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作业七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作业七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作业七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作业七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

课时作业(七)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

一、选择题

1.南京文阁殿有“太平世界,男女同权应科举;天国春秋,军民协力斩顽妖”的门联。其中的“顽妖”主要指()

A.外国侵略者B.清朝统治者

C.民族资本家D.西方传教士

2.英国驻上海领事馆翻译官密迪乐曾对太平军的一支队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这支队伍……在它离开南京大江(扬子江)北岸的那一天起,除那些伪装的信使所能维持的来往以外,所有同南京友军的交通都是被截断了的。”他指的是太平天国的() A.东征军B.西征军

C.北伐军D.远征军

3.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些领导人在当时对近代经济制度已经有所认识。以下各项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女”

B.“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D.“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

4.“流血的伤口不流泪,举起的杆子不下跪。攥紧的拳头不松手,过河的卒子不后退。人活一口气,难得拼一回,生死路一条,聚散酒一杯!何以成败论英雄,浩浩乾坤立丰碑!”与上述《太平天国》电视剧主题歌主旨相左的是()

A.北伐西征、天京突围B.“无处不均匀”、天京事变

C.冲击纲常、打击侵略D.重振朝政、保卫天京

5.国学大师章太炎作了一首唱词:“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他对洪、曾两人的历史评价不同,乃是着眼于() A.阶级上,洪代表农民阶级,曾代表地主阶级

B.民族上,洪排满革命,曾为满族效力

C.性别上,洪提倡男女平等,曾主张男尊女卑

D.学术上,洪破除旧迷信,曾尊孔扬孟

6.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曾作诗道:“我们弟妹果然忠,胜比常山赵子龙。起义破关千百万,直到天京最英雄。”从诗中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

A.实现了男女地位平等B.妇女做出了较大贡献

C.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D.定都天京即达到顶峰

7.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被誉为“中国革命之母”,这主要是因为()

A.首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领导中心

C.革命党人着手发动起义推翻清朝统治

D.孙中山共和革命思想为民众广泛接受

8.1894年孙中山创建兴中会时指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荼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蚕食鲸吞……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开发中华资源,抵御列强侵略

B.推翻满清贵族统治

C.进行改革,振兴封建王朝

D.以救国教民为己任

9.

右图是1907年发表的漫画(注: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坛、提勺、漏斗、壶)。其政治寓意是()

A.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近代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C.民族工业受到中外反动势力压制

D.近代中国呈现国富民穷的格局

10.文明史观和近代史观是我们学习历史和研究历史的重要史观和方法,从文明进步和近代化这一角度分析《资政新篇》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同点是() A.经济上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B.政治上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社会生活方面都提倡“自由”“平等”

D.文化教育上都提倡设立新式学堂

11.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句话从根本上颠覆了的观念是()

A.“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B.“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C.“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D.“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12.五四运动中,学生的表现日益激进,胡适和蒋梦麟联名发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文中写道:“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文中“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指的是() A.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B.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C.袁世凯复辟帝制

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豪强兼并,一人而兼数十人之产,一家而兼数十家之产。

———《桂平县志》卷二十九

材料二《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土地分配,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妇女和男子一样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废除买卖婚姻和奴婢,设女营女官。

材料三《资政新篇》的内容:政治上,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选举产生;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文教上设立新式学堂;外交上主张与外国平等交流,但不准干涉中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怎样的愿望?有何进步意义?产品分配体现怎样的原则?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有实施的可能吗?

(3)据材料三结合时代背景,如何评价《资政新篇》?

14.(2013·山东济南高三检测)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1)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国外移来”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的原因。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什么制度?这个制度具有什么进步意义?

材料三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以下几个因素可解释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几十年中所产生的这一悲惨结果。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来未受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来注重传统的文官候选人一直从那里产生。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成,而这些知识分子专注于儒家经典著作,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艺术。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最坏的时期”是由谁统治的?依据材料三,概括由于哪些因素造成了“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

课时作业(七)

一、选择题

1.B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进行考虑,可知“顽妖”主要是指清朝统治者。

2.C注意材料中的信息,“它离开南京大江北岸”“所有同南京友军的交通都是被截断了的”等;联系教材中对于北伐、西征、东征的讲解,不难判断应为北伐军,因为北伐孤军深入,给养和武器供应不足,最终失败。

3.D A、B均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是《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不能体现近代经济制度;C反映了太平天国等级森严,与题意不符,可排除;D说的是保险制度,属于近代经济制度的范畴。

4.B材料中“不松手”“不后退”“立丰碑”等表明材料主旨是对太平军顽强斗争精神的讴歌。“北伐西征、天京突围”“冲击纲常、打击侵略”“重振朝政、保卫天京”都是其顽强斗争精神的体现,A、C、D与材料基调一致,B项“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的局限性与主题歌相左。

5.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章太炎在词中表述“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这说明在民族立场上洪秀全反对清朝统治,曾国藩为满族效力。

6.B材料中的“弟妹”是对部属将士的亲切称呼,“妹”就是女军,她们一路与男军并肩作战,扫荡清兵,一直打到南京,做出了较大贡献,由此可知B正确。

7.B同盟会成立以后,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中心,A、D两项表述错误,C项发生在同盟会成立前,也不正确。

8.C依据“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可知A正确;依据“以庸奴误国,荼毒苍生”可知B正确;依据“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可知D正确;C本身说法错误。

9.A漫画常带有讽刺意义,解题时注意时间“1907年”和限制词“政治寓意”,C、D不符合“政治寓意”,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漫画嘲讽的是“政府”和“官”在“外国”侵略中国过程中的作用,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可判断出答案。

10.A B、C两项只符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项只符合《资政新篇》。A项是其相同点,因为《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由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经济措施上也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11.A此题考查对中国专制与民主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解。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史实说明与民权思想相反的君主专制,而选项中符合君主专制要求的是A。

12.D本题实际考查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是指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二、非选择题

13.解析:第(1)问应结合材料一、二,围绕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作答。第(2)问应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及空想性方面说明《天朝田亩制度》没有实行。第(3)问应注意结合时代背景评价《资政新篇》。

答案:(1)愿望: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意义: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原则:绝对平均主义的原则。

(2)没有。客观上,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主观上,该纲领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具有空想性,根本无法实施。

(3)①是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②没有反映农民阶级的愿望。

③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未能真正推行。

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根据所学,资产阶级革命派借鉴了美国的民主共和制,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这一制度在当时没有获得成功,原因可从自身(资产阶级)、外因(帝国主义)、历史(专制主义传统)等角度分析。第(2)问,材料二反映的制度是责任内阁制,这个制度的意义是限制专制。第(3)问“最坏的时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原因”注意“依据材料”的限制,不可罗列教材的观点。

答案:(1)制度: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专制主义影响根深蒂固等。

(2)制度:责任内阁制。意义:制约专制。

(3)袁世凯(或,北洋军阀)。

因素:中国幅员辽阔,广大内地未受到西方影响;中国官员和知识分子专注于儒家著作,强调道德伦理;对西方事务不注重,中国缺少学习外国的传统。

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 第七讲 辛亥革命与民国的创建练习 岳麓版

第七讲辛亥革命与民国的创建 命题点1政治民主化 1.(2018·青岛)《中华民国史》写道:“他提议将分散的革命组织(合)成一个大团体,协力从事反清革命。这个建议获得一致赞成。”“大团体”是指(C)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2.(2018·雅安)三民主义中反映孙中山试图通过解决土地问题,使劳动者摆脱贫穷的是(D)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主主义 D.民生主义 3.(2018·成都)民国元年,为紧跟时势,商务印书馆编纂了《共和国教科书》,推崇爱国、平等、自由、权利、义务等理念。发生在这一年,与该套教科书编纂有直接关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B) A.武昌起义 B.中华民国成立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命题点2思想近代化 4.(2018·扬州)陈独秀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理论、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文中“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是指(C) A.平等、自由 B.自由、民主 C.民主、科学 D.科学、平等 5.(2018·孝感)下图中几位人物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B)

陈独秀(1879—1942) 胡适(1891—1962) 鲁迅(1881—1936) 李大钊(1889—1927) A.中国同盟会会员 B.新文化运动主将 C.五四爱国运动的领导者 D.中国共产党党员 6.(2018·包头)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纲领阐发为“民族主义”。这一思想(D) A.完全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 B.与维新派的政治目标一致 C.延续了民主共和的精神 D.推动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7.(2018·滨州)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它”及带来的“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是指(C) A.鸦片战争——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B.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C.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8.(2018·衡阳)近代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先贤们一直在探索中艰难前行。2018年又是戊戌年,追忆一百二十年前的戊戌变法与随后的辛亥革命,它们的共同点有(B)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总之,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客观原因是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另一方面,主观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首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的勇气和力量;其次,没能提出明确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再次,没能发动农民革命;最后,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历史教训: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第一,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胜利;第二,宣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第三,表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作者认为,过去的估计常常过低。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象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象立宪派那样维护它?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这篇文章,不准备全面地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只想就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荏苒三十年》)林老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他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得何等中肯!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以举出很多条。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们不能把从君主专制到建立共和国,只看作无足轻重的政体形式上的变化,甚至只看作是换汤不换药的招牌的更换。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多少年来,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人们从幼年起,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观念,把它看成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顶颠的最高代表。每个人在这种制度面前,必须诚惶诚恐地遵守“名分”,不容许有丝毫逾越。这就是所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卷五)谁要是敢有一点怀疑,轻则叫做“离经叛道”、“非圣无法”,重则成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马”,那就得有“舍得一身剐”的大无畏气概,一般人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滨州模拟)广西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祥地之一,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不怕清妖兵马足,天军引他到山麓,好比红薯堆进灶,大大小小一窝熟”“妹莫忧,卷起包袱上柳州,跟随天军去打仗,太平天下乐悠悠”。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A.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B.军事力量强于清政府 C.实现了土地平均分配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2.“流血的伤口不流泪,举起的杆子不下跪。攥紧的拳头不松手,过河的卒子不后退。人活一口气,难得拼一回,生死路一条,聚散酒一杯!何以成败论英雄,浩浩乾坤立丰碑!”与上述《太平天国》电视剧主题歌主旨相左的是() A.北伐西征、天京突围 B.“无处不均匀”、天京事变 C.冲击纲常、打击侵略 D.重振朝政、保卫天京 3.洪秀全定都南京后,规定只有太平天国编纂和“旨准颁行”的“真道书”才能在世上流通,“当今真道书者三,无他也,《旧遗诏圣书》(《圣经旧约》)、《新遗诏圣书》(《圣经新约》)、《真天命诏书》也”,其他所有的书都在查禁之列。由此可见他() A.彻底排斥中国的传统文化 B.赞赏西方的宗教和政治制度 C.未能摆脱皇权思想的影响 D.在全中国范围内推行愚民政策 4.(2012·济南月考)160年前的南方民谣唱道:“天字旗号飘得远,四方兄弟到金田,四方兄弟到金田,斩龙除妖声震天。”这说明() ①太平天国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②太平天国矛头直指清政府③太平天国的宣传组织方式落后④斩龙除妖体现了太平天国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 A.①②④B.①②③④ C.②③D.②④ 5.有人认为,中外史学家历来所讴歌的所谓《天朝田亩制度》,事实上这宗社会主义的土改方案,只是个无名氏的纸上作业。这是因为《天朝田亩制度》() A.从来没有能够实行 B.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无法实现 C.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D.主张走共产主义道路

第十讲 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第十讲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高二历史组 【考题再现】 1、(2010年山东)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北伐战争 2、(2010年全国)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 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3、(2011年全国)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堂,拆孔庙,查禁孔庙“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悌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4、(2011年全国)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考纲要求 课标要求 1840年至1900年间 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 民的反抗斗争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辛亥革命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 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捉弄个过社会变革的影响。

第10课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0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教学目标 1、史实:孙中山创立兴中会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接任临时总统 2、史能: (1)归纳整理: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成立和武昌起义的背景及其阶段性的历史作用。(2)分析比较: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在领导力量、目的要求、斗争方式、结果影响等方面的异同。 (3)分析理解:全方位解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3、史识: (1)了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主要革命活动,感怀他们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史实,努力学习、立志成才、追求进步、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民主共和,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但辛亥革命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人民需要另谋新的救国之路,任重而道远。 二、教学要点 1、重点:辛亥革命步步深入的发展阶段及其历史成果。 2、难点:如何全面、合理地评价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活动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导入:到20世纪初,中国人探索了哪几条救国道路?结果怎样? 第10课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背景 1、甲午战争以来,民族危机深化。 (1)甲午战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以上所有这些,使中华民族危机深化。 2、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必须另辟救国之路。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选择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015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7讲,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2015高考历史核心考点: 第7讲,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知识梳理 一、辛亥革命 1.历史背景 (1)《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认识到应该推翻腐败无能的清政府。 (2)清政府打着“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3)革命知识分子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4)革命组织的建立:1894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①兴中会成立,决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1905年,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②中国同盟会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决定创办机关报《民报》。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由黄兴领导,后失败;保路风潮——四川同盟会会员组织保路同志军起义。 2.主要进程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地区发动起义成功,并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2)中华民国的建立:③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并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④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帝制的终结:1912年2月,⑤宣统帝下诏退位。 (4)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 3.历史意义:是一次伟大的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⑦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⑧资产阶级共和国;使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社会生活移风易俗。【易错扫描】 (1)辛亥革命结束的是中国的封建帝制,而非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 (2)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中,“鞑虏”指满清贵族而非帝国主义。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说课稿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华东师大版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的内容,从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部分。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另一方面,它给中国的封建制度以猛烈冲击,迫使中国向工业化、资本主义化方向发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有实质性的一步。所以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材整合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还有武昌起义属于识记层次的要求,是重点,但不作为难点处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属于应用层次的要求。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以教师讲解和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为主。同时,了解、知道部分的内容为探讨提供史实依据,将三部分有机结合。 据此,制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创办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领导机构、革命纲领、成立意义,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等史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观察图画的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的过程,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三、学情分析 这节课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从认知规律看,他们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经过一年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对抽象的事物却较难理解,尤其

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3讲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学案(无答案)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3讲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制作:商秀秀审核:高二历史组 一、辛亥革命 探究1:温习15课了解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完成表格: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比较 阅读下列史料,完成探究问题: 材料一:“辛亥革命其实有两个:一个是历史上的辛亥革命,它改变了中国的政治走向,另一个则存在与人们心里,它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已融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探究1:用史实说明材料三所说的“两个”“辛亥革命。(4分) 请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认识(4分)

材料二:五四时期提倡新生活成为当时进步青年的主张。当时妇女的面貌(服饰、发型等)变化较大,提倡个性解放,主张男女平等和妇女参政。新式知识分子对传统家庭进行了批判,家庭婚姻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五四运动研究综述》 材料三: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 ——《中国人的国家情感》 探究2:概括材料一反映的主要问题。(2分) 探究3:概括材料三中作者对五四运动的看法。(2分) 【拓展延伸·核心深化】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 成功: 1)推翻满清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3)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从世界影响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亚洲民族解放斗争的发展。 【真题在线·强化演练】(B层) 1、(2019年广东高考)下图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一下是对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评价:1)民主革命的先行者;2)中国近代化先驱;3)移风易俗的倡导者;4)有世界影响的伟人。其中2、4评价的角度是() A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B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C社会史观、全球史观D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3、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权利的手段不同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 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改变,一些先进知识分子痛感共和制度不能真正巩固,社会状况依然混乱,主要是因为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人们缺少民主和科学的觉悟。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看,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化、新思想和新道德,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使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的解放。 注: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第一次历史巨变:辛亥革命 第二次历史巨变:新民主主义革命 2、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有何关系? 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科学的口号,让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思想解放,1919年李大钊为《新青年》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五四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始,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并且日益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4、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在何处? 新的领导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新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新的革命道路——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的革命道路 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新的革命目标——实现社会主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共产主义 新的革命成果——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 5、孙中山事迹——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1894年,兴中会——“振兴中华”;1905年,中国同盟会,任总理,提出三民主义; 组织革命武装起义;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颁布《临时约法》; 1924年,国民党一大,联俄联共…创办黄埔军校…领导国民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7课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定稿) 主备人:罗金明基组成员签字:杨兆高、向小敏、覃俊豪、杨新华、谭新、蓝燕琴 使用时间:第五周领导签字____ ______ 【课标点击】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意义。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难点:三民主义的理解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课前自学导练】(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 一、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1. 同盟会成立: (1)时间和地点:_____ 年在_________ 成立。 (2)纲领:以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为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在机关刊物《民报》上将这一政治纲领阐发为____ -_____ ___ 主义,简称为_________________ (3)性质: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 .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起义爆发。 (2)结果:12日武汉三镇光复。成立________________.。改国号为中华民国。称之为___________ 。(双十起义)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在_____成立,孙中山任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一统, 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________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2.性质: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1)时间:1912年颁布。 (2)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__________;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身、居住、财产、言论等自由;国民有_____ 和-______;确立_________ 的政治体制等。(3)性质:这是中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_宪法。 (4)意义: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君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具有___________ 的进步意义。 (5)影响: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①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③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局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学设计

第6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兴中会创立、中国同盟会及其纲领、“三民主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等基础知识;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归纳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阅读教材,掌握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以及革命党人前仆后继、浴血奋斗的史实,树立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百折不饶的奋斗精神。 【教学要点】 重点:1.通过同盟会成立过程及其纲领,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 2.掌握中华民国建立前前后后的斗争历程,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 掌握中华民国建立前前后后的斗争历程,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正确理解“三民主义”的含义;辛亥革命既然己“打倒”了皇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却为什么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既然己“打倒”了皇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却为什么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出生活中用“中山”命名的地名街道或物品。中山市、中山路、中山装、中山公园、中山大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中山以及他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新课探究 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1、孙中山简介 2、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3、孙中山早期创立的革命组织

4、“三民主义” 内容: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就是以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的核心是“平均地权”。 评价:三民主义是当时中国最完整、最进步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任务。 二、辛亥革命 1、武昌首义 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蒋翊(yi)武、孙武等人准备发动武昌起义,但计划泄露,形势危急。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首先鸣枪起义,占领楚望台军械库,11日占领武昌,控制武汉三镇,武昌起义胜利。武昌起义标志辛亥革命的开始。 2、湖北军政府成立。 1911年11月11日,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为都督。 3、各省独立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地纷纷响应,11月下旬,全国10多个省区宣布独立,清政府统治迅速崩溃。 4、中华民国建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定都南京。 5、清朝统治的结束(1636--1644--1912)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临时宪法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在当时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7、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第十五课辛亥革命 一、背景 1、政治基础: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戊戌变法失败,资产阶级改良 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民主革命成为潮流。 2、经济阶级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队伍壮大。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兴中会建立——革命兴起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建立——革命领导 4、思想基础:革命纲领(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理论宣传:1900-1905年,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 5、军事基础:黄花岗起义 兴中会 城里:1894年,美国檀香山成立 性质: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影响:标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 中国同盟会 成立:1905年,孙中山,黄兴等,日本东京成立 纲领:十六字,后阐发未三大主义,“三民主义” 性质: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影响:标志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社会革命(补充和发展) 三民主义性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进步性:它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还不是一个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的彩排 二、经过 武昌起义——(爆发标志)……武汉三镇光复……中华民国成立…… 清帝退位……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失败标志)…… 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危机:部分财政权掌握在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手中,反应了资产阶级葛民拍的拖鞋和软弱

五色旗:中华民国国旗红黄蓝白黑象征五族共和 1912年2月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下诏退位,封建君主制度。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1。规定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主权在民) 2.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3.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 4、确认了保护私有财产和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原则 历史地位: 1、是中国近代第一步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2、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主要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本质目的:使资产阶级继续掌握政权 结果:被袁世凯废除 三、辛亥革命的性质、失败、评价 (一)性质: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高潮) (二)失败: 表现: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原因: 主观: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 (没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纲领,脱离群众,同盟会软弱无力没有武装)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三)评价 1.政治上 A、推翻了清王朝 B、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 C、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 阶级民主共和国D、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经济上: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3、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社会生活上:移风易俗 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日本对中国历来就有野心,表现为: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就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1894年挑起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逼迫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1)背景与条件 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的签订;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刀空虚;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主力)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所。12日,占领武汉三镇。 2.中华民国成立 (1)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①内容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各种民主权利。 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三权分立。 ②评价 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①原因: 清廷任命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支持军政。(恢复帝制) 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替袁世凯撑腰。(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攻击革命党人。孙中山被迫妥协。 ②过程: 1912年2月,宣统帝退位。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辛亥革命的意义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历史局限: ①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最终没有完成。 ②中国的社会性质始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辛亥革命的影响及意义

辛亥革命的影响及意义 起初,知道并了解辛亥革命是因为一个人,那就是袁大头-- 袁世凯,窃取享用了辛亥革命的一些成果,最终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然而在取得巨大革命成果之后,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下,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也为本次轰轰烈烈的革命蒙上了失败的阴影。 经过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 历史。在这段伟大的历史中,辛亥革命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辛亥革命的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第二,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

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然而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仍然被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所统治;中国人民没有真正获得民主自由的权利,国家也没有真正获得独立。 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的统治,为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辛亥革命对现代的影响 第一,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政治进步与觉醒。近代中国的政治进步与觉醒,是辛亥革命开启的。毫不夸张地说,辛亥革命为20世纪中国的历史性进步打开了闸门,拉开了序幕。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不否定皇帝专制,就难以得到辛亥革命后的大幅进步,就难以发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在艰难中诞生、发展和壮大,就不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就不会有现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甚至辛亥革命的失败的历史教训,辛亥革命反帝不彻底,辛亥革命未能成功地发动和解决农民的问题,都对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第二,辛亥革命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和启示是丰富和宝贵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学案 一、确定目标 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①充分运用史料和课本中提供的各种信息,综合利用各种途径 获取或占有的知识分析问题,加强交流与互动。 ②通过自主学习课本、合作讨论,并结合老师的提问,辩证地分析理解“三 民主义”和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因而要倍加珍惜。而且,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 发展的重要源泉。 ②学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会法为国根,民为邦本。 ③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们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努力、不断拼搏。 二、自主梳理 (一)酝酿: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1、准备武装起义 2、宣传革命 (二)爆发:武昌起义 1、时间:,革命党人等首先起义,次日占领武昌。 2、结果:起义军成立,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历 史称此次革命为。

3、影响:到1911年11月下旬,全国已有省宣布独立。统治土崩 瓦解。 (三)高潮:中华民国建立 1、建立:,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正式成立,以纪元。 2、巩固:1912.3,颁布由制定的《》,具有的性 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和。 (四)变局:袁世凯窃取政权 1、1912.2.12,清朝最后一个皇帝下诏退位。3月,在北京就任中 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辛亥革命的影响(性质、意义、局限性) 三、合作探究: 1、“三民主义”的内涵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 2、阅读比较课本42页的《临时约法》内容与所学的戊戌变法,探讨“民国总统 与封建皇帝的区别”,那么关于此宪法的性质内容,你得出什么结论?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胜利果实落到袁世凯手中,有人认为辛亥革命胜利了,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你的看法如何?为什么?你从 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四、课后延展 1、社会调查:阅读鲁迅的小说《药》《阿Q正传》等对辛亥革命反思的作品,调查辛亥革命时期本地的社会现象,更深刻地认识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下层人 民的生活现实。 2、搜集孙中山的生平故事和名言警句,体会孙中山的思想情怀和精神,讲一讲 我心目中的孙中山,说一说自己的感悟

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思潮

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思潮 105021224 冯宇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爆发,标志性事件是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次产阶级明主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何子渊,邱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创办了新式学堂,后来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废除了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正是这一教育方式的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辛亥武昌起义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摄政。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被人称为「皇族内阁」。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有少数人参加了革命党。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也称作“铁路风潮”,它是整个武昌起义的导火事件。9月25日,“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同盟会成员王天杰、龙鸣剑等人领导荣县独立,荣县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声。清朝廷为扑灭四川的人民起义,派出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革命派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由此,武昌起义爆发,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辛亥革命是由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孙忠上先生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从少年时代起就随着已成为华侨农场主动的哥哥长期生活在国外,并系统的接受了近代教育,成为中国第一个取得行医执照的外科医生。像这样的知识分子,在过去的中国社会里还不曾有过。这使得他有可能成为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的政治代表。 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是这段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台阶。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看做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他最终结出的硕果。辛亥革命时期志指仁人闷得巨大历史贡献,奖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和怀恋。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两千余年的皇帝制度。中国历史上,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辛亥革命,却彻底推翻帝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制度受到北洋军阀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当时中国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治国方案,遂按照美国宪法,美国政治体制,实行总统共和制,尽管因为现实社会条件的限制和统治者们对约法的蔑视,例如孙文为约制袁世凯而随意更改《民元约法》,袁世凯后来又因称帝而中止了约法,民国初年并未能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但毕竟是中国中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辛亥革命后,真正的民主和共和并没有得到实行。无论是北洋政府。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君臣关系是汉代董仲舒以来中国思想中“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因此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除了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之外,也对于中国传统的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因此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会进一步出现“全盘西化”的思想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不同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不同 福建沈君飚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都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也有诸多的不同。 1. 历史背景不同。 辛亥革命:清政府镇压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签订《辛丑条约》和实施“新政”破产后,其腐朽、反动的本质进一步暴露;随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近代中国两大社会矛盾集中体现为中国人民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五四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美国加紧侵略中国,这促使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日益高涨;与此同时,北洋军阀政府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肆出卖国家主权,对内大量掠夺土地和工矿业,财税猛增;同时,军阀混战使人民苦不堪言,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五四运动的爆发成为历史的必然。 2.阶级基础和领导阶级不同。 辛亥革命: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这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民国初年,国内出现了兴办实业的高潮,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逐渐壮大,这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提供了阶级基础。辛亥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宣传民主革命、建立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缔造民主共和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四运动则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在五四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始终同进步社团和青年保持密切联系,并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及时指导和推动运动的发展。 3.思想基础不同。 辛亥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思潮,为民主革命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十月革命胜利后,新文化运动有了新的发展,运动中的一批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赞成社会主义,他们极力宣传十月革命,准备走俄国式的道路,这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4.群众基础不同。 辛亥革命:虽有许多群众参加,但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仅依靠资产阶级以及会党和新军中的一部分人。五四运动:规模是空前的,涉及全国一百多个城市,从卷入的阶层来看,工、学、商等都行动起来了,其规模之大、在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的彻底性都是前所未有的。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对运动的初步胜利起了决定作用。 5.斗争方式不同。 辛亥革命:直接通过武装起义方式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和新军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反清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五四运动:主要采用“三罢”斗争的形式,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形成了全国性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卖国政府的运动。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1.课题分析 本课题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山东教育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分题中的教学内容,位于教材的 44——45页。所在的单元主题系《不屈的中国人》,该单元以“遭受欺辱—奋起反抗—寻求救国之路—最后取得成功”这样的设计路线,设计了《不能忘记的屈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三个分题。前面两个分题首先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凌辱,致使山河破碎、国宝被掠、人民遭受屠杀的血腥事实,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残酷的历史事实的了解,体验和感受中国曾经遭受过的那段屈辱历史。第二个分题反映了中国人民面对外来的侵略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是本单元第三个分题,是让学生了解许多革命先辈不断探索拯救祖国的革命道路,知道一些影响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体会中国的爱国志士为了拯救祖国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付出的巨大代价,产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帮助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越的斗争,取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胜利,培养热爱共产党,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情感与民族责任感。其中,《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教材突出了孙中山等革命志士的探索和辛亥革命的胜利,同时指出,辛亥革命没有最终把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解放出来,应该继续探索救国之路。《五四爱国运动》是探索救国之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使人民看到了民族的希望。教材介绍了五四爱国运动的情况和意义。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这一课题的学习,要将探究、调查访问、活动体验等多种学习方法蕴含其中,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和评价历史事实,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的学习方式。教材力求引导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并将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获得体验,并引导学生对其相关内容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 2.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爱国情感的基础,少年儿童崇拜英雄人物,但是学生对中国历史的了解相当有限,本课承接小学其他年级,让学生了解影响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胜利,培养热爱共产党的情感和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奋斗的民族责任感。 3.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激励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