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竞技体育文献资料

竞技体育文献资料

竞技体育文献资料
竞技体育文献资料

竞技体育论文文献资料

1.要着力抓好竞技人才培养的基础建设

竞技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运动员与教练员的培养与其他人才培养有明显的不同。我们要建立一套与之适应的“一条龙”培养体系,同时要下大力气加强竞赛训练管理的制度建设、竞赛训练的组织管理机构建设、教练员队伍建设、运动员队伍建设、教学训练场馆条件建设、竞赛训练专项经费的保障等等,实行国家项目招标建设方式。这就要求国家体育局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权要下放,要充分发挥体育院校的现有功能和人才、科技、场馆资源的作用,减少重复建设,队伍重复设置,防止造成极大的浪费,这样才能为体育院校的生存、发展和大有作为创造条件。(李春华.杨淑媛等.北京奥运会后体育院校竞技体育发展思路的现实思考.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六期.)

2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问题

竞技体育院校化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新探索,是一项开拓性事业,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等院校应充分认识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形势与任务,使竞技体育管理机制与普通教育管理机制有机结合。同时,借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契机,学习与借鉴国外高等院校开展竞技体育训练,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竞技人才的成功经验,建立适应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训练网络。

由于高校高水平教练员和优秀生源相对匮乏、训练竞赛经费紧张、参加比赛机会较少,以及缺乏与体育部门协同配合等因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竞技体育资源的利用开发和竞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创新竞赛体制

运动竞赛是检验高校运动队训练效果的杠杆,运动竞赛是促进高校竞技体育水平提高的发动机,运动竞赛是推动高校健身运动普及的催化剂。我国现阶段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一年一般只能参加两次比赛,即省市级大学生(或单项)运动会和全国大学生(或单项)运动会。而在发达国家,每年大学生赛事频繁,高校与高校之间比赛交流接连不断。以美国高校篮球赛为例,据资料显示:他们在一年不同级别的比赛中,出场次数达52场之多。显然,我们现有的大学生赛制己经限制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大学生体协的建设,发挥大学生体协的作用,健全与实施“奥运战略”协调统一的大学生竞赛制度。

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以便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为竞技体育服务:(1)理顺领导体制,政事分开,建立办事高效、运转顺畅、科学规范的体育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大体协的作用;(2)根据国家体育方针,本着团结、奋进、文明、育人的精神,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依据竞技规律,制订和完善各项法规、政策和竞赛计划,使大学生运动竞赛社会化、规范化、制度化、多样化,从而带动高校运动训练的

发展与提高;(3)为各高校提供最新的训练与竞赛信息服务,制定教练员任职资格和定期培训计划,以促进人才培养和发展;(4)制定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的注册制度,杜绝运动员比赛弄虚作假现象发生,维护赛场的纯洁性;同时,也便于教练员、裁判员分层次进行培训;(5)尽力为各高校创造参加国际交流活动与国际竞争的机会;(6)积极为各高校开发体育市场、筹措资金服务。加强各运动队自我造血的机能,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张在宁.对高校体育与竞技体育资源整合与优化的研究———以北京地区高校为研究个案.体育与科学.2009年11月,第六期.)

后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需实现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先行,科学决策与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体育发展战略,对我国竞技体育保持健康高速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对科学训练认识的不断深入与诸多措施的落实,促进了中国竞技体育的腾飞。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原有的粗放型训练模式虽然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初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我们还需实现微观举国体制向宏观举国体制转变。我国竞技体育实行的举国体制,是一种为实现国家目的,调动和集中全国力量对竞技活动实行国家机构高度统一的管理体制。另外,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需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向一体化方向发展转变,竞技体育是当代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必须依赖于其他类型体育活动的协调与支持,并共同发展[3]。

3. (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动力机制研究*唐建倦. 2009年11月体育与科学.)

计划经济时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

从动力的结构看,国家既是动力发生主体,又是动力利用主体。在建国初期,由于:(1)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基础落后;(2)面临国际资本主义的包围和威胁;(3)为发展生产,急需凝聚人心、振奋民族精神,宣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这样一些历史特点决定了在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的体育领域优先发展竞技体育的战略。国家受政治需要的驱使,集中力量,利用行政手段,去实现竞技体育“为国增光”的目标。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活动的运行方式呈现为:中小学传统校、业余体校向省(市)体校输送后备人才,省(市)体校向各类体工队输送人才,体工队向国家队输送人才。一切都在计划指令下有序运行,国家控制着各级后备人才培养主体的人权、物权、事权,个体与集体的需要被强制统一在国家需要之内,与国家的动力方向保持一致,国家依靠精神激励、思想鼓动和政治热情去调动集体与个体的积极性。

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在实践运行中逐渐偏离了需要—─行为规律,不自觉地犯了唯心主义错误。表现在:(1)把国家需要、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对立起来,以国家、社会需要取代运动员个人需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被忽视,只重视提高竞技水平,牺牲文化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2)把物质性需要与精神性需要割裂开,片面强调精神性需要和

进行精神激励,忽视物质性需要和给与必要的物质激励;(3)把运动员个人满足需要的权利与为国增光、为社会作贡献的义务对立起来,用义务取代权利。在这种错误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漠视运动员个体需要和利益、以禁欲主义和非经济手段(行政的、集权的、强制的手段)来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

转型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不仅是“提高运动水平,输送优秀人才,拓宽后备人才培养途径”,而且建设校园文化、普及体育运动、提供体育体验、提高学校知名度等现实需要也成为推进高校办队的动力。

其中有一点应该引起重视,在笔者调查和研究中发现,在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需要的时候,作为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集体,其现实需要的开发与满足在维系整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动力系统的运行中发挥了最为紧要的作用。

要转变国家的职能定位,由行政管理型向服务型转换,充分发挥国家这一动力主体在总体决策上的调控能力,国家从人才培养的一些实践事务中退出来,利用社会的自组织、自协调功能和市场的自由竞争机制,使各培养主体的积极性和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4. 第35卷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2期.江省体育运动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研究.董永利,袁建国,王建议.

浙江省各级体校的生源很不理想, 65. 26 %的体校生源一般, 34. 74%的体校生源很少,生源不足已成为影响教练员工作积极性的首要因素,这对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后备人才培养效益不高,成材率低,家长不愿冒此风险让子女从事体育训练;二是多数运动员常年训练,伤病缠身,文化素养欠缺,退役后很难择业,影响部分后备人才参与运动训练的积极性;三是家长怕独生子女吃苦,不愿让孩子从事体育训练。为此,应加强教体结合,关注运动员全面发展,力解运动员和家长的后顾之忧。

运动员文化学习现状

目前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对后备人才的文化教育现状让人担忧。调查显示, 14. 74%的运动员对文化学习不重视, 21. 05%的运动员学习积极性较低。访谈发现,往往是这些学习积极性较低且对文化学习不重视的运动员的先天运动素质较好,如果不对他们加以正确引导,加强文化教育,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发展,甚至造成中途夭折,难以达到运动巅峰。

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当前,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论,已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

科技等诸多领域。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也应做到观念先行,首先更新培养观念,树立科学指导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培养观念,做到以人为本,科学选材,科学育才,关注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浙江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加大教体结合力度,建立竞技体育多层次可持续发展的教体结合新体系

具体构想就是大胆进行改革,体育部门要放下架子,主动出击,和大中小学通力合作,第一层次把三线办进小学,第二层次把二线办进中学,第三层次把一线办进大学,构成小、中、大学一条龙的多层次可持续发展教体结合新体系,进而源源不断的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在这一体系下成长起来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就可以和别的少年儿童享有同样的教育资源,在运动训练同时接受优质的教育,避免了以前专业体校只重训练,忽略运动员文化知识学习的弊端,被淘汰的运动员还可以和别的学生一样从事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成才的运动员发展的也将更加全面。可见,加大体育与教育部门的融合度,建立竞技体育多层次可持续发展教体结合新体系对浙江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1450)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姓名:王静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 指导教师:谢翔 20060501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 特征院系: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王静导师:谢翔教授摘要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特 征是通过发展历程展现出来的,因而对其研究便离不开对历史的回顾。本文通过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 技体育的深入研究和具体分析,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理论 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法,尝试概括各个阶段现代化和 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总结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 展的启示。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中,笔者 对研究这一问题的缘起、意义、学术界的研究状况和本文的 研究方法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说明。第二部分:笔者对本文中所 涉及的“竞技体育”和“现代化”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说明。认为本研究课题中,竞技体育的界定既包括职业运动员高 水平的竞技运动,也含有大众的业余的竞技体育活动。认为中 国的现代化道路属于外源的现代化类型,各种社会矛盾和动荡 的发生是集中的、急速的、大幅度的,经历的曲折与反复较多。第三部分:分别对新中国成立前后竞技体育在中国现代化进程 中各阶段的发展特征进行了概括。新中国成 立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特征:1840—1911 年,改良式现代化进程的顿挫,近代中国竞技体育的起步;

1911— 1928 年,革命性巨变之后的探索,近代中国竞技体 育的发展; 1928— 1937 年,三种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分野,近 代中国竞技体育的分化;1937—1949 年,现代化发展范式 的转换,近代中国竞技体育的低谷。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 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特征:1949— 1956 年,社会主义 现代化发展范式确立,竞技体育新模式初现端倪; 1956— 1965 年,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曲折探索,竞技体育的“马鞍形”发展; 1966— 1976 年,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范式 的深刻危机,竞技体育的发展波折重重; 1976— 1992 年,现代化进程的伟大转折,竞技体育优先战略的运行; 1992 年至今,沿着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勇往直前,竞技体育深化改革高水平竞技成绩斐然。第四部分:总结我国现代化进 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的启示。经济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决 定因素;政治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因素;思想现代 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引导因素;法制现代化是竞技体育的发 展的保障因素;科技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因素;宣 传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助力因素;人才现代化是竞技体 育发展的主导因素;错误的现代化思潮是竞技体育发展的误 导因素。第五部分为结语。关键词:现代化;竞技体育; 特征;启示 I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the Course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Abstract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the Course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案例

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建设理 论与实践案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行校企合作框架下的项目化课程设计模式探讨——《运输管理实务》精品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 摘要:结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运输管理实务》建设的实践,按照项目化课程设计理念对课程设置、教学项目内容设计、教学模式及教学实践条件进行了可借鉴性的探讨。 关键词:行校企合作;项目化;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实践条件 按照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要求,构建基于职业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进行项目化课程建设,建立行动化的教学过程,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项目课程建设要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坚持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整体设计,把工作任务体系结构作为项目课程的逻辑基础。《运输管理实务》是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一门院级精品课程,课程在行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以项目化建设为主线,经过三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一、《运输管理实务》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 本课程突出“岗位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基本思想,采用行校企共建项目化课程的理念,打破原有的以理论为主的内容结构与体系,按照不同运输方式的业务流程,根据任务功能进行模块设计,凸显实践教学,边讲边学、边学边做、学中做、做中学,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和动手实践能力(如图一所示)。

(二)课程设计的思路 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以及学校教师组成的课程经过行业企业调研、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围绕运输活动的典型工作任务,以企业实际工作为切入点,以从简单到复杂的4种运输方式为载体,构建项目化的学习内容,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际性和开放性(如图二)。

运动训练历年名词解释

历年名词解释 1、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与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是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学科 4、项群训练理论:揭示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目群组训练规律的科学理论。 5、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为竞技水平,是运动成绩组成部分 6、运动成绩:是指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运动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7、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8、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反映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9、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补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10、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1、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2、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13、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14、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15、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6、周期安排原则: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依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奏变化规律,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运动竞赛安排的周期性特点,按一定的动态节奏,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地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量度。 17、适宜负荷原则:是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18、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19、直观教练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20、适时恢复原则即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21、训练负荷:运动训练过程中,以身体练习或心理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运动员机体对训练负荷刺激的反应表现在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前者称心理负荷,后者称生理负荷。 22、运动训练方法:是指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23、运动训练手段: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而采用的身体练习。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第二节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一、基础设施发展的理论 国民经济活动可分为基本生产部门和为其服务的基础结构部门,前者为企业直接投资,后者为社会共同投资。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发展基础设施部门,西方经济学家就发展中国家资金不足的前提下,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发展理论和观点。 (一)先行论——优先发展基础设施 英国经济学家P.罗森斯坦·罗丹于1943年在《经济学》杂志发表《东南欧工业化》一文,提出了“社会分摊资本”的概念和超前建设的观点。他认为在消费品工业建立以前,必须大规模地筹集大量不可分割的社会分摊资本,建立起基础设施部门。这些资本通常占总投资的30%~35%,依靠私人和市场积极性是无力做到这一点的,必须通过倡仪、计划或规划等步骤,为工业部门创造投资机会。基础设施工期长,投资额大,资本产出率高,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有准备地、有步骤地进行投资和建设,不然就会产生工业发展后电力不足、道路不畅,临时弥补又会出现巨额资本无法筹集,从而丧失时间,制约经济增长等问题,所以基础设施应优于直接生产部门,超前发展。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说,社会分摊资本是遍及整个社会利益的公共设施投资,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为直接生产部门提供外部经济效果,从而达到收益递增的目的。 (二)滞后论——优先发展直接生产部门、滞后建设基础设施部门 美国经济专家赫希曼,是不均衡增长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他从投资效益出发,认为有限的资本应首先发展工业部门,然后再来建设基础设施部门。他批评传统的优先发展基础设施理论,认为这是一种“超能力的发展”,不能刺激引致投资(引致决策);而优先发展生产部门,虽然是一种“短缺的发展”、不平衡的增长,但能产生最有效的投资结果,刺激进一步的投资,实现“引致决策”最优化。所以在资本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投资于直接生产部门,尽快地获得收益,增加收入,待直接生产部门发展成长并有了较大的收益后,再利用一部分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利用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以便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实现扩大再生产。如1985年中国132个工业行业平均资金利税率为24.02%,加工工业均在32%以上,轻工业部门在40%左右,最高的石油加工业达101.41%,而采掘业、基础工业和初级加工业都在20%以下,其中和基础设施有关的工业更为低下,如电力生产业17.83%,自来水生产与供应业11.88%,水力发电业9.47%,蒸气热水生产及供应业5.86%,煤气生产和供应业1.24%。上述数据虽然带有不合理的定价因素,但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明,优先发展加工业可以在短期内取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完整版篇章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学讲义 篇章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第一节竞技体育的概述 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一)竞技体育的起源 体育运动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逐步开展起来的,竞技体育同样如此。狩猎是原始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原始人在其长期生活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能否获取赖以生存的猎物取决于他们同被追击的猎物之间在速度、耐力、力量等各种身体素质和搏斗技巧的实力比较。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身体活动形式被人类不断地加以分类、提炼和总结,并相互比较,渐渐演化出了区分胜负的竞技活动。史学资料表明,人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己经有了初步的区分胜负的比赛意识和一定的体育竞赛形式。在原始公社末期,由于部落间的武装冲突十分频繁,为增强社会成员的作战能力,加强内部团结,常常进行不同目的的宗教活动,在世界的一些地区出现了以竞技运动为主要内容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逐渐由单纯的生存需要转而为包括娱乐、愉悦在内的多元需要,人们出于强身健体的目的而参加竞技活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竞技运动的审美观念也逐渐形成,竞技运动逐渐与宗教、军事和生产活动的联系明显地减弱,成为一种更具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现象。 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二、竞技体育的构成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从不同实践过程来看,竞技体育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运动员选材 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起始性工作。选材时,应注意考虑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力求使用科学的测试和预测方法,努力提高选材的成功率。 (二)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运动训练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 (三)运动竞赛 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运动员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的竞技能力,只有通过运动竞赛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 (四)竞技体育管理 无论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下才能得以实施并得到理想的效果。因而,竞技体育管理也是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学校体育大众体育竞技体育三个基本形态之间的关系

学校体育大众体育竞技体育三个基本形态之间 的关系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学校体育、大众体育、竞技体育三个基本形态 之间的关系 一、三个基本形态的概念 1、学校体育 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体育属于教育范畴,无论在哪种社会条件下,都受该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并通过培养人才为之服务。学校体育与学校德育、智育共同组成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是培养符合的合格人才的一项基本内容和基本途径。 2、大众体育 大众体育是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对应的概念。由企、事业单位职工,以及城镇居民与农民,为达到健身、健心、健美、娱乐、医疗等目的而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身体锻炼活动。 3、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亦称竞技运动,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二、学校体育、大众体育、竞技体育的区别 学校体育、大众体育、竞技体育三者的区别集中体现在三者的构成或组织形式上 1 学校体育的构成或组织形式: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与竞赛;早操和课间操;科学的信息和保健措施。

2 大众体育的构成或组织形式:政府机构中的大众体育组织;人民团体中的大众体育组织;体育群体和体育社团;大众体育实施的载体和形式(以个人和家庭为单位的形式;锻炼小组;单位组织的活动;街区组织的活动;健身俱乐部) 3 竞技体育的构成或组织形式: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竞技体育管理 三、学校体育、大众体育、竞技体育的联系 1 学校体育与大众体育之间的联系: ①学校体育是大众体育的源泉,它为大众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大众体育能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学校体育需要大众体育来强化学校体育的效果,将学校体育转化为终身体育,因此,学校体育与大众体育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关系。 2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联系: ①学校体育是构建竞技体育的基础,数以万计的少年儿童是竞技体育人才发掘的唯一资源。另外,现代竞技体育必须有良好的场地,完善的设施,先进的研究手段等,而这些条件除了高水平运动队外,只有学校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的主要基础之一。 ②竞技体育是一种记录人类创造潜能的运动文化,每项新的运动成绩、新的记录,都标志着人类运动能力方面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竞技体育中树立的公正、公平、民主、协作、团结、友谊、谦虚、诚实等道德观

运动竞赛组织与管理

运动竞赛组织与管理 1.运动成绩的产生包括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 2.运动竞赛是由竞技者、竞技目标、竞技场、竞技规则、竞技裁判五个要素构成。 3.组织管理工作包括竞赛规则、竞赛规程、组织编排和组织竞赛四个方面。 4.运动竞赛的特征:竞赛目标的竞争性、竞赛目的的综合性、竞赛对抗的激烈性、运动竞赛结果的不确 定性、竞赛结果的可比较性。 5.运动竞赛的价值:竞技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教育价值、生活价值。 6.运动竞赛规则的基本功能:制约功能、协调功能、促进功能. 7.运动竞赛项目的分类:测量类竞赛项目、评分类竞赛项目、命中类竞赛项目、制胜类竞赛项目和得分 类竞赛项目。 8.运动竞赛方法的特征:公正性、合理性、效益性。 9.竞赛项目可以分为竞争性体育竞赛和对抗性体育竞赛。 10.竞赛性竞赛的竞赛方法:同行赛、间行赛、并逐赛、轮次赛、多轮赛、遴选赛、争先赛、梯级赛、淘 汰赛、循环赛及上述方法的结合。 11.对抗性竞赛的竞赛方法:单循环赛、双循环赛、多循环赛、单淘汰赛、双败淘汰赛、复活赛、佩奇赛、 得分赛、扩展赛、瑞士赛即上述方法的结合。 12.循环赛包括单循环赛、双循环赛、分组循环赛和积分循环赛 13.单循环赛场数和轮数的计算:(Y=轮数X=场数N=参赛者数) (1).当参赛者是双数时:比赛轮数:Y=N-1 (2).当参赛者是单数时:比赛轮数:Y=N (3).比赛场数:X=N(N-1)/2 14.“贝格尔”编排法是“大数两头摆,右下角提上,逆时针旋转”。 15.单淘汰赛参赛者的号码位置数,必须是2的乘方数。 16.轮空数= 号码位置数—实际参赛者数 17.先采用循环赛,然后采用淘汰赛是运动竞赛中最常用的一中混合赛竞赛方法。 18.运动竞赛学分类:时间竞争类项目、距离竞争类项目、重量竞争类项目、分数竞争类项目。 19.在竞争类竞赛项目中,参赛者对时空参数的争夺呈现两种不同取向:奋力夺取较大的时空参数;和竭 力争取较小值的时空参数。 20.参照系包含个体、偶体、集体、团体四种不同属性的参赛选手。 21.扩展赛制分为梯形赛制、金字塔赛制、水平轮转赛制. 22.运动竞赛:是参与双方或多方在特定的场地范围内,在裁判人员主持下,以战胜对手争夺优胜为直接目 的,以运动项目为内容,依据统一的规则要求而进行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集体之间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品质的竞技较量比赛。 23.运动竞赛方法:是指运动竞赛过程中,为合理比较参赛者的运动水平,公平排定参赛者的比赛名次所采 取的活动方式、程序和手段的总和。 24.运动竞赛规则:是运动竞赛过程中运动员和裁判员必须遵循的技术规范和行为规范的准则。

体育社会学 第11章 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

第十一章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 本章要点在现代社会,体育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离不了体育。社会越发达,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就越密切。大众传播媒介的体育传播可以对人们的体育态度与行为产生一定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缩短了体育活动与社会成员之间社会距离。大众传播媒介加快了体育运动的传播速度,加大了体育运动的社会覆盖面。大众传播媒介为社会提供体育娱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体育运动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吸引社会注意力,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体育节目可以刺激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大众传播媒介概述 一、大众传播媒介的定义和特点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中,人们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沟通方式的发展,人们活动的社会范围由小变大,从封闭走向开放。沟通是人类生活的普遍现象,表现时代特征的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沟通方式以及沟通的信息量。在前工业社会,人们面对的是大自然和千古不变的农业生产周期,关心的是自然变动和启示,而很少留意群体以外的社会信息。同时,封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产生的信息量少,人们发送和接收信息的能力都受到文明发展程度和沟通手段以及信息需求和信息供给等的限制,因此,典型传统社会的沟通、仅是面对面的沟通,主要的工具是语言和文字。 现代社会中,社会结构和人的社会活动功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在现在信息量的急剧增加上。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频繁交往,新的生活方式不断涌现,加速度的社会发展节奏创造了日益增多的社会信息量。其次表现为对信息传递的时间效应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便要求完全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沟通方式,于是导致了日益完善的,面向大众的传播工具的出现。1大众传播媒介的定义是什么?大众传播媒介特点是什么?最早应运而生的是报纸,随后,广播、电影、电视、信息高速公路等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传播工具陆续出现,形成了社会学研究中所称的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是传送视听信息的非个体性传播工具。它们的产生使人们的信息的沟通方式发生了变化。从以人为中介、个体与个体的方式,转变为以传播工具为媒介、媒介面对群体的方式。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 ( 1)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信息来源的普遍性:它突破了民族和地区的限制,反映人类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所有动态和成果,力图显示社会生活的全貌。 (2)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和敏感性;现代社会的人们,面对快速变化的环境需要随时接受瞬息万变的外界信息和尽快回送自己的反馈信息。因此,采用电子技术、通讯卫星、微波电路、光纤电缆等手段已成为必然要求。

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五大趋势(一)

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五大趋势(一) 当今世界,竞技体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和窗口,集中反映出人类社会文明和向上、健康的生活追求。从1894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到今天,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类生活观念的变化,竞技体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人类生活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衡量标志,而竞技体育则对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进入新世纪以后竞技体育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普遍重视。由此,世界竞技体育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竞技运动水平会更加接近,国家和政府也会更加重视。以奥运会为代表的一些高水平的国际大赛,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一、各国对金牌争夺更加重视,竞技运动水平不断提高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经过百年的发展历程,已逐渐走向成熟。奥运会赛场正在成为显示各国实力、扩大影响、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随着新世纪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各国更加重视奥运会,并将奥运会作为展现民族精神的场所和窗口,树立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形象。(一)各国更加重视奥运会成绩和排名 法国青年体育部曾制订了长达10年的“体育复兴计划”,强化政府对竞技体育的管理。美国奥委会也对10个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并确定为优先发展的项目,将资金集中投入到这些项目中。同时美国奥委会

还制定了“金牌行动计划”、“运动员奖学金计划”、“就业计划”,使运动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训练,准备奥运会。俄罗斯总统曾经颁布加强奥运会准备工作的命令,强调将全面帮助开展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国家的有限任务。澳大利亚不惜重金向俄罗斯购买“奥运金牌计划”,制定“奥运会运动员培训计划”,并利用奖学金等形式激励运动员出成绩。韩国对7个重点项目加大投入,并采取对优秀运动员的“终身津贴奖励”和免服兵役的奖励政策。新加坡等国家也都确立了自己的重点项目。这些国家都期望这些重点项目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或争得奖牌。亚洲、欧洲、美洲一些发达国家或发展中的国家也都确定了各自的重点发展项目,并在管理、资金等方面加大投入,优先发展。 (二)从战略高度调整项目发展结构 加速形成优势项目群,各国均如此。美国在田径、游泳等项目长期保持世界领先水平,26届奥运会美国在这两2大项上获得27枚金牌,17届奥运会上获得25枚金牌,为其在奥运会上连续稳坐奖牌榜首位打下稳固的基础。俄罗斯将体操、摔跤项目作为传统强项,重点投入,并针对备战第28届奥运会重新确定13个重点项目。法国的自行车、击剑和水上项目,德国的皮划艇、赛艇项目等,甚至一些处在奥运会第二集团边缘的国家也拥有自己的优势传统强项,如古巴的拳击,韩国的射箭、跆拳道等。加拿大把奥委会的一些职能转为政府行为强化实施,并调整项目结构,形成自己优势项目的群体。 (三)优化训练方式,促进优秀选手水平的迅速提高

大众传媒与竞技体育产业关系的分析研究

大众传媒与竞技体育产业关系的分析研究 发表时间:2018-09-18T09:52:25.507Z 来源:《知识-力量》3中作者:谭培文 [导读] 竞技体育产业作为娱乐业的一部分,与大众传播媒介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对其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利用这一关系推动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发表一孔之见,与同仁们商榷。 (中共重庆市大足区委党校) 竞技体育产业作为娱乐业的一部分,与大众传播媒介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对其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利用这一关系推动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发表一孔之见,与同仁们商榷。 在当今社会,人民的生活富裕了,闲暇时间多了,看看报刊、杂志或者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都是很平常的事,可以说上至老人,下到小孩,每天都要接触传媒,它已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体育产业和大众传媒合作,可以扩大人们对竞技体育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大众传媒还具有两个基本的功能,一是传递信息,二是向公众提供娱乐服务。体育产业是指进入市场实行商业化经营的体育活动范畴,它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体育活动自身的经营,如竞赛表演,健康消费,有偿训练,比赛门票,广告赞助等收入(主体产业);第二类是与体育紧密相关的产业,如运动服装、运动器材等体育用品的生产与销(关联产业);第三类是体育系统中各部门和各单位所开办的各种企业或商业经营活动等(体办产业)。而竞技体育产业是体育产业的一部分,它是指以竞技运动为商品,向人们提供休闲观赏和娱乐享受的服务行业。竞技体育产业作为娱乐业的一部分,历来就与各种大众传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当今社会竞技体育产业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来看,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形成了更为密切的关系。 大众媒体与竞技体育的相互影响 大众传媒和竞技体育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两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通过扩大观众和读者市场来获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因此,双方合作以培育共同的目标市场是传播媒介和竞技运动的利益所在。 媒体对竞技体育的影响 任何一种传媒对体育运动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电视对竞技体育运动的影响最为深远。大众传媒利用自身在信息传递上的优势,使竞技体育的影响扩大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极大的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和提高了竞技体育的吸引力。通过电视等媒介的宣传、报道,使更多的人开始注意并逐渐热爱竞技体育。由于越来越多的电视,广播电子媒体观(听)众对体育比赛的热爱,使购买比赛转播权的费用也越来越高,为此增加了竞技体育发展所需的经济来源。为适应新闻媒介,特别是电视传播的特殊需要,竞技体育比赛也对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尽量使比赛更加激烈和精彩,增加比赛的刺激性和观赏性,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同时,为使电视在转播体育比赛中能有更多的时间播广告,增加广告费用,许多竞技体育项目对竞赛规则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和调整,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大众传媒使当代竞技体育的含义得到了新的解释,特别是以电子传播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利用其高科技的传播手段,如多镜头多角度拍摄,瞬间慢动作回放,电子图形分析等,专业化、人格化的现场解说,比赛精彩场面和人物特写,赛前录制的球星生平等的结合,使体育比赛转播的可欣赏程度大大提高,从而使得竞技体育比赛这一传统的主要以球迷为观众的场所逐渐成为面向全社会的现代大众娱乐活动的大市场。 竞技体育对传媒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竞技体育以及体育产业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这种影响是媒介的社会功能和其本身的利益所决定的。然而,在媒体对体育运动的发展产生作用的同时,体育运动(特别是竞技运动)也影响和促进着各媒体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大众传媒的内容更加丰富,节目更加精彩,对大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深。首先,由于众多读者与观众对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所产生的浓厚的兴趣和执著的热情,使各传媒纷纷扩大了自己有关体育报道的版面和增加了育节目内容的传播时间。大量的专业性的体育报刊、杂志以及广播电视频道在近年的不断涌现更能充分说明这一问题。体育的社会化、大众化以及竞技体育市场的快速发展,为新闻媒体在体育报道,电视台转播事业方面开辟了极为广阔的发展和想象空间;其次,由于体育比赛转播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要求,竞技体育不仅推动着转播技术的更新和传播方式的变革,而且还在转播时间、手段方法甚至理念上影响着大众传媒。各大电视台网在平常与周末体育节目播出时间越来越多,黄金时段被体育比赛转播所占用的事情也经常发生,专门为体育比赛进行全天候转播的频道在近几年大量的出现。这一切既是为了满足广大观众对观看、欣赏竞技体育表演和比赛的需求,同时又大大提高了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和电视的普及率;第三,由于竞技体育比赛拥有巨大的观众与读者市场,特别是人们对重大国际比赛和高水平精彩赛事的关注程度极高,使各媒体通过转播、报道竞技体育比赛而大大地提高了收视率和发行量。而这种高收视率和大发行量又成为了媒体给企业商家作广告时进行讨价还价的重要筹码,凡在大型的比赛中作广告都费用不菲,使媒介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竞技体育的发展以及对竞技体育报道和转播的扩展,使大众传媒的广告收入大大增加。据统计,美国各大电视公司通过转播体育比赛播广告所得的收入,每年都超过25亿美元。因此,竞技体育为媒体所带来的这种直接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潜力是其它行业无法相比的。总之,竞技体育与大众传媒存在着一种互利互助的关系,它们谁也离不开谁。一方面,竞技体育组织依靠媒介而获得经费来源并扩大了影响,另一方面,媒体也深知重大体育赛事能吸引大量的观众,而观众数量则是吸引广告的最好诱饵,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 正确处理竞技体育产业与大众媒体的关系 由于大众传媒与竞技体育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媒体在竞技体育产业中起到的作用,故处理两者的关系非常重要。由于媒体的采访与报道涉及到俱乐部、协会联盟或运动员的形象,所以一般协会和俱乐部对教练员和运动员如何与媒体打交道都有明确的规定,运动员在接受采访时者记忆单词的效率,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从实践操作上,对任何人都将是一种挑战。长期以来,怎样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词汇,进而增强其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苦苦追求的。笔直期望本文的探讨能对英语的教学有所启示。

体育公共关系

1.体育组织的含义 作为体育公共关系活动主体的体育组织,它是人们按照特定的目标、任务和形式建立起来的协调力量和行动的合作系统。 2.体育组织的构成要素 1.目标及任务 2.人员 3.物质条件 4.内在结构与机制 5.信息联系 3.体育公共关系的性质 1.以公众为目标 2.以获得美誉为目标 3.以真诚为信条 4.以互惠为原则 5.以沟通为手段 6.以长期性、战略性、持久性为基本方针 4.体育公众 因面临某个共同问题而形成的与体育组织利益相关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社会群体称为体育公众。 体育公众的特征: 相关性、同质性、群体性、多维性、可变性。 5.体育公众的分类 1.根据体育公众与体育组织的相互关系分类:内部体育公众和外部体育公众 2.根据体育公众对体育组织的不同态度分类:顺意体育公众,逆意体育公众,独立体 育公众。 3.根据体育公众对体育组织的重要性不同分类:首要体育公众,次要体育公众,边缘 体育公众 6.体育公共关系传播的特点:双向性,共享性,快速性,广泛性(25) 7.信息传播在体育公共关系中的作用 1.信息传播可以使体育公共关系主体准确地把握自身与现实环境及其关系的真实状 况 2.信息传播可以使体育公共关系主体增强选择能力,扩大选择范围,从而提高决策的 可行性 3.信息传播可以使体育公共关系主体的预定目标易于实现。 8.体育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方式 一.人际传播 特征:1个体性强 2参与度高 3从传播的信息看,其交流的手段丰富,符号多样化 4从传播的反馈看,其速度最快,交流的双方最易于相互调整适应 5最富有人情味 6不利于信息广泛、迅速、准确的传递 二.体育组织传播 特称:1.有特定的传播主体——体育组织

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发展目标定位及实现策略

? ?

2000~2020年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发展目标定位及实 现策略 北京体育大学田麦久蔡睿刘大庆张英波 4.1 1979~2000年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发展历程 4.1.1 迅速跻身于世界竞技体育强国之列 自1978年至1999年底,我国选手共获得1176个世界冠军,超创世界记录770次,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已稳居亚洲首位。 1984年,我国第一次全面参加奥运会,在前苏联、东欧及古巴等国缺赛的情况下,获得了15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第4位的较好赛绩。经历了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波谷时相,在第25、26两届奥运会上皆获得16枚金牌,并连续位列排名榜第4位。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更进至金牌榜和奖牌榜的第三位,进一步加强了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上的地位。 可以说,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在短短的二十年里,获得迅猛的发展,已然跻身于世界竞技体育强国之列。 4.1.2 重点发展优势项目战略获得成功 1979年,我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地位之后,我国竞技体育运

动的决策组织机构根据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重点发展优势运动项目”的战略。并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了我国重点竞技项目的设置与布局研究。1980、1984、1989年分别确定了13、16、18个重点项目,并对这些项目在全国各省市的重点布局作出了统一规划。这一战略对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成功(见表1)。我国体操、跳水、举重、射击、乒乓球5个优势项目的运动员在5届奥运会中共获得金牌60块,占80块金牌总数的75%,是构成我国竞技运动水平总体实力的决定性因素。 表1 我国参加历届奥运会获金牌项目及数量分布 项目第23届第24届第25届第26届第27届合计 体操 5 1 2 1 3 12 15.0% 举重 4 0 0 2 5 11 13.8% 跳水 1 2 3 3 5 14 17.5% 乒乓球 2 3 4 4 13 16.3% 羽毛球 1 4 5 6.3% 射击 3 0 2 2 3 10 12.5% 柔道 1 1 2 4 5.0% 田径 0 1 1 1 3 3.8% 击剑 1 1 1.3% 游泳 4 1 0 5 6.3% 跆拳道 1 1 1.3% 女排 1 1 1.3% ∑ 15 5 16 16 28 80 100.0% 4.1.3 为国争光、举国体制、团结拼搏、科学训练结出丰硕成果 我国竞技运动水平能够在短短20年中发展为世界竞技体育格局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其重要的原因一是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运动员有着强烈的为国争光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二是发挥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坚持“举国体制”,支持和保证优秀选手的选拔和训练;三是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团结拼搏;四是尊重竞技体育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科学训练水平。这是半个世纪来我国体育战线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更是改革开放20年来不断创新、锐意进取的可喜成果。4.2 2020年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发展目标的科学定位 4.2.1 不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竞技运动与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作为社会的“缩影”竞技运动一方面浓缩和反映着社会关系、社会心态和社会行为的现存状态,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激励与促进的作用。在今天的中国,这种作用表现得尤为强烈。 首先,竞技运动水平的高度发达有助于社会成员民族自信心的提升,有助于增强国家社会的凝聚力;同时,竞技选手顽强拼搏、奋勇争先、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以及奥林匹克的积极参与意识、敢于展示个性的意识都是当今时代所推崇倡导的理念。 人的主观态度和客观行为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现代人的主观态度与客观行为应是积极进取的,开放包容的,理性坚定的,同时又是个性鲜明的。竞技运动带给社会的,已不仅仅是简单的观赏需求的满足以及民族自尊的激发,而且在更深的层面,塑造积极参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现代人的精神理念。竞技运动给了我们一个积极进取的舞台,同时也给予我们一个严格游戏规则下公平竞争

运动训练名词解释(整理后)

运动训练名词解释 2003年真题名词解释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 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地体育活动。 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依运动员机体 的生物节奏变化规律、竞技状态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运动竞赛安排的周期性特点,按一定的动态节奏,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地安排内容和负荷。 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次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的休息练习方法。 灵敏素质:是指各种突然变化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 竞技战术: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 行动。其主要构成有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形式和战术行动等。 2004年真题名词解释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地体育活动。 系统训练原则:系统地不间断地坚持从事运动训练,并有序地选择训练内容和训练手段,有序地安排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次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的休息练习方法。 技术风格:所谓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训练课结构:所谓训练课的结构是指训练课的各组成部分及其进行的顺序,一般训练课通常依次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组成。 2005年真题名词解释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地体育活动。 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做竞技水平,是运动成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②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③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④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⑤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⑥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竞技体育构成:①运动员选材②运动训练③运动竞赛④竞技体育管理 竞技体育的特点:①竞争性②规范性③公开性④公平性⑤集群性⑥观赏性 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①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②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③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④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⑤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⑥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运动训练学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①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②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③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④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⑤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⑥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为:①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②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③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④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⑤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a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b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c 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A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B加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C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a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B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C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终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运动水平:运动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做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a为运动训练过程确定一个客观、准备的出发点。B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C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a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B制定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起始状态的诊断包括: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训练负荷诊断。 训练目标包括: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运动负荷指标。 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

体育竞赛管理

概述 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是指体育竞赛活动系统的管理者保证体育竞赛的正常进行,实现体育竞赛的既定目标,而对体育竞赛所进行的安排、控制等过程。 实质 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是在举办竞赛的整个过程中对各种与开展体育竞赛活动有关的要素和资源,如:人、财、物等进行合理的计划、协调和控制,以求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潜力,实现体育竞赛成功的总体目标。 特点 管理系统的包容性 体育竞赛不仅只是竞技体育竞赛,而且还包括社会体育诸多形式的竞赛,体育竞赛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主要社会方面的活动结合在一起,形成互动之势。 管理环境的差异性 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是一个开放性系统,与它所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所以管理的不可控制性也就大大增加了。 管理因素的复杂性 从管理资源来看:它所处理的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在数量、质量或流通 渠道上都是极其错综复杂的。 从管理机制来看:既要与系统的环境紧密衔接,又要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 和稳定。 从管理的组织类型来看:既有正式组织也有大量非正式组织。 体育竞赛的分类 按项目数量分类:综合性运动会、单项运动会 按区域级别分类:奥运会和世界大赛、洲和洲际比赛、国际性比赛、全国性 比赛、地区性比赛、基层比赛 按组织形式分类:锦标赛、冠军赛、、对抗赛、邀请赛、达标赛、选拔赛、 等级赛、友谊赛、表演赛 国外有人把体育竞赛划分为:观众驱动型——体育比赛水平高 参与者驱动型——基层比赛

基本原则 指令性管理与指导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指令:指国家及体育组织颁发的关于体育健身活动的法规、条例、规章、制度等,是各个部门、行业组织必须予以执行的各项内容。 指导:指国家体育总局和省、区、市体育行政部门作为政府主管体育工作的职能部门,代表国家对各行业、各部门、各群众组织的体育竞赛工作,实施领导、协调、监督的职能。 指令性问题的落实需要采取指导性的方式予以结合。 定性管理与定量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管理:对体育竞赛的工作实施原则性和号召性的管理 定量管理:对体育竞赛的工作予以量化的要求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管理是推动体育竞赛工作的有力措施。 纵向管理与横向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纵向管理:按“条状”分系统管理 横向管理:体育行政部门对各部门、各行业、各体育竞赛组织的块状管理 体育竞赛管理要突破纵向即突破其过于集中于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办竞赛的弊端,开辟社会体育协会举办体育竞赛之路,横向发展形成我国体育竞赛管理的扁平结构。 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管理是实现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生活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