能为主,又出现了限知叙事的萌芽。《三国志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可以说是一部“全景性战争文学”作品,它抓住战争的特点写出战争的不同,以人物为中心描写战争,运用张中有弛,闹中有静的手法描写战争。作为一部优秀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志演义》不仅善于叙事,而且长于写人,创作了一批具有

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小说在塑造这种特征化性格的任务时所采用的手法有:出场定型,反复皴染,细节突出,对比烘托。《三国志演义》所用的语言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这有利于营造历史气氛,形成了一种适用于历史演义的独特的语体风格,人物语言以开始出现个性化。

4试述《三国志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成就

《三国演义》塑造人物形象的显著特点即突出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舍弃性格中的次要方面,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如奸诈雄豪的曹操,忠义勇武的关羽,仁爱宽厚的刘备,谋略超人的诸葛亮,浑身是胆的赵云,心底狭窄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老奸巨猾的司马懿......他们的性格特征都显得比较单一和稳定,有点像戏曲中程式化脸谱化的表现,呈现出一种单纯和谐崇高的美。

小说在塑造这种性格化特征的人物时所采用的手法主要有:1 出场定型。如写刘备“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的非常言行,曹操少时诈“中风”以诬叔父,诸葛亮隐居隆中时的非常抱负,都可以说是一种性格的亮相。2 反复皴染。围绕着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的加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丰富性,复杂性。如写曹操之凶残,连续写他梦中杀人,杀吕伯奢一家,杀粮官以欺全军;写他的奸诈,就写他不杀陈琳而爱其才,不追关羽以全其志,得部下通敌文书却焚而不究,马犯麦田而割发代首;写他的雄豪,则写他棒责蹇硕之叔,献刀刺卓,矫诏讨卓,支持关羽斩华雄,青梅煮酒论英雄。这样就把一个既专横残暴,阴险狡诈,又豪爽多智,目光远大的“古

来奸雄第一奇人”写的血肉饱满。3 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关于斩华雄一节,文字不多,只听得寨外鼓声大震,喊声大举,并没有做细致的描写,最后当关羽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下时,只点了一笔,战前酾下的热酒,“其酒尚温”。这四个字就无不夸张的突出了关羽的神勇。张飞在长坂桥上连吼三声,竟使曹操身边的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百万曹兵,“人如马退,马似山崩”,其勇猛其气势跃然纸上。4 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寄托着作者主要理想的刘备之仁,就是在与曹操之奸的对比中进行刻画的。曹操与袁绍同为奸雄,一个雄才大略,见识高超,另一个则外宽内忌,多谋少决,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诸葛亮出山一节,通过徐庶,司马徽的赞美,推荐,三顾茅庐而两次不遇,一些亲友的歌吟谈吐,以及山林景色的优雅清美,层层烘托了诸葛亮的高洁品格和绝世才能。但也应该看到,小说所塑造的这些具有特征化性格的人物,往往没有内在的冲突,缺少性格的变化和发展,有时将主要特征夸大过分,给人以失真之感,鲁迅所指出的“预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就是中肯的评价。

5试分析《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小说描写了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接收招安后,这批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的英雄,仍被误国之臣,无道之君一个个逼向了绝路,作者为这样的现实不平,发愤而谱写了这一曲忠义的悲歌。最能体现作者这一编写主旨的是宋江这一形象。宋江作为

小说中的第一主角,就是忠义的化身。他的性格在既矛盾又统一的忠和义的主导下曲折的发展。《水浒传》在歌颂宋江等梁山英雄“全忠仗义”的同时,深刻的揭露了上自朝廷,下至地方的一批批贪官污吏,恶霸豪绅的不忠不义。《水浒传》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第一次如此广泛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并揭示了“奸逼民反”的道理是很有意义的。但作者在这里要强调的乃是这样一个悲剧:“全忠全义”的英雄不能“在朝廷”“在君侧”“在于城心腹”“替天行道”的好汉改变不了悖谬的现实,而最后还是被这个不忠不义的社会所吞噬。作者在以忠义为武器来批判这个无道的天下时,对传统的道德无力扭转这个颠倒的乾坤感到极大的痛苦和悲哀,以致对“忠义”这一批判武器自身也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迷惘。

“忠义”从来就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观念中的重要范畴,自宋元以来在社会上特别流行。显然,忠义中有为君而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一面,故难怪士大夫亦不见黜,但在忠字上也包含保境安民,杀尽贪官等爱国精神和民本思想,对义字的强调,更反映着社会道德规范的变化。小说讴歌仗义疏财,济危扶困,不仅仅在一般意义上反映了下层群众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戮力相助,而且深刻的反应了由于城市居民,江湖游民等队伍的不断扩大,社会道德规范正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总之,忠义的内涵本身就十分复杂,它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基础,但也融合着包括城市居民和江湖游民在内的广大百姓的愿望和意志。它不是蒙在水浒外面的一层道德正义的保护色,而是能是小说被当时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的基本精神。

6 分析水浒传在思想上取得的独特成就

水浒传的思想内涵并非忠义二字所能概括,它还歌颂了英雄,歌颂了智慧,歌颂了真诚。水浒中的不少英雄都是力和勇的象征。不拘礼法,不计名利,不做作,不掩饰。水浒的题材毕竟有他的特殊性,不管作者如何极力把他拉入忠义的思维格局,作品最终还是在客观上展示了我国封建社会中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农民起义。小说作者站在造反英雄的立场上,沿着乱自上作,造反有理的思路,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艺术的在现了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并从中总结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在整部中国文学史上是十分罕见,难能可贵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水浒是一部悲壮的农民起义的史诗。

7分析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人物形象多层次的刻画人物的性格,比如写李逵莽撞,有时候也写他率真,写他蛮横;写鲁智深粗豪,有时候又写他的机智,写他的精细。在具体手法上就常常故意创作类型相同的人物,以犯中求避,相互映衬,如武松打虎后,又写李逵杀虎,潘金莲偷汉后,又写潘巧云偷汉;江州城劫法场后,又写大名府劫法场能展示其性格在环境的制约下有所发展和变化,其中最明显得是林冲。

2水浒传的情节结构是以单线纵向进行的,上半部是以人为单元,下半部则以事为顺序,连环钩锁,层层推进。这样环环相扣以聚义梁山为线索将一个个一批批英雄人物串联起来。它形成一个整体但各部分往往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特别是前半部的连环列传体的结构形式。

3语言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市井口语,生动活泼英雄形象超伦绝群,神态各异。

8 以《三国演义》《水浒传》为例说明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的异同。

历史演义小说与英雄传奇小说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来源于说话中的讲史,在民间流传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而成,都有一定的历史因素,也都表现出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思想倾向。他们的成书同样经历了漫长的传说和演变的过程。两者又有相异点:前者一般由讲史话本演化而成,而后者从宋元小说话本中的说公案或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前者着眼于描写一代兴废,而后者以塑造一个或几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前者比较注重依傍史实后者的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历史演义小说史依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事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的小说。演义一词很好的概括了历史演义小说的特点,这就是既有史实的依据,又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和创造。既有纪实得成分,又有艺术的想象和虚构,。如三国演义就是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内容得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既不同于历史著作,也不同于纯出于虚构的一般的小说。三国演义七实三虚,描写的是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其基本的历史发展轮廓,重大的历史事件,主要人物的重要活动,都符合历史的真实面貌。只是在具体的情节细节,人物的思想性格方面有较多的加工和虚构。

英雄传奇小,说以历史英雄人物为讲说对象,更多来自历史传说,虚

构的成分比较大,如水浒传描写的时期并不长它是横向扩展,不注重历史发展的过程,不拘泥于历史事件本身,而广泛的反应某一历史时期的生活,这类小说可称之为英雄传奇。其特点是由历史上的一时故事生发开来,反应的生活内容从纵向看不如历史演义那么长,但从横向看要比历史演义反应的生活要广阔的多,几乎涉及到各个层次的人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描写了市井细民的生活,在描写中又有较多的艺术创作和虚构,如水浒传中有108为领袖人物,就绝大多数是虚构的,只有宋江,杨志等十几个人物能找到历史依据,而且活动也不尽相同。

9 举例说明《西游记》中神魔形象三位一体的特点

西游记塑造人物有其特色,即能做到物性,神性,人性的统一。如孙悟空,长的一副毛脸雷公嘴的猴相,具有机敏,乖巧,好动等习性。他神通广大,有72般变化的本领,但千变万化,往往还要露出红屁股和有尾巴的真相,他是一只神猴,却又是人们理想中的人间英雄,他有勇有谋,无私无畏,坚韧不拔,积极乐观,而又心高气傲,争强好胜,容易冲动,爱捉弄人,具有凡人的一些弱点,乃至于信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遵守男不与女斗的规则等等,都深深打上了社会的烙印,他就是一只神猴在神化与人化的交叉点上创造出的幻中有真的艺术典型。

10 举例说明西游记多色彩多角度塑造人物的特点

西游记用多角度多色调描绘出来的猪八戒这一艺术形象。猪八戒尽管是天蓬元帅出身,长的长喙大耳,其貌不扬,却更像一个普通人,更

具有浓厚的人情味。他本性憨厚,纯朴,在高老庄上干活勤谨,帮高家扫地通沟,搬砖运瓦,筑土打墙,耕田肥地,种麦插秧。在取经路上,一担行李始终由他挑着,在斩妖除怪的战斗中,他是悟空的得力助手。十万八千里取经道上,他有苦劳也有功劳,最后理所当然的取得了正果。但是他的食色两欲,一时难以泯灭;偷懒,贪小便宜,又过多的计较个人得失。看到美酒佳肴,馒头贡品,常常是流涎三尺,丢人现眼,还多次因馋嘴而遭到妖怪的欺骗。遇见美色,就更是心痒难挠,出怪露丑。他偷懒贪睡,叫他去化斋,巡山,却一头钻进草地了呼呼大睡。一事当前,不顾同伴的安危,先算计自己不要吃亏,有时因此而临阵逃脱。他还偷偷地积攒私房钱,有时还要说谎,撺掇师父念紧箍咒整治,赶走大师兄,或者自己嚷着分行李,散伙回高老庄。他的这些毛病,往往是出于人的本能欲求,反映了人性的普遍弱点。这无疑有落后,自私,狭隘的一面,但同时往往能获得人们的理解和同情。他不忘情于世俗的享受,但还执着的追求理想;他使乖弄巧,好占便宜而又纯朴天真,呆的可爱;他贪图安逸,偷懒散漫,而又不畏艰难,勇敢坚强,他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英雄,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它无疑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11简述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西游记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就是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作者将奇人,奇事,奇境融于一炉,构筑成了一个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 第一章上古文学 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做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2、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3、神话产生的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神话的产生,首先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其次,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渴望有关。这种渴望,促使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及问题进行思考,并力图对它们做出自己的解释与描述。再次,与先民们的原始宇宙观和原始思维有关。原始先民相信万物有灵,其思维也以此为核心内容,以人与自然互渗为原则,以直观感性、充满情感和富于想象力为特点。因而在神话中,一切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赋予以人的特点和超自然的能力。 4、我国神话保存的情况如何?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 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 ◆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 ◆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 ◆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 ◆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 ◆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 (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 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 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 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 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 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 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 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

古代文学史第二卷期末复习资料-新 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 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 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 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 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 玄学兴起: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佛学的兴起道教的兴盛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 1、文学的自觉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 一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是文体的区分。 四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 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 (1)文学风尚与主题。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谈玄析理山水田园文学:陶谢为代表 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 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 (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2_期末复习重点

1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大时期美学风格的概括。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指作品内在的“雅好慷慨”的品格,和语言表达上简练刚健的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风貌。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建安七子: 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其中以王粲陈旧最高 3宫体诗: 盛行于南朝梁陈时期的诗体,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时,作为永明新体诗的“新变”,内容,内容上不独以“止乎衽席之间”“恩极闺房之内”为主。形式上也有“清辞巧制”“雕琢蔓藻”代表人物萧氏父子,庾信等 4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称“王杨卢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大大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在艺术上有博大之象。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他们有着相同的审美追求,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他们的诗文各有特点,王杨擅于五言律诗,卢骆长于七言歌行 5竹林七贤:识见于世说新语。任诞。魏晋之际的文学七个代表作家,常集于竹林之下,故名竹林七贤。以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七人分别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6大历十才子:十才子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的极玄集。其中包括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其主要创作诗风相像,他们或寄情山水景物或写羁旅之情。 7元和体:是指元、白在元和年间写的次韵相酬的,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再加之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形成诗到元和体是体裁变新的局面。 8象外之象: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的文论诗主张。诗歌创作具有象外之象。其中第一象是诗歌中具体,鲜明所感可言的形象画面。第二象指形象画面中所蕴含的无穷韵味,是无象之象。 9玄言诗:东晋时期出现的一种诗风,代表人物有孙卓,许洵等。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10骈文:齐梁时期,骈文是文章的代表。骈偶平整,声韵谐美,用典繁复,辞藻华美,四六句型是其最基本的文体要素。骈文在两汉时期孕育而出。在齐梁时期确立体势,并进入鼎盛期。 11永明体: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发现诗歌韵律,以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形式相结合出现的新诗体,注重对偶,讲求音律,守护四声八病之说,对篇短小,是我国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过渡诗体,反映了诗歌创作由较为自由发展到讲求格律的必然趋势,代表人物有沈约,谢朓,王融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 绪论 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 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 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 (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 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山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大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14汉语言田昭波 一、填空 1.元曲(体制:科范、宾白):A.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B.科范,也就是科(介) ,科介是指古代戏曲创作与表演中,用于表达人物动作、表情以及舞台效果的提示。“科”,通常指唱、白以外的动作。亦作"科泛"。指戏曲程式动作。 C.宾白,是古代汉族戏曲剧本中的。汉族戏曲艺术以唱为主,所以把叫做宾白。明《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一说“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明《菊坡丛话》)。 2.《西厢记》(来源《莺莺传》、《董西厢》延续):《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北西厢”,元代汉族戏曲剧本,王实甫撰。元稹曾作《莺莺传》,其中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说起《西厢记》,人们一般会想到元代

王实甫的《西厢记》,殊不知,在王实甫之前,金代的董解元也有一部《西厢记》,这两部“西厢”一般被人们称为“王西厢”和“董西厢”。 “董西厢”又称《西厢记诸宫调》、《弦索西厢》,是金代戏曲家董解元根据元稹《莺莺传》所创作的叙事体诸宫调小说作品。该作品对于原作进行了大量修改:改变了原来故事结局,重新确立了矛盾冲突,大大扩充了故事内容,丰富了人物语言,比较完整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该作品对王实甫《西厢记》有重要影响。 3.《牡丹亭》:《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改编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曾言“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牡丹亭》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也叫“临川四梦”。名句赏析: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困春心游赏倦,也不索香薰绣被眠。天呵,有心情那梦儿还去不远。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袁行霈版)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 1、神话 2、神话的历史化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就是? 《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就是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 ,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就是什么?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五.论述 根据您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与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 三.填空 1。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 年间的 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 ,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就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就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与 ,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与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就是与。现在流传下来的就是 ,这就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就是《毛诗正义》与《诗集传》。《毛诗正义》就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诗集传》就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就是与。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与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与、、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就是“” ,“” ,“”。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与 5篇。 四.简答 1、《诗经》就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与作者情况如何? 2、您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不?为什么? 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就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4、《诗经》反映周民族发祥、发展的史诗有哪几篇作品?请简述它们的内容。 5、《七月》一就是诗怎样描写奴隶的痛苦生活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三、先秦三古七段 上古:先秦两汉1先秦2秦汉 中古:魏晋至唐中叶 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5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明中叶-“五四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7鸦片战争至“五四” 先秦文学的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 《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辞, 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 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的概念: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尚书》的内容:《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5篇, 《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教材在扩充) 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叙事特征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2、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与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4、富有戏剧性。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6、善于写战争。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的成书与体制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简明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

第一章先秦文学 第一节《诗经》 一、《诗经》的概况 1、《诗经》在先秦时期被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诗经》被正式尊奉为儒家经典之一,才出现《诗经》的名称。唐代,《葩经》。 2、《诗经》中的作品共305篇,按风160、雅105、颂40来编排,另有“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仅存篇名无诗,一般认为是有声无词的笙曲。所收作品大约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 3、《诗经》的编辑 A、采诗说:“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俗“---《孔丛子?巡守篇》采诗的目的: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 B、删诗说:汉人认为《诗经》305篇是经过孔子删定的。(不合理) 4、诗经的流行与研究:《诗三百》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诗经》的内容 1、周族史诗P4 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生民》记述了周始祖后稷的诞生和发明农业、定居邰地的史实;《公刘》记述了周族酋长公刘率领周人自邰地迁往豳地发展农业,开始定居生活的历史;《绵》写古公亶父率领周人从豳地迁往岐之周原,创业立国,设置官司、宗庙,建立政治机构;《皇矣》歌颂文王之祖太王、王季的美德,并描述文王伐崇伐密的胜利;《大明》记述王季娶太任生文王,文王娶太娰生武王,再写武王牧野大战,伐纣灭商。记录了自先公先王壮大部落到武王灭商建国的整个历史。 2、颂歌和怨刺诗P5 中国古代诗歌有所谓的“美刺“的传统,也就是“颂美”和“怨刺”的传统。表现出鲜明的功利性和实用性。(怨刺又称变风和变雅,是王道衰落、礼乐崩坏的产物)颂歌的作品有《大明》、《丰年》,怨刺的有《魏风?硕鼠》 3、婚姻爱情诗P7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自考知识点汇总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目录 第五编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 1.柳开、穆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 2.宋初诗歌的白体、昆体、晚唐体 3.“白体” 4.王禹偁的诗文创作及其对宋初文风变革的贡献 5.《西昆酬唱集》 6.杨亿的生平 7.杨亿、钱惟演、刘筠最能代表西昆体风格 8.西昆体 9.晚唐体 10.西昆体诗歌的一般特色 11.林逋诗歌的特点 12.晏殊的生平 13.《珠玉词》 14.晏殊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15.欧阳修的生平 16.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领袖地位 17.《秋声赋》的艺术特点 18.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点 19.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开拓性 20.欧阳修词的艺术特点 21.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贡献 22.梅尧臣的生平 23.苏舜钦的生平 24.梅尧臣、苏舜钦是开创宋诗风格的重要作家 25.梅尧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26.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征 27.王安石的生平 28.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 对词境的开拓 29.王令诗歌的特点 30.王安石散文的特点 31.王安石诗歌的创作成就 32.王安石的文学创作成就 33.“三苏” 34.曾巩散文的艺术风格 35.苏洵散文的特点 36.苏辙散文的特点 第三章苏轼的文学成就 37.苏轼的生平 38.苏轼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39.苏轼记叙文的艺术特点 40.苏轼散文的总体特色 41.“东坡体” 42.苏轼诗歌的题材类别 43.苏轼诗歌分前、后期 44.苏轼诗歌的主要内容 45.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46.苏词的超旷高远襟怀 47.苏轼的“以诗为词”对词体革新 的贡献 48.苏词对题材的拓展及其意义 49.苏词的创作风格 50.苏轼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第四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51.黄庭坚的生平 52.“山谷体” 53.黄庭坚诗歌的题材内容 54.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主张及其艺术 特色 55.黄庭坚词作的艺术特点 56.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57.“后山体” 58.“简斋体” 59.陈与义诗分前、后期 60.陈师道“后山体”的艺术特征 61.陈与义前期诗歌的艺术特点 62.陈与义后期诗歌的艺术风格 63.“简斋体”的艺术独特性 第五章柳永与北宋词坛 64.北宋词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及各期 代表词人 65.柳永的生平 66.柳永词的题材内容及其对词境的 开拓 67.柳永对词体的开拓 68.柳永词的艺术特点 69.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70.秦观的生平 71.晏几道的生平 72.贺铸的生平 73.秦观词作的艺术特点及其在宋词 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74.晏几道词作的艺术特点 75.贺铸词作的艺术特点 76.周邦彦的生平 77.周邦彦词的集大成 78.周邦彦词作的艺术成就 79.“易安体” 80.“樵歌体” 81.李清照的生平 82.朱敦儒的生平 83.李清照词分前、后期 84.李清照词论的主要内容 85.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 86.朱敦儒词作的艺术特点 第六章辛弃疾与辛派词人 87.辛弃疾的生平 88.“稼轩体” 89.辛词题材内容的主体及其多样性 90.辛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词史地位 91.张元幹的生平 92.张孝祥的生平 93.陈亮的生平 94.张元幹词的特点 95.张孝祥词的特点 96.陈亮词的特点 97.刘过词的特点 第七章陆游与南宋中期诗文 98.“中兴四大诗人” 99.陆游的生平 100.陆游散文的特点 101.陆游诗歌创作的三个时期及各期 的主要特点 102.陆游诗歌对江西诗派的扬弃 103.陆游词作的特色 104.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多样风 格 105.“诚斋体” 106.杨万里的生平 107.范成大的生平 108.杨万里的“活法”诗 109.“诚斋体”的艺术特色 110.范成大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11.朱熹的生平 112.朱熹诗歌的特点 113.朱熹散文的特点 114.南宋中叶散文之两派 115.南宋各体散文的一般特征 116.南宋“小品文”概况 第八章姜夔与南宋清雅词派

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

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 ?散曲:元人多称之为“乐府”、“今乐府”,是与戏曲相对而言的。是即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不同于有科白的戏曲。在元代,散曲一跃而起与诗词分庭抗礼,甚至后来居上成为诗坛上的主要诗歌体裁。作为一种新诗体,散曲形成于宋今时期,主要体裁有小令和套曲。 ?马致远,号东篱,元初作家。扩大了散曲的题材范围,提高了散曲的艺术品位。他的散曲以豪放为主,兼有俊逸的特点。语言凝练优美,简洁明快,又能挥洒自如,机趣横生。《天净沙·秋思》是写景抒情名篇,是秋思之祖。前三句以九景设境,全属静字,颇得含蓄幽邈之味。以景物点染“秋”,亦已景物表达“思”。通过描写苍凉微茫的景色,表达旅人漂泊无依之感。作者借景抒情,融情与景。“断肠”点明情感,“天涯”概括全景。 《双调夜行船·秋思》是元散套中的绝唱。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元杂剧:形成于金王朝,兴起于我国北方。是一种体制严格的剧种,基本结构是四折一楔子,主要脚色有净、末、旦、杂等,以曲辞为主要部分,以宾白和科泛为辅助部分。 戏剧的三大繁荣期:元代杂剧的博兴,明中叶以后传奇的繁荣,清中叶以后花部的鼎盛。

?关汉卿:号已斋,金末元初人,是元杂剧的主要奠基人。作品按思想内容分:一、历史剧,发扬正气,歌颂历史英雄。 二、公案剧,揭露社会黑暗和官场腐朽,歌颂人民反抗。《窦娥冤》三、表现妇女生活的社会剧和爱情剧。《救风尘》《拜月亭》 作品的艺术特点: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二、戏剧的完整。三、重视舞台效果,情节曲折,波澜起伏。四、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五、语言质朴本色。 《窦娥冤》的思想主题:通过描写一个蒙冤而已的妇女的满腔怨愤而使天地发生异常的故事,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腐朽的政治,表达了人民强烈的反抗情绪。 《窦娥冤》的艺术成就: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二、语言本色。三、宣扬封建思想:忠孝节义,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窦娥:善良,刚强。 ?《西厢记》是元代成就最高的一部爱情剧。是我国较早的以多场杂剧表现一个故事情节的戏剧。 王实甫,名德信,与关汉卿生活年代相同或稍晚。 《西厢记》故事的演变:唐《莺莺传》或《会真记》,男子负心,始乱终弃,宣扬女人是祸水。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初王实甫《西厢记》,“愿天下有情的终成了眷属”“从今至古,自有佳人,合配才子”。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最全大纲复习资料完整版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大纲复习资料完整版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 第二章《诗经》 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第二节社会政治诗 第三节情爱诗 第四节史诗及其他 第五节《诗经》的文学成就 第三章先秦散文 第一节历史散文 第二节诸子散文 第四章屈原和楚辞 第一节楚辞的产生 第二节屈原及其创作 第三节《离骚》 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 第五节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章秦汉散文 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 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 第三节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第四节东汉散文 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散文 第一节司马迁及其《史记》写作 第二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第三节班固《汉书》及东汉其他历史散文 第三章汉代辞赋 第一节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 第二节司马相如扬雄 第三节西汉中后期其他辞赋作家及东汉辞赋的承变第四章汉代诗歌 第一节乐府民歌 第二节五言诗的起源 第三节《古诗十九首》及其他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建安风骨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 第二节曹植 第三节建安七子及蔡琰 第二章正始之音 第一节时代思潮与正始诗歌第二节阮籍诗 第三节嵇康诗第三章两晋诗坛 第一节太康诗风 第二节左思与刘琨 第三节游仙诗与玄言诗 第四章杰出诗人陶渊明 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 第二节陶渊明的诗歌 第三节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 1

第五章南北朝诗歌 第一节南朝诗歌 第二节北朝诗歌 第三节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赋 第一节建安赋作的繁荣 第二节两晋赋坛的多样化倾向 第三节精致化的南朝骈赋 第四节北朝赋与庾信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散文 第一节魏晋文章 第二节南朝骈文 第三节北朝散文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小说创作的繁荣 第二节志怪小说与《搜神记》 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第一节魏《典论?论文》与《文赋》 第二节刘勰《文心雕龙》 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 第三节钟嵘《诗品》及其他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 第一节隋代文学 第二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 第三节杜审言与沈,宋 第四节陈子昂与张若虚等 第二章盛唐诗歌 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 第二节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第三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第三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性格 第二节李白的乐府歌行 第三节李白的绝句 第五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第四章杜甫 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杜诗的“诗史”性质及写实手法第三节杜诗的沉郁顿挫和律体成就 第四节杜诗的集大成和对后世的影响第五章大历诗坛 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 第二节大历十才子 第三节顾况,李益 第六章中唐诗歌 第一节白居易,元稹等人 第二节韩愈,孟郊 第三节李贺 第四节刘禹锡,柳宗元 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第一节李商隐 第二节杜牧,许浑 第三节贾岛与姚合 第四节皮日休,陆龟蒙,司空图等 第八章唐代散文 第一节唐代古文运动 第二节韩,柳散文的杰出成就 第三节晚唐的讽刺小品文 第九章唐传奇与变文,俗讲 第一节唐代传奇小说 第二节敦煌变文与俗讲 第十章唐五代词 第一节早期的民间词与文人词 第二节温庭筠,韦庄与花间词 第三节冯延巳,李煜与南唐词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 竹林七贤: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建安风骨:建安文学基本上继承了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直抒胸臆、言情务尽的传统,但许多诗中又采用了比兴手法,是诗歌形象鲜明又耐人寻味,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因为建安文学有这些特点,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刚健悲凉、清峻通脱的格调,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世称正始之音。正始之音是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永明体:魏晋以来,中国音韵学有了新的发展,在南朝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对音韵很有研究的学者沈约用四声叠韵的原理来研究诗歌中的音韵配合,指出八种声病必须避免,音韵搭配要合协。在沈约的倡导下,一些作家将这些诗歌音律和晋宋以来诗歌中的排偶、对仗的形式结合起来进行创作,于是产生

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诗品》:钟嵘著,在刘勰《文心雕龙》后出现的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 《文赋》:西晋陆机写的文学创作理论专著 初唐四杰: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文章四友: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 吴中四士: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 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沈宋:沈约、宋焕志 刘柳:刘禹锡、柳宗元 新乐府:是唐人自立新题所作的乐府诗 诗史:杜甫的诗,具有史的艺术价值,常被人提到的重要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古文运动:指中唐自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古文革新运动。他们基于当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 1.概述先秦文学的发展历程。 2.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历程。 3.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二章神话 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 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情况如何? 2.《诗经》是如何分类与编排的? 3.汉代的传《诗》的情况如何? 4.《诗经》的思想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 8.从《大雅·生民》、《王风·黍离》、《秦风·蒹葭》、《卫风·氓》、《豳风·七月》、《小雅·采微》、《王风·君子于役》中,选择两篇进行赏析。 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 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主要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选择《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进行分析。 7.《国语》的主要艺术特点有哪些? 8.简析《国语·邵公谏弭谤》的艺术特点。 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选择《战国策》中《苏秦始将连横》或《冯谖客孟尝君》进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 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 3.简述《墨子》文章的基本特点。 4.什么是“三表法”?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一、填空、选择 1、乐府:汉代一种音乐机构的名称。它的主要职责是收集民歌、制曲、演唱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把汉乐府机关所保存的诗歌也称"乐府”,所以乐府就成了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2、神话的出处:劳动起源说、宗教起源说。 3、关于《诗经》的常识:(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2)《诗经》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即音乐曲调;雅:指朝廷正乐;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3)“赋,比,兴”手法的表现手法。赋,即铺陈直叙;兴,即触物兴词,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比,即比喻之意。 4、现存最早的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 5、第一个精细刻画山水景物的诗人是:谢灵运 6、《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7、《冯谖客孟尝君》出自《战国策》 8、枚乘的《七发》是汉大赋形成的标志之作。 9、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将乐府诗按音乐的不同分为12类。 10、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是《过秦论》 11、《史记》有70列传 12、乐府的扩充和发展是在汉武帝时期

13、《白马篇》的作者是曹植 14、称《古诗十九首》“,一字千金,惊心动魄”的是钟嵘 15、写“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是曹操 16、《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诗歌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爱慕之情。 二、名词解释 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楚辞”:“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明清古代文学史复习重点

古代文学史 明代 明初诗文 吴中四杰: 《明史·文苑传》:“明初文学之士”,“高、杨、张、徐、刘基、袁凯以诗著。”这些诗人在明初诗坛颇具代表性。其中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均为吴人,人称“吴中四杰”,以比拟“初唐四杰”。众诗人中成就最高的是高启。 台阁体: 自明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学发展步入一个低潮期,在文坛占主要地位的是“台阁体”。台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馆阁”。台阁体则指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台阁体之形式以诗歌为主,散文创作也可以包容在内。台阁体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杨溥《东里诗集序》),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台阁体的特点:1.与官方意识形态(程朱理学)关系密切,故表现的思想情感“雅正平和”,有浓厚的道学气;2.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内容,故应制唱和之作甚多;3.与当时政治平静、人事结构稳定的状态对应,表现出陶然悠然的满足心态。他们要求文起到“施政教,适性情”的功能,内容上要“歌颂圣德”,在表达一时的感情时,要“适性情之正”,抒写“爱亲忠君之念,咎己自悼之怀”(杨荣《省愆集序》)。总之,台阁体既缺乏对自我内在情感的切入,也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关怀,并且缺乏艺术创造的热情,故其必然将文学引入绝境。 南戏: 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取材于小说《水浒传》,写林冲落草的故事,系李开先及其友人的集体创作。与《水浒》不同的是,剧作中的林冲基本上是一位主动出击型的英雄。他与高俅、童贯的斗争,都是清醒、自觉而坚毅的。将林冲写成一个忠臣义士,将张氏写成一个孝妇贞妻。剧本的主旨如开首《鹧鸪天》曲所言:“诛谗佞,表忠良,提真托假振纲常。”道德说教的色彩仍是相当浓厚。但另一方面,剧中既寄托了作者自身因遭受挫折而生的愤慨,也反映了他对政治黑暗的亲身体验,与纯粹从教忠教孝立场出发的作品毕竟不是一回事。像“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一类的表白,具有一定的反抗意味。剧中的唱辞偏向于文雅工丽,但雕琢不深,尤其《夜奔》一出,写得苍凉浑厚,具有浓厚的抒情性 梁辰鱼《浣纱记》取材于《吴越春秋》,把勾践复仇灭吴的历史大事件与范蠡、西施的爱情传说结合在一起来写,剧中的中心人物实际是西施。因西施与范蠡初以一束浣纱定情,故以此为名。这个剧写出了文人的一种浪漫色彩的生活理想:忠君报国,功成身退,才士与美女相偶放浪江湖。在李白诗中,已经常表现出类似的人生企慕。《浣纱记》对历史素材的处理,同样反映着作者的思想和个性。剧本赞扬了范蠡和西施为了国家利益牺牲个人爱情和幸福的行为,同时也以相当多的篇幅渲染了西施在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时所感受到的深深悲哀,能够使人感动。 产生于隆庆年间的《鸣凤记》是一部关切当代政治事件的剧作,或谓是王世贞作,或谓是其门人作,均难确定。作者把以严嵩父子及赵文华为一方的“奸党”和以杨继盛、董传策等人为一方的“忠臣”向两个方向作极端化的描绘,从而维护了嘉靖皇帝的“圣明”品性。把复杂的政治矛盾解释成政治人物道德品质的对立,这是一种惯常的作法,作为历史事实的反映来看,其可信程度是有限的。剧中的杨继盛等人是“忠义”的化身、“纲常”的代表,缺乏普通人的思想感情,显得很死板。另外,此剧的语言骈俪雕琢,过多地引经据典,也是一弊。但此剧由于其人物品格是极端化的,所以矛盾冲突显得格外激烈,在当时的戏剧中很少有。 传奇: 明代戏曲的主体是传奇。传奇是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了北曲声腔与元杂剧某些优点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样式。“传奇”本为唐代短篇文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第一编先文学 第一章先文学概说 1.概述先文学的发展历程。 2.简述先历史散文的发展历程。 3.简述先诸子散文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二章神话 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 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情况如何? 2.《诗经》是如何分类与编排的? 3.汉代的传《诗》的情况如何? 4.《诗经》的思想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 8.从《大雅·生民》、《王风·黍离》、《风·蒹葭》、《卫风·氓》、《豳风·七月》、《小雅·采微》、《王风·君子于役》中,选择两篇进行赏析。 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 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主要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选择《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进行分析。 7.《国语》的主要艺术特点有哪些? 8.简析《国语·邵公谏弭谤》的艺术特点。 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选择《战国策》中《始将连横》或《谖客孟尝君》进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 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