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理学__中山大学(2)--期末考试试题一

生理学__中山大学(2)--期末考试试题一

2: 引起胆囊收缩的一个重要的体液因素是 E

A.胰泌素

B.胃泌素

C.胆盐

D.盐酸

E.胆囊收缩素

3: 人体所需要能量的70%主要来自 C

A.核酸的分解

B.糖蛋白的分解

C.糖的氧化

D.脂肪的氧化

E.蛋白质的氧化4: 影响能量代谢最为显著的因素是 B

A.激素水平

B.肌肉活动

C.高温

D.精神活动

E.年龄

5: 腋窝温度的正常值为 B

A.35.0~36.4 ℃

B.36.0~37.4 ℃

C.36.7~37.7 ℃

D.36.9~37.9 ℃

E.37.0~38.2 ℃

6: 调节体温的中枢整合机构中心部位是 D

A.脊髓

B.延髓

C.中脑

D.下丘脑的PO/AH

E.大脑皮质

7: 下列肾脏何种结构主动转钠,而水则随着被动重吸收? A

A.近端小管 B.髓襻降支 C.髓襻升支 D.远端小管 C.髓质收集管8: 肾素是由下列哪种细胞分泌的?A

A.肾小球旁器的球旁细胞 B.肾小管近端小管上皮细胞

C.肾血管内皮细胞 D.集合管上皮细胞

9: 下丘脑视上核受损引起 B

A.水利尿 B.尿崩症 C.尿失禁 D.尿潴留

10: 近视眼产生的原因大多是由于 A

A眼球前后径过长 B. 眼球前后径过短 C.角膜表面不呈正球面

D.晶状体的弹性减弱或消失

E.睫状肌疲劳或萎缩

11: 正常眼在安静时能使远物在折射后成像的位置是 C

A.视网膜前

B.视网膜后

C. 视网膜上

D.远点

E.近点

12: 下列关于声波使鼓膜振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鼓膜的面积大致和卵圆窗相等

B.鼓膜上的压强和卵圆窗膜上的相等

C.鼓膜可以改变任何外加振动的频率D鼓膜的振动和声波的振动同始同终E.咽鼓管堵塞时鼓膜向外突出

13: 兴奋性化学突触的传递过程不包括C

A 突触前膜的Ca2+内流

B 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

C 突触后膜的超极化

D 突触后膜产生去极化电位

E 突触后膜的兴奋性升高

14: 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特点不包括B

A主要起自丘脑髓板内核群B 点对点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

C 失去了特异性感觉传导功能

D 是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途径

E 进入大脑皮层后分布在各个层次

15: 内脏痛的主要特点不包括C

A 引起情绪反应

B 定位不明确

C 传入神经纤维属于Aγ

D 对内脏的牵拉刺激敏感

E 主要表现为慢痛

16: 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反射是 B

A 翻正反射

B 紧张性肌牵张反射

C 腱反射

D 屈肌反射

E 交叉伸反

17: 小儿麻痹遗留的肢体肌肉萎缩主要是由于 C

A 脊髓血液供应不足

B 神经-肌接头部位的兴奋传递功能降低

C 失去了运动神经对肌肉的营养作用

D 高位中枢的抑制作用加强

E 高位中枢对脊髓的易化作用减弱

18: 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生物信息传递系统包括C

A. 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

B. 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C.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D. 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19: 关于甲状腺腺泡细胞的聚碘作用错误的是 C

A. 需要激活Na+,K+-ATPase产生能量

B. 依靠腺泡细胞基底膜上Na+/I-泵的帮助

C. 当Na+顺浓度差内流时抑制I-的转运

D. 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

E. TSH能加强腺泡细胞的聚碘作用

20: 生物活性最强的雌激素是。A

A. 雌二醇

B. 雌酮

C. 雌三醇D 孕酮

21: 人体生理学的任务是为了阐明:C

A. 人体细胞的功能

B. 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C. 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规律

D. 人体化学变化的规律

E. 人体物理变化的规律

22:在自动控制系统中,从受控系统达到控制系统的信息称为:B A. 控制信息B.反馈信息C.干扰信息D.参考信息E.偏差信息

23: 下列因素中可使骨骼肌收缩加强的是 C

A.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处神经末梢上Ca2+的通道

B.阻断神经末梢ACh的释放C.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的胆碱酯酶D.阻断终板膜上的ACh受体门控通道

24: 在收缩过程,后负荷主要影响肌肉的 D

A.兴奋性 B.初长度 C.传导性 D.收缩力量和缩短速度

25: 膜两侧电位极性倒转称为D

A.去极化 B.复极化 C.超极化 D.反极化

26: 肌丝滑行学说的直接证据是,肌肉收缩时 A

A.暗带长度不变,明带和H区缩短 B.暗带长度缩短, 明带和H区不变C.明带和暗带长度均缩短 D.明带和暗带长度均不变

27: 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共同特点是 D

A.要消耗能量 B.顺浓度梯度

C.顺电位梯度 D.需要膜蛋白的介导

28: 细胞膜在静息情况下,对哪种离子通透性较大 A

A.K+ B.Na+ C.Ca2+ D.Cl-

29: 成年人的造血组织是:E

A.肝脏

B.脾脏

C.胸腺

D.所有骨髓腔的骨髓

E.扁骨及长骨近端骨骺处骨髓30: 肝硬化病人容易发生凝血障碍,主要是由于:B

A.血小板减少

B.某些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C.维生素K减少

D.抗凝血酶Ⅲ减少

E.血中抗凝物质增加

31: 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是:C

A.Na+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B.Ca2+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C.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D.Na+和K+的平衡电位

E.Ca2+和K+的平衡电位

32: 超常期是指:D

A.动作电位幅值超过正常

B.动作电位时间超过正常

C.引起兴奋需要的刺激强度超过正常

D.引起兴奋需要的刺激强度小于正常

E.兴奋传导速度超过正常

33: 射血分数是指: C

A.搏出量和每分输出量之比

B.每分输出量和心室容积之比

C.搏出量和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之比

D.心室收缩期末和心室舒张期末容积之比E搏出量和心室收缩末期容积之比

34: 容量血管是指B

A.大动脉

B.大静脉

C.肺静脉

D.肺动脉

E.静脉

35: 使肺血管舒张的体液因素是 E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血管紧张素

D.5-羟色胺

E.前列环素

36: 舒张冠状血管作用最强的代谢物是 D

A.H+

B.CO2

C.乳酸

D.腺苷

E.ADP

37: 评价呼吸效率较好的指标是 C

A.无效腔B.肺活量 C.肺泡通气量 D.每分通气量 E.功能余气量38: 中枢化学感受器最敏感的刺激是 D

A.血液中的H+ B.血液中的CO2 C.脑脊液中的CO2

D.脑脊液中的H+ E.血液中的PO2降低

39: CO2对呼吸的兴奋主要是通过 E

A.直接刺激呼吸中枢 B.直接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C.刺激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D.刺激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E.通过生成H+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40: 支配胃肠道的副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是 B

A.去甲肾上腺素

B.乙酰胆碱

C.5-羟色胺

D.谷氨酸

E.血管活性肠肽

二、简答题(共25分,每题5分):

1: 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

答: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静息未受刺激时存在于膜两侧的电位差。习惯上静息电位以膜外电位为零时的膜内电位的数值表示,一般均为负值,范围在-10~-

100mV。膜电位的绝对值代表电位差的大小,而膜电位的符号说明了膜内电位

与膜外电位的关系。

形成机制:静息电位的产生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静息时膜两侧离子的不平衡分布,

二是静息时膜对离子通透性的不同。在生理条件下细胞内外的离子呈现不均匀分布。如细胞外正离子以Na+为主,而负离子以Cl-为主,它们的浓度远高于胞内Na+、Cl-的浓度;而细胞内正离子以K+为主,负离子以大分子蛋白质为主,同样远高于胞外。其次静息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K+因此将由膜内向膜外进行扩散。由于带负电荷的蛋白质不能同时随K+扩散,而且对K+的跨膜扩散还具有静电吸引作用。因此,K+的扩散形成了两个结果,一是扩散出来的K+只能分布在膜外近1μm厚度的表面,而不能自由扩散到细胞外液;二是扩散至膜外的K+在膜的外表面聚积形成一个正电场,由此而形成排斥细胞内K+进一步向外扩散的力量。因此,在K+离子跨膜扩散过程中,通常有两个作用力在同时起作用。即K+的浓度梯度促使离子跨膜移动的驱动力及膜外聚积的K+形成的阻止其继续扩散的作用力。浓度差、电位差(电场力)对离子作用力的代数和构成该离子跨膜扩散的电化学推动力。对于K+来说,浓度梯度促使K+向外扩散而电场力阻止K+向外扩散。随着K+的外向扩散,膜的外表面积聚的K+越来越多,即电场力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当它增大到与K+离子向外扩散的驱动力相等时, K+的净移动将停止,而膜电位也将维持在这一平衡状态。此时的跨膜电位亦称K+的平

衡电位。静息电位主要是K+跨膜扩散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在静息电位形成中,以下三个因素至关重要。一是钾离子在膜内外的不平衡分布及由此形成的电化学驱动力;二是膜对钠离子、钾离子相对的通透性,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平衡电位和钠离子平衡电位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细胞膜在静息时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因此膜电位趋向于钾离子的平衡电位;三是钠泵的生电性作用:钠泵的活动是每

次泵出3个Na+,而泵入2个K+,这与Na+漏入的量约为K+漏出量的1.5倍的不对等相匹配,从而维持了Na+、K+各自浓度的相对恒定。

2: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答: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正常成熟红细胞呈双凹圆碟形,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红细胞表面积较大。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要蛋白质。(2)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为a. 红细胞膜的选择通透性:红细胞膜对物质有选择性的通透性。氧气和二氧化碳可以自由通过红细胞膜,负离子较易通过,而正离子却很难通过。b. 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双凹圆碟形允许红细胞发生很大的变形。红细胞在全身血管中循环运行,常常要挤过口径比小的毛细血管或血窦孔隙这时红细胞将发生变形,在通过后又可恢复原状。c.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虽然红细胞的比重大于血浆,但红细胞由于细胞表面存在带负电荷的唾液酸而相互排斥,正常时下降十分缓慢。血液中红细胞能够相当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d.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解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用来表示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的渗透抵抗力。红细胞的渗透脆性越大,表示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越小。

3: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答: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1)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系数(K f):是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肾小球有效滤过面积的乘积。K f增加可以提高肾小球滤过率,K f减小则降低肾小球滤过率。(2)有效滤过压的改变:凡是影响有效滤过压的因素都能影响肾小球滤过率。

a.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压: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变化是生理状态下调节肾小

球滤过率的主要方式。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则提高GFR,减少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则降低GFR。

b.血浆胶体渗透压:在正常条件下血浆胶体渗透压不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当全身血浆蛋白明显减少时,有效滤过压会相应地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导致尿量增多。

c.囊内压:在正常条件下肾小球囊内压常约为18 mmHg。增加囊内压则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囊内压则提高肾小球滤过率。

(3)肾血浆流量的变化:肾脏血流量丰富,两个肾脏虽只有体重的0.4%,但却接受1/5的心输出量。肾脏的血流决定于肾动脉和肾静脉压力差被肾脏血管总阻力除。肾血流量的增加可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有效滤过压增大,有效滤过率增加。

4: 胃液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答:纯净的胃液是pH为0.9~1.5的无色液体。正常成人每日分泌量约1.5~2.5L。胃液中除水外,主要成分有盐酸、胃蛋白酶原、内因子和黏液。

(1)盐酸(Hcl):又称胃酸,是由泌酸腺中的壁细胞分泌的。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将无活性的胃蛋白酶原激活成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同时为胃蛋白酶发挥作用提供酸性环境;b.使食物中蛋白质变性,易于分解;c.杀死随食物入胃的细菌;d.盐酸进入小肠后,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e.盐酸在小肠内有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若盐酸分泌过多,又会对胃和十二指肠黏膜产生侵蚀作用,称为诱发溃疡病的原因之一。

(2)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由泌酸腺中的主细胞合成分泌的,在盐酸的作用

下转变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又反过来对胃蛋白酶原起激活作用,形成局部正反馈。胃蛋白酶能水解蛋白质中芳香族氨基酸的肽链。

(3)内因子:是一种糖蛋白,由泌酸腺中的壁细胞分泌,其作用是保护维生素B12并促进其吸收。

(4)碳酸氢盐和黏液:胃的黏液是由胃腺中的黏液细胞,胃黏膜表面的上皮细胞,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共同分泌的。胃黏液具有润滑作用,黏液和碳酸氢盐共同形成抗损伤屏障,称为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5: 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及如何校正

答:(1)近视眼形成的原因为:由于人们长期处于视近物状态,没有及时使眼睛得到必要的休息,以致睫状肌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因其自身的弹性变凸,久而久之,晶状体自身调节能力降低使得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轴性近视),来自远方物体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前方后又开始分散,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模糊的图像。视近物时,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较长,近点变近无须进行调节或进行轻度调节就可以看清楚近物。

(2)校正: 在眼的前方增加一个凹透镜片,使入眼的平行光线适当辐射后聚焦在视网膜上,以便看清远物。如同正常眼一样,视近物主要依靠眼睛自身的调节能力。

三、论述题(共35分):

1: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2)

答:动脉血压是血液在动脉内流动时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的侧压力。动脉血压一般指主动脉压力。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为:

(1)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即循环系统的平均充盈压,正常情况下,血管系统的充盈程度变化不大。失血后,循环血量减少,此时若血管系统容量变化不大,则体循环的平均充盈压会下降,使动脉血压下降。其它情况,若循环血量不变而血管系统容积增大,也会使动脉血压下降。

(2)心输出量的变化:

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变化主要影响收缩压:当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时,心缩期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增加,动脉管壁所承受的侧压力也就增大,收缩压明显升高。由于动脉血压升高,血流速度随之加快,在心舒末期存留于大动脉中的血量增加不多,致使舒张压升高的幅度相对较小。

心率的改变主要影响舒张压:心率直接影响心动周期的长短,从而影响收缩期和舒张期的时程,其中主要影响舒张期时程。当心率加快时,心室舒张期明显缩短,因此在心舒期从大动脉流向外周的血液量减少,存留在大动脉内的血量增多,致使舒张压升高。

(3)外周阻力的改变主要影响舒张压:外周阻力增大时,心舒期内血液外流的速度减慢,因而舒张压升高。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升高使得血流速度加快,因而,收缩压升高不如舒张压升高明显。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可使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减少:如前所述,由于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功能,使得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明显小于心室内压力的波动幅度。

2: 试述兴奋性突触传递的过程及电位变化(13分)

答:兴奋性的突触传递是以兴奋性的神经递质作为中介完成的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前一个神经元的电活动,通过释放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至突触后膜,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此种局部的去极化电位被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传递的过程及电位变化为:(1)突触前膜去极化 (2)Ca2+进入突触小体:突触前膜去极化引起活性区邻近的前膜上电压门控性Ca2+通道开放,使得Ca2+通过开放的通道内流(3) Ca2+内流引起的递质释放 (4)递质与受体结合:释放入突触间隙的递质,通过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对某些阳离子(Na+和Ca+)的通透性增大 (5)突触后电位的产生:在电化学梯度的作用下,Na+由膜外向膜内流动形成局部内向离子流,从而使突触后膜局部去极化。中枢神经系统内最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是谷氨酸3: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及生理作用(10分)

答:甲状腺激素为酪氨酸碘化物,主要包括甲状腺素(thyroxin),又称四碘甲腺原氨酸(3,5,3ˊ,5ˊ-tetraiodothyronine,T4)和三碘甲腺原氨酸(3,5,3ˊ-triiodothyronine, T3),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是TG和碘(iodine)。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包括聚碘、活化、碘化和耦联等步骤。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1)甲状腺腺泡的聚碘:进入体内的碘由肠道吸收,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甲状腺腺泡细胞摄取碘的过程属于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继发性主动转运。首先,碘是被一种称为 Na+-I- 同相转运体(NIS)的膜蛋白从血液逆电-化学梯度,经基底膜主动转运至甲状腺细胞内的,然后I-再顺电-化学梯度经细胞顶端膜进入腺泡腔。在此过程中Na+顺浓度梯度内流释放的能量

驱使I-的转运,该能量是由NIS依赖Na+-K+-ATPase活性所提供的势能。(2)碘离子的活化:指摄入腺泡细胞的碘离子经TPO氧化变成I2或与过氧化酶形成某种复合物的过程。(3)酪氨酸碘化及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酪氨酸碘化指在TPO催化下,TG分子的某些酪氨酸残基上氢原子被碘所置换,合成MIT和DIT的过程。然后,一个MIT与一个DIT或两个DIT在TPO催化下相偶联生成T3或T4。

生理作用:

一、对代谢的影响

(1)增加机体产热量,提高基础代谢率

(2)对物质代谢的作用

糖代谢:甲状腺激素对糖代谢调节具有双向性。一方面通过促进糖吸收及发挥协同作用使血糖升高,另一方面增加胰岛素分泌,促进外周对糖的利用使血糖降低。

蛋白质代谢:生理情况下,甲状腺激素作用于靶细胞的核受体,加速蛋白质的合成。若其分泌过多,可加速外周组织蛋白质的分解。

脂肪代谢:甲状腺激素加速机体利用脂肪酸氧化供能,使血中游离脂肪酸增加,并增强儿茶酚胺与胰高血糖素促进脂肪分解作用。甲状腺激素使血中胆固醇浓度降低。

二、对机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甲状腺激素对机体正常生长发育是必不可少的。一是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的协同作用,二是甲状腺激素本身具有促进组织分化、生长发育以及成熟的作用

三、对器官系统的影响

(1)心血管系统:心脏是甲状腺激素最重要的靶器官,对心脏的总效应是提高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增加心输出量。

(2)神经系统:甲状腺激素对成年已分化成熟神经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兴奋,此效应持续终生。

(3)对其它内分泌腺的影响:甲状腺激素也参与调控机体组织对其它激素的需要量。

(4)甲状腺激素可通过增强机体代谢率,增加组织耗氧量和二氧化碳的产生,使呼吸运动增强;还能增加消化腺分泌与胃肠道运动,以增加食欲与食物吸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