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联合诊断肝Caok

联合诊断肝Caok

联合诊断肝Caok
联合诊断肝Caok

AFP和AFU联合GP73检测原发性肝癌的血清学标志物的研究探讨

作者:胡光伟,医院:北辰区西堤头医院

【摘要】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当前除了依靠影像学检查外,还主要依赖于血清AFP测定。尽管AF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仍有大约40%的早期肝癌和15%~20%的晚期肝癌患者可出现假阴性。α-L-岩藻糖苷酶(AFU)作为一种新的血清标志物用于PHC诊断自发现以来就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小肝癌和AFP阴性肝癌更具有诊断价值,从而弥补了AFP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缺陷。高尔基体蛋白73(GP73)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肝细胞癌相关蛋白,本文就AFU、AFP与GP73联合检测来诊断PHC,以评价三者对PHC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

【关键词】 PHC AFP AFU GP73

一.原发性肝癌(PHC)是临床一种常见疾病,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也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其病死率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病死率的18.8%,PHC也是世界上常见的10种恶性肿瘤之一,是全球五大恶性肿瘤之一,调查显示其发病率还在逐年升高死亡率位居全球第二,全世界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肝癌。由于多数HCC患者有肝炎、肝硬化等基础肝脏疾病,发病初期较隐匿,临床诊断时多已发展至中晚期,且常伴有肝内或肝外转移,治疗效果差,一般发病后生存时间仅为3~6 个月。然而HCC的总体切除率只有20-30%,目前临床治疗肝癌疗效不好的主要原因是诊断困难,因此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就非常重要。PHC在发病初期比较隐匿、进展很快、恶性程度高、预后差、侵袭性强,在我国消化系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胃癌,严重地危害了人民的生命健康[1]。治疗肝癌的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肿瘤标志物的监测对于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及病情监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地区,约55%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发生在中国,而且仍然呈上升趋势。肝癌起病隐匿,临床上约有2/3的肝癌患者初诊时已属中晚期,失去了手术切除病灶的机会,预后差。目前,外科手术治疗仍然是可能治愈肝癌的唯一方法。然而,手术治疗后复发率和转移率较高,导致术后生存期较短、长期生存率较低。研究表明,原发性肝癌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后5年复发率达61.5%[2]。

肝癌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所以目前仍无一种特异性检测指标可在临床上准确的预测或诊断肝癌以及其转移、复发[3]。提高肝癌的整体治疗水平重在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临床诊断时多属中晚期且常伴有转移,治疗效果差,及早诊断发现对提高患者存活率至关重要,因此早期诊断甚为关键。统计资料表明 ,全世界每年约 45 %新发病的肝癌病例在我国大陆。近20年来肝癌的病死率又有上升趋势 ,已成为我国第 2位恶性肿瘤致死原因 ,可见我国肝癌高发的形势十分严峻,肝癌已成为我国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更是多个检测应用的热点领域之一[4]。PHC恶性实体瘤的发生发展本质

就是细胞生长失控,其根本原因在于肿瘤相关基因或特异基因的异常,使细胞的生长与调控的有关基因结构与功能变化,代谢改变。肝癌的发生有其独特病因,发展也有其特殊规律,进行多个实验室指标的联合检测,才能解决肝癌早期诊断的问题,为临床赢得更多治疗时间和空间,才能提高现有的生存率。 PHC由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型肝癌组成。肝细胞癌(HCC)已成为一个主要的健康问题,在2002年全世界新增62.6万患者,排名在第六位。HCC在我国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中居第3位,在我国肝细胞癌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胆管细胞型肝癌( ICCA)是来源于不同胆管细胞的上皮癌,约占胆管细胞癌10%。进展型的胆管细胞型肝癌有很差的预后,其存活的中位数24个月。根治性治疗有外科切除和肝脏移植,但是大部分患者都是在进展期被发现的,很难进行外科手术[5]。

二. 目前, PHC的早期诊断依靠B超、CT影像学检查,定位虽然准确,但定性困难。PHC常用的血清学标志物主要是甲胎蛋白(AFP), AFP被认为是诊断HCC的重要指标,但30%~40%HCC患者呈阴性或低浓度。AFP检测是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依据之一,现已广泛用于原发性肝癌的普查、诊断、判断治疗效果和预测复发。60年代Abelev等和Tatarinov,先后在化学致癌物诱发可移植肝癌的小鼠血清中,以及原发性肝癌和人血清中检测到一种胚胎性蛋白质-甲肿胎儿球蛋白(Alpha-fetprotein,AFP) [6]。AFP是胎血中的重要血清成分,由卵黄囊和肝脏细胞合成,分子量约为6800D。AFP中96%蛋白质,4%的碳水化合物,分子是单一多肽链。1964年Tatarinov,证实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存在大量AFP,AFP成为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指标,它在临床症状出现前8个月就可以检测出,因此临床检测对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有良好的价值丸和卵巢癌时,AFP也较正常人升高,有学者在研究孕期妇女血中AFP发现,孕28-32女血清AFP 升高,13周胎血中可达3000ug/ml,在正常孕期母体羊水中AFP是恒定状态。新生儿出生后20dAFP急骤,3个月后为平常人血AFP水平。

然而并非所有肝癌细胞都分泌AFP,有相当一部分原发性肝癌(尤其小肝癌)患者的AFP检测结果呈阴性。我国是乙型肝炎大国,由乙肝进展所致的肝硬化和肝细胞肝癌已给我国医疗资源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肝癌及其术后复发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存活率、改善预后的重要环节。因为AFP其敏感性不甚满意, 单用AFP对于肝癌筛查不是很理想,虽报道不一(39-65%),但平均在50%左右,部分早期肝癌患者事实上还是无法得到早期诊断及治疗。当前,临床主要还是根据影像学检查加甲胎蛋白(AFP)定量测定作为诊断标准,但是影像学诊断很难鉴别良恶性,而AFP又有假阳性(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和假阴性。AFP虽然是现在较好的一个在肝硬化患者中被推荐检测HCC的血清标志物[1]但是由于它的敏感度只有39-64%,特异度为76-91%[2-4],AFP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筛选检测指标。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化学发光法、酶标法、酶标电泳法、放射免疫法检测[7]。一般认为:定性法阳性或定量>400毫微克/毫升、>200毫微克/毫升,持续8周,而谷丙转氨酶(SGPT)正常,并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瘤,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确立。特别应用在早期亚临床肝癌的诊断并及时手术可大大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对肝癌手术、化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放疗等疗效及预后判断、动态测定血清甲胎蛋白有其重要的临床价值。糖链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 CA199)是在诊断胆管细胞型肝癌中使用最广泛的。CA199对胆管细胞型肝癌并不具有特异性。CA199在胰腺癌、直肠癌、胃癌和妇科恶性肿瘤中升高。在与非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比较鉴别中,以血清CA199超过100U/mL为标准,诊断胆管细胞癌敏感度为53%。因此,胆管细胞型肝癌的诊断需要寻找更好的血清学标志物。近年来,国内外对AFP的异质体作了许多研究,认为具有鉴别诊断与早期诊断的意义。HCC、转移性肝癌、胚胎细胞瘤和良性活动性肝病均可合成AFP。

甲胎蛋白(AFP)是诊断肝细胞癌及追踪手术后复发最有价值的标志物,虽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30%左右的HCC 患者AFP 检测结果仍然为阴性,寻找更特异、更敏感的肿瘤标志物或者联合其他检测指标进行全面联合检测的诊断方法是肝癌研究的重要课题[8]。临床实验室已开始对肝脏的酶类、糖类、蛋白质代谢产物及胚胎性抗原的联合检测,及时发现肝脏的病理损害,使原发性肝癌患者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单一肿瘤标志物,已受到肿瘤因素的局限性,易出现漏诊。

三.α-L-岩藻糖苷酶(A FU)是一种溶酶体水解酶,是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细胞和体液内的一种溶酶体水解酶,参与糖蛋白及糖脂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分解代谢。肝脏是富含溶酶体的器官之一,当肝细胞癌变时,酶合成增加并大量释放入血,致使血清AFU增加。近年来AFU因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高水平检出而受到广泛关注[9],已成为国内外许多学者感兴趣的诊断原发性肝癌(PHC)的血清标记物。自1984年Deugnier首次报道PHC血清AFU活性升高以来,国内外数十家报道了AFU对PHC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大量病例观察结果表明: AFU是一种有助于PHC诊断,80年代初,Deugnier首先报道了原发性肝癌(PH C)患者血清中的α—L—岩藻糖苷酶(AFU)活性明显升高,认为A-FU将成为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新的肿瘤标志物[10],这一结果随后为不少有关研究证实。但是,有关AFU检测在疗效观察中的作用却鲜有报道。

AFU在原发性肝癌中升高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为:①是由于肝癌细胞不断增加岩藻糖的转换使岩藻糖苷酶合成增加所致。②肝癌组织产生的糖蛋白唾液酸对循环AFU清除率下降。③肝癌细胞清除溶酶体酶过程受到干扰。④原发性肝癌时血清AFU激活物增加及AFU作用底物浓度增加刺激AFU代偿性升高[11]。与AFP一样,AFU在良性肝病组亦有升高,且与ALT呈明显正相关。。提示除原发性肝癌以外的急慢性肝病血清AFU也有升高,可能仅表示肝组织损坏情况,而并不意味着肝脏恶变。这在利用血清AFU诊断原发性肝癌时应引起注意,须通过动态观察血清AFU与ALT的变化鉴别原发性肝癌或其他肝病。但对于肝硬化患者出现与肝功损害不平行的AFU持续升高应引起高度重视,警惕肝硬化恶变可能。IshizukaH等对73例肝硬化患者随访42个月,在随访期间有27例经B超或CT检查诊断为肝癌,其中有23例(85%)AFU的活性水平明显升高超过临界值且在经B型超声或CT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前6个~9个月就升高[12]。这些结果充分说明动态监测慢性肝病患者AFU的活性对及早发现癌变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AFU常表达于PHC患者发病早期,其生物活性明显高于继发性肝癌及肝硬化,它与AFP浓度无明显相关性。Tangkijvanich等研究发现血清的AFU在肝癌患者中的活性明显高于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其他肿瘤患者及健康人群中的活性,较AFP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若两者联合检测可将肝癌的敏感性提高到82.16%[13]。冯晓玲和王志凤研究表明在诊断肝癌时AFU活性与肿瘤大小无关,这就对于AFP阴性和小肝癌患者的诊断更具有意义。而且,有研究认为,AFU水平与肝癌患者TNM分期呈相关性,AFU水平越高,TNM分期越晚,遂认为AFU是一个有效的用于判断原发性肝癌病情的血清学指标[14]。

四.我国是乙型肝炎大国,由乙肝进展所致的肝硬化和肝细胞肝癌已给我国医疗资源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肝癌及其术后复发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存活率、改善预后的重要环节[15]。目前最常用的肝癌筛查指标血清中甲胎蛋白(AFP)水平,然而其敏感性不高,北京协和医院的肝细胞癌患者的AFP敏感性仅为45.8%(>200ng/ml)。近年来,美国一组科学家发现了高尔基体蛋白73(GP73)有可能成为更好的诊断肝癌尤其是早期肝癌的血清标志物[16]。

高尔基体蛋白73(GP73)是一种新近发现的HCC相关蛋白,研究表明其是肝癌诊断的新兴检测物。具备很广阔的研究潜力。2000年Kladney等人研究成人巨细胞性肝炎病原学时,筛选出一种II型高尔基

体跨膜糖蛋白,免疫组化研究证实,多种细胞都可以表达GP73,但是正常的肝细胞表达很少甚至不表达[17]。Kladney等人继续深入研究采用WB方法进一步检测各种肝病,发现几乎所有肝脏疾病的细胞都有表达并且与AFP的浓度无明显相关性,尤其是结蹄组织与肝硬化结节表达更甚,因此可以检测出那些AFP 阴性的肝癌患者,从而进行弥补。

肝癌早期诊断及追踪手术后复发又一标志物文献报道约有30%的肝细胞癌患AFP 不升高,其原因可能系此类癌肿肝细胞分化程度接近正常或变性坏死程度严重,癌组织中结缔组织成分过多,以致合成AFP 量较低所致。大量研究结果显示GP73 诊断肝细胞癌的敏感性优于AFP,而且在AFP阴性的肝癌患者中分别有63.2%和67.6%的患者GP73 阳性,说明GP73 和AFP 具有较好的互补性,二者联合诊断可使原发性肝细胞癌组和肝转移癌组敏感性分别提高到82.5%和63.9%。联合检测AFP 和GP73 可以有效避免可能发生的AFP 阴性病例的漏检,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好的参考。肝病患者血液中高尔基体蛋白GP73 含量异常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是肝癌早期诊断的血清标志物。在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中,GP73水平显著升高,且对于早期HCC的诊断,GP73比常用指标甲胎蛋白AFP出现更早[18]。

由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为主完成的大样本、多中心的患者血清GP73 (sGP73)测定的临床研究,首次在国内外初步揭示了GP73在以乙肝为基础的HCC患者中的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AFP虽然是诊断肝癌的重要指标,但其局限性限制了其诊断范围:临床上有近1/3的肝癌患者AFP呈阴性或低浓度阳性,而且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活动期以及睾丸癌或卵巢癌等非肝癌疾病通常也出现AFP升高,可见AFP作为肝癌早期诊断的标记物尚不够理想。因此,寻找新的更加敏感和特异的肝癌血清标记物一直是肝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高尔基体糖蛋白73 (golgiprotein-73, GP73)是新近发现的与肝癌关系密切的糖蛋白,现有的一些研究报道显示GP73是一个有重大潜在价值的肝癌标志物,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超过AFP,有望成为新的更好的早期诊断肝癌或预警的肝癌标志物[19]。GP73可作为一种新的、较好的诊断肝癌的血清标志物,其敏感度和特异度优于AFP,可提高血清AFP阴性的肝癌患者的诊断率;GP73对小肝癌检出率高于AFP。联合检测血清GP73和AFP可以有效降低AFP阴性或低浓度肝癌病例的漏诊率,提高肝癌的检出率和诊断肝癌的准确性,为肝癌诊断提供更有效的检测手段。动态监测血清GP73水平则对评估肝癌患者术后疗效及预警复发有较好临床指导意义。

据多篇文献报道,虽AFU对原发性肝癌的阳性检出率略高于AFP,但特异性不及AFU,单独检测PHC 患者血清AFP或AFU浓度,阳性检出率均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所以作为检测PHC较理想的组合指标的两者若再联合GP73同时检测当可以弥补单一指标的局限性,扩大PHC的检测范围,结合三者之长:AFP的特异性与AFU和GP73的灵敏度当可提高PHC的阳性检出率,为临床确诊及术后可以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赵平,王江滨,张爱国等,α-L-岩藻糖苷酶对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的探讨.[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19.2:109~110.

[2]Troost J,Van der Heijden M,Staal G.Charscterization of alpha-L-fucosidase form two different families with fucosidosis.[J].Clin Chim Acta,2010,73:37-39.

[3]田福洲,肝癌肿瘤标记物.[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8(4):440.

[4]魏学,王少斌,芮静安,原发性肝癌诊断中血清α-L-岩藻糖苷酶的价值.[J].中华肿瘤杂志,2010.2:148.

[5]谷俊侠,朱伟,魏文祥.血清α-L-岩藻糖苷酶在诊断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应用. [J].临床外科杂志

2011,6,43-45.

[6]Tangkijvanich P,Tosukhowong P,Bunyongyod P.alpha-L-fucosidase as a serum marker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ama in Thailan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713462705.html, .[J]. Trop Med Public Health,2011,30(1):110~114.

[7]Ishizuka H,Nskayama T,Matsuoka S.[J].Predic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hepatocelluar carcinama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by the serial determination of serum alpha-L-fucosedase activity.Intern Med,2012,38(12):927~931

[8]欧超伟,陈绍鹏,雷耀珍等.HBV-DNA AFU和AFP水平与肝损害相关性.[J].中国热带医学,2011.8,922-923.

[9] 刘志云,陈志刚,AFP、AFU、Fer、GP73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06,36-37

[10] 徐海峰,杨华瑜,张宏冰,毛一雷,改变肝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现状的新肝癌血清标志物.[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8.01,65-66

[11] Leoni S,Piscaglia F,Righini R,et al. Management of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 Acta Gastroenterol Belg,2012,69(2):230.

[12] Tangkijvanich P,Tosukhowong P,Bunyongyod P,et al.Alpha-L-fucosidase as a serum marker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Thailand.[J].Southeast AsianJ Trop Med Public Health,2011,30(1):110-114.

[13] 李淑群,陈谦,喻亚群,梅铭惠,莫庆荣,覃里灵,廖维甲,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诊断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21,41-42

[14]Yao DF,Dong ZZ,Yao M,et al.Specific molecular marker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Hepatobil Pancreat Dis Int,2011,6(3):241-247.

[15] 解晓红,血清AFP、CEA、CA50在PHC中的应用价值.[J].哈尔滨医药;2011.02,69-70

[16] 黄勤,黄平,高尔基体蛋白73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12.06,81-83

[17] 徐少珊,石玉玲,张亚松,孙朝晖,李林海,张伟,陈晓东,陈炳旭.[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11,98-99

[18] Deugnier Y,David V,Brissot P.Serum α-L-Fucosidases:a new marker for 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J].Hepatology,2010,4(5):889-892.

[19] Mann CD,Neal CP,Garcea G,et al.Prognostic molecular marker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 systematic review.[J].Eur J Cancer,2011,43(6):979-992.

脂肪肝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脂肪肝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脂肪肝是指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在肝脏中的过渡沉积, 即肝脏脂肪含量超过肝脏总重量的5%或者光镜下30%以上的肝细胞含脂肪滴。在大体上可分为均匀型与不均匀型,显微镜下可分为大泡型与小泡型两类。 一、脂肪肝的病因 长期大量饮酒是造成脂肪肝的最重要原因。一般认为每日饮酒在50-80克以上,发生酒精性肝病的危险性较大。 在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炎中,肥胖是最常见和较肯定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脂肪肝的发生与肥胖有关,75%的重度肥胖者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糖尿病与脂肪肝之间的关系也十分重要。脂肪肝在肥胖的II型糖尿病人中十分常见,约为50-80%。有研究表明有21-78%的糖尿病患者患有脂肪肝,脂肪肝患者中有4%-46%发生糖耐量减退或显性糖尿病[1]。高脂血症也是引起脂肪肝的常见危险因素。接触对肝脏有毒性的工业毒物及药物如CCL4、四环素、胺碘酮、考的松、氨甲喋呤等,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蛋白质缺乏,减肥过快,实行肠旷置术后,长期静脉内营养也是引起脂肪肝的重要因素。 二、诊断 脂肪肝起病隐匿,其临床表现轻微且无特异性,少数患者可有乏力,上腹不适或肝区不适,体检可发现患者肝脏肿大。实验室检查对于酒精性脂肪肝可发现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升高,r-谷氨酰转肽酶(r-GT)及碱性磷酸酶(AKP)升高,平均细胞体积(MCV)升高,乏唾液酸转铁蛋白/唾液酸转铁蛋白比值升高。而非酒精性脂肪肝可有转氨酶轻度升高,可有血糖和/或血脂升高。

影像学是诊断脂肪肝的重要而实用的手段。脂肪肝在超声声像图上的特征性改变为肝实质内弥漫细密的高回声斑点,肝静脉和门静脉分之变细变窄,显示不清,肝深部的回声衰减加重。诊断脂肪肝首先应判定肝回声的强度,对比肝、脾、肾三者以确定回声水平正常与否。根据超声特征将脂肪肝分为轻、中、重。目前一般认为CT是诊断脂肪肝的最佳影像学手段,优于B超和MRI。CT显示脂肪肝的肝实质弥漫性密度降低。脾的CT值较恒定,取肝与脾比值衡量肝密度正常与否。习惯以肝脾CT比值小于1作为诊断脂肪肝的标准。一般认为MRI对于脂肪肝的诊断价值较小,且价格昂贵,但其对于显示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可能有助于鉴别诊断[2]。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明确诊断和判断病变程度,了解病因,估计预后均十分重要。在组织学上将脂肪肝分为大泡性和小泡性两类。又将其分为轻、中、重三级,脂肪变性的肝细胞在轻度占30-50%,中度占50-75%,重度占75%以上。NASH的组织学诊断标准为:肝细胞脂肪变性,点状坏死,气球样变,炎性细胞浸润,有或无Mallory小体[3]。 脂肪肝的诊断原则:首先应根据B超,CT或MRI等影像学结果判断是否有脂肪肝;其次根据实验室检查及肝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判断是单纯脂肪肝还是脂肪性肝炎;第三,需要详细询问病史,有无饮酒,糖尿病,高血脂及药物或毒物接触史,体重如何,从而明确病因;第四,脂肪肝的诊断应排除其他疾病,如HCV感染、Wilson病、血色病、及自身免疫性肝炎。非均匀型脂肪肝还应与占位性病变项鉴别。 四、治疗

诊断肝硬化的检查方法有些肝硬化确诊的检查方法

诊断肝硬化的检查方法有些肝硬化确诊的检查方法 诊断肝硬化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如何准确诊断肝硬化是患者朋友们关注的问题之一,诊断与治疗的关系密切,可以说诊断的准确性决定了治疗的难易程度,所以想要尽早治愈肝硬化的患者就必须要知道诊断方式,帮助自己的治疗能够顺利的进行。 诊断肝硬化的检查方法 1、各种辅助检查:免疫功能改变; 超声显像可发现肝区声像图的典型变化及脾肿大、肝门静脉扩张、腹水等门脉高压症表现。失代偿期肝硬化有明显症状表现和肝功能异常,诊断不困难。代偿期肝硬化诊断有困难时可进行肝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 2、肝纤4项血清学检查:即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其中2~3项有显著增高,可考虑早期肝硬化的可能。 3、肝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多在正常范围或轻度异常,早期肝硬化比较突出的是蛋白方面的异常,如白蛋白减低,球蛋白升高,血中白/球蛋白比值降低甚至倒置。

4、体格检查:早期肝硬化在体格检查时,常可触及肿大的肝脏,部分亦可触及肿大的脾脏。 5、肝组织学检查:肝硬化有纤维隔形成且小结节性或混合结节性增生者可通过此项检查确诊; 亦可了解肝纤维化的程度,可鉴别诊断酒精性肝硬化、肝炎后肝硬化、以及是否伴有活动性肝炎。 利用超声如何诊断肝硬化? 超声诊断肝硬化是一种无创、便捷的检查方法,为临床主要的检查手段。但肝硬化的成因、类型、程度不同等可造成肝硬化的影像表现不尽相同,对于非典型肝硬化易出现漏诊,超声检查单项指标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 所以超声诊断肝硬化只能供临床。 超声表现形态大小正常或左叶略大,包膜增厚,呈细波纹状或锯超声表现为肝脏形态大小正常或左叶略大,包膜光整,回声增粗,分布不均匀或均匀,肝静脉变细或走行改变、迂曲,胆囊正常或胆囊增厚、毛糙,门静脉>1.3cm,脾脏厚度>4.5cm。病理结果提示小结节型肝硬化。 本组病例共同点是肝包膜描述正常,众所周知肝包膜异常亦是诊断肝硬化的重要指标。肝包膜的通常分为五个等级,声像图呈白线条

32例肝脓肿患者的观察及护理-最新文档

32例肝脓肿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298 2005~2010年收治细菌性肝脓肿患者32例,经严密的观察病情、积极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22~68岁,平均45岁;单个脓肿22例,多发脓肿10例。均有不同程度发热、右上腹疼痛不适,12例有明显乏力、食欲不佳和消瘦。化验血常规检查,血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增加。穿刺抽出或切开引流出的脓液均为黄白色。均作B超或CT等检查确诊为细菌性肝脓肿。脓肿2.3cm×2.5cm~9.5cm×8.5cm,行经皮肝穿刺抽脓术2~5次。 方法:对于直径3cm以下的小脓肿和多发性小脓肿或早期脓肿尚未完全液化的患者4例,采取保守治疗。对于直径3~6cm,尤其是单个脓肿者,在CT或B超引导下行经皮肝穿刺抽脓术[1],均在局麻下进行,用注射器将脓液抽净时,给予0.5%甲硝唑注射液反复冲洗脓腔至清晰为止,然后注入0.5%甲硝唑注射液和头孢哌酮1.0~2.0g于脓腔内封闭,以后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穿刺抽脓结束时即注入敏感药物于脓腔内封闭。每次的冲洗量和保留的药液量为脓腔容积的1/3~1/4,根据B超或CT结果及病情隔3~7天抽脓1次,直至B超或CT检查确认肝脓肿缩小至

直径2cm以内或残余腔为止。对直径在6cm以上的肝脓肿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引流体外接引流袋,除引流作用外,每天向脓腔内引流注入抗生素溶液。并常规行抗感染、支持和对症等治疗。 结果 本组32例患者,4例保守治疗,28例行经皮肝穿刺抽脓术,2例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全部治愈。 护理要点 一般护理:做好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消除恐惧心理,使患者心态平衡,积极配合治疗。对高热患者及时采取有效降温措施,并按高热护理常规护理。维持体液及营养支持:肝脓肿为消耗性疾病,应鼓励患者多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保证足够的液体摄入量;必要时以静脉输注血制品或提供肠内、外营养支持[2]。严格格执行医嘱,按时准确给予抗生素和对症治疗药物,并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了解CT或B超提供的肝脓肿大小、定位情况,密切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呼吸和腹痛等,及时发现感染性休克及其他并发症。 密切观察病情:加强对生命体征和腹部体征的观察,注意脓肿是否破溃引起胸腔内感染、膈下脓肿、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是否有休克的先兆,如患者出现血压下降、脉压缩小、脉搏细速,呼吸浅快、皮肤湿冷、面色苍白,应考虑中毒性休克。 对脓肿较大而有并发症先兆,及时做好穿刺抽脓术或脓肿切开引流术的准备,做好普鲁卡因过敏试验。

常用护理诊断肝硬化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护理诊断名称(按功能分类) (1) 维持健康能力: ①维持健康能力的改变。 ②不合作治疗护理(某方面)。 ③潜在的感染。 ④潜在的受伤。 ⑤潜在的外伤事件。 ⑥潜在的中毒。 ⑦寻求健康的行为(某方面) (2) 营养及新陈代谢: ⑧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 ⑨营养失调,高于机体需要。 ⑩营养失调,潜在的高于机体需要。 (11)母乳喂养失效。 (12)潜在的误吸。 (13)吞咽障碍。 (14)潜在的窒息 (15)口腔粘膜异常。 (16)体液不足(A):调节机构失灵。 (17)体液不足(B):丢失体液。 (18)潜在的体液不足。 (19)体液过多。 (20)皮肤完整性受损。 (21)潜在的皮肤受损。 (22)组织完整性受损。 (23)潜在的体温异常。 (24)体温调节失效。 (25)体温过高。 (26)体温过低。 (3)排泄: (27)便秘。 (28)感觉性便秘。 (29)结肠便秘。 (30)排便失禁。 (31)腹泻。

(32)排尿异常。 (33)功能性尿失禁。 (34)反射性尿失禁。 (35)压迫性尿失禁。 (36)紧迫性尿失禁(老年人)。 (37)完全性尿失禁。 (38)尿潴留。 (4)活动及运动: (39)活动无耐力。 (40)潜在的活动无耐力。 (41)娱乐能力减退。 (42)躯体移动障碍。 (43)潜在的废用综合症。 (44)自理能力缺陷──淋浴/卫生。 (45)自理能力缺陷──穿衣/修饰。 (46)自理能力缺陷──进食。 (47)自理能力缺陷──入厕。 (48)疲乏。 (49)反射异常(脊髓损伤引起)。 (50)生长发育改变。 (51)持家能力障碍。 (5)呼吸及循环: (52)低效的呼吸型。 (53)消除呼吸道障碍。 (54)气体交换受损。 (55)组织灌注量改变。 (56)心输出量减低。 (6)睡眠及呼吸: (57)睡眠型态紊乱。 (7)感觉及识别能力: (58)疼痛。 (59)慢性疼痛。 (60)感知改变。 (61)单侧感觉丧失。 (62)决策矛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关键词】脂肪肝;诊断;标准 Diagnostic criteria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Fatty Liver and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Study Group of Chinese Liver Disease Association. 【Key words】Fatty liver; Diagnosis; Criteria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种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病理特征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三种主要类型。患者常伴有体重过重或肥胖、糖耐量异常或2型糖尿病、以及血脂紊乱等易患因素。 一、临床诊断标准 凡具备下列第1~4项和第5或第6项中任一项者即可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1. 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含乙醇量每周<40g; 2. 除外病毒性肝炎、全胃肠外营养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 3. 除原发病临床表现外,可出现乏力、腹胀、肝区隐痛等症状,可伴肝脾肿大; 4. 血清转氨酶可升高,并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加为主,常伴有γ-谷胺酰转肽酶、三酰甘油等水平增高; 5. 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6. 肝脏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 二、临床分型标准 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诊断标准者,其临床分型如下。 (一)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 凡具备下列第1~2项和第3或第4项任一项者即可诊断。 1. 具备临床诊断标准1~3项; 2. 肝功能检查基本正常; 3. 影像学表现符合脂肪肝诊断标准; 4. 肝脏组织学表现符合单纯性脂肪肝诊断标准。 (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凡具备下列第1~2项和第3或第4项任一项者即可诊断。 1. 具备临床诊断标准1~3项; 2. 血清ALT水平高于正常值上限的2倍,持续时间大于4周; 3. 影像学表现符合脂肪肝诊断标准; 4. 肝脏组织学表现符合脂肪性肝炎诊断标准。 (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 凡具备下列第1项和第2或第3项任一项者即可诊断。 1. 具备临床诊断标准1~3项; 2. 影像学提示脂肪肝伴肝硬化; 3. 肝脏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硬化诊断标准。 三、影像学诊断 1. 脂肪肝:B超诊断依据为:(1)肝区近场弥漫性点状高回声,回声强度高于脾脏和肾脏,少数表现为灶性高回声;(2)远场回声衰减,光点稀疏;(3)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4)肝脏轻度或中毒重大,肝前缘变钝。CT诊断依据为肝脏密度普遍低于脾脏或肝/脾CT比值≤1。肝脏密度降低,CT值稍低于脾脏,肝/脾CT比值≤1.0者为轻度;肝/脾CT比值≤0.7,肝内血管显示不清

肝硬化病历

主诉:再发上腹不适、恶心、厌油、乏力1周余。 现病史: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上腹不适、恶心、厌油、乏力症状;无发热及下肢水肿。未引起注意和重视,后来上述症状表现逐渐加重,随即到当地医院,做相关系统检查,报告结果提示:1.病毒性乙型肝炎。2.肝硬化。曾来院治疗好转后出院。近一周来上述症状又复出现,疑似肝病复发;遂即来我院门诊,以“肝硬化”收入我科。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差,食欲不振,睡眠差,小便黄,大便无异常。 即往史:患者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10余年,曾来院治疗好转后出院。否认有“结核、伤寒”及其它传染病史;无手术外伤输血及献血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不详。 个人史:生于原籍,无长期外地居住史;无疫区疫水接触史;无其它特殊不良嗜好。 婚育史:适龄结婚,家庭和睦。 家族史:父母已故,原因不详。否认家族中有遗传性及传染性疾病病史。 体格检查 T36.5℃P80次/分R20次/分BP130/80mmHg。 发育正常,营养较差,神志清,精神好,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头颅五官正常无畸形,眼睑无浮肿,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廓无畸形,外耳道无脓血性分泌物,乳突无压痛。鼻外观无畸形,鼻通畅,鼻中隔无偏曲,鼻腔无异常分泌物,无鼻翼扇动,副鼻窦区无压痛。唇无苍白、紫绀,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未触及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无肋间隙增宽及变窄,双侧呼吸动度一致。肺部听诊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界无扩大,心率80次/分,心音有力,节律整齐,心脏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澎隆,叩诊呈鼓音。腹软,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未触及明显包块,肝区压痛叩击痛,肝脾肋缘未触及,肠鸣音正常。肛门及外生殖器无异常。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专科检查 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巩膜无黄染。腹部澎隆,叩诊呈鼓音,腹软,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未触及明显包块,肝肋缘未触及,脾肋下3cm。肠鸣音正常。肝区压痛叩击痛明显。双肾区无叩击痛。 辅助检查

肝硬化护理查房

肝硬化腹水病人的护理查房 患者覃庆忠,男65岁,因腹胀.腹痛伴双下肢浮肿10于2014年9月 11日8:16门诊步行入院,入院时生命体征正常,入院诊断肝硬化失代偿期。入院后给于甘草酸2安护肝降酶以及氨基酸补充必需氨基酸防治肝性脑病,呋塞米,螺内酯,利尿消肿, 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1.皮肤完整性受损肝硬化病人因常有皮肤干燥、浮肿、黄疸时可有皮肤瘙痒,长期卧床 等因素,易发生皮肤破损和继发感染。因此在病人的皮肤护理方面我们要注意: 1.保持皮肤清洁,每日给予用清洁温水清洗皮肤, 勿使用碱性强的皂液,水温控制在42°C 以下,洗后用干净毛巾轻轻擦拭,保持皮肤清洁干爽;2.每周2次修剪指甲,皮肤瘙痒者给予止痒处理,嘱患者勿抓挠、摩擦皮肤,防止抓伤皮肤,谨慎使用胶布3.保持大便通畅,禁用肥皂水灌肠,并注意做好肛门皮肤的护理。告知患者穿宽松纯棉内衣,使用棉质床上用品,勤晒洗; 促进血液循环,维持皮肤正常功能,防止皮肤感染。应注意定时翻身,酌情每1 ~2 小时翻1次,动作要轻柔,预防褥疮发生。注意口腔卫生,每天用多贝尔溶液或生理盐水漱口3 ~4 次,以除口臭,增进食欲,防止口腔感染。做好病室管理,减少探陪人员,防止交叉感染。指导病人避免用力刷牙 。 2.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饮食上给予高热量、维生素丰富的和易消化的食物,严格禁酒。限制纳水的摄入,注意补充蛋白质。以植物蛋白质为主,每日进水量限制在1000毫升左右,如有低纳血症,则限制在500毫升以内;多食含钾食物,如海带、木耳等,预防低血钾;监测血电解质、生命体征,准确记录出入量。测量腹围和体重,并指导病人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3.健康教育详细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本病的一般知识和自我护理能力,指导患者做到生活规律化,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少量多餐,进食低脂肪、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忌辛辣、生、冷、硬等刺激性食物,戒烟酒,适当进行强度小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气功等,避免劳累及受凉,预防并发症发生,保持心情舒畅,定期门诊复查,不适随诊。指导病人按时服药.家属和病人能描述服用药物的名称,用法,作用和不良反应 肝硬化腹水患者病程长,症状不易改善,愈后差,易反复发作,患者常有悲观失望情绪,而且经济压力大,更需要得到来自家庭的物质支持和亲朋好友的安慰和鼓励。因此,护理人员应及时与家属沟通,多给患者关心和鼓励,树立战胜疾病的坚定信念,使病人保持乐观、坦然情绪,使其感觉自己仍然是一个整体的社会人,满足他们爱与归属的需要,以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护理: 告知患者在无菌技术操作下进行的腹腔穿刺放腹水术是一项创伤性治疗,患者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会给操作者带来一定困难。及时发现患者的紧张不安、焦虑恐惧心理,采取相应措施,让患者明确穿刺目的,简单方法,使患者产生安全信任感,树立信心,保持乐观的心态。使其放松心情,解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可提高术中的耐受力,有利于术后的康复。 休息及饮食护理: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床铺保持清洁干燥,术后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12小时。穿刺孔位于上方,进食易消化的软食,少量多餐,保证充分的营养。限制钠盐的摄入,目的是通过钠的负平衡,动员腹腔内的液体,促进腹水排出。一般护理:掌握患者穿刺术前术后的腹围、体重变化情况。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

细菌性肝脓肿病人的护理

模块四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任务十五细菌性肝脓肿病人的护理 【复习提问】 1.肝性脑病最常见病因? 答:肝硬化 2.前驱期主要表现? 答: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 【新课导入】【案例】 患者男,65岁,3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乏力等症状,同时伴进食后呕吐,伴畏寒、发热,发病以来精神差、食欲不振,小便色偏黄,上腹部腹肌稍紧张,剑突下偏右侧压痛,肝区叩痛(+),余查体无异常。入院后检查:肝胆B超示:肝内混合性占位,内见不规则液性暗区,范围约68mm×50mm。 初步诊断:细菌性肝脓肿 思考: 1.入院后针对发热应该给与怎样的护理措施? 2.确诊应该做哪项检查? 【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1.专业职业能力:具备正确完成术后引流管拔管操作的能力。 2.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细菌性肝脓肿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3.职业核心能力:具备对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病情评估的能力,具备对细菌性肝脓肿患者手术配合的能力,在护理过程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具备为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制定健康指导方案的能力。 【新课讲解】 小先生讲一讲:肝脏的解剖生理 一、概念 肝脏受感染后形成的脓肿,称为肝脓肿。属于继发感染性疾病。常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链球菌、类杆菌属等。 二、病因 细菌学致病菌通常与原发灶细菌一致 纯需氧菌感染肝脓肿预后较差;纯厌氧菌脓肿常为单发预后好:混合感染时预后介于两者之间 1

感染途径:胆道系统、肝动脉、门静脉、淋巴系统、其他 化脓性细菌引起。 胆道与肠道相通,增加了发生感染的可能性。 最常见致病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胆管源性及门静脉播散者以大肠杆菌最常见。 开放性损伤后细菌侵入。 隐源性肝脓肿的概念。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1.寒颤和高热④:最常见症状。驰张热,38-41℃。 2.肝区疼痛④:持续性钝痛。可有右肩牵涉痛,胸痛,刺激性咳嗽,呼吸困难。 3.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 4.全身中毒性反应及消耗的结果。 5.消化道症状。 (二)体征 肝区压痛和肝肿大最常见④:右下胸部和肝区叩击痛。 皮肤红肿甚至凹陷性水肿:甚至出现右上腹或上腹部腹膜刺激征。 黄疸 反应性胸膜炎及胸腔积液。 四、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比例升高,核左移或中毒颗粒出现 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轻度升高。 2.影像学检查: X-ray:间接征象,产气细菌感染可见气液平面。 B超:首选,明确部位、大小、距体表深度、确定穿刺入路。必要时可穿刺抽脓④,明确诊断并治疗。 平扫及增强CT。 MRI。 动脉造影。 五、护理问题

最新肝脓肿护理查房

1 肝脓肿的护理查房 2 时间:2017年7月4 日地点;住院部干部保健科11楼 3 参加人员:陈良芬、杨秀云、邓灯美、杨林、于艳燕、俞云萍、陈绣、刘4 金丽、卢妮妮、张庆、杨弯、吕彩虾、连绮雯 5 主持人;陈良芬 6 于艳燕:患者郑文玉,男,75岁,汉族,于2017-06-19 09:06以“发热伴7 畏冷3天”为主诉入院。缘于入院前3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8 37.4℃-39.2℃,晨起体温最高,伴头晕,偶有咳嗽,无咳痰,无头痛、腰痛、9 眼眶痛,无恶心、呕吐,无咯血、胸痛,无消瘦、盗汗,无咽痛,无胸骨压痛,10 无关节肿痛,无皮肤红疹,无光过敏,无结膜充血,无瘀点瘀斑,无紫癜,无11 畏冷、寒战,无腹胀、腹痛,无黄疸、眼黄、尿黄,无胸闷、胸痛,无腓肠肌12 痛、淋巴结肿大,无少尿,2天前曾就诊福清市医院(具体治疗不详),低热症13 状仍有反复。现患者为进一步诊治,就诊我院门拟“发热原因待查”收入院,14 发病以来,患者精神一般,睡眠、食欲减退,大小便正常,体重未见明显减轻。 15 “左甲状腺肿瘤术后”20余年,目前可。2型糖尿病”病史10年,予“二甲双16 胍、格列齐特”等治疗,空腹血糖波动于7-8mmol/l。急诊尿常规示微量酮体,17 即刻血糖值18.5mmol/l 18 查体:体温:39.0℃脉搏:89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43/82mmHg。叩诊肝浊19 音界存在,肝上界于右锁骨中线第V肋间,胃泡鼓音区存在,移动性浊音阴性,20 肝区有叩击痛,肾区无叩击痛。辅助检查:06.19我院急诊查肺部CT示:右下21 肺纤维灶;主动脉、冠状动脉硬化;肝内多发病灶,建议CT或MR增强检查。 22 初步诊断: 1.发热原因待查:肺部感染?肝脓肿?2.2型糖尿病 3.左甲状腺23 肿瘤术后1.按内科常规护理,I级护理,病重通知,并告知患者及家属病情,24 患者及家属表示理解,糖尿病饮食。2.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如三大常规,生化

脂肪肝临床路径教学教材

脂肪肝临床路径

脂肪肝临床路径 一、脂肪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脂肪肝(ICD-10编码:K76.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 2006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制定的《脂肪肝肝病诊疗指南》。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脂肪肝诊疗方案”。 脂肪肝临床常见证候: 肝气郁滞,血瘀痰凝型 痰湿困阻型 脾虚湿困型 肝郁脾虚型 湿热蕴结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脂肪肝诊疗方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93-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脂肪肝。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3. 西药治疗 (抗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改善和恢复肝功能及减轻肝纤维化)。 (四)标准住院日为10-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脂肪肝(ICD-10编码:K76.001)。2.患者空腹血糖≤7.0mmol/L。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及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肝纤维化、甲胎蛋白或肿瘤四项; (3)腹部超声、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 (1)腹部CT、肝活检; (七)药物应用。 1.抗病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干扰素和(或)核苷类似物。

2.中医中药及其它治疗。 (八)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缓解; 2. 肝功能好转ALT<40 U/L。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治疗,退出本路径。2.病情加重,需要住院治疗,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肝脓肿护理查房

肝脓肿的护理查房 时间:2017年7月4 日地点;住院部干部保健科11楼 参加人员:陈良芬、杨秀云、邓灯美、杨林、于艳燕、俞云萍、陈绣、刘金丽、卢妮妮、张庆、杨弯、吕彩虾、连绮雯 主持人;陈良芬 于艳燕:患者郑文玉,男,75岁,汉族,于2017-06-1909:06以“发热伴畏冷3天”为主诉入院。缘于入院前3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7.4℃-39.2℃,晨起体温最高,伴头晕,偶有咳嗽,无咳痰,无头痛、腰痛、眼眶痛,无恶心、呕吐,无咯血、胸痛,无消瘦、盗汗,无咽痛,无胸骨压痛,无关节肿痛,无皮肤红疹,无光过敏,无结膜充血,无瘀点瘀斑,无紫癜,无畏冷、寒战,无腹胀、腹痛,无黄疸、眼黄、尿黄,无胸闷、胸痛,无腓肠肌痛、淋巴结肿大,无少尿,2天前曾就诊福清市医院(具体治疗不详),低热症状仍有反复。现患 者为进一步诊治,就诊我院门拟“发热原因待查”收入院,发病以来,患者精神一般,睡眠、食欲减退,大小便正常,体重未见明显减轻。“左甲状腺肿瘤术后”20余年,目前可。2型糖尿病”病史10年,予“二甲双胍、格列齐特”等治疗,空腹血糖波动于7-8mmol/l。急诊尿常规示微量酮体,即刻血糖值18.5mmol/l 查体:体温:39.0℃脉搏:89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43/82mmHg。叩诊肝浊音界存在,肝上界于右锁骨中线第V肋间,胃泡鼓音区存在,移动性浊音阴性,肝区有叩击痛,肾区无叩击痛。辅助检查:06.19我院急诊查肺部CT示:右下肺纤 维灶;主动脉、冠状动脉硬化;肝内多发病灶,建议CT或MR增强检查。初步诊断: 1.发热原因待查:肺部感染?肝脓肿?2.2型糖尿病 3.左甲状腺肿瘤术 后1.按内科常规护理,I级护理,病重通知,并告知患者及家属病情,患者及家属表示理解,糖尿病饮食。2.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如三大常规,生化全套,乙肝两对半,心电图,肝胆胰脾双肾彩超、肝脏CT增强等。3.治疗上予经验性选择舒普深抗感染,补液等处理,并送检血细菌培养+药敏以协助诊疗。2017-06-20患者仍发热,最高体温为38.9℃,晨起体温最高,伴头晕。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T波改变。结合临床电轴左偏。上腹部彩超:肝多发性无回声区(囊肿?)。2017-06-19,血气报告:PH值7.45,二氧化碳分压27.39mmHg,氧分压119mmHg,剩余碱-4.5mmol/L,氧饱和 度99%,标准碳酸氢根21.80mmol/L,余未见异常。生化全套示:直接胆红素10.6umol/L,白蛋白33.20g/L,谷氨酰转肽酶63U/L,总胆汁 酸12.39umol/L,钠134.90mmol/l,铁 6.86μmol/L, 磷0.56mmol/l,甘油三脂 1.77mmol/l,总胆固醇 2.33mmol/l,肌酸激酶332U/L,葡萄糖12.52mmol/l,C反应蛋白241.69mg/l,余未 见明显异常。NT-proBNP)N末端脑肽前体349pg/ml。凝血四项+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 6.70g/L,D二聚体1669ng/ml,余未见异常。血 沉82mm/hr。糖化血红蛋白9.5%。腺苷脱氨酶49U/L。降钙素 原 4.950ng/ml。甲胎蛋白 1.54ng/ml,癌胚抗原 3.39ng/ml, ca12525.39U/ml,糖类抗原19-990.79U/ml,糖类抗原15-3 4.29U/ml。6-20糖化血红蛋白9.5,尿酮体阴性。19号晚餐前血糖15.5mmol/l,予普通胰岛素8单位皮下注射。20号晚餐前血糖19.2mmol/l,睡前血糖24.3mmol/l,予 普通胰岛素6单位皮下注射。06-20无再发热,头晕改善,咳嗽咳痰,痰色白,量少,质稀,尚可咳出,体温:36.6℃脉搏:66次/分呼吸:18次/分血

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

NAFLD入选标准 1.1入选标准 (l)据2006年2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修订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明确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者,健康志愿者要求常规体检排除躯体疾病可能; (2)男性或者女性; (3)年龄18--- 70岁; (4)近一月内无药物服用史; (5)近两周内无大量饮酒及暴饮暴食。 1.2排除标准: (l)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5年,折合乙醇量男性40g/日, 女性20g/日;或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折合乙醇量>80g/d; (2)病毒性肝炎; (3)自身免疫性肝病和遗传性疾病史; (4)药物性肝病史; (5)全胃肠外营养史; (6)以往有糖尿病或甲亢病史; (7)使用任何影响胰岛素分泌及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 (8)恶性肿瘤及其他进展性致命性疾病。 1.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标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依据2006年2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修订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1.3.1临床诊断标准 凡具备下列第1---5项和第6或第7项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NAFLD: (l)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男性每周<1409,女性每周<709; (2)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 (3)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可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隐痛、肝脾肿大等非特异性症状及体征; (4)可有体重超重和(或)内脏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紊乱、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 (5)血清转氨酶和Y---谷氨酞转移酶(GGT)水平可有轻至中度增高(小于5倍正常值上限),通常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为主; (6)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7)肝活体组织检查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 1.3.2B超诊断依据 (l)肝区近场回声弥漫性增强(强于脾脏和肾脏),远场回声逐渐衰减; (2)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 (3)肝脏轻至中度肿大,边缘角圆钝; (4)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提示肝内彩色血流信号减少或不易显示,但肝内血管走向正常;

肝硬化的病例分析报告

肝硬化得病例分析报告 一般资料 姓名:刘文武性别:男 年龄:38岁职业:自由职业者 籍贯:湖北咸丰民族:土家族 入院日期:2014年4月3日记录日期:2014年4月3日 婚姻:已婚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及家属 主诉:腹壁静脉迂曲、扩张10余年,进行性加重。 现病史:患者自诉10余年前发现腹壁静脉扩张,呈蚯蚓状改变,以脐上出现,脐下未见。稍有腹胀,无腹痛,无乏力、纳差,无呕血、黑便,无畏寒发热,无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院外未作处理,腹壁静脉扩张,迂曲较前加重,向胸壁进展,部分迂曲成团。无红肿疼痛不适。7月前于我科就诊,诊断为乙肝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曲张。拟手术治疗,因患者胆红素高,凝血功能异常而未行手术治疗并出院调理,院外继续护肝对症治疗,现来我院复查,以求进一步治疗。门诊以肝硬化收入科。 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尚可,食欲欠佳,睡眠尚可,大便正常,小便正常,体力体重未见明显变化。 既往史:平素健康状况一般,有肝炎病史。 手术及外伤史:无。 输血史:无。 过敏史:无。 个人史:有吸烟史,有饮酒史,无毒品接触史。 婚孕史:已婚,配偶身健。 家族史:父母健在,未见遗传性及传染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 体温37℃,脉搏76次/分(规则),呼吸20次/分(规则),血压128/70mmHg。肝病面容,皮肤黝黑,巩膜稍黄,脐上腹壁可见迂曲扩张静脉,向上延展至胸壁,部分迂曲成团。腹壁血流由上向下流动,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肋缘下未及,脾肋缘下3横指,边界清楚,无压痛,表面光滑,肠鸣音可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可见皮肤色素沉着,双下肢不肿。 入院前辅助检查:血常规示:血小板230×10∧9/L,肝功能示:AST134u/l,DBIL24、8u/l,TBIL53、6umol/l,r-GT188u/l。乙肝三对半示:HBsAg(-)。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 初步诊断: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腹壁静脉扩张,腹壁静脉曲张 诊断依据: 1、男性患者,38岁。 2、有肝炎病史,七月前于我科住院,胆红素高,凝血功能异常。 3、腹壁静脉迂曲、扩张10余年,进行性加重。

脂肪肝指南解读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诊断标准解读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脂肪肝诊治中心范建高 随着肥胖和糖尿病的高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现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严重危害了人民健康。为了进一步规范NAFLD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估,2006年2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制定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本文针对该指南中的诊断标准进行了详细解读。 一、概论 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命名和定义 2002年,美国肝病学会召开了脂肪性肝病的命名研讨会,根据组织学命名,将脂肪性肝病分为脂肪肝(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和脂肪性肝炎,后者根据坏死炎症活动度分为三级,根据肝纤维化程度分为四期;根据临床病因命名,将其分为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后者又包括胰岛素抵抗、药物、脂质紊乱、毒物中毒、减重(快速减重/消瘦)以及原因不明的隐源性脂肪肝。因此,广义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既有原发的,也有继发的。原发性多为胰岛素抵抗、多源性代谢紊乱和代谢综合征所导致的脂肪肝,继发性多为营养不良、药物和遗传相关的代谢性疾病所引起的脂肪肝。 目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定义为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疾病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以及NASH相关肝硬化。NAFLD为获得性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系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综合征累及肝脏的常见病理表现,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与其发病密切相关。 从疾病谱发展来看,临床上最为广泛的NAFLD,即单纯性脂肪肝,部分会发生脂肪性肝炎,进而通过

最新肝硬化病历模板

入院记录 主诉:再发上腹不适、恶心、厌油、乏力1周余。 现病史: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上腹不适、恶心、厌油、乏力症状;无发热及下肢水肿。未引起注意和重视,后来上述症状表现逐渐加重,随即到当地医院,做相关系统检查,报告结果提示:1.病毒性乙型肝炎。2.肝硬化。曾来院治疗好转后出院。近一周来上述症状又复出现,疑似肝病复发;遂即来我院门诊,以“肝硬化”收入我科。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差,食欲不振,睡眠差,小便黄,大便无异常。 即往史:患者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10余年,曾来院治疗好转后出院。否认有“结核、伤寒”及其它传染病史;无手术外伤输血及献血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不详。 个人史:生于原籍,无长期外地居住史;无疫区疫水接触史;无其它特殊不良嗜好。 婚育史:适龄结婚,家庭和睦。 家族史:父母已故,原因不详。否认家族中有遗传性及传染性疾病病史。 体格检查 T 36.5℃ P 80次/分 R 20次/分 BP 130/80mmHg。 发育正常,营养较差,神志清,精神好,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头颅五官正常无畸形,眼睑无浮肿,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廓无畸形,外耳道无脓血性分泌物,乳突无压痛。鼻外观无畸形,鼻通畅,鼻中隔无偏曲,鼻腔无异常分泌物,无鼻翼扇动,副鼻窦区无压痛。唇无苍白、紫绀,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未触及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无肋间隙增宽及变窄,双侧呼吸动度一致。肺部听诊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界无扩大,心率80次/分,心音有力,节律整齐,心脏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澎隆,叩诊呈鼓音。腹软,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未触及明显包块,肝区压痛叩击痛,肝脾肋缘未触及,肠鸣音正常。肛门及外生殖器无异常。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专科检查 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巩膜无黄染。腹部澎隆,叩诊呈鼓音,腹软,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未触及明显包块,肝肋缘未触及,脾肋下3cm。肠鸣音正常。肝区压痛叩击痛明显。双肾区无叩击痛。 辅助检查

脂肪肝诊断标准

脂肪肝诊断标准 来源:北京嘉仁康文化健康传播中心作者:王琴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疾病谱随病程的进展表现不一,包括 一、临床诊断标准凡具备下列第1~5项和第6或第7项任一项者即可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肝。 2. 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酒精量每周<40g; 3. 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Wilson病、全胃肠外营养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4. 除原发病临床表现外,可出现乏力、肝区隐痛等症状,可伴肝脾肿大; 5. 血清转氨酶可升高,并以ALT为主,可伴有GGT、铁蛋白和尿酸等增高; 6. 肝脏组织学有典型表现; 7. 有影像学诊断依据。 二、影像学诊断 (一)单纯性脂肪肝B超表现为:(1)肝区近场弥漫性点状高回声,回声强度高于脾脏和肾脏,少数表现为灶性高回声;(2)远场回声衰减,光点稀疏;(3)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4)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肝前缘变钝。 仅具备(1)项者作为疑似诊断;具备第(1)项加其余1项以上者可确诊为脂肪肝。CT平扫表现为肝脏密度普遍低于脾脏或肝/脾CT比值≤1。肝脏密度降低,CT值稍低于脾脏,肝/脾CT比值≤1.0者为轻度;肝/脾CT比值≤0.7,肝内血管显示不清者为中度;肝脏密度显著降低甚至呈负值,肝/脾CT比值≤0.5,肝内血管清晰可见者为重度。 (二)脂肪性肝炎除上述影像学表现外,可出现肝实质密度和信号改变,脾增厚或肿大,胆囊壁增厚或胆囊形态改变等。 (三)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肝裂增宽,肝包膜厚度增加,肝表面不规则,肝内回声/密度/信号不均匀,各肝叶比例失常,门静脉主干管径增粗,门静脉每分钟血流量参数增加,脾脏体积指数增大, 胆囊壁增厚或胆囊形态改变等。 三、组织学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理改变主要为大泡性或大泡性为主伴小泡性的混合性肝细胞脂肪变性,组织学诊断可分为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一)单纯性脂肪肝低倍镜下1/3以上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但无其他明显组织学改变;即无炎症、坏死和纤维化。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的肝细胞<1/3者为肝细胞脂肪变。占肝小叶1/3~1/2为轻度脂肪肝;占肝小叶1/2~2/3为中度脂肪肝;占肝小叶2/3以上者或肝细胞弥漫脂肪变性呈鱼网状者为重度脂肪肝。 (二)脂肪性肝炎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内有大泡性脂肪滴贮积,伴肝细胞气球样变,甚至肝细胞不同程度的坏死,以及小叶内和门管区混合性炎症细胞浸润。可伴有肝纤维化、糖原核、小叶内脂肪性肉芽肿、嗜酸小体和脂肪囊肿等表现,少数病例可见Mallory小体和肝细胞巨大线粒体。

肝硬化的病例分析报告

肝硬化的病例分析报告 一般资料 姓名:刘文武性别:男 年龄:38岁职业:自由职业者 籍贯:湖北咸丰民族:土家族 入院日期:2014年4月3日记录日期:2014年4月3日 婚姻:已婚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及家属 主诉:腹壁静脉迂曲、扩张10余年,进行性加重。 现病史:患者自诉10余年前发现腹壁静脉扩张,呈蚯蚓状改变,以脐上出现,脐下未见。稍有腹胀,无腹痛,无乏力、纳差,无呕血、黑便,无畏寒发热,无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院外未作处理,腹壁静脉扩张,迂曲较前加重,向胸壁进展,部分迂曲成团。无红肿疼痛不适。7月前于我科就诊,诊断为乙肝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曲张。拟手术治疗,因患者胆红素高,凝血功能异常而未行手术治疗并出院调理,院外继续护肝对症治疗,现来我院复查,以求进一步治疗。门诊以肝硬化收入科。 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尚可,食欲欠佳,睡眠尚可,大便正常,小便正常,体力体重未见明显变化。 既往史:平素健康状况一般,有肝炎病史。 手术及外伤史:无。 输血史:无。 过敏史:无。 个人史:有吸烟史,有饮酒史,无毒品接触史。 婚孕史:已婚,配偶身健。 家族史:父母健在,未见遗传性及传染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 体温37℃,脉搏76次/分(规则),呼吸20次/分(规则),血压128/70mmHg。肝病面容,皮肤黝黑,巩膜稍黄,脐上腹壁可见迂曲扩张静脉,向上延展至胸壁,部分迂曲成团。腹壁血流由上向下流动,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肋缘下未及,脾肋缘下3横指,边界清楚,无压痛,表面光滑,肠鸣音可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可见皮肤色素沉着,双下肢不肿。 入院前辅助检查:血常规示:血小板230×10∧9/L,肝功能示:AST134u/l,DBIL24.8u/l,TBIL53.6umol/l,r-GT188u/l。乙肝三对半示:HBsAg(-)。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 初步诊断: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腹壁静脉扩张,腹壁静脉曲张 诊断依据: 1.男性患者,38岁。 2. 有肝炎病史,七月前于我科住院,胆红素高,凝血功能异常。 3.腹壁静脉迂曲、扩张10余年,进行性加重。

肝脓肿患者的内科护理

肝脓肿患者的内科护理 摘要】目的讨论肝脓肿患者的内科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密切观 察记录生命体征,疼痛的性质、程度、伴随症状,评估诱发因素,并告之病人。 加强心理护理,给予精神安慰。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引流管来回移动所引起的 疼痛。指导病人使用松弛术、分散注意力等方法,如听音乐、相声或默默数数, 以减轻病人对疼痛的感受性,减少止痛药物的用量。在疼痛加重前,遵医嘱给予 镇痛药,并观察、记录用药后的效果。 【关键词】肝脓肿内科护理 肝脓肿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肝实质中局部感染性病变,脓肿可为单个或多个。常见的病原体有细菌和阿米巴病原体,主要通过门脉或动脉到达肝脏,或直 接从邻近器官侵入肝脏。预后取决于病原体种类、是否及时与有效地治疗和机体 的状况。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1)病史细菌性肝脓肿常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胆道梗阻或胆汁淤积疾病。 继发性肝脓肿也可由肠道疾病引起,如克罗恩病及憩室炎。外伤或肝穿刺可直接 导致肝脓肿。肝脓肿中约有25%为隐源性。 (2)症状细菌性肝脓肿往往有高热及右上腹痛,伴恶心、呕吐,但老年人可无 上述症状,仅表现为食欲不振、低热及右上腹钝痛。贫血、低蛋白血症见于慢性 肝脓肿,黄疸不常见。脓肿穿入胸腔后,可有咳嗽、胸痛、咯血和呼吸困难。 (3)体征常可触及肿大的肝脏,伴有压痛。脓肿穿入胸腔后,有胸腔积液体征。 2.辅助检查 (1)化验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肝功能有一定损害,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转氨酶和胆红素可升高。 (2)X线检查可见肿大的肝影,右膈抬高并有活动受限,或右膈局限性隆起。 产生细菌感染时可见肝内气液平面。 (3)超声检查显示肝内边缘模糊的液性暗区。便于复查及定位引导穿刺。脓肿有气体时可干扰影像。 (4)CT检查显示脓肿边缘不甚清楚的均匀低密度区,可显示脓肿中的气体。 (5)MRI检查特征性的表现为T。图像上的增强及T。图像上的减弱。 (6)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对小于2cM的多发性小脓肿有诊断价值,有助于确定 手术途径。 (7)肝脓肿液培养从胆道和门脉侵入的细菌多为大肠埃希菌,从肝功能动脉侵入的多为葡萄球菌。 (8)血培养可有致病菌生长,培养阴性可能系细菌不经血行感染或已使用过抗生素。 【治疗】 一旦诊断为细菌性肝脓肿,应在超声波引导下行脓肿穿刺抽液,进行涂片检 查及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对严重感染患者,放置导管对脓肿进行反复冲洗。 1.内科治疗 (1)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革兰阴性杆菌,除甲硝唑外,可选用 哌拉西林,每天4~8g,分3~4次静滴;或头孢他定(复达欣)2g,每天二次,静滴。严重感染者,可用头孢曲松2g,每天二次,静滴或静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