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丝路之旅——带面纱的穆斯林女人

丝路之旅——带面纱的穆斯林女人

丝路之旅——带面纱的穆斯林女人

作者:空山凝云出自:空山凝语浏览/评论:2,145/14 日期:2008年6月5日 18:31

走在喀什的大街小巷之中,随时会有带面纱的女人迎面而来,这些裹着长袍蒙着面纱的身影,在我印象里是阿拉伯国家妇女的装扮,一种仿佛置身异域的感觉油然而生。我惊叹当地生活风俗的遗世独立,难怪会有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之说。

出于好奇我问过当地导游,他说这里的维族人都信奉伊斯兰教,女孩可以把脸露在外面让人看,而结了婚的女人出门要带上面纱,她们的面孔不让外人看,丈夫对她们不满意说三遍“塔拉克”(维族语:滚),女人就必须离开夫家,那丈夫到寺院做祷告时会告诉真主安拉,这就是离婚了,而女人是没有权力提出离婚的。我简直象在听天方夜谭,实在难以置信现代社会存在这样的人群,那些带着面纱的穆斯林女人会如此逆来顺受吗?

怀着对带面纱的穆斯林女人的疑问,我试图考证这显著的宗教烙印,我看到一段安拉的昭示“先知啊!你应当对你的妻子、你的女儿和信士们的妇女说:她们应当用外衣遮蔽自己的身体。这样做最容易使人认识她们,从而不受侵犯。”原来这是安拉对穆斯林妇女的保护,用庄重的服饰打消心存邪念者的图谋不轨,保护女人不使她们和男子混合在一起,服饰帮助女性遮盖形体,免得引起外男子的非份欲望。那长袍面纱同时也避免了女人对男人的诱惑,从而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这真是我不曾想到的宗教意义。

据说古兰经里并没有要求妇女带面纱的训导。有一章节讲道:“你对信女们说,叫她们降低视线,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饰,除非自然露出的,叫她们用纱巾遮住胸瞠…”,其中没有提到遮盖头和眼。但随着后人对先知精神的探索、解读,圣训就非常明确地讲到了面纱的必要性,在穆斯林圣训卷中要求所有穆斯林妇女戴面纱,“安拉不接受一个已经到达青春期的妇女的祷告,除非她戴了面纱”。圣训还以生动的故事展示,面纱的社会功能:先知穆罕默德迎娶萨斐雅的时候,其他穆斯林等着看他是否要让她蒙上面纱,由此判断她是被视作一个正规的妻子,还是作一个不戴面纱的妾或性奴。他叫她戴上了面纱,让她做上了一个正规的妻子。

安拉针对圣妻们说:“你们应当安居于你们的家中,你们不要炫露你们的美丽,如从前蒙昧时代的妇女那样。”这段经文普及了整个穆斯林妇女界,让妇女们住在家里,没有要事不能出门是伊斯兰的一项制度。就象圣人禁止妇女们浮艳美色,卖弄风情地走在街上,露出她们的头发、胸部,也是对整个穆斯林妇女的一项制度。原来穆斯林的妇女是不可以炫耀女性的美色,更不可以去追随时代的时髦。

女人们穿着从头盖到脚的大衣出去,在不出现祸患的情况下可以露出面容和两手。关于这个问题,伊斯兰的学者们有两个主张:一部分人允许女人在不引起祸患的情况下,可以露出面容和两手;另一部分人主张唯有受到强迫可以允许露出面容和两手。当代社会以西方思想为主,传播文明的同时也传染疾病。当离婚、堕胎、性解放等大行其道时,许多穆斯林坚信,古兰经是治愈现代病的良药。

我太想知道现代社会里穆斯林妇女的真实思想,可我却陷入了迷惑,据说近年来受过高等教育的穆斯林女性掀起的妇女解放运动与西方女权运动背道而驰,她们主张回归家庭,倡导对伴侣多生、深情、贞洁、亲爱、顺从,在服饰上回归简朴和保守,以象征对精神生活的注重和对西方物质文明的抵制。她们认为,在公共场所展示身体给人欣赏,恰恰体现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而将自己的身体遮挡,可以使妇女获得更多的隐私和自尊。

公共场合禁止遮面!荷兰提案致使欧洲面纱争议升级

带面纱的穆斯林女子

环球在线消息:穆斯林妇女是否应当在公共场合穿遮面长袍最近成了欧洲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虽然批评声音不时耳闻,限制性政策屡有出台,但还没有一个国家采取大动作。而这一次,荷兰这个曾经最开放的欧洲国家却走在了最前面,政府11月17日提出了在公共场合全面禁止穿着遮面长袍的法案。法案若获得通过将是欧洲第一个针对这一问题的全国性禁令。

“铁腕丽塔”最后出击

据英国《泰晤士报》18日报道,这一禁令中的公共场合包括人行街道、学校、火车、公交车、法庭等。被禁止的则包括任何将脸全部遮蔽的穿戴,如遮面长袍、遮头盖脸的滑雪帽、放下面盔的摩托车头盔等。此前,荷兰政府仅要求学校自行做出规定是否允许带遮面头巾,而大部分学校并未禁止。

一向以强硬移民政策著称的移民大臣丽塔·费尔东克在17日晚接受国家广播电台的采访时表示:“出于公众秩序、安全和保护公民的原因,在公共场合穿遮面服装是不受欢迎的。从安全角度而言,人应该是可识别的;从融和角度而言,人应该能互相交流。”

费尔东克在这项法案的提出过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位有“铁腕丽塔”之称的移民大臣此前曾推出了一系列严格的移民措施,包括提高与外国人通婚的最低年龄限制,针对移民引入当地社会融入课程,推出一项以荷兰语言和文化为主的综合考试,移民本人要被录像以留作资料,倘若有轻微违法,就撤销其住宅许可等等。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移民荷兰的人自她上任以来已经减少了1/3。

但费尔东克的强硬政策最终引起了政治危机,并导致巴尔克嫩德首相领导的执政联盟倒台,内阁成员集体辞职,目前以看守内阁身份执政,直到11月22

日开始的议会选举。而选前民调显示,费尔东克所在自由民主人民党支持率走低,甚至可能无法进入新的执政联盟,因此费尔东克非常迫切地希望能在下台前推动法案出台。而在她的游说下,巴尔克嫩德领导的第一大执政党基民盟终于表示支持。荷兰议会此前曾两度对政府提出立法要求,而法案能否获得通过就取决于改选后新议会的态度了。

***荷兰大门逐渐关闭

荷兰目前有1600万穆斯林移民,但据荷兰穆斯林组织(CMO)的阿罕·通查认为,出台禁令小题大做,大部分荷兰的穆斯林妇女平常并不遮面,全国坚持这样做的人不超过30个,“这是一个针对小问题的大法案”。而且,如果被解读为特别针对穆斯林,就将被视为违背宪法。反对党劳动党也反对通过全国性禁令。该党议员叶罗恩表示:“我非常担忧,穆斯林社区的居民将视其为对穆斯林的打击。

欧洲目前还有没有一个国家推出类似的全国性禁令。法国和德国禁止在公立学校戴遮面头巾,比利时的一个市长也颁布了公共场合禁止穿遮面长袍的规定。英国首相布莱尔和外交大臣施特劳近日呼吁穆斯林摘掉面纱,布莱尔称这是“分离的标志”,而英国穆斯林领袖批评说这是“穆斯林恐惧症”。

荷兰几个世纪来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宽容、最自由的国家之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移民大批涌入,其中穆斯林移民逐渐占据了荷兰人口的6%。然而,外来和本土的两种势力在经过最初的和平共处之后,在过去的15年中逐渐产生了抵触,这种情绪逐渐累积最终引发了悲剧。

2001年的9·11事件之后,整个欧洲都开始讨论穆斯林移民与当地社会的融合问题,荷兰开始出现限制移民的呼声;2002年,荷兰右翼领袖福图恩公开宣称“荷兰已经满员”,不久他就遭到暗杀;2004年,著名电影导演特奥·凡高在街头被一名摩洛哥裔的穆斯林枪击后又割断了喉咙,而他被害的原因是拍摄了一部反映穆斯林妇女遭遇家庭暴力的影片《屈服》;2005年11月,移民大臣费尔东克在办公室遭到枪击。这一系列事件加剧了荷兰人对多元化社会的疑虑和不安,曾经受到欢迎和保护的移民如今却成了国家的危险和负担。

2003年上台的费尔东克采取的一系列严厉移民政策获得了大部分荷兰人的支持,但也一直遭到左翼政党和人权组织的诟病。今年6月的内阁集体辞职就是这种矛盾发展到了极至的结果。看来,不管移民带来多少社会问题,一个长期开放的社会若想突然关闭大门,必然会引起巨大的反弹。

本人是满族,曾在南疆巴州短暂工作,交了几位非常要好的维族朋友,经常去这几位朋友家里蹭饭吃,很喜欢他们的豪爽率直。曾经问过一位朋友的老母亲:为什么这里的女孩子不戴面纱?几位大哥的酒量极好,这些好像不符合伊斯兰的教规吧?

老太太很爽朗地一笑说(当然是通过朋友的翻译):主在心里,不在脸上,穆斯林应该有更多的朋友,而不该与世隔绝。

那位可敬的老太太没什么文化,但说的话让人深思。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