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药学概论_习题集参考答案

中医药学概论_习题集参考答案

中医药学概论_习题集参考答案
中医药学概论_习题集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D

4.C

5.C

二、多项选择题

6.BCDE

7.BC

8.ACE

9.ABCDE 10.ABCD 11.ABCD

三、填空题

1、整体观念;脏腑经络

2、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3、不可分割;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四、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2、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变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3、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五、简答题

1.简述整体观念的内涵。

整体,其含义就是指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的整体观念其内涵有二: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重与人与环境的统一,含(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2)人和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2.简述辨证论治的内涵。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慨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和论治是先后不同的两个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依据,后者是前者的目的。辨证和论治构成了诊疗疾病的整个过程。辨证论治是否正确,可以通过治疗效果来检验。

六、论述题

试述你对辨证论治的理解

答: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含了致病因素(外因)和机体反应能力(内因)、病位、性质、邪正关系等方面的因素。证是在四诊获得的资料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分析综合而作出的诊断。如:恶寒、发热、头痛、咳嗽、痰黄稠、鼻塞、流浊涕、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即是感冒(病)中的风热犯肺证,而所表现的恶寒、发热等即为具体的症状。

证的涵义了解以后,对于辨证,就容易理解了。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慨括判断为某种证。如上证中的恶寒、头痛源于问诊;鼻塞、咳嗽源于闻诊;痰黄稠、流浊涕、舌尖红、苔薄黄源于望诊;发热、脉浮数源于切诊。综合分析病因为外感风热;疾病性质为热证;病位在肺系统;邪正关系为实证。则概括判断为风热犯肺证。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和论治是先后不同的两个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依据,后者是前者的目的。辨证和论治构成了诊疗疾病的整个过程。辨证论治是否正确,可以通过治疗效果来检验。

既然证是阶段性的、动态性的,自然就会出现同一种疾病由于疾病发展阶段不同或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则其病理变化就会不同,即证不同,根据辨证论治原则,治法也就不同,这种情况称为“同病异治”;同一疾病,由于病变阶段不同,治法不同。例如:同一麻疹病,早期、中期和后期,由于其证不同,治疗也就不同。早期宜透发为主;中期宜清热解毒为主;后期宜养阴为主。由于病人机体反应性不同,此外,由于证是内外因作用的综合表现,所以,即使同一疾病在同一阶段,由于机体的反应性(内因)不同,不同个体亦会出现不同的证,从而治法的不同。例如,感染同一感冒病毒,在不同的个体,

则会出现风寒或风热表证;表虚证或表实证等,所用的方剂有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等的区别。所以,要想自始至终使用一个方剂来治疗一种疾病是不符合辨证施治的要求的。

与此相反,不同疾病,有时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即相同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又可采用相同的治法,这种情况称为“异病同治”。例如:脱肛和子宫脱垂,是两种不同的病,但中医认为,二者都是由于中气下陷引起的,二者发病的病机和证相同,所以治疗都用补中益气升举阳气之法。

第二章阴阳五行

一、单项选择题

1.C 2 D 3 B 4.A 5.C 6.B 7.D 8.D 9.D 10.E

11.B 12.A 13.B 14.B 15.D 16.C 17.E 18.B 19.A 20.A

21.C 22.A 23.E 24.C 25.A 26.D 27.D 28.B 29.E 30.D

31.C 32.C 33.D 34. E 35.A 36.A 37.C 38.B 39.C 40.D

二、多项选择题

41.A、B、E 42. A、B、E

三、填空题

1、气;

2、神;

3、肾中所藏之精;

4、热,寒,热,寒;

5、脏,腑;

6、阳邪,性质;

7、阴阳失调,调整阴阳;

8、阳中,阳升;

9、强盛;虚弱; 10、补其母,泻其子; 11、火;木;土;水; 12、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13、怒;喜;思;忧;恐; 14、化生阴液;阴虚; 15、寒凉;热之; 16、阴中;阴助;

17、润下;曲直; 18、母子;虚; 19、母子;实;

四、名词解释

1、神:所谓神有四种含义: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二指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三指一切生物其生命力外在的表现。四指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2、精:所谓精,在中医学中有三种不同的概念:1)世界上所有气当中的精粹部分。2)泛指人体中一切有用的成分。既包括无形而动之精气,也包括有形之精,如先天之精,后天水谷之精等。3)专指肾中所藏之精,即肾精。

3、气:所谓气,指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存在于世界上的气有两种状态:一种以弥散而剧烈运动状态存在,由于细小,分散,加之不停运动,用肉眼难以看到,故称之为“无形”;另一种以凝聚的状态存在,细小而分散的气,集中在一起就形成了看的见摸的着的实体,称之为“形质”。

4、阳虚则寒:是指人体的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阴,则阴相对偏亢而出现的寒象,称阳虚则寒。

5、阳损及阴:指阳虚到一定程度,因阳虚不能化生阴液,而同时出现阴虚的现象。

6、热者寒之:热者,阳盛则热的实热证患者;寒之,即用寒凉药治之。

7、阴病治阳:即用扶阳益火法,以消退阴盛。适用于虚寒证的治疗。

8、阴平阳秘:指阴气平顺,阳气固守,阴阳两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

9、相生:是指五行相生关系。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10、母病及子:是指疾病的传变,由母脏及子赃。如肾病及肝等。

11、相侮:侮,在这里指“反侮”。五行中相侮,是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即反克。

12、泻南补北: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或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盛,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因心主火属南方,肾主水属北方,故称泻南补北。

13、培土生金:是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的方法,又称补养脾肺法。适用于脾胃虚弱而不能养肺之证。

五、简答题:

1.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答:意思是指阴阳相互依存。阴代表物质,阳代表功能,物质居于体内,所以说”阴在内“,功能表现于外,所以说”阳在外”。在外的功能(阳),是在内的物质(阴)的运动的表现故说阳为阴之使。在内的是产生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说阴为阳之守。张景岳说:“守者守于中,使者运于外”。

2.怎样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答案:“阳病治阴”的阳,是指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治阴,即用壮水之法。‘阴病治阳”中的阴病,是指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治阳,即用扶阳益火法。

3.简述五行的特性

答: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曲直是指木的生长状态,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火性质。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土爰稼穑,稼穑是指土具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水曰润下,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点,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和向下运动的作用。

六、论述题:

1、阴阳学说如何指导疾病的治疗?

答:阴阳学说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救偏弊,恢复阴阳两方的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阴阳学说用以指导疾病的治疗,一是确定治疗的原则,二是归纳药物的性能。

(1)确定治疗原则:对阳偏胜的治疗,由于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治疗宜用寒凉药以制其阳,治热以寒,即“热者寒之”。若阳热盛损伤了阴液,则当兼顾其不足,适当配合以益阴之法。对于阴偏盛的治疗,由于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治疗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治寒以热,即“寒者热之”。若阴寒盛损伤了阳气,则当兼顾其不足,适当配合以挟阳之法。因阴或阳的过盛有余,为邪气有余的实症,故“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为“损其有余”,即“实则泄之”的治疗原则。对阴偏盛的治疗,由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方法,即用滋阴壮水法,以抑制阳亢火盛。《内经》称这种治疗原则为“阳病治阴”。对阴虚不能制阳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须用“宜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方法,即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翳。《内经》称这种治疗原则为“阴病治阳”。阴或阳的偏衰,即阴虚或阳虚,为正气阴或阳的虚损不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为“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此外,对阴阳偏衰的治疗,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还提出勒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

(2)归纳药物的性能:阴阳学说也用阴阳来概括药物的性味功能,来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味性:寒凉为阴,温热为阳。无味:辛、甘、淡药为阳;酸、苦、咸药为阴。升降浮称沉:升浮药为阳;沉降药为阴。

总之,用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治疗,就是根据病症的阴阳偏胜偏衰的情况,确定治疗原则。再结合药物性能的阴阳的属性,选择相应的药物,以纠正因疾病所致的阴阳失调状态,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2、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答: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五脏的五行归属,不仅阐明勒五脏的功能特性,而且还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来说明脏腑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即五脏之间即有相互资生的关系,又有相互制约的关系。五脏配五行是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肾(水)之精能化血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养热能温运脾阳,助运化;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上充于肺;肺(金)清肃下输水津于肾,以助肾水。这就是以五行相生来说明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另一方面,肺(金)气清肃下行,可以抑制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温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这就是以五行相克来说明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第三章气血津液

一、单项选择题

1.E

2.B

3.D

4.E

5.A

6.B

7.D

8.A

9.C 10.C

11.C 12.D 13.E 14.E 15.A 16.D 17.D 18.C 19.C 20.D

21.B 22.D 23.A 24.C 25.D 26.D 27.B 28.E 29.C 30.A

31.E

二、多项选择题

32、ABCDE 33、ABD 34、BCD 35、ABD 36、BCD

37、AD 38、ABCD 39、ABCDE

三、填空题

1、升、降、出、入

2、推动;固摄

3、温煦

4、营养;化生血液

5、“气海”;“膻中”

6、推动作用;固摄作用

7、滋润;濡养8、营气;津液

9、营养;滋养全身10、推动作用;固摄作用

11、阻遏血液逸出;“血府”12、机体精神活动

13、饮食水谷14、通调水道

15、“游溢精气“;“分清别浊”;“上输于脾”

16、“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17、气机不畅;气滞;气陷;气逆;气结(气郁气闭)

18、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

19. 本原20. 物质基础

21. 主宰22. 形体

23. 三宝24. 统驭

四、名词解释

1、气为血帅:是指气对血的作用具有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的作用。

2、夺血者无汗:是指对于大失血的患者(如衄家,亡血家等),不宜采用发汗法以治之。

3、津血同源:是指血和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所化生,并且血和津液可相互化生。

4、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5、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具有保卫功能。

6、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地说,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7、气陷: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8、气脱:气不能内守而外逸。

9、血:是运行于脉中而循环流注全身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10、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又称“血府”。

11、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涕、泪等。津液同气血一样,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津液虽同属水液,但在性状、功能及其分布部位等方面又有一定区别。一般地说,性质清稀,流动性大,主要布伞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等部位,并渗入血脉,起滋润作用者,称为津;其性较为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润作用者,称之为液。

12. 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13. 神:广义的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

四、简答题

1、试述气、血、津液的概念。

答: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血,是指血液,是红色的液态样物质,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2.试述血的生理功能。

答:血的功能有以下两个方面:(1)营养和滋润全身,血液循行全身,对全身脏腑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2)是作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保证人体神志活动的正常。

3.如何理解“津血同源”?

答:由于血和津液,都是液态样的物质,都具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它们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血和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所化生。血和津液之间,常常可以相互化生。津液渗注于脉中,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所以说“津血同源”。

4.人体之精的生成来源有哪几个方面?

答:人体之精,由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部分组成。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为生命的原始物质;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即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后天之精不断充养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又可以促进后天之精的化生,二者相辅,使人体之精逐渐充盛。

5.精的疏泄有哪几种形式?

答: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分藏于各个脏腑,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调控各脏腑功能;二是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地排泄以繁衍生命。

6.人体之精与气有什么区别?

答:在人体中,精是生命活动的本原,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气是由精化生的活力很强的极细微的物质。精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活动的动力。相对而言,精藏于脏腑,主静属阴而有形;气运行于人体,主动属阳而无形。

7.神有什么生理作用?

答:神津液统领、调控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代谢和各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主宰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因此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对人体生命十分重要。

五、论述题

1.气的生理功能有哪几个方面?

答: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五个方面。

(1)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的生成和精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都起者对动和激发的作用。

(2)温煦作用,起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人体的体温,是依靠起的温煦作用来维持恒定;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也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正常的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也要靠气的温煦作用,进行者正常的循环运行。

(3)防御作用,气的防御作用,主要体现于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

(4)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固摄血液,可使血液循环于脉中,防止其逸出脉外,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和精液等,控制其分泌排泄量,以防止其无故流失。

(5)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饿各种变化,具体地说,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变化。

2.血的循行与哪些脏器有关?为什么?

答:血的运行与心、肺、脾、肝等脏器有密切的关系。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休,运行不息,以供给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须要。血液的正常运行,决定于气的推动作用和固摄作用之间的协调平衡,也是多个脏器共同作用的结果,心主血脉,心气推动是血液循行的基本动力,只有心脏的搏动正常才能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肺朝百脉,循行于全身的血脉,均朝向汇聚于肺,而肺主气,“气为血帅”,通过肺气的作用,血液才能得以布散全身。除了心肺的作用外,血液的循行,还有赖于脾气的统摄和肝的藏血功能的正常,只有脾气健旺,统血有权和和肝有所藏,才能保证血液沿着正常的轨道运行而不逸出脉外。另外,肝的正常疏泄,有助于气的调畅,从而使血液的循行通畅流利,防止血瘀的产生。

3、如何理解“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答:气于血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气属阳,它的功能以推动、温煦为主,血属阴,它的功能以营养、滋润为主。但二者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又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这种关系,前人用“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加以概括。

气为血帅,是指气对于血有三个方面的作用:(1)气能生血。血液的物质基础是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而促进水谷精微和肾精转化为血液,则依赖于气。气盛,则变化生成血的功能健旺,气虚,则变化生成血的功能减弱。(2)气能行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布散,肝气的疏泄,只有气运行的推动,血液才能保持正常的循行。在病理上,气的功能障碍,如气滞或气虚常可引起血行的不畅,而继发血瘀证。(3)气能摄血。血液的运行,依赖脾气的统摄,才能正常地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

至于溢出脉管之外。在病理上,气虚不足。统摄失常,常可以导致各种血证的发生。上述都说明了气确有生血、行血、摄血的作用,而为血之帅。

血为气母,是指血对于气的两个作用而言。(1)血能养气。血液循行于机体,环周不休,不断地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使气持续地得到补充,只有得到血液的不断的滋养,气才能保持功能的旺盛。在病理上,血虚不足,气失血液的饿濡养,可近一步导致气虚而出现气血两虚的病证。(2)血能载气。气虽然能推动血液循行,但气的运行必须依赖血液的运载。若气不附于血中,则气将会漂浮无定而无法在体内正常运行,从而无法发挥其温煦推动的作用。在病理上,大失血的病人,由于血脱于外,往往可导致气随血脱,而继发亡阳的征候出现。以上均说明血液确有养气、载气的作用,而为气之母。

4.试述精的生理功能。

首先,精是生命本原,由精化生的生殖之精可以繁衍生命。其次,精能滋润濡养人体各脏腑形体官窍,以保证其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此外,精可以转化为气、转化为血,使气血充盛,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旺盛。同时,精神化生的物质基础,积精全神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

5. 试述中医学理论中神的内涵。

中医学的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表现的统称。神的内涵是广泛的,人体五脏功能的协调、精气血津液的代谢、情志活动的调畅都必须依赖神的统帅和调控,因此神是人体一切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主宰。神又是生命活动外在的总体现,其中又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纳为狭义之神,其产生有着精、气等物质的依赖性,其含义与古代哲学的神有着明显的区别。

第四章脏腑经络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B

4.A

5.B

6.C

7.B

8.D

9.C 10.D

11.C 12.D 13.D 14.A 15.A 16.D 17.A 18.C 19.B 20.B

21.C 22.D 23.A 24.B 25.C 26.B 27.A 28.C 29.B 30.D

31.A 32.E 33.C 34.C 35.D 36.B 37.A 38.C 39.C 40.B

41.A 42.E 43.A 44.E 45.B 46.C 47.C 48.D 49.E 50.B

51.A 52.D 53.C 54.B 55.D 56.B 57.A 58.A 59.D 60.B

61.A 62.A 63.B 64.A 65.D 66.E 67.A 68.D 69.C 70.A

71.D 72.A 73.C 74.B 75.A 76.C 77.A 78.A 79.C 80.E

81.C 82.A 83.B 84.E 85.C 86.B 87.D 88.C 89.E 90.A

91.C 92.C

二、多项选择题

1.ABE

2.ABCDE

3.ABDE

4.ACE

5.CE

6.ABCDE

7.ABCDE

8.ABE

9.ABC 10.ABC

11.BCE

三、填空题

1、藏于体内的内脏;

2、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3、化生和贮藏精气;

4、受盛和传化水谷;

5、五脏;整体观;

6、面;血脉;

7、毛;皮; 8、唇;肉;

9、爪;筋; 10、发;骨;

11、舌;汗 12、鼻;涕;

13、口;涎; 14、目;泪;

15、耳及二阴;唾; 16、君主;神明;

17、相傅,治节; 18、仓廪;五味;

19、将军;谋虑; 20、作强;技巧;

21、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22、向上的升宣;向外的布散;

23、气的生成;气机; 24、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出血;

25、血运于诸经;血归于肝脏; 26、推动;温煦;

27、滋养;濡润; 28、疏泻;贮存和排泄胆汁;

29、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 30、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31、传化糟粕;贮尿和排尿; 32、通行元气;水液运行之道路;

33、元神;精明; 34、心;五脏;

35、月经;孕育胎儿; 36、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37、血液的生成;运行; 38、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39、心肾不交;水火失济; 40、气的生成;津液的输布代谢;

41、生痰;贮痰; 42、气机的调节;肝火犯肺;

43、水液代谢;呼吸运动 44、气之主;气之根;

45、后天和先天;相互资助,相互促进; 46、传化物;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

47、脉;膝; 48、一身之气;呼吸之气;

49、运化水谷;运化水液; 50、人体经络;脏腑

51、经脉、络脉 52、正经、奇经

53、路径、网络 54、胸腔;手指未端;手三阳

55、手指未端;头面部;足三阳 56、头面部;足趾未端;足三阴

57、足趾,腹腔;胸腔;手三阴 58、头部,头部

59、气血运行 60、起止;循行部位;交换顺序

61、有一定的规律 62、头面部

63、胞中;额部;面颊;头顶;头后部;头侧部 64、胞中;腹部正中线;妊娠;任主胞胎

65、胞中;调节十二经脉气血;十二经 66、别络;孙络;浮络

67、约束骨骼;关节的屈伸运动 68、抵御外邪,传导病变

四、名词解释

1、藏象: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居于内,象见于外,

故曰藏象。

2、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3、脏腑:是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府。

4、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五个脏的合称。

5、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府的合称。

6、奇恒之府: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7、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

8、肺主治节:治节,即治理和调节。指肺主呼吸,有治理和调节全身气机,辅助心脏推动调节血

液运行,肺的宣发和肃降,有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的作用。

9、肺主行水:人体水液代谢不仅和脾的运化,肾的的气化有关,与肺气的肃降也有密切关系。肺

的肃降作用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使小便通利。所以说“肺主行水”。

10、通调水道:通,即疏通;调,即调节;是水液运行的通道。肺主通调水道,是指肺的宣发和肃

降运动对体内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11、肺为水之上源:由于人体水液代谢与肺脾肾的生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而肺居上焦高位,肺气

肃降,水液才能下输膀胱,故有“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

12、肺主宣发和肃降:肺主宣发,是指肺气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作用。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向

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13、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传输到全身的生理功能。包

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4、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

的原始物质,所以称“肾为先天之本”。

15、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与生俱来,故称为“先天之精”。

16、天癸:是人体肾中精气不断充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称

“天癸“。

17、元阴:即肾阴。与元阳相对而言,是生命的本原,故称。

18、元阳:即肾阳。与元阴相对而言,是生命的本原,故称。

19、中精之府:即胆。《灵枢·本输》称“胆者,中精之府“,内藏清净之液,即胆汁。

20、三焦气化:三焦有疏通水道,运化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所以把水液代谢协调

平衡作用,称作“三焦气化”。

21、心肾相交:中医理论认为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心,心肾阴阳水火相互协调,心

肾之间的生理才能协调。这就是“心肾相交”,又称“水火既济”。

22、心肾不交:指心阳与肾阴生理关系失调的病变。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

心而凝聚,心肾之间的生理关系失去协调,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称“心肾不交”,也就是“水火失济”。

23、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的呼吸功能需要肾的纳气作用协调。肾气

充盛,肺吸入之气方能肃降下纳于肾,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

24、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25、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

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26、正经:即手足三阳经和手足三阴经。

27、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

28、阳脉之海:督脉具有总督一身阳经的功能,故又称“阳脉之海”。

29、任主胞胎: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称“任主胞胎”。

30、血海:冲脉与妇女月经有密切关系,故又称“血海”。

31、经别:即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32、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的筋肉体系,其功能活动有赖于经络气血的濡养,并受十二经脉的调节,所

以也划分为十二个系统,称为“十二经筋”

五、简答题

1.简述脏腑的概念及其分类。

答: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脏腑的生理特点分为三类:(1)五脏,即心肝脾肺肾。(2)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3)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2、为什么说“肺为水上之源”?

答:(1)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的排泄起者疏通和调节的作用。(2)肺居上焦,肺气肃降将体内的水液不断向下输送,经下焦肾和膀胱生成尿液排出提外,所以说“肺为水上之源”。

3.心与肾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答:心属火为阳,肾属水为阴,中医理论认为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心,这样心肾之间的生理才能协调,称为“心肾相交”,即“水火相济”。

4.络系统是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经络系统是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即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组成。

5.试述十二经脉在四肢及头面部的分布规律。

答: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阴经分布在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内侧分三阴,外侧分三阳,大体上,太阴、阳明在前缘,少阴、太阳在后缘,厥阴、少阳在中线。在头面部,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6.试述奇经八脉的含义。

答案: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由于它们的分布不象十二经脉那样规则,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相互之间没有表里关系,与十二正经不同,故称“奇经”。

六、论述题

1、如何理解肺主气?

答:肺主气,包括肺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有主司呼吸的作用,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脏的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吐故纳新,

保证勒体内的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肺主一身之气,是指一身之气都归属于肺,由肺所主。气的生成和气机调畅,由肺所主持调节。例如,宗气是水谷之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成,并通过肺而敷布全身,以实现其生理功能,此外,卫气、营气、元气的敷布与运行均与肺的作用有关。当肺发生病变时,不仅会引起呼吸功能减弱,而且必然影响诸气的生成和敷布,致使呼吸无力、少气、气低、神疲乏力等气虚的症状相继出现,一旦肺主气的功能失却,呼吸便会停止,一身之气也无以生成并散步全身,各脏腑组织得不到气的温煦推动,它们的生理活动便无法维持,人的生命也就会停止。

2、肝与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盈,也有赖于血液的滋养。所以,有“精血同源”、“肝肾同源”之说。在病理上,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

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之间也存在着相对制约、相反相成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月经来潮和男子泻精的生殖功能上,如两者失调,可出现月经异常,或闭经,男子则遗精或阳强不能泻等。

3、试述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和交接规律。

答: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因此,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包括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部分。如: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等,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指未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手三阴经,构成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循环经络。

第五章病因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C

4.A

5.D

6.E

7.B

8.C

9.A 10.E

11.D 12.A 13.B 14.E 15.C 16.E 17.E 18.E 19.A 20.C

21.A 22.A 23.E 24.A 25.B 26.E 27.D 28.A 29.B 30.B

31.D 32.C 33.C 34.C 35.B 36.D 37.C

二、多项选择题

38.ADE 39.ABCD 40.ABCD

三、填空题

1、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

2、陈无择

3、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4、升散、耗气伤津;挟湿

5、症状多粘滞不爽,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厂而反复发作

6、耗气伤津;生风动血;致痈疡

7、病位游移,行无定处

8、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

9、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10、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11、气上;气缓;气消;气下;气乱;气结

12、脾胃;脾胃升降失常

13、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

14、痰饮;淤血;结石

15、肺、脾、肾、三焦

16、离经之血积存体内;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四、名词解释

1、辨证求因:中医认识病因,除了解可能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外,主要是一病症临床表现为依

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称为“辨证求因”。

2、病因: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3、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4、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是指自然界六种特别同的气候变

化。

5、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点;“数变”,是指风

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而言。

6、疫疠: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7、七情:即喜、怒、优、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属精神致病因素。

8、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9、内伤七情:七情是人体对客观的不同反映,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会导致疾病的发

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10、五志化火:多指由于精神情志的刺激,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生理的平衡,造成气机郁

结,气郁久则从阳化热,因之火热内生.五志,即喜、怒、忧、思、恐五种情志。

11、瘀血: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均称为瘀血。

12、水湿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便作为一种新的致病

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继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

五、简答题

1.什么叫六淫?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何特点?

答: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淫致病,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初秋多湿病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另外,久居湿地常有湿邪为病,高温环境工作又常有燥热或火邪为

病等。

(2)六淫邪气即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寒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等。

(3)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相互影响,而且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如寒邪入里可以化热,暑湿日久可以伤阴等。

(4六淫为病,其发病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故又有“外感六淫”之称。

2.简述淤血的形成。

答:淤血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凝滞。气虚或气滞,不能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或寒邪客入血脉,使经脉蜷缩拘急,血液凝滞不畅,或热入营血,血热搏结等,均可形成淤血。

二是由于内外伤,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淤血。

六、论述题

1、试述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答:(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开发、向上、向外的特征,故属于阳邪。其性开泄,是指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正因其能开发,并关于向上向外,所以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开泄,常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

(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特性。如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的“痹证”,若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使属于风气偏盛的表现,故又称为“行痹”或“风痹”。“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而言,如诊块就有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的特点。同时,由风邪为先导的外感疾病,一般发病多急,传变也较快。

(3)风为百病长。风邪为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凡寒、湿、燥、热者邪多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所以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古人甚至把风邪当作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素问·风论》说:“风者,百病之长也。”长,是根源之意,百病是指多种外感病。

2、试述瘀血的病证特点。

答:淤血病证的共同特定是以下几个方面:

(1)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

(2)肿块,或外见青紫肿胀,或见体内有症积。

(3)出血,血色紫暗或夹淤块。

(4)面、唇、指甲青紫,或舌质暗紫,舌有淤点、淤斑。

(5)脉细涩沉弦或结代等。

瘀血形成之后,不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养作用,而且过来又会影响全身或局部血液的运行,产生疼痛、出血或经脉瘀塞不畅,内发生症积,以及产生“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不良后果,瘀血的病证特点瘀阻的部位和形成瘀血的原因不同而异。如瘀阻于心,可见心悸,胸闷心痛唇指甲青紫,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咳血,瘀阴胃肠,可见哎血,大便色黑漆,瘀阻于肝,可见胁痛痞块,瘀血攻心,可致发狂,瘀阻胞宫,可见小腹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色紫黯成块,或见崩漏,瘀阻肢体未端,可脱骨疽,瘀阻于肌肤局部,则可见局部肿痛青紫。

第六章发病与病机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 E

4.B

5.D

6.C

7..B

8.B

9.B 10.B

11.A 12.C 13.E 14.E 15.B 16.B 17.B 18.E 19.C

二、多项选择题

20.ABE 21.CDE 22.ABCDE

三、填空题

1、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

2、各种致病因素

3、正气不足

4、正邪斗争的胜负

5、正能胜邪;邪胜正负

6、邪气;邪气

7、后;慢

8、正;邪;邪;正

9、相持;虚;恋

10、虚;寒;寒;虚

11、肝肾;肾

12、阴;阳

13、依附;化生

14、互根互用

四、名词解释

1、正气:即人体的生理机能活动,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以及康复能力的总称,简

称为“正”。

2、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

3、体质:系指形成于先天,定型于后天的个体在形态结构、代谢和生理机能上相对稳定的特性。

4、实证:是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反映。也就是说,致病邪气的毒力和集体的抗病力都比较

强,正邪相搏剧烈,临床上出现亢盛有余的证侯,称为实证。

5、虚证::是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反映。也就是说,集体的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生

理功能较弱,抗病力低下,正邪斗争难于出现剧烈的病理反映,临床上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征候,称为虚证。

6、真热假寒;系指邪热内盛,深伏与内,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

理状态(又称阳胜格阴)。

7、亡阴:指由于机体阴液发生突然性的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8、阴胜则阳病:阴寒内盛,久则必损阳气,故阴盛实寒病证,常可伴有机体生理功能减退、阳热不足

等阳虚征象,可见面色白,溲清便溏等症,即“阴盛则阳病”。

五、论述题

1、试述发病的基本原理。

答:正气,是指人体的生理机能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以及康复能力。而

邪气,是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存在于外界和人体内产生的种种具有致病因素,诸如前述,邪气有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外伤、寄生虫、及水湿痰饮、瘀血、结石、药邪、先天因素等。丰病的基本原理即与邪正相争有关。

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部因素:中医发病学非常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正气强弱是决定疾病发生与否的内部因素。正气能抵御外邪,防止病邪侵入,并具有祛邪外出的功能,所以当机体脏腑功能正常,气血充盈,正气旺盛时,卫外固密,病邪难于侵入,疾病无从发生,《素问》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只有在人体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固,抗邪无力的情况下,邪气方能乘虚而入,使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素问》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所以,人体是否受邪,受邪后是否发病,以及发病的轻浅深重、发病的病变反应,在一定程度上系由正气的盛衰所决定。一般而言,正气强的人,感邪后,正气奋起抗邪,病位较浅,病邪易被驱除;而正虚之人,往往要病邪侵入到一定程度,正气才能被激发,因此病位常较深,病情较重。《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由此可见,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部因素。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中医学既重视正气,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不排除邪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邪气对疾病的发生.常常起着决定性作用,如人受到高温、高压、电流、化学毒剂,枪弹、冻伤、虫兽或疫病之邪等的侵入,即使正气强盛,也难免被损伤而发病。

邪气与发病的关系非常密切,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 邪气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邪气作用于人体,可以发生不同的疾病.表

现出不同的病证性质或证候类型。

(2) 邪气影响发病的特点感受不同的邪气,有着不同的发病特点,如六淫表现为外感性,七情表现

为内伤性。

(3) 邪气影响病情与病位病情的轻重,与感邪的轻重或类别有关。

3.正邪相搏,决定疾病发生与否:正邪相搏,即邪正斗争,指邪气侵入人体,正气奋起抗邪,邪正斗争贯穿了整个疾病的全过程,反映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正气抗邪和邪气损正的矛盾关系。发病与否与正邪相搏的胜负有关:正能胜邪则不发病,邪气侵袭人体时,正气即起来抗邪,若正气强盛,抗邪有力,则病邪难于侵入,或侵入后即被正气及时消除而不发病;反之,邪胜正负则发病,在正邪斗争过程中,若邪气偏胜,正气相对不足,邪胜正负,从而使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机能紊乱而发病。

2、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的病机有哪些内容。

答:邪正盛衰的邪,代表致病的邪气,正,代表人体的正气。邪气作用于人体,正气则奋起抗邪,正邪双方在斗争过程中,随着体内邪正的消长盛衰,从而形成那感病证的虚实变化。

实,指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反映。发病后,邪气亢盛,正气未衰,邪正相争剧烈,临床表现为亢盛有余的实证,故说“邪气盛则实”。常见于外感六淫的初中期,或痰、食、血、水滞留的饿病证。临床上痰涎壅盛,食积停滞,水湿泛滥、淤血内阻等病变,以及壮热、狂躁、气粗、癫痫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都属于实证。

虚,是指以正气不足,抗病力减退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反映。常见于体质素虚,或疾病后期,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不足,伤阴损阳,正气虚弱,抗病力低下/临床表现为神疲体倦,心悸、气短、自汗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或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嫩红,脉细数等,都属虚症。

虚实错杂:在疾病过程中还可以出现虚实错杂的病理变化。或虚中夹实,或实中夹虚。

虚实转化:即原为邪气盛的实证,或因误治或失治,病情迁延日久,虽邪气渐去,但正气受伤,疾病的性质由实转虚。也由本为虚症,因脏腑功能衰减,导致气滞、痰饮、水邪、淤血等证,则为由虚转实。

虚实真假:由本质是虚症,又出现“实”的假象,称为真实假虚证。也有本质是虚证,却出现“虚”的现象,称为真实假虚证。

第七章四诊

一、单项选择题

1.D

2.E

3.A

4.C

5.D

6.E

7.D

8.E

9.C 10.D

11.B 12.B 13.A 14.D 15.C 16.E 17.D 18.D 19.D 20.C

21.C 22.E 23.A 24.A 25.A 26.B 27.B 28.C 29.D 30.A

31.D 32.B 33.A 34.C 35.D 36.B 37.C 38.C 39.E 40.B

41.D 42.A 43.A 44.C 45.D 46.E 47.D 48.B 49.A 50.C

51.B 52.B 53.A 54.D 55.B 56.E 57.E 58.D 59.B 60.C

61.D 62.E 63.C 64.D 65.B 66.E 67.B 68.B 69.D 70.E

71.C 72.C 73.B 74.D 75.A 76.C 77.E 78.B 79.A 80.C

81.A 82.D 83.D 84.E 85.B 86.A 87.B 88.C 89.A 90.A

91.B 92.C 93.D 94.D 95.C 96.E 97.C 98.A 99.E 100.D

101.A 102.C 103.E 104.C 105.A 106.B 107.E 108.A 109.E 11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DE

2.ABCD

3.BCDE

4.ABCE

5.ABCD

6.AD

7.BDE 8.ACE 9.ACDE

10.ABCDE 11.ABC 12.AC

13.CD 14.BCE 15.BCD

16.ADE 17.AE 18.BC

19.BCDE 20.ABCDE 21.ABD

22.BD 23.ABCD 24.ABCDE

25.ACE 26.BDE 27.BC

28.CE 29.ABCD 30.ABC

31.ABCD 32.CDE 33.BCE

34.ABD 35.ABCD 36.ACD

37.ABCD 38.ABCDE 39.ABCE

40.BC 41.ABCD 42.AC

43.ABCD 44.AC 45.ABCDE

46.BCDE 47.ABCE 48.ABDE

49.BE 50.ABE 51.BCDE

52.CDE 53.AC 54.BC

55.ABCD 56.ABCD

三、名词解释:

1.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是对生命的高度概括,即“神气”;

狭义的神是指人的思维、意识和情志活动,即“神志”。

2.常色:健康人面部皮肤的色泽,称为常色。其特点是:明润、含蓄。

3.主色:指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色泽,又称正色。

4.客色:指因外界环境因素的不同,或生活条件的差别,而微有相应变化的正常肤色。

5.病色:人在疾病状态时面部出现的色泽,称为病色。其特点是:晦暗、暴露。

6.善色:指病人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多见于新病、轻病、阳证。

7.恶色:指病人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多见于久病、重病、阴证。

8.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者,称为谵语。

9.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者,称为郑声。

10.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止,见人则止,首尾不续者,称为独语。

11.错语:患者神识清楚而语言时有错乱,语后自知言错者,称为错语。

12.语言謇涩:神志清楚,思维正常,但语言不流利,吐词不清晰者,称为语言謇涩。

13.嗳气:指胃中气体上出咽喉而发出的长而缓的声音。古称“噫”,俗称“打饱嗝”。

14.喘:指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煸动,不能平卧。

15.哮:指呼吸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

16.气短:指呼吸短促而不相接续,气少不足以息的轻度呼吸困难。

17.少气:又称气微,指呼吸微弱而声低,气少不足以息,言语无力的症状。

18.恶寒发热: 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病机为外邪袭表,正邪相争,多主外感表证。

19.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病机为邪正相争。属半表半里证。

20.自汗:指病人经常日间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称为自汗。常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等症,

见于气虚、阳虚证。

21.盗汗:指病人熟睡之后汗出,醒后则汗止,称为盗汗。常伴潮热、颧红等症,见于阴虚内热。

22.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有一定规律如潮汐之有定时,称为潮热。多因阳明腑实、

湿热、阴虚所致。

23.战汗:指病势深重阶段,先见寒战不能自已,持续一段时间,而后大汗出,称为战汗。战汗是

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24.饥不欲食:指虽有饥饿感,但不想进食,或进食不多。多因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

25.消谷善饥:指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进食量多,称为多食易饥,或称消谷善饥。

多为胃火炽盛,腐熟太过所致。

26.五更泄:指黎明前腹痛作泄,泄后即安,兼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者,为脾肾阳虚,寒湿积滞所

致。

27.麻木:患者肌肤感、知觉减退,甚至消失,谓之麻木或不仁。多因气血亏虚,肝风内动,或湿

痰瘀血痹阻经络,使经络、肌肤失于营养所致。

28.心悸:指患者经常自觉心跳加快、心慌、悸动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症状。多由心神不宁或

心脏病变所致。

29.平脉:指正常人在生理条件下出现的脉象。平脉的表现是:三部有脉,一息四至或五至(相当

于70~80次/分),不沉不浮,不大不小,不急不徐,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整齐,尺脉虽沉但重按有力,并随生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变化。

30.弦脉:脉象端直而长,如按琴弦。主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

四、填空题

1.得神少神失神假神

2.明润含蓄晦暗暴露

3.虚证寒证血虚脾虚

4.外感风寒阳气虚弱外感风热肺胃蕴热

5.血虚失血瘀血

6.虚证寒证实证热证

7.寒痰热痰燥痰湿痰

8.3岁食指掌侧前缘部形色变化

9.轻重表里寒热虚实

10.舌尖舌中舌边舌根

11.淡红舌薄白苔

12.脏腑气血津液的盛衰病邪的性质胃气的盛衰

13.气血两虚阳虚热证

14.心火上炎肝胆热盛

15.表证寒证湿证里证热证

16.寒呕热呕

17.色泽动态

18.热退津复饮邪始化

19.热轻热甚热极

20.邪正盛衰邪气浅深津气盈亏输布情况

21.虚证寒证阴证

22.实虚

23.剧痛实证

24.胃气上逆

25.虚证寒证实证热证

26.肺肾

27.肺失肃降肺气上逆

28.气息急迫呼吸困难喉间哮鸣声

29.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病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

30.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31.绝汗亡阴证亡阳证

32.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33.刺痛瘀血证

34.痰湿内盛中气不足阳气衰微

35.里急后重湿热内阻肠道气滞

36.饮水温度出汗年龄

37.肝郁脾虚肝脾不调脾胃虚弱

38.微热气虚发热温病后期发热小儿夏季热

39.胀痛气滞

40.气血亏虚心神失养

41.脾胃膀胱肝胆

42.气虚血瘀

43.出生前后情况预防接种传染病史问发病原因

44.桡动脉寸关尺

45.斜飞脉反关脉

46.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痰饮食滞实热

47.结脉代脉促脉

48.弦脉

49.细小且软弱无力

50.相兼脉复合脉

51.顺候逆候

52.水肿气肿

53.应手 2~2.5㎝

54.虚证实证

五、简答题

1.望诊时应注意两个方面:①光线充足,避免干扰。②充分暴露,排除假象。

2.望诊的内容包括: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舌、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等五个部分。

3.望神时观察的要点有:目光、气色、神情、体态诸方面。

4.常色的特征是:明润、含蓄;病色的特征是:晦暗、暴露。

5.青色主寒证、疼痛、瘀血、惊风;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黄色主脾虚、湿证;白色主虚

证、寒证、失血;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瘀血。

6.面目一身俱黄者,称为黄疸。其中黄色鲜明如橘皮者,属阳黄,为湿热熏蒸为患;黄色晦暗如烟

熏者,属阴黄,为寒湿郁滞所致。

7.善色提示病变尚轻,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称为“气至”。多见于新病、轻病、阳

证。

8.恶色提示病变深重,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称为“气不至”。多见于久病、重病、

阴证。

9.一是要善于比较,即将病人的面色与健康人群的常色相比较,或将局部色泽的改变与病人自身对应部位的面色进行比较;二是望面色与其它部位望诊相结合;三是注意气候、光线、昼夜、情绪、饮食等因素对面色的影响,排除假象才能正确诊断。

10.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气血外连五体。五体依赖五脏精气的充养,而形体的运动又可促进五脏的功能活动。因此五脏精气的盛衰和功能的强弱可通过五体反映于外。故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等不同表现,可以了解内在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

11.古人将目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五脏,并以此来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此即五轮学说。具体说来,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12.点大成片,色红或紫,平铺于皮肤,抚之不碍手,压之不退色者,称为斑。点小如粟,色红或紫,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退色者,称为疹。

13.总的规律是:凡色白、质稀者,多属虚证、寒证;凡色黄、质稠者,多属实证、热证。

14.痰白清稀者,属寒痰;痰黄稠有块者,属热痰;痰少而黏,难于咯出者,属燥痰;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者,属湿痰;痰中带血,色鲜红者,称为咯血;咯吐脓血痰,气腥臭者,为肺痈。

15.正常指纹的特点是:在食指掌侧前缘,隐隐显露于掌指横纹附近,纹色浅红,呈单枝且粗细适中。

16.五脏在舌面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

17.为了保障舌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望舌时应注意:①光线影响。②饮食或药物影响。③口腔对舌象的影响。

18.舌诊的内容包括望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其中望舌质包括观察舌的神气、色泽、形质、动态以及舌下络脉五个部分;望舌苔包括观察苔质和苔色的变化。

19.正常舌象特征是:舌体柔软灵活,大小适中,舌色淡红明润,舌苔薄白均匀,苔质干湿适中。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20.导致舌象出现生理差异的因素有:①年龄因素。②体质因素。③性别因素。④气候因素。

21.淡白舌的形成多由气血亏虚,血不上荣,或阳气不足,运血无力,使舌肌脉络空虚而不充盈所致。其临床意义为:主气血两虚、阳虚。

22.红舌主热证,有虚、实之分。其中,全舌老红,苔黄者,为实热证;舌体略小,舌鲜红少苔,或光红无苔,或有裂纹者,为虚热证。

23.绛舌主热入营血、阴虚火旺。其中,舌绛有苔,多属热入营血;舌绛而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多为阴虚火旺。

24.望舌体形质的内容有: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

25.肿胀舌的形成原因有:①心脾热盛,气血上涌,舌络过度充盈,致舌红绛而肿胀。②平素嗜酒又病温热,热邪挟酒毒上涌,致舌紫绛而肿胀。③某些药物、食物中毒,致血液凝涩,络脉瘀滞,引起舌肿胀而青紫晦暗。

26.瘦薄舌总由气血阴液不足,不能充盈舌体,舌失濡养所致。其中舌体瘦薄而淡者,为气血两虚;

舌体瘦薄而色红绛干燥者,为阴虚火旺。

27.望舌态的内容有:痿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

28.舌苔是由脾胃蒸化胃中食浊之气上承舌面而产生。正常舌苔的特征为:薄白均匀,干湿适中,舌的中部和根部稍厚。

29.舌苔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作为衡量标准。凡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称为“见底苔”,属于薄苔;若透过舌苔见不到苔下的舌质,称为“不见底苔”,属于厚苔。

30.苔色的变化可分为白苔、黄苔、灰黑苔三类。其中白苔多主表证、寒证、湿证,亦可见于热证;黄苔主热证、里证;灰黑苔主阴寒内盛、里热炽盛。

31.独语多因心气虚弱,神气不足,或气郁痰阻,蒙蔽心神所致。可见于癫病、郁病。

32.错语虚证多因心脾两虚,心神失养;错语实证多因痰浊、瘀血、气郁等阻遏心神所致。

33.实证发作急骤,气粗声高息涌,胸中胀闷,惟以呼出为快;虚证发作徐缓,气怯声低息微,息短不续,动则喘甚,惟以深吸为快。

34.呕声微弱,吐势徐缓,呕吐物清稀者,为虚证、寒证;呕声壮厉,吐势较猛,呕吐物呈粘痰黄水,或酸或苦,为实证、热证。

35.凡新病呃逆,其声响亮有力者,多属寒邪或热邪客胃;久病、重病呃逆不止,声低气怯无力者,多属胃气衰败之危候。

36.嗳气酸腐,兼脘腹胀满者,多为宿食内停;嗳气频作而响亮,嗳后胁脘胀减,并随情志变化而增减者,多为肝气犯胃;嗳声低沉断续,兼纳差食少者,为胃虚气逆;嗳气频作,兼脘腹冷痛,得温痛减者,多为寒邪客胃,或胃阳亏虚。

37.大便臭秽难闻者,多属肠有郁热;大便溏泻而腥者,多属脾胃虚寒;大便泄泻臭如败卵,或夹有未消化食物,矢气酸臭者,为食积化腐下趋。

38.包括:①问一般情况;②问主诉;③问现病史;④问既往病史;⑤问个人生活史;⑥问家族史;

⑦问现在症。

39.①起病情况:包括起病环境、时间新久、起病原因或诱因,最初的症状及其性质、部位。②病变过程:指从起病到就诊时病情的主要变化。包括某时段出现哪些症状?症状的性质及程度?何时好转或加重?何时出现新的病情?病情变化有无规律等。③诊治经过:病中作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怎样?何医院作过何种诊断?诊断的依据是什么?经过哪些治疗?所用药物、剂量、疗程、治疗的效果及反应如何等。以及详问现在症状。

40.由于某些遗传性疾病,如癫狂、痫病等,常与血缘有关。有些传染性疾病,如肺痨等,与生活接触有关。因而询问其家族病史,对诊断现患疾病有重要的诊断学意义。

41.但寒不热是指病人只感怕冷而不觉发热的症状。常见:①新病恶寒。多为感受寒邪较重,阳气郁遏、肌表失于温煦。病人突然恶寒,四肢不温,或腹部冷痛,脉沉实有力,为里实寒证。②久病畏寒。多因阳气虚衰,形体失于温煦。病人经常畏寒肢冷,得温可缓,舌淡嫩,脉沉迟无力等,为里虚寒证。

42.病人高热(体温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的,称为壮热。常兼面赤,汗多,烦渴饮冷,脉洪大等热盛症状,见于里实热证。多因风寒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邪正相搏,阳热炽盛,充斥内外所致。

43.头部或头颈部汗出较多者,谓之头汗。多因上焦热盛,迫津外泄;中焦湿热蕴结,湿郁热蒸,逼津上越;进食辛辣、热汤、饮酒时而见头汗,乃阳气旺盛,阳热炎上所致。

44.疼痛的机理有二:一是“不通则痛”属因实而致痛,多因感受外邪,气滞血瘀,痰浊凝滞,或食滞、虫积等,阻滞脏腑经络,闭塞气机,使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二是“不荣则痛”属因虚而致痛,多因气血不足,或阴精亏损,使脏腑经络失养所致。

45.前额连眉棱骨痛者,属阳明经;后枕痛连项者,属太阳经;两侧头痛者,属少阳经;巅顶痛者,属厥阴经等。

46.指疼痛不甚剧烈,尚可忍耐,但绵绵不休。一般多由精血亏损,或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机体失却充养、温煦而致。

47.受惊而致心悸,或心悸易惊,恐惧不安者,称为惊悸。心慌不已,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

腹者,谓之怔忡。惊悸、怔忡均属心悸,但怔忡较心慌、惊悸严重。其形成机理较多,如气血亏虚,心神失养;阴虚火旺,内扰心神;心阳气虚,鼓搏乏力;脾肾阳虚,水气凌心;心脉痹阻,血行不畅等。

48.指精神困倦,肢体懈怠无力,谓之疲乏。病机多因机体组织失养或气机阻滞。如疲乏兼纳差、便溏,多属脾虚湿困;兼少气懒言、头晕自汗、心悸,多属气血亏虚;兼少气懒言、口渴心烦、身热汗出、尿赤,多属暑热伤气。

49.指疼痛如针刺之状。其特点是疼痛范围小,多固定不移,按之痛甚或拒按。因瘀血所致。

50.突发耳鸣,声大如潮,按之鸣声不减者,属实证,多因肝胆火盛,上扰清窍。渐发耳鸣,声小如蝉,按之鸣声减轻或暂止者,属虚证,常见于肝肾阴虚,肝阳上扰,或肾精亏虚,髓海不充,或气虚下陷,清阳不升所致。

51.两眼发黑,眼冒金花,或眼前如有蚊蝇飞动感,谓之目眩。目眩实证,多为风火上扰清窍,或痰湿上蒙清窍所致。目眩虚证,多因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或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目窍失养所致。

52.自觉耳中鸣响,妨碍听觉,称为耳鸣。可见于单侧或双侧,可持续或阵发。多因肝胆火盛,上扰清窍;肝肾阴虚,肝阳上扰,或肾精亏虚,髓海不充,或气虚下陷,清阳不升所致。

53.指神疲困倦,睡意很浓,不论昼夜,经常不自主地入睡,或称多寐、多眠。嗜睡总的病机为阳虚阴盛。多见于痰湿内盛、中气不足、阳气衰微等所致。

54.①表证有汗:若兼发热恶风,脉浮缓等症,多属外感风邪所致的中风表虚证;若兼发热重,恶寒轻,咽痛,脉浮数等症,为外感风热所致的表热证。②表证无汗:常兼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痛,脉浮紧等症,多属外感寒邪所致的风寒表实证。

55.口渴欲饮,是体内津液损伤的表现,多属燥证、热证。如口干微渴,兼发热恶风,咽喉肿痛者,多为外感温热病初期,伤津较轻;大渴喜冷饮,兼有面赤,汗出,脉洪数者,多属热入阳明气分,津液大伤;口渴多饮,小便量多,体渐消瘦者,为消渴病;口渴喜冷饮,兼潮热,盗汗,属阴虚火旺,津液灼伤所致。

56.食欲减退是疾病过程中常见的病理现象。若新病是脾胃初伤,胃气尚旺故病情较轻,预后良好;久病兼有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脉虚者,多属脾胃虚弱,胃气大伤;食少纳呆,伴有头身困重,脘闷腹胀,舌苔厚腻者,多由湿盛困脾,或饮食停滞,脾胃运化失司所致。

57.自觉胃脘部胀闷不舒,谓之脘痞,或称脘胀。脘痞是脾胃病变的反映,如脘痞,嗳腐吞酸者,多为饮食伤胃;脘痞,食少,便溏者,多属脾胃虚弱。

58.肝郁乘脾可导致痛泻、大便溏结不调、排便不爽。

59.自觉口中有苦味。属火热之证。多见于肝胆火旺,胆气上逆。

60.尿量尿次明显少于常人。多由热盛、汗下吐泻伤津,致化源不足;或因肺脾肾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

61.小便失禁:指在清醒时小便不能随意控制而自遗,称为小便失禁。多属肾气不足,膀胱失约,不能制约水液所致。遗尿:是指睡眠中小便自行排出,俗称尿床。多属肾气不足,膀胱虚衰,失于固摄。

62.女子发育成熟后,月经应来不来,或曾来而中断,闭止超过三个月以上而未受孕者,称闭经。多因气虚血亏,血海空虚;或气滞血瘀,或寒凝痰阻,胞脉不通而致。

63.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不能忍受,称为痛经,或称经行腹痛。若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多属气滞或血瘀;小腹冷痛,遇温则减轻者,多属寒凝或阳虚;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多属气血两虚,胞脉失养所致。

64.带下过多,淋漓不断,或有色、质的改变,或有臭味,即为病理性带下。临床多见:①白带:带下色白量多,质稀如涕,淋漓不绝,属寒湿,多因脾肾阳虚,寒湿下注所致。②黄带:带下色黄,质粘臭秽,属湿热,多属湿热下注所致。③赤白带:白带中混有血液,赤白杂见,多属肝经郁热,或因湿热下注而成。

65.先便后血,便血紫暗,则为远血;先血后便,便血鲜红,则为近血。

66.①出生前后情况:应着重询问妊娠期及产育期母亲的营养健康状况,有何疾病,曾服何药,分

娩时是否难产、早产等,以了解小儿的先天情况。②预防接种、传染病史:应重点询问预防接种情况,传染病史,传染病接触史,以及家族遗传病史。③问发病原因:易导致小儿患病的原因,常见有六淫、饮食、惊吓等。

67.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称为“里急后重”。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为痢疾主症之一。

68.清晨是诊脉的最佳时段,较易诊得真实脉象。因为清晨病人不受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易诊得病脉。

69.指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以探求、辨别最佳脉象的指法。用指轻按在皮肤上称举,又称浮取或轻取。手指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称为寻,也称中取。用指重按在筋骨间称按,也称沉取或重取。此外,指力从轻到重,从重到轻,左右前后推寻,以探求脉动最明显的特征,也称寻。

70.脉象要素主要从位、数、形、势四个方面进行归类。位,指脉搏位置的深浅;数,指脉搏的至数(每息跳动的次数)和节律;形,指脉形的粗细、长短、脉管的硬度(含紧张度)及脉搏往来的流利度;势,指脉搏力量的强弱,且与脉的硬度和流利度密切相关。任何一种脉象都具有“位、数、形、势”四种属性,即具有深浅、至数、节律、粗细、长短、强弱、硬度(含紧张度)和流利度等八个方面的特征。

71.指法有:①三指平齐(指诊脉者手指指端要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寸口部位体表约呈45°左右为宜。②定位与布指,下指时,首先用中指端按在高骨(桡骨茎突)内侧关部,再用食指按关前的寸部,无名指放在中指之后的尺上。若病人身高臂长,则布指略疏;若病人个矮臂短,则布指略密。③总按与单按。三指同样的指力按诊三部脉象,此谓“总按”;一指单按寸、关、尺中的一部,以重点体会某一部位的脉象特征,谓之“单按”。在临床诊脉时单按、总按应结合使用。

72.平者,调匀之意。一呼一吸谓之息。诊脉时,医者先要调匀呼吸,使呼吸自然均匀,用一呼一吸作为计算病人脉率至数的时间单位。此外,平息的意义还在于使医生在调匀呼吸时,有助于思想集中。

73.洪脉极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主病为邪热亢盛;也主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病证。

74.涩脉脉细而迟,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主病为伤精,血少,气滞血瘀,痰食内停。

75.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主痰饮,食滞,实热。妇女妊娠期亦可见有滑脉,为气血充盈而调和的表现。

76.弦脉端直而长,如按琴弦。脉势较强而硬。主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

77.迟脉脉来迟慢,一息脉动三~四至;缓脉一息四至。两者都具有脉率慢的特点,不同之处是缓脉还具有来去怠缓或脉形驰缓,缺乏紧张度。迟脉主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缓脉主湿病,脾胃虚弱。

78.腹满按之饱满充实有弹性、有压痛者,多为实满;腹满按之虚软无弹性、无压痛者,多为虚满。

79.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转输之处,是内脏病变反映于体表的反应点。

80.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形如筋结,久按会转移;二是指下有如蚯蚓蠕动;三是腹部凹凸不平,按之起伏聚散。

五、论述题

1.神源于先天之精,赖后天之精的滋养而健旺。神是以先后天之精及其所化生的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并通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表现出来的。精气充足,则体健神旺,抗病力强,即使患病也多属轻病,预后较好;精气亏虚,则体弱神衰,抗病力弱,患病多重,预后较差。因此,观察病人神的旺衰,可以了解其精气的盛衰,推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2.得神临床表现为神志清楚,精神振奋,反应灵敏,表情自然,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含蓄不露,呼吸平稳,肌肉丰实,动作自如等。提示脏腑精气充足,正气强盛,机体功能正常,为健康

表现,或虽病而精气未衰,病轻易治,预后良好。

3.得神——表现为神志清楚,精神振奋,反应灵敏,表情自然,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含蓄不露,呼吸平稳,肌肉丰实,动作自如等。少神——表现为精神不振,思维迟钝,两目乏神,面色少华,暗淡不荣,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肌肉松软,动作迟缓。失神——表现为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目无光彩,眼球呆滞,面色无华或晦暗,呼吸微弱,或喘促无力,手撒遗尿,肉削著骨,动作艰难,甚或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假神——多见久病重病患者,本已神昏或精神极度萎靡,突然神识似清,目光转亮,但却浮光外露,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原本面色晦暗,却突然两颧泛红如妆;或原本身体沉重难移,忽思起床活动,但并不能自己转动;或原来毫无食欲,突然食欲增加等。

4.面部色诊的临床意义有:①判断气血的盛衰。如面部红润而华多为气血旺盛,面色淡白无华多为气血不充。②辨别病邪的性质。如面赤多主热邪,面白多主寒邪及阳虚,面紫多主气滞血瘀。③确定疾病的病位。如面青多主肝病,面赤多主心病,面黄多主脾病。④预测疾病的轻重与转归。凡五色明亮有光泽、含蓄不露者,称为善色,主病轻浅,预后良好;凡五色晦暗枯槁、真色暴露者,称为恶色,主病深重,预后较差。

5.面赤多因热盛而脉络扩张,面部气血充盈所致,亦可因虚阳浮越所致。故面赤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其中,满面通红者,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火热炽盛的实热证;两颧潮红者,多属阴虚阳亢的虚热证;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颧颊部嫩红如妆,游移不定r者,为戴阳证,多因久病脏腑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浮越所致,属病危。

6.面白多由气虚血少,或阳气虚弱,无力行血上充于面部络脉所致。故面白主虚证、寒证、失血。其中,面色淡白无华,伴唇舌色淡者,多属气血不足;面色■白,为阳虚或阳虚水泛;面色苍白,多属阳气暴脱之亡阳证,或阴寒凝滞、血行不畅之实寒证,或大失血之人。

7.苍老舌的特征为:舌质纹理粗糙或皱缩,坚敛而不柔软,舌色较暗;娇嫩舌的特征为:舌质纹理细腻,浮胖娇嫩,舌色浅淡。老舌多见于实证;嫩舌多见于虚证。

8.点,是指突起于舌面的红色或紫红色星点,其中大者为星,称红星舌;小者为点,称红点舌。刺,是指舌乳头突起如刺,摸之棘手的红色或黄黑色点刺,称为芒刺舌。点、刺舌主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盛。其中,舌尖生点刺,多为心火亢盛;舌中生点刺,多为胃肠热盛;舌边生点刺,多为肝胆火盛。舌红生芒刺,多为气分热盛;点刺色鲜红,多为血热炽盛,或阴虚火旺;点刺舌紫绛,为热入营血而气血瘀滞。

9.荣舌表现为——舌质红活、鲜明、润泽,舌体运动灵活自如。提示津液充足,气血充盈,心神健旺,即使患病亦较轻浅,正气未伤,属善候。枯舌表现为——舌质暗滞、枯涩,运动失灵,缺乏生机。提示津液匮乏,气血大亏,精神衰败,病情危重,属恶候。

10.腻苔——表现为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如涂有油腻之状,中厚边薄,紧贴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脱。腐苔——表现为苔质颗粒粗大,质地疏松,状如豆腐渣堆积于舌面,边中皆厚,揩之易去。若舌上黏厚一层,有如疮脓者,称为脓腐苔。舌苔腐腻主要反映阳气与湿浊的消长,皆主痰浊、食积,脓腐苔主内痈。

11.舌苔紧贴于舌面,中厚边薄,刮之难去,刮后仍留有苔迹,不露舌质,舌苔像从舌体上长出者,此为有根苔。若舌苔不紧贴于舌面,不像舌所自生而似涂于舌面,苔易刮脱,刮后无垢而舌质光洁者,此为无根苔。舌苔的有根、无根,对辨别疾病的轻重、预后有重要意义。有根苔是有胃气的征象,提示气血有源,预后良好;无根苔提示胃气衰败,气血泛源,预后不良。

12.舌诊的临床意义可归纳为:①判断邪正的盛衰。如舌质红润,主气血旺盛;舌色淡白,为气血两虚。②区别病邪性质。如热邪可致舌红绛,舌苔黄或灰黑而干燥;寒邪可致舌淡紫,苔白或灰黑而滑腻。③辨别病位浅深。如薄苔主病邪在表;厚苔主病邪入里。舌红则邪尚在气分;舌绛紫则邪已深入营血。④推断病势进退。如苔色由白转黄,苔质由薄转厚,由润转燥,多为病邪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寒化热,为病进。反之,则为病邪渐退。⑤估计病情预后。如舌荣有神,舌面有苔,舌态正常者,为邪气未盛,正气未伤,胃气未败,预后较好;若舌质枯晦,舌苔无根,舌态异常者,为正气亏虚,胃气衰败,病情多凶险。

13.望小儿指纹主要观察其纹位、纹色、纹态、纹形等方面的变化,其要点可概括为:三关测轻重,

中医眼科习题集附答案

中医眼科习题集附答案 (一)A1型题 1.元末明初倪维德著的眼科专著是: A.《原机启微》B.《银海指南》 C.《目经大成》D.《审视瑶函》 E.《眼科要旨》 2.记载白内障针拨术中使用“过梁针”的医学著作是:A.《儒门事亲》B.《医方类聚》 C.《景岳全书》D.《医宗金鉴》 E.《张氏医通》 (二)B1型题 A.《千金要方》B.《太平圣惠方》 C.《世医得效方》D.《本事方》 E.《宣明论方》 1.论述有“五轮学说”的医学著作为: 2.论述有“八廓学说”的医学著作为: (三)C型题 A.《淮南子》B.《晋书》 C.以上均是D.以上均不是

1.记载有手术治疗眼病的非医学史料是: 2.记载有针灸治疗眼病的非医学史料是: (四)X型题 1.清朝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前较为著名的眼科专著有: A.《秘传眼科纂要》B.《眼科六要》 C.《眼科金镜》D.《眼科菁华录》 E.《眼科切要》 2.新中国成立后较为著名的中医眼科医家有: A.姚和清B.袁学渊 C.陈达夫D.张子襄 E.庞赞襄 (一)A1型题 1.答案:A. 2.答案:E. (二)B1型题 1.答案:B.在《太平圣惠方》中对五轮的配位作了改动,强调,“五轮应于五脏”。 2.答案:C.《世医得效方》为八廓配上了八象名词,并给每廓配属了眼位。(三)C型题 1.答案:C.因《淮南子》和《晋书》为非医学文献,《淮南子》中曰:“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晋书》谓:“帝目有瘤疾,使医割之”。2.答案:D. (四)X型题

1.答案:A.B.C.D.E. 2.答案:A、C、E.因袁学渊、张子襄为明清时期的中医眼科医家。A1型题 1.调节晶状体曲度的主要组织是: A.晶状体纤维B.瞳孔括约肌 C.睫状肌D.瞳孔开大肌 E.晶状体悬韧带 2.感受强光和色觉的细胞是: A.视杆细胞B.内皮细胞 C.上皮细胞D.视锥细胞 E.水平细胞 3.感受弱光的细胞是: A.视锥细胞B.视杆细胞 C.无长突细胞D.节细胞 E.双极细胞 4.下面哪项不属房水的生理功能: A.营养角膜 B.营养晶状体 C.营养结膜 D.营养玻璃体 E.维持眼内压 5.关于脉络膜的生理病理叙述错误的是: A.血容量大 B.血流缓慢 C.病原体易在此停留 D.富含色素

中医眼科学试题集[1]

中医眼科学试题集 名词解释: 1.水轮:指瞳神(狭义专指解剖学之瞳孔;广义的瞳神不仅指瞳孔,还包括葡 萄膜、视网膜、视神经以及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等,“水轮”一般指广义的瞳神)。五轮学说原主张瞳神在脏属肾,肾主水,故称水轮。因肾与膀胱相表里,所以水轮疾病责之于肾和膀胱。但由于瞳神结构复杂,经古今不少医家的实践证明,其生理、病理不仅与肾和膀胱有关,与其他脏腑也有着同样密切的关系。 2.钩割法:是以钩针挽起病变组织,用刀或铍针割除的治法。亦可用镊子夹起 或穿线牵起,然后用剪刀剪除之。主要用于切除胬肉、息肉及其他眼部赘生物。 3.漏睛疮:是以目大眦睛明穴下突发赤肿硬痛高起,继之溃破出脓为特征的眼 病。由于本病发病部位同漏睛,而又有红肿出脓等疮疡的特征,故名漏睛疮。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泪囊炎,重者似泪囊蜂窝织炎。 4.混睛障:是因黑睛深层呈现一片灰白色翳障,混浊不清,漫掩黑睛,障碍视 力得名。又名混睛外障(《秘传眼科龙木论》)、混障证(《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气翳(《目经大成》)。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角膜基质炎。 5.青风内障:为五风内障之一,起病无明显不适,眼珠逐渐胀硬,瞳色微混如 青山笼淡烟之状,视野逐渐缩窄,终至失明。古人因其病后瞳色淡青,故名青风内障(《太平圣惠方·治眼内障诸方》)。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开角型青光眼。 6.青盲:本病眼外观无异常而视力渐降,甚至盲无所见,故名青盲(《神农本草 经·上品》)。相当于现代医学之视神经萎缩。 7.视瞻昏渺:外眼无异常而视力减退,视物模糊不清的眼病,称为视瞻昏渺(《证 治准绳·杂病·七窍门》)。相当于现代医学之脉络膜、视网膜炎,以及慢性球后视神经炎等。 8.视瞻有色:本病眼外观无异常,而视物模糊,自觉眼前又一带色阴影遮蔽, 故名视瞻有色(《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相当于现代医学之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 9.疳积上目:因小儿疳积而起,先后出现小儿疳证、夜盲、眼珠干燥、黑睛混 浊,甚至糜烂破损等的眼病,称疳积上目。相当于现代医学之角膜软化症。 10.金疳:本病指白睛表层发生形如玉粒之小泡,其小泡周围绕以赤脉的眼病。 因气轮属肺,五行为金,故称金疳。相当于现代医学之泡性结膜炎。

2020年整合中医药学概论的试题及答案名师精品资料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小题1分,共10 分) 1. 金钱草:A A. 治黄疸 B. 治石淋 C. 治乳痈 D. 治肺痈 2. 善能清泻胃肠湿热的药是:D A. 黄连 B. 黄芩 C. 黄柏 D. 龙胆草 3. 两种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合用后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疗效,其配伍关系称为:B A. 相畏 B. 相使 C. 相反 D. 相须 4. 能平肝息风,有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的药物是:B A. 夏枯草 B. 羚羊角 C. 牛黄 D. 地龙 5. 独活可主治的病证是:B A. 水肿 B. 风寒表证 C. 虚热证 D. 胎动不安 6.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全书共收载药物:C A. 1700种 B. 1980种 C. 365种 D. 300种 7. 治疗脾虚水肿,宜选择的药物组是:B A. 甘草与西洋参 B. 白术与黄芪 C. 黄芪与甘草 D. 甘草与白术 8. 川芎除活血行气外,还能:A A. 祛风止痛 B. 利水消肿 C. 引火(血)下行 D. 解毒消痈 9. 具有润肺止咳功效的药物是:D

A. 款冬花 B. 紫菀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 10. 授乳期不宜选用的药物是:C A. 山楂 B. 神曲 C. 麦芽 D. 鸡内金 11. 羚羊角片入汤剂时应该:C A. 后下 B. 布包煎 C. 单煎2h以上 D. 先煎 12. 治温热病气分实热证的最佳配伍是:A A. 石膏配知母 B. 石膏配栀子 C. 知母配黄柏 D. 知母配龙胆草 13. 桔梗具有的功效是:C A. 祛痰止呕. B. 祛痰排脓 C. 祛痰温胃 D. 祛痰行气 14. 治血虚、血瘀、妇科经产诸证的要药是:B A. 白芍 B. 当归 C. 阿胶 D. 熟地 15. 能利水消肿的药是:D A. 桑白皮 B. 葶苈子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 16. 薤白的功效是:C A. 理气调中,利水消肿 B. 疏肝解郁,化痰止咳 C. 理气宽胸,行气导滞 D. 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17. 辛味药的作用是:A A. 发散行气 B. 软坚泻下 C. 燥湿通泄 D. 利水渗湿 18. 三七能主治的病证是:B A. 虚寒性痛经 B. 血热性出血 C. 收敛止血 D. 跌打损伤 19. 石决明的主治病证是:A A. 目赤肿痛 B. 目暗昏花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 20. 大黄酒制的目的是:(D)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最新汇编)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题 1、阴阳: 2、气机: 3、津液: 4、解表药: 5、七情: 二、写出下列药物的功效题 1、麻黄: 2、石膏: 3、茯苓: 4、人参: 5、川芎: 三、(学科教研组期末学业水平检测)填空题 1、对世界本原持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的学说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医认为人体是以_____________为主宰,_____________为中心,结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奇恒之腑形态上似_______,功能上似____________。 2、中药“四大热药”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行相生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应用升降浮沉应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气的最基本运动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体之

气根据生成的来源可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茵陈是治疗______________的要药;蒲公英是治疗______________的要药;鱼腥草是治疗_____________的要药;金钱草是治疗_____________的要药。 8、活血祛瘀药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类。 9、有“夏月麻黄”之称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引火下行”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有“舟楫之剂”之称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即能补血又能止血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择题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司呼吸 B、主血脉 C、主疏泄 D、主升发 E、主纳气 2、五行学说中“水”的特性是() A、润下 B、稼穑 C、炎上 D、从革 E、曲直 3、藏象学说的内容包含() A、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B、内在组织器官的各种表象 C、五脏、六腑 D、五脏、六腑与经络 E、五脏的各种形象 4、脏与脏之间主要体现了“精血同源”关系是() A、心与肺 B、心与脾 C、肝与肾 D、脾与肾 E、心与肾 5、发病的最基本原理是() A、正胜邪负 B、正胜邪退 C、正邪相搏 D、邪胜正负 E、邪正相持 6、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是() A、辨病求因 B、辨症求因 C、问诊求因 D、相对性 E、直观性 7、主升清功能的脏腑是() A、肝 B、脾 C、肾 D、心 E、肺 8、和肾相为表里的是() A、大肠 B、膀胱B、三焦D、胆E、小肠 9、归属内伤病因是() A、劳逸 B、医过 C、外伤 D、六淫 E、水湿痰饮 10、以下哪些是杏仁的主要功效() A、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B、发汗解表、止咳平喘 C、发汗解表、温通阳气 D、发汗解表、行气和中 E、发汗解表、祛暑化湿 11、利水渗湿药主要适应的病证是() A、湿阻中焦 B、湿温初起 C、痰饮伏肺 D、水湿内停 E、风湿痹痛

自考《中医眼科学》章节练习题及答案4

自考《中医眼科学》章节练习题及答案4 第四章病因病机 一、选择题 ( 一) A型题 1. 六淫致眼病中, 最多见的是: A. 风、火、燥 B. 风、火、湿 C. 风、寒、火 D. 湿、燥、火 E. 风、寒、湿 2. 风邪犯目, 如客于经络, 则可致: A. 胞睑下垂,目偏视,口眼?斜 B. 胞睑赤肿,视正为斜,肿痛麻木 C. 目涩作痒,风牵偏视、黑睛起翳 D. 口眼?斜,肿痛麻木,视物昏蒙 E. 胞轮振跳,目劄, 视正为斜 3. 湿邪致眼病, 临床表现多为: A. 胞睑红赤,眵泪胶黏,目涩作痒 B. 眼睑糜烂,眵多黄稠,视物不爽 C. 湿痒并作,怕热畏光,涕泪交加 D. 白睛黄浊,眵泪胶黏,胞睑糜烂 E. 肿痛生疮,黄液上冲,眵多黄稠

4. 七情过度变化中对眼危害最大的是: A. 喜、恐、惊 B. 忧、怒、悲 C. 喜、思、忧 D. 思、怒、喜 E. 忧、思、恐 5. 火邪致眼病, 多表现为: A. 眼眵干结,肿痛麻木,视力剧降 B. 眵泪胶黏,赤脉粗大,视瞻有色 C. 眵多黄稠,赤脉粗大,怕热畏光 D. 胞睑赤烂,白睛黄浊,眼眵干结 E. 目赤肿痛,视物昏蒙,眼睑糜烂 6. 饮食不节所致的常见眼病有: A. 暴风客热,天行赤眼,青风内障 B. 胞生痰核,睑弦赤烂,瞳神紧小 C. 疳积上目,针眼, 睑弦赤烂 D. 青风内障,绿风内障,高风内障 E. 疳积上目,瞳神紧小,胞生痰核 7. 劳倦所致的眼病主要有: A. 风赤疮痍,高风内障,视瞻有色 B. 椒疮, 风牵偏视, 胞轮振跳 C. 暴盲, 视瞻有色, 高风内障 D. 视瞻昏渺,暴盲,视瞻有色 E. 天行赤眼,胞轮振跳,高风内障

眼科学考试试题

单选及填空:1. 前葡萄膜炎的诊断至少必须具备的体征是:房水闪辉2. 关于虹膜囊肿的叙述,错误的是:以原发性多见3. 交感性眼炎一般较多发生在穿通性眼外伤后的:2~8 周4. 有关前葡萄膜炎的诊断和治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急性前葡萄膜炎多数需抗生素治疗5. 对Behcet 病而言,错误的是:不发生关节炎6. 关于V ogt-小柳-原田综合征,错误的是:仅累及眼部7. 关于中间葡萄膜炎,叙述错误的是:治疗中间葡萄膜炎应首选细胞毒性制剂8. 与葡萄膜炎继发的青光眼无关的是:虹膜红变9. 关于晶状体核硬度分级,错误的是:Ⅰ级核为硬核,裂隙灯下为透明或淡灰白色10. 最常见的白内障是:老年性白内障11. 眼的屈光系统不包括下列哪项:视网膜12. 视觉器官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失明会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许多不便和痛苦。其中全球第一致盲眼病是下列的哪个:白内障13. 以下对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时应用的药物哪项是错误的:阿托品14. 青光眼中心视野的损害表现不包括下列的哪项:颞侧视岛15. 角膜感觉神经十分丰富。其支配的神经为:三叉神经第1 支16. 黄斑中心凹处的细胞组成:只有视锥细胞17. 正常成人玻璃体腔容积约为:4.5ml 18. 涡静脉收集:部分虹膜睫状体和全部脉络膜的血液19. 巩膜最厚处位于:视神经周围20. 能引起生理性瞳孔缩小的是:光反射、近反射、调节反射、辐辏反射。21. 葡萄膜又称血管膜,色素膜,富含色素和血管,次层右互相衔接的三部分组成,由前到后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22. 睑缘炎主要分为(眦部睑缘炎)、(溃疡性睑缘炎)、(鳞屑性睑缘炎)三种。23. 我国眼球突出的正常值为(12~14)mm、两眼相差不超过2mm。 24. 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三种透明物质。25. 角膜无血管,其营养代谢主要来自(房水)、(角膜缘)和(血管网)。26. 瞳孔直径(2.5~4)mm。27. C/D 正常值为(0.3~0.5)。28. 角膜横径为(11.5~12)mm,垂直径为(10.5~11)mm。29. 眼球壁中层为葡萄膜,这一层共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两部分。30. 眼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它们与(角膜)组成眼的屈光间质。31. 视功能检查包括(视觉心理物理检查、视觉电生理检查)32. 中国人正常的眼球突出度为(12-14mm),两眼相差一般不超过(2mm)。33. 泪膜是通过瞬目运动将泪液图布在眼表的一层超薄膜,从外向内分别由(脂质层)、(水样层)和(粘蛋白层)构成。34. 世界卫生组织(WHO)从群体防盲治盲的角度出发,将晶状体混浊且矫正视力低于(0.5)者才成为白内障。35. 目前白内障手术的主要方法为(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白内障囊内摘除术)。36. 白内障术后的视力矫正(人工晶状体、眼镜、角膜接触镜)。37. 青光眼是一种重要的致盲眼病,其视功能的改变主要表现为(视野缺损、缩小甚至失明)38. 青光眼分为(原发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三大类。39. 沙眼是由何种微生物引起的:衣原体40. 沙眼的后遗症和并发症有(睑内翻与倒睫、上睑下垂、睑球粘连、角膜混浊、实质性结膜干燥症、慢性泪囊炎)41.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和开角型青光眼最主要的鉴别是(眼压升高时前房角的状态关闭或是开放)。42. 糖尿病的眼部并发症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性白内障、屈光不正、虹膜睫状体炎、虹膜新生血管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成年发病的糖尿病与开角型青光眼有相关性、眼球运动神经麻痹)。43. 视网膜脱离可分为(孔源性、牵拉性、渗出性)三大类型。44. 近视按屈光成分分类为(屈光性近视、轴性近视);按近视度数分类为(轻度近视,中度近视、高度近视)45. 屈光不正的矫治方法有(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屈光手术)46. 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散光)47. 眼球穿通伤治疗原则为(角膜穿通伤、角巩膜穿通伤、巩膜穿通伤)48. 切开排脓时,内麦粒肿切口应与睑缘(垂直),外麦粒肿应与睑缘(平行)。49. 角膜炎的治疗原则(积极控制感染、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溃疡愈合、减少瘢痕形成)判断题: 1. 角膜组织结构分5 层,其中上皮细胞层和前弹力层可以再生。(错) 2. 巩膜的厚度各处不同,后极部视神经周围最厚,直肌附着处最薄。(对) 3. 对于树枝状和地图状角膜炎的治疗原则为采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同时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减轻病毒抗原的免疫反应造成的

中医药学概论-总复习-考试重点1

五行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②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③用于疾病的诊断; ④用于疾病的治疗。 9、什么是藏象学说?什么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答: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五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0、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答:由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水谷精微都依赖脾的运化,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以后主要的营养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11、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 自然界 五 行 人体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脉 五液 五神 角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弦 泪 魂 徵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洪 汗 神 宫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缓 涎 意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忧 浮 涕 魄 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沉 唾 志

20、什么是痰饮?什么是瘀血? 答:痰饮:是机体水液代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瘀血:泛指体有血液停滞。凡血液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以及存留在体没有消散的离经之血,都称为瘀血。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21、什么是四诊? 答: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 22、简述五色主病的临床意义? 答: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赤色:主热证; 黄色:主虚证、湿证;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黑色:主肾虚证、寒证、痛证、水饮证、瘀血证。 23、脏腑在舌面上是如何分属的?请简述病理性舌色的主病?答:舌尖分属心肺;舌中分属脾胃;舌根分属肾;舌的两边分属肝胆。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红、绛舌主热证; 深红为绛,舌色愈红说明热势愈甚; 青紫舌主热证、寒证、瘀血证。 24、何谓八纲辨证?说出八纲辨证的意义? 答:八纲辨证,是运用表里、虚实、寒热、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对疾病的病因、部位额、性质和正邪斗争消长情况,进行分析归纳诊断为不同病证的辨证方法。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位浅深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

中医眼科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诗经》载有“矇瞍奏公”,据《毛传》注释:“有眸子而无见曰(),无眸子曰()。 2.结膜充血与睫状充血同时出现时,称为()。 3.视盘中央凹陷与视盘直径之比为C/D,正常为(),两眼相差()。 4.漏睛疮相当于西医学的()。 5.一般将青光眼分为()、()及( )三大类。 6.圆翳内障相当于西医学的()。 7.天行赤眼多发生于()季,其传染性强,潜伏期短,多于()小时内双眼同时或先后而发。 8.消渴目病证候分类主要有()、()、( )()()五型。 9.胞生痰核相当于西医学的(),也称() 10.漏睛相当于西医学的()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劆洗法适用于: A.天行赤眼 B.金疳 C.火疳 D.椒疮 E.聚星障 2.传统外治法中角巩膜割烙术主要用于治疗: A.翼状胬肉 B.蚕蚀性角膜溃疡 C.沙眼 D.青光眼 E.眼部赘生物 3. 海螵蛸棒磨擦法适用于治疗: A.椒疮 B.粟疮 C.聚星障 D.胞生痰核 E.金疳 4. 风赤疮痍之风湿热毒证的内治法: A.清热除湿,散邪退留 B.祛风除湿,泻火解毒 C.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D.除风清脾

E.清热除湿,祛风止痒 5. 睑弦赤烂之湿热偏盛证的主方是 A.黄连解毒汤 B.仙方活命饮 C.犀角地黄汤 D.三仁汤 E.除湿汤 6.下面哪条神经不经过眶上裂 A动眼神经 B滑车神经 C外展神经 D三叉神经第一支 E三叉神经第二支 7. 西医解剖穴的晶状体相当于中医眼科之: A.眼带 B.黄睛 C.白仁 D.黄精 E.黄仁 8. 西医学之脉络膜相当于中医学之: A.彩虹 B.视衣 C.睛帘 D.眼帘 E.目本 9.视衣脱离属脉络瘀滞证,当治以养血活血、祛风止痛,方选: A.猪苓汤加减 B.五苓散加减 C.真武汤加减 D三仁汤加减 E.除风易损汤 10.瞳神疾病不包括下列哪项组织的病变: A.晶珠 B.神膏 C.视衣 D.目系 E.黑睛 11.抢救络阻暴盲的首选药物是: A.抗生素 B.血管扩张剂 C.激素类药物 D.缩瞳剂 E.散瞳剂 12.与目系相连的经脉是: A.足厥阴肝经 B.足阳明胃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手阳明大肠经 E.以上都不是 13.针眼已成脓,脓头位于睑内面者,外治应: A.在睑皮肤面切开排脓,切口与睑缘平行 B.在睑皮肤面切开排脓,切口与睑缘垂直 C.在睑内面切开排脓,切口与睑缘平行

2018年自考《中医眼科学》试题及答案(A卷)

2018年自考《中医眼科学》试题及答案(A卷) 一、选择题 ( 一) A型题 1.“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句话出于: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要方》 D.《银海精微》 E.《秘传眼科龙木论》 2. 首次将眼科病因归纳为十九因, 注重预防的医家是: A. 巢元方 B. 孙思邈 C. 倪维德 D. 傅仁宇 E. 黄庭镜 3.“目之害者起于微, 睛之损者由于渐, 欲无其患, 防制其微”, 这句话出自: A.《千金要方》 B.《审视瑶函》 C.《证治准绳》 D.《原机启微》 E.《目经大成》 4. 绿风内障除药物治疗外, 尤宜: A. 饮食有节 B. 避免时邪 C. 调和七情 D. 讲究卫生 E. 静卧休息 5. 疳积上目在调护时尤宜注意: A. 舒情志 B. 避外邪

C. 静养息 D. 调饮食 E. 勿劳倦 6.“眼乃一身之主, 不能忌口, 药亦无功, 自陷此身也”这句话出于: A.《银海精微》 B.《世医得效方》 C.《审视瑶函》 D.《原机启微》 E.《证治准绳》 7. 胞睑使用外敷药物, 须注意: A. 少用目力 B. 包封患眼 C. 半坐卧位 D. 禁烟酒 E. 勿将药末掉入眼内 8. 贵重、难煎药物之合理服用法是: A. 武火急煎后服用 B. 磨调或研末兑服 C. 文火久煎后服用 D. 另包先煎 E. 溶化冲服 9. 紫外线能够对晶状体造成损伤, 有效的防护方法是: A. 滴白内停眼药水 B. 避免户外活动 C. 戴防护眼镜 D. 调节饮食 E. 调和七情 10. 在治疗护理黑睛疾病时,“不用强看将手擘, 恐因手重出青涎”的告诫, 是出自: A.《千金要方》 B.《银海精微》 C.《银海指南》 D.《秘传眼科龙木论》

四套中医药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

中医药学概论作业1 一、问答题1.如何理解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请举例说明2.阴阳学说如何指导疾病的防治?3.简述五行的特性。 4.简述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5.简述心的主要生理特性。6.中医学中的精的内涵包括哪些?7.如何理解气的基本运动变化形式?8.血的生成与哪些脏腑的生理功能有关?9.简述津液的功能。 10.简述经络系统的组成。中医药学概论作业 2 一、问答题1.举例说明六淫的概念及六淫共同致病特点。2.简述气机失调的主要内容。3.举例说明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4.简述七情内伤的概念和致病特点。5.简述痰饮的概念和致病特点。6.简述防治原则的主要内容。 7.简述瘀血的概念及其致病的症状特征。8.简述中医病因学中发病的基本原理。

9.如何理解三因制宜?10.举例说明中医治病的治疗原则。中医药学概论作业 3 一、问答题1.简述望神的概念和重点。2.简述神的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3.简述五色主病的内容。4.简述问饮食口味异常的内容和临床意义。5.简述望苔色的内容。6.什么是青紫舌?有何临床意义。7.简述正常脉象的特征是什么?8.简述虚证、实证的鉴别要点。9.简述八纲辩证的临床意义。10.简述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中医药学概论作业4 一、问答题 1.简述中药炮制的目的。2.简述四气的含义及临床指导意 义。3.简述中药汤剂基本煎服方法。4.简述植物药采收的一般原则。5.如何理解程氏“八法”?6.举例说明方剂运 用变化及其与主治的关系 7.举例说明君、臣、佐、使的含义?8.简述气机异常与脏腑的关系。举例说明理气剂组方的原则。 9.简述桑菊饮、小柴胡汤、归脾丸、朱砂安神丸的功效主治。 10.比较麻黄汤与桂枝汤、理中汤与小建中汤、六味地黄丸与 肾气丸在组成、功效和主治方面的异同点。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 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中医眼科复习题

江西中医学院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中医眼科》复习题 一、填空题 1. 正常人眼压为_______,24小时眼压波动不超过______。 2. 眼球壁中层为葡萄膜,包括______、______、______。 3. 提上睑肌由______神经支配,眼轮匝肌由______神经支配。 4. 被检查者在距视力表3米处才能辨别0.1视标,其视力为______。 5. 正常人眼球前后径为______。 6. 胞生痰核相当于西医学之______。 7. 结膜充血相当于中医之______,睫状充血相当于中医之______,混合充血相当于中医之 ______。 8. 正常人视野______侧最大,______侧最小 9、古代将眼镜称为___________。 10、冰瑕翳相当于西医___________,厚翳相当于西医___________。 11、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禁忌____________。 12、被检者在距视力表2米处才能辨别0.1视标,其视力为___________。 13、屈光间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睑腺炎成脓后应切开排脓,脓头在眼睑皮肤面者,切口宜___________,脓头在睑结膜面者,切口宜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从每小题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 1、房水由眼内什么组织分泌() A.虹膜 B.睫状体 C.脉络膜 D.视网膜 2、下列哪一种病不属于新翳?() A.花翳白陷 B.凝脂翳 C.聚星障 D.斑脂翳 3、下列哪一种眼病与情志变化密切相关() A.视网膜色素变性 B.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C.视网膜静脉阻塞 D.视神经萎缩 4、细菌性结膜炎目眵的特征是() A.眵稀而少 B.眵黄而稠 C.眵呈黄绿 D.眵呈粘丝状 5、开角型青光眼早期特征是() A.眼压急剧升高 B.瞳神散大 C.视力骤降 D.视野缩窄 6、天行赤眼日久不愈,每易并发()

中医眼科学试卷及答案

2011年金华市中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出科试卷 (中医眼科) 姓名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12 分) 1 .王焘编撰的《》提出晶珠变混的内障眼病的治疗“宜用___________ 。 2 .视盘中央凹陷直径与视盘直径之比为C/D ,正常为________ ,两眼相差________ 。 3 .当光线直接照射一眼的瞳孔,引起两眼瞳孔均缩小的现象称________ 。光照眼的瞳孔缩小称_________ ,对侧眼的瞳孔缩小称_________ 。 4 .眉棱骨痛一病在《儒门事亲》“__________ ”中已有“_________ 俗呼眉棱骨痛者”的记述。 5 .视衣脱离相当于西医学的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内九层与____________ 之间的分离而引起____________ 的眼病。 6 .黑睛疾病易向纵深发展,应重视______________ 治疗。 二、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50 分) (一) A 1 型题 1 .强调“五轮应于五脏”的医学著作是:() A. 《千金要方》 B. 《肘后备急方》 C. 《世医得效方》 D. 《太平圣惠方》 E. 《宣明论方》 2. 根据《景岳全书》的观点,“眼眵”的主要病因为:() A. 风 B. 寒 C. 火 D. 湿 E. 燥 3. 与香附配伍,治疗肝经郁火,目珠疼痛的中药是:() A. 白芍 B. 川芎 C. 木通 D. 夏枯草 E. 刺蒺藜 4. 栀子胜奇散主治病证在脏责之:() A. 心肺 B. 心脾 C. 肺脾 D. 肝脾 E. 肺肾 5. 石决明散临床主要用于的病证是:() A. 胞睑肿胀 B. 眦角糜烂 C. 白睛溢血 D. 黑睛生翳 E. 瞳神膜闭 6 .两眼颞侧偏盲可见于:() A. 视神经病变 B. 视交叉病变 C. 视束病变 D. 视放射病变 E. 视中枢病变 7. 其直行者属目系的经脉是:() A .足厥阴肝经 B .足阳明胃经 C .足太阳膀胱经 D .手少阴心经 E .足少阳胆经 8 .平面视野检查时,患者的受检眼应:() A.随视标移动而移动B.注视任意一点而不动 C.注视中央固定点不动D.注视颞侧固定点不动 E.注视鼻侧一固定点不动 9 .以下关于黄斑区的描述哪项正确:() A.黄斑区位于视网膜后极部,距视盘颞侧约 6 毫米,范围约略大于一个视盘大小,有血管 B.黄斑区位于视网膜后极部,视盘颞侧略偏下方,距视盘约 3 毫米,范围约略大于一个视盘大小,无血管 C.黄斑区位于视网膜后极部,视盘颞侧略偏上方,距视盘约 4 毫米,范围约略大于一个视盘大小,无血管 D.黄斑区位于视网膜后极部,视盘正颞侧,距视盘约 5 毫米,范围约略大于一个视盘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考试真题卷2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考试 真题卷2 一、单项选择题 1、五脏中称为“后天之本”的是哪一脏: A.肺 B.心 C.肾 D. 肝 E. 脾 2、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火的“所不胜”之行为: A.木 B.火 C.金 D.水 E.土 3、具有“灌心脉以行气血”作用的是 A. 卫气 B. 经气 C. 元气 D. 营气 E. 宗气 4、“受纳、腐熟水谷”是哪一腑的功能: A. 膀胱 B.胃 C. 胆 D.小肠 E. 大肠 5、奠定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脉经》 E.《诸病源候论》 6、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作用的气是: A.肺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元气 7、激发人体生长发育,津液的生成、输布有赖于气的()作用: A.推动 B.温煦 C.防御 D.固摄 E.气化 8、在五体中主脉的脏是: A. 脾 B. 肾 C.肝 D. 肺 E.心 9、五行中“火”的特性为: A. 炎上 B.曲直 C. 从革 D.稼穑 E. 润下 10、肝的功能是: A.主神志 B.主生长发育 C.主运化 D.主水液输布 E.主疏泄 11、肾在体合: A.骨 B.肉 C.皮 D.脉 E.筋 12、具有善行数变特性的邪气是: A. 湿邪 B.寒邪 C.火邪 D. 风邪 E. 燥邪

13、具有易伤阳气、凝滞、收引特性的邪气是: A. 湿邪 B.寒邪 C.燥邪 D. 风邪 E.火邪 14、具有传染性外感病因是: A.六淫 B. 饮食不节 C.疫疠 D. 七情 E.劳逸 15、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木的“所不胜”之行是: A. 火 B. 木 C. 土 D.水 E. 金 16、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A.《本草纲目》 B.《神农本草经》 C.《新修本草》 D.《证类本草》 E.《和剂局方》 17、我国第一部政府颁布的成药药典是: A.《本草纲目》 B.《神农本草经》 C.《新修本草》 D.《证类本草》 E.《和剂局方》 18、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作用的药是 A.麻黄 B.桂枝 C.薄荷 D.石膏 E.知母 19、属于发散风热药的是: A.麻黄 B.桂枝 C.薄荷 D.石膏 E.知母 20、中药的四气是: A.气血阴阳 B.酸苦甘辛 C.寒热温凉 D.升降沉浮 E.有毒无毒 21、中药处方中针对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A.君 B.臣 C.佐 D.使 E.淡 22、中药配伍禁忌中“乌头”反: A.半夏 B.大戟 C.苦参 D.芫花 E.甘遂 23、具有“实而不满”特点的是: A.肝 B.脾 C.膀胱 D.心 E.肺 24、其华在唇的脏腑是: A.心, B.肝, C.脾, D. 肺, E. 肾 25、主通降作用的腑是: A.大肠 B.小肠 C.膀胱 D.胆 E.胃 26、主藏精,其华在发的脏是: A.肺 B.脾 C.肝 D.肾 E.心

中医眼科学复习题

眼科 总论 1.唐代医学分科教育为中医眼科学的教育奠定了基础。 2.王焘《外台秘要》是我国关于针拔白内障的最早记录。 3.《隋书?经籍志》载有《陶氏疗目法》和《疗目耳法》,可谓我国最早的眼科方书。其中《龙树眼论》目前公认为我国第一部眼科专著。 4.我国是世界上配制义眼的最早国家,并且已达到一定水准。宋代中医眼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以发展。 5.五轮学说起于《内经》,完善于宋代,强调“五轮应于五脏”,将五轮与五脏紧密联系起来。根据眼与脏腑密切相关的理论,将眼局部由外至内分为眼睑、两眦、白睛、黑睛和瞳神五个部分,分属于五脏,分别命名为肉轮(胞睑,脾胃)、血轮(两眦,心、小肠)、气轮(白睛、肺、大肠)、风轮(黑睛,肝胆)、水轮(瞳神及瞳神瞳神内各组织,五脏六腑)。 6.陈言的《三因方》首次提出八廓一词。 7.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收载眼部病证170余种。凡肉眼所能见到的症状书中的病名多为后世眼科所采用,首次提出瞳神含有神水、神膏,使瞳神更具解剖特征。 8.明末薄仁宇纂辑的《审视瑶函》,为中医眼科必读之书。 9.清代黄庭镜编著的《目经大成》发挥和充实了五轮、八廓学说;继承和整理了针拔术,总结出著名的针拔八法;强调端正医疗作风,提倡详细记录病历;勇于实践,敢于革新,修订病名,使之符合临床实际。 10.清代顾锡所著的《银海指南》,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眼科的病因病机及辩证要点;比较详细地阐述了眼与全身病的关系,堪称眼与全身病的代表作;其循经用药

可为独树一帜。 11.病因:六淫(风火寒暑湿燥),疠气,七情,饮食不节,劳倦,眼外伤,先天与衰老,其他因素。病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功能失调,津液代谢失调,经络功能失调。 12.眼科四诊是指在诊察眼病时所运用的望闻问切等四种方法,其中重在望诊与问诊。望诊的重点在眼部,其次是望舌、颜面、形体用其它;问诊主要是询问与眼病有关的病史与自觉症状,包括眼部与全身的临床症状;切诊亦应以眼部触诊为主。 13.眼球壁分为三层: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葡萄膜,内层为视网膜。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三者均为透明体。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连同角膜一并构成眼的屈光介质,又称屈光系统,是光线进入眼内并到达视网膜的通路。 14.纤维膜分为角膜、巩膜、角巩膜缘。角膜从外至内分为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细胞层,具有保护眼内组织和维持眼球形状的作用。葡萄膜分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上的重要组织有黄斑、血管及视盘。 15.眼的附属器包括眼眶、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 16.视路:是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传导路径,即从视神经开始经过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至大脑枕叶的神经传导径路。 17.中医对眼解剖与生理的认识:眼珠(包括黑睛、白睛、黄仁、神水、瞳神)、胞睑、两眦、泪泉泪窍、眼带及眼眶。 18.瞳神含义有二:其一仅指黄仁中央圆孔,相当于西医学的瞳孔;其二泛指瞳神以及瞳神内各部组织,即包括晶珠、神膏、视衣、目系、神光、真血等有形

中医眼科学试卷及答案

中医眼科学试卷及答案

2011年金华市中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出科试卷 (中医眼科) 姓名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12 分) 1 .王焘编撰的《》提出晶珠变混的内障眼病的治疗“宜用___________ 。 2 .视盘中央凹陷直径与视盘直径之比为C/D ,正常为________ ,两眼相差________ 。 3 .当光线直接照射一眼的瞳孔,引起两眼瞳孔均缩小的现象称________ 。光照眼的瞳孔缩小称_________ ,对侧眼的瞳孔缩小称_________ 。 4 .眉棱骨痛一病在《儒门事亲》“__________ ”中已有“_________ 俗呼眉棱骨痛者”的记述。 5 .视衣脱离相当于西医学的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内九层与____________ 之间的分离而引起____________ 的眼病。 6 .黑睛疾病易向纵深发展,应重视______________ 治疗。 二、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50 分) (一) A 1 型题

1 .强调“五轮应于五脏”的医学著作是:() A. 《千金要方》 B. 《肘后备急方》 C. 《世医得效方》 D. 《太平圣惠方》 E. 《宣明论方》 2. 根据《景岳全书》的观点,“眼眵”的主要病因为:() A. 风 B. 寒 C. 火 D. 湿 E. 燥 3. 与香附配伍,治疗肝经郁火,目珠疼痛的中药是:() A. 白芍 B. 川芎 C. 木通 D. 夏枯草 E. 刺蒺藜 4. 栀子胜奇散主治病证在脏责之:() A. 心肺 B. 心脾 C. 肺脾 D. 肝脾 E. 肺肾 5. 石决明散临床主要用于的病证是:() A. 胞睑肿胀 B. 眦角糜烂 C. 白睛溢血 D. 黑睛生翳 E. 瞳神膜闭 6 .两眼颞侧偏盲可见于:() A. 视神经病变 B. 视交叉病变 C. 视束病变 D. 视放射病变 E. 视中枢病变 7. 其直行者属目系的经脉是:()

四套中医药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

四套中医药学概论形成 性考核作业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医药学概论作业1 一、问答题 1.如何理解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请举例说明。2.阴阳学说如何指导疾病的防治 3.简述五行的特性。 4.简述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 5.简述心的主要生理特性。 6.中医学中的精的内涵包括哪些 7.如何理解气的基本运动变化形式 8.血的生成与哪些脏腑的生理功能有关 9.简述津液的功能。 10.简述经络系统的组成。 中医药学概论作业2 一、问答题 1.举例说明六淫的概念及六淫共同致病特点。2.简述气机失调的主要内容。 3.举例说明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4.简述七情内伤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5.简述痰饮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6.简述防治原则的主要内容。 7.简述瘀血的概念及其致病的症状特征。 8.简述中医病因学中发病的基本原理。

9.如何理解三因制宜 10.举例说明中医治病的治疗原则。 中医药学概论作业3 一、问答题 1.简述望神的概念和重点。 2.简述神的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3.简述五色主病的内容。 4.简述问饮食口味异常的内容和临床意义。5.简述望苔色的内容。 6.什么是青紫舌有何临床意义。 7.简述正常脉象的特征是什么 8.简述虚证、实证的鉴别要点。 9.简述八纲辩证的临床意义。 10.简述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中医药学概论作业4 一、问答题 1.简述中药炮制的目的。 2.简述四气的含义及临床指导意义。 3.简述中药汤剂基本煎服方法。 4.简述植物药采收的一般原则。 5.如何理解程氏“八法” 6.举例说明方剂运用变化及其与主治的关系。

中医眼科学复习题、模拟试卷1(成都中医药大学)带参考答案分析

一.填空题 ( 每空 1 分,共 12 分 ) 1 .《诗经》载有“朦瞍奏公”,据《毛传》注释:“有眸子而无见曰 _______________ ,无眸子曰 ______________ 。” 2. 结膜充血与睫状充血同时出现时,称为 ______________ 3 .视盘中央凹陷直径与视盘直径之比为 C/D ,正常为 ________ ,两眼相差 ________ 。 4 .漏睛疮相当于西医学的 _________________ 。 5 .一般将青光眼分为 ______ 、 ____________ 及 ____________ 三大类。 6 .圆翳内障相当于西医学的 __________________ 。 7 .天行赤眼多发于 _____________ 季,其传染性强,潜伏期短,多于 _________ 小时内双眼同时或先后而发。 二、选择题 ( 每题 1 分,共 50 分 ) (一) A1 型题 1 .劆洗法适用于; A .天行赤眼 B .金疳 C .火疳 D .椒疮 E .聚星障 2 .传统外治法中角巩膜割烙术,主要用于治疗: A .翼状胬肉 B .蚕蚀性角膜溃疡 C .沙眼 D .青光眼 E .眼部赘生物 3 .海螵蛸棒磨擦法适用于治疗: A .椒疮 B .粟疮 C .聚星障 D .胞生痰核 E .金疳 4 .风赤疮痍,风湿热毒证的内治法是: A .清热除湿,散邪退翳 B .祛风除湿,泻火解毒 C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D .除风清脾 E .清热除湿,祛风止痒

5 .睑弦赤烂,湿热偏盛证的主方是: A .黄连解毒汤 B .仙方活命饮 C .犀角地黄汤 D .三仁汤 E .除湿汤 6 .下面哪条神经不经过眶上裂: A .动眼神经 B .滑车神经 C .外展神经 D .三叉神经第一支 E .三叉神经第二支 7 .西医解剖学的晶状体相当于中医眼科之: A .眼带 B .青睛 C .白仁 D .黄精 E .黄仁 8 .西医学之脉络膜相当于中医学之: A .彩虹 B .视衣 C .睛帘 D .眼帘 E .目本 9 .视衣脱离者属脉络瘀滞证,当治以养血活血、祛风止痛,方选: A .猪苓汤加减 B .五苓散加减 C .真武汤加减 D .三仁汤加减 E .除风益损汤 10 .瞳神疾病不包括下列哪项组织的病变: A .晶珠 B .神膏 C .视衣 D .目系 E .黑睛 11 .抢救络阻暴盲首选药物是: A .抗生素 B .血管扩张剂 C .激素类药物 D .缩瞳剂 E .散瞳剂 (二) B1 型题 A. 气 B. 血 C. 津 D. 液 E. 精 1 .肺与眼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2 .心与眼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A. 心 B. 肝 C. 脾 D. 肺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测试题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30分) 1、五脏中称为“后天之本”的是哪一脏() A.肺 B.心 C.肾 D. 脾 2、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作用的气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3、激发人体生长发育,津液的生成、输布有赖于气的()作用 A.推动 B.温煦 C.防御 D.固摄 4、在五体中主血脉的脏是() A. 脾 B. 心 C.肝 D. 肺 5、五行中“火”的特性为() A. 炎上 B.曲直 C. 从革 D.稼穑 6、具有善行数变特性的邪气是() A. 湿邪 B.寒邪 C.火邪 D. 风邪 7、具有易伤阳气、凝滞、收引特性的邪气是() A. 湿邪 B.寒邪 C.燥邪 D. 风邪 8、具有传染性外感病因是() A.六淫 B. 饮食不节 C.疠气 D. 七情 9、属于发散风寒药的是() A.麻黄 B.金银花 C.薄荷 D.石膏 10、中药的四气是() A.气血阴阳 B.酸苦甘辛 C.寒热温凉 D.升降沉浮 11、中药处方中针对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A.君 B.臣 C.佐 D.使 12、主藏精,其华在发的脏是() A.肺 B.脾 C.肝 D.肾 13、以下有补血作用的药是() A. 当归 B.麻黄 C.干姜 D.黄连 14、具有泻下清热作用的药()

A. 黄连 B.大黄 C.黄柏 D.麻黄 15、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A.《本草纲目》 B.《神农本草经》 C.《新修本草》 D.《证类本草》 16、下列药物可用来治疗疟疾的是() A.青蒿 B.连翘 C.黄连 D.石膏 17、善清中焦热的是() A.黄芩 B.黄连 C.黄柏 D.肉桂 18、被誉为“疮家圣药”的是() A.金银花 B.连翘 C.龙胆 D.大青叶 19、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升清的水谷精微结合而成的气是() A. 宗气 B. 卫气 C. 元气 D.营气 20、具有“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功能的脏腑是() A. 小肠 B.胃 C.三焦 D.膀胱 21、“疏通水道,通行元气”的腑是() A. 三焦 B. 膀胱 C. 小肠 D. 大肠 22、中药“甘味”具有的作用是() A.收涩 B.行气 C.发散 D.补虚 23、误服生半夏中毒,应考虑选用() A 麻黄 B 紫苏 C 羌活 D 生姜 24、用于外感风邪头痛的药是() A 川芎 B 丹参 C 香附 D 青皮 25、判断病位深浅和病势趋向的纲领是() A、表里 B 虚实 C 寒热 D 阴阳 26、数脉的脉象是() A 一息二至 B 一息三至 C 一息四至 D 一息六至 27、根据阴阳学说,下列属阴的是() A 活动 B 扩散 C 开放 D 抑制 28、能发散、行气、行血的药味是() A 辛 B 甘 C 酸 D 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