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效学

一、名词解释:

1.药物作用

2.质反应

3.量反应

4. 局部作用

5.吸收作用

6.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7.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8.药物作用的差异性

9.不良反应10. 副作用11.毒性反应12.变态反应13.后遗反应14.停药反应15.安全范围16.治疗指数17.量效关系18.受体19.配体20.激动剂21.拮抗剂22.竞争性拮抗剂23.非竞争件拮抗刑24.部分激动剂25.药物的效价26.药物的效能27.高敏性

二、填空题

1.住一定范围内.药物随着_______的增加,其_______也不断增加,二者间的________称作量效关系。

2.不同的个体需要不同的剂量,才能产生_______,这种差异通常称为_______。

3.受体激动药是指某一化学物质对受体既有_______力,又有______ ;拮抗剂则对受体有_______力,但无_______;部分激动剂对受体有_______力,但_______较小。

4.药物的不良反应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类反应或作用。

5.用青霉素G治疗大叶性肺炎是属于_______治疗,用苯巴比妥钠处理高热惊厥是属于_______治疗。

6.治疗指数是_______与_______之比值,该数值愈大,说明该药安全范围愈_______。

7.时量曲线实际上是药物_______和_______的代数和。

8. 应用小于治疗量的药物就可以引起和一般人中毒时相同的反应称_______,这是_______的差异问题:少数特异质病人对某种药物的特殊反应称_______,这是_______的差异问题。

9. 某药最低有效浓度为1 mg/ml,T1/2=2.5h,一次用药后,血中最高浓度能达20 mg/ml,那么该药间隔时间不超过_______h。

10.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药物作用的潜伏期主要反应药物的_______过程。

12. 药物与受体结合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修正占领学认为,药物产个最大效应至少具备两个条件:_______、_______。

13.药物在产生_______作用的同时又出现_______作用,两者可因用药目的不同而互相转化。

14. 从作用方式来看,口服碳酸氢钠中和胃酸是_______作用,而口服本品碱化尿液是_______作用。

三、是非题

1.当内在活性相同时,药物的效能取决于其亲和力的大小

2.效能高的药物其效价强度高。

3.在激动剂高浓度情况下,部分激动剂可加强激动剂的药理作用。

4.化学结构相似,分子量相同的药物可能产生不同的药理作用。

5.药物激动相同受体,机体器官组织可能产生不同的药理效应。

6.药物使受体激功的结果就是使靶器官兴奋

7.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取决于组织的亲和力和反应性,并与剂量有关

8.药物均能影响机体细胞生化生理功能及代谢过程。

9.超过极量开始出现中毒症状的剂量称为最小中毒量。

10.一次大剂量给药可能使病人产生耐受性

11.药物的特异质反应是一种不良反应,它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无关。

12.药物使受体激动的结果均可以使效应器官功能增强。

13.所谓常用量是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某一剂量范围。14.药物都能影响机体细胞生理活动及代谢过程。

四、选择题:

A型题

1、药物作用是:

A.药物使机体细胞兴奋

B.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

C.药物与机体细胞结合

D.药物引起机体功能或形态变化

E.药物使机体细胞产生效应

2、产生副作用的剂量是

A.治疗量

B.极量

C.无效剂量

D.LD50

E.中毒量

3、产生副作用的药理基础是

A.药物剂量太大

B.药理效应选择性低

C.药物排泄慢

D.病人反应敏感

E.用药时间太长

4、药原性疾病是:

A.严重的不良反应

B.停药反应

C.较难恢复的不良反应

D.特异质反应

E.变态反应

5、药物的安全范围是:

A.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的距离B.最小有效量与最大有效量的距离C. ED95与LD5之间的距离

D.ED50与LD5之间的距离

E.ED5与LD95之间的距离

6、药物的治疗指数是:

A.TD50/ED50的比值

B.ED95/ED50的比值

C.TD95/ED50的比值

D.ED50/TD50的比值

E.TD50/ED95的比值

7、关于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引起效应的最小浓度称阈浓度

B.引起效应的剂量称效应强度

C.EC50/TC50的比值称治疗指数

D.引起最大效应的剂量称最大效能

E.血药浓度下降到阈浓度时的效应称后遗效应

8、下列哪种药物的最大效能最大?

A.氯噻嗪

B.环戊噻嗪

C. 氢氯噻嗪

D.呋塞米

E.苄氟噻嗪

9、“阿司匹林哮喘”是:A.特异质反应

B.过敏反应

C.后退效应

D.停药反应

E.副反应

10、药物的内在活性是:A.药物剂量的大小

B.药物脂溶性的大小C.药物水溶性的大小D.药物激动受体的效应强度E.药物与受体亲和力的大小

11.受体阻断剂(拮抗剂)是:A.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B.无亲和力又无内在活性C.有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D.无亲和力但有内在活性E.亲和力和内在活性都弱

12.静脉滴注氨基苷类速度过快、可致神经肌肉阻断引起呼吸停止,这是药物的:A.副作用

B.特异质反应

C.变态反应

D.急性毒性

E.后遗效应

13.N型乙酰胆碱受体是:

A.G—蛋白偶联受体

B.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受体

C.含离子通道的受体

D.细胞内受体

E.钙离子释放受体

14.药物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后,产生激动或阻断效应取决于

A.药物作用的强度

B.药物剂量的大小

C.药物的脂溶性

D.药物的内在活性

E.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

15、药物的ED50是药物引起:A.50%动物死亡的剂量B.50%最大效应的剂量

C.中毒的剂量

D.受体减少的剂量

E.动物死亡的剂量

16.产生竞争性拮抗作用的是:A.阿托品与肾上腺素

B.间羟胺与麻黄碱

C.毛果芸香碱与阿托品

D.毛果芸香碱与去氧肾上腺素E.阿托品与吗啡

17.药物的最大效能反映药物的:A.内在活性

B.效应强度

C.阈值

D.量效关系

E.亲和力

18.下列哪种剂量或浓度产生药物的后遗效应?

A.LD5o

B.无效剂量

C.极量

D.中毒量

E.阈浓度以下的血药浓度

19.一种药物的量效反应曲线由于某种原因平行右移时,说明药物作用:A.强度的改变

B.机制的改变

C.性质的改变

D.方式的改变

E.部位的改变

20、受体是:

A.所有药物的结合部位

B.通过离子通道引起效应

C.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组分

D.细胞膜上的结合体

E.第二信使作用部位

21.在质反应的频数分布曲线上,质反应量效曲线的图形为:

A.对称s型曲线

B.正态分布曲线

C.直钱

D.长尾s型曲线

E.双曲线

22.拮抗参数pA2的定义是:

A.使激动剂的效应增加l倍时竞争性拮抗剂浓度的负对数B.使激动剂的剂量增加1倍时竞争性拮抗剂浓度的负对数C.使激动剂的效应增加1倍时激动剂浓度的负对数

D.使激动剂的效应不变时竞争性拮抗剂浓度的负对数

E.使激动剂的效应增加1倍时非竞争性拮抗剂浓度的负对数

23.pD2是:

A.解离常数

B.拮抗常数

C.解离常数的负对数

D.拮抗常数的负对数

E.以上都不是

24.非竞争性拮抗药是:

A.使激动剂的最大效应降低,但激动剂与剩余受体结合的K D值不变B.使激动剂的最大效应增加,但激动剂与剩余受体结合的K D不变C.使激动剂的最大效应不变,但激动剂与剩余受体结合的K D值变小D.使激动剂的最大效应不变,但激动剂与剩余受体结合的K D值变大E.使激动剂的最大效应和激动剂与剩余受体结合的K D值均不变

25.肾上腺素受体是:

A.G—蛋白偶联受体

B.含离子通道的受体

C.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受体

D.细胞内受体

E.钙离子释放受体

26.超拮抗药(反向激动药)引起

A.与激动药相等的效应

B.大于激动药的效应

C.与激动药相反的效应

D.小于激动药的效应

E.微弱的激动效应

27.药理效应是:

A.药物的初始作用

B.药物作用的结果

C.药物的选择性

D.药物的疗效

2.药物的特异性

28、口服阿托品引起口干是:A.毒性反应

B.药原性疾病

C.副作用

D.特异质反应

E.后遗效应

29.药物效应强度是指:A.引起最大效应的剂量B.引起等效反应的剂量

C. 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D.引起质反应的剂量

E.引起量反应的剂量

30.甲状腺素受体是:

A.细胞内受体

B.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

C.含离子通道的受体

D.钙释放受体

E.G—蛋白偶联受体

31.降压药可乐定,停药后血压可激烈回升,这种反应为:A.后遗效应

B.毒性反应

C.特异质反应

D.变态反应

E.停药反应

32.下列具有临床意义的药物是;

A.LD50为50mg/kg,ED50为20mg/kg

B.LD50为100 mg/kg,ED50为50 mg/kg

C.LD50为50 mg/kg,ED50为10 mg/kg

D.LD50为50 mg/kg,ED50为30 mg/kg

E.LD50为50 mg/kg,ED50为40 mg/kg

A.药物多结合的受体

B.药物不结合的受体

C.药物未结合的受体

D.药物结合过的受体

E.药物解离了的受体

34.下列药物与受体亲和力最小的是:A.pD2=l

B.pD2=2

C.pD2=3

D.pD2=5

E.pD2=8

35.下列拮抗作用最强的是:

A.pA2=0.8

B.pA2=O.9

C.pA2=1. 0

D.pA2=1.1

E.pA2=1.2

A.细胞内受体

B.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

C含离子通道的受体

D.钙释放受体

E.G—蛋白偶联受体

37.表示药物安全性较好的指标是;A.TD50/ED50的比值

B.TC50/EC50的比值

C.LD50/ED50的比值

D.ED95~TD5之间的距离

E.以上都不是

38.吲哚美辛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系:A.停药反应

B.变态反应

C.药原性疾病

D.特异质反应

E.后遗效应

39.下列药物与受体亲和力最大的是:

A.K D=0.01 μmol/L

B.K D=0.05 μmol/L

C.K D=0.1 μmol/L

D.K D=0.5 μmol/L

E.K D=1.0 μmol/L

40. 关于受体调节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连续用阻断别后,受体会向上调节、反应敏化

B.连续用阻断剂后,受体会向上调节、反应下降

C. 连续用激动剂后,受体会向上调节、反应敏化

D.连续用激动剂后,受体会向上调节、反应下降

E.连续用阻断剂后,受体会向下调节、反应敏化

41. 关于特异质反应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与药物固有的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不成比例,药理性拮抗药救治可能有效

B.与药物固有的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性拮抗药救治可能有效

C. 与药物固有的作用基本不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性拮抗药救治可能有效

D.与药物固有的作用基本不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不成比例,药理性拮抗药救治可能有效

E.与药物固有的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性拮抗药救治可能无效

42.青霉素引起的休克是:

A.副作用

B.变态反应

C.后遗效应

D.毒性反应

E.特异质反应

43.N2—ACh受体在受激动药连续作用后若干秒内发生脱敏现象是由于:A.受体蛋白构象改变

B.受体的敏感性降低

C.离子通道数目减少

D.受体数目向下调节

E.以上都不是

44.β-Adr受体脱敏时不能激活腺苷环化酶(AC)是因为:

A.离子通道不能开放

B.受体与G蛋白亲和力降低

C.CAMP减少

D.磷酸二酯酶负反馈减少

E.ATP增加

45.质反应的累加曲线是:

A.对称s型曲线

B.长尾s型曲线

C.直线

D.正态分布曲线

E.以上都不是

46.药物的LD50是指;

A.使细茵死亡一半的剂量

B.使寄生虫杀死一半的剂量

C.使动物死亡一半的剂量

D.使动物一半中毒的剂量

E.致死量的一半

47. 竞争性拮抗药的特点不包括:

A.与受体有亲和力

B.抑制激动药的效应

C.与受体结合为可逆性的

D.增加激动药的剂量时也增加最大效应

E.能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

48.效能相等的药物不包括:

A. 氢氯噻嗪

B.环戊噻嗪

C.氯噻嗪

D.呋塞米

E.氢氟噻嗪

49.药物量效曲线不表明:

A.安全范围

B.个体差异

C.药效激烈或温和

D.效应强度

E.最大效能

50.一种效应不广泛的药物不应:A.作用强

B.疗效好

C.副作用多

D.选择性高

E.用量少

51.关于受体二态模型学说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受体蛋白有可以互变的构型状态,即静息状态(R)和活动状态(R*) B.拮抗药对R和R*的亲和力不等

C.静息时平衡趋向R

D.激动药只与R*有较大亲和力

E. 部分激动药与R及R*都能结合,但对R*的亲和力大于对R的亲和力

52.不属毒性反应的是:

A.肝损害

B.致癌

C.致畸胎

D.骨髓抑制

E.心悸

53.关于药理效应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B.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C.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

D.药物作用特异性强的药物一定引起选择性高的药理效应

执业药师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习题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A 1、阿司匹林的pKa是3.5,它在pH为7.5的肠液中,约可吸收 A、1% B、0.1% C、0.01% D、10% E、99% 2、某弱酸性药物pKa=4.4,其在胃液(pH=1.4)中的解离度约为 A、0.5 B、0.1 C、0.01 D、0.001 E、0.0001 3、某弱酸性药物在pH=7.0的溶液中90%解离,其pKa值约为 A、6 B、5 C、7 D、8 E、9 4、弱酸性药物在pH=5的液体中有50%解离,其pKa值约为 A、2 B、3 C、4 D、5 E、6 5、下列关于药物主动转运的叙述错误的是 A、要消耗能量 B、可受其他化学品的干扰 C、有化学结构的特异性 D、只能顺浓度梯度转运 E、转运速度有饱和现象 6、易化扩散的特点是 A、不耗能,顺浓度差,特异性高,无竞争性抑制现象 B、不耗能,顺浓度差,特异性不高,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C、耗能,顺浓度差,特异性高,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D、不耗能,顺浓度差,特异性高,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E、转运速度无饱和现象 7、有关药物简单扩散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消耗能量 B、需要载体 C、不受饱和限度的影响 D、受药物分子量大小、脂溶性、极性的影响 E、扩散速度与膜的性质、面积及膜两侧的浓度梯度有关 8、大多数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是 A、主动转运 B、简单扩散 C、易化扩散 D、吞噬作用 E、孔道转运 9、影响药物转运的因素不包括 A、药物的脂溶性 B、药物的解离度 C、体液的pH值 D、药酶的活性 E、药物与生物膜接触面的大小 10、药物的首过消除可能发生于 A、舌下给药后 B、吸入给药后 C、口服给药后 D、静脉注射后 E、皮下给药后 11、不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有 A、肝肠循环 B、血浆蛋白结合率 C、膜通透性 D、体液pH值 E、特殊生理屏障 12、影响药物体内分布的因素不包括 A、组织亲和力 B、局部器官血流量 C、给药途径 D、生理屏障 E、药物的脂溶性 13、药物通过血液进入组织器官的过程称 A、吸收 B、分布 C、贮存 D、再分布 E、排泄 14、下列关于药物吸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简称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作用(drug action)指始发作用,侧重机制; 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指机能改变,强调结果。 例如:Ad(+)支气管平滑肌β2R 舒张支气管 药物作用和药理效应可以相互通用,通常以效应替代作用。 一、药物作用的性质与类型 (一)药物作用的性质 1.调节功能:改变兴奋性 1)兴奋:增强机体原有生理功能与生化代谢的作用。 2)抑制:减弱机体原有生理功能与生化代谢的作用。 机体状态 麻痹抑制正常兴奋亢进 | | | | 病态病态 兴奋药(尼可刹米) 呼吸抑制惊厥 抑制药(苯巴比妥) 可见:兴奋药和抑制药在适量范围内有治疗意义, 但过量会导致不良后果。 2.抗病原体及抗肿瘤化学治疗 3.补充不足补充治疗 (二)药物作用的类型

1.药物作用范围(部位) 局部作用(local action) 药物无需吸收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 吸收作用(absorptive action),又称全身作用或系统作用 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个部位发生的作用。 鉴别点:所产生的作用有无借助血液循环。 2.药物作用方式(先后) 原发作用(primary action,直接作用) 药物在所分布的组织器官直接产生的作用。 继发作用(secondary action,间接作用) 由直接作用引发的其它作用。 例如:NE:升高血压——直接作用;减慢心率——间接作用。 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与特异性 1.药物作用的选择性(selectivity) 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范围的专一或广泛程度。 影响因素:药物分布、组织生化功能、细胞结构、组织亲和力等。 意义: 1)是药物分类的基础 2)临床选择用药的依据 药物选择性高,应用针对性较强,副作用较少,但应用范围较窄; 药物选择性低,应用针对性不强,副作用较多,但应用范围较广。2.药物作用的特异性(specificity) 通过专一性化学反应而产生特定的药理效应。 专一性主要取决于药物的化学结构。 三、药物作用的两重性(重点)

药物效应动力学练习题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练习题 、 A 型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 1、药理学是研究 ( ) A. 药物效应动力学 B.药物代谢动力学 C. 药物的科学 D.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与原理 E.与药物有关的生理科学 2、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 ( ) A. 药物的临床疗效 B.药物的作用机制 C.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D.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 3、非基因工程药物对生物机体的作用不包括 ( ) A. 改变机体的生理机能 D. 掩盖某些疾病现象 4、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是指 A. 治疗作用与副作用 D. 预防作用与治疗作用 B. 改变机体的生化功 能 E. 产生新的机能活动 ( ) B. 防治作用与不良反应 E. 原发作用与继发作用 C. 产生程度不等的不良反应 C. 对症治疗与对因治疗 5、药物产生副作用的药理基础是 ( ) A.药物的剂量太大 B.药物代谢慢 C.用药时间过久 D.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低 E.病人对药物反应敏感 6、副作用是 ( ) A. 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常是难以避免的 B. 应用药物不恰当而产生的作用 C.由于病人有遗传缺陷而产生的作用 7、药物副作用的特点不包括 ( ) D.病人肝或肾功能低下 E.高敏性病人 10、链霉素引起的永久性耳聋属于 ( ) A.毒性反应 B.高敏性 C.副作用 D.后遗症状 E.治疗作用 11、 质反应中药物的 ED50 是指药物 ( ) A.引起最大效能50%的剂量 B.引起50%动物阳性效应的剂量 C. 和50%受体结合的剂量 D.达到50 %有效血浓度的剂量 E. 引起50%动物中毒的剂量 12、 半数致死量(LD50 )用以表示() A.药物的安全度 B.药物的治疗指数 C.药物的急性毒性 D. 药物的极量 E.评价新药是否优于老药的指标 13、 A 药的 LD50 比 B 药大,说明 ( ) A. A 药的毒性比 B 药大 B. A 药的毒性比 B 药小 C. A 药的效能比 B 药大 E.药物在体内的的变化 D. 停药后出现的作用 E. 预料以外的作用 A. 与剂量有关 B.不可预知 C.可随用药目的与治疗作用相互转化 D.可采用配伍作用拮抗 E.以上都不是 8、 肌注阿托品治疗肠绞痛,引起口干称为 ( ) A.治疗作用 B.后遗效应 C.变态反应 D.毒性作用 9、 下列关于药物毒性反应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 E.副作用 A. 一次性用药超过极量 B.长期用药逐渐蓄积 C.病人属于过敏性体质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一节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转化的生化基础 药物在体内转运必须通过各种细胞膜。包围整个细胞外表的一层薄膜称为质膜,质膜一般称为细胞膜,真核细胞除了质膜外,还有包围各种细胞器的膜,如线粒体膜,内质网膜,溶酶体和核膜等,称为细胞内膜。质膜和细胞内膜统称为生物膜。生物膜主要由脂质与蛋白质构成的脂蛋白组成,脂质双层是生物膜的基本结构,在膜中的蛋白可作为泵、通道、转运的载体、药物和激素的受体,能量传送、抗原和结合于膜的酶等。 脂质体是由磷脂组成的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多层同心脂质小泡,其形成是磷脂与水接触后由它们的极性基与疏水基的作用而排列成封闭式的多层脂质双层球形结构。常用超声波法,微量注射法,逆向蒸发法等制备脂质体。用脂质体作为药物的载体可达到减少药物的毒性和抗原性,提高药物的组织特异性及有效浓度,延长药效的目的。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作用方式为:(1)吸附:脂质体与细胞表面形成稳定的吸附结合而释放药物;(2)融合:脂质体与天然细胞膜有类似结构,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融合而释入细胞内;(3)吞噬:脂质体进入体内后,主要聚集在骨髓、肝和脾脏等网状内皮系统,作为异物而被吞噬;(4)抗体-抗原结合:脂质体表面与特异抗体偶联,识别相应抗原,而定向作用于靶细胞。脂质体不仅作为药物的载体,也可作为酶的载体,并且可将一些不能经胃肠吸收或易被消化道破坏的药物(如肝素、胰岛素等),制成脂质体以供口服。生物膜是高度选择性的通透屏障,可通过被动扩散、帮助扩散、主动转运、基因转位和胞饮方式转运。 药物在体内的一般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转化和排泄,药物的代谢转化又名药物的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是指体内正常不应有的外来有机化合物药物或毒物在体内进行的代谢转化。药物代谢转化主要在肝脏进行,在体内催化药物代谢转化的酶系称为药物代谢酶,其主要分布在肝细胞微粒体,其次是细胞可溶性部分。药物代谢转化可分为第一相反应和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 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1.微粒体氧化酶系,存在于内质网,称为药物氧化酶系,它所催化的反应是在底物分子上加一个氧原子,因此也称为加单氧酶(monooxygenase)或羟化酶,其作用特点为:(1)特异性低,对许多药物都有作用;(2)需要

药物效应动力学练习题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练习题 一、A型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 1、药理学是研究( ) A.药物效应动力学 B.药物代谢动力学 C.药物的科学 D.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与原理 E.与药物有关的生理科学 2、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 ) A.药物的临床疗效 B.药物的作用机制 C.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D.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 E.药物在体内的的变化 3、非基因工程药物对生物机体的作用不包括( ) A.改变机体的生理机能 B.改变机体的生化功能 C.产生程度不等的不良反应 D.掩盖某些疾病现象 E.产生新的机能活动 4、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是指( ) A.治疗作用与副作用 B.防治作用与不良反应 C.对症治疗与对因治疗 D.预防作用与治疗作用 E.原发作用与继发作用 5、药物产生副作用的药理基础是( ) A.药物的剂量太大 B.药物代谢慢 C.用药时间过久 D.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低 E.病人对药物反应敏感 6、副作用是( ) A.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常是难以避免的 B.应用药物不恰当而产生的作用 C.由于病人有遗传缺陷而产生的作用 D.停药后出现的作用 E.预料以外的作用 7、药物副作用的特点不包括( ) A.与剂量有关 B.不可预知 C.可随用药目的与治疗作用相互转化 D.可采用配伍作用拮抗 E.以上都不是 8、肌注阿托品治疗肠绞痛,引起口干称为( ) A.治疗作用 B.后遗效应 C.变态反应 D.毒性作用 E.副作用 9、下列关于药物毒性反应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一次性用药超过极量 B.长期用药逐渐蓄积 C.病人属于过敏性体质 D.病人肝或肾功能低下 E.高敏性病人 10、链霉素引起的永久性耳聋属于( ) A.毒性反应 B.高敏性 C.副作用 D.后遗症状 E.治疗作用 11、质反应中药物的ED50是指药物( ) A.引起最大效能50%的剂量 B.引起50%动物阳性效应的剂量 C.和50%受体结合的剂量 D.达到50%有效血浓度的剂量 E.引起50%动物中毒的剂量 12、半数致死量(LD50)用以表示( ) A.药物的安全度 B.药物的治疗指数 C.药物的急性毒性 D.药物的极量 E.评价新药是否优于老药的指标 13、A药的LD50比B药大,说明( ) A. A药的毒性比B药大 B. A药的毒性比B药小 C. A药的效能比B药大 D. A药的效能比B药小 E. 以上都不是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1 基本要求[TOP] 1.1 掌握膜两侧pH对药物跨膜转运的影响及其有关运算;掌握首过消除、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积的药理学意义和计算公式;掌握肝药酶的特性、肝药酶诱导剂、肝药酶抑制剂及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掌握肾小管重吸收和肝肠循环的药理学意义及两者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掌握药物消除及消除速率的基本概念,熟悉典型的量效曲线、房室模型、多次定时定量重复给药的动力学及其计算;掌握药物的消除速率常数(K)、半衰期(t1/2)、消除率(Cl)、稳态血浓(Css)等的药理学意义及其表达公式。 1.2 熟悉药物的吸收、分布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熟悉一级动力学消除及零级动力学消除和应用。 1.3 了解药物跨膜转运的主要形式和特点;了解药物体内生物转化(代谢)的概念及主要方式;了解药物排泄的概念和排泄的主要途径。 2 重点难点[TOP] 2.1 重点 1.药物的跨膜转运: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重点阐明单纯扩散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与排泄及其影响因素。 3.基本参数及概念:生物利用度、血药峰值浓度、血浆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清除率和房室概念。肝药酶诱导剂及抑制剂,首过消除等基本概念。 4.药物消除动力学:零级动力学、一级动力学与药物半衰期(t1/2)?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连续多次给药的血药浓度变化:经5个t1/2血药浓度达稳态坪值;首次负荷剂量。 2.2 难点 1.药代动力学数据的意义和应用 2.如何应用这些参数优化治疗方案和个体Wq21270;用药 3 讲授学时[TOP] 建议3学时 4 内容提要[TOP]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一节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TOP] 一、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药物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滤过(水溶性扩散)、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和载体转运(包括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 (一)滤过(filtration) (二)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绝大多数药物按此种方式通过生物膜。 (三)载体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 载体转运的特点是对转运物质有选择性(specificity);因药物必须与数量有限的载体结合才能通过细胞膜,故具有饱和性(saturation);结构相似的药物或内源性物质可竞争同一载体而具有竞争性(competition),并可发生竞争性抑制(competitive inhibition)。 载体转运主要有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两种方式。 1.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二、影响药物通透细胞膜的因素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速度与可利用的膜面积大小有关。膜表面大的器官,如肺、小肠,药物通过其细胞膜脂层的速度远比膜表面小的器官(如胃)快。 第二节药物的体内过程[TOP] 一、吸收 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absorption)。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 (一)口服 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内是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的。 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二)吸入 (三)局部用药 (四)舌下给药 (五)注射给药 二、分布 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distribution)。

第二章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ch) (2)

第2章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1节概述 ⒈何谓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代动力学、PK), 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limination)过程随时间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 ⒉开展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意义: ⑴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通过研究临床用药过程中人体对于药物处置的动力学过程以及各种临床条件对体内过程的影响,计算及预测血药水平,制定最佳给药方案、剂量和给药频度,指导合理用药。 ①例如对一些安全范围比较窄的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②例如根据时辰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结果,调整某些药物的给药剂量(茶碱—白天少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晚上少服)或设计更合理的剂型(如抗心绞痛药缓控释剂型)。 ③例如通过遗传药理学药物代谢多态性的研究指导临床合用药。 ⑵有助于新药的开发 ①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成为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基础(如提高生物利用度研究、 缓控释剂型的研制等)。 ②通过药物在体内代谢产物和代谢机制的研究,可以发现生物活性更高、更安 全的新药(如研究氯雷他定代谢产物→活性更强的洛他定、对地西泮代谢产物的研究,得到系列活性代谢产物→多数已开发上市。) ③是新药临床试验的重要内容:如Ⅰ期临床试验中的新药临床动力学研究,是 制订新药给药方案的依据。 ⑶充实基础药理学理论,深化人们对药物作用的认识 本章将着重介绍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主要药动学参数及其意义。 第2节药物的体内过程

前已述,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的一门学科。一般地,药物要产生药效或毒性,必须先经吸收进入血液,然后随血流分布到组织中,部分药物还在肝脏等组织中发生代谢,药物及其代谢物经胆汁、肾脏等途径排泄出体外。药物在体内自始至终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一)吸收(absorption) ⒈概念:吸收是指药物未经化学变化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通常用吸收速度和程度来表示,如生物利用度。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药物制剂因素(如药物理化性质(如粒径大小、溶解度和药物的晶型等)、处方中赋型剂的性质与种类、制备工艺、药物的剂型以及处方中相关药物的性质等)和生理病理因素(病人的生理特点如胃肠pH、胃肠活动性、肝功能及肝肠血流灌注情况、胃肠结构和肠道菌丛状况、年龄、性别、遗传因素及病人饮食特点等) ⒉药物在不同部位的吸收: ⑴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吸收及影响因素: 口服给药是常用的给药方式,也是最安全、方便和经济的方式。因消化道各部位组织结构以及相应的pH值不同,对药物的吸收能力与吸收速度也是不同的。药物的吸收通常与吸收表面积、血流速率、药物与吸收表面接触时间长短以及药物浓度有关。大多数药物在胃肠中吸收是被动扩散的,因此脂溶性的、非离子型药物易吸收。 影响因素 ①药物和剂型: 口服药物制剂,药物经过释放、溶解和跨膜转运三过程。药物制剂的释放速率和在胃肠中的溶解速率影响药物吸收速率和程度。不同的制剂因药物释放速率和溶解速率不同,吸收速率不同。如果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溶解速率大于跨膜转运速率,则药物的跨膜转运速率是吸收的限速因素。如果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溶解速率慢,释放速率和溶解速率是药物吸收的限制因素。如灰黄霉素在胃肠道溶液中很难溶解。当固体给药时,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溶解,因而吸收不完全。延长胃肠排空时间,可增加该类药的吸收。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学习目标 1.掌握药物的基本作用、副作用、毒性反应、效价、效能、向上调节、向下调节、激动药、拮抗药 2.熟悉药物作用的方式、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的量效关系等。 3.了解其他内容。 基础知识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一、药物作用和药物效应: 药物作用:始发于药物与机体细胞之间的分子反应。 药物效应:继发于药物作用之后的机体功能(或)形态的变化。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对机体原有功能活动的影响,包括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 兴奋作用:凡使原有功能活动增强的作用。 抑制作用:凡使原有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 1.药物的选择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只对某一个或某几个组织器官产生明显作用,而对其它组织器官无作用或无明显作用。 2.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局部作用:药物吸收入血之前,在用药部位所呈现的作用。 吸收作用: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入血后,随着血液循环分布到组织器官所发生的作用。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药物在分布的组织器官直接产生的作用。 间接作用:直接作用引发的其它作用。 4.药物的两重性(二重性):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 (1)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①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②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的症状。 (2)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的药物反应。 ①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切随治疗目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对机体产生不适感觉的作用。 ②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药物对机体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练习题

一、选择题: 1.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是是机体器官组织: A.功能升高或兴奋 B.功能降低或抑制 C.兴奋和/或抑制 D.产生新的功能 E.A和D 2.药物的副反应是与治疗效应同时发生的不良反应,此时的药物剂量是: A.大于治疗量 B.小于治疗量 C.治疗剂量 D.极量 E.以上都不对 3.半数有效量是指: A.临床有效量 B.LD50 C.引起50%阳性反应的剂量 D.效应强度 E.以上都不是 4.药物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 A.致死量的一半 B.中毒量的一半 C.杀死半数病原微生物的剂量 D.杀死半数寄生虫的剂量 E.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5.药物的极量是指: A.一次量 B.一日量 C.疗程总量 D.单位时间内注入量

E.以上都不对 7.药物的治疗指数是: A.ED50/LD50 B.LD50/ED50 C.LD5/ED95 D.ED99/LD1 E.ED95/LD5 8.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可激动受体,也可阻断受体,取决于: A.药物是否具有亲和力 B.药物是否具有内在活性 C.药物的酸碱度 D.药物的脂溶性 E.药物的极性大小 9.竞争性拮抗剂的特点是: A.无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B.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C.有亲和力,有内在活性 D.无亲和力,有内在活性 E.以上均不是 10.药物作用的双重性是指: A.治疗作用和副作用 B.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C.治疗作用和毒性作用 D.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E.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11.属于后遗效应的是: A.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B.地高辛引起的心律性失常 C.呋塞米所致的心律失常 D.保泰松所致的肝肾损害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名词解释 1.first past elimination:口服药物在胃肠道或被肝脏代谢,而导致进入体循环的量减少 2.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经过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泄的药物,在肠道中重新吸收,进门静脉进入肝脏重新进 入体循环 3.half-life:药物在体内消除一般所需要的时间 4.bioavailiability:血管外给药,药物从吸收到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5.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体内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的比值,反应药物的分布与组织的结合程度 6.steady state plasma concentration: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动态平衡的浓度,血药浓度不在随给药次数的 增加而增加 7.total body clearance:单位时间内多少体积血浆中药物从体内被清除 8.hepatic microsomal enzyme:大多数药物在肝脏进行生物转化,因肝细胞内存在有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系统,而该系统能促进多种药物发生转化 9.absorption: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10.distribution:药物入血后,随血液循环到达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11.metabolism:药物在体内发生生物转化 12.excretion:药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13.first order kinetic:恒比消除,体内药物按瞬时血药浓度以恒定的百分比消除 14.zero order kinetic:恒定消除,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的量进行消除 15.loding dose:首次给药时血药浓度达到稳态,为负荷剂量 二.问答题 1.药物的跨膜转运的方式有哪些?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各有什么特点?在药物转运的方式中那种方式是最常见的1.药物的跨膜跨膜转运包括: 脂溶扩散:药物最常见,最重要的跨膜形式(取决于脂溶性和浓度梯度) ①简单扩散水溶扩散:分子量小的水溶性物质或非极性物质(尿素) 特点:①不消耗能量②无饱和现象③无竞争性抑制④顺浓度梯度⑤不需要载体 被动转运 ②易化扩散:顺浓度梯度,不消耗能量,但需要载体,因此有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氨基酸,Na)主动转运:药物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①需要载体②逆浓度梯度③消耗能量④有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膜动转运:极少数药物通过膜的运动促进大分子物质转运①胞饮②胞吐 2.什么是一级和零级动力学方程?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发生零级动力学 ①一级动力学:药物在某部位或某房室的转运速度和该部位的药物浓度的1次方成正比 特点:1)单位时间转运速率不变,药物转运成指数衰减;2)清除率,速率常数,分布容积,半衰期恒定,不因剂量而改变;3)AUC与所给剂量成正比 ②零级动力学:药物在某部位或某房室的转运速度和该部位的药物浓度的0次放成正比 特点:1)药物衡量转运2)清除率,速率常数,分布容积,半衰期不恒定3)AUC与给药剂量不成正比,非线性动力学 3.什么是酶诱导剂和酶抑制剂?分别会产生那些影响 ①酶诱导剂:药物提高肝脏线粒体代谢药物酶活性,增加代谢速度 1)减弱药效:加速自身或其他物质代谢(同时服用苯巴比妥和华法林,华法林的代谢加快) 2)增加药效:某些在体内活化起效的药物,活化速度加快 ②酶抑制剂:药物抑制肝脏线粒体药物代谢酶活性,减慢药物代谢 1)增加药效:体内代谢酶被抑制,药物被代谢的速度降低,药效↑(服用酮康唑,导致特非那定代谢减慢)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指药物的体内过程,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常用数学公式和图解表示。 第一节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需要通过各种生物膜。 生物膜基本结构: 液态脂质双分子结构脂溶性物质容易通过 功能蛋白质(载体、酶、受体) 膜孔转运小分子物质 转运方式 1.被动转运:不耗能,顺浓度差(高→低)转运。 (1)简单扩散:称脂溶性扩散,高浓度→低浓度,转运数度取决膜二侧浓度差、脂溶性、极性、分子量。 药物属弱酸、弱减性,以离子、非离子型存在,非离子型易转运,解离程度取决药物的pK a(解离常数的负对数),并受pH的影响。 弱酸性药物: 解离方程式HA ===H+ +A- Ka(解离常数) =〔H+〕〔A-〕/〔HA〕(两侧取负对数) -logKa = - log〔H+〕-- log〔A-〕/〔HA〕 pKa = pH - log〔A-〕/〔HA〕 (以指数表示)

10 pH - pKa = A-(离子型)/HA(非离子型) 当pH = pKa(100 = 1),解离型 = 非解离型 既pKa = 药物解离一半时的pH值。 药物的pKa是不变的,pH的变化明显影响药物的解离。 苯巴比妥(弱酸性),pKa = 7.4,在胃中的吸收。 血浆(pH = 7.4) 胃粘膜胃液(pH = 1.4) HA HA ‖‖ A- A- + + H++ 结论: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易吸收; ″″″在碱性″,″多,难吸收; 弱碱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多,难吸收; ″″″在碱性″,″少,易吸收; 2.主动转运:通过细胞膜上的载体,逆浓度差转运,耗能,可发生竞争性抑制(丙磺舒抑制青霉素的排泄)。

第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授课时间2010年3月10-11日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2008级1~6班 授课教师喻泽兰 授课时数:3学时 目的和要求: 1.掌握环境的酸碱性对药物分子的脂溶性大小影响,影 响药物跨膜被动转运的因素,掌握药物的生物转化和 血浆半衰期的含义与意义。 2.熟悉药物体内过程及主要特点,正确理解药物的时效 和时量曲线、房室模型、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积、 清除率、一级和零级动力学等参数和概念。 3.了解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快慢。 重点和难点: 重点:1.药物跨膜方式,环境的酸碱性如何影响药物分子的脂溶性大小,脂溶性如何影响药物被动转运快 慢。 2. 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与排泄及其影响因素。

3.基本参数及概念:生物利用度、血浆半衰期、?清除 率和房室概念。肝药酶诱导剂及抑制剂,首过消除等 基本概念。 4.药物消除动力学:零级动力学、一级动力学与药物 半衰期(t1/2)?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连续多次给药的 血药浓度变化:经5个t1/2血药浓度达稳态坪值;? 首次负荷剂量。 5.药物生物转化、细胞色素P450的性质及特点。 难点: 环境酸碱性与药物脂溶性高低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简称药动学药,主要研究药的体内过程:包括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 →生物转化、排泄(excretion)过程以及机体对药物的处置,体内药物浓度(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规律。 第一节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一、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滤过(filtration)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主动转运 载体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 易化扩散(一)滤过 定义: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的极性或非极性药物分子,借助于膜两侧的流体静压或渗透压通过细胞膜的 水性信道由细胞膜一侧到达另一侧,为被动转运方 式。如肾小球滤过。 特点:1.体内多数水性信道值很小,只允许分子量小于100~150道尔顿的药物通过。

第2篇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一、选择题: 1. 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是是机体器官组织: A.功能升高或兴奋 B.功能降低或抑制 C.兴奋和/或抑制 D.产生新的功能 E.A和D 2.药物的副反应是与治疗效应同时发生的不良反应,此时的药物剂量是: A.大于治疗量 B.小于治疗量 C.治疗剂量 D.极量 E.以上都不对 3. 半数有效量是指: A.临床有效量 B.LD50 C.引起50%阳性反应的剂量 D.效应强度 E. 以上都不是 4. 药物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 A.致死量的一半 B.中毒量的一半 C.杀死半数病原微生物的剂量 D.杀死半数寄生虫的剂量 E.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5.药物的极量是指: A.一次量 B.一日量 C.疗程总量 D.单位时间内注入量 E. 以上都不对 7、药物的治疗指数是: A.ED50/LD50 B.LD50/ED50 C.LD5/ED95 D.ED99/LD1 E.ED95/LD5 8、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可激动受体,也可阻断受体,取决于: A.药物是否具有亲和力 B.药物是否具有内在活性 C.药物的酸碱度 D.药物的脂溶性 E.药物的极性大小 9、竞争性拮抗剂的特点是: A.无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B.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C.有亲和力,有内在活性 D.无亲和力,有内在活性 E.以上均不是 10、药物作用的双重性是指: A.治疗作用和副作用 B.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C.治疗作用和毒性作用 D.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E.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11、属于后遗效应的是: A.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B.地高辛引起的心律性失常 C.呋塞米所致的心律失常 D.保泰松所致的肝肾损害 E.巴比妥类药催眠后所致的次晨宿醉现象 12、量效曲线可以为用药提供下列哪种参考? A.药物的安全范围 B.药物的疗效大小 C.药物的毒性性质 D.药物的体内过程 E.药物的给药方案 13、药物的内在活性(效应力)是指: A.药物穿透生物膜的能力 B.药物对受体的亲合能力 C.药物水溶性大小 D.受体激动时的反应强度 E.药物脂溶性大小 14、安全范围是指: A.有效剂量的范围 B.最小中毒量与治疗量间的距离 C.最小治疗量至最小致死量间的距离 D.ED95与LD5间的距离 E.最小治疗量与最小中毒量间的距离 15、副作用是在下述哪种剂量时产生的不良反应? A.中毒量 B.治疗量 C.无效量 D.极量 E.致死量 16、可用于表示药物安全性的参数:

执业医师考试药理学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复习题和答案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最佳选择题 1、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 A、吸收快慢 B、作用强弱 C、体分布速度 D、体转化速度 E、体消除速度 2、药时曲线下面积代表 A、药物血浆半衰期 B、药物的分布容积 C、药物吸收速度 D、药物排泄量 E、生物利用度 3、需要维持药物有效血浓度时,正确的恒定给药间隔时间是 A、每4h给药一次 B、每6h给药一次 C、每8h给药一次 D、每12h给药一次 E、每隔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 4、以近似血浆半衰期的时间间隔给药,为迅速达到稳态血浓度,可以首次剂量 A、增加半倍 B、增加1倍 C、增加2倍 D、增加3倍 E、增加4倍 5、某药的半衰期是7h,如果按每次0.3g,一天给药3次,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所需时间是 A、5~10h B、10~16h C、17~23h D、24~28h E、28~36h 6、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按一定时间间隔连续给予一定剂量,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时间长短决定于 A、剂量大小 B、给药次数 C、吸收速率常数 D、表观分布容积 E、消除速率常数 7、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为 A、有效血浓度 B、稳态血药浓度 C、峰浓度 D、阈浓度 E、中毒浓度 8、药物吸收到达血浆稳态浓度时意味着 A、药物作用最强 B、药物吸收过程已完成 C、药物消除过程正开始 D、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 E、药物在体分布达到平衡 9、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有关稳态血药浓度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增加剂量能升高稳态血药浓度 B、剂量大小可影响稳态血药浓度到达时间 C、首次剂量加倍,按原间隔给药可迅速达稳态血药浓度 D、定时恒量给药必须经4~6个半衰期才可达稳态血药浓度 E、定时恒量给药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与清除率有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