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供公共人文管理专业医学法学方向使用)

1 前言

【课程目的】

中医内科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系统地阐述和处理内科病证的一门学科。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

中医内科学是临床课之首,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临床各学科课程的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医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内科学的进一步讲授和临床实习,才能达到深入理解和掌握,临床各学科则必须以内科学作基础,才能更好地熟悉本学科的特点和技能。

【课程内容简介】

本教学大纲的内容列有39个病证,分设概述、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等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分配:课堂讲授72学时,无课堂见习,有课间见习。

本大纲的实施以讲授为主,按大纲的教学要求,突出重点,合理分配学时,配合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较好的理解、掌握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

2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第一章肺系病证

第一节感冒

【目的要求】

1. 掌握感冒的病机、诊断要点、以及风寒、风热、暑湿感冒的证治方药。

2. 熟悉虚人感冒的治疗要点。

3. 了解感冒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及其病因及预后.

教学内容】

1.介绍四时感冒的临床证候特征,以鼻塞、流涕、咳嗽、发热恶寒、头痛、周身酸楚、脉浮为主症,并说明四时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

2.叙述感冒的病机以风邪为主,冬春秋季感冒以风寒、风热为主、夏令感冒多属暑湿致病,病机重点为卫表不和。

3.明确感冒辨证属表实证,治疗大法为解表透邪。

4.分别讲解三证感冒的症状特点,风寒感冒用辛温解表法,荆防败毒散加减;风热感冒用辛凉解表法,用银翘散加减;暑热感冒用清热祛湿解表法,新加香薷饮加减。并说明虚人感冒当扶正祛邪。

5.简要介绍感冒的调护及进展。

【授课方法与学时】

1.以课堂讲授为主。

2.1课时。

第二节咳嗽

【目的要求】

1. 掌握名类咳嗽的辨证施治.

2.熟悉外感咳嗽治疗以疏散外邪,宣肺通气为主;内伤咳嗽治疗重在调理肺脏功能,祛邪止咳或补肺养正。

3. 了解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而关系到它脏。

【教学内容】

1介绍咳嗽的概念,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2.分析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有风寒、风热、风燥的不同,内伤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以痰湿蕴肺、肝火犯肺为多。病位在肺,但与肝、脾等其他脏器有关。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有互为影响的关系。

3.讲诉咳嗽的辨治原则,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以祛邪止咳,兼以扶正。

4.重点讲解咳嗽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外感咳嗽:风寒袭肺证,用疏风散寒宣肺法,三拗汤、止嗽散加减;风热伤肺证,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法,方用桑菊饮加减;风燥伤肺证,用疏风清肺润燥法,桑杏汤加减;若属凉燥证,用温润法,杏苏散加减。内伤咳嗽:肝火犯肺证用平肝清肺降火法,方用泻白散、黛蛤散加减;痰湿蕴肺证,用燥湿化痰,理气止咳,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郁肺证,用清热化痰肃肺法,清金化痰汤加减;肺阴亏耗证,用滋阴润肺法,沙参麦冬汤加减。

5.简介咳嗽的调摄护理。

6.综述咳嗽的研究进展。

【授课方法和学时】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课间临床见习。

3.典型病历开展课堂讨论。

4.1课时。

第三节哮病

【目的要求】

1. 掌握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哮病发作时区别寒痰、热痰;平时着眼肺、脾、肾的具体辨证。

2.熟悉哮病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而实多虚少,标实本虚。

3. 了解哮病以痰为主要病理因素,发作期的病理关键是痰阻气逆。

【教学内容】

1.介绍哮病的概念是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并得要交待哮与喘的区别与联系。

2指出哮病发病的内因—痰伏于肺是关键,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而诱发。

3.说明哮病病因主要在肺而关系至脾肾;病理变化是内伏之痰为诱因所触发,以致气因痰阻,痰随气升,气道狭窄而致喘息哮鸣有声。

4.讲诉哮病的辨证属邪实正虚,发时邪实,平时正虚。发作时辨别寒证、热证及寒包火证;平时辨别肺、脾、肾三脏的亏虚。

5.指出哮病以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说明发作时应祛邪利气。寒证用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法,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加减;热证用清肺泄热,化痰平喘法,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平时宜分别调补阴阳,肺虚用玉屏风散、桂枝加黄芪汤;脾虚用六君子汤;肾虚用金匮肾气丸等。久病大发作时,上盛下虚者,可参阅“喘证”篇。

6.简介哮病的调摄护理。

7.综述哮病的研究进展。

【授课方法和学时】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及CAI课件。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4.2课时。

第四节喘证

【目的要求】

1. 掌握各类喘证的辨证施治。

2. 熟悉实喘治疗以祛邪利气为主,虚喘治疗以培补摄纳为主,虚实夹杂者应祛邪扶正并举。

3. 了解喘证有实喘、虚喘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关系肾脏。

【教学内容】

1.介绍喘证的概念,是指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症的一种肺系疾患。

2.分析喘证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外感由六淫引起,内伤由饮食、情志、劳欲、久病引起。有邪者为实;无邪者属虚。实者邪壅于肺,宣降失司;无邪者肺不主气,肾失摄纳。病位在肺肾,与肝、脾、心关系密切。

3.讲述喘证的辨治原则,实喘其治在肺,法以祛邪利气;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法以培补摄纳。虚实夹杂者,祛邪与扶正并举。

4.重点讲解喘证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实喘:风寒闭肺证,用宣肺散寒法,麻黄汤加减;表寒里热证,用宣肺泄热法,麻杏石甘汤加减;痰热遏肺证,用清泄痰热法,桑白皮汤加减;痰浊阻肺证,用化痰降逆法,二陈汤合三子养亲加减。肝气乘肺证,用开郁降气平喘法,五磨饮子加减。水凌心肺证,用温阳利水,泻壅平喘法,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虚喘:肺气虚证,用补肺益气法,补肺汤合玉屏风散。肾气虚证,用补肾纳气法,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喘脱证,用扶阳固脱,镇摄肾气法,参附汤加减。

5.简介喘证的调摄护理。

6.综述喘证的研究进展。

【授课方法和学时】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课间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4.2课时。

第五节肺痈

【目的要求】

1. 掌握肺痈的治疗大法及各个阶段的具体治法。

2. 熟悉肺痈的病理演变过程。

3. 了解肺痈的分期及临床特征。

4. 了解溃脓期是病情的顺逆的转折点。

【教学内容】

1.指出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疮的一种病证、属于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腥臭浊痰和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2.介绍肺痈的病因及病机。

3.讲述肺痈属邪盛正实的一种病证、病程一般可分为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治疗

大法始终贯穿一个“清”字,初期,用疏散风热、清肺散邪、方用银翘散加减;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方用《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溃脓期:用排脓解毒,方用加味桔梗汤加减;恢复期:养阴益气清肺,方用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

4.简介排脓解毒,不能早投补敛,以克留邪。

5.简介肺痈转归预后及预防和护理措施。

【授课方法和学时】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开展课堂讨论。

3.结合课间临床见习。

4.1课时。

第六节肺胀

【目的要求】

1. 掌握肺胀的辨证治疗原则以及各个证型的证治。

2. 熟悉肺胀的临床表现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肾心等脏。

3.熟悉肺胀危重证候的处理。

4。了解肺胀的病理因素是痰浊、水饮、血瘀,形成的病因一是久病肺虚,二是感受外邪。【教学内容】

1.介绍肺胀的临床表现,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则面色紫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则喘脱等危重证候。

2.阐明本病辨证属标实本虚之证,治疗应抓住治标、治本两个方面,外寒里饮者:温肺散寒,涤痰降逆,方用小青龙汤加减;痰浊阻肺者,化痰降逆,方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者:清肺化痰,降逆平喘,方用越婢加半夏汤;痰蒙神窍者:涤痰开窍,熄风,方用涤痰汤合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加减;肺肾气虚者: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方用补虚汤合参蛤散,阳虚水泛者:温阳健脾,化饮利水,方用真武汤合五苓散。

3.简介肺胀的转归预后及预防、护理措施。

4.综述本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授课方法和学时】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课间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讨论。

4.2课时。

第二章心系病证

第一节心悸

【目的要求】

1. 掌握心悸的概念、诊断、辨证及治疗要点、各证候类型的临床表现、治法及常用方药加减。

2. 熟悉心悸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及其主要病机类型。

3. 了解心悸的基本概念、惊悸与怔忡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内容】

1.介绍心悸的基本概念、惊悸与怔忡的区别与联系。

2.讲述心悸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

3.说明心悸的诊断,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讲述心虚胆怯者,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方用安神定志丸加减;心脾两虚者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用归脾汤加减;肝肾阴亏者滋阴补肾,养心安神,方用一贯煎合酸枣仁汤加山萸肉,心阴不振者,温补心阳,方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水饮凌心者,振奋心阳,化气利水理气,方用苓桂术甘汤;血瘀气滞者,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用桃仁红花煎;痰浊阻滞者,理气化痰,宁心安神,方用导痰汤加减;邪毒犯心者,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方用银翘散或生脉散加减。

4.介绍心悸的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摄护理。

【授课方法与学时】

1.以课堂讲授教学为主。

2.结合课间临床见习,准确熟悉脉象,辅以声象资料。

3.典型病例的讨论。

4.2课时。

第二节胸痹

【目的要求】

1. 掌握胸痹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及各证候类型的辨证施治

2. 熟悉胸痹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 了解胸痹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

4. 了解胸痹的转归、预后及护理措施。

【教学内容】

1.介绍胸痹的基本概念及历史沿革。

2.讲解本病的病因病机,明确本病本虚标实的辨证关系,了解虚、瘀在本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明确胸痹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

3.详细讲解胸痹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重点讲解心血瘀阻、痰浊内停、阴寒凝滞、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病证类型诊断特点、辨证施治,明确治疗时的标本缓急。

4.介绍胸痹的调摄护理及临床急危重证的救治措施。

【授课方法与学时】

1.以课堂讲授教学为主。

2.结合课间临床见习,围绕典型病例展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

3.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4.2课时。

第三节不寐(附:健忘)

【目的要求】

1. 掌握不寐各型的辨证特点,治法和方药。

2.熟悉不寐调摄护理及健忘的证候与治法。

3. 了解不寐的临床表现形式,了解不寐的病因病机特点,明确本病是因为阳不入阴所致。【教学内容】

1.介绍不寐的基本概念、证候特点及病因病机、了解不寐与脏腑关系、病性及常见类型。

2.讲述各型不寐的证候特点、辨证施治及安神药在不寐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3.了解不寐的调摄护理的意义。

4.介绍健忘的辨证施治。

【授课方法与学时】

1.以课堂讲授教学为主。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4.2课时。

第四节痴呆

【目的要求】

1. 掌握痴呆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 熟悉痴呆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3. 了解痴呆的定义、沿革、范围、预防及护理措施、转归预后。

【教学内容】

1.介绍痴呆的定义、沿革及范围。

2.分析痴呆的病因病机,明确其基本病机为髓减脑消,痰淤痹阻,火扰神明,神机失用。

3.叙述痴呆的证候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4.讲解痴呆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正确理解和运用“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大法。

5.讲解证治方药。

6.简介预防护理措施及转归预后。

【授课方法与学时】

1.课堂讲授为主。

2.结合课间见习。

3.有条件介绍有关声像资料。

4.1课时。

第五节厥证

【目的要求】

1. 掌握厥证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 熟悉厥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3. 了解厥证的定义、沿革、范围、预防及护理措施、转归预后。

【教学内容】

1.介绍厥证的定义、沿革及西医范围。

2.分析厥证的病因病机,明确其基本病机为气机逆乱。

3.叙述厥证的证候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4.讲解厥证的辨证的要点、治疗原则,明确厥证乃急危之候,当及时救治,以醒神回厥为首要治疗原则。

5.讲解证治方药。

6.简介预防及护理措施及其转归预后。

【授课方法与学时】

1.课堂讲授为主。

2.结合课间见习。

3.介绍有关声像资料。

4.2课时。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胃痛

【目的要求】

1. 掌握胃痛的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 熟悉胃痛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及辨证要点。

3.了解胃痛的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范围、预后转归、预防及护理措施。

【教学内容】

1.介绍胃痛的定义、历代医家或医著对胃痛的认识、胃痛与西医学疾病的关系。

2.讲解胃痛的病因病机,胃痛主要由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及脾胃虚弱引起,与胃、脾、肝关系密切。

3.讲解胃痛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主要与胃痞、真心痛区别;辨证要点应当分清寒热、虚实、气血及在胃、在肝、在脾之不同。

4.讲解胃痛的治疗原则。理气和胃为基本原则,但须审症求因、论治,掌握“通则不痛止痛大法的具体应用。

5.详细讲解胃痛的证治方药。

【授课方法与学时】

1.课堂教学为主,结合典型病例分析。

2.课间见习。

3.配合幻灯、录像或多媒体教学。

4.2课时。

第二节痞满

【目的要求】

1. 掌握痞满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 熟悉痞满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3. 了解痞满的定义、范围、预防及护理措施、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

1.介绍痞满的定义、沿革、范围。

2.分析病因病机,明确本病虚实关系,以及内、外因在发病上的作用。

3.叙述证候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4.讲解辨证要点、治疗原则、正确理解和运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大法。

5.讲解证治方药。

6.简介预防及护理措施。

【授课方法与学时】

1.课堂讲授为主。

3.结合课间见习。

3.介绍有关声像资料。

4.2课时。

第三节呕吐

【目的要求】

1. 掌握呕吐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 熟悉呕吐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3.了解呕吐为较常见病证、大体范围、预防及护理措施、转归预后。

【教学内容】

1.介绍呕吐的定义、沿革及范围。

2.分析呕吐的病因病机,明确其分虚实两类,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基本病机。

3.叙述呕吐的证候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4.讲解呕吐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明确以和胃降逆为大法。

5.详细讲解证治方药。

6.简介预防及护理措施。

【授课方法与学时】

1.课堂讲授为主。

2.结合课间见习。

3.介绍有关声像资料。

4.2课时。

第四节呃逆

【目的要求】

1. 掌握呃逆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 熟悉呃逆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3. 了解呃逆的定义、范围、预防及护理措施、转归预后。

【教学内容】

1.介绍呃逆的定义、沿革、范围。

2.分析呃逆的病因病机,明确其分虚实两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并与肺失肃降、肾之摄纳,肝失条达有关。

3.叙述呃逆的证候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4.讲解呃逆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以理气和胃,降逆平呃为法。

5.详细讲解证治方药。

6.简介呃逆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转归预后。

【授课方法与学时】

1.课堂讲授为主。

2.结合课间见习。

3.介绍有关声像资料。

4.2课时。

第五节腹痛

【目的要求】

1. 掌握腹痛的治疗原则以及证治分类。

2. 熟悉腹痛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

3. 了解腹痛是临床上极常见的病证、大体范围、预防护理。

【教学内容】

1.介绍腹痛的定义、沿革及范围。

2.分析腹痛的病因病机,分清寒热虚实,以及不通则痛的基本病机。

3.叙述腹痛诊断要点以及与其他病证中常见腹痛的区别。

4.讲解腹痛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明确“通“法在本病中的应用。

5.详细讲解腹痛的证治方药。

6.简介预防及护理。

【授课方法与学时】

1.课堂讲授为主。

2.结合课间见习。

3.介绍有关声像资料。

4.2课时。

第六节泄泻

【目的要求】

1. 掌握治疗原则以及证治分类。

2. 熟悉泄泻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

3. 了解泄泻的定义、范围、预防护理。

【教学内容】

1.介绍泄泻的定义、沿革及范围。

2.分析病因病机,明确脾虚湿盛是基本病机。

3.叙述泄泻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4.讲解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寒热虚实辨证论治。

5.详细讲解证治方药。

6.简介预防及护理。

【授课方法与学时】

1.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课间见习。

3.介绍有关声像资料。

4.2课时。

第七节痢疾

【目的要求】

1. 掌握痢疾各证型的临床特征、治法、代表方药。

2. 熟悉痢疾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3. 了解痢疾的疾病沿革,现代医学范畴。

4.了解痢疾的预后转归,护理调摄以及预防。

【教学内容】

1.介绍痢疾的定义、疾病的沿革和现代医学的范畴。

2.讲述痢疾的病因病机。

3.重点讲述痢疾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4.详细讲述痢疾各证型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方药。

5.介绍痢疾的预后转归、调摄护理及预防。

6.简介痢疾的现代研究进展。

【授课方法与学时】

1.课堂讲授为主。

2.配合电化教学如录像片,幻灯片

3.2课时。

第八节便秘

【目的要求】

1. 掌握便秘各证型的临床特征、治法及代表方药。

2. 熟悉便秘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3. 了解便秘的疾病沿革及现代医学范畴。

4.了解便秘的预后转归护理调摄以及预防。

【教学内容】

1.介绍便秘的定义、疾病的沿革和现代医学的范畴。

2.讲述便秘的病因病机。

3.重点讲述便秘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4.详细讲述便秘各证型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代表方药。

5.介绍便秘的预后转归、调摄护理及预防。

【授课方法与学时】

1.课堂讲授。

2.配合录像片、幻灯片。

3.2课时。

第四章肝胆病证

第一节胁痛

【目的要求】

1. 掌握胁痛各证型的临床特征、治法、代表方药。

2. 熟悉胁痛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3. 了解胁痛的疾病沿革、现代医学范畴。

4. 了解胁痛的预后转归、护理调摄以及预防。

【教学内容】

1.介绍胁痛的定义、疾病的沿革和现代医学的范畴。

2.讲述胁痛的病因病机。

3.重点讲述胁痛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4.详细讲述胁痛各证型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代表方药。

5.介绍胁痛的预后转归、调摄护理及预防。

6.简介胁痛的现代研究进展。

【授课方法与学时】

1.课堂讲授为主。

2.结合课间见习。

3.配合录像片,幻灯片。

4.2课时。

第二节黄疸

【目的要求】

1. 掌握黄疸各证型的临床特征、治法及代表方药。

2. 熟悉黄疸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3. 了解黄疸的疾病沿革,现代医学范畴。

4.了解黄疸的预后转归、护理调摄以及预防。

【教学内容】

1.介绍黄疸的定义、疾病的沿革和现代医学的范畴。

2.讲述黄疸的病因病机。

3.重点讲述黄疸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4.详细讲述黄疸各证型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代表方药。

5.介绍黄疸的预后转归、调摄护理及预防。

【授课方法与学时】

1.课堂讲授为主。

2.结合课间见习。

3.配合电化教学如录像片、幻灯片。

4.2课时。

第三节积聚

【目的要求】

1. 掌握积聚各证型的临床特征、治法及代表方药。

2. 熟悉积聚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3. 了解积聚的疾病沿革及现代医学范畴。

4.了解积聚的预后转归、护理调摄以及预防。

【教学内容】

1.介绍积聚的定义、疾病的沿革和现代医学的范畴。

2.讲述积聚的病因病机。

3.重点讲述积聚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4.详细讲述积聚各证型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代表方药。

5.介绍积聚的预后转归、调摄护理、预防。

【授课方法与学时】

1.课堂讲授为主。

2.结合课间见习。

3.配合电化教学如录像片、幻灯片。

4.2课时。

第四节鼓胀

【目的要求】

1. 掌握鼓胀各证型的临床特征、治法及代表方药。

2. 熟悉鼓胀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3. 了解鼓胀的疾病沿革、现代医学范畴。

4.了解鼓胀的预后的转归、护理调摄以及预防。

【教学内容】

1.介绍鼓胀的定义、疾病的沿革和现代医学的范畴。

2.讲述鼓胀的病因病机。

3.重点讲述鼓胀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4.详细讲述鼓胀各证型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代表方药。

5.介绍鼓胀的预后转归、调摄护理及预防。

【授课方法与学时】

1.课堂讲授为主。

2.结合课间见习。

3.配合电化教学如录像片,幻灯片。

4.2课时。

第五节头痛

【目的要求】

1. 掌握头痛的分类、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及证治。

2. 熟悉头痛的病因病机与转归。

3. 了解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范围及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

1.说明头痛是以头痛为主要特点的常见多发病,即是有关疾病一个常见症状,又是有关疾病加重、转危一个先兆;了解内伤与外感两大类头痛所讨论的范围。

2.讲解头痛属外感者,以脉络阻闭为实;内伤者以脉络失养为虚的病机特点,以及实证日久不复,正气受损,转为虚实夹杂的证候。

3.讲解头痛以自觉头部疼痛,或痛在局部,或痛及全头,又有内外之别:即外感头痛以突然而作,其痛如破,痛无休止为特点:内伤头痛以病作而缓,绵绵而痛,时痛时止,日久不除为特点,以及痛之轻重、性质、部位、时间和某些因素的影响等所表现复杂的临床表现特点。明确其诊断及与眩晕、中风先兆、郁病、失眠、健忘等病鉴别要点。

4.重点讲解头痛的证治方药。

5.简介头痛的现代研究进展。

【授课方法与学时】

1.课堂讲授为主。

2.配合电化教学如录像片,幻灯片。

3.2课时。

第六节眩晕

【目的要求】

1. 掌握眩晕各种类型的证候特点、治疗方法及常用方药。

2. 熟悉眩晕的病因病机及风、火、虚与瘀血的病理变化在眩晕发病中的作用和区别。

3. 了解眩晕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1.介绍眩晕的证候特点及历史沿革。

2.讲解眩晕的病因病机及风、火、虚与瘀血的特征和区别。

3.详细讲解眩晕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瘀血阻络的证候特点及治疗方法,重点讲解眩晕治疗的标本缓急以及各型治法、方药与加减。

4.讲解眩晕的转归预后,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

【授课方法与学时】

1.以课堂讲授教学为主。

2.结合课间临床见习。

3.有条件可配合声像教学手段。

4.2课时。

第七节中风

【目的要求】

1. 掌握中风病的病机要点和辨证论治。

2. 熟悉中风病的范围、证候特征和调护。

3. 了解中风病的发病情况及历史沿革,及其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

1.介绍中风病的概念、历史沿革和范围。

2.分析中风病的病机要点,其病位在脑髓血脉,基本病机是气血逆乱,上犯于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其以昏倒、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语或言语涩,偏身麻木为中心证候。

3.叙述中风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和辨证要点。

4.明确中风病证治内容。重点讲解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用活血祛瘀,化痰通络法,化痰通络汤;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用平肝泻火通络法,天麻钩藤饮;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用化痰通腑法,大承气汤加减;气虚血瘀证,用益气活血,扶正祛邪法,补阳还五汤;阴虚风动证,用滋养肝肾,潜阳熄风法,镇肝熄风汤;痰热内闭清窍证,用清热化痰,祛痰开窍法。羚羊角汤、安宫牛黄丸加减。痰湿蒙闭清窍证,用温阳化痰,醒神开窍法,涤痰汤加减。元气败脱,神明散乱证,用益气回阳固脱法,参附汤加减。以上主证中痰热内闭者,可使用清开灵注射液。

5.介绍中风病的调护及研究进展。

【授课方法与学时】

1.以课堂讲授为主。

2.配合教学录像片重点讲解证候特征及辨证要点。

3.2课时。

第五章肾系病证

第一节水肿

【目的要求】

1. 掌握水肿病的鉴别、以阴阳为主的辨证纲领,及发汗、利水、攻逐、健脾、温肾、降浊、化瘀等治疗大法。

2. 熟悉水肿病的发病因素及肺、脾、肾三脏在水肿病机中的作用。

3. 了解水肿的概念。

4.掌握水肿病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介绍水肿的概念,阐释疾病沿革,点明肺、脾、肾三脏是发病关键、水液潴留是发病结果,进而明确病因与结果的关系。

2.阐述水肿病因是外感风邪(或寒或热)、疮毒内归、水湿浸渍、湿热壅滞、饮食劳欲所致。病机关键是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导致水液潴留、泛滥成肿。其中肾为本、肺为标、脾为制水之脏。简要提血瘀亦是水肿病的不可忽视因素。

3.讲述水肿病的辩证以阴阳为纲,阳水属实,阴水多为本虚标实。交待阴水、阳水的鉴别及相互转化,以及水肿与鼓胀的鉴别。

4.重点讲解水肿病风水泛滥证、湿毒浸淫证、水湿浸渍证、湿热壅盛证、脾阳虚衰证及肾阳衰微证的证候特征及发生关键。

5.讲解水肿的治疗,阳水:①疏风利水法,越婢加术汤加减;②解毒利湿法,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③化湿利水法,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④分利湿热法,疏凿饮子加减。阴水:①健脾利水法,实脾饮加减;②温肾利水法,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附述水肿急危重证的抢救处理和预防治疗。

6.指出水肿病的预后及生活起居饮食规律和注意事项。

【授课方法与学时】

1.课堂讲授为主。

2.有条件者介绍水肿的声像资料。

3.2课时。

第二节淋证(附尿浊)

【目的要求】

1. 掌握淋证的辨证要点、治则及分证论治。

2. 熟悉尿浊的病理、治则及证治。

3. 了解淋证的发病原理和辨病知识。

【教学内容】

1.介绍淋证定义,简述淋证的沿革。

2.阐明淋证的病因病理是温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所致,有虚实之分。

3.讲述热淋、血淋、气淋、石淋、膏淋、劳淋的证候特征及相互联系,明确与癃闭、尿血、尿浊的鉴别。指出淋证初病属实,清利为主;久病多虚,补益为主;本虚标实者,以补益清利并施。

4.详细讲解各种淋证的证治。热淋,治以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加减;石淋,治以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石苇散加减;气淋,实证治以利气疏导,沉香散加减;虚证治以补中益气法,补中益气汤加减;血淋,实证治以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加减,虚证治以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加减;膏淋,实证治以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虚证治以补虚固涩,膏淋汤加减;劳淋,治以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加减。

5.附述尿浊的概念、与膏淋之异同点,指出病机初起为实,湿热为多;久病脾肾两虚,亦有虚实夹杂者。治疗里热者以清热化湿为主,程氏萆薢分清饮治之;脾虚者以健脾益气,升清固涩为主,补中益气汤合苍术难名丹治之;肾虚者以温补肾元固涩为主或滋阴益肾固涩为主,鹿茸补涩丸或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治之。

【授课方法与学时】

1.课堂讲授为主。

2.介绍淋证临床表现的声像资料。

3.2课时。

第三节癃闭

【目的要求】

1. 掌握癃闭各个证型的辨证施治。

2. 熟悉癃闭的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3. 了解癃闭的病理主要是肾和膀胱气化失司,但与肺、脾、肝、三焦有关。

4.了解癃闭的转归预后。

【教学内容】

1.简介癃闭的概念和范围,并说明癃和闭的区别与联系。

2.阐明癃闭的病机主要是肾与膀胱的气化功能失调,病理性质有虚实的不同,实证是膀胱气化不利;虚证为肾虚膀胱气化无权。

3.叙述癃闭的治疗原则应根据“腑以通为用”的原则,着重于通利,但通之法,又有虚实之不同。实证治以清湿热,散瘀结,利气机而通水道;虚让治宜补脾肾,助气化使气化得行,则小便自通。

4.讲解癃闭的证治有:(1)膀胱湿热症,用清热利水法,八正散加减;(2)肺热壅盛证,用

清肺利水法,清肺饮为主方;(3)肝郁气滞证,用疏利气机法,沉香散加减;(4)尿道阻塞证,用行瘀散结法,代抵当丸加减;(5)脾气不升证,用升清降浊法,补中益气汤和春泽汤加减;(6)肾阳衰惫证,用温补肾阳法,济生肾气丸加减。

5.介绍针灸、按摩、探吐、取嚏、外敷、导尿等疗法及调摄护理。

【授课方法与学时】

1.课堂讲授。

2课时。

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

第一节郁病

【目的要求】

1. 掌握郁病的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 熟悉郁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 了解郁病的病因病机。

【教学内容】

1.介绍郁病的概念及范围。

2.讲述郁病的病因是情志内伤和脏气抑郁,其病要主要为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

3.阐述郁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证候特征、病史、性别是诊断的主要依据。郁病需与喉痹、噎膈、癫病等病证相鉴别。

4.讲述郁病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理气开郁是治疗郁病的基本原则,尚应配伍化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法。对于虚证,则宜养心安神、补益心脾或滋补肝肾。

5.讲述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血行郁滞、痰气郁结、心阴亏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心神惑乱等郁病证型的辨证、治法及方药。

6.讲述郁病的预防有护理措施。

【授课方法与学时】

1.以课堂讲授教学为主。

2.结合课间临床见习。

3.2课时。

第二节血证

【目的要求】

1. 掌握血证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2. 熟悉血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3. 了解血证的定义、沿革、范围、预防及护理措施、转归预后。

【教学内容】

1.介绍血证的定义、沿革及范围。

2.分析血证的病因病机,明确其共同的病理变化为火热偏盛,迫血妄行和气虚失摄,血溢脉外两方面。

3.叙述血证的证候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4.讲解血证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正确理解和运用“治火、治气、治血”的大法。

5.详细讲解证治方药。

6.简介预防及护理措施、转归预后。

【授课方法与学时】

1.课堂讲授为主。

2.结合课间实习。

3.介绍有关声像资料。

4.2课时。

第三节痰饮

【目的要求】

1. 掌握痰饮的分型及辨证论治。

2. 熟悉痰饮的病因病机及痰饮的病理性质及发生的病理基础。

3. 了解痰饮的基本概念及四种饮证的概念、特点。

【教学内容】

1.介绍四种饮证的基本概念、特点、并简要交待古代医家对痰饮的重要论述。

2.指出痰饮的病因病机。

3.说明痰饮的病理性质总属阳虚阴盛、病理基础是肺脾肾气化失调、阳气不足。

4.说明痰饮病证的诊断并鉴别痰饮水湿

5.指出痰饮的基本治疗宗旨“当以温药和之”。

6.讲解痰饮的分证论治(1)痰饮:饮停于胃者和中蠲饮,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汤;饮邪化热者治以清热逐饮,用甘遂半夏汤加减;饮留于肠者:治以攻遂水饮用已椒苈黄丸加减。(2)悬饮:邪犯胸肺,和解少阳,宣利枢机方用柴枳半夏汤加减、饮停胸胁者攻遂水饮方用十枣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气滞络痹者,理气和络,方用香附旋覆花汤加减;阳虚内热者,治以滋阴清热,方用泻白散合沙参表冬汤。(3)支饮:温肺化饮方用小青龙汤加减。(4)溢饮:解表化饮,方用小青龙汤加减。

7.介绍痰饮的转归预后、预防及护理措施。

8.简述痰饮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授课方法和学时】

1.以课堂讲授教学为主。

2.结合课间临床见习。

3.开展典型病例讨论。

4.2课时。

第四节消渴

【目的要求】

1. 掌握消渴的各证型的辨证施治。

2. 熟悉消渴的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及转归。

3. 了解消渴的发生与阴虚、燥热、血瘀的关系。

【教学内容】

1.简介消渴的概念及历史沿革。

2.阐明消渴的病机主要是燥热、阴虚、血瘀。主要与肺、胃、肾三脏密切有关。

3.讲述消渴的证候特征主要为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及尿有甜味。

4.讲解消渴的治疗以清热生津、益气养阴为基本治则,并应根据病情适当结合清热泻火,健脾、补肾、涩精、活血化瘀等法。

5.讲解消渴的证治有:(1)肺热津伤证,用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法,消渴方加减。(2)胃热炽盛证,用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法,玉女煎加减。(3)肾阴亏虚证,用滋阴固肾法,六味地黄丸加减。(4)阴阳两虚证,用温阳滋阴补肾法,金匮肾气丸加减。

6.介绍消渴的预后及调摄护理。

【授课方法与学时】

1.课堂讲授为主。

2.课间临床见习。

3.多媒体、课件。

4.2课时。

第五节汗证

【目的要求】

1. 掌握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的区别。

2.掌握汗证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及各型的辨证论治。

3。了解汗证的基本概念及病因病机。

【教学内容】

1.介绍汗证的概念及范围。

2.明确汗证的病因病机特点、病位、病性及与脏腑的关系。

3.讲述从出汗特点及伴见症来区分自汗、盗汗与脱汗、战汗、黄汗。

4.讲明汗证以虚者为多。治疗以虚者补之、脱者固之、实者泄之、热者清之、寒者热之为原则,并酌加固涩止汗之品。

5.明确汗证各型证候特点及治法、方药。

【授课方法与学时】

1.课堂教学。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3.2课时。

第六节内伤发热

【目的要求】

1. 掌握内伤发热的病机、诊断要点、以及肝郁发热、气虚发热、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瘀及湿阻发热的证治方药。

2. 熟悉内伤发热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3. 了解内伤发热的病因及预后。

【教学内容】

1.介绍内伤发热的临床证候特征,以低热为多见,有时也可为高热,也有患者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并说明与外感发热的鉴别诊断。

2.叙述内伤发热病因以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为主。病位涉及多个脏腑,病机重点为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3.明确内伤发热辨证要点,必须辨明虚实,实证应辨其气滞、痰湿、血瘀;虚证者应辨其气血阴阳不足及脏脏的虚损。

4.分别讲解内伤发热各证候的症状特点,肝郁发热以疏肝理气,清肝泻热为主,丹栀逍遥散加减;瘀血发热以活血化瘀为法,血府逐瘀汤加减;湿阻发热以芳化宣畅,除湿清热为主,以三仁汤加减;气虚发热者以健脾益气,甘温除热为法,方用补中益气汤;血虚发热者以益气补血为法,方用归脾汤加减;阴虚发热者以滋阴清热为法,方用清骨散加减;阳虚发热者以温阳补肾,引火归元为法,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5.简要介绍内伤发热的调护及进展。

【授课方法与学时】

1.以课堂讲授为主。

2.2课时。

第七节虚劳

【目的要求】

1. 掌握虚劳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2. 熟悉虚劳的证候特征、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3. 了解虚劳的病因病机。

【教学内容】

1.说明虚劳的概念,简述历代医家对虚劳在理论治疗上的认识。

2.介绍本病的病因病机,阐明虚劳的病理性质为气血阴阳的亏损,病变部位主要在五脏。

3.讲明虚劳的证候特征及诊断依据。

4.阐明虚劳与肺痨、内科其他病证的虚证的鉴别。

5.讲解虚劳的辨证一要明确病位所在。弄清疾病属性;二要判定本病的顺证及逆证以掌握病情的转归;三要弄清虚劳的病因,分清兼次证的有无。

6.阐明虚劳的治疗以补益为基本治疗原则,治疗时一要根据气血阴阳亏损的不同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之法,二要依据主证及兼次证采用扶正祛邪的方法。

7.讲解虚劳的九个证型:①气阴亏虚型,用黄芪鳖甲散;②肺肾气虚,方用补肺汤合人参蛤蚧散;③心脾气血亏虚,方用归脾汤加减;④肝肾阴虚,方用六味地黄汤合补肝汤;⑤脾肾阳虚,方用附子理中汤合金匮肾气丸;⑥心肾阳虚,方用拯阳理劳汤合右归饮;⑦肾阴阳两虚,偏阳虚者用右归丸为主方,偏阴虚者以左归丸主方;⑧肾精亏耗,方用河车大造丸;⑨正虚瘀结,方用大黄虫丸。

8.说明如何判定虚劳的预后,介绍虚劳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授课方法与学时】

1.以课堂讲授为主。

2. 2课时。

第七章肢体经络病证

第一节痹病

【目的要求】

1. 掌握痹病的病机、诊断要点,以及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痹的证治方药。

2.了解痹病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其病因及预后。

【教学内容】

1.介绍痹病的临床证候特点,以肌肉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并说明痹病与痿病的鉴别诊断。

2.叙述痹病的病因以风寒湿邪为主,病机重点为风寒湿邪合而为病,痹阻经络气血,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3.分别讲解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的症状特点,行痹以祛风通络,散寒除湿为法,方用防风汤加减;痛痹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为法,方用薏苡仁汤加减;热痹以清热通络,祛风除湿为法,方用白虎桂枝汤加味;并说明痹治疗当补肾散寒,涤痰化瘀,搜风通络,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味。

4.介绍痹病的预后转归,痹病日久不已,邪气内舍,可转为五脏痹,多预后不良。

5.介绍痹病预防及护理措施。

【授课方法与学时】

1.以课堂授课为主。

3.2课时。

第二节痿病

【目的要求】

1. 掌握痿证的临床证候特征、诊断依据、以及与痹病、中风后遗证的鉴别要点及分证论治。

2. 熟悉痿证的病因病机及转归。

3. 了解痿证的定义、范围和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

1.简介痿病的概念:痿病指脏腑内伤,肢体筋脉失养,而致肢体筋脉驰缓,软弱无力,日久不用,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2.了解历代医家对痿病的认识以及现代医学中本病所包括的范围。

3.讲解痿证的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病原因很多,但不外于以下五种: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湿热浸淫、气血不运;脾胃亏虚、精微不输;肝肾亏损、髓枯筋痿;痰瘀阻络,筋脉失养。并分别讲述这些原因致痿的病机。痿证涉及的脏腑很多,但与肝肾肺胃的关系最为密切。

4.讲解痿证以上肢或下肢、一侧或双侧筋脉驰缓、痿软无力、甚至瘫痪日久、肌肉萎缩为主症的证候特征及其诊断依据。

5.讲解痿病与痹证、偏枯的鉴别要点。痿病与痹证的鉴别要点在于是否有肢体关节的疼痛;与偏枯的鉴别要点在于是否有舌本病变语言不利。

6.说明痿证的辨证以辨虚实和辨病位为主。

7.阐明痿证的治疗原则:一、治痿独取阳明并具体讲述其意;二、不可妄用风药;三、泻南方补北方。

8.讲解痿证的分型证治有:

(1)肺热津伤:用清热润肺、濡养筋脉法,方用清燥救肺加减。

(2)湿热浸淫:用清热利湿,通利筋脉法,方用加味二妙散化裁。

(3)脾胃亏虚:用补脾益气、健运升清法,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4)肝肾亏损:用补益肝肾、滋阴清热法,方用虎潜丸加减。

9.简介痿证的预后及临床护理。

【授课方法与学时】

1.以课堂讲授为主。

2.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3.2课时。

第三节腰痛

【目的要求】

1. 掌握腰痛的临床证候特征、诊断依据,及其与水肿、淋证、胃脘痛、肾风等的鉴别要点。

2. 熟悉腰痛的病因病机与转归。

3. 了解腰痛的发病情况、范围。

【教学内容】

1.介绍腰痛的定义和范围。

2.讲述腰痛外感实证为邪实,内伤虚证为肾虚的病机特点,以及实证日久,正气受损,转为

虚实夹杂的转化规律。

3.讲解腰痛以自觉腰痛,或左或右或中,或全腰疼痛,或痛无休止,或时痛时止,或疼痛难忍,或绵绵不休,或牵及胃脘,甚或呕吐,或上及背部,或牵连少腹及二阴等为主要证候特征,明确其诊断。

4.重点讲解腰痛的证治方药。

【授课方法与学时】

1.以课堂讲授为主。

2.2课时。

3 课时安排

郁证 讲稿

中医内科学讲稿 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 第二节郁证(第351~358页) 教材:中医内科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讲授:何乾超教授 【概述】 一.定义 ⒈定义:郁证是由于原本肝旺,或体质素弱,复加情志所伤引起气机郁滞,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欲哭,或咽中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称为郁证。郁证又称郁病。 2.病名释义:郁:有积、滞、蕴结之意。由于气机郁滞,进一步可产生血瘀、痰积、湿停、食滞、火逆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等病理变化。中医所说的郁有两种含义:广义:饮食、外郁及七情等因素引起的郁证。金元以前所论的郁大多属于此种。狭义:由于七情不舒、气机郁滞而引起的郁证,即情志之郁,明代以后所论的郁属此。本病所论的郁以狭义为主。 二.源流 1.病名 《内经〉中虽无郁证病名,但有关于五气之郁的论述。“郁之甚者,治之奈何”;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提出了六郁“气、血、痰、火、食、湿”,

以气郁为先,然后导致血、痰、湿、食。 《医学正传》中真正提出了郁证,但为广义的郁,与我们今天所讲的不尽相同。 2.症状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有属于郁病中的脏躁及梅核气,并有百合病和奔豚气的记载。 百合病者——善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其脉如何,其脉微数。 脏躁病——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身,甘麦大枣汤主之。(癔病) 梅核气——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奔豚气——奔豚病,气从少腹起,上冲胸咽,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肝气奔豚奔豚汤,肾气奔豚桂枝加桂汤,欲发奔豚,苓桂术甘汤。 3.病因 《古今医统·郁证门“郁为七情不舒,或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指出主要病因是七情不舒,并认识到郁久可出现多种多样得临床症状。 《临证指南医案》所记载病例皆属情志之郁,受精神因素影响,但有的人不病,有的人病,关键在于素体虚弱。 4.治疗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木郁达之”

中医内科学教材

第一章肺系病症 第一节感冒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感冒又有伤风、冒风、伤寒、冒寒、重伤风等名称。 感冒为常见多发病,其发病之广,个体重复发病率之高,是其它任何疾病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多。轻型感冒虽可不药而愈,重症感冒却能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可危及小儿、老年体弱者的生命,尤其是时行感冒暴发时,迅速流行,感染者众多,症状严重,甚至导致死亡,造成严重后果。而且,感冒也是咳嗽、心悸、水肿、痹病等多种疾病发生和加重的因素。故感冒不是小病,须积极防治。中医药对普通感冒和时行感冒均有良好疗效,对已有流行趋势或流行可能的地区、单位,选用相应中药进行预防和治疗,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 感冒有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之分,中医感冒与西医学感冒基本相同,普通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时行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流行性感冒,故西医感冒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六淫病邪风寒暑湿燥火均可为感冒的病因,因风为六气之首,“百病之长”,放风为感冒的主因。六淫侵袭有当令之时气和非时之气。由于气候突变,温差增大,感受当令之气,如春季受风,夏季受热,秋季受燥,冬季受寒等病邪而病感冒;再就是气候反常,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人感“非时之气”而病感冒。六淫之间可单独致感冒,但常常是互相兼夹为病,以风邪为首,冬季夹寒,春季夹热,夏季夹暑湿,秋季夹燥,梅雨季节夹湿邪等。由于临床上以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故而以夹寒、夹热为多见而成风寒、风热之证。 2.时行病毒时行者指与岁时有关,每2—3年一小流行,每10年左右——大流行的邪气;病毒者指一种为害甚烈的异气,或称疫疠之气,具有较强传染性的邪气。《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即指时行病毒之邪。人感时行病毒而病感冒则为时行感冒。 六淫病邪或时行病毒能够侵袭人体引起感冒,除因邪气特别盛外,总是与人体的正气失调有关。或是由于正气素虚,或是素有肺系疾病,不能调节肺卫而感受外邪。即使体质素健,若因生活起居不慎,如疲劳、饥饿而机体功能状态下降,或因汗出衣裹冷湿,或餐凉露宿,冒风沐雨,或气候变化时未及时加减衣服等,正气失调,腠理不密,邪气得以乘虚而入。 因此,感冒是否发生决定于正气与邪气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正气能否御邪,有人常年不易感冒,即是正气较强常能御邪之故,有人一年多次感冒,即是正气较虚不能御邪之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提示了正气不足或卫气功能状态暂时低下是感冒的决定因素;二是邪气能否战胜正气,即感邪的轻重,邪气轻微不足以胜正则不病感冒,邪气盛如严寒、时行病毒,邪能胜正则亦病感冒,所以邪气是感冒的重要因素。 以风为首的六淫病邪或时邪病毒,侵袭人体的途径或从口鼻而人,或从皮毛而人。因风性轻扬,《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肺为脏腑之华盖,其位最高,开窍于鼻,职司呼吸,外主皮毛,其性娇气,不耐邪侵,故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肺卫首当其冲。感冒的病位在肺卫,其基本病机是外邪影响肺卫功能失调,导致卫表不和,肺失宣肃,尤以卫表不和为主要方面。卫表不和,故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全身不适等症;肺失宣肃,故见鼻塞、流涕、喷嚏、喉痒、咽痛等症。 由于四时六气不同,人体素质之差异,在临床上有风寒、风热和暑热等的不同证候,在病程中还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感受时行病毒者,病邪从表入里,传变迅速,病情急且重。 【临床表现】 感冒起病较急,骤然发病,无潜伏期(或潜伏期极短)。病程短,少者3-5天,多者7-8天。以肺卫症状为主症,如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表现呈多样化,以鼻咽部痒、干燥、不适为早期症状,继则喷嚏、鼻塞、鼻涕或疲乏、全身不适等,轻则上犯肺窍,症状不重,易于痊愈;重则高热、咳嗽、胸痛,呈现肺卫证候。

中医内科学方歌_完整版

1.感冒 1、风寒束表 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的枳枯共,薄荷少许姜三片,去参加入荆防风。 2、风热犯表 辛凉解表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3、暑湿伤表 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新加香薷连翘朴扁豆鲜花一起煮。4、气虚感冒 益气解表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术香甘枯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5、阴虚感冒 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感冒与风温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2.咳嗽

外感 1、风寒袭肺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 三拗汤用麻杏草。 止嗽散 止嗽桔草与白前,荆陈紫菀百部研。 2、风热犯肺、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风燥伤肺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内伤 4、痰湿蕴肺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5、痰热郁肺 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化痰统旨方,芩栀桔麦二母桑, 瓜蒌橘红草茯苓,清热泻肺痰火宁。 6、肝火犯肺 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泻白散 泻自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扶肺气, 清泻肺热平和剂,热伏肺中喘咳医。 黛蛤散<青黛、蛤蚧> 7、肺阴亏耗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 肺胃阴虚燥象见,胃嘈干咳最堪当。 咳嗽特点,咳痰特点,咳嗽与咳喘鉴别。 3.哮 1、冷哮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中医内科学讲稿

中医内科学讲稿 中医内科学讲稿 第八章经络肢体病证 第二节痹病(第351~358页) 教材:中医内科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第六版) 讲授:林寿宁教授 【概述】 一.定义 ⒈定义:痹病指因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及畸形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⒉别名:痹证(现多数书籍为此名)、历节风(关节肿,游走不定)、痛风(李杲、朱丹溪言)。 ⒊病名解释:痹者,闭也。闭阻不通之意。本病泛指邪气闭阻躯体或内脏的经络而引起的病证。但通常指风、寒、湿三种邪气侵犯肌表经络和骨节,发生关节或肌肉疼痛、肿大、重着等一类疾患。本节讨论的也是此类病证。脏腑痹病(五脏痹、六腑痹、奇恒之腑痹等)不在本节讨论之列。 二.历代文献简介

痹病首论于《内经》。《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著)痹也。”《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记述“历节”一病,创有桂枝芍药知母汤及乌头汤,为今常用。 后世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宋《济生方》,金《兰室秘藏》,元《格致余论》,明《景岳全书》,清《临证指南医案》、《医林改错》等对痹病都多有论述。 三.范围(西医病名)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痛风等风湿性及一些代谢性疾病。 【病因病机】 一.病因 ⒈素体虚弱,腠理疏松,营卫不固,是为内因。 ⒉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是为外因。 因于居处潮湿、涉水冒雨、气候剧变、冷热交错而感邪。 湿邪也有因于脾虚失运,湿从内生而伤于肌肉筋骨者。 二.病机 ⒈风寒湿邪特性 风为阳邪,善行数变,具开发腠理,穿透肌肤之力;湿性粘滞重着;寒气凝涩,阻滞经络气血;火热之邪,伤津迫血。 寒借风性内犯,风借寒性附邪于病位,而成致病之基。 ⒉三邪合至,夹杂而病

中医内科学方歌_完整版

. . .. . . .. .专业 . . 1.感冒 1、 荆防败毒散 葱豉汤<葱白,豆豉>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的枳枯共, 薄荷少许三片,去参加入荆防风。 羌活胜湿汤 羌活胜湿独防风,蔓荆藁本草川芎, 祛风胜湿止痛良,善治周身风湿痛。 防风通圣散 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 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 麻杏甘石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 邪熟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2、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桑杏汤 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 干咳鼻涸又身热,清宣凉润温燥医。 3、香薷散 香薷散中扁豆朴,祛暑解表化湿阻, 易豆为花加银翘,新加香薷治阴暑。 4、参饮 参饮用皮,枳壳前胡半夏卉, 干术香甘枯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参术,炙草升柴归助, 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 再造散 再造散用参附芪,羌防芎辛桂枝齐, 阳虚卫弱感风寒,助阳发汗解表宜。 玉屏风散 玉屏组合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形, 表虚汗多易感冒,固卫敛汗效特灵。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于汤,助旧解表代表方, 阳虚外感风寒证,寒重热轻脉沉良。 5、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桔梗随, 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葱白七味饮 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根与生; 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 2.咳嗽 1、三拗汤 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 止嗽散 止嗽散用百郁菀,白前枯草荆研, 宣肺疏风止咳痰,汤调服不必煎。 麻杏甘石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 邪熟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小青龙汤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辛夏草从, 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饮最有功。 2、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桑杏汤 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 干咳鼻涸又身热,清宣凉润温燥医。 杏散 杏散夏前,枳桔苓草枣研, 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4、二汤 二汤用半夏,苓草梅一并存, 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莱菔共煎汤, 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 5、清金化痰汤 清金化痰统旨方,芩栀桔麦二母桑, 瓜蒌橘红草茯苓,清热泻肺痰火宁。 6、黄芩泻白散<黄芩+泻白散> 泻自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扶肺气, 清泻肺热平和剂,热伏肺中喘咳医。 黛蛤散<青黛、蛤蚧> 7、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 肺胃阴虚燥象见,胃嘈干咳最堪当。 3.哮 1、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亦治水,辛半夏枣五味, 紫菀款冬降肺气,痰喘咳逆俱能退。 小青龙汤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辛夏草从, 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饮最有功。 子降气汤 子降气祛痰方,厚朴前甘枣, 肉桂纳气归调血,上实下虚痰喘康。 2、定喘汤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 子黄芩甘草杏,宣肺平喘效力彰。 麦门冬汤 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 肺萎咳逆因虚火,清养肺胃此方珍。 3、二汤 二汤用半夏,苓草梅一并存, 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莱菔共煎汤, 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 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子、大枣> 涤痰汤 涤痰汤有夏橘草,参朮竹茹枳枣; 胆星菖蒲齐配入,主治风痰迷心窍。 4、华盖散 华盖麻杏紫子,茯苓草桑白皮; 风寒束肺痰不爽,急宜煎服莫迟疑。 四逆散 阳郁厥逆四逆散,等分柴芍枳实甘, 透邪解郁理肝牌,肝郁脾滞力能堪。 补肝汤 补肝汤中熟地黄,当归川芎芍药襄。 麦冬木瓜草枣配,滋阴养肝此方尝。 5、玉屏风散 玉屏组合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形, 表虚汗多易感冒,固卫敛汗效特灵。 生脉散 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 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前斟, 6、六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朮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理中丸 理中干参术甘,温中健脾治虚寒, 中阳不足痛呕利,丸汤两用腹中暖。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参术,炙草升柴归助, 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主症诊断思路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主症诊断思路 主症的诊断思路。主症诊断思路,我们在讲主诉的时候已经讲得比较详细了。主症的诊断意义,临床上,很多病是以主要症状来命名的。内科里面,原来《中医内科学》四十九个病,我印象里面有三十多个属于症状,都不是真正的病。那不管它,我们现在看那是一个症状,古人都把它作为病,内科教材都把它作为病,发热、盗汗、耳鸣、胸闷、心悸、黄疸、咳嗽、胃脘痛等等,都是症状。但是也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虽然它是个症状,但是确实是临床上的主要矛盾、是诊断疾病的主要根据,说明这样一个问题。症状能不能够作为病名?我们说症状不是不能作为病名的,可以作为病名。麻疹,那不是根据症状来的吗?我们就是讲疔疮那个疔,它也是根据那个症状表现像个疔,好多都是症状来的。但是不是任何症状都可以作为病名的,不是任何症状都能作为病名,要作为病名,我提出这么几个条件,主要症状作为病名的时候,随便哪个症状,现在皮肤痒得很厉害,那就是皮肤痒病,不行吧!脱头发脱得很多,就是脱发病,不能说主要症状、任何症状都可以作为病。作为病的时候,我说有三个条件。 一个,所包含的病种比较少。这一种表现它基本上就只出现于这个情况,不会出现于其他的情况。比如说呃逆,呃逆这个情况我们就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病名,呃逆它就那么一种表现,除了这个,我们把它作为病的时候,其他任何症状都不能和它相比。痛经,妇女的痛经,就是来月经的时候肚子痛得很厉害,就是指这么一种特殊的表现。脱

肛,肛门脱出来、掉出来,就是要脱出的表现。所以它可以作为病名,而那个所谓大症是不能作病名的。大症是什么意思?咳嗽,一个咳嗽有多少病?几十种病都可以出现咳嗽。便血可不可以出现?便血我们说好多病,消化系统从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胃的急性胃炎、出血性胃炎,这些病可以出现吧,肠子的、肛门的病可以出现吧,肠息肉,肛门部的痔疮、癌、肛裂,全身的疾病,发热性的疾病,出现斑疹隐隐,出现斑疹显露的时候往往也可以有大便出血,那么多病都可以出血,因此,便血就不能作为一个病名,它包含的病种太多了,它不是很局限的那一种病。所以一个条件,就是它只能够包含的病种少,特征性很明显,不是这个症状可以几十种病。你说胃脘痛,作为一个病名,胃脘痛,多少病可以出现胃脘痛?所以胃脘痛像这样的不能作为病名,这是一个条件。 第二个,主症特别突出,其他的症状不明显。这个症状特别突出,它既是个特征性,也是个主症。夜啼,有的小儿,到晚上就哭,他那个时间,生物钟可能没有调整过来,白天就呼呼大睡,晚上就哭,有时候哭一通宵,他这个症状特别突出、特别明显,特别有特征性,因此,它可以作为病名。遗尿,就是这个症状突出,不是一般的病情严重、神志不清楚的那种小便失禁,他就是晚上睡着了以后(遗尿)。所以像这种特殊的,其他的任何症状,一个病人可能往往有十个八个症状、二十个症状,其他症状不能够和它相比,特别突出,它所包含的病种又少。第三个,它的定义一定要明确。定义明确什么呢?所指的这种病,就是什么情况下所特定的这种表现,就叫这种病。比如说

中医内科学(21世纪教材人卫版)方证表解大汇总

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一、感冒-解表达邪 四、喘证-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

八、肺萎-补肺生津 九(2)胸痹-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胸痹:胸痹淤血浊括夏,寒枳滞柴气生脉,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3)痰浊壅塞:通阳泻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 4)寒凝心脉: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枳实薤白桂枝汤 5)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 6)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7)阳气虚哀: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参附汤合右归饮

十、真心痛 1)气虚血瘀:益气活血,通脉止痛——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2)寒凝心脉:温补心阳、散寒通脉——当归四逆汤 3)正虚阳脱: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四逆加人参汤 十二、汗证-虚者补之,脱者固之,实者泄之,热者清之,寒者热之 十三、血症

十四、痴呆 十五、厥证 十六、痫病 十七、癫狂1.癫证

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 2.狂证 1)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 2)痰热郁结:豁狂化痰、调畅气血—癫狂梦醒汤 3)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 十七(2)、痫证:风定痰涤淤通窍,心脾六归肾左天。 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2)痰火内盛:清汗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 淤阻脑络:活血化瘀、息风通络—通窍活血汤 4) 心脾两虚: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 5)心肾亏虚:补益心肾、健脾化痰—左归丸+天王补心丹十八、胃痛 十九、痞满-苦辛开降,理气消痞

《中医内科学》总结

第一篇肺系病证 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 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证的治法和主方 喘证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 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 上实下虚喘证的概念治法和主方 喘证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肾虚不纳证的治法和主方 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 肺痈四期的治疗原则和主方 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 肺痨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肺痨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肺痨肺阴亏耗证气阴耗伤证的治法和主方《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 肺胀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第二篇心系病证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 心悸基本病机:虚证: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证: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惊悸和怔忡的鉴别 心悸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治法和主 方 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气虚阴伤阳衰及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 胸痹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主治和主 方 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 不寐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痴呆和癫证的鉴别 癫狂的基本病机 痫证的临床表现基本病机 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 第三篇脾胃系病证 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的辨证要点: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

五年制(中医学)中医内科学(上)讲课讲稿

五年制(中医学)中医内科学(上)

《中医内科学(上)》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 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编码:1050101A 学时与学分:3学分/90学时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方向):五年制(中医)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内脏疾病,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以中医学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 本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疾病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常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系统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等内容,以及了解部分疑难危重病证的治疗法则。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 上篇总论 第一章导言 目的要求 【熟悉】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了解】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其特点。 教学内容 1、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2、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其特点。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 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纲要自学 第一节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 目的要求 【掌握】中医内科疾病总的辨证和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辨证原则:全面分析病情、掌握病证病机特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2、治疗原则:调节整体平衡、审证求机论治、明辨标本缓急、把握动态变化、顺应异法方宜、据证因势利导、先期治疗未病、重视调摄互利。 教学方式 以自学为主。 第二节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熟悉】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病证特点及治法方药。 教学内容 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病证特点及治法方药。 教学方式 以自学为主。 第三节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自学

中医内科学方歌_完整版

1.感冒 1、风寒束表 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的枳枯共, 薄荷少许姜三片,去参加入荆防风。 2、风热犯表 辛凉解表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3、暑湿伤表 清暑祛湿解表 新加香薷饮 新加香薷连翘朴扁豆鲜花一起煮。 4、气虚感冒 益气解表 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 干葛术香甘枯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5、阴虚感冒 滋阴解表 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 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感冒与风温 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2.咳嗽 外感 1、风寒袭肺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 三拗汤用麻杏草。 止嗽散 止嗽桔草与白前,荆陈紫菀百部研。 2、风热犯肺、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风燥伤肺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桑杏汤 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 内伤 4、痰湿蕴肺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二陈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 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 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5、痰热郁肺 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 清金化痰统旨方,芩栀桔麦二母桑, 瓜蒌橘红草茯苓,清热泻肺痰火宁。 6、肝火犯肺 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泻白散 泻自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扶肺气, 清泻肺热平和剂,热伏肺中喘咳医。 黛蛤散<青黛、蛤蚧> 7、肺阴亏耗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 肺胃阴虚燥象见,胃嘈干咳最堪当。 咳嗽特点,咳痰特点,咳嗽与咳喘鉴别。 3.哮 1、冷哮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细辛草味夏。 2、热哮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定喘汤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 苏子黄芩甘草杏,宣肺平喘效力彰。 麦门冬汤 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 3、寒包热哮 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小青龙汤加石膏汤 4、风痰哮 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 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5、虚哮 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平喘固本汤 平喘胡桃苏橘红,党参半夏坎脐冬; 沉香五味磁虫草,肺肾双疗固本雄。 喘脱危症 补肺纳肾,扶正固脱 回阳急救汤合生脉散 人附姜草肉桂陈 6、肺脾气虚 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六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朮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肺肾两虚 补肺益肾 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生脉地黄汤=生脉饮加六味地黄丸 金水六君煎=四君子汤+当归,熟地。 哮病与喘证,哮病与支饮 4.喘 实喘 1、风寒壅肺 宣肺散寒 .麻黄汤合华盖散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华盖三拗陈,桑皮苏子芩。三拗:麻杏草2、2、表寒肺热 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麻杏甘石汤 3、痰热郁肺 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桑白皮汤 桑白皮汤半夏苏,杏仁贝母芩连栀, 清泄痰热病根除,痰热郁肺喘可治。 4、痰浊阻肺 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二陈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 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 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5、肺气郁闭 开郁降气平喘 五磨饮子 五磨沉香槟,乌药木枳存 虚哮 1、肺气虚耗 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汤 补肺味参芪,熟地菀桑皮 2、肾虚不纳 补肾纳气 金贵肾气丸合参蛤散 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了+附子,肉桂 3、正虚喘脱 扶阳固脱,震摄肾气 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黑锡丹:黑锡硫附桂,芦巴故纸对。茴沉楝木香,肉蔻起石配。 喘证与气短,喘证与哮病 以下无用 五皮散用五般皮,陈苓姜桑大腹皮;

中医内科学资料—血证

中医内科学——血证 细目一:概述 一、血证的概念及源流 1.血证的概念 凡由多种原因,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 2.血证的源流 《内经》对血的生理及病理有较深入的认识。有关篇章对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溺血、溲血、便血等病证作了记载,并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血证的预后有所论述。《金匮要略》最早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诸病源候论》将血证称为血病。《备急千金要方》收载至今仍广泛应用的犀角地黄汤。《医学正传》率先将各种出血病证归纳在一起。并以“血证”之名概之。《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景岳全书》将血证的病机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提出了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 二、血证常见病证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的概念 鼻腔出血,称为鼻衄。齿龈出血称为齿衄,又称为牙衄、牙宣。血由肺及气管外溢,经口而咳出,表现为痰中带血,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均称为咳血,亦称为嗽血或咯血。血由胃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亦称为呕血。便血系胃肠脉络受损,出现血液随大便而下,或大便呈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小便中混有血液,甚或伴有血块的病证,称为尿血。血液溢出于肌肤之间,皮肤表现青紫斑点或斑块的病证,称为紫斑,亦有称为肌衄及葡萄疫者。 三、《血证论》、《景岳全书》、《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关于血证病机、治则的论述 《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有许多精辟论述,该书所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确实是通治血证之大纲。 《景岳全书·血证》对血证的内容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提纲挈领地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四、血证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某些系统的疾病(如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血证的常见病因 内因: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欲体虚,久病之后(久病阴伤、气虚、血瘀)。外因:感受外邪,以热邪及湿热所致者为多。

中医学科内科学常用方剂方歌

中医内科学常用方剂方歌 第五章肾系病证 第一节水肿 309. 越婢加术汤:越婢汤(麻杏石甘汤去杏仁加生姜、大枣)+白术 310. 越婢加术金匮方,麻黄石膏枣生姜,甘草白术共相配,风水相搏自尔康。 311.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312. 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杏枣姜草助,宣肺解毒清湿肿,湿热兼表黄疸廖。 313. 五味消毒饮:五味消毒公英,野菊银葵地丁。 314. 五皮饮:五皮饮用五般皮,陈苓姜桑大腹齐,或用五加去桑白,脾虚湿浸腹胀宜。 315. 胃苓汤=五苓散(五苓桂术,茯苓泽猪)+平胃散(平胃散好,苍陈朴草)。 316. 疏凿饮子: 317. 疏凿饮子泻水方,木通泽泻用槟榔,羌艽苓腹椒商陆,赤豆姜皮退肿良。 318. 实脾饮: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果附姜兼厚朴,生姜大枣阴水夸。 1. (实脾白术,四逆槟朴,木香果仁,木瓜枣苓。) 319. 济生肾气丸: 320. 真武汤:真武汤壮肾中阳, 1. 真武术附,生姜芍茯 321. 桃红四物汤:四物芎当,熟地芍汤。 322. 五苓散:五苓桂术,茯苓泽猪。 第二节淋证 323. 八正散:八正散通车扁瞿,栀军灯芯六一。 324. 石韦散:石韦榆苓瞿,葵车通六一。 325. 小蓟饮子:小蓟六一导赤,蒲黄藕节归栀。导赤散(生地、木通、甘草、竹叶)326. 沉香散: 327. 沉香散出《金匮翼》,沉香石苇滑陈皮,冬葵芍归草留行,气淋实证此方医。 328. 329. 330. 2 331. 无比山药丸 332. 无比山药膝,六味去丹皮,五味赤石脂,杜菟苁巴戟。 333. 《局方》无比山药丸,六味地黄要去丹,苁蓉菟丝仲巴戟,牛膝五味石脂全。 第一节附尿浊 334. 宜早图。 335. 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芪参,归陈术草柴升。 336. 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知母、黄柏。 337. 鹿茸固涩丸: 338. 癃闭 339. 八正散:八正散通车扁瞿,栀军灯芯六一。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复试题目

2011 名词解释:瘿气,鼓胀,关格,其他的请大家补充 简答: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的鉴别,胃痛和真心痛的鉴别。 论述:虚劳的定义和辨证要点。 病例:便血--脾胃虚寒型--黄土汤加减。症状与七版中内脾胃虚寒型证型便血一样 2010 1. “阳微阴弦”的出处及病机W$u/tRF 2. 治痿独取阳明的出处及具体含义F0+@FS0 3. 痰饮、溢饮、悬饮、支饮的含义 c|~f[ 4、苏子降气汤的组成X:gE mcXc 989 5、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j*@EJ"Gm> 6、莫氏1型和2型传导阻滞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ScTeh 病例分析4个,40分:v/}h y$7 1、中医:吐血sBWLgJz?C 胃中积热 2、中医:肺胀痰蒙神窍 3、中风(中医),脑卒中(西医) 4,胸痹(中医),心绞痛(西医) 2011 战汗雷头风尿浊口僻肾着 简答题:每个8分 癥积与瘕聚的区别与联系 补益法治疗虚劳应注意什么 如何理解“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消渴病的并发症及其病机与治疗 简述:每个10分 怎样理解头痛“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提壶揭盖法”的含义、理论依据、具体运用 理解痿病“泻南方,补北方”的原则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解 病案1道16分 水肿-脾阳虚衰-实脾饮(我认为是这样,不知对不) 2011中西医 一:名词解释 1.食医 2.关格 3.奔豚 4.急性冠脉综合征 5.癫痫 6.卒中 7.慢性阻塞性肺病 8.高血压危象 9.癃闭10.中寒 二:填空 1.陈无择三因是哪三因 2.最早海藻治疗瘿病的书名 3.止血四法 4.叶天士《__》,创立__学说 5.脑出血常见部位 6.痞满的病机 7.霍乱由__所致,属__传

讲义之中医内科学--便秘

中医内科学一一便秘 细目一:概述 一、便秘的概念及源流 1?便秘的概念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便秘的源流 《内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伤寒论》首先提出了将便秘从阴阳分类,指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金匮要略》: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宋代《圣济总录》将本病的证治分类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金元时期,张洁古提出实秘、虚秘有别,《医学启源》曰: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有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 二、便秘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本篇所论类似于西医学的功能性便秘。同时,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动减弱、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可参照本篇内容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便秘的常见病因 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外因:感受外邪。 二、寒、热、虚、实便秘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燥热内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气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而寒、热、虚、实之间,常又相互兼夹或相互转化。如热秘久延,津液渐耗,损及肾阴,病情由实转虚。气郁化火,则气滞与热结并存。气血不足者,易受饮食所伤或情志刺激,则虚实相兼。阳虚阴寒凝结者,如温燥太过,津液被耗,或病久阳损及阴,则可见阴阳俱虚之证。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便秘的诊断要点 1?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2?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目眩心悸等症。 3?本病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内伤等病史。 二、便秘与肠结的鉴别 便秘与肠结均可出现腹部包块。但便秘者,常出现在小腹左侧,肠结则在腹部各处均可出现;便秘多扪及索条状物,肠结则形状不定;便秘之包块为燥屎内结,通下排便后消失或减少,肠结之包块则与排便无关。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便秘的辨证要点

中医内科学治法方药总结(打印版)

一、感冒 1. 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2. 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 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A 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B 内伤咳嗽 1.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2.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3.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泻白散 4.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二、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合参苓白术散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四、噎膈 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 2瘀血内结:滋阴养血、破血行瘀通幽汤 3津亏热结: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沙参麦冬汤 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补气运脾汤 五、呃逆 A 实证 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平呃丁香散 2胃火上逆:清胃泻热,降逆平呃竹叶石膏汤 3气机郁滞:顺气解郁,和胃降逆五磨饮子 B 虚证 1脾胃阳虚:温补脾胃,降逆止呃理中丸 2胃阴不足:养胃生津,降逆止呃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 五、哮证 A. 发作期 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附: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B.缓解期 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补益肺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六、喘证 A.实喘 1 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 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加减 3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 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B.虚喘 1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 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合蛤蚧粉 七、痰饮 A、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或已椒苈黄丸 B、悬饮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 2 饮停胸胁:逐水祛饮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丹 3 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4 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C、溢饮表寒里饮: 发表化饮小青龙汤 D、支饮 1 寒饮伏肺:温肺化饮小青龙汤 2 脾肾阳虚:温补脾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八、血证 A 鼻衄 1热邪犯肺: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 2 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 3 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 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B 齿衄 1胃火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2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 C 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 肝火犯肺: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3 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 D 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2 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 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E 便血 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或槐角丸 2 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 3 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F 尿血 1下焦湿热: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2 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3 脾不统血: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4 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G 紫斑 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 2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 3 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 九、心悸 1 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 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 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4 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整理

肺系疾病 感冒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风寒证治以辛温发汗;风热证治以辛凉解表;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 气虚感冒 症状: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 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证机概要:气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邪。 治法:益气解表 代表方:参苏饮加减。本方益气解表,化痰止咳。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憎寒发热,无汗,头痛,咳嗽,气短,脉弱等症。 常用药:党参、甘草、茯苓——补气扶正以祛邪; 苏叶、葛根、前胡——疏风解表; 半夏、陈皮、枳壳、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阴虚感冒 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干咳少痰;头昏,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 治法:滋阴解表 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本方滋阴解表,治疗阴虚感冒,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汗少,咳嗽咽干,舌红,脉数等症。 常用药:玉竹——滋阴,以资汗源;甘草、大枣——甘润和中; 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疏表散邪;白薇——清热和阴。 咳嗽 治疗原则 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质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标实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虚为主者,治以扶正补虚。同时,须按本虚标实的主次酌情兼顾。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 病有治上、治中、治下之分: 治上:治肺:温宣、清肃(直接针对咳嗽之主脏施治)。 治中:治脾:痰湿偏盛,健脾化痰;脾虚肺弱,补脾养肺。 治下:治肾:咳嗽日久,咳而气短,补肾。 注意审证求因咳嗽是人体正气祛邪外出的一种病理表现,故治疗时不可一味“见咳止咳”,而须审证求因,针对病因病机而治,除以治肺(清肺、宣肺、降肺、温肺、敛肺、补肺、润肺)为主外,应注意调治脾胃、清肝疏肝、补审纳气等整体疗法的应用。 风热犯肺证 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证机概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代表方:桑菊饮加减。 常用药:桑叶、菊花、薄荷、连翘——疏风清热; 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清肃肺气 大贝母、枇杷叶——清肃肺气,化痰止咳。 痰湿蕴肺证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

讲义之精深中医内科学--便秘

中医科学——便秘 细目一:概述 一、便秘的概念及源流 1.便秘的概念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便秘的源流 《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伤寒论》首先提出了将便秘从阴阳分类,指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金匮要略》:“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宋代《圣济总录》将本病的证治分类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金元时期,洁古提出实秘、虚秘有别,《医学启源》曰:“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有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 二、便秘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本篇所论类似于西医学的功能性便秘。同时,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动减弱、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分泌及代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可参照本篇容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便秘的常见病因 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外因:感受外邪。 二、寒、热、虚、实便秘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燥热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气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而寒、热、虚、实之间,常又相互兼夹或相互转化。如热秘久延,津液渐耗,损及肾阴,病情由实转虚。气郁化火,则气滞与热结并存。气血不足者,易受饮食所伤或情志刺激,则虚实相兼。阳虚阴寒凝结者,如温燥太过,津液被耗,或病久阳损及阴,则可见阴阳俱虚之证。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便秘的诊断要点 1.粪便在肠滞留过久,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2.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目眩心悸等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