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共政策复习提纲

公共政策复习提纲

公共政策复习提纲
公共政策复习提纲

1

A、通过对中外学者观点的总结,老师的定义为:(1)是为解决社会事务而进行的有选择的管理行为。(2)体现了有明确方向的活动过程。(3)是政府对社会生活按照统治者的意愿所做出的行为准则。

B、双层面界定:价值与事实

(1)价值层面:公共性的追求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主体:是公共权力主体,政治活动的产物;取向:问题为起点,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解决利益问题;过程:综合、选择、分配、落实。形式:表现为对人或组织行为的限制或许可(准则或行为规范)。】

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①公共问题的提出来自政治系统的环境的挑战以及政治系统自身的维持和存续的需要;②不管怎样界定公共目标,公共目标的设定标志着公共政策是一种有明确方向的活动;③谋求公共利益的实现是公共政策的灵魂和目的。

(2)实践层面:利益的考量

公共政策是政府的行为表现形式;是对被认知的问题所做的声明及所采取的对策;是政府所进行的利益分配过程。

2

1)政策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2)政策客体: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3)政策环境: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社会经济状况、体制或制度条件、政治文化和国际环境。

4)政策系统的划分。

3

政府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它的基础是政府选择利益和综合利益,它的关键是落实利益。在社会公共利益中,从利益选择到利益综合,从利益分配到利益落实,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具体看一下这一过程:

1)利益选择:从政治角度看,政府应会选择代表全社会整体的利益。但具有政治倾向。从政府自利性角度看,政府会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利益。

2)利益综合:利益是多元化的。政策既要反映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需求,又要兼顾保护少数人的合法利益。政策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积极因素,排除那些消极因素,把各种利益矛盾尽量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之中,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3)利益分配:政策实施后保证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得到满足,这意味着政策起到了向社会有关成员分配利益的功能。分配利益的结果既能使一些人获得利益,也可以使一些人失去利益。公共政策总是保护多数人利益,尤其是多数人的长远利益,而抑制少数人的利益。

4)利益落实:政策分配利益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利益群体能否按照政府的预定目标,获得应有的利益。如农民减负问题。

4

政策分析的基本任务和程序:①帮助决策者确定政策目标;②找出各种可能的办法;③分析每个备选方案可能的结果;④方案排序。

政策分析的七个基本因素:

1)问题:政策分析的逻辑起点。

2)目标:决策者凭借决策手段所要取得或达成的东西

3)备选方案:决策者用来达到目标的选择或手段。

4)效果:指明一个特殊的备选方案作为取得目标的手段意味着一系列的结果,我们称这些结果是与备选方案相联系的效果。

5)标准:支持备选方案并给予合理性说明的价值,比较各种备选方案的结果。一般的标准有:效能、效率、适当性、公平性、回应性和合适性。成本——收益分析成本——效能分析

6)模型:一个基本的框架,是一系列关于世界及其过程的概括或假定。

7)政治可行性:符合在解决问题的限度内,包括政治资源限制、分配限制和制度的限制。

5

1)问题界定:①问题构成是政策分析的起点;②问题的时间变化;③界定问题的困难;④问题的内容:问题的范围和严重性、影响决策的力量大小、信息;⑤界定问题的任务:界定、估计解决的难度、重新界定。

2)标准设立:①通常的标准:成本、净收益、效果、效率、公平、管理难度、合法性、政治上的可接受性;②标准的来源:直接提供、推导;③关键性的标准。

3)方案的搜寻:①分析者自己的创造:混合的方案、修正的方案;②决策者自己的思考③非行动的备选方案、最小变化方案④方案的选择受制于最初界定问题的方案⑤方法。

4)结果预测:不同的模式预测

5)方案抉择:①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技术、经济、政治与行政;②技术优越与政治可行之间的差别。6)政策执行与检测:①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政策问题、政策方案、政策环境,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②政策工具;③监测的方式。

7)结果评估:①防止目标偏离;②事前评估与事后评估。

8)政策变迁:①政策分析的逻辑过程;②成功的政策分析是各个环节的不断循环反复,直到当事人满意或缺乏资金和时间而不得不走捷径位置。\

6

1)一种客观条件或状况;

2)它是被感知的;

3)是大多数人所感知到的一种情况;

4)价值、利益、要求的冲突;

5)需要、受剥夺、不满足感的产生;

6)团体活动过程;

7)权威当局认为有必要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问题。

7

1)政策问题的相互依赖性;

2)政策问题的主观性;

3)政策问题的人工性;

4)政策问题的动态性。

8

邓恩的观点

四个相互衔接的步骤(方法)、问题的四种状态

问题感知——问题情势 (problem sensing--problem situation)

问题搜索——元问题 (problem searching--metaproblem)

问题定义——实质问题 (problem definition--substantive problem)

问题详述——正规问题 (problem specification--formal problem)

1)以“问题感知”察觉“问题情势”。在这个问题认定的阶段中,分析的目标并不是发现一个单独存在的政策问题,而是力求发现政策利害相关者所共同感受的问题情境。这样的情境往往是一个由各种不同观点纠集在一起的问题之网,它们连结在一起,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问题情境构成了政策过程演变

的基本背景。

2)以“问题搜索”认定“元问题”。由于各个利害相关者对问题的陈述相差很大,因此问题呈现出多种面貌。分析者经常面对相互纠缠的问题体系,它必须依据政策科学的理论找出结构不良问题,以形成政策分析者感兴趣的元问题,抓住问题分析的关键和根本矛盾所在。

3)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是分析者选择特定的概念分析框架的过程。分析者运用专业知识来判断究竟该问题的分析领域。只有在基本概念框架下才能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论证,这都反映了分析者的世界观、观点或意识形态。

4)以“问题陈述”来建立“形式问题”。是选择规范的表达形式来表述实质问题。问题陈述就是指“运用可操作性语言(如运用数字、文字、符号、图表等表达方式)对问题进行明确表述的过程。”这个阶段中必须以建构模型的方式,将实质问题转化为以数学语句或专业术语为表达形式的问题,但必须明确反映政策问题本身的性质。

9

1)由政策问题的性质以及政策目标派生;

2)现有的政策

3)从别人的经验中得到;

4)特殊政策案例的启示;

5)从类似的问题中加以类比和推断;

6)专家、权威;

7)政策参与者的价值观。

10

1)搜寻与发现:查明范围

①保持现状的分析;

②快速的调查

③文献评论

④实践经验的比较

⑤被动的收集和分类

⑥类型学的发展

⑦类比

⑧头脑风暴法

⑨与理想的比较

2)设计与创造:对新发现的备选方案加以提炼、修改、组合、重构或模式化。

①分许——综合途径

②形态结构的途径

③可行性的处理

④修改现有的解决方法

3)筛选:初步的检验和评估。

4)若干注意的事项

①不要过分依赖过去的经验

②不要急于批评别人的意见

③避免过早锁定问题的定义

④避免过早形成偏好

⑤防止未经评估而排出的备选方案

⑥重新考虑以前被排除了的备选方案

11

1)技术可行性的比较:

①现有的技术或方法能否让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②备选方案(在技术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政策目标。

2)经济可行性的比较:

既指一项政策方案的执行能获得财经资源的充分支持,又指方案或项目的执行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经济效益或效率,它主要测量方案或项目的成本和收益。当成本≥收益时,方案是可行的

3)政治可行性的比较

邓恩的观点:五个方面

①可接受性:既指确定一项政策是否可以被政治过程中的行为者接受,又指明确委托人和其他行为者是否乐于接受新政策。

②适当性:与可接受性紧密相联,因为它要回答的问题是政策目标与共同体或社会的价值观是否相协调。

③回应性:涉及目标集团对政策或规划是否会符合其需求的认识。

④合法性:

⑤公正性:

4)行政可行性的比较

行政可行性的标准:权威、制度承诺、执行人员的能力、目标全体的支持、财政资源。

5)方案抉择应注意的事项

①不要期望找到一种绝对优势的或完美的方案。

②不要把偏好的政策和一些“虚拟的”或“稻草人”式的备选方案对立起来。

③在所有可选方案评价完之前,不要有一个“特别喜欢的”备选方案。

④确保你的备选方案互相排斥。

⑤备选方案应当提供真正的选择。

⑥应当避免“厨房水池”式的备选方案—也就是“做每一件事情”的备选方案。

⑦应当与可获得的资源一致。

⑧记住政策备选方案是具体的行动集。

12

定义:政策工具是政府用以实现特定政策目标的手段或活动方式。

特点:

①是政策问题与政策理想目标之间的链接

②本质是政府采取的活动(作为与不作为,各种不同方式的作为)

③是政府针对目标群体而采取的活动

④研究的政府活动方式,而非活动本身

13

依据政府干预的强度,可将政策工具分为:组织类工具、管制类工具、经济诱因性工具、信息类工具和自愿性工具。

1)组织性工具

定义:政府依靠自身的力量直接来解决政策问题的活动方式。

形式:国家计划;政府机构;公共事业;公共企业;政府间协议和合作

特征:直接;独立;科层控制方式;充足的资源(权力、经济和信息)

优势:直接效果;阻力小;行动快;责任明确;公平

缺陷:经济上的低效;财政压力大;缺乏民主;造成机构和人员的膨胀

适用条件:政府行动意愿强且资源充足;市场和社会不愿或无力采取行动

2)政府管制工具

定义:政府依靠强制力要求目标群体采取某种行动来来解决政策问题的活动方式。

形式:经济管制;社会管制;

特征:直接和间接相结合;强制性;法规方式;充足的权力资源

优势:直接效果;直接执行成本小;行动快;责任明确

缺陷:资源配置效率的扭曲;阻力大;缺乏民主;监督成本高;可能的腐败

适用条件:政府行动意愿强且权力资源充足;市场失灵

3)经济诱因性工具

定义:政府依靠经济诱因引导目标群体采取某种行动来解决政策问题的活动方式。

形式:税收;直接/间接支付或补贴;费;券;担保;合同;贷款;产权确定和交易

特征:间接;一定的弹性;经济利益的变更方式;充足的经济资源

优势:局部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化;标的群体的动力;阻力小

缺陷: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扭曲;可能的腐败;财政压力大

适用条件:政府行动意愿强且经济资源充足;市场意愿不强或能力有限

4)信息性工具

定义:政府不直接作为,而是通过提供一定的信息发动标的群体的行动来解决政策问题的活动方式。形式:行政指导;各种信息发布;认证;意识形态; 仪式、象征等

特征:间接;弹性;知识的作用

优势:成本最小化;持久的行动;公众自由度大

缺陷:有时候无效;直接效果差

适用条件:政府行动意愿强但资源匮乏;市场或社会意愿不强但行动能力强。

5)自愿性(市场与志愿性)工具

定义:政府不作为,而是依靠市场机制或自愿性组织机制来解决政策问题的活动方式。

形式:市场;团体自治或自我管制;志愿性行动;慈善组织等

特征:间接;弹性;“看不见的手”或利他主义;

优势: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化;政府成本最小化;公众自由度大

缺陷:市场失灵和自愿行动的稀缺;政府责任的逃避;

适用条件:政府行动意愿弱或资源匮乏;市场或社会意愿强且行动能力强

Eg. 政策工具的应用步骤举例

1)对现有政策工具的评估

①现有政策工具有哪些?

②其绩效如何?

③当时选择的考虑因素是什么?

④是否存在改进的可能性?

2)政策建议与行动

①政策目标和问题是否发生了改变?

②是否维持现有政策工具不变?

1)选择评估对象

2)建立评估机构

3)制定评估程序

4)收集必要资料

5)分析已获资料

6)写出评估报告

15、政策评估阶段:

1)准备阶段

①确定评估对象

②制定评估方案(五个要素):评估主题、评估对象、评估目的、评估标准、评估方法

③挑选和培训人员

2)实施阶段

①全面收集政策结果方面的信息

②综合分析政策信息

③综合运用适合的评估方法,对政策进行评估,得出结论。

3)结束阶段

①自我检验统计分析评估信息所得出的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度。

②让评估结论与政策设计者、决策者、执行者、参与者会面以便发挥评估的诊断、监督、反馈、完善和开发功能,提高政策的科学性。

③撰写评估报告和总结评估。

华中农业大学621《公共管理学》考试大纲

华中农业大学621《公共管理学》考试大纲 第1章导论 1.公共管理的内涵、性质与特点 2.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特征与基本原理 3.公共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4.公共管理学的创立和完善 5.公共管理面临的时代挑战 6.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第2章公共组织与第三部门 1.公共组织的定义和性质 2.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和类型 3.公共组织环境 4.公共组织的结构与体制 5.公共组织体制改革 6.第三部门的概念、特征与分类 7.第三部门发展的原因与作用 8.第三部门的运营管理 9.中国第三部门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 第3章公共管理职能 1.公共管理职能体系和特征 2.公共管理职能的发展 3.市场功能与政府职能的配合 4.政府失败的纠正与防范 5.中国政府职能探讨 第4章公共部门战略管理 1.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概述 2.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过程 3.公共部门战略规划管理 4.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5.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改革进展与趋势 第5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的特性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 2.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 3.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与知能 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 5.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作 6.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和对策

7.工作生活质量----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策略 8.国家公务员制度 9.公务员的管理与改革趋势 第6章社会保障管理 1.社会保障管理的内容 2.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3.社会保障的国际经验 4.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与完善 第7章电子政务管理 1.电子政务概述 2.电子政务的内容和作用 3.电子政务的实施原则和关键 4.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变革的影响 第8章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 1.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概念和意义 2.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 3.公共部门的监督 4.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 5.标杆管理 第9章公共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1.公共管理的基本方法概述 2.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3.系统分析技术和方法 4.控制方法和技术 5.决策方法和技术 第10章新公共管理与政府再造 1.新公共管理概述 2.新公共管理的模式 3.政府再造的内涵与背景 4.企业型政府的基本理念 5.企业型政府的实施策略及其限制 6.企业型政府与政府再造实践 参考书:①《公共管理学》,王德高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②《公共管理学》(修订版),张成福、党秀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公共关系学复习题

公共关系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上相当数量的公众所持有的共同意见、态度,指的是()。 A.时尚 B.价值观 C.舆论 D.性格 2.提出“5W传播模式”的美国传播学者是()。 A.拉斯韦尔 B.香农 C.布雷多克 D.麦库姆斯 3.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可将公众划分为()。 A.顺意公众,逆意公众,边缘公众 B.临时公众,周期公众,稳定公众 C.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为公众 D.受欢迎的公众,不受欢迎的公众,被追求的公众 4.在组织形象地位的测定中,属于最佳公共关系状态的是() A.高知名度、高美誉度 B.低知名度、低美誉度 C.高美誉度、低知名度 D.低美誉度、高知名度 5.在VIS中,应用最广泛、出现频率最多的要素是() A.标准字 B.标志 C.标准色 D.企业选型 6.在充分搜集、研究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列出演讲提纲,并且演讲时按照提纲进行演讲的是()。 A.宣读演讲 B.提纲式演讲 C.即兴演讲 D.背诵演讲 7.在公关传播中运用“名流公关”的作法,主要是想发挥舆论的()。 A、制约作用

B、监督作用 C、鼓动作用 D、指导作用 8.“我选择,我喜欢”属于()。 A.观念广告 B.实例广告 C.信誉广告 D.响应广告 二、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是正确的,将它们全部选出并把它们的标号写在后面的答题纸上,错选或未选全匀不给分。) 1.现代公共关系产生发展的基本条件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B.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C.传播手段和通讯技术D.尊重人的需要和情感经营 2.组织凝聚力主要表现为( )。 A.员工的满意度 B.员工的归属感 C.组织内部的价值观 D.组织内部的世界观 3.新闻稿的写作基本要求是( )。 A.主题突出 B.内容丰富 C.简明扼要 D.生动活泼 4.“公共关系就是百分之九十靠自己做得好”这句话意味着( )。 A.要以实际行动获取公众的了解和好评 B.在扎实的服务基础上搞好宣传建立形象 C.行动比空谈更有力 D.公关不必使用任何宣传手段 5.有些学者将手势分为( )。 A.固定手势 B.指示手势

公共管理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公共管理学考试大纲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管理: 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部门,为实现公共利益,依法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公平配置社会资源、有效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 第一、强调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第二、强调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第三、强调公共管理主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第四、强调公共管理活动的公众参与性 第五、强调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开性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公共部门依法对其所属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录用、任用、薪酬保障等管理活动和过程的总和。 权威性、公益性、复杂性、法制性 3、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在英文文献里通常称作“公共选择”(public choice),又称新政治经济学或政治学的经济学(economics of politics),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新的交叉学科。它以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尤其是理性人假设)、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和刻画政治市场上的主体的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 公共选择,是指人们提供什么样的公共物品,怎样提供和分配公共物品以及设立相应匹配规则的行为与过程。公共选择理论则期望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影响人们的公共选择过程,从而实现其社会效用的最大化。 4、现代预算管理: 现代预算必须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政府机关在一定时期的财政收支计划。它不仅仅是财政收支的记录、汇算、估算和汇报,而是一个计划。这个计划必须由行政首脑准备与提交;亚必须是全面的、有清晰分类的、统一的、准确的、严密的、有时效的、有约束力的;它必须经由代议机构批准与授权后方可实施,并公布于

众。 5、公共部门战略管理: 组织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在确定组织战略定位、战略选择以及战略实施过程中,所进行的决策、组织、协调、评价和控制等活动。公共部门管理就是公共部门部门实行的战略管理。 6、政府过程: 从政治体制角度研究政府和政治问题: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队等 从政府过程角度研究政府:意见表达、意见综合、决策和决策的施行 广义的政府过程就是政治的代名词,即政治共同体中获取和运用政府权力的全部活动。而狭义的政府过程是政治学的一种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其中,研究领域是指政府决策的运作过程,主要包括政府的政策制定与执行等功能活动及其权力结构关系。 7、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部门,为实现公共利益,依法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公平配置社会公共资源、有效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规律的科学。 8、公共组织: 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它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了第三部门组织。狭义的公共组织指的就是国家机关组织。9、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是与私人财务(财政)对应的概念,它是代表社会公共利益,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收支活动。这里的公共利益和公共需要是指广大民众的利益和需要。公共财政行为目的社会公共性,是公共财政与私人财务的区别所在。10、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或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是指围绕共同的利益、目的和价值上的非强制性的行为集体。它不属于政府的一部分,也不属于盈利的私营经济的一部分。换而言之,它是处于“公”与“私”之间的一个领域。通常而言,它包括了那些为了社会的特定需要,为了公众的利益而行动的组织,诸如指慈善团体、非政府组织(NGO)、社区组织、专业协会、工会等等。

公共关系学2018暨南大学复习资料

暨南大学公共关系学复习资料 1.为什么说组织、公众、传播沟通是构成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答:因为:(1)组织是公共关系活动的主体,即公共关系的承担者、实施者、行为者; (2)公众是公共关系传播沟通的对象; (3)传播沟通是公共关系活动的过程和方式。 2.如何理解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 答:“传播沟通”是贯串整个公共关系的一条基线,是现代公共关系理论的精髓,是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可以进一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加以说明: (1)公共关系的“关系”性质;(2)公共关系的“职能”性质;(3)公共关系的“学科”性质。 3.如何理解公关活动、公关观念? 答:公共关系活动(实务)即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去协调组织的社会关系,影响组织的公众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的运作环境的一系列公共关系工作。 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影响和制约关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它不仅指导着公共关系实务工作的健康发展,而且渗透到管理者日常行为的各个方面,成为引导、规范着组织行为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4.如何理解公共关系“形象”的概念? 答:“形象”一讯在公共关系学中指组织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认知和评价。 (1)首先,公共关系所说的“形象”其本质是信誉,重视组织形象实质上重视组织信誉; (2)其次,公共关系将建设和完善组织形象的内涵放在第一位,然后才考虑建构组织形象的外观; (3)再次,公共关系塑造的是组织的整体形象,而不仅仅限定在个别的、具体的产品形象或人员形象要素上; (4)最后,公关形象是通过组织的传播活动去影响公众的观念和态度而形成的。 5.公共关系产生和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答:(1)文化心理——由“理性”转向“人性”; (2)社会政治——民主政治取代专制政治; (3)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取代小农经济; (4)物质技术——大众传播超越个体传播。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知识点及答案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 1. 公共政策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这即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特征和功能的必要。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 1)阶级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 行为的产物,政府的政策要体现阶级的意志。 2)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孤立的解 决某一问题,往往是不成功,因此需要整体地分析、解决问题。 3)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政策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 必须具有预见性。 4)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的规格。 5)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也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展而 显示出多样的特征。 6)合法性。政府行为的政策具有一定法律性质。其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 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 2. 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政策分析的内容包括:(1)构建问题,即首先要明确政策问题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政策问题不可能在一开始全部明确,只有在不断的分析活动中才会逐步清楚;(2)描述与现行政策问题相关的已有政策,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制定过程与实际结果;(3)预测为解决问题所提供的相关政策能够产生何种结果;(4)提供将要实施的政策会产生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3. 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从现有工作的研究基础出发,我们选择的角度是“利益”,因为其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公共管理导论 复习提纲2015

公共管理学 基本内容 第一讲 导论 1, 概念:管理、行政 管理:管理则指:(1)统筹使用各类资源实现既定目标;(2)管理者实现结果的个人责任。 行政:行政意为国家政务的管理,从本质上是指执行指令和服务 。行政是管理活动的一种 2,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的区别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公共管理涉及的内容则更为广泛。公共管理并不仅仅是执行指令,还意指以效率最大化的方式实现组织目标,及对结果真正负有责任。 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公务员执行他人制定的政策。公共行政注重的是过程、程序,将政策转化为行动以及办公室管理; 第二讲 传统的行政管理 1,科层组织/官僚组织的基本特征 规则导向:明确划分机构与人员的职责权限,并由各种规则----法律或行政规章来加以规定,组织与管理依据大家都遵守的规章和程序进行。等级制:每个下级应当接受上级的控制和监督;按职位高低规定人员之间的命令与服从关系,形成层级节制的控制体系 。 非人格化:严格的公私分开,决定与命令形成文件下达,以文件“档案”作为管理的基础;规则和控制的实施具有一致性,避免搀杂个人和雇员的个人偏好。 职业化:担任公务是一种“职业”,公职管理遵循一般性的规定,它通常以全面而熟练的训练为先决条件;管理者是职业化的官员而不是他所管理单位的所有者,他们领取固定的工资并在组织中追求他们职业生涯的成就。 专业化: 公务管理需要专门的技术知识,这是一种专门技术性学问;所有的组织成员都是依据经过培训、教育、或正式考试取得的技术资格选拔的。 2,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基本含义 国家和政府被分解为两种职能及过程:一是政治领域,其职能是制定政策和法律,由政治家(包括总统、议员)负责;二是行政领域,其职能

自考公共关系学复习必看资料章节考点汇总,考试重点标识板

自考《公共关系学》复习必看资料 【自考小册子】 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 一、“公共关系”一词源自英文Public Relations,也可称为“公众关系”。 *二、公共关系的定义:P2 A、管理说:突出公共关系的管理属性。(美:雷克斯。哈罗) B、传播说:公共关系的传播属性。(英:费兰克。杰夫金斯) C、传播管理说:强调PR是组织一种特定的传播管理行为和职能。 (美,詹姆斯。格鲁尼格):PR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 D、咨询说:PR的决策咨询功能。《墨西哥宣言》:公共关系是一门艺术和社会科学。 E、关系说:公众性或社会性的关系或活动。(美:蔡尔兹) F、协调说:是关系说的深化,指协调组织与公众间的关系。 G、形象说:为组织塑造良好的形象。 3、美国《公共关系季刊》详细罗列了公共关系的14种特征。 *三、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 *1、确定PR本质的依据和方法:P5-6 A、分析构成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要素。(PR三要素:组织、传播、公众) B、分析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本质联系。 组织传播沟通公众 (主体)(客体) 现代公共关系传播的本质是: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 现代公关传播的本质特征是:组织与公众沟通交流的“双向性” “传播沟通”是现代公共关系理论的精髓,是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 *2、理解公共关系本质属性三个角度:P7 A、PR的“关系”性质: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关系。 *B、PR的“职能”性质: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的目标、资源、对象、手段、过程和效果等基本要素的管理,即传播(沟通)管理。(简述) (现代组织经营管理的“四大支柱”:资金、技术、人才和PR) C、PR的“科学”性质: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一门以传播学和管理学为主要依托的传播管理学或组织传播学。 (总之,PR是组织的“传播沟通关系”,组织的“传播沟通职能”,组织的“传播管理学科”,“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是其本质属性。) 四、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观念(*三者之间的联系)P10-13(简述、案例) 1、公共关系状态:一个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基础、结果)

公共管理学复习资料

公共管理学 一、填空题: 1、公共物品或服务是指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等特性的产品。 2、公共管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公共管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它是在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新公共管理学”,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和美国应运而生,并迅速扩展到西方各国。 4、威尔逊在其《行政之研究》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的思想。 5、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和案例分析方法。 6、公共管理主体是指行使公共权力,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组织和个人。 7、政府失效是指由于政府主体和机制等方面存在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佳效率的情景。 8、公共管理者主要是指政府官员、政府公职人员和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管理人员。 9、公共政策是指一定的政治实体在特定的情景中,为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10、依据公共政策的从属关系,一般可分为元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11、一般来讲,政策评估应坚持事实标准和价值标准。 12、公共管理者的职业特点主要表现为执行公共权力、服务公共社会。 13、政府职能的演变大致经历了限制政府干预、主张政府干预和对政府职能的重新思考三个阶段。 14、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是非政府性、公益性、正规性和专门性。 15、因为政策问题的复杂程度不同,所以可将其分为结构优良问题、结构中等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 16、政策评估是指政策评估专业人员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估技术与方法,对政策方案的内容、执行情况、执行结果的估计与评价。 17、公共组织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的社会组织。 18、公共组织由政府组织和非政府公共组织两种类型的组织组成。 19、在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非营利社会中介组织、民办企业单位以及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 20、西方公务员按其生产方式、任期和与执政党的关系不同而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两大类。 21、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内在运行机制一般包括:分类机制、竞争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更新机制、监控机制等。 22、在西方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存在着四种基本的制度,即政治任命制度、公务员制度、集体谈判制度和弱势群体保护行动制度。 2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除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再生性等一般人力资源特性以外,还具有政治性和道德两方面特殊性质。 24、公共财政的主要内涵一是指公共财政是市场的财政,二是指公共财政是公共的财政。 25、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有资源配置职能、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和稳定经济职能。 26、国家预算管理过程包括国家预算的编制与审批、预算的执行与监督和国家决算三个阶段。 27、公共组织可分为政府组织和非政府公共组织两种类型。 28、公共组织设计是指根据一定的理论和原则对公共组织的结构及其功能进行设计的过程。 29、“人力资源”概念的引入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 30、1993年8月14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它标志着我国政府机关人事行政管理进入新的阶段。 31、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 32、公共财政管理是政府对国家财政收支分配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等管理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财政预算与决算、预算会计、政府审计等内容。 33、公共财政的内涵是公共财政是“市场”的财政和公共财政是“公共”的财政。 34、公共组织的变革是指根据其外部环境的变化,主动地对自己原有的状态加以改进的一系列的组织行为和措

公共关系学期末复习提纲

公共关系学期末复习提纲 1.公关活动类型: ①服务型公共关系 指社会组织向公众提供各种优质服务,以实际行动获取公众的理解和好评,建立组织良好形象的公共关系活动方式。 特点:实在性、隐蔽性。 原则:首先提高自觉性,其次注重实在性,再次提倡特色,第四确立规范性。 ②防御型公共关系 指组织为防止自身同公众关系失调而预先采取各种手段或活动的公共关系活动方式。特点:居安思危,防患未然;洞察一切,见微知著;积极防御,加强疏导。 原则:具备危机意识,将问题扼杀在摇篮中;形成预警系统;主动采取措施;增加透明度。 ③维系型公共关系 指组织在稳定发展之际,用以巩固良好形象的公关活动方式。 分类:硬维系:指维系目的明确,主客双方都能理解意图的维系活动。 软维系:对广泛的公众开展的公关活动。 原则:抓住公众心理、渐进性、保持超脱姿态。 ④进攻型公共关系 指在组织与环境之间发生严重不协调时,以攻为守,以积极主动的方式改造环境,树立和维护良好形象的公共关系活动方式。 战略:改变组织对环境的依赖关系,与环境交流协商,回避过多环境的消极因素。 原则:研究环境变化,把握有利时机;以“创”为主,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可而止,把握进攻分寸;注重公众利益,将就道德原则。 注意:要避免环境的消极影响;要不断创新局面;要协调社会关系,减少与竞争者的矛盾冲突,团结更多支持协作者。 ⑤社会活动型公共关系 指组织利用举办各种社会性、公益性、赞助性活动塑造组织形象的公共关系活动方式。特征:公益性、文化性、量力性、宣传性。 方式:以组织机构本身的重要活动为中心开展活动;以赞助社会福利事业为中心开展公关活动;资助大众传播媒介举办各种活动,提高组织知名度。 原则:富有公益性、注重文化性、量力而行、具备宣传性。 ⑥征询型公共关系 指社会组织为自我生存与发展而收集社会的舆情民意,掌握社会发展趋势的公共关系活动方式。 特点: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原则:态度公正、广泛收集信息、注重预测。 ⑦矫正型公共关系 指组织遇到风险时所采用的一种公共关系活动方式。 组织形象受损的情况:外在原因:误解、谣言、人为破坏。 措施:应及时准确地查明原因,迅速制定对策,采取行动,纠正消除损害组织形象的行为和因素。 内在原因:产品质量、服务态度、环境保护、管理政策、经营方针。 措施:迅速查清原因,采取行动,与新闻界取得联系,控制影响面,

公共关系实务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 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述 1、公共关系(公众关系):组织在经营管理中运用信息传播沟通媒介,促进组织与相关公众之间的双向了解、理解、信任与合作,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的过程。 2、掌握公共关系定义的五个要点 ①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组织机构 ②公共关系的沟通对象是相关公众 ③公共关系的工作手段是传播沟通媒介 ④公共关系的本质是双向的信息交流 ⑤公共关系的目标是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3、公共关系职业的产生 ①最早产生于美国。通过美国“便士报运动”引发“报刊宣传活动”,经过“报刊宣传活动”的酝酿和“清垃圾运动”(19世纪末开始)的催化,公共关系在美国逐渐形成一门职业。 ②报刊宣传活动是公关职业化的雏形。报刊宣传员为日后公关人员的前身。 ③艾维.李1903-1906年与朋友开办了一家宣传顾问事务所(第一家专业公关公司),为客户提供了许多有成效的传播沟通服务。他的“公众必须被告知”的原则宣言,奠定了现代公共关系职业行为和职业准则的基础,他被称为“现代公关之父”。 4、公共关系思想的演变,经历了五个基本阶段: ①前期 特点:朴素、自发的公共关系思想,没有明确的公关意识,未达到理论化的程度。 ②孕育期 特点:孕育着职业化的公共关系传播思想,是一种对公众不负责任的单向宣传。 代表人物:巴纳姆(观点:凡宣传皆好事) ③产生期 特点:由单纯的“报刊宣传”向公共关系转化(以艾维.李公司的《原则宣言》为标志)代表:艾维.李(观点:公众必须被告知、讲真话,其诚实传播的原则奠定了整个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的基础) ④发展期(以伯内斯为代表的公关学科化时期) 特点:开始形成双向传播的观念 代表人物:爱德华·伯内斯(观点:“投公众所好”;著作:1923年出版《公共舆论的形成》或称《舆论之凝结》第一次从学科的角度使用了“公共关系”一词,同年在纽约大学首先开设公共关系课程,1925年完成教科书《公共关系学》,1928年写成《舆论》一书。爱德华·伯内斯以其杰出的理论贡献成为公共关系学科化的一名旗手。 ⑤成熟期 特点:“双向传播与沟通”开始成为公关界的共识 代表:卡特利普和森特(在被称为公共关系“圣经”的《有效的公共关系》一书中提出了和论述了“双向对称”的公共关系模式) “双向对称”模式的确立,成为现代公共关系学成熟的重要标志。 公共关系思想演变的一个基本脉络:即从单纯的单向传播到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 5、公共关系的发展 1955年,国际公共关系协会(IPRA)在伦敦成立,总部设在日内瓦。 1986年7月,中国大陆第一家专业公关公司,中国环球公共关系公司成立。 1987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标志着公共关系在国内已得到正式的确认和接受。

公共管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导论 1.1公共管理的含义: 在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公共组织(包括政府行政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准政府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及方法、重视公共项目及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和分支,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它是在当代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整体化趋势以及“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多种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所形成的一个知识框架。 在我国,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根据管理的公共事务的不同,公共管理可区分为国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公共管理和国际公共管理。 (1)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组织 (2)公共管理的目的:维护公共利益 (3)公共管理的手段:法律、行政、经济 (4)公共管理的职能:计划(规划)、决策、组织、协调、控制 1.2 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 公共管理学是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1.3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以公共管理活动为基本对象,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管理什么、如何进行管理、管理中的各种关系以及发展规律的学问。 1.4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及体系 (1).确定公共管理研究对象的基本思路 从研究对象来说,公共管理学不再像公共行政那样更多地将自己限制在对政府行政机关的研究上,而是把研究范围扩展到其他非政府的公共组织方面; 从研究焦点来说,公共管理学从以往公共行政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及程序的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环境、战略及绩效的研究; 从研究方法来说,公共管理学要改变以往以规范研究为主的做法,重视量化方法及案例方法的应用,广泛吸收经济学、管理学和政策分析方法等学科的理论及技术手段。 (2).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内容 (1)国外学者的研究情况 (2)我国学术界的研究情况 (3).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体系 (4).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研究对象及范围的特征:公共管理学并不像公共行政学那样将自己限制在对政府行政机关的研究上,而是把研究范围扩展到其他政府机关和非政府组织的公共方面。 (2)跨学科和综合性的特点:政治经济学主要建立在政治学的基础上,依赖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并日益及多门学科相融合。 (3)具体研究问题的特征:公共管理学将研究焦点由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及程序的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环境、战略及绩效的研究。(4)公共管理学既是实证的,又是规范的。公共管理学既是实证的,重视经验研究;又是规范的,提倡研究“应该不应该”的问题用以规范公共管理行为。 (5)更具现实性。 1.5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1)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

《公共关系学》复习大纲分析

《公共关系学》复习大纲 一、题型: (一)名词解释(或不定项选择) (二)问答题 (三)组织形象分析 (四)案例分析 (五)公关策划 二、名词解释: 1 公共关系 2 艾维?李 3 爱德华?伯纳斯 4 《原则宣言》 5 双向对称型PR模式 6 社会组织 7 组织形象 8 知名度 9 美誉度10 公众11 公众的五大特征12 社区关系 13 媒介关系14 公关部15 公关公司16 传播 17 大众传播18 传播类型19 传播五要素20 “五W”要素理论21 RPCE公式22 公关广告 ▲25 组织形象地位四象限图▲26 形象要素间隔分析法 三、问答题: 1 如何理解公共关系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在我国大力发展公共关系应注意哪些问题? 2 简述公共关系的六大基本特征。 3 公共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历史时期?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 简述公共关系的一般职能和基本职能。 5 公关部与公关公司各有哪些利弊? 6 举例说明一个公关人员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能力? 7 划分公众的标准有哪些?联系实际列举所在(某一)组织的公众对象,并运用两种公众分类方法进行分析。 8 某百货大楼新设立公共部,请问该部需要哪些工作人员?下属小组如何设立,请用图示表示出来,在一个平凡的工作日里,可能会遇到哪些公关问题?(公关部的结构和类型) 9 请分析公共关系与广告的异同?公共关系广告与一般商业性广告的区别?

10 公共关系活动模式有哪些基本类型?试举例说明其中两种。 11 试分析四大媒体的优缺点,要顺利实施公关传播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12 策划和实施公关活动应注意哪些问题,考虑哪些因素? 四、案例分析: 1 组织论:部门公关、邮电公关、交通运输业公关、饭店公关 2 公众论:内部公众关系、职工关系 外部公众关系、消费者关系、社区公众关系 3 公关策划:危机公关策划社区公关策划 怎样对待新闻媒体的曝光 《公共关系学》案例分析及公关策划习题汇编 一、案例分析 1、案例《一场不该发生的流血事件》 问题:假如你是电石厂厂长,或者是县政府干部,请就下面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1)从事件发端起,你将如何运用PR的方法,使事件的解决比较妥当? (2)断路之后,问题更麻烦了,又如何处理这个危机公关,以达到化干戈为玉帛的目的。2、 只有一名乘客的航班 ——“让顾客满意”必备的公关意识 英国航空公司所属波音747客机008号班机,准备从伦敦飞往日本东京时,因故障推迟起飞20小时。为了不使在东京候此班机回伦敦的乘客耽误行程,英国航空公司及时帮助这些乘客换乘其他公司的飞机。共190名乘客欣然接受了英航公司的妥当安排,分别改乘别的班机飞往伦敦。但其中有一位日本老太太叫大竹秀子,说什么也不肯换乘其他班机,坚决要乘英航公司的008号班机不可。实在无奈,原拟另有飞行安排的008号班机只好照旧到达东京后飞回伦敦。 一个罕见的情景出现在人们面前:东京—伦敦,航程达13000公里,可是英国航空公司的008号班机上只载着一名旅客,这就是大竹秀子。她一人独享该机的353个飞机座席以及6位机组人员和15位服务人员的周到服务。有人估计说,这次只有一名乘客的国际航班使英国航空公司至少损失约10万美元。 从表面上看,的确是个不小的损失。可是,从深一层来理解,它却是一个无法估价的收获,正是由于英国航空公司一切为顾客服务的行为,在世界各国来去匆匆的顾客心目中换取了一个用金钱也难以买到的良好公司形象。 问题:当企业组织与顾客之间发生矛盾时,顾客未必总是正确的,但为什么我们还要说:“顾客永远是正确的”?请你结合案例,加以阐述分析。 3、 巧借契机制造新闻 1994年2月16日,在安徽阜阳卷烟厂工作到上海探亲的张泽生与妻子、女儿一起到慕名已久的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上购物,在新开张的中联商厦,他们买了一台微波炉,乘电动扶梯下楼时顺手将微波炉搁在电梯的胶带扶手上。不料,顺势而下的微波炉撞到了悬挂在边上的一大型商品导购灯箱,只听到一声巨响,灯箱坠地而粉身碎骨。据商厦同志介绍,修复灯箱费用高达6000余元,如此巨款惊得张泽生目瞪口呆。由于当时经理不在,双方约

运用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个案例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

运用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某个案例进行较为 详细的分析 案例: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 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一)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万公顷(3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顷(2400万亩)。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没有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这意味着1987~2000年实际征占耕地数为4000万亩以上,按人均占有耕地亩计算,那么建设占用耕地导致失地农民有5000万之多。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需征用农民土地280~300万亩,若按照城效农民人均占耕地亩计算,就意味着每年新增加420万失地农民,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目前对失地农民安置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建立社会保险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由于对失地农民货币安置只能解决失地农民近忧,难以化解远虑,从而导致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地方对失地农民采取以货币安置为主的"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失地农民处境艰难,他们的基本生活、就业、子女入学、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缺乏解决的有效途径,他们的长远生计更是得不到制度保障。福州市2000年征地安置人员为例,其货币安置比例高达82%。浙江省对10个建设用地项目进行抽样调查表明,在安置的3379人中,除172人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外,其余均为货币安置,其比例高达%。然而,由于征地制度的缺陷和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导致补偿标准过低,补偿安置费的克扣和分配使用的不合理、安置方式简单和责任不明造成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许多失地农民处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状态,有些地方的失地农民已到了面临"无路可走,无地生存"的困境。二、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分析(一)农民所拥有的诸多权利和利益,都是附着在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之上,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相关联。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他们那些与土地关联的权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础和实现的条件,因而导致那些权利和利益的损害或完全流失。失地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就业机会,失地农民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财产土地。还会失去与土地相关的其他一系列权益。土地是农民集体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农民的诸多权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所拥有的土地相关。如政府对农民的技术、资金、农资等方面的支持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获得这种支持的机

公共管理学复习提纲

公共管理学复习提纲(黎民) 第一章绪论 一、基本概念 1、公共管理; 2、企业管理; 3、私人部门管理; 4、工商管理; 5、公共物品; 6、公共事务; 7、公共服务; 8、行政管理; 9、公共部门;10、私人部门;11、公共管理学;12、行政管理学;13、P途径;14、B途径 二、基本理论 1、简要阐述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活动历史沿革。 2、简要阐述西方国家公共管理学的兴起与发展的历史背景及现实意义。 3、简要介绍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4、简要说明公共管理学在中国兴起与发展的历史背景及现实意义。 第二章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一、基本概念 1、公共选择; 2、政府失败; 3、新公共行政; 4、新公共管理; 5、管理主义; 6、宪政主义; 7、寻租; 8、政府的内部性; 9、外部性(外部效应);10、治理;11、善治;12、善政;13、新公共服务 二、基本理论 1、简要介绍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有哪些。 2、简要介绍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历史阶段划分及其特征。 3、简要介绍新公共管理兴起的背景及其特征,并对新公共管理的未来发展作简要评析。 4、简要介绍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这五个国家新公共管理实践活动的标志及特点。 5、对管理主义的基本思想作简要评析。

一、基本概念 1、公共组织; 2、直线制; 3、职能制; 4、直线职能制; 5、矩阵制; 6、政府; 7、非营利性组织;8、官僚制(科层制) 二、基本理论 1、简要说明管理幅度与管理层级的关系。 2、简要说明公共组织结构的重要作用。 3、简要说明公共组织结构的分类标准及其具体分类。 4、简要说明政府的分类标准及其主要类型。 5、举例说明非营利性组织的分类标准及其主要类型。 6、简要说明非营利性组织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7、简要评析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8、论述公共组织变革的动因及基本方向。 第四章公共管理职能 一、基本概念 1、公共管理职能; 2、市场机制; 3、市场失灵; 4、政府失灵; 5、行政国家; 6、有限政府; 7、服务型政府 二、基本理论 1、简要说明公共部门及其职能存在的必要性。 2、举例说明公共管理职能的分类标准及其具体分类。 3、简要叙述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变迁历程。 4、简要叙述中国的公共管理职能变迁历程。 5、论述目前我国公共管理职能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 6、简要说明市场机制存在的内在缺陷及其补救办法。 7、简要说明政府机制存在的内在缺陷及其补救办法。

公共关系学复习资料(答案)(1)

1、公共关系的英文是( A ) A 、 publicrelations B 、 publicrelation C 、 publicationrelations D 、 publication relation 2、公共关系学可直接称为( A ) A 、公众关系 B 、人际关系 C 、人群关系 D 、社区关系 3、组织与公众联结的方式是( B ) 6、公共关系的主体是( C ) 7、公共关系的客体是( A ) 8、公共关系的中介环节是( B ) 9、( B )是指与组织虽有关系,但联系较少,影响较小的一类公众,其重要性最 小。 第2章 第1章 A 、大众传播 B 、传播 C 、人际沟通 D 、 舆论宣传 A 、社会公众 B 、传播 C 社会组织 D 、 政府官员 A 、社会公众 B 、传播 C 社会组织 D 、 政府官员 A 、社会公众B 、传播C 社会组织 D 、 政府官员 A 、潜在公众B 、边缘公众C 独立公众 D 、知晓公众 10、(C )又称为中立公众或不确定公众 或未表态的公众。 ,是指那些持中立态度或态度不明确 A 、潜在公众 B 、边缘公众 C 独立公众 D 、知晓公众

11、利用新闻媒介揭露垄断企业“愚弄公众”的现象,形成了美国近代史 上著名的(C)。 A、报刊宣传运动 B、便士报C揭丑运动D、民主政治运动12、1906年, 艾 维李发表的著名文件是(B)。 A、《有效的公共关系》B《原则宣言》C《公众舆论之形成》D、《公共关系学》 13、被誉为“公共关系之父”的是(艾维。 李)。 第3章 16、组织形象的基础是(D)。 A、员工形象 B、管理形象C机构形象D、产品形象17、设计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组织名称和商标是处于(B)。A、初创时期B、发展困难时期C发展顺利时期D、形象受损时期 18、民主参与法是用来协调(D)的。 A、外部公众关系 B、顾客公众关系 C、媒介公众关系 D、内部公众关系 19、树立交往合作的观念,提高社交能力属于公众关系的(D) 。 A、优化环境功能 B、提高素质功能C塑造形象功能D、协调关系功能 20、组织公共关系活动的出发点应当是(A)。 A、从事实出发 B、从理想出发C从利益出发D、从专家意见出发 21 、组织最需要广告宣传,可恰恰拿不出大笔广告费是组织处于( 初创时期B、发展困难时期C发展顺利时期D、形象受损时期A)A、 第4章 26、公共关系部是一种具有服务性质的、较高层次的间接(D) 。 A、管理者 B、领导者C生产者D、管理部门

公共关系学复习提纲答案

《公共关系学》复习提纲(2009—2010上) 题型:单选(20题*1分)多选(10题*2分)判断改错(5题*2分)名解(4题*3分)简答(3题*6分)案例(1题*20分) 注:简答题答要点,可自己酌情添加文字。论述题要结合案例分析,在第八讲出题。 题目为“了解”的会做选择题即可,“掌握”的就重点看一下。用红字标明的是根据老师的话推测出来的,大家重点记一下。大家好好复习,加油啦! 第一讲公共关系概述(选择、判断改错) 1.何谓公共关系(PPT)?何谓公共关系三要素(P14—P15)? 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为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运用各种传播手段,使自己与公众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的一种活动或职能。(名解) 三要素:社会组织、传播、公众。(选择) 2.了解公共关系定义表述的不同流派(P2—P5) 五种流派:1、管理职能论2、传播沟通论 3.社会关系论 4.现象描述论 5.表征综合论 3.何谓组织形象?试述其构成要素。P6 所谓组织形象就是公众对于社会组织的总体评价,是社会组织的表现与特征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名解)组织形象的构成要素:1.组织的总体特征与风格。2.知名度与美誉度3.组织形象定位 4.了解公共关系的相关概念(PPT) 1.公共关系是一种状态 公共关系有四种状态: 第一种:高知名度、高美誉度,最理想 第二种:高知名度、低美誉度,危机状态 第三种:低知名度、低美誉度,原始状态 第四种:低知名度、高美誉度,稳定和安全的状态,有很好的发展前程 2.公共关系是一种活动 日常公共关系活动:热情服务、礼貌待客以及大量的例行性业务工作和临时性琐碎的工作等 专门性(专项)公共关系活动:新闻发布会、产品展示会、社会赞助、广告制作与宣传、市场调查、危机公关等 3.公共关系是一种意识:形象意识、公众意识、传播意识、协调意识、互惠意识、服务意识 4. 公共关系是一种职业 5.公共关系是一门学科 5.掌握公共关系学的学科性质(P12—P13) 1、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交叉学科 2、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 3、公共关系学是一门新兴的,而且还在不断发展的学科。 6.如何科学合理地学习和研究公共关系学(P13—P14)? 1.掌握基本原理 2.理论联系实际 3.分析公共关系案例 4.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7.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经过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如何?(P28—P32、PPT) 1.巴纳姆时期:现代公共关系的开端时期,其代表人物是报刊宣传员巴纳姆 “便士报运动”、“报刊宣传活动” 2.艾维·李时期 “现代公共关系之父”艾维·李提出“公众必须被告知”的原则宣言。

公共管理学复习提纲

2010年公共管理学复习提纲 一、考试时间:7月1日下午2:00-4:00 二、试卷题型: 1.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2.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名词解释(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4.简答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5.论述题(本题共1题,每小题25分,共25分) 三、主要考查内容: 第一章 1.在消费上,公共物品区别于私人物品的特征是什么? 2.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3.通过分析公共管理人员怎样进行实际操作进行研究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是什么? 4.公共产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划分。按照是否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公共产品可以划分为什么产品? 5.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区别与联系? 6.P途径与B途径的区别? 第二章 1.提出“政治——行政”二分理论的人物是谁? 2.第一次运用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公共行政学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次将公共行政学思想系统化、理论化,使之成为一门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的学者是谁? 3.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内容包括那些? 4.公共选择理论的定义? 第三章 1.公共组织的本质特征是是什么? 2.下列组织属于非营利组织的类型有哪些? 3.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创建科层制理论的是谁? 4非营利组织区别于营利组织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 5.公共组织的物质要素包括哪些? 6.公共组织的结构形式主要有哪些? 7.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中的准政府组织的类型有哪些? 8.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的区别? 第四章

1.领导连续流理理论的提出者是谁? 2.根据行政组织中最高决策人所属人数可以将行政组织体制划分为哪些类型? 3.公共领导者素质的核心是什么? 4.公共领导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在《身在高层——世界上最卓越的领导者》中提出:“领导=建立关系=沟通”这个公司的美国学者是谁? 6.下面属于有效的沟通形式的有哪些? 7.简述首长制与委员会制 第五章 1.公共政策问题特征包括哪些 2.即是整个公共政策过程的重要阶段,又是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的是什么? 3.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可体现为什么? 4.简述公共政策定性分析方法 第六章 1.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一切资源的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 2.通过霍桑实验,形成人际关系学派,奠定行为主义理论基础的学者是谁? 3.20世纪80年代,起因于对日本管理模式的研究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什么? 4.中国开始探索公务员制度的时间是哪一年? 5.科学管理时代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谁 6.绩效评估的功能包括哪些? 7.在我国,国家公务员交流制度的形式包括哪些? 8.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 9.职务分析的定义 10比较分析全通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 第七章 1.在中国,公共预算的审计作为预算循环的最后一个阶段,它的承担者是谁? 2.政府预算审查的具体形式包括哪些? 3.以基层单位决算报告按数字内容进行划分的是什么? 4.阿伦?希克把政府预算的职能划分为什么? 5.阿伦?希克认为公共预算包括的要素有哪些? 6.政府预算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哪些? 7.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包括哪些? 8.预算执行的概念 9.政府决算的概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