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语》文选

《论语》文选

《论语》文选
《论语》文选

《论语》文选:

子路:

(1)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

..也。名不正,则.....!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

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

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

..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思想:正名。

(2)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思想:身体力行、身先士卒。

(3)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

..焉?”

曰:“富之

..。”

曰:“既富矣,又何加

..焉?”

曰:“教之。”

思想:先富后教。

(4)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思想:正确对待发展中速度、利益和结果的关系。

(5)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

..,何如?”

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

..,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思想:要有正确的善恶是非标准。

阳货

(1)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塗。谓孔子曰:“来,予.与而.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王力 古代汉语 文选复习要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收字( )个,按(

湖北大学语文最新复习提纲

语文考试题型 一、单选二、多选三、默写四、经典作品赏析五、论述(六选三) n 语文复习提纲 一、《诗经》 (1)对诗经的认识(p1);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500余年间的诗歌305篇。 2、表现手法:风、雅、颂 风:包括十五《国风》,有160篇,指土风歌谣,是各地民歌; 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是贵族宴饮、享乐的音乐,是被视为典范的音乐,即为正声; 颂:包括《周颂》、《商颂》、《鲁颂》共40篇,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3、诗之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手法; 比: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手法;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4、《诗经》开创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传统。 (2)有关意境的理论(p297-298); 意境:意(情、志、理)与境(物象、环境、景物)的互相渗透、和谐统一,是一个无限广阔的充满情感活动的审美空间。是由若干具有内在联系的意象组合而呈现出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它是一种氛围、一种画面、一种情调、一种韵味;意象:泛化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和语象的泛称,相当于“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具有个别的、局部的意义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王国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意境创造的三大规律:情境交融、虚实相生、神形兼备 情景交融: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核心元素,情中含景,敬重含情,情景必须相融相化 虚实相生:“实”是可视可感的具体事物、环境;“虚”是隐藏在“实”后面的情思意念。虚实相生一方面要化虚为实,使人的心态物化,将无形的情思用有形的景象来表现。另一方面要以实生虚,托物言志,化景物为情思。 形神兼备:意境是神与形的统一体。形:指人和物的外在形式,神:指人和物的品格、精神、风骨等本质特征。 (3)背诵《诗经&黍离》。 二、《老子四章》 (1)把握“道”的性质:宇宙本体、自然无为(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不去人为的干涉)、辩证、璞(没有经过外界雕饰的)。P5 三、《论语四则》 (1)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礼;P6-7 (2)礼的多元内涵(p319);礼本义指祭神的器物和仪式,早在周代,便已经产生“规范”、“礼治”的引审义。春秋时代,儒家高度推崇礼,以“克己复礼”的思想旗帜,与墨、道家等展开热烈争鸣。汉代以后,统治阶级最终选择儒学作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版

精品文档 . 《论语》十则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二、补充材料 1.作家作品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孔子30多岁就已经很有学问,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他又回到鲁国。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但鲁定公最终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14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2.背景材料 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力)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天下争战不断,动荡不安。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从这种思想出发,孔子认为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守其“礼”,社会则能重新走上正轨。很显然,孔子“正名”的思想,是鉴于当时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阐发的。孔子也讲“仁”,不过“仁”更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对于从政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治”。 三、字词梳理 1.识字注音 论.语()踰.矩()盍.各言尔志()轻裘.() 曲肱.而枕()戚.戚() 2.通假字 (1)可谓好学也已.()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古今异义 (1)敝之而无憾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日 ..克己复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类活用 (1)就有道而正.焉()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知者动.() (5)饭.疏食、饮水() (6)克己复.礼为仁() (7)戒之在得.() 5.特殊句式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导学问题 1.基本理解: ○1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 三人“言志”的语言显示出他们不同的个性。子路抢先回答,急躁而不谦让,神情、个性跃然纸上;颜渊则表现出温文、舒缓的儒雅风度,内容上显示其极其重视德行修养,语势上显示出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孔子态度庄重,语调舒缓,完全是长者风范。“言志”的三句话简明、精确、含蓄而内蕴丰富,极具启发性。 ○2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 孔子的基本思想就是“仁”,就是为了人类生活所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男女老少,每个人平等相处,安分守己,这是孔子所主张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3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的这句话是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来说明智者与仁者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质特征的。“知者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这同智者捷于应对、敏于事功的精神品质相类似,能够引起智者精神上的共鸣。同样,“仁者乐山”是因为山屹立不动、宽厚育物的静的特征同仁者宽厚爱人、沉着稳健的品质有相通之处,能给仁者带来精神上的喜悦。 2.深入理解: ○1请结合孔子的经历探究他为什么主张“慎于言”。

论语全文翻译

【本篇引语】 欧阳学文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钱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五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子曰①:“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⑥乎?人不知⑦,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 【注释】 ①字: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事业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字,都是指孔子而言。 ②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③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

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⑤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⑥乐:也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⑦人不知:词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⑧愠:音yùn,恼怒,怨恨。 ⑨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就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就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门之道,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释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互相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采用,合适有很多朋友赞同我都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得到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解释中,也有人认

论语十二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则原文及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论语全文翻译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钱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五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子曰①:“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⑥乎?人不知⑦, 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 【注释】 ①字: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事业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 曰”的字,都是指孔子而言。 ②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③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⑤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 是志同道合的人。 ⑥乐:也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⑦人不知:词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 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⑧愠:音yùn,恼怒,怨恨。 ⑨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就有高 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就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门之道,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释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互相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采用,合适有很多朋友赞同我都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得到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救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委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文选部分)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文选部分) 07历史1班编辑部获月(六月)继续奉献,预祝各位同学期末考一帆风顺,无人肥佬! 本资料主编:林荣举、于笛 郑伯克段于鄢 0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初:当初) 02.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寤生:逆生,足先出,“寤”通“啎”,不顺。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恶:憎恶,讨厌) 03.亟请於武公,公弗许。(亟:多次弗:不) 04.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及:等到请制:请以制为封邑) 05.公曰:“制,严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严:险要佗:“佗”通“他”,别的) 06.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 07.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都:都邑,城镇城:都城的围墙 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参”通“三”。 五之一:五分之一九之一:九分之一 不度:不合乎法度不堪:不胜,不任,受不了) 08.姜氏欲之,焉辟害。(焉:何。辟:避) 09.姜氏厌之有?(典型的宾语前置句) (之:结构助词,助宾语前置。厌:满足) 10.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为之所:为他安排地方为:动词。之:间接宾语。 所:处所,直接宾语难图:难以对付) 1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该句是一个前用“犹”推宕,后用“况······乎” 逼问的进曾复句。宠:地位尊贵) 12.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毙:跌倒,比喻失败姑:姑且) 13.既而大叔西鄙北贰於己。 (既而:副词,表示时间的短暂,可译为“不久”贰:益,附益) 14.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若之何:对它怎么办) 15.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生:使动用法, 使······生) 16.无庸,将自及。(无庸:不用将自及:将自己于 祸) 17.可矣!厚将得众。(厚:指势力雄厚,多) 18.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 将启之。(启之:开城门) 19.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以:连词) 20.段入于鄢,公伐诸鄢。(诸:“之于”的合音。之 代大叔) 21.称郑伯,讥失教也。(讥:讥刺) 22.不言出奔,难之也。(难之:对这感到为难) 23.遂置姜氏于城(遂:表顺接的副词,就置:通 置,安置) 24.尔有母遗,翳我独无。 ( 翳我独无:唯我一个人没有。翳:语气词) 25.敢问何谓也?(敢:表敬副词。何谓:谓何) 26.公语之故,且告之悔。(该句是一个双宾语句,“之” 都是间接宾语。“故”“悔”都是直接宾语) 27.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 不然?(君何患焉:国君您担心什么呢?若:如果 阙:通掘隧:名词作状语,在隧道里。其:表反 诘的语气副词) 28.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融融:形容暖和舒适) 29.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泄泄:形容舒畅愉快) 30.爱其母,施(yi)及庄公(施:延及) 31.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注意:该句用典,见《诗经·大雅·既醉) 32.其是之谓乎。(其:表推测的语气副词之:结构 助词,助宾语前置) 1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六论语十则教学参考

14 ( ( 《 《 《 《论语》十则教学参考 文化背景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从小就对“礼” 感兴趣,很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30岁出头,孔子就已经很 有学问,关于如何治国有自己的主张,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并开始有了一些弟子,35 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又回到鲁国。后来,他门下的弟子开 始增多。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 争中也取得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 四年的时间。但是鲁定公终于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 生开始周游列国,他到过卫、陈、蔡等国,各国君主都很尊重他,甚至忌惮他,但没有人能 用他,有一次他还差点死于非命,但是他始终怀抱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肯屈就。 年后,孔 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出于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之手。“论语”这一 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 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 子的思想核 心是“仁”。关于什么是“仁”,《论语》里并没有集中、全面的解说,而是散见于各章里 的有关解说,且往往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而发的,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层次也有高 下之分。下面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语录。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学而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颜渊》)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 也》)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路》) 综合以上的语段看,“仁”是“全德”,是个人修身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分析起来,“仁” 有这样几层内涵: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人之天性是“仁”的根基,由此而往,对别人也怀 有爱心;去除私心、克制私欲,用“礼”来规范一举一动,使言行举止符合“礼”;“仁” 表现在政事活动上,则要求仪容、态度庄重、恭敬,做事认真、谨慎,对人讲究信用,并能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尽力成人之美,而不做损害别人利益的事。所以,“仁”并不止步于 道德自我完善,还要求“仁”发之于外,在社会生活中乃至政治层面上都要发挥有益的效用。 “仁”有时还可以超乎一般性的道德评价,如《宪问》:“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 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管仲辅佐桓公,没有动用武力,就多次会合诸侯,维持了较长时间的 和平,使百姓免于战乱。在孔子心目中,这是“大仁”。 孔子曾周游列国,热心求仕,可在道德完善和从政这二者之间,他似乎更在意前者。如 他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里仁》)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 )正 因如此,他在不为当政者所用时,甚至在有生命危险时,都能泰然自若,精神和悦。

大学语文必背课文

《大学语文》教材必背课文杨建波主编(第三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诗经.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老子》四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论语四则》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政,孰敢不正,”(《颜渊》)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学而》) 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

古代汉语教案文选巫山巫峡

巫山巫峡 《水经注》 一、作品介绍: 1.《水经注》和《水经》 《水经注》是给《水经》作注的,《巫山巫峡》从《水经注》选出,题目自加。 《水经》是我国古代记载河流的一部地理着作。作者是谁说法不一,有说是汉代桑钦着,有说是晋代郭璞着,但无可靠依据,据明、清人考证,着者可能是三国时人,姓名不可考。 《水经》原书内容很简略,共三卷,记载大小河流137条,到北魏时郦道元给《水经》作注,名义是“注”,实际上是以北魏以前的地理着作进行了新的创作。 2.作者介绍 郦道元(446或472—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家善长,范阳涿鹿人(今河北涿县)。曾任尚书省主客郎(尚书省,官署名,东汉设置,称尚书占,中占,南北朝时始称尚书省,下分各省,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东汉之制,取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占,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初入称“守尚书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尚书占总领长官为“尚书令”。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皆统属其下)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尉(尉、春、秋、晋国上、中、下三军都设尉主发众使民。战国时赵设中尉,职掌“选练举贤,后官,能”,秦汉为武职,掌京师治安)等职,他执法严峻后为派出作关右大使,途中被企图反叛北魏的雍州刺史肖宝寅杀害。郦道元好学博览,遍历北方,留心观察水道地理现象,故能撰写出《水经注》。 3.《水经注》的价值: ①《水经注》共四十卷,资料超过原书20倍,记载了全国水道1252条,它不仅大大扩充了原书的内容,更主要的是,它不只是简单地记述这些河流的名称,而是对每条河流的发源地,支流及所经地,还有每个流域的水文,气候、地形、土壤、植物、物产,工程建设都作了较详细的记叙。专家们认为《水经注》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好的水文地理,河流地理名着而且也是一部以河流为基础的区域自然地理名着。 ②《水经注》还用“因水记山,因地记事”的方法,记载了各条河流沿岸城市的建设沿革各流域,近的风士人情,有关的历史遗迹和神话传说,并且用优美的文笔对这些地区优美的风光,山川形貌作了生动描写,远远超出了“水”的范围。“地理书”的范围,其中许多篇章也是优秀的游记体散文,语言简洁,文笔深峭,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文学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③《水经注》在保存资料方面也有很高的价值,书中引用着作437种之多(不

论语原文全文完整版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1.1 )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 )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3 )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4 )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5 )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6 )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7 )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8 )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1.9 )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 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10 )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11 )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12 )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3 )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4 )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 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1.15 )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1.16 )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翻译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译文 按:此据热心网友整理,适当调整,仅供参考。 目录 郑伯克段于鄢 (3) 齐桓公伐楚 (3) 宫之奇谏假道 (3) 烛之武退秦师 (4) 蹇叔哭师 (4) 晋灵公不君 (5) 齐晋鞌之战 (5) 楚归晋知罃 (6) 祁奚荐贤 (6) 子产不毁乡校 (7) 冯谖客孟尝君 (7) 赵威后问齐使 (8) 江乙对荆宣王 (8) 庄辛说楚襄王 (8) 鲁仲连义不帝秦 (9) 触龙说赵太后 (10) 学而 (11) 为政 (11) 里仁 (11) 公冶长 (11) 雍也 (11) 述而 (11) 泰伯 (12) 子罕 (12) 先进 (12) 颜渊 (12) 子路 (13) 宪问 (13) 卫灵公 (13) 季氏 (14) 阳货 (14) 微子 (14) 子张 (14) 有子之言似夫子(檀弓上) (15) 战于郎(檀弓下) (15) 苛政猛于虎(檀弓下) (15) 大同(礼运) (15) 教学相长(学记) (16) 博学(中庸) (16)

诚意(大学) (16) 寡人之于国也 (16) 齐桓晋文之事 (16) 文王之囿 (18) 所谓故国者 (18) 夫子当路于齐 (18) 许行 (19) 攘鸡 (21) 陈仲子 (21) 弈秋 (21) 舜发于畎亩之中 (21) 非攻 (22) 老子 (22) 北冥有鱼(逍遥游) (23) 不龟手之药 (24) 庖丁解牛 (25) 胠箧 (25) 百川灌河 (27) 庄子钓于璞水 (27) 惠子相梁 (27) 惠子相梁 (27) 运斤成风 (28) 曹商使秦 (28) 劝学 (28) 察传 (30) 五蠹 (31) 淮阴侯列传 (35) 魏其武安侯列传 (38) 艺文志诸子略 (42) 霍光传 (44) 哀郢 (46)

高中论语十则翻译

高中论语十则翻译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4、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 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 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轻声](伐:夸耀),不宣扬自己的功劳(施:张大,夸大)。”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人(朋友)信任我;年少的人得到关怀(安、信、怀:都作使动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怀:归依[依孔安国说])。”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代汉语》中的《论语》文选翻译

王力古代汉语《论语》文选及翻译{好辛苦的整理呀}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业?交友是否守信?知识是否用于实践?”【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求饱、住不求安、做事灵敏、言谈谨慎、积极要求上进,就算好学了。”(二)为政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越想越头痛。”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三)里仁、 【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上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曾参啊!我的思想是用一个基本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走后,其他学生问:“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思想,就是忠恕。” 【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要反省自己。” (四)公冶长[1] 【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他象朽木一样无法雕琢,象粪墙一样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孔子又说:“以前我看人,他说什么,我信什么;现在我看人,听他说,再 看他做。因为宰予,我改了过来。”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获得‘文’的称号?”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季文子遇事总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思考两次就可以了。”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译文】颜渊、季路侍奉时。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愿望呢?”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但愿能做到不夸耀优点、不宣扬功劳。”子路说:“您的愿望呢?”孔子说:“但愿老人能享受安乐,少儿能得到关怀,朋友能够信任我。” (五)雍也 【原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哀公问:“您的学生中谁好学?”孔子答:“有个叫颜回的好学,不对人发怒,不重复犯错。

新版大学语文教材目录-新版.pdf

大学语文教材目录 目录一(按历史年代排列) 中国古代文学概述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诗经?黍离 《老子》四章 左传?晏子论“和”与“同” 战国策?苏秦佩六国相印 战国策?齐宣王见颜斶 庄子?秋水(节选) 离骚(节选)…………………………………………屈原《论语》四则 礼记?大同 史记?周亚夫传………………………………………司马迁※上山采蘼芜 ※《山海经》三则 思旧赋…………………………………………………向秀 悼亡诗…………………………………………………潘岳《世说新语》二则……………………………………刘义庆《搜神记》二则………………………………………干宝《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饮酒》其八…………………………………………陶渊明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把酒问月………………………………………………李白 西上莲花山……………………………………………李白 登楼……………………………………………………杜甫 新婚别…………………………………………………杜甫 张中丞传后序…………………………………………韩愈 钴鉧潭西小丘记………………………………………柳宗元 长恨歌…………………………………………………白居易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 隋宫……………………………………………………李商隐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李煜 清平乐?别来春半……………………………………李煜 八声甘州………………………………………………柳永 ※老樵…………………………………………吕南公 唐崇徽公主手痕………………………………………欧阳修 超然台记………………………………………………苏轼千秋岁……………………………………………秦观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李清照 ※汉宫春?潇洒江梅…………………………葛长庚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水调歌头……………………………………………张孝祥 长歌行…………………………………………………陆游 〔双调〕夜行船?《秋思》尾曲……………………马致远〔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张养浩

高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

高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 导读:一、教学要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习内容 ㈠文言基础知识 A.语音 盍(hé)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少(sh ào)者怀之 智者乐(yaò)山,仁者乐(yaò)水知者乐(lè),仁者寿。 B.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 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 C.重点字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

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 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 ⑤是智也(是:代词,这) 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 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 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 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 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⑥克己复礼 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E.重点虚词: 主要是“于”、“而”、“之”、“且”,请学生针对原文,选

《论语》原文1-4章

《论语》原文 学而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

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

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

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