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希托夫法测定离子的迁移数

希托夫法测定离子的迁移数

希托夫法测定离子的迁移数
希托夫法测定离子的迁移数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希托夫法测定离子的迁移数

平均室温:℃平均气压:Kpa

同组人:日期:2013-3-12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希托夫法测定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迁移数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测定CuSO4溶液中Cu2+和SO42-的迁移数。

二、实验原理。

当电解质溶液中通过电流时,会在两级上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与通电量的关系服从法拉第定律。设正、负离子的迁移数分别为:u+和u-。当通电量为Q时有:

阳极电解质减少的物质的量/阴极电解质增加的物质的量= Q+/Q- = u+/u-

正、负离子的迁移电量与迁移速度成正比。通过溶液的总电量Q等于正负离子的电量之和。即:Q= Q+ + Q-

t+ = Q+/Q = t- = Q-/Q

在溶液中间浓度不变的条件下,分析通电前原溶液通电后阳极区溶液的浓度,比较等重量溶剂所含MA的量,可计算出通电后迁移出阳极区的MA的量。通过溶液总电量Q由串联电路中的电量计测定。可以算出t+和t-。

n迁= n电+ n后-n原

三、仪器与试剂

迁移数管1支;铜电量计1套;直流稳压电源1台

滑线电阻1台;移液管2支;滴定管1支

KI溶液(10﹪)淀粉指示剂(0.5﹪)硫代硫酸钠溶液(0.04912mol/L)HAc溶液(1 mol/L)HNO3(A.R.) 硫酸铜溶液(0.05mol/L)

四、主要实验步骤。

1. 清洗迁移数管,注意活塞是否漏水。用少量硫酸铜溶液(0.05mol/L)淌洗两次,将该溶液充满迁移数管。

2. 用铜电量计测定通过溶液的电量。阴极和阳极皆为铜片,实验前将阴极铜片用细砂纸磨光,再用稀硝酸浸洗,然后用蒸馏水洗净,晾干并称其重量(m1)。

3. 接通电源,调节变压器使阴极铜片上的电流密度为10~15mA/cm2,通电90分钟后切断电源。取出铜电量计中部铜片用蒸馏水洗净,取出晾干并称其重量(m2)。

4. 将迁移管中的溶液分别缓慢放入已称量的锥形瓶中,再称其各瓶的重量,然后计算各溶液的净重。

5. 取部分溶液(约20 g)进行滴定,加入10%KI溶液10 mL,1 mol.L-1乙酸溶液10 mL,用标准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滴至淡黄色,加入1 mL 0.5%淀粉,在滴至蓝紫色消失。

五、数据处理与结果讨论。

表1

表2

注:硫代硫酸钠溶液的浓度(0.04912mol/L)

n电=(m Cu / Mcu )×2 = (0.0244/64) ×2 = 7.625×10-3(mol)

= ( (V Na2S2O3 ×C Na2S2O3 )中间×M CuSO4) / 1000 中间区硫酸铜溶质的质量m

m质= (19.88×0.04912×160)/1000 = 0.1562(g)/m质= m阳总CuSO4/m原CuSO4

由m

中CuSO4

20.018/0.1562 =77.6906/m原CuSO4

=0.06062(g)

原CuSO4

n始= m原CuSO4/M CuSO4 = 3.7889 ×10-4 (mol)

n剩= 【( V阳Na2S2O3 ×C Na2S2O3 ×M CuSO4) /1000】×m阳总CuSO4/m阳取CuSO4 = (21.19×0.04912×160÷1000)×(77.6906÷19.7034)

= 6.5665×10-4 (mol)

n迁= n剩+ n电–n始= 4.4857×10-3 (mol)

t+ = n迁/n电= 0.59

t- = 1- t+ = 0.41

六、实验注意事项。

1. 中间部分溶液浓度即为电解前溶液浓度。

2. 实验中的铜电极必须是纯度为99.999%的电解铜。

3. 实验过程中凡是能引起溶液扩散,搅动等因素必须避免。电极阴、阳极的位置能对调,迁移数管及电极不能有气泡,两极上的电流密度不能太大。

4. 本实验由铜库仑计的增重计算电量,因此称量及前处理都很重要,需仔细进行。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_离子迁移数的测定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界面法 实验者:杨岳洋 同组实验者:张知行 学号:2015012012 班级:材54 实验日期:2016年9月19日 助教:袁倩 1 引言 1.1 实验目的 (1)采用界面法测定+H 的迁移数。 (2)掌握测定离子迁移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2 实验原理及公式 本实验采用的是界面法,以镉离子作为指示离子,测某浓度的盐酸溶液中氢离子的迁移数。 (1)当电流通过电解电池的电解质溶液时,两极发生化学变化,溶液中阳离子和阴离子分别向阴极和阳极迁移。假若两种离子传递的电荷量分别为+q 和-q ,通过的总电荷量为 -++=q q Q 每种离子传递的电荷量和总电荷量之比,称为离子迁移数。阴、阳离子的离子迁移数分别为 Q q t --= , Q q t ++= 且 1=+-+t t 在包含数种阴、阳离子的混合电解质溶液中,-t 和+t 各为所有阴、阳离子迁移数的总和。一般增加某种离子的浓度,则该离子传递电荷量的百分数增加离子迁移数也所制增加。但是对于仅含一种电解质的溶液,浓度改变使离子间的引力场改变,离子迁移数也会改变,但是变化的大小与正负因不同物质而异。 温度改变,迁移数也会发生变化,一般温度升高时,-t 和+t 的差别减小。 (2)在一截面均匀垂直放置的迁移管中,充满HCl 溶液,通以电流,当有电荷量为Q 的电 流通过每个静止的截面时, +t Q 当量的+H 通过界面向上走,-t Q 当量的- Cl 通过界面往下行。

假定在管的下部某处存在一个界面(a a '),在该界面以下没有+H ,而被其他的正离子(例如+ 2Cd )取代,则此界面将随着+H 往上迁移而移动,界面的位置可通过界面上下溶液性 质的差异而测定。例如,利用pH 的不同指示剂显示颜色不同,测出界面。在正常条件下,界面保持清晰,界面以上的一段溶液保持均匀,+H 往上迁移的平均速率,等于界面形成界面向上移动的速率。在某通电的时间t 内,界面扫过的体积为V ,+H 输送电荷的数量为该体积中+H 带电的总数,即 VCF q =+ 式中:C 为+H 的浓度,F 为法拉第常数,电荷量常以库[仑](C )表示。 (3)界面保持清晰的原理: Cd 阳极上Cd 氧化,进入溶液生成CdCl 2,逐渐顶替HCl 溶液,CdCl 2与HCl 不相混合,因为 +2Cd 淌度(u )较小,即++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界面法)实验报告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界面法 姓名/学号:何一白/2012011908 班级:化22 同组实验者姓名:苏剑晓 实验日期:2014年11月20日 提交报告日期:2014年11月26日 带实验的老师或助教姓名:王溢磊 1 引言 1.1 实验目的 1.采用界面法测定H +离子的迁移数。 2.掌握测定离子迁移数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1.2 实验原理[1] 当电流通过电解池溶液时,电极上发生化学变化,溶液中阳离子与阴离子分别向阴极和阳极迁移。若两种离子传递的电荷量分别为q +和q -,通过的总电荷量为 Q =q ++q ? 每种离子传递的电荷量与总电荷量之比称为离子迁移数,则阴、阳离子的迁移数分别为 t ?=q ? Q t += q + 且 t ++t ?=1 在包含数种电解质的溶液中,t -和t +分别为所有阴、阳离子迁移数总和,一般增加某种离子浓度,其离子迁移数增加;对只含一种电解质的溶液,浓度的改变使离子间引力场改变,自然离子迁移数也改变;若温度改变,迁移数亦变化,一般温度升高时,t -和t +差别减小。 实验中采用界面法,以镉离子作为指示离子,测量一定浓度的盐酸溶液中H +离子迁移数。在一截面均匀的垂直放置的迁移管中充满盐酸溶液,通以电流,当有Q 电量的电流通过每个静止的截面时,t +Q 当量的H +上行,t -Q 当量的Cl -通过界面下移。假定在管的下部某处存在一个界面,界面以下没有H +而被Cd 2+取代,此界面将随H +的上移而移动,界面位置可利用界面上下溶液pH 值的不同,使用指示剂显色。正常条件下界面保持清晰,界面以上的一段溶液保持均匀,H +向上迁移的平均速率等于界面上移速率。在某通电时间t 内,界面扫过体积V ,H +输送电荷数为该体积中H +带电总数,即 q +=VCF 式中:C 为H +的浓度,F 为法拉第常数,电荷量以库[仑](C)计。 要想使界面保持清晰,须使界面上、下的电解质不相混合,这可通过选择合适的指示离子在通电情况下达到,Cd 2+就符合这个要求。Cd 2+的淌度(U )较小,有 U Cd 2+dE dL 说明CdCl 2溶液中电位梯度较大(如图1),导致H +难以扩散至下层,而Cd 2+也难以扩散到界面以上,可保持界面清晰。 2 实验操作 2.1 实验药品、仪器型号及测试装置示意图

迁移数的测定方法

第七章电解质溶液 7.1 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法拉第定律 7.1.1电化学研究对象 电化学主要是研究电能和化学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及转化过程中有关规律的科学。 电能通过电解转化为化学能 化学能通过原电池转化为电能 7.1.2 电化学的用途 1. 电解精炼和冶炼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 电解法制备化工原料; 电镀法保护和美化金属; 还有氧化着色等。 2. 电池汽车、宇宙飞船、照明、通讯、 生化和医学等方面都要用不同类型的化学电源。 3. 电分析 4. 生物电化学 7.1.3两类导体 1.第一类导体又称电子导体,如金属、石墨等。 a.自由电子作定向移动而导电 b. 导电过程中导体本身不发生变化 c.温度升高,电阻也升高 d.导电总量全部由电子承担 ⒉第二类导体又称离子导体,如电解质溶液、熔融电解质等。正、负离子作反向移动而导电 导电过程中有化学反应发生 温度升高,电阻下降 导电总量分别由正、负离子分担

*固体电解质,如2AgBr PbI 、 等,也属于离子导体,但它导电的机理比较复杂,导电能力不高,本章以讨论电解质水溶液为主。 7.1.4 正极、负极 阴极、阳极 正极: 电势高的极称为正极,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在原电池中正极是阴极;在电解池中正极是阳极。 负极: 电势低的极称为负极,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在原电池中负极是阳极;在电解池中负极是阴极。 阴极(C a t h o d e ): 发生还原作用的极称为阴极,在原电池中,阴极是正极;在电解池中,阴极是负极。 阳极(A n o d e ): 发生氧化作用的极称为阳极,在原电池中,阳极是负极;在电解池中,阳极是正极。 离子迁移方向 离子迁移方向:阴离子迁向阳极 Anion →Anode 阳离子迁向阴极 Cation →Cathode 原电池(g a l v a n i c c e l l ) Z n 电极: Zn(S)→Zn 2++2e - 发生氧化作用,是阳极。电子由Zn 极流向Cu 极,Zn 极电势低,是负极。 C u 电极:Cu 2++2e -→ Cu(S) 发生还原作用,是阴极。电流由Cu 极流向Zn 极,Cu 极电势高,是正极。 电解池(electrolytic cell) 电极①: 与外电源负极相接,是负极。发生还原反应,是阴极。 Cu 2++2e -→Cu(S) 电极②: 与外电源正极相接,是正极。发生氧化反应,是阳极。Cu(S)→ C u 2++2e - 电流效率

界面法测定离子迁移数

实验名称:界面法测定离子迁移数实验类型:________________同组学生姓名: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界面移动法测定离子迁移数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图解积分测定电荷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当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时,在两电极上发生法拉第或非法拉第过程,溶液中承担导电任务的阴、阳离子分别向阳、阴两极移动。阴、阳离子迁移的电量总和恰好等于通入溶液的总电量,即: 但由于各种离子的迁移速率不同,各自所迁移的电量也必然不同,将某种离子传递的电量与总电量之比,称为离子迁移数,则阴、阳离子的迁移数分别为: ,并且 t+ + t- = 1 若溶液中含有数种阴、阳离子,则t+、t-各为所有阴、阳离子的迁移数之和。一般讲来,某种离子浓度增加,其相应的离子迁移数也有所增加,但也不尽然,由于离子之间的引力场影响的大小随离子的种类不同,所以离子迁移数的改变可能由正负之别,还要视离子的种类及周围环境而定,另外,迁移数也要受温度影响,一般温度升高,t+和t-的差别减小。 测定迁移数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界面移动法,一种为电解法(即希托夫法)。本实验采用界面移动法测定盐酸中H+的迁移数,迁移管中离子迁移示意图见图1,装置如图2所示。

图1 迁移管中的电位梯度图2 界面法测离子迁移数装置界面移动法测离子迁移数有两种,一种是用两个指示离子,造成两个界面;另一种是用一种指示离子,只有一个界面。本实验是用后一方法,以镉离子作为指示离子,测某浓度的盐酸溶液中氢离子的迁移数。 在一截面清晰的垂直迁移管中,充满HCl溶液,通以电流,当有电量为Q的电流通过每个静止的截面时摩尔量的 H+通过界面向上走,摩尔量的Cl–通过界面往下行。假定在管的下部某处存在一界面(aa’),在该界面以下没有H+存 在,而被其他的正离子(例如)取代,则此界面将随着 往上迁移而移动,界面的位置可通过界面上下溶液性质的差异而测定。例如,若在溶液中加入酸碱指示剂,则由于上下层溶液pH的不同而显示不同的颜色,形成清晰的界面。在正常条件下,界面保持清晰,界面以上的一段溶液保持均匀,H+往上迁移的平均速率,等于界面向上移动的速率。在某通电的时 间(t)内,界面扫过的体积为V,输运电荷的数量为在该体积中H+带电的总数,根据迁移数定义可得: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离子迁移数的测定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离子迁移数的测定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界面法 实验者:杨岳洋 同组实验者:张知行 学号:2015012012 班级:材54 实验日期:2016年9月19日 助教:袁倩 1 引言 1.1 实验目的 (1)采用界面法测定+ H 的迁移数。 (2)掌握测定离子迁移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2 实验原理及公式 本实验采用的是界面法,以镉离子作为指示离子,测某浓度的盐酸溶液中氢离子的迁移数。 (1)当电流通过电解电池的电解质溶液时,两极发生化学变化,溶液中阳离子和阴离子分别向阴极和阳极迁移。假若两种离子传递的电荷量分别为+ q 和- q ,通过的总电荷量为 - ++=q q Q 每种离子传递的电荷量和总电荷量之比,称为离子迁移数。阴、阳离子的离子迁移数分别为

Q q t --= , Q q t ++ = 且 1 =+-+ t t 在包含数种阴、阳离子的混合电解质溶液中, - t 和+ t 各为所有阴、阳离子迁移数的总和。一般增加 某种离子的浓度,则该离子传递电荷量的百分数增加离子迁移数也所制增加。但是对于仅含一种电解质的溶液,浓度改变使离子间的引力场改变,离子迁移数也会改变,但是变化的大小与正负因不同物质而异。 温度改变,迁移数也会发生变化,一般温度升高时,- t 和+ t 的差别减小。 (2)在一截面均匀垂直放置的迁移管中,充满HCl 溶液,通以电流,当有电荷量为Q 的电流通 过每个静止的截面时, + t Q 当量的+ H 通过界面向上走,- t Q 当量的- Cl 通过界面往下行。假定在管的 下部某处存在一个界面(a a '),在该界面以下没有+ H ,而被其他的正离子(例如+ 2Cd )取代,则 此界面将随着+ H 往上迁移而移动,界面的位置可 通过界面上下溶液性质的差异而测定。例如,利用pH 的不同指示剂显示颜色不同,测出界面。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

实验十二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 1 目的要求 1.掌握希托夫法测定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迁移数的某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测定CuSO 4溶液中Cu 2+和SO 42-的迁移数。 2 实验原理 当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时,溶液中的正负离子各自向阴、阳两极迁移,由于各种离子的迁移速度不同,各自所带过去的电量也必然不同。每种离子所带过去的电量与通过溶液的总 电量之比,称为该离子在此溶液中的迁移数。若正负离子传递电量分别为q +和q - ,通过溶液的总电量为Q , 则正负离子的迁移数分别为: t +=q +/Q t -=q -/Q 离子迁移数与浓度、温度、溶剂的性质有关,增加某种离子的浓度则该离子传递电量的百分数增加,离子迁移数也相应增加;温度改变,离子迁移数也会发生变化,但温度升高正负离子的迁移数差别较小;同一种离子在不同电解质中迁移数是不同的。 离子迁移数可以直接测定,方法有希托夫法、界面移动法和电动势法等。 用希托夫法测定CuSO 4溶液中Cu 2+和SO 42-的迁移数时,在溶液中间区浓度不变的条件下, 分析通电前原溶液及通电后阳极区(或阴极区)溶液的浓度,读取阳极区(或阴极区)溶液 的体积,可计算出通电后迁移出阳极区(或阴极区)的Cu 2+和SO 42-的量。通过溶液的总电量 Q 由串联在电路中的电量计测定。可算出t +和t -。 在迁移管中,两电极均为Cu 电极。其中放CuSO 4溶液。通电时,溶液中的Cu 2+ 在阴极上 发生还原析出Cu ,而在阳极上金属铜溶解生成Cu 2+ 。 对于阳极,通电时一方面阳极区有Cu 2+迁移出,另一方面电极上Cu 溶解生成Cu 2+ ,因而有 n n n q n u Q Cu 电阳极原始迁+-== +++ + Cu C 222,,, 对于阴极,通电时一方面阴极区有Cu 2+ 迁移入,另一方面电极上Cu 2+ 析出生成Cu ,因而 有 n n n q n u Q Cu 电原始阴极迁+-== +++ + Cu C 222,,, n n t Cu Cu 电 迁+ + = 22. ,224 1u SO C t t -+=- 式中 n Cu + 2, 迁表示迁移出阳极区或迁入阴极区的Cu 2+ 的量, n Cu + 2, 原始表示通电前阳 极区或阴极区所含Cu 2+ 的量,n Cu + 2, 阳极表示通电后阳极区所含Cu 2+ 的量, n Cu + 2, 阴极表示 通电后阴极区所含Cu 2+ 的量。 n 电 表示通电时阳极上Cu 溶解(转变为Cu 2+ )的量,也等于铜电量计阴极上Cu 2+ 析出Cu 的量,可以看出希托夫法测定离子的迁移数至少包括两个假定: (1)电的输送者只是电解质的离子,溶剂水不导电,这一点与实际情况接近。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希托夫(Hittorf )法测定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迁移数的某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测定CuSO 4溶液中Cu 2+和SO 42-的迁移数。 二、实验原理 电解质溶液依靠例子的定向迁移而导电,为了使电流能够通过电解质溶液,需将两个导体作为电极浸入溶液,使电极与溶液直接接触。当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时,溶液中的正负离子各自向阴、阳两极迁移,同时电极上有氧化还原反应发生。根据法拉第定律,在电极上发生物质量的变化多少与通入电量成正比。通过溶液的电量等于正、负离子迁移电量之和。由于各种离子的迁移速度不同,各自所带过去的电量也必然不同。每种离子所带过去的电量与通过溶液的总电量之比,称为该离子在此溶液中的迁移数,用符号t 表示。其中,t 为无量纲的量。若正负离子传递电量分别为q +和q -,通过溶液的总电量为Q ,则正负离子的迁移数分别为: t +=q +/Q t -=q -/Q 离子迁移数与浓度、温度、溶剂的性质有关,增加某种离子的浓度则该离子传递电量的百分数增加,离子迁移数也相应增加;温度改变,离子迁移数也会发生变化,但温度升高正负离子的迁移数差别较小;同一种离子在不同电解质中迁移数是不同的。 离子迁移数可以直接测定,方法有希托夫法、界面移动法和电动势法等。本实验选用希托夫法。希托夫法是根据电解前后,两电极区电解质数量的变化来求算离子的迁移数。 用希托夫法测定CuSO 4溶液中Cu 2+和SO 42-的迁移数时,在溶液中间区浓度不变的条件下,分析通电前原溶液及通电后阳极区(或阴极区)溶液的浓度,比较等重量溶剂所含CuSO 4的量,可计算出通电后迁移出阳极区(或阴极区)的CuSO 4的量。通过溶液的总电量Q 由串联在电路中的电量计测定。可算出t +和t -。 以Cu 为电极,电解稀CuSO 4溶液为例。通电时,溶液中的Cu 2+在阴极上发生还原,而在阳极上金属铜溶解生成Cu 2+。电解后,阴极附Cu 2+浓度变化是由两种原因引起的:①Cu 2+迁移入,②Cu 在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1/2Cu 2+ + e→1/2Cu(s)。 因而有:(阴极区) +迁后前电=-n n n n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材料:离子迁移数地测定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界面法 实验者:岳洋 同组实验者:知行 学号:2015012012 班级:材54 实验日期:2016年9月19日 助教:袁倩 1 引言 1.1 实验目的 (1)采用界面法测定+H 的迁移数。 (2)掌握测定离子迁移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2 实验原理及公式 本实验采用的是界面法,以镉离子作为指示离子,测某浓度的盐酸溶液中氢离子的迁移数。 (1)当电流通过电解电池的电解质溶液时,两极发生化学变化,溶液中阳离子和阴离子分别向阴极和阳极迁移。假若两种离子传递的电荷量分别为+q 和-q ,通过的总电荷量为 -++=q q Q 每种离子传递的电荷量和总电荷量之比,称为离子迁移数。阴、阳离子的离子迁移数分别为 Q q t --= , Q q t ++= 且 1=+-+t t 在包含数种阴、阳离子的混合电解质溶液中,-t 和+t 各为所有阴、阳离子迁移数的总和。一般增加某种离子的浓度,则该离子传递电荷量的百分数增加离子迁移数也所制增加。但是对于仅含一种电解质的溶液,浓度改变使离子间的引力场改变,离子迁移数也会改变,但是变化的大小与正负因不同物质而异。 温度改变,迁移数也会发生变化,一般温度升高时,-t 和+t 的差别减小。 (2)在一截面均匀垂直放置的迁移管中,充满HCl 溶液,通以电流,当有电荷量为Q 的电 流通过每个静止的截面时, +t Q 当量的+H 通过界面向上走,-t Q 当量的- Cl 通过界面往下行。

假定在管的下部某处存在一个界面(a a '),在该界面以下没有+H ,而被其他的正离子(例如+ 2Cd )取代,则此界面将随着+H 往上迁移而移动,界面的位置可通过界面上下溶液性 质的差异而测定。例如,利用pH 的不同指示剂显示颜色不同,测出界面。在正常条件下,界面保持清晰,界面以上的一段溶液保持均匀,+H 往上迁移的平均速率,等于界面形成界面向上移动的速率。在某通电的时间t ,界面扫过的体积为V ,+H 输送电荷的数量为该体积中+H 带电的总数,即 VCF q =+ 式中:C 为+H 的浓度,F 为法拉第常数,电荷量常以库[仑](C )表示。 (3)界面保持清晰的原理: Cd 阳极上Cd 氧化,进入溶液生成CdCl 2,逐渐顶替HCl 溶液,CdCl 2与HCl 不相混合,因为 +2Cd 淌度(u )较小,即++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

实验十五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 当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时,溶液中的正负离子各自向阴、阳两极迁移,由于各种离子的迁移速度不同,各自所带过去的电量也必然不同。每种离子所带过去的电量与通过溶液的总 电量之比,称为该离子在此溶液中的迁移数。若正负离子传递电量分别为q +和q -,通过溶液 的总电量为Q , 则正负离子的迁移数分别为: t +=q +/Q t -=q -/Q 离子迁移数与浓度、温度、溶剂的性质有关,增加某种离子的浓度则该离子传递电量的百分数增加,离子迁移数也相应增加;温度改变,离子迁移数也会发生变化,但温度升高正负离子的迁移数差别较小;同一种离子在不同电解质中迁移数是不同的。 离子迁移数可以直接测定,方法有希托夫法、界面移动法和电动势法等。 (一) 希托夫法测定离子迁移数 【目的要求】 1. 掌握希托夫法测定离子迁移数的原理及方法。 2. 明确迁移数的概念。 3. 了解电量计的使用原理及方法。 【实验原理】 希托夫法测定离子迁移数的示意图如图2-15-1所示 : 将已知浓度的硫酸放入迁移管中,若有Q库仑电量通过体系,在阴极和阳极上分别发生如下反应: 阳极: 2OH -→e 2O 2 1O H 22++ 阴极: 2H + +2e→ H 2 此时溶液中H +离子向阴极方向迁移,SO 2- 4离子向阳极方向迁移。电极反应与离子迁移引 起的总后果是阴极区的H 2SO 4浓度减少,阳极区的H 2SO 4浓度增加,且增加与减小的浓度数值相等,因为流过小室中每一截面的电量都相同,因此离开与进入假想中间区的H+离子数相同,SO 2- 4离子数也相同,所以中间区的浓度在通电过程中保持不变。由此可得计算离子迁移数 的公式如下: ()()-+--=???? ??=???? ??=24 24 SO H 4242SO 1mol SO H 21mol SO H 21t t Q F Q F t 增加的量阳极区减少的量阴极区 式中,F=96500C ·mol -1为法拉第(Farady)常数;Q为总电量。 图2-15-1所示的三个区域是假想分割的,实际装置必须以某种方式给予满足。图2-15-2的实验装置提供了这一可能,它使电极远离中间区,中间区的连接处又很细,能有效地阻止

大学基础化学实验[1][1]

教材编写体现:基础性、系统性、实用性、趣味性、创新性。 大学基础化学实验 第一章绪论 基础化学实验的目的和学习要求 实验预习、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 第二章化学实验基本知识 实验室守则 实验室安全、事故防护与处理(实验室安全守则、实验室事故防护与处理、实验室消防器材和急救药箱) 环境保护与实验室三废处理 实验室用水(GB/T6682-92纯水的制备、质量检验和使用的注意事项) 化学试剂(常用试剂的规格、试剂的保管和取用注意事项) 常用试纸(试纸的种类、试纸的使用、试纸的制备) 常用玻璃仪器、器皿和用具(李娴) 高压钢瓶的识别和使用 实验结果的处理(误差、有效数字、实验数据的表达与处理) 第三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及技术 一、玻璃仪器的洗涤及干燥 二、加热(直接加热-煤气灯、酒精灯、酒精喷灯和电加热炉,水浴加热,油浴加热等)和冷却方法(冷凝、水浴、冰盐浴、制冷剂) 三、简单玻璃工技术(玻璃棒、滴管、毛细管等物品的自制、塞子钻孔) 实验1 玻璃仪器的洗涤和简单玻璃工操作 四、不同精度天平(含台秤)的校正方法和使用 实验2 天平称量操作 五、量筒、滴定管、移液管以及容量瓶的校正方法和使用

六、搅拌(人工搅拌、机械搅拌、电磁搅拌) 七、溶液浓度和溶液的配制 实验3 溶液配制和pH值测定(pH试纸、pH计) 实验滴定分析基本操作 八、干燥(烘干、真空干燥和干燥剂的使用) 九、结晶和重结晶 实验溶解度的测定 十、滤纸和滤器的使用 十一、固液分离(倾析、常压过滤、减压过滤、离心分离等) 十二、沉淀的转移、洗涤、干燥、灼烧 实验重量分析基本操作 实验食盐的提纯 十三、蒸馏(简单蒸馏、分馏、减压蒸馏、水蒸汽蒸馏)和回流 实验简单蒸馏 实验分馏 实验减压蒸馏 实验水蒸汽蒸馏 实验回流 十四、升华 实验 十五、萃取(液-液萃取、固-液萃取) 实验 十六、离子交换 十七、层析分离 十八、气体的制备、净化和吸收 十九、压力的测量与控制(包括压力计的校正和使用、真空的获得和检漏)二十、温度的测量与控制(热电偶、温度计的选择、使用和校正) 实验熔点和沸点测定

希托夫法测定离子的迁移数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希托夫法测定离子的迁移数 平均室温:℃平均气压:Kpa 同组人:日期:2013-3-12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希托夫法测定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迁移数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测定CuSO4溶液中Cu2+和SO42-的迁移数。 二、实验原理。 当电解质溶液中通过电流时,会在两级上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与通电量的关系服从法拉第定律。设正、负离子的迁移数分别为:u+和u-。当通电量为Q时有: 阳极电解质减少的物质的量/阴极电解质增加的物质的量= Q+/Q- = u+/u- 正、负离子的迁移电量与迁移速度成正比。通过溶液的总电量Q等于正负离子的电量之和。即:Q= Q+ + Q- t+ = Q+/Q = t- = Q-/Q 在溶液中间浓度不变的条件下,分析通电前原溶液通电后阳极区溶液的浓度,比较等重量溶剂所含MA的量,可计算出通电后迁移出阳极区的MA的量。通过溶液总电量Q由串联电路中的电量计测定。可以算出t+和t-。 n迁= n电+ n后-n原 三、仪器与试剂 迁移数管1支;铜电量计1套;直流稳压电源1台 滑线电阻1台;移液管2支;滴定管1支 KI溶液(10﹪)淀粉指示剂(0.5﹪)硫代硫酸钠溶液(0.04912mol/L)HAc溶液(1 mol/L)HNO3(A.R.) 硫酸铜溶液(0.05mol/L) 四、主要实验步骤。 1. 清洗迁移数管,注意活塞是否漏水。用少量硫酸铜溶液(0.05mol/L)淌洗两次,将该溶液充满迁移数管。

2. 用铜电量计测定通过溶液的电量。阴极和阳极皆为铜片,实验前将阴极铜片用细砂纸磨光,再用稀硝酸浸洗,然后用蒸馏水洗净,晾干并称其重量(m1)。 3. 接通电源,调节变压器使阴极铜片上的电流密度为10~15mA/cm2,通电90分钟后切断电源。取出铜电量计中部铜片用蒸馏水洗净,取出晾干并称其重量(m2)。 4. 将迁移管中的溶液分别缓慢放入已称量的锥形瓶中,再称其各瓶的重量,然后计算各溶液的净重。 5. 取部分溶液(约20 g)进行滴定,加入10%KI溶液10 mL,1 mol.L-1乙酸溶液10 mL,用标准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滴至淡黄色,加入1 mL 0.5%淀粉,在滴至蓝紫色消失。 五、数据处理与结果讨论。 表1 表2 注:硫代硫酸钠溶液的浓度(0.04912mol/L) n电=(m Cu / Mcu )×2 = (0.0244/64) ×2 = 7.625×10-3(mol) = ( (V Na2S2O3 ×C Na2S2O3 )中间×M CuSO4) / 1000 中间区硫酸铜溶质的质量m 质

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实验报告

( 实验报告)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53983 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实验报告Experimental report on measurement of electromotive force of

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实验报告 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 1.掌握可逆电池电动势的测量原理和电位差计的操作技术 2.学会几种电极和盐桥的制备方法 3.学会测定原电池电动势并计算相关的电极电势 实验原理 凡是能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都称之为电池(或原电池)。 可逆电池应满足如下条件: (1)电池反应可逆,亦即电池电极反应可逆;(2)电池中不允许存在任何不可逆的液接界;(3)电池必须在可逆的情况下工作,即充放电过程必须在平衡态下进行,即测量时通过电池的电流应为无限小。 因此在制备可逆电池、测定可逆电池的电动势时应符合上述条件,在精确度不高的测量中,用正负离子迁移数比较接近的盐类构成“盐桥”来消除液接电位;用电位差计测量电动势可满足通过电池电流为无限小的条件。电位差计测定电动势的原理称为对消法,可使测定时流过电池的电流接近无限小,从而可以准确地测定电池的电动势。

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可看作正、负两个电极的电势之差。设正极电势为φ+,负极电势为φ-,则电池电动势E = φ+ - φ- 。 电极电势的绝对值无法测定,手册上所列的电极电势均为相对电极电势,即以标准氢电极作为标准,规定其电极电势为零。将标准氢电极与待测电极组成电池,所测电池电动势就是待测电极的电极电势。由于氢电极使用不便,常用另外一些易制备、电极电势稳定的电极作为参比电极。常用的参比电极有甘汞电极、银-氯化银电极等。这些电极与标准氢电极比较而得的电势已精确测出,具体的电极电位可参考相关文献资料。 以饱和甘汞电极与铜/硫酸铜电极或锌/硫酸锌电极组成电池,测定电池的电动势,根据甘汞电极的电极电势,可推得这两个电极的电极电势。 仪器和试剂 SDC-II型数字式电子电位差计,铜电极,锌电极,饱和甘汞电极,0.1 mol?L-1 CuSO4 溶液,0.1 mol?L-1 ZnSO4 溶液,饱和KCl 溶液。 实验步骤 1. 记录室温,打开SDC-II型数字式电子电位差计预热5 分钟。将测定旋钮旋到“内标”档,用1.00000 V电压进行“采零”。 2. 电极制备:先把锌片和铜片用抛光砂纸轻轻擦亮,去掉氧化层,然后用水、蒸馏水洗净,制成极片。 3. 半电池的制作:向两个50 mL 烧杯中分别加入1/2 杯深0.1000 mol?L-1 CuSO4 溶液和0.1000 mol?L-1 ZnSO4 溶液,再电极插入电极管,打开夹在乳胶管上的弹簧夹,将电极管的尖嘴插入溶液中,用洗耳球从乳胶管处吸气,使溶液从弯管流出电极管,待电极一半浸没于溶液中时,用弹簧夹将胶管

物理化学-实验十三:离子迁移数的测定

实验十三离子迁移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希托夫法和界面移动法测定离子迁移数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库仑计的使用; 3.测定AgNO3水溶液中Ag+离子和盐酸溶液中氢离子的迁移数。 二、实验原理 当电流通过含有电解质的电解池时,经过导线的电流是由电子传递,而溶液中的电流则由离子传递。如溶液中无带电离子,该电路就无法导通电流。 已知溶液中的电流是借助阴、阳离子的移动而通过溶液。由于离子本身的大小、溶液对离子移动时的阻碍及溶液中其余共存离子的作用力等诸多因素,使阴、阳离子各自的移动速率不同,从而各自所携带的电荷量也不相同。由某一种离子所迁移的电荷量与通过溶液的总电荷量(Q)之比称为该离子的迁移数。而 Q = q _ + q + 上式中q _和q +分别是阴、阳离子各自迁移的电荷量。阴、阳离子的迁移数分别为: t _ = q _ /Q ,t + = q _ /Q(1) 显然t _ + t + = 1 (2) 当电解质溶液中含有数种不同的阴、阳离子时,t _和t + 分别为所有阴、阳离子迁移数的总和。 测定离子迁移数的方法有希托夫法(Hittorf Method)、界面移动法(Moving Boundary Method)和电动势法(Electromotive Force Method)。本实验采用希托夫法和界面移动法测定离子的迁移数。 I.希托夫法(Hittorf Method) 测定离子迁移数 一.希托夫法基本原理 希托夫法测定迁移数的原理是根据电解前后,两电极区内电解质量的变化来求算离子的迁移数。两个金属电极放在含有电解质溶液的电解池中,可设想在这两个电极之间的溶液中存在着三个区域:阳极区、中间区和阴极区,如图1所示。并假定该溶液只含1—1价的 图1 离子的电迁移示意图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界面法 姓名:张腾 学号:2012011864 班级:化21 同组实验者:田雨禾 实验日期:2014年12月4日 提交报告日期:2014年12月6日 实验助教:王溢磊 1 引言 1.1 实验目的 1.采用界面法测定H +离子的迁移数。 2.掌握测定离子迁移数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1.2 实验原理[1] 当电流通过电解池溶液时,电极上发生化学变化,溶液中阳离子与阴离子分别向阴极和阳极迁移。若两种离子传递的电荷量分别为q +和q -,通过的总电荷量为 Q =q ++q ? 每种离子传递的电荷量与总电荷量之比称为离子迁移数,则阴、阳离子的迁移数分别为 t ?=q ? Q t +=q + Q 且 t ++t ?=1 在包含数种电解质的溶液中,t -和t +分别为所有阴、阳离子迁移数总和,一般增加某种离子浓度,其离子迁移数增加;对只含一种电解质的溶液,浓度的改变使离子间引力场改变,自然离子迁移数也改变;若温度改变,迁移数亦变化,一般温度升高时,t -和t +差别减小。 实验中采用界面法,以镉离子作为指示离子,测量一定浓度的盐酸溶液中H +离子迁移数。在一截面均匀的垂直放置的迁移管中充满盐酸溶液,通以电流,当有Q 电量的电流通过每个静止的截面时,t +Q 当量的H +上行,t -Q 当量的Cl -通过界面下移。假定在管的下部某处存在一个界面,界面以下没有H +而被Cd 2+取代,此界面将随H +的上移而移动,界面位置可利用界面上下溶液pH 值的不同,使用指示剂显色。正常条件下界面保持清晰,界面以上的一段溶液保持均匀,H +向上迁移的平均速率等于界面上移速率。在某通电时间t 内,界面扫过体积V ,H +输送电荷数为该体积中H +带电总数,即 q +=VCF 式中:C 为H +的浓度,F 为法拉第常数,电荷量以库[仑](C)计。 要想使界面保持清晰,须使界面上、下的电解质不相混合,这可通过选择合适的指示离子在通电情况下达到,Cd 2+就符合这个要求。Cd 2+的淌度(U )较小,有 U Cd 2+

电动势的测定及其应用

实验报告 电动势的测定及其应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对消法测定电动势的原理及电位差计,检流计及标准电池使用注意事项及简单原理。 2.学会制备银电极,银~氯化银电极,盐桥的方法。 3.了解可逆电池电动势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原电池由正、负两极和电解质组成。电池在放电过程中,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负极则发生氧化反应,电池反应是电池中所有反应的总和。 电池除可用作电源外,还可用它来研究构成此电池的化学反应的热力学性质,从化学热力学得知,在恒温、恒压、可逆条件下,电池反应有以下关系: △r G m =-nFE 式中△r G m 是电池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增量;n 为电极反应中电子得失数;F 为法拉第常数;E 为电池的电动势。从式中可知,测得电池的电动势E 后,便可求得△r G m ,进而又可求得其他热力学参数。但须注意,首先要求被测电池反应本身是可逆的,即要求电池的电极反应是可逆的,并且不存在不可逆的液接界。同时要求电池必须在可逆情况下工作,即放电和充电过程都必须在准平衡状态下进行,此时只允许有无限小的电流通过电池。因此,在用电化学方法研究化学反应的热力学性质时,所设计的电池应尽量避免出现液接界,在精确度要求不高的测量中,常用“盐桥”来减小液接界电势。 为了使电池反应在接近热力学可逆条件下进行,一般均采用电位差计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原电池电动势主要是两个电极的电极电势的代数和,如能分别测定出两个电极的电势,就可计算得到由它们组成的电池电动势。 附【实验装置】(阅读了解) UJ25型电位差计 UJ25型箱式电位差计是一种测量低电势的电位差计,其测量范围为 mV .V 1171-μ(1K 置1?档)或 mV V 17110-μ(1K 置10?档) 。使用V V 4.6~7.5外接工作电源,标准电池和 灵敏电流计均外接,其面板图如图5.8.2 所示。调节工作电流(即校准)时分别调节1p R (粗调)、2p R (中调)和3p R (细 调)三个电阻转盘,以保证迅速准确地调 节工作电流。n R 是为了适应温度不同时标准电池电动势的变化而设置的,当温度不同 图5.8.2 UJ31型电位差计面板图 + - -++- + -标准 检流计 5.7-6.4V 未知1 未知2 K 1 R P2 R P3 R P1 R n K 2 I II III 1.01×10 ×1 未知1 未知2 标准断断粗 中 细 ×1 ×0.1 ×0.001 粗细短路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界面法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界面法 姓名:*** 学号:2015012*** 班级:化学**班 实验日期:2018年3月14日提交报告日期:2018年3月17日 带课老师/助教:*** 1 引言(简明的实验目的/原理) 2 实验操作 2.1 实验药品、仪器型号及测试装置示意图 迁移管,DC-0510节能型智能恒温槽(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d电极,Ag电极,UT56优利德万用表,DHD300V/50mA直流稳压稳流电源(北京大华无线电仪器厂),秒表,砂纸。 HCl溶液(0.1005mol?L-1),甲基橙溶液。 2.2 实验条件 实验室室温:20.0℃;恒温槽温度设定在25.0℃。 2.3 实验操作步骤及方法要点 1. 安装仪器 超级恒温水浴温度调至25.0℃。检查镉电极,用砂纸将电极表面打磨 干净。用加入少许甲基橙的0.1005mol·L-1的盐酸溶液(呈红色)润洗迁移 管两次后,在整个管中加满盐酸溶液。将镉电极套管加满盐酸溶液,安装 在迁移管的下部。迁移管垂直固定,避免振荡。将Ag电极打磨后安装在 迁移管上部,依照右图连接电路,准备开始实验。 2. 恒流法测迁移数

打开稳压稳流电源,选择开关选至稳流。调节电流至约3mA,随着电解的进行,阳极镉不断溶解变为Cd2+,由于H+离子迁移,出现清晰界面,当界面移动到第一个刻度时立即打开秒表,此后记录电流值及界面迁移到整数刻度时(即0.1mL,0.2mL,… 0.5mL)的时间即可。 3. 恒压法测迁移数 选择开关选至稳压,调节电流在6~7mA之间,随着电解的进行,当界面移动到第一个刻度时立即打开停表,此后每隔1min记录时间及对应的电流值,每当界面移动至第二、第三等整数刻度时记下相应的时间及对应的电流。直到界面移动至第五个刻度(每刻度的间隔为0.1mL)。比较两种方法。 注意事项: 1. 往迁移管中灌装HCl溶液时,管内、管壁上均不可有气泡,否则影响电路的导电性,甚至造成断路; 2. 恒压及恒流实验前,均应打磨电极; 3. 通电前以及在恒压、恒流之间切换时,都将电压、电流大小调节旋钮调至最小。通电后,再缓慢调大电压或电流。否则直流稳压稳流电源极易损坏; 4. 防止迁移管内两层间的对流和扩散,故管内温度应均匀且不宜过高,通过的电流不宜过大,管的截面积要小,实验时间不宜过长。 3 结果与讨论 3.1 原始实验数据 3.1.1 恒流法实验数据 实验得到在恒流条件下,界面扫过的体积V及相应的用时t、瞬时电流I的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恒流法测定迁移数实验数据 V/mL t/s I/mA 0.000 0 2.999 0.100 372 2.998 0.200 747 2.999 0.300 1119 2.998 0.400 1491 2.999 0.500 1868 2.998 由表1的数据,可认为在恒流条件下,电流大小保持均值ˉI=2.999mA不变。 3.1.2 恒压法实验数据 实验得到在恒压条件下,每隔1min记录相应的电流值如表2所示。 表2 恒压条件下每隔1min记录的相应电流值 t/s I/mA t/s I/mA t/s I/mA t/s I/mA 0 2.824 540 2.354 1080 2.063 1620 1.858 60 2.757 600 2.314 1140 2.039 1680 1.839 120 2.695 660 2.277 1200 2.013 1740 1.820 180 2.636 720 2.244 1260 1.988 1800 1.804 240 2.581 780 2.210 1320 1.965 1860 1.785 300 2.530 840 2.178 1380 1.943 1920 1.768 360 2.483 900 2.150 1440 1.921 1980 1.752 420 2.438 960 2.119 1500 1.900 2040 1.735 480 2.395 1020 2.091 1560 1.879 2100 1.720

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及应用实验报告

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及其应用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对消法测定电池电动势的原理; 2.掌握电动势测定难溶物溶度积(SP K )的方法; 3.掌握常用参比电极银一氯化银电极的制备方法。 二、实验原理: 电池由两个半电池组成(半电池包括一个电极和相应的电解质溶液), 当电池放电时,进行氧化反应的是负极,进行还原反应的是正极。电池的电动势就是通过电池的电流趋近于零时两极之间的电位差。它可表示成: -+-=E E E 式中+E 、-E 分别表示正、负电极的电位。当温度、压力恒定时,电池的电动势E (或电极电位+E 、-E )的大小取决于电极的性质和溶液中有关离子的活度。电极电位与有关离子活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由Nernst 方程表示: B B B a zF RT E E υ θ∏-=ln (16-1) 式中:z 为电池反应的转移电子数,B υ为参加电极反应的物质B 的化学计量数,产物B υ为正,反应物B υ为负。 本实验涉及的两个电池为: (1)(一)Ag (s ),AgCl (s )│KCl (0.0200 mol·L -1)││AgNO 3(0.0100 mol·L -1)│Ag (s )(+) (2)(一)Hg (l ),Hg 2Cl 2(s )│KCl (饱和)││AgNO 3(0.0100 mol·L -1)│Ag (s )(+) 在上述电池中用到的三个电极是: (1) 银电极: 电极反应:Ag e L mol Ag →+?-+)01.0(1 (16-2) }{}{ ++=++Ag a F RT Ag Ag E Ag Ag E ln //θ 其中: }{)25(00097.07991.0/--=+t Ag Ag E θV 式中:t 为摄氏温度(下同), (2) 甘汞电极: 电极反应:)(2)(22)(2--+→+Cl a Cl l Hg e s HgCl (1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