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水培茶苗对氟的吸收累积特性

水培茶苗对氟的吸收累积特性

水培茶苗对氟的吸收累积特性
水培茶苗对氟的吸收累积特性

Absorption and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luorine

in Nutrient Liquid Cultured Tea Plant

L I L-i xia1,DU Xiao1,2**,HE Chun-lei1,2

(1.Co llege of F orestry and Horticulture,Sichuan Agr icultural U niversity;

2.Sichuan Prov ince Key L aboratory of T ea Science and Eng ineering,Yaan625014,Sichuan,China)

Abstract:To analyze absorp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fluoride in tea plants(Camellia sinesis L),we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time and fluoride concentration in nutrient fluid on absorp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fluoride in young tea plants under nutrient fluid culture,as w ell as fluoride transfer in tea plants under non fluoride condition.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ea plant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enrichment,strong tolerance to fluoride.The fluoride can transfer in tea plants.The fluoride con-tent in different organs increased linearly along w ith culture time and reached6809139mg/kg in old leaves.M ichaelis-Menten model can describe the absorption and accumulation under different fluoride concentration.The fluoride increased multiply in roots and new tips linearly w ith the young tea grow-ing up.

Key words:fluorine;nutrient fluid cultured;Camellia sinesis L;absorption;accumulation

水培茶苗对氟的吸收累积特性*

李丽霞1,杜晓1,2**,何春雷1,2

(1.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 2.四川省茶业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四川雅安625014)

摘要:为了探讨茶树对氟的吸收累积特性,以无性系茶苗为材料,研究水培条件下培养时间和培养液氟浓度对茶苗吸收累积氟的影响以及无氟条件下茶苗体内氟的转移。结果表明,茶苗具有对氟的高富集性和强耐受性。茶苗体内的氟具有可转移特性。茶苗各器官氟含量随处理的时间呈线性增长,老叶氟含量高达6809139mg/kg。不同氟浓度下对氟的吸收累积符合M ichaelis-M enten模型。无氟处理下,茶苗根系和新梢的氟累积倍数随时间呈线性增加。

关键词:氟;水培;茶;吸收;累积

中图分类号:S5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650(2008)01-0059-05

茶树具有吸收与累积氟的特性,尤其是成熟叶片氟含量过高,可能导致饮茶型氟中毒。茶树体内氟含量是一般植物的20~30倍[1],对高氟污染的土壤、水、空气等环境条件有很强的耐受性。调查表明,我国茶园土壤总氟含量平均为191~1012mg/ kg,水溶性氟含量为011~10mg/kg[2],而茶树的幼嫩芽叶(一芽二叶)的氟富集量达到4215~240mg/ kg,老叶则高达820~1575mg/kg[3]。可见,茶树对氟的吸收与累积具有富集特征。此外,茶树体内氟的分布存在明显规律性,叶片氟含量占9811%,而茎和根共占119%[4],老叶中氟含量是嫩叶的12~ 36倍[5]。

茶树对氟的高富集性以及强耐受性,表明茶树体内存在着某种解毒机制。小西茂毅等根据茶树体内的氟、铝含量及分布的明显相关性,提出了茶树体内氟与铝可以形成氟铝络合物(AlF2+,AlF2+,

第26卷第1期2008年3月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Sichuan Agr icultur al University

V ol.26N o.1

M ar.2008

*收稿日期:2007-12-05

基金项目:四川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00330300)。**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AlF4-)的解毒机制假说[6-8],但更系统地解释茶树富集氟的机理仍缺乏研究数据。为此,近十年来,关于茶树对氟的吸收累积特性的研究仍然为茶树生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茶树体内的氟主要累积于叶片中,采摘茶鲜叶制成的茶叶产品中部分类型氟含量过高。据报道,一般的绿茶、花茶、红茶、乌龙茶的氟含量约914~24812mg/kg,而用成熟叶和老叶制成的砖茶类产品中的氟含量可高达66313~ 143215mg/kg[9]。长期饮用高氟砖茶将导致摄氟量过大,会导致饮茶患氟斑牙、氟骨症[10-14]。为了降低砖茶含氟量,许多研究者分别调查研究茶树生长的土壤、灌溉水、肥料及大气等环境中氟的来源途径及其背景值[3,15,16];测定田间茶树体内不同器官中氟的分布与含量[1,4];探讨茶园中茶树对氟的吸收与累积氟特性[22]。然而,因生产茶园中茶树存在品种、树龄及栽培环境等差异性,通过田间调查、取样分析的结果往往存在某些偏差,难以系统揭示茶树吸收与累积氟的规律特性。本研究采用无性系良种茶苗为材料,设计水培试验模型,探讨茶苗对氟的吸收、累积及体内转移、分布等规律。揭示茶树吸收累积氟的特性及生理调控机制,为通过栽培管理技术途径,降低砖茶原料氟含量提供理论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茶苗培养

供试材料:无性系福鼎大白茶品种的1年生茶苗(苗高30cm,茎粗度4mm)。

培养液配方参照小西茂毅介绍的茶树水培营养液配方[17]:氨态氮3010mg/L,硝态氮1010mg/L,磷元素3010mg/L,钾元素4010mg/L,镁元素2510mg/L,铝离子0116mmol/L。pH值510~ 515。

茶苗取回后,先用酸性自来水洗净茶苗根系上的土壤,再用蒸馏水冲洗2次。将茶苗定植于黑色的塑料盆中,加入营养液1L,置于光照培养架上,定时供气。每隔24h补水至刻度线,营养液每周更换1次。光照强度约1500lx,光照时间8h/d,室温(21?1)e,空气湿度60%~65%。培养60d,茶苗根部长出大量白色吸收根后进行各项试验处理。1.2水培时间对茶苗吸收累积氟的影响试验

选取生长势一致,按1.1所述方法培养成活的茶苗,用蒸馏水冲洗根部2次,除去植株表面营养液,定植于黑色盆内,每盆6株。每盆分别加入1L 氟离子浓度为250mg/L的NaF水溶液。对照盆用蒸馏水培养,分别培养2,4,6,8,10,12,14d,至死亡。每次取出3盆,茶苗用蒸馏水漂洗3次,置于80e烘箱中烘干。分别测定茶苗的根、茎、嫩叶和老叶的氟含量。

1.3培养液氟浓度对茶苗吸收累积氟的影响试验

选取生长势一致,按1.1所述方法培养成活的茶苗,用蒸馏水冲洗根部2次后定植于黑色盆内,每盆6株。每盆分别加入1L氟离子浓度为50、100、150、200、250、500和1000mg/L的NaF水溶液作培养液,培养14d,每浓度设3次重复。处理期间观察并记录氟对茶苗生长状况的变化。处理时间到后取出茶苗,用蒸馏水漂洗3次,置于80e烘箱中烘干。分别测定茶苗的根、茎和成熟叶的氟含量。

1.4茶苗体内氟的转移特性试验

于3月初茶苗处于萌芽期时,选取生长一致按1.1所述方法培养成活的茶苗,用蒸馏水冲洗根部2次,除去植株表面营养液,定植于黑色盆内,每盆6株,用重蒸水培养。分别在茶苗新梢生长的不同阶段,即依次在单芽期、一芽一叶期、一芽二叶期、一芽三叶初展期、一芽三叶开展期、一芽四叶期和驻芽的五叶期分别于上述7个时期取样。每个时期各取3盆,用蒸馏水漂洗3次。置于80e烘箱中烘干。分别测定各时期新梢和根的氟含量。

1.5测定方法与相关公式

试验样品的氟含量均采用5砖茶氟含量6 GB19965-2005所规定的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18]。

茶苗体内氟累积倍数公式:氟累积倍数=[处理的氟含量(mg/kg)-初始氟含量(mg/kg)]/初始氟含量(mg/kg)

茶苗氟的吸收累积动力学模型按M ichaelis-Menten方程拟合[19,20]:C=

C.#C m ax

K+C.

。式中:C指茶树体内的氟离子浓度(mg/kg),C.指培养液中的氟离子浓度(mg/L),C max指茶树体内的最大氟离子浓度(mg/kg),是茶树体内氟浓度1/2C max时的培养液氟离子浓度(mg/L)。

2结果与分析

2.1水培时间对茶苗吸收累积氟的影响

在本试验设定的F-为250mg/L的NaF培养液中处理茶苗,在处理中的前12d茶苗各器官未出现明显的氟危害症状,此时茶树根、茎、嫩叶和老叶中的氟含量分别为5808137?225170、842166?

60四川农业大学学报第26卷

47177、4992128?213139和(5216164?107181)mg/kg 。可见茶树对氟具有很强的耐受性。

茶树体内各器官中氟的累积倍数表现其吸收氟的能力强弱。由图1可知,茶苗的嫩叶和老叶的氟累积倍数均与时间呈线性正相关(y 嫩叶=31515+21140x ,R 2=019709、y 老叶=11790+01331x ,R 2=018560),不同器官对氟的累积倍数大小顺序为根>茎>嫩叶>老叶;处理12d 后的茶苗根系的氟累积倍数降低,茶苗根系颜色由白色、浅黄色转变为衰亡的褐色,根吸收氟的倍数下降,并引起14d 后茎中氟的累积倍数也开始下降。尽管老叶和嫩叶的氟累积倍数并不高,但由于他它们的初始氟含量分别为1371117?61135和(297135?69162)mg /kg,远远高于根和茎的4210?17171和(1219?3181)mg/kg,所以实际累积量仍然很高;处理18d 后嫩叶和老叶的含氟量分别高达6601151?214169和(6809139?592198)mg /kg

图1 培养时间对茶苗氟累积倍数影响曲线

Figure 1 Effect of tr eating time to fluor ide

increased multiple in tea plant

在一定F -浓度条件下,水培茶苗体内氟含量随着处理时间延长显著增加[F 嫩叶=279195>F 老叶=3812328>F 根=2411189>F 茎=23123>F 0.01(7,21)=316396];并且茶苗体内不同器官的氟累积量差异显著[F =3111004>F 0.01(3,21)=418740],氟累积量总体趋势是老叶>嫩叶>根>茎。试验结果表明,茶苗各器官对水培液中F -具有显著的吸收和累积作用。

对试验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处理,得到图2,茶苗各器官对氟的累积量与水培时间具有显著直线关系(r 嫩叶=0.9715**,r 老叶=0.8679**,r 茎=0.9375**,r 根=0.8931**)。试验表明,茶树根系具有很强的吸收累积能力,根系所吸收的氟再通过茎转运至叶片

中,叶片中氟的富集量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图2 培养时间对茶苗吸收累积氟的影响Figure 2 Effect of treating time to fluorine

co ntent in tea plant

2.2 培养液氟浓度对茶苗吸收累积氟的影响

于培养液添加NaF,使其中F -为浓度在50~1000m g/L,进行了茶苗吸收累积氟的试验。试验观察表明,茶苗在不同氟浓度水培液中培养14d 后,对照和低浓度氟处理(50~150mg /L)茶苗长势良好,叶片油绿饱满,根系浓密,呈白色、淡黄色;氟浓度200mg/L 处理中的茶苗,叶片有少量脱落,叶色相对黯淡,根系呈深黄色;随着氟浓度继续增加茶苗受胁迫症状越明显,当培养液氟浓度达到250mg/L 以上时茶苗表现出根系转黑,叶脉红变,叶片易脱落的氟胁迫症状。

图3 氟浓度对茶苗氟累积倍数影响曲线

Figure 3 Effects of fluorine concentration in so lution

to fluor ide incr eased multiple of tea plant

如图3所示,随培养液中氟浓度的增加各器官内的氟累积量成倍增加,在50~250mg/L 浓度范围内茶苗体内的氟含量的累积倍数的大小顺序为根>茎>叶;浓度在250mg/L 以上时,茶苗体内氟含量均累积倍数的大小顺序为茎>根>叶,100~1000

61

第1期 李丽霞(等):水培茶苗对氟的吸收累积特性

mg/L 根与茎中氟累积倍数均高于叶,但叶片中的氟含量却远高于根和茎。可能是F -浓度250mg/L 处理14d 后,叶片对氟的累积能力接近平衡,叶累积速率降低导致氟在根和叶中的滞留。

由图4可知,茶苗各器官的氟含量随培养液中氟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F 茎=4415467>F 叶=2115343>F 根=2110601>F 0.01(6,12)=418206]。并且茶树不同器官的氟含量由高至低的顺序为叶>根>茎[F =2919123>F 0.01(2,12)=619266]。随着培养液氟浓度的增加根、茎、叶中的氟含量均一致的显著增加,并且氟含量远远高于培养液中的浓度。

这表明茶苗主要器官均具有强富集氟的能力。

图4 茶苗对营养液中氟吸收累积平衡曲线Figure 4 Effects of fluorine concentration in solution

to fluorine accumulation of tea plant

进一步对茶苗吸收累积氟的规律进行了解析,当培养液中的氟离子浓度在50~250mg /L 范围内,茶苗各器官对氟的吸收累积量随培养液中的氟离子的增加呈线性相关(y 叶=161765x +113211,R 2

=018603;y 根=171966x -202112,R 2

=019585;y 茎=512612x -114155,R 2

=0192)。但是,当培养液中的氟离子浓度增加至250~1000mg/L 范围之内,茶苗对氟的吸收量随培养液中的氟离子增加逐步趋于平衡,如图4所示。

对图4数据分析表明,当培养液中氟浓度在0~1000mg/L 范围内,茶苗对培养液中氟的吸收累积平衡规律可以采用Michaelis-M enten 模型进行描述,茶苗根、茎、叶对氟的吸收累积平衡参数如表1所示。

分析比较表1所示的各个平衡参数可知,平衡常数K 值越小其达到平衡所需的氟离子浓度越低。当溶液中的氟离子浓度达到228130mg/L,叶片对氟的吸收可以达到1/2C max ,而溶液中的氟离子浓度分别达到378100和2617183mg/L 根和茎才可达

成1/2C m ax 。由此可见,叶片比根和茎累积氟的能力更强。茎的K 值和C max 是其累积能力弱而输导能力强的表现。

表1 茶苗对营养液中氟吸收累积平衡参数比较T able 1 Parameters of effects of fluorine concentration

in nutr ient liquid to it in tea plant 累积器官

Adsorbing apparatus C max (mg #kg -1

)K

(mg #L -1)R

2

根9376.69378.000.9596**茎20031.422617.830.8990**叶

10412.39

228.300.9579**

**:P [0101.

2.3 氟在茶苗体内的转移特性

茶苗在无氟的水培条件下根系和新梢生长良好。试验测定了茶苗的新梢和吸收根中的氟含量变化状况,这种变化与茶苗体内氟的转移和再分配有关。由图5可知,随着茶苗新梢的生长从单芽期至驻芽五叶期其氟含量显著增加[F =4011220>F 0.01(6,14)=414558];同时茶苗吸收根中的氟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F =3212030>F 0.01(6,14)=414558]。如图6所示,茶苗的新梢和根系氟的累积倍数与生长期呈线性相关(y 新梢=11878+01660x ,R 2=019752;y 吸收根=01777+01194x ,R 2=018919)。

图5 不同生长期新梢和根的氟累积倍数变化F igure 5 Fluoride accumulation chang e in

different physiological perio d

在无氟的水培条件下,处于生长期的吸收根和新梢中的氟含量的增加显然是茶树体内累积的氟的转移与重新分布结果所致,尤其是含氟量很高的成熟叶中氟向新梢与根系转移,对树体内氟的分配起了重要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氟在茶树体内具有可移动性,在无氟的水培条件下,氟的这种转移特性决定着氟在新梢和吸收根中的含量变化。

62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第26卷

图6不同生长期新梢和根的氟含量变化

Fig ure6F luor ide content change in

different physiolog ical period

3讨论

在一定的氟浓度条件下,水培茶苗各器官的氟含量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呈显著增加,水培茶苗根、茎、叶中的氟吸收累积量大小顺序是老叶>嫩叶>根>茎[F=3111004>F0.01(3,21)=418740],田间实验与采样分析结果为老叶>嫩叶>根>茎,这与相关文献研究一致[1,3,4]。这与其他植物通常是新陈代谢旺盛的器官积蓄量大,而营养贮存器官的积蓄量小[21]的累积特性不一致。茶树成熟叶是氟的主要累积部位,在250mg/L氟浓度条件下,培养18d 后,成熟叶片氟含量高达(6809139?254169)mg/ kg,远远高于处理液中氟浓度。推测茶树体内尤其是叶片可能存在着某种不同于其他植物的/氟存贮机制0。由于这种机制的存在下,茶树根系才能源源不断地将氟由低浓度主动吸收并运输至体内。

含氟浓度为50~1000mg/L的水培条件进行试验表明,茶苗对氟的耐受能力很强,于250mg/L 培养14d后才观察到氟危害的症状,而这一浓度是田间土壤中氟浓度的25倍以上。采用数学模型探讨了茶苗对氟的吸收累积平衡动力学特性,表明,茶苗对氟具有很强的吸收累积能力,茶苗根、茎、叶对氟的最高吸收累积浓度分别可高达C根=9376169 mg/kg,C茎=20031142mg/kg,C叶=10412139mg/ kg。而茶园田间土壤中可溶性氟含一般为011~10 mg/kg,这一浓度范围远低于其吸收累积平衡常数(K),因此田间茶树体内的氟含量将随着生长期的延长而不断增加,最终在成熟叶中大量累积。

马立峰等在0~8mg/L的低氟浓度下,研究茶苗18h对氟的吸收发现叶片中氟含量与溶液氟浓度显著相关,而根、茎中氟含量与溶液氟浓度无明显相关性[22]。本研究表明在氟离子浓度在50~250 mg/L范围内,茶苗根、茎、叶对氟的吸收累积量均随培养液中的氟离子的增加呈线性相关。

一般植物体内氟的背景浓度一般小于10mg/ kg,牧草中氟含量超过30mg/kg就有可能中毒[23]。而于F-250mg/L处理时,实验茶苗才出现氟危害症状,此时叶片氟含量约为(495816?1613)mg/kg。可推测茶树体内可能有能抵抗氟危害的有效解毒机制。尽管小西茂毅等人曾提出氟铝络合物解毒机制假说[6-8],然而目前对这一观点尚缺乏试验数据直接证实,将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不含氟的水培条件下,随着茶苗生长其根系和新梢的氟含量呈线性增加,这表明茶树体内的氟有向生长部位转移的趋势。这显然是由氟含量很高的成熟叶提供的,这表明茶树体内的氟可能有相当部分是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这种形态的氟具有很强的转移与再分配性质。老叶和成熟叶多年长期累积的氟向当年生的新梢转移是导致砖茶氟含量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陈瑞鸿,梁月荣,陆建良,等.茶树对氟富集作用的研究[J].

茶叶,2002,28(4):187-190.

[2]马立峰,石元值,阮建云,等.湘、鄂砖茶主产区茶园土壤氟

含量及影响因素[J].茶叶科学,2002,22(1):34-37.

[3]高绪萍,王萍,王之让,等.环境氟迁移与茶叶氟富集的

关系[J].植物资源与环境,1997,6(2):43-47.

[4]沙济琴,郑达贤.福建茶树鲜叶含量氟的研究[J].茶叶科

学,1994,14(1):37-42.

[5]白学信.砖茶高氟的原因调查[J].茶叶科学,2000,20(1):

77-79.

[6]Nagata T,Hawatsu M,Kos uge N.Identification of aluminum

forms in tea leaves by29Al NM R[J].Photoc he mistry,1992,

31(4):1215-1218.

[7]Ding R X,Huang X.Biogeochemical cycle Aluminum and fluo-

ride in tea garden soil system and its relationsh i p to soil acidi fica-

tion[J].Ac ta Pedolngica Sinica,1991,28(3):229-236. [8]小西茂毅.铝对茶树生长的促进作用[J].茶叶,1995,21

(3):18-22.

[9]吕毅.氟与茶叶品质化学和微生物学的研究[D].浙江大

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1-56.

[10]曹进,赵燕,刘箭卫,等.西藏高海拔地区儿童的砖茶

型氟中毒[J].中国公共卫生,2000,16(2):174-175. [11]曹进,赵燕,刘箭卫,等.哈萨克人群砖茶型氟中毒调

查报告[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96,15(5):267-270. [12]Cao J,Bai X X,Zhao Y,et al.The relationship of fluorosis and

brick tea drinking in Chinese tibetans[J].Env iron mental

Health Perspectiv e s,1996,102(12):1340-1343.

[13]王连方,王新中,艾海提,等.新疆哈萨克族居民饮茶习惯

与氟中毒[J].地方病通报,1992,7(1):95-96.

(下转第75页)

63

第1期李丽霞(等):水培茶苗对氟的吸收累积特性

土壤全氮在茶园东偏南方向的空间变异十分明显,其中东偏南11b方向的空间变异最为显著,而东北方向的空间变异最小;土壤碱解氮在北偏东和东北方向的空间变异很小,而在东偏南方向有很明显的空间变异,且以东偏南58b方向的变化尤为突出。

蒙顶山茶园土壤全氮及碱解氮含量在水平方向上呈明显带状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均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大,总体上坡体上部含量大于坡体下部,尚不存在氮素面源污染的潜在危险。全氮含量的分布情况主要由有机质含量的差异引起,与水、热条件及微生物的活性密切相关。碱解氮含量的分布情况主要由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及施肥管理等因素引起。

通过三次样条插值分析得到更细土壤颗粒的含量,并将插值结果与土壤氮素含量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蒙顶山茶园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与< 010001mm土壤颗粒呈极显著负相关,与010001~ 010005mm粒径的土壤颗粒关系不显著,与010005 ~0101mm粒径的土壤颗粒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010005~0101m m范围内的土壤颗粒含量越大,其全氮含量与碱解氮含量也越高,但胶质粘粒含量越高,其含量越低。参考文献:

[1]白军红,邓伟,朱颜明,等.水陆交错带土壤氮素空间分

异规律研究)以月亮泡水陆交错带为例[J].环境科学学报,

2002,22(3):343-348.

[2]陈肖,张世熔,黄丽琴,等.成都平原土壤氮素的空间分

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

13(1):1-7.

[3]贾晓红,周海燕,李新荣.无灌溉人工固沙区土壤有机碳及

氮含量变异的初步结论[J].中国沙漠,2004,24(4):437-

441.

[4]王小彬,蔡典雄,张志田,等.土壤颗粒大小对水、肥保持和

运移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7,15(1):64-68.

[5]贾晓红,李新荣,陈应武,等.植被恢复对旱区表土颗粒中

有机碳和氮分布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6,26(5):

560-564.

[6]姚小华,罗细芳.生态经济林模式土壤养分与颗粒变化研究

[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4):162-163,166.

[7]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1999.

[8]曾国洪,彭勇强,曾慧.利用三次样条函数计算土样Cu/

Cc[J].土工基础,2004,18(4):26-29.

[9]雷志栋,杨诗秀,许志荣,等.土壤特性空间变异性初步研

究[J].水利学报,1985,(9):10-21.

[10]冯娜娜,李廷轩,张锡洲,等.不同尺度下低山茶园土壤有

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J].生态学报,2006,26(2):349-

356.

[11]张崇玉,李生秀.土壤颗粒组成与固定态铵之间的关系[J].

土壤学报,2004,41(4):649-654.

(本文审稿:王昌全)

(上接第63页)

[14]白学信,方进良,吴金生,等.饮茶型氟中毒病区的氟骨症

调查[J].地方病通报,1994,9(1):65-66.

[15]Ruan J Y,M a L F,Shi Y Z,et al.T he impact of pH and calc-i

um on the uptake of fluoride by tea plants(Camellia sinensis

L.)[J].An nals of Botany,2004,93:97-105.

[16]W ezea W W,Bl um W E H.Fluoride speciati on and mobili ty on

F-contaminated s oil[J].Jour nal o f Soil Science,1987,153:

357-364.

[17]童启庆.茶树栽培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342-344.

[18]GB19965-2005,砖茶氟含量[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5.[19]杨洪强,张连忠,戚金亮,等.苹果砧木根系钙素吸收动力

学研究[J].园艺学报,2003,30(3):253-257.

[20]Kuhn A J,Schroder W H,Bauch J.T he kinetics of calcium and

magnesium entry into mycorrhizal spruce roots[J].Plan ta,

2000,210(3):488-496.

[21]Jarnesen A K M.Avai labi li ty of fluoride to plants grow n in con-

tami nated soils[J].Plant S oil,1997,191:13-25.

[22]马立锋,阮建云,石元值,等.茶树氟累积特性研究[J].浙

江农业学报,2004,16(2):96-98.

[23]江苏省农业厅.江苏省环境质量报告书[R].1990.

(本文审稿:齐佳年)

75

第1期王永东(等):低山茶园土壤的氮素空间变异与其颗粒组成的关系

茶文化与人的健康

湖南农业大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生毕业论文 茶文化与人的健康 学生姓名:郑文红 考籍号: 910912103137 年级专业:2011级园艺专业 指导老师姓名及职称:宋勇(教授) 学院名称: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湖南.长沙 提交时间:2013年4月25日

摘要:自古以来,茶和中医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他们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茶既是饮料,又可以用来防病、治病、健身,药食一体,两种功效兼备。因而茶叶被人们誉为“万病之药”、“天赐恩物”,能治疗多种疾病。历代医学家认为,茶叶性凉而平和,欲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提神开胃。现代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更加揭示了茶叶生津止渴、疗疾养生的奥秘。本文将从茶的起源、茶成分与健康、茶之保健作用、以及科学饮茶的注意点、茶的鉴赏与评定、茶食品与健康这六大点对“茶文化与人类健康”做出详细分析。 关键词:茶、起源、健康、科学饮茶、营养成分、鉴赏评定 引言 茶(tea)山茶科,山茶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茶原为中国南方的嘉木,茶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它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茶与可可、咖啡并称当今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为世界三大饮料之首。茶文化与中医药,两者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都与神农氏这一传说有关。由于茶叶有很多的功效,可以防、治内外妇儿各科的很多病症,所以,茶不但是药,而目是如同唐代陈藏器所强调的:“茶为万病之药”。茶不但有对多科疾病的治疗效能,而且有良好的延年益寿、抗老强身的作用。茶叶中所含的成份很多,将近500种。主要有咖啡碱、茶碱、可可碱、胆碱、黄嘌呤、黄酮类及甙类化合物、茶鞣质、儿茶素、萜烯类、酚类、醇类、醛类、酸类、酯类、芳香油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和氨基酸。氨基酸有半胱氨酸、蛋氨酸、谷氨酸、精氨酸等。茶叶中的这些成份,对人体是有益的,其中尤以锰能促进鲜茶中维生素C的形成,提高茶叶抗癌效果。它们的共同作用,对人体防病治病有着重要意义,故有“不可一日无茶”。随着茶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伴侣,饮茶的境界也进一步升华,进而形成了茶文化。 1、茶艺的起源与发展 1.1茶艺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根据植物学分类的,茶树是山茶科山茶属的一个种。发源时间大约在100万年以前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一带。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是茶的故乡。 茶艺出自茶道,始于唐代,因此,又有称其为茶道、茶礼的。首见于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茶道"一词,表明中国是茶道的发祥地。从《封氏闻见记》中可知,唐时茶道已在王公贵族中广为流行,并形成了一定的茶道程式

中国茶文化论文设计之浅谈

中国茶文化 ——茶道与茶艺 摘要: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涵茶业专著、茶业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茶与习俗、茶艺表演、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茶文化之核心为茶道,中国器物文化能上升到道的层次的唯有茶文化,茶道是茶与道的融合与升华。对茶道的阐释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茶文化,更有利于我们把握和弘扬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 一.中国四大茶道 中国的茶道大致可概括为四大茶道: 雅士茶道、世俗茶道、禅宗茶道、贵族茶道。 1雅士茶道 中国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缘,可以说没有古代的士便无中国茶道。 雅士茶道是已成大气候的中国茶道流派。茶人主要是古代的知识分子,以"入仕"的士主体,还包括未曾发迹的士,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名门因秀、艺坛伶人等。对于饮茶,主要不图止渴、消食、提神,而在乎导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脱俗的境界,于闹情雅致的品茗中悟出点什么。茶人之意在乎山水之间,在乎风月之间,在乎诗文之间,在乎名利之间,希望有所发现,有所寄托、有所忘怀。“雅”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是品茗之趣 二是茶助诗兴 三是以茶会友 四是雅化茶事

浅析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

浅析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归结起来,不外乎是关于人的问题,中国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是一种关于如何做人的文化。随着历史的前进,茶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或阐扬了不同的人生价值思想,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内容。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质,又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和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中国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义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德——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

茶多酚的研究综述

茶多酚的研究综述 摘要: 本文主要综述了国内外对茶多酚的研究进展情况,介绍了茶多酚的组成、特性及其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为茶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多酚,生物学功能。 一、前言 茶多酚是从绿茶中提取出来的最主要的对人体最有益成分,是一类存在于茶树中的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混合物,俗名茶单宁、茶鞣质。其主要组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色素类和酚酸及缩酚酸类多化合物的复合体。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是儿茶素类,占其总量的80%左右。茶叶中的儿茶素类主要为儿茶素(catechin,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等[1]。近年来经科学研究和临床验证,表明茶多酚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主要集中在消除自由基、抗氧化、免疫调节、降血脂、酶活性、杀菌抗病毒、脂类代谢、抗癌作用、等方面,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有关茶多酚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二、茶多酚的生物学功能 1、消除自由基 人在生命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有害自由基,自由基极强的氧化能力会氧化不饱和脂肪酸形成LPO(过氧化脂质),累积的LPO会削弱生物膜的正常功能,影响活性物质的正常代谢,诱发肝炎、癌症、衰老、心血管等疾病。而TP因多酚羟基极易被氧化为醌类而产生H+,故有强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是TP 最重要的生物活性,是其抑癌抗癌药理作用的基础[2]。TP自身生成稳定的自由基中间体,抑制原来的自由基链锁反应,从而保护细胞成分不受损伤,与其他抗氧化剂相比,TP清除氧自由基具有高效性.与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相比,1 mg TP清除O2?的效能相当于9 μg Cu,ZnSOD;与强抗氧化剂VitC,VitE相比,其清除O2?,?OH效能要高几倍甚至几十倍以上[3]。

中国茶文化的特性有哪些

中国茶文化的特性有哪些 一、历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己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贷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己有一 定的规模。汉朝、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叶昌盛,出现茶馆、茶宴、茶会。宋朝,流行斗茶、贡茶。清朝,曲艺进入茶馆, 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合了儒家思想、道 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 二、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 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 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着、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 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 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 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三、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 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 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四、地域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域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文化 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 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五、国际性 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 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 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 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 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 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中国茶文化是 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 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 社会性:饮茶是人类美好的物质享受与精神品尝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饮茶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层次、角落。 广泛性:茶文化雅俗共赏,各得其所从宗教寺院的茶禅到宫廷显贵的茶宴,从文化雅士的品茗到人民大众的饮茶,出现了层次不同、规范不一的饮茶活动。 民族性: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多姿多彩的茶俗,有的用茶作食,重在茶食相融,有的追求精神享受,重在饮 茶情趣。从世界的范围看,各国的茶艺、茶道、茶礼、茶俗在茶饮 的统一性下,都表现出了民族性的区别。 区域性:“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地广人多,受历史文化、生活环境、社会风情、以及地理气候的影响,中国茶文化呈 现出地域性的特点。 传承性:茶文化的以上四个特征决定了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传承性的特点。

茶叶市场的特性与营销策略

茶叶市场的特性与营销策略 茶叶是世界性的天然饮料,市场成长潜力巨大。长期以来,茶叶产品游离于农产品与食品之间,生产加工属于农产品范畴,流通销售则具有食品属性,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或长或短,使得难以形成稳定、规范的茶叶市场。我国茶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品牌意识淡薄,营销理落伍,营销方式落后。入世之后的中国茶叶面临着产业升级的紧迫性,茶叶市场拓展同样需要实现传统销售向现代营销的深刻转变。因此,目前亟需研究分析茶叶的市场特性,导入现代市场营销理念,探索茶业营销策略与创新,全面提升中国茶叶尤其是国际市场主流产品的竞争力的市场占有率。 一、茶叶的市场特性 1、茶叶产品的多样性中国是茶叶有发源地,茶区分布广、资源丰富,茶叶种类之多堪称世界之最。现有红茶、绿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茶类之分;具体到某种茶叶又有细分,如红茶有工夫红茶、小种红茶,绿茶有烘青、炒青、蒸青等;就质量特征而言,同类茶叶也有名优茶、大宗茶的区别。并且,各地的区域环境、气候、茶树品种、栽培方式、制茶工艺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如工夫红茶的滇红与祁红的质量差别、闽南(北)乌龙茶与台湾乌龙茶的质量差异等。此外,众多名优、特种茶是特定区域自然与人文因素结合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原产地域特征,如龙井茶属于浙江、碧螺春属于江苏、猴魁只属于安徽的黄山太平。茶叶产品的多样性为茶叶企业实施产品研发、产品线延伸及差异化营销,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2、商品茶价格的模糊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茶叶产销政策放开以来(除边销茶外),企业拥有充分的价格自主权,茶叶价格几经起落,至今仍然波动难测。在当前茶叶市场供过于求,国际市场疲软及非关税壁垒苛刻的状况下,茶叶价格的市场变数增大。由于我国茶叶种类、质量的差异性,茶叶质量缺乏国家标准来统一规范,高品茶的质量级别较为混乱,售价较为模糊。面向渠道经销商的出厂价、批发价尚能保持相对稳定,而面对消费者的零售价,往往随意订价、茶价畸高或是价质不符,消费者无从判断商品茶的真正价值及真实价位。因此,破坏茶叶价格的模糊性,保持价格诚信及订价透明度,是深入发掘茶叶市场潜力的重要途径。 3、市场通路的波动性随着茶叶流通体制的变革,原有的茶叶供俏主渠道受到削弱或解体,当前茶叶市场正处于旧渠道消解与新渠道重建的转型之中。从而,市场通路及分销网络较为脆弱、波动,物流成本和终端费用过高。商品茶具有农产品和食品的双重特性,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茶叶市场开发及通路建设的差异和难度。实际操作中,市场通路建设应根据自身商品茶的销售特点,寻求对接市场的最佳切入点,探索切实可行、经济高效的营销组合方案,旨在建立通路稳定、销售畅旺、资金安全、运行商效的分销网络。 4、茶叶品牌的可塑性目前,商品茶质量良莠不齐,价格缺乏诚信,茶叶品牌过少,消费者对商品茶的质量和价格,往往是无所适从、一头雾水,无法判断产品的真伪、优劣和

中华茶文化论文

中华茶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便是茶的故乡,更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可以说早在神农氏,就已经发现茶的妙用了,后来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到了现在,更是遍布全球,长盛不衰。当然,种茶,饮茶,不等于就有了茶文化。仅仅是茶文化的形成条件,就需要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茶文化,是中国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唐代陆羽所着的《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的各类说明,而在其他文人雅士饮茶品茶的过程中,也不免创作出众多的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中国茶文化的基础。 中国作为泱泱大国,礼仪之邦,对于茶的研究向来是含糊不得的。仅仅是茶的分类,便有六大种。 首先是绿茶,像大家所熟知的龙井,碧螺春,就是绿茶中的代表。绿茶,属于不发酵茶,由于其特性决定了它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了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而且常饮绿茶能防癌,降脂和减肥,对吸烟者也可减轻其受到的尼古丁伤害。绿茶最讲究外形和色泽,追求清纯淡雅,故多采嫩芽制成。明前茶(清明前采制)最为珍贵,其次为雨前茶(清明后谷雨前采制)。然后便是黄茶,其代表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北港毛尖等。黄茶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这个闷堆过程,是黄茶制法的主要特点,也是它同绿茶的基本区别。黄茶基本特征是叶黄汤黄、金黄明亮,甘香醇爽,属轻发酵茶。白茶,也属轻微发酵茶,是中国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代表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白茶成茶满披白毫、汤色清淡、味鲜醇、有毫香。最主要的特点是白色银毫,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芽头肥壮,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叶底嫩匀。冲泡后品尝,滋昧鲜醇可口,还能起药理作用。说起药理作用,就不得不说白茶的药效性能非常好。它具有解酒醒酒、清热润肺、平肝益血、消炎解毒、降压减脂、消除疲劳等功效,尤其针对烟酒过度、油腻过多、肝火过旺引起的身体不适、消化功能障碍等症,具有独特、灵妙的保健作用。乌龙茶,亦称青茶,属于半发酵茶,是众多茶类中,独具鲜明汉族特色的茶叶品类。较为知名的便是铁观音,大红袍等。但是品饮乌龙茶有三大禁忌,一是空腹不饮,否则感到饥肠辘辘,头晕欲吐,人们称是“茶醉”;二是睡前不饮,否则难以入睡。三是冷茶不饮,冷后性寒,对胃不利。这三忌对初饮乌龙茶的人尤为重要。红茶,基本特征是香高、色艳、味浓,叶红汤红,滋味浓厚甘醇,似桂圆汤,有的松烟香味,属全发酵茶。红茶也是我个人比较偏爱的一种茶,红茶可以帮助胃肠消化、养胃护胃,促进食欲,解毒,提神消疲,生津清热等。正山小种,金骏眉,便是红茶中得代表了,而其中,又以金骏眉颇为名贵。最后是黑茶,因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故得名。黑茶属于后发酵茶,也是中国特有的茶类,生产历史悠久,以制成紧压茶边销为主。黑茶品种可分为紧压茶与散装茶及花卷三大类,紧压茶为砖茶,主要有茯砖、花砖、黑砖、青砖茶,俗称四砖,散装茶主要有天尖、贡尖、生尖统称为三尖,花卷茶有十两、百两、千两等。 以上便是中国的六大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关于茶文化更是数不胜数。茶乃天地之精华,顺乃人生之根本。茶文化主要表现在发扬茶德、传播茶道、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而茶德更是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茶内在具备的美好品性。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作用很大。而在二十一世纪,关于如何进一步弘扬茶文化,发挥茶文化在大茶业中的积极作用,也成为我们值得考虑的重要问题。不过我相信,中华茶文化,必将成为发展潮流的大势所趋。

茶礼仪与茶文化

论茶礼仪与茶文化 【摘要】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茶文化有广义的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的部分。 【关键词】茶礼仪茶文化 【正文】 一、什么是茶礼仪 所谓的茶礼仪主要有:鞠躬礼、伸掌礼、叩指礼、寓意礼。这些礼节与茶文化相辅相成。茶文化是茶叶在被人类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它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对人们的生活,经济,文化甚至政治各个方面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在当今的中国社会生活中,依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经济,社会,文化三个方面:在经济上,茶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促进茶业的发展。在文化上,茶文化在建设民族文化的宏伟事业中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各个朝代的茶文化及现在茶文化的发展 (一)三国以前的茶文化的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二)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作用。 (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

论茶叶与健康的关系

论茶叶与健康的关系 摘要 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且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有“宁停三日饭,不停一日茶”的说法。由此可见茶叶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种常见且有着一定地位的饮品。 现在越来越多的茶叶打出了保健养生的旗号,那做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的茶叶到底有没有保健养生的作用呢?如果茶叶有这样的作用,那又是那些方面的作用?又因为什么有这样的作用的呢?那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宜使用茶叶来做为保健养生的饮品呢? 以上的问题在本文中都可以找到答案。本文从茶叶中的基本成分入手,证明了茶叶是具有保健养生作用的,并且对这些作用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和归纳,还就在饮茶中的一些问题做了论述。 关键词:茶叶保健利弊

目录 摘要 (Ⅰ) 第一章引言………………………………………………………………………… 1 一、茶叶概述 (1) 二、茶叶的历史 (1) 第二章茶叶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2一﹑茶叶中的有机物化合物的成分及其作用…………………………… 2二﹑茶叶中的无机物化合物的成分及其作用…………………………… 4 第三章茶叶的保健作用以及在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5一、茶叶的保健作用……………………………………………………… 5二、茶叶在饮用过程中的注意事 项 (6) 参考文献 (9) 第一章引言 一、茶叶概述 茶叶(Camellia sinensis)是山茶科植物茶的芽叶,原产在我国的云南原始森林。由于自然和人工的传播,栽种区域已遍及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在30多个国家栽种。茶叶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按加工方法和品种特点分绿茶、红茶、黑茶、白茶、青茶和黄茶六大类;按发酵程度不同分发酵茶(红茶)、半发酵茶(乌龙茶)和未发酵茶(绿茶)三大类;按产地不同分杭州龙井、福建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安徽六安茶等。 二、茶叶的历史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茶叶的故乡。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已有茶的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记载。而且在明代李时珍所撰的《本草纲目》一书中对茶的药理作用做了更详细的记载,曰:“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苦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又兼解酒之毒,……”认为茶有清火去疾的功能。另外,书中他还列出了许多以茶治各种疾病的验方。

茶叶里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

茶叶里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 茶叶成份之一:茶多酚这貌似是个既感性又理性的问题。感性的,因为这个东西关系到我们的味觉,受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影响,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而理性的,因为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于茶叶当中的一类化学物质,根本而言是关于一类化学物质的特性。这里尝试从以下的几个关于茶多酚的基本问题,逐一解答,让大家能有个基本的概念。1、茶多酚是个什么东西?首先这是茶叶当中最重要的一类物质的总称,是茶叶之所以被称为茶叶,之所以饮茶觉得有回甘和浓度的口感,之所以有特别好的保健功效的这么一类物质。茶多酚提取物这类物质的含量占到整个茶叶干物质的18%~38%,换言之,就是一斤干茶当中含有约100g 到200g的这种物质。更重要的是,这种物质可以迅速溶解于热水当中,于是我们泡茶饮茶时能够充分吸收和利用,从而对我们人体的起到特定的保健功效。 茶叶成分含量进一步对茶多酚进行细分,那么还可以简单的分为儿茶素类、黄酮及黄酮苷类、花青素和花白素类、酚酸和缩酚酸类共四大类别,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儿茶素,约占到了茶多酚总含量的70%,于是我们在讨论茶多酚时,很多时候可以重点讨论当中的儿茶素。茶多酚的组成2、不同茶

类的茶多酚有什么不一样?我们知道,茶叶有白、绿、黄、青、红、黑茶共六大基本茶类。对于不同的茶类,由于加工工艺的不同以及发酵程度的不一样,其口感风格仲异,口感浓淡差异很大,这就很大程度上就关涉到茶多酚的含量。不妨假设某一个茶树品种,同时摘的同一批茶树鲜叶,按照六大茶类的加工方法,分别制成了六种茶,那么这六种茶,其茶多酚的含量可简单的依次判别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对应着口感,就是从浓到淡,从强到弱的次序。随着茶叶发酵程度越大,茶多酚被氧化的就越多,含量就会变得越少,从而使得刺激性口感变弱。 六大茶类发酵性及特点发酵是茶多酚转化的过程,自然的我们想问:茶多酚被氧化减少了以后都变成了些什么物质?按照发酵程度的轻重,茶多酚转变成了茶黄素(TF、亮黄色)、茶红素(TR、深红色)以及茶褐素(TB、暗红色)三大物质。这三种物质不但具有味道,还是茶汤颜色的主要组成物质,也正是由于这个转变的程度不同,我们所喝的茶汤才有了从黄到红、从明到暗的颜色的过渡。 茶多酚氧化产物3、不同环境下的茶多酚含量有什么差异?品茶需要掌握一些实用的技能,对于茶多酚这个茶当中最重要的物质,如果大家了解了以下,将会给大家品茶带来很好

中国茶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

中国茶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中国茶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茶文化的心得体会1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后,它更是闪烁着耀人的光芒。在熊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详细了解了中国的茶文化的发展史,通过这次学习,我深有感悟。 中国是茶的故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称颂为“南方之嘉木”。古代史料中的名称很多,“茶”字的演变与确定,也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茶的祖国是中国。茶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的称谓。中国的茶文化及饮茶习俗在汉、唐、宋代就已向中国周边地区辐射,明清以后更传至欧美,产生巨大影响。这些都证明我国是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同样也是茶叶的原产地。

茶文化是以茶道为核心的,德贯穿于茶文化的始终。关于这个德我是比较有感触的,尤其是在现在的这个社会里,特别需要道德来衡量我们的所作所为。其实,早在两千年以前,我们的”圣人“孔子就提出了伦理道德,非常重视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臣要忠君,还有其他的平民百姓全部都要按照这标准来做。虽然以前的伦理道德束缚了人们的思维发展,尽管它有着种种弊端,但毫无疑问是维系民族团结、统一和中国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没有这伦理道德的束缚,也许中国早已经像其他的文明古国一样,消失在历史的潮流中了。相对于古代,纵观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道德已经被人们摒弃了,人们的道德已经跌到了最低点,可谓硕果仅存了。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什么“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的道德缺失。当然,这些事件多多少少也唤起了一些人对道德的呼唤,重新倡导我们几千年前古人所早已经领悟的道德,但里面的糟粕是需要摒弃的。但愿我们是社会真的可以唤起道德这面旗子,否则,一个国家是很难强大并延续下去的。 我个人对道德是十分推崇的,在日常的生活也严格遵守一些基本道德。虽然有时在别人眼中有些另类,但我依然坚持,不求影响别人,但求心中无过。让我感到非常幸运的事,我的家人都是比较有德行的,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感染着我。小时候,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爷爷经常去

中国茶文化论文3000字

中国茶文化论文3000字 喝茶已经是现在的人们日常的一部分,有很多的人有着对于茶文化的感悟。下面是X精心为你整理的关于茶文化感悟的文章,一起来看看。 关于茶文化感悟的文章篇1 茶文化的体会 茶的韵味,是由心的味道决定的,所以佛家常讲“茶禅一味”。禅意太深,但弄茶时,专注于安处自在的深处,常常带我走入青灯古寺的宁静。 我经常会在袅袅的茶香中,闻到自己内心的孤独,喜悦,但更多的是笃定。无论在都市的喧闹中,还是在空谷幽静的山野,那杯盏之间发出的清脆,有如钟罄之声,让人洗尽铅华。 当年学习茶文化,是因为生命里一位挚爱的亲人喜欢,于是也试着去品尝。尽管苦涩绕于舌间,情境的惬意与美好,却牵着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

有人说饮茶时,茶的品质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饮人的心境,是决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想起最初学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师的教导是真诚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实的,陪着自己慢慢的品,浅浅的尝,心事说尽,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尽显人生百态。 如今,学会了这份知识丰富了我的人生色彩,更让我摸清了这个难走的隧道它的真正方向。如今,我同事虽然各据一方,倒真地体会到一点点物是人非的人生况味,但那份情怀,却如这茶香,在心的最深处,挥之不去。茶的真味就是于任何情境下,都拥有一份不被打扰的心情;于任何因缘中,保持 最真挚的情感,予人,予己,予茶。关于茶文化感悟的文章篇2 茶是禅之缘,禅是茶之魂 公司年底奖励了一套紫砂茶具,淡雅精致包装华美。拎在手里,一大盒,沉惦惦的。当时就想:这样的尤物,于我,不知何年何月才会用得上。一年里,我大概也喝不了几

最新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 (人文学院产业经济学张悦201001002) 据《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经》中说“茶之为饮, 发乎神农, 闻于鲁周公”从上可知茶叶是炎帝神农氏发现的,距今已有五千多年。西汉时, 饮茶已成为士大夫的一种时尚,魏晋以后,从种茶,制茶,饮茶在我国江南已相当普及,敬茶也成为江南待客的礼仪,茶叶作为一种饮料已被人们所钟爱。唐玄宗年间,被后人尊为茶圣的陆羽遍尝各地名茶,收集积累了不少有关茶术方面的资料,后隐居在浙江吴兴专心著述,终于写出了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专著《茶经》。 《茶经》分上、中下三卷,将茶的起源,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方法及茶具等,记述较为详尽。《茶经》的问世加快了茶叶知识的传播,对茶叶的生产贸易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使民间千家万户都把茶列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将茶与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相提并。中国的茶最初只是药用,后来慢慢的与文化以及时代的精神结合,才有了茶文化。陆羽的《茶经》还把精神追求和价值评判贯穿于茶事之中,把“精行俭德”作为茶道思想内涵,也就是说, 通过饮茶活动陶冶情操, 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的行为和俭朴高尚道德的人。这是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第一次把茶与人们的道德品质相联系, 体现了陆羽所倡导的茶道精神。“自从陆羽生人间, 人间相学事新茶。”宋代诗人梅尧臣以其简洁的诗句, 尽情讴歌了陆羽毕生精研茶艺探究茶道首创茶文化。 随着茶圣陆羽所倡导的品饮风习风靡一时, 在文人士大夫中大行其道, 人

们逐渐摒弃了“浑以烹之”、“与渝蔬而嚷者无异”的粗放式饮茶, 代之以程序相对固定的细品慢煎式的艺术品茶, 从而实现了从物质享受到精神愉悦的飞跃。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主要是植根于中国古老的文化,独特的民族精神之中,中国茶文化的深厚底蕴, 以其蓬勃的生命力, 感染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并在这个古老文明的国度不断得到继承和发扬.茶与中国的风俗,诗歌,生活,甚至流传的宗教都产生了融合,影响深刻。茶文化的出现, 把人类的精神和智慧带到了更高的境界, 提高了人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水平。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被朋友们称之为“别茶人”, 他可说是终生、终日与茶相伴. “起尝一碗茗,行读一行书”,“夜茶一两构, 秋吟三数声”,“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中,白居易写道“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借茶描写了与李六郎中的深厚友谊。卢全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写道“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首诗对饮茶作了非常生动、贴切的描绘, 极富感染力。诗人每饮一碗, 都会有不同的感觉,彰显了饮茶的多层次感受。茶与诗歌的结合有很多的例子,如西晋·左思《娇女诗》中“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的诗句;张孟阳《登成都楼》中“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诗句。据茶史家朱自振先生调查,自晋及清,我国咏及茶事的广义茶诗大约有一万七八千首。 有名的茶书(法)、茶画,虽然没有茶诗那么多,但其中传世佳作载入史册者

茶叶与人体健康

茶叶与人体健康

题目:茶叶与身体健康 学号:015300714122 姓名:杨倩文 摘要:“茶叶本身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茶叶对人体具有很多保健功能”、“饮茶习惯应该因时节而异,因人而异,因年龄而异” 关键词:“茶文化”、“身体健康”、“保健功效”

5.其他机能成份: ①黄酮醇类具有增强微血管壁消除口臭功效。 ②皂素具有抗癌、抗炎症功效。 ③胺基酪酸在制茶过程中强迫茶叶进行无氧呼吸而产生,可以防高血压。 二是茶叶对于人体健康具有很高的保健价值。也就是说我们自身健康的发展需要茶叶的功效来提高。这就是茶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茶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被誉为“绿色的金子”。茶叶对人体的保健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抗癌抗突变的功效。茶叶中含的茶多酚类和儿茶素类,可抑制和阻断亚硝胺的形成,抑制某些能活化原致癌物的酶系的作用,还能消除自由基。抗癌效果最好的是绿茶,其次为乌龙茶、红茶。 ②抑制艾滋病病毒的作用。茶叶成份中的EGCG、ECG对HIV病毒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与公认的抗艾滋病的药物AZT、PT的抗药性相似,因此可以有效抑制艾滋病病。 ③抗菌消炎改善肠道微生物结构的功能。茶叶中的儿茶素可以杀灭或抑制肠道中的有害菌群,从而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 ④增强人体免疫力达到延缓衰老的功能。经常饮茶可以提高人体的血白球和淋巴细胞的数量,排除人体多余的自由基,并有效地抑制制脂质过氧化,从而促进人体健康与年轻永驻。 ⑤降脂减肥从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功能。茶叶中的EGCG可以有效抑制胆固醇的合成,从而达到将脂减肥的功效。

⑥降血压的功效。茶叶中的EGCG、ECG可以有效地减少ACE酶的活性,从而是血压降低。 ⑦降血糖防治糖尿病的作用。茶叶中的EGCG与AI的复合物——二苯胺的降糖效果好,从而达到防治糖尿病的效果。 ⑧健齿防龋的功效。茶叶中的儿茶素对造成龋齿的S菌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⑨防治口臭的功效。 ⑩抗辐射的作用。茶叶可以解除体内的放射性组织,例如浓绿茶可以加速锶90的排除。 综上所述,茶叶对人体的健康百利而无一害,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其功效和作用,并且积极地运用到自身的保健中去,因此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饮茶习惯,才能更好的促进自身健康的发展。因为各种茶叶品类也有自己不同的主要功效,所以饮茶习惯也应该因时节而异,因人而异、因年龄而异,这样才能达到饮茶的最佳功效。 一是根据季节选择茶饮: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季风气候,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季极为分明。一年四季都喝一种茶、偏爱一种茶是不利于发挥各类茶的保健养生作用的。一年四季节气不同,饮茶也应有相应的养生道理。 二是根据不同人群选择茶饮。因为人群中有性别、年龄、地域、胖瘦、寒热、虚实等不同的体质,有一些人并不宜喝茶。从茶的生长地区来看,有东南西北的不同,更有寒热文良的区别,泡制加工过程也有所不同,严格地说,并不是喝所有的茶都对身体有益。我们常常

茶多酚及提取工艺

茶多酚 学名:Camellia sinensis 简称:GTP 别名:茶鞣质、茶单宁 英文名:tea Polyphenol,简称TP 定义:是茶叶中儿茶素类、丙酮类、酚酸类和花色素类化合物的总称。 成分:可分为黄烷醇类、羟基-[4]-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多酚类总量的60%-80%;儿茶素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15%--20%。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茶多酚的理化性质 物理性状: 1 外观:棕黄、淡黄或淡黄绿色粉末。 2 性状:易溶于水及乙醇,味苦涩。 稳定性:在PH4-8 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最高耐热温度在1个半小时内,可达250℃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安全性评价:无毒 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其抗氧化能力是人工合成抗氧化剂BHT、BHA 的4-6倍,是VE的6-7倍,VC的5-10倍,且用量少:0.01-0.03%即可起作用,而无合成物的潜在毒副作用;儿茶素对食品中的色素和维生素类有保护作用,使食品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原有色泽与营养水平,能有效防止食品、食用油类的腐败,并能消除异味 【药理作用】 1.具有很强的消除有害自由基的作用。 2.抗衰老作用。 3.抗辐射作用。 4.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5.抗菌、杀菌作用。 6.对艾滋病病毒的抑制作用。 【主要用途】 实际上茶叶的许多作用都是因为茶叶中的茶多酚在起作用。茶多酚可用于食品保鲜防腐,无毒副作用,食用安全。茶叶能够保存较长的时间而不变质,这是其他的树叶、菜叶、花草所达不到的。茶多酚参入其他有机物(主要是食品)中,能够延长贮存期,防止食品退色,提高纤维素稳定性,有效保护食品各种营养成份。其主要用途如下:

中国茶文化的论文三篇

中国茶文化的论文三篇 1片茶叶,看起来是那样细小柔弱,那样的无足轻重,却又是那样的奥妙。第1文档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干的,供大家参考选择。中国茶文化的论文1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名族之国粹。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类植物,把它发展成我国的1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饮茶风习和品茗技艺的结晶,具有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茶文化之核心为茶道,中国器物文化能上升到道的层次的惟有茶文化,茶道是茶与道的融会与升华。对茶道的阐释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茶文化,更有益于我们掌控和宏扬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希望通过我们的论文,让你更加的了解茶文化。 1、中国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收集活动当中的。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则比这更早1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唐朝是中国茶文化的构成期,是中国茶文化史上划时期的时期。从5代至宋辽金,是茶文化的拓展期。自元朝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明朝中期以后,精细的茶风再次出现,为其中坚者是清雅文人,学人的个性茶艺充分张扬,茶风则更趋柔弱。清末明初,中国多难难,有志文人忧国忧民,已无雅兴和心情去悠闲品茶,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历史也因之完结。 2、茶文化的作用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5个方面: 1.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提倡忘我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利欲熏心。主张义重于利,重视调和人与人之间的相

互关系,提倡对人尊重,重视修生养德,有益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2.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在剧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与茶文化,可使精神和身心放松1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10分显著; 3.有益于社区文明建设。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和丑陋。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增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4.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味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都给人1种美的享受; 5.增进开放,推动国际文化交换。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换,使茶文化逾越国界,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3、中国茶道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身养性之功效,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是1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1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品茶,来修炼身心。 茶道礼仪最基本的是奉茶之道,也就是客户来访马上奉茶。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接待,应先将点心端出,再奉茶,俗语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7分满为好。 中国的茶道有悠远的历史渊源,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最少在唐或唐之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1种修身养性之

浅谈中国茶文化和法国咖啡文化之比较

浅谈中国茶文化和法国咖啡文化之比较 [摘要]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咖啡对法国人的重要性也正如茶对于中国人一样,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它们有很多相似性,但也有不同点,本文就从不同的方面对茶和咖啡做了详尽的比较。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法国咖啡文化比较分析 众所周知,茶和咖啡如今已成为风靡世界的两大重要饮品,茶的清香沁人心脾,喝茶时清新淡雅的意境让人陶醉;咖啡的香醇更是令人如痴如醉,让人在忘我的境界里回味无穷。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同样,咖啡对法国人的重要性也正如茶对于中国人一样,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法国人说,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咖啡馆的路上,看似简单的一句玩笑话,却是法国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咖啡已经真正成为了法国人生活的必需品,早饭时,吃着香喷喷的羊角面包,来一杯香甜的牛奶咖啡真是一种极致的享受;中午休息时,工作之余,来一杯咖啡提提神儿,精神振奋地继续工作;晚上一顿大餐之后喝一杯expresso帮助消化对身体健康也是很有好处。中法两国两个伟大的民族,对美好的事物都有着执着的追求,不断地探索使其升华成文化,中国人的品茶讲究的是茶道,而法国人品咖啡讲究的是环境和情调,如今,茶和咖啡已经被衍生为茶文化和咖啡文化,都追求一种优雅,放松,静心,享受生活,注重品位的一种生活文化。饮茶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喝咖啡是体验优雅的情趣,浪漫的格调和诗情画意般的境界。然而除了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之外,还有什么不同的方面么?我们今天先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个比较吧! 一、从茶和咖啡的起源谈起 关于茶的起源众说纷纭,至今都没有统一的说法,所提到的证据都不能证明哪种说法是绝对正确的,茶的发源地很多人认为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到世界各国的,认为饮茶和种植茶叶是中国人首创的,但也有证据表明印度和非洲等地也有可能是茶的发源地。甚至在国内,关于最早原产地也有好几种说法,西南说,四川说,云南说,川东鄂西,江浙说等,尤其是发源时间更是众说不一,分别有神农说,西周说,秦汉说,六朝说等,而且民间流传的神农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神话故事更是为茶的起源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关于咖啡的起源同样是这样,在无数的咖啡发现传说中,其中基督教发现说《牧羊人的故事》和伊斯兰教说《阿拉伯僧侣》是流传最广的。不过比较说法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