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提纲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提纲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提纲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提纲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提纲

本学期《中国工艺美术史》试卷共五大题型,分值分布如下: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二、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10分)

注:除课堂上所讲解重点,还有以下基本知识点需掌握:

巧色又称“俏色”,是玉器碾琢的特殊艺术手法,为衡量玉工巧拙的重要标尺。其主要按玉材及其杂色的形状与颜色,将杂色设计制作为作品所需的部位。

粉彩也称“软彩”,是受珐琅彩影响产生的釉上彩品种,创始于康熙朝,雍正时极盛,精美的作品多出自御器厂。

两汉佩玉中,造型最优美,碾琢水平尤为受到推崇的是环。

宋代的景德镇窑以烧制青白瓷著称。

我国的丝绸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卷云纹瓦当是汉代瓦当中最具时代特色的一种,一般在圆形上作四等分。

商周青铜器中,礼器最重要,制作也最精美。而礼器之中,酒器数量最多,种类最繁。

在中国漆器史上,战国是第一个辉煌时期。

商代中晚期到西周早期,青铜器上最常见的几何纹是云雷纹。

汉代人对铜灯的设计,样式之丰富令人目不瑕接,但其中设计最精妙且装饰很华丽的是宫灯。

商末周初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巅峰时期。

常用“南青北白”来描述唐代陶瓷的概貌,分别用来指越窑和邢窑烧制的瓷器。从就在时代艺术和社会生活里的地位而言,东汉的漆器达到了巅峰。

魏晋南北朝丝绸以至工艺美术装饰最重要的变化是联珠纹的出现、植物题材的增多和纹样的写实。

马家窑文化制陶发达,其彩陶数量之众多、装饰之丰富均令同时期其他文化的彩陶无法比肩,中国彩陶至此达到顶峰。

从夏一直到西周早期,中国青铜器最重要的装饰题材是兽面纹。它通常作为主题纹样,出现在作品最醒目的位置。

两宋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黄金时代,制瓷技艺极其精湛。许多瓷窑不仅为较粗糙的坯体施加化妆土,还能利用它做出种种美妙的装饰。造型单纯古雅、装饰平和简素是两宋陶瓷艺术的突出特点。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南北朝工艺美术中最有意义的两点是:植物纹样的大量出现和形象表现的写实倾向。

青铜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商代威严、神秘、厚重,有凝重之美;西周韵律、节奏、轻盈,有质朴之韵;春秋繁缛、清新、瑰丽,有变化创新之意。工艺美术讲究装饰和造型,原始瓷器的装饰之美集中体现于彩陶,造型之美突出表现于黑陶。

大禹治水图是迄今为止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玉器。

青铜一般是红铜和锡的合金,但也常含少量的铅。

汉代礼玉的五瑞主要是指璧、琮、圭、璋和璜。

开片是指瓷釉中的裂纹,它是因胎、釉不同的收缩率而在焙烧后的冷却中形成的。原来烧制中的缺陷,但因其纹理有特殊的效果,形成一种人为的特殊装饰。

已知中国最早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属春秋晚期,是河南淅川下寺楚墓中的铜禁,而以纤丽奇绝的制作,最为人称道的是曾侯乙墓的尊盘。

“图腾”一词,意为氏族的徽号或标志。在原始艺术中,图腾是重要的主题。表现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中鱼纹地位突出,庙底沟类型彩陶上鸟纹一再出现。

在明代以前,我国陶瓷的釉色是以青瓷为主,明代以后,则主要是以白瓷为主。在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就器物的工艺美术而言,陶器的发明和使用堪称是第一次飞跃。

明代官窑开始以年号作款,一直延续至明清两代,达五六百年。

红山文化出土的黑绿色玉龙,是目前所见到最早龙的形象。

《考工记》是我国已知的第一部系统的古代手工业技术著作。其中提出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可视为传统手工业最重要的制作原则。

封建时代讲究礼仪,礼仪制度详备于西周,它的礼仪制度通常是各王朝制度的样板。

家具发展到宋代,因人们的生活习惯已不再以床为中心而转移到地上,人们都垂足而坐,家具都为高型。

堆贴是唐代最流行的一种装饰方法,在器物上堆贴出花草、人物、塔等各种纹饰,形成浮雕效果。

青铜器上铭文不仅是重要的史实资料,还是精妙的书法艺术。毛公鼎上铭文长达499字。

西周作为簋的黄金时代,在进行祭祀和燕飨时,要以少于鼎的偶数的簋与奇数的鼎配合使用,天子要用九鼎八簋。

汉代葬玉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玉衣。

新石器时期,生产工具的制造普遍采用磨制法。

陶坯制成后,还往往经过磨光,目的在于使坯体细密,降低吸水率,还令器表平整光亮,更加美观。

琮形外方而中有圆形孔洞,是良渚玉器中的典型器物,其造型、装饰通常比远比其它器物精细考究,这应与被用于礼仪、祭祀有密切关系。

宋代定窑以生产乳白釉著称。

在汉代,丝绸以致工艺美术的装饰题材中,出现最多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是云气纹。

谷纹:是玉器中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装饰纹样。谷纹为一个圆点带一个小尾巴。传说是谷牙之像,形态像发芽的种子,因此称谷纹,也有形容为蝌蚪纹、逗号纹、豆芽纹的。五谷杂粮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琢刻谷纹既有纪念的含义,更有祈求王谷丰登的愿望。

印花:印花作为一种陶瓷装饰艺术,准确的称谓应为模印。其具体的作法是用瓷制印在胎上压印模凸凹的暗花,然后施釉,入窑烧制,显出釉下彩的花纹。

彩陶繁荣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多为以矿物颜料绘画的泥质红陶,装饰绘画于烧造之前,题材以各种几何形为主。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为发达,其著名彩陶类型有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等。

黑陶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多数内外皆黑,少数为黑皮陶。常采用轮制法成型,器壁能很匀薄,精品为蛋壳陶。多以造型取胜,装饰较简朴。主要分布在华东,山东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作品最为著名。

蛋壳陶通常指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黑陶。采用快轮成型,器壁薄如蛋壳,造型规整周正,表面打磨精细,漆黑光亮。代表着原始陶器的造型和工艺成就。山东龙山文化的产品最精。

青铜器基本为以红铜与锡的合金铸造的器物。在红铜中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提高硬度、增加美感。分容器、乐器、工具、兵器等多种。起源于商代以前,商周时代繁荣,汉代开始衰落。

金银错青铜等金属器物的装饰方法,又称“错金银”。始于春秋战国,

两汉及其以后仍在沿用。做法是,在器物上刻出图案,于刻纹内镶嵌金银丝或片,再打磨平滑。使器物有精巧华丽的装饰效果。

汉代四神纹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也称“四灵纹”。分别象征着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春秋夏冬四个季节。是汉代流行的装饰题材,体现了汉人的神仙思想和辟邪求福的观念。

紫砂壶:又名宜兴紫砂壶。制作原件为江苏宜兴出产的一种紫砂矿。由于明清时期,文人对饮茶十分讲究,而紫砂有不失原味、不易霉馊、耐热性能好、导热速度慢、壶色美观等优点,因此,紫砂壶成了江南嗜茶人品茗的首选器种。

金银错:青铜等金属器物的装饰方法,又称“错金银”。始于春秋战国,两汉以其以后仍在沿用。做法是先用尖锐的铁质工具在器表刻出阴纹图案,再将红铜、金、银的丝或片嵌入阴纹图案内,最后,通常还要以错石之类打磨,使之光滑平齐而不易脱落,亮度提高而更加美观。这种方法易使器物有精巧华丽的装饰效果。

唐三彩:唐代一种低温铅釉陶器。主要特点是釉面彩色斑斓,常装饰华丽。按器物形态,可分为雕塑和容器两类。精品基本上是官府为皇家和达官显贵制作的明器。唐三彩在盛唐时最繁荣,这与当时的厚葬之风有关。

珐琅彩清康熙时创始的彩绘瓷品种。基本为御用器,一般先在景德镇烧成白瓷,运到北京后,由宫廷画师以珐琅料绘制图案,再入窑第二次焙烧。作品精细华艳,富有宫廷艺术气息。雍正、乾隆时的水平最高。

斗彩明以来的一种彩绘瓷器。装饰以釉下的青花和釉上的彩色组成。创始不晚于宣德年间。成化斗彩最负盛名,产品多为秀雅的小型器。

明式家具以明代硬木家具为代表的优质家具,制作年代延续到清初,以苏州作品为典型。品类繁多、做工考究,装饰简洁,造型洗练,尺度合宜,风格典雅。

兽面纹:又称“饕餮纹”,是中国青铜器最重要的装饰题材。它通常作为主题纹样,出现在作品最醒目的位置。兽面纹总采用单独纹样的形式,根据角或耳的形状,可分为牛头、羊头、虎头等不同类型。兽面的形象不论繁简,皆以鼻梁居中,左右严格对称,特别是在商晚期到西周早期,兽面纹双目炯炯,震心夺魄。

南北朝装饰的变化主要为植物纹样的大量出现和题材的写实倾向,北朝作品表现尤其明显。以前,中国装饰里的植物纹样不发达,此时,以莲花和忍冬为代表的花卉等大量出现,植物纹样从此开始重要,到唐后期,发展成为题材主流。以前,中国装饰尤重夸张变形,此时,写实倾向日益明朗,到唐,写实风的主导地位确立。两个主要变化都有西方文明东渐、佛教东传的大背景。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

(1)功能之美。作为现代美学概念中的“功能美”,指的是功能的直观形态化所体现的美,它不仅在人类生产活动开始之初就已经产生,而且来自于器物的实用功能。

(2)造型之美。物品的造型,指物品的基本形态,主要包括物品的外形和结构等。

(3)装饰之美。从我国古代工艺美术来看,由于以实用性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所以其装饰工艺美术主要是指附丽于器物上的装饰,而且主要是器物上的装饰纹样、装饰技巧、意匠和手法。

(4)材质之美。我国古代典籍《考工记》中,就十分强调工艺美术物品的材质之美,认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为良”。这里所说的天时、地气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天时、地利,这是两个基本的客观条件。而材美、工巧则是指合理利用材料的性能,发挥材料本质的美感,而且技巧必须要精巧。只有具备了这四个条件,一件设计作品才能取得完全的成功。

(5)工艺之美。所谓“工艺”,按照我国传统的解释,就是百工之艺;而按现代人的理解,就是物品制作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事实上,一个物品采用不同的制作工艺,会产生出不同的效果。

(6)鉴赏之美。从现代意义上来说,鉴赏一词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鉴别。鉴者,照也,明也,引申为识,即识别。二是欣赏。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就其艺术性来说,上述两个方面都存在。一方面我们可以把古代工艺美术作品置于当时的时代,当作那个时代的生活艺术品,从艺术欣赏的角度进行明识、观赏,从中得到审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当我们把古代的器物作为一种古玩、古董去鉴别其真伪,评判其艺术优劣时,可以达到一种赏玩、愉悦的目的。

上述六个方面的审美特征中,归根到底最能体现出设计意识、设计思想和设计水平的,毫无疑问是造型和装饰两个方面。

宋瓷的艺术特色:风格典雅优美,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顶峰。瓷窑众多,并涌现了一批面貌独特,艺术卓越的著名瓷窑。造型大多洗练清新,仿古成为重要潮流。装饰题材千姿百态,缠枝花和折枝花出现最多。装饰技法无所不包,刻花、划花、印花、绘画应用最广。釉色丰富,在传统的白釉、青釉、黑釉以外,又增添了青白釉。釉质滋润粹美,不少高档产品甚至仅以釉为饰。

明式家具艺术的艺术特色:注重选用质地坚细、纹理美妙的优质木材,为彰显材质之美,通常不令涂料遮覆木材纹理。做工考究,榫卯多样,严丝合缝,细部处理精到,总将纹理最美的木料用在显著部位。造型洗练典雅,线条曲直变化、刚柔相济。尺度合宜,触感良好,功能优越。装饰往往简净优美,刀法圆润、层次分明的浮雕运用最多。形象简洁的拉手、合页等铜件既有纹样的功用,又有色彩的装饰意义。

元青花和蒙古族的关系:中国的青花瓷起源虽早,但长期低靡。元代,骤然繁荣,这与蒙古族文化关系密切;蒙古族尚蓝尚白,青花瓷恰为白地蓝花或蓝地白花效果;蒙古族饮食豪放,元青花中大型器物数量众多;蒙古族恶七重九,元青花的装饰带没有七层的,而九层的为数不少;蒙古族习惯于迁徙,元青花中便于携带的造型颇多;角端、云肩等一些题材也同蒙古族有关。多数元青花又烧造于浮梁磁局所在的景德镇。

瓷器烧制的三个条件:瓷器的烧制一般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第一是原料的加工和选择。第二是经过1200度以上的高温烧成,使胎质致密,不吸水分,击之发出清脆的金石声;第三是器表有高温烧成的釉,胎釉结合牢固,厚薄均匀。三者之中,原料是瓷器形成的最基本条件,是瓷器形成的内因,烧成温度和施釉则是属于瓷器形成的外因,但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唐代工艺美术的基本风格:唐代工艺美术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特色,辉煌灿烂,异彩纷呈。装饰技法丰富多彩,大大丰富了唐代工艺美术的艺术表现力。造型多运用较大弧度的外向曲线,使人感到圆润而丰满。色彩多运用暖色调和多彩,用退晕的方法表现深浅层次的色阶,有富丽华美的艺术效果。反映了唐代人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调和热烈奔放的心境。装饰纹样以植物纹为主,多以牡丹为题,组成S形波状的卷草,层次丰富,线条流畅,形态舒展,表现出生机勃勃,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总之,唐代工艺美术风格有博大清新、华丽丰满、自由舒展、富有情趣的特点。

两宋工艺美术的基本风貌:强调材料的质地美是两宋工艺美术的重要特征。尤其表现在宋瓷中,从汝瓷开始,宋瓷之美更多地凝聚于造型和釉质,斧凿之痕的装饰也不见于御供之中。到南宋后期,许多高档瓷甚至割舍了美妙的开片,不少上品青白瓷也减省装饰,而突出纯洁如玉的质感,以表现瓷器特有的材质之美。造型简洁、修长、优美。此时的器物造型线多是弧度较小的曲线,较少锐利的转折,更少装饰性附件,显得格外洗练劲挺。色彩则注重和谐单纯,多用偏冷的色调。如青、绿、褐、黑等色较常用,易形成了沉着、宁静、典雅的风格。以上特征,造就了两宋工艺美术典雅优美的基本风貌。

中国工艺美术史考试要点过比较全

工艺美术史考点习题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 (图腾)是最早的具有实用意义的一种装饰。 (磨制石器)和(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物质文化的主要标志。 人物舞蹈彩陶盆出土于(青海上孙家寨)。 彩陶工艺以(装饰)取胜,而黑陶以(造型)见长。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花纹以(螺旋纹)最出色。 属于马厂型彩陶的有(裸体人像彩陶壶、回形纹罐)。 原始制陶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彩陶)和(黑陶)。 黑陶工艺产生于(龙山)文化中。 简述黑陶的工艺特点。黑、薄、光、纽 轮制的优点:、器形浑圆工整,趋于正圆。、器胎厚薄均匀。、提高了制陶的速度。 黑陶已采用轮制,其工艺特点:黑、薄、光、纽(盖纽)。彩陶以装饰见长,黑陶以造型取胜。(黑陶产生的前提是轮制技术的成熟)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陶器,是原始社会制陶工艺中最出色的品种。它分布地区广,以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彩陶和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最有代表性,时间也较早。 半坡型彩陶的鱼形纹,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 原始社会彩陶工艺的主要类型及艺术特点。 原始社会彩陶以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彩陶和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最有代表性。仰韶文化的彩陶以西安半坡彩陶和河南陕县庙底沟彩陶最具有特色,艺术成就也最高。 半坡型彩陶常见的器形有卷唇平底或圆底盆、小口尖底瓶、敛口束腰葫芦瓶、细颈大腹壶以及杯、钵、罐、瓮、甑、釜等。装饰一般用直线,并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以动物纹为主。 庙底沟型彩陶在造型上的典型器形为: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有折唇和敛口两种。装饰多是单一的黑色或紫黑色成带式连续图案,图案构成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以植物为主。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主要类型有马家窑型、半山型和马厂型。 马家窑彩陶已采用泥条盘筑法制作陶器,造型多样。装饰纹样以螺旋纹最有特色,点的运用之装饰画面产生定点和核心的效果,马家窑彩陶中有很大一部分彩陶通体画满花纹,同时又有内彩。 半山型彩陶质地细腻,呈橙黄色,表面磨光,造型更加实用,装饰精巧工整,是彩陶工艺中最精美的一类。 马厂型彩陶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增加了流、盖、提梁和纽,以提高器物的使用功能。装饰纹样趋向于简略,具有刚健粗犷的艺术特色。 商、西周、春秋时期的工艺美术 代表奴隶社会工艺最高水平的是(青铜)工艺。 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有(模范法)法和(失蜡法)法。 商代青铜器以(饕餮纹)作为主要纹饰。 商代,(司母毋鼎)是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为祭祀母亲而铸造,重875公斤,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青铜金属在物理化学性能上的优点:、熔点比较低。(容易掌握铸造过程)、硬度可以增高,根据铜和锡的含量比例的不同,能够得到不同硬度的青铜器。、在熔铸时由于铜液膨胀性加大,可以减少气孔,得到清晰的花纹。、加锡可以增加青铜器的光泽度。(商代),有了原始青瓷。 商代青铜器的装饰艺术特点:图案纹样是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是以饕餮纹为主体,或双夔纹组成的饕餮。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的格式,采用对称格式的原因:A、均衡的格式往往产生活泼感,而对称的格式则产生庄严感,可以强烈地烘托出青铜器的肃穆威严;B、与器物的制作和成型有关,青铜器用模块制作花纹,运用左右对称的办法,更能做到工整和准确。商代的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的结合,以饕餮纹作为主花,回纹为地花,制作精美层次丰富。 试述商周青铜工艺不同的艺术特点。(10分)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七大核心理念

来源: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知识与智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价值的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是现代文化产业的前沿和高端。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理念有着其独有的时代特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要遵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式的七大核心理念。 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念的资产形态:从有形资产到无形资产 以生产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其资产形态表现为土地、设备、厂房、金融资本等有形资产,而且生产制造过程中消耗的是原材料、能源、劳动力,更有的企业是以污水排放、环境恶化为代价的产能增加。而以服务业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念,其资产形态表现为以文化价值、个人创意、企业创新能力、品牌价值和知识与技术等无形资产。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主要包括知识资本、关系资本、制度资本和组织资本四个层面。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念的经济模式:从稀缺经济到充裕经济(非稀 缺经济) 文化创意产业主要生产要素是创意、知识、文化、信息和科技等无形资本,它们也具有非稀缺性的特点,其资源获取相对来讲非常充裕、甚至是无限的。创意产品或服务中的非稀缺部分主要包括创意设计、知识产权、文化内容、技术含量和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它们一旦通过一个初始成本生产出来之后,就会成为非稀缺的,可以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被无限复制,其供给量甚至可以完全由需求决定,供给不受有形资源约束。同时,非稀缺资源因为产品成本的降低而降低产品价格,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念的技术特征:从技术进步到数字融合 文化创意产业颠覆了传统产业分类标准和价值增长增值方式,将“创新力”引入了生产函数,将数字内容和信息技术融合到传统产业中,创造出新的价值增长源泉。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融合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趋明显和深远。所谓数字融合,是指因为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自独立的一些行业逐渐有了交叉与联系,甚至融合为一体。这种技术融合现象现阶段主要发生在传媒、设计、信息等行业领域,导致不同行业的出现融合的现象,大多数主要以创意内容为核心、以不同物质形态为载体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各个行业由分散趋于融合,进而使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凝聚成一个价值链内涵与形态相似的行业。数字技术的发展进程不断延伸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使文化内容和创意表达的方式更加丰富多彩,因为内容或创意的传播、消费以及再利用更加快捷有效,从而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商业模式和就业机会。 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念的数字融合:从产业分割到产业融合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数字融合趋势也验证了其“无边界产业”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动态过程:一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无边界融合。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产品和服务为载体,而价值实现却更多以相关产业的产品为基础,它能够在文化创意产业各个行业类别(如设计、文化、传媒、艺术等)中实现数字融合,也可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课后习题 第2单元 夏商周时期美术)【圣才出品】

第2单元夏商周时期美术 (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 1.什么是青铜器?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有哪些品种? 答:(1)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称青铜。 (2)三代青铜器的种类很多,其形制名称多为今人所不熟悉。依其用途,大体可分为炊煮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等类。 2.试述夏商周青铜器艺术风格的发展与演变。 答:(1)夏代青铜器还处于初期阶段,种类不多,造型稚拙,体态较薄,装饰花纹也很少。 (2)商代青铜器品种增多,以酒器和食器最为突出,已有鼎、鬲、甗、簋、爵、斝、觚、罍、尊、卣等诸多品种。以铸鼎最为突出,鼎有方圆大小等不同的形制,大多庄重威严,具有非凡的气势。装饰纹样图案多兽面纹、夔龙纹等动物纹样及云雷纹。商代青铜器有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前期青铜器胎壁薄,造型规整,花纹铸造较浅,且无底纹,风格简洁疏朗,以河南郑州二里冈和杜岭、湖北黄陂盘龙城出土的为代表。后期青铜器形制凝重,装饰趋向繁缛华美,浮雕的主体纹饰下布满繁密的底纹,具有威严、狞厉和神秘的特色,以河南安阳殷墟、安徽阜南、湖南宁乡、江西新干大洋洲等地出土的为代表。 (3)周代青铜器器型进一步增多,鼎、尊、卣等器下腹部膨出,有倾垂的特点。纹饰流行饕餮纹、夔纹、不分尾鸟纹、蚕纹、乳钉纹等。不少器物有突起的扉棱和大角兽首作装

饰,具有恐怖神秘色彩的饕餮、夔龙等纹样逐渐转化为环带纹、窃曲纹。铭文开始逐渐增多。从周穆王前后的西周中期起,酒器明显减少,组合性的鼎与簋多见。鼎的柱足演变为蹄足,鼎腹呈长方扁形;簋多鼓腹有盖。盘、匜、壶等新器种出现。造型风格趋向典雅和简朴。 3.列出商周青铜器常见的纹饰并分析其装饰意匠。 答:(1)商周青铜器纹饰 ①商朝前期兽面纹主要是单层装饰。纹饰以动物纹为主,如饕餮、夔龙等纹样,如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商朝中后期尤其是迁殷后,开始出现双层装饰。兽面纹下面出现了回纹。 ②到了周代,盛行了几百年的动物纹饰突然退出了青铜器装饰主纹的领域,具有恐怖神秘色彩的饕餮、夔龙等纹样逐渐转化为环带纹、窃曲纹等几何纹样。纹饰较前有很大变化,一反前一时期简明、质朴,趋于细腻繁茂、灵巧新颖。怪异的饕餮纹因不适于装饰日常生活用器,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各种无角小蛇互相穿插重叠,以四方连续形式展开的蟠螭纹。 (2)商周青铜器纹饰的装饰意匠 ①商代以狞厉怪异的动物纹饰为主,表现了对自然的无奈、恐惧与敬畏。在青铜器上用狞厉怪异的纹饰来“辟邪免灾”,增强自身的安全感。此外,也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如饕餮纹,其意在于号召节俭,劝贪婪。 ②周代,纹饰更为复杂,反映了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纠结蟠绕。这一时期频仍的战争,也使得人们由关注自然转向关注人类社会及其自身命运,在青铜器纹饰上出现了

中国美术史各章节知识点

中国美术史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美术 新石器时代早期:大汶口文化(黄河) 河姆渡文化(长江) 新石器时代中期: 仰韶文化:【半坡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庙底沟文化:《花瓣纹彩陶盆》《颧鱼石斧彩陶瓮》】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型:《尖底旋涡纹彩陶瓶》甘肃临兆,《舞蹈纹彩陶盆》青海大通上孙家寨。马场型半山型石岭下型】 新石器时代晚期: 龙山文化:山东(黑陶)《镂空蛋壳黑陶杯》红山文化:辽宁(玉器)《玉龙》 良渚文化:浙江(玉器)玉琮 1.我国原始时代美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混沌性特征: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物;各门类浑然一体,相互依存 2.从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石器制造看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 人们的审美艺术逐渐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而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现象的趋势,也为后世美术的分化和发展奠定了技术的和精神的基础。 3.何为仰韶彩陶?简述仰韶彩陶各期的造型和纹饰特征 所谓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的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褐 4.怎么认识彩陶的艺术成就 优美的造型和形式多样的装饰图案纹样的结合成为原始文化最发达最杰出和最光彩的成就.彩陶造型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彩陶的造型简洁凝重、气魄浑厚,体现出朴素、单纯、健康、饱满的艺术。 5.《舞蹈纹彩陶盆》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体现在那些方面? 舞蹈是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现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的艺术形式,一般用音乐伴奏。舞蹈在原始社会已经产生,先民们用舞蹈来庆祝丰收欢庆胜利祈求上苍或祭祀祖先,这件彩陶盆就表达了欢乐的主题,集中反映了五六千年前人们的智慧和生活情趣。 彩陶盆的设计制作,还体现了当时制陶工艺的熟练和审美思想的进步。舞蹈者的形象以单色平涂的手法绘成,造型简练明快,三列舞人绕盆沿形成圆圈,下有四道平行道纹,代表地面。盆中盛水时,舞人可与池中倒影相映成趣。小小水盆成了平静的池塘,池边欢乐的人群映在池水之上,舞蹈的韵味让人心醉. 6.简述原始时代雕塑的主要内容和代表性作品的艺术特点 原始时代的雕塑作品所表现的题材内容,除了与人类的物质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动物形象外,就是人们所崇敬或喜爱的氏族成员形象,体现着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形体、面貌、力量的

2016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政策解读

2016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政策解读 来源: | 时间:2016-01-22|阅读数: 大家好!非常感谢联盟给我这个机会,在这儿讲一下关于2016年的政策解读。今天我给大家交流的是最新即将出版的第十三本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报告的几个内容。今天要讲的也就是这个总报告的题目,叫作《面向“十三五”、走进“新常态”》。今天这个内容是从“十二五”之后两年的发展状况到面向“十三五”的新的发展趋势。我们知道,从2013年11月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就确定面向新时期的大政方针,文化领域进入了政策密集出台的时期,为“十三五”的展开布局。简单说,我们认为从2014年,也就是从“十二五”末期以来,整个的政策发展趋势的特点,或者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叫“面向‘十三五’,走进‘新常态’”。 今天想跟大家讲三个话题:第一个问题是总体判断,为什么把今年的发展“十二五”末期到“十三五”开局之年的发展状况叫作“走进‘新常态’”?让文化产业回归文化市场,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2014年以来对目前国家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谈到最多的词叫“新常态”,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政府逐渐降低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以便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决定作用。经济发展的日益回归,从数量、规模型转向质量效益型,要素扩张驱动力逐渐减弱,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的驱动力逐渐增强,从消费角度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逐渐结束,个性化消费成为主流,这是大的宏观形势。 讲几个问题,第一个,首先看一个发展速度来判断走进“新常态”的几个基本的观点。 1新常态”的几个观点 第一个看发展速度,我国文化产业已经结束十多年来的热运营状态,发展速度持续趋缓,日益回归常态化的一个发展速度。这里边我只讲2013年文化产业发展的数字。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21351亿,与GDP的比值是3.63%。跟2012年比较来看,2012年增速是16.5%,2011年的增速还要高,从增速的情况看,应该说从“十二五”以来,文化产业的速度是逐年降低的。到了2013年、2014年增速已经接近GDP的增长速度,大概只是快一两个到两三个点,长期大幅超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增长是一种非常态。从我国实际发展状况看,这种增长与文化体制改革以及与改革配套出台的鼓励政策有关,因此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政府提供的外生动力。随着改革告一段落,政策的效益必将递减,产业发展政策必然从政府转向市场发展速度必将下降,这种下降就是回归常态。 第二看发展动向。整个产业的发展动向是越来越融入实体经济,显示出与发达国家相似的常态化景象。三中全会以后,融入实体经济实际上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动向。最突出的标志是2014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参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任务。实际上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走向了和实体经济融合的道路。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融合实际上是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一个最突出特征,这个特征在经济学上叫产业关联度。越是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关联度越高,和经济的其他部门或者整个国民经济的互渗性越强,像美国、日本这样的国家都在50-60%,我们国家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关联度到目前为止没有超过20%,所以关联度较低,这是非常态。文化产业孤立于或者孤悬于国民经济之外,独立发展,这是非常不正常的。我们认为这两年来,文化产业融入实体经济的态势是文化创意产业走向常态化的开始。 第三看政策动向。我国文化产业正在回归文化市场,法制将成为“新常态”的根本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中央文件是最突出的标志,这个文件对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实现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作为战略部署,所以重要的一个变化,文化产业界的人都看得很清楚。在这个文件里,我们

中外美术史+重要知识点+考试复习整理

中美史重要知识点 中西绘画比较 中国古典绘画为代表。它的艺术特点说明了中国艺术首先是重表现性的。比较西欧美术的再现性倾向,它更重精神意念的表述,从而改变着客观自然现象中的物理因素。 ① 中国美术重线条造型以及线在艺术审美中的思想情感。 ② 重诗书画的联系,诗情画意和音乐效果 ③ 重象外之意,基于文学理念之联想。 ④ 主张外师造化和中得心源,要求以形传神,主张似与不似,轻象重意 ⑤ 侧重文人意识的发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偏向小农意识心态 ⑥ 与儒、佛、道哲学观念相联系 与西方美术重体面, 重视客观现象本身美的表达, 中国美术是艺术处理与认识的升华, 是独具特色的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华民族文化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代表民族审美心理与文化现象的一认闪光的东方金字塔。 汉代美术总结: 1、表现题材多样化,内容丰富,直接描写生活的各个方面。 2、风格写实,简练而概括。 3、描写平民及动物方面的题材,刻画生动,具体,现实,富于活力,描写贵族方面的刻画较呆板。 4、绘画以勾线为主要表现手法,主题明确。 5、雕刻完整统一,简括有气度,大块大面,表现了事物内在的精神。 南北朝石窟、雕塑特点总论: 1、早期,域外影响严重。造像浑圆,不够精确,大体大面的效果。统一完整,薄衣贴身, 衣纹阴线。中期穿插有汉式长袍衣样,厚重感强。晚期秀骨清像,长脸,细颈,方肩,衣纹繁复。秀骨清像,中呈圆润,柔和。衣褶自然写实,造型细致准确,身体光洁优美,装饰性强。 2、制作规模宏大。宗教服务于统治阶级,同时也体现了人民追求美好愿望的要求。有宗教来世思想,有现实生活写照。 唐代山水画: ① 在表现形式上,以李思训为代表,工细巧整,青绿重彩,这种风格,在唐影响较大,画风普遍,不少创作,向这一派发展或靠近这一派。 ② 以吴道子为代表的注重线描, 不以设色绚烂为要求的, 既体又一派。中唐以且有所发展。 ③ 以张躁为主的呈派, 以重视墨法巧变、笔色清润为主要手法。这种画法在唐代虽影响小, 但它在唐以且影响逐渐扩大 唐代雕塑艺术特点: ① 是时代精神的产物,深刻的反映了时代精神及社会政治风貌,具有现实主义手法。② 世俗性强,突破了佛教的禁欲主义,造型丰满、美丽,以现实美好理想为出发点。③ 技法写实,简单朴素,动态优美,生动。质感表现强,构图和谐,手法与立意,突破性的创造,是在大自然中与人的思维中,能拓展其艺术境界。 唐代美术总结:(关于佛教造像) 1、传统的儒家思想对佛权哲学渗进。政治和伦理道德。举君臣父孝之义 -------, 使好空者恶杀,义勇者殉国。 2、佛本生故事悲惨场景,消退让位于对极乐世界的追求向往。(幻想美丽的天国等) 于是壁画中,举目便是金楼玉宇,仙山琼阁,满堂丝竹,尽日笙歌,佛坐莲花中, 环绕圣仙,座前乐队钟鼓齐鸣,座后彩云缭绕,飞天散花到处是华贵绚烂的色彩, 圆润流畅的律条,丰溢柔和,亲切动人,美丽善良的人物造型,这一切代替了魏晋时代壁画的悲苦场面,瘦削的人物造型,强烈的动感节奏。此时代求得心灵的安慰和期求,一个时代对欢乐幸福和幻想,以取得心灵的满足。时

(完整版)汽车制造工艺流程

1.铸造 铸造是将熔化的金属浇灌入铸型空腔中,冷却凝固后而获得产品的生产方法。在汽车制造过程中,采用铸铁制成毛坯的零件很多,约占全车重量10%左右,如气缸体、变速器箱体、转向器壳体、后桥壳体、制动鼓、各种支架等。制造铸铁件通常采用砂型。砂型的原料以砂子为主,并与粘结剂、水等混合而成。砂型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粘合强度,以便被塑成所需的形状并能抵御高温铁水的冲刷而不会崩塌。为了在砂型内塑成与铸件形状相符的空腔,必须先用木材制成模型,称为木模。炽热的铁水冷却后体积会缩小,因此,木模的尺寸需要在铸件原尺寸的基础上按收缩率加大,需要切削加工的表面相应加厚。空心的铸件需要制成砂芯子和相应的芯子木模(芯盒)。有了木模,就可以翻制空腔砂型(铸造也称为“翻砂”)。在制造砂型时,要考虑上下砂箱怎样分开才能把木模取出,还要考虑铁水从什么地方流入,怎样灌满空腔以便得到优质的铸件。砂型制成后,就可以浇注,也就是将铁水灌入砂型的空腔中。浇注时,铁水温度在1250—1350度,熔炼时温度更高。 2.锻造 在汽车制造过程中,广泛地采用锻造的加工方法。锻造分为自由锻造和模型锻造。自由锻造是将金属坯料放在铁砧上承受冲击或压力而成形的加工方法(坊间称“打铁”)。汽车的齿轮和轴等的毛坯就是用自由锻造的方法加工。模型锻造是将金属坯料放在锻模的模膛内,承受冲击或压力而成形的加工方法。模型锻造有点像面团在模子内被压成饼干形状的过程。与自由锻相比,模锻所制造的工件形状更复杂,尺寸更精确。汽车的模锻件的典型例子是:发动机连杆和曲轴、汽车前轴、转向节等。 3.冷冲压 冷冲压或板料冲压是使金属板料在冲模中承受压力而被切离或成形的加工方法。日常生活用品,女口铝锅、饭盒、脸盆等就是采用冷冲压的加工方法制成。例如制造饭盒,首先需要切出长方形并带有4个圆角的坯料(行家称为“落料”),然后用凸模将这块坯料压入凹模而成形(行家称为“拉深”)。在拉深工序,平面的板料变为盒状,其4边向上垂直弯曲,4个拐角的材料产生堆聚并可看到皱褶。采用冷冲压加工的汽车零件有:发动机油底壳,制动器底板,汽车车架以及大多数车身零件。这些零件一般都经过落料、冲孔、拉深、弯曲、翻边、修整等工序而成形。为了制造冷冲压零件,必须制备冲模。冲模通常分为2块,其中一块安装在压床上方并可上下滑动,另一块安装在压床下方并固定不动。生产时,坯料放在2块冲模之间,当上下模合拢时,冲压工序就完成了。冲压加工的生产率很高,并可制造形状复杂而且精度较高的零件. 4。焊接 焊接是将两片金属局部加热或同时加热、加压而接合在一起的加工方法。我们常见工人一手拿着面罩,另一手拿着与电线相连的焊钳和焊条的焊接方法称为手工电弧焊,这是利用电弧放电产生的高温熔化焊条和焊件,使之接合。手工电弧焊在汽车制造中应用得不多。在汽车车身制造中应用最广的是点焊。点焊适于焊接薄钢板,操作时,2个电极向2块钢板加压力使之贴合并同时使贴合点(直径为5—6甽的圆形)通电流加热熔化从而牢固接合。2块车身零件焊接时,其边缘每隔50—100甽焊接一个点,使2零件形成不连续的多点连

中国工艺美术史 田自秉 考研核心笔记

【笔记名称:】 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考研核心笔记 【笔记截取内容:】 第五章秦汉的工艺美术 第一部分知识提要与学习任务 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从政治上看,此时正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给后来汉民族的形成和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汉承秦制”,西汉王朝的建立,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局面。政治的稳定,社会的繁荣,给汉代的手工业带来了极大的促进。手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和兴旺发达,使手工业的艺术设计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汉代成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青铜器生产,虽已逐渐进人尾声,仍然产生了不少设计精美的实用青铜产品;织物是汉代手工业艺术设计的重要产品,其品类繁多,设计优美,制作精湛;作为实用品的漆器,逐渐取代青铜器,在汉人的生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上三者共同构成了汉代艺术设计新的景观。 一、时间、地域概念的掌握 1.汉代青铜产品的著名设计家,见于文献记载的有丁缓。 2.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东汉“马踏飞燕”。 3.陕西临潼出土的秦兵马俑。 4.西汉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以“丝国”驰名世界。 5.世界上最轻、最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丝绸衣服――湖南长沙马王堆 二、几组重点概念的掌握 1.汉代刺绣的三种代表性纹样:信期绣、乘云绣、长寿绣。 2.汉代印染工艺中的印花敷彩纱。 3.彩陶和汉代彩绘陶的区别。 4.汉代四神纹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5.汉代的画像砖和瓦当,尤其瓦当的装饰纹样需要注意。 三、难点分析 1.博山炉。这个知识点要注意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关系,博山炉的出现跟当时汉人的流行习尚和审美思潮有关,不仅具有熏香的实用功能,而且满足了汉人羽化登仙的精神需要和富于浪漫的审美追求。 2.汉代青铜灯具的艺术成就。这个知识点在历年考试中都是重点关照对象,关于其艺术成就,这里归纳集中为四个方面:(1)功能合理;(2)结构科学;(3)造型生动;(4)装饰富丽。据此四点展开分析,那么面对可能出现的论述题就能迎刃而解。 3.汉代铜镜的特点。根据其不同时期不同的特色分为三个时期进行解答:(1)前期,包括西汉时期,这时期的铜镜用平雕手法,镜面较平,镜边简略,或用连弧纹作边饰;(2)中期,包括西汉末至王莽时期,主要是流行规矩镜;(3)后期,即东汉时期,此期镜面微凸,便于照出人面的全部,更接近科学原理。 四、小结 秦汉时期是我国艺术设计的第一个高峰,但由于秦朝统治的时间很短,给我们遗留下来的工艺品不多,所以秦朝不作为考查的重点,只需掌握兵马俑即可。但是汉代是我国历史上

中国艺术简史复习重点纲要(整理稿)

中国艺术简史复习重点纲要 红色可能考论述蓝色可能考名解 一、绘画艺术史(填空、名解、论述) 1.半坡文化彩陶艺术特征(人面鱼纹彩陶盆)P1 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因1952年发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而得名,从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距今约6000年左右,是继承老官台文化发展起来的。半坡文化以动物图像为主,鱼纹是其最有代表性的纹样。半坡早期彩陶上鱼纹的形象较写实,以单独的鱼纹为主,形象多为展开的侧面形象,造型上以直线塑形,比例准确但形象质朴;另一种具有特色的纹样是人面纹。半坡早期的彩陶上有两种形式的鱼与人面结合的形象:一种是人面寓于鱼的结合形象,将人面图像以适合的方式添加在鱼纹头部圆框中;另一种是鱼寓于人面的结合形象,人面嘴两旁对称的各自衔一鱼,鱼头与人嘴外轮廓共构成整鱼形。描绘人面与鱼相连的图像,人面皆呈圆形,眼鼻形象明确,头像似戴着尖顶高帽,双眼眯成一线。这类带有神秘色彩的人面纹在学术界一般被认为是与某种原始信仰有关。 典型的代表就是人面鱼纹彩陶盆。 2.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特征(舞蹈人物彩陶盆)P2-3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 ○1石岭下类型:距今5000年左右,地域分布在甘肃省东部。彩陶以鲵鱼纹为特色。早期的鲵鱼纹多为单独纹样,形象写实呈弯曲状。甘谷县王家坪出土的彩陶上的鲵鱼图像,形象写实逼真,细部画得较具体,脸部、鱼爪和身上的花纹都用劲挺的细线勾勒,绘画水平较前期有了明显提高。 ○2马家窑类型:距今约5000~4500年,地域分布在甘肃省中部青海省东北部。此类彩陶的艺术特点可归纳为:点和螺旋纹。点的运用成为这个时期的装饰特点,在点的外面绘制螺旋纹,产生动的感觉。因此,马家窑类型彩陶的艺术风格流畅,富有动感。与半坡的庙底沟型相比,显得更为精致美观。 1973年初,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了一件舞蹈纹盆,内壁绘舞蹈花纹,五人一组手拉手面向一致。彩陶盆的装饰独具匠心,舞蹈队列在盆的内壁上部,如盆中盛水,舞蹈群则似舞于池边、柳下,并和池中倒影相映成趣。这里展示的原始舞蹈,尽管非常简略,但那明朗质朴的动作,仍然透露着原始人的纯真的感情和炽热的情绪。这种舞蹈或许属于原始巫术活动,或许仅是劳动之余的游戏歌舞。 ○3半山类型:半山型彩陶的装饰,其图案组织大体可以分为两种□1用螺旋纹组成装饰;□2用葫芦形纹作面的分割,把装饰面区分为数个单位。并流行运用锯齿纹,彩绘的线条红、黑相间,产生了一种富有变化的节奏美。 ○4马厂类型:马厂型彩陶的装饰纹样,大体是从繁到简。常见的有回纹、折线纹,而以人形纹最有特色。 3.帛画(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汉代T字形帛画) 帛画介绍:帛画主要流行于战国中晚期直至西汉前期,出土的地点大都位于当时的边远地区。帛画的主题思想一般认为是“引魂升天”,但也有人认为是“招魂”。西汉早期帛画延续战国时期楚国帛画传统,是丧葬出殡时张举的一种在绢帛上绘有图画的旌幡,入葬时作为随葬品将其覆盖在棺上。在墓中所出的“遣策”中奖这种帛画称为“非衣”。 a)汉代T字形帛画: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13号汉墓,内容丰富,色彩绚烂,以左右对称、 上下连贯的格局分三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地下的景象。这幅帛画是这一时期绘画中的杰出作品之一,它全面而充分地体现了汉代的绘画水平。 b)人物龙凤帛画:1949年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高31厘米、宽22.5厘米,画面中一贵妇着宽袖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国工艺美术史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概论等 面向对象:本科 开课单位:艺术系 总学时数:36理论学时:30实验学时:6 学分:2 一、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能力培养要求 本课程依托大量文献史料和相关图片,将中国工艺美术史按时间和工艺类别加以论述,并介绍每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工艺作品,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工艺大师及其作品。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史中介绍陶瓷工艺,丝织工艺的篇幅较多,内容较为系统,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理解认知能力。通过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学习使学生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工艺美术背景、工艺的发展和成就、艺术风格、艺术作品、工匠大师有全面的了解,并培养学生对优秀工艺作品的鉴赏和批评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第1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1.1概述 1.2石器玉器骨器 1.3制陶工艺 1.4其它工艺 学习目标:了解作为中国工艺美术萌芽期的原始社会工艺特点,以及对后世带来的影响。

第2章夏商西周时期的工艺美术 2.1概述 2.2青铜工艺 2.3玉石工艺 2.4陶瓷工艺 2.5其它工艺 学习目标:了解本时期青铜器、陶器、玉石等工艺类型的风格和艺术特点;掌握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设计及取得的艺术成就。 第3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 3.1概述 3.2青铜工艺 3.3漆器工艺 3.4陶瓷工艺 3.5玉石工艺 3.6染织工艺 学习目标:掌握本时期达到顶峰的青铜工艺,尤其是具有典型性的;同时掌握发展迅速的漆器和染织工艺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4章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 4.1概述 4.2青铜工艺 4.3陶瓷工艺 4.4玉石工艺 4.5漆器工艺 4.6染织工艺 4.7画像砖画像石工艺 学习目标:对中国此时的工艺美术发展有较为宏观的认识,青铜、漆器、陶瓷砖瓦、纺织服饰、金银玉雕等各个领域中的工艺生产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提高。 第5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5.1概述 5.2陶瓷工艺 5.3织绣工艺 5.4金属工艺 5.5漆器工艺

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

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 —解读英国艺术及媒体发展政策中“创意产业”一词的涵义① [英] Nicholas Garnham1文马绯璠2编译 (1. 威斯敏斯特大学艺术、媒体与设计学院;2.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93) 摘要:近年来在英国的政策术语中,“创意产业”逐渐代替了“文化产业”。本文就这一变化对文化政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并认为要正确理解“创意产业”一词就必须将其放在信息时代的政策框架之下。由于与其相关的“创新”、“信息化”、“信息时代工作者”和“通信技术”在经济中的角色日益突出,因而创意产业本身也被赋予了强大的政治力量和意识形态力量,文化部门可能在全球化经济中发挥关键作用,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各种利益部门之间的联系也会更加紧密。本文最后提出,应该回归到以艺术家为中心、强调通过加大供给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上,这种文化政策不同于强调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接触渠道的主流文化政策思路。 关键词:创意产业;文化产业;信息化社会;艺术与媒体政策 FROM CULTURAL TO CREATIVE INDUSTRIES ——An Analysis of the Implication s of the “Creative I ndustries” Approach to Arts and Media Policy Making in the United Kingdom written by Nicholas Garnham (UK), translated by Ma Fei-fan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ultural policy implications in the United Kingdom of a shift in terminology from cultural to creative industries. It argues that the use of the term “creative industries” can only be understood 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on society policy. It draws its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power from the prestige and economic importance attached to concepts of innovation,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workers and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drawn from information society theory. This sustains the unjustified claim of the cultural sector as a key economic growth sector within the global economy and creates a coalition of disparate interests around the extens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the final analysis, it legitimates a return to an artist-centered, supply side defense of state cultural subsidies that is in contradiction to the other major aim of cultural policy – wider access. Key words: creative industries; cultural industries; information society; arts and media policy 1997年以前工党发表的艺术政策文件使用的术语是“文化政策”,它涵盖了与文化相关的各种活动[1]。1997年工党赢得大选之后则开始使用“创意产业”这一术语。本文就这一转变对文化与媒体政策制定以及相关学术研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这种术语变换不是给同一样事物贴上不同的标签,而是代表了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的根本转变。为了对这 作者简介:Nicholas Garnham,毕业于剑桥大学,传播政策研讨会和《媒介、文化与社会》杂志的创始人。加汉姆曾在伦敦中央工艺学院任教,现任威斯敏斯特大学艺术、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电视的结构》、《资本主义与传播》、《电视经济学》等。 译者简介:马绯璠(1985-),女,山西长治人,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 ①原文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2005, V ol. 11, No. 1, pp.15-29

中国美术史基础知识点

2006年中国美术史共同课基础知识 人文学院 一、史前-秦汉美术史 1、旧石器时代丁村人的三棱大尖状器和许家窑人的石球体现出一定的造型规律。 2、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彩陶工艺的成就最突出。 3、鱼纹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最鲜明的装饰纹样。 4、花瓣纹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中最流行的装饰纹样。 5、河南临汝阎村出土的鹳鱼石附图彩陶缸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一件代表作。 6、1982年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出土一件泥塑女神头像。 7、良渚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玉器是琮。 8、山东龙山文化中黑陶工艺成就最为突出。 9、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漆器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 10、兽面纹(饕餮纹)是商代青铜器上最常见的纹样。 11、1986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了大批商代晚期的青铜雕塑。 12、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商代后期青铜器的典范作品。 13、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青铜器的杰出代表。 14、青铜器铸造中的失蜡法出现于春秋中期。 15、湖南长沙楚墓曾出土两幅帛画,即《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 16、散氏盘铭、毛公鼎铭是西周晚期青铜器铭文的杰出代表,具有重要的书法史价值。 17、秦始皇陵兵马俑群位于陕西临潼,其艺术特点可概括为大、真、多。 18、西汉霍去病墓石雕运用了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 19、江苏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年代当属东汉晚期。 20、马王堆1号汉墓T形帛画的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 21、河南永城汉梁王墓是西汉前期的一座壁画墓。 22、位于河南洛阳的卜千秋墓是西汉后期一座代表性壁画墓。

23、东汉后期代表性壁画墓有河北望都1号汉墓、河南密县打虎亭2号汉墓、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等。 24、山东长清孝堂山石祠画像具有东汉早期精练、质朴的风格特点。 25、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主要采用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技法雕刻而成。 26、汉画像砖以河南、四川两省出土最为丰富。 27、现存秦代小篆作品以《泰山刻石》和《琅琊台刻石》最具代表性。 28、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的长信宫灯是西汉前期青铜器的经典作品。 29、贮贝器是滇青铜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器物。 30、《张迁碑》、《曹全碑》、《礼器碑》是汉代隶书碑刻的杰出代作。 二、隋唐美术史 1,卫协是曹不兴的弟子,在西晋画坛上曾有“画圣”之称,谢赫对卫协的评价很高,把他列为六品中的第一品,并评价说:“古画皆略,至协始精. 2, 有三件流传下来的绘画被认为是顾恺之原作的摹本,即《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传·仁智图》。 3, 张怀瓘曾比较张僧繇和顾恺之、陆探微的绘画说:“象人之妙,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历代名画记》引张怀瓘《画断》) 。 4, 张僧繇塑造的佛教造像被尊为“张家样”,广泛流传于民间,从现在四川省博物馆藏万佛寺遗址出土的梁代造像上还可探求到张家样的遗韵。 5,曹仲达,是北齐时在佛教造像方面闻名于时的艺术家。他所画佛像具有明显特点,被称为“曹家样”。 6,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论曹吴体法》中谈到:“吴之笔其势圜转,而衣服飘举; 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故后辈称之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7,杨子华被唐人誉为“北齐之最”,画家阎立本评他的人物画说:“自像人以来,曲尽其妙,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逾。 8,一九八零年在山西太原南郊王郭村发现的北齐娄叡墓内有壁画约二百平方米,人马、仪仗、神兽、极为壮观,绘画技法之精湛实属罕见,与传世轴画之精美者无二致,因为墓主人娄叡为皇亲国戚,又建过军功,墓葬极尽华丽,因此今日之学术界推测可能出自杨子华之手,不论是否,都可以为我们了解杨子华的绘画提供资料。 9,有一卷传为宋人临摹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内容为描述北齐天宝七年(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诸人刊定五经诸史的故事,画中人物不同于“秀骨清像”,人物面孔呈鹅卵形,此类风貌在早期作品中实属罕见,而与北齐娄叡墓壁画相合,从而证实波士顿所藏的《北齐校书图》尽管为宋人所摹,但定有北齐原本为依据,故也是弥足珍贵的。 10,佛像中国化出现质的进展,据说完成于东晋的戴逵、戴颙父子,美术史上把他们创作的佛像称作“二戴像制”。 11,炳灵寺169窟第六龛,以无量寿佛结跏趺坐居中,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胁侍

中国工艺美术史大纲1

专业理论部分 课程名称: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代码: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中国工艺美术史》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讲授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探索各个历史时期工艺美术的风格及其演变规律,赏析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重要作品,使学生了解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历史,培养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和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情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一般规律有所了解,掌握各个历史时期工艺美术的风格特色及其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民族艺术传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更好地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思维当中。 三、教学原则与方法 1、因材施教,共性与个性相兼顾。 2、结合实际,讲授、分析与观看资料相结合。 3、温故知新,老课与新课相交叉。 4、以课堂教授为主,教学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 四、教学时间安排与教学内容 (一)课时分配表

(二)各章节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教学目的:通过本单元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工艺美术的发生与发展,熟悉由此产生的人类文明童年时代的工艺美术的形式——石器工艺和陶器工艺美术,掌握原始工艺的物态形式,认识其中保留着人类史前艺术的原始状态和蕴涵着心灵深处对于自我超越的向往。 基本要求:了解我国工艺美术的发生与发展,熟悉由此产生的人类文明童年时代的工艺美术的形式——石器工艺和陶器工艺美术,掌握原始工艺的物态形式。 重点与难点:不同时期的彩陶工艺的器型和纹饰特征;彩陶中所体现出的权力的炫耀、图腾的崇拜,具有鲜明的氏族标识的特征。 第一节概说 第二节装饰的萌芽 第三节石器工艺 第四节陶器工艺 一、彩陶 二、黑陶 三、几何印纹陶 第五节其他工艺 一、牙骨雕 二、染织 三、编织 第六节结语 第二章商代的工艺美术 教学目的:通过本单元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代工艺美术的特点及装饰风格。 基本要求:了解商代工艺美术的时代风格,熟悉各类器物基本的纹饰及装饰

从文化工业_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_论创意产业的本质界定_葛红兵

从文化工业、 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 ——论创意产业的本质界定葛红兵 高尔雅 徐毅成 注:本文初稿由徐毅成在葛红兵指导下完成,二稿三稿,由葛红兵、高尔雅联合修改完成。 ①转引自《出版专业基础》 ,长江出版集团,2013年1月,第72页。[收稿日期]2016-03-07 [作者简介]葛红兵,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尔雅,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中心博士研究生; 徐毅成,上海市华文创意写作中心研究员。上海 200444 摘要:对于“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界定,国际国内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某些方面甚至还存在 严重分歧,这影响了对创意产业本质的进一步认识,进而影响到产业政策的制定及相关产业实践的开 展。从文化本位的创意产业观、产业本位的创意产业观、创意本位的创意产业观三个方向对此进行梳理,深化此一问题的讨论,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共识” 。关键词:创意产业 文化本位产业本位创意本位 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劳动力和资本,而是创意,创意的关键在于知识信息的生产力、传播和使 用。”① 这一观点在当时的工业社会并未得到广泛的 接受和认同,但一百年后的今天,随着创意经济的浪潮席卷全球,熊彼得的这一预言早已成为普遍共识。如今,创意产业俨然已经成为决定国际竞争与国家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这种决定性既体现在经济上,也体现在文化上。在经济方面,创意产业占我国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在推动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文化方面,创意产业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提高国民素质;通过文化输出的方式,展现一国的文化实力,塑造并传播国 家形象。不难发现,今天世界上经济大国如美国、英国等,同时也都是文化强国,在世界文化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相反,一些经济贫弱的国家和地区,往往在文化上也显示出颓败之势。因此,未来的国际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各国创意产业的竞争。 然而,对于“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界定,国际国内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某些方面甚至还存在严重分歧,这影响了我们对创意产业本质的进一步认识,进而影响到产业政策的制定,文化工作的开展。本文试图从文化本位的创意产业观、产业本位的创意产业观、创意本位的创意产业观三个方向对此进行梳理,以期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共识” 。6 2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