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染病教学大纲--新

传染病教学大纲--新

传染病教学大纲--新
传染病教学大纲--新

《传染病及性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传染病及性病学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C ommunicable Disease and Venereology 课程性质: 指定选修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期中考试:2

学分:2

适用对象: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

先修课程:免疫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流行病学、诊断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传染病及性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易在人群中流行。虽然其发病率有所下降,但许多传染病、性病仍然广泛存在,一些已消灭的传染病仍有死灰复燃的可能,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一些国内没有的传染病随时都可以侵入。因此,传染病及性病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传染病及性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性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其重点在于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有基础理论学习和临床见习两个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学习使学生获得(1)常见传染病、性病的流行病学特点;(2)发病机理;(3)临床表现;(4)诊断、鉴别诊断;(5)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了解传染病、性病的预防措施。通过本课程的临床见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常见传染病、性病防治的实际技能,为毕业后参加防治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教材选用《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第2版本科教材,性病部分为自编教材。传染病及性病的教学有大量的典型的症状和体征,需要有大量的临床病例的图片资料,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因此,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将所需要的图片插入课件,按照讲课的需要随时播放,可提高教学效果。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传染病部分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传染与免疫

【目的要求】

1.掌握感染的概念

2.掌握感染过程的表现

3.了解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4.了解感染过程中免疫反应的作用

【教学内容】

1.感染的概念

2.感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体携带状态,隐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显性感染。

7.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的数量、致病力、毒力、变异性。

8.感染过程中免疫反应的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目的要求】

1.掌握传染病发生发展的共同特征。

3.掌握组织损伤的发生机理。

4.了解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教学内容】

1.传染病发生发展的共同特征。

2.疾病发展的阶段性。

3.组织损伤的发生机理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制。

4.重要病理生理变化发热,代谢改变化。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目的要求】

1.掌握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2.了解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教学内容】

1.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

【目的要求】

1.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2.了解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教学内容】

1.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感染后免疫。流行病学的特征。

2.传染病病情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病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再燃,后遗症。

3.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发热:热型(稽留热、驰张热、间歇热、回归热);发疹:分布、顺序、形态、发疹日期;毒血症状:单核巨噬系统反应。

4.`临床类型。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五节传染病的诊断

【目的要求】

掌握传染病的诊断方法

【教学内容】

1.临床资料。

2.流行病学资料。

3.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资料一般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免疫学检查,内镜检查,影像检查,活体组织病理检查。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六节传染病的治疗

【目的要求】

1.掌握传染病的治疗原则。

2.了解传染病的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

1.治疗原则早期治疗,防治结合。

2.治疗方法一般及支持疗法:隔离,护理,饮食等;病原或特效疗法:化学疗法,抗生素疗法;血清疗法等;对症治疗:药物治疗;康复疗法。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七节传染病的预防

【目的要求】

1.掌握传染病综合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2.了解传染病报告制度。

【教学内容】

1.管理传染源法定传染病分类,严格报告制度。病人接触者与病原携带者的处理。

治疗在控制传染病中的重要性。动物性传染源的处理。

2.切断传播途径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除四害,讲卫生,做好粪管、水管与饮食管理。消毒、杀虫。

3.保护易感人群;主动及被动免疫;药物预防。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病毒感染

第二节病毒性肝炎

【目的要求】

1.掌握肝炎病毒种类、基因结构及抗原性。

2.掌握病毒性肝炎流行特点。

3.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及病理。。

4.掌握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及特点。

5.了解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包括临床诊断、病原学诊断及病理学诊断。

6.了解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

7.掌握重型肝炎的治疗方法及慢性肝炎抗病毒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原学肝炎病毒种类及各型病毒的特点;各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系统及亚型、基因型,对诊断的意义。。

3.流行病学传染源:甲型和戊型肝炎是急性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乙型和丙型主要是病人和病毒携带者及隐性感染者。隐性病例和抗原携带者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传播途径;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及其意义;人群易感性。

4.发病机理各型肝炎的免疫发病机理、重型肝炎的发病机理;病理解剖:临床各型肝炎的病理变化;病理生理:黄疸、肝性脑病、急性肾功能不全、出血、腹水等的发生原理。

5.临床表现临床分型及特点;小儿及老年人肝炎的特点;并发症与预后。

6.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检查:酶、蛋白、胆红素代谢以及其他肝功能实验等;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各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测及临床意义,肝炎病毒核酸检测及病理学诊断。

7.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诊断;病原学诊断。

8.鉴别诊断与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妊娠脂肪肝、溶血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等鉴别。

9.预后各类型肝炎的预后。肝炎与肝硬化、肝癌的关系。

10.治疗病人的休息及饮食原则;保肝药物的应用原则及评价;免疫类药物的应用;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的应用;重型肝炎与合并症的治疗。

11.预防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乙肝疫苗、甲肝疫苗及丙种球蛋白的预防效果。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结合案例式教学、多媒体教学。

第四节流行性感冒

【目的要求】

1.了解流行性感冒的发病机理、病理解剖并发症、鉴别诊断及治疗。

2.掌握流行性感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及预防。

【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原学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分型及其变异。甲、乙丙三型。甲型的亚型。

3.流行病学传染源为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经飞沫传播,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

4.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复制引起细胞变性与坏死和毒血症。单纯流感与流感病毒性肺炎的病变。

5.临床表现潜伏期;典型流感;轻型流感;肺炎型流感。

6.并发症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与肺炎,脑病-肝脂肪变综合征.

7.诊断流感流行期间,。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毒分离,抗原抗体反应。

8.预后单纯流感者良好,流感病毒肺炎者或继发细菌感染者严重创严重。

9.治疗对症治疗。抗生素治疗继发细菌性感染。

10.预防病人的适当隔离,消毒,疫苗预防,全刚烷胺预防。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

附:禽流感病毒感染

【目的要求】

1.了解禽流感的发病机理、病理解剖并发症、鉴别诊断及治疗。

2.掌握禽流感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及预防。

【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原学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

3.流行病学传染途径为与鸡鸭等的密切接触。流行特征。

4.临床表现潜伏期及禽流感的临床特点。

5.诊断有明确禽类接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毒分离。

6.治疗基本与流行性感冒相同。对症治疗。

7.预防加强对禽类的监测,如有禽流感流行及时销毁感染家禽。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

第六节、麻疹

【目的要求】

1.了解麻疹的病原学`临床分型`实验室检查、并发症、诊断段、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

2.掌握流行特点、发病机理、病理解剖及典型临床表现。

【教学内容】

1.病原学麻疹病毒特点及抗体系统。

2.流行病学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具有持久免疫力、冬春季流行高峰、发病年龄后移现象。

3.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侵入途径及发病过程。两次病毒血症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特征性的组织病变—多核巨细胞的形成。呼吸道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

4.临床表现潜伏期。典型的临床三期过程。不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重要并发症:支气管肺炎、脑炎、心肌炎及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特异性抗体检查、早期鼻咽及颊粘膜处涂片查多核巨细胞,鼻咽分泌物及血液作病毒分离。

6.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靠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与风疹等发疹性疾病及药疹鉴别。

7.预后单纯麻疹良好。有并发症者较差。

8.治疗以一般支持治疗、防治并发症为主。配合中医中药治疗。

9.预防麻疹减毒活疫苗及丙种球蛋白的应用。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

第七节水痘和带状疱疹

【目的要求】

1.了解水痘病原学特点流行特征、发病机理及病变部位及特征。

2.掌握水痘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讲授内容】

1.概述

2.病原学水痘和带状疱疹病毒的特征。

3.流行病学患者是唯一传染源,飞沫和接触传播。人群易感性及病后免疫力。

4.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首次感染及潜在性感染。病变部位及特征。

5.临床表现潜伏期。水痘皮疹的形态及分布特征。带状疱疹的部位及形态特征。

6.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疱疹怕刮片查多核巨细胞及核内包涵体。特异性抗体检测,核酸检测及病毒分离。

7.诊断流行病学资料。皮疹的特点。鉴别诊断:天花、脓疱疹、丘疹样荨麻疹。

8.治疗对症及支持疗法。局部皮损的处理。

9. 预防隔离患者,接触者被动免疫。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

第九节肾综合征出血热

【目的要求】

1.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形态,血清学分型及特性;流行病学特点、预防。

2.掌握其发病机理、病理解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

【讲授内容】

1.病原学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形态,血清学分型及特性。

2.流行病学自然疫源性。传染源;主要为鼠类;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螨类)垂直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依血清型不同而异。流行特征:地理分布、流行类型(农村型、城市型、混合型)、人群分布及季节、周期性。

3.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发病机制包括病毒直接作用及免疫作用,病理改变为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中毒性损害;休克、出血和肾功能不全的发生原因:中毒性、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血管壁脆性增加及血小板量和质的变化,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心肝、、脑及其他脏器的病变。

4.临床表现潜伏期,病程中各期(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的症状和体征,临床类型,并发症。

5.实验室检查血象(异常淋巴细胞增加),尿变化,血生化检查,凝血功能,免疫学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三大主症、五期经过)病毒抗原和抗体检测。应与急性发热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及肾脏疾病等鉴别。

7.预后病死率高。与临床类型、治疗迟早及措施得当与否有关。

8.治疗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休息及就地治疗的重要性。各期治疗的基本原则。各种疗法如液体疗法、免疫调节剂及透析疗法等的应用时机的评价。

9.预防灭鼠、防鼠、灭螨及个人防护。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十节流行性乙型脑炎

【目的要求】

1.了解乙脑病毒的特性、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床分型及预防措施。

2.掌握乙脑流行病学特点、典型临床表现、脑脊液改变及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原学乙脑病毒的特性,抗体系统与临床、流行病学的关系。

3.流行病学为自然疫源性。猪是主要传染源,。蚊为储存宿主及传播媒介。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获持久免疫力。流行特征:流行地区、季节性、高度散发性、年龄分布及传播媒介。

4.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病毒侵入及散布的途径及血脑屏障和细胞免疫与发病的关系。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部位的广泛性,由大脑皮层至脊髓,以中脑、基底核、脑干及小脑为多。基本病变为神经细胞变性、肿胀与坏死,形成坏死灶。血管病变。血管周围胶质细胞增生。

5.临床表现潜伏期。病程各期(初期、极期、恢复期)的表现。临床类型:轻型、普通型、重型、极重型(暴发型)。老年人乙脑。

6.并发症及后遗症。

7.实验室检查血象,脑脊液。血清学检查: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特异性IgM抗体检查,其意义和应用。病毒分离。

8.诊断与鉴别诊断流行病学资料:季节性、儿童多见。典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应与中毒型菌痢、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包括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他病毒性脑膜炎等相鉴别。

9.预后影响的因素。死亡原因分析。

10.治疗一般及对症治疗。高热抽搐、呼吸衰竭、脑水肿的处理。中医中药治疗。

11.预防防蚊、灭蚊。隔离病人,动物传染源的管理。预防接种。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十一节登革热

【目的要求】

1了解登革热病毒特点、流行特征、发病机理、病理解剖、预防。

2掌握登革热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讲授内容】

1.概述

2.病原学登革病毒的分类、、致病能力、血清型。

3.流行病学患者的传染期,轻型和隐性感染者的意义。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为主要传播媒介,新老疫区各年龄人群的易感性,病后免疫力。地区性和季节性。

4.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两次病毒血正病毒血症,各脏器的病理改变。

5.临床表现潜伏期,典型登革热临床经过,轻型及重型登革热。并发症

6.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血常规,血清学检测,病毒核酸检测及病毒分离。

7.鉴别诊断与流感及其它发疹性疾病鉴别。

8.治疗一般治疗。对症治疗。退热药的选择。静脉输液的指征。出血和脑水肿的治疗。

9.预防隔离患者。防蚊灭蚊,预防接种的展望。

【教学方法】

讲授,学生自学

附登革出血热

【讲授内容】

1.概述

2.病原学引起登革出血热的常见血清型。

3.流行病学登革出血热的好发人群和年龄、性别。

4.发病原机理与病理解剖免疫作用。,出血和休克的发生。全身毛细血管损害。

5.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前驱期和极期,登革休克综合征。

6.诊断临床诊断的依据。实验室诊断。

7.鉴别诊断与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和流行性出血热的鉴别。

8.治疗支持撩法为主,出血和休克的处理。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

第十二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目的方法】

1.了解EB病毒的特点、流行特征、预后。

2.掌握发病机理、病理解剖、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原学EB病毒的特点。

3.流行病学传染源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通过密切接触和经口鼻传播。人群易感性和病后免疫力。

4.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免疫病理损伤。淋巴组织良性增生的病理特征。。

5.临床表现发热,淋巴结肿大、触痛、咽痛,肝碑肿大及皮疹。病程及并发症。

6.实验室检查血象特点,嗜异性凝集试验,抗EB病毒抗体的测定。

7.诊断和鉴别诊断典型临床表现,血象,嗜异性凝集试验。与白喉及各种咽峡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巨细胞病毒感染等的鉴别。

8.治疗对症为主。抗病毒治疗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指征。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

第十四节狂犬病

【目的要求】

1.了解狂犬病的病原学、发病机理、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及治疗。

2.掌握狂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原学病毒的特征。。

3.流行病学病犬为主要传染源。狂犬咬伤,染毒唾液污染各种创伤为主要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咬伤后的发病率。国内流行情况。吸血蝙蝠作为传染源。家畜狂犬病的重要性。

4.发病原机理与病理解剖病毒对神经系统的亲和力,其入侵和排出途径。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发生原理。脑及脊髓的主要病理变化。嗜酸性包涵体(内基氏小体)的重要意义。

5.临床表现潜伏期;典型临床经过,各期(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的主要临床表现。

6.诊断与鉴别诊断被狂犬或病畜咬伤史和典型症状。病毒分离、内基氏小体及抗原检测。与破伤风、脊髓灰质炎、其他病毒性脑膜脑炎、狂犬疫苗接种后反应等的鉴别。

7.治疗病死率100%。以综合对症治疗为主。

8.预防正常犬的管理。咬人犬及猫的观察。狂犬疫苗及高价免疫血清联合应用的指征。伤口合理处理的重要性。预防接种的适应症。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

第十五节艾滋病

【目的要求】

1. 了解爱滋病病毒特点\流行病学特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原则。

2. 掌握发病机理`病理解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预防.

【教学内容】

1.概述艾滋病的概念

2.病原学HIV的特点,分型,主要感染细胞。

3.流行病学传染源为病人及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高危人群,人群易感性。

4.发病原理及病理解剖HIV特异性破坏CD4+T细胞,其他免疫细胞的改变,使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导致条件致病菌机会感染及恶性肿瘤的发生。

5.临床表现潜伏期。临床经过(急性感染、ARC、PGL及AIDC),AIDC各系统临床表现。

6.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细胞免疫功能CD4+T细胞/CD8+T细胞及血清学检测。特意性抗体检测,核酸检测及病毒分离.

7.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诊断及实验室诊断.主要靠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血清学确诊实验。与原发性CD4+淋巴细胞减少症,继发性CD4+细胞减少及一般感染,慢性腹泻等疾病鉴别。

8.预后预后差,病死率高。

9.治疗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免役治疗,并发症治疗及预防性治疗.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十六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目的要求】

1.了解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病原学特点、病理解剖、治疗及预后。

2.掌握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

【教学内容】

1.概念

2.病原学SARS相关冠状病毒的特点。

3.流行病学病人为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征。

4.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病原体侵入所致的主要病变。

5.临床表现潜伏期及其临床特点。

6.实验室检查血象;血清学检查;病原体分离。

7.诊断及鉴别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8.预后自限性疾病。

9.治疗一般治疗;氧疗;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

10.预防早期发现及隔离治疗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

第四章立克次体感染

第一节流行性斑疹伤寒

【目的要求】

1.了解流行性斑疹伤寒病原学特点、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理、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及预后。

2.掌握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教学内容】

1.概念

2.病原学普氏立克次体的特点。

3.流行病学病人为传染源。动物储存宿主。人虱为传播媒介。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

4.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病原体侵入途径及所致的主要病变。

5.临床表现潜伏期。临床类型及其临床特点。并发症。

6.实验室检查血象。血清学检查。病原体分离。

7.诊断及鉴别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与伤寒、其他立克次体病\回归热肾综合怔出血热的鉴别。

8.预后影响预后的因素。

9.治疗病原治疗。对症治疗。

10.预防早期发现及治疗传染源。灭虱、疫苗接种。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

第二节地方性斑疹伤寒

【目的要求】

1.了解地方性斑疹伤寒病原学特点、流行病学特点。

2.掌握地方性斑疹伤寒发病机理、病理解剖、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预防、治疗。

【教学内容】

1.病原学莫氏立克次体的特点及与普氏立克次体的区别。

2.流行病学传染源为家鼠。鼠蚤为传播媒介。

3.发病原理与病理解剖、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预后、治疗均参照流行性斑疹伤寒。指出其异同点。

4.预防灭鼠灭蚤。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

第三节恙虫病

【目的要求】

1.了解恙虫病立克次体的特点,流行病学,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及预防。

2.掌握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原学恙虫病克次体的形态、抗原性及血清型.

3.流行病学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鼠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虫幼(恙螨)为传播媒介。易感

性与免疫。流行特征:地区分布,流行季节。

4.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致病因素,局部皮肤损害、毒血症,及全身器官的损害。

5.临床表现潜伏期。病程经过特点(热程、焦痂与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等)。

6.并发症中毒性肝炎,脑膜脑炎, 支气管肺炎,心肌炎,心力衰竭及急性肾衰,偶见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7.实验室检查血象;血清学检查:外斐氏反应;特异性抗体检测;基因检测及病原体分离.

8.诊断与鉴别诊断典型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资料是早期诊断的主要依据。病原分离和血清学检查对确定诊断的意义。应与流行性斑疹伤寒、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相鉴别。

9.治疗氯霉素、四环素的应用及对症治疗。

10.预防以灭鼠为主。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五章细菌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伤寒与副伤寒

【目的要求】

1.了解伤寒杆菌的特点、伤寒流行病学特点、预后及预防。

2.掌握伤寒杆菌抗原特点、发病机理、病理解剖、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治疗。

【讲授内容】

1.概念

2.病原学伤寒杆菌的特征性、抗原抗体特点及意义。

3.流行病学病人和带菌者为传染源。慢性带菌者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粪-口传播途径。人群的普遍易感性。病后持久的免疫力。流行特点。

4.发病原理与病理解剖两次菌血症及肠道病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5.临床表现潜伏期。典型病例临床经过。轻型、逍遥型、顿挫型及不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幼儿及老年伤寒的特点。复发与再燃。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等。

6.实验室检查血象、血、骨髓、粪便培养病原体的时间及其诊断价值。血清凝集试验(肥达氏反应)意义和应用。

7.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特点与实验室检查,参考流行病学资料。与其他发热疾病的鉴别。

8.预后影响预后的各种因素。

9.治疗一般治疗。饮食和护理。病原治疗:喹诺酮类抗生素、氯霉素、头孢菌素、复方磺胺甲恶唑、羟氨苄青霉素的剂量、疗程、评价等。对症治疗:高热、便秘等处理。并发症治疗。慢性带菌者的治疗。

10.预防采取综合措施,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卫生知识。早期隔离病人,预防接种。

【教学方法】

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附:副伤寒

【目的要求】

了解各种副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与伤寒的异同。

【教学内容】

副伤寒甲、乙、丙的临床特点。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

第二节细菌性食物中毒

【目的要求】

1.了解细菌性食物中毒常见病原体种类及特点.

2.掌握其\流性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原学常见致病菌及各种致病菌的特征。

3.流行病学传染源是动物和人。通过消化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流行病学特征。

4.发病机理感染型与毒素型。

5.临床表现沙门氏菌、副溶血弧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均以急性胃肠炎为主要表现,并各有其临床特点。肉毒杆菌食物中毒则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其主要表现。

6.诊断与鉴别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对可疑食物及吐泻物作细菌培养或动物实验。鉴别诊断:与其他细菌`、病毒、寄生虫引起的腹泻相鉴别。

7.治疗一般与对症治疗。病原治疗:抗生素的作用,多价肉毒杆菌毒素血清的应用。

8.预防认真做好食品的卫生管理,包括食品的制造、加工、贮存、运输等过程。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

第五节霍乱

【目标要求】

1、掌握:典型霍乱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确诊依据。霍乱的治疗原则和补液疗法。

2、熟悉: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办法。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

3、了解:霍乱流行的历史和现状。霍乱弧菌的病原学特点。

【教学内容】

1、概述:定义、流行的历史和现状。

2、病原学:形态、分类、培养、抗原结构和毒素、变异和抵抗力。

3、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

(2)传播途径:经水传播是主要途径,常呈爆发流行。食物传播的作用仅次于水。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4)流行特征:夏秋季为流行季节。地方性与流行扩散,O139霍乱流行特征。

4、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

5、临床表现:潜伏期1-3天。

强调典型霍乱的临床表现(吐泻期、脱水期、反应或恢复期)。

6、实验室检查:

血液浓缩,粪便检查(常规、动力试验及制动试验、涂片、培养),血清学检查。

7、并发症:急性肾功衰竭和急性肺水肿。

8、诊断和鉴别诊断

9、治疗及预防。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五节细菌性痢疾

【目的要求】

1.了解细菌性痢疾病原学特点、流行特征、发病机理、病理解剖、治疗及预防。

2.掌握中毒型痢疾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普通型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原学痢疾杆菌的分型与其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

3.流行病学传染源是人和带菌者。传播途为粪-口途径,普遍易感,流行特征。

4.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病原体侵袭力的作用。乙状结肠和直肠的病变特征。急性期及慢性期病变。中毒性菌痢与慢性菌痢的发病原机理。

5.临床表现潜伏期。急性菌痢包括典型、不典型、中毒型的临床表现。慢性菌痢包括迁延型、急性发作型、隐匿型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志贺菌败血症、关节炎。

6.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便培养。慢性病例结肠镜检查。

7.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症状。大便性状及显微镜检查、细菌培养。各型与其他疾病鉴别。

8.预后影响预后的因素。

9.治疗急性菌痢:一般治疗。病原治疗:抗菌药物、耐药菌株的情况。对症治疗:慢性菌痢:抗菌药物内服与保留灌肠联合应用,中医中药治疗。中毒性菌痢:高热惊厥、循环衰竭、呼吸衰竭的抢救,抗生素的应用。

10.预防发现与治疗病人,切断传播途径,卫生宣教。菌苗评价。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十三节败血症

【目的要求】

1.了解败血症的病原学、发病机理、病理解剖、预后及预防。

2.掌握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原学常见致病菌和少见致病菌,致病菌发病率的变迁情况。病原菌种类与原发灶、基础疾病和损伤程度的关系。

3.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人体因素及病原菌的作用,各种致病菌入侵人体的途径。诱发败血症的重要因素。败血症与感染性休克、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的关系。主要病理变化和迁徙性病灶。

4.临床表现败血症的共同特点:(毒血症、皮疹、肝脾肿大,原发感染灶、迁徙性病灶等)。各种败血症的临床特点。

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病原学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原发病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资料。与恶性组织细胞病、白血病、结绨缔组织病、病毒性感染及变应性亚败血症等相鉴别。

7.治疗基础治疗及对症治疗病原治疗。病灶处理。抗菌药物(包括组合)的应用原则,各种败血症的预后。

8.预防减少侵袭性检查操作,掌握抗菌素应用的频度、广度和时间,。消毒隔离制度的加强,院内交叉感染的防止等。

【教学方法】

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十四节感染性休克

【目的要求】

1.了解感染性休克致病菌、宿主因素、特殊类型的感染性休克、预后。

2.掌握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诊断及治疗。

【教学内容】

1.概述

2.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微循环障碍的发生与发展,休克的细胞机制,休克的分子基础及休克时组织、器官功能障碍。

3.临床表现早期和晚期休克的表现。特殊类型感染休克的特点。

4.实验室检查血象;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血生化检查;血气分析;肝功检查;DIC 和纤溶等测定;病原学检查。

5.诊断易并发休克的某些疾病;提示休克发生的现征象;临床特点;血液动力学改变和实验室检查。

6.预后多严重;影响预后因素。

7.治疗原发感染的治疗。抗休克治疗: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的原则。重要器官的维护。DIC的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适应症。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

第六章螺旋体感染

第一节钩端螺旋体病

【目的要求】

1.了解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学、发病机理、病理解剖及预防。

2.掌握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后期并发症、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

【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原学钩端螺旋体的特点,我国常见血清型,致病物质。

3.流行病学传染源以鼠和猪为主,经水和皮肤的直接接触感染。人群普遍易感。地区,季节、职业等流行特点。

4.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病原体经皮肤侵入,形成钩端螺旋体血症,全身毛细血管中毒损伤。肝、肾、脑、肺等的病变,眼、脑血管的后发病变。变态反应在后发症发病中的意义。

5.临床表现潜伏期,各型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表现。后发症的表现。

6.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清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及核酸检测。

7.诊断及鉴别诊断流行病学资料,各型临床特点,病原体分离及血清学检测。各类型的鉴别诊断。

8.预后与病情轻重、治疗早晚及正确与否有关。

9.治疗三早一就地的原则,病原治疗,对症治疗,赫氏反应的处理。

10.预防灭鼠、圈猪、疫水管理、疫苗接种、各人防护。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七章原虫感染

第一节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

【目的要求】

1.了解阿米巴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病理解剖、并发症及预防。

2.掌握阿米巴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

【教学内容】

一、肠阿米巴病

1.概述

2.病原学溶组织阿米巴,大小滋养体与包囊形态。发育过程与致病力。包囊对外界的抵抗力。

3.流行病学持续粪便排包囊者为传染源;粪-口途径传播,主要经水或食物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4.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侵入人体的过程。病变部位。溃疡形态与特征。大便性质。迁徒及蔓延。病变与临床症状关系。

5.临床表现潜伏期。急性与慢性阿米巴痢疾的临床表现。。暴发型的临床特点。排包囊者。

6.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阑尾炎、结肠阿米巴瘤,直肠瘘管。

7.诊断与鉴别诊断症状,便常规,,新鲜便标本查找大滋养体。碘染色检查包囊,特异性抗体检查及阿米巴滋养体核酸检测,结肠内镜检查。。鉴别诊断:菌痢,血吸虫病,结肠癌,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

8.治疗一般治疗,对症治疗病原治疗及并发症的处理。

9.预防与菌痢基本相同。

二、阿米巴肝脓肿

1.概述。

2.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侵入途径,阿米巴“肝炎”。阿米巴肝脓肿:部位、个数、大小、脓液性状、穿破与继发感染。

3.临床表现发热、肝肿大压痛、肝脓肿部位与临床症状的关系。胸膜反应等。

4.并发症脓肿穿破:脓胸、肺—支气管瘘、腹膜炎、心包炎等。继发感染。

5.诊断与鉴别诊断阿米巴痢疾病史、症状、X线检查、超声波检查、CT及MRI 检查、肝穿刺液检查及免疫学检查。

6.鉴别诊断细菌性肝脓肿、原发性肝癌。

7.治疗一般治疗。抗阿米巴治疗。肝穿刺引流。继发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指征。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结合课堂讲授

第二节疟疾

【目的要求】

1.了解疟疾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并发症、预后及预防。

2.掌握疟疾的病原学、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

【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原学四种疟原虫。疟原虫生活史及其与发病、复发、传播的关系。

3.流行病学传染源:病人与带疟原虫者。传播媒介:雌性按蚊,少数经输血或母婴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流行特征、地区分布、季节性。

4.发病原机理与病理解剖疟疾临床发作的机理。贫血,网状内皮系统增生.肝、脾肿大,免疫反应的作用。

5.临床表现潜伏期;各型疟疾典型发作过程,疟疾的凶险发作;。复发及再燃,输血疟疾、婴幼儿疟疾。

6.并发症黑尿热、肾炎。

7.实验室检查血象;血片、骨髓涂片查疟原虫。

8.诊断流行学资料,典型发作的表现,查疟原虫。

9.鉴别诊断(一)一般疟疾与其他发热疾病的鉴别。(二)脑型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毒性菌痢与中暑。(三)黑尿热其他急性溶血性贫血如蚕豆病。

10治疗(一)抗疟治疗,控制发作,预防复发与传播。脑型疟疾,耐药性疟疾。(二)对症治疗脑型,黑尿热。

11.预防现症病人与带原虫者的根治:灭蚊、防蚊、预防服药。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

第八章蠕虫感染

第一节日本血吸虫病

【目的要求】

1.了解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及防治现状、发病机理、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并发症、预后及预防。

2.掌握日本血吸虫病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教学内容】

1.概述简史,新中国在防治上的成就。

2.病原学形态与生活史。

3.流行病学我国流行情况。传染源:病人与保虫宿主。传播途径:粪便污染水源,通过唯一中间宿主钉螺感染。人群普遍易感。

4.发病原理与病理解剖免疫反应引起的损害,尾蚴、幼虫、成虫、虫卵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虫卵、肉芽肿反应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结肠、肝、脾病变特点;血吸虫性肝硬化的特点。

5.临床表现急性血吸虫病潜伏期临床特点。慢性血吸虫病临床特点。晚期血吸虫病临床特点。异位损害等。。

6.并发症门脉高压并发症: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昏迷。肠道并发症:阑尾炎、结肠癌等。

7.实验室检查血象;肝功能试验;粪便虫卵检查与孵化;直肠粘膜活检;免疫学检查。

8.诊断与鉴别诊断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与实验室综合诊断。根据不同病期、病型与各种发热性疾病、腹泻、肝脾肿大、癫痫、肝硬化等相区别;肝B超、CT等影像检查。

9.预后与年龄、重复感染、病型、病期、晚期并发症、治疗早晚等的关系。

10.治疗普查普治的重要意义。抗血吸虫药物吡喹酮及其治疗方法:急性血吸虫病的治疗:一般支持疗法。激素的应用。晚期血吸虫病与有并发症患者的治疗:对症治疗,中医辩证论治。手术切脾与分流术。治愈标准。

11.预防综合性防治措施。以灭螺、治病为重点。普治病人及病牛。灭螺(土埋、化学灭螺、改变钉螺生态)。粪便管理。保护水源。个人防护。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

性病部分

1.淋病、非淋球菌性尿道炎

【目的要求】

一、掌握无并发症淋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二、熟悉淋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传染方式与途径。淋病的常见并发症及其临床表现。播散性淋球菌感染,淋病的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

三、了解我国卫生部列为重点监测需上报的8种性传播疾病。国内外性传播疾病的流行趋势。性传播疾病病原菌的耐药状况。

四、重点掌握非淋性尿道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一、淋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传染方式与途径。

二、无并发症淋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淋病的常见并发症及其临床表现。

三、淋病的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方法】

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2.尖锐湿疣

【目的要求】:

一、掌握尖锐湿疣的临床表现、醋酸白试验、诊断、鉴别诊断。

二、熟悉尖锐湿疣的病因、发病机理。尖锐湿疣的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

三、了解尖锐湿疣的组织病理。尖锐湿疣的在全球及国内的流行状况。

【教学内容】:

一、尖锐湿疣病因、发病机理、流行状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

二、尖锐湿疣的潜伏感染及亚临床感染。

三、尖锐湿疣的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

【教学时数】0.5学时

【教学方法】

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3.梅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梅毒病原体、传播途径;各期梅毒的临床特征(尤其皮损)和实验室诊断;

二、熟悉各期梅毒治疗方案;

三、了解国内外梅毒流行概况。

【教学内容】

梅毒的病原体、临床表现(包括分期)、实验室诊断和治疗方法。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方法】

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四、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本课程理论课32学时,学生自学章节均未列出。

课时分配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中医医结合传染病学》,南月敏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参考书:

1.《实用传染病学》,王季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

2.《传染病学》,李梦东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3.《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第二版)》,骆抗先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

4. 张学军主编.皮肤性病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制定人:鲁玉辉

2012.4

《急救医学基础》

《急救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课程总学时:30 适用专业及层次:农村医学中专开课时间:第4期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急救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以创伤、严重感染、复苏、灾害医学、中毒以及内科危重病诊治和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二级学科。急救医疗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水平,而且也是医院、救护机构医护人员的救治水平和素质的具体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迅速发展,交通及工伤等事故、各类严重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危重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因此需要我们医护人员不断做好急诊急救医疗工作,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 本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理论16学时,实践16学时。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 掌握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2. 掌握院前急救,急救问题的紧急评估与处理 3.熟悉各急症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分类。 4.掌握各急症的临床表现,识别及处理,特别是早期识别及处理、转院前处理、转院途中处理。 5. 熟悉急危重症病人的监护内容 6、掌握常用急救药物 (二)技能教学目标 1.应用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对常见急症的临床特点作出解释。 2.运用急救医学的理论与技术,初步学会对常见急症的识别及处理,特别是早期识别及处理、转院前处理、转院途中处理。 3. 初步学会使用常用急救药物。 4、学会急救常用技术 (三)素质教学目标

1. 具有以刻苦勤奋、严谨求实的态度学习本课程,在实践中表现出对患者尊重、关心、爱护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2.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第一的概念,充分认识急诊病人危、急、重的特征,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学善思的学习习惯、细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全面较强的适应能力。 3.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思考、研究和解决问题。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绪论 1.了解急救医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2.了解急诊与急救医学的范畴。 3.熟悉急诊与急救医学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急救医疗体系 1.熟悉急救医疗体系的基本组成形式。 2.了解我国急救医疗体系的现状。 (三)院前急救 1. 概述 (1)了解院前急救的重要性。 (2)熟悉院前急救的任务和特点。 (3)熟悉院前急救伤员的分类。 (4)掌握院前急救的原则。 (5)熟悉院前急救的组织与实施。 2.院前急救管理 (1)了解如何建立急救网络。 (2)熟悉急救管理制度。 (3)了解急救设备的管理方法。 (四)急救问题的紧急评估与处理 1.熟悉急救问题的紧急评估方法。 2.掌握急救处理的原则。

《社区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区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6年修订)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简介: 社区护理是适应大众保健需求,与医学、护理、社会、康复、预防医学、人文等学科密切相关,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的一门应用型护理学科。它综合应用了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理论与技术,借助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以人群为对象,以服务为中心,对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连续的、动态的和综合的服务。其目的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维持健康,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水平。 社区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结合小组讨论、社区实践的教学方法。通过课程讲授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通过讨论课,引导学生针对实际案例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通过社区实践,帮助学生了解社区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本课程属于本科护理学专业必修课,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其中理论课30学时,实验课6学时。 三、教学目标与内容 (一)教学目标

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认识社区护理的基本概念、理论,明确综合性社区护理服务的工作内容,掌握社区护理工作的方法和技术,理解社区护理“保护健康、促进健康、恢复健康”的内涵,树立“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的观念以及为个人与群体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服务的意识,并能把前期课程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本课程理论、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指导后期的社区护理实践,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社区护理服务,达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维持健康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 本课程知识体系主要由3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社区护理概述,主要介绍社区及社区护理的基本知识、基本理念;第二部分为社区护理工作方法,主要介绍社区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流行病学等方法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第三部分为社区护理实践,主要介绍社区、家庭及社区中儿童和青少年、妇女、中老年人、慢性病病人、残疾人等不同人群的护理。 第一章概述 1.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社区的概念及功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护理的组织与机构,社区护理发展史与发展现状,社区护理服务与管理;熟悉社区护理的特点,社区护理主要工作方法与技术;掌握社区、社区护理的概念。 2.学时分配: 理论课:4学时 3.教学重点: 社区的概念及功能,社区护理的特点,社区护理的主要工作方法与技术。 4.教学难点: 社区护理的任务

急救医学教学大纲

《急救医学Ⅰ》本科课程质量标准 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Emergency MedicineⅠ 总学时:32学时(理论授课:30学时;临床见习课:2学时) 学分:2.5学分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含法语、全科)、麻醉学专业 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70%。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30%。其中包括见习考核、大课考 勤、学习态度和平时表现(10%)和自学内容上网络课程 阶段考核/期中考核(20%)。 《急救医学Ⅰ》属于二级学科,是临床医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该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与临床各学科关系密切。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学生学习临床相关学科课程之后,通过《急诊医学Ⅰ》的教学,使学生学到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临床实践所需的常用急救技术,培养学生独立处理急症的能力,为学生从事急诊和其他各学科临床工作奠定基础。所以,该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一)授予学生急救医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灵活缜密的临床诊疗思路: 1. 掌握各种临床危象的临床表现和急救处理:院前现场急救和心肺复苏,各专科系统急症,如心血管系统急症、呼吸系统急症、中枢神经系统急症、消化系统急症、内分泌系统急症、急性中毒和创伤,包括多发伤

和复合伤的急诊诊断和治疗。 2. 掌握病情危重程度的临床评估,各常用意识评分系统,危重症常用监测手段及治疗原则。 3. 在熟练掌握内科、外科、妇产科急重症的诊断、治疗的基础之上,熟悉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诊断及治疗、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常见急症的临床症状和鉴别诊断。 (二)掌握各种急救医学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过硬的临床动手能力: 1. 掌握院前急救基本技能:初步处理、止血、评估、搬运、制动、转运。 2. 掌握心脑肺复苏基本技能:徒手心肺复苏、除颤、药物复苏种类和剂量。 3. 掌握气道开放、静脉开放基本操作技术及呼吸机的基本使用。 4. 掌握常用急诊操作技术:洗胃、导尿、胸穿、腹穿、心包穿刺、颈托的使用。 (三)掌握各类急症的抢救流程与治疗原则,为学生从事急诊和其他各学科临床工作奠定基础。加强本科学生的“三基”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急救医学Ⅰ》总学时为34学时,其中理论授课32学时, 见习课2学时。教学内容以现代医学所需要的急救医学基础为主,力求反映现代医学技术所涉及的急救医学临床思路及基本技能,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开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传染病护理学届临床护理学,是近代护理学与传染病相结合的一门新护理学,是与传染病医疗相匹配的护理学。它是研究在传染病的领域里如何实行责任制护理和执行护理程序,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一门学科。 传染病护理学分总论和各论部分。总论部分主要学习一些基本概念和传染病的共性、特征和规律,传染病的传染过程、流行过程,传染病的防治方法,护理评估和护理措施,护理管理特点等。各论部分重点介绍我国当前常见病、多发传染病的!临床特点,流行病学特征、诊治、预防和护理要点。 教学中,不仅加强传染病防冶、传染病护理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认;练,还注意传染病防治,护理领域的迅速发展,结合学生实际,介绍新的传染病及新技能使其在原有水平上知识更新,拓宽和加深。 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案例分析、课外作业、幻灯及录像等多种形式,提倡自学讨论,课程内容安排,依深度的不同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类要求。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掌握传染病、传染病护理学、隔离、消毒等概念,掌握传染病的护理特点。熟悉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传染过程、流行过程以及传染病的防治。熟悉传染病常见症状的护理。掌握熟悉常见传染病的临床特征、诊治、预防及护理。 三、教学大纲文本 第一章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传染病、隔离、消毒的概念,传染病的护理特点。 2.熟悉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传染过程、流行过程、传染病的诊治、预防以及常见传染病症状的护理。 3.了解传染科的设施要求,隔离消毒的种类。 教学内容 1.感染与免疫。 2.传染病流行过程及影响流行的因素。 3.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 4.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5.传染病的护理。 1 第二章病毒性疾病 第一节病毒性肝炎 目的要求: 1.掌握肝炎的临床特征及各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及评估发现,乙型肝炎的三抗原抗体系及临床意义,重症肝炎的护理措施; 2.熟悉各型肝炎病毒的特性,病毒携带者的流行病学意义,各型肝炎的护理措施、传播途径和防治。 3.了解肝炎的流行现状及护理诊断。 教学内容: 1.介绍甲、乙、丙、丁、戊等五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毒。

新发传染病应急处置预案【最新版】

新发传染病应急处置预案 1 目的:为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新发传染病大流行,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新发传染病的医疗救治工作,最大程度减少对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的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新发传染病(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是指以前没有发现、近30年来新确定的病原体引起的,经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传染病。也称其为新出现的传染病或新出现的感染病。 2 各组工作职责 名称 职务 负责人

职责 指挥 中心 指挥官 院长 领导、组织、协调、部署和指挥传染病救治及防控工作。启动和终止应急预案 新闻发言人 应急办公室主任 负责对院内和院外的信息发布 联络员

分管副院长 负责指挥中心与外部部门的联系沟通 统筹 协调 通讯联络组 应急办公室 负责及时传达指挥部的各种指令,呼叫有关人员到岗,保障应急人员的通讯联络通畅 车辆调度组 综合办公室 合理调度车辆,保障专家、救援人员、病人转运,以及特殊用途的用车

媒体应对组 综合办公室 负责媒体应对等工作应急物资管理组 应急办公室 管理及配送应急物资应急药品管理组 药剂科 管理及配送应急药品资源监控组 应急办公室

1.监控参与员工、设施、物资、药品及主要设备的供应情况及位置,建立资源使用清单 2.收集和分析灾害情况,预测情况发展趋势 文件保存组 应急办公室 1.保存灾害应急工作接收外部文件 2.保存灾害应急工作产生内部文件 3.督导并保存相关部门灾害分析文件 医疗 救援 预检分诊组 门诊办主任

负责对患者的预检、检伤分级、分诊工作 医疗组 医务科科长 负责对全院疑似病例和重症病例的会诊和抢救,对传染病的临床医疗救治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 护理组 护理部主任 负责病人的护理工作 医学检验组 医学检验科主任 负责管理医学检验工作,协助提供高效率医疗救治

急诊灾难医学教学大纲

急救医学-灾难医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灾难医学 【课程类型】必修课 【授课对象】研究生教育培养计划三年制急救医学专业 【学时学分】10学时,1学分 一、课程简介 灾难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边缘学科。它的研究内容涉及社会、经济、管理、理工科学等多个学科,可谓上至天文地理,下至理工农医均有涉及。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灾难医学的基本理论、灾难救援指挥管理、各种灾难损伤的急救以及灾难心里障碍救援技术。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既懂灾难医学救治,又懂灾难施救指挥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我国地广辽阔,人口众多。地震、泥石流、洪灾、旱灾、风灾、雪灾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除上述自然灾害之外,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火灾交通事故、矿难、踩踏、恐怖袭击等人为灾难也常有发生。中国已成为继日本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灾难损失最严重的国家。灾难一旦发生,医护人员总是救援的主力军。 现代灾难医学救援“三七分”理论强调“三分研究,七分教育”的原则。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纷纷开设灾难医学的课程,教授灾难医学救援的知识和技能,有部分院校还成立了灾难医学学系。经过近5年的探索和教学实践,灾难医学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生产实习基地建设诸方面取得成效,得到医学学术界和社会的认可。本课程旨在对我国灾难医学及其研究生教育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二、教学时数分配 安排学时:理论课10学时 学分:1学分 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灾难医学》刘中民主编。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篇灾难医学总论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灾难医学范畴和特点,全面了解灾难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史,了解我国人道医学、灾难医学与急诊医学的关系。熟悉灾难医学救援的伦理学问题。 (二)教学内容 1.灾难医学概论 2.灾难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3.人道医学、灾难医学与急诊医学 4.灾难医学救援的伦理问题 5.灾难医学救援的合作与交流 掌握:灾难的概念和分类,灾难医学的范畴和特点。灾难医学的新理念。 熟悉:人道医学、灾难医学与急诊医学的关系。灾难医学救援的伦理学问题。 了解:灾难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史。灾难医学救援的国内外交流。 第二篇灾前准备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灾难医学救援法制体系,灾难医学救援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救援预案。掌握灾害救援对的分类、救援队伍的组织和管理。掌握医学救援装备的特性和配置,医学救援装备的分类和组成。熟悉医学方航的概念、组成、类型和功能。了解灾难医学救援培训方案和灾难医学救援通讯和信息管理。 (二)教学内容 1.灾难医学救援法制内容、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预案。 2.多媒体形式详细讲解灾难救援队的分类、灾难医学救援队伍的组建原则和组成结构。列举灾难医学救援队伍的技能培训,从灾难医学救援队伍演练的分类、形式、实施三方面讲解灾难医学救援队伍的演练过程。 3.多媒体讲解灾难医学救援队伍的后勤保障内容。 4.重点讲解医学救援装备的特性、配置要求及配置原则。 5.多媒体形式详细讲解医学救援装备的分类和组成,以及医学救援装备的管理。 6.多媒体讲解医学方航的概念、特点和发展概况。讲解医学方航的分类和组成。详细讲解医学方航的功能、设备使用、维护和运作管理方式。

《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性质:选修课 学分数:1.5 学时数:30 适用专业:护理专业 二、课程地位和任务 传染病护理学是内科护理学中分化出来的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主要研究传染病临床护理理论和实践。传染病护理是防治传染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至2009年9月,我国法定传染病已增至39种。在我国,传染病虽然已不再是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但是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狂犬病、结核病和感染性腹泻等仍然存在,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新发传染病如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等,防治工作十分艰巨。 通过学习传染病护理学,使学生了解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要点;掌握传染病的评估要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健康教育以及传染病护理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护理程序,对传染病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克服惧怕被传染的心理,培养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真正关爱患者,积极配合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本大纲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的第五版《内科护理学》,适用于四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使用。传染病护理学分总论和各论部分,总论部分主要学习一些基本概念和传染病的共性,特征和规律,传染病的传染过程,流行过程,传染病的防治和护理等。各论部分重点介绍我国当前常见病的临床特点、流行特征、诊断、预防和护理等内容,同时关注学科进展和护理新理念、新技术,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拓展。 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讲授、自学、讨论、作业、角色互换、互动、幻灯、录像、实践等多种形式。 三、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流行的基本条件。 2. 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临床特征和预防措施。 3. 了解传染病护理的基本内容和工作方法,理解消毒、隔离方法和常见传染病的护理内容。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初步辨认常见传染病的症状,提供基本的护理服务。 2.能够进行正确的卫生宣教和保健指导。 (三)素质目标: 1.能够科学、正确地认识传染病。 2.关爱传染病患者和病原携带者。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概述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急诊医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学时/学分:45/2.5 适用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北京远郊定向) 急诊医学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必修专业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对急诊医学基础理论、急危重病诊断及鉴别诊断、思维方法、诊疗流程和抢救技术等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逻辑严密的临床思维能力,更好地了解急诊医学常见的急危重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掌握诊断及鉴别诊断,急诊抢救治疗流程,同时尽可能针对病因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为学生将来在农村基层医院独立工作、对急危重症患者的初步抢救打下基础。 三、课程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法,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兴趣,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紧密联系临床。理论课以课堂授课为主,采取病例导入方法教学,结合互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部分章节组织自学和课堂讨论。适当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讲授的同时,辅以视频、多媒体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实践课结合临床患者,学生问诊、查体并提出诊断,进行课堂讨论,教师总结;加强急救技术的培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四、课程成绩考核方法及评定标准 本课程是考查课程。考试成绩由两部分组成:期末理论考试和平时成绩。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考核方式为闭卷笔试,评卷办法以试卷的标准答案为依据,统一阅卷;平时成绩占40%,其中考勤占10%、课后作业占10%、技能考核占20%。 五、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急诊及灾难医学,沈洪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13年:9787117171441 参考书: 急诊医学,李春盛主编.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13年:97872 内科学,葛均波徐永健主编.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13年: 9787117173148 外科学,陈孝平汪建平主编.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13年:9787117170222 六、课程各章节学时分配

急救护理学教学大纲

《急救护理学》教学大纲 学时:54 适用专业:护理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主要内容是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及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护理。 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在紧急情况下对患者实施及时、准确的救治和监护,以提高救护的成功率。 前导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护理学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学会有关急救的一般概念 2.学会常用的急救监护技术和常用的急救救护技术。 3.能对临床各科常见的急危重症患者提出护理问题并给以处理的能力。 4.认识和珍爱生命,初步养成自觉地关心、爱护、尊重护理对象,全心全意为护理对象服务的观念与行为意识,爱岗敬业,具有协作精神。 5.养成自觉按照护理程序工作的观念和认真、热情、主动地执行护理措施的工作意识,具有反应敏捷、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6.有学习、尝试临床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条件 多媒体教室、护理实训室、教学医院急诊病房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五、教法说明 1、采用讲授、多媒体、录像、示教、讨论、角色扮演、见习、自学等多种教学形式。 2、本课程系理论教学课,兼有一定的实践教学。教学中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树立“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从而培养学生具

有自主学习、独立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 本课程采用期中考试、书写见习报告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期中考试占学期总成绩的25%;见习报告两份占学期总成绩的25%;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 七、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急救护理学》周秀华主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 安阳市中医药学校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任务《传染病护理学》是从内科护理学分化出来的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主要研究传染科病人的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以达到恢复和保持病人健康的一门临床护理学科。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使学生能够了解常见传染病的发病原因和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学会运用护理程序,掌握传染病护理的评估要点、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以及传染病护理的特殊性。使学生获得传染病护理的基本技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实施内科及传染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对常见病、多发病病人实施护理,在护理实践中表现

出关心、爱护、尊重他人、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爱护观念。二.课程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种常见传染病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能进行护理估计、做出护理诊断、制订护理计划和实施措施、评价护理效果,对每个传染病人能按护理程序完成系统化整体护理。【能力目标】掌握隔离消毒知识和技能,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切断传播途径,消灭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防止传染病播散和院内交叉感染。熟悉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情况及预防措施,对一般人群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护士是法定报告人,应及时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思想教育目标】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克服惧怕被传染的心理,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与同情心,加强护理,才能使病人减轻痛苦,早日恢复健康。重视病人的心理护理,关心病人,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耐心解释或帮助解决病 人提出的各种问题,消除由于疾病和隔离措施所引起的各种焦虑、恐惧、紧张、悲观、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总论【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感染,隐性感染,病原体携带状态的定

急诊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急诊医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用) 一、课程简介 急诊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以创伤、严重感染、复苏、灾害医学、中毒以及内科危重病诊治和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二级学科。急救医疗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水平,而且也是医院、救护机构医护人员的救治水平和素质的具体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迅速发展,交通及工伤等事故、各类严重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危重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这就需要我们医护人员不断做好急诊急救医疗工作,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 本大纲通过急诊医学概论讲述,使学生掌握急诊医学的范畴,掌握急诊医疗体系的组成,熟悉急诊医学的现状,了解急诊医护人员的素质要求。本大纲包含了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急诊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适用于五年制临床本科专业,根据教学计划本大纲安排理论授课24学时,见习8学时,合计32学时。 二、学时分配 ~

三、正文 第一章绪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急诊医学的范畴 二、掌握现代急诊服务体系的组成 课程内容 急诊医学的概念;急诊医学的范畴;急诊医学发展史;现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 第二章心肺脑复苏 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BLS、ALS的概念和内容 二、掌握BLS的操作步骤 三、掌握脑缺血损伤和脑复苏 四、熟悉气道管理和机械通气 课程内容 。 心脏、呼吸停止的原因和诊断;成人和小儿BLS、ALS的步骤;脑缺血损伤和脑复苏;气道管理和机械通气 第三章休克(自学) 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休克的诊断和治疗 二、掌握各种休克的急救方法 三、熟悉休克的病理生理 自学内容 】 休克的病理生理;休克的诊断和治疗;各种休克的急救方法 第四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自学) 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SIRS的诊断和治疗 二、掌握MODS的诊断和治疗 三、掌握脓毒症的诊断和治疗

急救医学教学大纲

《急救医学I》本科课程质量标准 课程编号:(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四院)、 (附属延安医院)、(附属甘美医院) 英文名称:Emergency Medicine I 总学时:32 学时(理论授课:30 学时;临床见习课:2学时)学分:学分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含法语、全科)、麻醉学专业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70%。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30%。其中包括见习考核、大课考 勤、学习态度和平时表现(10%)和自学内容上网络课程 阶段考核/期中考核(20%)。 《急救医学I》属于二级学科,是临床医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该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与临床各学科关系密切。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学生学习临床相关学科课程之后, 通过《急诊医学I》的教学,使学生学到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临床实践所需的常用急 救技术,培养学生独立处理急症的能力,为学生从事急诊和其他各学科临床工作奠定基础。所以,该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一)授予学生急救医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灵活缜密的临床诊疗思路: 1.掌握各种临床危象的临床表现和急救处理:院前现场急救和心肺复苏,各专科系统急症,如心血管系统急症、呼吸系统急症、中枢神经系统急症、消化系统急症、内分泌系统急症、急性中毒和创伤,包括多发伤和复合伤的急诊诊断和治疗。 2.掌握病情危重程度的临床评估,各常用意识评分系统,危重症常用监测手段及治疗原则。 3.在熟练掌握内科、外科、妇产科急重症的诊断、治疗的基础之上,熟悉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诊断及治疗、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常见急症的临床症状和鉴别诊断。

新发传染病的处理与控制

新发传染病的处理与控制 一、新发传染病的威胁是今后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 1、定义: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朊毒体,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感染性疾病其中有传染性的才称为传染病新发现感染性疾病是由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其中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新发现的传染病. 新发传染病:在一国家或地区新出现并识别的或不明原因的传染性疾病. 2、近十余年全球新发传染病威胁 最近十余年来,全球范围内几乎年年都有新发传染病的流行,严重冲击了发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命安全。美国汉滩病毒肺综合征(1993)、印度鼠疫(1994)、扎伊尔埃博拉出血热(1995)、英国人类疯牛病(1996)、中国香港禽流感(1997)、马来西亚、新加坡尼巴病毒性脑炎(1998)、俄罗斯、美国西尼罗病毒性脑炎(1999)、肯尼亚、沙特、也门烈谷热(2000)、乌干达埃博拉出血热(2000)、美国炭疽病(2001)英国口蹄疫(2001)、中国等非典(2003)、中国、越南等禽流感(2004)。 3如欧洲疯牛病暴发持续7个月,杀死了1000万头动物,直接经济损失40亿美元,旅游损失达75亿美元。美国每年的食源性疾病约有7600万病例发生,5000多人死亡。我国的SARWS流行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 中国新发传染病的现状陆续报道了一些新发传染病 如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新发传染病,但没有病原学的证据. 一部分新发传染病在中国还没有开展检测.。 4、新发传染病的特点 不确定性,道会在何时何地发生何种新发传染病,无法准备。在疫情发生初期,不能充分认识,大众得不到有效的宣传和教育, 恐慌心理严重, 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对医务人员容易造成直接伤害。有关研究资料显示在所有的新发传染病中,75%为动物源性的新的病原性微生物带来的传染是世界性的,而非局部的独立的事件。 5、新传染病不断涌现的生物学因素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与微生物的可受性与选择性有关 由于人类所处的环境在不断地变化,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任何物种,为了自己种族的延续,也将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1.5种新的微生物出现。对人类来说,有的微生物已经引发了人类新的疾病,如艾滋病、埃博拉、禽流感等。 6、新传染病发生及传播的社会因素人类乱捕乱杀野生动物. 新开农田. 便捷的交通有利于传染病播散. 世界的都市化. 气候的变暖. 再造森林. 人类的变化人类本身及周围环境的改变:如生活方式,工作压力,居住环境,饮食,意识等. 自然状况改变:环境,流动,密度增高,暴露机会增多等. 新的危害增强城市拥挤环境污染难以控制的城区扩大-流动人口公共卫生环境不良。 二、新发传染病爆发流行的处理与控制 (一)传染病爆发疫情调查处理原则

急诊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急诊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急诊医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用) 一、课程简介 急诊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以创伤、严重感染、复苏、灾害医学、中毒以及内科危重病诊治和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二级学科。急救医疗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水平,而且也是医院、救护机构医护人员的救治水平和素质的具体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迅速发展,交通及工伤等事故、各类严重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危重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这就需要我们医护人员不断做好急诊急救医疗工作,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 本大纲通过急诊医学概论讲述,使学生掌握急诊医学的范畴,掌握急诊医疗体系的组成,熟悉急诊医学的现状,了解急诊医护人员的素质要求。本大纲包含了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急诊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适用于五年制临床本科专业,根据教学计划本大纲安排理论授课24学时,见习8学时,合计32学时。 二、学时分配

三、正文 第一章绪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急诊医学的范畴 二、掌握现代急诊服务体系的组成 课程内容 急诊医学的概念;急诊医学的范畴;急诊医学发展史;现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第二章心肺脑复苏 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BLS、ALS的概念和内容 二、掌握BLS的操作步骤 三、掌握脑缺血损伤和脑复苏 四、熟悉气道管理和机械通气 课程内容 心脏、呼吸停止的原因和诊断;成人和小儿BLS、ALS的步骤;脑缺血损伤和脑复苏;气道管理和机械通气 第三章休克(自学) 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休克的诊断和治疗 二、掌握各种休克的急救方法 三、熟悉休克的病理生理 自学内容 休克的病理生理;休克的诊断和治疗;各种休克的急救方法 第四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自学) 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SIRS的诊断和治疗 二、掌握MODS的诊断和治疗 三、掌握脓毒症的诊断和治疗 自学内容 SIRS的诊断和治疗;MODS的诊断和治疗;脓毒症的诊断和治疗

急诊医学教学大纲

急诊医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内容广泛。 该课程目前作为医学本科生的指定选修课。 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急诊医学、急症和危重症的临床特点和诊治规律。掌握常见急、危重症,各种急救技术和监测技术。 二、课程基本要求: 1、急诊医学的理论部分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 (1)使学生了解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加,急诊医学是一门日益重要的学科,有其特有的临床认识方法和要求。 (2)使学生明白善于发现和预测病人的危急情况,稳定生命体征,抢救生命是急诊的主要任务。 (3)使学生精熟各种常见危重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判断及正确的处理。 (4)使学生掌握为抢救危重病人而必须进行的各种急救技术和监测技术。 (5)使学生能全面的评估不同阶段的危重病人的病情,并会合理的分流病人。 2、急诊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各种急救技术和危重症监测技术将是教学中的重点。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模拟现场、实地操作,并通过录像、幻灯、多媒体教学等手段达到教学目的。另外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急诊抢救室和EICU。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题下,观摩急救现场,感受紧张气氛,见习危重症的救治方法 3、院前急救部分的学习是先通过课堂讲解,重点介绍什么是院前急救,院前急救的意义,国际、国内、上海地区急救现状,存在的问题,今后的发展趋势,然后安排学生参加“120”急救工作来达到熟悉了解院前急救的目的。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急诊医学总论 1、急诊医学的概述。 2、急诊医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 3、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 4、急诊医学特点,急诊思维方法,急救原则,急诊医生的素质要求。学习急诊医学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章、心肺脑复苏 1、心肺脑复苏的概念,临床死亡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死亡的分期。 2、心跳骤停的诊断。 3、心肺复苏。 4、脑复苏。 5、脑死亡的概念、判断方法。 第三章、休克 1、休克的概念、病因分类、分期和动向的判断。 2、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的诊治方法。 第四章、MOSF 1、MOSF的概念和发病机理探讨。 2、MOSF的早期临床表现、诊断标准。 3、MOSF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第五章、昏迷的诊治

传染病教学大纲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用) 英文名称:Communicable Medicine总学时:32学时实验(实训)学时: 0学时 课程编码:23086 课程学分:2学分 课程类别:临床医学课程类型:必修 教研室:西医临床教研室课程负责人:潘涛 一、一般情况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发生、发展、传播规律及诊疗技术、预防治疗的学科,属临床专业课。高等中医院校的传染病学主要讲授常见传染病。《传染病学》是西医学科的重要学科,也是中、西医专业方向的医学生的主要课程之一。 在高等中医院校开设“传染病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认识常见传染病学的传染源、传播途径、诊疗知识及预防措施,使学生能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有利于中医学与西医的相互渗透与利用,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和特色,促进中医药学与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 《传染病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又是一门特殊的临床学科。因此,教学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力求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应用发展的观点来组织教学。讲授时要概念准确清楚,重点突出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治要点以及预防措施,要求层次分明,并注意反映本学科新的进展和动态,重视本学科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该大纲的教学内容以结合典型病例的理论教学为主,选择一部分常见重要传染病实施案例式教学,以加强学生对临床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及理论联系临床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传染病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特征、诊断及预防原则。 2.熟悉传染过程及治疗原则。 3.了解传染病和传染病学的概述。 【教学内容】 1.概述。 2.传染过程。 (1)传染过程的概念。 (2)传染过程的临床表现。 (3)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3.传染病的流行3个环节。

《急诊与灾难医学》理论教学大纲资料

《急诊医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医学美容)等专业使用) Ⅰ前言 急救医疗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水平,而且也是医院、救护机构医护人员的诊治水平和素质的具体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迅速发展,交通、工伤等事故、各类严重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危重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如何做好急诊急救医疗工作,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致残和病死率已受到各级卫生部门和广大急救人员的普遍重视。因此要求急诊医务人员不断充实自己、努力学习、更新知识,满足急诊诊治工作的需要。《急诊与灾难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二级学科,以创伤、感染、复苏、灾害医学、院前医疗急救、急性中毒、危重病诊治和研究、急诊常见症状的鉴别和救治等为主要内容的科学。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常用急救技术,对急诊常见病、多发病能正确急诊处理。对急诊病人能作出快速、准确的诊断和救治及给予基本生命支持。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卓越医师)、临床医学(医学美容)、麻醉学专业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的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急诊与灾难医学》教学参考学时为20学时。 四教材:《急诊与灾难医学》,沈洪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第二版。 Ⅱ正文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 学习急诊与灾难医学(emergency and disaster medicine )的定义、特点及观念,急诊与急救的区别;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阶段;如何进行急诊与灾难医学的

急救医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四院)、 (附属延安医院)、(附属甘美医院) 英文名称:Emergency Medicine I 总学时:32 学时(理论授课:30 学时;临床见习课:2 学时)学分:学分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含法语、全科)、麻醉学专业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70%。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30%。其中包括见习考核、大课考 勤、学习态度和平时表现(10%)和自学内容上网络课程阶 段考核/期中考核(20%)。 《急救医学I》属于二级学科,是临床医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该学科综合性强, 涉及面广,与临床各学科关系密切。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学生学习临床相关学科课程之后, 通过《急诊医学I》的教学,使学生学到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临床实践所需的常用急 救技术,培养学生独立处理急症的能力,为学生从事急诊和其他各学科临床工作奠定基础。所 以,该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一)授予学生急救医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灵活缜密的临床诊疗思路: 1. 掌握各种临床危象的临床表现和急救处理:院前现场急救和心肺复苏,各专科系统急症,如心血管系统急症、呼吸系统急症、中枢神经系统急症、消化系统急症、内分泌系统急症、急性中毒和创伤,包括多发伤和复合伤的急诊诊断和治疗。 2. 掌握病情危重程度的临床评估,各常用意识评分系统,危重症常用监测手段及治疗原则。 3. 在熟练掌握内科、外科、妇产科急重症的诊断、治疗的基础之上,熟悉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诊断及治疗、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常见急症的临床症状和鉴别诊断。 (二)掌握各种急救医学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过硬的临床动手能力: 1. 掌握院前急救基本技能:初步处理、止血、评估、搬运、制动、转运。 2. 掌握心脑肺复苏基本技能:徒手心肺复苏、除颤、药物复苏种类和剂量。

〈传染病护理学〉课程说明.

〈传染病护理学〉课程说明 课程名称:《传染病护理学》。 课程性质: 《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是护理专业的临床专业课程,为护理专业选修课。以前所有基础课均是本课程的基础。是近代护理学与传染病学相结合的一门新护理学,是与传染病医疗相匹配的。它是研究在传染病的领域里如何实行责任制护理和执行护理程序,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一门学科。与内、外、妇、儿科护理学相比,每一疾病都有其病原学特点和流行病学的特征;在临床实际操作中,除治疗与护理外,每一疾病均有其主要的预防措施和针正确疾病特点所进行的健康教育、传染病的消毒、隔离,在传染病护理中,整体护理模式显得更为重要,所以要了解传染病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点,熟悉其临床表现,以便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制订出科学的护理计划,以适应护理体制发展的需要。 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辅导教师讲授、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自主学习、小组病历分析、参加BBS 讨论及做练习题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掌握各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对可能出现的潜在危险做出正确的护理评估,学会应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本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因此,除学习文字教材外,还应做与课本配套的学习指导习题,有条件的,还可以调取医院的实际病例讨论,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写护理病历,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课程教学要求分“了解”、“掌握”、“熟悉”三个层次,要求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学习后,将能够在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面上把握课程内容。"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够解释、叙述、比较、分析、应用;"熟悉"的内容要求学生解释、简述、论述等;"了解"的内容要求解释、简述等。具体内容见教学大纲。 教材及学时: 使用教材为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染病护理学》,主编:吴光煜。

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大纲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护理专科总学时:42(理论32,实验10) 一、课程性质及任务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护理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研究各类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监视、护理为主要内容的一门新兴的护理临床学科。护士在面对急危重患者时,能否及时无误的对患者作出判断和救护,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和抢救的成败。本课程可分为院外急救和院内急救两大部分。主要以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疾病如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创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中毒、昏迷等及常用的急救技术为主要内容。 二、教学基本要求 作为一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在教学中注重急救技术和危重监护的训练与操作,同时注意学生急救意识与应变能力的培养。本学科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在教学中还应注意讲授一些有关内容的最新进展与观点。理论讲授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标本、模型、图表、幻灯、投影、录象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明确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范畴,了解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熟悉临床常见急危重疾病如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创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中毒、昏迷等的病因、诱因、发病机制。掌握其病情评估、急救原则及护理措施。掌握常用的急救和监护技术,增强急救意识,提高应变能力。 三、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掌握: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 熟悉:急救站及医院急诊科的任务。 了解:急诊医疗的组织体系及其主要参与人员、城市救护站的条件、如何加强医院急诊科建设,提高应急能力。 【教学内容】 1、急诊医学的起源及其范畴。 2、急救站与急诊科的业务范围。 【自学内容】 急诊医疗体系管理。 【思考题】 1、现场救护的原则包括什么 2、抢险救灾紧急救护应做好哪些工作 3、加强急诊科室的业务管理,应从哪几方面入手 第二章院外急救 【目的要求】 掌握:院外急救的原则、各种急救技术的应用。急救用品的配备、护理体检、救护要点。 熟悉:院外急救伤员的分类、不同转运工具转送特点与途中护理。 了解:院外急救的特点与任务。 【教学内容】 1、院外急救的原则;院外急救伤员的分类;急救技术的应用。 2、急救用品的配备;护理体检;救护要点;担架与汽车转运的途中护理。 【自学内容】 1、院外急救的特点与任务。 2、不同转运工具转送特点与途中护理。 【思考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