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文化交流对中韩关系的影响 (毕业论文)

浅谈文化交流对中韩关系的影响 (毕业论文)

浅谈文化交流对中韩关系的影响

摘要

本文拟结合文化的特征及文化交流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在对中韩文化交流现状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当代文化交流对中韩政治、经贸和社会的影响,进而考察中韩两国文化交流中产生的问题以及我国面对未来两国关系中的文化交流时所要采取的措施,以引导中韩关系向有利于两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落实中韩首脑会晤中确立的建立中韩全面伙伴关系的战略决策,促进中韩关系的顺利发展。本选题的意义主要有两个:一是拓展中韩文化交流的研究时段和研究范围;二是为以后更好地发挥文化交流在两国关系中的促进作用带来启示。

关键词:当代;中韩;文化交流;中韩关系

目录

一、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成效 4

1.1中韩两国文化交流迅速发展 4

(1)教育合作迅猛发展 4

(2)影视交流急剧升温 4

(4)服饰交流方兴未艾 5

(5)旅游协作势头强劲 5

二、当代中韩文化交流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5

2.1民间文化交流推动中韩建交 6

2.2以文化交流为基础,两国的经贸往来大幅度上升 6

2.3文化交流对两国社会的影响 6

三、中韩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7

3.1“高句丽问题”为代表的历史领域认识问题7 3.2中韩两国文化产品贸易极不平衡8

3.3两国文化交流层次较浅9

四、在处理未来中韩关系中的文化交流时我国的对策 9

4.1为建立互信互助的中韩关系而加强文化的交流10 4.2冷静对待两国文化交流存在的问题11

参考文献12

致谢 13

一、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成效

1.1中韩两国文化交流迅速发展

(1)教育合作迅猛发展

2004年在韩国境内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的人数达 2.3万(2004年全年中国境外HSK考试总人数为3万人)。据新华网报道,韩国每天都有关于中国的书籍出版。每年在世界各地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外国人中,韩国考生占到三分之二。“在‘韩流’、‘汉风’的直接影响下,中韩两国的人员交流也非常活跃。2006年访华的韩国人达390万人次,平均每天有1万余人。2006年,在华韩国留学生人数达5.7万人,在韩中国留学生也有1万余人,分别居对方国家外国留学生首位;常住中国的韩国人多达70万人。

(2)影视交流急剧升温

韩剧大量涌入中国,中国电影《英雄》等也频繁登陆韩国。韩国人是狂热的电影爱好者,首尔市里数十个电影院经常是座无虚席。大多数电影院既上映韩国本地的电影,也上演进口的电影。韩国电影大部分是历史电影以及一些现代情景喜剧。韩国的电影工业越来越现代化,一些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也大获好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取得了长足发展。从电影反映人类文化与文明进步的同步性角度来看,中国电影几十年来在一些相当重要的方面确实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最近几年,韩国的影视作品尤其是韩国电视剧大举进入中国,在中国刮起了不小的韩流风暴。《大长今》、《对不起,我爱你》、《浪漫满屋》、《豪杰春香》、《18.29》、《美妙人生》、《悲伤

恋歌》、《冬季恋歌》、《天国的阶梯》、《爱在哈佛》、《巴黎恋人》、《My Girl》、《威尼斯恋人》等等一大批韩剧登陆中华大地。近十年左右,以电视剧为主要形式的韩国文化产品大量进入我国,形成了一股冲击我国文化市场的“韩流”。韩国电视剧往往注重展现生活化和平民化,以亲情、友情、爱情为主题,剧中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场景布置时尚华丽,画面清纯高雅,演员的表演朴实自然。具有相近文化背景的我国青少年尤其是女性在追求时尚、追求个性的过程中在韩剧里找到了知音,因此他们对韩剧很是认同,这就致使韩剧在我国流行。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少年正在成为“韩剧迷”,韩剧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达到近年来的巅峰,“哈韩族”遍布大小城市。

(4)服饰交流方兴未艾

韩剧在中国的流行,为韩国的服饰文化在中国的宣传和推广打造了一个平台。仅在2006年韩国电视连续剧《浪漫满屋》、《宫》、《My Girl》、《威尼斯恋人》等时装剧又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威力,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旋风。剧中演员的服饰,都经过精心设计与搭配,充满时尚感又符合各自身份,就像时装展览,让中国的青少年,尤其是注重装扮的女孩子们大饱眼福深受感染。少女的服饰对潮流比较敏感,在服饰中更新换代也最快,韩剧对我国少女服饰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更是直接的。这些韩剧中个性张扬又色彩艳丽服装,流露出鲜明的时尚色彩,影响着无数少女的审美观。年轻女孩们在观看韩国时装剧时很容易被剧中的人物所吸引,进而模仿剧中人物的穿着打扮甚至还有说话的语气和表情。如《浪漫满屋》中宋慧乔所穿着的高腰线的上装、

短到胸口的外套小背心,现在中国市场上随处可见,她们是这类服装的当然买主。韩剧中男演员的服饰也深深影响了我国年轻男士的穿着。

(5)旅游协作势头强劲

中韩两国在旅游方面的合作蓬勃发展,2004年两国旅游人员往来已经突破340万人次。一方面,韩国人来中国旅游持续升温。自1994年韩国全面取消旅华限制以来,韩国公民来华旅游呈现趋热势头。中韩建交以来,韩国公民赴华旅游人次年增长率在24%以上,增长率最高年份达到110.57%。2005年,中国接待韩国游客达到354.5万人次,占入境外国游客总量的17.5%,韩国首次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客源国。从1992年到2005年,韩国公民赴华旅游人数从11.2万人次快速增加到354.5万人次,增长了30多倍,中国已成为韩国国民最大的海外旅行目的地国。另一方面,中国人去韩国旅游增长迅速。中国人赴韩国旅游虽然起步略晚,但是增长速度很快。

二、当代中韩文化交流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的加快,中韩两国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作为社会发展必然产物的文化交流则成为两国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两国的外交政策和实践。

2.1民间文化交流推动中韩建交

从韩国建国到1992年两国建交,中韩关系基本处于误解、敌视状态,而这种敌对关系是不符合两国人民利益的。随着国际形势的变

化以及中国相继与美国和日本建交,中韩之间关系的改善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而在这过程中,民间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打开两国交往的大门,推动中韩友好运动的勃兴和邦交正常化的实现,促进两国关系全面、健康、顺利地发展等方面,它始终扮演着官方或其他渠道都无法代替的角色。

2.2以文化交流为基础,两国的经贸往来大幅度上升

中韩建交16年来,两国在经济上互利合作不断深化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双方的贸易额从建交时的64亿美元迅速发展到了2006年的1300亿美元。从(表五)中我们可以看出两国的贸易额都是逐年递增的。据中国海关统计,2007年,中韩进出口总额1599亿美元,同比增长19.1%,其中,中方出口561.4亿美元,同比增长26.1%;进口1037.6亿美元,同比增长15.60;中方逆差476.2亿美元,同比增长5.2%。另据韩国关税厅统计,2007年韩对华贸易额1450.31亿美元,其中韩出口819.88亿美元,韩进口630.43亿美元,同比增长22.80/0、18.030/0和29.50/0;韩顺差189.45亿美元,同比下降9.36%。42建交后韩国对中国的投资呈现出迅速增加的趋势(除了1998年金融危机),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两国经贸合作以地理上的相近、文化上的相似性、经济上的互补性为基础飞速发展。2006年韩国对华实际投资额为33.1亿美元,中国成为韩国的第一大投资对象国。根据2006年底数据,韩国对华投资累计达169.8亿美元。投资区域也己经从渤海湾地区扩展到了除西藏以外的所有中国大陆省份。“目前,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

和第二大进口国。而韩国是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第六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国、以及第四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

2.3文化交流对两国社会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文化最能反映这个民族的气质、性格和传统。我们通过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去了解这个民族,而文化交流是促进了解和增进友谊的桥梁。通过双向的文化交流,可以了解彼此的的传统文化,可以看到彼此国内的政治形势、经济形势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可以加深两国人民的彼此了解,增进友谊。中韩两国通过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推广自己国家的品牌,通过建立本国文化在世界各国人士心中的美好印象,树立整个国家的形象。正是韩国的电视剧让中国人开始了解和认识韩国社会、韩国人的生活百态,感觉到韩国电视剧的魅力。

综上所述,韩国处于文化流向的高“势”,文化的流向更多的是从韩国流向中国,中国在“韩流”面前,更多的是在做文化接受方面的工作。韩国文化输出及影响力远大于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有学者指出:“大约从1998年的冬季开始,先是从北京、大连、青岛等中国的北方城市,后是到南京、杭州、上海、广州、深圳等中国的南方名都,兴起了一阵欣赏韩国歌曲、摇滚、劲舞、电影、电视剧以及娱乐明星个人表演的热潮……中国媒体把这一来自邻国的韩式文化娱乐潮,及其时尚化称之为‘韩流’,并且成为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娱乐界中点击率最高的一个词汇。”

“所以开始有学者担心韩国文化影响问题,认为其有反过来影响中国的威胁。

三、中韩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韩两国的关系取得良好进展的情况下,也出现了一些波折。近年来中韩关系处于一种“倒春寒”状态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原有的高句丽问题、长白山问题以及2008年奥运火炬首尔传递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事件和韩国一些人士对中国四川大地震的幸灾乐祸的态度,有很多中国人在北京奥运会上为韩国的对手国代表队呐喊助威,这些都成为影响中韩关系的消极因素。中韩关系发展自从建交以来似乎风平浪静、一帆风顺,最近一两年来却出现中韩民间交恶,这些现象值得关心中韩关系的人们深思。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出现了不可忽视的问题,这是一条显著原因。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今后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前景,也必将影响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长远发展。人们发现,胡锦涛主席选择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后的第一天出访近邻韩国,这种时机选择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正反映了中国政府对发展中韩关系的重视,这份诚意相信韩国舆论不难感受到。

3.1“高句丽问题”为代表的历史领域认识问题

韩国的学术界不是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来研究历史问题,而是显示出强烈的民族感情色彩,在古代高句丽的问题上体现得最明显。2003年发生的高句丽历史研究问题事件,经过耐心的对话和协商,才得以暂时平息。

关于高句丽历史的归属问题,中韩双方存在着重大分歧。韩国学术界及政界、民众认为,中国社科院于2002年成立的“东北工程”

(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是中国政府为谋求中国社会的统一和稳定,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理论为出发点,古为今用,用现实去解释历史,为中国的政治服务,“中国把历史问题当作国策事业并投入巨额资金肯定有政治企图。”中国学者普遍认为,韩国方面扭曲了中国“东北工程”的真正意图所在。

目前,在韩国有相当多的历史学者和政界人士,站在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的立场,在中朝边界问题和高句丽民族归属问题上大做文章。他们肆意宣传历史上的高句丽与现在朝鲜半岛的所谓继承关系,宣扬古代高句丽地区是他们的故土,极力否认中国对东北地区的历史主权,使一些学术问题明显地带有向政治问题演化的倾向,呼吁中国不要将高句丽历史研究问题政治化,企图混淆国际视听。“东北工程”主张高句丽的主体部分已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其分支可能融入当前的朝鲜民族。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来看,高句丽与当前的朝鲜民族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

笔者认为,中国历史学家将高句丽(高丽)定位为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政权,历史上的高句丽与现在的朝鲜和韩国都没有必然的联系,是十分恰当和正确的。中国没有矮化朝鲜半岛上的两个邻国,也不是窜改历史,恰恰相反,中国的研究及研究结论都是有历史依据作支撑的。

3.2中韩两国文化产品贸易极不平衡

在中国,形容“韩流”常用的一个词是“滚滚”,说明“韩流”在中国发展的态势。近几年,韩剧的热播足以说明“韩流”的“滚滚”

存在。中国各大电视台(包括CCTV-8)反复播放了数十部韩剧,报纸上也炒作韩国影视明星,互联网上有大量的韩剧介绍、韩剧视频、韩剧剧照图片,大街上随处可见韩国菜馆和韩式美容美发店,不少人手机铃声中响起了《大长今》主题曲,等等。现在中国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女性朋友都看过以下韩剧:《大长今》、《浪漫满屋》、《澡堂老板的男人们》、《人鱼小姐》、《蓝色生死恋》、《黄手帕》、《百万朵玫瑰》、《看了又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对韩国采取开放策略、大量引进韩国文化产品的事实。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的影视作品很难与韩国观众见面。最近几年,只有少数中国影视作品挤进韩国市场,如《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无极》、《还珠格格》等。韩国观众对中国的影视作品相对缺乏了解,也很少能通过现实题材的作品来了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尽管个别电视剧(如《还珠格格》)在韩国播出时曾引起一些轰动,但目前中国影视剧目在韩国基本没有地位,更不能与韩国影视剧在中国的受宠情形相比。

3.3两国文化交流层次较浅

两国人民彼此了解不是很深,尤其是韩国人对中国普遍缺乏真实印象。两国人民由于在建交前隔绝了四十多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彼此了解得很深入。韩国人不大懂中国人,比如,韩国人有以貌取人的倾向。可中国人乐于随意的穿着,甚至有人身穿运动服出席重要场合。这与韩国人一本正经穿西装打领带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到过中国的韩国人,大多是夸中国好的。但绝大部分韩国人是没有来过中国的,中国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很神秘,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也只停留于电

视、报纸的媒体报道。

但是很遗憾,韩国的电视、报纸媒体,有关中国的事情负面报道非常多,有过分渲染中国的负面之嫌,往往把负面的东西放大了给人看,直接影响到普通韩国人对中国的认知。媒体记者更是经常错误解读中国,有的媒体的中国报道没有传递正确的信息,是记者对中国的主观片面看法。很多报道中国的新闻,都关注于贫困边远山区。而且基本上只要中国有负面新闻,一定会出现在韩国的各大媒体上。因为长期以来都没有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变化作详细的报道,韩国人大都不知道中国人到底是怎么生活的。韩国人经常会问稀奇古怪的问题,诸如“你们中国学生上学要爬几座山?”“中国有面包么?”“中国也有方便面吗?”“中国也有苹果吗?”“中国也有台球厅么?”“中国也过春节呀!”“中国也有网吧?”“中国人也用手机吗?”更可笑的是有人会问“中国人洗澡么?”。

四、在处理未来中韩关系中的文化交流时我国的对策

通过前文所述关于建交巧年来两国文化交流可见成果是辉煌的,居于主导地位,文化交流在双边关系中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但是一也存在着一些对两国关系有消极影响的问题。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尚未达到制约双边关系发展的程度。中韩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直接关系到东亚的和平与稳定。2003年和2005年的两国元首的互访,确定了中韩将致力于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目标,双方在加强政治安全与对话、能源、经济和商业、文化和民间交流等领域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4.1建立互信互助的中韩关系而加强文化的交流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中韩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不仅经济上具有强烈的互补性,而且最为其反映和发展结果的文化如学术、文艺、教育、体育、旅游等领域以及文化产业领域,特别是在文化产业和教育领域,两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这是中韩双方进行文化交流的基础。加强中韩文化交流与合作,将促进两国文化的伟大复兴,两国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加强交流,增进了解,扩大共识。我国应在自愿、平等、协商、诚信、互利的原则上与韩国发展文化交流与合作。韩国建国后由于受到美国的影响以及其经济的发展,其文化己经带有后工业社会的文明范畴,而中国正实现从农业向现代工业的过渡,文化的主体还带有强烈的封建色彩。中国有必要学习韩国的科学技术和现代企业文化,诸如反映现代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规律的社会公正、现代企业制度和文化、公平竞争等。

事实上,自从两国建交后,我国就已经主动地在全方位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诸如派出学习、引进人才等,学习借鉴和吸收着韩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成果。这样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韩国社会及其文化本质,加强双方的理解,以寻求最大的共同利益所在,加强合作,减少摩擦。为了促进两国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两国政府和民间需要更多的学术性交流和共同研究。研究主题要多样,如两国民族和家族血缘关系等在过去没有重视的都要进一步研究。这样可以缩小两国因科研体制的不同和学者立场和观点的差异而造成的双方观念上的差

异,也可以解决在冷战时代因制度和意识形态宣传教育遗留下来的问题而加强共识。“”这也是加强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信任的有效办法。从长远来看,这是符合中韩两国和两国人民利益的。从人类社会和人的发展的目标着眼,加强相互学习,寻求双方共同文化价值所在,取长补短,以实现文化的融合与中韩双方关系的发展,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共同推进两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2冷静对待两国文化交流存在的问题

通过前文对建交以来的中韩文化交流在艺术团体互访、学术、文化产业、体育、教育、人员往来等几个方面交流的论述,可以看到中韩文化交流发展很快,交流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文化交流在两国关系中的促进作用也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韩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对两国关系有负面影响的问题。中韩在文化上出现的种种议论、争论乃至摩擦,是在两国、两国人民交往日益频繁过程中出现的新状况,具有某种必然性,不必大惊小怪,关键在于以何种心态面对。

对于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我们要冷静对待,多些宽容和克制,加强沟通。两国在一些历史文化问题上应该事先加强沟通,加强交流,或共同研究,把这些问题限制在学术领域,不要让其引发民族主义情绪。正如高句丽归属问题上,温家宝总理也提出应该本着学术与政治分开,现实与历史分开的原则,正确对待,妥善处理,不要影响两国关系。这也提出了中国在推动两国政府高层交往的同时,应当重视与韩国学术界和民众的交流、为韩国媒体正确地认识中国创造条件的必

要性。针对中韩文化贸易逆差问题。韩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似,比较容易进入中国市场,所以我们在政策制定方面应该自觉、有针对地采取与其他国外文化产品更为严格的保护主义政策,抵制韩国文化产品的大规模进入。对于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交流和相似文化的中韩两困,“韩流”和“汉风”的文化现象,我们都不应该予以否定的态度来对待,因为它们不仅创造了国家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机会,而且扩大到两国民间的文化交流,并且对改善两国的国家形象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持续这种友好的文化风潮,应采取合作融洽的态度,并创造和能够同时发展的条件,整合两国的力量,向世界宣传东方文化的优秀性。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扑面而来的今天,任何民族都不可能不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没有一种文化是封闭、隔离和不相往来的,与外来文化的撞击和交融是本土文化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动力。每一种民族文化在长久的历史进程中,一方面通过自身的创新变革文化,另一方面必须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在融合中创新,在交汇中生长。唯有在文化多元共处的框架中,谋求多元文化之间的对话交流,求同存异、相互学习、共同发展,才是比较理想的文化互动模式。费孝通先生在此问题上曾有精辟的论述:“各美其美,美人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韩流”正是借助于世界文化多元发展之势,在遭遇了中韩文化的冲突与紧张后实现了沟通与融合。“只有保持不断开放的文化姿态,相互吸纳与融合,才能够推陈出新,在民族形式、当代生活和世界情感之间搭建起通向艺术真善美的桥梁。“韩流”所带来的韩

国式文化态度和价值观念正在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青少年,我们只有尊重个性、尊重差异,尊重每一种生活方式,尊重自由选择的权利,保持宽容的心态,并在此前提下,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并不断通过文化对话,以“和而不同”的姿态坚持文化的多元共处,不断吸纳和消化其他民族、国家、地域的文化成果,才能够减少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解和敌意,也才能够给民族文化带来一个新的开始。至于说韩国文化会不会冲击我国的文化。

笔者认为不会。这反而对我们国家继承和发扬自己的文化是一个促进。“韩流”之所以会在中国劲吹,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大惊小怪“韩流”的来势凶猛,或者是担心韩国文化的入侵问题。因为这股“韩流”所代表的,恰恰是“汉风”的回归。从历史上儒家文化对韩国文化的影响,到今天“韩流”的回归,我们可以看到中韩两国人民共同的文化传承,以及彼此的互动与交流。同时,韩国政府也己经意识到,要消除部分亚洲地区对“韩流”的忧虑,不能搞“韩流霸权主义”,应加强韩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关系。但是,“韩流”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面对“韩流”来袭,听之任之或仅用封杀围堵的手段都不是明智的选择。我们应该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对待“韩流当道”。

参考文献

1.[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2.[美]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3.[美]拉里??A.萨默瓦著,阂惠泉等译,《跨文化传播》,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韩]全海宗著,《中韩关系史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5.[韩]宋丙洛,张胜纪,吴壮译:《韩国经济的崛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6.[韩]金夏中:《腾飞的龙》,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7.[法]路易??多洛著,孙恒译:《国际文化关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陈尚胜:《中韩交流三千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7年版。

9.郭镇之主编:《跨文化交流与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10.何兰主编:《冷战后中国对外关系》,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致谢

本学位论文的完成,得到我的老师的悉心指导。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他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

的支持。在本科学习生涯的几年时间中,他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上、工作中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1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