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天文学年表

天文学年表

公元1900年,光绪26年,美国基勒用92厘米口径的反射望远镜拍摄了上百个星云,发现拍照星云用反射望远镜更优越,他还在照片上发现了十万个以上的星云,旋涡星云是普遍存在的,对制造大型反射望远镜是一个促进;俄国列别捷夫证明了光压的事实;美国的张伯伦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子假说;法国克劳德和德延古发明棱镜等高仪。
公元1901年,光绪27年,英仙座新星成为全天第三亮星,从视差估计距离为100光年,天文学家用它与1885年仙女座大星云中新星作对比研究;荷兰卡普因发现银河系恒星运动的“二流”现象,并提出解释;美国纽康提出计算黄赤交角公式。 公元1902年,光绪28年,法国试播短波无线电时号。
公元1903年,光绪29年,俄国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液体燃料火箭最适合于宇航。
公元1904年,光绪30年,经卡普因的归算处理,吉尔拍摄的南天恒星的好望角星表发表,有星454000颗;美国建成帕洛马天文台。
公元1905年,光绪31年,美国海尔太阳单色光照相仪安装于威尔逊山帕萨迪纳;美国开始无线电授时;爱因斯坦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提出狭义相对论。
公元1906年,光绪32年,德国沃尔夫发现属于脱罗央群的一颗小行星;美国海福德根据重力确定地球为椭球体;美国洛厄尔根据他的火星观测写成《火星和它的运河》,1908年又写出《火星,生命的居住地》。
公元1907年,光绪33年,丹麦赫兹普龙发现巨星和矮星;美国波特伍德提出测定地球年龄的铀蜕变规律法。
公元1908年,光绪34年,通古斯大陨石落在西伯利亚;美国弗罗斯特发现开阳星是四合星;美国海尔利用谱线的塞曼效应发现了黑子磁场;美国威尔逊山1.53米反射望远镜投入工作,并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太阳塔。
公元1909年,宣统元年,英国达维特发现地磁南极。
公元1910年,宣统二年,德国威尔森、席纳尔和法国诺德曼测定恒星温度,进而计算恒星直径;德国史瓦西提出恒星运动速度的椭球分布。 公元1911-1912年,宣统三年,奥地利海斯发现宇宙射线;美国勒维特发现造父变星的周期与光度之间的关系;美国罗素建立食双星理论;丹麦赫兹普龙估算了造父变星的距离;美国斯莱弗发现仙女座星系谱线紫移。
1913年,美国海尔发现从磁场极性看太阳黑子有22年的周期变化;美国罗素发表恒星的光谱型光度图,由于赫兹普龙在1907年前已绘出恒星的色指数星等图,故统称“赫罗图”;美国斯莱弗证实昴星团星云因反射恒星光而导致星云光谱与恒星光谱相同。
1914年,斯莱弗发表13个星系的视向速度表,发现星系大多有退行;美国皮斯发现仙女座大星云的自转;英国第一本

《航海天文年历》出版。
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它可解释水星近日点进动即超差;美国亚当斯用1.53米反射望远镜拍摄天狼星伴星光谱,从而发现白矮星。
1916年,亚当斯创分光视差法。
1917年,爱因斯坦发表《根据广义相对论对宇宙学所作的考察》,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英国金斯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潮汐假说;美国柯蒂斯从仙女座星云中有许多新星认为它是河外星云(当时估计为50万光年);荷兰德西特从广义相对论推出宇宙应当是膨胀的。
1918年,美国沙普利发现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还利用造父变星测量了大小麦哲伦星云的距离;美国布拉希尔制成的183厘米反射望远镜在哥伦比亚多米尼奥天体物理台投入使用;口径2.54米的胡克望远镜在威尔逊山投入工作。
1919年,在布鲁塞尔召开的国际会议决定决定设立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IAU] ,IAU成立;英国爱丁顿在日食观测中发现太阳引力使恒星光线弯曲,为广义相对论提供了验证;美国戈达德提出火箭可以在没有空气的太空中飞行;美国巴纳德发表暗星云星表。
1920年,美国迈克尔孙制成恒星干涉仪,并配置在海尔天文台的2.54米反射望远镜上,皮斯利用它测量了参宿四的直径;沙普利公布“不对称银河系图象”;斯莱弗宣告星系光谱有红移;印度萨哈提出恒星大气电离理论。 1922年,苏联弗里德曼从理论上推导出宇宙膨胀;IAU第一届大会在罗马召开。
1923年,哈勃根据造父变星定出仙女座星云距离我们在80万光年以上;戈达德完成火箭液体推进剂燃烧的实验;德国慕尼黑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天文馆,研制成天象仪。
1924年,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发表德雷勃星表(HD星表),内有南天和北天25万颗星的光谱型;英国爱丁顿从理论上确立了恒星的质光关系。
1925年,美国亚当斯发现天狼星伴星光谱的引力红移,为广义相对论再次提供了验证。
1926年,英国爱丁顿发表《恒星内部结构》著作;瑞典林德布拉德再次证明银河系自转;哈勃创立星系的哈勃分类法;戈达德发射世界上第一枚液体推进剂火箭。
1927年,比利时勒梅特提出宇宙起源于极密物质球,后由伽莫夫发展为大爆炸宇宙模型;迈克尔孙精确测量了光速;美国马里森发明石英钟;美国的斯特鲁维、苏联的沙因首次发现恒星自转;荷兰奥尔特证实银河系自转。
192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规定了88个星座的划分方案,它以1875年赤道坐标作为星座界线。
1929年,哈勃发现星系谱线红移与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罗素证明氢是太阳的主要元素,氦、氧、氮、氖等只占少量。
1930年,波恩全天星表(BD星表)完成;美国汤博发现冥

王星;美国斯特龙堡和柯伊伯发现亚巨星和亚矮星,德国施密特研制出新型折反射望远镜——施密特望远镜;法国李奥制成日冕仪;瑞士特朗普勒提出星际消光改正;英国贝克设计出45o棱镜等高仪。
1932年,美国央斯基发现银河系中心射电辐射;发现中子,朗道、奥本海默预言稳定致密的中子星的存在;美国斯迪宾发现星际红化;美国亚当斯和丹哈姆证认出金星上有一层二氧化碳。
1934年,德国巴德和瑞士兹维基分别提出中子星概念;德国成功地发射了一枚液体推进的A-2火箭。
1936年,国际时间局巴黎的斯多伊科发现地球自转速率的季节性变化。
1937年,亚当斯和丹哈姆通过多年实测断定火星大气中氧和水汽的含量不超过等面积地球上含量的千分之一。
1938年,美国贝特和德国魏咨泽克创立恒星内部能源理论,提出质子-质子反应和碳氮循环核反应提供恒星的能源;美国惠特弗尔德发明月掩星观测。
1939年,英国琼斯发现地球自转长期减慢,提出潮汐摩擦的解释;荷兰范玛能发现第一颗耀星;奥本海默从理论上预言黑洞的存在。
1940年,雷伯发表用190厘米波长探测的射电天图;克莱门司经多年观测得出水星近日点进动超差为42".6,接近理论预言的43".0;比斯温斯和赫斯伯格等人在慧尾气体中证认出OH、NH2、CH2等物质;荷兰韦伯尔建立黄道理论;美国E.贝蒂提出日珥形态分类法。
1941年,英国琼斯公布10年前世界联合观测爱神星冲日观测的归算结果,求得太阳视差8".790±0".001;瑞典埃德伦解释日冕强绿线是铁、镍等元素的高度电离的“禁线”;伽莫夫提出中微子在恒星演化理论中作用的理论;苏联出版自己独立编算的苏联天文历。
1942年,美籍德国人巴德在仙女座大星云核心和外部分辨出星族1和星族2的星;英国海伊发现太阳射电;荷兰奥尔特论证蟹状星云是1054年超新星遗迹。
1943年9月,雷伯观测到太阳射电;塞弗特发现第一个塞弗特星系。
1944年,德国魏茨泽克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旋涡假说”;前苏联施密特提出太阳系起源的“陨星假说”;荷兰范德胡斯特从理论上预言星际中性氢21cm波长射电辐射的存在。
1945年,英国海伊用雷达观测到流行余迹,还发现了天鹅座A的强烈射电。
1946年,匈牙利贝伊和美国都接受到月球的雷达回波;美国福布西发现太阳宇宙射线;美国用火箭摄得太阳紫外光谱。
1947年,苏联阿姆巴出米扬发现星协;美国比利创测地球年龄的碳14同位素法。
1948年,5.08m反射望远镜在美国帕洛马山落成;美国巴布科克父子发现恒星的磁场;苏联库卡金等人编成有10912颗星的《星变总表》;英国邦迪、戈尔德、霍伊耳等相

继提出“稳恒态宇宙论”;美国阿尔弗、贝特、伽莫夫(美籍德国人)等发表《a、b、r理论》,预言存在宇宙大爆炸留下来的微波背景辐射。
1949年,美国柯伊伯提出太阳演化的“原行星假说”;美国实验第一支多级火箭;美国李荣制成“氨分子钟”;苏联什克洛夫斯基用同步加速辐射机制解释蟹状星云的射电辐射。
1950年,英国M.赖尔发表北天50个射电源表;瑞士瓦尔德迈尔最先观测到太阳的冕洞;波恩全天星表(B.D星表)再版;法国李奥采用干涉偏振滤光器制成太阳单色光照相仪。
1951年,克里斯琴森发明多天线射电干涉仪;珀塞尔和克里斯琴森接收到了来自银河系的中性氢21cm射电辐射,证实了范德胡斯特的预言;英国布郎和澳大利亚哈泽德发现银河系外的射电。
1952年,美国马科维茨发明补偿月亮运动的月亮定位照相仪;德国巴德区别分属不同星族的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修正星系距离标度,得出仙女座星系距离为230万光年。
1953年,美国汤斯发现受激发射致微波放大,即宇宙中的“脉泽”。
1954年,美国摩根、荷兰奥尔特以及澳大利亚天文学家们用光学射电两种观测手段观测银河系旋臂结构;法国丹戎发明超差棱镜等高仪。 1955年,英国埃森研制出第一台铯原子钟;伯克和K.L.富兰克林最先接受到木星的射电辐射。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的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英国洛弗尔等在焦德雷尔班克建成直径76cm的射电望远镜。
1958年,美国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发现了地球辐射带;美国成立国家航空和宇航局(NASA);美国帕克发现太阳高能离子流并称之为“太阳风”;莫里森从理论上预言某些天体能发射强γ射线;美国莱顿研制出太阳照相磁像仪。
1959年,苏联成功发射三颗月球探测器,月球Ⅰ号越过月球成为人造行星,月球Ⅱ号在月面硬着陆,月球Ⅲ号第一次送回月球背面的照片;美国发射第一颗实验气象卫星“先锋2号”;美国发射第一颗军用卫星“发现者1号”;美国首次探测太阳的γ射线;英国发表有450个射电源的3C星表。
1960年,美国基特峰建成太阳塔,可产生直径1米的太阳像;美国用高空气球探测到宇宙γ线源;美国发射第一颗导航卫星“子午-1B号”;美国发射第一颗波动通信卫星“回声1号”;英国赖尔研制出最大变距1.6km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第八界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议从本年起采用“历书时”代替世界时作为时间计量标准。
1961年,苏联发射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空间轨道的宇航员;美籍中国天文学家黄授书预言存在红外星;美国林兹、桑德奇发现星系M82为爆发星系;

前苏联发射金星-1号金星探测器。
1962年,美国发现太阳以外的第一个X射线源;美国发射第一颗测地卫星“安娜1B号”、行星探测器“水手2号”探测金星、“轨道太阳观测卫星1号”、能动型通信卫星“电星1号”等;苏联发射“火星1号”行星探测器;国际纬度服务改组建立国际极度服务,中央局迁到日本水泽;澳大利亚哈泽德用月掩法测出3C273是双源。
1963年,美国在波多黎各建成直径305cm的射电天线;M.施密特测出3C273的谱线是相应于退行速度每秒4万千米的氢线,是遥远的射电点源;美国发现星际羟基分子;美国发射地球轨道物理台“OGO-1号”;苏联发射“东方6号”宇宙飞船,捷列什科娃成为第一名进入空间的女宇航员。
1964年,美国建成天线口径27m的射电干涉仪;美籍中国天文学家丘宏义将新发现的射电点源称呼为“类星射电源”,此后人们对这类天体称呼为类星体;美国发射“水手3号”探测火星;美国发射的“徘徊者7号”发回近距离拍摄的月面照片。
1965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美国诺伊吉保尔-马尔茨和莱顿等发现红外星,如天鹅座NML、金牛座NML等,证实黄授书的理论预言;美国发射“阿波罗1号”宇宙飞船,法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第一次在太空舱外活动。
1966年,苏联“月球9号”探测器在月球上软着陆;苏联上一年发射的“金星3号”于3月1日在金星上软着陆;苏联发射第一颗环绕月球的月球卫星“月球10号”;美国也发射“月球轨道环行器1号”环绕月球飞行并发回传真照片。
1967年,英国休伊什和贝尔发现脉冲星,使用休伊什设计的有2048个天线的大天线阵;加拿大和美国建成甚长基线射点干涉仪;从本年起,国际计量委员会决定以原子时代代替历书时作为计量时间的标准。 196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观测到星际水分子、氨分子的微波发射;波多黎各阿雷西博的天文学家在蟹状星云中探测到一颗脉冲星;美国R.戴维斯发现了太阳中微子,他制作了特殊的中微子探测器;美国发射的“水手6号”、“水手7号”由火星附近发回传真照片;美国发射“阿波罗8号”第一次载人环月飞行;美国发射“轨道天文观测站”OAO卫星,其中OAO 于12月发射,带有11架望远镜,对5万颗恒星紫外辐射取样。

来自:这里

回复 引用 TOP



月下美丽的梦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月下美丽的梦 (小月)当前离线

自信的小月

UID19545 帖子7864 精华4 积分8914 威望8914 金钱2147483647 阅读权限100 性别女 来自上海虹口 在线时间629 小时 注册时间2002-12-6 最后登录2009-11-21
版主


6楼 发表于 2004-5-28 21:

10 | 只看该作者 [紧急求助]天文学大事年表
天文学史 1969-1989
1969年,美国探测到宇宙中甲醛分子微波辐射;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舱降落月面,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成为最早登上月球的人。
1970年,前苏联制成口径6m的反射望远镜,安装于高加索帕斯多克霍夫山上;前苏联发射的“金星7号”第一次实现在金星上软着陆;日本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美国发射观测X射线的“自由号”人造卫星。
1971年,前苏联发射第一个载人空间轨道站“礼炮1号”;前苏联发射的“火星3号”在火星上软着陆;英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西德制成直径100m有跟踪装置的大型射电望远镜;美国“水手9号”进入环绕火星的轨道,绘制了空前完善的火星图。 1972年,美国发射“先驱者10号”空间探测器。1973年飞掠木星,发现木星磁层与辐射带,它将飞离太阳系;美国发射“地球资源技术卫星1号”。
1973年,美国克莱比塞得、斯特朗等人分析卫星资料发现宇宙γ射线爆发。
1974年,美国发射的“先驱者11号”飞掠木星极区,它与“先驱者10号”先后探测了木星及其卫星,发回了照片,在木卫一上发现钠云包围;美国发射的“水手10号”经过水星,送回酷似月球的水星照片,发现水星磁场。
1975年,前苏联巴布什金娜等人发现宇宙X射线爆发;前苏联“金星9号”和“金星10号”行星探测器在金星软着陆,发回第一批传真照片。
197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通过决议,从1984年起,天文计算及天文历表的时间单位,均以原子秒为基础;美国发射的“海盗1号”、“海盗2号”在火星上软着陆;美国研制成由六块1.83m直径反射镜面组成的多镜组合望远镜,安装于亚利桑那洲霍布金斯山上。
1977年,美国、中国、印度和澳大利亚分别发现天王星光环;美国发射星际探测器“旅行者2号”和“旅行者1号”,又发射了“高能天文台卫星1号”;英国建成3.81米红外天文望远镜。
1978年,美国J.H.泰勒等宣称从双星PSR1913+16的轨道周期变率中,证实广义相对论预言的引力波存在;美国克里斯蒂发现冥王星卫星;美国发射“高能天文台2号爱因斯坦号“,并从该卫星接收到第一张X射线星-天鹅X-1的照片;加拿大阿尔贡昆天文台发现星际分子氰基锌炔(HcaN),到此已发现47种星际分子,它是分子量最大的一种;美国麦克马洪发现的小行星也有卫星;美、意都观测到天鹰座SS433光谱的相对论性特征。
1979年,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决定用“协调世界时”代替“世界时”作为通信领域中的国际标准时间;3月5日9颗卫星都接收到大麦哲伦星云方向的宇宙γ射线暴;“旅行者”飞掠木星发现木星光环,

木卫一有火山活动;美国发现双类星体;美国在夏威夷的红外天文望远镜建成。 1980年,印度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81年,美国建成由27面25m天线组成的甚大天线阵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
1982年,欧洲南天文台观测提出类星体是星系核。
1983年,美国发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先驱者10号”穿越海王星轨道;1月份发射的红外天文卫星(IRAS)发现织女星周围有陨星物质环,另一类似的天体是北落师门(南鱼座α);“旅行者号”探测资料表明土星有长6.4万千米的巨大的大气闪电暴;美国夏威夷大学认为海卫一有液氮海 ;日本赴印尼日食观测队记录到太阳周围有一双尘埃环,可能是向太阳旋进的宇宙尘。 1984年,在美国召开的中微子讨论会上宣布,测到的中微子流量比理论预期值小的多;测出1981年德国发现的类星体S50014+81比银河系亮10万倍;1982年西德编的激变变星总表在1984年增订了第三版;美国迈克唐纳天文台证实狮子座白矮星PG1116+158是脉动白矮星;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用4m光学望远镜配合红外CCD装置发现蛇夫座三合星乌尔夫630的子星VB-8有3080个木星质量的行星型天体,是由美籍比利时人范.比斯布鲁克发现的;美国在智利的拉坎潘涅天文台用2.5m的望远镜配上CCD发现海王星自转周期17h50m;美国宇航局出版《红外源总表》。
1985年,拉帕玛天文台落成,是西班牙、英、丹麦、瑞典、荷兰、爱尔兰等6国共有,在非洲西北大西洋加纳利群岛内;第二版类星体新总表出版,有94个有CO分子云的星系;前苏联出版《变星总表》第四版,有28,450个变星和变光天体;美国用2.7米望远镜拍的水星光谱发现水星大气中有钠;美、前苏联金星探测器资料表明金星有火山活动;国际红外天文卫星巡天“IRAS”点源总表出版,载25万个红外点源;美在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改建,计划将口径扩大到365m。
1986年,在玉夫座测得类星体0064293退行速度达到光速的93%;“IRAS”发现牧夫座类星体13349+2438是红外类星体;1985年11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33专业委员会将太阳的银心距修订为8.5千秒差距(合28,000光年),太阳绕银心圆轨道速度修订为220km/sec;第一次用振幅干涉测量技术测出天狼星角直径5.63+-0.08毫角秒;根据1985年6月7日掩星观测,1986年宣布海王星有一个半径64,000km,宽1315km的固态物质弧环;发现了第6个雅典族小行星,它们的平均半长径α≤1天文单位;空间探测表明,惠普提出慧核脏雪球学说符合观测实际;西德研制出3.6m光学/红外望远镜,安装在西班牙卡拉.阿托天文台;“旅行者2号”于1月份飞掠天王星,得知天王星有11道光环,15个卫星。
1987年2月2

3日,在大麦哲伦星云中发现了超亮新星,5月下旬达到极大亮度2.8等被称为二十世纪最重大的天文事件;欧南天文台维隆夫妇发表类星体总表第三版,载星3,594个,美国伯比奇和海维特发表的新版类星体总表,载星3,594个;多用色测光法发现红移达4.43的类星体是玉夫座Q0051-279;IRAS00257-2859是第一证实的红外类星体,1986年发现的13349+2438未找到光学对应体,而这一类星体是17m.1星,有6cm,20cm两个波段探测到的射电辐射;1987年发明了比较12微米远红外辐射流量和表面亮度的间接方法测量恒星直径,测定了金牛δ、金牛а、双子β、长蛇а、牧夫а、巨蛇а、天龙γ等7个红巨星、红超巨星的直径;澳大利亚64米射电望远镜在小麦哲伦云中发现第一个脉冲星;发现太阳中微子流量与太阳黑子11年周期可能有反相关系;美国宇航局红外望远镜从冥卫一光谱中发现冥卫一表面有冰水存在;1987年有两架口径15米波望远镜建成,一台在夏威夷,一台在智利;墨西哥卡纳阿天文台于1986年10建成2.16米光学望远镜;英国的4.2米光学/红外望远镜建成,1987年6月1日安装于大西洋中帕尔马岛上;1986年下半年,首次实现了地空基线射电干涉测量,地面是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射电望远镜,空间是美国宇航局的TDRS卫星。 1988年8月,1987年A超新星的亮度已从2m.8降到10m.3,确认为是II型超新星,γ谱线加宽程度表明膨胀速度为1,300+-300千米/秒,56CO→56Fe的放射性衰变是极大亮度后的主要能源,其前身处在红超巨星时抛射的尘埃物质现在成为环绕超新星的两个完整的光环;测出IRAS09104+4109是90%能量在红外波段辐射的红外星系;发现牧夫天区H1413+117是一个四合类星体;6月7日11月25日,火星上两次出现大风暴;射电探测海王星磁场其强度为地球磁场的2倍;欧洲空间局的“乔托”探测器测出哈雷慧星约2天自转一周;欧南天文台研制出3.5米口径的地平式望远镜新技术望远镜NTT;美国安格尔发明旋转法铸镜,铸成直径3.5米的镜面;发现冥王星表面上3,200千米处仍有大气,并有甲烷。
1989年,大麦哲伦星云超新星1987A到本年已有最亮时2m.8降到15m,亮度仅为最亮时的六万分之一,仅有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称1月18日用4米望远镜观测到它的脉冲星信号,脉冲周期0.508毫秒,但另外一些小组重复同样的方法未能检测到;发现1987A爆发前是蓝超巨星SK-69202,可能是一颗双星,另一颗子星是V=13m.4的黄超巨星;欧南天文台维隆夫妇发表类星体总表第四版,载星4,394个,其中类星体4,169个,伯比奇等人发表1987年新总表的补编,使类星体总数达3,671个;美国帕洛马天文台用CCD棱栅分光技术发现的类星体PC1158+4635

的红移达4.73,退行速度达光速的94%;新的银心距修订值为7.5+-0.9千秒差距(24,000光年);澳大利亚64米射电望远镜探测到从银核射出喷射结构,沿垂直银道面的方向,伸展达25度;前苏联行星探测器“火卫-2号”确认火卫一、火火二都类似于富碳小行星;首次用3.6米光学/红外望远镜在地面上检测到木星大气中氢分子离子H3+;英国红外望远镜UKIRT在木星和土星红外光谱中首次证认出砷分子AsH3;“旅行者2号”飞掠海王星,确认它有很厚的甲烷大气,高云为甲烷凝聚物,低云为碳化氢,海卫一上空有火山云,检测出海王星有5个光环,8个卫星;8月8日欧洲空间局研制的“伊巴谷”天体测量卫星发射,将测12万颗星的位置、视差和自行;美国发射“麦哲伦号”金星探测器,可环绕金星飞行绘制金星地貌图;美国发射“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



为了使我国的天文教学和研究能得到有价值的参考书和工具书,李珩翻译了不少天文学名著,如法国J.G.佩克尔(Pecker)等著的《普通天体物理学》(1964),P.-S.拉普拉斯(Laplace)的经典著作《宇宙体系论》(1978与潘鼐等合译),A.丹戎(Danjon)著的《球面天文学和天体力学引论》(1980),英国A.P.诺顿(Norton)的世界名著《星图手册》(与李元合译,1984)。这些书出版后得到天文学界的高度评价。

《普通天体物理学》是法国J.G佩克尔等所著。中译本由科学出版社1964年11月出版,16开本654页合计84万字。其内容由介绍基本物理概念、论述仪器观测技术开始,依次叙述太阳和太阳系,恒星世界以及详细讨论了恒星物理,对恒星大气和内部结构阐述得特别详尽,是一部研究天体物理学的好书,是专为天文系、物理系学生所写,也是天体物理学工作者的参考书。本书译成后特请天体物理学家程茂兰(北京天文台台长)校阅。

在经典天文学方面,巴黎天文台台长A.丹戎(Danjon)的《球面天文学和天体力学引论》已成为举世公认的佳作。李珩的中译本于1980年1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6开本,487页合计72万字。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球面天文学,论述周日运动、太阳视运动、岁差、章动等。下篇为天体力学引论,讨论行星、彗星的运动;轨道计算,摄动理论等。张钰哲对本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叙述得简明实用,条理清晰。本书可供天文、大地测量专业的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李珩数百万字的科学、天文学名著的编著和翻译是有针对性、有计划地进行的。

在科学史方面,有《科学史》、《天文学简史》、《宇宙体系论》、《哥白尼》、《牛顿》、《伽利略》、《皇家天文台》(格林尼治天文台)等



在经典天文学方面,有《球面天文学和天体力学引论》。

在天体物理学方面,有《普通天体物理学》。

研究成果方面,有《五个银河星团的照相研究》,《伏洛拉群小行星普遍摄动的计算和轨道的改进》等。

在天文观测方面,有《天地年册》(1952)、《星图手册》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