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财政学概论》教案_3

《财政学概论》教案_3

《财政学概论》教案_3
《财政学概论》教案_3

《财政学概论》是财政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财经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阐述财政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同时吸收财政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财税改革的最新政策和实践。该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是财政职能、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体制、财政政策、财政管理。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了解财政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熟练应用财政基本知识,分析归纳有关实际财经问题,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财政学概论》教案

前言

一、为什么要学习财政学?

1.增加知识、了解社会;(财政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1)知识时代;

(2)作为社会人;

(3)走出认识误区——知识实用主义;

2.财政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3.树立宏观思维观念。

二、如何学习。

1.勤于思考;

2.善于观察;

3.自觉接受;

4.灵活方法;

第一章财政与财政学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用。

——王安石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种种财政现象,对财政的产生、发展有清晰的了解,明确财政与国家的关系,掌握财政的构成要素、一般概念和特征,并通过现象把握财政的本质,同时,掌握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为学好财政的基本理论和财政管理的基本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考核要点〗

财政的概念;

财政要素与特征;

财政是国家配置资源的重要方式;

财政是国家调控经济及干预社会生活的经济手段;

财政与国家的关系;

财政与经济的关系。

〖课时分配〗5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

一、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财政现象

(一)财政就在我们身边;

(二)财政是一个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复杂的经济分配活动

二、财政的产生

(一)剩余产品的出现为财政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社会公共需要的形成与发展是财政产生的重要条件

(三)国家的产生是财政形成的必要前提和根本标志

三、财政的发展

(一)奴隶制国家财政

(二)封建制国家财政

(三)资本主义国家财政

(四)社会主义国家财政

四、财政的定义

财政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集中性分配。

第二节财政要素与特征

一、财政分配的构成要素;

(一)分配主体——国家。国家是社会的正式代表,其他任何组织都无权代表社会

(二)分配客体——一部分社会产品; M

(三)财政分配的目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四)分配形式——力役、实物、货币

二、财政分配的特征

(一)国家主体性

(二)强制性

(三)无偿性

(四)社会集中性

第三节财政与国家

一、财政是国家存在及实现其职能的经济基础

二、财政是国家配置资源的重要方式

三、财政是国家调控经济及干预社会生活的经济手段

(一)国家利用财政作用于经济基础

支出、公债、补贴

(二)国家利用财政调节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1)税收;(2)支出(转移支付)

第四节财政与经济

一、经济决定财政

(1)经济决定财政分配的对象—社会产品—收入

(2)经济体制决定财政分配体制。

二、财政影响经济

(1)财政作为生产要素——经济的一部分决定经济;

(2)财政作为社会需求的一部分,调节供求关系;

(3)财政作为政策工具,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促进经济发展。

第五节财政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一)财政学研究财政分配活动

(二)财政学研究财政分配关系

(三)财政学研究财政体制和财政政策

(四)财政学研究财政管理极其方法

二、财政学的研究方法

(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三)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章财政职能

一个拥有主权的政府的崇高意图或目的便是最大可能地增进人的幸福。

——奥斯汀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明确公共需要的特征及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混合物品的区别,重点掌握财政各个职能的含义、存在的客观必要性及其主要内容,并且要把握本章的分析思路。

〖考核要点〗

公共需要的特征;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市场失灵与市场缺陷;

现代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资源配置职能的必要性和内容;

收入分配职能的必要性和内容;

经济稳定职能的财政措施。

〖课时分配〗6课时

〖教学内容〗

上一章主要讲解了财政的种种现象以及与国家、经济的关系。本章重点是讲解财政的三大职能问题,同学们应重点掌握。

第一节政府与市场

一、公共需要与私人需要

(一)公共需要与私人需要

(二)公共需要的特征

1.社会集合性

2.共同享用性

3.外部性

4.非市场竞争性和非营利性

5.客观性和历史性

6.层次性

二、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一)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二)混合物品

三、市场失灵与市场缺陷

(一)公共物品

(二)外部效应

(三)自然垄断

(四)信息不充分

(五)收入分配不公

(六)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

四、现代政府职能

(一)政治统治职能

(二)社会管理职能

(三)经济与发展职能

第二节资源配置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

(一)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

1.人力资源——劳动者;

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森林……

2.非人力资源

人造资源:厂房、机器设备、农田水利设施……

(二)资源配置——合理、有效地使用有限资源

(三)资源配置方式

1.市场配置——需求制约价格,价格引导投资;

2.政府配置——财政收支活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

其中,安排支出——直接配置;

财政税收政策——间接配置。

二、资源配置职能的客观必然性。

1.社会公共需要的客观存在,需要财政配置资源——满足其需求;

2.弥补市场缺陷——盲目性——财政税收政策引导、制约。

三、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

1.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配置;

(比例) F/GDP F/V+M

2.在政府部门内部合理分配资源;

社会公共需求的内部结构——财政收支结构——各种比例(支出)

3.在不同地区之间配置资源;(调节)

财政补贴、财政投资、税收及财政政策,调节资源在各地区之间的流向。

4.调节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即在竞争与非竞争的产业部门之间调节。

第三节收入分配职能

一、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对社会成员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分额的影响。其目的,是要将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

控制在社会可以接受的限度内,以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

二、收入分配职能的客观必要性

1. 市场分配机制——以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决定。

要素投入与要素收入相对称,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和分配规则。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劳动能力、财产占有量、就业机会、竞争环境、条件均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收入多寡悬殊。

其结果导致:(1)挫伤劳动积极性;

(2)生产效率下降;

(3)社会不稳、动荡不安。

2. 政府分配机制——矫正市场分配机制缺陷、调节分配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三、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

1. 调节部门及产业之间的收入分配

2. 调节企业之间的收入分配

3. 调节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

4. 调节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

四、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途径

资源税:自然条件、地理条件等形成的级差收入

1.税收差别税率:不同行业的盈利水平

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个人收入

中央——地方

对地区

地方上级——下级

2.转移支付退休保险、失业救济、

对个人特困、医疗保险等、

福利……

3.购买支出——政府部门人员工资、津贴。

第四节经济稳定职能

一、经济稳定职能的含义

经济稳定职能是通过制定、实施和调整财政政策,运用税收、公债、投资等财政手段,调节和控制社会总供求平衡,以实现四大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充分就业:95%左右就业;

(2)物价稳定:通货膨胀率为3%——5%;

(3)国际收支平衡:影响国内总供求平衡;

(4)适度的经济增长;

生产资料—原材料等

逆差:支出多—进口多

▲国际收支生活资料

顺差:出口多—国内物价减少

(收入多)

二、客观必要性

市场机制的缺陷:

(1)物价与就业的总水平由总需求水平确定,并与当时的生产能力有关,而总需求水平是难以估计的。(收入水平)

(2)生产的盲目性、自发性——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的偏差,引起经济稳定;

(3)政策的原因;

(4)国际原因;如:

俄罗斯的改革:1991年150% 通货膨胀率;

1992年1354%通货膨胀率;

我国:1998年通货膨胀率27%;

1994年通货膨胀率25%左右;

1997年通货膨胀率 -%;

1998年通货膨胀率0%;

1999年通货膨胀率 0.2%;

2000年通货膨胀率 2%;

2001年通货膨胀率 -%;

2002年通货膨胀率 -0.6%;

2003年通货膨胀率 3%;

2004年通货膨胀率 3.9%;

预计2005年通货膨胀率 1.8%;

三、经济稳定职能的内容

(一)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供求总量大体平衡

需求过大时,紧缩政策;

需求不足时,扩张政策。

(二)调节社会总供求结构上的平衡

关键是调节社会总供给结构。

四、实现经济稳定职能的财政措施

(一)相机抉择机制需求 < 供给减税需求=供给均衡财政政策需求> 供给增税

(二)自动稳定机制

累进税制:纳税额与收入(应税所得额)正相关关系

转移性支付:经济高涨时,领取社会救救济人数减少,失业率低;反之,亦然。

(三)其他措施。

投资、补贴、税收等对调节社会总供给结构起重要作用。

第三章财政支出概述

世人莫不怀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欲望,要使支出超过收入,此乃一切进步的动力。

——勃特勒·S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财政支出的内涵与外延、基本分类方法以及支出形式;理解和掌握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和原则等基本理论;能够结合我国财政实践,灵活运用公共需要和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理论,探讨提高我国财政支出比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途径。

〖考核要点〗

财政支出的内涵与外延;

决定财政支出形式的经济前提和具体因素;

优化我国支出结构的途径;

解析我国财政支出比重变动的轨迹;

衡量政府规模的合理而有效的指标。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内容〗

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是财政分配的两个过程和阶段,是财政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章主要讲述财政支出的基本知识(分类、形式、规模、结构)。

第一节财政支出分类

一、财政支出的含义

财政支出:1.一定数量的资金(国家集中掌握);

2.过程和行为——对国家集中的资金的分配(一个预算年度内)。

3.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实现职能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政府)国家职能范围及其变化的集中反映。

二、财政支出的分类

按不同归纳方法对财政支出进行科学分类,有助于研究和认识财政支出的性质、范围、结构和方向,从而有利于管好、用好之。(一)以政府职能为标准分类

现代社会政府职能:政治、经济、社会三个方面。

与之相适应,财政支出一般可分为:国际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社会文教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经济建设支出。

国际上通用的分类法。

(二)以政府机构为标准分类

中央——部……

地方——厅……

此法便于将财政支出与实际使用部门联系起来,有利于对支出效用的考核。

此法亦可看作是第一种分类的派生或具体化。

(三)以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为标准分类

生产性支出、非生产性支出。

生产性基建支出

企业改造支出

流动资金支出

生产性支出(积累)科技文化费用

地质勘探费用

简易建筑费

支援农业生产支出

农业综合开发支出

非生产性基建支出

文、教、科、卫事业费

国际支出

非生产性支出(消费性)行政管理费

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

武警部队支出

公、检、法支出

(四)以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为标准分类

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消费性支出

(五)以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为标准分类

购买性支出——直接获得等价补偿(市场性再分配);

转移性支出——无偿性支出或补助支出(非市场性分配)。

在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中,以支出法计算GNP时,政府财政购买支出直接构成GNP,而转移性指出排除在外。

此法便于研究宏观经济效应,购买性支出直接影响社会供求关系。

(六)在复式预算下,还可有经常性支出和建设性行支出或资本性支出之分。

第二节财政支出形式

财政支出形式是指采取何种方法和途径将资金使用出支,是就其自身形态而言的。

形式——经济效益、财政效益——职能实现问题。

一、财政支出形式的选择

(一)财政支出的基本形式

拨款(无偿)

两种基本形式

贷款(有偿)

(二)选择财政支出形式的决定因素

1.用款单位的所有制性质

2.用款单位的还帐能力或经济性质

必需的——拨款

3.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可有可无的——有偿

4.财政的承受能力——教育……

二、财政支出的具体形式

(一)拨款形式:无偿——社会公共需要(社会职能、政治职能)行政管理

各种周转金

专项资金

(二)贷款形式(有偿)政策性投资贷款:粮、棉、粮储备贷款等

农业开发贷款、科技开发贷款与抚恤金贷

(三)补贴形式:

(1)列预算支出

(2)抵补形式——以收入抵(上缴)

(3)减免税

(4)财政退库

(5)财政贴息(代管付息)

(6)其他承受等(住房租金……)

第三节财政支出规模

财政支出规模反映着政府参与社会财物(GDP、GNP)的状况,反映着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程度。(体现着政府职能的范围和程度),也反映着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程度。

一、财政支出规模的理论界定

(一)最低界限

(二)最高界限

二、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有两类

(一)绝对量指标

绝对量指标——一国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个财政年度)财政支出的货币价值总额。

如:1995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为6823.72亿元人民币,其中:

经济建设 2855.78亿

社会文教 1756.72亿

国防 636.72 亿

行政管理 996.54 亿

其他 577.96 亿

这一指标能直观地、具体地反映一定时期内政府财政支出的规模,是国家政府部门编制财政预算和控制财政支出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相对量指标

相对量指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F/GNP)(F/GDP)

GNP——一国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GDP——一国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二者的关系为:GDP + 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 = GNP

如:1995年,我国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

GNP为57494.9亿元人民币

GDP为58478.1亿元人民币

财政支出相对量指标: F/GNP为11.87% F/GDP为11.67%

相对量指标的益处:1.不同时期比较;2. 不同国家的比较。

但两类指标也有矛盾:一方面,绝对量反映不能扩大,如:从1978年的1122.09亿元——1995年的6823.72亿。另一方面,相对量指标不断下降,同期;1978年,F/GDP=30.96% , 1995年,F/GDP=11.67% 。(表明财政支出对经济的影响程度有所降低。)同时,绝对量指标也有误导现象,如:与上年相比,财政支出增长了5%,但同时通货膨胀率亦为5%,则说明,财政支出规模实际并未扩大。因此,有必要对二类指标进行修正:

对绝对量指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

对相对量指标:(1)经济不断增长或不变条件下,相对量指标上升,表明支出规模扩大;

(2)经济衰退或不变时,相对量指标下降,表明支出规模缩小。1、F/GDP↑;2、F/GDP↓;三、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趋势(不断增长)

四、瓦格纳法则

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

(二)政治因素

(三)社会因素

第四节财政支出结构

一、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结构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按不同的标准分类下,各项支出在总额中的比重构成状况。如:一个班50人,男女各半(50%)。

按政府职能标准分类,财政支出一般分为

1980—1999 同组F

经济建设支出 10.85% 13.32% -2.45%

国防费 9.42% -3.88%

社会文教支出 16.52% +3.20%

行政管理费 18.88% +5.56%

其他支出

(见教科书 3-3表)

二、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与财政支出结构

购买性支出(经济建设、行政、文教、国防)

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财政补贴)

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发达国家小大

发展中国家大小

原因:(1)经济发展水平

(2)经济发展模式(市场与计划)

三、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1.突出财政的公共性特征

2.加大科技与教育投资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第五节财政支出原则

一、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相结合的原则

二、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保证重点的原则

三、厉行节约、提高效益的原则

四、公平原则——受益能力原则

经济公平——要素贡献与要素收入相一致。

不同情况同等对象

社会公平(横向公平)(纵向公平)

不同对待同等对待

实现社会公平的途径:

(1)社会保障制度;

(2)政府间转移支付。

第四章财政支出内容

国家可以通过任何法律,甚或进行单独行动,只要它的最终结果可以增进人类幸福之和,就不失为正当的。

——杰文思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

手上有点钱的人认为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而穷人则明白世界上最重要的是金钱。

——布伦南·G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出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共消费支出、投资支出、财政补贴、社会保障支出和税收支出;理解和掌握加强支出管理的意义和办法;能够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一国准公共需要的主要项目和财政支出的重点。

〖考核要点〗

我国公共消费支出的范围;

我国政府投资的范围和重点;

财政补贴的功能;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途径;

对税收支出的预算控制。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内容〗

财政支出究竟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这时第四章重点要讲述的问题。

第一节公共消费性支出

一、公共消费性支出的含义与性质

二、公共消费性支出的主要内容

(一)行政管理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外交支出、公安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国家安全支出等;

(二)国防支出:国防、国防科研、民兵建设、其他;

(三)文教、科卫、事业费:文化、出版、文物、体育、卫生、计划生育、地震、海洋、通讯、广播等;

三、公共消费性支出的管理

(一)逐步规范公共消费支出的范围

(二)推行定员定额管理,改进预算分配办法

(三)改进财务管理办法

第二节投资性支出

一、投资性支出的含义和性质

二、政府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一)政府投资的特点

(二)政府投资的范围:公益性、基础性、竞争性;

三、政府投资的重点

(一)公用事业:电讯、自来水、供电、工交等;

(二)基础产业:农业、能源、交通、邮电通讯等;

(三)新兴产业:遗传、航天、电子信息等。

(四)政策性金融机构

第三节社会保障支出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和内容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及社会服务、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二、社会保障支出的内容:抚恤及社会福利救济、社会保险基金支出。

三、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与发展

第四节财政补贴

一、财政补贴的概念

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向特定企事业单位或居民的某些指定项目所提供的补助。

二、财政补贴的特征

(一)政策性

(二)灵活性

(三)时效性

(四)无偿性

三、财政补贴的分类

(一)按财政补贴的性质分类

可分为价格补贴、亏损补贴、职工福利补贴、财政贴息和税收支出。

(二)按财政补贴的对象分类

可分为对生产者的补贴、对经营者的补贴、对消费者的补贴。

(三)按财政补贴的方式分类

可分为明补和暗补

(四)按补贴的渠道分类

可分为退库、列支、抵补和税式支出。

四、财政补贴的功能

(1)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

(2)弥补价格体系的不足;

(3)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4)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五节税收支出

一、税收支出的概念与性质

税收支出是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目标,通过税收法律条款,以主动放弃部分税收收入的形式而向特定纳税人提供的无偿性资助。

二、税收支出的形式

(一)税收豁免

(二)纳税扣除

(三)税收抵免

(四)优惠税率

(五)延期纳税

(六)盈亏相抵

三、税收支出的预算控制

(一)对税收支出进行预算控制的意义

(二)税收支出预算控制的方法

(三)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税收支出预算

第五章财政支出效益

人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动物。

——亚里士多德

要了解政府的政绩只需要观察民情。

——Junius Unidentified letter writer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基本途径和我国财政决策科学化的主要内容;理解和掌握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方法和我国财政支出制度改革的目标与具体措施;能够运用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方法对一些简单的支出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考核要点〗

决定财政支出效益的环节;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

部门预算管理办法;

政府采购制度;

财政决策科学化。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内容〗

要了解财政支出的效率状况以及对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有何影响,就必须分析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方法。

第一节决定财政支出效益的环节

一、财政支出效益及其意义

二、决定财政支出效益的环节

(一)确定适当的财政支出规模

(二)建立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

(三)保证财政支出的有效使用

第二节国外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一)政府投资项目效益与成本的确定

(二)贴现率的确定

(三)时间期限的确定

二、最低费用选择法

三、公共定价法

第三节我国财政支出制度改革

一、部门预算管理办法

(一)部门预算改革概述

(二)部门预算管理方法

1.定员定额管理办法

2.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

3.综合预算管理办法

二、政府采购制度

(一)政府采购制度概述

1.政府采购制度的含义

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者团体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制度,它具备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其中公开性是政府采购的基石。

西方国家的政府采购占GNP的比率叫多,一般为10%—20%,美国20% ,欧盟15%—20% ,日本 10% 。

2.政府采购制度的程序,一般为三个阶段:

(1)确定采购要求;

(2)鉴定采购合同;

(3)管理、执行采购合同。

(二)我国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的必要性

(1)有利于政府强化支出管理,硬化政策约束,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的环境下,降低交易费用,提高支出使用效益;(2)通过招标竞价,优中竞选,提高商品、服务质量;

(3)引入招标、投标、竞价机制,使得采购集团与供应商之间的“合谋博弈”转为“囚徒困境”型博弈,以减少他们之间的共谋和腐败现象。

(三)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政府采购在国外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而在我国才刚刚起来起步。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1.含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由国库直接对各部门和单位的支付过程进行集中处理的一种制度。

2.特点:政府所有的财政性资金集中在国库或国库指定的代理行开设账户,所有的财政支出均通过这一单一账户进行拨付。同时,财政部门在单一账户下按支出部门、资金性质等设立国库分类账户。当支出发生时,财政资金由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拨付给商品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不会出现非单一账户下的多个转账环节。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原因

1.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导致财政资金活动透明度不高,不利于对其实施有效管理和全面监督;

2.财政收支信息反馈迟缓,难以及时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准确依据;

3.财政资金入库时间延滞,收入退库不规范,大量资金经常滞留在预算单位,降低了使用效率;

4.财政资金使用缺乏事前监督,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时有发生,甚至出现腐败现象。

因此,必须对现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分散的国库支付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1.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由国库单一账户、余额账户、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小额现金账户、特殊过渡性专户五种构成。

2.规范支出拨付程序

(1)支出类型。

(2)支付方式。按照不同的支付主体,对不同类型的支出,分别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

(3)支付程序。

四、会计集中核算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含义

它是将若干行政、事业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集中在财政部门的集中核算机构,统一进行办理的一种会计核算制度。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基本运作方式

(三)会计集中核算的效应及发展趋向

第四节财政支出决策

一、财政支出决策与财政支出效益

二、公共选择理论

三、我国财政决策的科学化

第六章财政收入概述

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

——马克思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财政收入的分类和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了解我国财政收入的构成及其变化。学习中,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尝试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我国财政收入状况,解决当前我国财政收入方面存在的某些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要点〗

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财政收入规模的确定和调整;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财政收入结构;

增加财政收入的途径。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内容〗

财政收入是财政分配的第一个阶段,本章主要讲述财政收入的规模及其构成。

第一节财政收入分类

一、财政收入的含义

财政收入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依据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主要从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个人手中取得的由政府支配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价值。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财政收入主要表现为一定量的货币资金。

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

1.企业、事业单位、居民——以税收、公债及其他形式上缴财政的货币资金;

2.政府、财政部门——掌握、不支配的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实物)

3.目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政府职能的资金来源;

4.过程——收入转移过程(大部分是无偿的);

5.实质——支配使用权的转移(经济利益关系)。

二、财政收入的形式分类

通常,包括税收和其他收入两大类。

(一)税收——国家和财政的主体收入。1998年,多项税收占财政收入的 93.8% 。

(二)其他收入

1.企业收入:1994年税制改革后,此项收入在财政统计中已经消失,但还存在微量。

2.债务收入: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以后,不再列入经常收入,债务收支单独核算。

3.其他收入:包括:排污费收入、城市水资源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等单项收入,以及规费收入、事业收入和外事服务收入、国有资产管理收入、罚没收入等。

三、按财政收入来源分类

(一)是以财政收入来源的所有制结构为标准

(二)是以财政收入来源的部门结构为标准

第二节财政收入规模

一、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

(一)绝对量指标

(二)相对量指标

二、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基础性制约。

1.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

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产品及净值↑——GNP↑——F↑

如:1986年,中央政府经常收入占GNP的%:

低收入国家——15.4%;

中等收入国家——24.0%

发达国家:英国 37.9%;法国 40.9%;意大利 36.7%;荷兰 51.6% 。

再如:1880年,英国、法国、美国、F/GNP为10%左右;

20世纪80年代:英国、法国、美国、F/GNP为20—40% 。

2.生产技术水平是指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的程度,又可称为技术进步。其对F的影响:

第一:技术进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GNP增长→F增长;

第二:技术进步→物耗降低→效益提高→产品附加的比重上升→F增加;

(二)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的制约。

年份政府收入企业收入个人收入

1978年 31.3% -19.3 18.2% +3.3 50.5% +16

1994年 12.0% 21.5% 66.5

(三)价格的影响。(见表)

1. 1984年、1985年,F↑高于物价↑,F的实际、名义均增;

2. 1987年、1988年、1989年,物价↑高于F↑,F名义↑、实际↓;

3. 1986年,二者大体一致,F不增不减。

见表中,价格对财政收入增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引发物价总水平上升的原因——财政赤字;

二是:现行财政收入制度——累进税制。

三、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趋势

财政收入以经济为基础。所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财政收入也必然不断增长。

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趋势

财政收入:1978年——1132.5亿元

1995年——6242.2亿元↑ 增长4.5倍,平均增长10.56% 。

财政收入:1978年——31.2%

占GDP% 1995年——10.67%↓ 每年降一个多%点。

与国际上比较,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明显偏低,既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

1990年,美国为34%,法国为46.3%,英国为41.4%,泰国为21.3%,印度为(87年)20.5%,韩国为(92年)18.5% 。

如果按调整口径计算,1996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7.8%,也低于别的国家。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存在两个问题:

(1)财政收入增长慢于GDP增长;

(2)财政收入增长慢于财政支出增长;

这种情形导致两种结果:

(1)收不抵支,出现财政赤字,且不断增长;

(2)支出不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及政府实现职能的正常需要,预算外资金不断膨胀,财政被肢解,国家资金分散化。

随着近几年来,财政体制的改革深入,税收征管工作的不断加强,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停止下降且缓慢回升,1998年上升为12.4%,比1995年上升了1.7% 。

第三节财政收入结构

一、财政收入分项目构成

即财政收入形式构成。如表示:

财政收入分项目构成(%)

1993年,利改税第一步,对国有企业征收所得税;

1994年,第二步利改税,工商税分解为:产品、增值、营业、盐税、

1983年,开征能源重点交通建设基金,1994年停征;

1989年,征集预算调节基金;

1994年,开征教育费附加。

二、财政收入所有制构成

财政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构成(%)

下降为71.1%,集体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却仅由22.4%上升为36.6%,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却仅由12.6%上升为17.3%;1985—1995年间,个体经济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上升为6.1%,其他经济成分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2%上升为16.6%,而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也仅由0.9%上升为5.5%。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税率高的企业,如烟酒行业等主要是国有企业,自然其上缴比重较大;二是,至今尚未实行完全统一的税制,国有企业税负重(1994年以前);三是集体及个体经济小型企业居多,税收征管难度大。

三、财政收入部门构成

财政收入部门结构分析,在于说明各生产流通部门在提供财政收入中的贡献极其贡献程度。这里的部门有双重含义:一是按传统意义上的部门分类,分为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服务业等;二是按现代意义上的产业分类,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按传统意义上的分类,工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两大生产部门,它们创造的国民收入始终占国民收入总额的80%以上,也是提供财政收入的主要部门,直接表现为工业始终是财政收入的支柱。

这类财政收入部门构成情况见表:

财政收入部门构成(%)

从表中看到,农业部门直接提供财政收入的比重是比较低的。但是,农业是国名经济的基础,是其他部门赖以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农业的发展,其他部门的发展及所能提供的财政收入都将受到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也是财政收入的基础。农业部门提供的财政收入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直接上缴的农(牧)业税。另一种形式是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间接提供财政收入。四、财政收入价值构成。 C、 V 、M

第七章税收原理

一般来说,为了获得更多的公平,必须牺牲一部分效率。

——J·斯蒂格里茨

没有效率就没有经济。

——狄斯雷利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熟悉税收基本理论知识,重点掌握税收的概念和特征、税制的含义及构成要素、税收分类方法、税收原则和拉弗曲线,理解税收负担、税负转嫁和税收效应理论,为后面具体税种的学习奠定基础,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税收的某些问题。

〖考核要点〗

税收概念和特征;

税收制度及税制构成要素;

税收分类;

税收中性原则;

税负转嫁与归宿;

税收效应;

拉弗曲线。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内容〗

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整个财政收入的90%,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章详细地介绍了税收的基本理论知识。

第一节税收的概念与特征

一、什么是税收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税收这一财政范畴:

1.税收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历史范畴;

2.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3.税收体现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凭借政治权力,强制的、无偿的)

4.税收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二、税收的基本特征

(一)强制性

1.分配关系的建立具有强制性;

2.征纳过程具有强制性。

(二)无偿性

1.针对具体纳税人而言,具有无偿性;

2.就财政活动总体或全部纳税人而言,这种无偿性又是相对性。

(三)固定性

1.固定性表现在税法中规定了征税对象、比例或数额;

2.固定性是相对而言的,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税法也会作相对应地、适当地调整。

“三性”的关系:税法(法律性)→强制性→ 无偿性→ 固定性

第二节税制结构与税收分类

一、税制的含义

税收制度简称税制,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税制也可以称为税收法律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律、法规、条例、实施细则和征收管理制度的总称,是国家向纳税人征税和纳税人向国家纳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程序。另一方面,税制是指国家按照一定的政策、法规、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它的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种税种的搭配问题。实际上就是指那种由各不同税种所组成的税收体系。

二、税制构成要素

(一)纳税人

纳税人亦称纳税义务人,是税法中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二)课税对象

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也称“纳税客体”,是税法中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国家据以征税的依据。

(三)税率

税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比率,主要解决征多少税的问题。税率是国家税收制度的核心。税率可分为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定额税率三类。

(四)课税标准

课税标准是指国家征税时的实际依据。

(五)纳税环节

纳税环节是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中以及提供劳务的经营活动中应该缴纳税款的环节。

(六)纳税期限

纳税期限是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应当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期限。

(七)附加、加成和减免

纳税人负担的轻重,主要是通过税率的高低来调节的。但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附加、加成和减免等措施来调整纳税人的负担。(八)起征点和免征额

起征点是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开始征税时应达到的一定数额。免征额是课税对象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三、税收分类

(一) 商品税类、所得税类、财产税类和其他税类

按照课税对象的性质可将各税种分为商品税类、所得税类、财产税类和其他税类。

(二)直接税与间接税

按税负转嫁与否,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三)从量税与从价税

按照课税标准分类,可将税收划分为从量税和从价税。

(四)价内税与价外税

以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为标准,可将税收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

(五)中央税与地方税

按收入的财政级次归属,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第三节税收原则

税收原则是税制设计和税制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最早明确提出税收原则的是亚当·斯密。《国富论》中提出四原则: 1.平等;

2.确定;

3.便利;

4.节省。

现代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

税收应具有公平、效率、稳定三大原则。

(一)公平原则

这是设计税收制度的首要原则。意在某一税制能够公平地或公正地对待每一纳税者,则这一税制就是公平的。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纳税人对公平的自然愿望。

横向公平——同等;纵向公平——不同。

(二)效率原则

1.经济效率;

2.本身效率。

使纳税人避遭其他损失(税收以外)

“税收中性”

减少税收对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干扰(调节除外)

(三)稳定原则

1.内在稳定器;

2.相机抉择。

第四节税收负担

一、什么是税收负担

负担额

1.狭义:某个纳税人的负担——经济损失

负担率

2.广义:宏观税负——整个国民经济的税收负担水平。

二、税收负担的分类

(一).绝对税负与相对税负

(二)名义税负与实际税负

纳税人实际负担的税收即实际交纳的税款。

(三)宏观税负与微观税负

(四)直接税负与间接税负

三、“拉弗曲线”简介

研究税收负担和税收与经济的关系,有必要介绍一下由美国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阿瑟·拉弗设计的“拉弗曲线”,如下图所示。

该曲线在于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或GDP之间的函数关系。图中的纵轴代表税率,横轴代表税收收入或GDP,原点O表示两者皆为零,税率逐步提高到B点为100%,则税收收入或GDP的函数呈OAB,即为“拉弗曲线”。当税率提高到A点时税收收入或GDP最大;当税率超过A点继续提高时,税率越高,税收收入或GDP越少;当税率提高到B点即100%时,税收收入或GDP为零。因而图中的阴影部分被视为课税的“禁区”。

该曲线对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1.说明高税率不一定会促进经济增长,取得高收入。高收人也不一定需要高税率。因为高税率会削弱经济主体的活力,导致经济的停滞或下降,高税率还往往带来过多的减免和优惠。

2.说明基于上述同样的理由,取得同样多的收入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税率如图中的C点和D点税收收入是相等的,而C点是高税率,D点是低税率。E、F点也是如此。

3.税率和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最优结合虽然在实践中是少见的,但曲线从理论上证明是可能的,即表现在图中的A点,它是税制设计的理想目标模式,也就是最佳税率。

四、税负转嫁与归宿

(一)税负转嫁与归宿的概念

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可以通过购入商品或卖出商品价格的变动,将全部或部分税收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税收归宿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二)税负转嫁的形式

(1)前转——提高售价;

(2)后转——压低工资、延时、压低进价等;

(3)散转——混转;

(4)消转——自我消化(不是一种);

(5)税收资本化——后转的特殊形式(资本品)(价格下降)

(三)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

基本前提是:市场经济(商品货币经济)价格自由浮动。

(一)商品供求弹性

1.商品供给弹性——商品供给是对市场价格升降作出的发应程度。

大——说明:反映强烈

生产量↓→ 价格↑ → 转嫁给买者

小——说明:反映微弱

不能转产→ 价格↓ → 后转→ 卖者

2.商品需求弹性——商品需求量对市场价格升降做出的反映程度。

大——说明:购买量↓ → 价格回落→ 卖者

小——说明:购买量↑ → 价格上升→买者

需求弹性 > 供给弹性时,税负大部分由卖者负担;

需求弹性 < 供给弹性时,税负大部分由买者负担;

需求弹性 = 供给弹性时,二者负担;

需求弹性大,供给弹性为0时,卖方负担;

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为0时,买方负担。

宽:容易转嫁;

(二)税基

狭窄:利于替代,不易转嫁。

完全竞争;

(三)市场垄断竞争;

寡头垄断;

完全垄断。

第五节税收效应

一、收入效应

二、替代效应

三、税收的“中性”

第八章税收制度

即使被大家所公认的中性税收——人头税,也可以看到超额负担,因为它影响到纳税人对人口多少的规划。

——西蒙·詹姆斯

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

——管仲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税收制度的组成与发展,掌握税收制度的类型,理解和掌握商品课税、所得课税和财产课税三大税类的特征及其主要税种的构成要素,熟悉国际税收基本理论,学会处理国家之间税收分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考核要点〗

我国现行税制的组成;

商品课税的一般特征;

我国现行增值税的基本要素;

所得课税的一般特征;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基本要素;

国际税收及税收管辖权;

国际重复征税及减除方法;

税收饶让。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税收体系的构成以及与国际税收之间存在的关系如何?这时本章重点要讲述的问题。

第一节税收制度的组成与发展

一、税收制度的组成

税收制度总是由具体的税种组成的,但组成的方法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可供选择的理论主张,一是单一税制论,即认为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应由一个税类或少数几个税种构成。如单一的消费税、土地税、财产税以及单一的所得税等;它们的基本特征都是将某一类税收作为整个税收体系的基础。二是复合税制论,即认为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必须由多种税类的多个税种组成,通过多种税的互相配合和相辅相承组成一个完整的税收体系。

二、税收制度的发展

1、以商品劳务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2、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3、商品劳务税和所得税双主体结构

三、我国税制的历史演进

(一)1953年的工商税制改革;

(二)1958年的工商税制改革;

(三)1973年的工商税制改革;

(四)1979—1993年期间的工商税制改革;

(五)1994年的工商税制改革。

第二节商品课税

一、商品课税的特征和功能

商品课税是对以商品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统称。具有以下特征:

1、课征普遍:以商品为课税对象,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或商品经济,商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对象,是社会生产成果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因此,以商品为课税对象,无疑课税范围最广。

2、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

包括商品流转额——商品销售收入,和非商品流转额——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以及各种服务行业的营业收入。由于以商品流转额为课税依据,在税率既定的前提下,税额的多少只取决于流转额,即:毛收入,而与成本和费用水平无关。也就是说,即使亏损企业也要缴纳流转税,只要其有毛收入。

3、实行比例税率

除少数税种外,商品课税一般在税率的制定上,采用比例税率。

4、计算征收方便

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不需要核算成本和盈利水平,同时采用比例税率,计税征税都十分方便。对税务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低。

二、商品课税的主要税种

(一)增值税

1.概念:增值税是以商品价值中的增值额为苛政对象的一个税种。

2.类型:生产性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消费性增值税。

3.征收范围

4.纳税人

5.税率

6.应纳税额的计算

(二)消费税

1.征税范围

2.纳税人

3.税率

4.应纳税额的计算

(三)营业税

1.营业税是以纳税人从事经营活动的营业额为了课税对象的税种。

2.征税范围

3.税率

4.应纳税额的计算

第三节所得课税

一、所得课税的特征和功能

(一)税负相对公平;

(二)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

(三)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

(四)课税有弹性。

二、所得课税的主要税种

(一)企业所得税

1.征税对象

2.纳税人

3.税率

4.应纳税额的计算

(二)个人所得税

1.征税对象

2.纳税人

3.税率

4.应纳税额的计算

(三)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1.征税对象

2.纳税人

3.税率

4.应纳税额的计算

(四)土地增值税;

(五)农(牧)业税。

第四节资源课税与财产课税

一、资源课税与财产课税的一般特征

(一)课税比较公平

(二)具有促进社会节约的效能

(三)课税不普遍,且弹性较差

二、资源课税与财产课税的主要税种

(一)资源税;

(二)遗产税;

第五节国际税收

一、什么是国际税收

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政府行使各自的征税权力,对跨国纳税人进行课税而发生的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二、税收管辖权

税收管辖权是一国政府在征税方面的主权,它表现在一国政府有权决定对什么征税、征哪些税以及征多少税。

税收管辖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家主权的行使范围一般要遵从属地原则和属人原则,因此,一国的税收管辖权在征税范围问题上也必须遵从属地原则和属人原则。根据属地原则确定的税收管辖权,为地域管辖权又称来源地管辖权,即一国有权对来源于本国境内的一切所得征税,而不论取得这笔所得的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根据属人原则确定的税收管辖权,称居民管辖权或公民管辖权,即一国有权对本国居民或公民的一切所得征税,而不论他们的所得来源于本国还是外国。

三、国际重复征税及其减除

国际重复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在同一时期内,对同一纳税人或不同纳税人的同一征税对象或税源征收相同或类似的税收。免除和减轻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

(一)免税法,也称豁免法,是指居住国政府对本国居民的境外所免于征税,仅对某来源于境内的所得征税。

(二)扣除法,也称扣税法,是指居住国政府在对本国居民的境外所得时,允许其将该所得的已纳税款作为费用予以扣除,只对扣除后的余额征税。

(三)低税法,是指居住国政府对本国居民的境外所得,按单独制定的较低税率征税。

(四)抵免法,是指居住国政府在对本国居民的境内境外所得汇总征税时,允许在其应纳税额中扣除境外的已纳税款,只就其差额缴税,以避免国际重复征税。

四、税收饶让

税收饶让是指一国政府对本国居民在国外得到减免的那部分所得税,视同已经缴纳,并允许其用这部分被减免的外国税款抵免在本国应缴纳的税收。税收饶让不是一种消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而是居住国对从事国际经济活动的本国居民采取的一种税收优惠措施。

五、国际税收协定

国际税收协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为了协调相互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而签订的一种书面税收协议。

六、关税与WTO

(一)关税税种;

(二)GATT历次关税减让谈判。

第九章国债与国债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国债的基本知识,特别要了解我国的国债制度以及国债规模与国债规模的衡量指标体系。本章的难点是国债的效应分析,要求教师讲清概念,使学生能够区别不同的国债效应。

〖考核要点〗

国债的内涵与功能;

国债的种类;

国债市场的内涵与功能;

我国现行的国债市场;

国债规模及衡量指标。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内容〗

除了税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以外,还有国债这一调节手段。

第一节国债概述

一、国债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国债的含义

1.国债的含义

国债是指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采取信用方式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借贷所形成的债务。

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政府财政信用中最主要的形式;

(2)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3)政府财政收入的一种特殊形式;

(4)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2.特点:

(1)与税收相比:有偿性、非强制性;

(2)与“私债”相比:国债的债务人——政府;

3.《记金华的双龙洞》

四年级下册语文学科教学预案 课题 3.记金华的双龙洞共 2 课时主备人朱菊雪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①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②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③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⑤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感受山路上的风景,激发美的享受。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教学 准备 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可以做成课件。 教学预案 第一课时 ●揭题 把你了解到的有关金华双龙洞的情况介绍一下,教师浏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综合介绍。 ●整体感知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自读课文,读准,读通,遇到难以理解的词句或联系上下文解决,或请教同桌、教师。教师巡视,发现普遍性的问题及时讲解。 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游了哪些地方,怎样的景致、当时的心情等) ●探究阅读,理清脉络 ①课文哪些语句提示了游览顺序,读读画画,并画出游览示意图。 个人准备,然后小组讨论,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新疑问在小组中提出,互相讨论。此时教师巡视各组,适当加以点拨。选定一组的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参观路线图,并做介绍。 ②根据讨论,梳理课文。可以把整个过程分为“路上见闻”“外洞”“通过孔隙”“内洞”四个部分。 ③分别请各小组轮读各段,注意正音,同时对一些难解词进行释义,如:盆栽、突兀、森郁、蜿蜒、石钟乳等词语。 ④作业练习,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 围绕“在游览过程中,作者怎样把看到的景致、内心的感受写出来的”这一问题,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品析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体验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

财政学案例教学_第三章公共财政支出__第一节公共财政支出概论

第三章公共财政支出 第一节财政支出概述 一、公共财政支出规模扩张 公共财政支出,是公共部门为从事经济活动所消耗的一切费用的总和。因此,公共支出规模反映出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范围。由于公共支出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又是公共支出的补偿来源,因而公共支出规模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 1 、公共支出最优规模的局部均衡分析 2、公共支出最优规模的一般均衡分析 3、公共支出规模扩张 (1)公共支出增长:需求角度的解释 政府活动扩张理论 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发展阶段增长理论 (2)公共支出增长:供给角度的解释 非均衡增长理论 官僚垄断理论 二、公共支出规模控制 1、预算监管制度 2 、零基预算制度 3 、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又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单位以公开招投标为

主要方式,从国内外市场上购买商品、劳务和工程的行为。 三、公共支出结构分析 公共支出结构是指各类公共支出项目在总支出中的构成及其比例。 1、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又称消耗性支出,是指公共部门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如行政管理支出、基础设施投资支出等。 转移支出是公共部门对私人部门的补助支出,如失业救济金、企业补助金等。 2、经常支出与资本支出 经常支出是维持公共部门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 资本支出是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久品所需的支出。如用于道路、办公楼建设的支出,用于购买汽车、复印机等办公设备的支出。

案例一 案例名称:广东省的预算透明度有多高 ——析论人大对政府预算的监督 案例来源:根据《南方日报》2003年1月16日及《钱江晚报》2009年10月25日的报道编写 案例内容: 预算透明度是公民知情权发展的结果。知情权对政务公开的要求,直接产生对政府财政预算透明度的要求。2001 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推出了《财政透明度手册修订版》,对财政预算透明度进行了一般性的总结与规范,并提出了政府预算财政透明度的四项基本要求:对政府作用和责任的澄清、公众获得信息的难易程度、预算编制执行和报告的公开与对真实性的独立保证。为了推动各成员国提高财政预算透明度的工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结相关经验,发表了《财政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和《财政透明度问卷》。这为我们分析财政预算透明度状况、进行相关政策设计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 多年来,各级政府向人大递交的预算报告很简单。但是,广东省在提高预算透明度方面一直走在前面。2001年政府首次向省人大提交部门预算,但只涉及7个部门;2002年扩展到27个部门;2003年提交的省级部门预算单位预算表有3厘米厚,605页,公开了102个单位220亿元的资金。 案例分析: 早就听说国外的政府递交给议会审议的预算十分详尽。德国预算

四下、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教学设计

四下、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教学设计 19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了解双龙洞的游览顺序,景象的奇异。渗透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2.能力: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思考: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体会金华洞景象的奇异。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描写“孔隙”的写法。 四、教具准备 CAI课件录像 五、学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有谁能说说旅游有什么好处。(生自由说)

二、检查预习 1.过渡:今天,我们随叶圣陶老先生去金华的双龙洞旅游。要去双龙洞得做好准备——认识去金华的双龙洞的路(小黑板出示生字),有谁做好了出发的准备了? 2.指名读、齐读生字词语,及时纠正读音。 浙(zhè)呈(chénɡ)郁(yù)稍(shāo)额(é) 3. 指名上台书写生字词语及读音。 (1)注意字型:“聚”的下半部分。 (2)与形近字区别:呈(程);稍(梢);折(浙);昏(婚) 4. 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整体理解课文。 1. 自由轻读课文,用“△”标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这些景点的景色哪儿最美、哪儿最险、哪儿最奇? 2. 同桌讨论作者游览的顺序和经过的景点以及个景点的特点。 3. 说说作者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经过了哪些景点以及各自的特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板书:金华→ 罗甸→ 路上→洞口→外洞→ 孔隙→ 内洞 (美)(险)

(奇) 四、学习第1、2自然段。 1.自由朗读,看看哪些景色最美?再看看还有哪些不理解,提出来与同学讨论。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反馈。 (1)第1自然段交代了作者旅游的时间、地点及金华双龙洞的所在位置。 (2)第2自然段介绍了作者去双龙洞时沿途见到的美丽风光。(可结合学生的介绍填表) 沿途景物特点 山上公路 映山红 油桐 沙土 新绿盘曲而上 精神、多 多 粉红色 或浓或淡 水溪流 水声宽窄缓急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词语盘点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词 语盘点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紧扣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按游览的顺序写作,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读着文章,就好像正跟着作者游金华双龙洞。在此整理了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词语盘点,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词语盘点【盘曲】盘旋曲折。 例句:这棵树的枝干盘曲而上,很有意思。 【映山红】 杜鹃花。 【明艳】 明亮鲜艳。 例句:公园里,花红柳绿,一片明艳。 【气势】 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力量和态势,本课指山高大宏伟的样子。 【时而】 有时候。 【突兀】

(山)高高耸立。 【森郁】 形容树木茂盛繁密。 【蜿蜒】 弯弯曲曲。 例句:长城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中。 【名目】 事物的名称。 【颜色各异】 颜色很多,各不相同。 【观赏】 观看欣赏。 例句:这一天风和日丽,老师带我们去公园观赏牡丹花。 【十来进】 房屋分成几个庭院,每个庭院称为一进。十来进就是从前到后十来个庭院连在一起。 【变化多端】 端,项目。变化多样。 例句:火烧云的形态变化多端,真好看。 【近义词】 仿佛──似乎 宽广──宽敞

蜿蜒──曲折 明艳──明丽 观赏──欣赏 依据──根据 【反义词】 蜿蜒──笔直 明艳──暗淡 聚集──分散 拥挤──松散 宽广──狭窄 昏暗──明亮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

2财政学概论试卷

案例二:河南省今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39.37亿元。今年河南种粮农民享受的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又比去年大幅提高:中央和河南省共安排两项补贴资金39.37亿元,比去年增加了13.72亿元,增长了53.5%! 其中,粮食直补14.5亿元,与去年持平;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24.87亿元,比去年增加13.72亿元,增长1.23倍。这就是说,按去年补贴面积9469万亩计算,全省亩均补贴达到41.57元,比去年增加了14.47元。 据介绍,省政府对今年的兑现办法进行了重大改革,决定从今年起,通过“一折通”兑现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等资金,同时在遂平、汤阴两县进行“一卡通”试点。实施“一折通”(“一卡通”),就是在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网点为每个农户开设固定的补贴存款零余额账户,政府的各项惠农补贴逐步通过这一账户直接兑现给农民,存款折(银行卡)一次发放,可以多次、多年使用,农民持存款折和有效证件可到任何一个农信社或邮政储蓄营业网点进行查询或领取补贴资金。(资料来源:河南日报2007-05-30) 6.政府之所以要对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是因为( ) A.增加农民收入 B.发展农业生产 C.农产品具有一定的外部性正效应D.农产品具有一定的外部性负效应 7.政府兑现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实施“一折通”(“一卡通”)是为了( ) A.增加银行存款 B.减少财政事物 C.减少中间环节,防止挤占、克扣。D.方便农民 8.政府对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与粮食流通环节补贴相比优势有( ) A.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完全到达农民手里B.农民直接感受到国家农业支持政策 C.市场经济不成熟 D.符合WTO规定 9.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属于( )补贴 A.明补 B.暗补 C.生产环节补贴 D.流通环节补贴 10.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属于财政( )支出

【精品】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内容: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二)解决办法 1.使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知道作者在外洞和内洞分别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观察,写出景物的特点和自己的真实感受的。 2.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游览顺序的基础上,根据游览的先后顺序,练习给课文列提纲,把理解课文和领会训练项目结合起来,把指导阅读和指导作文联系起来。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自学课文,扫清理解课文的障碍,理清课文的条理。 (二)自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讨论、交流。 (三)具体地学习、讨论课文内容,看看学懂了什么? (四)试给课文列提纲。 五、教具准备 录像机、录像带、电视机、投影仪。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置身于大自然,一定会对大自然的神奇秀丽发出赞叹,一定想把你的见闻和感受告诉给别人。《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叶圣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后写下的文章,我们可以沿着他的足迹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板书课题:8记金华的双龙洞 2.放录像,把学生带入情境。 (二)自学课文(目的是扫清理解课文的障碍,理清课文的条理) 1.通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找出生字,把句子读通顺,不明白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指几名学生连读课文(教师随时纠正错音,帮助理解“石钟乳”、“石笋”、“十来进房子”)。 3.自读课文(目的是理清课文条理)。

财政学教案 讲义第六章 购买性支出

第六章购买性支出 6.1行政支出 6.2国防支出 6.3文教科卫支出 6.4农业支出 6.5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支出 6.1行政支出 6.1.1行政支出的概念与特点 (1)行政支出的概念 所谓“行政支出”,是财政提供的用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外事机构在行使其特定职能时所需要的各项支出。行政支出是财政支出中重要的经常性支出项目。 (2)行政支出的特点 行政支出,一般表现以下几个特点: 公共性:行政管理是面向全社会的公共服务,所以具有公共性。 消耗性:行政支出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通常只产生一定的间接经济效益,所以将其归结为一种消耗性支出。 稳定性:政府职责的稳定性和政府机关设置的稳定性决定了行政支出应当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6.2.2行政支出的内容:我国的行政支出主要包括如下三个部分: (1)行政经费:立法机关、党政机关经费支出 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经费支出 (2)公检法支出:公安、安全支出、司法、检察支出、人民武装警察支出 1983年国家改革军队体制,将担任内卫、守护任务的地方部队从军队中划 出,移交公安部门,同公安部门原来实行义务兵役制的武装、边防、消防 三个警种统一组建成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1983年4月5日正式成立, 其任务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维护社会治安,保卫党政领导机关、重要 目标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经费列入行政管理费。 (3)外交支出:驻外机构经费、国家公务人员出国访问经费、外国代表团招待费、 应缴国际组织会费、对外捐赠支出等 6.1.3行政支出的增长 从世界范围看,行政管理费的绝对数是上升的,相对数是严格控制的,虽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变化却较小。一般来讲,市场经济国家行政管理费相对数是较低的,这与其“小政府,大服务”的传统信念相一致。中国目前此比例仍过高,今后还应降低。 6.1.4 行政支出增长的影响因素 外在因素(1)财政收支水平(2)经济发展水平(3)物价指数水平 内在因素(1)政府机构膨胀(2)财政秩序紊乱(3)预算约束软化 (4)政府部门运作效率低下 6.1.5行政支出的管理及改革

完整word版四年级下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内阅读题

四年级下语文课内阅读题第三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内阅读:(一) ①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②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③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时而,时而,时而,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④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wu)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⑤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

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 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额 (鼻子)(鼻子额角,擦伤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角)。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⑥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⑦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⑧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⑨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1、根据文章内容,给文章加一个标题。 2、本文采用了的结构。先,再分写游览过程,主要游览了、,最后自然总结全文。 3、归纳文章段落意思。 第⑤段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优秀教案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并围绕一个事物写具体的表达方式。了解双龙洞的美丽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1.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并围绕一个事物写具体的表达方式。了解双龙洞的美丽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图片引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 2.走进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是现代童话创作的重要奠基人。 主要作品:童话《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理解课文内容。(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理解词语。 5.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照游览金华双龙洞的顺序介绍沿途所见美景。 7.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浙:三部分要紧凑,中间“扌”的竖起笔要高,“斤”首撇要短稍平,下横稍长。 鹃:左窄右宽,“口”扁小,“月”要长,“鸟”横折钩要小,竖折折钩要长一些。 郁:“有”横短撇,撇的横上部分要小,“月”要窄,“阝”在右边,竖要长。 臀:上宽下窄,“殿”要紧凑、左边撇和末笔捺要外展,“月”左右两竖行笔有力。 陆:左窄右宽,“击”两横相近,下横要长,中间竖是一笔,要长,下边框要扁。 端:“立”窄小,下横变为一提,“山”要扁,靠上,“而”横稍短,下框扁宽不封闭。 8.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山河的秀丽。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德育目标: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教学的重点:感受溶洞的奇观。 教学难点: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在深入研读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各处的特点写清楚的,引导学生 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揣摩、品味,体会其用词选句的准确与实在。课后可进行一些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1、收集有关溶洞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 们介绍

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 就像童话世界中的 谜宫……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 多的生字 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 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 进行, 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主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两翼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雨西湖》和《鼎湖山听泉》。 2、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ppt课件、自主预习作业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三分钟:《雨西湖》 课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五十年前的 4 月 14 日,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曾游览过一个地方,并且把他游览的经过写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是浙江省金华的双龙洞。这节课,让我们随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去游览一番吧!

2.出示课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指名读,齐读。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展示资料,了解双龙洞 同学们,你对双龙洞了解了多少?请你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教师补充材料)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欣赏课文朗读录音。 4、出示生词:“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 ,指名认读,教师和学生共同正音理解。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 ,不要读成zhé ;“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5、相机理解如下词语:油桐、溶洞、石钟乳、石笋(教师相机展示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6、交流多音字 7、再默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记叙了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三、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再读课文,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完成。) 2.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板书) 3.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

财政学

一、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 (一)、相同点: 受保人都要预先缴费(税),才能享受保险金的支付,具有风险分担、互助互济的特点。 (二)、不同点: 1、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商业保险具有自愿性 2、社会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商业保险以盈利为目的 3、社会保险具有国家保证性风险小,商业保险风险由企业自己承担风险比较大 4、社会保险具有保障基本性,商业保险具有项目和水平自愿性 二、案例:广场路建设 (一)我们已经从广场路上走过了无数次,骑自行车,步行,打出租车,乘公交车,甚至是开着私人汽车。然而,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广场路是谁投资建设的呢? 企业投资:1、广场路是一种开放性的公共项目,多一人消费与少一人消费并没有区别,谁都可以消费,并不相互排斥或者排斥难度很大,人们从广场路上获得的利益很难用货币进行计量,利益 边界不清楚,任何人或集团不能分割或独占。 2、企业投资的利润目标决定了人们对广场路的消费必须是有偿的。而就社会而言,有偿 消费广场路的技术上不可行,在经济上不划算。如果是无偿使用广场路,上述问题将得 到解决,但不符合企业目标。 政府投资:1、政府投资的目标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并不在于某一项目本身的、微观上的利益,所以政府投资项目具备供人们无偿使用和消费的条件。 2、政府的主体地位使其拥有公共权力,这种权力具有强制执行的能力,可强制应用于政府 投资的安排和无偿收入的取得,从而为公共项目的投资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所以:像广场路这样的公共项目,由政府投资应该更合理一些。 (二)1、国债是平价发行、溢价发行还是折价发行,主要取决于国债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关系。假定国债票面额为100元,利率为5%,市场利率为4%,请问其发行价格应为多少? 2、衡量国债规模的通用指标主要有两个,即国债负担率和债务依存度。国债负担率的国际警戒 线为60%,中央政府债务依存度的国际警戒线为25-30%。至1999年,我国的国债负担率尚 不到15%,与国际警戒线还相差甚远,但中央政府的债务依存度已达70%多,超过最高国际警 戒线一倍还多。请回答: A.任何看待目前我国的国债规模,究竟是大了还是小了? B.为什么两个指标反差如此之大? C.我国是否还有扩大国债发行的空间?再扩大国债发行是否有风险? 3、单项选择题 ?(1)、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依据信用原则取得的财政收入是()。 ? A. 税收 B. 规费收入 C.国有资产收益 D.公债收入 ?(2)、公债的发行主体是()。 ? A.银行 B.国家 C.企业 D.认购人 ?(3)、将公债划分为中央公债和地方公债,其划分标准是按照()。 ? A. 举债方法不同 B. 举债主体不同 C. 流通与否 D.发行区域不同 ?(4)、由中央政府发行的公债,称为() ? A. 公债 B.国债 C.内债 D.外债

我国近十年财政支出变化分析电子教案

我国近十年财政支出 变化分析

我国近十年来财政支出变化分析 财务管理 内容摘要:分析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支出变化,分析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支出变化原因与趋势,探讨财政支出重大变化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 关键词:财政支出变化原因趋势合理性不合理性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the fiscal spending of China in the last ten years and finds the causes and predicts the trends, in the same time, discussing the rationality and irrationality of the major changes. 财政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财政支出是国家实施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手段。中国财政支出大体可分为基础经济建设、一般公共服务、国防、科技教育文化体育费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和其他费用。本文结合国家统计局和中国财政年鉴相关数据,纵观财政支出发展趋势,分析我国财政变化的原因,从根源里寻找出财政支出分布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提出一些关于优化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建议。 一、我国近十年来财政支出变化情况 1、财政支出相关数据

图1:1980-2009年财政各项主要支出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

图2:2001-2012中国经济GDP增长速度走势图 表3:社会保障支出占全国财政总支出比重一览表

2、财政数据分析 回顾中国2003-2013年,经济增长速度稳定在百分之十左右,国家的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则达到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之间,2007、2008、2009、2011四年均超过百分之二十,2007-2008年,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加大(表1、图1)。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地方财政支出规模高于中央财政支出规模,是中央财政支出的2-3倍,中央财政支出比重逐年下降,地方财政支出比重逐年上升(表1)。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不断下降,但在财政支出中仍占相当大的规模,社会文教支出稳步增长,且增长速度较慢,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比重较大,社会保障支出总投入大量增加,而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表2、表3、图2),可以看出政府虽然对社会保障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可是力度相当偏低,社会保障水平低下,仍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 二、原因分析 根据法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瓦格纳的结论是建立在经验分析基础之上的,他对19世纪的许多欧洲国家以及日本和美国做了考察,认为一国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与本国财政支出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即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及财政支出规模的膨胀(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的理论依据与影响因素分析,作者不详)。我国近十年来,经济迅速发展,人均GDP稳步升高,我国政府对经济建设的支持作用,导致财政支出不断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以经济建设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为主,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支出在财政支出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我国社会文教费的不断提高是符合国家“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为了适应经济全球

财政学教案——财政职能

第二章财政职能 一个拥有主权的政府的崇高意图或目的便是最大可能地增进人的幸福。 ——奥斯汀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明确公共需要的特征及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混合物品的区别,重点掌握财政各个职能的含义、存在的客观必要性及其主要内容,并且要把握本章的分析思路。 〖考核要点〗 公共需要的特征;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市场失灵与市场缺陷; 现代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资源配置职能的必要性和内容; 收入分配职能的必要性和内容; 经济稳定职能的财政措施。 〖课时分配〗6课时 〖教学内容〗 上一章主要讲解了财政的种种现象以及与国家、经济的关系。本章重点是讲解财政的三大职能问题,同学们应重点掌握。 第一节政府与市场 一、公共需要与私人需要 (一)公共需要与私人需要 (二)公共需要的特征 1.社会集合性 2.共同享用性 3.外部性 4.非市场竞争性和非营利性 5.客观性和历史性 6.层次性 二、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一)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二)混合物品 三、市场失灵与市场缺陷 (一)公共物品 (二)外部效应 (三)自然垄断 (四)信息不充分 (五)收入分配不公 (六)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 四、现代政府职能 (一)政治统治职能 (二)社会管理职能 (三)经济与发展职能 第二节资源配置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

(一)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 1.人力资源——劳动者; 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森林…… 2.非人力资源 人造资源:厂房、机器设备、农田水利设施…… (二)资源配置——合理、有效地使用有限资源 (三)资源配置方式 1.市场配置——需求制约价格,价格引导投资; 2.政府配置——财政收支活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 其中,安排支出——直接配置; 财政税收政策——间接配置。 二、资源配置职能的客观必然性。 1.社会公共需要的客观存在,需要财政配置资源——满足其需求; 2.弥补市场缺陷——盲目性——财政税收政策引导、制约。 三、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 1.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配置; (比例) F/GDP F/V+M 2.在政府部门内部合理分配资源; 社会公共需求的内部结构——财政收支结构——各种比例(支出) 3.在不同地区之间配置资源;(调节) 财政补贴、财政投资、税收及财政政策,调节资源在各地区之间的流向。 4.调节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即在竞争与非竞争的产业部门之间调节。 第三节收入分配职能 一、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对社会成员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分额的影响。其目的,是要将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可以接受的限度内,以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 二、收入分配职能的客观必要性 1. 市场分配机制——以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决定。 要素投入与要素收入相对称,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和分配规则。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劳动能力、财产占有量、就业机会、竞争环境、条件均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收入多寡悬殊。 其结果导致:(1)挫伤劳动积极性; (2)生产效率下降; (3)社会不稳、动荡不安。 2. 政府分配机制——矫正市场分配机制缺陷、调节分配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三、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 1. 调节部门及产业之间的收入分配 2. 调节企业之间的收入分配 3. 调节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 4. 调节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 四、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途径 资源税:自然条件、地理条件等形成的级差收入 1.税收差别税率:不同行业的盈利水平 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个人收入 中央——地方 对地区

《财政学概论》教案_4

《财政学概论》就是财政学专业得专业基础课,也就是财经类各专业得核心课程之一。主要阐述财政得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同时吸收财政科学研究得最新成果,反映财税改革得最新政策与实践.该课程得重点教学内容就是财政职能、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体制、财政政策、财政管理.通过该课程得教学,使学生能够在了解财政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得基础上,熟练应用财政基本知识,分析归纳有关实际财经问题,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得基础。 《财政学概论》教案 前言 一、为什么要学习财政学? 1、增加知识、了解社会;(财政学与生活息息相关)?(1)知识时代;?(2)作为社会人;?(3)走出认识误区——知识实用主义; 2、财政类专业得专业基础课。 3、树立宏观思维观念。 二、如何学习。 1、勤于思考; 2、善于观察;? 3、自觉接受;? 4、灵活方法; 第一章财政与财政学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用。 ——王安石 〖教学目得与要求〗 通过本章得学习,使学生认识种种财政现象,对财政得产生、发展有清晰得了解,明确财政与国家得关系,掌握财政得构成要素、一般概念与特征,并通过现象把握财政得本质,同时,掌握科学得学习与研究方法,为学好财政得基本理论与财政管理得基本技能奠定良好得基础。?〖考核要点〗?财政得概念; 财政要素与特征;?财政就是国家配置资源得重要方式;?财政就是国家调控经济及干预社会生活得经济手段;?财政与国家得关系; 财政与经济得关系. 〖课时分配〗5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财政得概念 一、现实生活中得种种财政现象?(一)财政就在我们身边; (二)财政就是一个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得复杂得经济分配活动 二、财政得产生?(一)剩余产品得出现为财政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二)社会公共需要得形成与发展就是财政产生得重要条件?(三)国家得产生就是财政形成得必要前提与根本标志?三、财政得发展 (一)奴隶制国家财政 (二)封建制国家财政 (三)资本主义国家财政 (四)社会主义国家财政 四、财政得定义 财政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得集中性分配。 第二节财政要素与特征 一、财政分配得构成要素; (一)分配主体—-国家。国家就是社会得正式代表,其她任何组织都无权代表社会?(二)分配客体-- 一部分社会产品; M (三)财政分配得目得—-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四)分配形式——力役、实物、货币 二、财政分配得特征?(一)国家主体性?(二)强制性?(三)无偿性?(四)社会集中性 第三节财政与国家 一、财政就是国家存在及实现其职能得经济基础 二、财政就是国家配置资源得重要方式 三、财政就是国家调控经济及干预社会生活得经济手段 (一)国家利用财政作用于经济基础 支出、公债、补贴?(二)国家利用财政调节社会生活得其她方面:(1)税收;(2)支出(转移支付) 第四节财政与经济 一、经济决定财政 (1)经济决定财政分配得对象-社会产品-收入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如何由外洞进入内洞。 2、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难点: 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准备: 相关的资料及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导读。 2、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3、同桌轮流读课文,边读边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4、指名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游览路上景色的? 2、自由朗读2、3自然段,想想路上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路上景色的特点。幻灯片显示讨论题。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着重理解以下词句。 (1)映山红,就是指杜鹃花。 (2)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

(3)明艳,指颜色明亮鲜艳。 (4)时而,指有时候。“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就是指溪宽,有时侯窄,有时候慢,有时侯快。 (学生练习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 四、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 1、个人自由朗读。 2、同桌互读,指正错误。 3、指名朗读。 五、布置作业。(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开始学习并小组合作交流,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 三、汇报交流。 讨论外洞的特点。 1、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外洞的?找出相关的词句。 2、外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内洞的?找出相关的词句。 2、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如果把这些石钟乳和石笋比作什么呢? 4、你知道为什么这个洞这叫做双龙洞吗? 四、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部分是讲作者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感受是什么? 4、观看相关的媒体课件。 五、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六、布置背诵作业。

财政学教案——财政支出内容

第四章财政支出内容 国家可以通过任何法律,甚或进行单独行动,只要它的最终结果可以增进人类幸福之和,就不失为正当的。 ——杰文思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手上有点钱的人认为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而穷人则明白世界上最重要的是金钱。 ——布伦南·G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出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共消费支出、投资支出、财政补贴、社会保障支出和税收支出;理解和掌握加强支出管理的意义和办法;能够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一国准公共需要的主要项目和财政支出的重点。 〖考核要点〗 我国公共消费支出的范围; 我国政府投资的范围和重点; 财政补贴的功能;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途径; 对税收支出的预算控制。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内容〗 财政支出究竟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这时第四章重点要讲述的问题。 第一节公共消费性支出 一、公共消费性支出的含义与性质 二、公共消费性支出的主要内容 (一)行政管理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外交支出、公安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国家安全支出等;(二)国防支出:国防、国防科研、民兵建设、其他; (三)文教、科卫、事业费:文化、出版、文物、体育、卫生、计划生育、地震、海洋、通讯、广播等; 三、公共消费性支出的管理 (一)逐步规范公共消费支出的范围 (二)推行定员定额管理,改进预算分配办法 (三)改进财务管理办法 第二节投资性支出 一、投资性支出的含义和性质 二、政府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一)政府投资的特点 (二)政府投资的范围:公益性、基础性、竞争性; 三、政府投资的重点 (一)公用事业:电讯、自来水、供电、工交等; (二)基础产业:农业、能源、交通、邮电通讯等; (三)新兴产业:遗传、航天、电子信息等。 (四)政策性金融机构 第三节社会保障支出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和内容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

语文人教四年级下册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示例教学目的 1. 认识6 个生字,会写13 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1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入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 .理解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9 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 .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3 .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于1957 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4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好吗?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出示电脑软件,点击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 .检查自读情况。 (l )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4)教师:作者是按照“路上一外洞一孔隙一内洞一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 .齐读第1 自然段,思考:这段交待了什么?(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 .探究2、 3 自然段。 (l )教师: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 2 )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 3 )小组讨论、交流。 ( 4)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 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 .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的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b .出示电脑课件,将沿途看到的山、花、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