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版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生命的律动素材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0版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生命的律动素材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0版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生命的律动素材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0版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生命的律动素材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生命的律动

[单元导读] 本单元都是展示“生命的律动”的诗篇。这些诗篇所显现的生命形态,或如“天狗”般充满豪放的气势,或像“井”一样保持着“静默,清澈”的姿态,或如“春”一般显示蓬勃的生机;或者表现为战士直面死亡的勇气,或者表现为船夫搏斗急流的坚韧勇敢。在学习中,领悟并品味这些诗歌所包蕴的生命内涵,进一步体会了解现代诗歌创作与诗人人格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现代诗歌奇特的思维方式。

《天狗》是极力张扬自我的一首奇诗,诗人强烈的自我意识,充分宣泄了内心那激荡不已的感情。

《井》让我们领略了一种“静默”的生命形态,名义上写井,其实是写人。

《春》真诚地写出了他本人的,也是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共同感觉的生命的压抑感。

《无题》把死亡放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唤起大家崇高的使命感。

《川江号子》对当时充满粉饰、虚夸、歌舞升平的诗坛来说,是一个危险的异类,有着悲壮的色彩和味道。

天狗

常识积累

1.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郭沫若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6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

1924年到1927年间,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

抗战开始后回国,这一时期著有《屈原》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又发表了《蔡文姬》等历史剧作。

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他的诗集《女神》应和着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精神,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时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在诗歌观念上,他主张诗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他相信诗的灵感和直觉,提出“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他还强调诗的非功利性,但承认诗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应。郭沫若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2.背景探寻

《天狗》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中的名篇。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勃勃的生机。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

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虽身处异国他乡,却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命运。五四运动的消息,给诗人精神上以极大的鼓舞,诗人内心那积蓄已久的爱国热情,那压抑多时的争取个性解放、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强烈欲望,如火山爆发般迅速沸腾、燃烧起来。于是,《凤凰涅槃》《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晨安》《匪徒颂》等一批激情澎湃、个性鲜明、高扬着时代旋律的诗歌,都在这一特定历史阶段诞生。《天狗》也正是其中的一篇优秀代表作。

3.相关知识

在日本,天狗都是身材高大,穿着修验僧服和高齿木屐,长着双翼、红脸和大长鼻子,手持羽扇、宝槌的奇怪家伙。通常居住在深山之中,具有令人难以想象的怪力和超能力,是日本传说的妖怪中相当强悍的一种。中国的天狗最早出自《山海经》中,原文是:“又西三百里,曰阴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它是人们对二郎神杨戬的哮天犬的称呼,它不仅能帮助二郎神降妖除魔,还能吞下整个月亮。

名言警句

郭沫若名言

1.青年需要经受各种锻炼。所谓百炼成钢,在暴风雨中成长,就是这个道理。希望不经过困难、波折、轻而易举地成名,那是不长进的,没出息的幻想。

2.什么是天才!我想,天才就是勤奋的结果。

3.我们只愿在真理的圣坛之前低头,不愿在一切物质的权威之前拜倒。

4.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5.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天狗》中动词的妙用

《天狗》一诗中,动词的运用也是必须特别留心的。《天狗》一诗一共二十九句,二十九句诗除了六句是“我是……”句之外,剩下的二十三句每句都以动词为其句子的主干。这一特征独立看来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但我们若是将其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对照起来看,则不能不有些惊心动魄的意味了。中国古典诗歌在本质上是诗人情感的静态的表达。然而古典诗歌的这一静态特征却被郭沫若破坏了。他的《天狗》一诗,充分体现出了他对动词的新鲜运用。这种运用首先是量上的,全诗二十九句,二十三句以动词为其句子的主干。这种高频率的动词运用,完全打破了古典诗歌所习惯的静态构句规范,在接连不断的“我怎么怎么……”的句式表达中,诗歌因此有了一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动感。其次是质上的。这首诗的动词选用以“吞”起领,以“爆”字收尾,其间串联了“飞奔”“狂叫”“燃烧”“飞跑”“剥”“食”“吸”“啮”八个动词。这八个动词体现的都是一些极具强度和力度的行为动作,是标准意义上的强力动词,诗人借此所进行的情感表达因此也便富有了气势和力度,给人以强烈的心灵冲击和震慑。除此之外,动词运用上的重复特征也是需要阅读的人给其以特别关注的。短短的二十几句诗,“吞”字用了四次,“狂叫”和“燃烧”各两次,而“飞跑”一词居然用了七次!依修辞学的理论解释,重复是一种加强。本身是一种强力,且又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郭沫若在《天狗》一诗里对于力、动态的强调实在是不言而喻了。多用,强力的突出,反复使用动词以及借此体现的对于动态的力的美感追求,使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具有了全新的质素。对于这一变化,朱自清先生作评说:“他的诗有两样新东西,都是我们传统里没有的:——不但诗里没有——泛神论,与二十世纪的动的和反抗的精神。”郭沫若的诗因此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诗,他给中国诗歌带来了一种极为新鲜的表达,使中国诗歌因此真正具有了一种新时代的新气象,显示出了迥异于传统的新的美学追求。

我们都是郭沫若

夏至

1976年,毛泽东逝世,随后,“四人帮”被捕,兴奋和愤怒交织中的人们无不欢天喜地。郭沫若于10月21日在《解放军报》发表《水调歌头·大快人心事》:“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还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铁帚扫而光,篡党夺权者,一枕梦黄粱。野心大,阴谋毒,诡计狂,真是罪该万死,迫害红太阳!接班人是俊杰,遗志继承果断,功绩何辉煌。拥护华主席,拥护党中央。”

仅仅在五个月前的5月20日,同一个郭沫若写下同为《水调歌头》的《四海〈通知〉遍》:“四海《通知》遍,文革卷风云。阶级斗争纲举,打倒刘和林,十载春风化雨,喜见山花烂漫,莺梭织锦勤。茁茁新苗壮,天下凯歌声。走资派,奋螳臂,邓小平,妄图倒退,奈‘翻案不得人心’,三项为纲批透,复辟罪行怒讨,动地走雷霆。主席挥巨手,团结大进军。”作为中国最高学术机构的掌门人,郭沫若满口意识形态的陈词滥调只能说明其内心的空洞和

信念的虚无。

托马斯·曼在《我的时代》中说:“我的时代,对于它,我有权这样说,我从来没有曲意奉承,而且,无论在艺术上、政治上、道德上从来没有对它卑躬屈膝。当我在作品里反映它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我是处在与它对立的立场的。”与之相反,郭沫若可以在面对两个完全相反的现实时以同样的分贝欢呼。对郭沫若而言,立场是随机的。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从1949年到1977年28年时间里,郭沫若写了新诗和旧体诗共一千多首,出版13本诗集。在反右之后三年饥荒之前的1958年、1959年是其诗情喷涌的年份。1958年,郭沫若出版《百花集》《百花齐放》,1959年出版《长春集》《潮集》《骆驼集》,一共5本,占28年出版全部诗集的近百分之四十。从诗集的名字看,大都属于嗓音高亢的浓情赞歌。事实上,郭沫若对当时的敏感事件无一例外都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为了保卫世界和平,他写诗;为了朝鲜战争,他写诗;为了大跃进的伟大成就,他写诗;为了大炼钢铁的举世壮举,他写诗;为了接班人的不朽形象,他写诗;为了接班人的自我爆炸,他写诗。在每个需要他发出声音的时刻发出恰如其分的声音。在他的笔下,灾难一抹而光,历史的荒诞被视为奇迹。更令人目瞪口呆的是,在历次运动中,他无不激情澎湃地参与,仿佛知识天生就是用来邀宠,用来表演的。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郭沫若现象。表面上看,政治上需要什么,我就能做出什么样的诗词,提供什么样的文艺作品或者修改公认的理论阐述,证实权力话语的真理性,至于知识分子的学术道德、人格良心则彻底虚无化。

郭沫若现象的本质是以内在的沦陷来保证外在的周全,对世界供给照单全收的要害在于彻底丧失了人的主体性。无法猜测要经过怎样的灵魂煎熬,一个曾将知识作为毕生追求的人才能把权力确立的价值作为唯一的向度,将权力的奖赏作为知识的最高荣誉。即使两个儿子在权力造就的“文革”中惨遭不测之后,他依然在临终遗言中这样写道:毛主席的思想比天高,比海深,照毛主席的思想去做,就会很少犯错误。

写下这些文字的间隙,我看到报纸上写着一个作家沾沾自喜提及他有四套话语系统应对我们生存着的世界:学术的、官场的、商场的和江湖的。面对不同的对象,他恰到好处地找到相对应的话语与之周旋,报纸对此亦持欣喜的态度。这仅仅是他的策略,不是我们的策略吗?他的洋洋自得的神情不是我们共有的神情吗?我想,在历史上,人类的知识和尊严有过遭受重创的年代,但大概从来没有过像这样把失败当做胜利,把红肿溃烂当做鲜花乳酪的时代,从没有把掌声与喝彩献给犬儒之辈的恬不知耻的时代,而这却是郭沫若们的生存背景。一种强大的令人窒息的力量,使郭沫若没有负罪感地成为郭沫若。

有朋友问我:既然你是如此激烈地反对郭沫若,如果你是郭沫若,你能比他做得更好吗?你比他更能维护知识的荣誉吗?我陷于沉默。我想,这大概是很多知识分子闭口不谈郭沫若的原因了。

赏析本文从郭沫若的两首诗词谈起,言辞激烈地谈“郭沫若现象”:“表面上看,政治上需要什么,我就能做出什么样的诗词,提供什么样的文艺作品或者修改公认的理论阐述,证

实权力话语的真理性,至于知识分子的学术道德、人格良心则彻底虚无化。”这给了我们另外一个解读的视角。

“有朋友问我:既然你是如此激烈地反对郭沫若,如果你是郭沫若,你能比他做得更好吗?你比他更能维护知识的荣誉吗?我陷于沉默。”

点击素材

“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运用示例

有些人面对挫折,退缩不前,悲观厌世;我坚信: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不愿做命运的奴隶,我要做命运的主宰。人生不如意事十八九,只有不屈服于命运,敢于凤凰涅槃、敢于浴火重生,才能亮丽自己精彩的人生。

山高我为峰,扼住命运的咽喉,向命运挑战。让生命化作那朵莲花,功名利禄全抛下;让百世传颂神的逍遥,我辈只需独占世间潇洒。——高考作文《挑战命运》

井春无题川江号子

常识积累

1.作者简介

(1)杜运燮(1918—2002),福建古田人,生于马来西亚霹雳州。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成名于四十年代初期,写于抗战时期的《滇缅公路》等诗作,得到了闻一多的赏识。他与穆旦、袁可嘉、郑敏等9位在四十年代从事写作的诗人因合出《九叶集》而被评论界称为“九叶诗派”,在中国诗歌界具有较大的影响。

(2)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另有笔名梁真,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1945年9月,根据入缅作战的经历,创作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上著名诗篇——《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诗歌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3)邹荻帆(1917—1995),当代诗人和翻译家,湖北天门人。20世纪3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1936年发表长诗《做棺材的人》《没有翅膀的人们》。抗战开始后,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主要诗集有《在天门》《噩梦备忘录》等。解放后,有《总攻击令》《走向北方》等诗集问世。

(4)蔡其矫(1918—2007),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福建晋江人。1930年入培元中学,在学校壁报《激流》上首次发表文章。1942年创作成名诗作《肉搏》,以后从事写作和教育工作。

他的诗吸收了我国古典诗词和西欧现代诗的营养,写得相当典雅,内涵很深,又大气。特别是那些历史、风土人情以及海洋方面的作品在中国现代诗人中独树一帜,如《福集》《波浪》。另外,收在《七人集》中的诗最具有代表性。他的爱情诗也写得很美,诗集《倾诉》是他晚年生命绽开的激情之花,读了不能不让人佩服。

2.背景探寻

(1)《井》是富于哲理性的象征诗篇。这首诗写的是井,是井的自白,是诗人依靠拟人化手法

形成的一种戏剧性独白。井又是诗人自己心灵的象征和灵魂的自白。

(2)穆旦写作《春》这首诗时,不足24岁,正是他所写的“紧闭的肉体”的年龄。诗在震荡中完成,在紧张中展开青春的阵痛和生命个体在与自然相遇中的感怀。那巨大的令人眩晕的内心深处的风暴,感染和撼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诗人的这首青年时期的诗作避开了一般诗人在青春期情感无限泛滥、空前膨胀的滥情易感的危险。应该说,这是一首节制的、矛盾的、悖论的、知性与直觉相融合的诗。同是“九叶诗派”的诗人唐祈曾这样评价穆旦的诗:“他不仅纯熟地运用现代派技巧和表现手法,并且把艾略特的玄学思维和奥登的心理探索结合了起来。”

(3)邹荻帆写《无题》诗时,身在香港,而心却想着人民解放战争。诗名“无题”,其实是一首英雄赞歌,是一首新颖别致的政治抒情诗。从诗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它歌颂的是为人民的解放而牺牲的革命先烈。

(4)《川江号子》写于1958年,那是中国最艰难的年份,饿殍遍野,而举国的诗人要么沉默,要么昧着良心大唱“形势一片大好”的赞歌。当时诗人正挂职为长江规划办公室政治部宣传部长,作为一名从延安走出来的革命诗人,却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所谓“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你碎裂人心的呼号,/来自万丈断崖下,/来自飞箭般的船上。/你悲歌的回声在震荡……”

3.相关知识

关于“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主编均为胡风)、《诗垦地》(主编为邹荻帆、姚奔)、《诗创作》等刊物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诗人群,主要诗人有邹荻帆、绿原、冀汸、阿垅、曾卓、孙钿、牛汉等。他们的作品大多收集在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两集共十八册)、“七月新丛”与“七月文丛”的诗集中;1981年出版的《白色花》收录了“七月诗派”二十位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人以革命现实主义观念为指导,以自由诗体为基本的创作路子,其诗歌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产生了巨大影响。

名言警句

作者其他诗歌

1.喜欢并走近阳光的人,阴影会更引人注目,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阴影会躲过人的眼睛,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也裹在一片灰色之中。——杜运燮《光和影》

2.我们站在这个荒凉的世界上,我们是廿世纪的众生骚动在它的黑暗里,我们有机器和制度却没有文明,我们有复杂的感情却无处归依,我们有很多的声音而没有真理,我们来自一个良心却各自藏起。——穆旦《隐现》

3.在生活的艰险道路上,我们有如太空中两颗星,沿着各自的轨道运行,却也迎面相逢几回,无言握别几回,没有人知道我们今后的命运如何,没有人知道我们是否会相互发现,时间的积雪,并不能冻坏,新生命的嫩芽,绿色的梦,在每一个生冷的地方,都唤起青春。

在我们脚下,也许藏着长流的泉水,在我们心中,也许点亮不朽的灯,众树都未曾感到,众鸟也茫无所知,在生活中,我永远和你隔离,在灵魂里,我时时喊着你的名字。——蔡其矫《也许》

4.烛火以微弱的光/剪破了黑暗,/我们微弱的力量/将也能如一星燎原的火/而递燃着四万万五千万支灯芯焰吗?/烛火跳跃着,/我们以红色的笔/勾写着明天的计划与行程,/在明天啊,/我们更将坚决勇敢地走向北方的北方。——邹荻帆《走向北方》

蔡其矫的《川江号子》赏析

这首诗源于作者游历长江的感受,借助于对江上号子的动人的刻写,表达了对英雄般的船夫及其蕴涵的生命活力的敬仰之情。在诗中,号子和船夫两种形象融为一体,共同塑造了一尊强悍而悲壮的生命雕像。

全诗共二十行,没有分节,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面九行为第一部分,写如生命浪潮般的川江号子;随后的七行为第二部分,写搏斗在急流上的船夫;最后四行为第三部分,作者发出了几许无奈的感慨。诗的原稿的末尾本来还有几句:“歌声远去了,/我从沉痛中苏醒,/那新时代诞生的巨鸟,/我心爱的钻探机,正在山上和江上/用深沉的歌声/回答你的呼吁。”作者后来把它们删去了,用省略号留给读者不尽的想象和余味。

此诗的首行,就以“碎裂人心”将川江号子的撼人魂魄的音色展现了出来。随后两行中的“万丈断崖”和“飞箭般的船”,交代号子的“源地”,凸显了号子的陡峭与迅疾。接下来的三行指明了号子的去向——“从悬岩到悬岩,/从漩涡到漩涡”,它们在结构上与前三行相同,写到号子的“回声”的“震荡”,里面渗透着悲音,“悬岩”和“漩涡”进一步烘托了号子的旷远与激越。接着的三行,先用“吆喝”“长啸”使号子具体化,然后用一个比喻“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十分形象(“浪潮”和后面的“流来,流来”,恰好与江、号子

同时取得了联系)地将号子与生命勾联起来。这一部分从不同侧面描写了川江号子的气势,及其带给诗人的听觉上的震撼。“你”的运用,创设了诗人与船夫之间的对话关系,末了以“向我流来,流来”,将号子的宏大音流引向了“我”。接下来的第二部分,便自然地转入了“我”的视角。第二部分连续用四个“我看见”,将“摄像镜头”直接转向号子的发出者——船夫。先是“巨大的木船”映入眼帘,接着眼光移向船上的“桨”,最后聚焦于桨边的人。诗人用两个比喻“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来形容木船的急速行驶。很快,“雨点”的意象转化成船夫们“千年的血泪”,诗人的感受也随之升腾:那些“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传达了船夫们充满悲慨的心声。诗的最后四行(即第三部分),忽然插入“但是几千年来”一句,其中“但是”既表示转折,又承续前面三行的意绪;随后的一个设问句“有谁……”,进一步渲染了川江号子的孤寂与悲慨。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粘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

那里,永恒的中国!

1942年7月3日

点击素材

“几片草叶,/小小的天空飘几朵浮云,/便是我完整和谐的世界。”

“但我只好被屏弃于温暖/之外,满足于荒凉的寂寞:有孤独/才能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井》

运用示例

你如果想改变自己,改变成为更优秀的你自己,那么,请你首先学会忍受孤独。

人生在世大都渴望出人头地、富贵显达。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礁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当你特立独行于众人之外时,一定要学会品尝孤独。你不必在乎别人的眼神,也不必倾听他人的议论,你就像几片草叶,小小的天空飘几朵浮云,便是你完整和谐的世界。你虽然被屏弃于温暖之外,但你要满足于荒凉的寂寞:有孤独才能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有孤独才能成就完美的人生。——高考作文《学会忍受孤独》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高中语文经典古代诗词鉴赏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高中语文经典古代诗词鉴赏 1 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评析】这是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抒发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2 八阵图[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评析】: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3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评析】: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4 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评析】: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全诗描写了边塞征战将士们纵情饮宴的热烈场面,并抒发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的豪放气概。全诗语言浅白,色彩浓郁,节奏明快,声情壮烈,是唐代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 5 闺怨[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评析】: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6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阳泉二中王美玲 [案例背景] 一:笔者正任教高二一文一理两个班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笔者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笔者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二:我们学校规定禁止学生把手机、Mp3、Mp4等各种通讯和娱乐工具带入校园,可是我班文艺委员许燕上自习时听Mp3,我非常生气,班干竟然带头违纪,拿到办公室一听,里面有毛宁的《涛声依旧》、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芳草无情》、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等等,她噘着嘴说是为了学习古典诗词,我想她确实不是狡辩,这些流行歌曲的确都与古典诗词有关,心中怒气消解了许多,批评其违纪的同时更多的赞扬…… 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笔者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在流行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狭小,阅读品位降低。 现在的高中生课业负担都非常重,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冲击,学生课外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都在看些什么书呢?我们经常看到有老师从学生那里没收到动漫、武侠或者言情一类的书。我的学生是理科班,整天忙于数理化,他们没有太大的兴趣也没有大块的时间来读长篇名著,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阅读局限在这类书中。这些书在学生眼中可谓图文并茂,情节引人入胜,通俗易懂,携带方便,便于隐藏,而且一个中午就能读上一本,所以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 经常性的阅读这些书,使得学生的语言水平深受其害,如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学生张口就来周星弛的口头禅:“哇靠”“哇塞”,更有甚者能把他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段爱情放在我面前……”倒背如流。千篇一律的说话方式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难以提高,拿到高雅的古诗词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 2、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3、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方法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方法 [摘要]纵观往年的高考大纲,对于学生诗歌的考察一直以来都占据较大的考察比例。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诗歌的练习,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对于提升学生的素质素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歌信息 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是建立在对语言理解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反馈信息表明学生对诗歌理解的障碍较大,综合分析之后得出三点原因:①对诗歌特点认识不足,因而把握不准;②思路不清晰;③综合分析能力不够。就学期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如下几方面的措施: 1掌握诗歌特点,挖掘潜在信息 丰富的思想内涵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对于诗歌而言,在这样短短的几句话中要想呈现出大量的形象和情感要素是需要一定的创作功底的,这就要求诗歌创作者能够巧妙地将外显的信息化作潜在的内涵信息,换句话说,一篇好的诗歌从其潜在信息的含量就可以分辨出来。一般情况下,诗歌内在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两种:一是,形象信息;二是,情感信息。诗歌所描述的东西与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也都

是以人、物、景等对象,但有所不同的是诗歌在对事物描述的过程中,其语言十分简练,内容较为紧凑,因此,诗歌的显性描述中包含了大量的潜在涵义。 潜在形象信息主要包括景物特征和抒情主体(人物)。进行诗歌鉴赏时,景物是我们的必然着眼点,诗人所写的景物作为外在的显信息是我们捕捉潜信息的关键。在鉴赏“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时,我让学生比起眼睛来大胆得想象,学生七嘴八舌的说出了想象中有初升的明月、呜叫的山鸟,我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外在的显信息,但透过这些,我们可以捕捉到春山涧溪中倾泻而下的皎洁的月光,想象到在声声鸟鸣中愈发显得寂寥和静穆的山林景象,至此,诗人内心闲静的情感和诗中反衬的艺术手法也就不言而喻了。通过我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接着我有举出了名句“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请学生自主分析。平时大大咧咧的孙同学说:“我从诗歌中独坐一个人在斋中的表层信息,联想到周边优美的景象与主人翁孤独的心态。”伴随着班级学生的一片赞扬,我对孙同学的发言进行简评,并强调这是抒情主体形象。人们常说:“任何景语都是为了表达情语。”在诗歌中国外在的信息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在信息,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在写景物时,必须要形象地描述出景象的外在特征,当然,在描述其特征的同时也必须要渗透出抒情的主体形象,因此,潜在信息的挖掘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学案例 南漳高级中学徐红菊 20XX/11/6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总体思路: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旨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诗词与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在教案的总体设计上坚持在课堂上实践“自问自探这种教学模式”,来完成本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及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散文小品,是“序”的体裁。文字表现形式为文言文。学生要必修二的教材曾接触过一篇“序”(《兰亭集序》),所以对于文体有一定的了解,而作者李白,也是耳熟能闻。因此,重点应放在文言字、词、句的学习与整理上,放在对文本内容记叙的情境的描绘与欣赏上,放在对李白洋溢在文中的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等的人生观与精神气质的赏析上。 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于文言文这一版块的内容,通过一年的系统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区域与学生本人知识能力的限制,依需老师的引导与校正,才能较好完成本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感受古代散文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3、比较阅读《兰亭集序》,理解魏晋人与唐人生命观与精神气质的异同,体会李白的性格与才气。 教学重点:感受古代散文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同类文章,领悟李白独特的文情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解题 1.导入 师:李白在《将进酒》中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饮宴赋诗,自古以来是文人们的一大乐事,何况是在月光也能醉人的“春夜”,何况又是在桃花盛开的园子里,更何况是与自已聪敏多才的“从弟”,这是一场怎样的视觉与精神的盛宴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2.解题 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花园)、人物(李白和诸位堂弟)、事件(聚宴)。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内容:某个春夜我李白和各位堂弟在桃花园宴游,并为之作序。 二.细读:整理文言字词句并翻译全文 通假字“序”同“叙” 重点字词逆良坐花醉月 古今异义大块文章 词类活用歌惭幽咏诗 特殊句式 1.会于桃花之芳园 2.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浅谈高中语文古典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浅谈高中语文古典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在我国,诗、乐、舞是同源而生的,古典诗歌最初是用来传唱的。早期的《诗经》、汉魏六朝乐府,都是合乐而唱的歌曲;唐宋年间,最负盛名的诗歌就是依曲谱而唱的;元明期间的剧曲与散曲,都含有歌曲的音律。因此,诗歌与音乐是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的。到了近代,乐曲的散佚,大部分合词而歌的乐谱遗失,古音乐出现断层,而大部分合乐而唱的诗歌却得以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了下来。我国古典诗歌以永不倒的不老松形式一直存在于高中语文课本中,同时,它还是高考必考的一部内容。在高考改革下,占高考试卷的分值也越来越重。另外,古典诗歌还充当着激发学生学习古文学知识的媒介。因此,寻源头之教法,将音乐引入课堂,与古典诗歌完美契合的教学方法,不仅是遵从了古典诗歌原有的神韵,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使古典诗歌焕发出新的光辉。 一、音乐导入 音乐能缓解人紧张的情绪、释压、放松,用好的音乐作为一节课的开始亦是这节课成功的开始。用与课堂内容有关的音乐作为课堂导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音乐环境中,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状态,在感受音乐的同时,迅速进入古典诗歌的学习,从听觉盛宴中走进绚丽的想象空间,在愉悦的听觉感中进入心理、精神上的享受,引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 例如以安雯的《月满西楼》导入李清照的《声声慢》,《月满西楼》是由李清照另一首词《一剪梅》经谱曲而成的,让学生通过音乐感情的直观表达,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了解这首词表现的是李清照闺阁离愁的情绪,以此引出作者的艺术风格,再提出问题,作者的人生经历对作品有没有影响,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同时,以《月满西楼》来回顾之前学过的诗词,做到温故而知新,引发学生用音乐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以音乐导入课堂,能够在课堂伊始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调动学生兴趣,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氛围。同时,诗歌在歌曲直观的表达下,学生也能够更容易理解诗歌和作者的感情色彩。 二、音乐感知情感 学习鉴赏古典诗歌的重难点之一,就是学习诗歌的感情色彩。人的感情表达是抽象的,有时诗人会运用正衬、反衬、比喻、反问等各种修辞手法或选择意象来表达感情,含蓄的表现手法、具有年代感的意象表达,让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真正的感情就显得有些困难。这时可以利用音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感情,用豪放

高中语文 古诗鉴赏教学设计

《会考复习:古诗鉴赏答题方法及技巧》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古典诗歌鉴赏题型 2、理解并应用诗歌鉴赏答题方法及技巧 明确高考考纲要求: 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方法(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等。 (二)表现手法:起兴、比兴、衬托、烘托、渲染、对照、用典、点化(化用)、想象、联想、曲笔、逆笔、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 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显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 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 以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运用典故、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三)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象征、通感、双关、用典、叠词、互文等。 (四)诗歌结构形式:常见的术语有首尾照应、首句标目、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浑然天成、卒章显志、曲笔入题、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 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浑然天成等。 纵观历届高考诗歌鉴赏题,大体上可以归纳出六种问答模式: 1、分析意境型 2、分析技巧型 3、分析语言特色型 4、炼字型 5、“一词领全诗”型 6、观点不同型 二、前置作业 一、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初探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18-04-16T10:02:49.673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4月总第267期作者:谢聪慧[导读] 本文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模式反思、诗歌教学的思考和诗歌教学设计实例三方面入手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进行了探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实验中学255200 摘要: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本文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模式反思、诗歌教学的思考和诗歌教学设计实例三方面入手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实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明确强调:学生“要努力提高对古今诗歌语言的感受力,体味诗中的积极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和境界”。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今语文课程改革对诗歌教学的高度重视。 一、对现存诗歌教学模式的反思 现在的教师最怕人们评价自己的课堂是“学生活动不充分”,一旦被扣上这样的帽子,就是严重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当然,语文课堂可以算是最好搞学生活动的课堂之一,所以众语文老师不论青红皂白一律安排了大量的学生活动。明明几句话一点拨就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安排学生进行讨论;为了体现诵读涵泳的精神,每一首诗都要让学生翻来覆去的诵读;学习诗歌单元的时候最好能安排个诗歌朗诵比赛,这样才能显示出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学完诗歌之后一定得让学生动笔写首诗,惟其如此才更能落实“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我们的活动很丰富,但是我们的活动也很模式化。学生的实际情况各有不同,教学安排和进度也时有差异,可是我们的活动设计却显得那么有规律。如果有一天我们课堂中的学生活动就是仅仅为了活动的话,那么我们语文课堂的实质和特点又体现在哪里呢? 二、对诗歌教学的思考 1.思考学生。我们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我们学生对现代诗歌了解和接受的实际情况。在当今这个信息急速更新的时代,我们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读诗也不喜欢诗的,他们除了囫囵吞枣地把教材上的诗歌背下来、在别人的诗歌朗诵中鼓鼓掌、在老师的讲解中修改一下答案之外,他们的收获非常有限。那么面对这样程度的学生,我们应该教他们什么?又该怎么教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吸收和接受?这是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 2.思考教材。我们在苦挖教材的时候,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苦恼:这些诗其实我自己都不太喜欢,也觉得阅读起来有难度,但还得按部就班地一首首地讲下去,并且告诉学生这首诗有多么多么好。如果我们费尽力气讲一首自己和学生都不喜欢的诗,语文教学又怎么可能有趣味?在新课改的课程设置中,教材、课程的设置都变得更为灵活,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必要的时候脱离教材的束缚,而选择一些自己和学生都喜闻乐见又容易接受的作品来丰富语文课堂呢? 3.思考定位。我们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是否真正考虑过我们究竟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在不考虑纸上所写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类的说辞前提下,我们是要让学生从此热爱诗歌,还是要让他们成为诗歌鉴赏的高手?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一蹴而就的,还是有步骤、有梯度地逐步实现的?什么样的定位是可操作、可实现的?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实施教学之前必须考虑的,因为我们的教学定位将决定我们的教学是否有成效。 总而言之,诗歌教学如果仅靠诵读、默写、习题、创作这些手段来支撑,就很难真正将学生吸引到诗歌的世界中来。我们需要考虑到所有的现实困境,从教材到课程到目标,一步一步地为学生搭好梯子,引领他们走进来、读进去、悟出来并爱起来。阶梯式的引领式教学,对于高中诗歌教学来讲是个可尝试的教学策略。 三、诗歌教学设计实例 举例来说,高二学生的现代诗歌选修部分是一个难题。首先学生对现代诗歌阅读量太小,因为不了解所以也没兴趣,接受起来更是存在一定难度。其次鲁教版教材中现代诗歌部分的编写主要是以题材类型为标准来进行选诗,但其中所选诗歌在篇幅长短、创作年代和写作风格等方面差异太大,不全适于现在的高二学生程度。 因此笔者思考再三,确定了这样几条原则:第一,一定要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一定要给学生设置台阶和梯度,使其更容易接受;第三,一定要给学生相应的方法性指导,否则学生读了半天诗也不过是“盲读”而已。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决定部分地舍弃鲁教版教材,而是自选诗歌编制阅读材料,同时对课程设置也进行了自己的设计。 课后反思: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首先,学生在课后感慨自己有生之年从未读过这么多现代诗,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尤其是女生开始对现代诗歌产生兴趣。其次,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参与度较高,除了大量的配乐诵读练习之外,还自己搜罗、自己介绍、自己创作诗歌,引发了他们很大的参与热情。再次,学生从最初的排斥、厌烦,到后来会读一点诗并爱上配乐朗诵,更创作出相当有新意的诗歌,形成了比较大的跨越。而回顾这一切效果的取得,都是源于在教学设计当中给学生设置了他们可以尝试和接受的阶梯,才使得他们一步一步走进了现代诗歌的世界。 总之,我们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感性的东西去挖掘理性的东西,并且要做到活学活用,这样才能达到诗歌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菡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意境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2]龚敬伟浅析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策略[A],2015。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答题技巧超实用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答题技巧超实用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1.公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 限时:60分钟总分:63分 一、(2019四川成都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9分) 送杨山人归嵩阳 高适 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注] 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注] 传说尧时有老人击壤于道,歌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老人所唱的歌,后人称《击壤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近十年未到嵩阳,人事变迁,老友难相见,诗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B.第五、六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景象凄凉残败,使诗人不由得泪下沾衣。 C.诗歌中说的“不我招”,体现出诗人对杨山人自在超然的田园隐居生活的欣羡。 D.本诗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祝友人前路顺利,并深切地表达了别后相忆之情。 2.直抒胸臆是高适诗歌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本诗还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B “景象凄凉残败”错,从全诗来看,此处描写的是初春之景,并无“凄凉残败”之感。 2.答案①对比:第三、四句故人“不复见”与三十六峰“犹眼前”形成对比。诗人慨叹青山依旧,故人难见,传达出物是人非之感。②以乐景抒哀情(反衬):第五、六句描写二月新柳、飞莺报春的迷人景色,却触动诗人的离情,更显悲哀。③用典:第七、八句化用《击壤歌》,表现朋友杨山人“凿井耕田”的恬淡,赞叹其超然世外的隐居生活。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篇一:高中语文古代诗歌形象优秀公开课教案 一颦一笑总关情 ---------- 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明确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答题模式与规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悟作者情思,培养鉴赏能力,提高解题技能。 二、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答。 四、教学方法: 1、引导法、自主探究法、讨论分析法等。 五、教学手段: 1、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处理,以期提高课堂效率。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闰土少年时童真,善良,简朴. 中年封建,穷,悲观,保守是封建伦理制度下的牺牲品闰土是生活在重压下的纯朴善良的贫苦人民的代表, 别里科夫是个死板的教条主义者,是沙俄时期一个没落的知识分子代表。他盲目地维护着腐朽沙俄政府制定的种种落后体制、规定,却不知自身已被套上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套子”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以语言为手段而创造的艺术形象,也称文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个的形象性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诗歌形象根据鉴赏的不同要求,大致可以划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物之形象三种类型。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1、人物形象(“人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而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它需要读者以自己的想象去进一步补充。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在抒情诗中,诗人是通过直接抒写自己的主观情绪,来完成对自我形象的塑造。 (偏重抒情的诗歌)

高中语文诗歌说课稿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蜀道难》说课稿(人教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蜀道难》,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做解说。 一、教材分析 《蜀道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学习目标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本文是李白在长安时为了送友人入蜀而作,属于一篇古体诗。 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李白豪迈飘逸的诗歌特点,整体感知诗歌寓意。2. 反复诵读,鉴赏诗歌的意境美,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3. 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为:把握与体味诗歌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二、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只有反复的诵读学生才会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要适时的启发、点拨。 教是为了学,教师的教授只有在学生那里转化为学习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我所任教的班级属于音乐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好,并且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本课根据诗歌的特点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教学手段上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 三、教学过程本课我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回忆李白的诗句导入,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想到“床前明月光”“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诗句,由此得出李白诗歌一个很大的特点,奇特的想象,夸张的表现手法。从而引出《蜀道难》。此环节意在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引发他们更大的学习新课的兴趣。 【环节二】、认识李白。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课前预习情况。 【环节三】、诵读感悟诗歌学习重在诵读,所以,此环节首先设计由学生推荐一名学生来朗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师生共同欣赏flash配乐朗诵《蜀道难》,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再以配乐的形式让学生学生集体朗诵,加深理解。 【环节四】、讨论文本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地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的印象,本环节主要用讨论法、启发法 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技巧。新课标对古诗文的学习要求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师鼓励学生在合作探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方法与步骤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方法与步骤 诗歌鉴赏题答题模式 一、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 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该 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分析它凸显的形象;④点出该字烘托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感情(有时需从结 构上考虑)。 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缺一不可。 4、答题模式: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注意要能准确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套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三、分析句意型 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

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酒楼秋望 华岳【注】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这首诗作于南宋晚期,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8.这首诗颔联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6分) 9.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本诗尾联抒情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题华清宫 杜常 东别家山十六程,晓来和月到华清。 朝元阁①上西风急,都入长杨②作雨声! [注释] ①朝元阁:唐代著名楼阁,在华清宫内。②长杨:汉代宫殿。 8.这首诗描写了作者一路行程怎样的情形?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水① 杜甫 三月桃花浪②,江流复旧痕。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③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注〕①此诗系杜甫安史之乱客居成都时作。②桃花浪:桃花汛。③连筒:用竹筒汲水的水车。8.此诗写景状物运用了什么突出的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9.首句“三月桃花浪”中“浪”能不能用“汛”替换?请简要概括理由。(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菩萨蛮 【宋】谢逸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苹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8.这首词上阕写景很有特色,是如何描绘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5分)

9.这是一首春闺怨词,女主人公的情绪有一个变化过程,请具体分析。(6分) (五)(2014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六)(2015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历县.在今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份)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份)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3篇)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3篇) 【第1篇】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古典诗歌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诗歌教学对于陶冶性情、加强美育、继承传统,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考模式下的诗歌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显著的问题是,在诗歌教学中,知识、技巧训练大于思想的领悟、价值的追求、审美的熏陶。这有待于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有效的反思。 在高考指挥棒效应明显的大环境下,设想如果不考诗歌,又有多少学生真正主动的搜集诗歌、背诵名句、感悟意境?因为“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1]当代高中生浸泡在媒体文化、网络文化、大众文化的情境中,很多学生拒绝传统,崇尚个性,已经失去学习诗歌的动机。如果诗歌教学与现实脱节,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就会更加厌恶诗歌学习,这与诗歌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周易》中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因此,高中诗歌教学求新求变迫在眉睫。在新课程背景下,变的是思想、方法,不变的是道德感悟、审美追求。道德的崇高与审美的品位是学生对诗歌的自觉式追求。现从心理学视角,从动机、美感(艺术鉴赏)、能力三个维度,以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三专题: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谈高中诗歌教学改革,并作一定的反思。

一、背景分析 传统的诗歌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形成符号化认识。如谈到杜甫,就想到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人被成“诗圣”,思想是“忧国忧民”。提到李白,就想到他被称为“诗仙”,将他与浪漫主义紧密联系,想到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洒脱”……这已形成当下标准化、范式的诗歌教学模式,在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思维定势”。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引导学生以知人论世为起点,多元化解读文本,找到传统与现实的平衡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与创新能力。而《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梦”属于想象的类型,教学中带领学生跟随李白的思维踏上多彩的追梦之旅,找到神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衔接点,回归现实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 王国维说:“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结合体,鉴赏诗歌除了进入意境中外,还可以获得情感的愉悦、心灵的共鸣、审美的体验。而高中生鉴赏诗歌,有三大步骤:读懂诗歌、感悟意境、创新理解。其中激发学习动机是前提和基础,感悟意境是领悟与内化,创新理解是目的与结果。 以下是从心理学角度解决上述问题: 一、培养学习动机 “诗歌教学是重点更是难点,年代久远,时空跨度大,要想真正领会诗词的意境和情感,需要每个参与者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存,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多层次、多角度地品味诗歌。”[2]而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有效的途径是课前问题的设置。“课前预习能培养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方法(自己整理 打印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方法杨传益 鉴赏诗歌的形象(一) 人物形象 设问方式: 1、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2、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信息;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拨高。 在此基础上明确出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应答步骤: 1、性格+身份 2、分条列举出性格而后点明身份。 鉴赏诗歌的形象(二) 景物形象(一) 设问方式: 1、这首诗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 2、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3、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物象?作者借它表现什么? 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先准确把握诗歌所写的物象,再进一步体味这些物象给人的主观感受,还要弄清物象所体现的时令、方位特征。至于写景的目的,则要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应答步骤: 1、物象+感受(清新、凄冷、悲凉。。。。。。) 2、时令+物象+感受+什么地方的画面(图景)+抒发感情。 3、感受+物象+表现感情。

鉴赏诗歌的形象(三) 景物形象(二) 设问方式: 1、试分析所写景物中蕴含的感情. 2、简要分析诗歌的意境. 3、试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诗歌作简要分析. 方法点拨:答这类题要把握以下三个要领: 第一,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点有二: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 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 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 或高阔辽远,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讲清景情关系。景情关系在诗歌表达中,无外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以景衬情等。作答时应注意区别,一般讲,借景抒情,是诗句中有直接表现感情的 词语句子;寓 第四,情于景,情景交融,则为诗句中只有景物描述而没有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只是在物象中寄寓了某种感情,至于以景衬情,则主要体现在乐景哀情的反衬上。 应答步骤: 1、通过描写XXX?氛围特点?表现XXX感情(对应设问1) 2、描述图景?氛围特点?形成什么样的意境(对应设问2) 3、景物?氛围特点?揭示感情?点出景情关系(对应设问3) 鉴赏诗歌的形象(四) 事物形象 设问方式: 1、诗中所描写的意象(形象)有何特点(特征)? 2、作者借助这个形象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方法点拨: 这类题大多涉及的是咏物诗,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此类形象,要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即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注意把握描写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 高考命题规律 .从选材上看,所选诗歌以唐宋诗词为主。名家非名篇作品成为考查热点,有时也会涉及非名家的名篇作品。 2.从题材上看,赠别诗、写景抒情诗、羁旅思乡诗等诗歌成为命题首选和考查重点。 3.从考点上看,重点考查语言、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形象的考查还是隐含在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考题中,较少直接设题考查。 4.从题型上看,2017年为一道5选2的客观题,5分;一道主观题,6分。2018年变为一道4选1的客观题,3分;一道主观题,6分。 命题角度1鉴赏形象 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 一、(2018全国Ⅱ·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D项,“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错。诗的第五句中,“端溪石池”指端砚,五、六句的意思是在砚台中研好了浓墨,在烛光映射中挥毫。这是诗人以书中疾笔喻战中拼杀。本诗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无奈失落。诗人以贴切生动的比喻,奇特丰富的想象,把万里胡尘的战斗场面与纯熟精湛的草书艺术高度完美地结合起来。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酒”字,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复把”时情感已经发生了变化。第一个“酒”如同进军的旗鼓,勇士气吞万里的声势在这里重现;第二个“酒”展现了凯旋庆功的场面,复饮反映了战 争胜利、狼烟尽扫后的自豪。 二、(2017全国Ⅱ·14~15·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苏辙在当时的名位很高,诗人引用唐代李揆的典故,用李揆指子由,是想借此告诫子由,出使契丹,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可知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用李揆的典故,又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B项,“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属曲解文意。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理解偏颇。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题干要求回答“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所以应具体赏析首联。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