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泸西县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后管理的探讨

关于泸西县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后管理的探讨

关于泸西县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后管理的探讨

作者:戴庆荣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23期

摘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于保障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做到科学规划、多方筹资、建管并举,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工作高效、有序推进。

关键词:农村饮水管理

一、水资源概况

泸西县,俗称“漏江县”,即水来水往无通道泄之。全县有“一江六河”,即:南盘江,金马河、小江河、雨洒河、勺布白河、白马河、白峨河,全长216.5公里,其中:小江河、金马河为泸西两大水系,最大流量250m3/s。其次,还有黄草洲、知府塘、无浪海三个自然湖泊。水域面积46227.5亩。水能蕴藏量31.03万kw,可开发量28.4665万kw,现已开发22万余kw。水资源潜力大,可开发利用价值高。

泸西县多年平均降水深度为1147毫米,年降水总量18.8501亿m3,多年平均径流

362.17mm,水资源总量(径流量)为5.5941亿m3,单位面积产水量为36.22万m3/km2,按2005年全县总人口计算,人均占有量1583m3。泸西县地下水富水块5块,面积177.3km2,每日可开采量3.32万m3。全县多年平均地下水径流深108.75mm,径流量1.7862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30%。

二、农村饮水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泸西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县,水资源短缺,工程性短水,资源性少水,水质性污水,又加之水利设施不完善、不配套,水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形势严峻

泸西县是一个水资源较为短缺的地区,全县水资源总量为5.59亿立方米,按2007年全县总人口计算,人均占有量仅为1524立方米,处在水资源短缺边缘线(水资源量为1200立方米),属水资源较为贫乏的主要地区。

2.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泸西县属典型的高原气候,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年降雨量偏少,年平均降雨量979毫米,其中雨季5~10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80%以上,造成冬春干旱,夏秋易涝的自然特征,水资源的利用配置主要靠水利工程蓄水供给,全县水库、坝塘可供水量仅为1.2亿立方米,而实际需水量1.6亿立方米。尤其是山区,由于复杂的喀斯特地质,源泉较少,无法建库蓄水,人畜饮水十分困难,农业生产只能靠天收。干旱缺水、无水灌田等不良现象,严重制约了泸西经济社会的发展。

3.水功能区设施老化

泸西县水资源工程,多建于五、六十年代,多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带病运行,无法发挥正常效益。全县165件水库、坝塘有三分之二带病运行,存在坝身单薄、渗漏严重、大坝不安全,限制蓄水,全县河、沟、渠多为土渠,输水渗漏量大、不配套,效益衰减。

4.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低

泸西县水资源分布不均,北多南少,东部缺水,主要蓄水工程集中在南、北部。中部的中枢、逸圃及南部的永宁、午街主要靠板桥河水库供水。东部山区向阳、三塘、白水三个乡镇严重性缺水,因缺水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民的生活水平存在极大差距。

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发展思路

1.统筹兼顾,科学规划,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高农村供水质量、改善农村饮用水条件、加强农村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供水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为目标,使农民群众早日喝上放心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水源保护与水质净化相结合,防治并重保障饮水安全,首先要从源头抓起,要保护好饮用水源。要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的要求,划定规划项目供水水源保护区,加强对水源地周边环境的保护,防止污染,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饮用水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除依托自来水公司扩网解决的饮水安全工程外,集蓄供水和深水井供水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必要的水净化设施,向用水户提供水质达标、卫生的生活饮用水。

3.扶持引导,多渠道筹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既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又是一项民心工程。各级政府、各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保证工程在政府的监督下进行建设。为解决好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就必须按照中央、地方和受益群众共同负担,制定有效的资金筹措计划。区、镇(街道)两级政府要通过公共财政增加投入,各部门要密切配合,给予一定的扶持帮助,确保饮水工程所需资金足额、及时到位;从农村实际出发,受益农户也要在负担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承担一定的投劳投资责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资金专户,做到专款专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