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说课 稿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说课 稿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说课 稿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说课 稿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说课

一、教材分析

1、内容与地位

本节课是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物理》(共同必修一)第一章第3节的内容,是运动和动力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和物理量,将为以后学习运动学和动力学奠定知识基础。加速度是联系动力学和运动学的桥梁,机械振动、电磁场、能量守恒、动量定理等内容都涉及到。同时,它又是一个较抽象的物理概念。编者考虑到高一学生现在的知识基础和理解水平,不急于从科学性、知识性的角度客观地、严密地阐述这一概念,而是用去繁就简的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仿照平均速度的引入方法引入加速度这一概念。这样既能顺应学生的理解水平,又在此概念上留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待学生日后深化。而教材只是教学的平台,如何用好教材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2、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渗透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按课程标准,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为目的。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向培养学生,拟定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方向;知道直线运动中加速度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的区别;知道加速度方向和加速运动及减速运动之间的联系。

(2)、理解加速度的概念,能区别速度和加速度,知道加速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读法;会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建立平均速度的基础上,参照平均速度的引入方法,引入加速度的概念,了解和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学会用类比法,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熏陶;

(2)、学会观察、分析、讨论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和作风,体会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中,感受研究问题的乐趣,养成分析物理概念的严谨态度和习惯;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加速度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是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加速度的方向是个很重要的内容,由于学生刚接触加速度这一概念,加上学生对矢量的运算又不熟悉,所以在加速和减速直线运动中,弄清楚加速度的方向是本节教学要突破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学情分析

加速度的概念,对于刚迈上高中门槛的初中学生来讲,实在是太抽象!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多数情况下,学生只涉及到运动多少路程、位移,运动有多快?很少碰到速度变化有快慢之分的现象,可以说不学物理,在头脑中是不会自发的形成“加速度”的概念;其次,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高,对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的区别很难分清;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只重结果,轻过程,再通过大量的习题来死记结论,如果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不到培养。

2、学习方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理解加速度概念,会用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目标。因此,巧用提问,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下,进行讨论和交流,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人人能学习,人人能掌握”。

三、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启发;分组讨论;类比法等

由于本节是概念教学,为了避免陷入满堂灌的误区,因此采用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让学生逐步体会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速度在变,速度的变化需要时间,速度的变化有快慢之区别,且速度变化的快慢是了解物体运动情况的重要指标,类比平均速度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位移的变化快慢:引出加速度的概念及其定义公式:, 这样能较好地顺应学生的逻辑思维规律,同时又能更大程度地给学生予主动。充分体现“教”服务于“学”,“教”与“学”有机结合的教学理念。另外,为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领悟的情况,实现同时间、零距离教学反馈,灵活地对加速度的瞬时性做适当的拓展。

四、教学程序设计

1、复习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强调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的反映物体在某段时间或某段位移内运动的快慢,而瞬时速度能精确反映物体在某个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再谈比值定义法和极限思想;指明瞬时速度的矢量性,平均速度的矢量性,为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铺垫;

2、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小汽车、摩托车、旅客列车速度变化的表格。

让学生分析讨论他们之间的速度变化,引出加速度概念——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表示为a

类比:速度和加速度

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即物体置变化快慢定义式:

加速度:描述速度的变化快慢

让学生猜想定义式:

让学生依照公式写出a的单位:m/s2,读:米每二次方秒

3、什么是速度变化量

先介绍速度在一维坐标轴上的表示;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计算方法,再说明△v的计算。4、加速度的方向

△v是矢量差,也是矢量。而t是标量,故a的方向与实际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研究a 的方向实际上是研究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用变速直线运动实例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加速度方向的理解。

5、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在这里我会设计实例:汽车加速、减速的不同情况。引领学生小结加速度和初速度方向的关系:速度增加,a与V o方向相同;速度减小,a与V o方向相反。

6、加速度和速度的区别:速度和加速度对初学者来说易混淆,非常有必要让学生澄清。

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①、加速度大则速度大,加速度小则速度小,加速度为0则速度为0,这三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②、加速度大则速度变化大,加速度小速度变化小,加速度为0速度不变化。这三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③、匀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有何特点?

④、-4 m/s2﹤2m/s2 这三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师生互动解决以上问题。

7、课堂小结:

①、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科学概念,它不是速度也不是速度的变化,加速度大,速度变化越快;反之,速度变化慢,加速度为0速度不变,有加速度的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②、加速度的正负只表示方向,不是代数意义上的正负,直线运动中只有两个方向,可用正负表示,往后的应用中为避免出错,一般规定Vo为正向;

③、,只是加速度的计算方法之一,加速度的大小不由三个量决定。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说课稿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说课 朱国君 一、教材分析 1、内容与地位 本节课是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物理》(共同必修一)第一章第3节的内容,是运动和动力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和物理量,将为以后学习运动学和动力学奠定知识基础。加速度是联系动力学和运动学的桥梁,机械振动、电磁场、能量守恒、动量定理等内容都涉及到。同时,它又是一个较抽象的物理概念。编者考虑到高一学生现在的知识基础和理解水平,不急于从科学性、知识性的角度客观地、严密地阐述这一概念,而是用去繁就简的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仿照平均速度的引入方法引入加速度这一概念。这样既能顺应学生的理解水平,又在此概念上留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待学生日后深化。而教材只是教学的平台,如何用好教材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2、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渗透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按课程标准,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为目的。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向培养学生,拟定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方向;知道直线运动中加速度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的区别;知道加速度方向和加速运动及减速运动之间的联系。 (2)、理解加速度的概念,能区别速度和加速度,知道加速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读法;会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建立平均速度的基础上,参照平均速度的引入方法,引入加速度的概念,了解和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学会用类比法,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熏陶;(2)、学会观察、分析、讨论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和作风,体会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中,感受研究问题的乐趣,养成分析物理概念的严谨态度和习惯;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加速度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是教学重点;(2)、教学难点:加速度的方向是个很重要的内容,由于学生刚接触加速度这一概念,加上学生对矢量的运算又不熟悉,所以在加速和减速直线运动中,弄清楚加速度的方向是本节教学要突破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学情分析 加速度的概念,对于刚迈上高中门槛的初中学生来讲,实在是太抽象!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多数情况下,学生只涉及到运动多少路程、位移,运动有多快?很少碰到速度变化有快慢之分的现象,可以说不学物理,在头脑中是不会自发的形成“加速度”的概念;其次,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高,对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的区别很难分清;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只重结果,轻过程,再通过大量的习题来死记结论,如果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不到培养。 2、学习方法

物体运动的速度说课稿

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 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物体运动的速度》,是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会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参考系、坐标系、时刻与时间、路程与位移等描述物体运动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描述物体运动的知识。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动力学的基础。本节课强调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对后面匀变速运动加速度的概念、圆周运动中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概念,以及电磁学中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的概念等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此外本节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本节课教学要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义、符号、公式、单位,领会其矢量性。(2)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3)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知道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联系和区别。 (4)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认识汽车速度计和测量瞬时速度的装置。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平均速度的建立过程,学习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和等效的方法。 (2)通过瞬时速度的建立过程认识极限思想,体会数学在物理研究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2)通过介绍和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其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 1、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2、瞬时速度概念的引入和理解。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在知识准备方面:速度这一概念学生在初中已有初步的学习,学生对于“速度”的概念已经有感性的认识,但对“速度”的严格定义显然没有概念。 在思维方面: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转化的阶段,因此在教学当中要由形象思维开始,逐步抽象思维过度。 在心理方面: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要善于去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通过讲授、多媒体课件和实验演示,启发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探究交流最后归纳出概念。 学法:学生合作探究,观察与讨论。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掌握其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能判断加速直线运动和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方向,领会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正、负的意义。 3、通过实例了解加速大小及速度大小的区别,领会物理量的变化率的含义。(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生活中与物理有关的现在加深对加速度的理解。 2、通过对速度、速度变化量、速度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引入课时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田径比赛、自行车、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做变速运动的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很有用,很有趣,从而爱上物理,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养成合作交流的思想和能力,体会合作的力量。 【教材分析】 加速度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高一学生最难懂的概念之一。教材为了减小难度,对加速度概念的要求比较低,没有具体区分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而是在学生知道了物体的运动通常情况下,速度在改变,很自然的引出速度变化也有快慢之分,进而引入加速度概念;加速度的矢量性,教材的处理也比较通俗易懂,最后又给出一些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图表,给学生一些直观、生动的印象.节后又对速度、加速度做了对比,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对变化率的分析与解析也恰到好处. 【学习者分析】 速度是力学教学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中较难懂的概念。在学生的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就给学习加速度概念带来困难。教材先

列举轿车和旅客列车的加速过程,让学生讨论它们速度的快慢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 1. 正确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和物理意义。 2. 速度变化量的方向和加速度方向的理解。 【教学难点】 区别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内容说明:加速度这节课主要介绍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方向,单位,如何判断物体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以及速度、速度变化量以及加速度的区别。 教学设计思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通过生活现象自己思考得出为什么要引入加速度这个物理量,通过分析给加速度下一个定义,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加强重点、克服难点的目的。同时,学生对于加速度的理解不可能在40分钟内一步到位。对概念的讲解应祥略得当,重点突出。如加速度是本节最重要的概念,必须重点讲解,而且使学生体会概念建立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比值法定义的思想;但对于其方向学生不能一下子从本质上去理解,只能到后面的牛顿运动定律去深入。【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这章我们已经学过的描述物体运动的两个物理量,位移和速度。 位移:描述质点位置变化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x= x2-x1 速度:描述质点位置变化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v=Δx/Δt 请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描述物体运动位置的变化的?例如在直线运动中,物体从A点运动到B点,如下图所示 A点在数轴上的读数x1为2 m,B点在数轴上的读数x2为7m,则物体运动位置的变化大小为多少? 生:△x=x2一xl=7 m一2 m=5 m,方向由A指向B.

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说课稿

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从现行高中知识体系来看,匀速圆周运动选自教科版物理必修2第二章第2节,匀速圆周运动上承牛顿运动定律,下接万有引力,是本章知识的重点内容。 2)从前后联系看,这节课的内容既是在学生学习了平抛运动知识后接触的又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运动形式,又为今后学习天体的运动和带电粒子在洛仑兹力作用下的匀速圆周运动做好了知识上和方法上的准备。 3)从教纲、考纲上看,匀速圆周运动是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上一个重要内容。在高考中,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分别作为一级考点、二级考点。 4)在高考中的地位。从近三年高考试题分布上看,通过对比四川高考卷和全国课标卷的考 1、学情分析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名为雁江区二类学生,实为二类、三类学生相结合,其中三类学生居多,学生思维较迟钝,数学基础较差,但思想活跃,有一定的可塑性。同时,学生经过高一一个学期的学习,在知识储备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动学和力学方面的知识,对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思维能力上,学生正由抽象思维能力向逻辑思维能力转换。 以往的学生在学习这一节的知识时,由于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差异,思维能力的差异,使得很大部分学生学习这一节时觉得很困难,对于向心力的理解上很容易出错,这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第三章天体运动时的困难。因而,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讲仍然是一个不小的台阶。

2、学法设计 新课改中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水平,根据新课改内容要求,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创设物理情境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合作探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讨论、交流,分析归纳得出结果。这样学生主动探究出的结果比被动接受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同时亦能体验成功的乐趣,对学生自我构建学习方法有所帮助。 三、教法分析 1、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 本节课先以生活视频引入教学,以学生分组活动深入教学,以学生实验进入教学,最后以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结束教学,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理念。 2、教法设计 本节教学中一改传统的平铺直述模式,采用以学生分组探究、合作探究为主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向心力,了解向心力的来源,体会向心力的概念,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突破了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可以结合牛顿第二定律由学生自己推导得出,其难度也不攻自破。 3、教学反馈 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本节的知识,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同时结合以往学生的经验和对现有学生能力的了解,需设计简单基础的练习题,或当堂训练,或留作课后作业,并予以检查或批阅,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反馈回来结果较好的学生,提升训练难度;对反馈回来发现基础掌握不牢固的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这样对不同层次学生因材施教,努力让绝大多数学生学得知识。 四、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分组探究、合作探究 2、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向心力演示仪 3、教学流程: 合作学习,探究教学(29分钟)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4分钟) 巩固升华(课后作业) 学生小结(2分钟)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说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能力目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速度的引入; 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图表、v-t图、及思考与讨论;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运动学与动力学的桥梁,也是高中一年级物理课中比较难懂的概念,它比速度的概念还抽象。对加速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及物理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速度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速度变化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节的难点。 三、几点想法 1.关于概念的建立过程 在建立加速度概念过程时,基于加速度太抽象,让学生首先感受。让他们感受的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从而自然地引入描述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的必要性。 要得出加速度概念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分析所需的一系列速度值从何而来?提供现有数据给学生,还是学生自己做实验获得?我兼顾了两者。本节课的关键是对加速度的理解,开始不宜通过实验来自己获取数据,否则会喧宾夺主。在提供数据时考虑到学生对数据的可信度,提供了身边的学生感觉到的百米起跑和电动车起步,去消了学生的对数据的质疑。而在最后又通过纸带让学生自己来获取和处理数据,以期他们对加速度有更深入的理解。 2.问题的设置 思考与讨论1:主要是引导学生建立和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关于表格我没有自己填入,是想引导学生养成对多数据的对比和处理列表和做图的习惯。在练习3中让学生自己列表和填表,进一步渗透这种思想。 练习1:主要是加深学生对加速度的理解,以区别加速度与速度和速度变化量的意义。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思考与讨论2:引导学生体会图象在反映加速度的优点,加深对v-t图象的理解,如何从图象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教材和高考对这一点有很好的体现。 练习2:由思考与讨论2的定性描述到定量描述。使学生对加速度有感性的认识,同时对加速度的矢量性做一个强调。第一问的设置暗示学生不要把物理学成数学。物理中图象的信息量要远大于数学中图象的信息量。 练习3在以上表述过。 3.暂时淡化三个问题 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与速度方向的关系,由什么来决定待引出牛顿第二定律再研究;第二,平均加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关系。第三,曲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的快慢 一、教材分析 1、内容与地位 本节课是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物理》(共同必修一)第一章第3节的内容,是运动和动力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和物理量,将为以后学习运动学和动力学奠定知识基础。加速度是联系动力学和运动学的桥梁,机械振动、电磁场、能量守恒、动量定理等内容都涉及到。同时,

2《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要讲课的题目选自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 1 第一章第三节的《速度》围绕 本课题,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部分来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会用到 的基础概念。它即是对初中所学知识的一个延伸,也是我们建立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基础。 所以,无论是从知识本身,还是知识外延性来看,本节知识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习了速度的概念,掌握了两种简单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这就为我们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对于速度的矢量性以及平均速度和瞬时 速度等概念,学生还缺乏足够的理解。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理解速度的定义、表达式、单位和方向②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 概念并掌握其区别与联系。③能够根据V-t图判断物体运动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新旧知识的结合以及例题的引导,使学生对速度有更加深刻的认 识。 情感与态度:应用所学的速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和愿望。 4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速度与时间图像。 ②我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平均速度的计算。下面我重点讲一下教学过程。 教法、学法教法:由于本节讲的是高一的基本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基本概念有较强的认 识,本节将以讲授、启发式教学法为主。 学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思考、类比等活动主动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景 -- 导入新课---- 观察比较----- 形成概念 ---- 应用新知 --- 加强巩固 -- 体验成功---- 归纳总结 1 、引入新课我将例举出一个刘翔和自行车的实例,让学生来判断二者运动的快慢。这时学 生将陷入迷惑之中,此时我再点出主题:“这样为了比较运动的快慢,在物理学上我们引入 了速度这一个概念。”从而顺理成章的导入新课。 2 、进行新课 我将通过直接提出的方式,提出速度的物理定义,让学生理解速度是衡量物体 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这里可以通过速度的定义来导出它的计算公式,再对公式进行分 析:介绍速度的性质,是一个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接着向同学们介绍速度的单 位,包括国际单位和常用的单位,然后再回过头和学生一起解决老师课前提出的问题。 接下来就是引入平均速度,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引入的时候可以利用运动员在 百米比赛中的例子: 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不可能时时刻刻保持一个速度,可能刚开始跑的 快,到最后速度就降下来了。为了大致地描述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运动情况,就需要引 入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平均速度:粗略地描述物体在A t时 间内运动快慢的速度。同时要提醒同学们在计算平均速度时的注意事项,必须指明是计

《向心力》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向心力》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二物理必修II第五章第6节《向心力》 二、实验器材 自制向心力演示仪、各种圆周运动实验模块,向心力大小体验教具 三、实验创新要点 (一)利用电子测力计的数据锁定功能解决了测力计旋转时难于读数的问题; (二)利用霍尔传感器与强磁铁组合实现对角速度的精确测量; (三)测力计与小车在轨道上的位置可方便调整从而可以任意改变物体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 (四)多种实验模块可选,既可实现对向心力大小的实验探究,又可提供多种物体做圆周运动的真实情境,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向心力的来源。 四、实验原理 电子测力计可以测量物体做圆周运动时向心力的大小,在数据稳定2s后锁定数据,停止转动就可读出向心力的大小;利用霍尔传感器和磁体组合可以测量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周期,计算出角速度,并直接在屏上显示出来。 利用控制变量法和图像法验证向心力(F)大小与物体质量(m)、转动半径(r)、角速度(ω)的关系。如:验证向心力大小与角速度的关系,可保持物体的质量和转动半径不变,改变物体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并测出对应的向心力大小,测量多组数据,用Excle软件描绘出F-ω2图像,如果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就可以验证F与ω2成正比。同理,若研究向心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画F-m图象;若研究向心力与半径的关系,可以画F-r图象。 五、实验教学目标 (一)物理观念 理解向心力的概念,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二)科学思维 控制变量法、图像法。 (三)科学探究 根据实验数据推导出向心力与质量、半径和角速度的关系。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科学态度。 六、实验教学内容 (一)体验性实验。体验、观察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探究性实验。探究向心力大小与物体质量、转动半径、角速度的关系; (三)拓展性实验。分析各种做圆周运动物体向心力的来源。 七、实验教学过程 (一)魔术引入,激发兴趣

基于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加速度说课稿

第一册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4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2019年新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的第4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一、教材分析 本章分析: 本章是教材的第一章,是下一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的基础,也是以后力学各章学习的基础。本章介绍了若干个物理量(时间、位移、速度、加速度)和物理概念(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本章的很多知识和方法都是学生学习物理的“第一次”:用理想模型(质点)的观点来思考问题,用极限思想来研究物理问题,用图象定量描述物理量等,通过这若干个“第一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掌握物理的研究方法,同时又要关注学生的基础和可接受性,循序渐进而不一步到位。 本节分析: 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又一个重要概念。在前几节内容的基础上,加速度的引入可以更加完整、准确的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促进学生运动观念的逐步建构。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就给学生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增加了难度。为此,课本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出发,列举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起步后的运动过程,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思考它们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出建立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通过知识迁移,启发学生仿照速度定义式得出加速度的定义式,教材通过速度示意图,形象地描绘出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研究如何从v-t图像分析加速度。 二、学情分析 不同于前几节研究的位移、时间、速度等概念,学生对加速度既没有初中学习的概念基础,也缺乏生活中的感性认识。不过,前一课时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学生学习了用比值法来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快慢(位置变化快慢),在本节课可以让学生回顾引出速度概念的过程,用类比方法迁移到加速度(速度变化快慢)的概念学习中来,这给学习加速度这一概念降低了台阶。另外,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高,对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的区别很难分清。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现象的抽象概括,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的定义式、方向和单位,体会用物理量之比定义新的物理量的方法。 (2)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会根据速度变化的方向判断加速度的方向,能够结合加速

初中物理速度说课稿复习过程

初中物理速度说课稿

精品资料 第二节、速度(说课稿) 姜堰市张甸初级中学李秀芹 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速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介绍我对《速度》这一节内容的理解和处理。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速度一节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速度这一概念是在学习了长度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的基础上将要学习的一个新概念,速度概念的建立为下一节直线运动的学习提供了准备,也为今后密度、压强、功率等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速度的计算是初中物理第一次接触的物理量的计算,规范的解题格式为学生今后进行物理量的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以及初中物理的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知道日常生活中测量速度的方法;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表达能力;通过速度的测量,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记录的表格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速度概念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和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以速度取胜的奥运健儿的介绍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同时树立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速度的概念;测量速度的方法以及有关速度的计算。 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和理解;速度的单位换算。 二、说教法 本节课采取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交流的教学模式,教学辅助手段主要是多媒体课件。 三、说学法 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能力、比较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多媒体展示:猎豹追捕羚羊和奥运会百米赛跑的视频,引入课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说明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进而把他们引入到比较纸锥下落快慢的情境中来,激发他们的探究动机和求知热情。 利用桌上两张完全相同的纸,你能设计一个实验使两张纸下落的快慢不一样吗?学生分组活动并请学生到讲台前演示(有的学生把纸揉成团、有的学生甚至折出了纸飞机……),通过比较,学生发现改变纸的形状可以使纸下落的快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高中物理《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说课稿

高中物理《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这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六章《曲线运动》一章中的第八节,也是该章最后一节。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向心力以后的一节应用课,通过研究圆周运动规律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使学生深入理解圆周运动规律,并且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生活体验,加深物理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 (二)教材处理教材中的“火车转弯”与“汽车过拱桥”根据学生接受的难易程度,顺序作了对调,并把最后一部分“离心运动”放到下一节课处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进一步加深对向心力的认识,会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2)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3)了解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分析圆周运动方法,会分析拱形桥、弯道等实际的例子,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通过对几个圆周运动的事例分析,掌握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向心力的方法。(3)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与圆周运动有关的知识,并能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向心力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2)体会圆周运动的奥妙,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求知欲。 (四)重点分析具体问题中向心力的来源。依据:学生常常误认为向心力是一种特殊的力,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另外受到的力,课本中明确指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并且对向心力的来源分析地比较仔细,因此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点。 (五)难点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来源,尤其是在火车转弯问题中。突破办法:组织学生多讨论,多做练习,对学生不太熟悉的火车车轮结构等问题借助演示图片加以说明,使学生更易理解。 二、教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讨论法,推理法和分析归纳法。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PowerPoint演示文稿以及图片,并辅以视频。 多媒体使用说明: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使空洞的语言描述得以形象地展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学法分析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创设情境,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问题的讨论,并归纳总结出结论。过程中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进入角色充当课堂

《向心加速度》说课稿

《向心加速度》说课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中段艳涛 我本次说课的是选自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第五节《向心加速度》 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展开本次说课。 一、说教材 课标要求: 会用极限的思想得到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变化量v 的方向是指向圆心,进一步提出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并且给出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向心加速度是在学生学习了第四节《圆周运动》之后编排的,是从动力学的角度来进一步研究圆周运动的,所以是本章的重点以及难点。并为下一节学习向心力以及学好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做准备。 二、学情分析 (1)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其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正在逐步提升; (2)学生对知识内涵的探究重视程度不够,对物理的学习还缺乏方法,习惯于硬套公式。 (3)数学知识储备不够,比如向量计算、三角函数等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变化量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 (3)能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体会速度变化量的处理特点;

(2)体验向心加速度的导出过程; (3)领会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渐给学生渗透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探究问题的热情,养成乐于学习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确定 (2)掌握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1)利用极限的思想确定向心加速度方向 (2)探究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 四、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并突破重点难点,就需要精心选择教法和学法。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 1、引导探究式 2、课堂讨论法 3、诱导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生活当中的两个实例引入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开云镇中心学校王力波 尊敬的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运动的快慢》,主要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设计四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速度”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对研究物体运动必不可少,也是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关系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本节课中要选择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使学生感兴趣,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速度公式是教材中出现的第一个用字母来表达数量关系的公式,对此学生可能不太习惯,另外学生第一次运用公式解题,教师也一定要注意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速度的概念,体会物体运动快慢的重要性。 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在物理学中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物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变速运动物体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过程中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解决、身边事例。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将教学活动进行的轻松有效,教法是关键。而学生是教法的支撑点,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教法学法的选择。 三、教法学法 我校正尝试推行“先学后教,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每三名学生分为一组,结成帮扶对子,先让学生学,发现问题后才教,教不是由教师教,而是“兵教兵”,教师补充。因此,本节课中我采用了课前体验热身,课上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从而乐于探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学情,本节课中采用: 教法:体验法、基本概念“六问”法、启发法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练习提高 四、教学设计 (一)课前体验,预热新知 (二)先学后教,小测过关25分钟 (三)运用提高,形成技能15分钟 (四)归纳小结,评价指导3分钟 (五)分层作业,巩固创新2分钟 (一)课前体验,预热新知 课改要求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获得学习经历的体验。因此根据本节教学内容,我尝试课前把学生分组带到操场开展运动快慢的小比赛,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有人跑、有人计时、有人发令、有人记录。采取两种比赛方式,第一种,比10秒钟内跑的米数的多少;第二种比跑完50米用的时间的多少,每个人感受自己的相对快慢。(二)先学后教,小测过关 本节是以概念教学为主,所以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后,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结合课前亲身体验,从而掌握基本知识部分,那么“自学指导”是学生自学的航标,我采用基本概念“六问”法,层次分明,主题明确,即:(1)物理学中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2)是怎样引入这个概念的?(3)物理意义是什么?(4)它的定义是什么?

高中物理《向心力 向心加速度》说课稿

高中物理《向心力向心加速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向心力向心加速度》,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五章《曲线运动》的第五节知识,在教材的第86页至89页。从教材的编排可以看出:《向心力向心加速度》一节是本章承上启下的重要知识,学好这节内容,一方面可以深化前面所学的匀速圆周运动知识,另一方面又为后续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打好必要的基础。 教材先讲向心力,后讲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导向心加速度公式这个难点。在教材中先通过实例来引出向心力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给出向心力公式F=mrω2或F=mv2/r,之后直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a=rω2或a=v2/r,这样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顺理成章,便于学生接受。 2、教学目标: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理解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并能运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解答有

关问题。 ②、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懂得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③、情感目标:通过情景视频的引入,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定为学生如何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公式。另外,由于向心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往往容易把向心力当作性质力处理,因此我觉得本节课的难点应为学生怎样建立向心力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接下来说说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学习了牛顿三大定律,初步具备了以加速度为桥梁的运动与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他们的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且有多次小组合作经验。但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很好,不注重对知识内涵的研究,对物理的学习还缺乏方法,习惯于硬套公式。而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概念比较抽象,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较大的困难。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利用实例来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再由实验来探究向心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圆周半径、线速度的关系,而

《平抛运动》说课稿

《平抛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比较丰富,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上,给出了什么叫平抛运动,提出了探究的问题: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探究的过程既有实验现象的观察。又有分析、推理的过程,还将实验现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起来,探究出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 (二)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 3.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4.会用平抛运动解答有关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1.利用已知的直线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

2.平抛物体探究实验中突出了“实验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际情景培养学生关注物理、关注生活的意识,并且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物理知识的意识;使学生爱物理、爱生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抛物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难点:平抛运动规律的得出过程。 二、学情分析 深入的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关键,我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如下: ⑴高一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物理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 ⑵学生刚学习过直线运动规律,对直线运动的分析方法记忆犹新;并在上一节中刚学过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对这一分析曲线运动的方法并不陌生,这为本节课在方法上铺平了道路; 三、教法与学法 为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法:探究式教学法和情景创设教学法

学法:以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教是为了不教,根据本课题的特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作如下的--。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组织活动 设计意图 ㈠ 情景创设 引入课题 创设情景:从水平飞行的飞机上空投物资;(视频) 引问:请同学描述上述物体运动的轨迹和运动性质 (演示i)用力弹一下放在桌面上的小球,使它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离开桌面,让同学观察小球离开桌面后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重复两次让同学们能够清楚地观察。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小球为什么会做曲线运动呢? 情景创设教学法:

简谐运动说课稿

简谐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简谐运动》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八《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中的内容。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动力学及功和能的知识后而编 排的,是力学的一个特例。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形式,对它的研究为以后学习电磁振荡、电磁波和光的本性奠定了知识基础.此外,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简谐运动是第八中的第一节内容,是学习 本后面各节内容的基础,也是本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研究简谐运动规律时要用到以前学过的运动学、动力学、功和能的知识,可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因此这 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科的课程标准,物理教学应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教育等三个方面。因此,本节课教学目标也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机械振动、简谐运动。了解简谐运动的若干实例。 (2)知道简谐运动中回复力的特点。 (3)知道简谐运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4)理解简谐运动中位移、速度、回复力和加速度的变化规律。 (5)知道在研究物理规律时一般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分析简谐运动过程中有关物理量的变化规律,认识物理量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简单实验的操作,及参与对简谐运动规律的分析,培养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 (2)通过对简谐运动的研究,使学生发现其中所严格遵循的简谐美、对称美。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如果能抓住简谐运动中的各物理量的变化规律,也就把

1.3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1.3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高伟,来自北票市第五中学。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3节《运动的快慢》,下面我将从以下五大板块阐述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理解和掌握平均速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速度单位的换算,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二、说学生 学情分析 因我校的师友互助的合作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一就一直试行。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合作探究的意识。加之他们刚涉及物理领域,对新知事物充满了好奇与期待,为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将成为本节的主线。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实验探究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法 学法:合作探究、观察、讨论。 四、说教学过程(教师提前发放导学案,让学生独立完成相应版块的内容) 1、组长汇报 各组长汇报本组同学的导学案书写情况,和预习过程存在的问题,教师板书把问题写在黑板上,请其他组同学回答,能解答的组加一分。对于预习中稍有疑问的问题可在课上一同探究。(用时约3分钟) 2、新课引入 (1)速度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问题:右图中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运动情况都一样吗?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 然后,引出新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时间比距离 2.相同距离比时间 新问题: 若距离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那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教师总结:物理学上,把路程与时间的比叫做速度,速度的公式v=s/t,国际单位制中单位为米每秒(m/s),常用单位千米/时,符号km/h 给下列各种运动速度排序。(以上过程用时13分钟) 2、匀速直线运动

高中物理《向心力,向心加速度》说课稿.doc

高中物理《向心力,向心加速度》说课 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五章匀速圆周运动中的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以及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学好这一节可以为学好本章应用部分以及万有引力知识作必要准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能运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问题。 2.能力目标:懂得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向心力大小与m、r、ω的关系 2.难点:①理解向心力的概念②理解公式a=rw 2 和a=v 2 /r 四、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刚刚步入高中,对高中物理学习还缺乏方法,习惯于硬套公式,而本节内容涉及公式较多,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

困难,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己归纳结论,理解记忆公式,从而达到能灵活运用的目的。 因此本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主要程序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设计实验→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 1/2,课堂气氛将比较活跃,能真正体现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五、教学用具 1.多媒体、录象短片、课件 2.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弹簧秤,绳子,小球(若干个),圆珠笔杆套 六、教学过程 (一)向心力概念: 复习上节内容,播放几个匀速圆周运动实例的录象短片,引导学生逐一进行受力分析,让学生发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力总是指向轨迹圆心,从而得出向心力的概念,理解向心力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力,是按效果命名的,并理解它的方向和作用。 (二)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展示情景,提出问题

15加速度说课稿-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高中物理新课程《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5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反馈与调整三个环节说明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处理。 一、教学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 新课程比较注重物理量引入、建立的来龙去脉,这也是为实现教学三维目标服务的。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非常重视概念、规律的探究过程,整章紧紧围绕运动的描述而展开。而加速度无疑这这个章节最难且重要的一节课,因为无论是下一章学习匀变速运动,还是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及曲线运动都要用到加速度的概念,可以说是一个贯穿高中物理教学始终的物理概念非常的重要。 2、学生情况及学习方法的分析: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赵凯华教授在《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中指出:“这是人类认识历史上最难建立的概念之一,也是每个初学物理的人最不容易真正掌握的概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针对高一学生的特点,尽量用足够丰富的、生动的感性认识,如:快慢,位移等概念帮助我们为学生建立加速度的概念。当然既便如此也是有很多的困难,所以只能由浅入深比如: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循序渐进的理解,从而自然地引入描述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的概念,以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水平。 3、教学三维目标的分析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和物理意义; 理解并会用速度图象计算加速度的大小; 通过学习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理解速度变化率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由速度的概念到加速度的概念,是深入研究机械运动的思维上的更精确的深化;由平均加速度到瞬时加速度概念,同样用了极限的思维方法;速度图线是利用数学方法描述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速度的概念的引入,不仅仅是为了在物理理论上更精确地描述机械运动的需要,在具体的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都是极为有用的概念。 4、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对加速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及物理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速度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大小没有直接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