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十七章 脊椎动物亚门-爬行纲

第十七章 脊椎动物亚门-爬行纲

第十七章 脊椎动物亚门-爬行纲
第十七章 脊椎动物亚门-爬行纲

一、进化地位

爬行类仍为变温动物;成体结构进一步适应陆地生活;繁殖活动脱离了水环境,产羊膜卵,与鸟类、哺乳类共称为羊膜动物。

爬行类分为4 大类,即喙头目、龟鳖目、有鳞目(蜥蜴和蛇类)、鳄目。

三、登陆动物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陆地支持体重并完成运动;

?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维持或适应体内生理生化活动所必须的温度条件,以适应陆地的温度变化;?适应陆地生活的感觉器官和相应神经系统的变革;

?在陆地上进行繁殖活动。

二、羊膜卵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1. 羊膜卵的结构

羊膜卵的卵外包被有坚韧的卵壳,卵壳为石灰质的硬壳或是不透水的韧性纤维质的厚膜,它们能防止卵的变形、损伤、水分的蒸发和细菌的侵害等。卵壳具有通气性,不影响胚胎发育时的气体交换,在卵生种类,卵内含有丰富的卵黄,可保证发育着的胚胎始终得到丰富的养料。

2. 羊膜卵的发育过程

羊膜卵经过卵裂、原肠作用后,最终形成的胚胎被包在一个具有2层膜的囊中,外层为绒毛膜,内层为羊膜,在胚胎外部相应地构成了两个腔,分别称羊膜腔和胚外腔,羊膜腔中充满羊水,一方面使胚胎悬浮于液体环境中,防止胚胎的机械损伤,另一方面羊水还为胚胎提供了一个发育所需的水环境。

2. 羊膜卵的发育过程

在羊膜形成的同时,于胚胎的消化道后端产生突起称为尿囊,收集胚胎代谢产生的废物(如尿酸等),尿囊膜外壁与绒毛膜紧贴,其上富有毛细血管,而绒毛膜又同卵膜、卵壳内面紧贴,这样O2和CO2可通过多孔的卵壳在尿囊上进行气体交换。有这样的结构,胚胎可以在即有营养、又能获得氧气、其代废物可暂存在尿囊中、胚胎悬游液体环境中(不缺水)而能够完成其整个发育过程。

3. 羊膜卵出现的意义

一、皮肤及其衍生物

爬行类的皮肤由多层表皮和真皮构成,有多种衍生物。

1. 表皮:表皮高度角质化,细胞积累大量角蛋白,角质层外侧形成角质鳞片或甲,角质层磨损后

由其下边的生发层产生细胞补充。角质鳞片间角质层变薄,使鳞片能活动并具有生理透水性。

由于角质层束缚动物体生长,需定期更换即蜕皮。蛇、蜥蜴约两个月蜕皮1次;龟、鳖无定期蜕皮,以新替旧。

2. 真皮:真皮较薄,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鳄类的角质鳞下边有真皮发生的骨板。

龟甲为角质盾片与真皮来的骨板愈合而成。

3.色素细胞:真皮上层有色素细胞,在外界环境因素(光、温度)作用下,通过植物神经系统或内分泌系统

调节改变体色,具有调温和保护色的功能。吸收辐射热对对外温动物提高体温和代谢进程起重要作用。4. 皮肤腺:爬行类皮肤腺不发达,由于表皮上缺乏腺体,所以皮肤比较干燥。雄性蜥蜴大腿内侧有股腺,一些蛇、

龟在下颌或泄殖腔附近有腺体,与交配有关;

二、骨骼系统

爬行类的骨骼系统由头骨、中轴骨骼和附肢骨骼组成。骨骼发育良好,具有一些适应于陆生的进化表现。

?头骨

?头骨顶部隆起,颅腔增大,这是脑腔膨大引起的。头骨几乎全是硬骨。

?单枕髁位于枕骨下方与寰椎相连。

?口腔顶部形成次生腭:由前颌骨、上颌骨的腭突、腭骨、翼骨愈合而成。次生腭的形成使气体通道与食物通道分开,内鼻孔后移,气体通道延长有利于空气加温、净化。

?头骨颞部的眼眶后边骨块消失,形成的1-2个孔洞,称为颞窝。颞窝的出现与咬肌的发达密切有关,使膜骨下面所覆盖的咬肌在收缩时,其膨大的肌腹可自颞窝内凸出。

根据颞窝的有无及多少可将动物分成:

?无颞窝类,见于最原始的爬行类(如古怀龙类)和现代的龟鳖类;

?双颞窝类,见于大多数古代爬行类和大多数现代爬行类以及鸟类;

?合颞窝类,见于古代兽齿类和由此演化出的哺乳类。

2. 脊柱

分区明显,有颈椎、躯干椎(胸椎和腰椎)、荐椎和尾椎的分化;椎体后凹或前凹,低等类群为双凹型。

①颈椎:数目增多,而且前两枚颈椎特化成寰椎和枢椎,寰椎与头骨的枕骨髁相关节,能与头骨

一起在枢椎的齿状突上转动,从而使头部有了更大的灵活性。这是陆栖脊椎动物的重要特征,这一结构在鸟类和哺乳类得到进一步完善。

②躯干椎:胸、腰椎和颈椎两侧皆具肋骨,背侧为硬骨,腹侧为软骨。胸肋在腹面与胸骨相连形

成胸廓,一起构成坚固的支架,使爬行类的支架和保护功能进一步完善,另外,在肋间肌的作用下,肋骨的运动可协同呼吸运动的完成,使爬行类的呼吸机能得到加强。(蛇无胸骨;鳄胸骨后边体壁有真皮形成的腹壁肋)。

③荐椎:爬行类有2枚荐椎,有宽阔的横突与腰带相连,加强后肢的支持和运动能力。

④尾椎:尾椎的数量多,为长尾构成支撑,对爬行类运动中的重力平衡很重要。

蜥蜴类尾中部有一未骨化的盘状结构,避敌时在此自截,该部位细胞有增生能力,可再生尾椎和皮肤、肌肉。

3. 带骨

①肩带:由乌喙骨、前乌喙骨、肩胛骨、上肩胛骨、锁骨、间锁骨。大多数爬行动物具间锁骨将

胸骨和锁骨连接起来。

②腰带:由髂骨、坐骨、耻骨围成骨盆。坐、耻骨之间形成一个大孔叫坐耻孔。左右耻骨

在中线处连接叫耻骨连合。左右坐骨在中线处联合叫坐骨连合。这种结构即减轻了腰带重量,但承重的能力又不受影响,而且,还有利于产大型卵。

4. 附肢骨骼

?五趾型附肢,基本结构同两栖类,但前肢的桡尺骨分离成桡骨和尺骨;后肢的胫腓骨分离成胫骨和腓骨;跗骨集中成一体。

?原始爬行类和蜥蜴等的肩带和腰带与躯干部的关节方式仍同两栖类,不能使身体抬离地面,支持效率较低,运动较为缓慢。

?部分恐龙的肩带、腰带与肱骨、股骨的关节方式发生变化,使肱骨、股骨与身体主干方向垂直,在四肢的支撑下,可将身体抬离地面,从而使机体的运动性能加强。

?鳄类以及原始兽齿类的关节方式介于两者之间。

三、肌肉系统

1.皮肌:起自躯干肌、附肢肌、咽部肌肉、肋骨,止于皮肤。大部分不与骨骼发生联系。收缩时附近骨骼不运动,而是所附着的皮肤、皮肤附属物如鳞等产生活动。

2. 咬肌:始于颞部及上颌后部,止于下颌。如颞肌、咬肌为闭口肌。起于舌弓止于下颌的二腹肌

为开口肌。

3.肋间肌:位于肋骨之间,由胸斜肌分化出来,外层为肋间外肌,内层为肋间内肌,两种肌纤维走向互相垂直。调节肋骨升降,协同腹壁肌肉完成呼吸作用。

4.躯干肌:包括轴上肌(背最长肌、背髂肋肌、头长肌等)和轴下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直肌等)。

5.附肢肌。

四、取食和消化

?出现次生腭:与两栖类相比,爬行类中由于次生腭的出现,使消化道与呼吸道在口腔处分开,使爬行类在取食时,不妨碍呼吸。

?口腔腺发达:包括唇腺、腭腺、舌腺、舌下腺。分泌物能湿润食物,与陆生生活相适应,但无消

化作用。海龟、鳄类口腔腺不发达。蛇的毒腺由唇腺特化,毒蜥的毒腺由舌下腺特化。

3. 牙或角质鞘:大多数爬行类的具牙,龟鳖无牙齿代之角质鞘。牙齿为同型齿,呈圆锥

状,只能捕咬不能咀嚼。

3. 牙或角质鞘:依着生方式不同可分为:端生齿、侧生齿、槽生齿。蛇的毒牙由前颌、

上颌牙齿特化而成。可分为管状牙和沟状牙。

蛇类的毒牙

4. 舌:肌肉质,位于口腔底部。龟鳖类的舌不能外伸,有鳞类舌活动性强,伸出时空气中化学分

子溶于表面粘液中,回缩后舌尖进入口腔顶壁的犁鼻器中,其内壁有嗅粘膜感知舌尖带入的化学物质。蜥蜴等可用舌捕食。

5. 消化道:口腔与咽有明显界限,食道延长。大肠与小肠交界处形成盲肠,植食性者盲肠发达。

大肠与泄殖腔有水分重吸收机能。大肠开口泄殖腔。

?蛇的头骨与下颌骨有松散的关节方式,使口能最大程度地张开,便于吞食猎物。

五、呼吸系统

1. 呼吸道:包括外鼻孔、鼻腔、内鼻孔、喉、气管、支气管。由于次生腭的出现,

内鼻孔后移到喉附近。喉门为一纵长裂缝,位于舌后面。气管的壁有软骨环支持。

2. 肺:爬行类由于皮肤丧失了呼吸功能,气体交换主要在肺内进行。爬行类的肺与两栖类

的肺都属于囊状肺,但比两栖类有很大的发展,肺的内壁有更复杂的小隔壁,内腔变得很狭小而更近似海绵状,这样,使气体交换的面积大大扩展。

3. 呼吸方式:①口咽式呼吸--口腔底部升降与鼻孔开壁相配合。②胸腹式呼吸--

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腔扩大,产生吸气。肋间内肌收缩,肋骨下降,胸廓缩小,产生呼气。

?爬行类除保留两栖类借口底运动进行咽式呼吸外,由于有了胸廓,因而可借助肋间肌和腹壁肌肉的活动,产生胸腹式的呼吸运动,增加了肺通气的效率,加上肺泡交换面积的增大,所以,爬行类可不依赖于皮肤呼吸,而皮肤的角质化可有效

地防止水分的蒸发,适合陆地生活方式,走了一条与两栖类相反的道路。

?其外,口腔与呼吸道明显分开,气管和支气管的明显分化也是其呼吸系统的特征。

六、循环系统

1. 心脏:二心房,一心室。心室壁的肌肉发达,使心脏的泵血能力增加。心室内有不完全隔膜。

鳄两心室间仅留一潘氏孔。静脉窦退化,一部分并入右心房。动脉圆锥消失。

2. 动脉:动脉圆锥分成三条血管,分别为肺动脉(供血至肺)、左体动脉弓(供血至身体后部)

和右体动脉弓(一部分供血至头部,另一部分与左体动脉弓合并供血至身体后部)。

4. 静脉:静脉系统类似两栖类,主要包括一对前大静脉(头部回流的血液),一条后大静脉(身

体后部和内脏回流的血液),一条肝门静脉(消化道至肝脏)和一对肾门静脉(后肢至肾脏),一对腹静脉(后肢和体壁来的血至肝脏)。肾门静脉退化,使血液回心速度加快。

七、排泄系统

1. 肾脏:一对后肾型肾脏,位于腹腔后部背侧,肾单位多于两栖类,泌尿能力强。后肾小管长、

卷曲,水分重吸收能力强。但与鸟类和哺乳动物相比肾单位体积小、数量少。陆生的,特别是生活在干旱地区的爬行动物,以排出尿酸的形式排除体内的含氮废物。尿酸盐难溶于水,在尿液中沉淀为白色半固态物,通过泄殖腔同粪便一同排出。

2. 盐腺:一些爬行动物(特别是海产的爬行类)具有特殊的排盐器官叫盐腺,可排出体内多余的

盐分,保持水盐代谢平衡。如海龟盐腺位于眼后上方。海蜥蜴盐腺位于嗅囊两侧等。

八、神经系统

1. 大脑:大脑半球体积增大,向后遮盖间脑,增大部分为大脑底部的纹状体。大脑顶壁与侧壁基

本上为原脑皮,但有锥体细胞出现,并聚集成神经细胞层构成新脑皮。

?间脑:在脑背面有脑上腺和松果体。许多蜥蜴在眼后头正中线上有颅顶眼,具感光作用。

?中脑:一对圆形视叶,为高级神经中枢。

?小脑:发达,向后覆盖延脑菱形窝前部。

?延脑:发达,形成弯曲。

?脊髓:有颈胸膨大和腰荐膨大。

九、感觉器官

1. 嗅觉:功能发达,鼻腔和嗅粘膜的面积扩大;蜥蜴鼻腔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有嗅觉细胞,下

部为呼吸通道。蜥蜴和蛇在鼻腔前面有一对盲囊,开口于口腔顶壁叫犁鼻器。内壁有嗅粘膜,为化学感受器,以舌进行辅助嗅觉。

2. 视觉:眼睛的结构基本哺乳动物;睫状肌的收缩除了可以调节晶状体的曲率半径外,还可调

节晶状体与角膜或视网膜之间的距离,类似鸟类;脉络膜形成凸起的栉状体,可能具营养作用。

从折光性来看,爬行类的眼一般为远视眼。

3. 听觉器官:

总体同两栖类,鼓膜开始内陷而形成外耳道的雏形;瓶状囊(蜗管)显著加长。

?蛇适应穴居,鼓膜、外耳道、耳咽管退化,耳柱骨保留。蛇类通过下颌骨接受从地面传来的声波经方骨、耳柱骨传入内耳。

4. 红外线感受器:蛇类鼻孔和眼睛之间有一个陷窝,称颊窝,为一种红外线感

受器。颊窝只需要123.68/100000(J/cm2)的能量就可激活,并在35毫秒内做出反应,在数米内感知0.001℃的温度变化。

?颊窝内有一薄膜(厚10-15微米)将其分为内外两部分。薄膜为一层上皮细胞,其内密布第V对(三叉)脑神经末梢,末端呈球状膨大,其内部充满线粒体,末梢接受刺激后线粒体形态改变,信息经传入神经传入脑。

十、生殖与发育

?生殖系统的结构同两栖类;

?雄性动物的泄殖腔壁特化成交配器官,借以将精液送入雌性动物的泄殖腔内;?体内受精,卵的受精一般发生在输卵管的上段,受精卵下行过程中,被包被卵黄物质和卵壳【蜥、蛇为革质(含纤维素成分);龟、鳖、鳄为石灰质卵壳】?多数种类将卵产出后,借助外源热量(阳光、腐叶产生热量等)进行

孵化;

?一些毒蛇和蜥蜴具有卵胎生现象。孵化过程在母体内完成,营养来自卵黄,孵化后期形成卵黄囊胎盘与母体有气体、营养物质的交换。

随处可见的恐龙蛋化石说明了什么?

一、爬行纲动物的主要类群

全世界现存的爬行类约有6,300多种,分为4个目,分别为喙头目,龟鳖目,有鳞目和鳄目。

1. 喙头目:仅2种,代表动物喙头蜥。

?原始的陆栖种类,体表被覆细鳞,嘴似鸟喙,故名;

?头骨具原始类型的双颞窝,锥体仍为双凹型;

?顶眼十分发达,原始的端生齿;

?卵生,成体约20年左右性成熟,成熟雌体每年产卵8-15枚,经15个月孵化后幼体出壳。喙头蜥的寿命可达300年。

2. 龟鳖目:约330种,代表动物龟、鳖。

?身体的背面和腹面具坚硬的甲板,是由真皮衍生物的骨质板形成的,甲板外被角质鳞或厚皮;

?头骨不具颞窝,躯干部的脊椎、肋骨和胸骨常与甲板愈合,因而胸廓不能运动;?不具齿而以角质鞘取食,舌不具伸展性;

?卵生,雄性具有单个交配器官。

3. 有鳞目:约6000种,代表动物蜥蜴、蛇。

?体表满被角质鳞片;

?头骨具特化的双颞窝,锥体双凹型或前凹型;

?雄性具有成对的交配器官。

4. 鳄目:20多种,代表动物扬子鳄。

?体被大型角质鳞片,背部鳞片下有骨质板;

?头骨具特化的双颞窝,槽生齿,并有大、小的分化;

?四肢健壮,趾间具蹼,尾侧扁;

?心室已经近似完全分隔,胸腔和腹腔完全分开;

?卵生,雄性具有单个交配器官。

二、爬行类动物的系统发展

(石炭纪到二叠纪(3.5-2.7亿年前)为两栖类最繁荣的阶段,称为两栖类时代)

?石炭纪末和二叠纪初,地球上又发生了强烈的造山运动,陆地各部分再度向上隆起,地形比过去变得更复杂,随之而来的是气候的剧烈变化,石炭纪时期的那种温暖、潮湿的单一的气候变成各式各样的气候条件,由温暖潮湿变为干燥和寒冷成为当时很多地区气候变化的特点,到三叠纪初干燥更为严重,广阔的石炭纪森林、沼泽、湖泊都大大地减少,代之而起的是耐干旱和耐寒的裸子植物、森林,出现了寒冷的冬季。干燥和寒冷成为主要的气候,显然不利于两栖类的生存,导致了当时两栖类的大量绝灭;

?当时,那些原来气候变化不太大的地区,古两栖类中的一支--古坚头类得以生存下来,一直生存到三叠纪;而气候变化幅度大的地区,古两栖类的一部分又次生性地成为水生种类,其中大多数不能返回水中,它们在干旱生活条件的严酷考验下,随着二叠纪的到来就已绝灭了,只有少数能存活下来,但由于它们仍保存着两栖类的特征,特别是无法在陆地上繁殖,因而到二叠纪末也就全部绝灭了,只有那些长期经受陆地生活锻炼,在干旱气候条件下产生新的适应,并能产生羊膜卵的某些古坚头类,逐步进化成为原始的爬行类。

?当原始爬行类刚从它的古两栖类祖先演化出来以后,很快就开始适应辐射,其分支的情况特别是名称方面各有出入。根据颞窝的情况来分,共分成三个支系:

?第一支,是无颞窝类(有的书上称杯龙亚纲,包括现有的龟鳖类,因也是无颞窝的,因而可认为是它们的分支)。

?第二支为合颞窝类(盘龙亚纲)后来发展成二叠、三叠纪交界的兽形亚纲,再从兽形亚纲中分出的一支演化成哺乳类。

?第三支为双颞窝类,该支最大,又分为三个类群,第一类群称有鳞类,包括已灭绝的鱼龙亚纲(古海产爬行动物和现有的有鳞目和喙头目),第二类群称初龙类,包括恐龙类、鳄类,鸟类也是由这一类群演生出来的,第三类群鳍龙类,包括已经灭绝的蛇颈龙等。

?爬行类经过了早期的适应辐射,到二叠纪末就已成为一个兴旺发达的类群,在空中、陆地和海洋中都有它们的种类,它们已获得了较高级的有机结构和生理功能,如具有比两栖类发达的脑和适

应陆生生殖的能力(产羊膜卵),从而在生存竞争中不断增强和巩固了它们的优势地位,同时,二叠纪后,地球的变化相对较小,气候基本稳定,植物繁茂,爬行类形成后,没有能与它们竞争的动物,爬行类一度成为地球的统治者。所以,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约2亿-6500万年前)被称为爬行类的时代;

?中生代末期,安定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地球又起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火山爆发、地震频繁,再次引起了强烈的造山运动,陆地地势普遍升高,气候更加寒冷,植物区系的面貌又大为改观,中生代繁荣的裸子植物被种子植物所代替,这些变化都强烈地影响了爬行类的生存。寒冷对变温性的爬行类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同时对爬行类的繁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例如,它们所产的卵不能在寒冷的环境中孵化。加以爬行类通过稳定、无敌的中生代长期的发展,有的躯体变得庞大笨拙,食量巨大,食性狭隘等,使它们的生存能力降低,所以到了中生代末期,盛极一时的古爬行类绝大多数逐渐衰亡而绝灭了,仅有少数获得了新的适应性,如龟鳖、蛇等,或是在地理位置上和生态上占有特殊位置的种类,如喙头蜥(新西兰部分岛屿上)才一直生存到现在。

?而与此同时,从古爬行类演化出的鸟类和哺乳类,在演化过程中由于获得了恒定的体温,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以及通过孵卵、育雏以及胎生等方式获得的高繁殖成活率,都可抗拒当时不利的环境,在生存竞争中成为一般不可抗拒的新生力量,从而得以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中求生存,并在爬行类灭绝后成为地球上动物的主宰。

?爬行类(特别是恐龙)大量绝灭的另一些学说,如微量元素铱的污染;小行星撞击地球等还没有被完全证实:因为小行星撞击地球发生在6500万年前,而在此之前的1.35亿年前,爬行类大多已经绝灭了。另外微量元素铱的污染也有些牵强,如果影响爬行类的卵,同样会影响鸟类的卵,而鸟类则在这时候开始发展壮大。

?6500万年前,有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以30°的倾角撞在靠近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地方,小行星碎成两半,一半落在太平洋中部,另一块落在印度。撞击产生的尘埃进入大气层,在两个月的时间内,阻挡了太阳的光线,并使当时的约90%的植物和70%的动物绝灭。

爬行纲——总结

?具羊膜卵,真正适应陆生的脊椎动物,使胚胎发育脱离了水环境;

?具角质鳞片保护的皮肤,有效防止水分蒸发;

?脊柱进一步分化,具有颞窝,次生腭;

?肺呼吸进一步完善,胸廓出现;

?心脏分为2心房和1心室,心室出现不完全分隔,仍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出现新脑皮,大脑体积增加,脑神经为12对;

?后肾为排泄器官,排泄物以尿酸为主;

?体内受精,卵生。

感觉器官

脊椎动物各系统演化

一、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骨骼 观察经制备好的骨骼标本,了解其特点。 ◆鱼类脊柱的分化程度很低,脊椎只有躯椎(trunk vertebra)和尾椎(caudal vertebra)两种。 ◆躯椎附有肋骨(lib),尾椎特具脉弓,容易区分。 ◆鱼类特有的双凹形(amphicoelous)椎体。 鱼类成对的附肢骨骼没有和脊柱发生联系,这是其骨骼系统的特点之一 两栖类 ◆分颈椎(cervical vertebra)、躯干椎(trunk vertebra)、荐椎(sacral vertebra)和尾椎(cauda vertebra)。具有颈椎和荐椎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 征。 ◆颈椎1枚,又称为寰椎(atlas) ◆躯干椎7-200枚,12-16枚(有尾两栖类),无尾 两栖类最少为7枚,无肋骨。 ◆椎体多为前凹型或后凹型。少为双凹型。 ◆荐椎1枚。 ◆尾椎在无尾类中为1枚 爬行类 ?出现了枢椎、2枚荐椎。寰椎与头骨的枕骨髁作关节,能与头骨一起在枢椎的齿状突上转动,从而使头部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与两栖动物的比较: 两栖动物:颈椎(1枚)+体椎+荐椎(1枚)+尾椎 爬行动物:颈椎(2枚)+胸椎+腰椎+荐椎(2枚)+尾椎 ?有发达的肋骨,一部分胸椎的肋骨与胸骨形成羊膜动物特有的胸廓(throax),它与保护内脏器官和加强呼吸作用的机能密切相关 ?蛇类不具有胸骨,其肋骨具较大的活动性,并借助皮肤肌支配腹鳞,以完成特殊的运动方式 肩带有十字形上胸骨(而非胸骨的组成部分) 四肢与身体长轴呈横出的直角相交,肩臼浅小。故爬行动物在停息或爬动时都保持着腹部贴地的姿态。 鸟类 ?鸟类的脊柱可分5区,即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 ?颈长,颈椎数目较多。颈椎的特点是活动性很大,其椎体呈马鞍型,称为异凹型椎体。这种类型的椎体是鸟类所特有的,椎间关节活动性极大,鸟头能转动180°,某些鸮形目的鸟头甚至能转动270°。

脊椎动物学题库word版

1.脊索: 是消化管背部起支持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 2.种:具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它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是隔离的,或者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3.逆行变态: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4.鳍式:鳍的种类及鳍条数目的表达式 5.盾鳞: 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软骨鱼类特有。原始,全身分布,斜向排列,使全身表面显得粗糙。 6.硬磷: 由真皮演化而成,也较原始,见于鲟鱼和雀鳝等。呈斜方形,成行排列,不呈覆瓦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鱼体活动的灵活性。 7.骨鳞:由真皮演化而成,大多数硬骨鱼类具有。略呈圆形,前端插入鳞囊内,后端游离,彼此作覆瓦状排列,有利于增加躯体的灵活性。 8.栉鳞: 游离一端生有许多细小锯齿状突起。多见于鲈形目鱼类。 9.圆鳞: 游离一端光滑。鲤科鱼类。 10.鳞式:硬骨鱼类鳞片的数目和排列方式,可用作分类鉴定特征,写法如下: 侧线鳞数目=侧线上鳞数目/侧线下鳞数目 11.同物异名: 12.侧线: 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与鱼体背部轮廓大体平行的一条线,由皮内侧线管开口于体表侧线鳞上的小孔连接而成。一种水流的感受器。 13.脂鳍:有的鱼类在尾部背面的正中线生有一个由皮肤和脂肪构成的鳍,称为脂鳍. 14.正模标本: 15.单循环:

16.双循环: 17.洄游:是指有些鱼类在一定时期,以一定的路线,成群结队地向一定的繁殖场,越冬场或肥育场作周期性的迁游,如大,小黄鱼等. 18.恒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高,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和体温条凝结机制完善,体温不随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内温动物 19.变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低,不能产生足够多热个量和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全,体温随界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称为变温动物 20.陆生动物: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与植物不同之处在于动物有活动能力,动物可以通过迁移等多种行为途径来主动避开不良的水分环境。 21.水生动物: 主要通过调节体内的渗透压来维持与环境的水分平衡。 22.肺呼吸: 结构简单,壁薄,囊状,内表呈蜂窝状 23.腮呼吸: 24.前肾:胚胎时期的肾脏 25.中肾:成体时期的肾脏 26.后肾: 是羊膜动物成体的肾。其发生时期和生长部位都在中肾之后,肾小体数量极多,后肾管是重新形成的,无输精作用 27.适应辐射: 一个祖先种或线系在短时间内发展出许多的新的物种或分类单元。 28.迁徙:迁徙是对改变的环境条件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迁居,有定期,定向,集群等特点. 29.留鸟:终年留居在出生地,不发生迁徙的鸟类,如麻雀. 30.候鸟:在春秋两季,沿着固定的路线,往来与繁殖区和越冬区域之间,分为夏候鸟,冬候鸟.如家燕. 31.卵生:雌虫排出卵后,受精卵处在外界环境中发育的生殖类型。

动物生物学--排泄系统

动物生物学--排泄系统 1.排泄系统的基本结构 脊椎动物完善的排泄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2.排泄器官 1)原肾管 是由外胚层陷入形成排泄管和焰细胞构成的盲管。排泄管众多小分支末端为焰细胞,排泄孔通体外。焰细胞由帽细胞和管细胞组成。 线虫类胚层形成特殊的原肾细胞作为排泄器官,是一种特殊的原肾管。大腺细胞无纤毛和焰细胞,分为两种类型。腺型属原始型类,通常由1-2个原肾细胞构成。管型由一个原肾细胞特化形成H型,两条纵观侧线内的排泄管相连,呈H型。横管伸出短管,末端排泄孔开孔于前体腹侧,体腔液中废物经侧线上皮进入排泄管排出。 2)后肾管 环节动物典型的后肾管来源于中胚层,外胚层,按体节排列,一端为具纤毛的漏斗状肾口,开口于前一体节真体腔,另一端为肾孔,开口于本体节体表。特化的隔膜小肾管。排除体腔和血液内代谢废物与水分。 甲壳类等节肢动物头部1-2对后肾管演化成角腺,与小鄂腺,又称绿腺与壳腺,一对触角腺位于食管前的头胸部,排泄孔开口于第二触角基部。 3)黄色细胞:环毛蚓等寡毛类的肠外有黄色细胞,吸收代谢产物后脱落在体腔液中,经胃口、后肾管排除。 4)围心腔腺:软体动物围心腔内壁上有围心腺,是扁平上皮细胞和纯结缔组织构成的分支体腺,将代谢产物排入围心腔,由后肾管排除。 5)静脉腺 头足类静脉腺周围有海绵状静脉腺,腺体上一层具有排泄功能的腺上皮从血液中吸收代谢废物排泄入肾囊。 6)吞噬细胞 河蚌等组织间的吞噬细胞,具有排泄功能。 7)马氏管 是节肢动物中肠与后肠交界处发出的细管,蜘蛛网中的中胚层,昆虫纲由外胚层衍生而成。8)腮:甲壳动物和鱼类的腮除了呼吸外,还有排泄功能,可排除多余盐分。 9)皮腮和变形细胞 棘皮动物体腔液中的变形细胞吞噬氨和尿素等些产物,经皮腮排除。 10)脉球 半索动物的中央窦前方有血管盘曲成球称脉球,将血液中代谢废物,过滤至吻肠,由吻肠排除。 11)肾脏 脊椎动物的排泄器官集中形成具有泌尿和重吸收功能的不同肾脏,以及具有导尿管、储尿功能的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3.脊椎动物的肾脏 肾脏是由中胚层中节的生肾节形成的,可分为全肾、前肾、中肾、后肾和背肾。5种基本类型。 2)肾脏的发生与结构 ①全肾:为理论上最原始的肾脏。早期脊椎动物的肾组织沿体腔全长并按体节排列。肾小管一端以有纤毛的漏斗形窗口于体腔,另一端汇入原肾管,原肾管后端经排泄殖腔通往体外。 ②前肾:由体腔最前端的生肾组织发育而成,前肾小管分布排列。

脊椎动物试题

1.具有脊椎柱的一类动物是( ) A.鱿鱼、鲤鱼、章鱼、鲸 B.鲫鱼、章鱼、鲸、龟 C.海蜇、海葵、带鱼、鱿鱼 D.鸡、鲫鱼、龟、鲸鱼 2.以下几种提法不正确的是( ) A.脊柱是头骨、躯干骨和尾骨的主轴。 B.脊柱有支持作用,也是运动的支架。 C.脊柱有保护脊髓和内脏的作用。 D.脊柱为身体长得比较高大准备了条件 3.我国淡水的四大家鱼是( ) A.鳙鱼、草鱼、鲫鱼、鲤鱼 B.鳙鱼、鲢鱼、青鱼、草鱼 C.鲢鱼、草鱼、青鱼、鲫鱼 D.草鱼、青鱼、鲤鱼、鲫鱼 4.鳕鱼在春季向北方游,深秋向南方游,这叫( ) A.生殖洄游 B.索饵洄游 C.季节洄游 5.鲫鱼的呼吸器官是( ) A.身体的体壁 B.鳃 C.鳃裂 D.外鳃 6.鲫鱼的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 ) A.口腔 B.食道 C.肠 D.肝胰脏 7.鲫鱼体内形成尿的器官是( ) A.脾脏 B.肝脏 C.肠 D.肾脏 8.混合放养的科学道理是( ) A.便于管理 B.经济效益高 C.不同鱼种放养在一起互不干扰 D.各种鱼种栖息的水层和食性不同 9.冬眠状态的青蛙呼吸器官是( ) A.靠鳃呼吸 B.靠肺呼吸 C.靠皮肤呼吸 D.停止呼吸 10.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两栖纲动物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B.两栖纲动物多数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一般用肺呼吸。 C.皮肤裸露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D.心脏有二心房二心室,体温恒定。 11.青蛙消化后的食物残渣,由( )排出体外。 A.肛门 B.胞肛 C.尿道开口 D.泄殖腔孔 12.雄蛙体内输送精子的结构是( ) A.精巢 B.输精管 C.脂肪体 D.输尿管

1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蛙和鱼的眼相同,都有眼脸。 B.蛙眼对静止的目标视而不见。 C.蛙眼对活动物体有反应,所以能捕捉运动的昆虫。 D.蛙的感觉器官比鱼复杂、发达、与陆地生活相适应。 14.完成变态发育的一组动物有( ) A.蝗虫、密蜂、蝴蝶、蟾蜍 B.蟾蜍、青蛙、蚊子、苍蝇 C.青蛙、蚂蚁、蟋蟀、晴蜒 D.蟾蜍、青蛙、大鲵、蝾螈 15.下列除哪项处,其余都说明家鸽的外形与飞行相适应( ) A.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尾和四肢。 B.全身被有羽毛(除喙和足)。 C.躯干呈缍形。 D.前肢转化为翼,有几排大型的正羽。 16.家鸽的胸廊是由( ) A.脊柱、肋骨 B.脊柱、肋骨和胸骨。 C.肋骨和胸骨 D.胸部的脊椎骨、肋骨和胸骨。 17.家鸽飞翔时,完成呼吸作用主要依靠( ) A.两翼的煽动 B.气囊的扩大和缩小 C.胸骨和肋骨的运动 D.胸廓的扩大和缩小 18.鸟的卵细胞的结构是( ) A.卵壳、卵白和卵黄 B.卵黄、卵黄膜和胚盘 C.卵黄、胚盘和卵带 D.卵黄、卵白和卵壳膜 19.啄木鸟与啄食害虫相适应的特点是( ) A.足有三趾、趾端有钩爪 B.啄长而且坚硬 C.舌细长,前端有短钩,舌上有粘液。 D.尾羽羽干刚硬有弹性,末端尖如针棘。 20.猫头鹰和大山雀啄的特点分别是( ) A.直而坚硬;坚而钩曲 B.短而直;扁而阔,边缘有锯齿 C.坚而钩曲;直而坚硬 D.坚而钩曲,短而直 21.下列哪一组是恒温动物( ) A.野鸭、杨子鳄、青蛙、蛇 B.家鸽、野鸭、田鼠、鲸鱼 C.蟾蜍、蜥蜴、家鸽、家兔 D.大鲵、龟、野鸭、黑猩猩 22.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动物是( ) A.爬行动物 B.鸟类 C.两栖类 D.哺乳动物

1.常见的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

常见的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 一、脊椎动物 身上长有.羽毛 ..的动物。前肢退化成翅膀,体型流线型,骨胳中空。 常见的有:鸽子 ..、老鹰 ..…… ..、喜鹊 ..、大雁 ..、燕子 ..、麻雀、 ...乌鸦 有些鸟不能飞,如:鸡.、鸭.、鹅.、企鹅 ..。 鸟的大小不一,有巨大的鸵鸟 ..。 ..,也有很小的蜂鸟 世界上现存的鸟类约有9000多种。 直接生小动物,并用乳汁 ..小动物。 ..喂养 常见的有:狗.、猫.、兔.、猪.、牛.、羊.、狼.、鹿.、熊.、猴.、狐.、豹.、大象 ..、 狮子 ...、袋鼠 ..、松鼠 ..、仓鼠 ..、黄鼠狼 ...…… ..、熊猫 ..、老虎 ..、猩猩 ..、骆驼 ..、斑马 有些哺乳动物能在水里生活,如:鲸.、海豚 ..、海牛 ..、 ..、海象 ..、海豹 ..、海狮 河马 ..等。 有些哺乳动物能飞行。如:蝙蝠 ..。 世界上现存的哺乳动物约有4000多种 终身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 ...的动物。大部分的鱼用鳍游泳,身体表面有鱼鳞。 常见的有:金鱼 .....、鲨鱼 ...、黄鱼、带鱼 ..、 ..、鲤鱼 ..、鲫鱼 ..、草鱼 ..、包头鱼 鲶鱼 ..、鳗.鱼.…… 有些鱼的体型较特殊,如:鳝鱼 ..等 ..、比目鱼、 ....海马 世界上现存的鱼类约有25000种。 一般是肚皮贴地 ..的(四肢和身体一般都附在地面或其他物体),....爬行 身体内有肺,体表有鳞片或硬甲。 常见的有:乌龟 ..、海龟 ..、.甲鱼 ..、鳄鱼 ..……。 ...蛇.、蜥蜴 ..、壁虎、 大多数爬行动物生活在温暖的地方,因为需要太阳和地热取暖。 在恐龙 ..时代,爬行动物曾主宰着地球。 6000多种。 小时候生活在水中 ...,..,用鳃呼吸 ..上.,主要用肺呼吸 ...,长大后可以生活在陆地 有四肢。(即:水陆两栖),一般是卵生的,发育过程中有变态,皮肤能分泌黏液与辅助呼吸。 常见的有:青蛙 ..(娃娃鱼)…… ..、大鲵 ..、蟾蜍 目前,世界上的两栖动物约有4000多种。

脊椎动物学测试AB卷+3.6+肥乡一中(带答案)

脊椎动物学测试AB卷日期:3.6 邯郸市肥乡区第一中学编审:高二生物组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__ 备注:将答案填到答题卡上 【A卷】 1、鸟类与爬行动物共同的特征为(多选) A.皮肤干燥、具表皮角质层产物、单枕髁、卵裂形式为盘裂 B.皮肤干燥、具表皮角质层产物、体温恒定、卵裂形式为盘裂 C.缺乏皮肤腺、具表皮角质层产物、双枕髁、卵裂形式为螺旋卵裂 D.缺乏皮肤腺、单枕髁、卵裂形式为盘裂、双循环 2、下列属于脊椎动物亚门的动物是(单选) A.海参 B.河蟹 C.七鳃鳗 D.文昌鱼 3、下列鸟类生态群归类正确的是①隼②鹦鹉③鵜鶘④天鵝⑤百灵⑥鸵鸟⑦喜鹊⑧苍鸳(单选) A.A B.B C.C D.D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多选) A.如果把海星按在水底,不久它就会窒息而死 B.如果使用人的精子给黑猩猩的卵子受精,则会生出怪物 C.借帽水母的生殖腺来自于外胚层 D.鸟类保留其右体动脉弓 5、牛、羊等食草动物的胃有四室,反刍时食物从哪处返回口腔(单选) A皱胃 B.蜂巢胃(网胃) C.瘤胃 D.重瓣胃 6、能引起耳蜗底部的基底膜产生最大振幅的声波是(单选) A.高强度声波 B.低强度声波 C.高频声波 D.中频声波 E.低频声波 7、环毛蚓性成熟形成环带,其环带位于. (单选,1分) A.第VI-X节 B.第XIV-XVI节 C.第XV皿节 D.第X节 8、环毛蚓自第XXVI体节始,肠两侧向前伸出一对锥状,能分泌多种酶,为重要的消化腺。

(单选,1分) A.盲道 B.盲肠 C.胃有囊 D.胰腺 9、麻雀的卵属偏黄卵,盘状卵裂,其囊胚应为. (单选 1分) A.腔囊胚 B.极囊胚 C.盘状囊胚 D.表面囊胚 10、弓形虫属原生动物门的. (单选, 1分) A.纤毛纲 B.肉足纲 C.孢子钢 D.鞭毛纲 11、眼虫制造过多食物常形成一些半透明的( )储存于细胞质中,这是眼虫类的特征之一。(单选,1分) A.淀粉粒 B.副淀粉粒 C.食物泡 D.叶绿体 12、下列不属于留鸟的是(单选,1分) A天鹅 B鸽子 C麻雀 D猫头鹰 13、脑垂体由哪些部分组成? (单选,1分) A.仅神经垂体 B.仅腺垂体0 C.神经垂体和腺垂体 D.无神经垂体和腺垂体之分 14、青蛙成体的呼吸器官是 (单选,1分) A肠、肺 B.褶鳃、肺 C.肠、皮肤、肺 D.肺、皮肤、口咽腔粘膜 15、两栖类成体的血循环属于(单选, 1分) A.单循环 B.完全的双循环 C.开管式循环. D.不完全的双循环 16、爬行类从体形上显著区别于两栖类的特征(单选 1分) A.具有五趾型附肢 B.有尾

脊椎动物简答题讲解

2011复习题 一、简答(26分) 1.为什么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动物。(7分) (1)体披骨质鳞片或骨板,皮肤干燥,缺乏皮肤腺;(1分) (2)具真正的牙齿。 具次生颚,内鼻孔后移,口腔与鼻腔分开;(1分) (3)胸椎、肋骨与胸骨形成胸廓,可保护内脏和加强呼吸作用;(1分) (4)大、小肠交界处开始出现盲肠,可消化纤维;(1分) (5)具有羊膜动物式的排泄器官后肾;(1分) (6)大脑明显分为两半球,纹状体,表层出现神经细胞集中的新脑皮;(1分) (7)完全脱离水的束缚,在陆地繁殖, 体内受精。(1分) 2.两栖类对陆生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6分) (1)陆生的初步适应:基本解决了在陆地运动(1分)、呼吸空气(1分),同时发展了适于陆生的感官和神经系统(1分)。 (2)不完善性:肺呼吸的功能不够强,尚需皮肤呼吸和鳃呼吸加以辅助(1分);皮肤裸露,保持体内水分的问题没有解决(1分);不能在陆地上繁殖,卵受精、卵发育、幼体发育均在水中进行(1分)。 3.举例说明鸟类是如何完成双重呼吸的。(8分) (1)肺:一个由各级支气管形成的彼此吻合的密网状管道系统。 当气管进入胸腔后分为左、右支气管,即初级支气管, 然后再分支为次级支气管、三级支气管,三级支气管再分支出许多微支气管。(2分) (2)气囊:鸟类特有。是呼吸的辅助系统,由单层上皮细胞膜围成,无气体交换功能,共4对半,位于体壁与内脏之间。(1分) 后气囊:腹气囊一对和后胸气囊一对(1分) 前气囊:锁间气囊一个、颈气囊一对、前胸气囊一对(1分) (3)“dpv”系统、单向流、双重呼吸概念(3分) 4.学习行为及其类型?(5分) (1)学习行为是动物由经验得来的发生适应性改变的行为。(2分) (2)主要类型: 习惯化、经典的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模仿、印记学习、推理学习。(3分) 六、简述(25分) 1、你对鱼的鳞、鳍、尾有何知识?(10分) 要点:(1)具几种鳞、特点、鳞式;(3分) (2)几种鳍、功能、鳍式;(4分) (3)几种尾、形状功能。(3分) 2、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有几大进步事件,随机举出两个进步事件的意义?(15分) 要点:(1)五大进步事件:具上下颌、五指型附肢、羊膜卵、恒温、胎生哺乳。(5分)(2)进步意义。每个意义5分 A五指型附肢的进步意义 (1)适应陆生的五趾型附肢,这是动物演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2)作为鱼类运动器官之一的偶鳍结构比较简单,肩带直接附在头骨后缘,活动的方式和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它与鱼鳍之间只有一个单支点,以此作为杠杆,完成单一的转动动作。两栖动物的五趾型附肢与鱼鳍不同,肩带游离,前肢在摆脱头骨的制约后,不但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而且也增强了动作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腰带一方面直接与脊柱牢固地联结,另一方面又与后肢骨相关节,构成支持体重和运动的主要工具,使登陆的目标得以实现。 B羊膜卵出现的进步意义:

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

脊椎动物各系统的比较 一、脊索动物三大特征: 1.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关系; 2.进化的几个大事件,即几大里程碑; 3.动物总数和各纲动物数量; 4.脊索动物的进化过程: 棘皮动物—原始无头类——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 ——原始有头类——原始无颌类 ——原始有颌类——水生的鱼类 ——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两栖类 ——空中和陆地生活的鸟兽二、原索动物: 1.尾索动物:退行性变态,在几小时至1天的时间内: 海鞘的变化:自由游泳——固着 尾部脊索——消失,尾被吸收 背神经管——实心神经节 咽鳃裂——数目增加 雌雄同体、开管式循环 2.头索动物:名称的由来; 其结构的进步性、原始性和特化性; 三、脊椎动物胚胎发育和各胚层的分化(对照教材图示自己看,重点) 文昌鱼的发育:囊胚-原肠胚-神经胚 三胚层的出现 中胚层形成的问题(不同动物的形成方式) 中胚层的分化、其他胚层的分化 四、比较各个系统:横向的比较 一)皮肤及其衍生物 1.皮肤结构:表皮——外胚层 真皮——中胚层 皮下组织——中胚层 衍生物:表皮:所有腺体,所有角质外骨骼 真皮:鱼类骨质鳞片,鳍条,骨板 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盾鳞 2.比较:文昌鱼:为单层柱状上皮,内有单细胞腺和感觉细胞,外有一层表皮分泌的角质层。真皮由胶状结缔组织组成。 圆口类:表皮由多层上皮细胞组成,最表层的细胞也是具有核的活细胞,细胞间有单细胞腺。真皮为有规则排列的结缔组织,内含胶元纤维和弹性纤维 脊椎动物:多层表皮和真皮 水生腺体为单细胞(极少数多细胞腺体) 两栖类和陆生的腺体为多细胞 鱼类:表皮和真皮都为多层细胞组成,以单细胞腺体为主,包含少数多细胞腺,腺体多为黏液腺。 衍生物为四种类型鳞片:盾鳞(来源于表皮和真皮)、 硬鳞(源于真皮)、 骨鳞(圆鳞和栉鳞,源于真皮) 进化方向:盾鳞——硬鳞——圆鳞——栉鳞

泌尿(排泄)系统

泌尿(排泄)系统发展简述 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无泌尿(排泄)系统。水分随食物泡的形成进入原生动物体内,或通过体表渗透作用进入。多余的水分由伸缩泡排出。每个伸缩泡周围有数条收集管与内质网相通,细胞通过内质网收集细胞内多余的水分和代谢产物(包括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溶于水的含氮废物),经收集管送入伸缩泡,并通过胞体上固定的开口排出体外。水和代谢废物也可借扩散作用从细胞表面排出到周围的水体中。 海绵动物无专门的排泄器官,排泄功能由水沟系统来实现。 腔肠动物无专门的排泄器官,代谢产生的废物由体壁的细胞排出。 扁形动物门开始出现专门的排泄器官系统,为原始的原肾管型。 扁形动物除涡虫纲的无肠目没有排泄系统外,其余种类为原肾型排泄系统。外胚层内陷形成原肾管分布在身体两侧,原肾管有许多分支构成网状,末端是帽状细胞和管状细胞,帽状细胞负责摆动鞭毛收集实质(网状的合胞体以及分布在合胞体间的细胞间质构成,由中胚层形成,充满富含营养物质的液体,有保护内部器官、贮存营养物质和水分的作用)中的代谢产物和水,使之进入原肾管,再经原肾管由体表的开口排出体外。原肾的排泄效率很低,主要用来调节体内水分(渗透压),同时起到一点排出代谢废物的作用。 线虫动物依然是原肾型的排泄系统,但线虫的排泄系统内没有鞭毛和纤毛。 软体动物门开始出现后肾管型排泄系统。 软体动物的排泄系统为排泄效率更高的后肾管型排泄系统,由中胚层和外胚层共同发生形成。软体动物的肾还很简单,基本上是一管状的构造,有2个开口,一个在围心腔(真体腔)内,称肾口或内肾孔,一个开口在外套腔,称肾孔或外肾孔;肾口具纤毛,可以收集体腔中的代谢产物;肾口后是肾的腺体部分,其中有很多血管,血液中的代谢产物通过渗透作用进入肾,最后经肾的膨大部分即膀胱由外肾孔排出体外。除腹足类外,软体动物的肾成对出现。围心腔内还有由围心腔表皮分化成的分支状围心腔腺,也有排泄功能。 环节动物的排泄器官情况在不同种类中相差很大。多毛类中原始的种类仍然保留原肾,但多数环节动物的排泄系统为后肾。因为环节动物身体分节,所以排泄系统也与软体动物的有所不同。环节动物后肾开口在体腔的一端呈表面生有鞭毛的喇叭形,成为肾口或喇叭口,负责收集体腔液中的代谢产物;另一端穿过节间膜开口在下一体节的体壁,即肾孔或排泄孔。每个体节都有数目很多的小肾管,小肾管很长,被血管网包围,负责收集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喇叭口和小肾管中的液体进入肾管,肾管能重吸收某些盐离子和水分,肾管后端较粗成为膀胱,经此排出的液体代谢废物浓度大大提高,和体腔液很不同,可以称为尿;此外隔膜及咽部也有小肾管,但开口到肠道,收集到的液体经肛门排出体外。蛭类的排泄系统也是后肾,但每节1对的后肾埋在占满体腔的结缔组织中。 节肢动物门中出现了无脊椎动物的另一种重要的排泄方式即马氏管排泄。 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有2种主要类。一种是与后肾同源的腺体结构(一般存在于水生种类),一般为囊状,一端为开口在体表的排泄孔,另一端为盲端,相当于残留的体腔囊与体腔管;另一种是马氏管(蛛形纲和昆虫纲都是这种排泄器官),马氏管是在消化管中肠和后肠间由内胚层或外胚层形成的单层细胞的盲管,游离在血腔中收集血淋巴中的代谢产物,排泄物经肛门排出,这种排泄形式能够更节约水分,适应于陆地生活。 棘皮动物与其余的无脊椎动物相比,缺少形态上和功能上分化完全的排泄器官。 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走上不同的进化路线,原始的脊索动物类群没有集中的排泄器官。 尾索动物无集中的排泄器官,仅在肠的弯曲处有一团具排泄功能的细胞,排泄物主要为尿

脊椎动物学测试答案

脊椎动物学测试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1分) ( B )1下列关于脊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脊索是脊索动物所特有的特征之一 B、脊椎动物的脊柱是由脊索演化而来 C 、脊索为一中空的管状结构 D 、脊索位于动物的背面,在动物的某发育阶段对身体起支架作用 (D )2下列动物中,是胎生又不具真正胎盘的动物是 A、针鼹 B、豪猪 C、鸭嘴兽 D、袋鼠 (D )3鸟类和哺乳类中最大的目分别是 A 雁形目、食虫目 B 鸥形目、啮齿目 C 鸡形目、兔形目 D 雀形目、啮齿目 (D )4.世界上最古老的动物区系是 A、古北界 B、东洋界 C、新北界 D、澳洲界 ( A )5下列关于4种动物尾巴的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避役的尾巴可攀树 B、袋鼠的尾巴是重型武器 C、鳄鱼的尾巴能支撑身体 D、黄鼠狼的尾巴会发出警告气味 ( A )6下列动物中哪种动物的尾部肌肉最发达 A、鲤 B、蛙 C、鸽 D、兔 ( B )7我国有俗称“金鸡”“银鸡”“铜鸡”的3种鸟类,它们分别是 A、红腹锦鸡、白腹锦鸡、白鹇 B、红腹锦鸡、白鹇、白腹锦鸡 C、红腹锦鸡、原鸡、白鹇 D、褐马鸡、白鹇、原鸡 (D )8下列属于卵生动物的是 A 蝎子 B 灰星鲨 C 袋鼠 D 针鼹 ( A )9大象的两颗大牙相当于人类的 A 门齿 B 大齿 C 前臼齿 D 后臼齿 ( A )10大麻哈鱼在秋季由海里游到黑龙江、松花江、图门江去产卵,这种现象称为 A、生殖洄游 B、季节洄游 C、索饵洄游 D、溯河洄游 ( B )11在鱼类养殖业中,下列属于混合放养所依据的原理是 A、不同的鱼洄游规律是不同的 B、不同的鱼栖息水层和食性的不同 C、不同的鱼生殖季节不同 D、不同的鱼对氧气的需要量不同 ( A )12下列脊椎动物中,不具有内鼻孔的动物是 A、鱼 B、蛙 C、蛇 D、鸟 (C)13陆生脊椎动物的肺,从来源和位置来说,它起源于 A、外胚层 B、中胚层 C、内胚层 D、不能确定 (C)14犀牛有几个负重的趾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D )15牛的胃为复胃,其有四室,其中能分泌消化液的是

脊椎动物各系统演化

脊椎动物各系统演化 一、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骨骼 观察经制备好的骨骼标本,了解其特点。 1.主轴骨骼 鱼类:脊柱分躯椎(附有肋骨,保护内脏器官)和尾椎(运动用)两部。两栖类;脊柱分?化为一块颈椎、七块躯椎和——块骶椎,尾椎则愈合为一块尾杆骨。 爬行类:脊柱分化为颈椎、胸腰椎、骶椎及尾椎。 鸟类:脊柱的颈椎较多,而胸椎互相愈合,腰椎、骶椎及部分尾椎与腰带合成复合的骶部,尾椎最后为一块尾综骨。 哺乳类:脊柱分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五部。 2.头骨:脊椎动物的头骨,在软骨鱼类只有软骨颅,硬骨鱼才变为硬骨,加以真皮形成的骨骼参加在内,头骨数目可多到180余块。以后随着进化,合并和消失等方式,到哺乳类减到35块,到人类只留28块。 3.附肢骨:肢带(肩带和腰带)和肢骨是连动器官的支柱,依照动物生

活状况而起变化。 鱼类:肩带和腰带都不与脊柱相接,末端为鳍条,成为胸鳍和腹鳍。两栖类:肩带在腹中线上与胸骨相接,包括喙骨、前喙骨、肩胛骨和上肩胛骨。前肢由肱骨、尺骨、桡骨、腕骨、掌骨和指骨构成。腰带与脊柱相接,由髂骨、坐骨及耻骨组成。后肢由股骨、胫腓骨、附骨、跖骨及趾骨组成。 哺乳类:腰带组成骨盆。肩带中的肩胛骨更为发达。锁骨变化多。肢骨的基本情况未变,唯腕骨数目减少。 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消化系统 观察液浸标本,比较五类动物消化器官的口裂和口腔、消化管的各部分及消化腺。 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呼吸系统(图5—19) 鱼类:呼吸器官为鳃,受鳃弓和鳃条支持,鳃前隔的两面具有许多行平行褶皱的鳃瓣。内中有很多微血管,颜色鲜红,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两栖类:幼体仍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但肺的构造简单,还得依靠皮肤帮助呼吸。 爬行类:终生用肺呼吸,但肺结构尚较简单。 鸟类:适应飞行,除肺外,尚有与肺相通的气囊、构成双重呼吸。 哺乳类:肺更趋于发达、完善,呼吸的动作也更复杂,尤其是膈的存在,呼吸作用更为加强。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课题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教学目标1、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无脊椎动物的分类 重点、难点1、动物各种类群的判断 2、动物各类群的结构特点和分类依据 教学内容 知识点1:脊椎动物 1知识梳理 动物的分类。 根据有无分节的脊惟,动物可以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脊椎动物的五大类群及特征 2、典型例题 1、下列那类动物的一生中有三种呼吸器官出现() A 鱼类 B 两栖类 C 爬行类 D 鸟类 2、下列各组动物中,真正属于陆生脊椎动物的是() A、蛇和蚕 B、啄木鸟和猫 C、青蛙和扬子鳄 D、娃娃鱼和丹顶鹤 3、下列不能作为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的是() A、一般贴地爬行 B、有四肢 C、身体内有肺 D、体表有鳞片或甲

4、爬行动物覆盖着鳞片或甲,其作用是() A、有利于运动 B、保护皮肤 C、有利于防御敌害 D、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以及保护作用 5、下列动物中,体温恒定、卵生、体内受精的是() A、青蛙 B、蛇 C、兔 D、家鸽 6、变温动物的体温特征是() A、体温变化没有规律 B、体温随环境温度而变化 C、在春夏秋季体温恒定,冬季体温下降 D、夏季体温低,冬季体温高 7、下列生物皮肤要保持湿润的是() A、狗 B、捕鱼的鱼鹰 C、扬子鳄 D、大鲵 8、下列动物中属于体温恒定、卵生、体内受精的是() A、青蛙 B、蛇 C、兔 D、丹顶鹤 9.渔民从海水中打捞起一种动物,经解剖发现它有脊椎骨,繁殖方式是胎生哺乳。这一动物可能是( ) A.海星B.海螺C.鲸D.鱼 体外有毛皮, 脊胎生、哺乳 椎有羽毛,体温恒定 动体外无毛皮表皮干燥呈鳞片 物卵生状,在陆上产卵 无羽毛,体温不恒定幼体用鳃呼吸 皮肤湿润,成体可用肺呼吸 在水中产卵 幼体成体 都用鳃呼吸 考点2:无脊椎动物 1、知识梳理 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体内没有脊椎骨,它们的形态各异,按照形态和结构归纳如下表:

无脊椎动物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无脊椎动物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部分 1.如何理解原生动物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答:原生动物只有一个细胞组成,结构简单,但有由细胞质分化出的类似多 细胞动物的器官,即细胞器,能执行运动、摄食等功能,具备了多细胞动物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营养:能通过虫体表面从外界直接摄取营养;有的种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呼吸:能通过虫体质膜扩散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排泄:体代废物能通过质膜扩散到体外;有的种类能通过体形成的伸缩泡排泄废物。 运动:能依靠身体上的鞭毛、纤毛或身体的变形来完成运动。 生殖:有的种类能进行二体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多体分裂生殖或抱子生殖等进行无性生殖;有的种类能进行同配生殖、异配生殖或接合生殖等进行有性生殖。对环境的适应性:许多种类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能形成包囊,以此度过恶劣环境。所以原生动物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2 .为什么说海绵动物在动物演化史上是一个侧支? 答:海绵动物的胚胎发育与其他多细胞动物不同,在原肠期,其外胚层发生 了翻转现象,即外层细胞被包在里面,而层细胞被转到外面。根据生物发生率, 这种胚层翻转反映了海绵动物的进化历史,所以这种现象说明了海绵动物与其他多细胞动物没有亲缘关系,是进化史上的一个侧支。 3.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它在动物进化中占有重要位置?

答: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型分水螅型和水母型;有 两个胚层及原始消化腔;仅有细胞和组织的分化,但尚未达到器官、系统的水平;网状神经系统。由于海绵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只是一个侧支,是一个死胡同,而腔肠动物才是真正的双胚层动物,以后的其他后生动物都是经过这个阶段演化而来的。因此腔肠动物在动物进化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4.为什么说扁形动物的出现是动物进化史上的一次飞跃? 答:扁形动物从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身体两侧对称:使动物的运动由不定向变为定向。 (2)出现了中胚层:减轻了、外胚层的负担,为动物结构的复杂化提供了条件。使动物分化出了器官系统(达到了器官、系统的水平) ,体壁由于有肌肉参与,形成了皮肤肌肉囊,增强了动物的运动能力。 (3)出现了梯式神经系统:神经系统趋于集中。 (4)出现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即原肾管,提高了排泄的效率。 (5)出现了生殖导管:即输卵管和输精管,增强了生殖能力。 由于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因此称扁形动物的出现是动物进化史上的一次飞跃,在动物进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5.为什么说原腔动物不是严格的动物分类阶元?它主要包括哪几个动物类 群? 答:原腔动物是动物界较庞大和复杂的一个类群,它们形态各异,亲缘关系也不很密切,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具有一个充满体液的假体腔(初生体腔),所以原腔动物又称假体腔动物,可见,原腔动物并不是根据亲缘关系划

脊椎动物演化趋势

动物各系统演化 一、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骨骼 鱼类脊柱的分化程度很低,脊椎只有躯椎(trunk vertebra)和尾椎(caudal vertebra)两种。躯椎附有肋骨(lib),尾椎特具脉弓,容易区分。 鱼类特有的双凹形(amphicoelous)椎体。 鱼类成对的附肢骨骼没有和脊柱发生联系,这是其骨骼系统的特点之一 两栖类 分颈椎(cervical vertebra)、躯干椎(trunk vertebra)、荐椎(sacral vertebra)和尾椎(cauda vertebra)。具有颈椎和荐椎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 颈椎1枚,又称为寰椎(atlas) 躯干椎7-200枚,12-16枚(有尾两栖类),无尾两栖类最少为7枚,无肋骨。 椎体多为前凹型或后凹型。少为双凹型。 荐椎1枚。 尾椎在无尾类中为1枚 爬行类 出现了枢椎、2枚荐椎。寰椎与头骨的枕骨髁作关节,能与头骨一起在枢椎的齿状突上转动,从而使头部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与两栖动物的比较: 两栖动物:颈椎(1枚)+体椎+荐椎(1枚)+尾椎 爬行动物:颈椎(2枚)+胸椎+腰椎+荐椎(2枚)+尾椎 有发达的肋骨,一部分胸椎的肋骨与胸骨形成羊膜动物特有的胸廓(throax),它与保护内脏器官和加强呼吸作用的机能密切相关 蛇类不具有胸骨,其肋骨具较大的活动性,并借助皮肤肌支配腹鳞,以完成特殊的运动方式 肩带有十字形上胸骨(而非胸骨的组成部分) 四肢与身体长轴呈横出的直角相交,肩臼浅小。故爬行动物在停息或爬动时都保持着腹部贴地的姿态。 鸟类 鸟类的脊柱可分5区,即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 颈长,颈椎数目较多。颈椎的特点是活动性很大,其椎体呈马鞍型,称为异凹型椎体。这种类型的椎体是鸟类所特有的,椎间关节活动性极大,鸟头能转动180°,某些鸮形目的鸟头甚至能转动270°。 胸椎5~6枚。借硬骨质的肋骨与胸骨联结,构成牢固的胸廓。肋骨不具软骨,而且借钩状突彼此相关连,十分牢固。 鸟类的胸骨非常发达,向后一直伸展到骨盆部,沿胸骨腹中线处有高耸的隆起,恰似船底的龙骨,故称龙骨突(keel),以扩大胸肌的附着面。(失去飞翔能力的走禽,如鸵鸟,则胸骨扁平,无龙骨突起。) 愈合荐骨,又称综荐骨(synsacrum) ,是鸟类特有的结构。它是由少数胸椎、腰椎、荐椎以及一部分尾椎愈合而成的,而且它又与宽大的骨盘(髂骨、坐骨、耻骨)相愈合,使鸟类在地面步行时获得支持体重的坚实支架。 尾综骨 单一的枕髁 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和锁骨构成。 鸟类左右锁骨以及退化的间锁骨在腹中线处愈合成“v”形,称为叉骨(wishbone),是鸟类持

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 1.出现上下颌。 这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重要转折点,颌增加了获得食物的机会,提高生命活动能力,增强动物适应性。

2.有成对附肢--偶鳍。大大加强活动能力,成为陆生脊椎动物四肢出现的条件 3.完整的内骨骼系统。脊柱彻底取代脊索。 4.脑明显分为五部分,双鼻孔,出现半规管。 5.鳃呼吸 6.有调节体内渗透压的良好机制 7。血液循环为单循环 8.以鳔和脂肪调节水的浮力 鱼纲外形与结 1.体形:纺锤形: 适应快速持久游泳 侧扁型:游泳不多但敏捷 平扁形:行动迟缓,底栖生活 河豚型:不善游泳 鳗鲡型:穴居生活 2.鳍: 奇鳍:背鳍、臀鳍、尾鳍(软骨鱼歪型尾,硬骨鱼正型尾) 偶鳍:胸鳍、腹鳍 3.皮肤和鳞片: 皮肤分表皮和真皮,表皮无角质层有大量粘液腺,真皮内有鳞片,皮下组织少 鳞片分盾鳞(软骨鱼特有,由基板和棘构成,与齿同源)、硬鳞、骨鳞(分圆鳞和栉鳞)。后两种为硬骨鱼特有,完全来源于中胚层。 4.骨骼系统: 中轴骨:头骨、脊柱、肋骨(硬骨鱼较发达) 附肢骨:带骨(肩带、腰带)、鳍骨(胸鳍、腹鳍)、奇鳍骨 5.肌肉系统: 躯干肌(上、下轴肌)、头部肌肉(腮肌)、附肢肌肉 6.消化系统: 消化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腺(后两者大部分硬骨鱼合并)。无唾液腺 消化道:口、口咽腔、食道、胃(有的无)、肠(某些有幽门盲囊或螺旋瓣)、泄殖腔。口中有齿,消化道 分化不明显。 7.呼吸系统: 鳃的特点:换气面积大,壁薄,逆流循环(血流与水流方向相反) 鳔的作用:调节鱼的比重,感知高频声波辅助听觉,肺鱼的鳔可以有肺的作用,有的鱼可以用鳔发声。 8.循环系统:

单循环,心脏血为缺氧血,心脏(单心房,单心室,一静脉窦,软骨鱼有动脉圆锥。位置较其他脊椎动物靠前,血流速度慢)——鳃(换气)——背大动脉——组织毛细血管——静脉——心脏。 9.排泄系统: 海水鱼尿少,淡水鱼排大量稀释尿,均以肾脏和鳃作为排泄器官。其中鳃负责分泌或吸收盐分 10.生殖系统: 体内外受精均可,体内外发育也均可,但体外受精、体外发育最常见。行卵生(最多)卵胎生与假胎生 11.神经系统与感官 脑明显分为五部分,但大脑不发达,只有10对脑神经。软骨鱼大脑相对发达。 鱼类眼无弹性,不能自动对焦,为近视眼 只有内耳,并且有平衡感觉 侧线系统具有感知水流方向、水压和低频振动机能 12.内分泌系统 脑下垂体(促性腺激素)、甲状腺、后鳃体、胸腺、肾间体组成 编辑本段软骨鱼纲 翻车鱼(硬骨鱼纲) Chondrichthyes本系是现存鱼类中最低级的一个类群,全世界约有200多种,我国有140多种,绝大多数生活在海里。 其主要特征是 ①终生无硬骨,内骨骼由软骨构成。 ②体表大都被楯鳞。 ③鳃间隔发达,无鳃盖。 ④歪型尾鳍。本系共分两个亚纲,即板鳃亚纲和全头亚纲。 ⑤无鳔,绝大多数海生

普通动物学试题库

普通动物学试题库 Ⅱ脊椎动物篇 一、名词解释 头索动物、原索动物、内柱、肝盲囊、脊索、逆行变态、无头类、颌口类、有颌类、咽鳃裂、口索、尾索、双循环、单循环、不完全双循环、闭鳔类、鳃耙、盾鳞、硬鳞、骨鳞、圆鳞、栉鳞、韦伯氏器、侧线器官、鳞式、齿式、生殖洄游、卵生、卵胎生、胎生、五趾型附肢、咽式呼吸、原脑皮、新脑皮、颞窝、颊窝、次生腭、口漏斗、鳃笼、鳃囊、动脉圆锥、动脉球、犁鼻器、淋巴心、婚垫、耳后腺、后肾、胸廓、红外线感受器、愈合荐骨、开放式骨盆、跗间关节、旅鸟、早成鸟、晚成鸟、留鸟、候鸟、迁徙、漂泊鸟、淋巴结、孵卵斑、尾综骨、龙骨突、鸣膜、胎盘、蜕膜胎盘、无蜕膜胎盘、复胃、喉、封闭式骨盆、鼻旁窦、洞角、实角;双重呼吸、同型齿、异型齿、适应辐射、三重调节、 二、填空 1、半索动物门的常见代表动物是(),它的全身由()、()和()3部分组成。 2、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和()。 3、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和()三个亚门。 4、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门是(),它的三个主要特征是具有()、()和()。 5、鱼类的基本体形有()、()、()和()四种。 6、真皮鳞是鱼类所特有的皮肤衍生物,根据形状和发生的不同,可分为()、()和() 三种类型鳞。 7、鱼类的尾鳍分()、()和()三种基本尾型。 8、四大家鱼是指()、()、()和(),它们的分类地位为()亚纲()目。 9、四大海产指()、()、()和()。 10、韦伯氏器又叫(),通常认为由前向后它由()、()、()和()组成。 11、鱼类的生殖方式有三种,即()、()和()。 12、由()到()的鳞列数,称为侧线上鳞,由()到()的鳞列数称为侧线下鳞。 13、两栖类的脊柱分化为()、()、()和()四部分,其中()、()是两栖类开始适应陆地生活的产物。 14、两栖类的脊柱分为四个区,即()、()、()和()。 15、两栖类脑颅后方具()枕骨髁,颌弓中的颚方软骨被()包围,麦氏软骨被()包围,从而形成()上下颌。 16、青蛙的耳由()和()构成,听骨的外端连接(),内端连接()。 17、两栖类的肩带分为()和()两种类型。青蛙的肩带属()。 18、大多数爬行类的齿为(),低等的种类为(),多数为(),高等种类为()。 19、现存爬行类分属于四个目()、()、()和() 20、晰蜴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有:体覆盖着()、终生用()呼吸,()受精,卵外包着()。 21、脊椎动物中,由水生向陆生的过渡类型是()动物,真正陆生脊椎动物是从()动物开始的。 22、爬行类的牙齿按着生方式可分为()、()和()三种类型。 23、哺乳动物的牙齿为()生齿,齿型有分化,分化为()牙、()牙和()牙。 24、哺乳动物特有的肌肉为()肌和()肌。 25、反刍动物胃一般由4室组成,即()胃、()胃、()胃和()胃。

自然教案-3、8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

自然教案-3、8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第九节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实际上是对前面几节的总结,在总结过程中对 科学的观察和比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同时,从分 类学的角度对动物类群进行了大致的描述,使学生对动 物分类在方法和结构上有个大致的了解。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鉴于涉及观察、比较和分类,特别是涉及脊椎动物与无 脊椎动物的分类,本课的讲授应充分利用标本,包括各 种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标本和脊椎动物的骨骼标本,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整个动物界有一个尽可能全面 而又直观的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有利于脊椎动物、无 脊椎动物等概念的形成。因此本课应安排在实验室进行。 二、课时安排 本节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理解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2.了解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及依据。

3.初步了解动物界的组成。 (二)技能目标 1.初步学会对动物的简单分类。 2.学会对动物内部结构的观察和分析。 (三)情感目标 1.认识观察、比较在生物分类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对动物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2.教学难点:认识动物界的组成。 三、教学准备 标本室内的各种动物标本(包括脊椎动物形态标本和无脊椎动物浸制标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骨骼标本。 四、教学过程() (一)观察标本,引出动物分类方法 课前带领学生参观标本室,观察标本。 动物界是丰富多彩的,至今已被人类认识的动物已有50多万种。刚才大家见到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为了帮助人们认识动物,科学家把动物进行了分类。就如我们学过的节肢动物,根据具有或不具有某些特征,分为昆虫纲、甲壳纲、多足纲、蛛形纲等几类。

无脊椎动物学试题及答案(内容参考)

第二章 原生动物门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2 赤潮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二、判断与改错:(对的填“+”,错的填“-”) 1, 表膜就是质膜。( ) 2 ( ) 3面的突起物,与一基体相连,不受核的控制。( ) 4 ( ) 515年后,眼虫将会永远失去绿色。 ( ) 6 虫又可重新变绿。 ( ) 7 ) 8 ( ) 9度污染的水体中。 ( ) 10 ) 11 ( ) 12 ) 13 ) 14 ) 15 ) 16核偏在虫体的一边,较致密,疟色素较粗大。( ) 17 ) 三、选择填空 1( )储存于细胞质 中,这是眼虫类的特征之一。 A B C D 2( )。 A B C D 3 锥虫多生活于脊椎动物的( )。 A B C D 4主的纤维为食,也使宿主能很好地利用纤 维素,这种互为有 利的生活关系称作( )。 A B 共栖 C D 5 能诱导变形虫发生胞饮作用的最合适物质是( )。 A B C D

6()。 A B C D 7()。 A B C D 8()所特有。 A B C D虫 9()。 A B C呼吸 D 10 A B C D 11()。 A B养C D 12能行内出芽生殖的原生动物是()。 A B C D 13是. A B C D 14()。 A B C D 15()。 A B C D 16是()。 A B C

D和分裂生殖 17()。 A B C D 18()。 A B C D 19()。 A B C D 20()。 A B C痢疾内变形虫D 第二章原生动物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污染程度的生物,称指示生物。如 绿眼虫可作为重度污染的指标。 2繁殖过剩密集在一起时,可引起较 大面积海水变色的现象,称为赤潮。赤潮造成水中严重缺 3吞噬作用:变形虫等动物没有胞口,当临时的前端接触到食物时,就伸出伪足,从各方面进行包围, 将固体食物颗粒裹进细胞内部,这种取食方式称作吞噬作用 4胞饮作用:变形虫等单细胞动物靠身体临时的前端,象饮水一样摄食液体食物的现象称胞饮作用。 5细胞内消化:单细胞动物摄食时,随着食物也带进一些水分,形成食物泡。食物泡和溶酶体融合,由溶酶体所含的各种水解酶消化食物,整个消化过程在细胞内完成,此为细胞内消化。某些多细胞动物 的部分细胞亦能摄取食物,进行细胞内消化,如腔肠动物的内皮肌细胞。 6共栖:两种能独立生活的动物以一定关系彼此生活在一起,对寄居的动物无益害。如人大肠中的结肠内变形虫。 7种体内,互相依赖,各能获得一定的利益(彼此受益),如生活于白蚁肠中的超鞭毛虫。 8 9保虫宿主:有的寄生虫除寄生于人体外,还可寄生于其他动物,并且这些动物可将病源随时传给人,从流行病学的角度,称这些动物为保虫宿主(或称储存宿主)。 10中间宿主(寄主):寄生虫无性生殖所在或幼虫所寄生的宿主。如人为疟原虫的中间寄主(宿主)。 11终未宿主:寄生虫有性生殖阶段所在或成虫所寄生的宿主。如蚊为疟原虫的终未宿主。 12裂体生殖:进入宿主细胞的孢子虫滋养体成熟后,首先是核分裂成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 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个裂殖子,这种复分裂的方式称为裂体生殖。 13孢子生殖:进入终未宿主的孢子虫发育至卵囊后,核和胞质进行多次分裂,先形成多个孢子母细胞,每个孢子母细胞形成许多孢子,一个孢子又可形成许多子孢子,最后可形成成千上万个子孢子。这就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