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针药结合治疗特发性震颤的临床观察_陈利华

针药结合治疗特发性震颤的临床观察_陈利华

针药结合治疗特发性震颤的临床观察_陈利华
针药结合治疗特发性震颤的临床观察_陈利华

针药结合治疗特发性震颤的临床观察

陈利华1

,陈 勤1

,陈 敏

2

(1 泸州医学院,四川沪州646000;2 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016)

关键词:特发性震颤;针刺;药物

中图分类号:R2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779(2006)12-0020-01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是一种病因未明、具有遗传倾向、比较常见的进行性运动障碍性疾病。可在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中发病,发病时间较长,主要表现为手和身体其他部位的姿势性、运动性震颤,亦有其他临床变异型表现,容易与神经科其他疾病产生的震颤相混淆。尽管特发性震颤是一种 良性 疾病,但仍可引起患者生理和心理的继发性改变,如社交困难、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等,因此值得重视。我们近年来用针药结合治疗特发性震颤,取得了一定疗效,现介绍于下,供同道参考。1 对象和方法

1.1 入选与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符合震颤研究调查组(tremor research in -vestigation group,TRIG)的诊断标准:为头或双侧上肢的姿势、运动震颤或单纯的头震颤,无肌张力障碍;排除标准为:(1)有其他异常的神经体征或最近有神经创伤后发生的震颤。(2)存在引起生理震颤的原因如抑郁等。(3)存在心因性震颤的病史。(4)原发直立震颤。(5)位置特异性震颤,包括职业震颤和原发书写震颤。

(6)单纯声音、舌、下颌的震颤[1]

。1.2 临床资料

1.2.1 一般资料 26例患者均为我院2005年5月~2006年1月就诊的既往未曾进行相关治疗、此次试验均满6周疗程的E T 患者,年龄为20~70岁,平均(61 3 5.1)岁,病程1.5~15年,平均(6.5 3.7)年。1.2.2 试验分组 采用随机对照法,将26例E T 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针刺加药物普萘洛尔组)13例,对照组(单纯普萘洛尔组)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见表1),无可比性。

1.2.3 临床表现 本研究中患者双手震颤者16例(61.5%),治疗组9例,对照组7例;单侧上肢震颤者10例(36.2%),治疗组4例,对照组6例;伴下颌震颤者8例(30.8%),治疗组4例,对照组4例;伴声音震颤者9例(24.5%),治疗组3例,对照组4例。所有入选患者均进行了饮酒试验和小剂量普萘洛尔试验,其中饮酒试验有反应15例(57.6%),治疗组7例,对照组8例;普萘洛尔试验有反应11例(42.3%),治疗组5例,对照组6例。1.3 治疗方案

1.3.1 治疗组: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体针:取风池、曲池、外关、合谷、太冲、消颤穴(经验穴,少海穴下1.5寸)。气血不足型加足三里;肝肾不足型加三阴交、复溜;痰热动风型加阳陵泉、丰隆。

伴头部震颤者取颈部夹脊。伴下颌震颤者取下关、颊

车。针刺方法:用28号毫针。平补平泻,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针刺1次。7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

(2)头皮针:取顶中线、顶颞前斜线中2 5。双侧手颤取双侧。单侧手颤取对侧。伴头、下颌震颤者加取下2 5。头皮针操作:用0.3 40mm 毫针,与头皮呈15 ~30 角度进针,以200~240次 min 快速捻转3~4min,使局部有热、麻、抽动的感觉。留针4~6h,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

(3)药物:予普萘洛尔10mg,tid 口服,疗程均为6周。

1.3.2 对照组:只给予药物普萘洛尔10mg,tid 口服,疗程均为6周。

1.4 疗效观察及评估标准

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分别进行震颤评分,观察其疗效。

1.4.1 疗效指标震颤评分由6项组成 (1)患者主诉。(2)上肢震颤程序。(3)头、下颌、舌、下肢震颤程度。(4)满水试验。(5)穿衣、进食、纽扣、用筷状况。(6)画圈及画直线。每项指标分值为:正常(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6项之和,分值越

高,病情越重[2]

1.4.2 评估标准 治疗前减去治疗后的分值,差值>7为显效,4~6为有效,2~3为稍有效,-1~1为无效, -2为恶化。

1.4.3 安全性指标 记录治疗期间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统计软件10.0完成,疗效对比采用配

对t 检验;有效率比较采用x 2

检验或有关校正方法,P <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表1 对照组与治疗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例数年龄(岁)病程(年)对照组1361.5 4.4 6.1 2.9治疗组

13

58.8 5.1

6.5 3.7

注:与治疗前比较均为P >0.05

表2 对照组与治疗组震颤评分比较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138.627 2.316 6.785 2.857治疗组

13

8.712 2.079

5.115 2.491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01,治疗后两组比较 P <0.05

20 JC AM.Dec.,2006,Vol.22,NO.12

表3 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疗效评估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稍有效无效总有效率对照组13332561.5%治疗组

13

6

3

2

2

84.6%

注:x 2=4.763,P <0.001

表4 对照组与治疗组不良反应比较

组别例数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

心率减缓血压降低

对照组1310433治疗组

13

3

2

1

注:x 2=0.4884,P <0.05

2 结果

2.1 治疗组有效性观察

表2显示,治疗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差异有显著意义(P <0.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意义(P <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表3疗效评估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稍有效)为84.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 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0.001)。2.2 不良反应观察

20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13例(50%),治疗组3例,对照组10例,差异有显著意义(P <0.05,见表4)。其中,胃肠道反应6例(23.1%),对照组4例(15 4%),治疗组2例(7.7%);心率减慢3例

(11 6%),均为对照组;血压降低4例(15.4%),对照组3例(11 6%),治疗组1例(3.8%),余患者未诉明显不适。3 讨论

ET 是一种较常见的锥体外系疾病,其病理变化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与遗传有关。目前资料推断ET 可能是一种神经元功能障碍,或为下橄榄核细胞膜或突触功能轻微的异常,尚无形态学变化的依据。近年来,西医多采用普萘洛尔治疗,但普萘洛尔有明显的副作用,如减慢心率、降低血压,易疲劳、恶心、腹泻、皮疹、抑郁等。而且普萘洛尔的作用强度较小,部分患者因其疗效不佳或因加大剂量后副作用较大,不能耐受而限制了使用。

在本研究中,我们在药物普萘洛尔的基础上加用针刺,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加强了ET 的临床疗效,更减轻了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因此,E T 患者可以在很好地接受针刺治疗,它是安全、有效的一种方法。但ET 根除甚难,若欲彻底治愈,尚需进步探索。参考文献:

[1] Elble RJ.Diagnos tic criteria for essential tremor and diferenti al diagnosis [J].Neurlology,2000,54:52

[2] Louis ED,Ford B,Wendt KJ,et al.A compari son ofdi ferentbeside tests for

essential morlJ 1.M ov Dis ord,1999,1:462

收稿日期:2006-04-07

孙氏腹针疗法治愈肛门直肠痉挛综合征1例

徐波克,孙申田(指导)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关键词:腹针疗法;肛门直肠痉挛综合征;孙氏

中图分类号:R245.3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779(2006)12-0021-01作者简介:徐波克(1977-),男,2003级博士研究生,从事针刺抗衰老研

究。

冯某,女,62岁,退休教师。2001年4月就诊。

患者无明显诱因自觉肛门有特殊臭味,怪声异响,疼痛坠胀,时有麻木奇痒。有时疼痛难忍,彻夜不眠。全身伴有精神萎靡,悲观,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失眠,心悸,乏力,头晕等症状一年余。物理和器械检查均无相应的阳性体征发现,实验室检查为阴性。西医诊断:肛门直肠痉挛综合征(肛门直肠神经官能症)。多方求医,包括肛门给药,口服止痛剂,口服镇静剂及应用常规针灸治疗,均无明显好转,患者十分苦恼。

笔者应用孙氏腹针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选取腹九区(腹足运感区,患者平卧,在脐上0.5寸并旁开1.0寸,向下引2.0厘米的直线,且平行于腹正中线,即为腹足运感区。)及腹五区(感觉区,患者平卧,在腹正中线上,肚脐至耻骨联合分成四等份,在第一区段(相当于第一等份)的中间位置,距腹正中线旁开1.5寸,左右各一。)进行针刺,针刺5分钟后患者自觉肛门疼痛

大减,有明显的松弛感,但还有坠胀感,留针30分钟后,症状消失。连续治疗3次,痊愈,随访3年未复发。

按:肛门直肠痉挛综合征(肛门直肠神经官能症)是以肛门直肠的幻觉症状为主诉的一种癔病性表现。临床只有肛门直肠感觉异常,偶有肛门直肠括约肌痉挛表现,而无器质性改变的肛门直肠疾病。一般认为,发病原因多由于精神受到强烈刺激而产生恐惧,悲观和疑惑,引起持续性精神紧张,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致。在治疗上多是对精神紧张、恐惧、焦虑不安的病人给予镇静剂治疗,对疼痛剧烈者给予止痛剂治疗,但疗效均不理想。

我们应用腹针疗法治疗本例病人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疗效。由于肠脑中的一种重要的神经活性物质-神经肽Y(NPY),NPY 既可以诱导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又可以抑制结肠肛门反射导致的肛门括约肌的舒张。所以,我们认为,腹针很可能调节了神经肽Y 的释放与分布,减弱了它抑制肛门括约肌舒张的作用,缓解肛门括约肌紧张的收缩状态,缓解疼痛。

收稿日期:2006-06-07

21 针灸临床杂志2006年第22卷第12期

关于特发性震颤的误区,有多少人觉得是不治之症,只能任由发展。

关于特发性震颤的误区,有多少人觉得是不治之症,只能任由发展。 特发性震颤常冠以“良性”,长期或终生处于稳定状态,但部分严重的震颤病人会导致活动困难,减少社会交往活动,最终丧失劳动力,生活自理困难。这种情况一般在起病十余年后发生,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颤在发病10~20年后会影响活动,随年龄增长严重程度增加,以致完成精细活动的能力受到损害,至发病后第6个10年达到高峰,86%的患者至60~70岁可影响社会活动和生活能力,包括书写,饮水,进食,穿衣,言语和操作,震颤幅度越大,对活动能力的影响也越大,震颤对性别的影响无差异。 特发性震颤得不到重视,长期积累神经将会进一步发生病变,从而使震颤失去控制,生活难以自理。更为严重的是随着病情及神经病变的加重,更容易向失忆及痴呆的方向发展.这个病没有器质性病变的,是检查不出来任何病因,目前80%的医生都不懂这个病治不好这病,该病后期可以检查出来,也就是帕金森疾病。该病会随时时间的原因,转变为其他并发症,比如头抖,全身抖,失眠,没精神乏力,无力,发麻。 特发性震颤应该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遗传疾病了,很多人都知道,因为治疗不及时而殃及了下一代。 特发性震颤患者应多吃抗动脉硬化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芹菜、洋葱等有降压抗血脂的作用,多吃五谷杂粮,品种越丰富对病情越好。高脂肪、高热量、高糖食品要限制,尤其是油炸食品应该少吃。最为主要的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保持乐观的心态。 特发性震颤患者平时也应多做一些有益的运动,比如打打太极拳,快走,慢跑等运动,长期保持好习惯,以及饮食的注意再加上良好的睡眠,对身体健康状态有很大的帮助。 特发性震颤属于中医“肝肾阴亏,虚风内动”的范畴,阴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肝肾之阴精更是生命之根本。中医学最早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说:“年至四十,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对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滋阴学派代表人物的朱丹溪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阴难成而易亏。他指出大多数内伤杂病的形成都与阴精的耗伤有关,因此在治疗内伤杂病时,特别注意护阴养阴,以致后世中医学界形成了一个普遍共识:治疗外感伤风宗张仲景,治疗内伤杂病宗朱丹溪。朱丹溪的养阴思想至今仍然对中医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震颤病症的形成归根结底是肝肾阴精亏虚,阴不制阳,以致虚风内动。只有滋补肝肾阴精,恢复阴阳平衡,才能熄风止颤。 “益肾补元汤”通过滋补肝肾阴精,恢复阴阳平衡,得到散风消颤,恢复其功能,有效清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故消除震颤预防复发。益肾补元汤所选药材药性平和,无任何毒副作用产生,对于各年龄阶段的震颤,手抖以及头抖患者均可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震颤在中医来讲属于肝为风木之脏,风性动摇,所以本方治疗以肝为重点。

针药并用

针药并用中针灸和中药的关系(下) □ 韩彬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针灸和中药都是建立在中医基本理论基础之上,在针药并用过程中,针灸与中药主要有同效相须、异效互补和反效制约三种关系,故临证要照顾上述关系,更好地发挥针灸和中药的各自优势,并将二者关系有机结合。 针药的反效制约关系 在临床实践中有时需要使用功效相反的针灸和中药,利用针灸和中药的作用性质和作用方向相反的特点,达到不同的治疗目的,此时针灸和中药的关系可称为反效制约关系。反效制约的针药并用主要用于以下情况:①针灸或中药单独应用时有可能过于峻烈,需要另一方以相反的作用牵制,如为防止艾灸耗气伤阴的弊病,可在灸疗的同时予以益气养阴的中药;②疾病表现为阴阳同病、虚实夹杂或寒热错杂时,需要分别运用中药和针灸,从阴阳、虚实和寒热等相反的方向进行治疗。 临床上治疗一些阴阳同病、虚实夹杂或寒热错杂的患者时,如只是采用中药或针灸中的一种治疗方法,难免使药物之间药性相互牵制而不能发挥其预期疗效。此时如能采用中医针药并用的反效制约关系,从阴阳、虚实、寒热等相反的方向进行治疗,则可以化繁为简,趋利避害,使二者共达相反相成的作用。 如患者本属阴虚体质,然又表虚背冷、弱不禁风。患病每易外感与原有之阴虚症状相重叠。但此时若能应用针药互补的方法,一方面以平凉之剂滋阴清热,另一方面针刺有关穴位解其外,治疗方向不同,却可以并行不悖,各擅其长。 针灸减轻中药的不良反应:针灸对机体的失衡状态具有调整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针灸的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和阴阳等功效实现的。这一作用特点使得针灸在减轻中药对机体的不良影响方面能够有所作为,如临床上常利用针灸(尤其是灸法)的温中散寒的作用减轻或预防黄连等寒凉药物导致的胃脘冷痛、恶心、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症状。 总之,针灸治疗和药物治疗的形式和方法具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共同的特点是二者的应用都是建立在中医基本理论基础之上的两种具体的中医治疗手段。本文在文献回顾分析的基础上,试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对中医针药并用过程中针灸与中药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按照针灸和中药在针药并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二者的关系概括为同效相须、异效互补和反效制约三种类型的关系。当针药并用中针灸和药物二者的作用相同或相近时,应该着眼于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减小药物的毒副作用或降低针灸的刺激量,以优化中医治疗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当二者的作用不同甚或相反时,应着眼于二者发挥其各自长处,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从而为理性地掌握针灸和中药治病的特点与优势,探索准确、合理地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治疗方式提供了思路。(摘自《中医杂志》2012年第15期,有删节)D4

针药结合治疗顽固性高血压26例

针药结合治疗顽固性高血压26例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祛痰平肝方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门诊1年内符合顽固性高血压病诊断的患者26例,采用针刺结合中药祛痰平肝方治疗,治疗2个月后对症状疗效和降压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总有效率达到85%。结论针刺结合祛痰平肝方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疗效显著,可进一步深入研究。 标签:顽固性高血压;针刺;针药结合 高血压病现属于全国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2种[1]。血压持续增高会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功能损害甚至器质性病变,后续可引发多种疾病,对人类健康有严重危害。本人在治疗大量高血压病患者后,对顽固性高血压病进行总结研究和临床探索。最终选用针刺结合祛痰平肝方对顽固性高血压进行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5%,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取于2017年1月~2017年12月吉林省公主岭市八屋镇卫生院就诊患者。共入选符合顽固性高血压病26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45~70岁(59岁±3.01岁),病程平均25个月。 1.2 诊断标准 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高血压联盟对于高血压诊断、临床分类以及危险性分层标准确定[2]。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无心肌梗死病史及恶性肿瘤病史等,晕针者不参与观察。 1.3 辩证分型 肝阳上亢(11例):阵发性头晕胀痛,面红心烦,急躁易怒,大便秘结,舌红,脉弦数。 痰瘀互结(10例):形体偏胖,胸闷痰多,面色垢腻不洁,平日好食肥甘厚味,舌暗红,苔白腻或黄腻或有瘀斑瘀点,脉沉滑。 阴虚阳亢(5例):后期多见,形体正常或偏瘦,发作头部胀痛,绵绵长久不愈,心悸心烦,舌红苔少,脉细数。 滿足两条以上临床症状和舌象、脉象中的一项即可确定证型。

治疗特发性震颤,这些方法你一定要知道

治疗特发性震颤,这些方法你一定要知道 特发性震颤,也有叫原发性震颤。主要就是表现是以上肢为主的姿势性和动作性震颤,可伴有头部、口面部和声音的震颤。60%有家族史。目前针对特发性震颤,治疗包括了三大方面: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其他辅助手段。那么今天主要讲的是药物治疗。 根据2005年美国神经病学学会发布的特发性震颤指南再次证明了一件事,经典始终还是经典。于1964年就已经问世的经典药物“普萘洛尔”,至今仍然是特发性震颤的重要用药。当然,由于普萘洛尔现在购买不是很方便了,阿罗洛尔(也叫阿尔马尔)也是我们常选择的替代药物。因为这些药物有控制心率和镇静的作用,因此使用这两些药物的时候,需要密切关注血压和心率的下降。尤其是老年人,基础心率就比较低,如果心率<60次/分,就需考虑减量,心率<55次/分,则需停药。年轻人也并不建议长期服用,毕竟对肾脏的损害还是很大的。 除了普萘洛尔,扑米酮也被证实是有效的药物之一。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即使这三种药物被认为是有效的,仍然还是有多数患者没有反应,也就是无效。所以还需要尝试其他的药物来治疗。加巴喷丁、阿普唑仑、阿替洛尔、索他洛尔和托吡酯等药物都是后起之秀,这几种药物属于二线用药,都是很可能有效的。 如果还是不行,还有后招,纳多洛尔、尼莫地平和氯硝西泮,作为三线用药,虽然临床研究证明只是可能有效,但需要的朋友也是值得尝试的。 如果非要问哪种药物最好?个人觉得,没有最好的药物,只有最会用药的医生。医生的经验,来自于不断的治疗。因为所谓有效,是个概率,当面对成百上千的患者时,多数患者都有效是个很大的概率了,但是当面对一个患者时,就是个全或无的概念,或者有效,或者无效。治疗特发性震颤亦是如此。 如果以上的治疗方法都尝试过了您还是不满意的话,,那么建议您可以试试百草熄风饮。它是治疗众多特发性震颤患者堆积起来的经验方。有效的克服了普通中药难以直达病根,见效慢的问题,可以直达病灶,并从根本解决患者的痛苦。效果还是不错的。 也许您是幸运儿,第一种药物就有效了,也许您比较波折,尝试到最后一种药物才有效。希望您给予医生足够的信任和耐心,我们愿意给您最适合的方案,期待与您一起战胜疾病。

中医治疗特发性震颤 有效的中药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医治疗特发性震颤有效的中药治疗 导语:特发性震颤是一种运动性的障碍疾病,手部和头部会出现震颤,特别是在精神紧张和注意力特别集中的时候容易加重病情,要及时治疗,中医对于治 特发性震颤是一种运动性的障碍疾病,手部和头部会出现震颤,特别是在精神紧张和注意力特别集中的时候容易加重病情,要及时治疗,中医对于治疗特发性震颤的效果很好。 1、特发性震颤属于中医“肝肾阴亏,虚风内动”的范畴,阴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肝肾之阴精更是生命之根本。中医学最早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说:“年至四十,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对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滋阴学派代表人物的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阴难成而易亏。很多内伤杂病的形成都与阴精的耗伤有关,因此在治疗内伤杂病时,特别注意护阴养阴,以致后世中医学界形成了一个普遍共识:治疗外感伤风宗张仲景,治疗内伤杂病宗朱丹溪。朱丹溪的养阴思想至今仍然对中医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震颤病症的形成归根结底是肝肾阴精亏虚,阴不制阳,以致虚风内动。只有滋补肝肾阴精,恢复阴阳平衡,才能熄风止颤。 2、熄风止颤丸正是以《内经》的有关论述为指导,宗承朱丹溪滋阴思想,以滋养肝肾之阴精为根本宗旨,在沿用数百年的古方之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及当今中医药研究成果之精华,并结合个人数年来医疗实践经验体会,科学组方,精选地道上等中药材组的纯粹中药配方,绝对不含任何西药成分。本方所选药材药性平和,长期服用安全,无任何毒副作用产生,不仅手颤、头摇、强直等症状可获得显著改善,远期疗效巩固可靠,而且还有一定的延年益寿的保健抗衰作用。对特发性震颤可对抗遗传基因对小脑齿状核的破坏,在不同程度上恢复其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高树中:针药并用经验

笔者临证近二十年来,宗扁鹊“医之所病病道少”和孙思邈“针灸而不药,药不针灸,皆非良医”之训,当针则针,当灸则灸,当药则药,且每针药并用以祛疾,内外合治以疗病,临床疗效满意,今不揣浅陋,介绍数病的治疗经验于下,以供同道参考。 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俗称“面瘫”,古人多以风痰阻络立论,常用牵正散治疗,但临证用之,疗效并不令人满意。现代医学根据面神经的发病部位,将其分为颅外型与颅内型(后者有同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有的还兼有听觉过敏和泪腺分泌异常),一般颅外型容易恢复,对颅内型病人,西医多主张加用激素治疗,我个人的经验体会是:西医书中所言此病发病一周内不能针灸纯属“本本主义”,并无临床依据,误人不浅,最应破除;只要针药得当,完全可以不用激素治疗,加用激素治疗,反而会延长痊愈时间。 对本病的辨证治疗,第一要辨经络脏腑,第二要辨外感内伤。《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颊则下少阳,中于项则下太阳。” 颅外型面瘫多属外邪客犯经络,只有口眼歪斜者为邪客阳明,兼有耳后疼痛者为邪犯阳明少阳二经。颅内型面瘫情况较为复杂,只有味觉减退或消失者(临床发现,部分病人是双侧味觉减退或消失)证属外邪已由胃经影响到胃腑,因为舌能知味全赖舌苔,而舌苔乃胃气熏蒸而成,《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证之临床,此类病人多属胃气素虚而复感外邪者。 颅内型兼有听觉过敏或泪腺分泌异常者证属外感内伤相兼为病,证之临床,此类病人发病前除有感受外邪的病史外,多在发病前数天有生气发怒的病史,实属外邪兼肝胆郁火为患,这是因为少阳胆经入耳中,厥阴肝经“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的缘故。 根据以上认识,针药结合治疗本病,疗效明显提高,治疗发病在一周之内者,一般10天左右即可痊愈,经治数十例至今尚未见不愈者。 针灸基本处方是:阳白透鱼腰、太阳透下关、四白透颧髎、地仓透颊车、颊车透地仓、翳风,合谷(取双侧),余穴均取患侧,留针30min,可加TDP照射,每日1次,翳风针后可加用艾条灸20min~30min。有味觉改变者必加足三里,有耳后疼痛或听觉过敏者必加阳陵泉,有泪腺分泌异常者必加太冲。

特发性震颤,特发性震颤的症状,特发性震颤治疗【专业知识】.docx

特发性震颤 , 特发性震颤的症状 , 特发性震颤治疗【专业知识】 疾病简介 特发性震颤 (essential tremor ,ET)又称家族性或良性特发性震颤,是临床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 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是惟一表现,缓慢进展或长期不进展。目前认为,年龄 是ET重要的危险因素,患病率随年龄而增长。起病缓慢。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多起始于成年人, 有文献报道男性略多于女性。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特发性震颤又称为家族性震颤,约60%患者有家族史,呈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 在 65~70 岁前出现外显。 Gulcher 等发现本病致病基因位于 3q13,称为 FET1, Higgins 等将致病基因定位于 2p22~25,称为 ETM或 ET2,发现 ETM可能是三联体重复序列,此基因定位在另两个家族性特发性震颤家系得到证实。也有报道本病患者的性染色体有异常,少数男患者出现 XXY和 XYY。家族性 ET临床表现多样性提示可能存在遗传异质性,预示可能会发现新的基因位点。 然而特发性震颤也有许多散发病例,散发病例的临床表现和发病规律基本上与家族性震颤相同,但 家族性震颤的发病年龄比散发病例为早。所以在特发性震颤遗传基因尚未清楚之前,无法将家族性 震颤从特发性震颤中分出去。 二、发病机制 目前的研究认为,特发性震颤 (ET) 由中枢神经系统内散在的网状结构或核团异常振荡所致,起搏点 定位迄今不清。骆驼蓬碱 (harmaline) 诱导的灵长类动物震颤模型与人类特发性震颤相似,是常用 的ET动物模型 ; 哈尔明碱 (harmine) 是骆驼蓬碱 β- 咔啉类似物,可使人类产生震颤。 动物模型研究发现,骆驼蓬碱诱导下橄榄核神经元产生同步节律性放电,传导至小脑浦肯野细胞和小脑核团,后经 Deiters 核和网状核激活脊髓运动神经元。目前特发性震颤病因最普遍假说是橄榄体- 小脑节律性改变,下橄榄核 - 小脑神经通路振荡通过丘脑和皮质向脊髓传播,最终引起震颤。 PET

特发性震颤,特发性震颤的症状,特发性震颤治疗【专业知识】

特发性震颤,特发性震颤的症状,特发性震颤治疗【专业知识】 疾病简介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又称家族性或良性特发性震颤,是临床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是惟一表现,缓慢进展或长期不进展。目前认为,年龄是ET重要的危险因素,患病率随年龄而增长。起病缓慢。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多起始于成年人,有文献报道男性略多于女性。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特发性震颤又称为家族性震颤,约60%患者有家族史,呈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在65~70岁前出现外显。Gulcher等发现本病致病基因位于3q13,称为FET1,Higgins等将致病基因定位于2p22~25,称为ETM或ET2,发现ETM可能是三联体重复序列,此基因定位在另两个家族性特发性震颤家系得到证实。也有报道本病患者的性染色体有异常,少数男患者出现XXY和XYY。家族性ET临床表现多样性提示可能存在遗传异质性,预示可能会发现新的基因位点。 然而特发性震颤也有许多散发病例,散发病例的临床表现和发病规律基本上与家族性震颤相同,但家族性震颤的发病年龄比散发病例为早。所以在特发性震颤遗传基因尚未清楚之前,无法将家族性震颤从特发性震颤中分出去。 二、发病机制 目前的研究认为,特发性震颤(ET)由中枢神经系统内散在的网状结构或核团异常振荡所致,起搏点定位迄今不清。骆驼蓬碱(harmaline)诱导的灵长类动物震颤模型与人类特发性震颤相似,是常用的ET动物模型;哈尔明碱(harmine)是骆驼蓬碱β-咔啉类似物,可使人类产生震颤。 动物模型研究发现,骆驼蓬碱诱导下橄榄核神经元产生同步节律性放电,传导至小脑浦肯野细胞和小脑核团,后经Deiters核和网状核激活脊髓运动神经元。目前特发性震颤病因最普遍假说是橄榄体-小脑节律性改变,下橄榄核-小脑神经通路振荡通过丘脑和皮质向脊髓传播,最终引起震颤。PET

特发性震颤中医怎么治疗

特发性震颤,亦称“颤振”或称“振掉”,是指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主要指震颤性麻痹。特发性震颤具有头部、肢体摇动、颤抖的特定临床表现,轻者头摇 肢颤,重者头部震摇大动,肢体震颤不已,不能持物,食则令人代哺,继见肢体不灵,行动 迟缓等。 中医治疗特发性震颤 现代中医治疗震颤麻痹,最早见于1955年用针灸治疗的临床报道,但此后一直未引起重视。从70年代中期起,应用中医中药个案报道陆续出现。治疗以滋阴熄风。益气活血及养血疏筋等为主。自1979年报道中西医结合治疗震颤麻痹48例临床分析以来,关于本病的大样本观 察报道逐渐增多。根据本病肝风内动的特征,部分患者伴有血瘀证候,以“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为理论指导,在平肝熄风治法中增投养血活血之品,是这一时期的论治特点。80年代,对本病的病机认识渐趋一致,认为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是本虚与内风、瘀血、痰热之标 实相兼为患,同时进一步认识到重用活血化痰药对减轻震颤的重要性。 特发性震颤四型论治 1.肝肾阴虚躯干僵硬,抖动不已,伴有头痛头昏,耳鸣目糊,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腰部 酸软,失眠多梦,大便于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数。 2.气血两虚肢体震颤,面色苍白,全身乏力,动作困难,自汗怕冷,少气懒言,胃纳减少,便溏浮肿,舌质淡红,脉象沉细。 3.气滞血瘀四肢或头部、下颌呈固定式的抖动,屈伸不利,躯干或肢体有固定不移的疼痛 或麻木,面色黯黑,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细涩心。 4.痰热劲风形体稍胖,神呆懒动,胸脘痞闷,口干,头晕,咯痰色黄,项背强急或肢体振颤,舌红,苔黄腻,脉弦细数。 以上分型是相对的,少数病例症状可不典型,并可同时出现多个证型的症状和特征互相错杂 或转化。故治疗时必须抓住疾病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以提高临床疗效。

特发性震颤的治疗方法介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特发性震颤的治疗方法介绍 导语:特发性震颤疾病,虽然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是由于这种疾病是是一种家族性遗传病,治疗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有很多人由于选择的治疗方法 特发性震颤疾病,虽然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是由于这种疾病是是一种家族性遗传病,治疗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有很多人由于选择的治疗方法,以及和医生配合的不够到位,这种疾病仍然困扰着很多病人,那么特发性震颤的治疗方法具体有哪些?下面就来看看以下的介绍。 特发性震颤又称家族性或良性特发性震颤,是临床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是唯一表现,缓慢进展或长期不进展。特发性震颤在儿童、青少年、老年中均可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发病人数增加,平均起病年龄37~47岁。本病的震颤常累及一只手或双手或头部,症状直到后来才逐渐变得明显。除了带来外表和社交尴尬,通常不引起残疾,有的病例震颤可妨碍手完成精细动作如书写,喉肌受累时可影响发音,极少的病人出现下肢震颤。震颤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疲劳、饥饿时加重,多数病例在饮酒后暂时消失,次日加重,这也是特发性震颤的特征。 许多因素都可以影响震颤,饥饿、疲劳、情绪激动和温度(高温、热水浴)等会加重震颤。大多数特发性震颤患者仅有轻微的震颤,只有0.5%~11.1%患者需要治疗,症状明显者可采取以下治疗措施: 药物,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同时还可以服一些维生素类药物,比如维生素E、维生素C,对神经有保护、抗衰老的作用。 手术治疗,约80%的特发性震颤患者经过正规药物治疗,仍不能完全消除震颤,可尝试外科手术。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特发性震颤为什么治疗起来那么困难

特发性震颤为什么治疗起来那么困难 特发性震颤最为常见的症状就是手抖、头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尤其是在饥饿、疲劳、紧张激动、做精细活的时候,症状会更加明显。而且很多多患者去了很多医院,吃过很多药都没有效果。那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特发性震颤属于是功能性疾病,并没有出现什么器质性的病变,所以去医院做检查是检查不出什么问题的。这就导致了两种情况: 第一种,症状比较轻的患者再检查完之后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问题,或许是因为最近太累了,或者是心理的因素造成的。回家休息休息、调整一下就好了。因此,没有在发病前期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就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了。 第二种,病情已经影响到正常的生活了。以为仪器检查不出来,西医对于特发性震颤的发病原因也并不明确,也就导致了很多患者只是吃一些镇静营养神经的药物进行抑制,但随着时间的增长,药物的作用越来越低,病情反而越来越严重了。到最后药物已经抑制不了了,但是长时间的服用西药对身体的内脏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导致病情也就越来越严重了。 还有就是外界的影响。因为人是一种社会群居动物,所以很多患者就会聚集在一起来讨论病情。初衷本身是好的,但是因为这种病的话本身就属于是疑难杂症,西医方面治疗效果并不明显,而中医治疗周期有比较长,治疗期间忌口等各项医嘱又比较繁琐,很多患者根本坚持不下来,再加上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大夫,也就造成很多接受中医治疗的的患者也没有取得好的疗效。这些患者就到处散发负面的信息,导致很多本身就在犹豫的患者就更加没有信心了。治疗也不像以前那么积极配合了,效果自然也就下来了,然后就更没有信心。因此陷入了恶性循环,有些甚至也加入了声讨的大军中。这也是特发性震颤难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其实,传统的中医对于特发性震颤的认识还是比较全面的。特发性震颤属于中医颤证的范畴。其又有虚症和实症症之分,其中虚症多而实症少。“肝风内动”是颤证实症发病的主要原因。在自然界中,“风”擅动而不拘;“颤”就是一直在动。而“颤证”患者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肢体动摇不定的,有时候身上还有麻木感,还有时会有虫行的感觉,而这些症状的类型和自然界的“风”有相似的地方,按照中医取象比类的方法就称之为“风”。而这种“风”又是由于机体内部所引起的类似“动风”的现象,而肝主经脉,《黄帝内径》上讲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所以这一类的症状我们将它归纳于:“肝风内动”的范畴。 人体之所以有“肝风内动”主要是与阴虚、血虚有关。在中医学上肝主经脉,经脉在动,是肝脏阴虚的表现。肝属“土”,肾属“土”,根据中医相生相克的关系来看,肝脏的阴虚是由于长期的肾阴虚所引起的,即“阴虚”主要是由于“肝肾阴虚”所致。由于“颤症”的患者多操劳过度,长期操心劳神又暗耗心血,所以造成了血虚。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虚的人常常伴有气虚,所以就造成了人体“气血亏虚”。 不论是“气血亏虚”还是“肝肾阴虚”都会导致人体的经脉失养,经脉失养就会导致经脉的震颤,筋脉的震颤表现在体表就会出现类似于肢体震颤,麻木或者是虫行的症状。 所以,在中医方面在治疗过程中主要是滋补肝肾、气血双补,从而使得经脉能够等到阴液、气、血的正常濡养,当经脉得到正常濡养之后也就不会抖动了,即达到熄风止痉的目的。又因为这种疾病的时间往往都比较长,也就常常伴有血瘀和痰瘀,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也就需要佐以活血化瘀化痰的药物。 百草熄风饮从中医的基础理论入手结合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将将“颤证”的治疗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步,先控制病情不继续发展,避免了病情持续发展带来的危害。避免引发焦虑症、

特发性震颤的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特发性震颤的治疗方法 导语:特发性震颤是目前一种常见的疾病,如果病人仅有轻微的震颤的话,那么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些的话那么也不需要什么针对性的治疗,但是如果震 特发性震颤是目前一种常见的疾病,如果病人仅有轻微的震颤的话,那么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些的话那么也不需要什么针对性的治疗,但是如果震颤严重的话,那么可一定要尽快的采取治疗方法了,对于特发性震颤,常见的治疗方法都有哪些呢? 药物治疗 l.乙醇(ethanol) 很早发现饮酒可使大部分病人震颤暂时明显减少,即使是小剂量乙醇(酒精)同样会产生戏剧性的效果,但2-4h后震颤又再出现,并且幅度更大。临床发现随时间延长,需要更多乙醇(酒精)才能抑制震颤。长期用乙醇(酒精)治疗特发性震颤会导致酗酒,因此不能以乙醇(酒精)作为长期治疗,而且酒精戒断也会产生震颤。但可以偶尔用乙醇(酒精)控制症状。乙醇(酒精)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作用于小脑部位。 2.肾上腺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对特发性震颤有肯定治疗作用。至今仍未发现其他任何种选择性或非选择性肾上腺β-受体阻滞剂的药效比普萘洛尔更好。大多数报道确认普萘洛尔可以减小手的姿位性震颤幅度,频率不降低。身体其他部位震颤的效果不很理想,甚至完全无效。 普萘洛尔对特发性震颤疗效较好,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对其反应不理想。症状缓解者有50%~70幅度可以降低50%- 60%,普萘洛尔的治疗效果与剂量呈相关性,虽然个别病人80mg /d已有效,对国外大多数病人来说,120mg/d的剂量仍嫌不足,一般每日需要240~320mg,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特发性震颤的治疗方法

特发性震颤的治疗方法 特发性震颤是目前一种常见的疾病,如果病人仅有轻微的震颤的话,那么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些的话那么也不需要什么针对性的治疗,但是如果震颤严重的话,那么可一定要尽快的采取治疗方法了,对于特发性震颤,常见的治疗方法都有哪些呢? 药物治疗 l.乙醇(ethanol) 很早发现饮酒可使大部分病人震颤暂时 明显减少,即使是小剂量乙醇(酒精)同样会产生戏剧性的效果,但2-4h后震颤又再出现,并且幅度更大。临床发现随时间延长,需要更多乙醇(酒精)才能抑制震颤。长期用乙醇(酒精)治疗特发性震颤会导致酗酒,因此不能以乙醇(酒精)作为长期治疗,而且酒精戒断也会产生震颤。但可以偶尔用乙醇(酒精)控制症状。乙醇(酒精)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作用于小脑部位。 2.肾上腺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对特发性震颤有肯定治 疗作用。至今仍未发现其他任何种选择性或非选择性肾上腺β-受体阻滞剂的药效比普萘洛尔更好。大多数报道确认普萘洛尔可以减小手的姿位性震颤幅度,频率不降低。身体其他部位震颤的效果不很理想,甚至完全无效。

普萘洛尔对特发性震颤疗效较好,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对其反应不理想。症状缓解者有50%~70幅度可以降低 50%- 60%,普萘洛尔的治疗效果与剂量呈相关性,虽然个别病人80mg /d已有效,对国外大多数病人来说,120mg/d的剂量仍嫌不足,一般每日需要240~320mg,但更大剂量并不使副作用相应增大。建议普萘洛尔从小剂量开始每日分3次服用,几日后才会见效,每隔2d增加10~20mg,但长期服药会导致耐受。长期服用后撤药要慢(大于l周),以防止心动过速、出汗、震颤和全身不适等戒断反应。 3.扑米酮若特发性病人同时存在慢性阻塞性气道疾病、心功能不全或周围血管病,禁忌用普萘洛尔则可首选扑米酮(primidone)治疗。对 4.其他药物在小样本的开放性研究中,0.15~0.45mg/d可乐定(clonidine)有效。另外,小剂量氯氮平 (clozapine)(18-75mg /d)对大多数病人有效。氯硝西泮(clonazepam)通常对特发性震颤无效,但能碱小以运动性成分为主的特发性震颤。碳酸酐酶抑制剂(methozolamide)对头部和发声震颤高度有效。 非药物治疗

特发性震颤的治疗方法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312959433.html,/ 1 特发性震颤的治疗方法 特发性震颤呈慢性经过,可持续几十年,早期不需要治疗。当症状影响工作与生活时,可首先选择药物治疗,普萘洛尔及地西泮等。当药物治疗无效时可选择A 型肉毒毒索肌注;当出现活动困难甚至丧失劳动力时,可考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注意有部分患者后期出现肌张力增高、患肢僵硬及运动迟缓等帕金森病的表现,应按帕金森病治疗。 一、药物治疗 1、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40-120mg ,分2次服,需要不定期服用,如预期在特定的场合震颤特别严重,可临时口服心得安40-120mg 。 阿尔马尔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小,在临床上更常用,常用剂量:10mg 每天两次,早晨及下午服用;服药前应行心电图,排除慢心律及传导阻滞等的β-受体阻滞剂的禁忌证。 2、扑痫酮也有效,但特发性震颤患者对此药常很敏感,不可按治疗癫痫用药,应自小剂量50mg/d 开始,每2周增加日用量50mg ,直至有效或出现副反应;通常有效剂量为100-150mg ,3次/d 。 3、偶有患者用阿普唑仑有效,最大剂量3mg/d 分次服用。 二、少数症状严重、以一侧为主和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人可行丘脑损毁术,丘脑深部电刺激(DBS)是有效的替代疗法。 DBS 技术比以往的手术方法有其突出的优点。首先 ,DBS 是可逆的和可调节的。手术不毁损神经核团 ,只是使其暂时处于电麻痹状态 ,改善神经功能 ,神经核团麻痹的程度、范围可通过设定脑深部电极的电流、电压、频率及电极位置等多个因素来调节。在术后漫长日子里 ,还可随病情变化而不断调节 ,可以长期控制不断发展变化的特发性震颤症状。其 次 ,DBS 是可体验的。手术植入电极后 ,可通过临时刺激的方法 ,让病人切身适应、体验和观察,再决定最终和最佳的电极植入位点。再次 ,DBS 是可发展的。手术保留正常脑组织的神经功能 ,为以后可能出现的新方法创造条件 ,也就保留了患者获得新生的权利和希望。最后 ,DBS 是双侧的。对双侧特发性震颤患者的症状都可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而毁损双侧苍白球或丘脑 ,容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加之DBS 很少出现副作用 ,这是病人乐于接受的重要原因。正由于上述优点 ,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发达国家 ,已经很少人去做毁损术 ,接受脑起搏器治疗的特发性震颤患者越来越多,在国内,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是率先开始用脑起搏器治疗特发性震颤患者的医院,已经治疗了相当多成功的病例。 脑起搏器系统的电池一般可以使用 5~ 10年 ,如果电池耗竭 ,需要更换脉冲发生器 ,电极和导线不需更换。这可以通过简单的外科手术进行更换。 原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3312959433.html,/86tfxzc/2014/0806/188753.html

特发性震颤中医如何治疗 推荐五种有效中药

特发性震颤中医如何治疗推荐五种有效中药 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快,给人们造成了很大的生活压力,人们的身体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疾病。而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疾病治疗上有着其独特之处,很多人都会选择中医来治病。那么特发性震颤吃什么中药好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 特发性震颤是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为手、头部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姿位性和运动性震颤。特发性震颤具有相互矛盾的临床本质,一方面这是一种轻微的单症状疾病,另一方面,又是常见的进展性疾病,有显著的临床变异。本病的震颤,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疲劳、饥饿时加重,多数病例在饮酒后暂时消失,次日加重,这也是特发性震颤的临床特征。特发性震颤病因并不清楚,易与其他疾病产生的震颤混淆。1,颤抖在中医认为肝阳动应熄风镇肝,以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熟地30克,山茱萸20克,泽泻16克,丹皮8克,白茯苓20克,枸杞子18克,菊花8克,五味子16克,麦门冬16克,补骨脂12克,山药20克,胡挑肉12克,水煎服,日二次。2,独活20克寄生20克秦艽20克防风20克川芎20克当归20克熟地20克白芍20克桂枝20克茯苓20克杜仲20克牛膝20克黄芪120克桃仁15克红花20克赤芍20克地龙20克甘草20克水煎服,丝瓜络为引3,肝肾阴虚补益肝肾,滋阴熄风。生地15

克,熟地15克,何首乌12克;玄参9克,钩藤9克,白蒺藜9克,羚羊角粉0.3克。生牡蛎20克,丹参12克,赤芍9克,杜仲9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疗效:用上方共治疗51例,显效10例,好转29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6.5%; 常用成方:可选用杞菊地黄丸合羚羊钩藤汤、三甲复脉汤等加减。4,气血两虚 益气养血,熄风止颤。黄芪12克,党参9克,当归12克,白芍9克,天麻9克,钩藤12克,珍珠母30克,丹参9克,鸡血藤9克,羚羊角粉0.3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疗效;用上方共治疗31例,显效7例,好转11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58%。常用成方:可选用归脾汤合补阳还五汤等加减。5,气滞血淤活血化瘀,通络熄风。桃仁12克,红花9克,赤芍9克,川芎6克,当归9克,丹参12克,苏木9克,地鳖虫9克,炮山甲15克,鸡血藤9克,熟地9克,淮牛膝9克,杞子9克,首乌12克,白芍6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疗效:用上方共治疗本病18例,显效9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8.9%。常用成方:可选用通窍活血汤或逍遥散等加减。特发性震颤患者多吃抗动脉硬化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芹菜、洋葱等有降压抗血脂的作用,多吃五谷杂粮,品种越丰富对病情越好。高脂肪、高热量、高糖食品要限制,特别是油炸食品应该少

特发性震颤怎么治,药物治疗效果好

特发性震颤怎么治,药物治疗效果好特发性震颤一般都是遗传引起的,一般发病年龄小的都是受遗传的影响,特发性震颤会引起运动障碍,语言障碍,偏头痛等并发症,可以药物治疗,平时的护理也很重要。 ★一、药物治疗 1、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40-120mg,分2次服,需要不定期服用,如预期在特定的场合震颤特别严重,可临时口服心得安40-120mg; 阿尔马尔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小,在临床上更常用,常用剂量:10mg每天两次,早晨及下午服用;服药前应行心电图,排除慢心律及传导阻滞等的β-受体阻滞剂的禁忌证。 2、扑痫酮也有效,但特发性震颤患者对此药常很敏感,不

可按治疗癫痫用药,应自小剂量50mg/d开始,每2周增加日用量50mg,直至有效或出现副反应;通常有效剂量为100-150mg,3次/d; 3、镇静剂可选用阿普唑仑0.2~0.4mg/次;氯硝西泮0.5~1.0mg/次;或苯巴比妥15~30mg/次,每次1/4~1/2片,每日3次,最大不超过1片/次,每日3次。不良反应主要是嗜睡。 4、其他药物钙离子拮抗剂:氟桂利嗪、尼莫地平、硝苯地平,碳酸酐酶抑制剂醋甲唑胺均对部分患者有效。 ★二、特发性震颤护理 1、体能锻炼:特发性震颤患者的护理原则应该注意尽量做一些体能锻炼,比如太极拳、广播操。平时搓搓手,转动一下颈部,都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

2、饮食方面:多吃抗动脉硬化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芹菜、洋葱等有降压抗血脂的作用,多吃五谷杂粮,品种越丰富对病情恢复越好。高脂肪、高热量、高糖食品要限制,特别是油炸食品应该少吃。平时生活要规律,避免劳累。 3、心理治疗:病人要注意心态平衡,多看书勤动脑,经常出去走动。有的病人思想负担比较重,怕别人笑话自己。此时家属、亲戚朋友要给他安慰鼓励。不要让病人生气紧张,特别是家里有些不好的消息,不要马上告诉他,以免引起病情加重,创造一个温馨祥和的康复环境。 4、加强肢体功能锻炼:本病早期应坚持一定的体力活动,主动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四肢各关节做最大范围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以预防肢体挛缩、关节僵直的发生。晚期病人作被动肢体活动和肌肉、关节的按摩,以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

中医治疗特发性震颤,有效的中药治疗

中医治疗特发性震颤,有效的中药治疗特发性震颤是一种运动性的障碍疾病,手部和头部会出现震颤,特别是在精神紧张和注意力特别集中的时候容易加重病情,要及时治疗,中医对于治疗特发性震颤的效果很好。 1、特发性震颤属于中医“肝肾阴亏,虚风内动”的范畴,阴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肝肾之阴精更是生命之根本。中医学最早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说:“年至四十,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对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滋阴学派代表人物的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阴难成而易亏。很多内伤杂病的形成都与阴精的耗伤有关,因此在治疗内伤杂病时,特别注意护阴养阴,以致后世中医学界形成了一个普遍共识:治疗外感伤风宗张仲景,治疗内伤杂病宗朱丹溪。朱丹溪的养阴思想至今仍然对中医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震颤病症的形成归根结底是肝肾阴精亏虚,阴不制阳,以致虚风内动。只有滋补肝肾阴精,恢复阴阳平衡,才能熄风止颤。 2、熄风止颤丸正是以《内经》的有关论述为指导,宗承朱

丹溪滋阴思想,以滋养肝肾之阴精为根本宗旨,在沿用数百年的古方之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及当今中医药研究成果之精华,并结合个人数年来医疗实践经验体会,科学组方,精选地道上等中药材组的纯粹中药配方,绝对不含任何西药成分。本方所选药材药性平和,长期服用安全,无任何毒副作用产生,不仅手颤、头摇、强直等症状可获得显著改善,远期疗效巩固可靠,而且还有一定的延年益寿的保健抗衰作用。对特发性震颤可对抗遗传基因对小脑齿状核的破坏,在不同程度上恢复其精细调节功能,可显著改善病人的手颤头摇症状。总之,该方对震颤病症具有治根治本的独特作用,这和西药的对症治疗是完全不同的。

特发性震颤该如何治疗

中医如何治疗特发性震颤? 特发性震颤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运动障碍性疾病,这种病的话虽说不会致命,但是却实实在在的影响着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为了摆脱这种困扰,对于这种病的治疗就至关重要了。 首先来说西医:从西医角度来看,特发性震颤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遗传基因、环境因素均可引起特发性震颤。 所以,在用药的时候常常会用一些镇静、营养神经、控制心率的药物进行控制,有点的话就是见效快,吃完20分钟左右就可以看到比较明显的效果。缺点的话也很明显,因为不知道病机病理所以就对药物的依赖性比较强,需要长期服用,可这一类的药物长期服用对身体的副作用有特别大,所以,并不建议长期服用。 还有就是可以进行脑起搏器手术治疗,但是这种手术的话目前国内技术还尚不成熟,而且费用比较高,后期维护的话也比较麻烦。毕竟是在小脑的位置上植入芯片,所以有可能会伴有排异反应,而且是在头部进行手术对身体的伤害更大。所以能进行保守治疗就尽量采用保守治疗。 特发性震颤属于中医“颤证”的范畴。颤证的主要发病原因有:肝风内动、肝郁气滞、气血亏虚等情况。“肝风内动”是颤症发病的主要原因。“风”擅动而不拘,“颤”就是一直在动,而这类患者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动摇不定的,有时候身上还有麻木感,还有时会有虫行的感觉,而这些症状的类型和自然界的“风”有相似的地方,按照中医取象比类的方法就称之为“风”。而这种“风”又是由于机体内部所引起的类似动风的现象。而肝主经脉,《内经》上讲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所以这一类的症状我们将它归纳于:“肝风内动”的范畴。 又因肝风内动主要是由于阴虚与血虚有关。肝主经脉,经脉在动,所以是肝脏阴虚,肝属木,而肝脏的阴虚又是由于长期的肾阴虚所引起的,即阴虚是由于肝肾阴虚所致。而这类患者多操劳过度,长期操心劳神又暗耗心血,所以造成了血虚。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虚的人常常伴有气虚,所以就造成了气血亏虚。 不论是气血亏虚还是肝肾阴虚都会导致人体的经脉失养,经脉失氧就会导致经脉的震颤,经脉的震颤表现在体表就会出现类似于肢体震颤,麻木或者是虫行的症状。 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主要是滋补肝肾、气血双补,从而使得经脉能够等到阴液、气、血的正常濡养,当经脉得到正常濡养之后也就不会抖动了,即达到熄风止痉的目的。又因为这种疾病的时间往往都比较长,也就常常伴有血瘀和痰瘀,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也就需要佐以活血化瘀化痰的药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