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大

北大

北大、清华状元谈政治学习经验

高中政治与初中很不一样。背的成分少了,灵活运用的成分多。大部分题都是要求运用课本上的原理去分析时事。

首先,当然还是课本。必须把课本上的每一条原理都记清楚,原理后面的阐述和举例也很重要。各个不同的例子是对应哪个原理的要分清楚,这在选择题中很可能会用得上。经济学比较简单,只要把原理背熟,把分析题的基本思路记清楚就行。哲学需要多想。学哲学永远没有止境,往往越想就会有越多的体会,理解也会越透彻。当然对于我们来说,最主要的还是要把原理分清,哪些是世界观,哪些是方法论,尤其不要混淆。可以看一些参考书,看看书上是怎样分析的,要从哪个角度下手,怎样表述。学哲学尤其要注意和时事结合起来。平时看到一则新闻就可以想想,它可以体现怎样的哲学观点或者是可以用什么观点去分析,经常这样问自己,做题时下手就会快得多,角度也比较准确。政治学要特别注意不同术语间的区别,记的时候尤其要强调准确,因为有可能差一个字说法就完全不同了。

其次,是时事。掌握时事有许多渠道,可以听新闻,看报纸可者听老师的讲解。教我们政治的是班主任张智杰老师。他上课有很有意思,常常会帮我们分析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我那时一直觉得很奇怪,他怎么会知道那么多东西呢,听完他的课,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增多了,而且还掌握了许多解题技巧。高三总复习阶段对政治来说是很关键的,即使你以前有什么掌握得不免好的知识也可在这段时间补上。这时尤其要注意关注时事。可以买一本讲解时事的书,把原理先列在一个本子上,再把可以用该原理分析的时事内容,写在原理下面,复习的时候再看一遍,效果很好。到高考前则主要是看一些各地的模拟试卷,看它们对当前的热点有哪些提问方式,该如何分析,如何表述。最后阶段做的政治问答题要及时地整理起来,按照时事内容归好类,同一个问题有几种思考角度,这样就可以一目了然了。要把政治学活,懂得活学活用。政治是一门有着鲜活生命力的学科,基于它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学习政治要有一颗敏感的、善于发现的心。生活深处、处处留心皆学问。

凡事都要循道而行,求学也不例外。只有当我们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素养,我们才能针对生活中的事件提出问题。所以,学习政治,我们还是要“以本为本”,课本总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归宿。也许乍看上去,政治科知识容量大且枯燥不易记诵,常令人望而生畏。其实不尽然。首先我们要摆正心态,稳下心来,踏实求学。在学习中,心稳了便会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再则,如果我们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一切也许并不会如我们所想的那般困难。学政治有一个总的原则,即“宏观在胸,微观在握”。学习效率是学生的生命,首先要保证课堂听讲的高效性。然后便是课后复习的及时性。复习时,我建议大家找一支笔,一张纸,然后手、脑、心三管齐下。首先凭记忆在纸上列出一个章、节、框的结构体系,然后对照着数出每一条目下的具体内容,当我们这样做多了,无论知识脉络,还是知识细节,我们都能了然于胸,运用也能信手拈来了。

学了知识要能应用,最初级的便应将自己的所学运筹于笔端了考试分为客观、主观两大模块,分值基本均衡,但总的说来,客观题是最容易拉开档次的。有时一念之间大笔一挥,就会痛失几近十分。所以,客观题不要因为其看上去“简单而忽视它,一定要处处细心。需知客观题本身的选择项中,便会有误项(本身表述即为错误的、异项(所述内容题干未体现,与题干风马牛不相及),对这些专设来迷惑答题者的选项。我们一开始便要把它们排除--当然,要想顺利地一眼透过迷雾,我们必须掌握老师重点强调的难点、重点、易混点和易错

点。单项一定要挑选出最佳选项,多选一定要细细分析题干中每句话,然后再从整体着眼思考它所涉及的知识点,筛选与之对应的选项。基于选择题出错率高的特点,我们可建立一个纠错本,反复练习,研究以做过的易错题,或许我们可体味些许做题的感觉和技巧。

相对而言,主观题给了我们较大的发挥空间,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有时甚至有创新鼓励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乱写一气。最基本的,从形式上来说,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为保证观点的条理清楚,在每个要点前面标上对应的号。然后在答案的组织上,不论是简答、辨析还是论述题,还是有一定的思路可循的。比如简答题,我们可以先摆出观点,然后加以阐释,最好结合材料(题干)的实际加以点题。而辨析题,我们可以将题干分层,找出辨点,然后正反论述;原则问题的题目,我们则要表明态度,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论述题在主观题中,是一个重头戏,要让这台戏精彩一些,须得我们平日多加训练。

政治考题中要考查的一个重要素质便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在整个卷面中都极为明显,而论述题更是这一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很显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需要我们平时多读、多练、多思考。说到此,我想大家平时也应该多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在我们发表观点的时候,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都可以得到训练,这可以避免我们在书面分析时有话说不出,减少应语言的不规范性。高考不回避热点,所以我们要关注时事热点,多读一些如时事、时事政治报之类的杂志、报纸等等。当我们把针对同一热点不同侧面的所有材料分析集中在一起时,我们便可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而当我们掌握了这些知识块之后,我们便可举一反三,应对与此有关的各类题目了。当然,我们更应注重其分析的方法,总结多了,将方法学到手,我们便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做学问要用心做,要求细求稳,政治学习不可呆板,多多留心,多多思考生活中的事件,相信我们的政治灵感便会如“源头活水”,淙淙而来。

想与大家在读高三文科生讨论政治这门科目的心思已有一段时日,我想大家都知道,政治这门功课有它的独特性,除此之外,更有它的灵活性,作为一个即将面临高考的文科学生来说,对政治的学习各有各的方法,自然这也就决定了各自在功课上所取到的成绩有所差异。

回想当初自己在政治的复习岁月中,有过自己的辛劳,当然除此以外,更多的是自己的快乐,心中觉得那是自己对国家的整体局面的了解程度与日俱增,同时对国际相关性问题的感悟也不甚浅。现将个人一些关于过去的做法介绍给大家,与同学们共同来分享这门功课的乐趣,并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熟悉政治教材知识的整体框架

在高三的第一个学期,同学们可能都知道了高中整个阶段政治科目的整体框架分为经济、哲学、政治等三大块,这三大块是一个有机的构成部分。且有着其内在的密切联系。当然,由于它们各自的本质内容存在异样,这也就说明了它们对我们的实际学习和生活中所起的指导作用是不一样的。但它们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始终是贯穿于我们的整个学习、整个生活,及至整个工作。

所以,在此之前,我们首先是对这三块的内容有个详细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文中

的重点内容,尤其是文中黑色部分的粗体字,要做到牢记于心,熟知于肚,这样才能为我们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提供一个明确的指导方向。才会使我们真正运用起来,做到游有余的地步。

2、多做相当课题的作业,以达到巩固基础知识的目的

同学们都知道,做政治题目,不仅需要对题目本质意图的领会,更需要自己对教材相关知识的认真揣摩。比如说:“某地因滥砍滥伐树木,造成森林面积的减小,土地漠化,导致该地每年受沙尘的影响很深,并且给当地的人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试从哲学角度说明这种现象存在着一种怎样的联系?

这就不需要我们把自己的思维放在哲学这一框架里边,更需要我们对哲学知识了解甚透。这样我们就不难发现,最明显的是它们前后存在着一种因果联系,因此,我们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一方面要认识到这一理论的应用范围,更要领会分析问题是从那个角度去加以说明。

3、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对周边所见事物进行综合分析

在我们平常的生活范围之内,都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发生,并且这些事情的发生从不同角度去,就会得出不同的分析结果。这就要求我们站在事物的全局上,洞察四周,想清楚事物的来龙去脉,透过事情的表面表象,达到了解事物的目的。譬如说2001年中国的热点话题“足球出线,入世成功,申奥成功”,这些重大事件在我国的经济上不仅体现了中国经济实力的强大,更表明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持续以及快速。在哲学角度上你们说说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述呢?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矛盾的角度?政治上表明的无疑就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

4、养成看报、看新闻的良好习惯

我们都知道,每天的日报和新闻的播放都时刻涉及到政治课题,这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通过阅读报纸和看新闻的途径,为我们学好政治这门科目提供了一个便利条件,从中不仅能了解到国家的诸多大事,更能使自己清楚地了解到国际上的一些重大问题,除此以外,通过这种途径,时间长了,不仅能使自己从中领会分析问题的方法,而且能增强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度。

最后就是希望大家在复习的同时,做到有目的性,更有针对性,抓住框架中的重点,做到科学地安排好自己的复习计划。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和轻松的心情,去迎接就要来到的高考。对政治,要注意把相同中心的理论归在一起。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定义,为什么它是基本制度,其优越性以及和西方议会制的区别,就可以归在人大制度这一板块中。答题时仔细审题,找准题目的考点,把以此为中心的理论答上去就可以了。此外,答题要注意多层次、多角度,除了下面说理,还可以从反面论证,例如“我们要反对”或者“不坚持,就会造成危害”等,这样的语句是有分量的。另外,有概念的先写定义,有哲学原理的先摆原理,结合材料的还应联系材料内容论述几句。由于政治和现实联系紧密,还应注意当前热点问题,课本对这些问题涉及不到的,要从课外书中找相关内容以补课本不足。因为政治是不回避热点的。

高考政治的一大特点是与时事紧密相连,因此复习时一定要结合当年的重大时事进行:

如全国人大的召开,党的代表大会的召开,先进群体、个人的涌现,外交关系的变化等,都应以政治、经济、哲学各个角度进行考虑。但首先应弄清基本理论,利用基本理论去解释各种社会现象。高考政治最后两题一般是给材料的论述题,要做好这两道题,平时就应多接触些材料,并做一些练习以增强概括总结能力。

政治这门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必须同时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灵活和对现实热点问题的分析、理解、把握程度。课本上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一定要在理解的前提下熟记。同时要时刻留心国内外的重大热点问题,多进行这方面材料和题目的搜集,尤其每次模拟考中的综合题,要及时进行归纳和整理。答题时要有逻辑性,要熟练运用各种政治术语。

政治和历史,据我的看法,它们的重要性是随着高考的临近呈正比例猛增的。这两门课是我的强项,寻它们的学习,我倒是颇有心得。

学习政治、历史,须得打好基本功。而所谓基本功,不外乎一个“背”字。这正可用得着卖油翁的那句名言,“我亦无他,惟乎熟耳”,“背”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背得细。细到正体字,斜体字,注解,地图图解,画像,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今日之这高考,涉及范围之广大,委实让你不可有一处照顾不到。

其二背得熟。我的政治、历史教科书,来来回回从头到尾总翻了六七遍,上面有大大小小方方圆圆各种各样的记号。更有甚者,我的不少同学准备了好几套教材,一套放在家里,一套放在学校,一套撕碎了做成小条,时时背,处处背,其情其景,堪称悲壮。

其三背得巧。我在背书的时候,发明了不下数种的背书技巧,比如举一反三法,横比纵比法,在笔记本上列了十七个小专题,将同类的时间、地点、事件进行归纳总结。比如“中国古代发明早于西方多少年归类表”等等。这种记忆方法,通过比较使大脑运动更加积极,并容易避免混淆,不妨买来看看。但我以为,模仿别人的方法总有牵强生硬之感,而在学习过程中的自创则更原汁原味,收放自如;你,我,都有这种智慧。

打好基本功,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几年前做到这一步,应该说打个90多分,以百分制可说没问题了,而现在却只能说有了60%的把握,也就是说,能凑合及格了。接下来的问题是应用,这可是考查你的综合能力的大学问。最近有种很流行的说法,叫做文科高考理科休,主要就是指历史、政治两科而言。在选择题里,单选之外又加了多选和不定项选,从概率论上讲实实在在的降低了把题做对的可能性,而且命题方式不局限于书本,花样翻新,险招迭出,惹得从老师到学生叫苦连天。分析论述题主要采用了:“小切口,深挖掘和大视角”,高度概括两种题型,不仅考查记忆能力,而且考查逻辑思维、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各种能力,说它们有“理科化”的倾向,实不为过。

面对这种状况,就涉及到一个学科间的互通性和对待这两门课程的态度问题。

当高考命题在记忆力考查的基础上对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时候,对任何一门功课的成功应试都不是这门课程本身所能解决的问题了。充其量,对这些专门功课的教授只能为你提供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得益于每一门科学又反过来被应用到每一门课程的应试中去,这与当今大学里极其流行的做学问必须“内外畅通,打通

各门科学之间的关节”的论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比如,你在解答一道历史题时所运用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许正得益于数学课上一道证明题对你的训练。而且近年来语文、英语的阅读理解题中涉及自然科学的题目明显增多,这也正可使我们重新反省一下基础教育中分科制的利弊。

另一方面,政治、历史两科一向以副科的地位倍受学生的轻视,这与它们在社会科学中实际的地是位是极不相称的。高中的所谓历史、政治,实则包括了历史学、政治学、哲学、社会经济学等学科的一些最基础浅显的东西。在大学的学习、研究和未来的社会实践中,高考六个科目之间的主从地位与高中生的旧有观念相比将发生明显的位置对调,即我们将运用语言、数学等工具科学,去解决极为现实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从而也就是历史问题。在高中阶段,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在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的同时,教育者向我们灌输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核心的辩证唯物主义史观、政治学、经注学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这是我们学习人文学科的同学进一步前进的基础,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同学们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眼光,重新调整对这两门课程的态度。

关于此二者的具体学习方法,我建议大家多看一些编得较好的习题集和有关分析解题思路的复习资料,对于打开我们的思路也许有一定帮助。这里我可以推荐两本:其一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号称“历史教学王牌杂志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书名及出版社名都记得不是很确切,仅是提供线索,以备查考)”。如有漏,望请见谅,其二是政治题解类的一本〈〈试题研究〉〉。前者题目和思路都很新颖,颇富启发性;而后者则将政治课本中的知识点与一年的国际国内大事联系起来,很符合高考命题中“学为所用”的思路,极具权威性。政治学科一直是我的强项,在高考中我的政治取得了131的高分,为我考取北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治的重点和难点是时事政治,我所指的时事政治不仅是选择题中的四五道时事再现题,更重要的是指政治试卷中热点时事问答题,即要求我们运用所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重大时事进行分析,透过现象揭示其本质,最终得出结论的题目,。这一类题目的难度相对较大,分值也相对高,因此我们要给予相应的重视。我们不能也不必去阅读大量的书刊杂志中对时事的评述性文章,因为观点过杂会影响我们的思路。我们应选取一两份权威性的时事述评刊物,定期进行阅读摘抄。同时要接受老师的指导,因为每天发生的时事太多太杂,而经验丰富的教师从中选取的重点会让我们节省很多宝贵时间。我的做法是定期把自己所做的时政大事热点总结同老师的进行对比,从中检验自己对时事热点的敏感度和方向性是否正确,再重点分析老师的选取标准和目标取向。然后在做政治大题的练习时,注意把时事热点同基本原理结合,寻找契合点努力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不是空谈理论或摆事实,重要的是把权威人士的时事述评中经典的语句和政治术语,特别是其有突破性的独到见解和一些有创造性的个人见解,同时要兼顾到对一个题目多角度辩证分析,要做到全面而客观。如果你信任我的话,你可以试着去做一下,你会发现这种方法的确是事半功倍的捷径,这就是我在此次考试中名列前茅的一个法宝。

政治的复习,首先要注意理出一条贯穿全章以至全书的中心线索,然后顺着这条线索,按照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进行系统有序的复习;其次要注意把书本上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将书上所学的内容变成现实中的活的东西。

政治与时事联系紧密,关心并学会用书上的政治理论看待和思考发生在国内外的大事,甚至你身边的不经意的小事,会加深理解,促进运用。复习政治书本的时候,要充分重视课本的框架结构以及编者的思路。将每章的标题,每节的标题,每框的标题熟记在胸,把握各

知识点,各章节的内在联系,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书本的理解,更有利于熟练和灵活地运用课本知识去解题。这无疑是种好方法。

政治课被认为是最枯燥乏味的,很多同学对学习政治有一种逆反心理,我对这门课却抱有极大的兴趣。我不是为了考大学而学习政治,而是因为高中的政治课包含了经济、政治、哲学三方面最基本的原理和内容,熟练地运用这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内容,以及将三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去分析思考经济、政治、哲学问题,从中能够得到无穷的乐趣。

一些同学认为只要把政治课本背熟了,就能得到高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方法。也许这种方法适用于前几年的考题,但是随着高考对应用能力考查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这种方法也越来越不适用了,取而代之的应是灵活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政治也是讲求活学活用的,要善于运用基本原理去观察思考问题。当然,基本的内容是要熟记,但也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对许多概念和原理,不仅要记熟,而且还要学会用不同的方式去说,不能局限于课本所给的说法。

在做题时,也是有些固定的模式的。做判断题,先判断其对错,再分析论述,最后总结,不能整个题都答完了,也让人看不出你所持的态度。需要注意的是,近两年的高考题判断题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对或错,而是所提供的观点可能一部分是正确的一部分是错误的,要先摆原理,再分析论证,最后简要总结,陈述观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做这种题常常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回答,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对问题要把经济、政治、哲学联系起来去思考。

另外,这些年时事政治在高考考题中占有的比重愈来愈重,不仅出现在单选和多选题中,而且判断、简答、论述题常以当前关注的焦点问题材料进行发问的。因此,对时事政治的复习,要特别引起重视,不过还要运用课本中的原理去分析问题。

中学政治课是一门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有理论修养教育有课程,每年的政治高考题以灵活多变著称,使得各位同学难于把握。下面我就高中时学习政治的体会和对高考的认识来做一个总结。

关于政治课学习的总的方法。

1、先面后点的理解记忆方法。政治课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并且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时代性,必须记忆相当多的内容。但由于教材中又穿插了一些理论性的东西,而理论思维的能力相对于中学生来说还比较困难,所以就增加了记忆的难度。所谓先面后点就是不要仅仅局限于记住某几个关键性的句子,而是要靠理解课本上对该句子的解释,并且抓位几个句子间的联系,然后记起来就迅速牢固得多。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培养理论思维能力的过程,只有这一能力才可以对付题目的变化,因为各个题目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挖掘对课本内容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不可忽视书本外的学习。这一点是由政治课的鲜明的政策性和时代性决定的。政治课即使一年一变也不可能完全跟上形势的发展,这在每年的政治高考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书本外的学习无非是看一些报刊杂志,其中最主要的是〈〈人民日报〉〉、〈〈时事〉〉和〈〈半

月谈〉〉。这种学习不仅仅是看时事新闻,尤其要注意的是一些领导人的讲话和那些政治性、政策性较强的评论文章,因为这些内容很有可能就反映到高考题中。当然这不是一种守株待兔似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要与课本上的知识联系起来,学到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社会现象的方法。这样形成一种习惯并不会耽误很多时间,却可以拓宽视野和思路,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以不变应万变,这才是对付政治高考的最终秘诀。

政治是高考必考的科目之一。应该说政治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很多同学政治得分率很低,甚至一些很聪明的同学,政治也考不好。以至于前几年有的专家说高考政治比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政治还要难。事实上,这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前几年的政治考试确实比较难,但是这几年政治高考的难度已经在下降了。可是仍然有很多同学考得很不好。而且,同学你想过没有,在前几年政治考题偏难的情况下,仍然有一些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什么他们能有好成绩?因为他们基础扎实吧?不是的,我认为,政治学习中基础的差异是不存在的,几条基本原理大家都懂。即使这种差异存在的话,也是很小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一部分同学考得很好,而另一部分同学考得很糟呢?我认为,关键在于答题的方法。

大家知道,尽管政治考试中标准化试题有增加的趋势,但主观性命题仍然占主导地位。而且考得好还是不好,关键就在于主观性命题答得好还是不好。这种题目该怎样答呢?

我认为,答案应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原理。回答一个问题,需要运用哪些基本原理,应该把它们都写出来。虽然不要求与书上一模一样,但至少要求八九不离十。这一点就需要同学们熟记书本上的一些基本原理。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也不是特别困难,因为书上的基本原理本来就不是很多。第二部分,分析。即应用基本原理,分析考试的命题。从逻辑上把基本原理与考试要求你证明的观点联系起来。联系到什么程度呢?我认为要比较严密才好,即要让批阅者一看分析,就觉得有道理,只要基本原理成立的话,该命题就一定是正确的。事实上,同学们以往答题,这一部分也是答得比较多的;第三部分,从反面论证。比如问你“解放后的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你在答完了原理与分析过程之后,就可以谈谈如果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话,会出现哪些严重的后果。这样,就从反面加强了那个命题。第四部分,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要检验一个命题是否是真理,最终要靠实践来证明。比如说问你“中国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你在答完上述三个部分后,再展开论述改革开放以来,凡是发展比较快的地区,都是应用市场机制较多的地区。同时,应用市场机制较多的地区,也都是发展比较快的地区。比如,广东省,在改革开放初期,还是一个贫困的地区,但它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发展十分迅速,今天已经成为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在考试中,人们往往重视第二部分,而忽略第一、三、四部分,而那些部分正好是分数很高的部分。当然,也要灵活运用,比如有的简答题就不需要四个部分都展开论述。

最后,祝同学们高考成功!

高中学生上好政治课的七种方法

如何把思想政治课上得更好呢?我认为要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运用巧妙的方法,以便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的教学,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喝下"思想政治课的"饮料",在轻松气氛中掌握知识、接受熏陶、受到教育;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巧妙导入,启动思维

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曲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精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正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如讲"生活消费的作用"时,向学生出示从报纸上摘剪《妙趣横生》的广告,画面上许多奇妙的广告设计已经以一种无声的语言吸引了学生,接着进一步讲到:当今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广告身价培增,广告的设计者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创作出富有个性而又引人注目的广告,谁的广告匠心独具,谁的商品在竞争中就能获一席之地。那么,有谁能讲一讲,为什么要做广告?一席话,如一石投湖,涟漪四起,学生们跃跃欲试,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许多有趣的探索,如学生说广告是为了引起人们对某种商品的注意和兴趣,最终激起购买的欲望和行为。我就顺着"购买的欲望和行为"引出了主题--"消费的作用"。这样,通过巧设疑难,抓住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整个课程就在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态中完成。

二、巧妙过渡,连贯思维

课堂情境的转换,教学环节的关联,知识点间的衔接,其过渡必须自然贴切。在教学过程的"关节点"上,凭借一两句"穿针引线"的话语,使整个教学过程衔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如讲述社会主义公有制优越性的表现时,向学生提出"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什么具有这些优越性?"然后顺水推舟,让学生对"坚持公有制,反对私有制"和"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作进一步的深刻理解。这样,过渡自然又巧妙,防止教学过程中"冷场"的出现和学生思维的"中断",同时也保证了课堂教学的严密性和学生思维的连贯性。

三、巧设疑问,"共振"思维

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有,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疑,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及时给予解惑,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因此,我认为"巧"题设计要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如讲国有企业改革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评析:某厂长(党员)承包了一个亏损企业,两年后该厂扭亏为盈,职工福利明显好转,根据承包合同,厂长年薪达12万是职工的4倍多。试问:厂长的高收入是否合法?是否属于自私自利的体现?是否违背集体主义精神和党员的宗旨?这样借用"热点"设疑,其真实感强,易引起学生共鸣,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对问题的探讨,听课精力集中,学习兴趣不衰。

四、巧设训练,拓展思维

思想政治课"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练",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练要得当,讲求效率,即要巧

练。联系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练要得当,讲求效率,即要巧练。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活力和源泉之一,"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练",力求"新"和"近","新"即新颖性,富有时代气息:"近"即贴近教材、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如,讲"价值规律"时,我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看等不少商家、厂家的产品价格大战?鼓励学生用价值规律的知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谈自己的看法,鼓励标新立异。让学生积极思考,实话实说,展开讨论,效果特别佳。

政治课的"练"也要灵活设计"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六个"W"的方法"等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试验基地"。如学习"依法治国原则"内容时,采用六个"W"的方法提出问学生进行训练:WHAT--(什么)什么是依法治国?WHO(谁)--依法治国的主体是谁?WHY (为什么)--为何要依法治国?WHEN(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提出?WHERE(哪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哪些机关尤为要遵循?HOW(如何)--如何依法治国?通过利用六个"W"创造性质疑解难,让学生一个一个问题中接受新的知识训练,形成一个依法治国的知识网络体系,掌握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达到巧练的最佳效果。五、巧用材料,激发思维

在教学中巧妙加入"调料",补充一点趣味性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的消化能力。我采用漫画、表格、图片等,增强幽默感、直观性。如在哲学常识教学中,我引用"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这漫画来讽刺主观唯心主义者,使学生在形象直观中掌握了主观唯心主义特征和错误的实质。又如讲"要正确对待逆境"时,在课堂上放歌曲《二泉映月》,同时投影仪显示字幕:这是瞎子阿炳的代表作,他的一生坎坷多难,而创作出的这首曲子,闻名中外!曾使一个世界著名的指挥家感动得热泪盈眶。接着播放《命运》,投影仪上显示字幕:贝多芬,一个双耳失聪的人,创作的这着《命运》交响曲,成为全世界的千古绝唱,它不知鼓舞了多少人去追求自由和真理,与命运抗争。这音乐和学生心里的画外音共同作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冲击波,使学生心潮起伏,情绪激动,反响非常强烈。这样的"调料",打破了沉默的气氛,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情操。

六、巧用语言,明理导行

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把人类所创造的知识财富传授给学生。政治课的感染力离不开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和语言风采。恰到好处地运用贴切的比喻、动人的故事、感人的情节、脍灸人口的诗歌,以及适当的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都能增强语言的艺术效果。如采用寓有哲理的诗句、古文来丰富补充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引用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来说明时序变迁和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刻舟求剑"来说明动与静的关系和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的道理;又以"东施效颦"启发学生,一切事物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必须作具体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论。此外,还引用诗句或歌词来说明观点,增强说服力。在讲"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一课时,我以饱满的热情,为学生朗诵了爱国将领冯玉祥的一首诗:"鸟爱巢/不爱树/树一倒/没住处/看你糊涂不糊涂,人爱家/不爱国/国如亡/家无着/看你怎样去生活!"听罢这首爱国诗,学生被冯玉祥将军高尚的爱国情怀所打动,懂得了家与国的密切关系,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尽力营造情趣盎然、欢快愉悦的教学环境,解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疲劳,不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及情趣,深化课堂教学主题,使学生在美妙的情韵中,汲取知识的营养,内化为信念,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神奇效果。

七、巧妙收尾,回味无穷

新颖别致的开头,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回味悠长的结尾,引人思考、给人启迪、深化和升华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增长才干。巧设悬念,不失为结束课堂教学的一种好主法,使其"词已尽,意未穷"。在结束时,根据知识系统性,承上启下地提出新问题,既使新旧知识有机紧密相联,又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为下次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如讲"意训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我这样作结:楼房按设计图建造,设计图属于人的意识,那么它是不是自行变成楼房的呢?这样结尾造成"欲知其中缘由,且听下回分解"的学习期待。即设置了下一课的悬念又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收到了"课虽尽而思不断"的效果。

巧妙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一种探索创新。只有不断探索,恰当地运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高中哲学主观题解题方法归纳

题型一:运用所学的××原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此类题型的特点是运用给定原理,分析阐明某一实际问题;不需要学生分析其内含的哲学依据。答题时应采取“三步曲”:

第一步:理解题意,分开答,答出原理的具体内容;说明某一实际问题的含义或性质。

第二步:联系答。把原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运用原理(一般道理)分析实际问题(具体),说明理论上的科学性、政治上的正确性、实践上的有效性。

第三步:综合答,承前启后,得出结论,明确表态。

【例题】中共十五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请用主次矛盾的原理加以分析说明为什么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参考答案】(1复杂事物包含的多个矛盾地位和作用不平衡,.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还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抓重点就是要抓住这个主要矛盾。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社会各种矛盾的解决,才能统筹兼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题型二: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此类题型的特点是不直接指明所要考查的知识范围,所要运用的知识在设问中也无明确的体现,需要考生自己去体会、去分析。这类试题往往难度大,能力要求高,学生感觉无从入手,或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蛮不讲理”,废话连篇。因此要求我们尽量从材料中归纳出符合题意的哲理。答题格式是“原理+方法论+材料”

【例题】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世界奇迹,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温饱问题的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产业结构之间、城乡之间、

区域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并把协调发展列为2004年经济工作的一项总体要求,在政策、资金上给予保证。

请从哲学的角度简要说明党和政府为何强调我国经济发展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参考答案】(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国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与诸多因素都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我们必须使各个方面“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2)任何事物都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我们要从整体着眼,同时又要搞好局部。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发展是经济增长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社会其他方面的相应发展,到一定时候,社会就会面临不可持续发展的处境。

(3)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温饱问题的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产业结构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因此,我们必须把握重点,统筹兼顾。

题型三: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是如何体现的?

此题型和题型二一样,考生需自己根据设问中的指导语和背景材料,选定答题时所用的基础知识和答题的方向范围,发挥的自由度大,难度大,灵活性、综合性强。从答题上看,要善于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所谓归纳,就是命题体现了哪些我们所学的知识点原理,也就是把命题内容翻译成知识点原理,所谓演绎,即命题材料是怎样体现你所归纳的知识点原理的,通俗地讲,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例题】某地过去由于对生态环境重视不够,滥砍滥伐现象严重,从80年代后期,生态环境开始恶化。该地干部群众在反思和学习后,作出了实施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经过最近十多年大规模地植树造林,一个有利于农村经济和整个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体系逐步形成。

(1)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2)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些哲学原理的?

【参考答案】(1)、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有: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能够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2)、①材料中由于乱砍滥伐使生态环境出现恶化的趋势,后来,由于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使环境逐步好转,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说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和变化发展的。由于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视不够,滥砍滥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说明规律具有客观性,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

②人们在反思和学习之后,大规模地植树种草,使生态农业体系逐步形成。说明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能够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③人们做出实施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进行植树种草,使生态农业基本形成。体现了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2010年高考政治全套知识点总结(哲学)

哲学核心知识

是什么为什么

哲学①从本义上看,哲学是指爱智慧和追求智慧②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③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④从与具体知识的关系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⑤从与生活的关系看:是美好生活的向导,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②从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④从哲学的任务上看,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⑤(期中卷26题)时政意义: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挥哲学的思想库作用,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有利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①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区别联系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②主体不同:世界观自发形成,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哲学家)③特点:世界观往往是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有序、逻辑和完整的体系。①人们把世界观形成体系,用某种理论形式表现出来就有了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②都把整个世界当作研究对象,都是对整个世界否认根本看法和总的看法。③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时代包括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文化等。

①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是对一定时代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它的内容来源于时代。真正的哲学能够正确地反映自己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②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推动力量。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哲学还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指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同时能够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形态基本观点评价

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A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进步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仍然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

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看成意识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产生特征中国化功能、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③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③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①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精髓:实事求是。②邓小平理论它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党对的认识。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地位: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过程。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一是,帮助中国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伟大胜利;二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鲜经验和新鲜活力,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①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②功能,作用,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唯物论原理盘点

原理内容方法论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What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whyhow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按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人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利用规律,造福人类;二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改变或创造条件,发挥对人们有利的作用,限制其破坏作用甚至变害为利。③主观能动性与规律客观性二者是有机结合的。①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②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握规律。③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①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③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

物质的反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不仅能认识现象,且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其一,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则会起到阻碍的作用。其二,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①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②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③实践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①坚持实践第一,在实践中锻炼成才①②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追求真理需要一个过程原理(人和真理的关系原理)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追求真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

原理内容方法论

联系观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前后相继、历史的联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的孤立观。

客观性联系是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条件性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①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②要具体和全面的分析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使事物向好的方面发展,从而建立新的联系。

多样性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区别: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取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系统与要素的关系①系统是有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②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掌握系统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发展观普遍性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具有创新精神。

实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充满信心,支持和保护新事物。

趋势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道德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状态区别: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联系: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要坚持适度原则。

唯物辨证发的实质与核心和创新

原理内容方法论

对立统一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人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①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②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并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②既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饿普遍性,忽视矛盾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区别;又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事物间的共性的错误倾向。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矛盾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①分清主次矛盾,一分为二,两点论②抓重点,抓主要矛盾③不忽视次要矛盾,统筹兼顾④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在一个矛盾中,其两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①分清主次方面,一分为二,两分法②抓主流,抓主要方面③不忽视支流,次要方面④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观①对立统一关系原理②矛盾普遍性原理③矛盾特殊性原理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主次矛盾原理⑤矛盾不平衡性原理主次方面①坚持全面观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辨证否定观①辩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④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①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与发展。具有革命批判精神唯物历史观原理盘点

原理内容方法论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区别: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联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①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what①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Why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②内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③性质:正确的价值观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起促进作用,错误的世界观则起阻碍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倡导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①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②特征:社会历史性,阶级性,主体性,多样性③标准: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①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根本的衡量尺度③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④妥善处理,兼顾,最重要的是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①首先必须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②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③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④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三主观条件是:一是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二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三是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①相互联系,相互区别: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更为根本,起决定作用。②个人和社会是统一的。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一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北大汉简本《道德经》

北大汉简本《道德经》 凡例 1.[]中為原簡文殘缺根據他本補出的文字。 2.()前為通假字,中為正字。 3.<>前為訛字,中為正字。 原文见知北游的博客https://www.wendangku.net/doc/3d12417249.html,/wang20114。老子下經 第四十五章(王本一章) 道可道,非恒道殹(也);名可命,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以觀其眇(妙),恒有欲以觀其所僥(徼)。此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又)玄之,眾眇(妙)之門。 第四十六章(王本二章) 天下皆智(知)美之為美,亞(惡)已;皆智(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短長之相刑(形),高下之相頃(傾),言<音> 聲之相和,先後之相隨。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辤(始),為而弗侍(持),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第四十七章(王本三章)

不上(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無智(知)無欲,使夫智(知)不敢、弗為,則無不治矣。 第四十八章(王本四章)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淵旖(兮)!佁(似)萬物之宗。?(挫)其脫<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袗(塵)。湛旖(兮)!佁(似)或存。吾不智(知)其誰子?象帝之先。 第四十九章(王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閒,其猶橐籥虖(乎)?虛而不屈,動而揄(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第五十章(王本六章、七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緜虖(乎)若存,用之不墐(勤)。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虖(乎)?故能成其私。 第五十一章(王本八章) 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爭(靜)。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

北大高考励志文章

北大高考励志文章 当我写下这句话时,连我自己都吃了一惊,因为在我们这所学校从来就没有出过“清华”“北大”学子,好像曾经出了一个“人大”,也不知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岁月的流逝,人们渐渐的淡忘 了似乎还有无这种可能性。 然而,我还是在心中一直告诉自己,一定要让我的学生考上北大。 近几日,高考成绩揭晓,众人纷纷“解说”今年的高考,几家欢喜几家忧,每年都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见怪不怪。对于我们学校 的成绩而言,总体上是稳步上升,但透过成绩就会发现达重点线的 人数不多,能考上名牌大学的也寥寥无几,难道我们真的不行吗?我 一直在寻找着答案。人们不是经常说,一切皆有可能吗?为什么这种 可能就不会在我们学校发生。于是,我在心里暗示自己:给我两年 时间,我还你一个北大学子!有点悲壮,似乎在呐喊,抑或让别人以 为“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但这确实是我的真实想法,而且,我要把这种想法付诸于行动来实现它。 “理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我不止一次地告诉自己和我的学生。 崇高的理想是生命的风帆,我们的人生便是生命的船。谁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色彩斑斓,荣光无限,在生命尽头能够对着天地自 豪地说——此生无憾。 人生是一段旅途,从呱呱坠地,到与黄壤共尘,我们要经历的太多太多,而高考不过是这段旅途中的一抹风景,无论成败如何,我 们的人生依然精彩纷呈。 现如今,高考虽不是改变自身命运的唯一途径,但绝非让大家漠视高考。十数年汲汲于知识之海,苦过累过努力过,高考就是对学

习成果的一次庄严检阅——既是为自己付出的辛劳,也是为亲人期 望的践诺。我们只是希望面对高考,大家能够坦然淡然。 然而,我们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微笑着迎接将要来临的风雨。许多年轻的学子承受着太多的压力和负担,在高中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迷茫、无助、痛苦、困惑,甚而走入极端。我们希望的是大家 能够走出迷失的困境,能够积极快乐地面对挫折,应对失败,并能 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并最终走向成功。 成功来自于理想,果实离不开耕耘。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自己——我要上北大!暗示自己——我要上北大! “我能实现我的梦想,只要我积极努力!”这是北大教授孙一鸣 给我们的一句话,请念一遍:我能实现我的梦想,只要我积极努力!”这看似是一句简单的话,但有谁能够正真做到呢? 要想上北大,就要实现北大的三大黄金定律: 一、有伟大的理想,明确的目标。 二、要有顽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这是每一个清华北大学子的必要。 三、要有家庭环境与良好的学校的环境。(所谓良好的家庭就是 家人支持你读书,良好的学校环境就是你的老师都有资格教你)。 要想考取北大,就要完成这三大定律。 虽然我们生活在小县城,我们还比较落后,我们的所在地还是国家级贫困县,但这不是我们无法取得好成绩的理由,不是!只应该更 是我们发奋图强的理由!我们要改变我们面朝黄土朝天的命运,我们 要改变家乡的落后场面,我们要振奋起来,不管过去如何,现在我 们要仰天长喊:“我要上北大!” 清华北大只是一个符号,一个所有中国学子向往的符号,我们喊出:“我要上北大!”决不是狂妄自大,也不是目中无人。因为虽然 我们过去可能不堪回首,但我们仍然拥有现在、未来。我们还拥有 两年的时间,为什么不大喊:“我要上北大!”虽然我们上北大难度

你凭什么上北大-贺舒婷

你凭什么上北大?------贺舒婷 末名湖边的桃花儿开了,就在前几天。 我曾经无数次梦想过,陌生花开的时候湖边折枝的人群里回有自己的身影。那个时候,我的心思和大家一样单纯而迫切,我的目光却是比你们更加迷茫和恍惚。那年高三。 十年磨一剑,我得到的几乎只是一块废铁。 高一那年,我真的差点就把自己废成了一块锈铁。上课的时候睡觉、聊天、看漫画、吃零食,跟着后面那些男生大呼小叫,把年轻的女老师气得眼圈含泪,然后自鸣得意。那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像色彩斑斓的黑洞,看上去奇光异彩,鬼魅般的吸引力却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把你拉向无底深渊。于是下滑,于是堕落,而更加难过的是明明知道自己在下滑在堕落却无力去改变。习惯的力量的确大到了让我无可奈何,于是放弃了最后的挣扎与努力。现在想想,那只是懦弱,那只是懒惰,那只是自己给自己自甘堕落所找的一个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一切是自欺欺人。 可是当时没有任何人来指着我的鼻尖骂我,说“你是不是就想这样破罐子破摔,就想这样玩儿完你的一辈子。”也许他们已经放弃了我,有时候我想。然后是及其嘲讽般地不屑,不屑以及自以为是是洒脱——谁稀罕谁。其实,那个时候真的是应该有一个人,就像很多人曾经经历过的那样,指着我的鼻尖,戳着我的脊梁说,“你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清楚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明白不明白自己的明天会是什么?” 可是,再无所谓的人也会有自己的底线的,正如再深的涧谷也会有它的低谷。一切就像滑滑梯,一路上放肆张扬地笑了下来,最后终于重重地摔在了下面,头破血流。 也许,人只有在痛的时候,才会认认真真反省自己走错了哪一步吧,总要摔些跟头,才能学会绕着道走。而这条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我却付出了整整一年的青春时光才真正明白。一年,365天,可以让居里夫人发现镭,一年可以让爱因斯坦证出E=mc的平方,一年可以让一个婴儿学会跌跌撞撞地走向母亲的怀抱,一年可以让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开始有终了。可是这一年,我只得到了那一句话。所幸,并不亏,也并不晚。 高二分科,我选了文。你无法想象我所在的中学有着怎样烂的文科班——本科上线三人。本科上线三人是个什么概念?当我现在大学同学颇为自得地告诉我他们中学的班级北大清化一走几十个的时候,我轻轻的笑了笑。我所在的文科班,是一个本科上线三人的文科班,更具有讽刺性的是,那三个人全部是复读生。我就是在大家或无奈或讽刺或无谓的目光里,毅然决然地在文科报名表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那真是我一生中写得最好看的一次。 我只是突然间觉醒了,觉得自己的一辈子不能就那样过。事后很多人问我怎么回事,也许他们是想在我这里听到一个传奇般的浪子回头的故事,而我当时所能想到的解释只有这一句,我只是觉得,我的一辈子不应该就那样吊儿郎当地过去。 可是我还是低估了过去的那一年给我带来的影响。第一次月考,我考了年级第12名。也许这是一个听上去差强人意的成绩,可是,仅有良知和理智还是足以提醒我,那是一个本科上线三人的文科班。如果你不能把所有的人远远甩在后边,12名和120名有什么区别?至今我还记得那次考了第一的那个女生。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女孩子,瘦瘦小小,带副厚厚的黑边眼镜,趴伏在书桌上的身影常常有些佝偻。而这个印象的得来,是因为所有的人永远只能看到她趴在桌上的身影。她一直是班里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的人。我一直对那种学生持有一种莫名的排斥与抵触情绪,总想你们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死读书吗,我要是像你这样刻苦学习早是市里第一了。事实上直到那次考试成绩出来的时候我仍然对她不屑一顾。然后,我迎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班会。我不知道要用怎样的份量去感谢那个班主任,因为如果不是她的那席话,现如今的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导入新课 提起北京大学这所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百年名校,我们的心中就会生出无限的向往与仰慕之情。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办学之初的北京大学是怎样的情形呢?北京大学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呢?80多年前,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的一番讲话:《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学习这篇把北京大学带进新纪元的文章。 欣赏一段关于北京大学与蔡元培的短片。 走近作者蔡元培 学生介绍作者 教师评价并出示投影 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感知文本内容 请听录音朗读,同时画出每段的关键语句,从而理清文章思路。 (体会演讲辞中心突出,结构分明的特点) 1、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文章的结构非常明晰。开头点出演讲目的,接着提出三点要求,结尾点出自己的两项计划。 精读课文·品析鉴赏 一、蔡元培先生在演讲中,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他为什么特别强调这三点? 明确:“抱定宗旨”针对的是北大的不良学风和学生求学宗旨的不正大。从“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可以看出,当时北京大学学风腐败,很多学生学习心态不正确,不是以研究学问为宗旨,而是以做官发财为目的,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所以作者要求学生首先要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 二、在作者看来,学生求学宗旨不正大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明确:1、学生无心向学:平时敷衍塞责,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只求混个文凭,借此活动于社会。 2、在校内会对其他同学造成恶劣的影响,会对整个校风造成影响,使得北大校风变得腐败不堪;对社会也贻害无穷:“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又误人。 小结:求学宗旨不正大不仅害了学生本人,也害了社会;同时使北大学风变得腐败不堪。正因如此,作者才首先提出要“抱定宗旨”。那么,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使学生知道求学宗旨是否正大? 明确:首先要知道大学的性质。 四、者认为,大学的性质是什么? 明确:“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就是说,大学是专门研究学问的地方,不是升官发财的阶梯。 五、我们继续分析一下后面两个要求,看它们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提出第二条“砥砺德行”的要求,是因为当时整个社会风俗败坏,道德沦丧,而北京社会尤为恶劣,文中说“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

“高考牛人”为考清华四次高考曾放弃北大复旦范文

“高考牛人”为考清华四次高考曾放弃北大复旦范文 赵庆虎,宣威市高中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尤其在高三补习班里,大部分同学都听说过他的故事。赵庆虎四次高考,复旦、北大、北航,多少学生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他都考上过,然而他还要再次补习。命运捉弄人,第四次高考的他还是没考上清华,从北大返回家的他日前接受记者的专访。他说:“我只是崇敬清华大学,它在我的心里才是最高学府。” 赵庆虎和“高考牛人” “赵庆虎?……听说过,以前在五中读,牛得很,考了四年,清华北大考了两三次,去年好像又考了670多分。”宣威一中一名高三学生说。在宣威一中、宣威五中的校园里,记者随机采访了20多名高三学生,有十多个人表示听说过这个人,而在他们的印象中,赵庆虎与“高考牛人”“高考专业户”“高考名人”这些关键词联系在一起。一位曾经在宣威五中与赵庆虎同级的同学说,在他们理科生的印象中,任何大学都比不上清华大学,赵庆虎高考那么多次,就是想读清华大学。宣威五中高三年级的冯老师也说,赵庆虎为了清华大学坚持高考四年,也真是不容易。

当一部分同学敬佩他追求最高学府的执著时,也有同学怀疑赵庆虎多次补习,是想从学校那里获得奖金。当地一些学生说,宣威的高中,只要是考上清华或者北大,学校都会给予奖励。 “传言让我压力很大” 校园内外的种种议论,还是传到了赵庆虎的耳朵里。那时赵庆虎还在宣威五中补习。“学习上我觉得只要掌握了基础,清华、北大没问题,但是,外面的传言让我压力很大。”每个补习生多少都会有些压力,他们担心下次考试会比上次更差,而赵庆虎则说,其实社会上的流言蜚语对他的影响更大。 宣威五中教务处的刘老师说,赵庆虎以前是他们学校的学生,他第一年考上复旦大学,第二年考上北京大学,第三年考上北京航空大学,第四年再次考上北京大学,一些老师曾经多次做赵庆虎的思想工作,希望他能够及早上大学,但是固执的赵庆虎一心想要考清华大学,坚持要补习,直到2008年当他再次考上北京大学时,才去北京读书。老师说,为了赚钱而高考,这些话根本说不过去,清华大学哪个学生都想去,为了考个好学校而补习很正常,再说,宣威市的家长都对孩子都很负责,如果不是孩子想考清华,家长是不会同意孩子补习那么多次的。

站着上北大读书笔记

站着上北大读书笔记 本书作者甘相伟,来北大当保安之前只是个来自鄂北山区的农村孩子,在没有资源、毫无背景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奋斗精神,以北大保安的身份考上北大中文系。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提供到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站着上北大读书笔记很多人经常都为自己考不好成绩找到许多借口,环境不好,压力太大等等,不过,当《站着上北大》这本书出来后,大家是否还会有这样的借口呢? 《站着上北大》主要讲述了北大保安甘相伟,来北大当保安之前,他只是个小人物,自称“草根”,“蚁族”,“青年农民”“普通保安”,但他不屈服命运安排,在没有资源,毫无背景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奋斗,从苦境里逆生“精英意识”,凭借自己的奋斗精神,以北大保安身份,考上北大中文系,拼命获得与北大学子并肩的机会。他在北大这几年,读书写作,写尽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奋斗痕迹,成为底层人物的励志典型,从“北大励志哥”身上,让我们看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识改变命运”,因为他演绎了小人物不可能成才的另一种可能模式,他就是一个鲜活的草根传奇。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平凡的人一生默默努力,却不被大众所知,但

有这样一个人,却在信息开放的今天走进我们的视线,他将“北大”“保安”“中文系”这样的标签贴在身上,用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对艰难的过去做出了完美的诠释。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平凡的人一生默默努力,却不被大众所知,但有这样一个人,却在信息开放的今天走进我们的视线,他将“北大”“保安”“中文系”这样的标签贴在身上,用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对艰难的过去做出了完美的诠释。 看着《站着上北大》,我举得们,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上北大,只是我们没有那种吃苦,努力的精神。 站着上北大读书笔记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虽然书中的故事很简单,但却引发了我内心一种强大的共鸣。 在追求精神还是追求物质这个问题上,这本书给出了一个清晰明确的回答:精神远高于物质。 当人的精神丰满时,整个人也会呈现出强大的能量和气场,吸引和影响周围的人,书中的主人翁就是最好的示范。 感恩这本书,引发了我究竟每天该如何生活的思考。 我要让自己的精神每天都处于丰满状态,让自己每天都将大块的时间用于之前想做,却没有做的事情上,比如要学习中医养生,要每天祷告读经,要每天写读书笔记,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要和朋友建立好的关系,要树立自己明确的目标和计划,还有要参加宋老师的课程,来清理累世的负面

三次高考一上北大两上清华皆因网瘾退学

案例四: 三次高考一上北大两上清华皆因网瘾退学 2010-11-21 15:38:42来源:中国青年报 有戒网瘾专家之称的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陶宏开最近正在为一个年轻人揪心。 这个年轻人曾参加过三次高考,一次上北大,两次考上清华,之所以参加三次高考,是因为他有两次退学的经历,每次退学的原因是相同的——陷入网络游戏不能自拔。 今年“十一”刚过,这个年轻人又一次网瘾发作,如果再一次无法自拔,前面的悲剧将会重演。年轻人的妈妈哭着给陶宏开教授打了电话:“救救孩子吧!” “几年前向我求助的还主要是中学生的家长,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沉迷于网络,更让我痛心的是,他们中不少是名牌大学的学生。”陶宏开说。 很多网瘾大学生都曾是高材生,玻璃樽中的孩子遇到挫折更容易崩溃让陶宏开教授揪心的年轻人姓张,小张的求学经历确实有些传奇。 2003年,他第一次考入北京大学,由于沉迷于网络,7门必修课不及格,于2004年7月被学校劝退。2005年,复读一年的小张以所在城市理科状元的身份被清华大学录取。一年后,他再度沉迷网络,由于学分不够自动退学。正当大家都对他不抱希望的时候,2007年,他再次以全市理科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三次高考均考入中国最顶尖学府,小张的智力水平无疑是顶尖的。 陶宏开教授介绍,他接触过的不少网络成瘾的大学生都非常聪明,如果不是深陷网络难以自拔,一定会在学业上取得很好的成绩。 2007年小张第二次进入清华大学后,确实有一段时间远离了网络,那两年他的学业成绩非常好,第一年学业成绩名列前茅,大二的时候成绩排在了全系第一名。 后来,他喜欢的一个女孩子不接受他,这让小张异常痛苦,当这种痛苦实在无法排解的时候,他选择了虚拟世界。 这个青年人的行为似乎在给陶宏开教授的担心增添注脚。小张出生在四川一个农村家庭,爸爸是当地一名教师,妈妈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从小,小张就显现出了过人的天资,据当地媒体的描述,小张小学5年级便跳入中学。因此小张的父母对其极其宠爱。 小张是个典型的生活在玻璃樽中的孩子,他天资聪慧,在学业成绩上领先于同龄人,在

《半导体物理学》课程辅导教案

《半导体物理学》课程辅导教案 关于教案的几点说明: 教案的基本内容:包括课程的课程重点,课程难点,基本概念,基本要求,参考资料,思考题和自测题,教学进度及学时分配. 教材:采用高等学校工科电子类(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半导体物理学》,由刘思科,朱秉升,罗晋生等编写.本教材多次获奖,如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电子类专业优秀教材特等奖,普通高等学校教材全国特等奖. 参考资料(书目) 叶良修(北大)《半导体物理学》 刘文明(吉大)《半导体物理学》 顾祖毅(清华)《半导体物理学》 格罗夫(美)A.S.Grove《半导体器件物理与工艺》 王家骅(南开)《半导体器件物理》 施敏(Sze.S.M美)《半导体器件物理》 施敏(Sze.S.M美)《现代半导体器件物理》 目录 第一章半导体中的电子状态 §1.1 晶体结构预备知识,半导体晶体结构 §1.2 半导体中的电子状态 §1.3 电子在周期场中的运动——能带论 §1.4 半导体中电子(在外力下)的运动,有效质量,空穴 §1.5 半导体的导电机构 §1.6 回旋共振 §1.7 硅和锗的能带结构 §1.8 化合物半导体的能带结构 第二章半导体中杂质和缺陷能级 §2.1 硅,锗晶体中的杂质能级 §2.2 化合物半导体中的杂质能级 §2.3 半导体中的缺陷能级(defect levels) 第三章半导体中热平衡载流子的统计分布

§3.1 载流子的统计分布函数及能量状态密度 §3.2 导带电子浓度和价带空穴浓度 §3.3 本征半导体的载流子浓度 §3.4 杂质半导体的载流子浓度 §3.5 一般情况下地载流子统计分布 §3.6 简并半导体 第四章半导体的导电性 §4.1 载流子的漂移运动,迁移率 §4.2 载流子的散射 §4.3 迁移率与杂质浓度和温度的关系 §4.4 电阻率及其与杂质浓度的关系 §4.6 强电场效应,热载流子 §4.7 耿氏效应,多能谷散射 第五章非平衡载流子 §5.1 非平衡载流子的注入 §5.2 非平衡载流子的复合和寿命 §5.3 准费米能级 §5.4 复合理论 §5.5 陷阱效应 §5.6 载流子的扩散运动 §5.7 载流子的漂移运动,爱因斯坦关系 §5.8 连续性方程及其应用 第六章p–n结 §6.1 p–n结及其能带图 §6.2 p–n结电流电压特性 §6.3 p–n结电容 §6.4 p–n结击穿 §6.5(*) p–n结隧道效应 第一章半导体中的电子状态(光14学时微14学时)§1.1 晶体结构预备知识半导体晶体结构 ◆本节内容:

北大本科培养方案设计_哲学

大学哲学系、学系 一、院系简介 大学哲学系位于燕园校区未名湖东北岸的人文学苑第二、第三号楼,南面是第一体育馆,西面和北面是朗润园,东面是经济学院和外国语学院。 大学哲学系创建于1912年,1914年开始招生,是中国最早的哲学系。一百多年来,已培养近10000名毕业生,具有世界声誉的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蔡元培、马叙伦、章士钊、胡适、熊十力、梁漱溟、汤用彤、申府、朱自清、金岳霖、友兰、贺麟、朱光潜、岱年、宗白华、洪谦、王宪钧、牟宗三、顾颉刚等先后在这里执教或求学。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独秀、大钊等人也曾在此开设哲学课程,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这里因此被誉为中国的“思想家摇篮”。 学系成立于1995年,是中国最早的学系。1982年哲学系设立本科学专业,学系以此为基础发展壮大,现已成为国一流、国际著名的研究重镇。两系实行联体运作,合并招生,共同培养。 两系学科齐全、师资雄厚,教师60人(教授37人、副教授20人、讲师2人,助理教授1人),科研、教学水平均居国领先地位,多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拥有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是教育部最早确认的国家文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现有8个博士点、8个硕士点以及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拥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和美学4个全国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全国哲学一级重点学科,并有外国哲学研究所、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还有挂靠的12家研究中心以及《儒藏》编纂中心,在国际权威的QS排名中,连续三年排在亚洲大学哲学系的第一名。 两系现有在校本科生185人,在读双学位118人,在校硕士生162人,博士生247人。本科每年计划招生45人,其中半数以上是第一志愿入学,且多数学生在各省高考中名列前茅,生源质量稳中有升。毕业学生有60-70%左右将会转入国外高校的研究生阶段学习,主要集中在哲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其余本科生毕业以后直接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部门就业。 本着“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的教学指导方针,哲学系、学系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哲学基本理论和中外哲学的历史、现状,具备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能引领时代的哲学高级人才,以及具有较高哲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确立“专业优先、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格局,在新的历史时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哲学人才。 作为中国建系最早、影响最大的哲学系,哲学系的本科教学,既继承北大哲学系自身的学术传统,又吸纳海外同行的新思想,以课程建设为中心,积极构建世界一流的哲学人才培养软环境,形成了“跨学科培养”的哲学教育模式,致力于中国哲学教育的持续发展与综合创新,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未来哲学。 新生入学后的前三个学期进行基础训练,主要课程包括:哲学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学导论等。近些年来,哲学系大胆创新,在这几门主干基础

一位考上北大的学生的肺腑之言

一位考上北大的学生的肺腑之言 (作者:贺舒婷,高考分数641,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本科生) 末名湖边的桃花儿开了,就在前几天。 我曾经无数次梦想过,北大花开的时候,湖边赏花的人群里会有自己的身影。那个时候,我的心思和大家一样单纯而迫切,我的目光却是比你们更加迷茫和恍惚。那年高三。 十年磨一剑,我得到的却几乎只是一块废铁。 高一那年,我真的差点就把自己废成了一块锈铁。上课的时候睡觉、聊天、看漫画、吃零食,跟着后面那些男生大呼小叫,把年轻的女老师气得眼圈含泪,然后自鸣得意而洋洋之。那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像色彩斑斓的黑洞,看上去奇观异彩,鬼魅般的吸引力却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把你拉向无底的深渊。于是下滑,于是堕落,而更加难过的是明明知道自己在下滑、在堕落,却无能力去改变。习惯的力量的确大到了让我无可奈何,于是放弃了最后的挣扎与努力。现在想想,那只是懦弱,那只是懒惰,那只是自己给自己自甘堕落所找的一个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一切都是自欺欺人。 可是当时没有任何人来指着我的鼻尖骂我,说你是不是就想这样破罐子破摔,就想这样玩完你的一辈子。也许他们已经放弃了我,有时候我想。然后是极其嘲讽般地不屑,以及自以为是的洒脱——谁稀罕。其实,那个时候真的是应该有一个人。就像很多人曾经经历过的那样,指着我的鼻尖,戳着我的脊梁说,你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清楚自己的明天会怎样。

可是,再无所谓的人也会有自己的底线的,正如再深的涧谷也会有它的低谷。一切就像滑滑梯,一路上放肆张扬地笑了下来,最后终于重重地摔在了下面,头破血流。 也许,人只有在痛的时候,才会认认真真反省自己走错了哪一步吧,总要摔些跟头,才能学会绕着道走。而这条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我却付出了整整一年的青春时光才真正明白。一年,365天,可以让居里夫人发现镭,一年可以让爱因斯坦证出e=mc的平方,一年可以让一个婴儿学会跌跌撞撞地走向母亲的怀抱,一年可以让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开始又终了。可是这一年,我只得到了那一句话。所幸,并不亏,也并不晚。 高二分科,我选了文科。你无法想象我所在的中学有着怎样烂的文科班——本科上线三人。本科上线三人是个什么概念?当我现在的大学同学颇为自得地告诉我他们中学的班级北大清化一走几十个的时候,我轻轻地笑了笑。我所在的文科班,是一个本科上线三人的文科班,更具有讽刺性的是,那三个人全部是复读生。我就是在大家或无奈或讽刺或无谓的目光里,毅然决然地在文科报名表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那真是我一生中写得最好看的一次。 我只是突然间觉醒了,觉得自己的一辈子不能就那样过。事后很多人问我怎么回事也许他们是想在我这里听到一个传奇般的浪子回头的 故事,而我当时所能想到的解释只有这一句,我只是觉得,我的一辈子不应该就那样吊儿郎当地过去。 可是我还是低估了过去的那一年给我带来的影响。第一次月考,我考了年级第12名。也许这是一个听上去差强人意的成绩,可是,仅有

我要上北大

我要上北大 当我写下这句话时,连我自己都吃了一惊,因为在我们这所学校从来就没有出过“清华”“北大”学子,好像曾经出了一个“人大”,也不知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岁月的流逝,人们渐渐的淡忘了似乎还有无这种可能性。 然而,我还是在心中一直告诉自己,一定要让我的学生考上北大。 近几日,高考成绩揭晓,众人纷纷“解说”今年的高考,几家欢喜几家忧,每年都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见怪不怪。对于我们学校的成绩而言,总体上是稳步上升,但透过成绩就会发现达重点线的人数不多,能考上名牌大学的也寥寥无几,难道我们真的不行吗?我一直在寻找着答案。人们不是经常说,一切皆有可能吗?为什么这种可能就不会在我们学校发生。于是,我在心里暗示自己:给我两年时间,我还你一个北大学子!有点悲壮,似乎在呐喊,抑或让别人以为“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但这确实是我的真实想法,而且,我要把这种想法付诸于行动来实现它。 “理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我不止一次地告诉自己和我的学生。 崇高的理想是生命的风帆,我们的人生便是生命的船。谁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色彩斑斓,荣光无限,在生命尽头能够对着天地自豪地说——此生无憾。 人生是一段旅途,从呱呱坠地,到与黄壤共尘,我们要经历的太多太多,而高考不过是这段旅途中的一抹风景,无论成败如何,我们的人生依然精彩纷呈。 现如今,高考虽不是改变自身命运的唯一途径,但绝非让大家漠视高考。十数年汲汲于知识之海,苦过累过努力过,高考就是对学习成果的一次庄严检阅——既是为自己付出的辛劳,也是为亲人期望的践诺。我们只是希望面对高考,大家能够坦然淡然。 然而,我们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微笑着迎接将要来临的风雨。许多年轻的学子承受着太多的压力和负担,在高中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迷茫、无助、痛苦、困惑,甚而走入极端。我们希望的是大家能够走出迷失的困境,能够积极快乐地面对挫折,应对失败,并能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并最终走向成功。 成功来自于理想,果实离不开耕耘。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自己——我要上北大!暗示自己——我要上北大! “我能实现我的梦想,只要我积极努力!”这是北大教授孙一鸣给我们的一句话,请念一遍:我能实现我的梦想,只要我积极努力!”这看似是一句简单的话,但有谁能够正真做到呢? 要想上北大,就要实现北大的三大黄金定律: 一、有伟大的理想,明确的目标。

就任北大校长演讲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解读与探究 预习提示 蔡元培先生(1868—1940),是我国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和科学家,是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先驱,也是近代、现代历史上探索救国之路和振兴中华民族的先驱之一。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蔡元培先生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先生51岁时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气象一新,声名赫赫。本文是先生的就任演说。在这篇著名的演讲里,蔡先生对在校大学生乃至所有青年学子提出了殷切希望,勉励他们抱定宗旨,砥砺德行,尊师爱友,以民族兴亡为己任,把自己塑造成栋梁之才。这三点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当时却有着振聋发聩、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有了这样的办学方针和求学准则、做人标准,北大才从多年陈腐封建的泥潭中拔了出来,走上正轨,逐步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为成就后来的百年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蔡元培先生在演说中表现出来的人品和他对青年学子的教导,对我们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 学习这篇文章,重在两点: (1)从探究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入手,理解文章深刻丰富的内涵。 (2)从探究蔡元培的人格入手,读文又读人。透过演讲词的语言,深入体会蔡先生的人格魅力,从中受到感动,受到启发,以求真读书,读真书。 课文解读 五年前,严几道①先生为本校校长时,余方服务教育部,开学日曾有所贡献于同校。诸君多自预科②毕业而来,想必闻知。(①严几道:即严复,1853—1940年,几道是他的字,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后的第一任校长。②预科:当时北大设文、法、理、工科和预科。预科相当于北大的附属高中,学制先为三年,后改两年,毕业后可免试升入本科。)士别三日,刮目相见①,况时阅数载②,诸君较昔当必为长足之进步矣。予今长斯校③,请更④以三事为诸君告:(①士别三日,刮目相见:见,原为“待”,又写作“看”,语出《三国志》。吴国将领吕蒙,很有军事才能,但文化水平低,后来在孙权的启发下,刻苦学习。有一次,鲁肃和他交谈,发现大有长进,于是赞叹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听了也幽默地回答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后来,人们便用吕蒙此语来表示别人已大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人。②时阅数载:时间经历了几年。阅,经过、经历。载,zǎi,年。③长斯校:任本校校长。长,zhǎnɡ,校长,这里用如动词。斯,这。④更:再。) 这是演讲的开场白,先简单回顾自己五年来与北大的渊源,肯定大家的进步,借以拉近和听众的距离,便于开展师生间的对话,然后立即径奔演讲主题,以校长的身份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提出“更以三事为诸君告”。语言简明扼要,没有过多斯文客套。演讲这样开头,显示了演讲者的魄力,能迅速凝聚听众注意。 一曰抱定宗旨。[段首开宗明义,点明中心。蔡元培把“抱定宗旨”作为首要期望提出,反

北大本科培养方案-哲学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一、院系简介 北京大学哲学系位于燕园校区未名湖东北岸的人文学苑第二、第三号楼,南面是第一体育馆,西面和北面是朗润园,东面是经济学院和外国语学院。 北京大学哲学系创建于1912年,1914年开始招生,是中国最早的哲学系。一百多年来,已培养近10000名毕业生,具有世界声誉的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蔡元培、马叙伦、章士钊、胡适、熊十力、梁漱溟、汤用彤、张申府、朱自清、金岳霖、冯友兰、贺麟、朱光潜、张岱年、宗白华、洪谦、王宪钧、牟宗三、顾颉刚等先后在这里执教或求学。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也曾在此开设哲学课程,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这里因此被誉为中国的“思想家摇篮”。 宗教学系成立于1995年,是中国最早的宗教学系。1982年哲学系设立本科宗教学专业,宗教学系以此为基础发展壮大,现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宗教研究重镇。两系实行联体运作,合并招生,共同培养。 两系学科齐全、师资雄厚,教师60人(教授37人、副教授20人、讲师2人,助理教授1人),科研、教学水平均居国内领先地位,多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拥有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是教育部最早确认的国家文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现有8个博士点、8个硕士点以及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拥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和美学4个全国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全国哲学一级重点学科,并有外国哲学研究所、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还有挂靠的12家研究中心以及《儒藏》编纂中心,在国际权威的QS排名中,连续三年排在亚洲大学哲学系的第一名。 两系现有在校本科生185人,在读双学位118人,在校硕士生162人,博士生247人。本科每年计划招生45人,其中半数以上是第一志愿入学,且多数学生在各省高考中名列前茅,生源质量稳中有升。毕业学生有60-70%左右将会转入国内外高校的研究生阶段学习,主要集中在哲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其余本科生毕业以后直接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部门就业。 本着“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的教学指导方针,哲学系、宗教学系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哲学基本理论和中外哲学的历史、现状,具备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能引领时代的哲学高级人才,以及具有较高哲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确立“专业优先、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格局,在新的历史时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哲学人才。 作为中国建系最早、影响最大的哲学系,哲学系的本科教学,既继承北大哲学系自身的学术传统,又吸纳海内外同行的新思想,以课程建设为中心,积极构建世界一流的哲学人才培养软环境,形成了“跨学科培养”的哲学教育模式,致力于中国哲学教育的持续发展与综合创新,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未来哲学。 新生入学后的前三个学期进行基础训练,主要课程包括:哲学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宗教学导论等。近些年来,哲学系大胆创新,在这几门主干基础课中全面推广“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模式,形成了训练扎实、少而精的课程体系。第四学期分专业方向选课,两系共有以下三个专业方向:哲学专业、科技哲学与逻辑学方向、宗教学专业。 二.专业及专业方向: 1)哲学专业; 2)哲学专业(科学技术哲学与逻辑学方向);

高考中的一匹黑马:实现学渣到北大的完美逆袭

高考中的一匹黑马:实现学渣到北大的完美逆袭 每年高考都会有奇迹发生,也许在一年前的那天,他们还是老师眼中的坏学生、学霸眼中的学渣。但是他们经过了一年的努力,羽化成蝶。一跃成为了老师的骄傲。曾经对他们嗤之以鼻的学霸们也只能收起那份虚无的骄傲。下面是最具经典意义的一篇文章《高考中的一匹黑马:实现学渣到北大的完美逆袭》。 ? ?高考中的一匹黑马:实现学渣到北大的完美逆袭 高三这一年很累,也充满收获感,我在学习上就依赖这三大法宝:“紧跟老师,多次回顾,重视每一次考试。”(注:其实这三个问题,在笔者前期的文章中都介绍过。)我以前 过于自信,喜欢一个人“跑单”,喜欢自己找很多题目,无计划地乱做。高一高二两年的惨败告诉我,那种做法绝对是事倍功半的。制定了紧跟老师的原则之后,我每堂课都聚精会神地听讲,做笔记。我把每堂课的重点和疑难点随手编上序号,下课后,闭上眼睛,按序号从头回顾一下每堂课的重点,哪一个想不起来了,就看一下笔记,如果有疑难点就及时问老师,问其他同学,直到把问题弄懂。高三阶段的老师基本上都是非常出色经验丰富的,他们为我们准备的复习内容和习题,基本上囊括了高考(精品课)的试点;不过,有一门课——外语(课程),我到最后都没有完全适应那个老师,但我还是坚持贯 彻的我紧跟原则,尽量靠近老师的套路。我的第二大“法宝”——回顾,尤其使我受益匪浅。我对记忆的观点是:回顾一百次也不为多,而只能使你记忆得更牢固;所以,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回顾每一个知识点。很多问题在初学时没有深入思考,而在回顾的时候,由于时间比较充裕,所以能够将问题向各个方面拓展,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我前面说的骑车上、下学的时

北大微电子专业课参考书

北大微电子-专业课参考书 北大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专业考研可以选考《半导体物理》和《数字与模拟电路》,两门课任选,跟录取没有任何关系。从最近几年考题分析来看,数字与模拟电路考题相对简单,得高分比较容易。但建议大家兴趣为主,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专业课复习,最终目标是把初试分数提高。 半导体物理参考书: 《半导体物理》叶良修 198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这本书已经不再出版,想办法电子版的吧) 《半导体物理学》刘恩科第四版(好像是最新的了吧) 数模电参考书: 早年公布的参考书是:康华光的《电子技术基础(数字与模拟两册)》,但分析最近几年题来看,康书的内容有些少,覆盖面不够。建议与北大本科生教材靠拢。 北大微电子系本科生数模电教材: 数电:(二选一) 1.《数字电子技术基础》阎石高等教育出版社版本无所谓(这本书很经典,也蛮基础) 2.数字设计:原理与实践,第四版,Wakerly著,林生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这本书内容覆盖得比较全,但也蛮厚,复习起来很费时)

模电: 《模拟电路》老师推荐的教材是:(二选一) 1.《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童诗白/华成英高等教育出版社 2.《电子线路基础》高文焕,李冬梅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杨素行第三版 之所以有二选一情况发生,是因为本科上课分两个教学班,授课老师不一样,指定教材不一样。北大数字与模拟电路模电的考研重点知识点(这里从略)电路分析老师推荐的教材是: 《电路分析方法》胡薇薇陈江北京大学出版社教材难买到可以参考讲义 试题分数分布(根据以往大概统计): 《电子线路》电分10-30分;模电65-70;数电55-65 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参考书目

北大高考录取涉嫌性别歧视

北大高考录取涉嫌性别歧视中国经济的性别特征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8 月29 日 | 文章来源:瞭望东方周刊/中国网 接受高等教育的男生比例从整体上来说,仍然高于女生2005年高考录取已经结束,新生正陆续前往高校报到。文艳(化名)没有盼来她心仪已久的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 文艳是北京二中一名优秀的应届高三毕业生,文艳是女生。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她满怀信心地报考了北大外国语学院小语种专业。文艳的高考总成绩是592分,属于高分,但文艳还是与北大无缘,后被北京外国语大学录取。 而和文艳同班的一名男生虽然成绩比文艳低两分(590分),却被北大录取了。 事后她才知道北大在今年的小语种招生过程中,男女生设置了不同的分数线。男生为:文科590分,理科619分;女生为:文科598分,理科636分;文理科女生分数线分别比男生高出8分和17分。 文艳的母亲陈女士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这是明目张胆的性别歧视!如果提前知道的话,我肯定不让女儿报考北大!” 这是一条“潜规则” 《瞭望东方周刊》在调查中发现,今年北大招生政策引起了很多考生的不满。 在北大招生网“未来北大人社区”论坛里,关于“北京非通用语种录取线(俗称小语种)”的讨论非常激烈,很多与文艳有相同遭遇的女生在这里发泄不满。 一位网友说:“是女生不是错,报小语种、分数又不能比男生高很多时就错了。” 一位考生曾当面就北大招生时男女生分数差别问题询问北大招生办负责人。这位负责人告诉她:“因为北大外国语学院中女生占80%之多,分数相近的情况下,

先要男生。” 《瞭望东方周刊》采访了北大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刘曙雄教授。 刘教授表示,事实上,近七八年来北大在录取新生时男女生采取不同的分数线仅限于北京地区部分外语专业这一非常小的范围。在今年已录取的考生中,女生占70%强,男生占30%弱。 “高分的女生没有被录取,是因为还有分数比她更高的女生。”刘副院长解释。 其实高考录取中针对性别设立不同分数线已是一条“潜规则”。北京101中学的周老师带过好几次毕业班,她对这种招生政策非常清楚。“这对学生来讲当然是很不公平的,对我们的教育实在是很大的讽刺!”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北大是中国科学民主思想的发源地。争取‘女权’、反对压迫妇女是‘五四’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大怎么会做出这样违反传统的事情?”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外国教育研究所所长的著名教育专家王英杰认为,“这显然属于性别歧视,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其他国家,考生早已经诉诸法律了。” “我认命,谁叫我是女生呢” 刘曙雄副院长向《瞭望东方周刊》解释说,北大外国语学院录取新生时之所以男女有别,主要是为了缓解该院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而这是经过北京市和教育部学生司批准的。 刘教授现在教的班有15名学生,只有两名是男生。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 “班里的环境和气氛非常单调,阳刚不足,这显然违背男女协调的自然规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非常不利。”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理清文章结构,抓住文章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 2.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针对性强、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 2.分析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3.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引导学生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2.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追求健康积极的学生生活。 教学重点 抓住文章主旨,理清文章结构,体会演讲辞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关键语句,体味文章的内涵及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展示一组北京大学的图片) 波光潋滟的未名湖,古朴秀丽的博雅塔,百年燕园与青春憧憬联系在一起,越发充满了诗意的情趣。今天,北大以她秀美的湖光山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成为莘莘学子仰慕与向往的求学圣地。然而,创办之初的北大是怎样的状况呢?又是谁为北大奠定了学术至上、思想自由的优良传统呢?90多年前,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初所作的一篇划时代的演讲,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把北京大学带进新纪元的文章——《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二、走近作者: 1.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发言,交流、共享信息—— “说说我所了解的蔡元培”。 2.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作相应补充并用投影展示重点信息。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2.学生分组讨论,初步解决自读过程中发现的疑难语句。 3.学生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合作交流,教师作适当点拨。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