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呼伦贝尔人地关系演化及其优化调控

呼伦贝尔人地关系演化及其优化调控

呼伦贝尔人地关系演化及其优化调控
呼伦贝尔人地关系演化及其优化调控

呼伦贝尔市人地关系演化及其优化调控

逝去年华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本文以人地系统之间矛盾的产生、变化、发展以及追求协调的历史过程为线索,将人地关系的发展变化历程划分为混沌阶段、原始协调阶段、改造索取阶段、改造征服阶段和和谐共生五个阶段。从人地系统演化的过程,可知人地关系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针对呼伦贝尔市的实际情况,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以优化人地关系:①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②发展现代服务业③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呼伦贝尔。

关键字:呼伦贝尔人地关系演化人地关系调控

优化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1],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优化。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环境是人类起源和进化的物质基础,人类活动要在地理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另一方面人类文明也在深刻改变这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承载着人类活动。以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为核心的人地关系研究是地理学的传统领域[2]。吴传钧先生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要从空间结构、时间过程、组织序变、整体效应、协同互补等方面去认识和寻求全球的、全国的或区域的人地关系系统的整体优化、综合平衡及有效调控的机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中心目标是协调人地关系[3]。

1.人地关系演化

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适应和改造环境的方式和手段不同,因而人地关系的表现特征就不同(见表1)。依据人地想系统演化的不同影响因素,本文将人地关系的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混沌阶段、原始协调阶段、改造索取阶段、改造征服阶段和和谐共生五个阶段。

表1 呼伦贝尔人地关系演化时空特征

Table 1 the hulunbuir person relations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ime and space

人地关系阶

混沌阶段原始协调

阶段

改造索取

阶段

改造征服

阶段

协调共生阶

人类文明史前文明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

时间尺度50万年以

50万年前-公

元前2000年

公元前2000

年-建国

建国-80年

80年代-至今

空间尺度个人/

群体

部落部落/地区

地区/

国家

国家/全球

人地关系思

想混沌自然控制论环境决定论

人类中

心论

可持续发展

环境响应人从属于

环境

人依赖于环

环境缓慢退

生态恶化、

环境污染

加剧

生态环境修

复、协调

1.1混沌阶段

人类诞生之初,主要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且人口数量较少、使用简单的工具,这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小,一单一的个体或群体存在。在强大的自然面前,人类无能为力,处于一种崇拜自然、敬畏自然的状态。这时人地系统尚未形成,人类还没有完全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出来,两者混为一体,人类从属于环境,人类只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人类和动物都是直接的消费者,这一阶段称为人地系统演化的混沌阶段。

1.2原始协调阶段

在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随着工具的改进和火的使用,人类进入采猎文明,而且人类在原始采集渔猎的基础上,产生了畜牧业和原始农业。在距今二三万年前,古人类——扎赉诺尔人就以部落的形式在呼伦湖一带繁衍生息,创造了呼伦贝尔的原始文化。这一时期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有了较大的保障,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人类终于从环境系统中彻底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相对于环境完全独立的主体,人类依赖环境。尽管当时人类利用环境的深度有所增加,但任没有超多自然系统的生态阀值。人类实践活动的工具也几乎是直接从自然中获取,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预和影响较小。这时人类和自然环境是一种原始协调的关系。但此时处于人地系统演化的低级阶段,这种协调亦是一种低层次的协调。

1.3改造索取阶段

从夏建立我国第一个国家开始,一直到建国前的4000多年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人类从对环境的直接消费者,变为对环境的改造索取者。在传统农业经济时代,人口和土地的数量成为了人地关系系统的主要内涵。这一阶段也是呼伦贝尔人地系统不断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已了解的呼伦贝尔历史环境状况,这一阶段的的人地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的的时期:①匈奴、鲜卑等民族游牧时期,公元前209年,匈奴族征服东胡族,统一了北方草原,呼伦贝尔地区成为其左贤王庭辖地。公元一世纪,活动在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一带的拓跋鲜卑族“南迁大泽”(即今呼伦湖),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海拉尔河、伊敏河、根河和呼伦湖一带安家落户,由传统的狩猎业转向游牧业。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新的生产方式使他们民族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取代了匈奴的统治,建立了强大的鲜卑部落联盟。并由此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②金、蒙古战乱时期,这一时期,鲜卑人的余部室韦部落和回纥、突厥、以及辽代的契丹、金代的女真族相继征战和统治呼伦贝尔,战乱频繁,且金朝为防止蒙古人叛乱,实行一年一度的“减丁”政策,是人口减少,人民多以游牧为主。后蒙古诸部在呼伦贝尔兴起。12世纪,成吉思汗登上政治舞台统一蒙古草原,蒙古帝国建立后,实行“领户分封制”。成吉思汗将呼伦贝尔草原的大部分地区分封给他的大弟拙赤·哈撒尔,其余部分分封给他的二弟合赤温·额勒赤及外戚德薛禅家族,岭东地区分封给他的幼弟帖木歌·斡赤斤。元朝建立后,创立行省制。岭西地区划入岭北行省和林路管辖,岭东划入中书省泰宁路和辽阳行省山北辽东路管辖。③清朝民国戍边屯垦时期。清朝建立后,由鄂温克、达斡尔、巴尔虎蒙古、鄂伦春人组成的布特哈八旗兵、索伦八旗兵和巴尔虎八旗兵,勇猛善战,镇守着边疆,为防御沙俄入侵,保障驿站畅通,维护边疆安宁做出了贡献。这时人口增加,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索取以获得发展,呼伦贝尔草原养育

了它的人民,环境开始缓慢退化,这一阶段即为改造索取阶段。

1.4改造征服阶段

大约距今300多年, 人类进入工业经济时代, 生产力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人类的视野有了空前的扩展。但呼伦贝的工业化,应该说得益于新中国建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迅猛发展。建国之初,呼伦贝尔工业经济落后,仅有一些照明用电、民用采煤、木材采伐、粮米加工、皮毛制作和修配式的铁匠炉及木匠铺等小生产场所和小手工作坊。随着新中国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大兴安岭林区的开发,呼伦贝尔工业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期。1957年,呼伦贝尔以2.74亿元的工业总产值占到全内蒙古自治区1/3的份额。其中,森林工业总产值达1.8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6.8%,成为当时的主导产业。上世纪60年代,国家又在呼伦贝尔相继开发建设了煤炭、电力、建材和农垦等大型企业。这一时期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能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 作为财富的象征,并对其进行掠夺式开发。党和政府在牧区实行以牧为主,禁止开荒,保护牧场的政策。但在执行上曾发生了偏差。尤其是1958-1962年和1966-1973年,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的方针,在呼伦贝尔草原上两次掀起开垦的浪潮,严重破坏了草场资源。在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指导下,地区经济取得增长的同时,呼伦贝尔的环境状况也开始日益恶化:草地退化、黑土流失已经大气污染、工业三废已经生活垃圾的排放量都越来越大。人地关系性质有了新的进展,这一时期崇尚人类中心论,人类从改造索取者变成征服破坏者。用现代化机器武装起来的人类对环境进行了强烈的干预, 这种干预就是征服自然的过程、也是破坏自然的过程。这一阶段就是人地系统演化过程中的改造征服阶段。

1.5协调共生阶段

工业化中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地系统中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表现的淋漓尽致,结果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去控制、调节、延缓正在恶化的环境问题。1998年,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呼伦贝尔林业生产特别是森林采伐受到限制。呼伦贝尔开展生态环境治理,严禁开垦草原,防止土地沙漠化;严格控制草场载畜量,防止草原退化;营造防护林和自然保护区。红花尔基和海拉尔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沙地樟子松是我国唯一天然生长的沙地樟子松林。呼伦贝尔矿产资源丰富,在开发矿产的同时,更注重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其中华能呼伦贝尔能源公司、神华集团、鲁能集团等能源企业都积极发展节能减排,华能伊敏煤电公司实行清洁化生产和煤灰回填,恢复地表植被。在呼伦贝尔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行中,人地关系矛盾得到改善。2012年呼伦贝尔退耕300万亩,退牧3313万亩。投入6.9亿元,治理沙地452万亩,草原沙化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造林577.4万亩,森林蓄积量增加8170万立方米,达到11.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51.3%,提高2个百分点。2012年7月9日,呼伦贝尔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4]。在这一时期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即从原先人类对环境的无节制索取、征服破坏关系转变成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共生关系,人地系统演化进入了协调共生阶段。

2.人地关系优化调控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发展所造成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等问题日益引起人类的重视,人地关系的调控成为人类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理论和实践方

向。陈传康、牛文元等学者提出了人地关系优化的概念[5]。人地关系优化的目的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它是针对不同地域上不同结构与矛盾的人地关系,根据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不协调因素进行调控,以寻求系统的最优化过程。呼伦贝尔人地关系的优化,首先应辩证地认识“人”与“地”两个子系统的关系,防止过分地强调某一方面因素而走向“人定胜天论”、“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极端。其次,树立以介入和制约为主要原则的生态环境伦理观,明确资源、环境、空间的有限性以及当代与后代人的责任与义务。第三,重视新能源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推动呼伦贝尔的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结合呼伦贝尔的实际情况,沿海地区应主要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对人地关系进行优化。

2.1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首先,要加快呼伦贝尔中心城区建设。实施“东扩西优、南联北延”发展战略,扩大中心城区规模,推进“一城三区一镇”一体化发展,率先将海拉尔打造成在蒙东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的中心城市。打造新型城市综合体和产业集成地产。抓好海拉尔老城区绿化、和供热、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设伊敏河景观带、东山城市功能区、西山生态景观区和城北海拉尔河湿地等项目的建设,打造交通便捷、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中心城区。

其次,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满洲里、牙克石、扎兰屯等区域中心城市要突出地域特色,科学规划,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人居环境。推动森工、农垦和地方林业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加快重点镇建设。规划先行,突出特色,注重实效,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

2.2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一要加快发展旅游业。依托呼伦贝尔自然景观、民俗文化和区位优势,打造原生态多民俗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加快星级酒店、公路铁路民航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精品路线,加强宣传促销,促进草原森林和四季旅游均衡发展。规范经营秩序,强化旅游执法检查和行业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二要大力发展物流业。依托海拉尔、牙克石、扎兰屯等区域中心城市,建设重点物流地区和物流港,培育大型物流龙头企业。依托口岸城市和支线机场,发展国际物流和空港物流。三要努力提升商贸业。引进大型商贸连锁企业,建设商业综合体,推动商贸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电子商务、设计研发等新兴业态,提升商贸业信息化水平。抓好粮食、蔬菜、肉乳等农畜产品的加工、仓储和流通。四要着力壮大金融业。引进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2.3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呼伦贝尔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协调人地关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完善城市、森林、草原等专业规划,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严格控制开发区域和开发强度,落实大兴安岭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退牧、天然林保护二期等重点工程。加大生态移民力度,优化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无人区。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量化生态指标。加强动植物保护,严惩乱砍滥伐、毁林毁草开荒、河流污染等行为。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培育优质生态产品,逐步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建设美丽呼伦贝尔。

参考文献

[1]香宝.人地系统演化及人地关系理论进展初探[J].人文地理,1999,(增刊):68~71.

[2]郑度,陈述彭.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J].地球科学进展,2001,(5):599~606.

[3]吴传钧. 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1991, (3):1~6.

[4]呼伦贝尔市统计局.呼伦贝尔市统计年鉴, 1949~2012.

[5]吕拉昌.中国人地关系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方法选择[J].地理学与国土研

究,1999,(2):14~17.

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导学案.docx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 目标锁定 1.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状况; 2.掌握中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3.分析不同人地关系思想指导下人类活动产生的后果。 4.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新知存盘 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1.人类社会早期(史前文明,采猎文明时期) 1)生产力水平:; 2)人类活动:; 3)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有限,地适应环境; 4)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2.农业社会时期(农业文明时期) 1)生产力有了的发展; 2)人类活动:以畜力和金属工具进行; 3)对环境影响:加大,要求自然; 4)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出现的思想,进而出现 和思想。 合作探究 【活动探究一】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 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人地 关系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在不同时期,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行为表现和作用后 果不同。 材料一: 1. 齐之水,道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n ào) 弱而清,故其民轻果而贼; 越之水,浊重而泊,故其民愚疾而垢。(春秋·管仲· 《管子·水地》) 2.“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 (《管子》) 3.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西汉·戴圣《礼记·王制》)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国·孟轲· 《孟子·公孙丑》) 5.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战国末期·荀况· 《天论》) 6.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谷·第三》) 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思考一:释意,并说明上述说法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分别是哪种理论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1.工业社会时期 生产力水平: 18 世纪中叶始于英国的,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人类活动:大规模地使用和; 对环境的影响: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空前的和; 19 世纪,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认为各地区人类 活动取决于所在的的性质。拉采尔的观点发展成为近代 的。 20 世纪初,法国地理学家P·白兰士提出了,该理论注重人对环境的 和的能力,把地理学的重心从转移到这个积极因素上来。 1920 年英国学者罗士培提出了人类通过文化的发展,进而对自然环境变化产 生长期适应的 观点。 1923 年美国学者巴罗斯提出用生态学的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观点等。 2.二战以后 环境问题:、、问题日益严重。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谋求人地,出现了;和谐论,又称为,它主张人类应,。 世纪年代,又出现了一种更新、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论—— 。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等诸多因素相协调,是从更高层次和更广泛的意义上来阐述人地关系。 时间提出者观点 19 世纪德·拉采尔 20 世纪法·白兰士 1920 年英·罗士培 1923 年美·巴罗斯 二战后多位学者 20 世纪 80 年代环发大会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教案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目标引领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时间上的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教材引领 聚焦重点:人地关系思想在时间上的演变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破解难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三.学法引领 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列表总结规律。 四.学程引领 学程之一人地关系历史回顾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人类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一直与环境休戚与共。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程度,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手段,还会受到“人地关系”思想的制约。 自主探究:环境问题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不同时期,人类是如何与环境相处的?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同学们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读完下面的几段话,读完后填写下表。 人类社会在早期的采集渔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并且发展缓慢,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那时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把一切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归结为一种超自然力量作用。 进入农业文明,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使食物供应变得稳定可靠,人口开始迅速增长,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在这一时期,人类还不能正确的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只能机械地进行迁移,以此逃避大自然的惩罚。尽管当时有神论和天命观主宰着人们的思想,但是人类对人地关系还是有了科学的萌芽。例如,在古代中国,逐步有了保护生物和因地制宜等主张。 从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来,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人类攫取自然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极大地刺激着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个阶段,人类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自然面貌,开始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而当人类陶醉在取得胜利的时候,大自然开始向人类实施报复,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渐由局部扩展到

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

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 事业建设与科技发展大事记 (1998年----2005年) 一、1998年6月10日呼伦贝尔广播电台控制室技术人员设计制作的多路录音设备投入使用,这台录音设备可为多台录音设备提供标准信号。 二、1998年7月16日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购置的一部1kw 调频发射机为104.6mhz备份。经过工程技术人员按装调试投入使用。 三、1998年8月1日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成功的为鄂温克旗建旗40周年庆祝大会进行了现场直播。 四、1998年10月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录制18集广播剧“伊湛纳西’’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1997年度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 五、1998年11月10日呼伦贝尔盟召开全盟抗洪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驻扎兰屯大河弯工作组被授予全盟抗洪救灾先进集体,沈宝更同志授予先进个人。

六、1998年11月10日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104.6mhz 首次在职工俱乐部对全盟抗洪救灾总结表彰大会进行4小时的现场直播。 七、1998年12月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白力强、额尔敦、录制的音乐专题‘‘鄂温克婚礼”掠影、荣获98年度国家广电总局广播节目技术质量三等奖。 八、1999年1月7日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753发射台王喜田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广电局1998年度自治区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管理先进个人二等奖。 九、1999年6月30日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王玉林被评为全盟优秀共产党员,并受到呼盟党委的表彰。 十、1999年9月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更新了原有的微波设备和使用了45年的电缆,新微波设备的使用对电台广播信号传输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十一、1999年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额尔顿吉尔迪录制的“达斡尔人家”,白力强录制的“我心中的蒙古包”,分别荣获国家广电总局1999年广播节目技术质量三等 奖。

人地关系的思想演变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让学生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能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能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会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并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二.教材分析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核心部分,基于前面学习的不断深入与铺垫,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本节从过去、现在、未来即以追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直面环境问题、探索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线索展开教学,是本书的总结和升华。 三.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通过前面所学的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及交通等人文地理的知识,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区位分析能力,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已有认识。因此,如何由理论知识上升为切身的体会并付诸行动去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回顾过去,了解现在,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践的必然性。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时间轴上的演变以及当代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表现。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材料,知道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培养分析图表、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 2.将“环境观”与“发展观”统一起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 五.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 (二)难点:如何处理好经济的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使两者协调地发展。 六.教学策略 采用直观教学、活动教学、讲练结合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在夯实基础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说课稿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说课稿 说课人:李忠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型是新课。 一、教材内容分析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核心部分,基于前面学习的不断深入与铺垫,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必然。本章是地理必修2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主要从过去、现在、未来即以追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直面环境问题、探索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线索展开教学。因此,它是本书的总结和升华,目的是通过本章学习来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动,充分认识到人类与环境协调统一的重要性。 二、课标要求及解读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本条“标准”目的是了解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可以通过生动的历史事实,深入浅出地作介绍,或使用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本条“标准”同上一条“标准”一样,是以正确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思想形成为主要目的,认识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注重对世界主要环境问题的系统归纳,加强分析材料并从中归纳出结论的能力训练。 三、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通过对前面所学的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及交通等人文地理的知识,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区位分析能力,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如何由理论知识上升为切身的体会并付诸行动去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回顾过去,了解现在,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践的必然性。 四、教学设计思想 (一)讲清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正确理解人地关系。本节主要从人地关系这个传统问题入手,对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历程进行梳理,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人与环境关系的实质。归根结底,人与环境协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与环境不协调,则出现环境问题。教学内容编排将按照追溯人地关系的演变(过去)──环境问题的表现(现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未来)这样一条主线展开,重点把握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在时间轴上的变化、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表现以及理解人地关系。 (二)教会学生判读联系框图。对于已经给出的完整的因果联系框图,要把握住主导因素,层层深入,递进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 五、教学过程 学习主题一:过去——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以多媒体展现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本专题的兴趣,归纳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

呼伦贝尔草原自驾游之一

沈阳至呼伦贝尔自驾 一、主要行程: D1天、8月12日周四,早上四点半,我们一行三台轿车10个人准时集合,加油,里程表归零,分发手台,4.50.踏上征程。(没在双休日出发,是为避开游客高峰方便安排住宿) 8月12日周四:沈阳4.50.出发(沈通高速)—彰武—甘旗卡(科尔沁左翼后旗)—通辽—乌兰浩特—18.30.左右到达扎兰屯市,入住扎兰屯玉和商务宾馆,双标间138元/天,条件很好。行车约915公里。 D2天、8月13日周五:扎兰屯4.20.出发(左转上省道)—卧牛河镇—巴林镇—博克图镇(G301)—牙克石市(G301)—10.00.到达呼伦贝尔市(海拉尔)——15.30.到达满洲里,入住满洲里私人旅馆,普通两人间120元/天,公共卫生间。全天行车约590公里。 沿途游览呼伦贝尔草原、呼伦湖(达赉湖)、国门、套娃广场。 D3天、8月14日周六:满洲里市6.10.出发(G301)—扎赉诺尔(省道)——15公里左转——10.00.左右到达黑山头镇(省道)—11.40.到达五卡—七卡—恩和3.50.出发(s201)—5.50.到达额尔古纳市(拉布大林)。入住额尔古纳立仁招待所,双标间120元/天,条件一般。行车约390公里。 沿途欣赏额尔古纳河两岸中俄边境风光,边防哨卡(五卡、六卡、七卡)和白桦林等。 D4天、8月15日周日:额尔古纳市6.00出发(S202)—8.40.到达呼伦贝尔市(海拉尔)—伊敏河镇—红花尔基镇—(转入S203)阿尔山。入住阿尔山市时尚旅游宾馆,双标间120元/天,条件较好。行程约465公里。

D5天、8月16日周一:游览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园区内行程约110公里。加上往返路途约行驶140公里。 D6天、8月17日周二:阿尔山市6.20.出发(S203)白狼镇—五岔沟镇—索伦镇—好仁苏木—10.30.到达乌兰浩特市(右转上G111)—巴彦呼硕镇—舍伯吐镇—15.50.到达通辽市转入(G304)—甘旗卡—彰武——20.00.左右到达沈阳。结束愉快旅程。当天行驶约955公里。 全程大约3450公里左右。 二、主要景点: 1、拜成吉思汗庙,品尝蒙古风味饮食。 成庙广场 这一路上成型的景点不多,主要是沿途的风光。大家共同的感受是,风景还是路边的好如果要把一路的风景加以概括的话,最恰当的词就是壮丽!如果要把一路的景点排序的话,首推呼伦贝尔草原。 一过牙克石,就进入了呼伦贝尔草原的边缘,碧绿草原的时而沿着山坡起伏,时而平坦无际直达天边。让人置身其中,忽然感觉人和车是那样的渺小。路连到了天边上,天空和白云仿佛是在草的后面。草原上的花也好像纪律严明似的,黄花、紫花都分别站到各自的队列里,形成不同颜色的花海。从呼伦贝尔至满洲里一段路,经常能看到阳光从云朵的缝隙,照耀在草原和远处的山坡上,明暗相间,山顶金碧辉煌,仿佛仙境一样。大家一路上说的最多的三个字是“哎哟哦!”,来表达对草原胜景的惊叹。这里能体会”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也能充分体会到北方草原的清新和凉爽。这是到海边避暑所不可比拟的。

几月去呼伦贝尔草原最好

几月去呼伦贝尔草原最好? 呼伦贝尔草原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风景,6,7月看花,8月看草,9月看黄叶,11月看茫茫雪海。春季,五月的兴安岭上杜鹃花争奇斗艳,尚未消融的皑皑白雪映着火红的杜鹃花,是难得一见的人间圣景;夏季的呼伦贝尔气候宜人,草地上百花争艳,田间蜂蝶起舞,那醉人的绿色招引着你,站在草原上,看蓝天上云卷云舒,心胸就会像草原一样广阔。 呼伦贝尔草原优美的景色孕育了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住进蒙古包,品尝鲜嫩牛羊,喝一杯醇香的奶茶和美酒,体味少数民族人民豪爽、奔放的性格,就这样在广袤的大草原上回归自然,忘却烦恼,做一次自由自在的牧民。 呼伦贝尔草原【6月-7月】 呼伦贝尔草原上的各种野花争相绽放。现在呼伦贝尔草原的野花主要是额尔古纳向北才能看到比较多。因为这边属于森林和草原的交界带雨水充沛,所以草原上的原生态保持的较好。海拉尔向南的草原已经沙化,没有办法恢复了,最近两年日趋严重。干旱时节就寸草不生一片枯黄像秋季的样子。6月底额尔古纳向北的上护林,下护林一带油菜花田开始开放,7月10就完全盛开了。这个时间天气比较好,蚊虫也少。 呼伦贝尔草原 漠河小刘提醒您呼伦贝尔草原最美的季节到了!呼伦贝尔草原油菜花盛放。草原的牧草长势茂盛,一片喜人景象,一般7月为雨季,降雨频繁做好心里准备。花儿好看,但是天气不好,对于喜欢摄影的人,这个时节到呼伦贝尔草原旅游看运气吧。不过个人觉得风云变幻的草原也同样具有它的美,不论是阴云密布的天空还是雨后初晴的彩虹都相当的美丽。这个时间也是进入了呼伦贝尔草原的旅游旺季,自助游的朋友需要提前预定好住宿了,不然很可能没有地方住或者就算找到住宿地方价格也高的离谱。

呼伦贝尔人地关系演化及其优化调控

呼伦贝尔市人地关系演化及其优化调控 逝去年华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本文以人地系统之间矛盾的产生、变化、发展以及追求协调的历史过程为线索,将人地关系的发展变化历程划分为混沌阶段、原始协调阶段、改造索取阶段、改造征服阶段和和谐共生五个阶段。从人地系统演化的过程,可知人地关系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针对呼伦贝尔市的实际情况,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以优化人地关系:①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②发展现代服务业③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呼伦贝尔。 关键字:呼伦贝尔人地关系演化人地关系调控 优化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1],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优化。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环境是人类起源和进化的物质基础,人类活动要在地理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另一方面人类文明也在深刻改变这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承载着人类活动。以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为核心的人地关系研究是地理学的传统领域[2]。吴传钧先生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要从空间结构、时间过程、组织序变、整体效应、协同互补等方面去认识和寻求全球的、全国的或区域的人地关系系统的整体优化、综合平衡及有效调控的机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中心目标是协调人地关系[3]。 1.人地关系演化 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适应和改造环境的方式和手段不同,因而人地关系的表现特征就不同(见表1)。依据人地想系统演化的不同影响因素,本文将人地关系的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混沌阶段、原始协调阶段、改造索取阶段、改造征服阶段和和谐共生五个阶段。 表1 呼伦贝尔人地关系演化时空特征 Table 1 the hulunbuir person relations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ime and space 人地关系阶 段 混沌阶段原始协调 阶段 改造索取 阶段 改造征服 阶段 协调共生阶 段 人类文明史前文明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 时间尺度50万年以 前 50万年前-公 元前2000年 公元前2000 年-建国 建国-80年 代 80年代-至今 空间尺度个人/ 群体 部落部落/地区 地区/ 国家 国家/全球 人地关系思 想混沌自然控制论环境决定论 人类中 心论 可持续发展

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解析版)

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选择题 1. 流行于中国古代民间的相地术也称风水术,古代许多的民居,甚至许多的城市、乡村选址都是严格按照风水理论进行踏勘后确定的。这种风水理论体现的人地关系是() A. 地理环境决定论 B. 天人合一论 C. 人地伙伴论 D. 人类中心论 【答案】B 【解析】所谓“风水”,是相地术的一个俗称。按中国的传统习俗,大凡兴工动土,都要察看地形环境,看它是否得“风”得“水”,然后择宜土,避凶地。风水学反映的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体现的是天人合一论,故答案选B项。 2. 下列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受地的制约比较小 B. 古希腊时期的人地关系已经得到了和谐发展 C. 产业革命之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 D. 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答案】D 3. 读下面四幅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四图中正确反映人地伙伴论关系的人地关系模式图是_________图。 (2)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中,属输入、输出方向错误的是_________图。 (3)四图中强调了人类社会对环境的作用,未提及环境对人类社会反馈作用的是_________图。 (4)四图中只强调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馈作用的是_________图。 【答案】(1)D(2)A(3)B(4)C 【解析】(1) 人类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就是反馈作用。不利于人类的反馈作用就会产生环境问题。故D 正确。 (2)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而A图表示人类从环境中输入废弃物,而将物质和能量排放到环境中,故错误。 (3)B图中四支垂直箭头均表示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而没有环境对人类社会反馈作用。 (4))C图中四支垂直箭头均表示环境对人类社会对的反馈作用,而没有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 4. 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矛盾最尖锐的一种人地关系是() A. 人地伙伴论 B. 天命论 C. 地理环境决定论 D. 人类中心论 【答案】D

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学习复习计划练习题及答案.docx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 典型例题 ] 1、下列符合因地制宜思想的是 A、地理环境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B、人们只要团结起来,就一定能够改造和战胜自然 C、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既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也不能完全听命于自然环境的摆布 D、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 解析: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化。许多学者认为,人类与地理环境之 间不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类进行生产生活活动,既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又不能完全听命于自然的摆布,进而沦为大自然的奴隶。这就是天人相关论和因地制宜思想的主要观念。这些思想观念的提出,使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理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建立与完善起来。 答案: C [ 基础练习 ] 一、选择题 1.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开始有了科学的萌芽时期是 A.采猎文明时期 B.农业文明时期 世纪后的工业革命时期 世纪 60 年代以后的现代化时期 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顺序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相关论、可持续发展论 B.人定胜天、地理环境决定论、天人相关论、可持续发展论 C.天人相关论、人定胜天、地理环境决定论、可持续发展论 D.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可持续发展论、天人相关论 3.我国古代的行为或主张蕴含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A. 以人为本,人定胜 B.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D. 封山育林,定期开禁 4、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认为 A、地球上的所有纬度都适合人类居住 B、热带最适合人类居住 C、温带最适合人类居住 D、寒带最适合人类居住 5、下列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认的观点是 A、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D、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6、著名地理学家 F. 拉采尔是 A、法国人 B 、德国人

呼伦贝尔冰雪旅游开发

呼伦贝尔冰雪旅游开发 摘要:冰雪旅游是近年代以来在传统旅游业基础上新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呼伦贝尔具备发展冰雪旅游的背景和条件,草原、森林、气候、水域和民俗等为其发展提供了资源基础,冰雪旅游项目不断出现,形成了呼伦贝尔冰雪旅游产品体系,走出了适合本市冰雪旅游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冰雪旅游;呼伦贝尔;开发;资源 一.序论 冰雪旅游顾名思义,是以冰雪气候旅游资源为主要的旅游吸引物,体验冰雪文化内涵的所有旅游活动形式的总称,是一项极具参与性、体验性和刺激性的旅游产品。 提到呼伦贝尔,大家第一时间会想到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却很少有人想到银装素裹的冬天。但冰雪旅游是呼伦贝尔冬天的一大特色,作为一项新兴起的旅游项目,冰雪旅游在呼伦贝尔有了长足的发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冰雪旅游的主要开展区域在北方,尤其是东北三省。在内蒙古境内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在呼伦贝尔尤其兴盛,而如今在全国范围内呼伦贝尔冰雪旅游也极富盛名。 二.呼伦贝尔简介 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如果把祖国的版图比作雄鸡,那么呼伦贝尔就是雄鸡冠上的一颗明珠。这里有水草丰美的草原,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林海,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这里的草原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草原”。这里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多民族聚居区。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珍贵的历史文物古迹,回味无穷的地方风味,为美丽富饶的呼伦贝尔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呼伦贝尔旅游资源富集,是国家旅游局认定的全国六大重点旅游开发区,是

全国旅游二十胜景之一,国家级草原旅游重点开发区。呼伦贝尔是最适合人类生存的一片“绿色净土”,是大自然馈赠给世人的“天然别墅”,这里的绝大部分森林、草原、湖泊等自然生态环境仍保持其原始古貌。这里四季分明,景色各异。春天,芳草萋萋,一片新绿;夏天,林木葱郁,野花绣地;秋天,硕果累累,千山尽染;冬天,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被世人誉为世界美丽的花园。呼伦贝尔市有天然草场8万平方公里,天然林地12万平方公里,呼伦贝尔地处生态屏障地带,拥有3000多条河流,500多个湖泊,3000多种植物,400多种野生动物。大兴安岭由北向南纵贯其中,成为天然的南北界线。世界闻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广袤无垠,有“绿色净土”“北国碧玉”之美誉。呼伦贝尔大草原、大森林、大水域、大冰雪、大口岸、大民俗、大空调、大氧吧共同组成呼伦贝尔大旅游。 春季,五月的兴安岭上杜鹃花争奇斗艳,尚未消融的皑皑白雪映着火红的杜鹃花,是难得一见的人间圣景;夏季的呼伦贝尔气候宜人,是避暑的最佳去处。鄂伦春族篝火节、草原那达慕、鄂温克族瑟宾节、祭敖包等民族节日异彩纷呈。秋季夺人耳目的是那林海的秋色,听林中松涛阵阵,赏亭亭玉立的白桦,到四方山、达尔滨罗看日出日落,大自然的美景令人留连忘返。走近冬天的呼伦贝尔,一个冰雕玉砌的世界,冰雪节的圣会,让您充分领略青松傲雪、畅游林海雪原的豪气和由冰峰、雪岭、冰雕构成的一派雪韵风情。 三.冰雪旅游的特点 1、参与性 冰雪旅游具有极强的参与性。这一特点一方面是由冰雪旅游的起源决定;另一方面是由游客的旅游需求决定,在寒冷的冬季,仅仅是静态的观赏冰雪美景是不够的,游客们更期望能够酣畅淋漓的参与冰雪运动。 2、体验性 冬季游客在北方可以看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纵情于白雪之间,体验冰雪旅游真谛,尽情享受冰情雪韵。 3、较长的逗留时间、较高的旅游消费与较高的重游率 由于冰雪旅游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体验性,使得游客的游玩时间较长,从而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教学设计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核心部分,基于前面学习的不断深入与铺垫,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必然。本章是地理必修2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主要从过去、现在、未来即以追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直面环境问题、探索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线索展开教学。因此,它是本书的总结和升华,目的是通过本章学习来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动,充分认识到人类与环境协调统一的重要性。 二、课标要求及解读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本条“标准”目的是了解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可以通过生动的历史事实,深入浅出地作介绍,或使用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本条“标准”同上一条“标准”一样,是以正确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思想形成为主要目的,认识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注重对世界主要环境问题的系统归纳,加强分析材料并从中归纳出结论的能力训练。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本条“标准”属情感、价值观教育方面的教学要求。对学生的要求是使他们“领悟”到“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初步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并落实在学生个人行为的变化上。 三、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通过对前面所学的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及交通等人文地理的知识,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区位分析能力,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如何由理论知识上升为切身的体会并付诸行动去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回顾过去,了解现在,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践的必然性。 四、教学设计思想

内蒙古人生活特点

内蒙古人生活特点 内蒙古名人鲁健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人《中国新闻》《新闻60 分》《财经时讯》《今日关注》刘岩奥运会彩排《丝路》摔伤的那个女孩1989 年零点乐队在呼和浩特市成立康洪雷《士兵突击》《激情燃烧的岁月》等作品的导演吉祥三宝黄健翔出生于内蒙古高博CCTV--2《购物街》凤凰传奇玲花内蒙古鄂尔多斯人,蒙古族冬日娜央视田径记者德德玛家喻户晓白岩松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巴特尔阿穆隆内蒙古锡林郭勒人,2007 年《快乐男声》全国第八名。 乌兰托娅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辽阔的疆域、矫健的马匹、肥大的羊群、清澈的泉水、朴实的牧民,还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谣。 乌兰托娅,正是从这个绿茫茫的草原欢歌而来,带着天籁般的声音,伴着青草的香气。 《套马杆》《我要去西藏》郭树清中国建设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格格唱《火苗》那个,内蒙古艺术学院毕业。 田聪明新华社社长乌云其木格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旭日干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科右前旗齐?宝力高马头琴大师拉苏荣中央民族歌舞团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鄂尔多斯人阿斯茹《敌营十八年》里康瑛的扮演者,呼伦贝尔人赵洪祝浙江省委书记内蒙古宁城人郑天翔(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内蒙古乌兰察布凉城人刘云山中宣部部长内蒙成长起来的集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贺恭中

国华电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 三峡工程总指挥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人又是集宁一中毕业的顾秉林清华大学校长出生于包头冀文林,男,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凉城人,曾任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现任海口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韩磊腾格尔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旗斯琴高丽《斯琴高丽的伤心》《犯错》王勇峰中国登山队队长王丽坤赤峰人《七剑下天山》饰刘郁芳《金耳环》饰陆保珍《爱就爱了》饰张天玉《五号特工组》饰高寒《家》饰琴加油优雅饰康优雅《血色迷雾》饰郑晓聪《无间有爱》(原名《花舞飞雪》)饰小雪《当铺》饰瑞芸香《加油优雅》(原名《傻女最牛》)饰康优雅《美人心计》饰慎儿、王娡、屏花苏勒亚其其格,2008 年 1 月荣获第三届全国网络音乐节既网络歌手大奖赛冠军。 齐峰(傲日格勒),男,蒙古族。 《草原魂》《可爱的蒙古贞》《嘎达梅林》《草原恋》《祝福妈代表作品:妈》主要成就:中国音乐电视大奖赛最佳新人奖08 年奥运会拳击冠军张小平张绍刚《今日说法》主持人于月仙谢大脚杨坤包头人闫安赤峰人2007 莱卡·加油好男儿全国第七名央视少儿频道主持人小鹿姐姐喜顺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著名作家席慕容王珞丹赤峰人《奋斗》中的米莱《我的青春谁做主》中的钱小样斯琴格日乐斯琴高娃赤峰市宁城人纳森《新闻三十分》主持人Bolomaa——凭着蒙古人特有的气质与高颧骨,征服了日本与韩国时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2、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原则。 3、应用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风水”惹得祸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风水总 是跟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一些打着 “风水”旗号的江湖术士也借此行骗发 财。尽管“风水”里有一些封建糟粕, 但作为其思想核心的“天人合一”思想 对于当今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风水文化与居住环境实践应用最早的国家,风水文化广泛影响着中国古城市规划、园林规划、民居、陵墓等的设计思想与方式。注重生态环境,提倡人和环境的和谐,房屋和环境的和谐,讲求以人为本,在风水文化中备受推崇。 尝试探究: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大致经过了哪些阶段? 提示: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由最初的“崇拜自然”经历了“利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阶段,直到现在的“谋求人地协调”阶段。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 1.史前文明——人类适应自然时期 (1)生产力水平:极低,人类以渔猎和 为主。 (2)人地关系: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 ,只是被动地 自然环境,与环境是一种 关系。 2.农业文明——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时期 (1)生产力水平: 技术得到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能力。 (2)人地关系:人类大规模地 自然,开发利用 等农业自然资源;人对自然的依附性 ,对抗性增强。 (3)环境问题:局部地区开始出现,如 、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大多源于 。 (4)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能正确认识 的不协调,但有了科学的 。 3.工业文明——人地矛盾日益 时期 (1)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水平 ,人口数量 ,经济实力空前提高。 (2)人地关系: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人地关系全面呈现 ,人地矛盾迅速 。 ???????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率超过了 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率超过了人类发现 的速度环境的污染程度超过了环境对污染的 不可逆的环境退化程度超过了人类建设新环境的速度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重点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 陈晓(长泾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后,人类对人地关系的不正确认识导致人与环境尖锐对立。 2.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3.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性。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各历史时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在学生找材料、分析材料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3.鼓励学生演讲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引发学生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 4.以讨论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性。 2.将“环境观”与“发展观”统一起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可持续发展理论 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的分析 课时 1课时 引入: 这首有名的曲子是什么呢?学生回答《高山流水》,这样优美的音乐把我们带到一个宁静、清晰的世外桃源。大家仔细观察图画中的高三流水,这个水是怎样的呢?好大家再请看这一瓶水,这瓶水是我取自前面泾水河中的,看了这两种水的对比,你有什么感受呢?泾水河的水原来也是和图中的水一样清澈透明,那么是谁把它弄脏的呢?学生回答“人类”。是的是我们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一步步的破坏着自己的生存环境。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人地关系的思想的演变。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是怎样的呢? 我们这里分为三个时期,采集渔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所以我们分为三组,一组负责一个时期,组内上面的3个问题: 采猎时代——人类崇拜自然——人地基本协调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说课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就开始了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越来越大,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由弱变强,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球。与此同时,人类为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人地关系思想也在不断进步与深化。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历程及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 展进程,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时,应多找一些身边的事例或典型的案例。必要时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关于环境问题的科普著作。教学重点 1.人地关系思想产生、发展的渐进过程。?? 2.现代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类型的内涵、 产生条件及其影响。教学难点从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得出人地关系的正确选择――可持续发展论。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课时安排 1课时?と?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 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过程。 2.掌握现代人地关系的发展进程。 3.了解现代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初步认识其演变的条件、原因,学会分析不同人地关系思想指导下人类活动产生的后果。二、过程 与方法 1.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深入讨论,对比归纳。 2.认真阅读教材图及补充资料,归纳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掌握归纳法的运用。 3.查阅资料,了解不同人地关系思想的代表人物及论著,通过 媒体(电视、广播、互联网、报刊、书籍等)获得关于人地关系的新观点、新思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第一节我们学习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明确了环境问题是在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 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针对由人类引发的环境问题,人类自身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待,又是如何对待的呢?也就是说人地关系思想是如何随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发展而演变的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共同探讨的内容。板书: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推进新课师我们首先探讨古代人地

呼伦贝尔人口民族民风民俗概况

草原炎黄--呼伦贝尔人口民族民风民俗概况 汉族是呼伦贝尔市人口最多的民族。据2003年统计,全市共有汉族人口2219777人,占人口总数的82.31%。历史上,汉族虽晚于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迁入这个地区,但同样为开发和建设呼伦贝尔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由于长期与各兄弟民族在一起生产(工作)生活,建起了牢固的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关系,并使自己在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和取得了巨大进步。 历史沿革 汉族较早出现在呼伦贝尔的是军队、官员、犯人和匠人。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太初三年使光禄徐志为出塞,汉军游击将军韩说、长平侯卫伉复争匈奴,西北至胪朐河(今克鲁伦河)。唐朝征服室韦后,设室韦节度使,派汉族官兵镇守。辽、金、元时代,这一地区已 有汉族官兵驻防,还有因争战而来的俘虏或抢来的奴隶,以及从事耕种、烧砖制瓦、冶陶和铁、银、木匠等手工艺人,但人数都不是很多。明朝从洪武五年(1372年),争战北元开始驻军呼伦贝尔地区,到明成祖永乐十一年(1413年)北元灭亡,41年间明军数次开进和驻扎呼伦贝尔地区,直至在呼伦贝尔地区建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下属的哈拉该卫、哈剌哈千户所、海剌儿千户所、只儿蛮卫、坚河卫、古贲河千户所、古贲河卫、阿伦河卫、阮里河卫等3所6卫后,驻军才分驻或调撤。上述汉族人口均属流动性质,且人数不多。进入清朝以后,本地始有较稳定的汉族常住人口。雍正五年(1727年),清廷派兵设卡伦于岭西地区。当时募兵多来自山西、河北等地,同时随军来本盟的一些汉商,称“旅蒙商人”(简称“旅蒙商”),专作军队及随军家属的买卖。雍正十年(1732年)后,索伦、达斡尔、鄂伦春、巴尔虎兵丁及其部分家属驻屯呼伦贝尔岭西各地,清廷命京都汉商到此地经商,早期持“龙票”来岭西的有八家汉商,号称“八大家”,集居在今海拉尔。 从秦汉时起到元明清各朝代,法律都规定有“流刑”,即一方百姓犯罪不致处死,可执行“流刑”放流徙边,或流放漠北。《清实录》对汉官犯法,“本该杀,但念功劳卓著”,故“配流布雨尔索伦、打虎儿为奴。”“布雨尔”即呼伦贝尔。 清乾隆至嘉庆朝,呼伦贝尔地区建立了许多寺庙,建寺庙所用的砖瓦大都由汉族人烧制,寺庙也由汉族人施工建成。1941年,日本经济调查会的市川正义在《南部呼伦贝尔调查报告书》中记载:新巴尔虎左翼旗王福,汉人,画匠,专门漆画佛象,家族4人,曾祖父从山西省迁至本地,全家除王福为汉名外,已经蒙化;刘俊升,祖籍直隶省人,现年54岁,商人,何年迁此不详,本人和妻子儿女均报称蒙古人;樊巨川,祖籍河南人,商人,50岁,妻为汉人,何年迁来不详,已蒙化,儿子是喇嘛;庞忠义,祖籍山西人,银匠,专制寺庙中的佛具,懂蒙语蒙文,由“外蒙古”迁来,契约为三年;张富贵,36岁,是从山西经海拉尔请来的裁缝,专门为喇嘛制作法衣。鄂温克旗伊敏苏木一孙姓汉族人家,早在清同治朝代迁来,木匠出身,后代散居伊敏、巴彦托海、海拉尔、大雁等地,已融合于鄂温克、蒙古、达斡尔等族中。 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廷废除森林禁采和封禁垦荒、采矿的政策,从关内和东北三省流入呼伦贝尔地区的汉族人口大为增加。先期流入岭东者,大部分从事采伐和经商、耕种,流入岭西者多从事采金、采煤、伐木和商业。据有关资料统计,19世纪80年代中期,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受雇于俄人矿主从事采金业的山东、河北籍汉族劳工多达万余人。1903年东清铁路通车后,汉族人口开始大量迁入并定居下来。1932年以后,汉族人口亦是不断流入呼伦贝尔。1937年,汉族人口已占呼伦贝尔地区人口的首位,即64%,共有143 502人。 这一时期,清廷曾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呼伦贝尔岭东岭西地区推行民治。特别是岭西地区,一时两种“政权”并存,所设民治机构官员大都由汉族人担任。由于改设民治过急,加之其他不适当的措施,遭致少数民族的不满,其民治机构终在民国元年废除。此后,直至1920年,岭西地区重设民治机构,亦主要由汉族人担任官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全盟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从1950年到1956年,汉族人口年年都从全国各地流入呼伦贝尔。据1956年底统计,全盟汉族人口增加到448 106人,占当年总人口的85%,几近1949年的一倍。以后,随着兴办国营农牧场,开发大雁、伊敏、宝日希勒三个中型煤矿,铁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朱腾刚 (河南大学环境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摘 要:人地关系在地理学中是指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地理学 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随着社会和生成力的发展而发展,先后经历了天命论、地理环境决 定论、或然论、协调论等认识阶段。当前,人地关系的协调论已成为全球共识。 关键词: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K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790(2007)02-0143-03 收稿日期:2006-10-14 作者简介:朱腾刚(1978-),男,河南范县人,硕士研究生。 人地关系在地理学中是指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这里的 人是指社会的人,是指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人,是指有意识地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而组成社会的人。 地,是指与人类活动紧密联系的,有机与无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也指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即社会地理环境[1]。对人地关系的探讨一直是地理学的主题,也可以说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古往今来的地理学家和哲学家大都对人地关系进行了论述和探讨。从远古到现在,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现代地理学三个阶段。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也从天命论、地理环境决定论、或然论到人地关系协调论不停地变化。可以预言,未来的人地关系思想仍将会变化。本文主要对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作了概括性的阐述和评价。旨在理清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脉络,更好地认识、理解地理学这门科学的发展,以期能对地理学科未来的发展作出一些展望。 1 人地关系思想的天命论 在地理大发现以前的古代地理学时期,天命论的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这种思想的产生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落后是密不可分的。奴隶制以前的社会,人们基本上仅处于认识和探索自身生活环境的状态。对于周围可以感知的高山、河流、森林、草地、湖泊、海洋等自然世界,人们不知其何时存在、从何而来;对于山崩、海啸、地震等自然现象更是感到神秘,脑海中充满了敬畏和猜测。在中国古代,人们敬山神、祈河神的现象普遍存在,人们认为存在神灵在看不见的地方统治着自然,也统治着人。因此,人们感觉自己受制于自然。在随后的社会中,尽管生产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人们对周围的环境也有了更多认识,但是仍然不能有更深的理解,再加上统治阶级的的理论需要,天命论依然在人们头脑中占统治地位。中国杰出的哲学家老聃(公元前580-500)就认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说: 畏天命。!诗经?中关于日食、月食、地震的记载,殷代甲骨文中有关气候、收成的卜辞,都可以看出那时听天由命的不可知论色彩[1]。 天命论的人地观在古代欧洲同样盛行。在欧洲人看来,是上帝创造了 地球和人类,人生活在上帝的掌管之下。泰勒斯(公元前624-547)认为 地球是上帝用水创造出来的, 地球是漂浮在世界洋上的一个大岛。这可能是欧洲关于 地球起源的最早的猜测。泰勒斯的学生阿拿克斯蔓德(公元前610-546)后来大胆提出宇宙的形成根本就没有什么上帝的干预, 地球是自由地悬挂在宇宙中的一个圆柱体。可是他的想法是缺乏根据的,并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毕达哥拉斯学派和亚里士多德先后提出了地球是球形的,这一思想无疑是正确的,但仍是最大胆的猜测。在欧洲,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圣经?,并在中世纪达到了鼎盛。当教会统治了国家的时候,其他思想被排斥、扼杀。哥白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