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贾宝玉形象的典型意义

论贾宝玉形象的典型意义

论贾宝玉形象的典型意义
论贾宝玉形象的典型意义

论贾宝玉形象的典型意义

秦家伦

一、贾宝玉的“不肖”与“无能”

《红楼梦》塑造了一个被贵族家庭、封建阶级视为“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富贵子弟贾宝玉。

肖与不肖,能与无能,当然是相比较而言的。在贾府家长看来,贾政与王夫人所生二子贾珠、宝玉,贾珠为孝、为能;宝玉则为不肖、无能。为什么呢?贾珠“十四岁进学,后来娶了妻、生了子”― 进学意味着读书上进,有可能做官,使贾府光宗耀祖;生子便能为贾府续香火,使世代替缨之族不断繁衍,这当然是标准的孝子了。而宝玉恰恰相反,好色,在女子堆里厮混,又不思科考,专门搜些杂学旁说的闲书来看,只有“歪才”。

可惜贤能的贾珠才二十岁就一病死了,于是贾府只有把振兴祖业的希望寄托在宝玉身上。《红楼梦》第五回写警幻仙子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宁荣二公之灵殷殷嘱托她:

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已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我等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者。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巧,用情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他跳出述人圈子,入于正路,便是吾兄弟之幸了。

有道是希望寄托得越大,往往失望也越大。宝玉经过警幻一番开导,不肖无能依然。最大罪名是好色,周岁时贾政让儿子“抓周”以试其将来志向,宝玉“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玩弄”,贾老爷便不喜欢,说将来不过酒色之徒。以周岁孩子偶而抓弄的东西作为将来前途的依据,自然近同儿戏,不可相信。但妙的是宝玉长大后果然好色,专门在女孩子堆里厮混,吃人家嘴上的胭脂,与’丫环们偷情… … 除此而外,还好男色,在外玩戏子优伶。如果仅仅到此为止,按贾府的标准,恐怕仍不能断定他的不肖与无能。贾太君、王夫人明知他的毛病,仍视之为命根子。在他们看来,贵族公子哥儿即使多讨几房妾,多玩弄几个丫头使女,也无伤大雅。用贾母的话来说,这种风流勾当“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的住呢?从小儿人人都打这么过。”话是针对贾琏偷鲍二老婆的事说的,但却表达了她对子孙们偷情玩女人的看法。对宝玉,又何尝会例外呢?

事实上,宝玉也有被家庭欣赏、骄傲的一面。贾政在官场应付,常把宝玉带了去,吟诗作对题词,他在一旁捻须微笑点头不语,暗中还是赞赏儿子的才华的。第二十三回里说:贾政一举月见宝玉站在跟前,神采飘逸,秀色夺人;又看看贾环人物委琐,举止粗糙;忽又想起贾珠来;再看看王夫人只有这一个亲生的儿子,素爱如珍,自己胡须将已苍白,因此上,把平日嫌恶宝玉之心不觉减了八九分。

同贾珠比比不上,同贾环比则有余。因而在政老爷心目中,宝玉虽不肖却也不至于是坏人,虽无能却也舍不得委屈了他。

封建家庭对宝玉的最大不满,是他不肯好好读八股应科试。宝玉对科举的议论,对现买的看法,使人联想到明朝的李卓吾。李卓吾最恨“读书食禄之家”,怕受‘管束”;宝玉称读八股的人是“禄囊”,也反对束缚爱自由。李贽在《藏书二十二· 智谋名臣论》中说:“夫惟国家败亡,然后正直节义之士收其声名,以贵于后世,则何益矣!”同宝玉斥责“文死谏,武死战”,简直如出一辙。不读书,不当官,这就使世代显赫的贾家后继无人,失去了希望。有罪于祖宗,对家族的前途不负责,这才是大事!基于此,才说宝玉“于国于家无望”。

从贾宝玉的角度分析,说他巴不得这个家族崩溃,不符合作品的实际描写;说他要承担起理业兴家的重任来,也不符合实际。他也希望家庭兴旺,他自己当然也受益;但他又不愿负任何责任。宝玉欣赏的是逸士高人、诗酒风月那一套。所以,按封建家庭的标准,他“不肖”。

第三十三回,宝玉终于因“不肖种种大承笞挞。”这是封建家庭对孝子贤孙的要求与宝玉的不肖、无能的矛盾发展到顶点时的一场总爆发。挨打的原因当然由来已久,但总的还是出于贾宝玉让贾政失望。贾政打儿子,是真打而不是假打:

“… 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一片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去,由腿看至臀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 …

这顿暴打的根本原因,是“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废学业,逼淫母婢。”简言之,好色,不读书。好女色之外还好男色,甚至赠私物被发现坏了贾家声名;不读书之外还淫母亲婢女,真不肖之极!贾政打了儿子也伤心,“泪更似走珠一般滚下来”,他是恨铁不成钢。

贾宝玉的不肖、无能,是从封建家族要求的角度评价的,当然不正确。但如从他的不肖无能中,得出其他的结论,也有点荒唐。比如,从宝玉对女孩子们的亲热中,得出他有“男女平等”思想的结论;从宝玉爱同蒋玉菡、柳湘莲交往中,得出他有‘民主思想”的结论;从宝玉不读书、不做官的态度中,得出他有“叛逆精神”的结论等等,都是一种超越时代、阶级的一厢情愿的推论。

贾宝玉就是贾宝玉。他没有背叛朝廷、皇上,也谈不上反对科举制度,追求民主平等。他是一个公子哥儿,特殊的社会家庭环境使他过上了悠闲放达任性的“富贵闲人”的生活。他远离官场,不希望对社会负什么责任;他寄情女子,也不希望对家庭负什么责任。在这个人物身上,寄寓了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家在政治失意、救国无门时的一种消极愿望。由色而走向空,由生活的刺激而走向归隐淡泊。读者自然可以从中领悟到三昧。

二、贾宝玉的忠君孝父观念

似乎已经听惯了贾宝玉是贵族阶级的“叛逆者”一类的评论。但根据《红楼梦》的作品实际考较一下,觉得这个评论无端地拔高了贾宝玉。宝玉并不是封建时代的贰臣逆子。先说贾宝玉的忠君。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贾政及众幕友读到一件“风流隽逸,忠义感慨”的事情,即“姽婳将军”林四娘剿灭黄巾、赤眉起义,令贾宝玉做一首挽诗。贾宝玉因此故事与美女、诗酒有关,得得意意做了一篇长歌行。这篇《妮烟词》,就是站在正统皇权的立场上歌颂忠义的。在平日的嬉笑游乐中,也可以看出宝玉“颂圣”的态度。第十七回宝玉在大观园题对额:宝玉道:“这是第一处行幸之所,必须颂圣方可.… … 莫若‘有凤来仪’四字。”

庚辰本第六十三回,更有一段宝玉关于华夏夷狄的说词:“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晋唐诸朝深受其害。幸得咱们有福,生在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所以凡历朝中跳梁猖獗之小丑,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一戈,皆天使其拱手俯头原远来降。找们正该作践他们,为君父生色。”芳官听了说:“既这样看,你该去操习弓马,学些武艺,挺身出去拿几个反叛来,岂不尽忠效力了,何必借我们你鼓唇摇舌的自己开心作戏,却说是称功颂德呢?”宝玉说:“所以你不明白,如今四海宾服,八方宁静,千载百载不用武备,咱们虽一戏一笑,也该称颂,方不负坐享升平了。”

由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宝玉不管有多少怪癖,但他在君臣大义上仍是儒家本色,忠君、颂圣是时时不忘的。

贾宝玉反对封建臣子为臣的最高标准,所谓“文死谏,武死战”。这并非对君不忠,而是从另一角度考虑皇上的处境和名声。贾宝玉说:

那些须眉浊物,只听见“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的名节,便只管胡闹起来。那里知道有昏君方有死谏之臣,只顾他邀名,猛拼一死,将来置君父于何地?必定有刀兵方有死战,他只顾汗马之功,猛拼一死,将来弃国于何地?

也就是说,宝玉认为谏死、战死还算不得真忠,真正的忠臣还得考虑死后会不会影响皇上的形象。你看,这是个“叛逆者”么?

再说贾宝玉的孝父。

有人认为,贾政打儿子,是宝玉和他父亲“作斗争”,这是天大的笑话。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父亲打儿子骂儿子,是教育“严”的表现,天公地道的,不但是权利,而且是义务。贾政打儿子,贾母心疼异常,但嘴上说的是“你的儿子,自然你要打就打!”看来,打儿子是无可非议的,只不过是重了一点,毒了一点。王夫人抱住板子劝贾政,也不敢说不该打:

“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保重。且炎著天气,老太太身上又不太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

儿子该打,但贾政你应该体谅爱孙心切的老母亲!这就是封建的孝道。

当儿子的挨了打,不但不能反抗,还不能有怨言,这才叫孝。贾宝玉就没有反抗,也没有怨言,所以他符合孝父的标准的。在贾宝玉心目中,父亲享有绝对的尊严。有一次要出去看薛宝钗,必须经过他父亲的门

口,宝玉有点心虚,跟小厮说,咱们绕道走吧。小厮提醒他,今天老爷不在家,你可以放心走。宝玉说,不在家也不行,过那里仍然要下马,还是绕道走吧。在宝玉看来,父亲在、不在都应当按《礼记》的规范办,儿子过父亲堂前必须下马。宝玉出家当和尚去,第一件事就是拜别父亲。贾政的船路过毗陵驿,他赶过来拜了几拜,以尽为子之道。封建社会和家庭对宝玉不能光宗耀祖不满意,这是一回事;宝玉并没有背离忠君孝父的大轨道,这是另一回事。两者不宜混为一谈。

贾宝玉有时也痛恨自己的贵族公子哥儿的身分,因为这个身分妨碍了他逸士高人理想的实现和影响了他的诗酒风月生活。比如初识秦钟时,宝玉说:

“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套府之家?要也生在寒儒薄宦的家里,早得和他交接,也不枉生了一世。我虽比他尊贵,但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真把人荼毒了!"

然而,如果一旦贵族公子的身分无碍于诗酒风月时,他的公子哥儿的本性就流露出来了。生在“深宅大院”里的优越感,以“八抬大轿”、“姨太太”引诱丫环的诸多言语,无不表现了他的这种自尊自贵的心理。第三十回里写宝玉有一天回来情绪不佳,恰恰门又叫不开。这时袭人来开门,他只当是小丫头,一脚踢过去,一边骂道:“下流东西们,我素日担待你们得了意,一点儿也不怕,越发拿着我取笑了!”可见,主人还是主人,奴才还是奴才,上下尊卑在贾宝玉的思想深处,是清清楚楚的。

有人怕否定贾宝玉是“叛逆者”就贬低了曹雪芹塑造的这个典型人物,贬低了《红楼梦》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这实在是一种祀忧。贾宝玉的典型意义要按照作品实际提供给我们的形象来分析,而不能随意地拔高、贴上我们需要的标签。宝玉不是叛逆者,但他确确实实是封建家庭由盛到衰的旁观者,是“干红同哭,万艳同悲”的悲凉世界、女子惨剧的目击者。而且这悲凉之雾遍华林,是宝玉先觉察到的;这悲凉之气冷滩爬,独宝玉先嗅知了的。贾宝玉的典型意义在此而非彼,在“看见了”而非“背叛了”,这是应当弄清楚的。

三、“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目击者

《红楼梦》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大悲剧。“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看见这部悲剧的第一人就是贾宝玉,在他看来,一切有价值的人都毁灭了,生活在这样的世界已经毫无价值,因而毅然决然走上“却尘缘”的道路。

曹雪芹笔下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宝黛爱情悲剧,尽管他们的爱情有体态、交往、旨趣作为基础,远远超过了崔张、柳杜等男女“郎才女貌”的爱情水平,但毕竟仅仅是一对男女在旧婚姻制度下的牺牲。曹雪芹所描绘的,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大悲剧。林黛玉的悲惨自不待言,而薛宝钗那活守寡的命运又好到哪里去呢?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谐音为“原应叹息”: 元春算佳人红粉最美满的结局了,然而仍然进了“薄命司” ,那宫廷在元春看来,是牢狱般的“见不得人的去处”,怪不得回家省亲时里里外外一片哭声。迎春的命运是被恶狼追捕的美女,受尽欺凌而赴黄粱。探春枉有才志,“生于末世运偏消”。惜春看破了红尘,遁入空门去伴青灯古佛。李纨青年守寡,靠回忆“镜里恩情”过日子。史湘云步其后尘,摊到

了同样的境遇。妙玉被宗教清规戒律剥夺了做人的情趣。晴雯、金钏、鸳鸯都含悲而死。更为可怕的是,象平儿、香菱一类女子,身为悲剧人物而未感受到她们身上的悲剧的重量,因而更为可悲。

宝玉是一位泛爱者,他爱林黛玉,也爱薛宝钗、史湘云,还周旋于袭人、晴雯、麝月、平儿、紫鹃、金钏、鸳鸯、红玉等等之间。宝玉又要把一切所爱的人的不幸和苦恼全担在自己的肩上,因此,他的不幸成了全体不幸者的总和。所以,宝玉是个大不幸者、大苦恼者。鲁迅先生说:“在我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市上,不幸人多。”“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悲剧是千红万艳的共同悲剧,但看见这个悲剧,知道悲剧的重量的只有宝玉,这才是宝玉这个典型形象的最大意义。

贾宝玉在大观园里,发现了青年女性的美。在历朝历代的贵族男性眼里,女子要么是生儿育女的工具,要么是花花绿绿的玩物。而贾宝玉,发现了女子身上的春天,欣赏的是女性的美。《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在婢女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地离开自己的绣房,第一次看见了真正的春天,也第一次发现自己的生命是和春天一样美丽。”(徐朔元先生语)从杜丽娘身上,我们看到了女性的觉醒。在大观园,首先意识到女性美,启蒙女性觉醒的,则是贾宝玉。宝玉宣布过他的女性观:“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从一个男性的角度,对女性的美唱着热烈的赞歌,对女性的悲唱着沉痛的哀歌,为一切男性包括自己自惭形秽,这无论在文学史还是在思想史上都的确是很了不起的。

从宝玉择妻的角度来看,更可以看出宝玉审美高人一筹的地方。在宝玉身边,一位是“世外仙姝”林黛玉,一位是“山中高士”薛宝钗。过去对林、薛二人,有“双峰分峙”说,“拥林贬薛”说,“拥薛贬林”说,答笔者另文独论。早就作品提供给我们的各观形象血论,林、薛都是美的。宝玉对两人都接近,都亲热,但他除了要求体态的美丽之外,还要求亲密的交往,更要求融洽的旨趣。恩格斯指出,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家庭、·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从这方面来讲,贾宝玉是反其道而行之,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在宝玉眼中,林、薛二.人体态的美丽都是无可挑剔的,亲密的交往似乎也差不多,唯有旨趣的融合,林黛玉更可人意。林黛玉诗云:“数去最怜君傲世,算来惟有我知音。”她是宝玉真正的知音。因此,当黛玉早天,宝玉娶钗之后,虽然面对的是美丽贤淑温柔的妻子,表面上“举案齐眉”,厮抬厮敬,内心深处“到底意难平。”宝玉的选择,无疑是一种高境界、高层次的选择。用舒芜先生的话来说,在芙蓉与恶草二者之间选择芙蓉,不算什么稀奇;在芙蓉与牡丹之间选择芙蓉,这才是“涉江采芙蓉”的风流格调。诚哉斯言!

林黛玉寄人篱下的凄苦心境及后来的悲惨结局,对贾宝玉自然有极深的刺激。在此之前,金钏儿的跳井,晴雯的含悲而死,鸳鸯的愤怒自尽,尤三姐的惨烈刎剑… … 无数女子的悲剧无不引起宝玉强烈的内心震撼。他同情受凤姐之威、贾琏之俗的平儿,怜惜受薛蟠蹂躏、被金桂欺压的香菱;以忧虑的眼光看着姊妹们不幸的命运;以无尽的柔情关心着丫头、戏子们的悲欢。鲁迅说他对女孩子们是“昵而敬之,恐拂其意”, “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真是准确之极。他不是晏小山、纳兰容若式的“多情”,更不是西门庆式的“泛爱”。他是昵中有敬,关心女孩子们的哀乐悲欢,注意女孩子们的荣辱得失,承担着所有青年女子悲剧的总重量一一这就是贾宝玉的悲剧。

宝玉经常在黛玉面前说:“你死了,我当和尚”。一般读者理解为这是宝玉的爱情誓言,实则谬矣!黛玉是宝玉心目中美的象征,理想境界的象征。美好的东西从世界上破灭了,消失了,纵然活着还有什么意趣?试想,大观园里面没有了欢声笑语的众姊妹,没有了姿态各异的众丫环,没有了苏州来的十多位唱戏的小女孩… … 剩下贾母,两个儿媳,两个守寡的孙媳妇,一群仆人和老嬷嬷… … ,大观园还有什么生命力,“家道复初,兰桂齐芳”又怎么样呢?贾宝玉热情,因为他有爱;悲苦,因为他首先体味到周围的黑暗;矛盾,因为他在黑暗中见到了美和光明,追求之而不可得;幻灭,因为他终于见到了美的消亡和微弱的光明的消失。这是时代的必然,宝玉无法超越。

在浓重黑暗的环境下,当时不外有两条出路;一条是少年维特式的,对自己的脑袋开一枪,走一死了之的道路;另一条是逃避现实,象宝玉那样出家当和尚去。对贾宝玉来说,美好的事物一个个破灭了,特别是代表最高审美价值的林黛玉悲惨地毁灭了,这个人世对他也就毫无价值了。所以说,贾宝玉是这场大悲剧的总的主人公。

四、风月繁华场中的老庄思想

贾宝玉生活在风月繁华场、温柔富贵乡,却不时流露出一些虚无缥缈的念头来。一面是替姐姐妹妹操心,不能忘情于男女厮磨;另一面是悟禅悟机,读《庄子》,学禅宗。表现出一种颇为复杂的现象。

《红楼梦》第二十一回,写宝玉到黛玉房里梳洗、吃胭脂,引起袭人不满,两人口角赌气。宝玉感到冷清,独自看《南华经》,其中外篇《月去筐》一文云:

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芋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人始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彩,胶离珠之月,而天下始人含具明吴;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垂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

贾宝玉读这段文字时,意趣洋洋,还提笔续文,可见同庄子的意气是极为相投的。这篇文字,说透了是三个观点:其一,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外界因素所决定和引发的,否定内因的决定性作用。贾宝玉有种种幻想和人生思考,但由于受社会、家庭的桎梏,摆脱不了环境的羁绊,反映了对周围环境无可奈何的心态。其二,认为各种不同的人之间并无本质的差异,盲明、美丑、愚智都是一样的。过分强调了事物的统一性、一致性,否认了事物的特殊性、规定性。它反映贾宝玉追求一种朦胧的平等,对现实生活中人的等级差别有所不满。其三,主张消灭权力之争,消毁一切限制人类活动的因素,使人得到绝对自由。这种毫无拘束的无政府的乌托邦当然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却反映了贾宝玉的和睦世界的幻想。

贾宝玉读《胠箧》,产生了虚无主义思想,并为之写了一篇续文,流露出将一切弃绝不顾方可免于爱恋之心的思想情绪。庚辰本脂评在此处批道:“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能‘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脾,岂能弃而为僧哉。”可见,照曹雪芹的构思,宝玉这次续《庄子》,一直贯穿到他出家的情节,是一种铺垫、暗示。

这段文字,在《红楼梦》中至关紧要,因为它写的是宝玉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反映的却是曹雪芹的愤世嫉俗的情绪。应当说,毁弃人类文明,回到古代原始社会,进一步要消灭一切艺术、工具乃至艺术家的感

觉器官以及制造工具的手,从根本上取消人类文明发展的可能等等,并非曹雪芹真正的政治理想。它只是在曹雪芹的儒家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时,一种愤世嫉俗的牢骚,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抗。

贾宝玉一方面用庄周的哲学观思考着人生,另一方面又实实在在地生活于温柔富贵乡,哲理思考与现实生活矛盾的痛苦纠缠着他。《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写贾宝玉因卷入湘云、黛玉的纠纷,两头不讨好,又一次陷人苦恼。于是,他填写了一偈(佛家诗歌),表示出割断一切情丝,达到彻悟境界的愿望,其偈云: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所谓证,既是印证,又可引申为佛家的领悟。宝玉说,你在寻求印证,我也在寻求印证,我们的精神和意念都在寻求这种印证。看来只有万境归空、无须再寻求这种印证之时,这才是真正的立足之境。贾宝玉说的“证”,究其实,是同湘云、黛玉的感情联系,也就是有情人之间的彼此理解,仍未离开一个“情”字。所以,黛玉在后面加了两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要连立足之境都没有,才是真正的干净呢!从空无的观点看,黛玉比宝玉更彻悟了一一当然,归根结蒂是曹雪芹的彻悟。这一笔,再次为贾宝玉最终遁入佛门作了铺垫和预示。贾宝玉在爱情遇到不如意时就想超尘脱俗,但真正要摆脱烦恼、超尘脱俗并不那么容易。他在偈后写了一首《寄生草》就很说明问题;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字面上看起来,似乎是贾宝玉要断七情,绝六欲,从此不当“情种”了。但明眼人脂砚斋却在该回评日:“宝玉悟禅亦由情。”悟禅,依然脱不了儿女情长的案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黛玉一眼就看穿他并未真悟,几句话就道破了机关。其实,宝玉悟禅,不过是在他得不到黛玉、湘云等理解时,引起的一点人生思考而已,离真悟相距十万八千里。然而,宝玉以谈禅、悟禅的形式来言情、表情,恐怕是情爱史上闻所未闻的了。

我们由此推想,也许曹雪芹也受了老庄、禅宗的虚无思想的影响,但恐怕谈不上参透、悟机,仅仅是对生活的另一种角度的思考而已。曹雪芹祖上失宠于皇上,家境败落,功名无望,治国平天下已不可及,很容易产生宝玉被姊妹们冷落时的那种心境。这种心境、处境,极易同老庄、禅宗的超尘脱俗的思想相通。通过《红楼梦》的这些描写,可以看出曹雪芹受老庄、禅宗的思想影响。但这并不等于曹雪芹完全忘情于皇上,忘记了祖、父辈轰轰烈烈的场面。这个影响的“度”不宜估计过分。

五、贾宝玉是中国文学史上“多余的人”的典型

分析贾宝玉这个人物,不由联想到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 奥涅金。这个人物比贾宝玉晚出现半个多世纪,是俄国文学史上“多余的人”的典型,但在许多方面,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或者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贾宝玉这块“顽石”,乃女娲补天时被娲皇遗弃,是被冷落的、多余的“宝玉”。作者开篇第一回就明白无误的告诉读者:你纵是“宝”纵是“玉”,一旦离开了“补天”的行列,背离了社会大环境为你安排好的出路,你必然一事无成,成为多余的人。所以,贾宝玉一出世,命运就已经注定他是闲人,是多余的。

奥涅金是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的人”的典型,他同贾宝玉有不少共同点:他们都受过那个时代的文明的熏陶,有热情,有梦想,不满贵族社会。贾宝玉不肯应科考,奥涅金拒绝出任公职。贾宝玉遇到了追求高洁爱情、爱读《西厢记》一类“淫词艳曲”的林黛玉;奥涅金则遇到了不喜平庸生活,酷爱自然美,常读理查生、卢梭作品的达吉雅娜。他们都是长期生活于愚昧落后,墨守成规的贵族环境的公子哥儿,对环境与社会诸多不满,但又无力与这个社会决裂。热情逐渐消失,梦想已经破灭,追求绝不可得,于是沉溺于醇酒美女,追求诗酒风月,终于成为被社会也被贵族阶级抛弃的多余者。

这两个人物形象,都说明了一个道理:贵族阶级的某些知识分子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朦胧的民主思想的萌芽,也有了一定的批判现存社会秩序的愿望。但是,由于他们缺乏先进的理论武器,所以,往往显得那么软弱无力。比如贾宝玉,他只能用“重女轻男”去批判“重男轻女”。他们的批判旧秩序的水平,仅仅是“以夸张的庸俗气来代替平凡的庸俗气”;他们对环境的不满与反抗,仅仅是意念上的,也就是说,“他的生活环境是他应该鄙视的,但是他又始终被困在这个他所能活动的唯一的生活环境里”(恩格斯《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所以,他们必然是远离人民的,一事无成的,必然成为失败的悲剧人物。

从中、俄文学史这两个多余的人典型身.上,我们似乎可以发现一条规律: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资本主义文明或多或少地侵人封建贵族阵营以后,必然会在贵族阶级的青年中产生这么一些先觉者,他们颂扬自由、人道、个性解放,思想敏锐而有热情幻想,追求个人的幸福甚至拒绝与封建贵族合作。然而,在强大的贵族阵营、社会习俗和旧势力面前,他们只能碰得头破血流,成为被社会遗弃的人,最后在醇酒、美女中消磨,意气消沉,靠诗酒风月填补内心的空虚。奥涅金也好,贾宝玉也好,他们有时是伟大的,批判现实的,爱嘲笑的,鄙视现存秩序的天才;有时却是渺小的,知足的,胸襟狭隘的庸人。这类典型形象最终表现的是受到民主思潮影响的贵族青年知识分子的不满、敏感、热情、苦闷、软弱与毁灭。

贾宝玉是一位“富贵闲人”。富贵的人或忙于争权夺利,或溺于矛盾算计,不一定能闲;闲散的人往往衣食不周,或处境窘迫,不一定能富。能达到富贵而又有闲,实在是贾宝玉的一种福气。然而,贾宝玉生活在锦衣玉食的环境,财产的支配权却并不是他的;贾宝玉日子过得悠闲消停,但经常是“无事忙”,心中却充满悲苦,所以他又是不幸的。

按中国的传统,对知识分子讲究“立德、立功、立言”,斯谓之为有成就。换句话说,要么成为道德做人的楷模,要么对国家民族做出贡献,要么能著书立说传之久远。以这个标准衡量贾宝玉,实在是一无是处。应当说,贾宝玉活在世界上,是对这个世界没有贡献甚至没有用的人。当然,贾宝玉的无用不应完全由他个人去负责,而应当由社会负主要的责任。曹雪芹由此而描写了一系列矛盾斗争,描写了许多人物和事件构成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这才是《红楼梦》的意义之所在。

存在主义的先驱克尔凯戈尔认为,人生可以达到的高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感官的层次,这是低档次的,其欢乐是浮浅的,转瞬即逝;第二,道德的乃至创造的层次,比前者多一些魅力,但心灵仍然骚动不安,没有寄托;第三,信仰的层次,这才是最高尚、最令人充实的。由这三个层次,人生可能享受到四

种快感:即感官的快感、道德平衡的快感、创造的愉悦和信仰的沉浸。以上述标准来对照贾宝玉,又如何呢?我看贾宝玉主要还是第一层次的,最多涉及到道德的层次,他谈不上创造,更与信仰不沾边。因此,贾宝玉最多享受了感官的快感与道德平衡的安慰,其它两种人生的快乐他是没有欣赏过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贾宝玉这个人物的精神境界并不高,过分渲染他的“叛逆性格”、“民主思想”就背离了作者提供给我们的形象的客观基础。、

当然,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是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具有独特鲜明个性的人物。同曹雪芹描写的诸多人物一样,对贾宝玉的性格行为,我们也不能以简单的善恶律条去绳墨。在贾宝玉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棱面。他陷于“温柔富贵乡”难以自拔,同时又感到寂寞、空虚;他鄙弃升官发财、荣宗耀祖的已经为之安排好的道路,厌恶,不满,却找不到新的道路与追求;他蔑视憎恶世俗男子,对女子充满同情和爱怜,却又对一些女子采取玩弄和泛爱的态度。他的特殊性格的滋生和发展,同大观园这个特殊环境的礼法相对松懈有关。但这种性格的发展的“度”,仍以封建家长能容忍的极端为限。贾宝玉的希望,归根结蒂仍寄托在封建家长的同情和恩赐上。第十八回,提到元春对贾宝玉的教育方针是:“千万好生抚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祖母之忧。”这位皇妃对贾宝玉确实是眷念之心,刻刻不忘的。贾宝玉就在“严”与“不过严”之间成长,环境可谓特殊。当然,他不可能成为贵族阶级的有用之器;很遗憾,他也不可能成为对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的有用之器。他的意义,仅仅是以一个富贵闲人、多余者的形象给读者以某种启示或警醒。

原载:《贵阳师专学报》1996 年第4 期

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分析

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分析如下: 贾宝玉的身上有叛逆精神,表现为不爱读书,不愿走科举考试的 道路,追求自由平等,鄙弃功名利禄,反对仕途经济的叛逆性格等等。但他毕竟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身上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气, 比如他对封建思想、观念、道德、礼教的主要方面有时不持反对态度。 对于父辈和贾母等人十分顺从,对于忠君和孝亲十分重视,与年 轻女子的交往是讲究平等的,但有时还会摆出少爷姿态对待他们,最后与黛玉的爱情也无法坚持的走下去,种种迹象表明其叛逆精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叛逆中有妥协倾向。我们要充分认识这种妥协性,以便更完整地看待贾宝玉这个人物。 扩展资料: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

《红楼梦》版本可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大系统。程本为程伟元排印的印刷本,脂本为脂砚斋在不同时期抄评的早期手抄本。脂本是程本的底本。此书新版通行本前80回据脂本汇校,后40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后世围绕《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

贾宝玉的形象分析

精品文档 。 1欢迎下载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心人物,贯穿全书的始终。他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 把八股文指斥“饵名钓禄之阶”,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不愿与士大夫交接。其基调核心:“情痴,情呆,行怪,言狂,冥顽”。 贾宝玉是一个封建贵族阶级内部的叛逆者形象,是封建社会崩溃前夜的新人形象。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处处流露出对传统的男性社会性别角色的颠覆。虽然,受其时代的局限,他可能根本不知道性别角色是怎么回事。但在他的身上,却凝聚了男性解放思想所信奉的诸多理念。这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形象,同时又是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叛逆者。 首先,贾宝玉否定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他否定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一思想。认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因此,他不仅爱黛玉,也爱他身边的那些女仆人。故鲁迅先生有说:“宝玉是‘爱博而心劳’”。 其次,他不定读书做官的人生道路。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他厌恶贵族家族豪华腐朽的富贵生活,但又离不开它。体现他的矛盾性。 再次,宝玉极其轻视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贾环既是他弟弟,又是庶出,“他家规矩,凡做兄弟的都怕哥哥”, “须要为子弟之表率”,但宝玉却是“不要人怕我”,所以贾环他们并不甚怕他,甚至得寸进尺还想割害死他和凤姐。即使被贾环有意用滚烫的蜡油烫伤,他还在为贾环打掩护。他还对仆人没有主奴界限,直接破坏封建秩序。对茗烟“没有没下,大家乱玩一阵,”“撕扇子千金一笑”使晴雯转恼为笑;金钏受辱身死,宝玉念念不忘,不顾给凤姐过生日这等大事,偷偷跑到郊外冷清之处洒泪祭奠。 最后,宝玉更是不定读书做官的人生道路。儒家文化观念下的理想男人应该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贾宝玉是被其所属家庭寄予厚望的一个人物,贾政等人对宝玉的期望,自然是希望他能在朝廷当官光宗耀祖。然而,贾宝玉一生鄙弃功名利禄,最恨所谓“仕途经济”。这种“不思进取”,是与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对男人的要求背道而驰,是格格不入的。在贾宝玉那里,与功名相对的,是“风月诗酒”,他沉浸其中而自得其乐。 贾宝玉这个形象所体现的是初步民主平等思想,但他的思想仍存在一些狭隘的地方。他不时流露出虚无主义和宿命观的思想,仍然带有浓厚纨绔子弟的生活习气,在他思想上有深刻的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他在反抗时,并没有直接进行反抗斗争,从而使自己陷入到更加苦闷的境地,这体现了他的软弱性。

贾宝玉形象赏析

贾宝玉形象赏析 我们就从贾宝玉那句有名的话说起吧。宝玉曾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第二回)这是宝玉与女儿和男子交往的一条重要原则。但是,我们会发现,宝玉并没有完全依照这条准则行事。比如,他和柳湘莲、秦钟、北静王等人交往十分密切,而对女子,也有另一种看法。那就是“这些人只嫁了一个汉子,染了男人的气味,就这样混帐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第七十七回)对于这种矛盾,孟富本地议会的一条侧批写道:“受气清浊,本无男女别”。这种:“受气说”,在理解贾宝玉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 “受气说”的系统阐释者是贾雨村。第二回中,当冷子兴说贾宝玉“将来色鬼无疑了”时,贾雨村急忙罕然厉色制止,并说了一通玄而又玄的话。他认为,世间本来有正气和邪气,大贤之人和大恶之人就禀赋着正气或邪气。而当时是“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至草野,比比皆是”,甚至所余灵气漫无可归,就化作甘露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在这样的世上,邪气只能充塞在深沟大壑之中,不见天日。如果邪气泄漏而出,因为正邪不相容,便会互相搏击,直至一方消亡为止。这样就产生了“正邪两赋”的人。这种人“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成为大奸大恶”,“聪明灵秀”而又“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他们“弱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抒清贫之家,则为逸世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亦必为奇优名倡。”如果我们把贾宝玉、北静王、秦中、柳湘莲、蒋玉菡等人与贾雨村所列举的三类人进行对照,就会发现他们十分吻合。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的写法是“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据考证,应该是“假语存焉”,与“真事隐去”对应。),而且发表“受气说”的正是贾雨村。“假作真时真亦假”,贾雨村的这些话也就真假皆有之了。那么,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呢?我的看法是这样的:贾宝玉等人正是秉正邪二气而来的人,但何为正、何为邪,贾雨村说反了。也就是说,充溢于天地之间,漫无所归的,是残忍乖僻的邪气,而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不见天日的,正是清明灵秀之正气。 这一点很容易得到证明。贾雨村的立场是封建官僚的立场,在他们那里,抹杀天性、真情的“理”才是最终价值标准。在这种价值标准的支配下,他们根本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只要看一下评价宝玉的两首《西江月》就可以知道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书中看到,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的社会也是抱着失望的态度的。我在这里不多展开,仅指出两点:一,曹公在开头用了女娲补天的神话,脂砚斋在这里批道:“补天济世,勿认真用常言。”为什么要补天呢,因为“天”已经破了。脂砚斋提醒我们要注意神话后的含蕴,即社会已经破败了。二、《红楼梦》中多次写到“末世”,比如甄(士隐)府、林府、贾府等等。在贾雨村出现时,脂砚斋批道“有写一末世男子”。可见,曹雪芹认为当时的社会已经到了末世。

贾宝玉人物形象的的典型意义

贾宝玉人物形象的的典型意义 贾宝玉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1《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这个最具有代表性的男性形象,他的软弱在曹雪芹的塑造下以一种立体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他是对传统男性人格的反叛,颠覆了“男女授受不亲”的性别角色要求!挑戓了“男人阳刚”的角色定位!摒弃了“男人应该事业有成”的性别角色意识!背叛男性友谊“君子之交”的道德准则! 2贾宝玉在当代应该属于是“另类”的。小时候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大了他 说:“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然而却生在一个日益衰败、后继乏人的贾府上,被看成是预想的接班人,寄托着重振家声的厚望,贾母的慈爱、贾政的严教、王夫人的暗中关注、姐妹们的特别青睐以至丫鬟奶妈的细心照料,都戒明戒暗地企图把他引上读书仕进、科丼成名的传统士大夫所已经走过的道路。可是他偏偏又是一个不落尘世的“奇人”。在曹雪芹笔下的他背离了士大夫的传统道路,违拗了贾氏家族的殷切期望,在人生道路和婚姻爱情生活等方面,都有一种强烈的不受任何约束的崭新的追求。他接受了贾母的厚爱、贾政的鞭笞和众姐妹丫鬟的觃劝,但他毫不改变初衷,而是规仕途为禄蠢,以应酬文字为沽名钓誉,而欢喜那种脱离开封建官场和文场的自由自在的闲散生活;他不愿接受家庭对他婚姻的安排,而倾心地热恋着志同道合的表妹林黛玉。他的思想和行为无疑不当时社会格格不入,他的身上虽仍有十分浓厚的贵族子弟的习惯不习气,可他仍然不失为一个贵族家庭乃至封建制度的叛逆典型。 3贾宝玉是封建社会崩溃前夜的新人形象。在他心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规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憎

宝玉挨打人物分析

贾政:迂腐、不达人情,只一味讨好上司。不能因材施教,但却孝顺。宝玉:仗义、但内心脆弱。宝钗:深谙人事,能够适时为事。黛玉:只关心宝玉,且善意相诉。 林黛玉、贾宝玉、贾明、贾政、薛宝钗之间分别是什么关系: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和贾宝玉的父亲(贾政)同是一个母亲(书中的老太太,贾母) 林黛玉父母双亡后寄住在贾府(贾宝玉的家),两个人一块长大,产生了感情. 薜宝钗的母亲(薛姨妈)和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是亲姐妹.薛宝钗的父亲死后,她的母亲带着她和她哥哥,来到贾府做客,然后因为薛宝钗要参选宫中的秀女,暂时定居在此. 结果秀女没选,却成为贾府人人喜欢的儿媳妇人选 也就是说 林黛玉是贾宝玉的表妹 贾宝玉是贾政的儿子 薛宝钗是贾宝玉的妻子兼表姐 林黛玉是贾宝玉的表妹 贾宝玉是贾政的儿子 薛宝钗是贾宝玉的妻子兼表姐 林黛玉的妈妈(贾敏)是贾宝玉的爸爸(贾政)的亲妹妹,贾宝玉的妈妈(王夫人)和薛宝钗的妈妈是姐妹。 林黛玉父母双亡后寄住在贾府(贾宝玉的家),两个人一块长大,产生了感情. 薜宝钗的母亲(薛姨妈)和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是亲姐妹.薛宝钗的父亲死后,她的母亲带着她和她哥哥,来到贾府做客,然后因为薛宝钗要参选宫中的秀女,暂时定居在此. 结果秀女没选,却成为贾府人人喜欢的儿媳妇人选 王熙凤是,贾宝玉的伯父的儿子(贾琏)的老婆.所以贾宝玉是王熙凤的小叔子.

<宝玉挨打>中人物性格分析 浏览次数:3884次悬赏分:100|解决时间:2008-1-26 14:18 |提问者:bikil 着重林黛玉,薛宝钗,袭人,王熙凤等重要人物。 最佳答案 “宝玉挨打”、“抄捡大观园”是《红楼梦》全书中两个最大的事件。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是封建统治阶级正统派贾政同封建地主阶级的叛逆者贾宝玉之间矛盾冲突的一次激化,也是这一矛盾冲突发展的结果。古今中外一个严厉的父亲因生气打了儿子,可以说是平淡无奇的。但贾政打宝玉的方式、方法、结果,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却大不一样,它所包含的矛盾冲突是丰富、复杂的,我们着重从艺术表现上加以分析。 一、高度的艺术概括。 从贾政打宝玉的原因来看它的概括力。 贾政为什么要打宝玉?从远因来看,可以说矛盾由来以久,“自从那宝玉的女性化的性格微露其端时(百日抓),那政老爷便不喜欢”,“便不甚爱惜。后父子生疏隔膜,轻易不见一面,偶一见,总是疾言厉色,动辄‘断喝一声’”。近因有如下几点: (1)因为宝玉不愿和当官作宦的人交往。厌恶仕途经济,引起封建卫道者贾政的不满。宝玉把谈“仕途经济”的话,说成是“混帐话”。最早引起可从第32回找到。亲戚贾雨村来,贾政叫宝玉出来见见,宝玉不愿意;又如史湘云劝他:“如今大了,你就不愿意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事务,日后也有个朋友。”宝玉听了回答说:“姑娘请到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接着说:“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把宝姑娘搁在那里。”宝玉又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就和他生分了。”以上这些话,我们都能看到宝玉是最厌恶“仕途经济”的。他一听贾雨村来心里就厌烦。所以叫他半天才磨磨蹭蹭地赶到,无精打采,他老子看了非常生气。让他去和作官的人见见,将来好发展,可他不愿意,不干;谈吐也没大家风度,萎萎蕤蕤,贾政当然看不惯了。(这是矛盾之根本所在) (2)丫头金钏自杀(30回)。一天中午宝玉到他母亲屋里,他妈正在睡觉,丫头金钏正在捶腿,宝玉以为他妈睡着了,就和金钏开玩笑说:“我讨了你到我屋里去。”金钏说:“你忙什么,金簪掉在井里有你的。”被王夫人听见了,起来打了金钏一耳光,并定要金钏离去,苦苦哀求还是不行。“好好的爷们都叫你们引坏了。”金钏含羞忍辱出去了。到33回时,宝玉见贾雨村回来,听说金钏含羞赌气自尽了,他心中“五内催伤”,非常难过,徘徊恼恨,迷迷糊糊往前走同他爸爸撞了个满怀,他爹本来就不高兴,气还不算大,这一撞气就上来了。(雨村临门、金钏投井是导因)

贾宝玉人物形象的的典型意义

贾宝玉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1《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这个最具有代表性的男性形象,他的软弱在曹雪芹的塑造下以一种立体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他是对传统男性人格的反叛,颠覆了“男女授受不亲”的性别角色要求!挑战了“男人阳刚”的角色定位!摒弃了“男人应该事业有成”的性别角色意识!背叛男性友谊“君子之交”的道德准则! 2贾宝玉在当代应该属于是“另类”的。小时候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大了他说:“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然而却生在一个日益衰败、后继乏人的贾府上,被看成是预想的接班人,寄托着重振家声的厚望,贾母的慈爱、贾政的严教、王夫人的暗中关注、姐妹们的特别青睐以至丫鬟奶妈的细心照料,都或明或暗地企图把他引上读书仕进、科举成名的传统士大夫所已经走过的道路。可是他偏偏又是一个不落尘世的“奇人”。在曹雪芹笔下的他背离了士大夫的传统道路,违拗了贾氏家族的殷切期望,在人生道路和婚姻爱情生活等方面,都有一种强烈的不受任何约束的崭新的追求。他接受了贾母的厚爱、贾政的鞭笞和众姐妹丫鬟的规劝,但他毫不改变初衷,而是视仕途为禄蠢,以应酬文字为沽名钓誉,而欢喜那种脱离开封建官场和文场的自由自在的闲散生活;他不愿接受家庭对他婚姻的安排,而倾心地热恋着志同道合的表妹林黛玉。他的思想和行为无疑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他的身上虽仍有十分浓厚的贵族子弟的习惯与习气,可他仍然不失为一个贵族家庭乃至封建制度的叛逆典型。 3贾宝玉是封建社会崩溃前夜的新人形象。在他心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憎

贾宝玉服饰评析

贾宝玉服饰评析 贾宝玉,是《红楼梦》主要的人物,别号怡红公子、绛洞花王、富贵闲人。由神瑛侍者脱胎而成,对绛珠仙草有灌溉之恩,因此有还泪一说,出生时口含一块玉,是贾府的宝贝。 为了塑造一个“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的“混世魔王”,曹雪芹对笔下这位第一号人物贾宝玉的服饰色彩作了尽情的描绘。有关宝玉服饰色彩的描写单是前八十回就有十处之多,无一处不写得多姿多彩栩栩如生。 “及至进来一看,却是位年轻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一回再来时,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 刚进府的黛玉所目睹的表哥形象,也就是宝玉在全书中的第一次亮相。头上戴什么,身上穿什么,脚上套什么,写得细致周到。从上可发现宝玉的服饰也多是鲜艳的颜色,大红箭袖,五彩丝,石青排穗褂,青缎粉底小朝靴,五色丝绦,红丝,银红撒花半旧大袄,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丰富多彩的色调,珍贵的材质辅助着“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的神态,如此工笔树立起来的人物形象玲珑剔透!正是因为作者观察敏锐,生活厚实,笔力雄健,才敢于转瞬之间便让宝玉在林妹妹面前作了两次时装表演。 “薛宝钗巧合认通灵”时宝姐姐看到的是“头上戴着累丝嵌宝紫金冠,额上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身上穿着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系着五色蝴蝶鸾绦,项上挂着长命锁,记名符,另外有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素服是北静王所见“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看戏换的是“大红含蟒狐腋箭袖,外罩石青貂裘排穗褂”;夜探是“脱了蓑衣,里面只穿半旧红绫短袄,系着绿汗巾子,膝下露出油绿绸撒花裤子,底下是掐金满绣的绵纱袜子,著蝴蝶落花鞋”;赏雪穿的是“一件茄色哆咯罗狐狸皮袄,罩一件海龙小鹰膀褂子,束了腰,披上玉针缞,

贾宝玉的人物分析

贾宝玉的人物分析 关键词:男人解放社会性别角色双重叛逆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一个封建贵族阶级内部的叛逆者形象,是封建社会崩溃前夜的新人形象,这几乎成了今天广大红学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共识。而当我们以男性解放思想为背景重读《红楼梦》时,便会发现,曹雪芹对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处处流露出对传统的男性社会性别角色的颠覆。让我们试以男性解放的视角,重视审视一下宝玉的形象。 贾宝玉背叛了“男人应该事业有成”的性别角色意识 儒家文化观念下的理想男人应该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贾宝玉是被其所属家庭寄予厚望的一个人物,贾政等人对宝玉的期望,自然是“深精举业”,平步青云,光宗耀祖。然而,贾宝玉一生鄙弃功名利禄,最恨所谓“仕途经济”。这种“不思进取”,是与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对男人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在贾宝玉那里,与功名相对的,是“风月诗酒”,他沉浸其中而自得其乐。第五回写宝玉跟着秦氏找午睡之处,先进上房,见挂着一幅画和一副对联,画为《燃藜图》,画的是刘向勤学苦读,而对联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忙说:“快出去,快出去!”对功名厌恶到这种地步。谁若劝他走经济之途,他就斥之为“混帐话”,亦可见其性情。 贾宝玉颠覆了“男人远离女性”的性别角色要求 在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规范中,男孩子从小便被教育他们是不同于女孩子的,他们应该与女性保持距离。一个“成熟”的男人如果整天和女性混在一起,会被认为“没出息”,沉湎于儿女情长。 贾宝玉毫不理睬这一切,他整日与女孩儿厮混,这实际上是他生活的最主要内容。用史湘云的话说,便是:“你成年家只在我们群里”。而袭人也在三十四回中说:“他偏又好在我们队里闹”。贾母因此说:“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 男人本应有男人的事情去做,什么事情呢,自然是求取功名。但贾宝玉却偏对女孩子们做的事情感兴趣。这或许出于他的性别平等意识。 贾宝玉挑战了“男人阳刚”的角色定位 中国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对男女差异有着明确的规定,男人的“阳刚”对应女人的“阴柔”。为了塑造这一不同的性别形象,男性和女性在幼年的游戏内容上便有区别,而贾宝玉却要打破这区别。第六十二回,香菱等人斗草,“可巧宝玉见他们斗草,也寻了些花草来凑戏”。这种女孩儿们的游戏,荣宁二府中,恐怕也只有宝玉这一个男性会热衷参与。 爱美一向是女人的专利,男人爱美会被看作“女孩儿气”,受到轻蔑。但贾宝玉却喜欢戴精美的绣袋,穿漂亮的衣服。且看第三回中贾宝玉第一次出场的外貌描写:“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活脱脱一个阴柔的样版。至于喜欢吃女孩子的胭脂,更是将这份阴柔演绎到了极至。 贾宝玉的哭与兼性气质 《红楼梦》全书中,除去林黛玉,眼泪最多的便是贾宝玉了。林黛玉的哭,人们可以从女性的阴柔一面来理解,而对于贾宝玉的哭,则会因为不符合男性社会性别角色的要求,而受到哂落。《红楼梦》写柳湘莲出家,薛蟠去找,没有找到,回来说:“不怕你们笑话,我找不着他,还哭了一场呢。”可见男人哭泣确实是件让人“笑话”的事。

贾宝玉人物形象分析

贾宝玉人物形象分析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通过认真品读石头记,我认为把贾宝玉作以上评价是不客观、不合实际的,是有悖于曹雪芹本意的。在我看来,贾宝玉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敢于向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挑战的革命英雄,这种精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封建主仆等级制的鄙夷、对底层人民的热爱、对刻板的封建教育制度的不屑一步。 贾宝玉是一个大胆置封建等级制度于不理的侠士形象。在《红楼梦》的几乎每个章节无不体现着这种形象。《红楼梦》第十九回写道贾元春省亲回驾以后,袭人的母亲接袭人回家吃年茶,宝玉正和丫头们玩棋,听丫头回来说东府贾珍请过去看戏,过去以后,宝玉却看不上那戏,不料却找到了茗烟(此处情节略过),提议两人去袭人家去看袭人。作者别有心意地大写特写袭人家怎么怎么穷,其实是在暗示、衬托宝玉的同情穷人,试想,一个堂堂名门贵族公子丝毫没有以纨绔子弟的身份自居,不顾家规,偷偷逃出来去看一个穷困潦倒、当年靠卖女儿过活的人家。这且不说,他看的是什么人呢,原来不过是一个丫环罢了,像贾宝玉这样堂堂一个贵族子弟,不用说袭人了,就是比袭人好的多得多的女人也多的是,在乎这么一个穷女子么,刚走一天不到,干嘛还要亲自跑来看,难道是由于他是情痴吗情痴也没必要通过这种方式啊。这样解释未免有失偏颇。再看看《红楼梦》第二十回写道,袭人病了,宝玉吃完饭后无心去玩,想着袭人,便回至房中,看见袭人已经睡了。天气还早,晴雯、绮霰、秋纹、碧痕都找鸳鸯琥珀玩去了,只有麝月玩抹骨牌的游戏,说着便要给麝月筚头。一个富家公子居然给一个小小的丫环筚头,贾宝玉是不是下贱呢他痴情到这种地步说不过去。类似这种情形在《红楼梦》中俯拾即是,我们可以体味

宝玉人物形象分析

宝玉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贾宝玉的形象分析一直贯穿红学界诸大家的研究之中。笔者从贾宝玉身上的性格特征入手,剖析其内蕴及曹雪芹塑造这个人物所折射出的个人理想。性格叛逆、男人解放和初民-主义思想。在贾宝玉这一人物?身上都有所体现。 一、封建贵族阶级内部的叛逆者 古今中外人们对男性的一般要求是刚强果敢、事业有成、沉稳干练、不拘小节等。对女性则有温柔贤惠、举止端庄、三从四德等要求。如果符合上述要求,会被视为正常、健康,甚至杰出的人物;如果背道而驰,即为反常、病态乃至打入另类为社会所不容。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一个封建贵族阶级内部的叛逆者形象,是封建社会崩溃前夜的新人形象,这几乎成了今天广大红学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共识。而当我们以初民思想和男人解放思想为背景重读《红楼梦》时,便会发现,曹雪芹对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处处流露出对传统的男性社会性别角色的颠覆。毫不夸张地说,曹雪芹是具有初民-主主义思想与男人解放思想的作家。让我们试以男人解放的视角,重视审视一下宝玉的形象。 贾宝玉背叛了“男人应该事业有成”的性别角色意识。儒家文化观念下的理想男人应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贾宝玉是其家族寄予厚望的一个人物,然而,贾宝玉一生鄙弃功名利禄,最恨所谓“仕途经济”。这种“不思进取”,是与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对男人的要求

背道而驰的。在贾宝玉那里,与功名相对的,是“风月诗酒”,他沉浸其中而自得其乐。 贾宝玉颠覆了“男女授受不亲”的性别角色要求。在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规范中,男孩子从小便被教育他们是不同于女孩子的,他们应该与女性保持距离。一个“成熟”的男人如果整天和女性混在一起,会被认为“没出息”。贾宝玉毫不理睬这一切,整日与女孩儿厮混。袭人因此在三十四回中说:“他偏又好在我们队里闹”。贾母因此说:“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 男人本应有男人的事情去做,什么事情呢,自然是求取功名。但贾宝玉却偏对女孩子们做的事情感兴趣。这或许出于他的性别平等意识的初民-主义思想。宝玉具有男人解放主义所要求的对女人的尊重,他曾说:“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沫而已。” 他与女性-交往的平等观,以及对女性的爱护,通过许多细节表现出来。第二十一回,宝玉用湘云洗过脸的水洗脸,这绝对是传统的“大男人”形象所不容的。对于社会地位低下的女性,宝玉同样没有身为男性或“主子”便高人一等的观念,如晴雯爱吃豆腐皮的包子,他便特意给她留出来,还在天冷时为晴雯捂手等这些细节都可见到他关爱女性的细腻之处。 贾宝玉周围人士对男人解放倾向的态度。当男人解放作为一种理论提出的今天,在全世界仍有很多的反对者。贾宝玉的生活中,几乎

贾宝玉的性格特征

试分析贾宝玉的性格特征,以及他在众多女子身边的意义 试分析贾宝玉的性格特征 贾宝玉是《红楼梦》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是由于封建主义制度和他的生活环境等造成的必然现象。他的性格在那个封建年代无疑是种“典型“。他的主要性格有以下几点: 一、贾宝玉对封建制度的叛逆性 贾宝玉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厌闻“仕途经济”的学问,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还把封建统治者奉若神明的儒家道学批评的一文不值。基于此种想法,他对读书上进、为官做宦的世俗男子,有着强烈的憎恶和轻蔑。史湘云劝他:“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宝玉听了十分逆耳,忙说:“姑娘请别的妹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由此可见贾宝玉性格的叛逆乖张。” 二、尊重女性、热爱女性、崇拜女性、同情女性。 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书中他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大胆地提出了挑战,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为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他对许多少女都很有爱但他的爱并非只是男女之爱,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对周围不幸者的爱。他的这种爱包括了亲近、爱恋、体贴、尊重、同情等种种情怀。因此,他在行动上才表现出了对女儿不同一般的温柔体贴。 三、贾宝玉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 贾宝玉有与封建主义格格不入的性格,在宝玉周岁时抓取“脂粉钗环”的举动,,十来岁时是“异常淘气”,居然还说出了:“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的“混话”来。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色彩鲜明、线条清晰的民主主义精神的完整轮廓和雏形。贾宝玉的民主主义思想,最明显的表现在他的对封建社会女性的“爱”上,即对于有些寒素和微贱人物的爱慕和亲近,尤其是他对于女孩子的特殊的亲爱和尊重。但是他的思想还是有一点狭隘的,他不敢与封建制度彻底的决裂;他从来不敢和封建家长正面发生冲突,对抗比较消极;还有当他苦于找不到思想出路时,就产生了想死,想“化烟化灰”的虚无空幻的思想,所以说他的这种民主主义思想还是有它的局限性。 总的来说,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思想者先驱者,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是曹雪芹对宗法礼教的背叛和对女性主义张扬的代言人。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想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却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 他在众多女子身边的意义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身边有着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众多各具特色的女性,对于林黛玉来说贾宝玉是她的知己和喜欢的人,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她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也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去劝说宝玉,这是他们之间关系的纽带,也成了他们爱情的共同基础。然而在封建社会下他们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或者说贾宝玉带给林黛玉的不是快

贾宝玉人物赏析

《红楼梦》人物赏析——贾宝玉 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把八股文指斥“饵名钓禄之阶”,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不愿与士大夫交接。贾宝玉厌恶仕途,不喜读书,不但背离传统的理想生活道路,且蔑视封建道德伦常规范,自己不想为子弟之表率,以至“背父兄教育之恩”,甚至把文死谏,武死战的士大夫气节骂得分文不值。他说“除‘明明德’外无书”,亦旨在贬斥程、朱理学的陈腐说教。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热爱女性、尊重女性、崇拜女性,是贾宝玉这个典型的最突出的特征。《红楼梦》反复写了这个特征,有时还用神话和夸张的笔墨渲染强调这一特征。他还没有出场之前,别人就介绍了他七八岁时说的孩子话:“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骨肉。”后来书中又写他这样的想法:“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他对许多少女都多情。不但对于活人,连画上的美人也伯她寂寞,特意去“望慰”一番。他既然对许多少女都多情,就

不能不发生苦恼。有一次,当林黛玉和史湘云都对他不满的时候,他就不能不“越想越无趣”——“目下不过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又欲何为?”又一次,当晴要和袭人吵闹的时候,他就伤心地说:“叫我怎么样才好呢?把这个心使碎了,也没有人知道。”虽然通过“龄官画蔷”一事,“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不可能死时得到所有女孩子的眼泪,但他喜欢在女孩子身上用心的痴性并没有改变。这就是鲁迅所概括的:“爱博而心劳”。也如警幻仙子所说的“意淫”。这样概括和形容贾宝玉的性格特性,不单因为贾宝玉生长在少女群中,多所眷爱,而且他的爱并非只是男女之爱,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对周围不幸者的爱。所谓“爱博”或云“博大的爱”似应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这种爱是广义的,包括亲近、爱恋、体贴、尊重、同情等;因此其二:这爱所及的对像也就是比较广泛的。不限于黛、钗、湘,也包括晴、袭、紫鹃、鸳鸯、平儿、香菱和其他一些小丫头,等等。惟其“博爱”,所以“心劳”。设想贾宝玉心目中仅有一黛玉,他哪里至于如此劳碌!为人担忧,代人受过,替丫头充役,这类事在贾宝玉的“行状”中简直多不胜举,俯拾即是。即如“平儿理妆”一节,事情原本与宝玉毫不相干,然而他十分同情平儿的不幸,不仅“劳形”、为其理妆,而且“劳心”、叹其身世。他想到“贾琏惟知淫乐悦己,并不知作养脂粉;平儿并无父母兄弟姊妹,独自一人,供应贾琏夫妇二人。贾琏之淫,凤姐之威,他竞能周全妥帖,今日还遭荼毒,想来此人命薄,比黛玉尤甚。”但因他能为平儿理妆,补偿了他平日不能“尽心”的“恨事”,竟感到是“今生意中不想之乐”。香菱因

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分析

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分析 ——《红楼梦》原著读后感 “开卷不读《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这也许是对《红楼梦》最合适、最贴切的定位。暑假,我妈妈给我买了一套《红楼梦》原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几近文言文,我强硬头皮,似懂非懂,历时一个多月才艰难阅读完成!即便是读完整本的小说,对这本包融有诗词歌赋曲文的小说的基本内容,我仅仅只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书中个别的错综复杂人物关系,现在仍然是一头雾水,理不出个头绪。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以描写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故事为中心进行展开的。书中人物颇丰,在此,我只想非常肤浅地谈论一下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宝玉的性格,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贾宝玉有点叛逆,不喜欢读书,尤其是厌恶八股文,从内心鄙视和抵触所谓的功名利禄,不追求上进,是既奇又俗的人物。《红楼梦》中一段诗词这样描写贾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不通世务”、“怕读文章”是贾宝玉的最主要,也是最可贵的性格,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也集中

体现在这里。“不通世务”是说他在结交仕人、应酬官府、遵守礼教等方面一概不通,不符合封建正统派人物的要求;“怕读文章”是说他对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儒家著作,对猎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八股文章毫无兴趣。这是一个“愚顽”的“蠢物”,其实,这正反映了贾宝玉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 在贾宝玉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第二,贾宝玉尊重女性、热爱女性、崇拜女性、同情女性,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贾宝玉喜欢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的生活,亦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对许多少女都多情,喜欢林黛玉,暗慕薛宝钗,欣赏史湘云,尊重袭人、晴雯、紫鹃、麝月,同情平儿、香菱、鸳鸯。 贾宝玉的秉性温柔,对女儿有着由衷的崇拜,他认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认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所以他“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在宝玉身上,这不是什么病态的心理。宝玉身上虽然有着一些脂粉气,但他仍是一个可爱的小伙子,是

红楼梦人物赏析——贾宝玉

贾宝玉,小说主要人物之一。贾政之子,与元春及已故的贾珠俱王夫人所出,宝玉最小;他与探春、贾环为同父异母兄妹及兄弟。出世时口内衔一块晶莹之玉,因名宝玉。生长在钟鸣鼎食,诗礼簪缨的荣国府中,其父贾政期望他振兴家门,他却“行为偏僻性乖张”,成为“于国于家无望”的“逆子”。他与表妹林黛玉由于思想上一致而相互爱恋,这爱情却遭到封建势力的摧残,黛玉死后,他出家为僧。 贾宝玉厌恶仕途,不喜读书。把八股文指斥为“饵名钓禄之阶”,视热衷功名者为“禄蠹”、“国贼”,不愿与士大夫交接。他不但背离传统的理想生活道路,且蔑视封建道德伦常规范,自己不想“为子弟之表率”,以至“背父兄教育之恩”,甚至把“文死谏,武死战”的士大夫气节骂得分文不值。他说“除‘明明德’外无书”,亦旨在贬斥程、朱理学的陈腐说教。宝玉的性格具有强烈的叛逆倾向。 这种叛逆性格必然与封建主义形成尖锐的冲突。以金钏儿之死为触因,贾政在盛怒之下要打死宝玉,“以绝将来之患”,即是冲突加深的结果,但宝玉毫无悔改之意。即使他的亲近者史湘云等人用“仕途经济”的话劝他,他亦气愤地说这是“混帐话”。宝玉这种叛逆的坚定性被概括成一句话,即“不管世人诽谤”! 另一方面,宝玉喜欢“在内帏厮混”,对大观园里的女孩们却温文尔雅,体贴入微,另是一种性格。他料定“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他所一再强调、肯定的“女儿”的“清净洁白”——与他所憎恨的丑恶、污秽、贪婪、势利的“混浊世界”相对立——多半是指未受污染的自然、率真的心灵。而他的“情痴”,不仅是对业经失落的纯真心灵的追寻,还包含着超越尊卑等级的泛爱性质,如他对晴雯等人的感情即如此,这体现了跟传统价值观念相矛盾的新思想的萌芽。 贾宝玉是曹雪芹精心塑造、奇特而光彩的艺术形象,在中国文学中具有永久魅力

贾宝玉人物形象研究分析

贾宝玉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日期:

通过认真品读石头记,我认为把贾宝玉作以上评价是不客观、不合实际的,是有悖于曹雪芹本意的。在我看来,贾宝玉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敢于向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挑战的革命英雄,这种精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封建主仆等级制的鄙夷、对底层人民的热爱、对刻板的封建教育制度的不屑一步。 贾宝玉是一个大胆置封建等级制度于不理的侠士形象。在《红楼梦》的几乎每个章节无不体现着这种形象。《红楼梦》第十九回写道贾元春省亲回驾以后,袭人的母亲接袭人回家吃年茶,宝玉正和丫头们玩棋,听丫头回来说东府贾珍请过去看戏,过去以后,宝玉却看不上那戏,不料却找到了茗烟(此处情节略过),提议两人去袭人家去看袭人。作者别有心意地大写特写袭人家怎么怎么穷,其实是在暗示、衬托宝玉的同情穷人,试想,一个堂堂名门贵族公子丝毫没有以纨绔子弟的身份自居,不顾家规,偷偷逃出来去看一个穷困潦倒、当年靠卖女儿过活的人家。这且不说,他看的是什么人呢,原来不过是一个丫环罢了,像贾宝玉这样堂堂一个贵族子弟,不用说袭人了,就是比袭人好的多得多的女人也多的是,在乎这么一个穷女子么,刚走一天不到,干嘛还要亲自跑来看,难道是由于他是情痴吗?情痴也没必要通过这种方式啊。这样解释未免有失偏颇。再看看《红楼梦》第二十回写道,袭人病了,宝玉吃完饭后无心去玩,想着袭人,便回至房中,看见袭人已经睡了。天气还早,晴雯、绮霰、秋纹、碧痕都找鸳鸯琥珀玩去了,只有麝月玩抹骨牌的游戏,说着便要给麝月筚头。一个富家公子居然给一个小小的丫环筚头,贾宝玉是不是下贱呢?他痴情到这种地步?说不过去。类似这种情形在《红

贾宝玉形象分析

贾宝玉形象分析 摘要贾宝玉的形象分析一直贯穿红学界诸大家的研究之中。笔者从贾宝玉身上的性格特征入手,剖析其内蕴及曹雪芹塑造这个人物所折射出的个人理想。性格叛逆、男人解放和初民主义思想。在贾宝玉这一人物?身上都有所体现。 一、封建贵族阶级内部的叛逆者 古今中外人们对男性的一般要求是刚强果敢、事业有成、沉稳干练、不拘小节等。对女性则有温柔贤惠、举止端庄、三从四德等要求。如果符合上述要求,会被视为正常、健康,甚至杰出的人物;如果背道而驰,即为反常、病态乃至打入另类为社会所不容。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一个封建贵族阶级内部的叛逆者形象,是封建社会崩溃前夜的新人形象,这几乎成了今天广大红学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共识。而当我们以初民思想和男人解放思想为背景重读《红楼梦》时,便会发现,曹雪芹对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处处流露出对传统的男性社会性别角色的颠覆。毫不夸张地说,曹雪芹是具有初民主主义思想与男人解放思想的作家。让我们试以男人解放的视角,重视审视一下宝玉的形象。 贾宝玉背叛了“男人应该事业有成”的性别角色意识。儒家文化观念下的理想男人应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贾宝玉是其家族寄予厚望的一个人物,然而,贾宝玉一生鄙弃功名利禄,最恨所谓“仕途经济”。这种“不思进取”,是与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对男人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在贾宝玉那里,与功名相对的,是“风月诗酒”,他沉浸其中而自得其乐。 贾宝玉颠覆了“男女授受不亲”的性别角色要求。在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规范中,男孩子从小便被教育他们是不同于女孩子的,他们应该与女性保持距离。一个“成熟”的男人如果整天和女性混在一起,会被认为“没出息”。贾宝玉毫不理睬这一切,整日与女孩儿厮混。袭人因此在三十四回中说:“他偏又好在我们队里闹”。贾母因此说:“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 男人本应有男人的事情去做,什么事情呢,自然是求取功名。但贾宝玉却偏对女孩子们做的事情感兴趣。这或许出于他的性别平等意识的初民主义思想。宝玉具有男人解放主义所要求的对女人的尊重,他曾说:“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沫而已。” 他与女性交往的平等观,以及对女性的爱护,通过许多细节表现出来。第二十一回,宝玉用湘云洗过脸的水洗脸,这绝对是传统的“大男人”形象所不容的。对于社会地位低下的女性,宝玉同样没有身为男性或“主子”便高人一等的观念,如晴雯爱吃豆腐皮的包子,他便特意给她留出来,还在天冷时为晴雯捂手等这些细节都可见到他关爱女性的细腻之处。 贾宝玉周围人士对男人解放倾向的态度。当男人解放作为一种理论提出的今天,在全世界仍有很多的反对者。贾宝玉的生活中,几乎都是这样的反对者。传统男人性别角色的代表人物贾政自不必说,包括贾母、薛宝钗、凤姐、袭人等人在内,亦是这样的反对者。 举凡荣宁二府,真正欣赏贾宝玉男人解放倾向的,也只有林黛玉一人。正是那次史湘云劝宝玉“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时,宝玉说:“林妹妹从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早和她生分了。”黛玉无意中听到此言,不禁“惊喜交集”,觉得“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已。 关于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以往的红学研究多强调他的阶级叛逆性,而我们这里试图从性别角色叛逆这一视角,特别是男人解放这一最新理念出发,对其进行审视与解读。阶级叛逆与性别叛逆尽管有时交插错位,但在很多情况下又能彼此关联,相互生发,具有统一性。 二、贾宝玉性格形成的原因浅析 贾宝玉的性格特征是复杂多端的,但民主主义却无疑是最为主要的内容。我们知道,人的性格是生活中的诸多复杂的条件和因素,于不知不觉中形成起来的。贾宝玉的这些典型性格也和他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他生活的环境是一个腐朽衰败的“侯门公府”的封建贵族

贾宝玉人物性格特征

贾宝玉形象分析 ------由《林黛玉进贾府》说开来 明光市第三中学王大攀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核心人物。在中学语文课本《林黛玉进贾府》里,大多数教师对贾宝玉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特征的分析多以“叛逆”一词而冠之。诚然,贾宝玉作为曹雪芹满怀理想和激情、倾其心血和才力创造的艺术形像,往往被世人看成是乖僻、邪妄和不合情理。如宝玉的前身是女娲补天剩下来的一个“于事无补”的顽石;如在文中对宝玉的侧面描写中被王夫人骂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等等;这些描写为宝玉的正式出场已经重重的刻画了其“叛逆”的性格特征。 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语文同行们在对贾宝玉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多以“叛逆”为主线而对文中相关的宝玉形象进行有效的教学,这一点是无容置疑的。但是,笔者在潜心研究文中宝玉的形象时发现,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在本节中还有许多地方值得研究和探讨。以下笔者将从三个角度对贾宝玉的人物形象以及内心的精神世界作出剖析。 第一,大爱。贾宝玉以慈悲之心无条件的爱着众女儿,这一大爱襟怀闪耀着神圣的光芒。脂砚斋曾这样理解“意淫”的含义:“按宝玉一生心性,只不过是体贴二字,故曰意淫。”因此叫宝玉的大爱精神就表现为对女儿的体贴,他能够下意识的直觉到他人的心情和处境,并给予无私的怜爱、关心和照顾。贾宝玉对女儿的大爱情怀,在《红楼梦》中,例子俯拾即是。如第三十回,“龄官划蔷痴及局外”一段。在一个赤日当空、满耳蝉声的夏日,宝玉隔着篱笆洞儿,见蔷薇花架那边,有一位女孩,一边哽咽,一边用簪子在地面上痴痴地划着一个“蔷”

字。宝玉心想:“这女孩一定什么话说不出来的大心事,看他的模样这样单薄,心里哪里还搁的住熬煎。可恨我不能替你分些过来。”忽一阵风过来后,唰唰下起阵雨,宝玉想到:“他这个身子,如何禁得骤雨一激!”不禁大喊,提醒女孩躲雨。那痴女儿猛抬头见繁茂花叶间隐隐一张俊秀面庞,便道:“多谢姐姐提醒我,难道姐姐在外头有什么避雨的?”宝玉才发现自己造已湿透,一气跑到怡红院,心里还记挂着那女孩儿无处避雨。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中,贾宝玉的这一形象和性格特征作为前期的教学准备是需要略作补充的。 第二,平等。早期的红学家大都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宝玉一视同仁,不问迎、探、惜之为一脉也,不问薛、史之为串亲也,不问袭人、晴雯之为侍儿也,但是女子,俱当珍重。”这揭示了宝玉在与众女儿相处中的平等态度。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和六十三回,集中铺排了宝玉等人过生日的热闹景象,大观园里没大没小、没上没下,乐不可支的度过了喧腾的一天一夜。宝玉等人的生日,成了大观园裙钗们共同的青春盛会。在这个节日里,宝玉平等待人的性情得到了极致的显露。如:“平儿便福下去,宝玉忙作揖不迭。平儿便跪下去,宝玉也忙跪下去袭人连忙搀起来。又下了一福,宝玉又还了一揖。袭人笑推宝玉:你再作揖。宝玉道:已经完了,怎么又作揖?袭人笑道:这是他来给你拜寿。今儿也是他的生日,你也该给他拜寿。宝玉听了,喜得忙作下揖去,说:原来今儿也是姐姐的芳诞。平儿还万福不迭。”平儿虽是凤姐的丫头,贾琏之妾,身份究竟不高,而宝玉如何尊之,上面的细节描写真是一览无余。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宝玉的这种平等思想也是有极大体现的。如宝玉在细细的打量黛玉一番之后,问道:“妹妹可曾读书?”在黛玉回答之后,宝玉又道:“妹妹的尊名是那两个字?”通过这两段问话我们可以推知,在宝玉的眼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